统计管理体制范例

统计管理体制

统计管理体制范文1

1.网络化原则

从网络管理系统的长远发展来看,应该以“异构网互联”的角度去看待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系统。所谓“异构网互联”是指实现不同厂商、不同网络层次网络系统间的互联,建立一个容纳性广泛的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系统。就目前来讲,电力通信网络系统实现互联的最优方法就是将多种标准互联接口作为限制系统互联的约定。

2.综合接入性

一个好的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系统必须具备良好的通信设备和通信网络接入性能,能够兼容多种型号的产品设备。通信设备能否接入网络管理系统,主要看这些通信设备能否适应系统提供的转换机制。网络管理系统通过借助网络协议适配器,将那些复杂多样的数据形式转化成自己支持的接口类型,从而实现网络管理系统对其他通信设备的接入。对通信网而言,综合型接入网络管理系统比较适合于中小型规模的网络,既实现了网络的分层管理,又实现了多种通信设备的接入。对于那些已经建立大量网元管理的系统来说,可以在综合接入网络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再接入高层网络管理系统,这样能够减小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3.功能的完善性及用户接口的开放性

在日益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体制下,网络管理系统功能的完善程度以及能否适应时刻变化的网络环境是网络管理系统涉及是否成功的关键。在涉及网络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其功能应该根据用户的需求来设置,使用户界面尽量简单,将用户经常要用到的功能设置在突出显眼的位置,即应用界面应尽可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但是网络管理系统的设置也不能仅仅依据用户需求来确定。网络管理系统的功能接口必须具有良好的开放性,能够满足应用功能接口的应用程序。在保证基础系统不变的大前提下,应该加大研究力度,推出一些新的应用功能,从而更好地为用户服务。电力通信网络一般采用行政划分的管理模式,使得不同用户有着不同的功能管理要求。

4.网络管理系统的独立性及统一性

想要实现一体化的电力通信网络管理模式,就必须采取统一的方式对网络管理系统的各种功能进行设计,运用统一的名词术语、统一的界面格式以及统一的操作界面控制型号不同、生产厂家不同的通信设备,从而实现在一个界面上就能完成网络警告处理、网络运行控制等环节。网络管理系统除了要具备统一性之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独立性。网络管理系统不能对设备产生依赖性,而应该让尽量多的厂商设备具有同样的支持性,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网络管理系统本身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使通信系统自身的发展不会因为网络管理方案的不同而受到影响。网络管理系统的独立性对于那些多样化比较明显的电力通信网来讲显得更为重要。

5.网络管理系统的人机化界面

首先,应该将对象化的思想贯穿于网络管理系统界面设计过程的始终。在网络管理系统界面设计过程中,不同元素之间的组合以及不同图形所对应的不同元素应该归为对象范畴,通过将这些图形对象以及它所对应的数据对象联系起来,从而实现表示界面、数据、图形三者统一。这种设计方法的好处能够保证网络管理系统界面及数据的高度统一性,提高了网络管理系统的适应能力。对象化的设计方法还可以应用到网络管理系统的其它方面如“媒体管理”以及“语音申告”等;其次,应该采用一些新的技术对网络管理系统进行改造。作为表示系统的窗口,用户界面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用户对网络管理系统的第一印象。通过引入一些新的先进技术,既美化了用户界面,又完善了用户界面的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络管理系统开发的成败。

二、电力通信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1.设计前期的分析

用户需求是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系统设计的前提,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针对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开放性要求采取相应的设计方案。另外技术手段是设计过程中应该着重考虑的,例如在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对一些数据、文字或图表进行处。这些数据、文字或图表的处理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所选用的处理软件。Oracle作为一种强大的数据、文字及图表处理软件,它具备强大的处理性能。此外,该软件还具备优化设计功能,因此是数据、文字及图表处理的首选软件。

2.数据模型的建立

对于那些需要管理大量数据的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系统来讲,数据模型建立是一个必要环节,它能够将一些抽象的数据具体化,从而提高系统的管理效率及可操作性。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系统的数据模型由两部分组成:首先借助DBMS来确定几率电路的走势,从而让工作人员熟练掌握数据模型的空间因素;其次,通过确定几率线路具体位置,从而掌握对象因素。

3.数据库的建立

在建立数据库之前,应该花大量时间在通信信息的收集及整理上。鉴于子网络系统必将成为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因此在建立数据库的时候,应该清楚图层的阶层关系,准确掌握各个阶层的相互联系。在设计数据库的过程中,应该将图层作为数据库框架进行处理,在处理过程中,很多点层信息如基站层、路面层以及通道层的信息应该包括在内。

三、电力通信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建设分析

1.系统建设目标

随着通信设备的不断更新以及系统运行方式的不断转变,全面覆盖必定成为今后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因此,必须加大系统对空白区的覆盖力度,同时系统的管理能力也必须大幅度提升。通过采取先进的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系统,坚决淘汰传统的人工作业方式,通过系统来实现数据的自动记录,信息的自动传送。对于那些基础的通信设备如电源设备以及配线设备等,也要采取有效的途径对其进行覆盖。如果出现监控设备老化情况,应该进行统一更换。对于原油系统中存在的不足及漏洞,在新的系统中应该设立一个专门的后台管理系统,改变原有的监控结构组成,并以新的监控系统代替之,从而改善系统的互通性,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

2.网络管理系统的体系分析

主从式和分布式是网络管理系统的两种主要结构形式。主从式结构形式有着操作管理集中的优点,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信息资源分布不够合理,因为管理过于集中的话会使处理的难度加大;在系统监测方面,由于后台管理过于集中,容易引起数据堆积现象,使系统监测效率降低,甚至失去监测意义,如果网络数据堆积发生在后台,则会导致整个系统失去控制中心,加大了系统运行的风险。相对主从式结构,分布式是一种更加合理的结构配置方式,它通过以中央平台为结构中心,将数据控制功能单独分离开来,并将其分配到其它设备中去,借助协议的形式将各管理层有机联系起来。

四、结束语

统计管理体制范文2

一、交通系统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管理系统不够完善

交通系统会直接的关系到人们的日常出行和货物的流通,如果交通系统出现问题的话,那么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这就要求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必须日益完善,并且还要相应地采取根据科学性和针对性的措施,但是当前很多县级及以下的单位,由于经济发展和交通现状的限制,所以说实际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是不够完善的,这就导致了在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执行力不够,难以对交通系统内部的财务工作等进行全面而有效的管理,并且使得各项财务工作也都相应的处于一种无监管的状态当中,使得交通系统的进一步转型升级更加缺乏资金的支持。比如,由于在管理系统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直接导致预算业务控制工作的开展比较薄弱,对于内部控制制度也很难进行实质性的监察工作,对于事业单位的规模、成本承受能力和人员配置等方面的内容都难以做到充分的考虑,由此便使得预算业务的开展也会相应地存在一些问题,常见的有预算的定额标准过低、预算项目研究不够充分等,这就使得在具体执行的过程当中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存在不足,因此使得预算执行的随意性也比较大,进行预算调整工作也变得愈发频繁,由此使得内控工作开展的积极性受到了不利影响。

(二)内部控制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不足

当前社会整体的科技发展水平是越来越高的,信息化发展的水平也是越来越高的,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发展当中都有了极为广泛的应用,但是就县级及以下的交通系统来说,交通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还是比较低的,所以没有能力来进行信息化的建设,在进行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时候,信息化的整体建设水平还是比较低的,甚至还有一些交通系统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完全无法实现信息化的管理,由此便直接导致了整体的管理水平比较低,在交通系统内部也相应地缺乏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网络,难以实现对车辆、车主和货主之间的全面管控,难以满足现代交通运输行业的新发展。比如说如今随着技术进步而出现的监控设备、自动监察设备等都没有在内部控制中得到应用,传统方式使得整体的工作效率低下。

(三)交通系统的财务风险控制不足

在交通系统进行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进行财务管理,当前一些小地方的交通系统,在财务风险控制方面的工作仍旧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例如,2013年2月至2017年1月期间,临海市公路管理局(段)下属单位出资成立的东部公路养护公司、西部公路养护公司的3名财务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多次挪用公司银行存款7950万余元。之所以会有如此巨额的公款被下“黑手”,恰恰是因为财务内控制度缺失,其中1名财务辅助人员身兼会计、出纳二职,并保管公司所有财务印鉴,另外会计、出纳长期未到岗上班。每个单位都会设立的财务监督岗位,唯独在公路管理局的组织架构里没有出现,财务内控制度也是一片空白。在当前新的发展时代,针对交通行业的发展现状,国家也相应地出台了一定的改革管控措施,比如说交通运输行业的营改增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交通系统的内部经营管理模式也相应地出现了一定的改变,但是发展总是会伴随着问题,当前交通系统内部的财务风险也相应地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仅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而且也会导致相关的交通运输部门行政事业单位陷入财务危机当中,对当地交通系统的稳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四)内部控制管理的手段滞后且监督不足

交通运输部门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将会直接的关系到当地的交通发展状况,因此说它必须要紧扣时代的发展,但是就当前的发展来看,在内部控制手段方面还存在着比较滞后的问题,并没有从当中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要求出发来进行工作,在内部控制手段的改进和优化上都没有做出契合时展要求的改进,在进行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时候,仍旧是传统的人工控制,这使得工作的效率比较低,也更加容易出错。其次在监督工作的开展方面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的职能部门没有很好地履行自身的责任,难以有效地对各项风险加以防范。

二、交通系统内部控制管理优化的措施

(一)加强宣传且推进内控标准化管理考评

虽然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应用的优势已经得到了实践的证明,但是在一些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或者交通系统发展不完善的地区来说,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并没有得到大范围的认可和应用,针对这种发展状况,交通运输部门行政事业单位也要积极地进行宣传,对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所能够发挥出来的作用进行进一步总结,将制度贯穿在交通系统的各个工作方面,让交通运输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工作人员都可以对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产生一个更为准确地认识,进一步树立起交通系统强责任、转作风、优效率的良好形象,对于相关的考核评价体系也要进一步地加以完善,将内控考评的结果和每一个工作人员的个人绩效进行相应的结合,从而调动起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使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在交通系统当中发挥出更大化的作用。

(二)完善交通系统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为了进一步推动县级交通系统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更好地发挥出信息公开对于交通系统的促进作用,就需要结合着当前的发展现状来对相关的制度做出进一步的完善,从而可以对接下来的各项工作起到一种依据性的作用。在交通运输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要进一步加强对内部控制管理的宣传教育和执行监督,尤其是单位领导必须要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从而可以在交通系统内部进一步实现内控理念的深化,并且有效地提高内控执行力,结合着交通系统的具体工作内容,来对内控工作的流程加以细化,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一个更为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体系,提升交通系统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开展质量,对于内控过程当中所取得的成果要积极认真地进行总结,从而得以为接下来的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从而得以进一步促进建设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交通系统的财务风险防范

就交通系统的财务风险来说,它产生的原因是多样化的,但是主要还是由于交通系统内部的相关制度不够完善,对于资金没有进行合理化的分配,这就要求交通运输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要进一步地提升对财务风险问题的重视程度,对于风险的问题要进一步的把控,降低日常工作过程当中风险的发生概率。针对这样的发展状况,交通运输部门行政事业单位也需要进一步加强财务风险的宣传教育工作,将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推向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以营改增作为改进的依据,继而将交通系统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加以完善。

(四)加强内控业务层面控制以确保内控有效运行

内控业务层面的控制目前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即收支业务、预算业务、资产、政府采购业务、合同控制和建设项目,在进行具体工作的时候,交通运输系统事业单位需要结合着工作的需要和自身的职能来做出有效地把控。首先,需要做好预算控制方面的工作,加强对编制、执行和决算报告的全过程管理,使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能够得到保证,这样在接下来的工作过程当中也会得以有效应用,可以更合理化地安排收入和支出,并且借助于信息化的技术将预算相关的内容统一于一个平台当中,强化预算控制力。其次,需要对资产管理制度加以建立健全,对库存的现金、固定资产和存活都需要定期地进行盘点,确保账实相符。再次,需要对票据方面的工作内容进行严格的控制,包括申领、启用、核销等的方面,将单位各项规费和收入上缴财政国库。最后,需要加强会计系统控制推动整体内控,并且对财务管理制度也要相应的加强完善,从事前、事中和事后这三个方面出发,继而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内控制度,进而得以确保内控工作可以更加顺畅地进行下去。

(五)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信息化建设

对于一些发展比较落后的小地方来说,信息化建设的难度是比较大的,但是可以适当借助一些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来促进交通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得以促进交通行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也可以相应的带动当地社会的经济发展。传统的内部控制往往是以人力资源作为中心,但是当前交通事业单位的业务量是越来越多的,因此说内部的财务活动也是越来越复杂的,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方式,那么一定难以契合社会当前的发展需要,使交通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工作难以取得实际效果。所以说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必须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当前新的信息技术方式,交通事业单位内部也需要相应的对信息化建设的问题进一步的予以重视,稳步的推进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并且还要相应的增加对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资金投入,结合着单位当前的发展需要和发展现状,来有针对性的构建起适用性更为广泛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而将交通事业单位内部的各项经济活动以及单位内部的控制流程都相应的融入这个信息化系统当中,如此一来,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效率便会在更大的程度上得以提升,也可以相应的规避人为因素所产生的干扰,使内控工作的开展朝着自动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整体控制的效果和效率也都自然会得以提升。与此同时,交通事业单位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还需要对传统的信息资源交流方式加以改进,突破其固有的局限,然后建立起基于内部控制的信息资源库,既提高信息资源传播的效率,同时还可以降低传播的成本,发挥好各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合力。

三、结语

综上,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交通行业的发展也在相应的进行着改变,交通运输部门行政事业单位所承担的任务和责任非常艰巨,为了进一步促进发展水平的提高,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进行也相应地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因此说交通系统也需要结合当前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激励评价机制,推动交通行业有一个更加超前、更高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竹萍.浅谈信息时代公交企业的内部控制[J].中国民商,2019(08)

[2]李强.基于关联性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设计[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9(09)

统计管理体制范文3

一、绩效沟通不足的表现形式

(一)绩效沟通目标不明确,面谈提纲缺失或不够详尽

绩效沟通目标大而化之,不系统不具体,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有很大的随意性和模糊性,出现问题或问题严重后才想起要沟通,不重视防患于未然,没有将沟通配套贯穿于整个绩效管理环节中,在这样的目标引导下的绩效沟通效果大打折扣。面谈沟通提纲缺失或不详尽,沟通主管人员准备不足,沟通操控能力不强,就会出现沟通冷场或泛泛而谈或偏离沟通目标,导致绩效沟通失去其重要的功能和意义。

(二)绩效沟通内容和方式不直接不具体

主管在开展绩效沟通谈工作业绩前,未收集和分析指标结果、计划总结、工作日志、日常行为等数据与事实,使面谈交流表面化、宽泛化,只作一般性评价,不直接具体,不达问题本质,员工认为主管对自己的实际业绩并不关注,沟通无说服力,达不到预期效果。在谈行为表现时,主管讲成绩的多、批评的少,不敢正面直接点出员工存在问题的症结,员工不明白差距与缺点在哪里。在谈改进措施时,由于主管经验不足,又没有客观具体的数据或事实来支持,提出的改进措施不具体不明析,对员工下一步的工作开展和成长没有起到指导性作用。在谈新的目标时,主管对单位的长期、中期、短期目标理解不透、把握不深,对本部门的目标设立没有具体化,不具坚定性,又不了解员工自身的特点和想法,无法指导员工把自身的努力方向和单位绩效同向发力,进行内化。

(三)绩效沟通双向互动不到位

单位没有创造面谈沟通的良好氛围,主管处于强势地位,员工处于弱势地位,双方沟通不平等的状态,导致主管听不到员工的真实想法、改进意愿,对于主管指令性的意见,员工只能被动接受,员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发挥。在主管所掌握的信息有失真的情况下,员工的反驳和理论会被打断和压制,对员工的良性建议,主管碍于“面子”,不能放下身段来充分肯定,也不愿承认自己有不足之处,如此就难以制定出符合双方改进和发展的目标。

(四)绩效沟通没有立足工作职责

绩效反馈面谈中,主管没有意识到沟通应该立足工作职责的重要性,对员工在履职过程中出现与工作目标产生的偏离行为和现象,没有进行及时纠正和扭转,对员工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没有调动相关资源及时帮助和解决。主管对员工的绩效管理产生偏差,绩效面谈沟通中,抓住员工性格特点不放,以此来作为评估绩效的依据,作为指责的焦点,这就使人反感,助长员工对抗情绪。性格特点是与生俱来的,不分优劣好坏,若员工某一性格特征确实影响工作绩效时,才需要指出来,而且必须是出于真诚地关注员工成才与发展的考虑,这样员工才能服气,才能保证绩效管理按照原定的目标顺利实现。

(五)绩效沟通只讲缺点不分析原因

主管在反馈沟通面谈中对员工不理想的工作业绩只指出不足和存在问题,没有从客观原因方面深入分析是因为单位绩效目标模糊泛化,还是激励措施不到位,或是内部管理出问题,也没有从主观原因方面深入分析是因为员工综合业务素质低、知识储备不够,还是工作经验不足、工作态度欠缺。(六)绩效沟通双方互不信任沟通在绩效管理中无小事,良好的沟通是以信任为交流基础的,单位在绩效管理过程中重绩效轻沟通,没有建立起和谐、公平、诚恳、放松的人性化沟通氛围,主管人员对员工不够尊重,没有耐心倾听员工的想法与观点,不愿站在员工的角度,设身处地理解员工,就绩效评估结果、员工绩效完成情况、成效及不足原因分析、改进计划等方面进行沟通,导致员工对面谈过程和主管本人不信任,双方都会感到紧张、烦躁,员工不愿放开说话,甚至充满敌意和消极对抗。

二、绩效沟通不足的主要原因

(一)沟通意识不强

很多单位对沟通环节不重视,没有树立正确的沟通意识,没有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沟通制度,主管既不清楚如何面对面与员工探讨绩效问题,也没有开展绩效沟通的依据。

(二)沟通能力欠缺

由于许多主管的主要精力放在了绩效目标的实现过程上,忽略了自身沟通能力的提高,缺乏相应的沟通知识和能力,沟通的观点过于笼统,不着边际,员工听不懂,沟通的技巧欠缺,只批评不肯定,员工不服气,导致沟通效果差强人意,同时又产生了对沟通的畏难情绪。

(三)沟通态度不端正

由于沟通意识弱化,许多主管对沟通环节不积极不支持,甚至还反感,认为沟通工作是多余的,觉得浪费时间,太麻烦,作用不大;又认为和员工讨论绩效结果,容易引起双方关系紧张,发生争吵,破坏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同时还导致自己的权威被削弱。由于没有做好沟通意识的培养和渗透,很多员工认为绩效考核是与他们作对,是找他们的茬儿,找理由扣他们的工资,尤其在考核中暴露出工作的弱点和不足,加上一些主管在沟通中处理问题不当,更引起员工不安和反感,产生抵触和不满情绪。

三、建立有效绩效沟通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绩效沟通意识

绩效沟通是促进单位和员工业绩得到持续改进和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单位要引导绩效主管和员工重视并树立正确的沟通意识,积极看待和接纳沟通过程,通过沟通帮助单位和员工查找产生良好绩效和不良绩效的原因,并制定改进的措施和方法。同时,单位要建立健全绩效沟通制度,使绩效沟通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并在实施过程中提高制度的执行力。绩效沟通制度不仅要利于单位业绩目标的实现,更要以人为本,体现员工个人利益,有助于其成长和发展。不看重员工在考核周期内的业绩和不足,而是用发展的眼光对员工进行有效管理、培养和教育,只有这样,绩效沟通才会在平等、尊重、互利的环境下进行。

(二)增强绩效沟通能力

1.确立具体的绩效沟通目标,细化面谈提纲。绩效沟通贯穿在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面谈四个环节始终,因此绩效沟通目标应包含这四个环节的内容,不同环节确立不同的目标,以目标为导向,有效实现整个绩效管理目标。绩效沟通目标除了要体现单位业绩目标项目之外,还要与员工个人的特点和成长培养相匹配,确保目标的科学性、可行性、客观性和民主性。每个环节绩效沟通目标的实现都是双向的,主管和员工应共同设计、共同参与、共同完成,通过制定明确具体的绩效沟通目标,指导开展沟通过程,这样的沟通结果会得到员工全力配合和热情支持,绩效沟通就会进入良性循环。面谈提纲应包含沟通时间、地点、参加人员、面谈的目的、工作要求、员工的优点和不足、改进和成长计划,较好的面谈提纲应具备针对性和个性化。2.绩效沟通的内容和方式要具体化。主管在开展绩效沟通谈工作业绩前,要收集和分析指标结果、计划总结、工作日志、日常行为等数据与事实,面谈交流围绕员工工作成效与得失来开展,让员工认为自己的业绩得到主管的关注和支持,沟通才达到效果。在谈行为表现时,既讲成绩也提批评,还要深入分析原因,为员工解决工作上和思想上存在问题的症结。在谈改进措施时,要基于工作中客观具体的数据和员工个人成长的培养,提出的改进措施要有指导性和操作性,要具体化。在谈新的目标时,主管自身要深入把握单位各时期不同的业绩目标,并结合本部门工作目标和员工特点及想法,指导和帮助员工把自身的努力方向和单位绩效同向发力,进行内化。3.绩效沟通要基于日常工作状况表现。沟通重在日常,重在点滴和细节。主管不仅要对员工的工作业绩作出判断,辨别清楚员工的业绩水平,还要分析了解员工的态度、情绪和能力,耐心倾听员工的真实想法和改进意愿,鼓励员工提出不同意见和良性建议,接纳包容员工的质疑,使沟通处于平等尊重状态,这样才能利于主管掌握真实可靠、客观有效的信息。主管要真诚地关注员工成才与发展,不把员工的性格特点作为评估绩效的依据,对员工在履职过程中出现的与工作目标产生的偏离行为和现象,主管要及时纠正和扭转,对员工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要调动相关资源及时帮助和解决。4.掌握沟通技巧,提高沟通效率。主管要提升自身的沟通能力,掌握沟通技巧和方法,会使沟通工作事半功倍。一是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给员工做好沟通准备的时间,预测员工可能提出的问题和异议以及产生的争执,可以面对面沟通、电话沟通和书面沟通,也可以QQ、微信和电子邮件沟通,每一种方式都要充分考虑沟通的内容、目的、时效及员工的实际情况。二是沟通时要善于倾听。重视倾听的对象,要停止手上工作,认真专心地听,观察分析员工的表情反应,主管要善于运用身体语言如肯定性点头、适宜的表情和专注的目光接触来表明对员工谈话内容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听到真实全面的情况,才能找准症结所在,才能及时纠正。三是善用反馈技巧。沟通语言表达要清晰、明确,把握好语速和力度,表情友善,注意亲密距离、人际距离的把握,评价工作时对事不对人,尽量描述事实而不是妄加评价。同时注意营造轻松而严肃的氛围,不让下属感觉拘束,又要认真对待。

(三)改进绩效沟通态度

统计管理体制范文4

(1)二次振捣。这种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砼结构的抗裂性能,实践表明,对于那些浇筑之后尚未完全凝固的砼结构进行二次振捣,能够有效的避免钢筋结构下部的裂缝或是空隙,以此来加强钢筋结构与砼结构之间的粘着,避免因为结构的重力下沉二产生二者之间的缝隙;同时,二次振捣也可以增强砼结构内部的密实程度,提高砼结构的抗压强度,提高幅度可以高达15%左右,能够有效地防止沉降或是重压带来的结构裂缝。

(2)优化搅拌。传统的搅拌技术会使得水流在搅拌的过程中与湿润的沙子直接接触,在砼结构形成或者静止的过程中便会流向沙子与石子的分界面中,最后形成石子层的水膜,这层水膜在砼结构完全形成并硬化之后,会因为其减弱了沙子与石子的粘着性而使得用砼结构的表面出现疏松多孔,成为整个结构中的脆弱环节,不利于砼结构承压,影响整个结构的物理性能的发挥。新型的搅拌方法主要是通过二次投料的砂浆裹石技术或者是净浆的裹石技术来减少砼结构表面的气孔,防止水流在固化过程中的阻碍,实验表明,优化的搅拌方法能够将砼结构的强度提高10%左右。通过改进传统的大体积砼的搅拌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砼的拉伸力,减少因为结构的收缩或是固化带来的结构裂缝,并且这种搅拌方式制作出来的砼结构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极大的减少水泥使用量,避免水热化的产生。

2对大体积砼施工的质量管理

2.1对温度控制的管理与控制

为了减少因为温差的原因而产生的结构裂缝,可以将施工的时间选定在一天中气温较低的时间段进行,同时也要注意水泥一定要选用那些水热化比较低的种类,为了保证大体积砼的硬度以及质量,也可以减少水泥的用量,以缓凝减水剂来代替其凝固方面的作用;水灰比也是影响稳定的关键性因素,所以在建筑的过程中也要控制好水灰比,减少水化热的影响,如果控制不好二者的比例关系,可以选择在砼结构中加入外掺料或者粉煤灰的方式来调整结构内部的水化热。砼结构入模时候的温度对于整个结构的稳定也有着基础性的影响,所以这也是温度控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点。为此,可以通过向骨料洒水的方式来减少太阳辐射带来的升温影响,也可以在浇筑到过程中加入适量的毛石,来吸收大部分的太阳辐射,从而降低骨料升温的机会,虽然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有效降温,还能够节约砼结构的原材料使用量,但是仍需要注意毛石的体积不要超过砼结构体积的25%。

2.2对原材的管理与控制

在建筑的过程中能够与砼结构进行搭配的都是一些既密又多的钢筋结构,所以为了保证二者之间的粘着性,需要对砼结构中石子的粒径以及石子的粗细料急性级别化的配置,保证石子的大小与实际需要相适应,因为过大的石子将会卡在钢筋结构的缝隙中,在收缩的砼结构拆模后就会在钢筋结构的下方造成裂缝;同时,砂石料中泥浆的含量也是需要控制的重点,泥浆含量的超标将会降低砼结构的抗拉伸性能,使得砼结构极易产生裂缝,影响工程的质量。水泥是影响砼结构性能的重要因素,所以水泥的选用以及配比对于工程的质量都有着关键性的影响。硅酸盐水泥虽然能够保证砼结构的硬度,但是具有较大的水化热;矿质水泥具有理想的水化热,但是干缩以及渗水现象明显;火山灰水泥不仅具有较大的收缩程度,还具有将昂贵的价格,所以在使用的过程中必须要与其他的外加剂混合使用,调整水泥使用带来的硬度以及水化热影响。

2.3对钢筋的管理与控制

钢筋的布置与安排不仅关系着钢筋结构的坚固性以及稳定性,更关系着砼结构的散热性,科学合理的钢筋布置等于为砼结构架设了一条条的散热筋,能够有效的防止结构内部温度的集中,提高结构的散热性能。钢筋的布局设置一般遵循的是不改变配筋率、通过差异上下皮配筋的方法来增强散热效果的原则,由于砼结构的厚度大约为一米左右,所以可以在顶皮与底皮之间设置Φ25的钢筋,密度可以保持在每平一根的水平,连接的方式可以采用搭接焊的办法,这样不仅减小了刚进的直径,缩短了钢筋的间距,还能够有效的缩减砼结构的收缩程度,有效的促进结构内部散热的顺利进行,减小裂缝发生的概率。

3提高大体积砼结构质量管理水平的建议

大体积砼结构的建造在工程质量以及工期进度等方面都有着关键性的影响,为了保证其建造质量,提高质量管理的水平,就需要对建筑施工进行全过程的监管,即对砼结构的施工前的准备、施工中的技术以及施工后的质量进行监管,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管理水平。

(1)施工前的准备管理。在施工开始之前,施工单位都会将施工的规划书提交到监管单位,此时就需要管理人员对于大体积砼结构的施工技术、施工工序以及施工材料的选用等相关因素进行审查与研讨,确保工程的可行性。

(2)施工中的技术管理。施工现场的质量监管是整个质量监管的重点与关键,监管的内容不仅包括了施工单位选用的设备,还包括了施工人员采用的技术、操作的工艺以及现场的施工环节是否达到了质量要求,关键部位以及重要步骤的操纵是否科学合理等相关问题,以便及时的解决建筑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3)施工后的质量管理。根据施工的经验,施工完成后也可能出现大体积砼结构的开裂的问题,所以为了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就不能放松对于竣工后的工程的质量管理。不仅要对大体积砼结构设置观测点,还要做好相应的应急准备,使得砼结构的裂缝能够得到第一时间的处理,减少更大范围的开裂,从而减少项目的经济损失,保证工程的质量。

4结语

统计管理体制范文5

【关键词】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反思

大学的继续教育模式在很大一种程度之上都是直接与社会接壤的。从当今这个经济文化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社会背景和普通高校自身的发展前景来看,每一所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都越来越受到了大家的重视,进而也对此不断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北京大学确立了争创具有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的继续教育方针,承担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教育责任。通过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建设,建立强大的教学管理与办学相关规范机构,从而实现管办分离,不断加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提高与保障教育质量。

一、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校办学主体单一

长期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之下高校办学体制受到了激烈的冲击,然而在这一方面,它们往往扮演的就是举办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学校的教学任务与计划应当是实事求是,理论是来源于实践的,反却导致办学主体单一化的局面,这是很严肃的事情。长此以往,这种办学体制非但不会调动办学积极性,还会打消人们的斗志,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也更加不会创造出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来,甚至是影响到学术氛围的建造。

2.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不完善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不完善是我国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在当下存在的主要问题。管理体制不完善会直接导致在教育中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都付诸流水,产生严重的教学资源浪费现象。例如:学校硬件设施的过度浪费、教学财政出纳不明晰、行政人员工作懈怠等现象。长此以往下去,漏洞只会越来越大,产生不可收拾的残局。进而还会产生学校内部管理的竞争机制影响预期效果。

3.高等学校缺乏自主管理

寻根溯源,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改革受到了来自苏联高度计划管理体制的影响,这是一套属于中央集权管理的制度,权利与管理实施高度的集中化、统一化模式。然而随着制度的一步步修正与变化,早已不见了当初的那般模样,而是逐渐的演变成地方政府管理。从这一方面,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在计划教学方面明显显示出乏弱的自主权和经营权。从而在办学上也显示出不具活力的效果。这样的办学情况严重的违背了当初所建之时的特色与优势,因而不具培养优秀人才的魄力。

二、我国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大方向

1.首先需要更新传统教育管理观念

更新传统教育管理观念是实现我国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大方向的首要任务。教育的一步步推行是要建立在传统的肩膀之上,然而改革的步伐不能停止,我们只有与时俱进,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不断的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着的社会,才能为未来的发展积累人才与力量。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来考虑,教育管理谋发展,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新形势背景之下,理念的转变应当是首当其冲的。所谓理论指导实践,先进的理念才能够指导实践走的越来越远、越来越精彩。同时,这也是办好一所学校、一个院系,搞好教育的重中之重。

2.政府应当进一步扩大对高校继续教育的管理自主权

政府应当进一步扩大对高校继续教育的管理自主权就需要将自身的职能从微观的行政管理转向宏观调控。过去的多少年里,政府工作人员过多的将各大高校的教育与监管摆在了重要位置,导致各大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大影响。笔者认为,教育是最应当贴近事实的,切不可盲目推崇、脱离地面搞建设。就过去以往的种种现象表明,政府还是应当加快转变认知自身职能角色的速度,不断地加强管理自主权且必须让学校来掌握。事实上每一所高校的继续教育都应当是学校、社会与个人的一个连接体,三者不可分割来对待,否则再好的教育也不会产生出理想的效果,也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进而导致失败的教育贻害万年。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继续教育在当下的普通高校中越来越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与关注,然而在教育管理体制尚且还存有一些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这是不可避免与不可回避的事实。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从理念出发,完善体制机制,不断地为教育发展谋出路,谋未来。为了广大学子的未来,提出笔者的一份见解。

参考文献:

[1]李翠红,林世员,王林,万光龙.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推进路径与政策建议[J].继续教育,2015-02-05

统计管理体制范文6

为了提高实验室的开放水平、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和有效利用实验室空间、设备以及支持的能源、网络等资源,提出了采用微信、微博等学生喜闻乐见且使用方便的网络新媒体来实现学生的实验室签到和使用预约;设计了基于智能能耗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对计算机系统、空调系统和其他实验室支持环境的能耗进行采集与优化控制的新型监测和管理方式;基于新媒体和物联网技术的新型智能化、精细化的开放平台实验室管理机制使得实验室的开放管理机制更适应双/多校区的教学及科研活动管理,并且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节能减排。

关键词:

微信;物联网;精细化管理;双校区;绿色校园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各高校不断地探究新的实验教学方法,高校实验室管理和运作模式从传统的课程教学型实验室逐渐转变成开放型实验室。开放型实验室不仅能满足不同水平和能力的学生需求,而且提供了一个发挥个人潜能的实验环境,从而使学生可以自主地到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和探索性学习,这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他们创造的欲望,点燃他们创新火花[1]。开放型实验室能更好地适应当前新的实验教学模式,例如课题研究实验教学模式,项目化实验教学模式,竞赛培养实验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多元化的创新平台,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团结合作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2-4]。开放型实验室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多方面的建设。实验室开放不是时间、空间的简单开放,也不是教学内容和仪器设备的简单开放,实验室开放必须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作保障[5]。在为实验室开放提供必备经费、设备和人员保障的前提下,探索基于新媒体和物联网的开放实验室管理新机制,设计开放实验室管理系统是至关重要的[6]。它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资源和设备的利用率,更能够保障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的顺利运行,使开放型实验室真正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

1当前实验室开放和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1.1学生无法及时获得实验室详细的开放信息

目前高校实验室一般采用课程实验预约开放时间,开放自主使用的网上预约管理方式[7]。由于网上系统信息需要及时更新和实时录入,尤其是课程实验时间的临时调整变化无法及时上传,学生无法方便地获得实验室的实时开放状态和具体的空余(设备)资源情况。以天津大学为例,2015年进入双校区运行状态后此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突出。例如,学生从实验安排表查询,发现某实验室无实验教学课程,当他从卫津路校区到津南校区,需要的设备已经被其他自主使用的同学占用了。这样导致一方面学生白跑冤枉路,另一方面没有预约的其他实验室空间以及设备白白闲置。因此,需要精确的个体化的设备和资源使用情况,以及提前进行预约个体的实验设备的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8]。

1.2管理者无法准确掌握具体使用情况

值班人员和实验室管理人员仅仅能看到学生在或者不在,大致了解学生人数。但是他们缺乏对具体每个学生使用具体设备情况的信息化统计手段,缺乏对于学生的上网、使用实验设备等情况的有效管理和统计。指导教师也无法时时获知在开放时间段内来实验室作实验的学生情况。学院基本上只是按照实验学生人数、经费情况来配置实验室面积、设备数量和支持资源等。统计的实验时数等是实验室人员手工填写的,缺乏客观依据。通过对设备资源使用的监测和信息化统计,将大大提高实验室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为实验室规划、投资效益分析等提供客观、翔实的数据基础。

1.3实验室相关资源浪费严重,管理粗放

实验室开放必然会加大实验室的人员、电力、能源和设备开支。但是仅仅是粗放型开放,就会导致成本大量提升,导致资源浪费,而没有取得相应的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以当前周一至周日全开放的某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平台实验室为例,该实验室有2层,使用面积300余平方米,采用了集中空调系统。从近几年的具体使用情况看,周末或者晚上来实验室做实验的学生很少。但是仍然需要实验室同时开启几十个无线网络接入点等网络设备、大量的中央空调和视频监控等辅助设备,并且增加聘用员工,安排实验人员长期值班,这带来了不必要的大量能源消耗和人员经费开支。这样的粗放型实验室资源开放情况对于建设绿色校园、实现节能减排是非常不利的。

2物联网和新媒体的精细化管理新机制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精细化管理实验资源,合理配置实验设备,及时对信息收集和的新的开放实验室管理机制[9]。研发基于能耗和其他物联网装置的实验室环境能耗和设备使用管理软件;研发及时实验室精细化使用情况的新媒体交互系统;研发通过微博等新媒体签到来获得实验室实验设备及网络等资源使用许可的认证和管理软件。

2.1学生需求的精细化和实验预约机制

目前的学生需要的信息比较单一化,往往只是简单使用实验室的时间信息,而且没有对学生是否按时来使用实验室资源进行确认和管理。新机制将学生的实验室使用需求细化为:使用时间、使用的设备、使用的实验室支撑资源(网络、空调、其他辅助设备等)、需要指导人员、使用的优先级等。其中使用时间就是计划开始使用实验室的时刻和计划的时间长度;使用的设备是指进行实验的主要设备;支撑资源是为了进行该实验需要的辅助设备和支撑环境;指导人员指是否需要特定的教师指导实验过程;使用的优先级由新机制自动生成。学生使用的优先级主要依据的因素包括:学生的预约信誉(即以往预约的正确性、按时使用实验室的概率);实验室空闲设备的匹配率;实验室支撑资源的利用率等。如果某同学预约信誉高、空闲设备和他的需要匹配,并且对实验室辅助资源的占用少,他的使用优先级就比较高,可以有效预约到实验室开放时间段。反之,预约信誉低、使用的设备不空闲、占用的辅助资源多的预约的优先级低。

2.2实验室使用监测和精细化管理机制

以往实验室只是通过门禁系统来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是否进入实验室进行管理;通过视频监控系统来粗略地观察实验室是否有学生和是否安全。新机制将精细化管理学生的预约、预约的到位率、设备的具体使用情况,生成设备和实验室的精细化监测信息。将新媒体预约与实验室签到系统和门禁系统结合,实现对学生是否按时使用预约资源的监测和统计,并且为上面的学生信誉机制提供签到数据。将计算机类设备的登录系统增加二维码,学生即可在具体设备上签到,和下面的能耗等传感器配合,可以获得准确的使用状态信息和进行精细化设备使用率、完好率等统计,避免了后期的人工操作,提高了统计监测的实时性。

2.3实验室支撑环境的物联网监测和开放机制

将空调、网络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和高耗能的实验设备分别增加具有网络接口的能耗传感器,即可实时获得设备的能耗信息。通过非侵入式负荷分解与识别技术还可以进一步分析设备的工作状况(空闲、低负荷、高负荷)。将实时获得的设备能耗等信息进行分析,并且和学生签到以及设备利用率管理系统配合,就得到了实时的开放效益评价。根据实验室开放规则,依据设备、辅助资源的利用率和能耗等情况,来确定是否接收学生的个性化实验室预约。这样就可以避免为了极少数的学生,实验室大量资源全部开放导致的浪费情况的发生。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实验预约时间集中,提高实验室运行效率。通过学生实验需求的精细化预约,加上门禁和新媒体签到系统对设备和预约情况的确认与精细化管理,配合实验室支撑环境的监测系统,就形成了灵活、高效的开放实验室基于物联网和新媒体的管理新机制。该机制可以有效地响应学生需求,高效利用实验室资源,减少实验室支撑环境和人力的浪费,促进节能减排,并且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实时性。

3管理系统设计

为了实现上述管理机制,将计划预约、及时和申请结合的新机制,并且需要考虑设备和实验室环境的能耗、人员开销等,建立及时收集设备、支持环境、学生使用情况的制度、方法;提出优化的开放目标,以学生使用和能耗为综合约束条件,引导学生利用开放实验室平台[10]。我们设计了下面的主要管理系统。

3.1基于微信等新媒体的学生预约和签到系统

分析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开发平台、进行移动应用的学生签到、信息交互等软件需求分析、模型设计和快速原型开发。考虑到学生的使用习惯,并且针对学生到其他校区不方便使用电脑进行实验预约和签到的实际问题,开发了基于微信等新媒体的实验室预约和签到软件。

3.2基于能耗传感器的设备使用情况监测系统

对于典型设备和支持环境,增加具有网络数据传输功能的能耗传感器。对实验室的电脑、视频监控设备、空调、实验台等进行分类监测统计。通过及时的网络监测和负荷分析模型,可以获取设备使用情况和能耗的关系。得到不同设备的工作状态(正常工作、待机、低功率等状态)。为管理人员判断开放实验室的范围提供基于能耗的设备有效使用率的客观依据。

3.3实验室资源使用授权和设备利用率统计系统

研发基于签到的实验室网络等资源的授权系统,只有通过预约和有效签到的学生才可以在指定时间内使用实验室资源,避免学生滥用和相关人员私自对外开放。综合签到数据、结合分析相关类型的设备能耗数据,可以精细化地对设备的利用率进行及时统计,并且可以对实验室整体开放效益进行及时分析。

4结语

分析了物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的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机制,针对学生预约实验和教师与管理机构管理实验室开放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基于新媒体的实验室开放新机制。开放型实验室采用适应双校区的基于新媒体和物联网的开放实验室管理机制是实验室开放建设的需要,更是深化高校教育改革、促进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开放实验室管理新机制可以进一步提升实验室的内涵式开放性,使实验室成为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沃土。

作者:罗咏梅 单位: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卿大咏,严思明.加强高校实验室开放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J].实验室科学,2010(3):125-127.

[2]樊玉清,洪波,赵越.课题研究教学模式在环境类专业实验课中的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4(3):22-24,29.

[3]李妍.项目化教学在嵌入式系统实践课程中的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2(5):27-29.

[4]李从举.搭建创新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J].实验室科学,2014(4):9-11.

[5]吴文华,杨庆,沈新元,等.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下的实验室开放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172-176,197.

[6]伍扬.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机制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8):178-181.

[7]邢丽波,桂馨,康九红.实验室开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9):252-255.

[8]易黎.加强实验室开放管理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7):223-225.

统计管理体制范文7

我国文化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从当前整体的情况来看,还面临着很多的调整和问题。因此,进一步探讨我国文化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新形势,并结合当前的形势提出相应的对策,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新形势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复杂背景,本文从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含义出发,对当前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的形势进行分析,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方法,以此为深化我国文化产业体制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改革

一、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含义

姬汝茂认为,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是有关政府在管理文化产业方面具有的政府职能、组织体系、管理方式以及政府与文化单位间的关系,处理的规范和准则等等。通过管理体制,从而规定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管理等相关活动的特征。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讲,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是对社会文化价值的一种反映,并在不同时代下,因生产环境、文化氛围等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价值。

二、新形势下的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背景

我国是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管理都是由国家全部包办。政府在该过程中既充当所有者和管理者,同时也扮演着经营者和举办者的角色,成为一个全能的选手。文化机构则依附于政府,通过政府这个机构,实现对文化企业的控制和管理。在这样的方式之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着非常非常严重的“政事不分”和“管办不分”的特点,从而导致其一方面弱化了政府在调控当中的宏观作用,同时也进一步弱化了社会办文化产业的积极性。最终的结果导致行政力量对文化产业的管理效率低下,缺乏自身活力等严重的后果。而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开始逐步完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各项政策和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文化产业开始面临着来自国外企业的竞争,如在电影行业中,大量进口影片开始进入中国,冲击着中国的电影文化市场。而随着外国企业大量进入我国文化市场从事文化经营和服务,它们凭借自身在资金和管理方面的实力,对这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的诱人利润有清楚的了解,对中国文化市场,他们志在必得。因此,加快我国文化市场管理体制的改革,成为当前迫切的任务。

三、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改革滞后,发展秩序紊乱

在管理体制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宏观管理体制。在这方面其主要存在着政府过多地干预经营管理,并出现政府职能交叉、缺位、多头管理等问题。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当前政府还存在统管不同文化产业,并可直接参与和决定文化产业自身的运行,从而使得文化产业游离在了市场经济体制之外,使得其严重缺乏活力和生命力。另一方面,在微观运行机制方面,政府过多地干预了文化市场,而对其中的价格、产品质量、市场执法方面却缺乏监管,缺乏相应的竞争和激励约束机制。由此这些问题导致文化市场发展混乱,盗版、欺诈等行为更是屡见不鲜。

(二)投资渠道单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活动逐步活跃起来,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对于文化产业来讲,面对充裕的民间资本,其投融资渠道却比较单一,很大程度是依靠企业自身资金来源和政府财政投资。资金缺乏,成为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障碍,究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明确的民资引导政策。

(三)管理体制缺乏活力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较晚,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也比较落后,在文化市场中,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问题仍为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其中的行业分割问题,文化、新闻、广电和出版等部门包揽了从宏观调控到微观的所有运营管理方面,企业运行等仍然采用计划经济体制管理思维;其次,针对一些区域分割,很多文化资源的流动受到区域壁垒的严重影响,从而不利于整个文化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结构优化。同时,由于缺乏现代企业的经营方式,文化市场方面很多的规范和注入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也没有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从而严重阻碍了市场不同主体的活跃程度,使得整个文化市场在建设中缺乏活力,并带有严重的行政干预的色彩。

(四)管理方式与手段比较落后

在管理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如在用人机制方面,没能形成流动机制和淘汰机制,导致在文化产业中冗员过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文化程度也比较低。在管理手段方面,存在着“重行政、轻法律,重管理、轻市场”的现象,严重影响着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如在管理中,通过条例、决议等方式直接干预文化市场的建设,忽视市场机制在文化产业建设中的作用,从而导致文化产业的产出比较低下,人力资源也严重浪费。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很多,如长期计划体制影响、思想观念的滞后、政策法规不健全、管理方式落后等等。

四、加快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

面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只有加快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才能更好地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因此,笔者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树立全新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管理思想。俗话说改革的前提是思想的转变。只有广大的管理者在改革中树立改革的思想意识,才能够更好地为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改革奠定基础。同时科学划分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能,使得各个部门在实践中做到权责分明,分工明确。同时进一步优化文化管理部门结构,以此使文化部门能够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第二,加快文化管理体制的创新。体制性创新是新时期文化产业竞争的关键所在。政府要逐步转变自身的“垄断性生产和提供者”的角色,并创造各种政策和环境,为文化产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创新文化发展的模式,采用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并将这种多元化的市场主体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从而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同时培育一批以国有资本为主导的混合企业,并加快在法律法规、审批制度、监管制度方面的建设,从而构架更为开放、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第三,构建完整的国有文化产业管理监督体制。国有文化产业资产在当前的形势下数量庞大,从业人员也非常多。因此,做好对国有文化产业资产的管理成为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充分做好对国有和私有之间的产权界定,为国有文化产业的管理奠定基础,同时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实现对国企的现代化的管理。第四,加快当前的投融资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大力推进文化产业中的合并、兼并、重组等,从而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优秀文化企业;同时加快对我国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拓展企业资金来源的路径,为实现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资金驱动力。对此,应放宽民资进入文化产业的门槛,允许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和资本进入到资本市场,从而增强文化产业的活力。

五、结语

总之,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我国管理体制的改革,而只有正确认识到文化产业发展中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才能从思想上、行动上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作者:祖令 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世香.大部制视角下地方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进程及其挑战[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05):38-48.

统计管理体制范文8

一、基本情况

1.现状倒逼体制改革

2004—2009年进行的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使全省76个国有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落实了管护主体,管理体制基本理顺,管护机制已经建立,骨干工程产权得以明晰,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基本健全。从2009—2017年国有水利管理单位“两费落实”情况看,全省73个(有3个水库与灌区管理单位合并)国有水管单位人员经费落实率为100%,工程维修养护经费落实率74%。国有骨干工程管理基本到位。随着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水利工程运行过程中,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长期以来,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名义上由国有水利管理单位、乡镇水管站、乡镇农牧业服务中心管理,个别由村委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管理。实际上,国有水管单位乡镇水管站受管理范围大、人员少等因素影响,对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鞭长莫及、力不从心,巡查检查几乎是空白,维修养护工作是哪儿坏了修补哪儿,基本没有养护经费;乡镇农牧业服务中心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事务性任务重,根本无暇顾及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村委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管理的工程,由村里临时安排人员管理,技术能力有限。这些状况主要集中反映在管理体制上,表现为:一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产权不清。产权长期交叉混淆,难以明晰分清。二是管护主体不明,使一些小型水利工程处于“有人用、无人管、没人修”的状态。三是管护职责不详,产权所有者、管护主体、受益户三者的职责和义务没有明确界定,导致小型水利工程建、管、用脱节,形成了产权所有者管不了,管护主体无法管、受益户管不上的局面。四是管护经费无着落,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属于小型投入,随着建设期结束,资金链被切断,供水受益远未达到运行维护成本,致使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得不到足额的养护资金,直接影响工程的正常维护。据近3年统计,全省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落实不到30%。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最后一公里”问题,极大影响了群众兴水利、办水利的积极性,造成小型水利工程荒废面广,有限的水资源浪费严重,制约小型水利工程效益正常发挥,工程安全得不到保障,影响了群众的正常灌溉,乃至影响农业的有序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因此,进行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2.改革的目标

通过改革基本扭转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的局面,建立适应省情、水情与符合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形成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的工程管理体制,社会化、专业化的多种工程管护模式,制度健全、管护规范的工程运行机制,稳定可靠、使用高效的工程管护经费保障机制,奖惩分明、科学考核的工程管理监督机制。

3.改革的范围

包括县级及以下管理的小型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库容1000万m3以下的小型水库,流域面积小于3000km2河流上兴建的小于50年一遇的3级以下堤防,最大过闸流量不超过100m3/s的小型水闸,控制灌溉面积1万亩(1亩=1/15hm2)以下的农田水利工程,中型灌区末级渠系及配套建筑物,喷灌、微灌及辅助设备,涝池及装机功率小于1000kW的泵站;日供水规模1000m3以下的集中和分散式供水工程,库容100万m3以下的淤地坝,5万kW及以下的小型水电站。单一农户自建自用的机井、水池(窖)、水井等微型水利工程不在改革范围。

4.改革涉及的工程类别

根据调查摸底统计,2015年全省小型水利工程需要进行改革的工程共计5444项,在改革、运行过程中出现合并、新增、报废等情况,2017年又重新梳理统计,工程达到5555项,主要工程类别为:小型水库、中小河流及堤防、小型水闸、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淤地坝、小型水电站、涝池(塘坝)、节水灌溉工程、机井及其他小型水利工程。

二、具体实践

青海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于2013年开始试点,2015年正式启动。目前还在全力推进,各县改革进度参差不齐,但都接近尾声。通过对三市(州)六县(市、区)的了解,乐都区、民和县、循化县、乌兰县、德令哈市、共和县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完成率分别为97%、99%、91%、92%、100%、100%,为明晰产权的工程所有者与管护者颁发了产权证、管护权证,与工程所有者与管护者签订了管护协议,对涉及公共安全的水利工程签订了安全责任协议。改革工作进展与全省改革进度要求一致,改革的成效初步显现。

1.明晰工程产权

水利工程产权界定由县级人民政府或其授权的水利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核实投资主体,确定产权性质、明晰产权主体,向明晰产权的工程所有者颁发产权证书。三市(州)六县(市、区)在改革中结合各类工程建设管理、历史沿革、工程特性、服务对象和范围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将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分别明晰到国有水管单位、乡镇水管站(所)和村委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少数工程采取承包和社会化管理模式明晰到个人或公司。从调研情况看,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明晰已经基本落实,为落实工程管护主体和责任主体奠定了基础。

2.明确管护主体

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明晰后,各地水利部门强化技术指导,采取承包、委托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管理的形式,明确了工程管理主体和不同管理主体的使用权、管护权、受益权,初步形成了有人用、有人管的良性机制。从已落实的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主体情况看,落实到国有水管单位的工程占3.38%,乡镇综合服务机构委托村委会管理的工程占5.51%,乡镇水管站所委托村委会管理的工程占19.16%,村委会管理的工程占55.7%;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管理的工程占6.17%,个人管理的占3.77%,承包商、公司管理的工程占6.31%。从调研情况来看,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实施改革后,小型水利工程有人管了、损坏有人修了,受益群众对水利设施管护有了自觉行动,水利设施管护责任落到了实处。

3.落实管护经费

针对小型水利工程公益性强的特性和水费计收标准低、管护主体自筹能力弱、管护经费无保障等问题,改革按照“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多渠道筹集管护经费。各地通过水价改革、水费返还、财政预算、财政拨付以及产权所有者自筹等方式,积极筹集解决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经费使用管理各地采取的方法各不相同,主要有县级部门集中管理(县财政局或县水利局集中管理)和管护主体自行管理两大类型。集中管理模式由县级部门统一管理、统筹使用,村委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或个人实施工程维修养护,所发生的费用经乡、县水利管理单位逐级审核,到县财政或水利局报账支付,经费来源为各级财政和返还的水费。这类模式便于管控、管理规范、资金使用效率高,采用这类方式的地区较为普遍,但也存在手续复杂、工程维修时效性差等不足。管护主体自行管理模式则是由村委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个人等管护主体自行管理维修养护经费,经费来源主要有各级财政补助、水费收缴提留、自筹等途径,这类方式手续简便、工程维修养护时效性强,方式灵活,但存在监管不易的问题。管护主体自行管理类中,承包、公司管理的工程一般为经营类工程,均由承包人、公司自己投入维修养护资金。从调研情况可以看出,已经改革的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基本有了着落。

4.创新管理模式

通过改革实践,管理模式上各地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以大带小、小小联合、委托管理”和委托专业队伍、承包、租赁等管护新模式。“以大带小”模式是在某个片区,采取规模较大工程管护主体代管小型水利工程,如互助县塘川流域管理所将所辖各类小工程纳入管理范围,包括水库、灌区、人饮、淤地坝、涝池等。“小小联合”模式是在某一片区内,工程规模普遍较小,产权主体通过择优方式产生管护主体统一管理所有小型水利工程。如乌兰县希里沟镇将末级渠道、机井、河道治理工程均交由村委会管理。“委托管理”模式则是由乡镇水管站或乡镇综合服务机构委托给村委会或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这类模式多出现在西宁市、海东市、海南州、海西州的大部分地区。在海西调研时发现,乌兰县、德令哈市都是这种管理模式,改革效果较为明显。在互助、湟中等县还有利用水库水面、水体开展养殖业、旅游业的“承包、租赁”模式。“专业化服务”模式在少数县也有尝试,如民和县成立城乡供水有限公司,对全县三乡一镇人饮工程、第三水源工程以及松树沟川水六村人饮工程进行专业化维修养护。贵德县成立物业公司开展水利工程维护。乌兰县、都兰县则是枸杞种植公司自行建设管理机井。实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有效解决了小型水利工程长期存在的建管脱节、责权不清、资金缺乏、管理不活、方式单一、资源浪费等问题,盘活了集体资源,调动了农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工程自己管”的积极性,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走上了平时有人管、坏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群众长受益的良性轨道,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一些国有水管单位定位不准

国有水管体制通过上一轮改革,“两费”基本落实,管理能力不断提升,但在“小水改”“以大带小”后,从其管理范围、管理内容等方面看,一直承担着防洪、抗旱、供水、水资源保护、农田水利等公益性职能,对小型水利工程还不够重视,由于水价偏低和水费收缴难,供水成本难以收回,形不成供水产业,一定程度影响了小型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和效益的充分发挥。

2.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不足

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各级财政、水费和多种经营。一方面供水水价不宜过高,以免增加受益群众负担;另一方面,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主体难以开展有效多种经营,财政拨款也不能足额保障,导致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不能足额到位,还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影响到日常管护和维修。

3.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主体落实不稳定

随着城镇化建设和农村人员外流情况严重,“小水改”已经落实的管护主体,难以长期稳定落实。按户、按亩交费的供水工程,个别外出受益户委托他人代管代种,两者均不交水费,影响其他受益户正常交费和工程正常管理。

4.县级水管部门监督指导、技术服务有待加强

“小水改”后,一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和主体责任明确到村委会和农民用水者协会,一般都缺乏专业技术能力,工程和经费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需要县级水利管理部门给予监督指导,加大技术服务支撑,在这方面还有明显缺陷。

四、对策

1.与加强“三基”建设紧密结合

村委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能人”是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骨干力量,通过加强村两委班子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引导他们敢于担当、勇于探索、甘于奉献,为推进改革做强“三基”支撑。

2.与做好群众工作紧密结合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民生工程,与生产生活生态息息相关,在改革过程中,势必要触及一些人的利益,一定要做足功课,通过大量细致的宣传说服工作,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让其主动参与进来,使改革得以顺利开展。要主动把改革的目标、任务、范围和措施效果及时公示,确保改革公开、公平、公正。

3.与资源整合紧密结合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要上台阶上水平,就要将相关联的国土整治、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高效节水、设施农业及农村公共服务等有机结合起来,把各类政策性资金集中起来使用,做好统一规划,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发挥小型水利工程管护效益,促进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有效提升。

4.与加强县级水利部门监督指导服务紧密结合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由县级水利部门规划指导推进,在改革和工程运行过程中,县级水利部门必须加强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督促工程管护主体严格遵守国家涉水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水利发展规划和防汛抗旱调度要求,严格履行改革协议,切实保障工程安全运行、效益正常发挥。工程维修养护时,县水利部门及其基层水利服务部门,应当主动担当,加强服务,提供技术指导,传授管理经验。

5.与建章立制紧密结合

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建立符合省情、水情与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明晰产权,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科学核定供水水价,加强管护经费使用管理监督,强化基层水利服务能力建设,制定管护工作考核奖补政策和配套措施,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提供持久保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