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教学范例

文言教学

文言教学范文1

1.历史悠久,语言成分无变化。

文言文在古代书面语言上占领着重要位置,其内容一直被世人传承下来并沿用,其语言的组成是去变化的。例如:先秦的基本句式以及虚词的用法等在文言文中一直保存着;语言中一些最活跃的词汇,其地位在文言文中也存在很强的稳定性;另外,有些词在口语中虽然已经消失不见,但是在文言文中的使用很普遍。即使在后人的口中,文言文或多或少有些变化,但是综合起来看,文言文的语法以及内容还是保留着原来面貌。

2.文言文与口语相分离。

经语言研究者的探讨,其书面语言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及发展起来的,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文言文与后来的口语的距离逐渐地拉开。从汉朝到清朝的文言发展历程中,根据科举考试的需要以及官府的推广,四书五经成为了人们语言写作模仿的模式。所以,文言文与口头语用的相应的语言之间的差距产生越来越大,使文言文与口语产生相分离现象。

3.文言文形式简单。

由于古代的重要典籍大部分都是采用的文言文,很多的经典作品都是内容、形式简单但内容凝练。在文言文中,单音节的词汇占的优势较大,其多音节及双音节的词语较少;另外,文言文有些内容多使用省略,例如:省去一些主语、宾语、介词等等,这些现象都是很常见的。因此,文言文的形式就是相当简单的,但内容却很凝练。

4.文言文有些词句艰涩难懂。

因为文言文的发展历史时间较长,与现在口语相比,文言文有些词句就显得艰涩难懂,相当偏僻、古怪,意思也很令人费解。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障碍。因此,要理解这些艰涩难懂的意思,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二、文言文教学在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中,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是占有的比例少,大部分教师重视程度也不够,所以,不管是在教法上还是在学法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1)教学方法的落后。对于职业学校文言文教学来讲,由于学生语文底子普遍较薄弱,文言文的讲法一般都是采用串讲的方式,其好处是能使文言文的字词分析清楚,句子得到落实。但也存在很大的弊端,那就是整堂课下来没有一点活跃的气氛。常常都是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一刻不停地记,整堂课下来都是教师的声音,学生很少参与课堂中去,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积极性丧失,求知的欲望逐渐地下降。(2)教学观念存在的问题。在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眼中总认为讲的知识越多、越细致,学生的理解能力就越高,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总是把有结论的知识结论及现成的答案传授给学生,把一篇完好的文言文分析得七零八落,导致文言文失去了原来的韵味,其艺术性也难以表现。

2.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厌烦。对于现在汉语来讲,古代汉语及文言文的使用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在语法方面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很多的学生不喜欢文言文,又由于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其文言文的学习就是进行不停的翻译和背诵。语法中存在的不同,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加重了的厌烦情绪。(2)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缺乏相应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一般都忽略文言文的阅读、学习技巧等重要性,导致学生在面临文言文学习时陌生感会油然而生,不能主动地寻找到与以前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的关联性方法,也不能够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畏难情绪。(3)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迁移能力较差。一些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课本中的解释以及参考一些资料。平时做课内的文言文题目还可以。但是如果接触到课外文言文时,学生就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其学习的迁移能力较差,直接导致了对后续文言文学习的反感,形成连锁反应。

三、针对文言文在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1.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法进行指导,并传授有效的方法。

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发现文言文存在的规律性,传授给学生得当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成为一个会主动学习的人。对于教师来讲,教师的教不是纯粹为了教,重要的是要求教师授课的过程中,能更加地注重学生的学法并加以进行指导。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教师要采取以下措施:(1)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朗读。古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是朗读要达到的效果。文言文的语言生动且富有节奏感,朗读起来是很有韵味的。学生只有不断地重复朗读就能感受到文言文语言的美妙之处,能够领悟语言的意识,能够在文言文语言方面积累一定的知识经验。通过文言文的朗读,还可以形成文言文的语感,品味文言文的内涵。在文言文的朗读中,不仅要读准句子,还要读出句子的语气,这样才能够使文章的美妙之处显现出来。例如:在《邹忌讷齐王纳谏》中邹忌问妻子他美不美的时候,他的妻子与妾的回答的意思几乎是一样的,妾是“君美甚”三字。但是对于同样的问题,妻用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这句话表明邹忌的美无人能比,其所表达的语气与“君美甚”的表达大不相同,这使其感情流露得更加强烈,而妾的回答并没有那么强烈,其语气则是收敛一些,则是由于古代妾的地位所决定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朗读方面主动地参与也是对学习过程的一个探究。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朗读不仅要做到读音标准,句子读准,而且还要对音调、语气的停顿以及重音的朗读技巧进行掌握。这样,学生对文言文的熟悉程度会逐渐地提高。(2)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拓展。教师在对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限制在语言教学方面,还要注重文言文的教学,使学生能学习到古人的思想文化,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首先,引用相关文章进行阅读的对比,提升学生欣赏文言文的水平。其方法就是通过与文章有联系的作品把他们放在一起进行阅读的比较,从中获取较为全面的认知,来开阔学生的眼界,使思维能力、欣赏水平得到提高。然后,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对文章的相关背景及史实结合、联系起来,知人论世。比如在讲《鸿门宴》时,就可以介绍司马迁个人对项羽和刘邦的态度,让学生对情节特点掌握清楚,这样可以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还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只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加以指导,就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能力。(3)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寻找其规律。在文言文中语法、词汇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规律,若能找到其中的规律,把文章和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知识及经验连接起来,使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得到知识的稳固,还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也有一定的效果。

2.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发挥好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则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的课堂中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己学会阅读,尽量自己理解课文的意思,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指导的作用就好了。(1)创建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讲课前,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就需要设定学生参与的板块。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利用相关资料对文言文的重点加以理解。课后,教师要从学生的作业中得到一些重要信息,例如:学生在文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要加以进行指导并进行讲解。也可以让学生把一些文言文片段创设成小情景剧,来使学生体验、体会人物、环境。创建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会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更加有激情。(2)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并能融会贯通。对于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及创新。只有这样,在文言文教学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在讲古文中判断句式时,就可先请学生举例说明现代汉语中判断句式,引出“是”在不同时期的用法,从而加深对古汉语几种判断句式的理解。

四、结束语

文言教学范文2

1.文言文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如果没有很好的教学方法,总是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那么文言文阅读教学肯定是枯燥无味的。现阶段很多教师的文言文阅读教学还停留在过去,首先翻译全文,接着对文中的考点教学重点讲解,然而对背景知识的介绍较少,讲解过程抽象枯燥。

2.不注重文言文的应用

现阶段很多教师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和现实之间严重脱节,没有很好的做到学以致用,文言文给学生的感觉很遥远,文言知识之间的学习严重脱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

二、优化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当前,文言文阅读教学出现这些问题是可以理解的,这主要是因为当前的教育体制造成的,学生在强大的压力下,只会选择那些占分数较多的内容进行学习,学习功利性决定了当前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但是随着文言文的价值被重新认识,近年来文言文在初中升学考试中的比例有所上升,这就要求师生要重视文言文,提升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1.更新文言文教学的观念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价值教学再认识,针对近年来文言文无用论的盛行,教师要及时清除学生的错误思想,以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文言的用处,明白学习文言文不只是为了提升考试,还有很多其它方面的作用,例如:学习文言文中的韵文和骈文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水平;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古人的文化生活,有利于继承传统文化和陶冶情操;学习文言文可以培养自己的风度,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学习先秦诸子百家散文可以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另外,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现代汉语脱胎于古汉语,现代汉语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表达结构,学习文言文可以提升现代汉语水平。只有引导学生不断认识学习文言文意义,学生才可能在心理上接受文言文并认真去学习。

2.优化文言文教学方法

近年来文言文教学呈现单一化倾向,教师应该注意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果。首先,运用方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兴趣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是促进学生理解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升文言文课堂教学的质量。设置情境是近年来文言文教学较为流行的方法,如学习《桃花源记》时,教师在网上寻找和文章相关的图片,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对书中描写的“桃花源”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以利于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能提升教学的效果。教师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另一个方法是选取角度设计问题,例如教学《醉翁亭记》时,教师可以从解释“醉翁亭”的由来入手,提升这篇文章的兴趣性,然后引导学习去进行文章解析。这样,学生在了解了大体的背景和文章的核心问题之后,就能对文章产生好奇,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传统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学生记笔记,然后背诵笔记上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且教学效果也非常低,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比如教学《岳阳楼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教学自主学习,让学生先搜集范仲淹的基本生平背景,然后利用范仲淹的生平背景导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先让学生找到文章的重点和考点,然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自学心得,教师做最后总结。

3.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文言文学习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知文言文的思想,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还能提升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比如,教师可以教学生如何撰写对仗工整的对联,或者引导学生写语义明确的微博,这些都能从不同角度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果。

三、总结

文言教学范文3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现代价值;文言文教学;创新措施

文言文教学是公认的语文教学课程中最难的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文言文教学对于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更高,尤其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文言文教学既要注重理论知识教学,又要提高教学的实用性,针对学生实际开发和设置更加多元化的教学课堂体系,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文言文教学不能过度地拘泥于课本教材,应当从中国古代文学现代价值实现的视角进行创新设计,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提高对文言文知识的认知,为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一、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价值实现基本内涵概述

中国文学体系内涵丰富,既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也包括中国近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具有特殊的特点,它是从先秦时期发展到清代等不同朝代时期优秀经典文学作品的汇集和整合。这些优秀代表作品内涵体系类型多种多样、魅力独特,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历史特征、审美特征、文化内涵和人文情趣,对当代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播具有深远的不可替代的影响和作用。五千年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给国人留下了很多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形式多样,对当今社会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前国内外学者掀起了不同程度的文学热,重拾经典、诵读经典、传承经典已经成为当下时展的重要形势,这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现代价值的研究和实践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前社会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赏析越来越多,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尤其是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对于中国文言文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阶段教学培养目标虽然不相同,但是对于中国古代文言文的学习和能力要求都具有相通性。只有高度重视文言文学习,从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化价值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才能从根本上掌握文言文的具体内涵,明确文言文教学的具体目标和要求,进而提高语言学习的局限性,提升学生的古代文学素养。

二、文言文教学与古代文学教学之间的关系分析

文言文教学是现代语文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内容。对于文言文教学,如果抛弃文化背景学习,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充分结合古代文学教学理念,才能更好地传承和理解文言文作品。当前文言文教学在我国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不仅是为了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文言文作品更好地熏陶启迪心灵,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当前我们国家的语文教材中关于文言文作品的选定和编译都经过了多层把关,这些文言文作品不仅对当代学习有重要的影响,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代表性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文言文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偏重文言教学、忽视文学教学的现象,对于文言文教学,过于注重文言文本身的内容、具体的词句、语法的教学和评价,对于文言文本身的整体历史内涵、文化价值理解和把握不够,对学生的传输和教授也较少。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活动变成了对古汉语文言的一种机械性解读和传授,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容易让学生理解。

三、基于中国古代文学现代价值实现的文言文教学创新途径研究

通过上述对中国古代文学现代价值实现的视角与文言文教学的关系研究分析可知,想要全面提升文言文教学创新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内涵和具体知识技巧,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价值,基于背景知识和历史内涵解读是基础,具体创新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1.加强情节故事解读教学。古代文言文内涵非常丰富,从教学内容的不同层面进行分类,可以将古代文学分成文学史和文学作品教学两大板块。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通常是将文学史和文学作品两大板块的教学单独分开讲述的,这两部分之间的联系性很少。但是文言文教学是一个整体的系统过程,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古代文学的内涵,可以将这两部分进行联系融合教学,将历史故事的现实意义进行分析和解读,从而让学生了解文言文作品背后的作家情况、作品创作情境、作品的历史内涵和当时的历史特征等,让学生通过学习不同的文言文,了解不同历史条件下不同学派作品的风格和特征,进而找到规律,掌握每一部作品的不同内涵,与作家的具体情况进行结合,从而增强理解。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师既要对文言文的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和讲述,又要对文学作品的各种情节、情境和当今社会的现代生活进行有机结合和联系,从而找到共通性和差异性,让学生在差异和相同对比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通过不同文言文教学引入历史故事等,进而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从而激发对文言文学习的学习兴趣。当然这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必须要掌握文言文作品的基础内涵,还要提前对历史背景等进行了解,搜集相关的案例和故事,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文言文学习。2.立足文言文作品中的人物,引导学生学习榜样和楷模先进事迹。对于文言文教学,单纯进行字面讲述和语法论述很显然只会让学生对具体的某一篇文学作品进行理解,从字面浅层意思上掌握基本的文言文常识,不利于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提升。纵观古代文学作品,不仅语言优美、内涵深刻,并且塑造的人物性格都非常鲜明,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很多先进榜样人物给当代学生很多的启迪,比如学习《论语》《大学》等古代文学作品,对于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至关重要,学生在学习这些文言文作品时,教师可以进行创新探索,立足文言文作品中的人物,对这些人物的典型事迹和优秀作品进行整理和传授,让学生不仅了解文言文作品的内容,更能够对人物的榜样力量、人格魅力等产生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社会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文学素养,而不是机械性地进行只字片语的理解和死记硬背。3.情境教学,引发情感共鸣,从而增进理解和记忆。对于很多优秀的文言文作品,不仅能够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底蕴,更折射出作者的情感诉求和生命气概,每一部作品都代表着作者不同的经历,蕴含着丰富的生命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沿着古人的轨迹,通过营造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入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作品,理解作者的情感和初心,在引发情感共鸣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层次解读的积极性,进而更好地掌握文言文作品的具体内涵,在理解中获得更多的感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中国古代文学现代价值实现的文言文教学,是一项系统的教学工程,需要教师充分结合学生实际,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不仅掌握文言文作品的具体内涵,还能够从现代文学视角更好地解读和理解作品,给生活以启迪,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只有这样,才能突破文言文教学的语言障碍,释放学生被动学习的压力,从而在无形中增进教学互动,丰富课堂体验,提升教学成效,促进教学实践和应用开发。

参考文献

[1]齐华.古代文学教育价值及其教学的生活化研究[J].文学教育(中),2013(8).

[2]于洋.基于本体的文言文教学问题探源[J].中国教育学刊,2013(8).

[3]陈大利,金生奎,朱玉.关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现状的问卷调查及分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5).

[4]黄曼君.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J].中国社会科学,2011(4).

文言教学范文4

关键词: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教学设计;内容与方法

文言文植根于优秀文化的土壤,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教学中国古代经典的文言文篇目对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四方面的核心素养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文言文教学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在一线的文言文教学中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反思并改进文言文教学的方式,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急迫问题。

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题

(一)部分文言文的难度问题

首先,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文言作为古代的书面语言,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础形成的,虽然口头语言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但是作为书面语言的文言文在两汉之后就已基本成型,很少变化。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词汇和语法方面,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这就给学生理解文言文造成了不小的困难,导致部分学生“畏文言如虎”,还未开始学习文言文就有“畏”在先。其次,高中语文教材选取的文言文篇目中,有部分篇章篇幅较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等,文中生僻字较多,内容繁复,高中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再次,文言文处处附着着传统文化以及古人的思维方式,体现着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学习一篇文言文,如不立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不充分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就难以理解并领悟整篇文章,这也给学生学习文言文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二)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不高

文言文创作的时间和社会背景与学生成长的环境差异极大,学生在文意的疏通和理解上自然存在困难。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新信息,而是用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来建构对新信息意义的理解。由于年代久远,学生理解与领悟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不高,再者,因为高中生的年龄和阅历尚浅,能否理解古人的思想和行也还有待商榷。例如苏武持汉节牧羊,回归汉朝时“须发尽白”,苏武用几乎一生的时间去守护自己的信念,这对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来说可能过于沉重。

二、教师教授文言文的内容与方法问题

(一)文言文知识的教授不成体系

我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科,笼统地说应该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学科,强调“整体感知”,强调仿古尚古,直至近代语文单独设科,到后来文章学、文艺学、语言学和修辞学纷纷出现,我们的语文学科才真正有了知识系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出现的对应试教育的批判,发展到后来语文教学不重视知识,空谈训练,以至于倪文锦教授提出:语文教学的去知识化和去技能化倾向,是六十年语文教育最大的损失。基础教育改革革掉了许多有用的东西,在课程编制与教材编写都不重视语文知识的大环境下,语文课程和语文教材并没有提供语文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所需要的语文知识,这就导致了我们的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会感到无所适从,学生除了文言文本身的内容以外,获得的只有教师依据所教课文传授的不成体系的零散知识———这些知识是否适合教授给学生并没有经过学理的检验。王荣生教授认为,文言文是一体四面的,即学习文言文的前提是学习文言,语言是思维的结晶,也是思维的工具;其次,文言文是文章和文学的统一,中国古代文章学与现代文章学有所不同,它成型于魏晋时期,讲的是“文章之法”。中国古代的文章,既是实用文章,也是优秀的散文作品,教科书中选入的这些选文,是“文章”和“文学”的统一;最后,文言文还处处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因子,包括东方文明的思维方式和仁人志士的精神世界。朱自清认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在教授文言文的时候,我们的一线教师要严格地审视自己的教学内容,明确所教授的内容是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

(二)文言文教学的教法问题

文言文教学的低效一直被人所诟病,由于文言文的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所以许多教师在教授文言文的时候往往是一手包办,力求把课文讲透、讲细,大包大揽,将整个语文课堂变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要做的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加之文言文篇目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导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文言文的效率很低。文言文的词汇和语法较之现代汉语有很大程度的变化,而且成文时间较早,理解和领悟文章的含义和所蕴含的精神需要建立在了解当时的历史条件、社会风气、认识水平之上,尤其是先秦时期的作品,诸如《寡人之于国也》《烛之武退秦师》等作品,从字、词到整篇文章,都有讲授的价值。尽管如此,我们的教师也不能事无巨细地把整篇文章“嚼碎了喂给学生”,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得再精彩也难以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不明朗

无论是语文教育理论研究还是一线语文教学,都长期存在着“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的争论。表面上来看,似乎“用教材教”给学生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比单纯地“教教材”高明。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然而事实却并非完全如此,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篇目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原生价值”,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认真分析所要教授的选文的类型———究竟是学生应当掌握的“定篇”,还是用来训练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例文”。面对不同类型的选文,应采用不同的方式,无论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都是面对不同类型选文的不同方法论,不存在高低之别与上下之分。

(四)文化意识中创新思维的薄弱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在文言文教学方面有着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其中之一就是评点法的广泛应用。评点法有利于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但是在评点法一统天下的情况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前人的观点,这种方法使学生成了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学习的主体。中国古代的教育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的,而儒家思想的内核之一就是师古法古,以古人为仿效的楷模,以古人为学习的目标,以古人言论为准绳。什么事都要合乎先圣之道,这不仅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自由发展的天性,更重要的是导致学生迷信古人,迷信权威,缺少批判精神,缺乏创新意识。西方的母语教育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但是我国的母语教育不利于语文教学的创新,尤其是不利于以古代作品为对象,体现着古人思维方式的文言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三、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步履维艰

自“白话文运动”以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体已近一个世纪。近一个世纪以来,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历尽波折。文言文教学因其特殊性,受到的历史和时代的冲击尤为巨大,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命运跌宕起伏,命途坎坷。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诵读与品味中国古代经典篇目,涵泳与感悟古人精美的语言,依然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关于文言文教学设计的建议

(一)文言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

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篇目多属历朝历代的名家名篇,都是古人智慧与才华的结晶,其不仅是优美语言的集合体,而且是一个个具有灵魂的意义体,凝结着古人的语言艺术与思想观念。例如屈原的《离骚》,屈原以“香草”“美人”自比,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对君王的怨,以及对小人的恨。作品中时时刻刻体现着屈原对国家的热爱,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尽管屈原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因为君王的不理解、小人的构陷也曾经动摇过,但是他经历了一番痛苦的思虑与抉择后还是决定“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我们在教学《离骚》时就要引导学生去理解屈原的高洁人格,以及屈原在后世文人心目中的地位。尽管我们不太可能在一堂语文课上让学生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但是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逐步地引导学生去理解先人的精神,领会前人的品格,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使学生的人格和气质得以逐步养成。

(二)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文简称《课标》)中明确指出: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提出了传承中华文化这一目标。在课程结构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在“学习任务群”中也有两个专题,分别是汉字汉语专题研讨和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可以说,无论是从课程标准的宏观要求出发,还是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关于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可行性策略,很多学者曾有详细论述,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依据所教授的内容选择相应的策略。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借鉴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经验,如重视诵读,重视感知涵泳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审美属于体验性教学目标,审美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进行文言文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时候,我们不妨借鉴古人的教学经验来指导今天的语文教学。

(四)注重语言教学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一个民族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方式,体现着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语言的教学不应当仅仅局限在白话文的教学中,中华民族的语言传承了几千年,渗透到了中国人思维、文化的方方面面。学习文言文,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现代文的理解,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基础,另外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都是以语言为基础,并在学生语言能力提高和发展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总而言之,文言作为古人使用的书面语言,尽管在日常交际中已经被更加简洁易懂的白话文所取代,但是我们不应当将文言文与白话文对立起来,文言文仍然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和教学价值。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不能仅仅把目光局限在教学参考书中备课,而应该从深厚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这样才能够在语文课程与考试大变革的时代“不忘初心”。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北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王元华.百年文言文教学的反思与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5(6).

[4]郭晓茜.浅谈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J].学周刊,2011(8).

[5]顾振彪.文言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6(5).

文言教学范文5

关键词:高校;语文教学;语言文字运用;对策

新时期,高校对于人才培养的策略和目标都在不断转型之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大学语文课程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不断优化教学手段,加强大学生语文教学工作,培养学生过硬的语言文字功底和扎实的文字写作能力不仅是课程功能的体现,更是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这就需要高校提高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视,积极调整教学策略,针对当前大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欠缺的现状,积极寻找解决途径,以适应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双重需求。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现状

(一)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普遍较差。当前高校大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大部分同学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都有待提升,对于自身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缺乏一定的重视和了解,仅仅关注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共同进步,在书面表达中,常常出现书面表达与口语表达混淆的现象。

(二)对语言文字应用缺乏科学严谨性。另一方面呢,大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存在一定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的缺失,具体表现在对一些具有特定表达的文体缺乏最基本的格式规范,对于汉语言的应用存在结构不合理、词意表达不正确,不能以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等方面,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亟待规范和提高。

二.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欠缺原因剖析

(一)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缺乏重视。当前大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较为欠缺首先是源于学生自身和高校对于语文教学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不重视,学生没有意识到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对于就业和将来发展的重要性,同时高校的语文教学工作重视不到位,忽略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得学校整体缺乏对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氛围,学生的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和提高,久而久之造成学生整体的语言运用能力的下滑。

(二)高校语文教学模式传统落后。当前高校语文教学模式仍多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教学和教材党的讲授,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落后的培养模式限制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缺乏语言实训的机会,只能围绕书面和阅读方面进行提升,整体的听说读写能力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影响着学生整体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也限制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三)缺乏对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有效考核。当前的高校语文教学工作对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评价和考核缺乏专业且科学的考核机制,大部分高校仍然以传统的理论知识的书面考核为唯一的评判标准,缺乏全面合理考察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体系。单一的评价手段必然导致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偏重和对自身能力提升的忽视,在成绩的驱动下,学生往往不重视考试成绩之外的内容,很难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四)新兴媒体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弱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同形式的媒体纷纷出现,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对人们的语言文字使用习惯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新兴媒体的出现弱化了汉语言文字的实际使用,尤其是读写能力。同时,伴随着新兴媒体产生的网络热词也攻击着传统的语言习惯,导致文字秩序出现混乱的想象。高校学生作为网络前沿的使用者,更多的接触到新兴媒体,越来越多的学生逐渐丧失了基本的写字功能,亟待引起重视[1]。

三.高校语文教学的课程功能和重要作用

(一)高校语文教学具有工具教育的特性。高校的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的公共基础课程,首先承担的是工具教育的职能。语言自身具有的工具性导致语文教学工作必然是要以实践和应用为导向的。因此,高校语文教学工作一定要加强对于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使用好汉语这一个工具,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只有做好了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学生才会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深入的理解和熟练的掌握,在这个过程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引导工作,通过一定的措施和手段,改善学生暴露出的语言文字运用短板,切实提高其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二)高校语文教学有助于人文素质提升。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对人才的培养应当是追求有道德、有理想、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语文教学的过程即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陶冶情操、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过程,对学生的自身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语文教学一定要肩负起素质教育的重任,在教学过程中,灌输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成为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2]。

四.加强高校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提高重视程度,不断创新语文教学模式。针对新时期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校一定要积极转变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对于大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正确认识大学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切实履行好高校的教育职责和文化传承职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校要致力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多元化的教学新模式,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方法,侧重对于学生语言文字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3]。在对于教材的选择上,要深入调查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与当前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相适应的教学内容,避免选择较多文言文等较为晦涩的内容,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意识到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性,主动去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水平。

(二)构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能力培养。大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高还依赖于教学师资队伍的不断优化和建设。高校一定要推动语言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使其掌握先进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理论知识,能够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规范和指导。从国家的角度上,要加强对于语文教学理论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扶持力度,加强学科建设,同时要制定专门的语文教师专业规范,为高校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依据。教师自身角度上,要改变过去的教学理念,向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转变,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在进行教材讲解的基础上侧重于实践教学,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4]。

(三)注重听说读写,规范语言文字运用。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中的四个重要的环节,也是最基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具体体现,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也应该侧重于对于学生听说读写的规范和能力的提升。首先,要重视诵读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通过对经典名篇的诵读,在耳濡目染中学会规范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将诵读材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其次,要注重说话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语言交际的实训。阅读和朗读等几类语言经验的练习都是为实际的说话发言服务的。教师要利用有限的课时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训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我,教师可以从逻辑层次、主题把握、语言发音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点评,逐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再次,要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阅读书目,形成良好的阅读风气,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另外,还要重视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可以采取传统额布置命题的方式,也可以多多利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如网站、微博等等,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在长期写作中逐步规范语言文字书写能力和表达技巧[5]。

(四)制定有效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考核机制。要改善大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欠缺的现状,需要一系列的系统工作,不仅要加强实际的语文教学工作,同时还要制定和完善对于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评价标准和考核机制。合理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评价标准和方法和规范的语言文字能力测评体系不仅有助于对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评价,帮助教学和学生准确掌握自己的实际能力,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提高,同时也是高校语言教学环节中的重要内容。因此,首先要改善过于单一指标的评价标准,构建多元化的语言文字考核体系,包含平时成绩、实践能力和笔试成绩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尽可能降低笔试成绩的比重,增加实践能力的考核比重。在高等学校教体制改革和素质教育推行的当下,培养大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更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关键。高校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承担着对于大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重任,因此高校教师一定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手段,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培养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真正实现大学语文工具教育的作用。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展现出良好的能力,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强、文化素养高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左姗华.高校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7(30).

[2]李毅鹏.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问题思考[J].语文建设,2016(11z):19-20.

[3]邓梅.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能力培养[J].语文建设,2014(1x):11.

[4]胡艳.浅析大学语文教学与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1):161-162.

文言教学范文6

一、高校汉语言文学课堂的现状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专业课程的教学上,很多大学生认为学好专业课是未来找个好工作的开门砖,他们认为汉语是母语,只要会说,会读,会写,就算是懂得汉语言文学,而不用浪费时间将精力放在汉语言的专门学习上。结果,作为大学课堂中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很多专业都忽略了该课程的教学,老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大多数老师愿意将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的教学和研究上,以有价值的科研项目为主。很少能有老师静下心来对汉语言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探究和思考,也没有将汉语言教学的关键及目的搞清楚。另外,老师的授课方式比较守旧,依然是以课本内容为主,读课本,写作文,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高校大学生的学习要求了,在很大程度上,高校汉语言文学就是高中语文课堂的延续,没有太多新鲜的内容。除了老师的教学模式方面,目前,从各个高校的科研经费来看,学校往往把科研经费都投在本校重点学科和专业上,对大学语文课几乎没有科研经费的投入,使得汉语言教学质量堪优,课程地位下降,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很多老师没有兴趣深入研究汉语言文学,这种浪费精力,成果并不显著的课题项目是很难完成的。针对目前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课堂情况,我们应该重视起来,从各个方面拟补教学的缺陷和不足,努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发挥汉语言的文学魅力,通过让学生认真学习汉语言文学,来重新塑造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让学生们深入体会到汉语言学科的重要性。

二、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创新途径

(一)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环境的改善

要想从根本上改善高校汉语言学问教学工作的质量,做到教学模式的创新,首先要改善该门课程的教学环境,努力创造出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相互尊重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们渐渐对该课程的学习产生兴趣,让学生们从被学习逐渐转变为要学习的状态。例如:在课堂上经常开展一些讨论及即兴发挥演讲等训练,锻炼学生们的胆量,培养学生们即兴发挥的能力,开拓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老师要起到以帮助及引导为主的作用,鼓励学生们的踊跃参与,帮助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同学,放下包袱,大胆尝试。这种训练既可以增进师生感情,也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环境的改善,最主要的是,还可以培养学生们大胆讲话,不怯场,不慌张的心理素质。为学生们在今后的求职道路上打下语言训练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们的创新型思维

所谓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最主要的是要将创新的思路带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型思维,让学生们切合实际的学到对自己未来发展有意义的知识。高校课堂,是一个学知识的课堂,更是一个积累本事的课堂,这种积累不仅仅来源于书本,更多的是来源于一种思维的形成。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学,塑造出了今天汉语言的独特魅力,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语文,无论是日常用语,还是网络时尚语言,都能从各个层面体现出汉语言的变幻莫测。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型思维,这种创新不单单针对简单的造句,组词之类的常规训练,而是应该从深层次的角度,让学生们体会到汉语言的无穷魅力,从认识世界,学习文学史学知识开始,领悟语言的神奇作用,让学生们了解到,语言的功能所在,它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更是体现个人素质与发挥人格魅力的工具。

(三)拓展高校汉语言文学课堂的教学环节

对于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来说,课堂是最直接的交流环境,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要注意到教学环节的改进,过去的教学环节大多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几乎没有师生之间的交流,将实际训练,软件教学,多维教学,小组讨论等形式忽略了,使得学生们无法认真对待这样枯燥的教学课堂,甚至很多学生开始厌倦这种课堂,将精力转移到了其他科目的学习上,久而久之,汉语言文学课堂将越来越不受大家的重视。因此,我们要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改进原有的教学模式,努力让学生们真正意识到学有所得的价值,让学生们有拓展自己思维的空间。在课堂上,老师要将讲课与训练同步进行,以传授为辅,以沟通为主。用实际应用的办法来提高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反映能力,在课堂中,尽量多的给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时间,让他们从中获得学习的兴趣,获得展现自己的信心,获得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的意识。

文言教学范文7

在学校教育中,关于“有效教学”,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理念下有着不尽相同的衡量标准。应试模式“有效教学”的评价侧重于考试成绩和升学率高低等方面。近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教学是否有效的平衡砝码快速地由“教师”滑向“学生”,最终落定在“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的根本标准上,并因此造成了课程教学活动由原来的“高空悬浮”状态逐步走向“自然田野”式的本色回归之路。然而,由于应试教育及其惯性力量的影响,课程活动中的“高投入、低产出”现象尚未从根本上得以消除,以培养能力为主的课程目标尚未凸显出来,以体现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尚无优势可言,以链接生活为主的开放性教学活动尚未真正形成潮流,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科技教学模式尚未得到普遍推行。所有这一切,都充分表明了有效教学还蕴藏着广阔的发展市场和潜在时空。差距就是潜力,压力就是动力。就高中语文课程而言,如何构建有效教学策略并实现成功运用呢?有效教学是相对低效教学和无效教学而言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就是指在经过一段时期的教师主导后,以学生从中获得的进步或发展为根本衡量标准而组织开展的教学活动。既不表示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者认真程度,也不是纯粹指向“在最短时间教最多内容”。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首先,始终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并以此为根本标准或上位标准。其次,始终关注教学效益,对教师提出时间与效益的要求。再次,始终关注准备策略的问题。如备课时要重视备“学”,就是要充分考虑如何创建与之相应的学习环境,安排哪几项学生活动及如何适当调控,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潜能。有效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是:①综合性特征。就是对教学的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步骤以及技术等要素予以综合考虑。②可操作性特征。就是坚持在通常策略指导之下,要始终围绕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实际来选择相应的教法手段,无需追求“高、大、空”。③灵活性特征。坚持一切以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初始状态为客观前提,可灵活性地替换、调整或补充,从技术性活动中赢得寓教于乐和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有效教学活动没有固定的模式设计,而是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以“学生进步或发展”为根本指向,积极有效地开展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活动。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试简要阐述之,希望能够获得一些商榷指正之论。

一、情趣化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此“情”是指兴趣、热情和情感。不妨试想一下,无论“唯情趣一族”的小学生还是有责任意识和自控能力的中学生,如果没有情趣可言,学习的过程和效果又怎会令人满意呢?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渗透丰富多元的情趣性元素,能够从中攫取不容忽视且无可比拟的“情绪智力”效应。情趣主要来自于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丰富多元化。如《虞美人》教学,在导入环节笔者首先提问:“这首词的作者是谁?他有什么特别的身份?”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南唐后主李煜,他是皇帝身份。”“一个字———‘错’。”面对一片困惑,笔者继续说道:“李煜曾经是南唐后主不假,但创作这首《虞美人》的时候他只是一个徒有虚名的‘违命侯’身份,实际上是阶下囚。公元987年七月初七,这一天正是李煜的生日,他创作了这首词并命乐伎演唱,结果惹怒了宋太宗后被赐药毒死。这是李煜的绝命词……”如此导入发挥了引人入胜的作用,课堂教学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二、生活化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与陶行知倡导的“大语文教育观”有异曲同工之妙。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高中学生已然具有比较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认知能力,开展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丰富课程内涵,优化教学资源,拓展学习视野,而且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学用结合与知行统一,为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如在《范进中举》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把之与现代社会中一些人主动放弃高考的现象,还有一些人“回炉”深造以及少数高龄人坚持“圆大学梦”的现象结合起来,组织并引导学生开展相应的主题辩论活动,让他们在生活化、现实化链接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举制度的毒害,在迥异的对比中感悟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幸福指数。再如《拿来主义》教学,可借助媒体披露个别政府官员出国考察不是“学习先进”,而是在上“风采无限”,让学生从中感悟鲁迅先生“拿什么”“如何拿”的内涵和意义。

三、自主化

当前国际教育界流行着如下说法:“我听了就会忘记,我看了就会知道,我做了就会懂了。”它重在强调“自主化学习”的作用与意义。培养以自主化为核心的学生能力素养,这既是新课程理念的根本要求和强烈呼唤,也是素质教育的关键词。以《琵琶行》教学为例,如果教师依然采用“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授课模式,既不受学生欢迎又事倍功半。与此相反,教师可首先出示系列问题:①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是高居庙堂之上的朝廷官员,一个是沦落卖艺的民间女子,他们俩怎么会相互吸引走到一起并视对方为“知己”呢?②他们之间的情感连接点是什么?或者有什么相同之处吗?③你心目中的琵琶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呢?如果你是作者本人,应会有何感想?这些问题既具情趣性又有艺术性,能够起到贯穿全文的作用。接着让学生在独自感悟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元进行合作探究。然后在集体交流中总结提炼,可从中取得持久深刻的自主学习效果。

四、个性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自由人格的个性化教育,它的最鲜明特点就在于“尊重个性、发展个性”。这是一项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的新时代教育特质,既能尊重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又能培养个体人乃至社会群体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个性化教育的最佳形象代言。如在蒲松龄的《狼》阅读活动中,有学生对“狼性”大加褒扬:狼性具有“贪残野暴”四大特点,这正是狼族在自然界中“艰难求生”的本质。狼族有其他动物甚至人类所难以企及的优秀品质,集中体现在“公狼保护怀孕母狼和未成年小狼的责任心”和“不独自苟活、齐心协力的团结精神”。今天所谓的“狼性文化”就是企业中所强调的一种带有野性的拼搏精神。再如《窦娥冤》,有学生对窦娥“发誓抗旱三年”大为不满———为惩治贪腐而置楚州百姓于不顾,大有挟私害众之嫌。这些有深度、有价值的个性化“生成”,我们无需尊重原著之意而指责否定,而是应当予以肯定、珍视和必要的保护。这正是有效性教学的显性成效。

五、人文化

人的能力素养可分为“智能素养”和“人文素养”两大类,而且两者之间犹如一体两翼、缺一不可,有着一种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分则互损、合则共荣。不仅如此,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重视和开展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语文学科及其教学活动的应有之义。然而,由于功利主义等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学普遍存在“重智能培养、轻人文培育”的失衡失谐现象,这也是造成课程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重要原因。这应引起教育管理部门、基层学校及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和纠偏改错。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不断增强学生的进取精神和成功信念,这是最实在也是最根本的人文素养;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逐步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三是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爱国精神、热爱先进文化的美好情感;四是强化情感目标,尊重个人体验。以此促进有效教学和个性培养的“双赢”。

六、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是一项以理念为指向、以目标为引导和以策略为推行的系统性工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积极开展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活动是一项知易行难之举。但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发展学生”为指导理念,坚持以“情趣化、生活化、自主化、个性化、人文化”策略为施教原则,就定能从中赢得有效教学的渐进渐强效应。

作者:杨义超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高级中学

第二篇:高中语文教学生本理念应用

摘要: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事业也在快速的发展,教育工作者正在积极的改革创新,把学生放在教育事业的首位,随之产生了教学中的生本理念。生本理念已经发展成了当今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理念,它的意思就是说教育者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注重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生本理念的形成对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也要注重生本理念的应用。

关键词:

高中语文;生本理念;教育事业

如今的时代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教育事业也开始倡导生本理念,传统尊师重道的理念逐渐的淡化。生本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具体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语文老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对每个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们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同学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想法,激发出学生潜在的能力,从而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这篇文章就是针对高中的语文教学应该怎么更好的应用生本理念展开探讨。语文教育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生本理念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自身角色,以学生为主体

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是尊师重道,这个传统思想就把学生和老师的地位区分开来,把老师放在了更高的地位,教导学生对老师要心存敬畏,尊重。这种思想使得传统的师生地位并不平等,学生处于被动。后来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的更新发展,教师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的情况虽然有所改观,但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依然对后来的教育发展有一定影响,成为了师生良好沟通的一道屏障,影响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今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提出的生本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要位置。学生的地位提高了,在学习过程中也就更加敢于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想法,敢于提出自己的疑惑,对学习更加有信心。高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相对没有完全成熟,语文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态度和对待学生的态度会对学生以后对人对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生本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观点,以学生为本,给学生足够的尊重,这些都会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很多学生对学习都缺乏自信心,对学习有一种畏难的心理。如果老师可以对学生关心多一些,及时发现缺乏自信心的同学,在教学过程中对他们多加鼓励表扬,及时正确的引导和肯定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也是生本理念的体现。教育事业提出的生本理念是顺应时展的重要改革,无疑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培养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生本理念应用到高中语文的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做的就是改变传统观念,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从心里认可生本理念,真正做到重视学生。

二、从学生角度出发,改变教学方法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包含了古今中外的一些优秀文章,都是经过了教育专家们的精心筛选,本应该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传统的高中语文老师教学方法比较刻板保守,只是按照语文教材上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了解,导致学生对老师讲解的知识缺乏学习兴趣,这样的传统教学方法效果不是很好。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本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始受到重视。首先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多于学生沟通,积极的去了解学生的思想,掌握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真实需求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让语文课本上的教学内容以更加生动,能吸引学生的方法展现出来。比如,在讲解比较枯燥难懂的文言文时,学生普遍感觉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有很大难度,但是高中学生对历史故事都比较感兴趣,那语文老师在讲解文言文的时候就可以着重讲解这篇文言文的写作背景,当时的朝生的与这篇文言文有关的历史故事和这篇文言文有什么关联。这样可以帮助同学理解和记忆文言文,还可以引起学生对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高中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教学内容上,就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与自己进行频繁的互动来吸引同学的注意力。传统的课堂互动基本都局限于老师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提问,学生来回答。这样的互动方式根本就无法满足高中学生对表现自我的需求。高中生的思想比较活跃,对老师的教学内容肯定会有很多自己的观点,他们都希望可以在老师同学面前表现自我,与他人交流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仅仅回答老师提出的课本上的问题。传统的互动方式压制的学生的表现欲,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高中语文教学中提倡生本理念,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同学们对学习的知识有什么看法可以多交流,给同学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在我们对历史上饱受争议的一代枭雄曹操进行评价时,就可以让同学们各自抒发自己不同的观点,老师不要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一两件代表事件进行讲解之后就对历史人物做出好或者不好的评价。老师要做的只是给同学们讲解更多与曹操有关的历史故事,不管是好还是不好,都要客观的讲解,之后让学生自己去评价。这样让学生参与进语文的教学活动中,让他们有机会说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四、总结

生本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确定的当今教育事业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顺应时展的先进教学理念,符合当代对综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高中语文教师必须积极接受生本理念,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作者:刘瑞瑞 单位:新疆昌吉市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高洪艳.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年08期

[2]王丽莉.高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16期

第三篇:高中语文与生活结合教学法分析

语文是一门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的学科,其主要教育手段就是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和理解基础上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领悟到基本的真善美。从小学阶段开始,语文就是主要学科,受到了比较多的重视,但是教学效果不是十分明显。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只是把语文当成是一个任务,与生活存在脱节的情况。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回归到生活化的状态,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理解生活。

一、语文教学目标生活化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做到语文教学目标生活化。这就需要从教师自身做起,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使自身生活化意识不断增强。首先,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结合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和生活实际。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语文,要使学生能够真正从语文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例如在学习《劝学》的时候,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受到启发,从而更加喜爱学习。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结合其中的知识,进行一些生活化的教学。可以在生活中用其中的语言来教育学生,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记忆知识,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复习学习的内容,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教学方法生活化

教学方法对于教学的效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做好教学方法生活化的工作,使语文教学能够与学生更加接近。例如在学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时,教师应该让学生讲一下自己与父母之间是怎样表达爱意的,有没有具体的事件?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体会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爱。这有利于学生健康思想的养成,对学生的整体素养提高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三、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

作为一门生活化较强的学科,语文中许多内容都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开展生活化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采用生活化的方式理解语文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我有一个梦想》的时候,这与学生的实际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许多学生在以前或者现在都会有自己的梦想,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的时候与学生的梦想紧密相连,这样就会使教学的效果大大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语文这门学科,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所以,教师应该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三个方面做起,紧紧围绕生活化的主题开展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体会语文知识,把语文知识有效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杜世东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杨大城子一中

第四篇: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探究

摘要:

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数只注重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教学,造成了知识与生活、学习与应用的脱节。高中语文教学应该走生活化的道路,把生活援引到课堂中去,把课堂内容延伸到生活中来,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生活化;课堂教学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因此,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应该走生活化的道路,把生活援引到课堂中去,把课堂内容延伸到生活中来,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一、高中语文要在生活中学

(一)课文内容的生活化体验

1.回忆生活。

在《祝福》一文里,教师可针对开头有关“祝福”的习俗描写,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当地过年有哪些风俗?有什么禁忌?或者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所见过的乞讨者是什么样的?你留意过他们的眼神吗?他们和已经沦为乞讨者的祥林嫂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如果让你来写,你又会怎样表达?

2.再现生活。

让学生把课文编排成剧本进行表演,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笔者让学生表演“祥林嫂向周围人倾诉”这部分内容,同时让其他学生评价其表演是否忠于原著,神态、动作、情感是否到位,这样,评价的学生就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记忆,而扮演祥林嫂的学生在面对别人的不屑时,也对祥林嫂的痛苦有了更深层的感悟。

(二)人物形象的符号化

我们平时说某个人有点“阿Q精神”,就是在说他具有极强的自我安慰精神。现在我们听到某人成了“祥林嫂”,那么,这又是什么意思呢?笔者引导学生思考:祥林嫂身上有什么特点?学生总结得出:命运悲惨,诉苦不休。“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被学生符号化,也因此被学生牢牢记住。

二、高中语文要到生活中去

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需要紧靠当时的社会背景,如此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然而,好的作品,常读常新。我们只有将作品的现实意义挖掘出来,让它“活”在当下,学生才有可能对作品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一)“祥林嫂”的悲剧还在上演

祥林嫂的死是封建礼教所致,在现代社会,女性的地位有了极大的提高,“祥林嫂”的悲剧是否还会发生?是不是还有人抱着“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心态?笔者明确告诉学生:人要坚强,不仅要在经济上独立,更要在精神上独立。这样,才不至于在遭遇变故时,只能到处向人哭诉“我真傻,真的……”。

(二)“看客”犹在

祥林嫂的儿子阿毛被狼吃掉以后,她深受打击,逢人便诉说她的痛苦。大家听到后有什么反应呢?笔者引导学生留意文中这几个字眼:“特意”“满足的去了”。他们哪里是关心、同情祥林嫂,分明是以此为乐,以鉴赏别人的痛苦来填补自己精神的空虚。学生们均表示出了对“看客”的厌恶。笔者因此进一步追问:现实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人?学生斩钉截铁地说有,并举例答道:“当有人企图轻生时,总有人只是为了看热闹,这些人,与《祝福》中的看客没什么不同,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笔者接着提问:“在作品中,当人们已经厌烦了祥林嫂的喋喋不休时,哪一个人曾对她真正表示过关心?又有哪一个真心帮助过她?没有。当一个人感到痛苦的时候,当一个人想要找人倾诉的时候,如果有人真正关心一下她,或许她就不会走上绝路。此时,有学生举手发言,说想起了电视台的一个公益广告:如果你身边有人突然对你说一些奇怪的话,或者把他珍爱的东西送给你,暗示说他要去远方,请你对他表示关心,让他感到世间的温暖。笔者马上对此表示肯定,又给大家讲了钱友忠的故事。钱友忠在34岁那年因病失去了光明,曾一度精神萎靡不振,甚至想告别这个世界。但渐渐地,他发现了自己还有活下去的理由:亲爱的妻子,可爱的儿子……他走出家门,参加了一系列的培训……如今,钱友忠已经成为了一名杰出的自杀干预热线接线员,他的工作是把那些即将踏入死亡之地的人,从生活的边缘拉回来。他说那些企图自杀的人,就像行走在黑暗中,他们需要一束光,他非常理解那种感受,他想成为那束光。“我们一个冷漠的眼神,或者一句嘘寒问暖的话,都有可能对另外一个人产生极大的影响,希望每一个人都不要做冷漠的‘看客’。”最终,笔者以此话结束了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加深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同时也启迪了学生感知生命、关心他人的思想品德。

三、结语

生活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同时又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走生活化道路,从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热爱语文、运用语文,对学生感悟人生、探索生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范丽萍 单位:肇庆市广宁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祝耀安.大数据时代中学语文智慧课堂行动与思考[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5.

[2]吕瑞娟.祥林嫂的悲剧及其现代启示[J].文教资料,2014(11):52-53.

[3]瞿朝文.让课堂展示生活,使语文教学生活化[J].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2015(6):67-68.

第五篇:高中语文教学作文写作能力方法研究

摘要:

一直以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文一直被语文老师视为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为了提高高中生的作文写作能力,语文老师往往绞尽脑汁,但是效果都不是很理想。现在的高中师生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在高考的重压之下,刻板的进行作文教学和写作。不可避免的导致学生的作文存在写作目的不明确、表达内容肤浅没有深刻见解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就现在高中作文教学中面临的困境探讨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高中语文;作文写作;教学方法

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语文作为我国的母语学习,一直以来都是高中的一大学科,作文写作更是在语文考试中占了很大的分值比例,作文的写作水平体现学生语文学科的综合能力。所以作文一直都是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备受师生重视的一个大模块。但是目前作文的教学过程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学生对写作兴趣低

现在的高中学生很紧张,为了应付高考,高中的学生都是日以继夜的学习。高中的学科比较多,没门学科都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高中生根本就没有课余时间来看自己喜欢的文学书籍。没有时间读书就导致了大多数高中生阅历少,思想水平得不到提高,自然文章的写作水平也就得不到提高,时间久了学生对迟迟也见不到回报的作文写作也就失去了兴趣,产生了畏难心理。很多高中生对作文都有畏难的心理,对写作很是苦恼。高中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来写作文,在写作过程中缺乏自己的感悟。这样的写作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所以高中生对写作越来越失去兴趣,写出来的文章很多都是流水账,千篇一律,没有感情色彩、没有自己的观点。学生对老师要求的写作内容都是应付而来的,就更不可能会在课后有练习写作的动力了。高中生缺乏学习写作的主观性,写出来的作文质量很低。这样的现象在高中生的写作中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作文成绩。

1.2教学方法不当

高中的语文教学,写作和阅读应该同养重要。可现在的语文教材是以传统的文选型阅读内容为主的。教材内容很少有作文教学的内容,都是针对对古今中外比较好的文章进行赏析,没有从写作角度设计教材。教材的编排形式也很不贴近高中生的理解能力,知识普遍不接地气,比较深奥。而高中生写作时热爱的“满分作文”等等写作工具书都束缚了高中生的写作想象力,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那些看似有效的工具书只是达到了短期效果,学生并没有学会习作的方法技巧,只是看到了一篇好文章而已。同时,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方法使得老师在写作的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不能激发学生学习作文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甚至有的时候老师还会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加以干涉,把同学们的想象力扼杀掉了,学生写出来的作文都是老师要求的思维模式,写作变成了复制模板。

二、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

作文在语文学科中所占的分值比例使得高中语文老师不得不改变教学策略,积极找寻可以提高高中生写作能力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对提高作文的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所以就怎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做了以下探讨。

2.1活跃课堂气氛

只有活跃的课堂氛围,才能有良好的师生互动。老师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比如,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请同学们进行情景表演,让同学们把他们对作文题目的想法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示给大家,让同学们的思想可以互相交流,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激起学生的兴趣,他们就会主动跟随老师的教学脚步,与老师互动。老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之后对学生加以提示引导,从而引起同学的求知欲。在课上还可以说一些人对当时的社会热点问题的不同认识,让同学们对次进行思考,之后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可以开阔同学们的视野,丰富同学们的知识面。同时,语文老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帮助同学们学习理解作文材料,一定也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新奇的教学方法才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他们才会去学习。

2.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的高中老师要转变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高中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老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摆脱理论知识对学生思维发展的束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多样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首先作文写作提高的教学方法不能太过急于求成,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可以在课堂上老师给出作文的题目要求,之后让同学们互相交流自己对审题立意的想法,然后在让几个同学给出一个他们认为最好的立意方向。之后就是给学生的习作学习留有足够的空间。学生应该有学习的主动性,老师要做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了培养同学学习的自主性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多去搜集写作素材,多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社会热点。最后老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有问题意识,才会有学习的动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的学会提问和寻找答案。只有不断的发现问题才有进步的可能,如果老师可以培养高中生的问题意识这要比亲自教授他们理论知识总要的多。比如,在上课过程中,老师可以就一个作文题目的理解让同学试着提出问题,然后教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乐学好思的好习惯,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三、总结

新时代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讨提高高中生习作能力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师生关系,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孙文丽 单位:新疆昌吉市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蒋颖.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三种途径[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3(04)

[2]李强.高中作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语文学刊.2012(22)

第六篇: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研究

摘要:

教学反思从狭义意义上来讲是教师的一项本能,它是教师自动自发的一种表现,自动自发地将课堂内容运用实践,把相关的知识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最终得出指导性的教学反思。在语文教学中,反思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着很高的要求,而且对教师在实践中运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终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难以忘怀。本文针对现在的语文教学进行分析,对现有的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引入了教学反思的方法,使高中语文在这种方法的引导下更加有意义。

关键词:

语文教学;反思;双基知识;引导

在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的今天,“减负”已经成为时代的代名词,在“减负”的基础上还要“提质”,所以衍生出了今天的“减负提质”。在这种教育界的潮流和趋势下,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如何实现高效的“减负提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一线的教师要对语文教学进行反思,使更多的学生受益。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扭转之前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过渡到“语文费时又费力,学也无法得高分”的高考制约,再到今天的“不懂英语、计算机和驾驶技术的是新时代文盲”的观念打击。语文教育如何才能走出低谷,突破现有的瓶颈,对一线的语文老师一直以来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1当前语文教学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1单纯追求课堂气氛而忽视语文双基知识

自从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试点城市的课程改革在推进的基础上也出现了一些让人堪忧的氛围。如何评价课改是成功的,尤其是语文课程。一些试点单位总结了一些标准,将“课堂气氛的活跃度”、“学生在课堂上是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发言的频率讲”等作为评价的标准。使得一线的教学团队在上述的标准上开始寻找突破口,为了营造课堂上的活跃度,使其避免冷清、沉闷的场面出现,一些教师挖空心思希望在教学设计上有所突破,课程设计中五花八门,最终的目的就是使课堂的活跃度更高,整场下来里面穿插了诸如游戏、表演、笑话等。在这样的设计中,一堂课的课堂气氛肯定非常好,学生们的活跃度是非常高的,可是热闹过后似乎什么都没有学到。一节课下来,具体到学生那的实在的知识似乎少之又少,学生读了几遍书?掌握了哪些基本的语文知识?等等。总之,学生上完这课,更多的是热闹,真正静下来回味一下自己学到的知识,似乎少之又少。说到这,我们不能把课堂的活跃度作为唯一的标准,而是要从学生的个性出发,使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活跃度等综合考虑,创设一些学习的情境,在课堂活跃的基础上更加深刻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实现课堂教学的跨越。

1.2片面强调个性而忽视及时引导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教师的教学理念贴近学生,教学过程学生参与、教学方法学生喜欢,教学行为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动力源,给学生留出充分的课堂时间,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愿景是好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免不了会出现一些问题,阻碍愿景的实现。不少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独特的体验,不敢对学生讲真话,更多的表扬,否定词基本上很少出现在教学的场景。这样一来,必然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总是处于飘飘然的状态。师生之间的争执是在所难免的,争执的背后永远找不到其想要的答案,更多是的是双方的相互妥协,或者倾向于学生那一方。课堂教学气氛处于争执不休的地步,教师一般都是以“好”“很好”“不错”等类似的夸赞之词收场,学生沾沾自喜。这样必然会引起我们的反思。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教师发挥了作用没,到底有多大,至今没有一个答案。这个时候学生是否充分利用好了自己的时间,潜心在阅读中不断感悟,在感悟中是否认识到了教师的要求感悟之处呢?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时,教师是否对其进行价值取向的引导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也不能作为一个旁观者或者是缺席者,当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出现偏差或者是体会不够深入时,教师应该第一时间站出来,完成自己的使命,指点迷津、有效引导,这个角色相当于拍电影的导演的角色,肯定学生的见解并让学生深入思考。

1.3讲台做秀,失去自我

有一部分老师在平时上课讲得要多精彩就多精彩,效果也是很好的。可是当有同行来听课时,却陷入了一种自己都无法想象的无所适从的境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深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学生听课跟同行听课是不一样的感觉,平时跟学生讲的多,讲课时可以灰飞烟灭,同行来听课只是偶尔的事情,使其找不到以往的感觉,更多的“秀场”就出现了,使自己很难适应。教学方法这个时候应用会取得一些很好的效果,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多媒体教学等各种新课程理念提到的,都尽量用到,效果也会很明显,可是大部分教师的心思都放在听课者的评价上,却把自己搞得在课堂上的发挥往往不及平时。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如何融入语文教学中,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双主体一起发挥作用,一起去寻找双方想要的答案。不同的教师其经历是不一样的,其个性也是不一样的,那么教学的过程也不能千篇一律,这也是由参与学习的主体学生决定的,其个性也是不同的,学习的风格也是不一样的。如何塑造良好的课堂,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行为和教学风格,并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2突破教学难点的创新教学设计

以《再别康桥》一课教学为例进行分析设计:

2.1借助导语,创设情境,明确学习目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效率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关键的考核指标,如何将其实现,最主要的就是要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始——求知、探索的兴趣,这样就会很容易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一来就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兴趣是什么呢?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趋向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表现为一个人渴求深入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接近该事物或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个体只要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产生乐已经在刻苦钻研,勇已经在攻克难关的强大原动力。正因为如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充分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得以发挥,课堂教学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2.2巧妙设疑,自主探究

借助导语,将学生引入课堂学习氛围并明确学习目标之后,便一步步引导学生掌握与这首诗有关的内容:字词、作者简介、诗歌写作背景等,其目的是更好地学习把握这首诗。在初步了解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巧妙设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究课堂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2.3理论联系实际,举一反三

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当然也是创新学习的核心,惟有实践,才有创新,脱离实践,就会扼杀创新。为了进一步强化课程的知识重点、难点,真正理解掌握这节课的内容,还可采用课后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加强了解,因此笔者布置了这样的课后作业:“比较徐志摩诗与词的风格有何不同,并能阐述其不同的原因。”这样,理论进一步和实践相结合,通过比较鉴赏,使学生触类旁通,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3结束语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研究,它的出现恰恰迎合了新形势下语文教学改进,促进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使当代学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高中语文一线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自己的实践,通过不断的探索、反思和总结,完善语文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最终使老师和学生双方都受益。

作者:欧瑞 单位:淮南市第九中学

参考文献:

[1]王梦茹.浅析语文课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

[2]李婧姝.浅谈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3).

[3]张晓东.试论高中语文教学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

[4]蒋勇.高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创新阅读思维能力[N].贵州民族报,2013-09-18(B02).

[5]周道敏.中学语文教学反思及调整对策[N].科学导报,2011-12-25(009).

[6]王丽.高效课堂下的语文教学反思[A].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科研成果集(山西卷)[C].2013.

第七篇:农村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研究

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先天不足,后天乏力。没有文化氛围,群众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长期轻视语文,说实话,想普遍提高农村学生语文水平十分困难,但未必没有可能。“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笔者通过几年的实践总结,发现抓住“作业”这个关键环节,就可以有效地带动语文学习的进程,落实语文教学的理念与措施,成为撬动语文成绩提高之门的杠杆。

一、乡土类作业

身处鱼米之乡的江南农村,成片的稻田麦垄,金灿灿的油菜花,河流纵横,船只往来,到处都是感受田园风光的资源,也是走进大自然,把大自然融进自己的生活,融进语文学习的好机会。这是城市学生不可能拥有的条件,是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的宝贵资源。每个季节,笔者都布置乡土类的语文作业。如高一年级乡土类作业按照季节来设计。秋———和家人一起走进稻田,割稻子、拾稻穗。写一篇周记。冬———你眼里,冬天的乡村是什么模样,把你看到的冬景写出来。春———很多作家写过春天,你能否走到小河边、树林中、田埂上去寻找春天的踪迹?夏———选择一种夏天的事物进行描写,如知了、麦浪等,写出乡村夏天的特别之处。高二年级乡土类作业按照节日、节气来进行设计。重阳———我们这里的重阳节有哪些具体的习俗,尝试一下古人的“登高、插茱萸、赏菊”等习俗。冬至———“大冬大似年。”你怎么看待老家的冬至祭祖?说说你的感受或看法。立春———立春意味着什么,我们乡下为什么叫“打春”,“春打六九头”?小满———小满节气从何而来?小满节气时间经常在高考前半个月,对你有何启发?依托乡村美丽的自然风光、温暖的田园生活,农村的孩子就拥有了最丰富生动的素材。2007年江苏省高考满分作文《怀想天空》怀想自己在家割麦子的场景得到何永康教授的高度赞扬,并亲自写评论文章,先后刊登在《高考阅卷通讯》和《扬子晚报》等多个主流媒体,原因在于考生写出了自己的乡村生活,写出了真情实感,成功自然眷顾于他。

二、文化型作业

如果说乡土类作业是扬长,那么这个文化型作业就是补短了。学生身处农村,生活中的文化元素相对于城市较为贫乏。以扬州为例,市区和农村的文化差距就已经很明显。扬州城区历史文化景点有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扬州博物馆、瘦西湖的五亭桥和白塔(白塔仿北海白塔筑成,有诸多传说)、大明寺(鉴真东渡日本前,即在此传经授戒,该寺因以名闻天下)以及史可法纪念馆。城区的学生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再加上各种文化活动、展览,学生耳濡目染,语文情怀必然得到熏陶。而农村的学生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了,看看电视可能就是文化生活了。差距已经存在,补救是当务之急。

1.每堂课五分钟演讲。要求介绍一位名人,谈谈自己对这个人的认识、看法。

2.每周一、三、五抄读一首精短古诗词,教师负责讲评。

3.每周给学生一节课做文摘,600字~800字,取材于时文、美文和优秀中学生作文,教师每周评阅、交流一次。以上几项作业将历史文化贯穿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融进学生每一天的时光,渗透进他们的血液,水平提高指日可待。

三、活动性作业

如何把作业内容转换成学生内在的思想素养,如何在掌握知识后内化为自身的能力,死记硬背显然不够,更多的需要通过活动来进行知识的升级和转化。以下是笔者布置过的活动性作业。

1.学生办报

各中学校都有校报,不妨让学生来负责稿件的组织、选择与修改,各班轮流承办,语文教师负责指导,这样的校报岂不是实至名归?不至于让校报成为几个语文老师的博客,成为他们写作的自留地,写什么就发表什么。面向学生的报纸,由学生来编辑,既能提升学生的写作、欣赏水平,又能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全校师生的阅读兴趣也得到提高,何乐而不为?

2.演课本剧

农村学生大多性格偏内向,不擅言辞,更羞于在众人面前表演。结合所学课文《鸿门宴》,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自导自演,教师担任顾问,负责答疑解惑。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的理解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清晰了,他们主动去了解背景,甚至添加一些台词和情节。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主动地去学习语文,大胆地去表达、表演。

3.主题活动

在乡土类作业与文化型作业之间需要一个桥梁把二者结合起来,贯通知识,形成能力,这就是主题活动的目的。如在布置“在你眼里,冬天的乡村是什么模样,把你看到的冬景写出来”这项作业之前,举行“乡村之冬”主题活动。包括看视频、图片,读诗、散文,比较不同的乡村风景,对照不同作家写乡村的不同手法,交流自己眼里乡村的模样等。

作者:张斌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丁沟中学

第八篇:高中语文与理性思维教育

摘要

高中语文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理性思维教育对语文教育本身和高中生个体发展有重要影响。然而,当下语文课程中缺乏理性思维教育。鉴于此,学生要掌握语言逻辑,在辩论中激发理性思维,在阅读和写作中引导学生理性思考。

关键词

高中语文;思维;理性思维教育

恩格斯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思维认识的实现,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孔子曾指出学与思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同时指出了教与学的关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先哲的思想对当今的思维教育依然有着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新世纪,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发展思维”的目标,但是,从高考来看语文思维教育结果,不尽如人意。近来,国家将进行高考改革,语文试卷的分值可能会增加到180分,如果仅仅是增加分值,大可不必;如果不是,这增加的分数到底该如何判断其价值呢?

1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及特点

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笔者认为,把语文仅仅规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不全面的。李维鼎在《语文课程初论》中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分为四类:工具说、人文说、智慧说和言意互转说。[1]语文教育又包括对三种素养的教育,分别是语言素养、思维素养和人文素养。而这四类性质与语文的三种素养是相对应的,工具说对应语言素养、人文说对应人文素养、智慧说和言意互转说对应思维素养。这就说明语文应该是工具性、思维性、人文性三者的统一。维果茨基曾经说过:“思维不是在言语中表现出来的,而是在言语中实现出来的。”语言源自于言语,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语言实现了交往的需求和目的。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要发展其言语思维,而语文教育不仅需要语言教育还需要思维教育。思维教育不同于思维训练。我们说“训练”,通常是指一种技能的学习过程,或者说是操练过程。这个过程不涉及关键性、指导性的心理上的改变,更多的是促使生理上产生反应。那么思维训练,就变成了为了体现思维成果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操作练习。而思维教育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在思考时分析、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更加符合逻辑。对于高中生而言,在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其思维能力已经有所发展,但是感性成分较多;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更注重思维教育中的理性思维教育。高中语文有其他学段语文共有的特点,但更重要的是要理解高中阶段的特殊性。《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教育目标具有复合型特点:一是语文能力,二是思想感情。对于每一个阶段的学生,两者都是必须进行培养的,但《新课程标准》中更加强调“思想情感”,包括情感、思想、精神以及人格等。学生要“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也要适应未来社会对个体的要求———“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在“继续提高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这些都足以说明,高中语文不仅仅要培养青年一代的语文能力,更需要形成思维的能力,重点不是你知道多少语文知识,关键是你从这些知识中增加思维的深度,即进行理性思维。何为“理性思维”?理性思维有明确的思维方向,不会轻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依据充分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分析、综合以及概括的思维方式。简单地说,理性思维是一种遵循形式逻辑规律的思维。[2]它具有很强的怀疑力和批判力,在解决问题和做出判断时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感性、感觉,甚至直觉推理)。[3]

2为何语文课程需要理性思维教育

2.1理性思维教育的理论依据

2.1.1思维发展阶段

青年期的思维能力继续发展,逐步进入个体思维发展的高峰期,并达到成熟。根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处在青年期的高中生的思维发展程度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后期。也就是说,高中生的认知结构已经趋近成熟,可以对事物进行形式逻辑推演,且具有对自身思维反思和判断的能力。有学者则称之为辩证逻辑思维阶段。研究者帕瑞也认为,青年期的个体开始增加思维中的辩证成分,因为个体意识到同一问题可以有多种观点和解决方法。帕瑞将青年期的思维发展又分为三个阶段:二元论阶段、相对性阶段和约定性阶段。[4]高中生处在这三个逐渐发展推进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理性思维。最终,个体既能够用已经达成共识的立场和观点看待问题,又可以针对具体问题作出分析和判断,360度整合已有的认识。他们不仅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和规律,还可以意识到现象的不断改变,进而在思维过程中不断提升,进入辩证逻辑思维阶段。但是,现行的教育中,对高中生辩证逻辑思维能力的发现和重视程度存在不足。

2.1.2理性思维教育与语言教育、人文教育的关系

皮亚杰的实验表明,“运算水平和语言水平之间有明显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思维发展与语言发展息息相关“,言语反过来构成智慧”。所以,皮亚杰认为语言是思维的主要手段。如果没有语言的发展,智慧也就难以形成。在高中阶段,语文教育中的语言教育,不仅是工具本身发挥作用,对思维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尤其对理性思维。维果茨基在《思维与语言》中写道:思维发展受制于语言。思维和言语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活生生的过程;一个词一旦没有了思维便成了死的东西,而一种思维如果不通过词来体现也不过是一个影子而已。[5]思维和语言之间存在如此密切的关系,因此,语文课程不仅要进行语言教育,发展学生的语言,更要通过语言发展学生的思维。通常,语言教育可以实现部分思维教育,但是却不能直接实现理性思维教育。理性思维教育需要赋予情境的对象,不只是语言文字本身,而是渗透着人文气息的语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智能型文化”,贯穿中国历史的文化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儒和道是主流文化,散发着理性的光辉、辩证相生的生命力。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语文课程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文化,更是让新生代承接其人文精神。《大学》里面强调“格物”,即探究事物的道理“,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这是八条目的起点。“格物”之后经过一番修炼,还要“修其身”,最后才是成就自己的事业。其实这不是一条简单的单向路,而是可以同时并行的,“格物”的同时也在“修其身”。思维教育应该与人文教育相结合,这就更加需要进行理性思维教育。

2.2理性思维教育的现实依据

2.2.1高中语文依然被当做工具

语文课程似乎历来被普遍认为是学习汉语。很多人纳闷,为什么要学、为什么有些人还会学不好?语文,顾名思义,包括语和文,而语就偏向于读、写;文则更注重文学、思想、思维等一些更深入人心和个体内在思考的语言。“在语文课程中,‘义理’与‘语言’谁为本位”,一直都是原则问题。“语言”两端总是不能够很好地平衡,对“义理”的重视,就是“义理本位教学观”;反之,即是“语言本位教学观”。《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认识语言与思维的密切关系,学习对语句的锤炼,在表达的过程中,注意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追求语言表达的创新和思维的创新。[6]高中语文的使命已经不仅仅是认识语言本身,而是要注意语言输出和表达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尤其重要,而带有理性意义的思维教育是思维教育的追求目标。

2.2.2语文知识用来记忆

高中生都面临一个重要的人生转折,就是高考。平时的语文课程中多音字、意义相近词、诗歌等都靠记忆。这种学习习惯,促使一种简单思维方式的形成,不会使学生终身有益。学生不会思考字本身的意义来确定不同的读音,也无需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词语背后的含义以及诗歌发自文字深处的优美。缺少理性思维的学习,就像对一本书只看到了错别字,而错过了与作者对话的机会。

2.2.3语文阅读教学没有生的气息

阅读从来是都是语文课程的重中之重,高中语文更是如此。当下的阅读教学试图改变原有的教条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阅读和个性阅读,重视学生自我发挥。但是,自主和个性又带来了另一种让人匪夷所思的后果。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五花八门、天马行空,为了个性而绞尽脑汁地展现自我个性。比如,对屈原《离骚》的解读,很多同学认为屈原太傻,他可以换个国家的,为什么要投河自尽。这种思维方式已经丧失了阅读本身的意义。有老师表示这种教学结果“不能使我高兴”,感慨“这不是真正的多元解读,简直是在糟蹋经典、“亵渎美文”。理性思维的建立是在一个完整情境中,缺少对文本背景和作者的了解,情境就无法真正构建起来。漫无边际、没有任何意义的自说自话,脱离了对思维的引导,也就拒绝了理性思维之美。犬儒者认为“世界既是一场大荒谬、大玩笑,我亦惟有以荒谬和玩笑对待之”。在学生还没有真正了解文本的时候,就以后一种心态对待文本了,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2.2.4高中作文成为“新八股”训练场

高考作文中语言和思维的脱节,不仅知识没有促进思维的发展,反而截断思维进步的通道。思维教育需要言语思维,也就是说,工具说的语文有必要进行语言教育,同时要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只有华丽的辞藻,而没有真实的人文情怀,再漂亮的花朵也会凋谢。失去理性思维雕琢的树根,也只是一个即将腐烂的根。高中作文偏重议论文,这本是一件好事,是思维练习的有效方式。但是,当下的作文拥有“黄金开头”和“黄金结尾”,却没有黄金主体和黄金思维方式。曾经有个老师讲到托马斯证明上帝存在的五个论据时,批判汉语语言本身的错误。仔细想来,中国之所以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能理性思考问题并一步步证明其理论,不是语言本身的错误,而是多年教育的失误。作文是思想的载体,高考作文选题的优劣会间接反映出国民思维品质的倾向。最让国人感慨的题目来自法国这个孕育过卢梭、伏尔泰、左拉、雨果和巴尔扎克的国家,他们的高中生在思考“所有信仰都与理性相悖吗?”“解释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等等。而我们的呢?没有议论的自由,发言还有何意义。

3当下语文课程如何进行理性思维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是充满柔性之美的文化。所以,当今的语文更接近于这种柔软、温和、感性。但是,柔不代表一定弱,温文尔雅的感性不是拒绝理性的光辉。

3.1组织各种形式的辩论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

“思维是一个识别过程。在思维过程中,我们要重新考察那些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证实过的判断。”[7]这句话中的思维更倾向于理性思维。教师教给学生的就是这种打破常规认识和判断的思维方式。很多时候,我们坚信自己做出的判断,反而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失误中。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对话式教学,就是在不断地追问和思考中接近真理。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辩论活动,点燃学生心中炽热的思维之光,在辩论的过程中寻找自己或对方的思维漏洞,从而推动建构自己的符合逻辑的理性思维。春秋战国时期各派代表人物都是在舌战群儒中不断提高的。但是,辩论还需要一个前提。

3.2以扎实的语言学习和逻辑普及为前提

辩论要实现,需要学生同时具备良好的口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否则辩论就会因失控而没有意义。学习语文不能摆脱语言学习,它是人际交往的工具,因此学好语言很有必要。汉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8]语言教学要将语言看作立体的、活生生的存在,而不是一个个冷冰冰的字块。语言不仅要注意流畅、优美、充满生命力,还要具有逻辑意义。“逻辑学之父”亚里士多德又将“逻辑学”称之为“分析学”,认为逻辑是获得真正可靠的知识的方法、工具,人们必须掌握它才能进行科学和哲学研究。西方早期的课程包括文法、逻辑、修辞,都是训练演讲,即辩论术。生活实践是理性之源、理性之本。在高中语文课程中,要在适当增加逻辑理论知识的同时,在运用中加强理解。

3.3增加议论性阅读,正确质疑和批判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柔性文化较多,所以,似乎课本中的文章也偏重于感性的情感抒发,而议论性文章却一目了然。(见表1)我们“现今的阅读教学有些畸形发展,过多地注重引导学生欣赏‘语言的魅力和文学的魅力’,而忽视了其质疑思辨能力的培养。其实,让大脑生成思想要远比生成诗意和浪漫重要。”[9]课本内容不是教师可以改变的,但教师可以选择相关的议论性文章,增加学生对议论文的了解。[10]阅读教学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培养他们的怀疑精神、问题意识和思辨能力,走出“文本崇拜”误区,强化批判性思维。质疑是思考的起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想因疑问产生,从疑问开始,没有疑问便没有思想,更谈不上创造。批判是学生的权利与责任。“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反思和质疑的方法和精神气质,是和谐社会民主精神、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的基础或必要条件。批判性思维素质的培养是造就优秀公民的最好条件。‘批判性思维’已经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核心概念。”[11]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质疑、在批判的基础上清楚地表达(口头和书面格式)自己看法的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应有的追求。

3.4写作以论述类为主,关键要引导理性思维

当下,高中写作教学以议论文为主,但其实际却没有多大意义。上海特级教师毛绒富心痛地说:“认识的肤浅和思想的苍白正是这一代中学生的通病,不加强理性思维的训练,就会降低整整一代人的水平。”[12]高中生要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理性思维。杜威说:“教学法的因素和思维因素是相同的。”高中阶段,他们开始学习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分析事物,“自觉”的意识逐渐增强,思维的特点从感性趋向理性。而有意义的活动必然蕴含着思维活动,就论述类文章的写作而言,不仅需要理性思维,又能够有效地训练、发展这种思维。理性思维以“证据和数据分析以及相应的推理为基础”[13],因此,教师在教授写作时,要鼓励学生观察和推测、实验和分析、比较和判断,切身力行地使耳目头等身体器官成为智慧的源泉。高考改革后的语文,增加的30分应该更加注重锻炼并考察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理性思维不仅表现在语言逻辑上,也表现在语言背后的人文素养中。高考语文备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它不单纯是一个考核项目,还包含着一定的社会理想和文化指向。当代的高中生展现出理性思维的能力,既能反映民族智慧,又能体现世界眼光;既能显示知识丰富,又能展露理想热情。这才是其价值所在,却也超越了其本身的价值。

作者:耿庆岭 韦雪艳 单位:江南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维鼎.语文课程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223-226.

[2]吴格明.批判性思维素养应当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J].课程•教材•教法,2009(2):24-27.

[3]俞发亮.高中语文应重视“理性思维”教育[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76-81.

[4]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169.

[5]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M].李维,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57,167.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迈克尔•奥克肖特.经验及其模式[M].吴玉军,译.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

[8]卫灿金,武永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程祖进.语文阅读教学的指向[J].中学语文教与学:上半月,2009(2):29-31.

[10]何文胜.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教科书阅读教学的练习体统研究[J].语文建设,2013(4):4-6.

[11]吴格明.批判性思维素养应当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J].课程•教材•教法,2009(2):24-27.

[12]毛荣富.文学少年败于高考的警示[J].中学生阅读•高中生,2004(1):46-47.

[13]郭继凤.论历史教学中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赤子,2015(22):263-264.

第九篇:高中语文课堂打造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走出传统语文教学的误区,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重新赋予语文课堂生动、活泼、精彩的应有面目。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打破僵局,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出每位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得不到重视,导致他们对课堂教学形成了错误的认识,在学习上不积极。教师进行授课时也不能照顾到所有学生,教师以中等学生为基础展开课堂教学,使得两头的学生有了被忽视的感觉,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要照顾到全体学生,不要把目光集中到个别学生身上。只有让全体学生都意识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他们才会对语文学习更感兴趣,才会在学习上更加积极主动,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之下,课堂教学的效率才会提高。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优势作用。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能够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形象,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兴趣能力,完全打破了传统语文课堂沉闷、呆板的局面。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应该得到教师的重视。每一位教师都要敢于运用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在考试的压力之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经常是进行字词的讲解,课文结构的分析等等,导致原本应该精彩的语文课堂失去了其应有的味道。在新课改下进行语文教学,教师不应该再拘泥于单纯字词的学习和文章的分析当中。我国语文知识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教师要还语文课堂教学的本真。在语文教学时,教师要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悟文章当中的美,体会作者的情感,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通过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学生感悟到了语文学习中的美,体会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在语文学习上表现会更积极,使语文课堂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新课改下进行语文教学,教师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断改进,在利用好课堂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把语文教学工作和学生的课外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语文知识、运用语文知识,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作者:潘红义 单位:湖北省云梦一中

第十篇:高中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渗透

高中语文教育是培养高中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文字能力以及进行文化熏陶的教育。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对全面推进高中语文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高瞻远瞩、运筹帷幄,通过丰富教学手段的方式把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达到现阶段高中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

一、利用古诗文渗透传统文化

古诗文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文人骚客借助古诗、散文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或者倾诉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慨。在古诗文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到诗人、作者的心情,与其产生共鸣,又能从古诗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不同地域、不同风俗习惯带来的魅力。同时,透过古诗词,我们还能感受到传统的伦理文化以及中国民族传统优秀精神,在古诗词中提到的民俗、饮食文化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古诗词渗透传统文化,让高中生在学习古诗词的同时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既需要让学生从古诗词的语言和字词上下功夫,感受词句的魅力,还需要向学生介绍作者的背景。例如作者生活的背景、遭遇的变故等。让高中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通过这种方式指导高中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深入挖掘作品的文化底蕴。例如,诗人杜甫借助《春望》表达了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哀痛,杜甫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几句,既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又表达了对国家的大爱。教师如果单纯讲解字词、用法而无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无法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利用古诗词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因此,语文教师在利用古诗词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既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从中深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又需要借助工具或者通过课下探讨等方式研究古诗词中的语言结构以及文字表达,从中挖掘古诗词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

二、通过课堂教学感悟传统文化

课堂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阵地,如何充分发挥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作用,是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45分钟的课堂教学是学生直接获取信息的最宝贵的时间,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该段时间,既让课堂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又让其成为师生交流、沟通的阵地之一。在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理解、感悟传统文化。从心里接受传统文化,并在潜移默化中把传统文化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使传统文化的渗透由说到行,由陌生到熟悉。通过课堂教学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感悟传统文化,是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该途径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成分。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高中生的心理感受,以此作为渗透传统文化的基础,避免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同时,教师指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用平等的心态,耐心、细心地解决学生在感悟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除此之外,为了通过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应该使语文课堂多些文化气息,竭尽所能为学生搭建获取知识、感悟传统文化的平台。多手段创新渗透传统文化的方式和手段。用新颖的教学方式以及渗透方式来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中充分感悟传统文化,并从中吸取优秀文化的精神。

三、开展实践活动体会传统文化

文言教学范文8

1放眼长远,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组成部分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有着心理健康教育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更应把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作为重要任务,使之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语文学科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不同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语文是将古今鲜活的事例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分清善恶美丑,以古今贤能为榜样,在对作品的学习中感悟借鉴。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有正确认识,正确评价,更好的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挫折;保持自尊、自信、自爱、自强的状态;对学习投入极大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更有效地创造价值。

2就地取材,利用语文教材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性格、健康的情绪情感和健全的意志品质。健康情绪情感与良好性格的培养。性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最为密切,养成良好的性格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良好的性格对健康的人际关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鸿门宴》中一代枭雄项羽,灭秦势如破竹,但终因骄傲自大,刚愎自用,功败垂成;《赤壁之战》中猜忌多疑的曹操,正是被人抓住了性格弱点,落得大军被烧的结局;《孙膑与庞涓》中满腹才学但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庞涓,最终成为反面教材。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心胸宽广,不与人计较,廉颇也能知错改正,负荆请罪,两人成就历史佳话。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要有意识将性格情绪对人的影响指出来,让学生懂得健康情绪情感与良好性格对人生的影响。健全的意志品质培养。在学习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时,教师要让学生深入理解有业、敬业、乐业之必要,认识到敬业乐业是人类合理的生活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责任心”与“兴趣”。读《傅雷家书》,要让学生细细体会一个父亲的关心体贴,对挫折要有正确的认知和对挫折的耐受力及挫折的排解力,面对挫折要学会坚强。在学习《过零丁洋》等诗文时,要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3研讨交流,在主题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指在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助于自我完善、心理保健及促进社会协调。教师要多设置主题活动,设置研讨交流环节。课内小组交流。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设置问题。如“刘邦在鸿门宴中为什么能死里逃生”(《鸿门宴》),“时传祥精神在当代是否还有意义”(《寻找时传祥》),“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穆公退兵的”(《烛之武退秦师》)。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学会认识自己、欣赏别人,展示自己。在研讨交流中感悟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会虚心倾听,学会反思,勇于发表不同意见,对不同于己见者不讽刺、不挖苦,要让学生知道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学会在交流中探索,在探索中求证。课外实践活动。利用周六日和寒暑假,为学生布置社会实践作业。有独立学习完成的,也有小组集体完成的。如学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爱这土地》等课文,以“爱祖国”或“爱家乡”为主题布置手抄报作业,让学生感受祖国和家乡的变化;又如“我爱老照片”主题手抄报,让学生在搜集老照片时感受成长的快乐,感恩父母和家人;布置“寻找那些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物品”主题活动,让学生感受时代的变迁。课内外主题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在研讨交流中对自我有了正确的认识,增强了自信,增强了学习的乐趣。

4重视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学语文离不开阅读,而阅读可以预防心理疾病,保护心理健康。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及时地向学生提供合适的读物,让?阅读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其人格,调养其精神,帮助其健康成长。古埃及的图书馆是人类早期图书馆的杰出代表,收藏大量医学图书。著名的底比斯城神庙图书馆,门口上方镌刻着“治疗灵魂之地”,图书馆员被称为“生命之宫的文臣”。我国汉代大学者刘向也说过:“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在教学中教师要定期布置阅读作业,充分利用选修教材和语文读本,在此基础上向课外延伸。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可以比较阅读《宫之奇谏假道》《邹忌讽齐王纳谏》《邵公谏厉王止谤》,让学生知道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好处和刚愎自用的危害。特别是一些传记作品,如读本中《怀李叔同先生》《王选的选择》《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等,阅读这些作品,就如同与大师对话,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和熏陶。在阅读中使学生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5总结

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一样,都应该关注高中教育的共同价值,关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心理素质。

作者:陈桂花 单位:河北省怀来县沙城中学

第二篇: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传统教学观念难以根除。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感悟和体验,然而传统的教学观念对语文学科的本质定义有偏差,只是一味地将概念式的结论和结果灌输给学生,面向的是考试考点,而没有在学生脑海中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学生由于缺乏自身的感悟和体验,很难对语文学科产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死板,缺乏灵活性。

目前使用最多的还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过分依赖教辅用书,在课前就做了充分的教案准备,并在课堂上严格按照教案的流程来进行,这使得原本内容丰富的教材内容变得空洞无味,课堂气氛也会比较沉闷,根本就没有趣味性。这种死板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改要求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新课改提倡的是学习自主式和合作探究式,然而也有教师生怕学生学到的东西太少,从而抓紧课堂时间进行讲解灌输,没有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这种教学方式下的教学效果往往也是不尽人意的。

(三)作文课指导空洞。

众所周知,作文课是语文学习中的一大重点,同时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所在,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出水平较高的作文,这是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作文课重在指导,然而,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各类文体的写法、固定格式和文章中心思想,框架性的指导是比较空洞的,而且有了太多的限制性,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给出的框架,把自己的内容“填”进去就构成了一篇文章,虽然主题明确,结构完整,但是作文的内容却空洞乏味。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般来说,学生阅历较浅,生活经验不足,很难在作文中表达出对于生活的感悟,完全是凭借自身的想象力来完成作文,这样的作文内容上自然就会很空洞,缺少时间活动的他们,很浅析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吉林省长春市第五十八中学何允江难写出对实际生活的感悟。

二、初中语文教学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最直接途径,把握好课堂教学,能让语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课堂教学了,因此,我们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所谓情景教学模式,指的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堂氛围,借助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听觉或者视觉上的教学情景。或者设计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游戏环节,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方式。

语文教学不能像其它的理科类学科,要注重学生的感悟和体会,在语文课堂指导中,要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并且结合自身体会,这样会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在作文课的指导中,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践体会,教师要能把学生引进生活,让学生去发现生活,感受生活,用自己生活中的实践感受去写作文,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才会更加实际,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

(三)建立平等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也是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因素,应该营造出一个轻松、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是有促进作用的。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必须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而不是让学生产生惧怕心理,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激情,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敢于和老师进行探讨交流,学生可以把老师当做朋友,跟教师进行互动、交流、探讨,更容易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学生与教师达成共同学习的氛围。

三、结语

总之,我们一定要重视中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找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来应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积极性,把传统的教学模式变得灵活有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

作者:何允江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第五十八中学

第三篇: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一、坚持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提倡因材施教的方法。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二、以学生为主的讨论、研究教学方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各自见解从而互相启发、探讨问题的方法,可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钻研问题的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民主教学思想。研究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觉研究的方式,借以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一种有效教法,它突破了传统教法重教轻学的局限,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的转变。

三、情境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创新的教学方法。强调要进行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掘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渗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之中,形成主观情思和客观景物相统一的审美境界,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操,进而使学生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四、广泛阅读,大量背诵

学习语文,就是掌握和运用语言。只有通过大量的背诵来积累语文知识,才能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从量变达到质变。实行课程改革以来教材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加大了朗读和背诵的力度。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表现在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大大提高,充分说明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学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全面的过程,

五、总结

上述几种教学方法,虽然在以往的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还应努力探索适应素质教育的切实可行的新方法,以便逐渐形成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作者:齐生辉 单位:河北省冀州市南午村镇中学

第四篇:中学语文教学合作学习浅议

一、合作学习的意义

合作学习在带来学习方式转变的同时,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合作学习变革了传统师生授受的单向教学方式,同时它也避免了集体教学中出现的一部分后进生由于被冷落而处于“旁观”位置的被动学习状况。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是多方向的,它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合作活动中来,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能够意识到自己是具有明确责任分工的学习者。通过合作学习,进而可以培养学生成为其个体生活中的主体,社会生活中的主体。

2.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合作学习中,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知识,彼此沟通情感,它为学生的言语实践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情境,从而可以更进一步让学生掌握语言这一交际工具,为自己形成熟练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奠定基础。同时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各抒己见,形成对文本的一个多元理解的格局。当然这种理解是建立在原作原意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所作的合理解读,是学生与作者进行的一场自由对话。同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拓展了思路,开阔了视野,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而然得到了提高。

3.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个人目标与小组学习目标是一致的,小组成员之间合作的好坏往往决定了小组学习的成败。小组成员之间在互帮互助下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互相了解,互相接受,互相支持,逐步地形成团体意识和大局意识,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学会倾听和包容。在语文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互相帮助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学生有了更多锻炼的机会,这不仅进一步活跃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整体氛围,也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4.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支撑教育大厦的基石。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总是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而在合作学习中,师生不再是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不再是“权威”,学生从被动转化为主动,教师发自内心地去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人情感和意志。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课堂教学氛围是愉快的,融洽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不是专制的,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师生之间互相学习,可以更好地促进双方的共同进步。

二、实践探索

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维是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跳脱出来的,实现了现代中学语文教学的革新。然而,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为此,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要使合作学习真正取得理想效果,教育工作者还需不断努力,不断探索。

(一)存在问题

1.合作流于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的内涵的理解,把合作学习与小组讨论画上了等号。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就开始让同学进行讨论。几分钟后合作结束,教师开始检查学习结果,而合作的结果往往却不能令人满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没有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地分工,也没有指导学生如何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更没有监控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活动,造成的结果是小组成员之间各自为政,没有互动,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学生的实际学习效率低下。因此一节课下来,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课堂气氛热烈的背后却是学生思维的“浅化”,学生并没有真正学到东西。而在一些公开课中,这种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更为常见。

2.学生参与度不均。

在一个班级中,总有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和所谓的后进生,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合作技能和教师分组的不合理,因此导致在很多的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其表现之一是学生不愿合作。当老师布置了任务后,部分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不做事,或是做其他事,好像自己是一个“局外人”。究其原因主要是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环境造成了其不愿与人合作的心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的另一表现是每次踊跃发言的都是那么几个学生,这些个别学生都是优等生,大部分学生“沉默寡言”。由于学生的学情各不相同,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处于优势地位,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成为合作学习的附属品。

3.合作学习内容不当。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做到胸中自有丘壑,那就是合作学习不是围绕着所有的教学内容来开展。而事实上,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一有问题,不论合不合适,都要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使课堂教学发生“混乱”。一些没有难度的问题,比如简单的知识和概念性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或者只要翻开书本就可以找到答案,教师却硬要合作,这样的小组讨论没有任何意义并且浪费了时间。而有的问题又难度过大,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并没有能力去解决。例如文言文的语法知识,把这样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只会导致整个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节奏拖沓。

(二)几点建议

除了以上所述,在中学语文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很多其他的问题,比如,缺乏合作的时间、评价方式单一等。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能够发现问题并努力改进不足之处。笔者根据所提出的问题来简单谈谈相关的几点建议。

1.合理分组是前提。

合作小组的建立是语文合作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科学合理的分组,对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起着积极的作用。目前在大多数中学里,教室规模较大,学生人数也比较多,这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了种种不便。因此作为教师,应尽量利用有限条件,根据实际情况,组建好学习小组。教师可以根据班级授课制中学生位置比较固定的特点组建学习小组,遵循就近原则将同桌或前后桌的学生分成一组,这样的分组不“劳师动众”,也比较符合大多数中学的实际情况。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平时对学生座位的安排上要做个有心人,注意组内成员的差别和组间的无差别。组内成员的差别即同一个小组内的成员在学习成绩、能力、性格等方面应该是有差异的而且是互补的,组间的无差别即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水平应是相同的,这样的话,小组之间的竞争才公平公正。此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小组内的成员进行角色分工,如小组长、发言人等。合理的角色分配能让学生的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2.问题合适是关键。

选择恰当的问题是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适合小组合作交流呢?笔者认为中学语文合作学习中问题的设置应围绕课程标准、教学的重难点来选择和设计。首先设置的问题要难度适中,有一定的挑战性,即不会太浅让人一眼便知,又不会太难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只要小组成员间通过讨论就能够解决问题。这主要是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即“跳一跳,摘果子”。例如在学习《孔乙己》时,教师可以提问:文末的“大约”和“的确”矛盾吗?学生通过合作不难发现“大约”和“的确”并不矛盾,因为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孔乙己是活不下去的。其次设置的问题应是开放性的问题,即答案不唯一,具有一定的探索和讨论价值。例如,在学习《鸿门宴》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刘邦和项羽的人生对你的启迪。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热烈讨论,学生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讨论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调控要发挥。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常常出现两个极端:一是“该出手时不出手”。教师置身于合作之外,整个课堂处于混乱状态,学生放任自流。二是“该放手时不放手”。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不顾具体的学情,对合作学习的过程控制过多。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实际上,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都会出现不确定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教育机智和适当的调控能力。笔者认为,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有事可做,并且知道该怎么做,即当学生开始交流后,教师应观察各个小组的合作情况。同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进入到个别小组中,对还不怎么清楚合作内容的小组,再次复述任务的内容;对意见不能统一而产生矛盾的小组及时进行指导。当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其他情况,但不管是什么情况,作为语文教师都应保持冷静,沉着应对,真正成为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协调者、合作者。

三、结语

从五四时期顾镜明、陈启天所设计的合作学习程序到20世纪80年代上海育才中学实行的“小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对中学生来说,合作学习不仅促进了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学生的智商、情商、性格方面的培养以及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进行合作学习,因为在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只有学会合作,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体的发展,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真正意义上的回归。虽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地方,但笔者相信,只要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研究探索,合作学习这朵教改之花一定会在中学语文教学这片土壤中傲然绽放。

作者:王露 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

第五篇:中学语文教学目标教学探究

一、目标教学实施的依据

目前我国的目标教学是在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和“掌握学习策略”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按照已定的教学目标和各种测试来完成各阶段教学任务,从而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的思维。中学语文目标教学就是按照一个目标(明确的教学目标),三个评价(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评价),最终实行科学的教育评价,以此来达成学生不需要教为目的,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各项智力。

二、中学语文教学实施目标教学的具体方法及运用

首先,必须按照客观规律科学制订教学目标。科学确立教学目标对于任何一节课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指出了教学的主攻方向,规定了一整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学习层次水平及教学的深广度,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活动的依据之一和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因而语文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教学大纲,深入钻研语文教材,制订出各个阶段、各个单元、各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比如制订中学语文课文《题临安邸》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两首古诗的教学目标,可以根据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来准确定位教学目标:1、参照教材注释,结合古典诗词的学习要点,理解两首古诗的大致意思;2、反复诵读,通过体悟与想象,感受诗歌的意蕴,受到心灵的滋养;3、对比两首古诗,初步感受诗歌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找出两首诗歌之间的联系,深刻体会诗人的情感;这三个教学目标都是围绕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来设定的,三个目标层层递进。第一个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古诗的字词,疏通文意,侧重“知识与能力”;第二个目标旨在通过诵读让学生体悟古诗的意味,侧重“过程与方法”;第三个目标旨在挖掘诗歌的深刻意蕴,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语文教师制订教学目标还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和技能等各方面存在个体的差异,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实际需要,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从而真正实现最终的目标。第二,在学习新知识前必须对上节课知识进行测评。在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之前,语文教师应该对上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进行测评,看看学生是否具备了接受新知识的基础和能力。对上节课知识进行测评是每节课的课时目标能否实现的前提保证。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说:“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保持学生的注意,这对于学生积极地学习新知识是很有帮助的。”比如在讲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时,语文教师应该在第一节课就已经将曹雪芹与《红楼梦》的相关文学常识及主要人物跟学生们介绍了,那么在进行第二节课的具体内容的讲解时,就可以测评学生们对曹雪芹写作的相关背景,《红楼梦》的相关人物等一系列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才能更加深入分析《林黛玉进贾府》中相关人物的语言、性格及人物关系等,这样才能充分保证第二节课的课时目标的成功实现。第三,通过各种形式的导入充分展示教学目标。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师在开始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之前都应该采用形式多样的导入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引导学生做好认知准备和心理准备,采用恰当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有目的地去听课,这对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学习的认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应该学习什么内容,学习到什么程度,如何学,最后要取得什么样的学习效果,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教学中出现漫无目的的现象。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有一篇文言文《狼》,这是一篇传统篇目,很多学生在学习之前通过各种课外阅读已经了解或知道故事的大致内容和寓意,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教授这篇文章,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为了积累文言知识,体会生活哲理,深入理解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意图,教师可以采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导入,回忆与狼有关的成语、故事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之后再学习课文内容。第四,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来实施达标教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来“教”,设计整个教学活动的最终落脚点都在目标上;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来“学”,自觉地把教学目标转化为自己的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不是被迫无奈地学习。这就充分体现了优化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把“教”的最优化与“学”的最优化相应地融合在一起,只注意教师教授的最优化,而忽视了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就达不到学习的最优化和教学的最有效。优化的教学过程极大地讲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有效融合在一起,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的学习更有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比如在教学《诗经》的创作手法时,“赋”“比”“兴”是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而且这一知识点又在学习其他的古体诗中经常碰到,因此语文教师就必须讲透,并且还能让学生从其他诗歌的学习中能灵活运用。教师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直接讲解什么是“赋”、什么是“比”、什么是“兴”,学生不仅难以理解,同时又感到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寓教于乐,化枯燥为生动呢?此时,语文教师可以引用现代比较容易理解的现象或知识进行具体生动的举例。比如,在讲解什么是“赋”、什么是“兴”时可以引入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赋”的实际含义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在跟学生讲清楚后,我们可以引入大家熟悉的《小芳》这首歌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跟学生说明这种直接描写就是古代所说的“赋”。在讲解“兴”时,可以引入大家耳熟能详的《纤夫的爱》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跟学生说明了“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用通俗的解法阐释艰涩难懂知识的方法,积极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第五,通过不同形式的训练来进行教学目标的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有没有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必须要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训练来检测。语文教学大纲也对目标的达成有具体的要求,就是要评估和考试。我们知道,目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求反馈评价教学效果。如何反馈和评价,那就要依托一定的检测形式来进行,这就必须要进行训练,训练是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提升的过程,也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一种检测。比如,可以让学生完成随堂训练题;要求学生快速高效地完成当堂作业,而且教师必须尽可能地当堂指正,以便及时反馈矫正学生作业中的问题。比如在学习《找春天》一课时,语文老师要适时检测学生的仿写能力,让学生仿照“柳树抽出嫩绿的枝条,那是春天的头发吧?”“小鸟叽叽喳喳,那是春天的歌声吧?”语句,仿照进行拟人化描写。各种检测方法都要根据每个单元、每篇课文不同的特点和具体文体来进行,而不能千遍一律。最后,通过矫正小结来有效评价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成,通过不同形式的检测,教师一定要当堂予以矫正。对于检测中反映出的问题,语文教师一定要找出问题的根源,并且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是共性的还是个性的,从而可以有针对性的去解决。同时,语文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照课时教学目标,将一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提炼、浓缩,让学生自己看看学习目标完成了没有。没有完成的目标,教师就要及时补救。补救的方法可以根据不用的教学内容和没有完成教学目标的学生人数而不同。比如在讲授《羚羊木雕》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已经按照教学目标完成了所有内容的讲解,学生好像通过学习课文也已经弄懂了文章的中心意思,但是通过小结发现学生对人物的情感把握得不够准确,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思想。语文教师就可以立即进行补救,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文内容里面去,学生读完之后就可以充分体会到“我”的委屈,妈妈的严厉生硬,爸爸的世故圆滑,奶奶的爱莫能助以及万芳对朋友的一片真心等等。语文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人物的理解组织一场辩论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深刻体会人物的情感。通过这些补救措施,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及人物情感理解更为深刻、透彻,为这篇课文的讲授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三、中学语文教学实施目标教学的正确方向

1、有计划地组织引导语文教师和教育工作

者学习关于目标教学的实际理论,学习已经成功实施目标教学的中学的经验。我国教育界接触和学习布卢姆的目标教学理论时间较晚,大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对此并不熟悉,因此对布卢姆的目标教学理论要深入细致系统地学习,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比如目标教学理论中的学习方法的基本要素及程度;教育评价的方式;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的划分等等。同时,其他中学可以借鉴一些已经尝试改革并取得成功的中学的经验,这样以来参加目标教学的学校和教师才能更清楚如何具体实施目标教学,才能真正掌握目标教学的实质和实施的实际意义,从而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改革中去。

2、科学制订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指南针,也是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依据。因此目标的制订是否正确与科学非常关键。正确制订语文教学目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能促进学生特性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信念、理想、思想等,语文教学应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这与现代教育理念也是相吻合的。二是要具有思想性。目标教学不能只注重学生语文的知识和技能,而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赋予的思想教育意义。语文课堂应该既要教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因此语文教学目标必须包含丰富的思想内容。三是要具有科学性。语文教学目标的制订应该紧扣语文教材和语文课程的总目标,熟悉掌握每个阶段学生的特点和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都应落实到教材的知识点上去,这样才能真正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四是要具有可操作性。教学目标的制订不能只是纯粹的理论,而是要具有实践意义的可操作性,并且还必须有可实施的内容,否则教学就成了空洞的说教。五是必须要有序。任何教学都是从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深入,目标教学也不例外。目标教学理论有关的从知识到能力的训练与学生的学习规律是相吻合的。六是必须具有可检测性。教学目标除了可以有效指导课堂教学外,还能反过来检验课堂教学实施得成功与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各种测验进行检验,这样可以进行信息反馈矫正。

3、要根据教学目标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避免模式化倾向。

在中学语文课堂上,目标教学往往有一个基本模式,即“制订目标、展示目标、实施目标、检测目标、补救达标”。有些语文老师由于自身对目标教学的实质了解不透彻,导致在教学过程中照搬照套,单纯地把目标教学理解为对目标的解答,结果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与目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在谈到教育目标分类时布卢姆曾特别指出:“要注意的是,我们不打算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联系的方式或教师所用的各种不同的教学材料进行分类……我们分类的对象是那些要求达到的行为。作为某种教学单元结果的个体行为、思维或体验方式。”他还认为,“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找到使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手段……并且探求能使最大部分学生达到这种掌握的方法与材料。”目标教学的模式只是作为教学的参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如果用一成不变的模式进行每篇课文的讲解,不仅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语文教师也会丧失教学的主动性和思考性,对教与学的双方都是不利的。

4、目标教学要紧密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来进行。

中学语文教材的篇目都是经过千挑万选而形成的,里面的篇目都是名篇佳作,无不倾注着作者的真挚情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高雅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深刻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和审美内涵,进而入境、入情,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和领悟。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特点。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时,过于注重知识层面的传授而忽略了情感的启发。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说将目标教学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三部分。如果课堂教学变成了灌输知识的地方而忽略了学生情感体验,课堂教学无疑会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就会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学习就不能达到入情、悟道。因此在实施语文目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将知识与情感有机结合起来。

5、要及时查漏补缺,确保大部分学生都能随机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每个学生的认知程度、理解程度都各不一样,学习的基础也都各异,要确保大部分学生都能达成教学目标,就要及时查漏补缺。因此,语文教师及时运用知识测试的方法来检测学生目标的完成情况,通过测试了解哪些学生没能及时掌握教学目标的相关知识,这时就要集体或个别地针对没有理解的知识点或遗漏的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布卢姆的目标教学认为,在学习中出现差生,原因在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班级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时,因为每个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不一致,总会有学生由于对新知识没有及时理解掌握而出现失误,这样的失误如果没有及时纠正,在接受新一轮的知识过程中又会出现更多更大的失误,势必影响到再次深入学习,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形成学习障碍和心理障碍,慢慢地就出现了差生这个群体。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及时地查漏补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预防大量差生的出现,真正实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常璐 单位: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

第六篇: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发散思维应用

一、学生思维能力不足的具体表现

1.思维方式太过单一。

思维方式太过单一是当前学生作文写作出现的最主要的问题,受学生认知水平与知识层面的限制,学生在进行作文写作的时候,往往按照固有的思维模式来选择作文的切入点与内容,导致作文千篇一律,毫无新意。为了应对考试,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常常把审题与写作速度当做作文教学的重点,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作文写作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无法深入剖析问题的本质,从侧面、反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比较淡薄。同时,学生思维狭隘、缺乏思维变通与应变能力也是作文立意扁平化的原因之一。2.屈服于教师或专家权威。权威思维定势是指学生在教师或专家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一种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总是按照教师或专家曾经给过的写作思路来进行作文写作,导致作文与作文范例雷同,令人产生视觉疲劳。在作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喜欢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进行作文写作,当学生的作文与自己的想法不相吻合的时候,就否定学生的作文内容与写作方式,长此以往,就会打击到学生的创新作文内容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

3.作文写作陷入求异的误区。

在倡导作文要凸显自己的写作特色的观念,作文写作陷入求异的误区是学生追求作文写作新意的一种极端,区别于作文写作千篇一律的现象,学生作文写作较有特色是学生突破传统写作思维的一种体现。但是,求异不等于标新立异,许多学生为了让自己的作文显得与众不同,将与作文题目无关的东西搬进作文中来,导致作文偏题的情况严重。作文写作陷入求异的误区是学生作文写作四维的一大进步,如果把握不好这个度就会出现另一个作文写作的问题,如何避免作文毫无新意和求异误差是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二、发散思维在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1.多向思维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多向发散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能只认准一条路,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灵活运用思维方式,这也是发散思维的一般形式。多向思维发散将结几个问题与几种事物放在一起思考,体现了现象和空间的并列性,可以看到,多向发散思维的思维方向是由一个中心发散而成,在其思维过程中形成了横向发散和纵向发散两种类型。顾名思义,纵向思维发散是指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对事物进行深入的剖析,应用到语文作文教学中就是学生将题目或材料作为基础进行文章写作。在此过程中,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对题目或材料进行拓展,比如“我的时间”这个作文题目,学生乍看之下会以为是对我的时间做一个概述,通过分析学生可以想到顺着题目的意思来立意,比如写自己对时间的感悟、时间与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关系、时间与对于我们的人生发展有何意义等。多个思维角度最终使“我的时间”这一题目的写作范围更加广泛,在文体上也可以选择记叙文或者议论文。横向思维发散相对于纵向思维发散来说,可以突破给出的题目或材料的限制,从而充分联想到其他事物来进行作文写作,具有无序性、范围广和不能被预测的特征。比如“玫瑰与刺”这一作文题目,学生可以联想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美好的事情,也可以联想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带来的负面影响等,在切合题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文章的宽度与广度。

2.逆向思维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逆向思维是指打破常规思维的限制,从事物的反方向思索问题,语文作文教学应用逆向思维要对所给的作文题目与材料进行反向思考来进行作文写作。逆向思维指导下的作文写作不仅可以使文章独具一格,新颖独特,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对其今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通常情况下,逆向思维发散从题目或材料中提取的观点针对性都比较强,能够引发阅读者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思考。比如,有这样一段作文材料:某地铁上人流众多,每天人们乘着这趟地铁上班、下班,垃圾在地铁上随处可见,大家都在抱怨为什么这趟地铁上的环境这么差。作文要求从这段材料中立意,许多学生写到乘车人的环境保护意识比较差,随处乱扔垃圾,也有学生写到可以提高所有人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大家共同为保护这趟地铁的环境做出努力。如果能够抓住“垃圾在地铁上随处可见”这一关键性语句,可以反过来思考人们为什么会乱扔垃圾,可以想到地铁上没有垃圾桶,于是文章的立意就可以从地铁上的垃圾桶设置出发,以小见大,使文章不落俗套。

3.聚合思维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聚合思维是指立意的时候,经过反复思考寻找最佳的立意方向,使立意更有深度,聚合思维适用于立意范围比较大的题目。当文章的切入点不明确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发散聚合思维,寻求各个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层层聚焦,总结和历练自己联想到的立意,从中选择出与题意最切合的立意。比如在对“压力”这个题目进行立意的时候,可以看出压力这个题目的范围非常大,首先就从自己最先想到的立意来思考,如人的压力,然后把人的压力再细分,可以分为工作压力、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等,最后再一次选择一个角度,假设选择学习压力这个角度的话,就可以从高中生的学习压力这个立意来写。聚合思维发散使作文题目的立意更加具体,实际上是一种化大为小的作文立意办法。

三、总结

从多向思维、逆向思维和聚合思维这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突破传统语文作文教学的局限性,改变学生作文写作的思维模式,使学生的作文体现其个性。需要注意的是,强调作文体现学生个性并不是指作文要违背写作原则,只有让学生的作文体现积极向上的观点才是语文作文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如何将发散思维应用到语文作文教学当中,相关教育工作者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要走。

作者:宋立群 单位:浙江宁波鄞州区东吴中学

第七篇:中学语文启发式教学浅析

1运用启发式应该抓住学科自身特色

我们知道,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来看,语文是语言的交际工具,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而对学生来讲,它所起到的是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生写作实践中,则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形成学生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的特长。因此,利用启发式教学应从这一科的自身特色出发,把启发的重点放在对“人”的心智培养和对语文的感悟力上,要打破过去那种单纯地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而付出努力的惯例。所以,启发性的教学怎样“启发”固然重要,而“启发”什么则更为重要。语文教材的内容中有很多思想教育的素材。如爱国方面的《黄河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那磅礴的气势,那雄浑的气概,还用教师去宣讲如何去爱国么,只要教师在授课时能满怀激情,充满了爱国情感,自然会感染到学生的,这就是渗透,还有亲情方面的如《纸船》、《背影》等,革命英雄方面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海燕》等,这需要教师首先体会到文章蕴含的情感,并被它深深地打动,才能在教学中流露出来,从而感染学生,这说起来好像很容易,但做起来不一定容易,因为这些文章虽然很好,但毕竟我们很多老师已经教过很多遍,产生一种麻木之感,教不出激情,感染不了学生,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思想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利用好这些宝贵的教育资源。

2启发式的适用也有其具体要求

我们知道,中学语文的要求是这样界定的: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具体地表现在听、说、读、写几种能力上,除此之外,还应该表现在认识、联想、思维能力和道德、情感、美德能力上。因此,提高语文水平,不仅要提高听、说、读、写几种能力水平,还应该包括提高认识、联想、思维等智力因素和道德、情感、美德等非智力因素的能力水平。概括地说,提高语文水平,实际上是一个全面提高语文素质的问题。由上可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是有一定的原则要求的。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这些要求,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考虑教法的问题。只有在教法上创新,寻找最佳途径,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3“启发式“教学的具体作法

启发式教学法以单元宏观为序列,以课文微观为主体,在活动教学中以教师的启发为主导,既注重学生的自学与创造,又注重教师的导读与激发,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步骤:

3.1教师导读激发

这是指在单元教学的开端,即单元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教师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以激发为主要手段,从设疑人手,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变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基本概念原理为主动地探讨发现新知,获得乐趣,设疑时宜精不宜多,抓住最主要的问题深入地研究带动整个单元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从而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例如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训练“诗歌朗读”,就学习的基础知识主要安排了诗歌的“节奏”和“用韵”。教学时,教师可抓住“诗的节奏”进行导读,可以在学生对音乐节奏比较熟悉的基础上把诗的节奏和音乐的节奏相联系,以加深对诗的节奏的认识,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把握节奏的诗歌朗诵,从而把课文和单元基础知识结合起来,不致空洞,激发的效果也就很显著,学生既动了脑,也动了手,动了口,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3.2教师启读、精讲

所谓“启读”主要指启发学生学会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精讲主要指在阅读教学中一要精选,二是精讲,通过对课文的最精练的讲解,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最充分地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把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精讲过程要注意完整性、精练性、实效性,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有的放矢,把课文与单元教学相结合。这一阶段,教师引导还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3学生的理解精练

这个过程是在前两个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生进行消化吸收的过程。学生精练的载体主要是“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这一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对难点给以适当的点拨,对学生的理解巩固进行验收即可。

3.4教师评价及学生创造

这一阶段是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转化为技能技巧的阶段,特别有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从而也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读和写的关系来看,它体现在写作训练上,写是读的目的,写是读的质的飞跃。另外,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角度来看,写是最能实现这一目的要求的。一是写本身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二是常言道“文如其人”,从某一角度可以看出学生个性的质的发展状况,写作训练时,指导学生恰当及时地评价,使其收到更好的效果。

4“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以上分析说明:总结启发式教学法,可以看出它有如下特点: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既是活动教学,也是启发教学;以阅读为基础,以写作为要求,体现听、说、读、写结合的教学特色。以单元教学为客观整体,以单篇文章为微观文体,既注重单元教学,又使教学过程程序化。总之,启发式教学可以打破过去那种单纯地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而付出努力的惯例,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作者:谷峰 单位:秦皇岛市海港区教育局招生办公室委员会

第八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评价语言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产生的一种瞬时的、即时的带有激励、总结、导向的评价语言。

(二)课堂教学评价语言

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的一种口头的陈述。

(三)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教师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以更加积极的状态学习,并且学生乐意接受、表示赞同的一些积极的评价语言。

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综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语言缺乏鼓动性

广大教师对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缺乏研究,不了解课堂教学评价的一般原理和要求,大多没有掌握较为科学、严谨的评价方法。评价项目及其权重的确定也具有较强的随意性。教师的评价语言太随意,就是教师没有考虑到评价的实质性的目的,学生麻木地接受评价,学习的兴趣却一点儿没有提高,却在逐渐消退。

(二)评价语言单调、贫乏

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的语言大多是“很好”、“真棒”、“太厉害了”、“不错”、“你真了不起”、“太好了”等等,这些语言都太过于简单,虽说对于学生的表现进行了肯定,但是很模糊,学生根本不知道哪里做得好。(1)评价语言缺少启发性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的语言并没有一点启发性,没有达到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的效果,也没有引导学生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从而使得学生的理解不够透彻。(2)评价语言缺乏感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只是纯粹的形式性的语言,没有带有任何的情感,使得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真诚与关心,这样就会让学生难以接受教师的评价,从而使得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质量变差,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三、对建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综合评价体系的建议

(一)有声评价与无声评价相结合

美国的心理学家艾伯特说过:“信息效果=7%的文字+38%的声音+35%的动作。”所以说,无声评价语言与有声评价语言的地位是不相伯仲的。首先,无声评价语言能够引起学生们的注意,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去思考有声评价语言的内涵;其次,在有声评价语言中伴随无声评价语言,能够使学生同时获得有声评价的信息与生动形象的评价;最后,无声评价语言的延伸即是有声评价语言,在一些特殊的场景下,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以及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先用无声评价语言做出相应的判断,随之加以含蓄的语言进行有声评价。

(二)重视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运用效果

在评价后观察效果是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宗旨,也是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最为薄弱的环节。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在运用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时把重点转移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上面去,接着就是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运用效果,发现自己的不足与优势,寻找更加合适的方式去进行评价。

(三)自我反思,提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质量

反思对于提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语言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教师的学习途径之一就是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会有失误,不可能做到非常完美的地步,所以说,在课后的自我评价是十分重要的。主动收集有关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各种信息,通过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客观评价,从中分析出自己评价语言的优点、缺点、特色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而反思自己该运用怎样的方法去提升自己的评价语言的质量,从而在自我反思中提升课堂教学语言评价的语言质量。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综合评价体系进行研究,通过对掌握的资料、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并且提出科学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建议,提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质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状态更佳。

作者:许文杉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柳南中学

第九篇:中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有效渗透

一、利用现成的语文教材

(1)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文学积淀,提升人文素养。

人文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人文意境的感染与创造性思维的启示。通过学习经典文本,使学生在原有思想、认识水平上迸发出渗透自身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新思维。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把对‘学’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关注,着眼于知识与能力、智慧与精神的同步建构。通过教学使学生对文本内涵理解、体悟,特别是对蕴含其中的人文情怀有了感同身受的认识后,才会不由自主产生认同心理。如巴金的《小狗包弟》中作者以巨大的勇气对自我心灵的剖析与忏悔,《最后一课》中所凝聚的真挚师生情和朴素的爱国之情……无不激发学生自身情感的翻腾。再入教材中海伦凯勒、贝多芬不愿向命运低头的顽强的生命意识,鲁滨逊只身流落荒岛而艰难求生的强烈生存意识,这些在不知不觉中丰富了学生自身的文学积淀,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气质。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运用课文中一个个形象、场景,发掘课文中所具有的信念、道德、情操等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如学习苏武“北海牧羊十九载”的民族气节,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自若旷达,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信念等,在教学中设置一个个完整的轮廓,创造一个个思想品德教育层次,树立一个个可供效仿的楷模。

(2)多读、熟读、感知人文知识,积淀人文情怀。

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在引导学生充分领悟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后,还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和研读,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感受人文情怀的滋养。如讲李白的《将进酒》时,引导学生把自己当做一位充满激情的表演者,声情并茂的朗读,读出李白那“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与豪气,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巴金说过:“文学的目的就是使人变得更加美好”,“语文教材中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文质兼美,富有时代内涵和文化气息,应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独特价值”。因此通过阅读教学,挖掘作品中的文化内涵,注重教学内容的人文性,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例如:读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歌中,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空灵与淡泊;读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领略诗人的旷达豪放……

(3)联系延伸,使之扩展。

语文课堂中的学生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含着生命潜能的人,教学应使学生能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独特的情感理解。如讲完史铁生《我与地坛》后,我要求学生回忆自己父母供养自己的艰辛,并取一两个表现父母爱子女的最令自己感动的镜头写一个片断,写完后在班上交流。有的写父母为供养子女读书被迫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挣钱的离别情景;有的写父母打了自己后深深自责,向自己认错的情景……篇篇都饱含深情,文中明显地体现出一个孩子对父母的理解。

二、迁移培养——写作教学

写作是心灵历程的点滴记录,是学生情感的宣泄地,是塑造健康人格历练手段。教师的作文课教学,应该是启发学生把自己内心情感和对生活的认识、感悟行之于文的过程,同时让他们明白写作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1、在作文训练中贯穿人文情怀教育

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使作文过程成为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地去感悟、思考。或许一声贴心温暖的安慰、一句振奋人心的鼓励、一次善意的批评、一个温柔的眼神……都可以激起心头情感的涟漪,让人无限的感动,从而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感恩、对朋友的信任、对弱者的同情……成功后的喜悦和欣慰、失意时的犹豫与悲伤、苦难中的迷茫与彷徨,无不让人有所思考,有所顿悟:以平静和谦逊面对成功,以冷静和思索面对失意,以旷达和进取面对苦难……

2、在作文评语中体现人文关怀

作文评语,实在是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所触及的,不仅仅是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还融合着对鲜活生命的关注,对稚嫩灵魂的雕塑。作文评语,是教师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窗口,是师生间多方面沟通、反馈的有效途径。我在作文批改中,对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用不同的要求和标准进行指导。对于写作上的优等生,以点拨构思立意为主;对于中等生,贵在从布局谋篇和选词用语方面具体指导,每学期辅导他们改出几篇佳作;对于差生,每一次作文要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去寻找他们作文中的闪光点,并予以充分的肯定,帮助他们树立写作的信心。人文性的评语要像知心姐姐的聊天,字里行间中充满浓浓的情感,内容个性鲜明,使学生在解读评语中感受到老师的引导、教育、关心和爱护。通过饱蘸感情语句,使学生懂得无论自己的写作水平怎样,自己的点滴进步老师都时刻关注着、期待着。当学生每次写作后都期待教师的评语时,那评语的作用就不只是修改作文本身了,更重要的是改变了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由“亲其师”进而“信其道”了。可见,这种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施行一种确定的、有目的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身心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德。”

三、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

营造生动活泼的人性课堂,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让学生在文化活动中彰显个性,发挥创意,为学生提供追求真善美的条件,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结合地域历史文化,营造人文课堂

古城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自古人杰地灵,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地方性的教材资源值得挖掘使用。从秦始皇到大唐盛世,从阿房宫到大明宫,从地宫舍利“法门寺”到八大奇迹之一“兵马俑”,从李白、杜甫到杨虎城、李仪祉等等,璀璨夺目,无不可以成为辅助课堂教学的绝好素材。如讲解《阿房宫赋》,为了加深同学们对文章主题的把握,可以把学生分4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了解和搜集资料,组内同学根据自身情况必须有人去阿房宫遗址公园参观,最后组内整合小组成员的资料。这样,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体验了与秦始皇和楚霸王相关的历史故事,自己对于历史人物的解读会更具人文性。

2、开展系列具有人文内涵的活动

人文情怀的课堂,应该让语文活起来,让单靠文字串起来的文本变得鲜活、生动。课堂上可以编演课本剧,延续课本故事情节,开展辩论演讲比赛,也可以把一些诗文配乐朗诵、对古诗词编唱等等。如课余时间开展“读书月活动”“家乡民俗之意义”“文化沙龙”等交流讨论。通过这些活动,激活学生思维,张扬学生个性,锻炼学生思考探究和口语表达的能力。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要给予极大的人文关怀。李镇西说: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要培养学生的高素质,教师的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

四、总结

总之,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文本、作者,各种语文活动,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辨别,对生活、自然的情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迸发出的激情、生命的活力、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坚强不屈的意志力,为青少年走向社会人生提供一种深广的人格支撑。

作者:樊星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第十篇:中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探究

一、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育现状

(一)学生古诗文阅读功底薄弱

文言文无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一定程度上讲,文言文的教学、学习质量,直接影响传统文化的教育。所以,文言文在当前语文课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文言文本身的艰涩难懂,青少年学生对佶屈聱牙的句子,生僻古奥的词语都有一定的抵触心理。这造成学生的文言学习兴趣较低,也影响了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语言文字的背叛与创新

网络的普及和发展,让网络语言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交流工具。互联网改变着世界,促进着人类文化的发展,也影响语言文字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了青少年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今天的青少年很少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用方块汉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对策

(一)夯实古诗文基础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具有传统文化教育的自觉。在构建初中语文课堂的实践中,应该自然融进传统文化内容,从而演绎语文课堂的精彩。在内容选择上,传统经典作品是集文学、哲学、历史于一体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博爱思想的传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学生要学会推己及人。据此来说,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选择应该从对人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来“放出眼光”,谨慎选择适合学生消化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

(二)鼓励传统文化写作素材积累

在写作中,所涉及到的传统文化知识较多,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有意识积累相关素材,从而起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效果。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后,中学语文学科,形式了新的“课标”和“教材”结构。在“三维目标”的教学要求下,不管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注重“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内容和形式。教师就应该按照教材编写的固有模式,通过资源的整合,把有关“传统文化内容”分类归纳在一起,然后有目的地进行地重点讲解,从而使之积累和积淀了文化传统的素材,就为其写作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挖掘课文的传统文化精髓

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古文是一个重要领域。现代文中同样有传统文化的精髓。比方说,曹文轩《孤独之旅》一课,文章讲解的是杜小康的性格特征和成长过程。文章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的心情,创造了氛围,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说,孤独之旅其实就是成长之旅。杜小康的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文章告诉我们: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本文中所体现出的坚韧、执着、勇敢,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性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现代文的讲解,一样可以推动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