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探索(7篇)

小学科学教学探索(7篇)

第一篇: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析

摘要:

本文针对小学科学较重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一关键性论题展开分析,从反思以往教学中的不足出发,总结出小学科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本文希望可以结合实际提出笔者的一些建议,以此来促进我国小学科学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创新

引言

步入2015年以后,我国科学学习的要求发生了新的变化,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被重新划定角色作用,变更成为了科学学习的核心环节。加强科学探究,不仅仅能够促进小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好奇心,还能在一起程度上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的含义,科学辨认什么才是真正的科学。除此之外,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从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一直到问题的解决,这前后的过程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完成的,而这个过程完成之后,学生往往能够锻炼出独立思考以及具备创新特点的科学精神,而这两点极其重要的思想观念将会有利于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开展。

1反思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不足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观察与实验是人类与自然接触的必要方法,也是科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能够实现科学教学的目标,绝大多数的科学教师都会利用实验教学方法,让小学生通过直观的肉眼观察,体会科学实验的过程以及魅力。不过,因为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很多科学教师对待实验观察教学法的态度往往都是程式化的眼光:实验开始之前,教师讲述一大堆与实验相关甚至是不相关的知识,然后叮嘱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要注意到一些什么;然后实验进行的时候,教师通过手把手的教导,指着一些关键点告知学生,实验结束后,也不要求学生做什么总结性的陈述。正是这种程式化的教学方式,导致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然失去了发挥创新思维的动力,教师说什么,学生就想什么,做什么,前后根本不需要进行独立思考。这样的教学方法,真的能够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思和动手能力吗?答案显然是不能。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压抑学生自由发散的天性思维,限制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只有真正放手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选择创新学习。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

2.1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创新教学开始之前,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利用身边一切可行的正确手段,有力促进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小学生对接下来开展的创新活动才能有创新的意愿。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上,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然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许多小学对创新的态度是认为其是神秘而又虚幻的,而小学科学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创新就在身边的道理,可以借用历史的一些科学典故以及身边存在的小发明以言语以及展览的形式,告诉学生科学就在生活的细节中,就在他们的身边,只有充分展开启发式教学,才能让学生拥有愿意去探索科学的动力和积极性。

2.2创造条件给学生动手的机会:

在小学科学课堂的开展过程中,小学生永远是不可或缺的主体部分,所以,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小学科学教师必须要想方设法,利用身边一切有利的条件,给予学生亲身经历或者操作实验的机会。例如:《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一课程教授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直观的肉眼观察了解水溶解的过程与结果,只是针对水溶解的一些知识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简而言之,大多数学生只知道水能够溶解一些物质,但是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弱却是不甚明白。针对这个教学问题,教师如果仅仅用口头表达直接性地解释出来的话,虽然能够教会学生这方面的知识,但是却无法让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所以,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引导式发问的方法,比如询问学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同等的吗?带着这样的问题,一些学生就会产生疑问和好奇心,那么接下来趁着这个机会,教师可以继续将问题的深入进一步深化,逐一引导学生自己慢慢发现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

2.3给予适当的引导:

无论是科学实验又或者是科学问题的解答,教师如果仅仅是传授答案的话,那么也仅仅是授之以鱼,这种方法显然没什么根本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根本的目的便是授之以渔,对于这一点,教师就需要在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能单单说出答案,而是要指出一条可以解决问题的线索,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解决问题。例如:在《声音变化》这一课程的教学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教会学生熟悉并且掌握声音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动情况,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是适当地引导学生展开几个方面的实验,例如:两个物体远近声音的变化、在不同物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变化等等。通过这种比较分析的方法,在实验进展的时候,慢慢指引学生进行“声音远近变化”以及“声音环境变化”等实验,进而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切实让学生了解课程设置的目的以及方法。或许在实验操作阶段,一些小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到陌生事物有些不习惯,但是只要通过循循渐进的引导以及教学,这种不习惯的观念才能被克服。要想锻炼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一味地告知学生结果显然是不适合的,这样虽然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但是起不到真正培养小学生独立自主的课程目标。而引导教学方法则不一样,在给予学生一条可以顺延的线索之后,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和学习,充分了解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一些特殊的细节,在实验之后,学生在潜意识中将会形成实验的记忆,这种记忆往往是非常深刻的,对学生日后的成长将会非常大的作用。

3结论

小学科学教学的改革,一方面体现出了我国教育制度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另一方面则是体现出当前我国教育环境改革的必要性。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科学教学的改革路程是一条非常艰辛而又漫长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秉承坚持不懈的信念,用于破除陈腐教育思想,用科学、可持续、创新的眼光指导科学教学,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设计专业的教育环境以及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整个教学改革才能顺利展开,只有这样,教学改革前进的道路才能实现新的突破。

作者:巩凤华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徐敬标.小学科学教学渗透科学史教育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年08期.

第二篇: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摘要:

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让当代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理念得到更新,教学目标也发生改变。将创新精神的培养纳入到小学科学教学目标体系,是完善科学教学工作的重要举措。在科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才能体现科学学科的特色,让小学生找到思维扩展的平台。实现创新精神培养目标,还需要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努力,开创全新的教学方法。本文以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主题,展开了探讨与分析,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键词:

小学科学;创新精神;课堂教学;培养;条件

引言

新课程标准的内容,给小学科学教师带来了许多新的启示。越来越多的科学教师开始反思,通过科学学习,小学生们到底能不能爱上科学、学会观察、学会思考。科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阵地,如何促进科学课堂培养创新精神作用的发挥,仍然值得每一位科学教师去思考。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困难

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科学课堂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师所利用的教学方法,小学生的个人学习心态,都影响着其创新精神的形成。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困难有以下几点:

(一)科学课堂教学氛围较为死板

科学课堂教学氛围,影响着小学生习得科学知识的心态与情绪。只有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创新精神的培养,也需要和谐课堂氛围的支持。但在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中,许多教师没有认识到科学学科的特色,一直利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教师过于重视小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本班学生的考试通过率,让科学教学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教师过多的讲解,剥夺了小学生互动的权利,导致了课堂氛围的死板,不利于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

(二)课堂探究学习的条件不足

探究学习,是科学知识习得的正确方式。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组织小学生对未知的科学知识进行探究,是体现小学生课堂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要方法。但许多小学科学教师并不认可探究教学手段,认为小学生什么也不懂,将课堂交给小学生,只会让课堂变得混乱无序。教师没有给小学生提供探究科学知识的时间与空间,没有给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使创新精神的培养目标无法达成。

(三)科学课堂实践性有限

小学科学课本上的科学知识是有限的,是静态的。科学知识来自于生活,生活是无限的、动态的。只有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但大多数科学教师比较重视理论知识讲解,忽视了实践活动在科学课堂中的引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不同,不利于小学生内化科学知识,也限制了小学生思维的进步。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

解决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局限性问题,是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举措。响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构建和谐的科学学习环境,培养创新精神

首先,教师要重视个人民主意识的建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将民主视为课堂教学的原则之一,给小学生更多参与课堂的机会,让小学生表达与发言。教师不要将自己视为课堂的权威,将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在学生身上。无论学生的科学成绩好与坏,教师都要认可学生的个性化想法,鼓励学生。其次,教师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小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发散自己的思维。教师要重视课堂互动对教学活动效率提高的积极作用,并利用师生互动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像在讲解有关于观察植物的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牵牛花。教师可以就牵牛花的外形与学生沟通,说一说牵牛花像什么。一些学生说像喇叭,一些学生说像帽子,还有学生说像垃圾筒的盖子。用合理互动营造和谐的科学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放。

(二)提供良好的探究学习条件,培养创新精神

重视探究学习条件的创设,给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奠定好基础,需要教师认可小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具有好奇心,是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也是创新精神形成的前提。小学生对每一种新鲜事物都感到好奇,才能积极学习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活小学生的好奇心。像在讲解指南针知识时,教师可以玩转圈指南方的游戏。教师让学生每人说一个自己想要挑战的圈数,转圈之后提问“哪面是南?”的问题,回答正确则挑战成功,反之,失败。当许多小学生失败之后,教师可以用指南针挑战小学生认为不可能的圈数,成功答出哪面是南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小学生投入到指南针知识的探究中去。

(三)引入更多实践学习内容,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知识来自于生活中,小学科学课本中的知识点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需要重视实践学习内容的引入,让小学生意识到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奇妙的现象。实践内容是最有力的科学证据,能够促进小学生科学学习意识的坚定与开发新科学知识兴趣的提高。像在讲解各种各样的蘑菇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一次采蘑菇实践活动。将科学课堂设于真实的大自然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大自然的神奇,发散思维,建立创新意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利用教学内容与活动,对小学生的创新潜能进行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体现科学学科特色的关键。只有小学生建立创新意识,能够在科学课堂或者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发明一些新奇之物,才能让小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开放。给小学生打造良好的发展平台,是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作者:张晓卓 单位:四平市第一实验小学校

参考文献:

[1]齐先成.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7,12:52-53.

[2]武玲.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3]刘丽.小学科学课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课程教育研究,2015,03:127-128.

[4]陈晟明.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4,09:66.

第三篇:小学科学课教学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

摘要: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时的自我管理能力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教学实践中可通过激发实验兴趣、引导学生倾听和建立评价、激励机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教学;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方法

小学科学课程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但在小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过程中,由于学生缺少自我管理能力,有些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觉得自己是观众,毫不理会教师和同学是怎样去研究的,有些学生会把实验仪器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把探究的机会留给自己,并没有与同学合作的意识。这些现状使得很多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动手创造能力更是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积累和科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时的自我管理能力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通过激发实验兴趣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兴趣是指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从而才能自律。因此,教师只有准备好每一个实验,才能抓住孩子们的眼球和心理;只有狠抓实验的各个环节,进行强化训练,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时的自我管理能力。在科学课实验中,应该让每组同学都能在实验后进行讨论和交流,正因为学生的见解未必是全面、有效的,在头脑风暴和思维的碰撞中,学生才能集思广益,对信息进行适时的整理、修正,步步向真理逼近。要达到这一效果,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最重要的就是教具和学具的准备。如在第三单元“宇宙”《太阳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具和学具的准备肯下功夫就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想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自我管理,科学课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具学具的准备,还要在问题的设计上下功夫,只有这样,科学课堂才能灵动起来,孩子们才能得到更多学习的乐趣,才能形成自我管理意识,教师也才能更加体会到教育教学的快乐。

二、通过引导学生倾听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固然重要,但引导学生倾听更为重要。因为学生终归是学生,科学探究的程序,要研究的问题,无不体现学生思维的火花。但是现在的科学课上往往出现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时,其他人无所事事的情况。小组合作探究时,一组学生的代表在阐述自己的观点,当被老师和同学否定后,下一组代表上来还会重复上一组的错误,第三组亦然。尤其是观察、实验后的汇报阶段,很多孩子只关心自己组的结果,而不愿听其他组的发言,课堂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教师主导作用更多的应体现在引导学生的倾听上,因为学生只有在课堂上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话,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地、有意义地参与教学活动整个过程之中去,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做到活跃而不失有序。教师要静下心倾听学生的声音,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同时还应做出敏感的对应。教师要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好习惯。教师可在教学中经常问学生这样的问题:我强调的重点是什么?我说的关键词语是什么?……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要及时评价:你很会倾听,你真有礼貌,这么尊重老师,老师要谢谢你。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三、通过评价、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是促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教育,只有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现在的学生多少都能意识到人际交往能力是他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力,也是个体自我完善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他们对交流的原则、交往的技巧、交往所应具备的心理品质等知识还没有足够的掌握,往往出现各种各样的小问题。在实际学习生活中会表现出个别学生同本班级、本年级的同学合不来、甚至和老师发生冲突,产生矛盾。这些都是学生在自我管理上存在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建立起可操作的学生自我管理评价和激励机制。在引导学生自我管理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加强对学习效果的考核和评价、定期考核和奖励。评价可采取教师评价和学生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的保证过程与结果的公正性和民主性。为改进和完善学生的自我管理,可采取激励手段,以保证学生参与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学生自我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对学生充分信任,大胆放手,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教师要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的能力,实现学生从被动管理向主动参与管理的转变,从强制管理向自觉执行管理的转变,从接受管理向自我管理的转变。学生离不开管理,在发挥教师管理主导性的基础上,应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我发展空间,要让学生意识到自我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不断摸索学生自我管理的方法,努力挖掘学生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四、总结

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必须持之以恒,同时还要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地进行修改和细化。在学生自我管理实践中,教师还应密切关注进展情况并在方法上不断进行指导,使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逐步提高。在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中要充分发挥班级中每个学生自身的潜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发展。

作者:姜桂芹 单位:延吉市进学小学校

第四篇:小学科学课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思考

【摘要】

小学科学课教学要充分针对学生特点,调动学生兴趣,提供良好的课程学习材料与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做好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引导。具体操作上,需要依据不同年龄、不同课程内容与不同教学目标做适宜的调整,进而从大体方向与具体细节执行上得到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发挥。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创新能力培养是当代全国乃至全世界教学界的主要任务之一,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开始。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依据学生情况展开针对性的创新能力引导与培养。其中适时的采用兴趣引导、探究式学习方法来达到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建立,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效果,而具体的操作原则与细节上还需要不断深入挖掘。

一、调动学生对知识探究的兴趣

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才能有效而持久的发挥学生创新意识与实操能力。在兴趣的培养上,可以充分的让学生发挥思考的能力,首先需要充调动学生提问能力开始。在一定程度上,提问代表了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只有不断的发问才能不断抽丝剥茧的深入了解问题。而为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需要充分了解不同年龄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兴趣点,将知识点充分的与兴趣点融合,通过生动的讲述,丰富的形式,趣味的想象空间来扩展学生思维空间,让呆板的课本知识教学更为丰富活跃,具有可联想条件。具体情况,学生与学生之前,班级与班级,年级与年级之间都有巨大的差异,因此更多情况下应该因地制宜的具体执行。一般像一年级等低年级的学生在联想能力与理解能力上都较为缺乏,因此,需要更为细化形象与吸引性的引导,而随着年级的升高,可以将教学内容渗入更多丰富信息含量内容,在更高的理解与联想能力下,其思考能力更为活跃。

二、科学情景的建立,培养创新意识

在科学课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材料与媒体手段做知识情景的演示,从而充分的调动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在具体的情景建立上,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日益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的通过影像、图片、声音等具体有形生动的内容做知识内容的解释。而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展示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给予学生充分理解与思考的时间,特别是在联合科学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由于通过动手操作的结合,可以有效的提升参与感、兴趣和真实理解能力,进而让知识能够充分的消化。在具体情境建立上可以更为形象、趣味化,满足学生的理解能力。尤其在网络资源不断丰富的当下,在互联网中寻找适合相应知识点教学的素材变得更为便捷,同时也考验了教师在素材检索方面的能力。当然,在知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形成探究式的学习习惯。但是引导创新意识不是替代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展开适当的举例,或者适宜的提问来做好意识引导的准备。在知识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创新意识的形成可以有更好的基础环境。失去基础知识情况了解的新思维并不是真正意识上的创新,真正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可以在已有科学成果之上进行更新、更深入的思考。小学生由于对科学世界没有全面的认识,因此给予有限的知识内容情况下,可以避免成人化惯性思维对其创新意识的局限性,促进创新意识的生发。

三、强化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实际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形成在已有的意识产生后付诸行动会提升整个创新能力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在知识的学习中,积极的引入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性,去除呆板沉闷的书本教学局限性,提升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进一步程度的认识,同时在不断操作与认识中逐步形成创新能力的构成。这种实践活动可以是课堂实验操作,也可以是课下生活中的实验操作。例如物体水中沉浮知识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运用含气的空心塑料瓶与灌满水的塑料瓶做沉浮的实验操作,同时还可以通过相似原理让学生对知识点的衍生进行联系,让学生发掘生活中相关原理的生活场景,甚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相关原理展开创新思维的联想与具体实践操作。但是在实践操作上,要做好学生安全和便捷性的支持,避免学生创新性实践操作中造成人身伤害,或者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对于高危险高难度的创新实践可以进行充分的讨论分析,扩展创新思维,但是避免学生操作。具体实践操作前要嘱咐学生与教师或家属做充分的沟通,避免盲目操作而导致的不必要损失。

四、强调学生个性发展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因材施教,不同年龄、不同理解能力、不同家庭情况的学生在创新能力上具有不同的潜力。因此在具体的创新能力培养上需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展开。对学生的要求不可统一化,应依据各自情况进行适度的拔高。同时要充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做肯定,适当的鼓励可以有效的激发缺乏自信学生的内心积极性,而对于自负性学生而言,在适当的鼓励下要指出其不足,让其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从而达到个性化处理的效果。

五、结束语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需要教师具有更强的耐心和细心,针对学生与知识点具体情况做个性化的处理,力求达到学生最充分的理解与能力提升,挖掘学生潜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是考验了学生的潜能,另一方面也是教师能力的磨砺。教师不仅在课堂教学的语言、行为艺术上需要不断提升,同时在课件、材料的准备上也需要不断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形势。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运用要充分掌握,对互联网检索、课件设计与组织上不断的升级,同时对于学生的情况了解也需要不断深入,因此教师不仅需要不断的积累相关经验,同时还要不断与时俱进。

作者:宦作有 单位:吉林省长春德惠市大青咀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刘苏华.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5,25:173-174

第五篇:科学概念发生定义方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和特点探究

【摘要】

对于小学科学概念学习来说,明确科学概念的定义方式,依据小学生科学认识的特点(形象性和直观性),寻找出有针对性的习得科学概念的方法,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为学生概念的迁移和灵活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针对小学科学发生定义概念,讨论其在教学中的体现、应用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小学科学;科学概念;发生定义

科学概念是构建科学理论的基本单元,科学概念也是科学思维的基本单位。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获得科学认识、展开科学思考,也依赖于科学概念的建立。科学事物的发生方式和其来源是小学生容易感知和理解的,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很多科学概念是以发生定义的方式获得的。

一、发生定义的内涵

发生定义属于概念的内涵定义。内涵定义:一个概念的内涵,则是该概念所代表、指称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区别性特征,通过这些属性或特征,能够把这类(或这个)对象与其他的对象区别开来。内涵定义的主要构成是属加种差定义。属加种差定义是先找出被定义概念的属词项,然后找出它与同一个属下的其他物种之间的区别,简称“种差”,并以“被定义项”的形式给出定义。

二、典型归纳中发生定义的应用

典型归纳推理的前提是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性个体。这样的个体通常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定义属性来选择的,这种定义属性,可以看作这类事物质的内在决定性。这也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也被称为科学归纳法。首师大版科学教材第六册《勺柄是怎样变热的》一课,对“热传导”这一科学概念是这样描述的: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接触时,温度高的物体会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热;同一个物体,也会从温度较高的部分向温度较低的部分传递热。这个概念是从热传递的发生条件(接触)和发生过程(传递)进行定义的,属于概念的发生定义。而在教学中所示的实验装置,即用一根金属棒作为典型代表,根据其热的传递所得到的传递规律将推广到所有固体。这种概念获得的逻辑方式,是典型归纳。也就是应用典型归纳法,寻找固体热传递的特点,从而作出发生定义。实验现象:蜡烛烧铜棒一端,直立的火柴(用凡士林将其粘在铜棒上)先后掉落。引发问题:为什么火柴会掉落下来?火柴掉下来的先后顺序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分析,火柴掉落,是被烧铜棒变热,使凡士林熔化。这里运用了转化的方法,把无法观察的热(安全考虑,不能触摸),通过粘火柴棍的凡士林的熔化反映出来。火柴掉下来的先后顺序,说明火焰把热量先传给接触火焰的金属棒、距离火焰近的金属棒又把热量传给距离火焰远的金属棒。得到判断:火焰可以说是一个物体,金属棒可以说是另一个物体,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热从高温传向低温;同一个物体,比如铜棒,它的热量是从高温处传向低温处。同时需明确:火焰与铜棒的接触,铜棒内部各部分间的接触,构成这种热传递的条件。展示热传递过程的实验和对这个过程所呈现信息的分析,使学生对“热传导”过程达到明显感知和理解。这时,学生可以顺畅获得发生定义的“热传导”概念。

三、求同归纳中发生定义的应用

求同归纳是指在不同环境中,都有一个因素总是存在,都出现了一个同样的现象,则这个因素与这个现象存在因果关系。同样是“首师大版”科学教材第六册《勺柄是怎样变热的》一课,课件提供了直铁丝、“S”形铁丝、“弓”字形铁丝、“米”字形铁丝。也是利用凡士林将火柴粘在不同形状的铁丝上面,引发学生猜想:用蜡烛烧这些铁丝的一端,其上粘的火柴棍会怎样?实验现象是:无论酒精灯给什么形状的铁丝加热,酒精灯火焰的热量都是先传给接触火焰的铁丝,接触火焰的铁丝再将热量逐渐传给没有接触火焰的铁丝。可以看到,在所提供的四种不同情景中,都有一个因素存在,即火焰加热;都产生了相同的现象,即热由高温传到低温。这是思维方法———求同归纳法的使用。概括得出认识结论:当温度不同的物体接触时,温度高的物体会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热;同一个物体,也会从温度较高的部分向温度较低的部分传递热,此时也要引导学生注意热传递过程的接触性。对每一个实验而言都是充分感知热传递的发生过程,通过发生定义的方式获得“热传导”概念。这就是在求同归纳中发生定义方式获得科学概念的应用。若作为拓展或概念应用练习,可以进行追问:如果把“米”字形铁丝无限加密,会变成什么形状?(圆形),教师此时呈现圆形的平底锅,并继续提问:如果给平底锅进行加热,热会怎样传递?这样的问题设计体现了科学概念的解释和预测功能,同时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来拓展、加深学生对传导的认识。

四、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发生定义要注意的问题

1.把握科学事物发生的过程和来源,是建立发生定义概念的基础上面两个教学案例,都关注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去体验、感知传导发生的过程,并在体验、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描述,之后指导学生对描述的内容进行本质判断,即抽象,然后再进行概括,即将实验中使用的具体材料一般化和普遍化,这样学生就明白了传导概念发生的过程和来源。

2.观察实验的设计要能够呈现科学概念的发生过程和来源无论是指导学生通过对一个实验现象的分析来建立科学概念,还是指导学生通过多个实验现象的分析来建立科学概念;无论是指导学生运用典型归纳法、求同归纳法等哪种思维方法来建立科学概念;无论是运用了转化法、放大法等哪种实验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感觉和直觉,其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让学生在实验中亲眼目睹、亲身经历概念发生的过程,基于此教师的观察实验设计要体现直观性、典型性的特点。同时考虑到小学生的动手操作特点,观察实验还要做到操作简单。上面所述实验设计,揭示传导发生过程就做到了直观、典型、操作简单,它为学生建立传导概念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3.关注概念发生的条件首师大版科学教材第六册明确要求教师要指导建立三种热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传导、对流、辐射的定义方式都是发生定义)的概念。同时教师还知道,建立这三个概念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学生能够对生活中的这些现象进行准确判断并能够利用这三种热传递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教材还单独设计了《保温和散热》一课来考查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情况。这就提醒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认识发生定义的发生过程,同时也要指导学生认识发生的条件。

五、总结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区别出哪些科学概念的定义是用发生定义的定义方式进行定义的。针对这样的概念,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通过典型、直观的实验,让学生亲眼目睹、亲自体验到概念的发生过程和来源、条件,同时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观察实验中所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科学概念,为学生科学概念的迁移和灵活应用打下基础,进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高效。

作者:刘春梅 叶宝生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 北京市平谷区山东庄小学教师

参考文献:

[1]陈波.逻辑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2

[2]普通逻辑编写组.普通逻辑第五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93.

[3]叶宝生.小学科学教学观察实验设计的依据和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3,12:69-72.

第六篇:提升小学科学课教学实效研究

摘要:

新课改中的科学课要注重引领学生乐于探究、动手实践,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教学中通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与创新精神,从而形成科学素养。

关键词:

科学探究;问题;实验教学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新课改中的科学课要注重引领学生乐于探究、动手实践,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教学中以科学课程为载体,通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与创新精神,并形成科学素养。

一、激发科学探究兴趣

科学兴趣的培养很关键,小学生对周围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并乐于动手进行操作实践,此时是培养小学生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阶段。教师是科学课的组织者、引领者,是学生探究活动中亲密的伙伴,教学中要抓住科学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积极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科学探究情境,如,设置悬念、故事引入、实验激趣等,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受到启迪,拓展思维,在活动中发现规律,以此强化学生的科学兴趣。

二、精心设计探究问题

科学课以探究为中心,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和实验,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必须研究课标与教材,参与探究过程,精心设置探究问题,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去思考。给学生制造悬念,让他们去探究。引导学生去发现、去讨论、去实验、去验证,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并得出正确结论。如,学习“沉与浮”这部分内容时,我根据给出的实验材料设置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让这些物体全部浮起来?二是沉与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围绕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探究,得出物体的沉浮与大小、轻重的关系,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求真的习惯和科学态度。

三、优化科学实验教学

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师多渠道的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学生能熟悉一些简单仪器的使用和性能,能熟练实验操作程序,能细致地观察和研究一些自然现象,验证一些规律。在指导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做好小组内分工,提出明确的实验要求和目的,交代实验注意事项,为实验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引导学生尽可能设计多种实验方法,来进行实验探究并形成实验报告,通过实验中的分工与合作来发展学生的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发掘学生的科学潜能,并提高科学课的整体实效。

作者:陈丽新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第二小学

参考文献:

刘开封.浅谈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2015(07).

第七篇:小学科学教师素质教学设想

【摘要】

随着对小学科学教学事业的日渐重视,及小学科学教材类型和教学用具的更加多样化,小学科学师资力量和质量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作为小学教师源头的师范学校,通过理化生等课程的相应改革以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素质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化学这门学科,在科学课程实践方面、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等的带头作用,使师范学校化学教育成为培养具备先进理念的小学科学教师的重要保障,是提高科学教师素质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素质;教学设想

1设计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所以新课程设计教学目标必须从学生发展出发。下面通过新课标中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例谈一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学生将来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1.1科学探究

(1)“铁制品锈蚀条件”为例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铁制品锈蚀条件的认识,培养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通过对化学现象及化学过程的因果关系的探求,产生对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问题的原因,体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2)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这个探究课题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为:增强用探究的方法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同学间的相互合作与探究活动取得成功的关系;体会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在探究活动中的重要性;关心他人、关心自然的情感得到发展。

1.2身边的化学物质

(1)以“探究维生素C的性质”为例设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充分获得亲自参与、探究的机会,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通过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系自然的情感。(2)以“常见的碱”为例,说说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获得亲自参与探究的体验培养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通过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关心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并树立环保意识。关注与碱有关的社会问题,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树立严谨的科学研究意识。

1.3物质构成的奥秘

以“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为例,说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想象、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在体验实验探究历程中,感受科学的魅力,使学生懂得如何关注评价他人的见解分享他人的研究成功,学会反思、评价阐述自己的观点。

1.4化学与社会发展

以“我家该使用那种能源”为例设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目前家庭使用燃料的污染情况来探索今后燃料的发展方向,从而认识化学科学为开发洁净、高效的能源所起的作用。学生在对辩论题的探讨中正确认识化学工业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动力,增强社会责任感,让化学成为造福人类的工具。

2整合教学内容

高师化学教材,目前选用高中教材,但我们在教学时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调整,根据本学科教学的目的、学科的特点、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等来确定。

2.1必须体现高师化学教学的特点

化学教学是为学生将来从事小学教育和教学工作、特别是小学科学教学工作做准备。教学内容的确定既要考虑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又要充分考虑小学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以利于培养、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个性。要选择符合现代科学发展水平,并为学生能够接受的一些基本理论,适当介绍一些在现代社会、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中有广泛应用的重要元素化合物知识。如在学习非金属元素-硅时,硅的氧化物-二氧化硅做成的光导纤维,在现在信息领域所起的重要作用,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上的骨架。

2.2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在确定化学教学内容时,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要有重点地介绍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现代社会、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材料、能源、资源、环境保护、食品、卫生、保健等,都是化学联系实际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以致用的本领。

2.3必须注意课程间的联系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与义务教育初中化学内容和小学科学内容的合理衔接,还要注意与生物、物理、地理、数学等有关学科的联系与配合,注意小学科学教学工作的需要。师范学校所用的教材和高中教材一样,因此课程设置也是由必修课、选修课组成。但侧重点不同,必修课内容主要侧重于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适应素质教育和小学专业教育的需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的。选修课侧重于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联系,拓宽知识面,发展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担任多学科教学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3完善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师要注意研究高师化学教学的特点,使化学教学成为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和教育实践课有机结合的整体,从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为学生将来从事小学科学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3.1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书育人的原则,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可以结合我国丰富的矿产资源、我国在化学化工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国内外科学家热爱祖国的思想和事迹等的介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结合物质结构、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差异、化学反应条件对生成物的影响、化学平衡以及氧化还原等知识的讲授,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可以结合化学史上科学家工作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谦虚谨慎、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可以结合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和重要应用以及我国人口、资源、经济和科技发展现状等国情,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热爱自然、关心环境、关心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育,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可以通过联系小学科学教学工作实际的化学知识和化学小实验的讲授与训练,把学习化学与小学科学教学工作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小学科学教学工作和科学启蒙工作的事业心。

3.2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高师化学教学在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要考虑现代社会和学生未来职业的需要,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各种实验现象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还要引导学生对周围的生活和自然现象以及环境广泛地进行观察,使学生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3.3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化学教学中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在实验中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以及通过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而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也明确要求从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他们崇尚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4总结

总之,高师化学教学要本着从源头上为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养、为国培育英才的重大责任感、使命感来强化为培养小学科学教师而服务的意识。同时高师化学教学通过适宜的改革是完全能达到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素质重要的目的。

作者:杨淑梅 单位:宿迁高等师范学校

【参考文献】

[1]王祖浩,王磊.化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2]曲铁华,梁清.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课程与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03.11.

[3]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