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需求论文范例

市场需求论文

市场需求论文范文1

1.实践环节的考核流于形式。

因为酒店管理专业需要设计很多实训的内容,在实验室建设方面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所以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一些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在实践课程考核方面就难以实现有效化。例如对酒店的前厅服务模块而言,一些高校并不具备酒店前厅的运营软件,因此对学生进行考核只是进行模拟对话、填写单据以及礼仪礼节等方面的项目,而没有掌握酒店的前厅服务所需的真正技能。教师在考核学生的过程当中也难以做到严格要求,同时学生也抱着得过且过心理,导致实践考核分数基于教师感性认知而缺乏公平性。

2.教师实践技术的业余化。

目前高等院校对教师学历的要求都比较高,但是高院招聘的高层次人才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未接触过实践性比较强的那些服务技能课程,反而是侧重于学术栽培有着较强的科研力量,所以在实践教学的过程当中无法实现真正的专业化。例如酒店管理的实践课程教师当中,真正从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的教师非常少,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一些教师由学校组织到酒店进行相关的培训,有些教师则是直接上岗,而面对需要实践经验的学生在教课时只能纸上谈兵,一旦在遇到实际问题就会因为经验不足以及知识结构的偏差而无法给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合理建议。这就导致高学历以及高素质教师队伍却无法在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当中发挥作用,同时在一定的程度上打击教师积极性,进而影响到教学工作顺利得开展进行。

二、基于市场需求建设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的具体措施

1.强化基础职业教育。

本科的酒店管理可以考虑增加心理教育的课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行业心理素质。除了旅游饭店服务心理学这方面的课程外,还可以增加同酒店管理相关的心理及沟通能力训练项目,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以及专业好感,将其纳入到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当中。此外,教师要高度重视职业素养以及职业道德方面的训练。从学生入学之后就培养其职业道德以及职业素养,其中低年级学生可以以参观有一定知名度酒店以及模拟训练为主,例如餐台准备布置、厨房备料、初加工、餐具洗涤、酒水鉴赏以及现场督导管理,高年级的学生则开设拓展课程,例如艺术欣赏以及民俗等。通过各种训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酒店的职业素养以及专业技能技术方面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职业认同感。

2.创新实践教学的模式。

首先可以增加交互式的实验课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主要讲授过程性的知识,所以要将学生置于核心,而强调锻炼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根据酒店运行需要的知识能力来设置现场项目情境实训同时进行分析总结。其次是鼓励课外的学研实践,从而提高行业的感知感观。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以及寒暑假到酒店实践,增加同行业的接触,提高专业学习目的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职场的实践经历增加,可以熟悉掌握行业的职业要求,对职场能力的需求也随之提高。这些实践经历以及职业感知能可以显著提升学生在毕业后的职场表现力。最后是要设置实习的分享课程,从而培养管理能力。本科酒店管理的毕业实习长达半年乃至1年,是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主要阶段。出于利益考虑,学校以及酒店方都不会投入太多资源对学生进行指导,因此学生缺乏目的性。教师就要设计实习分享的课程,从而引导学生对酒店服务的流程、对客服务以及酒店经营管理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思考,为将来管理奠定基础。

3.更新教学内容,从而保持教学同酒店行业的发展接轨。

因为本科层次的酒店管理专业往往开设的时间不够长,大部分的专业教师是从别的学科转行过来,因此缺乏酒店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同行业的联系也不够密切,并且对酒店行业发展的趋势也不够了解,从而导致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也变得流于形式,未能达到专业课程设置的与时俱进。所以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应当尝试通过驻店调研以及辅助管理等不同的形式来深入了解酒店行业的第一线,从而掌握酒店经营的过程当中出现的那些新问题,最终有针对性更新专业教学的内容,不断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除此之外,学校也应当聘请著名的酒店企业管理人员来讲学或者作为兼职的教师来参与到课堂教学以及实习培训等专业教学的过程当,确保本科酒店管理的教学始终同行业保持接轨,最终保证学校的专业建设可以处于酒店行业发展的前沿。

三、结语

市场需求论文范文2

1.1学校的招生计划影响

高职院校面临着招生难的问题,导致在学校的扩招计划中,录取了大部分没有任何美术基础的学生,导致学生进入学校后,基础薄弱,跟不上课程。

1.2教育观念落后

大部分院校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观念相对较落后,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很多学生在学习平面设计的时候,只是被动学习,学习的目的只在于考试,在学校几年,没有任何收获,这都源于高职院校落后的教育制度和教育观念。学校应注重对人的培养,而不是机械式似的对待学生。教育应以平时为主,不能以考试成绩的好坏去判定学生的能力。

2.关于高职平面设计教育如何适应市场需求的措施

2.1教育制度改革

教育应“人”为本,注重对人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自己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模式。教育体制应充满人性化的设计,因为“设计”是有灵魂和生命的,它需要学生在更加灵活的教育制度下成长。特别是对考试制度,应打破以“分数”论人的传统。实际上,在学校里出色的人,在社会上不一定能展现自己的优势。他们往往面临着诸多困境,导致这一困境源头就是教育制度的落后。

2.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第一,高职院校在课程开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生的美术基础薄弱,审美能力不足。学校应注重培养这些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有关于审美方面的训练。(2)不能只开设本专业的课程。适当开设一些例如:哲学、文学等相关的课程。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的里,扩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心灵。(3)开设有关于市场学的课程,让学生了解市场的需求,甚至鼓励学生走出去寻找跟市场需求有关的设计课题。第二,学校应在教育方法上应注意以下几点:(1)通过发散式的教育,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思维不禁锢于眼前的实物中。(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较弱,在学习过程中总是被动接受,没有主动去学习。学校应多安排学生进入社会实践,了解市场的需求以及人们的喜好。当然,不能一味的迎合市场而忘记了根本。我们在了解市场的过程中,应坚持自己的设计理念,做到既符合社会需求,又能保持自己的独特性。

2.3职业能力的培养

平面设计在高职教育中,往往存在着与社会脱节的情况。一部分学生出来后,什么都不会,最后被迫转行。一部分学生,缺乏社会抗压能力,在职业生涯中面临挑战。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只是专注于设计课程,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抗压能力,接受能力。多安排一些时间,进行就业指导,对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进行摸底,提供针对性的培训。

2.4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意、灵感源自于自身及社会环境。灵活的教育方法,人性化的教育制度,能解开学生的思想的束缚,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我们应多多鼓励学生多去做,多去思考。每个学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比如说:思想差异、审美差异、成长背景等。面对这些差异,我们要因材施教。只要是社会道德所能容忍的差异,我们应该注重培养。有时候,差异教学是培养学生独特性的方法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之一。

2.5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平面设计教育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加强校企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让学生多去参与社会实践,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事实证明,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提高学生专业的能力的最佳途径。学校应大力发展校企合作模式,让平面设计教育与社会接轨,与市场发展接轨。

3.结束语

市场需求论文范文3

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商务人才。当前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主要存在师资构成不够合理,课程设置偏重理论教学等问题。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以市场为主导,与企业密切合作,主要在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方案、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创业基地建设、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

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

当前,世界经济进一步体现出全球化、一体化的特征,我国的经济也愈加开放、逐步与世界经济接轨。我国1996年实现了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自2002年起,资本项目也逐步放开。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进出口总值达到了26.43万亿元人民币;根据中国经济时报的报道,201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量中国大陆首次超过美国,达到128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FDI接收国。在我国对外经济日益繁荣的大背景下,市场对既懂英语,又懂商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有大量需求。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适应时代和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商务人才的新模式和实施机制等问题,切实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形成专业竞争力,同时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一、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007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以来,商务英语专业开始步入了系统化、正规化、理论化的发展阶段。2009年,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拟定的《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指出,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阔的国际视野、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在国际环境中熟练使用英语从事商务、经贸、管理、金融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这一人才培养定位科学合理,突出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复合性和应用性特点,符合当前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要求,得到了商务英语领域专家和教师的广泛认可。

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分析

商务英语作为新兴专业,由于发展时间较短,软硬件资源有限,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较单一,仍然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教师主导教学活动,培养出的人才“应用型”特征不够突出,学生使用英语进行商务实战的能力不强,毕业生就业难度较大。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师资构成不够合理

首先,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主要是英语或者经济类相关专业,或者是以英语和商科双学位为背景。专业背景的不同必然导致教师自身在教学中出现偏重英语或者偏重商科两种情况。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制约,各高校师资来源较单一,主要源于高校自身,很少有来源于企事业单位的师资力量。这种师资构成的主要问题是教师往往缺乏实战经验,教师语言或者商科理论知识强但实际操作能力弱,对商务活动的具体实施缺乏经验,导致教学出现纸上谈兵现象。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使用英语熟练从事商务活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师资力量的薄弱是商务英语专业发展一个瓶颈。

(二)课程设置偏重理论教学

由于软硬件资源等方面的限制,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实际占比偏少,或者即使开设了实践教学课程,由于师资或者经验不足,课程没能达到预期效果。此外,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既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又要掌握商科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从事国际商务活动、进行商务沟通的实战能力。那么,如何在课程设置中权衡英语与商科、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比重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教学模式单一

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较单一,仍以传统的教师主导为主,教师讲授英语及商科知识,学生接受被动的填灌。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的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已经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但实现的有效途径仍在探索阶段。商务英语专业本身有很强的实务性,人才培养有很强的应用性特征,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和市场需求,难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薄弱

由于存在资金不足、政府及社会支持不够等多方面原因,商务英语专业目前普遍存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薄弱问题。校内方面,相关实验室及软件缺乏甚至缺失,校外方面,实习单位不足,实习内容及安全问题等方面缺乏制度保障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实习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实习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和依托,完善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对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提高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

(五)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首先,本科商务英语专业的考核和评价体系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占比较少。其弊端是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平时知识的积累。其次,考核形式上主要以书面形式的考试为主,缺乏有效的针对实践能力的考核机制。最后,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在选题方面有一定局限性,学生所选课题多以我国广泛存在的热点问题和理论研究为主,毕业论文从开题、撰写到答辩以论文写作的规范性和完成为目标,缺少务实性和对地方现实问题的思考。

三、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商务英语专业在本质上属于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强调复合型、应用型特征,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必然要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应用能力,使毕业生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进行。产学研用合作模式更加强调“应用”和“用户”,突出了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强调高校人才培养应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使人才培养紧盯市场需求,促进创新和毕业生就业。因此,将产学研用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商务英语教学,是高校适应时代要求和市场需求的必然选择。在实施产学研用合作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师资力量多元化

商务英语专业内容除了基础课之外,还涉及多门实务类专业课,如对外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营销,国际商务谈判等等。这些课程实务性强,授课教师如果没有实践经验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包括人才的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从企业引入一批有一定资质和经验的业务人员承担某门课程的全部或部分的讲授工作;另一方面,高校应与企业多方面合作,出台相应的政策并提供支持,大力鼓励在校教师到企业通过实习、进修的方式弥补实践经验的不足。由于教师的理论背景深厚,经过短期的实践锻炼,必定能生动有力地承担起相关课程,大幅提升教学效果。

(二)基于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商务英语涵盖面广,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不可能既广又精的学好商务英语的所有内容。因此高校课程设置必须考虑市场需求,结合自身特色和地方特色突出重点,明确具体专业方向,集中优势资源办好专业。课程设置应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逐步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熟悉相关业务的操作,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案例,为将来就业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此外,目前高校很多专业已经与企业合作,实行校企合作办学,商务英语专业也应积极探索这一办学模式,实现产学研用无缝链接。

(三)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实训基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引进模拟软件,比如外贸业务模拟操作软件、外汇、证券模拟操作软件等建立起实训平台,通过对真实交易场景的高度模拟,学生能了解和掌握相关业务的操作流程和技巧,提高使用英语办理相关业务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寻求有效途径与相关企业合作,创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利用企业的场地、人力、设备等资源,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岗位实习的机会。

(四)加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能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的平均年龄在22岁左右,乐于接受新事物且思维活跃,如果高校有适当的激励和支持机制,必然能带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对商务英语专业来说,创新创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部分专业特长突出的学生来说,创办翻译公司、利用网络平台创办中介公司为外贸企业拉单等是可能实现的。

(五)以应用能力为主导的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一是加大形成性评价在考核中的比重,使教师和学生不仅关注“结果”,更要重视“过程”。二是在考核形式上应改革传统的单一的书面考核形式,通过教师设计任务,学生完成任务等方式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三是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应形式多样化,可行性报告或调研报告等形式也应纳入毕业论文的范畴,提高毕业论文的含金量和实效性。高校和政府、企业之间应密切交流,鼓励学生针对地方经济和企业经营管理中切实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所形成的报告或论文将更有意义。

作者:张靖 张铁军 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慧娟,熊晓轶.商务英语专业产学研结合新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11).

〔2〕赵博颖.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探索,2014,(1).

〔3〕胡剑萍.多重视角论商务英语学科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1,(2).

市场需求论文范文4

关键词:就业;人才培养体系;物流管理

0引言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的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企业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巨大缺口使得很多企业面对扩张与发展无所适从。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沃土,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企业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沃土。同时,随着高校的连续扩招,生源的减少,高职院校抢夺生源的形势日益严峻,部分高校已清楚的认识到,加强内涵建设将是未来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基础。然而人才质量的高低要以准确的就业为导向,以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托,以高素质、高水准教学团队为保障。论文通过对市场紧缺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为研究对象,通过市场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岗位综合能力要求为出发点,寻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提供依据。

1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供需现状分析

物流产业近年来已成为各个地区的支柱产业,人才的补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业的发展状况。然而,由于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人才的“供给”本身与发达国家相比从数量上相差较大,这给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无疑增添了一定的难度。通过大量数据调研,社会对物流人才需求状况为:学术型研究生学历物流专业人才需求比例5%左右;工程型本科学历物流专业人才需求比例15%左右;技术型专科学历物流专业人才需求比例80%左右。早在2010年资料显示,中国物流业人才需求量达到平均20000-30000人,按照当时物流业的发展速度,我国物流业从业人数在2014年将会产生600万缺口。时隔3年后的2017年,一组58同城专业招聘平台的统计数据显示,6月毕业生招聘季,物流行业招聘人才规模数位51.7万,然而在物流业的求职规模仅为34.9万,行业需求与求职规模相差17万多。近两年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供需虽有所改善,但缺口仍然较大。且根据数据可以看出,物流技术型人才需求比例占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总市场需求比例为80%,所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市场供需错位表现最为严重。

2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

2.1高校内部人才培养体系制定存在的问题

2.1.1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从教育部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得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以服务社会需求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目标设计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受企业欢迎的适用人才[1]。然而事实是,高校从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专业教师极度缺乏市场调研,对市场需求以静态眼光观之,更有部分老师一味吃老本,凭借自己的想象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如此怎能确定准确的培养目标?当前市场环境千变万化,企业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技术手段不断更新,如此种种都需要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贴近市场,了解市场,只有真正弄清市场的真实需求,才能培养出社会真正急缺的专业人才。

2.1.2课程体系构建不科学

课程体系建设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课程设置不全面。其次,课程安排的教学时间不科学。如多数院校在对应的专业课程设置上已全面涉及现代物流活动的各个领域,但对于类似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专业拓展课程涉及较少。为对课程设置是否健全有直观的见解,作者对本校参加顶岗锻炼返校三年级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问题主要围绕“您认为在校期间的课程设置与市场实际是否相匹配”,被调查学生数80人,回收问卷73份,其中54.7%的学生对学校开设课程与市场实际需求是否匹配这一问题回答为没有清楚的认识,18.7%学生反馈不匹配,32%学生反馈基本匹配,另有14.6%的学生反馈完全匹配。从问卷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尽半数的被调查者对自身职业发展所需课程没有清楚的认知,仅有14.6%的学生反馈职业需求与学校开设课程完全匹配。这样的数据足以说明,多数高职院校对专业开设课程与市场需求存在问题。

2.1.3师资队伍建设不健全

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它犹如一根指挥棒,指引学生前进的方向。师资队伍健全与否,直接关系着教育教学质量。但通过对从事一线教师的工作轨迹调研发现,98%以上的教师都是从教室直接走向讲台,职业能力极度匮乏。有些学校虽鼓励教师走下讲台,进入企业顶岗锻炼,但大多流于形式,对于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微乎其微。更有部分院校的物流专业教师并非科班出身,跨专业教师“现学现卖”,即便教师深入学习,对专业知识的深邃之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且这种跨专业教学的教师如何能满足学生在实践技能方面的实际需求?

2.1.4教学方法与手段传统、老套

作者通过与兄弟院校老师交流发现,80%-95%的教师日常教学还是以传统讲授的方式进行知识讲解,即便有些课程安排在实训室、实验室,教学手法基本不变。此种刻板的教学模式对于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而言轻车熟路,不需要花费过多的心思进行课程、课堂设计,但最后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在枯燥的教学过程中无兴趣的学习根本无法对知识点有深入的理解、掌握。

2.1.5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单一

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能够有效保证课程教学效果、推动课程的教学改革。故在日常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高校应积极探索完善、科学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当前,教学质量的高低多数仅用简单的“定量法”进行,如应用试卷或论文最终判定的分值来判断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笔者认为,此种考核、评价机制不能够全面、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同时,课程的考核、评价机制还应积极引入学生、家长、企业等要素参与其中,作为接受教育服务的学生而言,自身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是必须,而企业作为用人单位,毕业生适应岗位职业能力情况亦是最能反应教学质量的关键表现[2]。

2.1.6职业道德、心里素质培养不够

笔者发现,针对职业素养方面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人文精神等养成教育在学时量的安排上普遍存在过少现象。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培养的高质量实现,要由全面、系统、科学的教学内容组成,教学过程的实施更需要从师资、教学设施、教学地点等方面精心设计、组织[3]。如此简单的在毕业前集中指派老师进行3-5次课程,6-10课时的讲解来完成系统性的教学显然是应付差事。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自我心态调整的关键,但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很多高校根本没有涉及,部分院校也是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时进行简单的心理测试,后续只针对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进行干预,殊不知,环境的变化、年龄的变化都会使学生心理发生变化,心理素质培养也是需要持续进行的重要课程。

2.1.7实训、实践环节设置枯燥、呆板

实践是将理论转化为实战经验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途径,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现阶段作者了解的河南省高职院校实训、实践环节还是以学校实训室为主,因实训设备的陈旧落后,场景设置死板枯燥,整个教学环节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即便有部分学校实训设备较为先进,但因缺乏真实场景,实训设备的真正价值也无法完全释放。此时,若有企业的支持,则学校实践环节资源将大大丰富,且由于企业提供的实践场景真实、设备可操作,亦可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动教学过程的高质高效进行。

2.1.8人才培养过程信息化平台建设不足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各行各业在管理创新带来诸多便利。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认知水平不断变化,他们对新兴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冲浪于互联网平台探索未知,传统教学场所已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若高校能够利用互联网平台实施课程教学,如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过程中适当引入微课、慕课等学习环节,对学生而言将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且采用信息平台进行教师课程资源的共享,学生可随时随地查询教学资料而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然而通过调研发现,高职院校当前智慧校园建设明显不足,教学管理环节基本还是采用传统模式,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效率。

2.2高校外部社会组织存在的问题

企业作为用人单位,对用人标准、能力要求、人才质量评价等都有绝对的发言权,是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外主要影响要素。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也应是为满足企业、服务企业为宗旨。故从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定、实践环节的设施、设备、场地的提供、企业专家参与日常教学过程等都应有企业的参与,如此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程度势必事半功倍。然而实际的情况是,企业对于上述活动的参与度极低,企业对高校人才培养应给予的共享资源也显得十分吝啬。近年来,很多企业主动与高校联系,欲与高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这在一定程度显示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正在改变,但这远远不够。高校外部存在问题之二主要存在于政府部门。政府作为监管部门,应积极采取必要干预手段,如通过税收或制定相关政策,对于不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必要的处罚。当然,为鼓励企业的参与,政府也可以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奖惩并存,积极督促、引导企业以主人翁意识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结束语

我国物流起步较晚,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上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这种差距导致人才培养质量远远不及欧美发达国家。故要改变这一现状,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成为重中之重,市场需求来源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岗位能力要求来源于企业对人才的职业素养需求。故物流管理专业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加快办学模式的创新,有效地为生产企业培养紧缺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白燕,徐田.孙婷艳.浅谈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5):21-25.

[2]杨志伟,浅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J].科技风,2019,(26):228-229.

市场需求论文范文5

一、大传媒环境中期刊编辑的类型

随着信息和网络的发展,出版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大媒体环境下,出版业对期刊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需求促进了编辑的发展。目前,中国的期刊编辑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复合编辑

复合编辑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还要具备与出版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复合编辑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高素养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二是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知识和视野范围广泛;三是具有现代出版理念的独特见解,与时俱进;四是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沟通能力。

(二)应用编辑

应用编辑在编辑队伍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部分编辑一般具有较丰富的编辑经验,熟悉编辑出版业务和法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学报编辑工作过程较为复杂,从规划、组织、处理题目,校对稿件审查,宣传推荐,与读者沟通,每个环节的工作都非常复杂,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出版物质量。因此,实践经验在期刊编辑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一个成熟的应用编辑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始终保持强烈的政治热情,不断学习法律法规,掌握相关政策和原则。其次,要有基本的政治理论素养,要有政治敏感性,在编辑过程中必须随时保持高度警惕,善于发现和消除稿件中的政治错误和常见错误。

(三)创意编辑

在大媒体环境下,创意编辑成为期刊出版单位的中坚力量。这是由新闻出版业的性质决定的。新闻出版业是一个文化产业,优秀、高质量的出版物是重要的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不断创新,挖掘市场需求,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层出不穷,快餐文化使更多的读者对传统出版物失去兴趣。期刊要吸引读者,首先要有新思路,努力创造新的、独特的、有特色的品牌精品。

二、大媒体环境下期刊编辑应具备的素质

工业和邮政是不同的,人们的素质要求也不同。就期刊出版业而言,在大媒体环境下,编辑应具备以下素质:

(一)基本工匠素质

工匠精神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品质,新时期的科技期刊编辑需要拥有良好的职业精神,也就是基本的工匠素质。基本工匠素质强调的就是注重质量,一切以质量为本。例如德国制造质量的蜕变是基于“法律-标准-质量认证”三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日本制造打开欧美和全球市场是基于“质量救国”战略等。大社会背景下的编辑被给予厚望,似乎编辑与出版社总能引导舆论的导向。因此现代的编辑就需要以事实说话,加工出优质的论文来引导社会舆论,这就要求科技期刊编辑不仅要具备工匠精神,还要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具体的职业能力下文会详细阐述。培养新时期的编辑最基本的工匠素质是社会对于编辑能力的需求,要求编辑“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才能增益其所不能。如若新编辑养成了良好的工匠素质,在经过自己的一番努力,就一定会有所作为,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

(二)编辑思想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了,更不用说工作能力及工作阅历。在工作上,新老编辑的思想不同,处理工作的态度也就不同,但是又往往能够互补。老编辑思想守旧但是工作经验丰富,经常是马马虎虎,见怪不怪的工作态度。但是新编辑对一切都充满了新鲜与好奇,具有先进的思想却没有耐心和毅力。所以需要定期地对科技期刊编辑进行编辑观念更新的相关培训。编辑人员也可以定期去和科研人员交流经验。总之,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应该养成正确的编辑观念,编辑出读者喜欢的,正确引导读者世界观的论文。虽然现在智能系统发达,校正效率远比人工的准确又快捷。但是毕竟是通过系统来运行,远没有人脑灵活。近几年社会风气浮躁,在这种大背景下,更需要编辑发扬编辑观念,强化工匠精神,对论文精益求精,创造出最完美的论文,为读者服务。

市场需求论文范文6

【关键词】市场需求;人才培养体系;物流管理

通过对我国多所开设高职物流专业的院校调研发现,多数学校仅是看重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而增开此专业,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缺乏正确的认识,对该专业的课程设计、实践环节要求、师资队伍建设缺乏准确定位[1]。故本课题的研究一方面通过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错位原因的深入剖析,使高职院校找出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到课程的设置、实践环节的设计、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加以改进,使在校的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同轨。即构建一套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从本质上完善专业教育的全面性、科学性、市场性[2]。

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通过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存在问题分析,笔者通过与河南省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从事人才培养方案编写的一线教师进行了交流、探讨。通过探讨发现,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过程中,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内部、高校外部两个方面。高校内部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实践环节设置等方面,高校外部要素主要表现在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参与度不够,导致高校“闭门造车”,对市场需求不能准确把握。在内外问题的困扰下,我国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一直未有明显突破[3]。故论文首先需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明确,突出问题表现如下。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高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未完全匹配。引发此问题的关键为相关专业教师未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针对高速发展的物流业缺乏清晰的认知。

(二)课程体系构建不科学。课程是承载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保障,针对市场需求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是正确解决之道。但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课程体系的构建也未充分贴合企业岗位任务的要求。

(三)师资队伍建设不健全。高校教师多数为毕业后直接进入讲台,由于缺乏实战经验累积,教师在专业课程的把控上有所欠缺,在实践课程的教训能力掌握上更是显得捉襟见肘。同时,由于日常教学任务、科研任务较重,教师不能进行行业前沿发展的学习、了解,最终导致师资建设与行业发展脱轨。

(四)教学方法、手段缺乏创新。科技的发展使得学生对于传统授课模式缺乏兴趣,他们更喜欢冲浪于网络前端了解信息。故授课模式的创新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而当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多数还保留原来的满堂灌、讲授式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实训、实践环节不健全。高职院校的实训实践环节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但通过调研发现,实训室虽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实训设备,但设备普遍陈旧落后,与行业发展前沿差距较大。

二、改善对策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善思路

1.准确的人才培养定位

定位以提高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基础,以提高就业满意度、提高持续就业竞争力为目标,保证学生终身职业生涯发展所需。

2.优化、完善专业设置

首先,专业设置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即要对专业在未来的发展状况进行调研,确定其发展前景。其次,专业课程是职业知识的载体,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复合型技术人才,故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时切不可以封闭的课程禁锢学生思维,要遵循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关联性规律。

3.人才培养特色

高职院校应积极与地方企业探讨,不断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研究,在满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人才特色,以此为突破口提高毕业生就业数量与质量。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善内容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应包含的内容如表1所示。针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定位,制定者应从区域经济特点和市场需求出发,详细汇总用人单位设定的对应岗位群,每个岗位具体的作业任务,岗位任务需要的岗位技能有哪些?岗位技能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有哪些?技能有哪些?学生应掌握到什么程度等都应该细化。这样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才更加明确、细化,同时可操作性强。

2.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课程体系的优化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以社会需求设置合理的课程,课程内容要保证“必需”、“够用”,并坚持“宽口径,活模块”。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能对接。第二,课程具体教学时间安排要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如从职业认知开始慢慢向专业知识过渡,并根据学生发展规律开展必要的职业道德、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及相关职业拓展课程。第三,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合理分配。理论是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好坏不能说明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故实践操作才是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关键途径。在理论与实践分配的过程中,要能根据两者之间的关联合理分配彼此比重。第四,进行课程设计与改革,强化专业内涵建设。课程设计与改革要求专业教师要积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岗位带动、任务引领的教学模式开展具体课程内容教学。

3.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首先,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普遍对学习积极性不高,更有部分学生存在厌学心理。面对此类学生,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改进教学方法、手段,无疑会加重学生的厌学情绪。其次,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方式、手段的多样化是保证课程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所以,一线实施教育教学的教师要想方设法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如降低传统课堂讲授方式,采用案例教学法、现场模拟教学法、反转教学法等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在教学实施地点上也可改变传统以教室为授课地点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在实训室、企业生产线甚至空旷的户外进行,以新的教学地点吸引学生的关注度。第三,高职院校应积极通过智慧校园的建设打破传统授课模式,通过互联网平台向学生推送教学任务与具体教学资料,使学生能够不受时空限制,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角色,从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引导学生作为主导者,使整个课堂呈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氛围。即使某一节课学生没有讨论到重点上,但他们能主动思考并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已经成功一半,这时老师的点评将显得一语中的,学生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4.提高“双师”比例,强化师资建设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服务社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教师能力的提升是推动学校健康发展的引导力。故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娴熟的专业实战经验。教师理论知识的掌握不难解决,一方面可通过及时补充专业知识发展前沿,积极探索创新知识。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为教师创造进修机会,鼓励教师参与专业研讨会,选派教师去国内知名高校进行交流学习,也可创造机会选派教师去国外知名高校进修。总之,教师与高校都应建立常态化继续学习理念,将提高教师自身理论与实践能力持之以恒抓好。实战经验的获取要靠真实作业场景的体验、具体作业任务的完成、岗位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实际操作获得,且职业技能的掌握不可一蹴而就,要靠长期不断的积累、总结获得。所以,教师要想具备娴熟的实战经验,定期参加企业顶岗锻炼成为必要的解决方式。顶岗锻炼不能流于形式,要真正改变自己的身份,以企业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以真实服务企业敦促自己。同时,教师在获得了一定的职场经验后,也可参加企业、行业协会组织的专业技能鉴定,对自身技能有真实的了解,使自己真正成为“双师”素质教师。

5.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为学生提供实践技能锻炼的重要场所,也是学校扩充教学资源,改善办学条件,突出办学特色的重要举措。然而,实训基地建设受地方经济限制,有些地方院校很难寻找适合的企业,加之有些企业对校企合作不了解,甚至有些抵触,不愿意将自己资源与高校共享,这些都成为阻碍实训基地建设的绊脚石。面对种种困难,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如与企业采用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工学结合”,或利用与企业合作进行相关科研项目开发等优势条件,吸引企业主动分享自身资源,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当前,“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更成为高职院校改善实习、实训条件的重要手段,学校与企业通过“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更能以合理的成本为企业培养岗位急需之人才[4]。

6.改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

针对课程考核,应改变传统“定量化”以试卷分数作为判断依据的做法,根据课程内容,灵活制定考核标准。如操作性强的课程可直接采用完成具体工作情境的形式进行,理论性强的课程可采用方案设计的形式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可采用试卷与操作结合的形式进行。同时,在考核过程中应加入企业人员、行业专家参与,专家通过作业完成过程对学生掌握情况给予客观评价。总之,对于课程的考核应从定性、定量两方面着手,且定性所占比重稍大定量的原则,以学生日常参与课堂情况配合论文、自我展示、模拟情景等形式进行,从而真实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三、结语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构成,承担着为我国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高等职业院校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针对人才培养过程存在问题提出具体改善对策,可实施性强,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家珉.国外物流教育与我国物流教育的比较与思考[J].物流技术,2015,(12):235-237.

[2]杨志伟.浅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J].科技风,2019,(26):104-105.

[3]成汉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12):84-86.

市场需求论文范文7

【关键词】商务英语教学;生态语言学;生态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务英语专业建设背后的不足也日渐凸显。作为一个完整的微生态系统,商务英语教学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模式、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问题,其中,影响课堂教学的各因子之间的矛盾尤其突出。本文从生态语言学视角探讨如何从生物成分(教师、学生)和非生物成分(课程、教学)两个维度调整失衡的生态系统。

一、影响商务英语教学的生态因子

从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角度看,哈利迪模式关注语言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韩军2013),豪根模式则把动、植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隐喻为语言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即特定语言与其所在族群、社会、文化及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豪根模式’认为语言有自己的生态环境,所用语言的社会及所用语言之人的态度决定了语言生态环境的良莠。”(黄国文2016:9)生态环境由全部的生态因子构成。“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李博2000:13)。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生态因子指影响商务英语教学生态平衡的因素。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效果除了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影响之外,还会随着教师、学校和市场因子的变动而变化。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教师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波及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学校课程设置的重点直接决定该专业教师的配置和教学重点,同时为该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方向。学校的课程设置反映学校的教学定位,这种定位需要满足市场需求,而市场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给学校的课程设置甚至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压力。最终的教学效果会反过来影响整个市场的发展。市场、学校、教师和学生这四大生态因子共同构成商务英语教学微生态系统。

二、商务英语教学生态失衡表现

生态语言学的相关研究将教学看作一种完整的语言生态系统,系统中各要素在生存过程中既对立又依存,使整个教学生态保持平衡。布莱克曼(Blackman)于1905年提出限制因子是决定或限制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的环境因子。本文将商务英语教学看作完整的微生态系统,分析各限制因子(学校、教师、市场)如何对生态主体(学生)产生影响,从而导致教学生态体系失衡。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英语类专业(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是我国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根本保障。”(王巍巍、仲伟合2017)“国标”要求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其中英语知识与技能模块50-60%,商务知识与技能模块25-35%)、专业方向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设计)五个部分。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还难以平衡好这五个部分的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课程结构不科学、课程设置未突出培养目标主体地位、毕业论文(设计)与实际需求相脱节。首先,多数高校难以协调好商务类和英语类课程比例,容易把学生培养成单一的商务人才或外语人才。其次,大多数高校仍沿用教师为课堂主导,课堂以知识输入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缺乏思辨和创新能力的锻炼。最后,部分高校缺乏对学生实践类论文的相关指导,导致学生在论文中对理论生搬硬套,论文只是简单罗列材料和例子。课程设置不合理使整个课程体系趋于扁平化,缺乏生机与活力。

(二)师资力量薄弱

2016年,“全国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协作组”委托湖南大学课题组对全国商务英语师资状况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商务英语教师群体年纪轻、教龄短、职称低和专业不对口。75%的商务英语教师集中在25-40岁,超过50%的教师教龄不足5年,拥有教授职称的教师仅占5%,大多数教师缺乏相关的经济、管理或法律学背景(全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协作组2016)。合格的商务英语教师既要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又要有丰富的商务工作经验,但在我国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现阶段,许多教师只能满足其中一部分要求,如某些教师毕业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缺乏商务知识与技能;某些教师虽毕业于商务英语专业,但缺乏实践经验。如此,很容易导致商务英语课堂过分注重语言基本功训练或理论讲解,无法凸显商务英语课堂的异质性。

(三)教学模式单一

专业背景知识的缺失或教师信息素养的不足导致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讲授只是浅尝辄止,因此在教学中难以灵活变通,并倾向于教授单一的语言知识而忽略对学生商务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的信息素养指教师驾驭信息技术媒介,充分发挥其工具价值的能力(尹学艳、李晓珍2018)。许多商务英语教师仍习惯以“课本+黑板+PPT”的形式进行授课,通过反复讲解课本知识和练习来规范学生的语言习惯和行为。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简言之,不少商务英语教师轻“线上”,重“线下”,轻“实践”,重“概念知识”。如此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商务英语课堂逐渐僵化,从而不利于其教学生态主体(学生)综合、全面地发展。

(四)学生能力与市场需求脱节“

根据《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王巍巍、仲伟合2017)但在实际中,由于学校软、硬件资源及合作企业有限,实践教学实施难度大等原因,致使学生缺乏商务英语实践的相关锻炼,对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学生处在学校这个封闭或半封闭式的“花盆”中,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不足,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主动性差,思辨和创新能力不足,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生态,形成“花盆效应”(宁云中2016:78)。

三、商务英语教学环境生态化建议

(一)建设有校本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结合“国标”,找准商务英语专业定位,构建立体化、生态化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国标”着眼于以“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商务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五大能力,对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作了明确要求,旨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商务英语人才。由于各高校的生源质量、师资水平、优势科目各不相同,各校可以在完成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结合校本特色灵活设计课程体系。高校在设置课程时,可以在大一、大二阶段注重英语语言技能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大三、大四阶段开设一些富有校本特色且专业方向明确的课程,为学生的后续就业作好铺垫。实践类课程可贯穿大学四年,提高学生对社会需求的认知,使其更加有效地完善自身知识体系与增强实践能力。这种设置,既加强了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又有利于学生个体学习生命的健康成长,还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生态学优胜劣汰的相关原理,作为商务英语教学微生态系统中的课堂引导者,教师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努力提高自身职业素养,避免成为学生发展的限制因子。本文中的“双师型”教师指的是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商务实践经验的商务英语教师。具体可从“线上”“线下”“国内”“国外”几个途径来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线上”指教师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各种信息化手段在网上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模拟实训。“线下”指教师通过参加商务会议、报告、演讲等丰富商务知识,甚至可以在真实的外贸公司学习完整的商贸流程。“国内”指国内各高校之间可加强合作,一些处于优势地位的学校,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等,可开设相关的培训课程来帮助其他院校教师。“国外”指财政充裕的高校派遣商务英语教师赴国外进修,以提高教师的双语或全英文教学能力,丰富其知识结构。

(三)构建自主学习的多模态教学

豪根(Haugen)认为语言生态是由语言的使用者、学习者和传播者决定的(梅德明2014),为保护商务英语教学的生态多样性,学生需增强自主学习能力,保持思维的个性化发展。自主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之后,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教师的指导地位,将教学重心转移到学生身上。一方面,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动机,自主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调节自身的学习进度,在学习中保持自我监测。例如,学生可利用慕课平台,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完成平台测试以提高学习效能。另一方面,教师在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何莲珍2003)。教师利用影像资料、情境模拟、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或引入实训平台来提升学生的听说水平和交际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课下先行观看教学内容,留出更多时间给学生在课上进行练习和交流,以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四)加强校企联合双轨制发展

“外语教育需服务于国家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需求。以实践教学为例,应确保见习、实习、课外实践等活动落到实处,使学生能够真正运用所学语言知识与技能,增进团队合作能力,在实际工作场域中提升职场胜任力。”(王巍巍、仲伟合2017:7)学校应充分考虑市场发展需求,加强与国内的外贸公司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假期到合作企业实习,近距离接触外贸行业,这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外贸行业运作的机制与规律,在实践中查漏补缺。学期内,学校以兼职教授的形式聘请行业内的精英与专家来校,通过开讲座、办培训班等形式丰富学生的商务知识与技能。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模拟更加真实的“自然生态”,形成开放、平衡的动态生存空间,优化整个教学生态系统,形成“活水效应”(宁云中2016:79)。

四、结语

市场需求论文范文8

(一)生产组织方式的缺陷

订单的随机性、重复生产的不确定性以及产品的专用是中小型企业生产方式最显著的特点。随着中小型企业的逐步发展,企业的市场份额也在逐步扩大,用户的订单数量以及订单的种类都在不断地增加,新的用户也会逐步出现,在现有的库存管理条件下,中小型企业生的产负荷日益加重。

(二)市场需求变化加快

当前的市场需求变化速度不断加快,这也对企业的库存管理造成压力。企业常会因为对市场需求预测的不准确而造成产品或原材料的积压。也可能会导致延迟交货,增加生产成本甚至损失客户的情况发生。

(三)缺乏对库存材料的分类管理

如果企业销售范围的扩大,产品的种类也会逐渐增加,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企业所需的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种类的大幅度增加。由于这些原料和辅助材料数量及特征各不相同,如价格,需求率和功能等会有很大的区别,这就要求企业应对这些原材料及辅助材料进行分类管理。

(四)缺乏一套有效的库存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

目前,企业库存系统的各个节点之间的信息传输,只停留在传真,电子邮件和其他信息传输等传统传递方式上,与现代信息传输方式相比,这些传递方式的效率较低,延迟现象非常严重,会严重影响中小型企业决策的准确度和需求预测的精度。

(五)客户需求不确定,难以应对及时的要求

二、中小企业库存管理的优化

从供应链管理的高度来说,库存管理是要在将企业的库存水平控制在尽可能低的同时满足顾客的服务需求,实现库存的合理性、经济性、可得性和最优性,提高物流系统效率,这也是库存管理的终极目标。

(一)库存管理的整体化

库存管理的优化是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整个供应链成员的努力成果。这里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需要考虑整个供应链的库存需求,运用合理地管理优化方法和控制策略;其次,为了达成供应链整体效益最大化,需从供应链整体利益出发;最后需要避免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次级优化问题。

(二)信息共享的最大化

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如各部门信息沟通不畅导致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和协调性较差,供应链库存系统的构成复杂等,都会给新生的供应链管理的实现增大障碍,不利于企业库存管理优化的实施,信息共享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

(三)库存管理的集成化

要使企业物流运作过程更加流程化,便于库存管理优化,就需要供应链上的企业成员库存管理高度集成化。虽然我国的企业的库存管理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基本问题还是存在,企业各部门之间还是零散的单独存在,呈分割状态,使得企业集成化的程度低下。

三、中小企业库存管理优化策略

库存管理现已成为制约广大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企业无法有效地控制库存,则会对企业的现金流造成沉重压力使企业面临巨大风险。企业要想实现有效的库存控制必须满足以下条件:首先是能快速获取信息和信息的标准化,各部门完成信息共享。其次是要能准确掌握库存的真实情况。基于以上条件提出以下策略:第一,建立和完善客户数据信息收集系统,准确掌握市场需求变化,提高对市场需求预测的准确性。第二,建立和完善销售网络,根据销售情况适时调整产品生产和库存。第三,建立和完善内部监管体系,掌握真实可靠的库存情况。第四,建立和完善联合库存管理系统。把经销商和企业库存联合在一起,建立信息共享与沟通系统。通过信息的交换联系进行统2014年第4期中旬刊(总第549期)Times一管理,实现战略同盟分担风险。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