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需求范例

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范文1

关键词:汽车保险;产品创新;互联网;汽车共享;“互联网+汽车服务”

一、共享汽车保险市场需求分析

(一)共享汽车行业发展现状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共享汽车是一种汽车分时租赁服务模式,运用了移动互联网技术,消费者利用智能手机便可以自助完成注册、开锁、缴费等一系列租车程序,为使用者提供便利条件。此外,用户还可以实现以分钟或小时为单位的汽车租赁服务。私人汽车和公共交通之间的有效融合形成了共享汽车,而使用共享汽车为出行工具,可以大大提高汽车使用效率、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减少空气污染、减少交通流量等。近几年,随着我国“互联网+”发展战略的实施,在城市发展的吸引力下,共享汽车正逐步进入人们的生活被广泛运用,可见我国共享汽车产业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适逢其时。

(二)共享汽车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1、共享汽车数量逐年增加。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大部分城市都进入了“私家车时代”。在能提高城市居民出行的便利化同时,私家车也给城市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目前,中国对汽车消费的需求仍在快速增长,汽车数量增长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将更加突出,这更加需要共享汽车进入人们的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共享汽车通过满足城市居民短期车辆的需求而降低了人们购买私家车的意愿,并达到了降低汽车增长数量的效果。目前,仅在杭州这个城市,便有约1,500辆环保车辆,有60多个网点和15,000名使用者,所以可以预见未来汽车共享数量将持续增加。2、现有保险难以满足共享汽车使用者的保险需求。随着共享车辆的迅速增加,共享汽车出险发生率明显增加,保险公司和用户对共享汽车保险的需求不断增加。根据实际调查,我国国内汽车保险市场仍然处于卖方的市场,共享汽车所使用的保险不是为共享汽车设计的,而是直接引用传统的汽车保险,保险公司没有认清客户在保险购买活动中的主要地位,客户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那么,这种强制性的购买车险给大部分的消费者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汽车保险业发展愈加困难。所以,保险公司应该为共享汽车推出具有创新性的保险产品。目前,国内外对共享汽车保险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我国保险业应该积极研究推出共享汽车专属保险产品。一是针对特定地域人群设计共享汽车保险产品;二是实行保险费率差异化,综合考虑保险费率的公平性与可实施性;三是实现保险产品网络化服务与理赔。3、汽车风险的提高和人民保险意识的提升。目前,随着我国共享车辆的快速增长,我国交通管理水平及交通设施发展跟不上共享汽车的发展速度,再加上人为过失和疏忽等因素,这使得汽车风险越来越大,大多数人都厌恶风险,为了回避风险,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购买保险来解决此问题。风险无处不在,随着我国的受教育人群越来越多,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往往比教育水平较低的人看得更清楚,理性的人会合理地计划他们的终身消费,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他们支付保险费的能力也很强,从而增加了客户对保险的需求。随着共享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车主的保险消费意识不断提高,传统观念不断创新,保险覆盖率逐步提高;另一方面,通过政府和媒体舆论的大力宣传,共享汽车这一新兴的汽车消费模式必将受到更多消费者的喜爱。目前,我国对汽车保险消费的需求仍在快速增长,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内,共享汽车数量还会不断地上升,保险需求快速增长带来的经济问题还会更加突出。

二、共享汽车保险可行性分析

共享汽车保险的开发和推广是我国共享汽车行业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设计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共享汽车保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保险行业具备产品创新能力以满足市场需求

共享汽车作为共享经济的新形态,正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其风险保障的潜力巨大,值得保险公司进一步探索挖掘。面对这一新兴事物,保险公司通过积累数据,完成风险的识别、分析、量化与控制,促进汽车保险业与通信、电子信息和大数据产业的整合,协调和调动各方的资源和需求,产品进一步的创新,企业运营模式的丰富,为不同的保险对象、不同的销售渠道设计不同类型的保险,以满足共享汽车客户对产品的市场需求,有效保障共享汽车保险业健康发展。保险企业通过产品创新为公司在竞争激烈的保险市场中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占据更多市场份额,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汽车保险产品创新不仅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且对于促进共享汽车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保险法制建设和监管能力确保良好的市场环境

用户信息安全与共享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只有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中,才能提高用户对共享汽车保险的粘度和忠诚度,共享汽车保险也从被动保险转变为积极参与。由于用户信息由汽车公司、保险公司和第三方平台共同使用,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三方建立监管联动机制,加强各方之间的合作,实现业务合作和相互监督。作为经济杠杆,保险费率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调节保险资源的需求和供给,从而提高保险资源的配置效率。根据审慎例外的原则,保险公司对费率实行短期的冻结和管制,并为投保人和国内的保险公司提供必要的保障,以维持其偿付能力。鉴于目前中国汽车保险的发展现状及国家相关的法律规定,汽车保险市场的行业运作秩序愈加规范,严厉打击非法销售等行为,不仅保护消费者利益,而且维护了公平公正的汽车保险业务环境,确保了汽车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三)专业技术水平满足地区需求差异

进入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保险业创新的必备条件,保险行业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使其在企业变革与创新中发挥有益作用。保险公司在汽车企业APP和第三方平台APP上投放更多保险产品供用户自主选择。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用户的地理信息,开发满足用户、服务公司需求的产品,优化用户的体验,激发用户对共享汽车保险的需求,实现各方的协调发展,实现共享。这不仅提高了用户的保险意识,还改善了基于用户选择的保险产品设计,共享汽车公司和第三方平台还通过档案信息共享并及时做出风险管理决策,它促使保险公司通过与客户互动和建立平台来了解用户的信息,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定制,在目标区域设计保险产品,不仅满足用户的保险需求,还不断开发创新保险产品,以促进共享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保险公司经营管理能力奠定车险可持续发展

保险公司通过增加共享汽车保险的宣传,提高服务质量、加保险范围、加强内部管理、发展市场业务、提高效率,严格禁止以扩大风险和成本为代价发展业务。保险公司还具备建立风险意识、效率概念和法律概念,以建立正确的业务目标,通过加强对保险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升法律观念及法律意识、遵纪守法、规范操作、遵守市场规则,从而消减保险市场的无序竞争。鉴于保险公司在承保过程中潜在风险,为建立有效的承保机制,公司对承保风险进行逐层审查,以降低运营风险,而且保险公司还会定期或不定期检查被保险车辆的安全状况,这是法律赋予被保险人的权利,也是保险公司控制风险的手段,良好的保险公司管理为汽车共享行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三、共享汽车保险产品设计思路

就目前我国共享汽车的发展现状及需求因素分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产品:

(一)共享汽车保险产品设计特殊化

1、针对特定地域设计共享汽车保险产品。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兴起,消费者的地理和个人特征产生的各类数据可以得到有效的记录和分析。该信息平台可以基于共享汽车用户的地理位置、地域特征、地区贫富差距,准确营销用户车险产品。使保险电子商务平台定制保险产品成为可能,保险公司优化适合用户的产品,不仅可以满足共享汽车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还能进行“一对一”的客户关系管理,有效实现双向沟通,它将为共享汽车保险产品带来新的方向。2、针对特定人群设计共享汽车保险产品。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出险情况大不相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车主只想投碰撞险,却必须选择广泛的车辆损失保险,严格限制了消费者的选择空间,这对业主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因此,保险公司有必要进行差异化产品设计的改革思路,各保险公司应加强汽车保险产品的自主开发和共享,打破现有条款的制度模式,并根据市场客户群体的需要进行细分,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结合用户实际发生的保险记录、对不同客户群体进行市场需求调查等多角度加以设计,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个性化需求。

(二)共享汽车保险产品实行费率差别化

1、综合考虑费率的公平性。中国的共享汽车保险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在采用保险费率计算难免混乱,为了实现共享汽车产品的可持续发展,费率市场化为保险公司创新产品创造了机会,以往的保险费率制定过于单一,不符合实际情况,我国地域广阔,事故发生情况大不相同,如果费率实行“一刀切”,不利于费率制定公平性的原则。因此,应将客户以往的行车记录、出险情况考虑在内,以此作为制定费率的依据,只有在费率市场化条件下,才能根据各地区不同的风险状况设定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费率标准。对于被保险人,保险费应与被保险人获得的保险权利相一致,风险性质相同的被保险人应当承担相同的保险费率,具有不同风险特征的被保险人,则应承担不同的保险费率。保险公司制定合理、公平的费率结构,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费率,不断提高保险公司的竞争力。2、综合考虑费率的可实施性。公司费率制度的制定要顺应市场,要提升产品的创新能力,需要从需求、地区、收入水平等多方面考虑,形成多层次、全方面的竞争环境,不能盲目地搞价格竞争,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要以客户为中心,建立收集和测量系统与共享汽车保险有关的数据,为科学选择共享汽车保险参考指标和科学确定保险费率提供依据,与其销售的市场环境相适应,充分反映保险费价格的调整。在费率市场化改革推进时,实施稳妥可靠的措施,通过分步和分地区试点,逐步推进,最后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

(三)共享汽车保险产品网络化

1、实现“互联网+”汽车保险服务创新。无论是新车共享模式还是传统模式,该模式的特征决定了它必须向网络化运营方向发展。保险公司必须始终贯彻在线品牌的意识,并以用户为中心,从产品设计、定制、销售到服务,实现全面的互联网。网络可以提高车辆效率和服务质量,互联网保险不仅体现在前端产品的设计上,还包括后端服务的旧版更新。特别是在服务器端,简化前端链接和客户操作,减少人工干预,并通过面部识别等高科技实现在线快速索赔。在中国的汽车保险市场,各种保险公司已开始尝试将产品设计和在线服务结合起来,但服务质量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经新华信的调查报告显示:被调查用户中有百分之六十的人对目前使用的保险不满意,“服务质量差,服务内容不详”的反映居多,只有将高质量的服务与创新的互联网设计相结合,我们才能通过自己的服务推出个性化产品,才能实现保险产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互联网+”汽车保险服务企业经营模式,能够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增加客户量,同时企业管理方便、信息透明、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为车主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通过这种创新模式,能够从根本上实现共享汽车服务的双赢。2、实现“互联网+”汽车保险理赔创新。从共享车辆运行模式的角度来看,用户通过汽车企业APP或第三方平台APP解锁汽车,保险合同生效。共享汽车保险属于互联网保险范畴,可以打破时间和地域限制,并可根据现场随时随地提供在线承保、理赔等服务。这便要求共享汽车保险业务必须改变单纯追求盈利为目的的运营模式,要坚持以效率为中心,实施集中监管模式以统一质量、规模和速度。索赔质量是衡量保险公司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如平安银行实行24小时值班及紧急救援,推出全国通赔服务,无论哪里出险,都可以在当地得到一样保质的理赔服务。因此,有必要提高汽车保险理赔的效率,进一步简化理赔程序,不断提高理赔服务质量,减少内部流通环节,减少数据收集前的滞留时间,积极收集索赔文件,实现加快索赔速度,缩短索赔期限,有效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四、结论

综上所述,共享汽车行业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对保险产品有很好的市场需求,共享汽车保险产品从传统模式到创新模式的改变,它将为保险公司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共享汽车保险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具有良好的发展和前景,需要保险公司进一步研究和投资。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保证产品的可持续化发展,实现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袁振兴.汽车保险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华东三省市为例[D].浙江工商大学,2014.

[2]刘汝婷.我国共享单车保险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南方金融,2018.

[3]朱学杰.国内汽车共享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

[4]周雷.我国互联网保险产品创新研究[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6.

市场需求范文2

【关键词】市场需求;会计学专业;教育现状;研究

一、会计人才市场供需状况分析

从历年高校专业报考人数来看,会计学报考人数较多,是一个热门专业。一方面会计毕业生就业空间大,任何一个单位无论大小都需要会计,任何一个行业都离不开会计,就拿山西财经大学来说,2018年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共148人,截止同年年底就业率为92.57%,也就是说仅有11人待就业,就业情况乐观;另一方面会计学专业考生选择余地大,自高校扩招以来,将近有一半的本科院校招收会计专业(截至2015年有630所),按照本科一批、二批、三批区分不同层次,还有很多中职、高职院校也开设会计相关专业,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报考适合的院校,因此每年的会计毕业生人数较多。但从目前会计从业人员结构来看,基层的财务人员占绝大多数,人才市场上低层次人才供大于求,高级人才十分短缺。从市场需求来看,会计毕业生的去向不外乎各类公司、银行领域和会计师事务所。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居多,它们正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大量的会计人员,但是它们规模小,业务单一,只需要懂得会计基础知识,熟悉会计基础业务的人员即可,因此职高、专科生学历就能胜任;外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比较完善,需要本科以上学历的会计人才;会计师事务所涉及的业务范围广而且综合性强,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较高,一般需要能够直接参与经营管理和战略管理的高端会计人才。

二、基于市场需求的会计学专业教育现状

1.高校会计学教育模式保守

首先会计学专业学生所使用的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虽然每年会随着会计政策的变更进行适当的修订,但是不会有大范围的改动,相对于瞬息万变的市场来说,教材内容更新速度缓慢,许多教材的大部分篇幅留在核算方法的实验上,对财务管理、审计、金融学以及税收筹划等实验内容区区几页略作介绍,学生只学会了基础会计操作即记账,对算账比较陌生。其次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机构,双方理应是密切配合的关系,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他们之间缺乏相互沟通的桥梁,学校只顾埋头培养会计人员,而市场需求又得不到满足,造成了普通会计人员就业率下降、岗位稳定性差以及报酬低而高级财务管理人才紧缺的局面。

2.高校会计学教育质量雷同

高校有不同的层次(如一本、二本、三本和高职等),因此培养人才的规格、层次、类型以及教育理念和方法等都应拉开档次,才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目的和要求。但是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监督,有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没有体现教育特色,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比如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培养计划等如出一辙,培养出的学生社会能力差不多,一方面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学生毕业后必须通过社会培训机构接受继续教育,造成学生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三、基于市场需求的会计学专业教育策略

1.以市场为导向,革新教材内容、调整课程设置

高校教育的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因此在会计学教育方面高校在编写教材内容、制定教学计划、选择课程设置时要充分结合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实际需求和区域经济特点,根据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及规格实施培养计划,在遵循会计的学术性、专业性和基础性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增加对学生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预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财务报表分析、成本预测、决策等综合会计能力。同时开设选修课程,扩充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其他技能,比如对会计学专业学生开放计算机课程,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使学生对将来的工作岗位更能得心应手。

2.加强校企合作,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

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尽管可以在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环境下对课堂上老师所讲授的有关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以及明细账、总账的记账方法和报表的编制等基础知识与技能进行练习,但这些都是按照老师的既定计划进行的,与实际工作环境还有很大差别。因此,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建立与企业的合作关系,聘请企业的一线专业会计人员和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参与学校专业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给老师和学生进行讲座等;分批次、轮流让老师以及学生进入企业实际岗位进行顶岗实习,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夯实学校的办学基础,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他们的操作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缓解企业会计人才短缺的局面,促进会计学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协调统一。

四、结语

高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不断满足市场的各种需求。对于会计教育来说,由于受市场经济不断变化的影响,会计规则、制度等不断进行调整,因此高校要根据人才市场要求和会计业界的动态,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把握办学特色,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会计学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闫本宗.基于市场需求的会计学专业教育研究[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11):66-67.

市场需求范文3

1.1学校的招生计划影响

高职院校面临着招生难的问题,导致在学校的扩招计划中,录取了大部分没有任何美术基础的学生,导致学生进入学校后,基础薄弱,跟不上课程。

1.2教育观念落后

大部分院校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观念相对较落后,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很多学生在学习平面设计的时候,只是被动学习,学习的目的只在于考试,在学校几年,没有任何收获,这都源于高职院校落后的教育制度和教育观念。学校应注重对人的培养,而不是机械式似的对待学生。教育应以平时为主,不能以考试成绩的好坏去判定学生的能力。

2.关于高职平面设计教育如何适应市场需求的措施

2.1教育制度改革

教育应“人”为本,注重对人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自己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模式。教育体制应充满人性化的设计,因为“设计”是有灵魂和生命的,它需要学生在更加灵活的教育制度下成长。特别是对考试制度,应打破以“分数”论人的传统。实际上,在学校里出色的人,在社会上不一定能展现自己的优势。他们往往面临着诸多困境,导致这一困境源头就是教育制度的落后。

2.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第一,高职院校在课程开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生的美术基础薄弱,审美能力不足。学校应注重培养这些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有关于审美方面的训练。(2)不能只开设本专业的课程。适当开设一些例如:哲学、文学等相关的课程。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的里,扩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心灵。(3)开设有关于市场学的课程,让学生了解市场的需求,甚至鼓励学生走出去寻找跟市场需求有关的设计课题。第二,学校应在教育方法上应注意以下几点:(1)通过发散式的教育,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思维不禁锢于眼前的实物中。(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较弱,在学习过程中总是被动接受,没有主动去学习。学校应多安排学生进入社会实践,了解市场的需求以及人们的喜好。当然,不能一味的迎合市场而忘记了根本。我们在了解市场的过程中,应坚持自己的设计理念,做到既符合社会需求,又能保持自己的独特性。

2.3职业能力的培养

平面设计在高职教育中,往往存在着与社会脱节的情况。一部分学生出来后,什么都不会,最后被迫转行。一部分学生,缺乏社会抗压能力,在职业生涯中面临挑战。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只是专注于设计课程,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抗压能力,接受能力。多安排一些时间,进行就业指导,对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进行摸底,提供针对性的培训。

2.4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意、灵感源自于自身及社会环境。灵活的教育方法,人性化的教育制度,能解开学生的思想的束缚,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我们应多多鼓励学生多去做,多去思考。每个学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比如说:思想差异、审美差异、成长背景等。面对这些差异,我们要因材施教。只要是社会道德所能容忍的差异,我们应该注重培养。有时候,差异教学是培养学生独特性的方法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之一。

2.5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平面设计教育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加强校企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让学生多去参与社会实践,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事实证明,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提高学生专业的能力的最佳途径。学校应大力发展校企合作模式,让平面设计教育与社会接轨,与市场发展接轨。

3.结束语

市场需求范文4

1.实践环节的考核流于形式。

因为酒店管理专业需要设计很多实训的内容,在实验室建设方面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所以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一些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在实践课程考核方面就难以实现有效化。例如对酒店的前厅服务模块而言,一些高校并不具备酒店前厅的运营软件,因此对学生进行考核只是进行模拟对话、填写单据以及礼仪礼节等方面的项目,而没有掌握酒店的前厅服务所需的真正技能。教师在考核学生的过程当中也难以做到严格要求,同时学生也抱着得过且过心理,导致实践考核分数基于教师感性认知而缺乏公平性。

2.教师实践技术的业余化。

目前高等院校对教师学历的要求都比较高,但是高院招聘的高层次人才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未接触过实践性比较强的那些服务技能课程,反而是侧重于学术栽培有着较强的科研力量,所以在实践教学的过程当中无法实现真正的专业化。例如酒店管理的实践课程教师当中,真正从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的教师非常少,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一些教师由学校组织到酒店进行相关的培训,有些教师则是直接上岗,而面对需要实践经验的学生在教课时只能纸上谈兵,一旦在遇到实际问题就会因为经验不足以及知识结构的偏差而无法给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合理建议。这就导致高学历以及高素质教师队伍却无法在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当中发挥作用,同时在一定的程度上打击教师积极性,进而影响到教学工作顺利得开展进行。

二、基于市场需求建设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的具体措施

1.强化基础职业教育。

本科的酒店管理可以考虑增加心理教育的课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行业心理素质。除了旅游饭店服务心理学这方面的课程外,还可以增加同酒店管理相关的心理及沟通能力训练项目,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以及专业好感,将其纳入到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当中。此外,教师要高度重视职业素养以及职业道德方面的训练。从学生入学之后就培养其职业道德以及职业素养,其中低年级学生可以以参观有一定知名度酒店以及模拟训练为主,例如餐台准备布置、厨房备料、初加工、餐具洗涤、酒水鉴赏以及现场督导管理,高年级的学生则开设拓展课程,例如艺术欣赏以及民俗等。通过各种训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酒店的职业素养以及专业技能技术方面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职业认同感。

2.创新实践教学的模式。

首先可以增加交互式的实验课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主要讲授过程性的知识,所以要将学生置于核心,而强调锻炼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根据酒店运行需要的知识能力来设置现场项目情境实训同时进行分析总结。其次是鼓励课外的学研实践,从而提高行业的感知感观。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以及寒暑假到酒店实践,增加同行业的接触,提高专业学习目的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职场的实践经历增加,可以熟悉掌握行业的职业要求,对职场能力的需求也随之提高。这些实践经历以及职业感知能可以显著提升学生在毕业后的职场表现力。最后是要设置实习的分享课程,从而培养管理能力。本科酒店管理的毕业实习长达半年乃至1年,是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主要阶段。出于利益考虑,学校以及酒店方都不会投入太多资源对学生进行指导,因此学生缺乏目的性。教师就要设计实习分享的课程,从而引导学生对酒店服务的流程、对客服务以及酒店经营管理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思考,为将来管理奠定基础。

3.更新教学内容,从而保持教学同酒店行业的发展接轨。

因为本科层次的酒店管理专业往往开设的时间不够长,大部分的专业教师是从别的学科转行过来,因此缺乏酒店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同行业的联系也不够密切,并且对酒店行业发展的趋势也不够了解,从而导致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也变得流于形式,未能达到专业课程设置的与时俱进。所以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应当尝试通过驻店调研以及辅助管理等不同的形式来深入了解酒店行业的第一线,从而掌握酒店经营的过程当中出现的那些新问题,最终有针对性更新专业教学的内容,不断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除此之外,学校也应当聘请著名的酒店企业管理人员来讲学或者作为兼职的教师来参与到课堂教学以及实习培训等专业教学的过程当,确保本科酒店管理的教学始终同行业保持接轨,最终保证学校的专业建设可以处于酒店行业发展的前沿。

三、结语

市场需求范文5

1.从消费群体方面分析

文化因素对消费者的行为具有最为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消费者的购买选择主要受五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动机、认知、归因、学习、信念与态度.此外,人们在购买商品时常会结合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来考虑。一个人在一生中购买的商品是不断变化的,消费者还根据家庭生命周期阶段、职业、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观念等来安排商品的消费。

2.从宏观经济环境方面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经历了多次波动,为了确保国民经济不断增长国家采取了各种方式加大投资力度,推动家用汽车消费就是主要手段之一。

(1)GDP对家用汽车需求的影响

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对家用汽车市场的影响是有规律可循的,通常国民经济中GDP的增长会刺激家用汽车市场以更快的速度增长,GDP增长率的变化也制约着家用汽车需求增长率的变化,一个国家的GDP水平与家用汽车市场的规模基本对应。

(2)居民储蓄水平对家用汽车需求的影响

(3)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对汽车需求的影响在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路面质量低、城市规划不尽合理和交通管理水平低等问题,

二、结论

市场需求范文6

环境艺术设计以满足人的需求为主要目的。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关注环境带来的舒适感,使环境设计的市场需求发生变化。这要求设计者具有丰富的设计经验,较强的设计能力,实现环境设计与自然的结合。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培养专业设计人才的任务,因此专业改革以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同时,我们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已成为普遍现象。而对学生艺术感悟能力和审美观念的培养则常被忽视。这一现状激发了其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导致学生的设计能力偏低,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虽然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不断扩招,但我国环境设计人才依然大量缺乏。总之,市场需求与环境艺术设计之间相互联系紧密,为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必须进行改革,并在改革中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基于市场需求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基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我们对现代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改革的具体步骤分析如下:

(一)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上,应减少理论课内容,理论课教学要做到精炼、直接。同时要增加实践课程内容。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辅助工具,提高学生的设计功底。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采用项目设计教学法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项目,结合创新观念设计具有特色的教学内容,以使环境设计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文化特色的理解对设计师灵感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还应增加相关历史文化教学,使学生了解各地文化。其次,在教学设计上,高校应明确教学培养目的,体现自己的教学特点。从而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全面性的和多方位的人才。在在这一过程实施中,教师应始终坚持以人文本的教学方式,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以提高其设计能力、激发其设计灵感为目标。环境艺术设计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设计知识,还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经济知识。使其在设计过程中能够合理进行预算,满足设计需求。另外,法律常识是学生必备的知识之一,只有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组织管理制度的基本原理,才能拓宽其视野,使其设计具有社会性,以提高设计能力,培养其设计思维。最后,在专业课设计上,应强调实用性。结合该专业的教学特点,增加教材中的实际案例内容,确保环境艺术教学课程内容的唯一性,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在教学中,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需求对设计教学内容进行顺序调整,保证知识之间的连贯和统一,使专业课程教学具有针对性和唯一性。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改革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助于实现环境艺术教学的目标。

(二)教学方式改革

在环境艺术教学中,教师占据了主导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讲解较多,而实践教学较少。为了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应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改革中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针对其实践性强的特点,高校应建立专业的绘图工作室和模型制作工作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专业绘图工作室的构建要求环境艺术设计教师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辅助设计工具,为学生构建完善的设计平台。而模型制作工作室则可帮助学生客观认识环境设计,培养其设计思维和设计灵感。在教学中,教师还可实施项目教学法,构建合理的教学任务,与模型工作室相结合,使项目设计贴近工作需求,实现环境艺术技术教学与实训教学、实践教学的结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总结

市场需求范文7

关键词:计算机;市场需求;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是培养计算机人才的重要主体,肩负着为社会提供专业性人才服务的重任。但现阶段很多高校在培养计算机人才领域存在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培养。为此,本研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探讨高校如何培养优秀的计算机应用人才。

一、我国计算机应用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现阶段,国内计算机人才队伍结构失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两头短缺,也就是说,不仅高级计算机专业人才不足,而且还缺乏应用型与技术型计算机人才。通过统计近些年我国高校计算机人才招收规模发现,自2003年起,我国高校每年都在增加计算机专业招生数量,但实际所招收的计算机专业生却逐年减少,由此可见,高校招生期间,依照计算机专业生实际就业情况在持续调整招生规模。该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现阶段高校所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根本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由此就导致高校人才结构和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不合理。在工作性质方面,可划分计算机人才为三类,即: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计算机研究型人才以及计算机工程人才。现阶段高校计算机教学在培养研究型、工程型计算机人才方面已较为完善,但在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方面却处于空白状态。但我国计算机市场人才需求主要表现为金字塔结构,而计算机人才则表现为橄榄型结构。可见当前我国在计算机人才培养方面依旧无法与社会发展需求相满足。教育部门数据报告显示,我国计算机市场对应用人才需求量逐年攀升,尽管高校计算机毕业生也在持续增加,但依旧无法与互联网行业发展需求相满足,高校仍需进一步完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策略,以适应市场发展形势。

二、高校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定位模糊,结构设置缺乏合理性

现阶段,我国高校在定位计算机应用人才方面的定位比较模糊,造成计算机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式和教学内容设置等缺乏针对性[1]。比方说,所设计的课程体系并未将增强学生岗位能力当成计算机人才培养的重点,比较偏重培养学生的学术和理论性能力,由此就很容易导致学生所得能力与知识不符合计算机行业需求。所以,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不管是计算机应用能力还是知识结构等,都不能与计算机行业任职需求相适应。

(二)教学环节依旧沿用原有学科体系

现阶段,我国高校在设置计算机专业方面,依旧套用以往教学结构体系,并未对其加以调整或者改组,尽管有些高校表面上改制了计算机教育教学结构,然而在结构模式与专业设置方面依旧会沿用原有学科体系。构建课程结构体系环节依旧采用三段式课程结构模式,也就是:专业基础课程、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该结构模式在培养学术型计算机人才方面较为适合,然而,并不适用于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培养。

(三)高校人才培养难以对接计算机行业需求

首先,计算机人才培养速度较慢。计算机本身是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一个行业,但我国计算机起步相对比较晚,所以,计算机教育建设速度无法跟上行业发展步伐,特别是计算机实践教学明显与人才培养规格想脱离;其次,高校和企业合作力度较小。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和企业合作方面只在低水平层次停留,具体表现为:计算机企业缺乏教育参与程度,不了解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过程与具体方式,造成企业在人才招聘方面比较被动。再加上高校不明确企业的人才需求,造成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与市场需求相适应[2]。

(四)高校“双师型”师资力量不足

现阶段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大多是在精英教育下所培养出来的高材生,该类人才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与学术能力,但实践能力不足[3]。尽管很多计算机教师学术经验丰富,学历较高,但多数教师缺乏动手实践能力,由此导致这些教师在教学中出现实践活动和理论知识联系不密切的情况。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校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一)合理设置课程,创建柔性化课程体系

高校计算机课程体系平台包括实践课程组、基础课程组、任选课程组、认证课程组等几大模块。计算机专业生仔选择课程体系方面具有灵活性,除了规定课程学分外,高校生还必须学习认证课程与选修课程,在学习认证课程与选修课上,可依照其兴趣自主选择。目前很多高校推出“2+2”学习方案,固定高校生应在前两年掌握任选课与基础课知识点,后两年必须完成认证科、实践课的学习[4]。计算机教学期间,应将IT企业优质课程纳入到课程中,从而构建科学的教育梯子,确保高校生计算机学习能够衔接市场需求,从而使高校生计算机实践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二)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在计算机专业中,实践教学至关重要,此为对高校生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若想完善计算机教学实践,必须先创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平台。首先,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室。实验实训室是大学教师、学生试验与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场所,而且同样是科技重要产出地,对培养高校生应用实践能力至关重要。高校在建设实验实训室环节,应为计算机专业生配备更多现代化的实验器材与设备,包括办公自动化实验室、软件设计实验室、网络综合布线实验室以及安全实验室等[5]。其次,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从根本上说,计算机本身属于发展比较迅猛的一个行业,该行业更新速度较快。所以,高校在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方面,应全面对接互联网行业,主动和校外研究所、企业密切合作,创建校外实训基地,从而为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提供更为完善的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平台。

(三)构建校企深度融合计算机人才培养机制

高校应基于计算机市场需求,全面构建人才合作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创建计算机人才培养的双向互动。而且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1)紧跟市场需求,对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适时调整。作为发展较迅速的一个行业,高校在设置计算机课程过程中,应积极寻求合作企业,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并由合作企业提供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计算机人才协助高校制定更为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以形成校企双向培养与互动模式。(2)基于市场需求,创建实践培养体系。高校应充分利用寒暑假期,有序组织高校生在互联网企业参与在岗实习,鼓励高校生零距离接触互联网行业。也可由互联网企业派遣优秀的工程师在实训基地为学生讲解企业的真实项目,以展开实践教学。(3)基于市场导向,对计算机教师知识体系进行不断更新与调整。现极端,我国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大多属于学术型人才,尽管这些教师的学历学位水平较高,然而,在工程应用与项目实践领域的能力却较低。所以,为提升高校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实践能力,首先应对教师知识体系结构进行不断调整与完善,高校还要不定期组织教师参与企业顶岗实习,以创建完善的计算机教师实践培养体系。

四、总结

随着近些年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计算机产业形成很大带动作用,产业市场需要更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所以,培养与市场发展趋势相符合的优秀人才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高校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培养应从多环节着手,应创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包括计算机专业教学制度、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目标等都要不断完善,在计算机人才培养过程中严格遵循以人为本原则,确保高校生能够实现全面、均衡发展,从而使高校能够培养出动手能力强、高素质以及有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春霞.转型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10):152-153,156.

[2]李新金.面向市场需求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智库时代,2018(40):261-262.

[3]杨玉婷,康厚良.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独立学院计算机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计算机时代,2018(10):71-73.

[4]贺志新.应用型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集宁师范学院为例[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9,41(3):116-119.

市场需求范文8

1.1户外运动的定义

2003年,时任国家登山管理中心户外运动部主任的李舒平在“登山户外运动在户外运动中的研究与对策”一文中提出:“户外运动是一组以自然环境为场地(非专用场地)的带有探险性质的体育运动项目群。”可见,户外运动可以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户外体育休闲,一是户外体育竞技探险。

1.2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关系

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可以通过它们的结构进一步的认识其关联。由于户外运动具有探险性,我们将这一因素考虑进来作为基本结构要素之一。从图1我们可以看到,体育与休闲的结合成为我们常说的体育休闲,它也还包括户外休闲和休闲旅游。这是以休闲学为主体,从休闲学的角度来探讨体育休闲,这是休闲的细分,是以娱乐身心、体验为主。而户外运动是从体育学的视角进行细分的运动方式,它包括体育探险、户外体育竞技和探险旅游,是以挑战身心极限为主。体育休闲条件舒适,轻松自在,通常被称之为“腐败型”户外运动;体育竞技探险条件艰苦、紧张刺激,身心都会承受极限挑战,又被称之为“自虐型”户外运动。

2四川省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资源优势

2.1四川省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自然资源优势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长江上游,全省总面积48.5万平方公里。西有青藏高原相扼,东有三峡险峰重叠,北有巴山秦岭屏障,南有云贵高原拱卫,形成了闻名于世的四川盆地。整个四川盆地又可以从西到东又可以分为川西高原地区、成都平原和川东丘陵地区。四川的山地资源丰富,境内河流众多。四川气候总的特点是:区域表现差异显著,东部冬暖、春早、夏热、秋雨、多云雾、少日照、生长季长;西部则寒冷、冬长、基本无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大,气候类型多,冷暖适合,湿度适中。

2.2四川省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人文资源优势

民族风情浓郁。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省,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世居的少数民族有14个,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第二大藏族聚居地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各兄弟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休闲方式和体育竞赛项目。具有广阔的市场优势。四川是全国的人口大省之一,庞大的人口基数增加了群众参与户外运动的可能性。人们对户外运动的了解和认识度比较高,加上开发商的大量进入以及俱乐部相应的建立,使得群众参与户外运动的可能变成现实,很多群众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参与体育休闲和户外运动。技术力量雄厚。四川登山户外运动协会和四川山地救援队有技术娴熟、体能充沛的专业人才;成都体育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理工、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烹专等院校设置了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专业,开设了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专业课程;所有这些都为推动四川省体育休闲户外运动顺利开展培养了大批的骨干力量。

3四川省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市场需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节假日走向户外,走进自然,并自觉地与运动健身相结合起来,形成了声势浩大的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热潮。四川省就成为了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一片热土。就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市场需求我们在四川省内进行问卷调查,随机抽样获得样板632份,讨论以下的相关问题:

3.1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兴趣

如图2所示,参与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频率每月1次的占总数的12.7%,每月2次的占15.1%,每月3次及以上占17.2%,不固定的占50.9%,1次都没有的占4.1%。从这可以看出绝大部分调查对象都参与过户外运动,而且多次参与户外运动的比重也非常之高。同时,在本次调查中,大多数调查对象对户外运动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而且都有参与户外运动的愿望。通过以上调查可以得出,人们对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浓厚的兴趣,对四川省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3.2对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项目的需求调查

如表1所示,人们参与的户外运动项目主要集中于登山、野营野炊和徒步旅游,之所以这3种户外项目受到大多数人的喜爱,总结主要原因是这些项目出行简单,对场地、装备都要求不高,难度、危险度都不是很大,比较舒适和休闲,适于大部分人的需求。

3.3户外运动用品市场需求分析

3.3.1户外用品的价格定位

本次调查还对体育休闲与户外用品价格的满意度进行了考查,用以体现本文对户外运动市场的全面了解(见图3)。结果表明,被调查者的大多数人认为户外用品的价格定位偏高,满意度只有7.9%,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之和占总数的46%。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户外运动装备是针对特殊要求而生产制造的,都具有一定的功能,而要达到这种功能的良好效果对生产技术的要求就非常高了,同样户外装备使用的也是高科技材料,所以制造成本就比一般服装、用品高出许多。再者就是相关部门对户外产品的价格定位也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很多定价都是虚标的很高,也就是说其中的利益巨大。

3.3.2购买体育休闲与户外用品的人群分类

需求是在一定的时期,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商品数量。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属于文化奢侈需要,消费具有弹性程度较高,比较难于达到饱和度的特点,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产品需求”是消费者的心理变数,“购买力”是消费者的行为变数,按“产品需求”和“购买力”,将四川省购买体育休闲与户外用品的消费者进行分类。(1)低需求、低消费力者。对体育休闲与户外活动缺乏基本认识和经济能力,认同、接受力低。中低收入者是这个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调查中显示有70.1%调查对象的生活费余额在500元以下,他们的生活依然维持在不宽裕的状态,没有多余的能力去进行这个领域的消费。(2)高需求、低消费力者。对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感兴趣,对户外休闲产品认识较专业、品质需求较高,但消费力或对产品的消费价值观较低。这一部分人是目前四川省内以及国内户外运动产品的主要消费人群,他们主要是大城市内的年轻人、学生以及中等收入的工薪阶层。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善于了解和接受前沿的咨询,关注户外运动及其产品并具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在消费力上属于中低水平。(3)低需求、高消费力者。对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兴趣一般,对户外休闲产品认识不够充分、产品要求不高,但有较高的消费能力。这类人是专属户外品牌商家的目标群体,是实现商业目标的基础,但这个群体也是其他所有非生活必须消费市场要抢夺的目标群体,所以如何引导他们的消费观念、如何培养市场,将会是一个长期投入的工作。(4)高需求、高消费力者。对体育休闲与户外活动非常关注,对其产品要求很高,并且有较高的消费能力。这一群体是户外休闲产品、户外休闲消费概念的核心受众,对相关产品及品牌有较高的忠诚度,他们容易接受商家设定的消费观念及功能宣传,有能力消费高端产品,是商家借以影响其他群体的媒介,但这个群体是4个群体中规模最小。

4四川省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安全救援

4.1四川省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安全状况

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不断快速发展,在活动过程中的伤害事故也频频发生。尤其是“5.12汶川大地震”后,发生次生灾害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对开展体育休闲和户外运动有很大隐患。2009年1月29日,四川省简阳市9名大学生趁春节放假之际,相约前往都江堰市赵公山登山,因不熟悉山区冬季自然气候变化,不知山上积雪后地形难以分辨,冒险从赵公山顶穿越泰安镇。在途中因前路中断,大雪覆盖迷路。同年5月,美国爱德嘉峰登山队攀登位于四川省甘孜州海拔6618m的爱德嘉峰,但在原定的下撤期内,3人未按时返回大本营,由于山区没有通信讯号,大本营队员无法与攀登队员取得联络。事故造成2人死亡,1人失踪。2011年国庆期间,2“驴友”在雪宝顶遭遇雪崩1死1伤,10“驴友”和一名向导、3名背夫穿越四姑娘山失去联系2周。一系列事件为户外运动敲响了警钟,如不重视安全问题将严重影响四川省内的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发展。

4.2四川省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救援的现状

户外运动救援机构应该是由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领导下,由各地方、各景区具体实施救援的一个有组织、有领导的救援体系。1979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四川省登山协会正式成立(后改名为四川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负责四川省内山难与户外运动事故的处理。四川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山地救援工作委员会,是四川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下属的一个分支机构。2009年在四姑娘山部级风景区又成立了四姑娘山应急分队,在泸州成立的山地救援队救援犬基地,现有救援犬6只。四川省山地救援队的主要职责是,在四川省人民政府,和省体育局的领导下开展救援工作,主要负责四川省境内的山地救援工作及其他各种地质灾害救援防灾减灾培训等各种救援工作。协会成立至今,共处置登山户外运动事故失踪及遇难救援20余起,得到了外交部、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四川省人民政府、社会各界及失踪遇难者家属的肯定及表彰。

5四川省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存在的问题

5.1管理关系未理顺权限责任不清楚

政府管理层次过多,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政事不分,以及很多不该管、管不了的事务性工作,继而削弱了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社会社团管理型由于各自特定的利益关系,在管理中的利益分配、沟通与协同等方面也不易能够协调,甚至会发生争执和相互抵制等问题。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是一项集体育、旅游、教育、科学探险为一体的新生项目群,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单单靠政府来进行管理和监督,是很难得以实现的。

5.2参与者价值观念和安全意识的偏离

一些“驴友”热衷于“穷游”,认为参加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花钱越少就是表现自己水平越高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淡漠,必须得装备器材、后勤支撑缺失,拿生命当儿戏,“AA制”结伴出行而无责任主体,进入景区不如实报告行动方案、活动内容和行进路线,由人为失误导致的山难屡在此类人群中发生。

5.3户外俱乐部管理不规范户外专业人员匮乏

在调查中发现,现今市场的户外俱乐部、拓展培训公司参差不齐、良莠难辨,市场门槛过低,准入较为自由随便,缺乏管理监督,有些根本就不具备组织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资质和条件;收费无物价部门审定,从暴利到价格竞争无所不有,形成恶性竞争;领队和教练缺乏系统知识的培训,水平难以提高,缺乏资质的“滥竽充数”也不在少数;市场供需双方尚没有意识到活动性服务的质量构成。

5.4户外用品缺少制定标准,产品品种价位过高

户外体育休闲产品呈现为趋同化,产品品种少、质量差问题普遍存在,缺乏创新和对产品的深度开发。户外休闲产品价位不够大众化,相关部门也没有对价格问题制定标准,致使户外用品价格一直趋高不下,使消费者望而却步。尤其是围绕着登山、野营和漂流穿越等项目,对消费该服务的文化内涵和技术知识的挖掘还在摸索阶段,从而抑制了该产业的继续发展。

5.5四川省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救援存在的问题

目前,四川省救援的联动机制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缺乏,救援的基础配套设施缺乏,以及救援资金无法到位,各部门之间的衔接造成了断流等,是当前在救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联动社会上的救援组织、医疗、公交消防部门的资源,设立政府统筹联动管理机制,以畅顺解决应急救助、资金垫付、善后处理等系列复杂问题,整合成一套一体化的救援体系,对四川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救援具有重要意义。

6结论与建议

6.1结论

四川有优秀的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四川省要在“西部大开发”中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以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为旅游这个支柱产业带来更多的客源和资金不失为一种创新手段。但是,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中有很多项目属于高危险性项目,5.12汶川大地震”后次生灾害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安全问题就更为重要。政府要加紧制定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政策法规,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和安全管理,才能促使四川省的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科学、安全、健康、有序的发展。

6.2建议

6.2.1以防为主

大力开展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安全知识教育通过教育手段增加参与者和从业者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与安全技能,强化登山户外运动组织机构的安全文化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从而规范登山户外运动管理,减少相关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登山户外运动的认识,唤起社会公众对登山户外运动安全问题的关注。

6.2.2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

为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开展提供法律依据政策法规能够从政策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的角度来规范和指导登山户外运动从业人员的行为,强化从业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从而为登山户外运动安全风险管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制定、实施登山户外运动救援法,从救援主体、责任、义务和救援保险等方面予以规范,减少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6.2.3建立完善的安全预警系统

登山户外运动安全预警是指围绕登山户外运动安全收集相关信息并采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未来的登山户外运动安全做出判断、发出警告的方法。通过登山户外运动安全预警分析,可以探明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利于登山户外运动安全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也给登山户外运动安全教育培训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平台。登山户外运动安全预警对政府制定未来登山户外运动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登山户外运动安全隐患具有重要意义。

6.2.4研发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安全网络监控系统

相关的科研单位研发了一批与应急平台相关的信息系统和管理系统,如美国的NEMIS国家应急管理信息系统、FEMIS联邦政府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和CAMEO计算机辅助应急执行管理系统等,包括遥感影像的生成和3D-GIS地图,而有大量真实遥感数据的支持,能够产生高真实感的三维地形地貌,还可利用3G多媒体传输音像数据远程移动传输,可以在现场施救、监控和可视化指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救援队伍找出事故发生地提供了便利途径,大大加强了遇险者获救的机会。

6.2.5强化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预警系统

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安全预警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要求系统的行政组织机构应是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的协调系统。应该融合体育局、气象局、公安局、卫生局和信息机构等职能体系。整合信息通讯指挥系统,加强应急指挥信息网络建设。在安全信息上,要充分利用当前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手机等移动通信工具的普及,提前天气预报、疾病灾害、地质情况等的信息,以便户外运动者掌握及时信息,快速调整运行路线和方案,减少因为信息不了解而产生的伤亡事故的发生。

6.2.6建立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救援联动

救援联动机制是为了实施户外救援而建立,涉及到与户外安全各相关层面的组织机构的分工与协作。可以在应急委员会下设置分支机构,并将相关部门的一些机构吸收为常设单位,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明确各自的职责,分析遇到的灾难险情,随时修订完善各类计划,使之更加切合实际、更能发挥每个部门的作用。事件发生时,动员各方力量,组织应急反应,进行应急指挥。提供应急经费保障,组织反应迅速的安全救援系统。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建立与经济增长和社会需要相一致的经费保障机制设立专门基金,用于进行预防、处置、补偿、设施恢复等项目。除此之外,还要动员社会各机构、各阶层的力量,如民政部门、保险公司、慈善机构等,定期进行资金募捐,以平时备急需,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的救援经费,为政府承担一定的经费开支。组织反应敏捷、行动迅速的安全救援系统,协调各相关层面的组织机构和包括登山户外运动救援的分工、协作的工作体系。

6.2.7推出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保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