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贸易专业范例

市场贸易专业

市场贸易专业范文1

【关键词】商务英语;农产品;贸易;运用思路

引言

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促使我国与别国之间联系紧密,但也对我国贸易市场带来较大的压力,以致我国竞争力逐渐减弱,归根结底,在于商务英语的应用出现偏差,导致贸易谈判出现争议。因此,在农产品贸易中,要针对贸易交易、谈判等各方面运用商务英语,全面注重语言使用技巧,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为其争取最大利益,从而发挥我国生产优势,增加经济收入。因此,探讨商务英语在农产品贸易中的运用作用及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特点

(一)市场竞争激烈

目前,我国农产品贸易正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因此,贸易人员充分结合我国相关政策与信息,并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的优秀技术与贸易管理方式,从而不断调整贸易出口计划与战略,最终找到适合农产品贸易发展的管理模式,提升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但是由于市场竞争力与日俱增,农产品贸易的市场利润率被迫降低,且市场风险与日俱增,农产品贸易相关企业控制风险的能力却无法满足当前市场需求,导致农产品贸易不仅要控制风险,还需不断拓展贸易市场,压力持续增加。

(二)市场环境复杂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促使各国贸易不断蓬勃发展。各国针对出口产品的基础、信誉、质量、服务等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为我国部分农产品贸易企业带来挑战。但这样的标准与要求本质是贸易壁垒的一大障碍,全面增加农产品贸易的出口难度。而与传统贸易发展相比,这样的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具有隐蔽性与突然性的特点,导致农产品贸易企业在将产品远销海外的时候,并未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没掌握当前市场环境的复杂变化。因此,掌握商务英语,是我国农产品贸易市场竞争力提升的一大保障。

(三)经济全球化转型发展

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模式,主要由贸易出口实现经济的带动与发展。但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经济也在不断升级转型,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模式也由以出口为主转变为出口、内需并重。促使我国农产品贸易企业逐步将目光放置在我国市场中,从而进一步提升别国贸易对我国市场的兴趣度。这样,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不论是规模还是质量、品种,都会较原来发生改变,虽我国内部经济发展前景光明,但也增加农产品贸易的出口难度。只有运用商务英语,探究国际市场发展趋势,与别国贸易传播人员仔细交流,才能把握市场缺口,促使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二、商务英语运用在农产品贸易的作用

商务英语作为一种灵活且正式的英语交流形式,与传统英语有较大的不同,其将经济、商务作为交流之重。商务英语在贸易交流中运用,大多从自身企业发展趋势入手,探究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企业发展的方向,并为企业提供交际基础。在农产品贸易交流中,商务英语所运用的知识皆以农产品为主,词汇、语法也大多以贸易、合作为主,更具专业性与针对性。其次,商务英语还具有严谨性与简洁性,可避免语言应用失误、争议现象的出现。因此,商务英语在农产品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保障贸易谈判的顺利

农产品贸易进行主要有交易准备、交易磋商两大阶段。在准备阶段,主要通过调查、分析等途径将贸易双方紧密结合,构建贸易关系。商务英语的运用,可使贸易双方的交流以一种固定的表达模式进行表述,从而为贸易谈判奠定基础。而在磋商阶段,也就是谈判阶段,商务英语更加重要,只有规范、得体的应用商务英语,考虑贸易双方经济背景、文化美景,可有效处理贸易双方的文化差异、利益冲突等问题,从而为农产品贸易企业塑造一个可信、严谨的形象,保障贸易谈判的顺利进行。

(二)保障谈判文本具有法律效力

贸易谈判的目的是交易达成,书面合同便尤为重要。严谨的字眼可将毛衣责任与义务明确的展现出来,从而避免贸易双方由于文化差异与理解差异导致分歧。因此,在农产品贸易的谈判中,运用商务英语,真实的表达出贸易双方的意图,保障书面合同更具严谨性与科学性,从而保障其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一旦出现问题便可凭借合同进行解决,提升贸易谈判的实效性。

(三)利于维护贸易关系

农产品贸易在书面合同签订后则步入履约阶段,只有顺利履行约定,才能有效维护贸易双方的关系。因此,运用商务英语,具有重要的意义。商务英语可为贸易双方英语单证的缮制提供保障,促使语言更加严谨,从而获取各部门的认可。其次,在旅行合约时难免会出现纠纷与争议问题,这时,贸易双方则需运用商务英语进行交流与沟通,从而有效解决纠纷。例如我国某出口公司在出口芸豆时便出现信用证条款与实际不符的问题,贸易双方经过多次信电往来,问题才得以解决,纠纷中存在的责任也得以追究。

三、商务英语在农产品贸易中的运用思路

(一)构建专业的商务英语人才队伍

1.构建培训体系

由于商务英语在运用时会涉及到我国与别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且商务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要求农产品贸易企业员工不仅要具有高超的专业素养,还需理解我国与别国之间贸易法律、规定、禁忌等相关内容,同时,还需更深入了解贸易、营销、经济等知识。商务英语人才也不例外,因此,构建培训体系,针对农产品企业发展方向、目标进行科学的培训,从而全面提升商务英语应用水平。农产品企业须从自身入手,健全管理体系,明确培训对象、培训环节及标准,选择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法。此外,农产品企业也可积极引入专业商务英语人才,并将其与农产品企业本身紧密结合,才能有效构建出高标准的人才队伍。

2.开展宽视野教育

商务英语人才与传统英语人次不同,其必须在具备语言技能的同时,还能具备一定的商务技能,还需具备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等宽视野。这便需要商务英语人才具有专业的技术、政治、文化、社会知识。因此,需开展宽视野教育,培养出优秀的农产品贸易企业商务英语人才。开展政治、文化、经济、社会、市场等多维度培训课程,帮助商务英语人才提升商务活动的分析、理解能力。此外,还需培养定向型专业人才,使其在不同贸易环节发挥重要作用。针对书面能力、口语能力展开分层次强化训练。同时,还需建立其相关实训基地,使商务英语人才在正式上岗前得到全面的锻炼,从而为农产品贸易活动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二)掌握贸易双方基本资料

在农产品贸易的进行中,商务英语并非将产品内容、服务过程进行简单的翻译,而是将汉语转化为国际通用的专业语言运用模式,因此这对商务英语人才具有较高的要求。要求相关人员不仅要精通商务英语基本知识,还需具有一定的交流能力与沟通能力,结合不同国家的文化需求,选取合适的交流方式。因此,在交易前期,要求商务英语人才全面掌握贸易双方的基本资料及其贸易要求,例如贸易双方对农产品的关注点、发展方向等。尽量在沟通与交流中为对方带来好印象,从而提升贸易成功率。除了要掌握对方需求外,还需对我方农产品进行全面的调查,充分了解我国产品的优势,如实向对方贸易企业进行介绍,从而达到加深印象的目的。

(三)以尊重为主,充分领悟双方用意

尊重是交际的前提,也是贸易活动开展的前提,只有贸易双方互相尊重,才能促使贸易活动的顺利开展,及时本次贸易失败,下次也依然可以进行贸易往来。且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交易利于贸易双方的经济发展,即使是竞争对手也可进行贸易往来。因此,为了有效扩大农产品贸易企业的发展空间,需扩大贸易范围,在贸易活动开展中互相尊重,以礼待人,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同时尽量从对方思想入手,理会对方用意,结合不同场景、文化背景进行灵活应对,尽量使得贸易双方对贸易结果感到满意。因此需要商务英语人才在贸易活动开展中,注意倾听,对问题灵活应对,从而保障谈判结果满足贸易双方的基本需求。商务英语人才在倾听对方的基础上,也可将本企业的意见与其交流,尽量思考对方言语中的隐晦词汇,避免交际失误,从而使得农产品贸易企业出现损失。例如,谈判中有一常用词汇“add-on”,将其直译过来是“附加装置”的意思,但在商务英语中,此词汇也有附加部分、附加条款等意思,如若有所忽视,则将会为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法律损失。

(四)注重语言交流技巧,避免争议出现

语言作为一种艺术,在应用时具有较多的使用注意事项,因此,需结合语境、语言的差异,揣摩对方需表达的内涵。商务英语在农产品贸易中的运用也需着重注意,在贸易活动开展中,针对问题逐一回答,回答内容需具有逻辑顺序,针对较复杂的答案可分条列举,从而增加双方好感度。只有注重语言交流技巧,才能使贸易活动的开展更具针对性与明晰性。同时,商务英语人才还需注意,在介绍农产品贸易企业背景知识与产品内容时,不可夸大事实,保持礼貌,尽量避免“no”等直接否定词的使用,尽量婉转表达自身想法,促使自身语言在对方接受范围内,保障活动的开展处于和谐的氛围下。此外,农产品贸易活动除面对面交谈外,还有电话、传真、邮件、信函等途径。这便需要商务英语人才结合不同途径设计针对化沟通策略。在电话交谈中,结合不同国家文化习惯,揣摩电话接通方式,选择合适的礼仪、语气与内容。在传真交谈中,选取合适的固定化形式,精准的撰写好传真的开头语内容,并快速且精准的传至贸易对方。电子邮件则是当前农产品贸易活动开展的主要方式之一。要求商务英语人才明确电子邮件的使用原则,全面维护农产品企业形象,精准撰写电子邮件内容,注意称呼、文化等差异性内容,从而提高贸易活动开展的成功率。最后,信函大多使用于特定目的的实现,例如农产品的销售、售后服务等。商务英语人才需注意信函语言中的礼貌问题及词汇、语法应用的准确性。在保障礼貌、尊重的基础上,准确的表达出贸易双方需传达的信息,不可夸大事实,不可使用含糊的词语,减少争议的出现。

四、结语

商务英语在农产品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企业针对自身发展方向构建人才培训模式,构建专业商务英语人才队伍,在贸易活动开展前全面了解贸易双方基本情况,以尊重、礼貌为基础,注重英语语言使用技巧,才能不断提升我国农产品贸易活动开展的成功率,从而促进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碰壁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丽.农产品企业商务英语应用浅见[J].教育时空,2017(05):158-159.

[2]刘杨.商务英语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中的应用及技巧研究[J].教育时空,2016(24):112-113.

市场贸易专业范文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实现了高度的融合,越是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我国经济的发展就越发需要人才建设的支持。因此,我国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竞争力,正在积极实施“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策略。本文将从市场外贸企业和高等院校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我国贸易专业“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策略的实施情况,找到其在未来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阻碍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以提升我国国际贸易专业学科建设水平和“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能力。

[关键词]

国际贸易专业;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全程校企合作”是一种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消化”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又能够帮助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拓展相关技能,为我国输送高级别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提供坚实的保证。“全程校企合作”是我国进行高阶段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际市场经济接轨的人才输送渠道。就目前而言,我国国际贸易专业一直是受到家长和学生青睐的重要课程,因此该门专业所背负的使命就是让学生在接受“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情况下,获得理论知识,拓展实践技能,成为“复合式”的发展人才。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现行的“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策略下,仍旧有许多问题等待相关教育专家学者和专职教师去解决。只有在传统的“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策略中找到教育方式改革的新出口,才能让学生在未来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国际贸易专业“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1.1“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要想了解“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如何运作的,首先需要弄清楚这种模式的定义、涵盖范围、实施原理等基本方面。首先,“全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国际贸易专业引入外贸企业一线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介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模式”。在这种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模式下,市场上的企业和合作校方需要经过协商来确定人才发展的计划和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妥善安排学生的课外实践内容和时间,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并逐渐形成国际贸易专业“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实践”体系。

1.2我国国际贸易专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贸易专业在现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旧有许多地方需要积极改进。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贸易专业自身的特点比较复杂,对专业教师以及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严格,因此,该门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生产管理和法律等多门课程的核心理论内容,同时需要加强在实际贸易工作岗位中的实践技能。在这个将“理论”与“实践”连接起来的重要阶段中,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需要首先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通过教师描述或在头脑中进行想象来完成对课本知识的梳理以及对国际贸易体系的构建。然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需要通过“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让理论指导实践的同时,实现实践对理论的飞跃。基于此,有必要将国际贸易专业“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到战略高度的位置,以促进我国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并实现我国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现阶段国际贸易专业“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

现阶段国际贸易专业“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主要发展阻碍在于“校企合作”的实现机制还不够完善,保证其正常运行的基本体系还有待提高。具体而言,在“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校方以“让学生提前熟悉贸易市场”为目的,往往想尽一切办法来与合作企业进行相关事项的协商。然而,就合作企业方而言,尤其是对于中小贸易企业的合作方而言,因其在该人才培养模式下更多的是考虑到企业成本、商业利益及运营机密等问题,一方面表现出愿意接受高校学生进行实践的特征,但是另一方面却在实际配合方面投入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上大打折扣。这种以“合作面窄、合作深度浅”为现阶段特点的“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远远不能满足校方和学生对于国际贸易课程实践的要求。因此,我国国际贸易专业在该经济背景下提出“全程校企合作”模式的人才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题中之义。因此该模式的人才培养战略,通过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确定的“激励增长机制”,促使企业积极参与到该人才培养模式战略中。如此一来,有必要对现阶段国际贸易专业“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进行解决。

3改革国际贸易专业“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当下,我国对妨碍国际贸易专业“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地方进行必要的改革是我国教育业发展的题中之义。这一改革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具体实施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国际贸易专业在“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不断完善相关机制和体系,以确保整个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国际贸易专业“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3.1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为改革的践行奠定坚实基础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大条件下,校企合作机制是以“自愿互利”原则为实现基础,遵循市场运转基本原则,以校企双方达成“共赢”为目标,实现“校企合作机制”的良性运转。因此,在“校企合作机制”下参与进来的各方都需要保持畅通的交流,这就需要一个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来进行保障。例如:需要逐步建立起“覆盖面广、强度高”的专业“校企合作指导机构”,通过强化参与人才培养模式各方的信息沟通来迈出“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改革的第一步。再如:在将人才培养策略付诸实际行动的层面来看,“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校企合作双方在培养方法、方案实施、国际贸易课程建设、实践内容安排等方面进行协商。这就需要相关计划人员保持活跃的思维,在充分保证各方利益不受影响的条件下,同时兼顾外贸业务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以保证“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3.2加强国际贸易专业教师的培养,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

不论是那种形式和内容的教学改革,教师团队建设永远是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国际贸易专业教师作为教学的“领导者”,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不仅会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也会影响到国际贸易专业与企业实行“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战略计划的效果和进度。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提升教学能力,更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时时刻刻为学生设身处地地着想,为他们解决在课堂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棘手问题。此外,校方也需要为国际贸易专业教师提供更多的人力、物力及财力上的支持,权力帮助教师和企业在具体时间项目上的合作和沟通,让自己在这个模式当中成为一个坚实的沟通“桥梁”和“支撑点”。

4结语

考虑到世界市场经济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在我国国际贸易专业实施“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与社会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既让学生在进入职场前对变幻莫测的经济现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让企业在日后的自身发展中找到了更多且更加合适的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帮助企业规避了一定的市场风险,为企业的长久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现阶段,“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依旧存在一定的发展阻碍因素,因此需要校方、企业甚至是政府联手支持该人才培养模式。基于此,我国国际贸易专业“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寻得新的发展出路,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经济的完美接轨提供高端贸易人才。

作者:沈靓 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画画.基于企业需求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8).

[2]董保民,王运通,郭桂霞.合作博弈论分解与成本分摊[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

[3]侯建军.二级管理模式下高职院校系部教学管理机制的创新[J].文教资料,2010(23).

市场贸易专业范文3

 

一我国图书版权国际贸易的困惑与检视   作为一种知识传播和文化交流的有形载体,图书的国际贸易源远流长。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以及版权保护与利用制度的建立,图书实体及其版权权益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性资源。我国是世界文化与技术发展前沿的文明古国,过去曾居于图书输出大国的地位。自平安时代遣唐使和有留学生始,日本来华的僧侣和留学生就搜集了大量的汉籍带回日本。[1]两宋文化兴盛,图书出口更是遍及东亚各地与海外。[2]当代,国际间图书贸易进入繁盛时期,我国图书出口事业与快速提升的国家相比却落后了。若从结构上分析图书国际贸易,我国实体图书的进出口在持续了多年逆差后,在国家和出版企业的大力扶持下,2006年出口量已达到736万册,进口360万册,还初步实现了实体图书贸易的数量顺差。若与实体图书比,图书版权贸易是目前最弱的短板。   图书版权作为现代图书贸易活动的主流模式,是实现图书国际贸易平衡的重点攻关方向。随着世界版权公约和伯尔尼公约版权的签署与全球推行,版权贸易日益成为国际图书贸易的主要方式。我国图书国际贸易的着眼点也从实体图书的出口扩展到图书版权的国际输出。和实体图书贸易一样,图书版权也经历了长期的失衡。自1992年正式加入版权公约以来,出版社才初步适应了国际版权贸易规则,但由于我国的图书版权贸易起步较晚,发展还很不成熟。[4]我国在1990-2000年十年间引进与输出的总体比例大约是5∶1;在2001-2004年间,由于WTO体制的正式确立,国外图书版权大量进入我国市场,引进与输出的比例达到10∶1。近年来,国家新闻出版,通过金水桥计划、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等多项扶持措施的实施,[5]2004年、2005年开始有好转的迹象,版权出口与进口比例分别达到了0.13∶1和0.15∶1,连续两年小幅递增。   在2006年第13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版权输出合同首次实现了图书版权贸易顺差。2008年,我国政府颁布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在加快版权产业发展和加大版权保护力度方面的专项战略任务,指出要大力扶持版权相关产业发展,支持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时代特点作品的创作,要完善制度,促进版权市场化,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版权市场化中的作用,推动版权出口和文化输出事业。作为我国图书“走出去”战略的优先发展方向之一,我国图书国际版权贸易正由困惑转向生机。[6]版权贸易不仅将成为我国图书出版事业与国际主流趋势接轨的重要途径,也将在我国图书出口战略实施中显示了巨大的文化和经济价值。   二我国图书版权国际贸易的起点与接点   随着图书产品的极大丰富和受众文化水平的持续提高,当前,国际图书版权贸易已进入买方市场时代,传统的作家中心主义受到越来越大的局限。特别是对于版权国际贸易的后发国家,只有在整体上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接受以受众需求为出发点来组织生产的现代企业经营原则,才有可能规模性、持续性地提升国际业界地位。日本动漫产业的成功就得益于现代产业链运作,以读者反馈好的杂志连载漫画作品为基点来营造庞大的综合产业规模。[7]   由于各国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化和多样性,版权出口面临着许多制度性障碍。尤其是在西方文化占主导地位时,图书版权的单向输出特征比较明显,非西方国家和地区要实现国际出口,就必须在优势领域集中投入人力和资金资源重点突破。以近年来文化贸易输出快速增长的韩国为例,1978年至今的三十年间,以版权形式出口的韩国图书中占据第一位的是漫画领域(37.1%),之后是儿童领域(27.3%),而文化(15%),语言(6%),技术科学(5%)等图书难以成为气候。总之,视觉性强且需要翻译的原文分量相对少的领域的出口显示上升趋势。[8]日本漫画,就成功地突破了语言文化的区隔性,占据了全球漫画市场的60%,其出口欧洲市场和美国市场的规模超过了亚洲市场。而我国版权输出如何把握好自身的起点与国际的接点呢?本文认为有三:   (一)悠久史脉,不竭之基。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以历史、武术、医药养生等为代表的特色东方文化是能够获得国际关注亲睐的,其他类型的题材也应进行针对性的挖掘和组装。科技出版由于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较小,限制更少,所以亦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力军。[9]在关注民族特色文化题材的同时,还要重视国际文化语境的开发。有学者强调多元文化背景的国际性视角对于华文文学作品版权成功出口的具有重要意义。[10]对于文学类作品而言,讲述文化碰撞与交流的题材是一棵长青树。   (二)重点突进,兼及他径。版权出口应考虑区域化市场的特殊性,以市场细分理念为指导进行突破和经营。台港澳及东南亚华人聚居地区是我国图书版权出口的桥头堡,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有研究预测,未来5-10年内大陆简体字图书在台湾地区的销量将有高达10倍以上的增长空间,达到台湾地区图书年销售码洋的20%以上。[11]这类市场能够吸取各类题材的华文图书。与之相比,欧美地区对东方传统文化和旅游地理类书籍集中关注,是这类题材的版权出口目标国。   (三)校准接点,弱化助抗。在产品形式上,应客观认识到语言翻译、体例编排等技术细节的重要性。在注意力经济兴起的21世纪,要重视出版物视觉的国际接点,比如采取英文目录和简介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国际出版对我国图书版权的注意力。[12]我们在策划、设计和出版环节上加强对目标市场的调查、推销和改进工作,尽可能使实体内容得到形式上的完善,弱化因技术性问题导致的输出助抗。版权作为一种知识产权,具有智力成果和物质财产的双重属性,具有可复制、重复以及分离使用等特点。目前,我国版权出口的主要模式是由我方组织作者提供作品,对方负责出版发行,版权归属于我方,给对方付酬。这种版权模式灵活性不够,交易双方缺乏前期沟通协作。若采用综合化一体操作模式,建立起采购定制协作机制较为主动,即进口商调查和选择国内市场需求品种,并和出口方进行充分交流,再由出口方提供相应类别题材版权。当然,这种贸易模式,需要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持续的合作应对选择调查的成本。   三我国图书版权国际贸易的三思与建言#p#分页标题#e#   (一)不世之略的国际性版权贸易平台   出版产业不仅是内容制造和加工产业,而且更重要的是以版权要素为核心提供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版权产业。作为版权产业应该具备包括版权生产交易主体、版权交易客体在内的完善的版权市场以及版权市场保障体系。每年我国都有大量的文化创意产品面世,但交易不畅成为了制约版权产业发展的瓶颈。构建版权交易中心,可以很大程度地改变目前我国版权贸易落后的局面。[13]过去在版权交易发展的早期,由于具体国情和时代的局限性,区域性的版权交易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提供支持。然而,我国图书产业作为一个整体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整合版权交易平台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交易中心就成为了远见卓识的不世之略。如何推动国际版权交易平台及其制度体系的建设呢?本文认为,须在现有的国内出版物交易中心/会展的基础上进行择优整合,以国内领先的区域文化产业聚集区为依托,由政府支持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和影响的文化版权交易和输出平台。过去,我国图书版权贸易的弊端主要表现为数量失衡、省区失衡和区域失衡三大失衡问题。[14]实际上,省区和区域失衡正是对文化和产业集聚差异的市场反映。国际版权交易平台正是以发达的文化产业为支撑的。法兰克福书展、伦敦书展等之所以成为全球版权交易中心,与当地长期繁荣发达的图书创作文化和完善强大的图书制作、出版与营销产业分不开的。从我国的文化格局和产业布局来看,北京是我国政治文化科技中心,对外交流中心和出版中心,具有非常丰富的版权资源和十分方便的对外交流优势,开展版权贸易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15]因此,北京、上海等地当成为国际性图书版权交易中心的应然选择。就具体设计而言,版权国际交易中心运营平台将集版权作品登记、版权交易合同备案、版权查询、版权认证、版权公告、版权展示、版权交易、版权维权等功能于一体,既符合版权管理部门的需求,又能满足版权企业市场化运营需要,以形成一个上下游良性循环、功能完善、开放式形态的版权产业链。同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网络版权交易平台也将成为必要的设置,特别是对于国际版权交易的信息、前期遴选和沟通作出导领。   (二)不费之惠的图书版权出口贸易协会   由于引进图书的竞争日趋激烈,导致我国出版社在版权贸易的购买条件(预付金和版税率)方面呈水涨船高之势。[16]对于版权出口来说,我国出版企业在资本规模、专业能力、人才资源、实务经验和营销渠道等方面是存在缺陷的;一是作为企业个体的国际竞争能力相对薄弱,二是版权出口不仅是企业个体的营利性业务,还牵涉到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制度完善、市场咨询等多方面的基础性工作。由于资金投入大、直接收益慢,个体企业不愿承担,从而阻碍了行业整体的进步。目前,我国在印刷、出版等专业领域都组建有行业协会,在进行量卓有成效的运转。但是,图书版权出口是一项具有高度专业性的系统工程,现有的行业协会组织不甚了解该领域的独特的专业性,且一些协会组织往往还保留着某些政府管治色彩,难以在充分市场化的国际图书版权交易领域中发挥作用。因此,完全依靠市场主体力量,在国家主管部门指导下,以不费之惠之举,组建的图书版权出口贸易协会,专事对我国图书版权出口贸易的市场指导和权益协调,国家不司行管和财物力,实为明智之策。   图书版权出口贸易协会的工作重点主要是面向国外,通过参加国际书展、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等,宣传、推介本国的文化产品;通过在其他国家建立办事处等机构,维护本国会员的权益。[17]比如美国出版商协会、英国出版商协会、德国书商协会等,既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国内政策导向与业界协调,也在国际市场上充分发挥了法律保障、市场咨询、政府沟通等制度性功能,更是国际版权法律体系及其市场规则的积极构建者和推行者,为推动本国图书版权出口、保护版权拥有者利益作出了巨大贡献。日韩等国,虽然这些协会性质有所异,但这些协会始终代表着整个出版行业的共同利益,成为向上与政府、向下与出版者沟通互动的桥梁。[18]图书版权出口贸易协会在组织的成员构成上,要改变一般行业协会的单一性,按照产业链进行一体化整合,除吸收传统上分离的出版商协会、书商(图书营销商)协会、作者权益协会以及版权交易机构协会等中介性组织的有效元素外,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外向型协会,须组成一个图书版权贸易相关市场主体的利益联合体,以充分发挥系统协调、整体推进的效能。在组织机构建设上,重点建设专业推进实体和智囊团机构,强调专业服务职能而非管理职能,比如韩国出版文化委员会建立的出版研究所,就为韩国图书贸易的战略转型和前沿实务开拓起到了很大作用;在组织管理体系上,要在自治原则基础上把握好市场协调和政府指导之间的协调,一方面为增强行业协会的市场适应性、主动性和灵活性,确定协会的民间自治社团性质,以协会的自治性质促生协会成员市场化的能动性,另一方面在政策扶持、资金援助、市场开放等方面争取获得政府的指导与助力。   (三)不可或缺的版权交易服务机构   我国书刊出版行业与国际接轨程度尚低,[19]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版权出口贸易服务机构的缺失与人才的匮乏,包括图书翻译和推广机构等。版权贸易既涉及到特定国度受众的思想意识、文化追求与价值取向,又涉及到出版人的出版理念、选题策划、营销技巧、开拓创新和果断决策,[20]要求高度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单就语言障碍而言,图书翻译工作就成为版权输出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出口图书翻译往往需要高额费用,对时效性和适备性的要求都很高,出版社往往难以承担,不少优秀图书版权由于翻译费用无法落实而失去了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   站在版权世贸视阈上看,版权市场与机构在出版业的经济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际贸易网络的复杂性和专业性,都要求专业版权机构成为市场间的接点,发挥其连通交易双方的关键媒能。同时还要求版权机构备具业务纵深挖掘力,使双方求取更多利益。在版权的服务种类上的突破,开拓图书以外的衍生产品的业务。[21]因为版权业是微利行业,需要达到一定规模后才能稳步发展,品牌、信誉和创新是版权机构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2]虽然我国在版权贸易规模有限的当下,要依靠有限的市场发育出完善的版权机构需假以时日,但而版权机构的不成熟又反过来制约了版权贸易的扩大化。这一悖反现象是不能漠视的。本文认为,在启动初期,国家可以通过专项基金、财税优惠、人才培训补贴等措施,催促版权机构和翻译机构的勃发。嗣后,再纳入规范。#p#分页标题#e#

市场贸易专业范文4

关键词:英语教学;茶叶贸易;作用;地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繁荣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越来越频繁,在诸多国家的沟通与交流中英语成为了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从茶业贸易的视角来看问题,在茶叶市场里的沟通与交流都需要使用英语,英语在茶叶贸易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茶叶贸易和英语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英语的使用可以促进茶叶贸易的发展,同时茶叶贸易的发展也会提高英语的使用频率,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1英语教学与茶叶贸易的关系

以经济全球化为生活背景,英语不仅成为了各个国家之间交流与沟通的常用语言,还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使用到的语言,英语能够促进人们的沟通。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英语教学工作已被各大学校所重视,在小学里面,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就已经开始学习英语了,英语教学被社会大众普遍接受。对于英语教学和茶叶贸易来说,在茶叶贸易的发展过程中英语教学发挥着极为多元化的影响作用,英语在茶叶贸易中成为卖家和买家洽谈价格的使用语言,使卖家和买家能够进行更好的沟通与交流,从而促进茶叶贸易的良好发展。现如今我国的茶叶贸易已走向国际化,在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英语的使用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英语教学的发展与茶叶贸易的发展有着直接联系。

2英语教学在茶叶贸易中的作用

2.1英语教学对茶叶贸易商借鉴外国先进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表现之一,历经我国传统文化几千年历史的沉淀,如今为社会大众所喜爱的不仅仅是茶文化,更多的是以茶文化为基础,从而发展起来的茶道和茶文化人文情怀。茶文化发源于我国,但是我国的茶叶贸易发展得却比较慢,尤其是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茶叶贸易起步晚,所以茶叶贸易给我国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乐观。在商业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许多问题,不论是茶叶交易规则还是茶叶价格,在我国的茶叶贸易发展过程中都表现得不够完善,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影响了我国茶叶贸易的发展。对于我国现在的茶叶贸易发展来说,要想茶叶贸易发展越来越好,那么首先就要使茶叶贸易变得专业,无论是交易规则还是茶叶价格的洽谈方面都要表现得很有规则。我国的茶叶贸易商应该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建立科学合理的贸易服务体系,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英语知识就显得很重要,无论洽谈价格还是发展茶叶贸易都需要用英语来进行沟通,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最常用的沟通语言,英语的使用有利于茶叶贸易的发展。现在我们生活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英语成为了世界通用的语言,英语可以使茶叶贸易商人在外出学习茶叶知识的时候与国外的商家能进行良好的沟通,有利于茶叶贸易商人去更好地学习茶叶贸易相关的知识并且提高自己的应用实践能力,无论是对于外出学习的茶叶贸易商人来说还是发展商业贸易的企业来说,在团队里都需要具有良好的英语素质的专业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避免由于沟通不当出现的茶叶贸易交易问题。只有当茶叶贸易商人掌握足够的英语知识,才会为他们带来自信,当他们外出学习的时候会表现得非常好,同时也能够与国外的茶叶贸易商人进行沟通,如果我的茶叶贸易发展得越来越好,就会带动我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

2.2英语教学可以为茶叶贸易拓宽海外市场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茶叶贸易想要一直都可持续发展并且在商业贸易中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那么茶叶贸易就不仅仅只该是在国内市场中进行贸易,要积极拓宽海外市场。受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现状的约束,茶叶贸易很难在国内有更好的发展,如果要想茶叶贸易能有更好的发展,那就应该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在茶叶贸易市场中,英语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的,英语能够促进各国产商人之间的良好沟通,英语的使用符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良好的语言沟通不仅能够使茶叶贸易在国外的贸易市场上发展得如鱼得水,同时还能够提升我国茶叶贸易的发展水平,从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繁荣发展。

2.3英语教学奠定了茶叶贸易发展的基础

在茶叶贸易发展的过程中,英语是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的,茶叶贸易在世界市场占了很重要地位,国外市场中的茶叶贸易的经济效益是国内市场茶叶贸易经济效益的几十倍,对于茶叶贸易的发展来说,国外的茶叶贸易市场和国内的茶叶市场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国外市场的茶叶贸易发展要比国内市场茶叶贸易发展的经济效益更大。在发展茶叶贸易的时候,只有各国之间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他们才能够达成共识,形成合作共同发展茶叶贸易,如果茶叶贸易商人不会英语,那他们在进行茶叶贸易的时候,就不能准确地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因为他们的英语水平难以让他们说出茶叶贸易中的专业名词,茶叶贸易商人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那就很难能够形成合作。因此,在茶叶贸易的发展过程中英语被频繁的使用。

3英语教学在茶叶贸易中的地位

3.1英语教学是茶叶贸易国际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每个国家的语种都不一样,所以交流起来会比较复杂麻烦,对于国际之间的交流来说,能够掌握一种通用的语言是十分重要的。以经济全球化为生活背景,并成为了国际交流中使用率最高的语种,从茶叶贸易视角看问题,学好英语是十分重要的,英语的使用可以为茶叶贸易的发展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英语教学已被社会大众普遍接受并且大力推广,都是在茶叶贸易的发展过程中,茶叶贸易商人可以通过英语学习,从而学习到更多国外的茶叶贸易专业知识,达到与贸易商合作的目的。英语教学在我国茶叶贸易的发展过程中是有一定的地位的,而且这个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是十分有利于茶叶贸易的发展的。

3.2英语教学是开拓世界茶叶市场的重要渠道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诸多商品都已经对海外市场进行开放了,同时我国的茶叶贸易也随之繁荣发展起来,商业贸易的发展现在不只是注重国内市场了,同时还注重对海外市场的开拓。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要想使我国的茶叶贸易发展的越来越好,在发展国内市场的同时要紧抓海外市场的发展,并且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企业的发展,创新管理模式和销售手段,使我国的茶叶贸易发展得越来越好。在发展茶叶贸易的时候,仅仅注重管理模式和销售手段还是不够的,同时还要掌握一门通用语言,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英语就是最常用的语言了,英语教学可以提高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整体英语水平,相关工作人员在与国外其他茶叶贸易上进行洽谈茶叶贸易的时候能够如鱼得水的沟通,最大限度的表达出自己企业的优势,赢得其他产业贸易商的好感,从而达到更好的茶叶贸易发展。因此,英语教学的是拓宽世界茶叶市场的重要渠道,能够从根本上促进茶叶贸易的良好发展。

4结束语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茶叶贸易的发展是一片繁荣向上的景象,英语教学在茶叶贸易发展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英语教学能够为国内的茶叶贸易市场开拓出更好的发展渠道,并且英语教学能够促进我国茶叶贸易商人与国外其他茶叶贸易商人之间的良好沟通与交流,从而促进国外茶叶贸易市场的开发。

参考文献

[1]齐伟伟.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瓶颈及对策[J].福建茶叶,2017,01:46-47.

[2]邓妍.英语教学在茶叶贸易中的作用及地位分析.福建茶叶.2016(10)

市场贸易专业范文5

 

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服务贸易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版权贸易是一种无形财产权贸易,是服务贸易的一种,属于许可证贸易的范畴。版权贸易涉及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层面,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影响很大,已经成为各国不可或缺的贸易内容。我国开展版权贸易,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的,至今已有20多年了。1991年6月我国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紧接着相继加入《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国务院还颁布了《关于实施国际著作权公约规定》。从此,版权贸易有了法律依据。我国出版界的版权贸易活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但是我国版权贸易仍然存在很多问题[1]。   1现阶段我国版权贸易面临的严峻问题   1.1版权贸易发展不平衡   1.1.1我国在版权贸易中长期处于逆差地位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对于香港、台湾地区,再到韩国、新加坡等大中华文化圈,基本是持平的甚至处于贸易顺差。也就是说,我国即使输出了一些图书版权,也主要是输出到一些亚洲国家和港澳台地区,而对美、英、德、法、加、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逆差为11∶1,其中对美国一国的逆差是20∶1。这说明在国际文化贸易逆差中,我国仍然只能被动地接受西方文化产品,而中国的文化产品却只能主要在中华文化圈内流动[2]。   1.1.2版权贸易在国内发展极为不均衡   从数量上看,1998~2005年,全国已开展版权的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北京地区居首位,其版权贸易量占全国总量的50%~60%,引进总量为28380种,占全国引进总量的67.2%,遥遥领先于其他省市,分别高出第二名上海和第三名辽宁56.2和58.5个百分点,是其他地区的数十倍之多。从区域分布看,图书版权引进存在地区不平衡的情形。近年来引进版权实力较强的地区主要有10个左右的省市,如北京、上海、辽宁、江苏、广东、天津、浙江等,这些地区的版权贸易量几乎占了全国版权贸易量的86%以上,其他地区则较少,更有几个地区甚至于尚未开展此项工作。从输出内容来看,有关中国传统文化、语言类书籍受欢迎,其他类别则较少见。例如,2005年版权输出类别1517种,其中历史、地理类279种,文教科体类148种,医药、卫生类164种,这9类图书输出类别的将40%[4]。   从输出渠道来看,我国图书输出版权无论是品种、数量,还是地区都有很大局限。我国版权输出的内容过于单一,主要集中在中医、武术和古典文学等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从地区看,近些年来版权实力较强的地区主要有10个左右的省市,如北京、江苏、上海、广西、吉林、陕西、辽宁、广东、天津、浙江与湖南等。这些地区的版权贸易量几乎占了全国版权贸易数量的绝大部分。其他地区则较少,有近10个地区开展的版权贸易极少甚至于尚未开展此项工作。   1.2缺乏版权贸易人才   版权贸易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有关人员既要精通贸易规则,又要熟悉出版业务,还要有较强的选题策划能力,洞察市场的能力,这个要求对我们大多数出版社来说无非是个难题。所以应加强版权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举办各种类型的版权贸易的培训班、研讨会,邀请一些具有版权贸易实战经验的人士进行讲解,或是选派外语基础比较好、业务素质比较强的人员赴欧美等地考察或作短期进修等。   1.3版权保护力度弱,盗版现象仍然猖獗   盗版是困扰出版社和国内外版权人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制约我国版权贸易广泛开展的最大问题之一。许多外国出版商由于害怕卷入他们所不熟悉的中国的法律体制中进行诉讼,而拒绝对中国进行授权。我们的版权管理和法制建设还不够完善,有关我国著作权法等法律的宣传还不够深入,打击盗版违法活动还缺乏有效措施,打击力度还不够。美国前第一夫人希拉里的回忆录《亲历历史》在我国刚上市,就一举登上了京、沪、穗三地图书销量排行榜的榜首。但与此同时,据不完全统计,该书的盗版至少有6个版本,这6个版本既有平装书、也有精装本。为了使盗版书能够顺利发行,有些盗版商甚至为销售盗版书的书店支付罚款,出版社为此蒙受巨大损失。   1.4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缺少一定数量的版权机构   虽然我国的著作权制度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相对于《世界知识产权协定》(TRIPS)和《伯尔尼公约》等国际性法律仍存在着诸多方面的不对称性。另外从全球范围来看,英国有200多家版权公司,美国有600多家公司,我国的版权公司还不到30家。相对于全国560多家出版社、200多家电子音像出版社、8000多家杂志社、2000多家报社、数千家网站和其他版权相关产业,版权机构从数量上看显得微不足道。同时28家版权公司仍然是国有资本垄断专营的局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良好体现[5]。版权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懂专业、懂图书编辑、精通外语同时还具备一定市场敏感性的人才凤毛麟角。我国目前的版权机构从数量上看显得微不足道,与国外版权商相比,我国制度尚不完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鱼目混珠,有些人员甚至侵害作者的权利。另外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整个出版界精通版权贸易的不过百人,在全国52万个出版从业者中微乎其微,版权贸易专业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版权贸易发展的瓶颈[6]。   2发展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持续发展,和各国交往日益频繁,版权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入世后不仅使我国版权贸易的规则更清晰,制度更完善,保护更有力,而且使我国版权贸易的市场更广阔,方式更灵活,范围更广泛,同时也有助于培育我国出版业的竞争力。我们应抓住这个契机,针对对外版权贸易中存在的问题,苦练内功,为自己积累核心竞争力,从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我国能够采取的改善措施可概括为以下几项:#p#分页标题#e#   2.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现阶段我国图书版权输出还处于较低水平,而输出版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收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事关传播、弘扬中国文化,树立、提高国际形象,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问题。正视我国版权贸易现状,明晓版权贸易的重要性,加大对出版社的扶持力度是必要的。具体说,政府应设立一个专门的协调机构,在税收、资本等方面给予出版社优惠政策,包括税费减免、建立专项资助基金等。输出版权就是输出文化,在国外,扶持版权输出是许多国家的重要政策。德国为了加强版权输出,设有多家基金会资助翻译出版,法国文化部、外交部也设立专门基金资助法语作品在国外的翻译出版。政府还应多设几个相关的奖项刺激国内疲软的版权输出市场。   2.1.1加大在国外宣传力度   政府应当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对现有的实力强大的出版社直接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并在信息提供和数据统计上提高服务水平,从图书的选题策划、组织稿源到编辑加工、装帧设计,都要做到精益求精,推出精品,并支持他们踊跃参加国际书展和国际图书贸易洽谈会,通过书展和书会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图书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创造我国精品图书被认同、被欣赏、被引进的机会。另外,对有特色的中小出版社,地方政府也应发挥在本地区的作用,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文化,扩大输出。我国政府于2005年1月推出“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www.chinabookinternational.cn),以资助翻译费用的方式,鼓励各国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中国的图书。   2.1.2从财政上加大对版权输出的补贴支持力度   世界各国对出版业都给予各种政策支持,包括财政上的支持和税收上的优惠。通过政府拨款来扶持和鼓励出版业中的某些项目、环节或某些出版单位的发展,是世界各国较为普遍的做法。扶持版权输出是很多国家的重要政策。例如,德国为了加强版权输出,设有多家基金会资助翻译出版。法国文化部、外交部也设立专门基金资助翻译作品在国外的翻译出版。众所周知,民族文化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长线工程,鉴于我国目前没有强大的外向型经济实力作为支撑民族文化创新的基础,为了确保民族文化创新能力的顺利进行,政府应该积极提出对策,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拨出专款、建立专项基金来促进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   2.1.3在税收政策上给予出版社一定的减免或优惠   我国对出版业虽有一定的税收优惠,如增值税税率为13%,比其他行业低4%,有些出版物的增值税先征后返。但与国外出版业相比,我国出版企业的税种偏多,税率较高,加上很多出版社同时要向其主管部门上交利润,我国的出版社的经济负担要远远大于国外的同行。因此建议,在增值税方面:对出版社的不同产品实行差别税率,对国家鼓励的出版物免征增值税或者先征后退,对其他门类的出版产品降低增值税税率。在所得税方面:可以参照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等征收的企业所得税实行低税率。对公益性出版,可以免税甚至政府投资出版。国家应采取通过设立专业基金补偿,免税等措施,对输出版权的单位给予一定的补偿,以鼓励输出好的精神产品[7]。另外,我国新闻出版署、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都有各自的版权贸易机构,这些版权贸易机构间应加强资源整合,促进合作与交流,使我国的版权对外输出工作迈上新台阶。新闻媒体也应在文化产品的宣传方面做好工作,为文化产品的营销做出应有的贡献[8]。   2.2分析国际图书市场,了解不同的需求   版权输出要有适合海外市场的选题,目前我国内地图书市场的许多选题不适合海外读者,包括文化差异、理论结构、内容体系等。对海外读者了解不足,自然无法开发出适合海外读者需求的图书。因此输出版权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市场,确立可以开拓的海外市场的具体类别,通过对外合作部门或者专业的版权机构开展针对海外图书市场需求的市场调研,有目的地生产适合海外读者口味的图书。   2.2.1利用国际图书博览会推销自己   国际书展为各国出版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文化交流平台,它不仅可以显示本国的文化实力,还可以发展文化外交。在出版实务方面,国际书展为版权贸易提供了最重要的场所。西方出版社一般参加的大型国际书展有法兰克福书展、美国书展、伦敦书展、波罗尼亚书展、东京书展、以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其中法兰克福书展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版权交易市场。据统计,在法兰克福书展上达成的版权交易占世界全年总量的75%以上。同时由于合作出版有利于增加印数,减少生产成本,降低市场风险,所以在实践中应用很广。而国际书展为合作出版提供了最为直接交流的机会,寻找项目、共同拟订生产计划或者是交易条件的讨价还价等。此外,国际书展是一种有效的推销各国图书的形式,参展商以看样定货、现场选购的形式促销图书,成为一种重要的图书直销形式。   2.2.2开拓与国际图书业交流合作的新领域   国内出版社要不断开拓与国际图书业交流、合作的新领域,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入国际市场。要在充分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搞好、搞准选题策划,在内容、版式、装帧设计、用料、印装等方面下功夫,把适应国外读者需求的图书搞上去,出精品书,出创效益的书。把加强选题策划作为出版社重大战略决策之一。因此,出版社的选题策划就必须兼顾国内外两种出版资源、两个出版市场的关系,既要有国内的双效益,又要有国际竞争能力。比如一个有价值的选题,可以根据国内外市场和读者不同的需求,搞“综合利用、深度加工”,可搞各种开本,可搞精、平、简、缩版本,也可搞以文为主的插图本,也可搞以图书为主的绘画本,通过“综合利用”的深加工,搞成系列产品,以增加出版资源的附加值,从而获得更大的效益。   2.3加强版权贸易人才的培养,健全版权机构   2.3.1加强版权贸易人才的培养#p#分页标题#e#   中国版权局原副局长沈仁干称“拥有版权贸易人才是开展版权贸易工作的首要条件。要爱护人才,给他们以相应的待遇,使人才留得安心,干得顺心。只有拥有了一大批版权贸易人才,我国的版权产业才能尽快发展起来。”要做好版权贸易,人才的选择和培养是关键。对于版权贸易中的编辑人员则要求其应当是集策划、编辑、宣传、销售等众多角色于一身的多知识结构的复合型开放性人才[9]。此外,高水平的作者队伍是产生高质量版权的资源库,出版社及文化团体应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版权贸易的重点建立相应的作者信息库。因此笔者建议出版社应尽快建立专门的版权部门或相关业务归属部门,并配备版权贸易专职人员从事版权工作,建立著作权人信息库使版权工作真正做到有人负责,同时,应根据当前版权贸易的新形式和特点,尽快培养既懂外语,又熟悉版权知识的版权贸易专业人才队伍。   2.3.2健全版权机构制度   版权机构应立即行动起来,拓宽现有业务范围,摆脱只有纸质图书版权者单一品种的恶性局面,努力开发图书的附加值,比如电影、电视、音像、电子出版物等立体版权形式,实现版权产品的利益最大化。在欧美国家,除了一些大型的出版企业拥有自己专门的版权贸易部门外,大多数的出版社都是通过版权机构来进行版权贸易的。我国也应该加速版权贸易机构的建设,努力打造版权贸易信息服务与交易的平台,使一些力量薄弱的出版社也可以借船出海[10]。尽快考虑实施“版权人资格认证制度”,提高从事版权贸易有关人员的入行门槛,强化版权人的专业素质和国际意识,培养一支懂规则、守法律、精业务的专业人员队伍,推动我国版权业法制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2.4扩大版权出口,扭转版权贸易逆差   2.4.1以原创精品开拓版权输出之路文化是出版之源,学术和思想是图书的价值之源。原创精品图书在海外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如果选题对路、营销得力的话,这类图书很容易在海外找到市场,关键是我国大多数出版社原创精品图书的产量较少,对原创精品营销的力度不够。相比之下,大学出版社在加强原创精品图书开发方面做得比较突出,其中以复旦大学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以及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尤为突出。例如,复旦大学出版社近年来一直坚持独创性,原创性原则,在推出一流学术著作方面取得了令业界瞩目的成就,图书版权输出相应也实现显著增长。2000年,该社引进版权22种,输出版权达43种,实现了版权贸易的“顺差”;2002年,对外输出50种图书的版权,跃居上海各家出版社之首,这50种图书中,绝大多数是有着较高学术含量的原创精品,其中包括《中国思想史》、《国史概要》、《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21世纪的世界》等原创性学术专著与优秀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月平均输出图书210余种,均为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如《亚里士多德全集》、《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古希腊哲学》等等[11],有些人大社教材还被台湾、香港地区的高校当作教材、辅助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使用。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近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狼图腾》更是创造了我国图书版权输出的新高,已原创精品打进了国际市场。我们能够推出的本土化原创性优秀作品表明我们并不缺少优秀的作品,而是缺乏对它们的发掘和扶持。开发原创作品,必定比引进译作更费时、费力,但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对原创的坚持,无疑在客观上保护了民族文化生态,这种坚持也为出版社积淀了学术气氛和人文气息,最终有利于一个出版社的长远发展。   2.4.2多方寻求进入国际图书市场的渠道   经验和事实表明,中文出版走向世界是一项艰苦而困难的工作,其中的困难来自3个方面:一是中文出版在国际市场中仍居边缘地位,真正走进外国出版主流的依然是少数;二是我国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现状,经济上的弱势自然无法形成文化上的强势;三是本土市场与国际市场风格不一,使出版难以与国际接轨,上述这些问题表明我国出版业走向世界所受到的局限与障碍在今后很长时间无法得到根本改变,所以我们必须寻求多方渠道打进国际图书市场。如增强对海外业界的了解,采取合作出版的方式等。   2.5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推动版权贸易网络化   版权贸易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关于作品、作者、作品版权、出版者方面信息的搜集、传递与使用的过程。目前,全球电子版权与出版信息的网络化建设正成为版权贸易领域的热点。但是由于我国网络发展滞后,导致版权市场信息的不畅,严重地约束着我国对外版权贸易的发展。虽然中华版权总公司筹建的“中国版权信息网”(www.copyright.com)于2000年1月正式开通,一些省的版权局、版权机构及众多出版社、书店等都有自己的网页,在利用新技术广泛出版信息方面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些信息网络并不能满足现在网络环境下对外版权贸易发展的需求。所以应该构建一个基于网络技术的我国对外版权贸易信息通道,同时还要有一个稳定的组织专门负责系统的日常维护和信息更新。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加,出版社与国际的版权贸易将越来越多。版权贸易涉及到外汇版税、版权管理以及一些特殊条例等,因而手续繁多。通过Inter-net,出版社可方便地与国外出版商进行协商,从而迅速解决相关问题,使翻译图书能得到及时翻译和出版,甚至能做到与国外图书的同步出版。网上版权贸易是对传统版权贸易的升级换代。它所涉及和联系的范围以及它向客户提供的信息深度和详细程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版权贸易的发展趋势。   3“走出去”模式国内成功案例———《狼图腾》的版权输出分析   长江文艺出版社成功将其出版的《狼图腾》一书的全球英文版权转让给企鹅出版集团。这不仅是我国图书首次被一次性买断全球英文版权,也是我国当代文艺作品首次大规模进入英文主流文化市场。《狼图腾》所创下的国内版权输出的三项新记录:我国图书按照市场规则首次成功进入欧美主流市场和世界市场;10万美元的预付款,是先前所有中国图书单本书版权输出一次性收的最高纪录;10%的版税也创下了我国图书版权贸易版税收入的新纪录。令国内出版商惊羡不已,也让处于逆差中的中国图书版权贸易市场为之兴奋。目前,《狼图腾》己经售出英、法、德、日、意大利、西班牙、荷兰、土耳其、葡萄牙、希腊、匈牙利、韩、泰、越南语等不同语种翻译出版权,版权贸易成交总金额己达110万美元,其中包括意大利文版的20万欧元,英文版的10万美元。据保守估计,仅仅((狼图腾》一本书的总产值(包括电影)就将达到5~6亿美元[12]。#p#分页标题#e#   《狼图腾》的成功之处是制作全英文推广文案,在国外主流媒体刊发书评,理性选择合作伙伴,不遗余力地自我推销。其最后的预付款、版税都是企鹅集团按国际惯例处理的。这本书在国内市场的成功,电影版权被紫禁城影业公司购买并引起好莱坞导演的青睐,都增加了该书的商业价值,使得在和外商的谈判中赢得高价,这是遵循市场规律的结果。全世界的读者都期望能了解创造了经济奇迹的中国文化,西方普遍认为2008年前后世界范围内将掀起“中国热”,这将给中国图书版权输出提供难得的机遇。

市场贸易专业范文6

关键词:云南松茸;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

通过历年数据认真分析了云南松茸出口数量、目标市场、出口企业现状、创汇金额、产品类型、国际贸易方式、国际市场地位以及结算手段,最终找到了云南松茸出口贸易出现的诸多问题,为了更好地发展国际贸易,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1云南松茸出口贸易发展情况

从1980年云南松茸开始出口日本,并且日本成为云南松茸的主要出口国,少量出口到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东南亚、韩国等国家[1]。根据2000年~2014年的云南松茸出口报告显示,云南松茸出口和创汇金额在国内名列前茅[2],详见表1。由表1可知,2000年~2014年,云南松茸产业的出口量占全国总出口量近一半,出口创汇金额占比高达67%。占全国总出口量不到五成的出口量却能有67%的创汇金额,这个数据相当可观。由此看出,云南松茸的成交价格比全国松茸的成交价格更高,云南松茸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占据一定的份额,购销渠道发展相对成熟。

2云南松茸出口贸易方式

云南松茸出口企业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出口贸易方式,其中包括订价买断方式、委托贩卖方式(寄售)、订价买断与委托贩卖两者结合的方式。

2.1订价买断方式

订价买断方式就是云南松茸出口企业提前与日本贸易方商定好价格,条件谈定以后,出口企业要按时按量发货,出口松茸会按照品质不同分16个等级,而日本贸易方并未按照等级不同给出价格,而且每个等级的需求量很小,一旦经营者未严格按照规定及时发货、数量短缺或者质量出现问题等,未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出口企业属于违约行为,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1]。定价交易承担的风险较小,供应商信誉度是维持出口贸易的关键,要严格遵守合同约定。

2.2委托贩卖方式(寄售)

日本青果批发市场是云南超过八成的出口松茸的集散地,超过九成的云南松茸由出口企业委托日本贸易方在青果批发市场拍卖[3]。出口企业委托日本进口商在青果批发市场拍卖,出口云南松茸从通关、拍卖、汇款以及市场信息收集等整个过程由日本进口商全权负责,出口企业承担一切费用,日本进口商无需承担风险,只赚取佣金即可。委托贩卖对中方出口企业而言,松茸出售不用区分质量优劣,可以统一定价销售,但是很难控制价格,售价大多无法达到理想价格[2]。委托日本进口商在批发市场拍卖,很容易给一些中间商投机的机会,利用拍卖制度的漏洞联合起来压低价格,日本进口商取得自己的既得利益即可,根本不会在意中方企业的利益,云南松茸在日本很难取得一定的销售额,给出口企业和供货商造成经济损失。

2.3订价买断与委托贩卖两者结合的方式

随着出口贸易地不断发展,出口企业找到了有针对性的销售方式。针对超市会选择订价买断方式,在日本青果批发市场拍卖会选择委托贩卖方式。云南松茸企业会根据客户的不同选择销售方式。

2.4云南松茸出口企业外汇结算方式

外汇结算是云南松茸出口企业的结算方式,其中包括后T/T(货到付款或全部销售完电汇货款)、先T/T(发货前电汇货款)、L/C(信用证)。先T/T和L/C存在较大风险,日本进口商很少使用,后T/T的结算方式使用频率非常高。云南松茸出口企业要先发货到日本,日本进口商在检验货物合格后再付款,但是后T/T结算方式让出口企业承担了更大的风险。为了更有利地为出口企业和供货商提供保障,云南政府出台了相关的行业管理条例,其中就提到了外汇结算方式,规定国外进口商必须在出口企业发货之间通过T/T或者L/C结算方式预付一部分货款,出口企业收到预付款后再安排发货,出口企业只接受全额T/T或者L/C结算方式。

3云南松茸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3.1缺乏多元化的出口类型和目标市场

2000年~2014年的云南松茸出口数据[4]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新鲜和冷藏的云南松茸出口量占八成以上,成为主要的出口类型,逐渐形成了单一的出口类型。而影响出口类型的形成有市场竞争力和消费者喜好。同类型商品通过价格竞争让云南松茸的市场占有率逐渐下降;消费者对未加工的松茸逐渐失去了兴趣,降低了云南松茸的市场竞争力。云南松茸的主要出口对象就是日本,大约占松茸总出口量的94%。其余的6%出口到一些东南亚国家和韩国,因此出口的目标市场太单一。日本对云南松茸的需求决定了其出口情况的好坏,日本的经济形势决定了其对云南松茸的需求量,同样也就决定了云南松茸的出口情况,对日本市场的过度依赖对云南松茸的出口贸易而言是不容乐观的[3]。出口类型和目标市场过于单一直接影响云南松茸的出口贸易发展,不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

3.2丧失定价主动权,价格不稳定

由于云南松茸的出口类型和目标市场单一,在出口贸易市场上丧失了主动权,被动接受买方定价。文中显示的松茸成交单价显示是根据每年的出口量比创汇金额。可以看出,松茸的成交单价起伏较大,整体上来看还是在逐年上升。2005年和2006年两年上升幅度较大,2008年~2010年间有大幅度下降,2010年~2011年间迅猛回升,之后的一年又有明显跌落。云南松茸出口对日本市场的过度依赖,导致被动受市场行情影响,成交价格起伏大。2003年和2006年日本发生农残风波,导致云南松茸的成交价格大幅度下降,2007年、2008年受世界经济危机和食品安全影响,又一次大幅度降价。

3.3严格的贸易壁垒

云南松茸出口贸易受两次重大农残事件的影响。2001年日本修订了《农林物资规格化和质量表示标准法规》,自此日本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转变了消费观念[5]。就在此时,有媒体报导了在中国进口的松茸有严重的超标农业残留。农残事件发生过3次,分别在2003年、2006年和2009年,此后日本对云南松茸加大了检查力度,我国松茸进入日本之后,要在海关停留数日接受检查,层层检查合格之后才允许销售[6]。

3.4大型出口企业不足

整个松茸产业链中游包括出口企业、中间商和零售商。零售商的经营范围较小,大多处在一些中小型批发市场,松茸销售数量较低,需求量小;中间商是通过倒卖赚差价,有一定的市场了解和判断能力,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松茸的成交价格;出口企业就是中间商的倒手对象,在二次加工之后进行出口销售。每年6月份松茸开始上市,一直持续到11月份,市场上会出现很多的零售商,新鲜松茸占主要销售类型[7]。从事云南松茸贸易的规模企业有30家,其中包括18家出口企业,注册资金在100万~500万元的企业占6成,注册资金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只占16%[8]。

3.5物流体系不完善

松茸的保鲜难度很高,营养流失很快,而且颜色会发生变化,因此物流水平成为云南松茸出口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出口企业在发货时可以保证松茸的质量完好,但是长时间的物流过程让松茸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等到了买方手中可能部分松茸已经变质,受物流水平的限制,让松茸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阻碍了松茸的出口贸易发展[4]。

4云南松茸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4.1加大研发力度以提高产品附加值

云南松茸开发后要进行二次加工,制作成松茸干、盐水浸泡密封或者真空罐头,不仅能够增加松茸的保鲜能力,还提高了产品的销售价格,也可以利用松茸的药材性质,研制药品、化妆品等。

4.2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政府部门要成立专业的松茸产业管理部门,给各地区的松茸产业发展提出科学有效的指导意见,制定出符合当地松茸栽培的可行性办法。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用于保护松茸从采摘到贮运全过程的安全实施,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损失,加强管理,不断完善松茸的生产过程和销售环境[5]。

4.3加大松茸相关科研力度

松茸的良好生长态势离不开气候、土壤、品种、管护、采摘、存贮、加工、包装、销售、贸易壁垒以及国际贸易规则等,这也是松茸研究工作的重点[6]。政府部门和企业要加强合作,尤其是一些有一定规模的松茸企业要与松茸相关科研单位,开展长期密切合作,加大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力度,培养专业的研究型人才。除此之外,就整个松茸产业从品种研发到栽培再到销售等一系列环节,都要大量地培养专业人才,紧跟国际形势,提高松茸的国际市场竞争力[7]。尤其紧缺的是松茸市场销售人才,拓展市场、开展国际贸易都需要更有才能的人来胜任,政府部门要协同企业一起大力引进专业人员,制定良好的政策和福利待遇大量吸引高质量人才,用科学的管理办法让松茸产业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

5总结

松茸是云南出口贸易的支柱性产业,为地方政府和当地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让山区的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稳定了民族关系。但是云南松茸的出口贸易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让云南松茸出口贸易产业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政府和企业的首要责任。

参考文献:

[1]刘旭.滇松茸市场破冰在即[N].国际商报,2008-02-14(002).

[2]周选围.松茸资源研究状[J].食用菌学报,2002(1):50-56.

[3]钱丽花.松茸产业遭遇滑铁卢,云南启动救市措施[N].中国民族报,2008-01-15(3).

[4]苏建兰,陈建成.云南松茸国际贸易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6):21021-21026.

[5]苏建兰.云南松茸产业市场前景分析与对策建议[J].林业经济,2010(1):115-119.

[6]王柳,苏建兰,朱秋菊.云南松茸出口贸易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林业经济,2016,30(4):55-61.

[7]倪彩霞,和治婷.百南松茸产业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J].北方经贸,2014(7):22.

市场贸易专业范文7

关键词:数字经济;国际经济与贸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数字经济时代造就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的混合式综合发展人才,给“十四五”时期的新发展阶段带来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和蓬勃动力[1]。针对高校经管学科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特点,结合数字经济时代的强力推动,应当顺应数字经济市场规律的竞争趋势,以全方位的创新提出数字经济时代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具体路径。当前,数字化转型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的侧重相比于以往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更加注重人才的数据思维能力和新商业思维的磨练[2]。需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以数据为驱动,通过发挥专业基础优势,以扎实、严谨的学科专业基础,推动其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数字经济潮流的推动下,新商业思维和新商业规则发挥作用巨大,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等方面急需寻找新的培养路径。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基础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失衡,后续提升空间受限。应用型本科高校更注重毕业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实际情况却存在较为明显的偏差,具体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从该专业培养方案上看,各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专业的设置区别较小,培养方案中虽对实践能力培养安排的环节较多,但具体到实际操作,很多实践环节并没有很好的实施,造成实际效果大打折扣[3]。此外,针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往往是在学校内部的实训大楼或是在商科学院拥有的实验室,能够走出校门到外企实地开展实践能力培养的机会少之又少;对实践课程的设置课时有限,在一个学期里难以完成所有的实操环节,其中有一部分学生只是挑选其中较为简单的实训环节开展练习。对于能够真正达到较高实践能力的培养环节接触较少,自然也就没有达到预期的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在此状况下,相关负责教师为使学生拿到实践课程学分顺利毕业,并没有严格遵循培养方案中的实践要求执行。大四毕业生校外实习这一跨期比较长、实践要求高的实习任务,也没有达到高校的培养预期,一则很多毕业生由于考研、考公或参加其他类型的考试,并没有真正的参加校外实习;二则有相当一部分实习单位对学生实践方面的期望值变低,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质量变差,导致相应的实践指导和教学环节形式化严重,无论是高校还是实习单位对整个实习过程的引导和监管很不到位,使得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难以达到实际需要,距离数字经济时代外贸类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差距较大。

(二)国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难以达到数字化时代外贸企业实际要求。近年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总量越来越多,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就业稳定性差的不利局面;另外,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外贸类企业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却越发强烈。现实却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量毕业生难以达到外贸类企业对应届毕业生招聘的相关能力要求,也即出现了虽毕业生人数众多,达到企业实际需要的毕业生人数却不足的尴尬局面[4]。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数字经济时代带来新技术、新方法、新体验,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细分的能力需求相比于过去存在巨大的变化;二是随着国内各批次自贸试验区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制度创新改革带来自贸试验区内一系列的重大变化,产生一大批最佳创新实践案例。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自贸试验区内的制度创新成果逐步拓展到自贸试验区外,各地区对创新型、复合型外贸人才的需求极为强烈。实际状况却是各大高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导向严重滞后于外贸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这一较为严重的问题,至今尚未解决。

(三)部分高校实践环节师资力量薄弱,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难以到位。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学科专任教师学历层次逐渐提高,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人数也越来越多。但是专任教师中具备外贸企业工作经历或挂职锻炼经历的老师较少,造成从事实践环节培养的指导教师本身并不具备外贸企业一线的实践经验,对实践环节的认知只能是从书本到书本,而不是从外贸企业实际状况到高校实践教学。相对于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大背景,实践环节教学容易出现内容陈旧、与实际脱节的弊端,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难以到位,也难以真正达到数字经济背景下快速发展的外贸类企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技能专业化需求。

(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模式滞后,转型困难。部分高校对数字经济时代外贸企业面临的局面估计不足,对外贸类企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并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或修改存在滞后性,并不能紧跟时代步伐。针对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提出有针对性的提升方案,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基础理论、经贸事务为核心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4],这也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及今后的一段时间,该专业创新型人才依然短缺,大量毕业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毕业生创新能力任重道远。

二、数字经济背景下贸易市场特征

(一)贸易参与主体多元化,数字技术降低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的门槛。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技术推动更多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获取跨境订单、磋商交易细节以及交付商品等成本持续降低,跨境沟通、结算、物流协调等更加便利[5],更多的中小型外贸企业进入国际贸易市场从事相关交易活动。贸易也逐渐向买方市场偏移,那些组织结构简单、反应速度快、竞争优势明显的中小型外贸企业倒逼大型跨国公司朝着扁平化方向发展,国际贸易市场的集中度不断降低,参与主体呈现出普惠性特征。而中小型外贸企业恰恰是大量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生就业的直接去向,其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剧烈的变化趋势难以捉摸,导致对相关学科人才的需求也发生较为显著的变化。

(二)数字化转型降低出口生产成本,提升出口生产率与竞争力。出口企业的数字化、信息化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企业管理水平,区域市场分割使得企业在国内生产销售面临更大压力,迫使生产率较低的企业转向出口市场,寻求更多的市场机遇;竞争的加剧直接使得同质化严重的中小企业在内外夹击下退出外贸市场[6]。在这一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应届毕业生如能顺利进入外贸类企业,需要适应、学习的内容将会非常之多,数字化、信息化发展趋势以及所在企业出口竞争力、生产率等,都需要通盘学习强化。

(三)数字贸易推动国际贸易产品朝着多元化、服务化方向发展。数字技术的应用打通了市场需求端至供给端的信息渠道,众多企业加快了个性化、定制化贸易产品的产出速度;互联网市场打破实体交易市场的时空限制,使得贸易产品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贸易市场竞争加剧推动出口企业主动满足市场的个性化需求,为培训外贸新优势提供新渠道、新机遇[8]。随着国际贸易朝着多元化、服务化的方向发展,国际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由于难以在毕业前接受实际贸易发展状况的实训锻炼,对当前数字贸易发展态势下国内贸易市场的变动趋向难以把控。因此,应致力于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充分认识当前最新的数字服务贸易发展趋势、贸易产品具备的特征等,以更加饱满的姿态迎接就业市场的新挑战、新需求。

三、数字经济驱动国际经济与贸易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转型路径

(一)以自贸试验区创新最佳实践案例为标杆,扩大亮点工作辐射范围。基于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外贸市场的激烈变化趋势,应打破国贸专业过往单一化专业基础课程培养的状况,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与国贸原有专业课程基础进行有机融合,增设跨学科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水平,有助于学生更真实地体会复杂多变的经济活动与商业环境。更加强调学科体系之间的融合、前沿学科技术和理论的融合,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综合专业素质,以综合性能力提升达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二)拓展实践教育渠道,提升实践环节培养质量。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中,已经较为明确的设计有实践教育的模块,但当前实践性环节较为缺乏的是培养质量,即如何保证培养计划中制定的实践教育内容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是今后培养方案制定及检验的重中之重。各大高校经管学院需加强与外贸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将学校实践环节培养下具备一定实践能力的实习生交换到联系外贸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让毕业生通过实战方式更为深刻的领会校内实践学习内容。同时,有计划、有组织的将高校从事经管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教师输送到外贸企业一线进行挂职锻炼;此外,也可有计划地邀请外贸企业高级实训培养师到高校从事兼职实训教学工作,通过专任教师实践教学和外贸企业高级培训师的双管齐下,形成校内校外实践环节的高度融合。

(三)数字经济背景下强化创新创业比赛的磨砺,培养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各高校均在搭建一系列的数字化教学平台,而众多的数字化教育平台也已经应用到很多学科、专业领域,具体到经管类学科特别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数字化平台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进行业务操作实习。将数字化教学平台与线下的实践环节相结合,培养经管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谈判能力、应用能力等。可带领学生大规模参加在全国范围内具备显著影响力的外贸类创新创业比赛,通过创新创业比赛既能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效果进行检验,又能通过多人次的比赛强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规划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

(四)以多种类型的信息技术提升专业人才的数据处理能力及数据思维能力。数字经济时代带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进步,并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行业当中。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当顺应数字经济的发展步伐,培养学生对数字信息的敏感性,以敏锐的洞察力迅速捕捉国内外经贸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数据信息,在培养方案中应细化培养学生数字信息处理能力和数据信息分析洞察能力的具体路径;考虑到不同学生来源的差异以及对今后工作方向的规划差异,避免在数字信息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一刀切的处理方式。制定学生数据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效果评价的综合指标体系,从而科学、合理、规范地测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综合培养成效,并针对单个学生的评价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改进方向。让学生在实习期或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明确自身的不足之处,持续发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其今后发展的提升作用。

四、结论

市场贸易专业范文8

关键词:农产品;对外贸易;商务英语;应用思路

商务英语作为当前我国教育体制建设工作中的重点专业学科之一,在我国对外贸易频率逐渐加大的实际环境下呈现出较高的热度。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及职业院校中均存在着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实际教学工作。然而由于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市场环境受国际市场实际冲击较为严重,因而国内市场氛围相对较为复杂,因此以对外贸易为目的的专业英语教育,依旧在自身教学目的及教学内涵上存在方向上的不足。

1商务英语在对外贸易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市场建设工作中的对外贸易环节主要在于针对我国当前国内经济市场的发展现状,从我国经济贸易出发来对经济交易进行具体化建设。由于对外贸易市场与当前我国国内主流经济市场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对外贸易背景下的市场环境建设依旧存在较大的实际落差。但就交易形式进行分析,对外贸易的实际交易模式与国内传统交易模式并不存在较大出入,因此就对外贸易的交易流程来看,与传统的交易模式相关流程大致相同,即了解商品、对商品进行总体评价,并最终签订合约达成交易。在对外贸易的实际过程中,如果对于商品了解以及商品评价过程中语言不通,势必会对交易过程以及交易结果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可以说,不能够在交易过程中做到实时交流沟通,便不具备了后续的交易内涵,因此在对外贸易过程中语言交流十分重要。相关的商务英语专业人员需要针对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主要贸易内容、自身产品相关信息、产品优缺点等诸多内涵加强自身的商务英语实际能力,并最终应对贸易需求提高自身的英语实际能力。就此看来,在商品了解、评价以及合约的签订过程中均需要对商务英语进行相关应用。由于当前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在诸多贸易形势之中都存在具体应用,因此在应对多数对外贸易的交易项目时,商务英语相关人才均能够针对自身素质特点为交易过程提供翻译及相应的知识技能援助。

2商务英语在对外农产品贸易中的主要特点

相对于传统英语内容,商务英语在对外农产品贸易时,在自身常用语内容以及交流共同常用词汇上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由于当前英语在世界各国之中均存在着具体应用,因而多数国家在自身教育体制的建设工作中均存在着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实际外语教学工作。然而就英语教学结果而言,在应对诸如贸易内容、交易形式及合同签订时个人自身所具备的实际英语能力,往往并不能够针对对外贸易过程中的主要需求来为交易过程提供相应助力。为应对传统英语教学在对外贸易过程中适用性及适配范围较窄的现状,商务英语教育得以应运而生。作为面向商务活动背景下的英语交流沟通需求而进行的商务型英语教学,在接受商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自身素质以及英语学习能力在目标的制定上以及教学环境上均与传统英语教学存在较大差别。当前我国在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相关项目建设中正不断加大实际建设力度,因此应对农产品对外贸易方向的商务英语教学建设成为商务英语教学内涵的组成之一。近年,我国积极推进三农建设、大力推广农业发展,在国家大力扶持农业相关项目的实际背景下农业产业相关的生产力均得到了较大发展。三农建设在对农产品对外贸易相关项目发展提供了相应动力的同时,农产品对外贸易实际频率的提升也随之形成了正反馈,势必会对我国传统农业建设造成积极影响。在农产品对外贸易相关项目中,商务英语的应用正逐渐成为了贸易体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众所周知,在农产品对外贸易过程中,需要相关专业人员利用自身英语实力来对客户进行农产品自身产地、质量、价格及诸多产品信息的介绍,进而为多国家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协商搭建起沟通渠道,进而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相关企业争取最终利益。农产品对外贸易中商务英语的应用特点主要在于英语语言环境直接面向于商品交易、经济谈判及合作竞争方面;同时英语使用过程中尽可能多包含农产品的学名、生产指标等诸多专业性词汇;同时在与客户开展交流沟通工作时自身语言使用不应过于口语化,交流需要语言的使用者具备一定程度的反应能力及思想深度。

3农产品对外贸易中商务英语应用的实际技巧

3.1掌握客户信息

由于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实际环境依旧较为紧张,且国际贸易的合作方之间与国内的商务合作并不相同。在商务谈判过程中双方对于自身利益较为重视的同时对交易整体的性价比、合作对方的信誉程度、产品信息的科学性等诸多因素均存在着实际考量。同时,商务英语在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实际过程中并不仅仅在于对国内农产品信息进行英文翻译,而是在于专门性的语言运作。在商务英语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对商务英语的使用人员存在着较高要求。首先,在专业英语使用能力方面相关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实际素养。在应对农产品对外贸易时不仅能够在商务交流过程中对商务交流常用语言做到良好的掌握,且在农产品相关信息、合作方可能发问的相关问题、农产品名称、特点、产地等方面的英文水平足以支撑整个交流过程中的实际使用;且在个人素质方面商务英语的素养还应体现在交流方式以及沟通能力、商务谈判的相关能力。同时,当前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过程中对多数国家均存在着相关的合作事宜,因此在面对不同的国家人员时由于不同国家人员在商务谈判过程中沟通能力不同、个人生活习惯不同,因而在交流过程中会体现出较为多元化的交流方式。为应对在对外贸易相关商务谈判过程中的突发事件类型,双方贸易人员还应针对双方合作人员的实际关注方面,来对双方合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多加注意。就合作方的实际信息来看,相关商务英语人才在开始谈判之前需要针对合作方个人信息来开展相应的合作准备。诸如在进行合作谈判前针对对方对自身农产品的需求类型,而对农产品的自身特点、产品信息以及对方可能感兴趣的产品类型进行提前准备工作,并就对方信息进行整合合作,争取在开始合作之前为对方留下良好的实际印象[1]。

3.2做好专业性知识的相关准备

由于商务英语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对自身专业性知识存在着较高需求,同时在应对不同环境中的英语词汇、英语内容需求时存在着较为多元化的实际体现。而且专业英语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与传统英语内容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且在商务英语词汇及语法上有较大难度,因此相关商务英语专业性人才如果在进行相关活动之前没有对自身英语的使用需求做出具体准备,则会使相关商务活动的交流质量存在障碍。同时,当前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相关活动中多数商务英语相关词汇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组合实际表达含义不同的现象,因此在面对多数商务环境时相应的商务英语专业性人才应当针对实际活动需求,对自身所可能应用到的专业性知识内容做好预先准备工作。由于多数英语使用国家在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思维方式与我国传统思维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实际差异,因此在沟通过程中相应的商务英语专业人员需要对多数国家中的语言使用习惯做到基本理解。诸如部分国家在语言沟通时有独特的实际搭配,且实际表达内容与传统英语的实际含义存在差异。这就使得沟通人员在实际沟通过程中需要针对对方沟通习惯有足够的尊重、理解。目前我国多数农产品对外贸易活动中对商务英语的主要需求处于对产品情况的介绍及商务合作的沟通交流、合同签约时的具体谈判等。因此当前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知识的准备工作上主要存在于对产品信息的专业性名词规划、产品质量及多种产品综合信息的宣传以及合作过程中的实际谈判之中,因此相关人员在自身的准备工作中也应面向此类需求来开展交流沟通前的商务英语准备工作[2]。

3.3关注语言交流实际效果

农产品对外贸易过程中的商务英语使用对象在于国外合作实际企业,因此在合作过程中使用的商务语言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语言交流的实际效果。不同于国内多数企业间的合作模式,国外合作企业在进行企业谈判前往往会针对周边环境、企业实力以及多数相关信息进行综合性考量,因此以商务合作为目的的商务英语沟通并不适用于整个合作环节中。首先相关的商务英语专业人员需要针对不同国家合作方的实际生活习惯及传统习俗做到充分了解,对沟通对象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及生活方式做到足够尊重。语言交流的实际效果对多数交流对象的实际反馈有较高需求,在沟通过程中相应的商务英语专业人员还应具备初步的沟通技巧及为人处事过程中所必须的商务礼仪。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内涵,交流沟通的艺术同样应在沟通过程中得以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以礼仪之邦著称,虽然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工作是建立在企业自身利益基础上的实际合作,但在合作过程中不应仅仅注重实际利益而忽略交流沟通过程中的礼仪。在进行沟通过程中,沟通人员要在与上级人员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明确表达自身企业需求,同时要为对方做出最大程度的考虑,争取在合作完成的基础上为对方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3]。

4结束语

当前我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工作已然具备了较大规模,且进行对外贸易工作的相关企业在实际合作过程中广泛应用商务英语。就这一环境而言,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中应当加强对于商务英语的应用建设工作,进而在相关贸易合作中促进合作过程中的良好沟通交流。相关研究人员在日后的研究工作中还应针对商务英语的应用价值开展商务英语与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任立群.商务英语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中的应用及技巧研究[J].科技创业家,2014(13):6-8.

[2]周正祥,张秀芳,张平.农产品企业商务英语应用浅见[J].中国软科学,2015(26):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