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市场规划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医疗器械经销商的营销战略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医疗器械经销商的不断增多,医疗器械行业之间的竞争也变得异常激烈。当前各经销商为进一步提升经销实力,扩大产品销量,不断增加产品宣传推广、市场开发及维护、售后服务等人财物力投入,并把营销管理的重点放在产品及营销策略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销售收入,但是基于各经销商的销售观念、销售模式、生产厂家合作意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发展思路,从而影响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销售利润的增长,同时降低了自身的经销热情。为有效逆转这一局势,经销商必须进行经营策略的深入反思并实时调整和革新营销战略。
关键词:医疗器械;营销战略;经销商
当前市场上各类医疗器械产品高低不一,不同生产企业及经销商之间的市场竞争同质化非常激烈,为实现销售利益的价值化各级经销商在营销手段上不断做出调整,一方面加强自我管理,另一方面不断优化营销策略,以期望扩大产品销量,提升市场竞争力。其主要策略体现如下:
一、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产品市场规划
市场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载体,市场规律是经济主体参与市场活动的基本原则,医疗器械经销商只有牢牢把握住市场动态变化,并结合自身经营实际制定合理的产品市场规划,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壮大。当前医疗器械经销商不仅要重视产品的质量,还必须加强市场规划。首先,要深入调查了解市场环境。要对经销区域的市场承载力、经销环境、竞争产品、客户使用习惯、竞争对手的营销策略和经营能力、厂家支持力度、品牌高度等内容进行全面调查,再依据调查结果制定市场发展战略规划;其次,要针对不同市场渠道作正确区分。市场是一个复杂的经济活动环境,它包括各种主客观的变化因素并一直处于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无论哪一级销售商都必须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必须对市场渠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医疗器械销售渠道一般包括战略渠道、辅助渠道、特殊渠道等三个内容,这些渠道各有特点,根据各经销商发展定位方向而有主次之分。其中战略销售渠道对销售市场的影响最为关键,辅助销售渠道,营销成本相对较低且重视程度较低;而特殊销售渠道相对稳定,一般都有自己的长期供应合作。所以经销商在进行市场规划时就必须要对这些市场因素进行全方位的考虑,以便找到最佳的销售渠道,使产品的搭配、主攻方向更加明确化,短期实现所销售产品的最大价值化。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二、加强模式优化,密切产销联系
经销商是加强产品推广实现产品品牌效益转化的主要群体,也是直接面对客户终端的实际运作者,厂家必须重视经销商的市场作用,要以优质的产品、先进的运营模式、健全的营销体系为经销商提供强大后盾,为终端提供后盾,打造自己的营销系统。并时时去优化自己的系统,同时各经销商要与生产企业建立密切牢固的战略合作关系。首先,实行经销商+生产厂家的合作模式,组建由厂家技术员营销专家加各经销商销售人员的团队,共同对现有市场状况、销售渠道、客户心理、经营风险等因素进行分析并落实具体的营销方案;其次,融入与落实问题。这些政策让经销商实实在在的享受到厂方的支持,能够快速的融入市场竞争环境开展销售业务,同时在生产企业的商务政策扶持和经营指导下也能促使经销商加快运营模式和经营发展理念的转变,从而大大提升经销商以及生产厂家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话语权。
市政办商贸批发市场清整方案
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规范全市商贸批发市场布局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商贸批发市场规范布局调整暨清理搬迁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按照年5月8日市长主持召开专题会议提出的工作要求,市政府从6月1日起在全市开展商贸批发市场专项清理整顿行动,特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市商贸批发市场布局和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味,切实解决目前我市各类商贸批发市场布局乱、管理差、安全隐患大,特别是无序乱建、未批先建、未建招商等现象,促进我市商贸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快转型。 二、清理整顿范围、对象及内容 (一)在建商贸批发市场。主要清理整顿内容包括:项目名称、项目业主、总投资、建设规模及内容、拟经营业态、招商情况及项目手续办理情况。 (二)已批未建商贸批发市场。主要清理整顿内容包括:项目名称、项目业主、总投资、建设规模及内容、拟经营业态、招商情况及项目手续办理情况。 (三)已开业经营的商贸批发市场。市场清理整顿内容包括:市场名称、市场位置、经营范围、经营户数及从业人数、市场经营面积、年上缴税收、市场产权属性(国有、集体、私营)、市场建设经营证照情况、市场经营和配套设施设备情况及周边交通组织、市容市貌等情况。 三、工作重点 (一)严厉打击违规建设行为。按照号文件的有关要求,对年10月19日市人民政府《关于规范全市商贸批发市场布局和管理工作的通知》之日后,除市人民政府批准新建的商贸批发市场建设项目外,对其他以任何形式建设的商贸批发市场违规建设项目进行查处。 (二)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对项目建设方违反相关规定进行招商,特别是未经批准未建招商或在建招商的行为进行查处。 (三)改善市场经营环境。对号文件下发前已经开业经营的商贸批发市场,重点检查有无违反法律法规,影响市容市貌,妨碍交通组织,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等情况,督促其整改、优化市场经营环境。 四、职责分工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牵头组织辖区内清理整顿商贸批发市场专项行动,制定辖区内商贸批发市场清理整顿方案和商贸批发市场搬迁计划及原用地业态调整规划方案等。 市商务局:负责牵头组织全市清理整顿商贸批发市场专项统一行动,会同规划等部门和区(市、县)政府统筹全市商贸批发市场的规划布局和调整。 市规划局:负责检查市场的规划审批情况,对违规建设市场予以处置;根据国发2号文件确定的“将市建设成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的定位,对全市商贸批发市场的规划布局进行调整,对相关市场原用地业态规划调整。 市发展改革委:负责检查有关市场项目投资立项(备案)情况; 市国土资源局:负责检查市场的建设用地报批情况,对违法用地的市场进行查处。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负责商贸批发市场建设施工许可证的清查,参与查处违法商贸批发市场。 市工商局:负责检查市场主体的办照情况,对不符合号文件的市场不予办理营业执照,加强和规范市场管理。 市税务部门(国税、地税):督促区(市、县)税务局按辖区政府安排检查市场及经营户税务登记和税收上缴情况。 市城管局:负责清理拆除违法违章市场,清理整顿市场周边市容和环境卫生。 市环境保护局:负责检查市场环评情况和落实环保“三同时”要求。 市公安局:负责全市商贸批发市场清理整顿关闭搬迁过程中的安保工作,严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市公安交通管理局:负责市场周边交通秩序及搬迁过程中的保畅工作。 市公安消防支队:负责市场消防设施设备的清查。 市维稳办:负责协调处理相关维稳事宜;各区(市、县)政府负责辖区内商贸批发市场清理整顿关闭搬迁的维稳风险评估,并将评估报告报市维稳办。 市物价局:负责清查现有商贸批发市场的收费情况及价格监管。 五、工作步骤 (一)前期准备、动员阶段(5月31日前) 1.成立领导小组。按照6号文明确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结合5月8日市长主持召开专题会议提出的工作要求,调整充实“市商贸批发市场规划布局调整暨清理搬迁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商务局。 2.公告。由市商务局、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工商局、市城管局、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市公安消防支队等部门联合《关于加强全市商贸批发市场规范布局和管理的通告》,向社会公布。 3.区县上报摸底清查情况及相关资料。区(市、县)向市商贸批发市场规划布局调整暨清理搬迁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摸底清查情况和登记造册清单。 4.制定清理整顿方案。制定《市清理整顿商贸批发市场行动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安排部署专项清理整顿行动。 (二)集中清理整顿阶段(6月1日起) 1.召开领导小组第一次工作会议(5月31日)。由市政府组织召开“市商贸批发市场规划布局调整暨清理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工作会议”,对清理整顿工作进行统一安排部署。#p#分页标题#e# 2.各区(市、县)组织开展辖区内联合清理整治(6月4日—8日)。由区(市、县)政府牵头,组织辖区内商务、发改、规划、国土、住建、工商、税务、城管、公安、消防、交通、环保、物价等部门开展联合专项行动,清理整顿违反号文的商贸批发市场。市发改、规划、国土、工商等部门同时开展全市各系统内登记审批商贸批发市场的清查工作。各区(市、县)和市直部门清查情况书面材料请于年6月8日15:00前报送市商贸批发市场规划布局调整暨清理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3.市联合检查组组织重点检查(6月9日—30日)。由市商贸批发市场规划布局调整暨清理搬迁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市规划、国土、发改、住建、工商、税务、城管、公安、消防、交通、环保、物价等部门开展联合统一专项行动,对各区(市、县)商贸批发市场逐一进行清查。 4.梳理汇报总结(7月1日—5日)。由市商贸批发市场规划布局调整暨清理搬迁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各区(市、县)清查情况和市级联合统一专项行动情况,梳理存在的重点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形成专题报告上报市政府。 (三)长效监管阶段(7月1日起) 在前阶段工作的基础上,各区(市、县)加强日常监管,按照市政府要求完成全市清理整顿要求,实现全市商贸批发市场的规范布局。 六、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开展商贸批发市场专项清理整顿活动,是坚持走科学发展路,加快建生态文明市,优化产业布局,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味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有着重要意义。各级各部门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责任,各司其责,严格把关,确保工作顺利实施。由“市商贸批发市场规划布局调整暨清理搬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具体实施,市商务局为牵头单位,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明确一名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积极参加清理整顿工作。 (二)依法清理整顿,务求实效 清理整顿商贸批发市场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对清理整顿工作要依法依规办事,既要保证工作成效明显,又要确保稳定。在整顿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政策法规,对违规建设项目,由规划等有关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进行处罚;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依据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对未经依法审核批准,未建招商或在建招商的商贸批发市场,工商部门依法不办理营业执照;对违规开业的,由有关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进行处罚;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依据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三)加强沟通协调,做好宣传发动 各部门联系沟通,形成清理整顿合力,提高清理整顿工作效果。要加强与宣传部门、新闻媒体的联系配合,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台、手机短信平台等大众传播媒介,大力开展清理整顿宣传工作,为专项清理整顿行动营造良好的氛围。
全球化市场下有色金属企业营销策略
摘要:市场营销策略是企业为了市场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指导企业运作的方向和准则。获得顾客和维系顾客并在日益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是制定企业营销策略的目的。本文首先介绍了制定营销策略的一般步骤,并对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的环境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最后提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有色金属企业应该如何利用营销策略来达成最终的市场目标。
关键词:营销策略;有色金属;全球化市场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有色金属生产国,但是目前我国有色金属的消费量远远低于产能,这些富余产能的出现导致我国有色金属行业激烈的价格竞争现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大部分有色金属企业也利用价格策略来赢得市场,但是长期违背市场规律的低价策略显然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对于走进全球化市场的中国有色金属企业来说,必须放弃低价策略,而是采用以市场为导向的价格模式,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定位市场,并通过制定全面而多元化的营销策略来抢占国际市场。
一、有色金属企业制定营销策略的步骤
制订一套完善的市场营销策略一般包含四个步骤,这四个步骤紧密相连并互为补充,分别为分析市场机会、选择目标市场、确定营销策略、营销活动管理。
(一)分析市场机会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有色金属市场环境下,面对不同的买家情况,企业必须对市场形势、买家群体、竞争者等因素进行全面的调研分析。通过对买家市场需求的分析,寻找各种市场机会。目前小型料和大型料市场庞大,在这两个方面,国外企业与中国有色金属企业相比,成本较高,因此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得以凸显。另外,在表面处理技术上,国内有色金属企业也占据一定的成本优势,也可以成为国内有色金属企业主攻的市场方向之一。
供给侧改革下经济法面临的挑战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需求侧短期干预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还需要从经济法的角度来推动政府转变职能,保障市场主体权益。本文结合新时期供给侧改革下经济法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经济法;挑战
新时期供给侧改革主要强调的是,实现提高供给质量,促进结构调整,满足群众需求等目标,但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还存在很多的阻碍。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需要的是挖掘出经济形势的深层次病因,才能逐步解决结构性以及制度性的矛盾问题,目前经济法面临的挑战体现在各项基本制度中。
一、新时期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经济法主体制度面临的挑战
在一般情况下,经济法的主体主要指的是经济法律关系主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相互依存的状态,具体体现在政治国家对市民社会干预逐渐增加,而且市民社会也越来越主动的参与政治国家的各项事务,因此这一现象的出现形成了社会的国家化和国家的社会化的双向运动。随着这种理论趋势的不断延伸,经济法主体制度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也就是形成了一种国家干预主体、社会中间层主体以及市场主体三足鼎立的局面。主体是供给侧改革的基点,供给侧改革的制度革新,也是为了唤醒主体的活力。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政府主体需要逐渐的转变职能,注意及时发挥自己的作用。在新时期供给侧改革下经济法主体制度面临的主要挑战表现在:
(一)利用制度刺激激发主体创新活力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而且目前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向了中高速增长的态势,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主要是需求侧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等,当然供给侧以往的廉价要素成本上升也对其产生了影响。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对创新的要求较高,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政府主体不仅要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还承担着刺激其他主体创新活力的责任。经济法主体制度限制了主体积极性和创新活力的发挥,而且也隔断了制度对于主体创新欲望的刺激作用。目前的经济法主体制度需要进行深入的创新,不仅要保证主体及时激发创新活力,也要利用制度激发各主体的创新活力。
工业设计最新技术与未来市场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在工业设计领域已经有了高速的发展,工业设计的最新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可是,工业设计面临的国内外竞争很激烈,工业设计未来市场情形也相当严峻。文章根据我国目前的工业设计最新技术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未来市场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工业设计;新技术;未来市场
一、工业设计最新技术
在我们看来,之前的工业设计的目的是在“为技术寻设计”,然而,当今的工业设计则是“为设计找技术”。不断发展的中国企业也慢慢认识到,设计要朝着局限于外观设计等辅助的环节向更加高端的综合的设计方向转变。试问复兴号为什么能够以扩大车厢空间的方法来保证乘客既舒适又安全呢?这些创新化设计都需要技术的支撑,要求技术与设计能够完美结合,从而产生更多优秀的富有创新性的工业设计产品。在当今的工业设计领域,不乏很多好的最新的技术来为工业设计添彩,如真空电镀、电解抛光、光蚀到表面处理等。第一,真空电镀。这种技术就是在一种真空的条件下注入一种稀有气体氩气,通过氩气撞击靶材这一活动,使靶材的分离成分与导电的一些元素吸附,从而形成一层均匀的光滑的仿金属的表面涂层。在我们的人类社会,很多材料都是可以采用真空电镀的方法的,比如金属、复合材料、玻璃等等。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可以采用真空电镀这种工业设计最新技术进行处理的一种典型的材料就是铝材,其次就是银和铜。这项技术在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工业设计领域,并且已经创造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工业产品,比如制镜工业、塑料和钢板上的一些金属化涂层。第二,电解抛光。利用电解抛光这种技术能够去除掉产品表面的细微的毛刺并且还具有增大亮度的效果。基本上所有的金属都能被抛光。第三,光蚀刻表面处理。这种技术采用了照相的手法来制作抗蚀膜像,以此来保护产品的表面,采用化学腐蚀剂来进行腐蚀,从而能够产生表面上的纹理。采用光蚀刻的方法产生的金属屑必须做可控制回收。可以采用光蚀刻的物质还包括氯化铁,也可以采用苛性钠这种化学物质来处理废弃的感光胶片,不过,这两种化学物质都是有害的,因此,操作人员在处理这些时都必须穿防护服。大多数的金属都适合采用光蚀刻表面处理的方法,最常见的材质有不锈钢、软钢、铝钢等。在这些材料当中,光蚀刻速度最快的是铝钢,最慢的是不锈钢材质。其中采用光蚀刻的一些典型的工业设计产品一般用于珠宝首饰、铭牌以及一些奖杯的表面处理。工业设计新技术的存在使得在制作产品时的生产工艺、材料、成本等诸多方面都得到提高,最大程度地让许多性价比更高更耐用的产品进入千家万户。与此同时,新的技术的出现也会引领工业设计的方向潮流。工业设计的力量不可小觑,工业设计每一次大幅度的跃升,都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二、工业设计发展的现状及其未来市场预测
在我们国家,工业设计是一门新兴的产业,因此,近几年来,工业设计在我国的发展是突飞猛进的。首先从工业设计的模式的角度来看,第一类是政府所支持的设计机构的模式,是专门从事创意类产业发展并且承担着设计产业政策规划研究的一种机构。第二类是专业的工业设计公司,包含着各类设计精英提供的各种的创意产品。第三类是各大院校或企业设计部门的模式,主要是从事本部的一些科技转化。工业设计有着向全国发展的一种趋势,从业人员的数量每年都在不停增长,并且趋向于年轻化。总体上说,工业设计很大程度地推动了“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目前,工业设计行业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的过程当中。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前段时间的一篇报告《中国工业设计行业发展模式与前景预测分析报告》显示,从2013年起,一直到往后的十年内,中国的工业设计行业市场规模一直呈现递增的趋势,而且增长的速度很快,从2013年的470亿元开始递增,到2015年达到了712亿元,之后一直增长,截止到2019年,我国的工业设计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将近1989亿元,形势可观,可见其未来良好的发展态势。据估算,在未来的四年内,行业市场规模很有可能突破5000亿元,在2023年达到5083亿元。《中国制造2025》提出,到2025年我国的创新能力应该得到明显增强,在全球产业分工与价值链中的地位应该得到明显提升。同时,其还提出,要想提高创新能力,就需要培养一批专业化的、开放型的设计企业,还可以设立一些国家工业设计奖,以此来达到激发全社会积极进行创新设计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中西部产业转移能力的干扰体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利用率先开放和区位优势,抓住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产业转移的机遇,承接发展了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工业,从此引领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普遍出现“民工荒”、“电荒”等现象,以及地价房价不断上涨和交通拥挤等问题,生产要素供给趋紧,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急需“腾笼换鸟”把部分产业转移至成本更低的中西部地区,完成从规模扩张向结构提升的转变。与此同时,国家对加工贸易政策作出重大调整,鼓励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而中西部各个省市区也无不希望承接产业转移,藉此快速大规模地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 有关产业转移问题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关注的是国家层面,其中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是由赤松(Akamatsu,1962)提出,经大来(Okita,1985)、Vernon(1966)和小岛(Kojima,2000)等人不断完善的雁型模式理论,该模型指出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产品生命周期相关的特征(Vernon,1966)、要素禀赋和发展阶段的差异是雁阵式的产业转移发生的主要原因。[1]刘易斯借鉴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提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同样把产业转移与比较优势的变化相联系,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产业转移的主体,指出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是由于非熟练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2]在产业区域转移的微观层面的理论研究上,邓宁(Dunning,1977)认为产业组织决定的所有权优势、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区域优势和交易成本决定的内部化优势是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的主要原因。上述理论分别从产业、产品、企业的角度考察了产业转移的原因,其实质是反映了新古典分析框架内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假设条件下比较优势的转移以及与此相关的产业转移。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Krugman(1991)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NEG),更加关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并存的现实世界中的产业转移现象,基于产业集聚和产业扩散的相互作用更为深入地探讨了产业集聚和转移的微观机制,他们强调区域之间的运输成本是决定区域产业转移的关键变量,认为运输成本的下降也能促进产业的集聚、扩散和转移。[3]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不同地区间经济上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因此上述理论虽然多为国家层面的产业转移理论,却可以作为中国区域产业转移研究的借鉴,如蔡昉等(2009)提出大国雁阵模式并指出中西部地区具有承接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可能性和可持续性[4],刘志彪等(2008)从构建国内价值链的角度提出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该内迁入中西部地区。[5] 产业区际转移作为发达地区实现产业升级,欠发达地区追赶发达地区、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备受国内学界和政府的关注,中西部地区对东部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已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关注的学者较多,现有研究成果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从不同视角分析了影响产业承接能力的核心要素,如王礼茂(2000)根据对纺织产业的研究指出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是影响产业承接能力的主要因素[6],彭连清、詹向阳(2007)在研究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环境与区域转移趋向后发现运输成本和基础设施是沿海企业产业向内陆转移考虑的主要因素[7],陈建军(2002)在分析浙江向西部地区的直接投资的基础上发现市场是吸引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产业区域转移应围绕重要交通干线由沿海向内陆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扩张[8],陈耀等(2008)认为在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已丧失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扩散和区位再选择时,中西部地区要着力创造有利于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软硬环境,首要是降低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9]第二类是对产业承接能力评价体系的探讨,如展宝卫等(2006)提出的产业转移承接力概念认为,产业承接力是产业承接地集聚转移产业的吸引力、准确甄别转移产业的选择力、稳固接纳转移产业的支撑力和融合提升产业的发展力等多种作用力的综合系统[10],孙君军(2009)认为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涉及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信息系统保障能力、经营管理运作能力、发展环境支持能力四个方面。[11]第三类是从具体产业的角度进行量化分析,如惠调艳等(2010)采用因子分析法实证分析了陕西软件的产业转移承接能力[12],苏华等(2011)运用熵值法对中国各个地区高技术产业的产业承接能力进行了量化分析。[13]目前,利用宏观数据对区域整体产业承接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研究的还相当少,本文将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现有数据全面深入分析我国中西部省区整体产业承接能力的影响因素。 二、变量和研究方法 (一)变量选择 根据上述理论和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归纳出承接地的下列因素和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相关:1.承接地的市场规模和市场潜力;2.承接地的要素成本;3.承接地的经济和产业发展水平;4.承接地的基础设施;5.承接地的资源禀赋(区位和人力资本享赋);6.承接地的产业承接政策。 市场规模和市场潜力是市场导向型产业转移的重要解释变量,这是因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企业进行产业区域转移的最重要的目标,特别是近年来有的外销企业在海外市场增长乏力甚至需求下降的情况下,是进一步拓展和巩固中西部市场,较大的市场规模和较高的市场潜力将吸引到更大规模的直接投资。承接地的生产要素成本是关系企业的运营成本,许多沿海企业向中西部转移就是看到中西部相对于沿海地区要低廉的要素成本,劳动力成本和用地成本是产业转移企业考虑的重要因素。基础设施是关系企业市场交易成本的重要因素,东部沿海企业转移投资对承接地的基础设施水平有一定的要求,水电路三通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条件,而网络和通信设施则关系到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企业与外界的信息共享与互通。产业承接地产业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制造业直接投资的技术含量和投资规模,而承接地经济和产业发展规模与结构则体现了其产业发展的基础实力。此外,产业增加值高说明了产业发展的活力,因此,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水平也是沿海企业进行转移投资考虑的重要因素。对于产业转移企业而言,承接地是否具备一定数量的掌握特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本是其进行直接投资决策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地理因素一直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临近产业输出地区,交通便利的地区接受产业输出区的辐射距离近,和产业输出区的交通距离短,无疑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承接地政策是转移企业投资决策考虑的重要因素,因为政府的支持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如税收优惠、企业融资、人才吸引、企业或产品的宣传推广等方面都会给企业带来现实的利益,从而有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p#分页标题#e#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14个能表征这些因素的指标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分析,其中表征承接地政策的NUM1和表征地理因素的NUM2为虚拟变量,见表1。产业转移是通过企业直接投资实现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跨地区流动并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和产业规模,最终导致产业的空间转移[14],因此,我们以省外境内的投资来表征区际产业承接能力,以实际吸收的内资规模作为解释变量。 (二)模型与数据说明 使用2005-2010年间中西部12省市(S1,安徽;S2,重庆;S3,甘肃;S4,广西;S5,贵州;S6,河南;S7,湖南;S8,江西;S9,宁夏;S10,陕西;S11,四川;S12,云南)的数据,以实际吸收的内资规模作为解释变量(以SNZ表示),以表1中能表征本文前面归纳的承接地产业转移引力影响因素的指标作解释变量,建立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模型的一般形式如下:其中,i=1,2,3,,n(n=10),截面的个体,表示承接产业转移的各省区;t=1,2,3,,T,已知时间段,T=6。yit是被解释变量对个体i在t时的值,指某省某年实际吸收内资NDI;xkit是第k个非随机解释变量对各省市i在t时的值,kit是待估参数,it为常数项,uit为误差项。关于本文中的省区取舍标准,本文的研究对象中的中部地区不包括工业化基础较好的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和吉林,考虑到内资在山西、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的区位选择更多地受当地自然资源禀赋的影响,如受能源和自然风景旅游资源的影响,我们将这7个省区排除,2010年之前湖北省没有对全省的引进内资进行统计,因此,我们只对余下的12个省区进行检验。 2005-2009年的解释变量数据来自于各年中国统计年鉴,2010的统计数据来自各省市区2011年统计年鉴,其中土地价格是用每年的土地购置费用除以当年购置土地面积来度量,人均高速公路里程数用每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除以当年年末总人口数来度量。政策方面,安徽、广西和重庆分别于2008年7月、2008年8月和2009年9月开始提出建立国家级产业承接示范区,四川5.12汶川大地震后各地对灾区展开对口援建,该指标安徽、广西2008年后为1,此前为0,重庆2010年该指标为1,其余年份为0,四川2008年前为0,之后为1。根据各省市是否毗邻转移企业主要迁出地长三角和珠三角,NUM2分别取1和0,无时期变化,为个体时期恒量。被解释变量为实际吸收内资NDI,安徽、江西和云南的数据分别来自安徽经济合作网、江西省对外经济合作办网站和云南省招商合作局网站,其余各省市区来自各自当年的统计公报。 三、计量分析与结果讨论 (一)解释变量的筛选 面板数据模型形式常分为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和混合模型,根据模型个体效应是否随机则可分为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其中混合模型即为以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的模型,而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是面板数据分析中常用的模型。本文首先将含价格因素的变量剔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并对非比例变量分别取自然对数后用LNNDI、LNMARK1、LNMARK2、LNLC、LNLP、LNISF1、LNISF2、LNIAV、LNGDP、LNHC来表示。将上述解释变量中的非虚拟变量逐一与政策虚拟变量ZC一起对被解释变量LNNDI进行双变量回归分析,考虑到每个省份吸引内资能力有不同的自身特点,本文采用截距随个体变化的常斜率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其中为常数项,即在解释变量作用之外各省区自发吸引内资水平的平均数,0i为省区i的特有影响因素作用对常数项的偏离,反映了每个省份吸引省外资金的不同特点,但我们主要关注解释变量对地区产业承接能力的影响,因此下面只给出变量的估计值及其统计量,而每个省份的0i估计值将不被列出。对模型(1)的估计结果见表2。解释变量LNGDP、LNIAV的显著性说明了承接地经济和产业发展规模与产业承接的正向关系,MARK1、MARK2和GROWTH1的显著性反映了产业转移的市场寻求型特征,印证了前文关于市场规模和市场潜力对产业转移吸引力作用的分析。人均高速公路里程和上网人数的显著性则说明交通和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对吸引产业转移有着重要作用。人力资本存量也具有显著性,但其符号与预计的相反,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也具有显著性,其符号也与预计的相反,本文认为原因在于要素价格并非仅是吸引产业转移落户的原因,产业转移带来的要素需求的增长推动了要素价格的上涨,因此,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和引进内资数量成正相关关系。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则不具有显著性,说明承接地企业的效率水平和增长指标并不是转移企业考虑的主要因素。另外,所有具有显著性解释变量的回归方程也具有显著性,政策虚拟变量在12个回归结果中,只有和LNGDP一起回归不具有显著性,为节省篇幅,表2中没有逐一报告NUM1的回归系数、t值及显著性。 (二)多变量回归分析 为了克服上述双变量检验不能剔除其他相关因素影响的弊端,我们进一步用多变量回归分析来研究所有因素对产业承接的影响。上述具有显著性的解释变量中LNGDP和LNIAV分别为经济总量指标和产业发展规模指标,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关系,用经济发展水平作为产业承接的影响因素,实际上已包含了产业发展规模因素。一般的,从支出方面衡量GDP,GDP也包括消费的因素,但考虑到中西部省份很大一部分用于消费的收入来自于大量的为东部发达地区创造GDP的流动劳动力,因此,我们保留LNMARK2解释变量。LNISF1和LNISF2同属于反映基础设施水平的变量,存在相关的共同趋势,通过计算皮尔逊相关系数得到验证,为避免多重共线性,分别选取其中可决系数较高的LNISF2变量作为分析对象。另外,经过判定系数法检验,G2和其他变量间存在较显著的线性关系,因此在多元回归中也予以排除,这样,对产业承接吸引力影响因素的分析就集中在国内生产总值、国内市场规模、国外市场规模、网络通讯发展水平和政策五个解释变量上,根据hausman检验的结果,对这些变量的回归分析仍采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建立关于NDI与这些因素关系的对数模型如下:回归结果如表3。 根据表3中的实证结果,可以发现: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和混合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均很好:根据两个模型调整后的R2,分别高于0.999和0.91,模型拟合精度很高,且模型(2)的拟合效果比模型(3)更好。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市场规模和网络通讯水平是影响中西部省区产业承接的重要因素:在1%的水平上,LNGDP、LNMARK1、LNMARK2、LNISF2的系数都显著为正,这支持了前面对于上述解释变量单独进行回归的结果。其中经济发展水平是各地吸引国内省外资金最重要的因素,根据模型(2),地区GDP每提高1%,NDI增长0.96%;而同为市场规模变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系数要远高于出口,说明产业转移企业更为看重的是本地市场。产业承接政策也是影响产业承接能力的重要因素:产业承接政策变量在前述双因素回归结果中不全显著,而在两多元回归模型中均达到1%的显著水平,说明中西部省份实施有力的承接产业转移政策可显著提高产业承接能力,在这里支持了前文关于承接地政策作用的分析。根据模型(3),地理因素不具有显著性,说明毗邻长三角、珠三角并没给相关省区产业承接带来实质的明显优势。#p#分页标题#e#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的分析结果,本文得出如下的主要结论:我们利用2005-2010年中西部地区12个省区的省级数据建立面板模型,逐一验证相关文献中总结出的区域产业承接能力的影响因素后发现,市场规模和市场潜力,基础设施水平、经济规模和产业规模水平的提高能显著促进区域产业承接能力提升,吸引内资能力增强。生产要素成本解释变量也显著,但是和引进内资之间是正相关而非部分文献中提出的负相关关系,究其原因是沿海地区的产业内迁带动承接地生产要素需求的增长,从而要素价格增长。而承接地企业的效率水平和增长指标解释变量则不显著。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多元回归后,我们发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本地市场规模承接地基础设施水平、和国际市场规模对引进内资有显著作用,其中区域经济总量是影响产业承接能力最重要的因素,而在市场规模因素中,转移企业更为看重的是国内市场规模。同时,产业承接政策也对引进内资有显著作用。通过多元混合模型我们进一步发现,是否毗邻产业主要转出地的区位因素对产业承接能力影响不显著。 结合上文的分析结果,笔者对中西部省区提高产业承接能力,扩大内资流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中西部地区增强产业承接能力最根本的是要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升区域经济规模。中西部地区的国内消费市场规模是吸引沿海地区企业内迁的重要筹码,要扩大消费需要政府和企业加强对人们经济消费的引导,调整消费政策,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更新居民的消费观念,促进消费升级,同时要加大对农村市场开拓,扩大农民消费,另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免除消费后顾之忧,也是促进消费的重要手段。基础设施建设是吸引区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条件,中西部应该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应大力发展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地区的信息化水平,以有利于产业转移的物资、人员和信息流动。国外市场对产业转移也有一定影响,在全球经济不断融合的背景下,企业同时面临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中西部地区应为企业出口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提供更为周到的服务,如简化进口出口环节管理手续,减少收费等。完善产业承接政策对中西部地区提高产业承接能力有重要作用,对于中西部地区的政府机构来说,应积极实施用地优化、税收优惠及金融支持等吸引内资的优惠政策,设立多种形式的承接产业园区,因地制宜地规划产业引入,提升产业承接能力。
煤炭企业后勤管理特点探究
煤炭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优化了企业管理的内容,但后勤管理工作还是不够被重视,导致后勤管理有些脱节,与时展的脚步不太一致。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满足越来越多元化的市场需求,煤炭企业必须将后勤管理专业化的脚步迈出去,将后勤管理专业化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提上日程。煤炭企业后勤管理的专业化直接影响着煤炭企业的发展,是其发展的基石。现存煤炭企业后勤管理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其相关政策也需要完善,长此以往将会影响和限制煤炭企业的多维发展。因此,如何将煤炭企业后勤管理专业水平提升,使后勤管理成为企业发展的有力助推是煤炭企业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煤炭企业后勤管理的内容和特点
1.后勤管理内容。煤炭企业后勤管理的内容比较繁杂,其主要的职能就是为各矿井及生产辅助单位提供后勤服务工作。具体来说,其中的服务业务包括餐饮、住宿、洗浴、洗衣、地面及以下生活供电、供10KV水、供暖、供热、污水处理、消防监控、电梯运行、环境保洁、绿化管护、电水暖维修、线路管网维护、办公场所服务、外委服务监管等,其中的服务项目则主要发挥着保障生产、服务生活、促进和谐三项职能作用。
2.后勤管理特点。煤炭企业后勤管理具有能够满足基本需求、但行业跨度大、运行复杂的特点。因为煤炭企业的地址都比较偏僻,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员工的生产生活状态。随着社会发展,煤炭企业后勤管理也逐渐丰富和合理化,能够起到帮助保障企业生产、丰富员工生活、促进员工与企业和谐良好发展的作用。日趋丰富的企业后勤管理,使企业在员工心中具有很强的可信任性,对树立企业形象、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煤炭企业后勤管理发展至今,形成了范围广、种类全的庞大系统。后勤管理服务项目涉及的行业跨度很大,包括:餐饮业务、公寓业务、洗衣业务、洗浴业务、充灯业务、保洁业务、消防业务、外环卫业务、绿化管护业务、治安业务、其他公共设施业务、供暖业务、供热风业务、供浴水业务、供净水业务、供直饮水业务、复用水业务、生活污水处理业务、井下水处理业务各个方面。这就要求后勤管理人员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既要懂得自己所学专业的知识,又要兼顾其他在工作中涉及的专业知识;后勤管理需要有广泛的知识为基础,涉及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在自然科学领域涉及的学科则更为广泛。所以后勤管理工作人员要学会触类旁通、多学习更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使自己的职业技能立体化,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为企业员工服务、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二、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落后。目前,煤炭企业对于后勤管理认识不足,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对后勤管理还抱着原来的老想法,觉得后勤管理只是打扫卫生、做做简单的工作,没有什么专业性可言,是个人人会做的工作。因为企业的不重视,后勤人员自身也会出现松懈的心理,影响日常工作服务的效果。然而现在时代已然发展,后勤管理工作远远不是清扫卫生、看门看物的工作,而需要更多专业知识来支撑,有更多的专业服务工作需要去做。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对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更加人性化、精细化。稍微思想先进一些的煤炭企业后勤管理虽然初具规模,但是后勤管理工作开展起来依旧死板,因为需要倚靠着企业的前端运行而展开工作,所以仅仅将目光放在企业本身,而没有宏观长远的市场观念。现阶段后勤管理工作人员观念守旧、固步自封,没有进取的信念和态度,认为完成好企业分配的工作就足够了,对其他自己应该主动开展的工作漠不关心,不能及时给予员工切实的帮助,不能体察市场的需求,工作流程冗长,限制了企业优秀员工的留存,减缓了工作效率。
2.员工素质过低。长期以来,我单位后勤员工的招聘与管理机制如下:首先是由机构改制将原来的物业公司、水暖公司、矿业中心合并成现有的后勤矿业服务公司,同时也接受了原先公司大部分的后勤管理员工;其次本单位中有很小部分人员是矿井单位退出来的老弱病残人员;再其次人员招聘一般是由煤炭公司公开社会招聘,多为大学生,但招聘名额较少,每年2-3名,且专业限制较低。后勤员工的教育水平偏低,就会导致企业在想要强化后勤管理服务水平,推行新的管理制度时,员工不能很快接受和学习新事物,导致新的工作模式难以建立。所以今后煤炭企业在招聘后勤管理员工时要注重员工的教育水平,尽量选择与后勤服务行业相关专业、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员,以便日后工作的开展;对于已经在职的员工,企业应该对其进行综合培养,提供员工的工作能力。后勤员工想要升级为后勤管理服务人员,不被企业所淘汰,就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煤炭企业后勤管理的专业化程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我国多式联运发展趋势研究
摘要:“十三五”以来,我国综合运输系统发展迅速,交通运输服务覆盖面和选择性大大增强,多式联运在运输结构调整和货运增量行动等方面都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多式联运发展程度明显不均衡,东部沿海和长江、珠江等区域依靠航道和码头优势在铁水联运等方面发展势头较好,同时也从基础设施协同建设、市场主体培育、智能化技术渗入等方面为我国多式联运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发展经验。进入“十四五”后,我国多式联运发展将进入提速发展时期,在市场规模、绿色物流、运力组合优化、枢纽建设以及一体化协同等方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十四五”时期;多式联运;趋势
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部门加速推进物流大通道建设、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工作,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大举推进后,我国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管道等运输系统迅猛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开展多式联运奠定了坚实基础。多式联运是由两种及其以上的交通工具相互衔接、转运而共同完成的运输过程。①作为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工程,多式联运既是物流业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径,又是综合运输服务效率提升的主要方向,可以有效实现物流业中成本与效率的统一。由于多式联运涉及多种运输工具、多个运输路段,因此在结构上具有很多不同的组合形式,当前的研究文献中既有关于多式联运整体的研究,也有针对各种具体联运模式进行研究的。基于多式联运成本视角,Winebrake等(2017)针对美国中重型汽车市场研究了由新技术和新政策带来的运输成本降低与汽车能耗之间的关系,认为它们之间的反弹效应非常小[1]。Flodén等(2017)认为多式联运服务的成本因素对运输服务模式选择的影响至关重要[2-3]。AlEnezy等(2017)探讨了考虑行业异质性的内河航运成本问题及其竞争力[4]。刘?等(2017)基于路径优化探讨了冷藏集装箱在海铁联运模式下总成本得以有效降低的方法[5]。李魁梅等(2020)基于客户满意度和企业社会责任视角,探讨了考虑某些特定因素(运输工具排放、在途、不准时和货物价值衰变等)造成损失后能有效降低综合运输成本的方法[6]。基于加快多式联运效率视角,Yi-MeiC等(2017)研究了提高集装箱码头装卸效率的调度方法[7]。Anatol等(2017)提出联运的最有效组织运输的方案是设立能够实时生成承运人资源的数据库并接收货物运输请求的统一联运中心[8]。方森松等(2020)认为完善内河港口枢纽布局是构建经济高效联运体系的重要因素[9]。张攀攀等(2020)则从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换装方式与技术提升角度提出集装箱多式联运畅通发展的建议[10]。上述文献研究在针对如何降低运输成本和提高运输效率等方面对多式联运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进入“十四五”时期以后,我国多式联运将进入更快发展阶段,同时也将进一步打破铁、水、公之间的壁垒,在联运通道的衔接管理等方面加快建设脚步,推动我国整体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一、我国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的深刻内涵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国内和国际贸易中采用多式联运的运输方式,随着标准化集装箱的广泛运用,多式联运从运输结构上更加趋于合理化。我国目前固有运输方式主要包括公路、铁路、航空、航运、管道五种方式,然而各种运输方式既有自己的优点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地向前发展,单独一种运输方式很难满足社会中的庞大运输需求,即便是面对企业物流,单独一种运输方式也难以单独承担。而多式联运能有效对固有运输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削弱单一运输方式的弱势。当前我国主要的多式联运结构有铁水联运、公水联运、海空联运、江海联运和公铁联运等,这些联运方式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也能有效解决单一运输方式覆盖范围有限的缺点。例如,采用铁水联运后,铁路网就能与水运网连接起来,整个运输网络可以在降低总运输成本的同时扩展到各个分散的铁路货运站和码头;采用公水联运后,运输网络不仅扩展到港口水域,还能实现“门到门”运输。多式联运可以有效实现物流业中成本与效率的统一,是现代化综合运输大通道衔接的重要运输方式。“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多式联运建设上升到了国家层战略,多式联运的高效实施有助于实现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联通与贸易的畅通,促进“一带一路”战略更好地落实。多式联运本身是一条能将各种运输方式、运输工具进行有效衔接的运输服务供应链,具有产业链条长、资源利用率高、综合效益好等特点。标准化集装箱广泛使用后,以集装箱为运输媒介的多式联运运输结构发展优势更为明显,发展速度惊人。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人工智能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广泛运用更是为“一次托运、一次付费、一次签单、一票到底”的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添上了信息技术支持的羽翼,多式联运的潜在组合优势得以更好地发挥出来。
二、“十三五”以来我国多式联运发展现状
回顾“十三五”的发展历程,我国多式联运发展速度惊人,总体发展水平大幅跃升,一方面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多式联运物流体系初步形成,另一方面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多式联运综合体系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标准化集装箱的广泛使用使得我国多式联运的运输结构越来越多样化,如铁水联运、公水联运、海空联运、江海联运和公铁联运等形式。我国多式联运积极构建高效快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在软硬件环境和基础设施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通过人工智能新技术扩大了增值服务范围,也增强了多式联运市场的竞争力,为我国多式联运重大战略顺利推进实施提供了坚强支撑。社会界对多式联运发展的重视度不断提升,我国多部门联合推进,针对多式联运发展进行多项专项部署,不断推进铁路、公路与港口、货运枢纽、物流园区的衔接,鼓励组建多式联运企业联盟,促进多式联运协作与集群化发展,大力推广应用集装箱、厢式半挂车等标准化运载单元和货运车辆,提高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转换效率,积极实现数据开放与互联互通。在我国,以“五纵七横”高速公路为骨架、覆盖全国城乡、便捷高效的公路交通网已经形成,①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现代水运体系初具规模,煤、矿、油、粮和集装箱五大运输系统基本建成,②以“四纵四横”高速铁路为主骨架的快速客运网建设为标志的全国客货分流铁路网已经开始运营,③“八纵八横”高铁网建设已经取得新进展,④民航自主创新发展体系初步形成,⑤交通运输服务的覆盖面和选择性大大增强,为开展多式联运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