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分析论文范例

市场分析论文

市场分析论文范文1

一、现阶段施工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状况

在建筑工程方面对于施工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必须得到特别的关注。对于施工土建施工现场管理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随着我们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可以有效地满足于人们的需要,必须对施工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目的发生一定的变化。不能够在仅仅是对工程上质量安全以及造价成本的管理,而是应该做到怎样做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有序的发展层面上来。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施工土建施工现场管理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说在建筑工程中对于现场管理没有做到位,公司的制度没有进行很好的执行、现场的操作程序不规范以及施工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或者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对于现场施工的工作人员来说,施工作业人员对待施工作业方面存在一些懈怠的感觉,其工作存在消极的工作态度,并且有些工作人员并没有相应的从业资格证,这对于建筑工程的安全以及施工人员的安全都形成了重大的安全隐患。然而虽然如此,仍然有着很多的施工单位为了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对这些现象视而不见,从而最后造成了重大的安全事故,对人们的经济安全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说必须要加强相关施工企业对于施工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认识并且有效的增强了相关企业的施工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力度,最终形成了具有专业性的管理团队,从根本上对我国相关施工单位的现阶段问题进行妥善的而解决。

二、我国现阶段在施工现场方面存在的问题

1、安全方面的问题

安全问题对于每一个施工单位来说都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需要得到每一个施工单位的关注。一旦施工现场发生了安全事故的话就会对企业或者是相关单位的发展状况以及企业利益这造成很大程度上的影响。但是在大部分的企业当中还是对安全方面的问题进行重视,从而也就导致了其企业中的工作人员也没有对安全问题进行认识到位。

2、对于现场的管理做的不够全面

对于建筑施工现场需要着多名工作人员的配合工作,并且这些工作人员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地点都较为分散,不同的项目都有着不同的施工情况,所以就不能够形成集中性的工作场地。这样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就造成了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3、技术以及设备管理力度不够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建筑施工场地方面,由于相关的技术人才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施工现场中的设备的管理造成了缺失。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足,所以在施工现场发生意外的时候,不能根据其问题作出妥善的安排与处理。对于施工来说,设备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在对设备的管理这方面的处理还是没有做到位,甚至其中的一些设备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下工作相当长的时间却没有人对其进行关注,有的设备在出现问题之后也没有进行检修和更换,这样对施工的安全方面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施工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优化策略

1、对施工材料的管理进行加强

在建筑施工方面,相关企业进行工程施工就是为了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就要对就要对施工的成本进行限制。在整个成本当中,材料的成本占据了整个成本的大部分比例。所以对现场材料的管理是必须的。在进行材料选购的时候要做到,在保证材料质量的情况下,对材料的采购成本尽量做到最低,从而有效地降低施工的造价成本。另外,还需要对材料的使用进行必要的管理。有效地根据施工现场的需要对材料的使用进行分配。加强对于施工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进行保证,从而避免了施工的浪费。

2、对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增强施工单位中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意识,对施工人员的施工专业知识进行定期的培训,这样才可以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进行一定的保障。为了对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进行提高,就需要在施工现场定期举办一些专业培训或者是一些施工交流会,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有效的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安全施工体系,并加以执行。这样可以通过章程来对施工人员的工作进行规范,一旦在施工的过程中发现了人员有着一些违规操作,就要对其进行严格的禁止,从而有效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施工土建施工现场管理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就要制定出一套完善的体系并加以严格执行。同时要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让工作人员从内心中发现施工中安全的重要性。

作者:张井博 单位:昆山市城乡建设有限公司

第二篇:土建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分析

1.概述

在土建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的关键就是施工现场管理,它是土建施工中管理中的核心内容,为保证土建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提高施工安全性,就要对土建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加强管理。应与土建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相结合,全面了解项目施工现场管理的重点,采取有效控制招投标、拨付项目款及审查结算等各个阶段,对土建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加强必要的管理,强化土建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细节与施工重点,进而明显提高土建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水平及整体施工质量。

2.土建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的内容

2.1加强组织机构管理

土建工程的顺利完成是以及健全的组织机构为基础,以确保顺利完成土建工程项目施工,应充分发挥土建工程项目组织机构职能,加强管理,控制好施工程序、技术及各个环节,科学调配施工人员和相关施工设备,才能不断提高土建工程项目施工水平和整体质量。2.2成本管理在土建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中,成本管理是一个重点,应对各主体施工方面明确责任,建立有效地激励机制,对控制成本效果明显的人员进行必要的表彰和奖励。控制土建工程材料成本,应多选择几家供货商进行比较,使材料在采购环节中降低不必要的浪费。控制土建工程的人力成本,应对项目施工过程中参与的人员数量与施工工期进行严格控制,采取主动方式从源头上将人工成本降至最低程度。在土建工程项目中,也要管理好固定资产,对施工过程中采用的施工机械装备也需要进行严格管理,使其状态保持在最佳水平,以利于土建工程项目施工的规范合理使用。

2.3质量管理

土建施工建设企业都是以保证施工质量作为第一要务,应将质量管理置于土建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重要位置,采取拓展市场渠道、提高企业声誉、提高经济效益等方式不断提高施工质量。在土建工程项目施工前应进行必要的测量及控制好检查技术,以免发生不必要的误差。对施工企业及个人的质量责任予以明确,不断细化分解工程项目质量目标,使参与项目的人员对此十分清楚。全面监督管理土建工程项目施工试验中涉及到的程序、技术及结果,以利于土建工程项目施工全面正确地应用相关数据结果。

2.4安全管理

在土建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应端正管理态度,全面清晰认识施工现场中的众多不安全因素并进行有效清除,在土建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中将安全意识逐步深入地灌输到领导和管理者的头脑中。将土建工程项目施工现场操作技术不断进行规范,加强安全行为以完善土建工程项目的措施体系具有安全性。针对土建工程项目施工而言,应不断提升特殊人员的技术能力,进而不断提升施工安全水平。而处于土建工程项目施工中的一般人员,应加强必要地安全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加强安全行为的培养,采取主动干预方式树立安全意识。

3.土建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3.1政出多门在安全管理比较普遍

目前,在土建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机构中部门较多、层次较多都比较常见。进而造成政出多门在土建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层出不穷,这对于土建工程项目施工现场中的安全管理十分不利,也对于施工现场中实现预期安全目标产生不利影响。3.2市场竞争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一些资质不高的建筑施工企业为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而采取不计成本、挂靠、不择手段等方法参与土建工程项目招投标,中标后通过更低价格将中标工程进行转包,造成土建工程项目报价与实际造价之间产生严重背离,成本价远高于招标价,在安全管理上导致土建施工企业标准不断降低,进而造成土建工程项目施工现场中产生一些安全隐患,当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将会爆发。

3.3土建工程项目设计产生多次变更

土建工程项目设计的多次变更导致设计工作无法统合设计思想和建筑标准尺度,并难以有效监督设计变更的合理性及必要性,造成土建施工设计变更频繁而提高控制工程造价的难度,进而不断出现管理、造价等实际问题。

4.加强土建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的几点措施

4.1做好土建工程项目招投标工作

招投标工程中的任何标价都与被批准的施工工期、计划工期及概算额度等因素相比更低,充分证明工程招投标承包制的实施是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的一个十分有利的措施。在实际建设中可采取招投标承包制度,可为土建工程项目带来比较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并全面深入地提高土建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水平和整体施工质量。

4.2做好土建工程项目工程款拨付

拨付土建工程进度款的控制是拨付工程款的一个关键环节,根据财政及建设管理部门相关规定,拨付的土建工程项目进度款应高于已确定60%—90%之间的工程量,拨付土建项目工程款的额度为双方对工程量确认的结算价,质量保证金,工程已付款等计算结果通常因预算价格存在±5%的偏差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偏差,通常采用签订合同中的80%工程款进行支付,属于变更价的工程款支付额度应在60%左右。

4.3采用合理的基础形式

通常毛石条形基础在地耐力不高的低压缩性土层中比较适合,在具有较低地耐力的中低压缩性土层中,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比较适合。在沿海或地下具有软土层地质条件中,桩基础应用比较广泛,其不同的基础形式通常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建筑造价。

4.4做好土建工程项目的结算审查

结合土建工程项目合同对结算审核主体进行确定,审查过程中应审查中标后转变为合同价的投标预算;再进行审查土建施工项目中发生的变更,施工过程中,对阶段额度和项目复杂度应进行综合考虑,以明确审查费用的上下限;并对审查时限进行约定,审查完毕后,根据结果调整合同价,并提交相关审查报告及审后结算,审查结果应由发包、承包及委托进行签章后有效。

5.结语

综上所述,土建工程施工的现场管理是一项重要工作,本文结合施工现场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几点解决措施,对于提高土建工程项目的现场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董世超 单位:黑龙江省纺织工业设计院

第三篇: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探究

1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特点

1.1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在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应当注重加强对公路工程施工材料质量、施工成本和施工工期的控制,保证其达到一定的平衡和协调。同时,公路工程施工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性,便于大幅度提高工作人员对于公路工程施工的管理水平,进而筛选出更为优质的施工材料,选取科学且正确的施工方案,最大限度地缩短施工工期,减少公路工程施工单位的成本损耗。由此可见,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并以此为公路工程施工提供更好的基础。

1.2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具有更强的系统性

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具有更强的系统性。众所周知,公路工程施工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其不仅需要按照施工工程建设的整体目标进行开展,同时也应当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的设计标准、质量要求和施工顺序进行施工,促使公路工程施工工作得以正常运行。因此,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具有更强的系统性,据此可以更好地掌握整个公路工程建设,为公路工程施工建设确定更为准确的建设目标。

1.3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具有更好的动态性

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对于不同的施工阶段有与之相应的要求,这也决定了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具有更好的动态性。不同的施工阶段有其不同的特点,因而要想最大限度地确保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实现全方位、动态化的管理,要利用更为科学的、更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解决每个施工阶段的不同问题。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的动态化管理,可以保证在遵循公路工程施工建设原则的同时,增加管理过程的动态性,从而使管理过程更为有效,保证公路工程施工管理的顺利开展。

2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诸多问题

2.1缺乏更为合理的施工方案

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缺乏更为合理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案是实现人力、物力、财力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大效益的施工组织设计,许多公路工程施工单位采取的公路工程施工方案较为单一,缺乏创新,甚至延用以前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这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路工程施工建设的成本。施工方案的采用直接影响着公路工程施工所需的费用,公路工程施工单位没有对具体的公路工程施工地进行详细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并且在施工方案上缺乏具有创新性的意见,导致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停滞不前,继而限制了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发展。

2.2对现场的质量控制不够

公路工程施工单位对于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不够是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问题之一。许多公路工程施工单位并没有注重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的监管和控制,在进行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相关阶段的过程中,没有对下阶段进行更充分的准备,并且相当多的公路工程施工人员未树立良好的施工理念,从而导致公路工程施工资源的浪费,缺乏相应的监管制度导致公路工程单位不能有效地控制施工质量。在公路工程施工结束后,又缺乏系统化的施工检查和施工总结,不利于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进步。

2.3公路工程施工质量不过关

在公路工程施工现场中,经常出现公路工程施工的质量问题。其中,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常常发生路基不均匀的沉降、路面平整度不佳、桥头涵顶跳车等情况,这种正常的质量问题会影响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有序开展。虽然上述质量问题经常发生,但是如何正确并且及时地予以纠正十分重要,许多公路工程施工单位在施工结束后没有进行相应的安检,对于这种经常性的质量问题缺乏预案,由此导致公路工程施工质量不过关,无法满足公路工程施工建设的标准要求和目标设计。

3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具体措施

3.1做好充分的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准备

在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过程中,务必要做好充分的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准备。首先,这要求公路工程施工单位加强对内部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利用不同的激励和考核制度提高公路工程施工单位的内部操作能力,提高公路工程施工内部组织的整体凝聚力,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其次,要对公路工程施工的相关图纸文件进行全面的分析,充分了解公路工程施工图纸的具体信息,确保在施工前解决发现的问题,同时要做好施工放样和恢复定线等工作,确保公路工程施工的正常进行。此外,还需要公路工程施工单位对施工地沿线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以及归纳,并制作成报告,以便于在后续的公路工程施工中提供更准确的条件依据;最后,要公路工程施工单位认真分析合同,对公路工程施工进行控制预算,可以在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并对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开展培训,提高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进一步完善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工作。

3.2建立健全相关管控制度

建立健全相应的公路工程施工制度对公路工程施工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这需要合理地配置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各个阶段的施工资源,通过正确的指导保证各单位生产活动的进行,构建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严格的成本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地约束公路工程施工的采购、运输、存储和使用等相关环节,并且还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管制度和奖励制度。对于在公路工程施工中表现优秀、效率高的工作人员可以进行相应的奖励,同时也需要加强监管能力,使每个工作人员在监管制度的约束下,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职能的作用。在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调整,保证施工资源的合理化利用,防止在公路工程施工阶段出现资源缺乏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并在施工结束后,组织进行工程总结,互相交流意见和建议,为公路工程建设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3.3加强对于公路工程施工现场通病的防治

公路工程施工往往极易出现一系列的质量问题,这就要求公路工程施工工作人员在施工分段接头和路基填挖方交界处做好控制工作,并采用有针对性的预防方案,并且对路线的标高和线型进行严格的控制。同时,许多公路工程施工尚且存在自然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水害带来的影响。所以,要想切实加强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就应当加强防洪排水,制定更为科学的防洪措施,选择地质较佳且易排水的路段进行施工,也要尽量避开在多雨季节进行施工,加强对施工路段的监查,及时地疏通排水沟,减少施工路段路基的积水井,以便降低公路工程施工通病发生的可能性。

4结束语

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管理过程,这不仅需要相关人员对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的特点予以准确分析,也要在保证严格遵守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准确和有效的方法解决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出现的问题,不断总结经验,并且大胆创新,从而提高公路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促进我国公路工程施工建设水平的提升。

作者:魏耀光 单位:定西公路路政执法管理处

第四篇: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优化策略

一、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方面的安全问题

每个施工项目的实施之前都会有相关的专业人员提出施工设计方案,施工人员需要根据施工设计方案进行施工流程,而目前有很多的企业的施工人员不注重施工方案的参考,导致施工方案与施工项目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其次,一些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还有待提高,作为一名施工人员,担任着整个项目的责任,必须要有专业的技术为保障,可有些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还是存在不规范的操作行为,对施工的安全性造成了影响。另外,还有一些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不遵守施工中的纪律,也没有责任心。

(二)管理方面的监督问题

土建施工现场的监督也很重要,施工现场监督的内容有很多,包括工程项目中所需要的材料、工程的完工期限以及施工人员应该遵守的规章制度等问题,这些监督内容都会涉及到工程的质量和安全问题,而一些企业为了减少材料的采购成本,采用不合格的材料使用到工程中,还有一些企业为了缩短工期,提前完成任务,不对施工现场实施监督制度,导致工程项目的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安全,企业应该加强施工现场的监督力度,发挥监督制度的有效性[2]。

(三)管理方面的技术问题

在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中,施工人员的技术很关键,施工项目的需要的是大量的技术人才,这些技术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素质。而目前我国很多企业中的施工人员缺乏的就是专业的技术,一些施工人员的专业知识薄弱,在施工过程中对设备管理不够重视,将一些重要的建筑设备存放不到位,也不曾对设备进行更换,致使工程项目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二、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可以促进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所以,在施工过程中,有必要制定规范的安全管理制度,通过对施工项目的环境进行评估和测试,制定一套合理的安全规章制度,来规范施工人员的操作行为和道德水平,并严格要求施工人员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施工材料也要进行详细检查,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案也是需要专业的施工人员负责的,对于一些危险的高难度工作,普通施工人员不能盲目的自己操作,而是要严格按照专业技术人员的指示进行规范操作。每个施工人员安全方面的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在施工过程中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企业应该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通过一些活动或者讲坛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知识灌输给员工,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员工对施工事故的观察力,也可以解决员工安全施工的问题。在土建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随时都可能发生,在没有预警,施工人员也没有准备的前提下,就会造成重大的人力物力损失。所以在施工前,应该将安全工作落实到位,通过建立安全事故的应急预案,将所需要的物资和设备准备齐全,让员工在发生事故时可以第一时间逃离现场。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工伤事故,企业应该及时记录在工伤档案中,便于后期企业的整理和查阅。

(二)加强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

在施工现场的管理中,企业应该办理规范的质量监督手续,并制定合理的质量管理制度,质量监督手续可以保证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质量管理制度可以提高施工工程的准确性。企业应该建立一个三方协议合同,合同分别由建筑方、监理方和施工方共同签署,合同一旦生效,三方就得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对施工中用到的图纸要进行严格审核,包括施工组织方案也要确保无误之后才可施工。在施工中的出现的地方变动,要及时请示上层管理部门,经批准后方可变动,施工项目完成后,三方应各司其职,对整个工程的质量进行验收,防止出现施工误差造成企业的损失。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查也很重要,在施工之前,专业的技术人员应该进行材料质量的核查,并将重要的施工材料送去检验部门进行检验,包括对建筑材料的使用情况,技术人员也应该进行详细的记录。对材料质量进行核查是为了防止不合格的材料出现在施工现场,而对建筑材料的使用情况进行记录以及重大材料进行检验,是为了防止偷工减料情况的发生,除此之外,也要随时检查设备及材料的安置情况,避免设备和材料因环境因素而发生折旧。

(三)加强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的材料管理

土建施工工程项目中材料是最关键的,而材料的费用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何用最合理的价格购进最实用的施工材料,就需要加强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的材料管理,从而增加施工工程的利润。在施工材料的选择时,应该进行市场调查,只有深入了解市场上的材料价格和质量之后,才能通过施工项目中材料的质量要求,选择适合的材料进行采购,保证材料质量达标。除此之外,材料的使用也要做到规范公正,包括材料的储放和管理,施工人员一定要将材料放置到正确的位置,不能为了方便材料的供应,将材料随便安放。同时要做好材料的管理工作,施工人员对每个子工程所使用的材料一定要明确,不能出现材料的交错使用,造成工程上的不合理损失。其次,企业应该对采购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素质进行培养,有些采购人员为了一己私利,擅用企业的采购款来满足自己的个人需求,还有一部分管理人员不加强对材料的管理,导致施工人员滥用材料,造成材料的奢侈浪费,所以为了提升采购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应该完善材料管理制度,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

(四)加强劳务方面的管理

1、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

企业的土建施工程序比较繁琐,加上施工现场的材料和设备比较多,材料和设备的使用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规范操作,而企业中的施工人员缺乏的就是专业的技术水平。施工技术受安全因素和质量因素的影响,需要施工人员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企业也应该选拔一些专业技术人才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加以指导和改正,从而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加强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主要包含两方面:首先是提高建筑工人的专业素质培养,可以组织施工人员进行技术方面的培训和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也可以向施工人员讲述一些施工过程中的技巧,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和耐心。其次是建立技术档案,将施工中用到的图纸和文件收集在一起,并记录到技术档案中,方便后期技术人员的查看和审核。

2、提高施工人员的道德素质

在建筑施工中,施工人员的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教育是企业应该关注的核心内容,对于劳务分包企业的人员培训教育,可以从三方面进行,首先是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高层管理人员主要包括项目负责人、管理人员、施工队长和组长的培训,先对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等管理人员熟悉了操作流程之后,就可以带领员工尽早熟悉业务,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也巩固了员工的业务知识。其次是对农民工专业知识和安全教育的培训,施工企业中的人员大多来自农民,由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使很多农民工步入建筑施工领域,但这些农民工接受文化教育少,对施工方面的专业知识缺乏认识,安全意识淡薄,所以要加强对农民工的专业知识和安全教育的培训。最后,还要对施工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技术人员是整个施工工程的主力,必须要严格培训,企业可以开展一些知识技能竞赛,通过竞赛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素质和道德水平,加强技术人员的竞争意识,让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三、结束语

市场分析论文范文2

 

“十一五”期间,美术学与设计艺术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变化较大,随着高等美术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日益普及,高等院校逐步向研究性大学转换,高校教师的研究性成果成倍增长,研究机构纷纷成立,课题申报数飞速上涨,立项数不断上升①,但高品质的学术成果却并不多见,反而在总量扩大的情况下,质的相对比率反而下降。这种情况在“十五”期间已经出现,国家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控制博士生的招生规模,对学术期刊进行学术评估,对核心期刊进行动态评估,加强对课题项目后期资助的审核及资助力度,出台各种对优秀著作及科研成果的奖励措施,各家出版社对优秀科研成果也在每年的出版计划中留有一定的比例,但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不良的学术风气依然存在,量与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全国美术学与设计艺术学学科研究的整体态势是个体性的研究增加而集体性的研究减少,专门领域内的研究向纵深发展,个案研究比较多,边缘性研究比较多,地域性美术研究亦逐渐增多,一些新兴学科的概论性著作也逐渐增加。整体上说明了学科研究领域的面在不断扩大,基础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这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国家项目的推动及省(市)、部门各级项目的立项与资助力度不断增强,大多数有研究前景的个人与集体项目都能获得各种不同的支持;二是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成倍增加,尽管存在种种问题,但在总体上还是推动了学科研究的发展,因为其中的开题、评审、答辩等种种环节,在掌控论文的学术质量上还是发挥了作用,还有一些学生在认真地钻研学问。   与美术史论的传统学术研究相比,创作实践方面的研究更为活跃。美术市场空前繁荣,展览不断,当代艺术的浪潮一浪又一浪,画册、期刊及各种出版物让人目不暇接,对现状的研究也随之展开,美术批评理论也随着批评实践活动而有所发展,推动了各种创作理念;尤其是设计艺术理论研究,虽然还处于初创时期,亦初具规模,这与设计艺术教育的普及有关,与学科的基本教育规模与实践性有关,其研究成果大多还体现在教材与基础理论问题上。   现依据“十一五”期间美术与设计艺术学科研究的主要情况与基本特点,分述如下。   一、基础理论研究   “十一五”期间的美术基础理论比较薄弱。与“十五”期间相比,在研究范围上无突破,在数量上基本持平,基本上一年出版一本,还是以高等院校教材或辅助教材为主,如“美术概论”一类,有邓福星的《美术概论》(2009年版)、赵一丹的《美术概论》(2008年版)、陈美渝的《美术概论》(2007年版)及高国良的《影视美术概论》(2008年版)、肖清风的《设计艺术概论》(2007年版)、朱?主编的《设计艺术概论》(2006年版),其特点是强调了个体性的研究,突出一家之言,走出了集体编著的大一统模式,展开了多元论述。在门类美术的基本理论研究方面,近十年来还是局限在影视美术,未见其他门类美术的著述。   在博士论文方面,则有些专题性的理论研究,如王云亮的《话语的转型:以宗白华的中国画理论为解析案例》(2008年版),就在探讨20世纪中国美术理论话语的现代问题。   在“十一五”国家课题立项中,基础理论方面的选题比例也小,占美术类课题总量约17%,其中包括对西方艺术理论的研究,设计艺术理论、批评理论及各项专题理论研究,未见原理论研究,而且有些选题重复立项。   与美术基本理论研究现状相比,设计艺术理论的研究成果略为突出,且作者队伍也趋向年轻化,其成果形式还是以教材为主。如余强主编了一套设计艺术基础理论丛书(2006年版),以及邵宏编著的《设计学概论》(2009年修订版)、胡守海的《设计概论》(2006年版)、张焘的《室内设计原理》(2007年版)、焦健等主编的《空间设计原理》(2007年版)、清华大学课题组编的《设计艺术的环境生态学》(2007年版,“十五”规划题)、何灿群主编的《人体工学与艺术设计》(2007年版)、陆小彪等的《设计思维》(2006年版)等等。专题性研究则有桂宇辉的博士论文《包豪斯与中国设计艺术的关系研究》(2009年版),以及熊?的博士学位论文《器以藏礼:中国设计制度研究》(2007年)。   二、美术史研究   “十一五”期间的美术史研究依然是重头戏,成果数量不少,但值得称道的却不多。其间以教材为多,特别是中外美术通史写作,虽然看似以个人撰著为主,体现研究主体的学术立场及其观点,实际上还是取通用的体例及通常的史学观,无甚建树。五年间,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美术史出版有13本,外国(西方)美术史出版也有13本,基本上都属于简编。②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工艺美术史就出版6部,有5部是个人专著。应该说,这与“十一五”期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大力展开有关,与设计艺术学科的兴起与普及有关,与文化研究及新美术史学观的兴起也有关系。外国美术史写作中比较值得关注的是陈平的《西方美术史学史》(2008年版),特别是他又主编了一套“美术史里程碑”丛书,包括《罗马艺术》、《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及《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   美术史的研究方法是这一时期倍受关注的问题。   图像学、艺术形态学、艺术社会学及艺术心理学等研究方法,甚至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意识形态研究、比较研究等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也不断地渗入中国美术史学界,挑战传统的历史文献学及风格样式研究。   其间,较有影响的是美籍华人学者巫鸿的著作被介绍到大陆,如《礼仪中的美术》(2005年版)与《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中的思想性》(2006年版)。2007年4月,首届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史学教育年会在中央美术学院召开,会议主要着眼于青年一代的美术史学者,而来自各艺术院校及科研机构的青年学者所提交的论文,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两天会议不时掀起讨论的热点,如华南师范大学颜勇的论文《西学语境中的传统画论:以“墨分五色”的二三种现代诠释为例》,又如中央民族大学吴雪杉的论文《清初“四僧”与历史书写———民国时期美术史的一个考察》,还有中央美术学院张鹏有关寺观庙堂绘画、雕塑的研究,都具有各自不同的角度及独到之处。2008年4月第二届年会在四川美术学院召开,其研讨的主题是“美术的地缘性”,并设六个分论题,即(1)差异与融合;美术考古的视角;(2)地域性母题的图像呈现;(3)美术及其理论中的地方观念;(4)地缘性与风格流派;(5)文化地域性的价值限度;(6)地缘性理论的回顾和反思。显然,年会的学术议题已转向有关方法论的专题研究,“研究视角”比“学术立场”更受人关注。#p#分页标题#e#   2009年10月第三届美术史学教育年会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召开,主题是“边界与范式”,曹意强与潘耀昌均关注到越界问题,即在全球化视野下的“世界艺术研究”;而在“中国古代美术研究新视野”的专场讨论中,郑岩、张鹏等人所提交的论文依然注重图像分析,注意讨论具体的问题,由此及彼,由小见大。这样的研究方法正被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所接受。   中国美术史专题研究的主要成果来自于之前的一些研究项目。如属于“十五”国家重点项目之一的“中国道教美术史”(2003年立项),其课题成果之一《论〈八十七神仙卷〉与〈朝元仙仗图〉之原位》(李淞著)获首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2009年),与其同时获奖的还有李超的《中国早期油画史》(2001年立项的国家年度课题)及裔萼的专著《二十世纪中国人物画史》(2001年立项的文化部青年项目)。   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在“十一五”期间依然是一热点③。已出版的专著有吕澎的《20世纪中国艺术史》(2006年版)、张晓凌主编的《中国现代美术史文献集》第一辑(2007年版)、陈瑞林的《中国现代美术史教程》(2009年版);再版的有阮荣春的《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原名为“中华民国美术史”,2005年版)、潘耀昌的《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潘公凯负责的“中国现代美术之路”的课题组(北京市教委共建项目)于2006年相继在香港、上海组织召开学术研讨会,会议邀请海内外学者就20世纪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问题展开讨论。张晓凌负责的“中国现代美术史”课题组(“十五”国家重点)也相继在北京、杭州组织召开编委会,其项目将在2010年下半年结题。郑工的《民国时期美术思潮》(2001年文化部项目,原题为“20世纪中国美术大论辩”)已于2006年结题(将在2011年出版)。而在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方面,数量更多,出版的也不少。   如顾丞峰的《现代化与中国百年美术》(2007年版)、薛娟《中国近现代设计艺术史论》(2009年版)、马琳的《周湘与上海早期美术教育》(2007年版)、华天雪的《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2007年版)等等。相比“十五”期间,研究范围扩大了,研究深度也加强了,其特点是以现代化理论为核心,注重社会文化的整体转型,同时也在进一步整理资料,敞开学术视野,消除偏见。   中国书法史论研究在“十一五”期异军突起。说“异军”则是因为在20世纪书法渐次游离出了中国美术圈,而在21世纪,在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开始有所沟通,学科建设迅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推出了一批成果。如丛文俊等人合著的《中国书法史》丛书(2007年版),欧阳中石主编的《中国书法艺术》(2007年版);专题研究成果可见之南方出版社的“书法研究博士文库”(第1辑,2009年版),王元军的博士后出站报告《汉代书刻文化研究》(2007年版),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一等奖。   三、区域美术(含民族美术)研究   “十一五”期间区域美术研究比较活跃,正因为这一时期通史性的写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而地域性的美术研究又受到地方政府及有关文化教育单位的重视,作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或有地方特色的研究项目进行扶持。区域美术研究的特点,一是文化中心区域,二是文化边缘区域。如北京的地区性美术研究就有两项成果,即邵大箴、李松主编的《20世纪北京绘画史》(2007年版)与李福顺主编的《北京美术史》(2008年版,北京市“十一五”社科规划项目)。前者聚集了国内颇有建树的美术史论家,如李树声、薛永年、水天中、单国强等人;后者主要是一批青年学者。二者体例不同,水平各异。相比“十五”期间出版的《上海美术志》(2004年版)和《20世纪上海美术年表》(2005年版),在研究思路及具体做法上已不相同。澳门文化局近年也资助一批有关澳门美术与设计方面的研究项目,已结题并待出版的成果有胡光华的《澳门绘画史》、刘佳的《澳门设计艺术》。   由澳门基金会编辑出版一套《澳门史新编》(2008年版),收录了莫小也的《澳门早期美术史:远古至1850年》与郑工的《澳门美术史的分期与分类》。莫小也的研究课题“澳门美术史”(2003年立项的国家年度题)也基本完稿。   相关的研究成果还有李伟卿主编的《云南民族美术史》(2006年版)、张亚莎的《西藏美术史》(2006年版)、范晓杰等人合著的《山西美术史》(2009年版)、朱琦的《香港美术史》(2007年版)、徐文琴的《台湾美术史》(2007年版)。还有一些民族美术史的研究课题在“十一五”期间陆续立项,如彭林绪的《土家族工艺美术史》(2007年度)、张景明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艺术与文化表意》(2007年度)、李青的《丝绸之路与西北民族美术史研究》(2007年度)、李宏复的《中国少数民族刺绣工艺文化研究》(2008年度)及姜钟浩的《中国朝鲜族百年美术发展历程与特性研究》(2009年度)。   区域研究的性质应属于文化研究,或者说是有关地方知识及在特定空间区域内文化关系的总体叙述,故在文化边界、共时性关系、差异性论述等问题上容易形成关注的焦点。只是目前美术学界对文化研究的方法及意义认识还不明确,故在写作时容易出现视野不清。其中最大的认识误区,就是将区域美术研究作为局部范围内的一般美术史写作,即被缩小了空间范围的通史性写作。实际上,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研究,其目的不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都不一样,要解决的问题更不相同。这一问题在2010年4月的“中国地域性美术史研究暨《北京美术史》学术研讨会”上已被提出,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边缘性的文化研究   边缘性的文化研究主要指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   “十一五”期间,美术学及设计艺术学处于学科的基本建设阶段,新的边缘类型学科出现不多,其队伍基本是由民间美术、工艺美术及设计艺术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构成,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兴起后,带动了民间美术与民间工艺美术的文化研究热潮,但真正理论上的带动却是文化人类学及民俗学。如乔晓光的《本土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研究文集》(2008年版)、吴志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视野下的福建民间美术》(2008年版)、沈泓的《节庆狂欢:民间美术中的节俗文化》(2009年版)等。还有一些研究课题在“十一五”期间陆续立项,绝大部分都属于调查报告④,其立项在美术及设计艺术类中每年的比例数高低不等,如2007年有五项(其中两项为国家重点),2008年有四项,2009年有六项(其中两项为国家重点),分别为当年美术及设计艺术类总立项数(含文化部项目)的19%、10%、17%(不含工艺史研究),但重点题所占比例很大,2007年为50%,而2009年则为100%。#p#分页标题#e#   ⑤随着2007年当代艺术市场的火爆,艺术市场学也为人们所关注。有些学者开始研究艺术市场的运作规律,涉及种种与艺术品交易有关的经济现象,思考其中的理论问题,并涉及当代艺术的存在意义及其评价体系,重新判定艺术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重新判定艺术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面对艺术的公共性,面对在新的城市天空中艺术的存在方式及交流方式。艺术社会学的内容必须置换,重新书写,其研究方式也不是传统的历史学所能胜任的。应该说,这方面的研究正处于开始阶段,研究成果多是调研报告,以及建立在宏观基础上的分析判断。中国艺术市场的不规范,许多统计数字不可靠,资料来源也很复杂,给深入而客观的研究带来很大困难。有些学位论文涉及到艺术市场机制、艺术市场语境下的当代艺术发展问题,关于中国艺术市场史的研究也已起步。   2006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了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由赵力主持,并主编了一套《艺术财富》丛书,如《艺术财富》(一)(2006年版)、《艺术财富:全球艺术市场新格局》(2007年版)、《艺术财富:全球化与中国艺术市场》(2008年版)、《艺术财富:金融危机下的艺术市场》(2009年版);同时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还陆续出版了2006年至2010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研究报告。自2009年起,国家文化部艺术市场研究中心也连续了2008年与2009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研究报告》。2010年4月,由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管理委员会、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主办了“2010艺术经济论坛———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艺术市场与艺术收藏”,其议题有宏观经济背景与目前艺术市场、中国经济发展和艺术市场复苏、亚洲当代艺术市场是否能够走出危机以及亚洲艺术市场的前景。   五、创作理论与实践研究   美术创作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历来是美术学研究最为薄弱的环节。大多数著述都停留在基础性技法理论教材的编撰,也有结合自身的艺术创作实践总结一些经验,提出一些看法,有的也试图建构一个系统的创作理论框架,实现自己的艺术主张。   与原理论研究不同,创作理论的研究正在于实践性及可操作性,其中技术性的成分比重较大,或者说,其解决的主要就是技术理论问题。特别是在新媒介、新材料不断出现的当代社会,艺术的创新性不断为人所重视,而创作理论与实践研究却有所不足。研究比较活跃的应属设计艺术学科,如新媒体艺术、图形创意研究、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运用等,论文数量较多,也有一定的见地,而那些传统的绘画与雕塑领域,创新性研究不多。但在“十一五”期间立项的一些国家课题,有望在这一方面取得发展。如2007年度的“中国画写意传统中的世界性研究”(国家重点)、“中西绘画图式与时空观念比较”(国家一般);2008年度的“书法创作理论研究”(文化部项目);2009年度的“当代中国水墨语言体系研究”(国家一般)、“中国北派山水画的自然形态与笔墨形态研究”(国家一般)、“基于工作过程的服装设计理论与方法论研究”(国家一般)、“数字传媒设计中中国元素的融入及其应用研究”(国家一般)等。   六、问题及反思   问题一: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选题规划上最突出的问题是美术学与设计艺术学依然混合在一起,既不利于设计艺术学的项目规划与立项,也在挤压美术学的项目资源。在国家学科分类目录上,美术学与设计艺术学都是二级学科;同样,在国家学科分类及代码表上,美术与工艺美术、书法也是并置的。   因为多项学科均囊括在“美术学”内,造成每年“美术学”类的项目申报数居高不下,从而引起项目资源配置上的问题,导致“美术学”类的申报项目被大量削减,影响了学科的健康发展。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些新兴学科的研究出现不少学术泡沫,与规划项目扶持不当也有关系。我们往往看到社会的需求,却没有注意到项目承担者的实际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   问题二:学术创新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独到的见解,这一点在集体编撰的项目中最容易被中和,最终使研究成果流于平庸。这并不意味着否定集体的智慧,否定研究课题的集体行为,否认学科带头人的积极意义,而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处理科研立项中学科的“体系化”建设与“课题性”研究的关系。所谓“体系化”建设,即指那些学科的系统性理论建构;而“课题性”研究,则是针对某一具体项目的深入研究。从目前的学科发展情况分析,恰恰需要的不是这些“通史”或“通论”,而更需要在某一课题上深入发掘研究,得出新的研究成果,拓宽研究领域。如果没有基础性的“课题”研究先行,那么,“通史”和“通论”只能停留在编撰的水平,不断重复地拼凑组合,在所谓的“框架结构”上做文章。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不需要学科的体系化建设,学科的体系化建设不能只停留在“通史”、“通论”上,而应该形成各自不同的理论派别,从基础理论开始,形成“一家之言”,才能构成“百家争鸣”的大局,促进学术繁荣。   现阶段我们更需要独辟蹊径式的研究,从而加强某一选题的研究力度,以点带面,拓宽研究的领域。   特别在传统的中国美术史学领域,鼓励那些最适合个体性研究的选题系列,形成几项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如中国的宗教美术就是一个极有学术发展前景的研究领域,尚且不论四大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及敦煌莫高窟)美术,论敦煌学的影响及其在国际学术上的地位,就算那些零星散布在全国各地的佛、道美术作品,数量也极其庞大。中国古代美术遗品中,半数以上应与佛、道有关。这是其它国家和地区难以具备的文化遗产与学术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样,古代美术遗址及遗迹的保护与研究也迫在眉睫。过去,我们已经整理出版了大量的图录与图册,相关的文献资料也陆续加以整理,但深入细致的高品质论文却难得一见,相关的研究选题也很少。#p#分页标题#e#   另外,继续鼓励少数民族美术研究,以边缘性的文化研究排解单一性的主体叙述,建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新格局。同时,由少数民族美术及边远地区的美术研究拓展至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美术研究,提升区域美术研究的学术水平,既看到历史文化在不同区域间的交流与互动,也揭示美术在地区性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及意义。   问题三:美术基础理论研究贫弱。基础理论需要较长时间的学术准备,尤其需要由创作理论沉积一段时间后再行引发新的突破。目前,艺术创作空前活跃,艺术家的创作自由度也大,但却匮乏新的理论思考及相关艺术实验的研究报告。   我们不能说美术创作中没有学术问题。过去美术家总期待着理论家帮他们解决理论问题,而理论家往往又帮不了这个忙,因为那些理论问题都与创作实践密不可分。与其他的人文学者一样,美术创作者总为范式问题所困扰,而突破范式的束缚则被认为是天才的创造力的体现。但范式的成形及传播需要知识的帮助,一个成系统的新知识才能支撑艺术的新范式。当代艺术鼓励创新,也为新的艺术理论出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这种理论又会支持新的艺术批评,促进艺术创作的实践,沟通艺术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审美联系。

市场分析论文范文3

关键词:市场营销;实践教学;应用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这要求中职教学必须增加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市场营销基础是中职财经商贸专业的必修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市场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和让顾客满意的思想,能运用营销组合策略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在教学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实践性教学活动开展不足,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一、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偏重理论讲解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习惯差,对理论学习厌倦,而教学重点在理论讲解上,实践教学太少,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学习参与度不高。

(二)教学方法较单一

课程通常以教师讲授为主,围绕知识点开展的实践训练不足,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实际应用能力较差。一些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在理论学习中倍感吃力,产生厌学情绪。

(三)教学手段缺乏实践性

大部分教学以讲授为主,无法解决学生走出课堂,亲身参与营销活动的问题。

(四)考核方式不完善

课程的考核重点是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一般以笔试的形式加以体现,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考核评价。

二、市场营销实践性教学实现的途径

实践技能的培养是中职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把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一)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教学的应用

在教学中穿插各种案例,学生围绕案例开展讨论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可以增加教学趣味性和知识性,提高课堂凝聚力。教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收集身边的营销案例,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创设营销实践情景,使学生在模拟中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学会独立做出分析和判断。市场营销的教学情景主要通过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软件模拟营销环境的方式实现,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的营销实践活动,真正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的。

(二)发挥校园内营业场所的实训基地作用

校园内的营业性场所可以作为学生实训基地,如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轮流在校园超市担任导购、允许学生在校园内推销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用具、鼓励学生日用品销售、指导学生在互联网或校园网上拍卖闲置物品、让学生参与营业场所的经营管理等,增加学生实践经验。

(三)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四)改进考核方式与内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以小论文、方案设计、研究报告等形式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进行考核。考核以小组为单位,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枯燥的理论和生动的现实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应用

我们对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应用如下。

(一)创建校园学生实训超市

我们在校园内建设了实训超市,选派学生分组参与超市经营。学生在指导下进行市场分析、采购、存储、陈列、定价、促销、资金管理,账务处理等,教师定期考核经营业绩确定各组实训成绩。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大部分学生能够自主决策,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二)情景模拟教学和技能竞赛

在促销知识学习中,我们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将2-4名学生组成一个推销小组,各组学生模拟进行现场推销,教师和学生进行点评。在学校组织现场推销技能大赛,比赛优胜者可以优先推荐就业。从实际效果来看,课堂模拟和技能大赛在提高学生推销技能的提高上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开展校园调查活动

在市场调查与预测知识学习时,我们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校园调查,指导学生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形成调查报告并对一些市场现象进行简单预测。在调查中,学生对面临的各种问题自主采取措施应对,提高了学生适应岗位环境、应对困难的能力。

(四)按作业流程的项目式教学

通过对中职学生就业岗位群的分析,财经商贸毕业生从事的是基层的技能型岗位,如出纳、核算、统计、导购、理货、采购等。结合职业岗位要求,我们将侧重于营销策略教学转变为以岗位为出发点的技能培养,以导购员的作业流程为基础开展项目式教学,将营销课程分解为不同作业项目:信息收集、环境分析、进货、理货、推销、售后、核算等。项目式教学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有极大帮助。

四、实践教学应用的反思

通过应用实践性教学,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丰富了课堂,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校园超市让学生品尝到了盈利的喜悦,部分学生急于自己创业,在校学习的积极性下降,增加了学生管理的难度。学生课余参加社会实践,个别学生掉入传销的陷阱,给中职学生德育教育提出新的课题。校园超市实训需要学生筹钱进货,存在经营风险。部分学生家长不能理解支持,致使一些学生不能真正参与到实训活动中来。项目式教学考验专业教师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具有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必将受到企业的青睐,这需要中职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不断改革完善,探索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财经商贸类(第二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2-14,54-56.

[2]朱晓婷.中职市场营销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07):157.

市场分析论文范文4

【关键词】房地产项目;财务评价;特点;新时期

1引言

房地产业是进行房地产投资、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的行业,属于第三产业,是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带动性和风险性的产业[1]。房地产项目财务评价,是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房地产项目投融资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目前,房地产项目财务评价的参考依据主要是《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建标〔2000〕205号),该方法由建设部于2000年颁布,年代较久远,且后期一直未进行相应的修编,其适用性有一定的限制。随着政策的不断变化,房地产项目财务评价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通过对贵州省某市CL地块房地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发现,新时期房地产项目财务评价有更多的关注点值得重视,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更好地为房地产项目投融资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2概述

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居民的生活有重大影响,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是对宏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如“新国八条”“新国五条”“新国十条”等。2017年,同志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更加坚定了“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城市政府主体责任”的房地产市场长效调控机制,使房地产行业发展平稳。房地产业受宏观政策调控影响较大,同时也与当年度的入市规模、销控手段、棚户区改造、保障房建设等因素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波动性。据了解,我国居民对住房的需求大部分是刚性需求,其次才是投资需求,因此,我国的房地产行业仍然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为了引导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减少房地产开发投资的盲目性,提高房地产项目的投资水平及融资能力,对房地产项目进行前期咨询至关重要,而可行性研究正是项目前期咨询的重要环节。房地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一般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定性分析包括市场分析、工程建设方案、节能环保分析等;定量分析包括投资估算、财务评价、风险分析等。在房地产项目实施前,应对项目进行完整科学的可行性研究,才能做出正确的投融资决策。

3财务评价在房地产项目前期咨询中的重要性

财务评价是科学、系统地评判项目投资可行的重要方法,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时限长、涉及业态多以及资金需求量大,财务评价作为房地产项目投融资决策的重要支撑、金融机构授信的重要依据、企业制定资金计划的重要参考和项目立项的重要条件,在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结论能够直接指导投资人的决策,决定是否进一步推进该项目,是否对该项目进行投资,为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及银行审贷等提供依据。同时,结合实际案例研究房地产项目的财务评价体系,对未来房地产行业类似项目的投融资决策能提供参考价值。

4新时期房地产项目财务评价的特点

4.1注重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房地产项目财务评价应遵循动态分析为主,静态分析为辅的原则。对于房地产项目,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能够更为科学合理地反映项目投资的回收能力。在指标选取上,可以考虑动态投资回收期、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资产负债率等能够体现房地产项目特点的指标,这样更能体现财务评价的价值。

4.2注重基础数据的选取和分析

房地产项目财务评价的基本数据包括项目计算期、基准财务内部收益率、借款利率、租售价格等。确定基础数据时,要结合项目租售特点和市场条件,合理判断。

4.3注重营改增后税金及附加的处理

营改增后,房地产项目财务报表形式产生了相应的变化,由于增值税是价内税,在编制过程中要根据价格含税与否适时调整相关财务报表,明确销项税、进项税、可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实际抵扣进项税、未抵扣税额等数据。关于增值税递延抵扣国家税务总局已明文规定,可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在运营期逐年抵扣,直至扣完为止。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等以增值税为基础计取,另外,房地产项目还应考虑印花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其他交易税费。

4.4注重不同业态财务数据的整合

房地产项目涉及住宅、商业、办公、配套公建等业态以及出售、出租、自营等运营模式,有些房地产项目在计算期末还会考虑出租转出售,这就需要在财务报表的编制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业态及运营模式进行相应的处理,出售和出租部分结转为经营成本,自营部分进行折旧和摊销等。

5案例分析

贵州省某市CL地块房地产项目总用地面积43768.49m2,总建筑面积171878.46m2,业态包括住宅、商业、配套设施、地下车库等,容积率为2.80,建筑密度30.84%,绿地率30%,停车位1320个,项目总投资77393.50万元。该项目的财务评价结合项目区位、市场分析、投资估算等开展(见表1),贷款利率按照4.9%计,基准收益率按行业平均收益率12%(税前)、10%(税后)考虑,计算期为4年(其中建设期2年),采取全部销售的运营模式,预售价格按照市场比较法确定。通过紧抓目前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新时期财务评价的特点,得出该项目财务可行。在项目运营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市场变化,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拓展市场,保证项目销售价格水平,节约成本,以促进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

6结语

近年来,房地产市场政策变化较大,投融资模式复杂,在项目前期决策阶段,财务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投资决策。结合新时期特点适时调整财务报表,计算完整的财务指标,可为房地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沈建忠.房地产基本制度与政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市场分析论文范文5

(一)实践教学优势分析

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学院一方面与三联集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安徽四创电子、丰源药业、红顶集团、合肥毅昌科技公司、安徽顺丰速运公司等十多家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这些实习实训基地的建立满足了部分实践教学的需要。为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学院、系部相继出台了实践、实训、实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相关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并由院级教学质量监督部门和教务处共同监督执行。

(二)实践教学劣势分析

1.实践教学目标难以完全实现

由于受教学资源和师资水平的制约,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偏重理论知识传授,过分依赖书本,实践教学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教学目标难以完全实现,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相对较弱,特色培养不明显,无法与企业接轨,难以满足企业差异化、多元化的人才需求。

2.专业实践教学薄弱

市场营销专业素质文化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时几乎占了整个实践教学学时的一半,真正能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课程实践学时分配过少,导致专业实践教学薄弱。

3.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费时费力,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但目前学院在这方面的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实践教学基地的遴选和维护都需要大量的经费,但目前学校在这方面的预算较低,教师只能靠个人关系来寻找实践基地,导致实践基地质量不高,严重老化。

4.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实践教学质量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实践能力,但目前学院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大部分教师缺乏企业或行业工作经历,加之很少有机会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实践能力欠缺,短期内迅速提高的可能性较低。

5.校外实习质量较差

学院现有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由于较为分散,稳定性差,因而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培训教育缺乏规范性;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每次接受的学生有限,难以够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同时,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出于对学生工作能力、工作进度、商业秘密、安全等因素的考虑,往往不愿意让学生真正接触其核心运作过程,学生实践只能停留在表面;由于教师教学、科研任务较重,工作量大,往往对校外实习指导工作无暇顾及,导致实习跟进力度不够。

6.实习实训基地相对孤立,没有形成共享机制

市场营销人才是各行各业急需的人才,历年来一直雄踞人才需求排行榜的首位。三联学院自办校伊始就开始建设各专业的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但截至目前,各专业实习实践基地的遴选、维护、配合教学等还基本上是各自为阵,仅服务于本院系,没有实现资源共享,不利于学生能力的纵深发展。

7.毕业论文水平较低

由于缺乏到行业、企业一线锻炼的经历,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无法将专业理论知识和企业、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起来分析研究,所以撰写出来的论文质量普遍不高,抄袭现象严重。

8.缺乏科学的实践教学考评机制

实践教学考评机制牵涉到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对教师的理论知识、实践经历、实践教学方案设计等都有较高的要求,教师也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但目前学院还没有专门的教师实践教学质量考评制度及奖惩规定,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效果普遍欠佳。目前,学生学习成绩考核仍在沿用传统的考核方式。考核以笔试为主,实践成绩仅占课程总成绩的30%,这种考核方式造成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尽管部分实践课程采用了开卷考试、提交实践报告、营销策划方案等多种考核形式,但“优、良、及格、不及格”的等级式评定方式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学生之所以乐于接受这种考核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认为在这种考核方式下课程容易通过。

二、对策

鉴于安徽三联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学院改革思路,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改革:

(一)以实践教学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为抓手,有目的地展开实践教学

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各环节既要实现各自的功能,又要协调配合,以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目标。因此,学校应构建一套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校内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校外实习实训体系及技能竞赛体系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衔接起来。鉴于整个体系中质量保障层相对薄弱的现状,学校应以质量保障层为抓手,有目的地展开实践教学。

(二)加强实验室建设,强化课内实践教学

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改造、升级原有的专业综合实训室;兴建ERP沙盘多媒体综合实训实验室,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市场分析、战略发展和营销决策制定的全过程,并且在决策结果的基础上完成持续的营销管理过程。最终通过这种模拟实践方式,把学生培养成面向企业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建设高水平实践教学团队

基于学校具有较强实践能力教师较少的现状,学校应出台柔性人才引进政策,大力引进一些具有企业或行业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到专业建设、部分课堂教学来。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更要坚持培养青年教师。学院可采取多种形式,如分期分批选派青年教师深入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锻炼;参加实践教学技能培训;设立实践教学培养专项基金,引导和支持青年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探索与研究;到国内外院校参观学习等,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四)深化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改革

首先,针对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积极推行项目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其次,在教学手段上,大力推广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育技术。充分利用校内多媒体实验室,将部分课程的理论教学移植到实践教学中,边讲边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将资源共享课程、视频公开课和课外任务链接到系部网站,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行下载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再次,改革课程考核制度。包括以下措施:(1)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考核。注重对过程的控制与评价,将调研报告、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2)改革考试内容。将学生理解和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加大案例分析题、综合题等应用题的比重;增加课程论文、角色模拟、小组讨论、营销策划案等多种考核方式。(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入自学内容的学分计算。(4)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以基础理论知识考核为基础,专业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新型评价体系,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发展后劲。

(五)以竞赛为驱动,提高学生的主动实践能力

将学科竞赛引入创新教育体系,并在实践教学中广泛推广,有利于学生主动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以往的竞赛题目,将竞赛主题或项目穿插到课程知识点中;将部分竞赛题目任务化,作为课后的团队实践作业;利用课堂对获奖作品进行点评,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主动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结语

市场分析论文范文6

 

理论研究一直是中国动漫文化产业中相当薄弱的一环,尤其在漫画理论和动画理论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缺乏把实践的表象提炼为理论的义涵。随着广播、电影、电视等媒体的发展,学者们逐步建构了广播影视文化、电视文艺学等子学科体系;而在面对动漫这种较新形式的存在物时,理论却相当滞后,关于动漫艺术的研究还处于基础知识的普及或者现实状况的描绘,具备较强思辨能力和理论阐释能力的学术文章少之又少。动漫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尚处于建构的初始阶段,亟需我们认真的发现和睿智的探索。   近十年来,关于中国动漫产业的专著只有寥寥几部,如由谭玲、殷俊编著,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动漫产业》,由王传东、郑琳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动漫产业分析与衍生产品研发》,由刘轶、张琰所著,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时期动漫产业与动漫营销》等。《动漫产业》一书对动漫文化和动漫产业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和区分,介绍了动漫产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了国际动漫产业的情况,如欧美、日本和韩国的动漫产业;探讨了动漫产业的发展模式,如政府发展模式、业界运营模式等;就动漫产业与民族文化的结合进行阐释,并探索国内动漫产业的发展路径[1]。《动漫产业分析与衍生产品研发》从动漫产业发展和动漫衍生产品的特点入手,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动漫市场的现状以及我国动漫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其内容包括动漫产业的研究意义、世界主要动画市场的分析、动漫产品的开发基础、经典动画分析、卡通形象的衍生、动漫形象产品的分类和作用,以及动漫衍生产品的特点等[2]。《中国新时期动漫产业与动漫营销》一书将动漫置于营销管理和产业经济学的框架下进行研究,同时涉及动漫本身的文化因素。其内容包括中国新时期动漫产业的厘定;影响动漫产业和动漫市场的外在因素;新时期的动漫市场与消费群体;动漫市场的调研与预测;原创力与营销策略;动漫作品的品牌营销;动漫产品上市策略;动漫分销渠道策略;动漫促销策略;动漫产业链的构建;打造动漫产业链的典型企业案例、动漫政策等[3]。   而以中国动漫产业为研究对象的硕士学位论文有十多篇,目前暂无公开发表的关于动漫的博士学位论文。在中国期刊网上以“中国动漫产业”为题进行搜索,出现论文150篇,其中最早的发表于2004年。统观这一百多篇论文,涉及到了动漫产业的方方面面,比如从经济学角度对其进行市场分析与竞争分析;从文化与社会学的角度阐述中国动漫的发展潜力以及存在的困境;探讨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动漫发展模式和经营方式,从中寻找对中国动漫产业的启示;从历史沿革的角度来陈述中国动漫产业的过去与现在;分析中国动漫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文化策略、核心价值;探究中国动漫产业如何在技术创意和文化传统中实现突围等等。   总体来看,这些论文大多数就中国动漫产业的历史、现状、发展道路进行事实罗列和陈述,同时也探讨中国的国家政策、市场环境对动漫产业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众多作者已经看到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尚显滞后,存在诸多问题,他们对中国动漫产业的困境、发展瓶颈展开论述,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不少对策。比如,在政策方面,国家一方面开始大力扶植国产动漫的发展,另一方面其规范性政策对动漫创作的题材有着明确的限制和审核,这起到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同时也负载了沉重的教育目的而使产业化、市场化的道路显得瞻前顾后。   在现状与困境方面,诸多研究者也作出了分析:比如王冀中在《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分析》[4]一文中指出,动漫产业面临着现实困境,影视播放系统占有垄断地位,原创不足,产业运作机构形同虚设,盲目开发衍生产品市场,产业链没有形成等等。于燕华在《中国电视动漫产业的现状分析及对策》[5]一文中阐述了中国动漫产业的弊端并提出对策:缺乏创新理念和创作人才;动漫产业受众面定位窄小;动画表现形式和技巧落后;产业链条不完整,社会因素制约太深;需要丰富电视动漫衍生产业;需要完善产业链条,净化市场环境。   在对策方面,有研究者指出:打造产业链,发挥动漫游戏产业基地在价值链构建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拓展和创新动漫内容;挖掘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民族因素;选取多样化的题材;保护动漫产业知识产权等等。这些研究纵然对中国动漫产业进行了具体细致的分析,为动漫文化产业的发展献计献策,然多数研究仍处于最基本的呈现事实的层面上,停留于现象罗列、观点展示、局部探讨的阶段,而缺乏对中国动漫产业系统、完整的清理,更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这些论文大多着重于摆事实、讲对策,而没有足够的学理分析。   动漫,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其独特的艺术特征与审美特性表现在哪里;动漫这种文化产业在中国呈现了怎样的发展态势,这些态势与社会现实环境如何构成了互文关系,并带给人们怎样的启示与反思,都是需要进一步挖掘的。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初创阶段。无论在发展速度、产业规模、产品种类、品牌塑造、产业链接方面,还是在对外交流传播、国内外影响等方面,成都文化产业均处在萌动初期。”[6]126四川在动漫产业链条中的网络游戏的开发,市场配套的影音书籍等产品延伸动漫产业链、动漫游戏和动漫人才、动漫衍生品、动漫风格定位等方面尚显不足。究竟是打造地域性动漫形象还是彰显民族文化传统,都成为动漫原创者们要思考的问题。诸如“大熊猫资源,这本来可以成为世界性品牌的文化资源优势,却因为没有合理开发而丧失了这种优势。”[6]139相反受到国内观众喜欢的动漫电影《功夫熊猫》却是出自美国同行之手,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动漫界的损失。   在中西动漫文化发展的比较中如果研究者能用一种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中国动漫的不足与需要创新的地方,运用国内外精彩案例进行比较,形成相互论证,从而达到对动漫产业进行客观和系统的研究。如果说以好莱坞为支撑的动漫电影,以米老鼠为形象的迪斯尼乐园是美国动漫文化产业的代表,以悲剧英雄阿童木,失意宠物机器猫,正义化身聪明的一休,少女梦幻代表花仙子,重拾回忆的樱桃小丸子,唤起激情的灌篮高手为日本的卡通动漫经典模式,那么我国是否有自己的模式呢?确切地说,我国缺少自己的模式,缺乏创新,所以我们必须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混合发展模式,比如“政府+基地+企业+市场+行业”等要素齐抓共管的模式,开发应用高端动漫技术为支撑,以健全完善动漫产品生产流通市场体系为保障,着力培育动漫产业链条。#p#分页标题#e#   有人早就预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动漫产业没有较大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自己的原创,没有与自己深厚的文化根基相关联的动漫形象。其实外国人对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充满了好奇,我们就满足他们,将我们古老的文化用动漫的形式表现出来,也许这将是我国也是四川动漫文化产业的突破口。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经济学家厉无畏认为,优秀的动漫作品不仅只是轻松幽默的娱乐或引人入胜的故事,还应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这就涉及到动漫文化的内涵问题:深厚的文化根基,古老的文化色彩,神秘的文化现象都是我们可以表现的主题。四川作为天府之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诸如三国文化,这是目前可以作为动漫产业的一个创新点,一个可以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有着熊猫故乡之称的四川有着得天独厚的大熊猫的的各种原型,这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四川动漫研究应该与巴蜀文化研究中心进行经常性的交流。   对于研究者们来说,如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理清中国动漫文化产业的发展脉络,对客观现实进行把握,进入事实层面和学理层面的双重探讨,对四川动漫文化产业研究将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方面,可以从经济角度看待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对其产业态势、产业链的构建、产值的创造等等方面进行解读。发展产业链的目的一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二是为了追求利润,发展经济。在动漫产业链上,日本是通过“漫画———动画———衍生品———消费者”的产业途径来获得巨额利润的,而我国则是分离的,没有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产业链,“漫画———读者”获取利润是其中的一个系统,“动画———企业投资”是第二个系统,“厂商———购买少数动画形象———消费者”是第三个分离的系统。我国动漫产业发展链条可以设计为:原创漫画作品在杂志上连载———选择读者反馈好的作品发行单行本———制作人制作动画片———商销售———影视播放———企业授权并开发衍生产品———商家销售产品。最为明显的就是在四川,极具开发价值的熊猫动画形象却只有在熊猫基地附近才有出售,没有普及到整个四川,更不说普及到整个中国了,也是动漫产业的一个脱节现象。   另一方面,可以从文学与文化的角度多层面地审视动漫文化产业。动漫区别于其它产业的重要特征在于它所附着的文化性,而如何对这种文化性进行解读,如何深入地透析动漫文化产业,需要有理论的制高点。近年来,中国动漫产业鼓足了发展的劲头,也在探索和借鉴中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中国动漫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远远没有跟上。中国动漫文化产业要取得进步,不能仅靠技术人员的埋头苦干,亦不能只靠编导、营销人员等富有创意灵感的谋划和传播工作,而是同时非常需要关于动漫的理论研究。脱离现实的理论演绎固然过于抽象,玄机重重而难以破译;而缺乏理论思维的社会实践却容易显得盲目而无所适从。将多种文学理论和文化理论结合对中国动漫文化产业进行深层次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与现实价值。通过动漫文化产业的资料进行积累和分析,进而融入学理性的理论思考:比如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对动漫的角色、人物进行分析,有些人物深入人心,有些人物腹水东流,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分流。动漫文化产业中的人物角色如何与人类的共通情感进行衔接,进而走入产业链的循环之中。比如从消费文化的角度对动漫文化产业进行诠释,消费社会中的人们被消费的热情所包围,仿真实、内爆、消费不平等、欲望等诸多景象如何在动漫文化产业中滋生,或者说动漫文化产业又如何逆向确证了消费社会的特征。又比如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动漫文化产业进行批判,动漫文化如何脱离了纯粹的文化性,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它如何与精英文化进行对峙并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根据大众文化的诸多特征,如何营造属于中国动漫文化产业的特质,并推进中国动漫的现实进步。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的问题以外,我们还将思考动漫文化发展不平衡问题;人才培养机制是否合理的问题;动漫游戏是否对青少年的生活造成不良影响的问题;动漫产业中政府扶持与市场导向之间的冲突问题等。只有立足于中国动漫文化产业的基本事实,从事实出发进行理论探讨,不拘泥于政策回顾、经济解读、发展困惑、对策评判等诸多现象层面的话语表述,而试图结合中国动漫产业的基本现状,在逻辑思维、理论思考上有所推进。为中国动漫文化产业的理论建设做出努力,帮助人们更加理性、深刻地认识动漫文化产业,进而使人们能更好地面对中国动漫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在困境中求突破,在竞争中求生存,最终希望能有助于推进中国动漫文化产业的发展。多视角地探讨动漫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给动漫研究带来创新和突破,如果理论工作者们能从文艺美学、社会学、钻石理论、产业链理论和文化产业集群建设理论等出发,全面探讨动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弘扬和振兴本土民族文化、对促进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乃至推动国家GDP增长中起到重要作用。完整剖析四川省动漫产业链,从动漫产业链的各个主要环节展开分析探讨,在对前期相关研究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深入调查研究四川省动漫行业的产学研状况、所面对的国内外动漫市场需求、省内动漫衍生品生产和销售行业,动漫的区域合作和竞争、省内动漫创意链和动漫内容的优劣势,完成对当前四川省动漫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动漫产业发展主要模式选择和对策的全面分析,为四川省区域动漫产业乃至中国动漫产业振兴发展提供较为完整的实证研究素材资料;采用全面完整的实证对比研究,对比研究日、美、韩国三大动漫产业国的动漫产业进程与发展趋势,实证研究国内主要动漫发达区域的动漫产业发展状况,科学梳理出可供参考的动漫产业发展路径,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四川省动漫产业发展提供可参考借鉴的模板式资料;运用美学、文艺学、社会学、消费文化学、心理学和经济学多种学科手段和理论,试图完成此类项目中目前最具理论广度和深度的前沿研究,也将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全面的研究理论模式、实证资料和素材。#p#分页标题#e#   动漫不仅是娱乐和消遣,还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动漫文化的本质是精神文化,但同时也是消费性文化,中国消费群体广,市场需求大,这十多年来中国动漫市场一直被他国占据主导地位,面对外来冲击,中国振兴民族动画产业的意识已觉醒。动漫文化的发展涉及到我国经济、文化、消费等各个领域,可以融合各种文化、各个产业,是一个可以带动整个社会文化产业发展的行业,故此,动漫文化的研究将为我国的文化发展与经济建设做出不小的贡献。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一方面当然在于“高端”的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弘扬和推广,在于核心价值的展开;但同时以动漫文化为代表的大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其实也是一个关键的方面。我国动漫文化的研究以省为单位形成了网络状的研究形式,四川动漫研究主要以动漫产业、动漫技术、动漫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动漫研究处于初级阶段,在研究中很多问题还值得探讨。

市场分析论文范文7

1.1国外相关研究

对于OA学术期刊的建设运营模式,国外主要是从宏观市场分析与具体建设实践两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宏观分析上,咨询公司ResearchConsulting2016年对欧洲OA出版市场竞争力与可持续性的潜力进行评估,指出经济因素对OA出版市场的发展有推动作用。次年,对OpenAIRE框架计划(OpenAIREPost-grantOAPilot)OA出版融资机制进行了实证调查,通过对其服务质量、效率、影响等多方面的分析,提出了OA出版融资机制的发展障碍与方向。实践探索上,学者们对国际上各大OA公司与平台(如科学公共图书馆超级开放存取学术期刊PLoSONE、高能物理开放出版期刊SCOAP3、英国伦敦生物医学中心BMC(BioMedCentral)、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英文科技文献期刊网站WSN、牛津开放存取项目OxfordOpen等)的运营模式,从运营主体、出版目的、学科领域、组织管理、经费来源与运营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总结分析(见表1)。研究结果指出,在运营主体、学科领域和组织管理方面,各平台因为OA公司的类型与研究方向有所差异所以各不相同;在出版目的方面,各平台均为推动和实现各自领域研究文献的开放存取,促进学术资源的快速传播与免费共享;在经费来源方面,除了SCOAP3主要依靠过去订阅传统期刊的公共基金作为OA学术期刊的主要收入外,其余OA学术期刊的资金来源基本上为论文处理费APC、机构资助以及非学术性收入;在运营方式方面,各平台根据自身特点,侧重点有所不同:如PLoS作为原生型OA学术期刊,通过建立以客观同行评议机制为主的运营方式,改变传统学术出版的质量弊端,以实现其加速高质量学术成果开放存取的目标。SCOAP3作为转化型OA学术期刊,注重于招标委托出版商,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来实现其遏制学术期刊出版整体价格的目的。WSN由于致力于科技期刊,因此对数字技术较为重视,建立了基于数字平台的商业模式。其余OA学术期刊则以侧重于期刊质量、版权管理、费用收取的运营方式为主。总的来看,目前国际OA学术期刊对文章费用、质量、版权方面较为重视,呈现出商业化运营的趋势。

1.2国内相关研究

在OA学术期刊运营模式研究中,国内学者们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的模式探索与基于国外实践的分析研究两个方面。宏观层面上,魏志鹏等分别从服务质量、运营策略、市场结构、成本收入等方面,详细分析论述了OA学术期刊的盈利模式、运行特点与发展前景。实践研究上,王应宽等分别以BMC、PLoSONE、SCO⁃AP3、WSP为例,分析研究各自的运营特点、商业模式、盈利机制等,对我国期刊实现开放存取出版提出了政策性建议与发展挑战。

2成本收益

2.1国外相关研究

在OA学术期刊成本收益方面,国外研究在宏观层面上侧重于市场可行性的分析与成本效益的研究,在具体实践层面对成本结构与经费来源进行了探讨。宏观上,ZoëCorbyn利用成本效益在线比较工具(CostEffectivenessforOpenAccessJournals)对OA学术期刊的收费价格与期刊影响力(即声望)进行分析,认为OA学术期刊影响力与收费价格无线性关系,而是取决于自身传播平台与收录文章的选题、质量。MccabeM用数值举例的方法对OA学术期刊市场利益分配进行了比较静态分析,认为期刊在均衡状态下实现开放存取更利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实践上,成本结构方面,Odiyzko(1997)对学术期刊的成本结构比例进行了分析;经费来源方面,CrowR等对OA学术期刊资金收入模型进行了研究,将其归纳总结为供应端模型和需求端模型两种。OSI则在其的商业指南中将具体的经费来源分为自我收入和内外赞助两类。

2.2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专家学者对于OA学术期刊成本收益的研究主要为理论层面的效益模型构建和实践层面的成本结构、经费来源分析两方面。理论模型上,刘锦宏以差量法为指导思想,通过计算数字出版机构的成本与收益,构建了数字出版的科学交流系统成本收益模型。周东飞以经济学效益最大化理论和帕累托最优原理为基础,通过分析OA作品效益、版权效益、利用效率等,对OA作品外部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实践探索上,学术界对OA学术期刊的成本构成和经费来源进行了探索研究。一方面是对成本、经费等进行概念式的分类总结,以傅蓉等学者为代表,从理论可行性的角度出发,对OA学术期刊的成本结构与盈利来源以不同的标准进行了类型划分。另一方面则以目前国际上OA平台的建设现状为切入点,以李红等为代表,对目前主流的国外OA平台(如PLoS、BMC、PNAS、OUP、SpringerOpen等)的成本开销与收费项目等明细为依据,对成本结构与盈利来源的类型进行基于实证的研究总结。

3出版收费机制

3.1国外相关研究

在OA学术期刊出版收费机制的相关研究中,国外专家学者主要从行业整体角度探索OA学术期刊出版收费模式,从实践中总结出版收费机制。CoxJ(2004)和HolmströmJ(2004)分别以MCBEm⁃erald、IOPPublishing、BMC等出版机构为例,通过计算阅读每篇文章的费用CPR(CostPerArticleReading),证明了OA出版模式在经济上的可行性。Rick(2017)总结了学术界对OA学术期刊出版收费制度的不同观点,指出出版模式发展具有包容性与多元性。ResearchConsulting提出了四种具体的开放存取费用模式,即开放获取存档(“绿色OA”)、金色混合、金色-APC、金色-免APC。在具体费用上,Mc⁃cabeM等指出将出版收取的论文处理费APC细分为评审费和版面费两类,可以有效避免OA学术期刊过度发表的问题。市场调研公司辛巴信息公司(SimbaInformation)认为过快增长的论文处理费APC将会阻碍全球OA运动的发展。实践研究上,从OA学术期刊整体市场角度出发,BjörkBC以2009-2016年各出版机构混合OA收费情况为依据,对混合OA出版收费模式的演变进行了时间的度量。从OA平台自身建设的角度出发,KozakM等均以DOAJ中的OA学术期刊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学科、不同出版语言、不同国家和不同出版商的OA学术期刊定价原则、收费模式行了实证分析与总结。从机构赞助出版费的角度出发,国外政府部门(如开放社会协会、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等)、学术研究机构(如欧洲研究理事会、HowardHughes医学研究所、CNRS核物理研究所等)、高校(如阿姆斯特丹大学、德克萨斯大学、诺丁汉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威斯康辛大学等)等均针对OA出版费用模式制定了相应政策与基金。

3.2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方面,专家学者们对出版收费模式和具体实践进行了充分的探究与总结。理论研究上,刘?贞等通过分析OA学术期刊不同类型的出版代表和出版模式,对宏观上的行业利益竞争模式和市场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罗大珍等从探讨OA出版供给方付费的合理性、必要性入手,总结了OA出版付费机制的特征。不同于上述学者关于供给方单方付费机制的观点,刘瑛等以利益平衡原则和双边市场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多方付费机制,并对其可行性与具体内容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分析。具体实践上,刘雅轩等基于DOAJ的数据,对不同出版语言、不同出版国家、不同出版商的OA学术期刊收费策略进行实证分析。余敏等以国际著名OA平台的数据为基础,对期刊APC收取情况进行调查与实证分析。陈晋则对国外OA学术期刊的机构赞助实践建设进行了研究。

4会员制度

4.1国外相关研究

在OA学术期刊会员制度方面,目前国际上主要有终身制与非终身制(包括机构会员制与个人会员制)两种。国外学者以不同OA平台实际会员制为例,从具体会员类型、付费模式、费用标准和享受权利等方面对不同会员制度进行了总结梳理与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会员制的会员类型均由付费模式与费用标准决定。付费模式上,非终身会员制付费模式包括付费时机(预付费或延迟付费)与付费时限(季度付费、年度付费)两个方面,终身会员制采用“一次付费,终身出版”的原则,具体分为提交付费与接受付费两种;费用标准上,终身会员制由于对作者发文与评论的数量有明确限制,所以费用标准低于非终身会员制。在享受权利方面,两种会员制均根据不同会员类型享受不同的出版权利(享有APC折扣或免费发表一定数量文章)与附加权利(包括增值服务、姓名进入会员列表、便利订阅等)。总体上会员制度呈现多样化、规范化的发展趋势。

市场分析论文范文8

形式单一与其他社科期刊不同,基础教育领域的文章有其特殊性,不能一味地强调学术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而忽略了刊物的可读性和视觉效果。从印刷形式来看,大多基础教育类学术期刊采用单色平面印刷的图文呈现方式,最多在封面或插页上采用彩色印刷对教育新闻、学术会议等做信息介绍,设计老式,其装帧风格仍停留在若干年甚至十几年前的水平。因此,与其他大众传媒(广播电台、电视、互联网)相比完全处于劣势。另外,从出版流程和要求来看,期刊杂志出版周期比较长,与广大教师的即时性要求不相适应,不能及时地跟踪热点问题和重要教育事件。

刊物定位不清晰基础教育专业涉及的领域广泛,学科门类庞杂,学科设置跨度大,这样导致了不少基础教育学刊存在着栏目设置零散、风格雷同、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即使是一些优秀的基础教育学刊也存在栏目学科优势不明显,学科读者定位不准。教育期刊原本的功能是传播最新信息动态和成功的教育经验,研究热点焦点问题,为教师教育教学提供专业支持。可近年来,不少教育期刊其功能只剩下发表评职称论文了,创新性低,不少一线教师反映:“教育期刊变成教师的练习册了”,“期刊在循环发表文章,5年甚至10年前看过的文章又出现了。”[2]而从内容来看,基础教育方面有些文章空洞抽象,理论晦涩难懂,实践性不强;有些教学实践文章又过于具象,研究背景和对象无典型性,缺乏学术规律可循,无法普遍适用。

学术影响力偏低,缺乏学术规范意识与专业类教育理论、教育科学期刊相比,基础教育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偏低,学科较弱,缺乏学术规范意识。“目前中国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达在学术规范方面突出的问题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缺少研究现状的描述;二是参考文献贫乏。”“国内的许多教育研究成果,在表达上缺乏对研究现状作基本和不可缺少的交代,这既不利于读者了解中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起点,也不利于读者知道现在的研究创新在何处,有何新的结论和建议。这或许是许多中国学者研究存在的通病。中国的教育研究成果,尤其是以教育实验、调研报告等形式出现的学术性论文更应引起重视。”[3]这样的问题在基础教育学刊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主要还是因为作者很大一部分是中小学校的教师,他们的学术规范意识往往比较薄弱,采用便于组织和记忆知识的模式作为论文的撰写框架来安排和填充资料,写作方式简单重复,论文质量不高。

学科编辑力量不强为数不少的基础教育学刊虽然创刊时间已经不短,但由于长期定位不清,特色不明,有的根本就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刊物还停留在来什么稿用什么稿的阶段,编辑缺乏策划意识,整体素质不高;发文数量很大,但是学科分散,读者很难通过阅读来了解本学科的前沿问题和特点话题。有的编辑部编辑人员身兼数职,承担着几个栏目和学科的稿件处理工作。有的编辑部甚至缺少某学科编辑,其他学科编辑凑合着组稿审稿,直接影响组稿约稿的编辑质量。基础教育专业门类多样,分科细化,隔行如隔山,如果不是专家来编辑稿件,学刊将一直停留在表面,不能真正给予读者深层次的启发和思考,从而影响到学刊的个性策划,影响了创办特色优势栏目,影响了整本刊物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发行量很少,渠道单一由于受众的特殊性,不像教学参考、教学辅导书那样市场需求量大,基础教育学刊的发行主要面向教育行政机构下属的教研室、教育科研机构、幼儿园及中小学校教育工作者和高校教育学院学者、研究生等,以邮局发行和自办发行为主,甚至有些期刊主要是以赠送方式在发行。发行的力度较弱,主要表现在:缺乏高效率的发行手段,市场开发重视不够,没有很好地利用新兴传媒的传播手段。另外,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编辑不太重视发行业务和营销策略,很少主动地“走”出编辑部去关注:目录能否调动读者翻阅期刊的意愿?引起读者注意的是哪些文章?哪些人在阅读自己编辑的期刊?期刊影响着怎样的读者市场等等。相关信息的调研在期刊每次发行后很少继续深入,这样使得基础教育学刊失去了充分正确的市场反馈信息,产生了发展道路上的断层。

基础教育学刊缺乏竞争力的原因

竞争力是参与者双方或多方的一种角逐或比较而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它是一种相对指标,必须通过竞争才能表现出来,笼统地说竞争力有大有小或强或弱。竞争力是对象在竞争中显示的能力。因此它是一种随着竞争而变化着的又通过竞争而体现的能力。从以上现状可以看出,随着信息社会和产业经济的发展,基础教育学刊的竞争力在各个方面都有所下滑,分析原因如下:

(一)体制问题2003年,中央文化体制改革促使教育期刊生态发生显著变化,过去单一的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主办模式逐渐分化为三种类型:一是仍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主办的报刊,它主要集中在各省市教育报刊社(期刊社);二是由党报党刊主办的教育报刊;三是从属于各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教育类报刊。目前全国有30个省(区、市)都成立了教育报刊社或期刊社,承担着指导教育工作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舆论引导职能。大部分基础教育类学刊和其它学术期刊一样,挂靠在政府的某个行政单位名下(或是学校或是教育科学研究院),主管单位和主办单位都是非盈利性的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因此收入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划拨。这样的管理体制和资金运行模式导致期刊没有生存压力,经营意识薄弱,没有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因而也不会去全方位、深入地了解市场,建立应对市场的完整的运作机制。

(二)办刊宗旨问题当前许多期刊过多追求实用性,一窝蜂地去创设雷同的栏目,出版雷同的文章,重复研究、重复发表,领导和专家打招呼的论文优先发,名校名老师的文章保证发。这样就导致了一种急功近利的学术期刊生存环境。另外,对于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教师职称评定中科研要求越来越高,导致教师们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在没有归纳目前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的前提下,闭门创作,东拼西凑,这样的文章经不起推敲,对他们的教学也毫无帮助和启发。但在不少基础教育学刊上,这类文章并不少见。因为对于这类稿件,编辑部往往收取不菲的版面费,有些基础教育学刊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甚至拿出了绝大部分版面有偿征集教师稿件。实用主义放在第一位,也许能够在短时期内取得一点经济效益和市场利益,但这会导致办刊思路的极度功利化和办刊视野的狭隘化,使期刊发展空间越来越狭窄。难以树立期刊的品牌形象,竞争力更是无从谈起。#p#分页标题#e#

(三)编辑队伍问题目前,影响我国基础教育学刊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是从业人员素质偏低。随着期刊出版的迅猛发展,学术竞争日益白热化,编辑队伍素质能力与期刊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越来越凸显。编辑如果无法从期刊定位与学科专业发展趋势上进行创造性地编辑与选题,无法敏锐地发现教育政策和教育活动背后所能引起的学术热点探讨,无力执行期刊的品牌建设规划,那么期刊能否生存下去也将成为问题。可见,编辑自身素养的提高,对于高质量的论文的录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能力素养偏低的编辑可能不仅不能录用高质量的稿件,甚至会犯下一些比较低级的错误。基础教育学刊编辑队伍的专业水平,已经成为了期刊发展的阻碍力。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与编辑人员既无教育学学科专业背景、又不具备较强的学术文献编辑与鉴别能力有关,尤其是期刊品牌建设与品牌经营意识更薄弱。

(四)出版方式转型问题在出版业由传统向数字转型的今天,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出版业,原来的以纸质印刷为基础的操作流程,已经不能适应数字化、网络化出版的要求。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出版具有出色的快速地查询、海量的存储、低廉的成本、方便的编辑等特点。基础教育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对大多数学术期刊来说,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期刊的数字化出版,推动了学术资源交流与共享,提高了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而另一方面,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发行,也对当前大部分的数字期刊的经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期刊的发行对象在科研中对纸质文献的依赖性逐步降低,而广大教师进行科研创作时习惯于利用网络文献数据库检索文献,网络检索不仅准确率高,而且信息内容丰富新颖,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期刊发行量的萎缩。

基础教育学刊增强竞争力的对策

在分析当前基础教育学刊问题形成的原因之后,笔者认为,为了打造和提升基础教育学刊的竞争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出路。

(一)规范期刊出版标准笔者发现,不少基础教育学刊对出版格式并不是很重视,不少学刊的文章没有摘要和关键词,作者简介过于简单,甚至没有引文标注和参考文献。如果参考国际编辑出版标准,符合标准的寥寥无几。因此,提升基础教育学刊市场竞争力,首先要规范基础教育学刊出版标准、遵从国际编辑惯例。完善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和参考文献,并同时配有英文翻译。学术规范设计细节较多,如题目是否简洁明确,关键词是否准确,摘要的信息量是否丰富和具体,作者的信息是否完备等。切实保证基础教育学刊的文章质量,促进出版格式和出版质量达到国际标准。同时,编辑部要对编辑人员加强业务培训和业务学习,杜绝质量差强人意的“人情关系”稿件,积极建立学者型编辑工作体制,并能够依托专家学者成立期刊的学术指导委员会或编委会,在期刊出版中让他们参与审稿、修改稿件和选题策划等实质性工作。对文章的研究规范有一定的要求。要遵循科学成果形成的逻辑,则需要协助作者在正文中通过详细叙述包括理论基础、研究假设、研究设计、资料来源方法、资料分析方法、研究的信度与效度等在内的研究方法来体现。[4]通过科学化的管理使编辑工作具有主动性从而提高效率。

(二)确立学刊的定位和栏目优势期刊首先要确立自己的定位,采取精细型和集约型风格。基础教育学刊应该是面向更多的、有起码阅读习惯的教师和教研员,将抽象的、理性化的教育思想、理念寓于教育教学案例之中,从而对教师专业化成长形成较强的影响力,与其他传媒错位竞争,形成自己的定位和优势。哪些选题将会具有研究价值,发表后会引起反响,在调研中发现选题,这些都需要编辑有前瞻性的意识和敏锐的眼光。基础教育学刊的编辑要与基础教育界建立密切的联系,建立基础教育专家系统,专家系统中不仅要有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决策者、教育管理者、名校名师学者,还要有教学实践第一线的研究型教师。全面了解基础教育领域的前沿进展,及时掌握基础教育领域的新成果、新动向和新问题。除了明确好学刊的定位之外,还要在栏目设置上提升优势。创办特色优势栏目是一条适合基础教育学刊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创办优势栏目要在充分认识到市场需求规律、地域差异、同行动态以及自身特点的前提下,实施论证分析,创设特色栏目。栏目设置好以后,编辑人员的工作也要跟进,在组稿和约稿方面下大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