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教育范例

摄影教育

摄影教育范文1

1.课程相关设置不合理。

课时偏少。《新闻摄影》与《摄影技术基础》这类课程不同,除了讲解摄影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各种技术外,还要与新闻紧密结合,讲解不同新闻体裁的拍摄、文字说明的写作、新闻摄影的伦理道德与法律问题等。实验学时有限,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练习摄影的各种技术。考核方式较单一。作为必修课,一般是理论考试70%+实验20%+考勤10%。对于大多数理论类的课程,这种考核方式设置较合理,但是对于摄影这种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笔试只能反映出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期末成绩并不一定能真实地体现学生的拍摄技术。课程设置的学期不合理。每个学校该课程设置的学期不一样。我们当前版本的教学大纲将这门课程设置在大四上学期,因为大四学生都比较忙,相对来说没有太多的时间在课下拍照片,提高摄影技巧。

2.教学资源较匮乏

照相机数量有限,更新换代慢。一批照相机往往经过几届学生使用,有时设备已经陈旧落后,不能成为学生拍照的好帮手。而且做实验时学生分组,不是每个同学都有足够的机会拿着照相机尽情拍照。教师资源有限,不同教师擅长的方面不同。有擅长理论的,有擅长拍摄实务的。教材内容较单一,配套资源不足。一般来说,新闻摄影的理论和实务介绍的比较多的教材,摄影技术方面介绍的不够详细,缺少一些照片作为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而且有些案例比较陈旧。有些教材摄影技术方面介绍的比较全面细致,但又缺少新闻摄影理论和实践操作的介绍。而且多数教材一般都没有相应的配套资源,比如多媒体课件,网站。

3.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传递-接受”的教学方式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各方面的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做好笔记。这种方式可以高效率地传递知识,但是容易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缺少对学生作品的反馈。学生拍完照片作为作业交上来算实验成绩,教师打完分数存档。整个过程缺少对学生作品的反馈。没有及时的反馈学生就不知如何改进。新闻意识不够,缺少实践。新闻摄影拍摄的照片主要是为了报道新闻事件,传递新闻信息。但是现在学生只是拍摄完照片,完成技术方面的操作,基本没有用于新闻实践。现有的新闻摄影实践课程,教学手段相对单一,普遍采取演示教学和模拟训练的方式。课堂教学基本只能在教室或者实验室进行,而模拟训练由于受到学时和课堂时间限制,基本上也只能在实验室或者学校以及学校附近进行。

二、对目前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的思考

1.合理设置课程

适当增加学时,满足教学需求。教师可以全方位地介绍新闻摄影基本理论、拍摄实务以及摄影技术等知识。此外,实验学时的比重也需要增加,因为最终摄影知识掌握的怎么样,还得看实践的情况。运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期末笔试成绩占一定比例,通过答题从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学生对摄影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平时成绩比重大一些,侧重于对摄影实践能力的考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比如可以让学生在课上展示并讲解自己的作品,然后通过自评、教师点评和同学互评的方式客观地给出分数。可以让学生撰写小论文,就他所拍摄的作品谈一谈摄影方面的心得或者对摄影某方面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每节课给学生10分钟时间,让他们自己结合拍摄的作品讲解一个小知识点,根据表现给出分数。学期设置靠前一些。摄影学习,基本不可以零基础开始学习。所以,可以在大一、大二设置《新闻摄影》课程。因为摄影操作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课下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不断实践,才能熟练掌握技术。相对来说,大一大二时学生的时间较为充裕,而且热衷于学校和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有大量的时间和机会实践学到的摄影知识,对拍摄照片有很高的热情,乐于参与到各种实践当中。

2.提供多种学习资源

增加照相机的数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拍照。购买设备时,尽量购买当前比较流行的、经典的、耐用的设备,好用的器材能够让学生得心应手地发挥。同时也要不断完善其他的辅助设备,比如用来冲洗胶片的暗房、用于室内摄影的影棚、用于影片的后期处理加工的计算机机房等。配备教学梯队,并为教师提供培训进修机会。每名教师都有自身的特点,有擅长的方面,有薄弱的方面,如果能配备一个合理的教学梯队,教师之间能够取长补短,完善自己薄弱的方面,在一个学习共同体中提高自身能力。在假期时,可以给教师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短时间内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完善教材,提供配套资源。更新教材实例。对于技术部分,建议多增加些图片、照片,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某一知识点。提供相关配套资源。比如提供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教师可以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网站资源,不仅帮助学生扩充知识面,还能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3.使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使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讲完某个知识点,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课下完成,课上交流。比如,讲完“景深”,可以让学生课下每人拍摄一组不同景深效果的照片,课上进行展示,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能力,还能开拓视野,了解身边的同学是怎样拍摄照片的。每次任务之后,可以让同学们评选出最佳作品,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及时对学生作品给予反馈。反馈在教学中非常重要,及时的反馈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效果,对学习的不足及时补救。对于实验课,学生交完实验报告和作品后,教师及时批改,之后可以把成绩和评语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认识到哪里需要改进。平时在课上也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及时作出点评,同学们也可以讨论。通过MOOC、视频公开课的形式学习。现在MOOC非常流行,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能够充分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通过在线观看视频的方式,既能够看到老师的影像,屏幕上也会打出老师说话的文字,帮助学生记笔记。而且还可以和老师进行互动答疑。关键是在宿舍中就可以听知名大学教师的讲课,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而且学习完毕之后,提交作业通过考核之后,能够获得证书,证明你学习过这门课程并顺利通过。网络上也有许多视频公开课资源。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一种手段,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这样的方式,知识的讲解在课下完成,课上时间可以充分进行讨论、交流,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非常有帮助。

4.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巩固运用知识,掌握摄影技能。比如利用传媒学院丰富的资源,学校的新闻制作中心挂靠在传媒学院,可以让同学们参与到新闻制作中心的日常工作中,从事新闻报道,拍摄新闻照片。可以与地区的媒体合作,让学生们去实习。深入实际去了解新闻是如何采访、如何拍摄的。以学科专业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实践。积极参与各类专业性的相关比赛也不失为另一种有效手段。人文知识竞赛、“最美校园”摄影大赛、微电影艺术节、DV短片比赛、“小小记者”大赛、学术科技展,等等,都可以让学生甚至相关指导老师在与他人的比拼中获得新的灵感和对专业知识及人文感悟的新的认识。

三、结语

摄影教育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教育;美术教学;摄影;整合

1摄影和绘画的关系

自摄影术诞生伊始,摄影与绘画就形成了相互交融发展的关系。一方面,摄影术的产生为绘画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便捷并促进了绘画的繁荣发展。例如,绘画可借用摄影能纪实抓拍瞬间的特性,将拍摄的不易捕捉的瞬间照片运用到绘画的写生临摹中,还可以将优秀的摄影作品作为优秀的欣赏范本,启迪思维,创意绘画;另一方面,绘画在长期艺术进程中积累下的创作理论。例如,构图、光线、色彩等造型技巧也被摄影吸收和借鉴。绘画和摄影都是视觉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更有助于艺术的美学传播。在小学美育课程中,将美术与摄影结合,是美术教育的新尝试,也是探索小学美育教育,多学科交互,交融发展创新实践的新课题。

2小学美术与摄影结合的目的意义

2.1打破陈规,提高观察能力

美术教育和摄影的结合,首先要拓展思路,打破陈规,要汲取摄影学科能促进美术创作的知识点进行传播。在摄影创作的流派中,有一类纯粹派摄影非常受大众的欢迎,这一流派的摄影擅于运用光线和角度的转变,展现出普通的事物不为人常见的特殊形象。并能突出表现物体的质感,展现出物品独特的魅力。教师可借鉴摄影画面优于美术作品逼真性的创作特点进行举例讲授。例如,著名摄影师韦斯顿拍摄的《青椒30号》和《贝壳》等纯粹派摄影作品,超乎肉眼视觉的高清晰、精细拍摄的作品,能为学生带来特殊的静物观察体验,教师可以在课堂讲授摄影师拍摄创作过程,讲授摄影师是如何表现被拍摄物体质感的,让同学在欣赏优秀静物作品的同时,展开想象,创作美术作品。将这样的摄影作品引入美术课堂教学,启发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增长视觉见识。

2.2丰富举例,提升审美

在日常生活或视频体验中,学生会接触到大量的商业广告摄影作品,如一些优秀的首饰,器具,饮料酒水、美食建筑等。将学生经常见到的优秀商业广告摄影作品引入美术课堂做详细的讲解会让学生产生亲切的感觉,并因商业广告摄影作品的特性,能更深入地理解美术类作品。教师可根据课堂需要,使学生深入学习产品构图、透视、色彩、光影变化等知识点,让学生能切实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并能通过美术练习实践创造美好,提升审美。

2.3培养兴趣,加深理解

拼贴艺术是现代主义艺术创作中的一种艺术创作手法。这一手法在立体主义画派和现代摄影创作中都有使用。在美术教学课堂中,可以欣赏摄影与美术中优秀的拼贴作品。并让学生通过手工剪切、旋转、重叠、粘贴等方法体验拼贴艺术,培养学生艺术研究的兴趣,多种材料的结合不仅加强了学生的艺术理解,更加强了学生手、眼、脑等综合方面的提升。

3小学美术与摄影结合的实践过程

3.1摄影加深绘画的传统文化表现

摄影融入美术教育课堂,可以带动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通常一幅带有视觉设计的民俗摄影作品,是摄影师对拍摄民俗题材的严谨考量和高度提炼。具有艺术性、创新性的民俗作品,如一些优秀的民俗工艺品拍摄和有特色的民俗建筑等,都非常适合学生作为美术创作的参照。教师通过美的民俗摄影图片,传递思想,刺激学生感观,影响学生情绪,这样的美术教育才能深入学生内心,提高学生审美,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学习兴趣。

3.2摄影促进绘画的德育教育功能

摄影具有促进美术课堂德育教育的功能。摄影影像具有纪实性。一些抗日题材真人影像的德育教育,要比口头或文字宣传更具有说服力。如,著名摄影师吴印咸拍摄的《纪念白求恩》的摄影作品,就通过白求恩大夫认真手术的画面,宣扬了正能量的国际主义友爱。还可以展示一些拍摄抗日战士,人民积极生产生活等爱国题材作品。传递爱国情操,引导学生在爱国热情中创作爱国题材美术作品,使学生在观看照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还可以通过影像展示漂亮的公共设施和生活物品,以及不文明现象的影像,让学生积极思考,树立是非观,教师在展示照片影像中进行遵守行为规范、爱惜物品的讲解。教师“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3.3摄影活跃绘画的艺术氛围渲染

摄影创作和美术创作具有相通性。在美术课堂可适当开展,摄影作品及美术作品的评价活动。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不仅可以使学生将学过的美术技法进行内化,充分的巩固学到的技法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学会将内化的知识表达出来,学生的踊跃发言和积极讨论,增强了学生学习乐趣的同时也增强了美术课堂的艺术氛围,切实夯实了学生的艺术理论基础,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创作和创新水平。通过美术与摄影结合的课堂实践研究,笔者深刻地感受到,小学美术教育贵在求真,这种求真就是要抓住学生实际学习中的真问题,进行踏实的真研究,将研究成果具有实际意义的真应用到教学建设中。教师积极尝试多元化的学科交融,就是在小学美育课程建设中求真务实的过程。将美术与摄影结合可以真实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只有综合能力越来越强,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融会贯通,热爱艺术。

参考文献:

[1]路畅.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研究[J].艺术教育,2018(3).

[2]梁爽.纪实摄影的三位一体理论与实践[J].青年记者,2018(5).

摄影教育范文3

关键词:媒体融合摄影专业建设摄影教育

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传媒发展的格局得以重构,媒介融合成为传媒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移动互联网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摄影语言、摄影美学、影像内容生产和传播形态也随之转变。这也意味着从事影像生产的摄影专业人才的艺术思维和创意技法需要随之革新。单一的图片拍摄和编辑能力已经难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而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掌握创意思维和创新技术,具有文字、图片、声音、视频整合能力的跨媒介影像制作人才成为行业需要的人才。解决媒介融合背景下摄影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探寻摄影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新方法,创新影像人才的发展模式,成为摄影专业教育的新使命。

一、摄影专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传输速度的大幅度提升和资费的降低,以及借助大数据技术的内容分发机制的完善,催生了海量的影像需求。以数据图表、短视频为代表的影像信息因为理解门槛较低,逐渐成为最受欢迎的信息交流方式之一。在未来,影像将作为一种新的文字形态或者信息交流的基本单位而存在,并推动人们进入影像阅读的时代。以往,部分高校的摄影专业课程体系内容陈旧,对媒介生态变化的反映不足。以往的摄影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在图片经由印刷媒介呈现、传播的基础之上,图片的拍摄和制作一般由具有公信力的媒体机构和具有相当专业技能的摄影师、美术编辑配合完成,并通过报纸、杂志、移动媒体等传播。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图片的采集、传播全部通过数字渠道进行,不断升级的智能手机成为集影像制作与影像传播功能于一体的设备。而部分学校的摄影专业一般在选修课里开设一至两门多媒体影像制作的课程,动态影像的课程占比较小,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影像内容的需要。随着人们在手机端对图片修饰软件的熟练应用,图片的真实性常常令人怀疑。纪实摄影对美学的追求已经从真实性表达逐渐转向抽象的、诗意的艺术表达,正如摄影技术在真实性表达上的优势让19世纪末的绘画走向了抽象表达的探索之路一般。手机厂商的影像工程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降低影像表达的门槛,催生了影像表达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摄影的语言体系也会具有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媒介融合向纵深的方向发展,给予了传播学、美术学等学科的学术研究更多的机会,而从属于美术学的摄影专业还没有完全建立起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学科建制,学科弱势的问题在短期内仍难以解决。在部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背景下,在部分综合性大学和摄影专业师资缺乏的院校中,摄影专业作为弱势学科可能面临着被合并和停招、减招的危险。如,近年来,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摄影专业已经停止招生,大连医科大学的摄影专业招生人数也逐渐下降。在《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华南师范大学、红河学院、西安工程大学三所大学撤销了摄影专业。在摄影专业教育已快速发展近三十年的今天,除了北京电影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鲁迅美术学院、大连医科大学等学校,一些高校的摄影专业未找准自己的学科定位,缺乏独特的美学追求,没有树立专业的品牌形象,辨识度低。同时,部分高校的摄影专业缺乏在业界有重要影响力的毕业生,以致社会认可程度偏低。摄影专业的招生要求按美术类专业执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高校的招生质量。此外,摄影专业教育体系以外的摄影文化生态还没有完全建立。在摄影文化推广领域,摄影图书出版在数量和质量上有待提高;美术馆或者画廊中的摄影展览的数量和质量总体比不上绘画、雕塑、装置等其他美术类展览;社会上一些摄影爱好者对摄影的审美意识层次有待提高。当前,摄影专业教育既面临媒介形态、生态的变化和技术的革新等外在挑战,又面临着学科定位不清、理论结构体系不完整等内在问题。如何促进摄影专业变革、确立摄影专业的地位,成为所有摄影教育工作者应当思考的问题。

二、变革措施与发展前景

1.借新文科建设契机,促进多个学科专业融合,构建新的摄影专业课程体系。(1)拓展摄影课程理论教学的深度在高校摄影专业课程体系内,摄影理论教学不应完全依赖于摄影史、艺术史课程的教学,摄影学专业应当提升如人像摄影等应用摄影课程的理论教学高度。在以往的人像摄影课程中,教师一般从器材、用光、构图、摆姿、色彩等角度入手开展教学,这属于对图像语言角度和技术操作手段的教学;而摄影摆姿的教学过于依赖教师的专业实践经验和模特的专业素养,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从理论的角度看,学生可以从社会学的视角入手研究面孔和身体姿态在不同种族、地域、文化形态下的意义,也可以从传播学的视角入手探讨身体作为叙事符号在商业传播中的作用,还可以从艺术史的视角入手追溯肖像画的面孔呈现。若是把这些理论建构的任务都交给摄影理论课程的教师,往往难以在有限的课时里保证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需要敦促学生通过阅读、撰写文章和拍摄计划的方式,提升理论认识高度。近年来,经由对摄影史的发展脉络和摄影本体语言的探索,国内的专业院校开始重视古典摄影工艺、银盐工艺等课程。但观察一些学生的作品可以发现,在剔除古典摄影工艺后,学生作品内容本身的美学高度并没有得到相应提升,甚至有时从视觉造型的手段看,相对于数字影像作品还有所下降,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2)摄影专业的应用类课程应由单一静态图片转变为数字媒体影像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社会对通过数字相机拍摄的照片的商业需求减少,短视频由于在信息传播上的便捷性、娱乐性更强而备受欢迎。这让摄影专业面临着在商业应用上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摄影专业毕业生在本行业的就业[1]。但同时,国家、省、市、县级的传统媒体被迅速整合成各级融媒体中心,这些具有公信力的传播机构对于静态影像和动态影像的需求不断增长;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在信息传播上的直接性、有效性推动了更多商业类视频的市场需求出现。这种需求端的快速增长和内容的垂直化对影像人才的要求是多维度、多层次的。网络与新媒体、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在影像制作类的课程教学水平和硬件条件上与摄影专业往往存在着一定差距,摄影专业的学生在影像素养上具有一定优势,关键是如何把良好的影像素养与具体的内容相结合。换一种思路,教师可将摄影视为视觉教育的基础学科,以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引导学生将摄影作为观看世界的方式。当学生进入影视类、传播类学科专业学习时,将影像素养与具体的内容结合,会有更大优势。就像设计类学科的课程大多从绘画开始学起,绘画的基本技能最终在视觉传达领域得以体现。(3)教学内容垂直化如果把摄影视为应用类专业,那么教师对学生基本的影像制作能力的培养要做到与各行业专业内容的结合。如,有的学生对体育感兴趣,那么体育文化、体育传播、体育品牌的相关内容可以成为学生课下学习的主要方向,也可以成为学生创作的主要方向。这种目标导向制的学习能够引导学生将自身的影像制作技能与兴趣爱好结合。这样,教师可对学生开展分类指导,推动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转移,形成千人千面的教学互动机制,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重视理论研究,重塑独立的摄影理论体系。归属于美术学类的摄影专业应突破学科限制,从电影学、传播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人文社会学科中不断汲取养分,在多学科的语境下对摄影展开多媒介、多视角的研究。首先,摄影专业教学应充分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视觉形态,不断探索影像语言。以电影摄影师对影像的研究为参照,职业的电影摄影师在接到一部电影的拍摄任务后,会根据叙事和视觉形态建构的需要,对数字摄影机和镜头做严格的技术测试,包括镜头畸变、散光、弱光、高光下的层次表现,以及各种监看设备的色彩准度。摄影专业教学应引导学生从技术层面对各种视觉灵感来源(摄影师、画家的作品)进行视觉转换,跨媒介整合“视觉IP”,并最终建立起独立的影像概念[2]。如,在人像摄影或时尚摄影中,从光学镜头的角度看,一般不提倡使用广角镜头拍摄特写或者更小的景别。但墨西哥导演伊纳里图的作品《荒野猎人》多次使用16mm镜头贴近拍摄骑在战马上的莱昂纳多,从效果上看并未见明显的透视变形。从技术层面看,数字电影机如Red、Arri相比于数码相机具有更大的宽容度、光学素质更好的庞大镜头群、工业化的作业流程,为摄影在数字影像语言上的探索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而关于视觉叙事、空间叙事的理论研究更是理论成果丰富。其次,摄影专业教学应在不断发掘新的摄影实践、充实摄影史料的基础上,站在视觉文化等多学科视角开展广义的摄影研究。这个领域涵盖了摄影成为历史研究的对象、审美的对象、理论的对象等种种可能性[3]。高校摄影专业师生对摄影的研究要跳出对摄影作品的形式主义分析和通论式摄影史的局限,开阔视野,拓展至美术史与批评、艺术管理、视觉文化与传播、影像人类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交叉领域,并持续而深入地开展研究。人们可以观察到,近年来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艺术学理论等学科的学者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对摄影的研究持续向纵深方向发展,文章的数量和质量都在显著提升。最后,摄影专业教学需要充分利用快速发展的在线教育环境和良好的信息共享生态。随着慕课课程的发展,以及来自民间自发的对于国外优秀视频教程的翻译与上传,对于大量的艺术史、传播学、人类学课程,学生可以通过线上资源学习。这使高校摄影专业师生的知识结构得以完善,理论素养得以进一步提升。如,Lynda、MasterClass、图虫网、影视工业网等专业网站为师生免费提供了大量的技术类课程,使摄影专业有机会避免安排大量低水平的重复技术类课程,也让教师得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高层次的理论和创作教学。

3.专业院校应重视专业品牌形象建设。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专业教授王川在谈到学院品牌战略时说:“品牌是美院实体之外的另一种存在形态,在信息时代是最重要的认知载体,是所有世界级大企业公认的与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并列的顶级资源。我们将在核心价值、文字表述、视觉系统、品牌管理、品牌性内容上逐步落实。”[4]专业品牌的核心应是专业的核心价值追求,或者说是美学追求。莫霍利·纳吉在包豪斯学校创作的“黑影照片”、贝歇夫妇在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实践的“类型学”摄影、格里高利·克鲁逊在耶鲁大学艺术学院坚持的导演式摄影美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冯建国教授的高品质黑白银盐工艺,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王川、姚璐、缪晓春三位教授在当代艺术上的持续创作和“在技术与观念、专业性与创造力间创造平衡”的教学理念都影响了无数人。开设摄影专业的美术学院、电影学院、传媒学院乃至时装学院、体育学院等都可以在美术学、传播学学科下探索类别摄影的研究方向,并提出明确的美学主张。专业负责人首先要对各类风格和美学倾向有足够的包容性,同时在明确的美学追求下教会学生对待艺术的正确态度、做艺术的方法论,启发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对摄影的热爱和投身摄影创作的欲望。在相似的美学主张和价值追求下的师生互动,无疑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4.积极参与构建大众摄影文化生态,充分构建大众的影像意识。摄影专业的建设应助力大众摄影文化生态建设,在摄影的展览、出版、社会教育三个方向上发力,从大众摄影文化生态中汲取养分,并反哺学院式摄影教育。其一,在国内摄影收藏市场还未成熟的阶段,摄影理论书籍和摄影家画册的出版是一种低成本的影像保存方式与摄影文化传播方式。唯有艺术家、出版社都能得到社会肯定和一定的经济回报时,才能激发艺术家的创作欲望,形成良性循环。摄影专业学生的课程作业、毕业作品不应局限于一场展览,高校可以将学生的作品结集出版,扩大转播效应。摄影专业师生可以与书店合作,开展一些普及性的摄影分享活动,在线下将摄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形态进行传播,尝试取得大众的认可。其二,摄影专业师生可以将丰富的摄影知识和文化制作成视频等形式,并利用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抖音等平台传播。在智能手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众在日常生活中的摄影实践和社交媒体上关于摄影美学、摄影文化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众的摄影审美意识或影像文化意识的发展。在大众图像生产机制下,一些摄影爱好者组成了热衷于讨论各式摄影美学的群体,这也是摄影文化进一步普及的主要受众群体。令人欣喜的是,无论是电影制作,还是中国的摄影艺术家,乃至民间摄影爱好者,近年来开始大量采用胶片进行拍摄,二手商品交易网站eBay上的大画幅胶片相机、镜头和胶片的价格在近年来不断升高。这正是摄影文化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传播带来的良性结果。其三,摄影专业可保持与智能手机厂商的深度合作,探索影像的伦理底线。在5G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智能手机影像算法的升级在影像创作上给予大众更多的可能性,但高倍变焦功能、红外夜视仪功能也给一些人创造了窥视私人生活、传播不雅图像的机会,这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和摄影文化生态的建立。摄影专业教师利用自身在审美和摄影伦理上的积累,参与智能手机厂商的影像研发工作,成为必要且可行的措施。其四,摄影文化和影像意识的培养需要重新回归青少年群体。艺术教育、音乐教育、舞蹈教育等本科专业的招生,电影教育专业的发展,将会给广大的中小学提供大量相关专业师资,中小学生的影像素养将会得到显著提高。而三影堂、木格堂等摄影文化机构与艺术家合作的、针对青少年开办的工作坊和摄影游学活动,也成为民间摄影教育的有益补充。在目前的学科定位下,摄影教育难以作为单独的本科专业建立,但是摄影作为影像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体系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还是值得期待的。青少年影像意识和视觉素养的提升,将会为高等院校的摄影专业教育提供大量优质的生源,从而促进整个摄影专业和摄影行业生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建明.摄影学科建设呼唤理论之声[N].中国摄影报,2013-09-10(3).

[2]王竞.自觉的影像——电影创作中的影像概念设计[J].电影艺术,2017(4):150-156.

[3]顾铮.作为新学科的摄影史:历史、现状与反思[J].文艺研究,2010(8):5-15.

摄影教育范文4

我国的摄影教育从建国起即作为专业美术院校的专门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摄影专业或者摄影课程,摄影作为一种教育的同时,也作为一种丰富人们生活的工具。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摄影的独特艺术魅力和强大的社会功能已经被人们所认同。加强高职院校的摄影教育不仅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艺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对于丰富大学校园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摄影教学同时也被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渗透到校园各项文化活动中,对促进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起到重要作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传承文化。加强高职院校摄影教育能够让学生用美的眼光看世界,这也有利于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2目前高校摄影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摄影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程度不够。

高职教育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体系,是为社会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的。这一特点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教育“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的特点,这同样也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学校领导忽视对摄影教育的重视程度,甚至很多学校并没有设置摄影公共课程。

(2)摄影教育手段比较落后。

摄影教学活动中,教育模式主要都是以班级式的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导致教育质量普遍较低,教育手段不够先进,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先进的教育技术并没有在课堂中得到很好的利用,尤其是现代网络技术;摄影教育在教学观念、教学设施、教学机制、师资队伍上都与现代化的教育有很大的差距,与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相比明显落后,这都不利于摄影教育的实施。

(3)摄影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

摄影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形式之一。利用这一优势,必须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价机制,对从事摄影教育的工作者,对学生都有明显的效果,同时也能反映出教育实质,进一步提高和加强摄影教育质量。目前我国很多评价机制都是以传统的考试方法为主,这一评价机制在实际摄影教育工作中,对于摄影艺术教育的本质无法反映出学生出现的问题,必须对现行的评价机制进行改革。

3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加强高职院校摄影教育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将社会带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以信息资源化、传输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时代,以强大的信息资源和网络交互性、快速的信息传递性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在摄影教育中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提高摄影的教育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高摄影人才的整体水平,进而推进摄影工作的市场化发展,这将对摄影教育,甚至是我国的摄影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1)网络的优势。

现代网络技术与网络宽带是推动人类发展进入信息时代的两个重要杠杆。首先,网络的信息量非常的大、信息传递比较快捷、交互性比较强,有利于开展发现式和协同式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其次,网络是信息时代最有效的获取信息的工具,开展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通过网络对信息进行分类、选取、识别、分析和加工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最后,网络具有很强大的信息资源,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多项交互功能可以大大提高摄影教育教学质量。我国现在处于网络服务日渐完善的时代,面对教育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开展网络教学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摄影行业的要求。互联网打开中国的大门,这就标志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网络对各个领域的影响加大,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为高职院校摄影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强大的技术保障。

(2)发挥网络在摄影教育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进行摄影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摄影人才。优秀的摄影人才的培养是发展摄影产业的主要动力,也是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加强高校艺术教育应尽的义务。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摄影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机制,完善教学的基础设施,建立强大的师资队伍,并大力普及摄影教育。作为摄影教育最重要的载体就是大学生。1)利用网路资源的贡献丰富摄影教学的内容。丰富的网络摄影信息资源,可以使学生获取课堂以外的新知识。因此,网络摄影信息资源已经成为摄影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集合我国著名的摄影家资源,并吸取我国优秀摄影家和评论家以及新一代具有良好摄影天分的摄影新人的加盟,建立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开发多媒体课件和教材,可以更好地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使学生在摄影学习中感受美的熏陶。2)用网络的交互性活跃摄影教学的形式。多媒体教学手段一般都是运用超级链接、视频点播和多媒体课件等形式,这样沟通比较方便,实现多项交互,增加了教学的效果。在摄影教育中,教师应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通过建立校园网站、微博、博客等向学生介绍关于摄影的相关知识,使更多的学生和摄影爱好者进行交流。3)利用网络开放性教学拓展摄影教学的规模。网络教学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且价格比较低廉,是很多人在网络上就可以感受到摄影的魅力。同时,使人们接触摄影教育的机会增多,学习更加的方便,有利于高职院校摄影教育的开展和实现。

4总结

摄影教育范文5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高校摄影专业;实践教育模式

互联网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且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近些年来,随着新媒体影响力的扩大,各行业均敏锐的察觉到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并将新媒体应用到了改革过程中。作为高校的主要专业之一,摄影专业具有开放性强、创新程度高的特点。如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到该专业的实践教育过程中,将可有效提高教育水平,提高人才素质。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摄影实践教育面临的问题

1.教育理念落后

教育理念落后,是高校摄影实践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具体体现在“缺乏创新性”、“缺乏艺术性”两方面。目前,高校摄影教师的教学目标多以“知识性目标”以及“能力性目标”为主。为达到两大目标,教师常通过“填鸭法”以及“板书法”教学,将课堂时间大部分用于口头讲解理论知识。实践教学中,部分教师仅注重“目标是否完成”,而未注重“目标如何完成”。简言之,学生仅需提供摄影作品即可,教师对学生作品的理念了解甚少,学生对上述问题同样缺乏重视。长此以往,学生的作品很容易丧失“创新性”与“艺术性”,导致作品与时代脱节。新媒体环境下,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平台的出现,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教师应主动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水平。

2.教育内容不足

教育内容不足的问题,同样为高校摄影实践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具体体现在“创造内容不足”、“制作手段不足”两方面。就创造性内容而言,当前高校学生的摄影作品,仍以静态作品为主,动态作品较为少见。新媒体时代,静态作品虽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但动态作品的影响力同样较大。为提高学生能力与时代的适应性,将动态作品纳入到教育过程中较为必要。就制作手段而言,目前摄影专业的拍摄设备仍以单反相机为主,数码相机使用率较低。此外,教师虽能够为学生介绍相应的数字化图像处理工具,却无法全面的普及相应的知识。因此,学生使用photoshop等图像处理工具的能力一般较低,教育质量以及教育的创新水平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3.教育手段单一

教育手段单一,主要体现在“教育工具单一”、“沟通模式单一”两方面。就沟通模式而言,传统的师生沟通模式以课堂沟通为主,采用该方式沟通,不仅存在时间与地点的限制,且学生的积极性往往较差,沟通的便利性有待提高。新媒体环境下,QQ、微信等社交软件相继出现,有效提高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便利性。此外,上述软件同样具有“图像上传”、“文件上传”等功能。将其应用到高校摄影实践教育过程中,能够为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提供平台,且能够降低教师的教学难度,使学生随时随地得到教师的指导,提高学生的摄影知识掌握水平。新媒体时代,高校可考虑借助上述工具创新摄影实践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摄影创新实践教育模式的应用

1.改变教育理念

第一,创新理念。新媒体环境下,为提高高校的摄影实践教学水平,以“创新”作为主要理念进行教学是关键。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鼓励学生利用多媒体平台学习摄影知识,进行摄影实践,充分融入到现代社会的摄影环境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与市场需求的适应性。例如:教师可带领学生开设微博公众号,称为“青年•摄影”。公众号开设后,教师需以一个星期作为一阶段,要求学生以“逝去的那些年”为题目,以小组为单位拍摄相关题材的作品。当作品完成后,学生需将其上传至微博公众号中,而公众号的关注者则可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论。采用上述方式进行实践教育,不仅能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组实践中得到提高,同样能够使其了解到公众对其作品的意见与建议。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总结教训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得到明显的提高,作品与时代及市场的契合度也将显著提升。第二,艺术理念。摄影为艺术与技术的综合体,学生应能够充分利用摄影设备,控制光线,严谨构图,定格生活中的影像。但单独记录影像,极容易导致作品失去灵魂。因此拍摄过程中,将创作者的意图融入到作品中较为关键。传统的摄影方式缺乏新媒体技术的辅助,影像自拍摄的瞬间起便已无法更改。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后期制作成为了可能,为摄影作品艺术性的体现提供了保证。为创新摄影实践教学模式,高校应将“艺术性”理念纳入到教育模式之中,为摄影艺术的传承以及发扬奠定基础。例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首先为学生讲解摄影的基础知识,使其掌握相应的摄影技术。拍摄作品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光线、构图等技术手段,表达一定的思想,传达一定的理念。作品完成后,教师则应指导学生利用“Photoshop”等软件,对作品进行修改,使作品的艺术价值得以提升,使学生的摄影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丰富教育内容

第一,数字化创造过程。为使高校摄影实践教育模式得到创新,利用数字化技术创造作品是关键。近些年来,以数字化技术为媒介的摄影作品逐渐增多,媒介与媒介之间的兼容性明显增强。传统摄影作品,以静态影像为主。新媒体环境下,摄影作品已由静态发展到了动态,静态摄影与影视摄影的融合度明显提高。高校摄影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该趋势,丰富教学内容,将“静态摄影”与“动态摄影”两者均纳入到教学过程中,利用数字化技术创造作品,提高教育内容的丰富程度。例如:教师可在讲述静态画面构图理论后,要求学生拍摄一组景物作品,通过实践的方式增强自身对构图知识的应用能力。待上述作品拍摄完成后,教师应要求学生举一反三,以数字化设备为基础,利用静态作品的构图知识,对动态影像进行拍摄。采用上述方法展开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数字化设备的使用水平,且能够提高学生对不同类型作品的拍摄实践能力,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第二,数字化制作过程。新媒体环境下,数码科技逐渐融入了人民的生活。目前,数码科技已占领了摄影设备的主流市场。传统的摄影实践教育设备,均以单反相机为主。但在数码相机影响力逐渐扩大的今天,指导学生对数码相机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显得尤为必要。对此,高校摄影专业教师应将数码摄影的流程、扫描仪及彩色打印机的使用方法、数字图像树立平台的使用等知识作为主要内容,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技能。例如:Adobe的photoshop为当前摄影领域常用的数字图像处理软件,可通过计算机与数码设备相连接,实现对摄影作品的处理。Picasa为具有应用性强,图片处理功能强大的特点,同样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UleadGIFAnimator、gifmoviegear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且能够实现对动态图片的处理。教师可将上述软件纳入到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数字化制作,提高教育质量。

3.优化教学手段

第一,应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为新媒体技术的代表,将其应用到高校摄影实践教育过程中,能够提高教育手段的创新性,提高教育质量。摄影专业知识具有抽象性强的特点,传统的摄影实践教学方法较为落后,教师需利用语言反复讲解某一知识,方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多媒体设备功能丰富,用于教学时,能够明显降低教师的教学难度,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当讲解单反相机的工作状态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一部单反相机的图片。随着讲解的深入,教师可为学生逐一展示单反相机的透视图、每一构件的功能及使用方法。当学生掌握以上知识后,教师则可播放课前制作的“Flash动画”,模拟单反相机按压快门、收缩光圈、遮断取景器后所处的状态,模拟此时拍摄的作品的状态,使学生直观的掌握各类知识。采用上述方法教学,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且能够提高教学的创新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高校摄影实践教育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第二,加强课题讨论。高校教师可将“微信”应用到摄影实践教育过程中,通过课题讨论的方式展开教学,实现知识共享,全面提高学生的摄影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建立微信群组,将摄影专业学生加入群组之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微信群组为每个课题组设置课题。当小组成员完成课题后,应将其上传至微信群组中,供教师及其他小组成员欣赏。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环境下,我国高校摄影创新实践教育模式的应用,有效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桎梏,为人才技能的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增强提供了保证。未来,我国各高校摄影专业应积极改变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内容,拓宽学生的眼界,提高其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积极应用多媒体技术以及新媒体平台进行教学与讨论,借助开放的新媒体环境,提高摄影实践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姜美.信息化背景下成人高校摄影专业的转型升级——以上海市长宁区业余大学为例[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6(05).

[2]王今野.浅谈摄影教育在综合性高校的发展方向和教学侧重[J].大众文艺,2016,16(18).

摄影教育范文6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摄影;教育发展;现状措施

一、引言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摄影行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对于新闻摄影记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为满足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读图需求,更直观的新闻感受,以及媒体对摄影作品需求量的增加;而另一方面,是大量的行业利益驱动,使很多非业界与非专业人士涌入。在以上两种因素影响下,新闻摄影行业所呈现出的状态较为混杂。基于此,本文对新媒体行业的现状与新媒体背景下新闻摄影行业的发展机遇,以及新闻摄影教育状况进行研究,探究其未来发展的策略。

二、新媒体时代概述

新媒体这一概念是在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长戈尔德马克最先被提出,但是当时其主要含义为“电子录像”。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计算机网络与数字媒体技术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融合,并且促使新媒体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当相关研究学者还在为其基本定义争论不休的时候,新媒体已经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对传统的媒体格局进行了创新和改革[1]。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具有海量性、互动性、全面化以及多平台性的特点。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新闻行业的各个环节都呈现出了新的发展局面,而新闻摄影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新媒体的优越性将新闻摄影从过去的印刷平面时代解放了出来,为其提供了以网络、移动终端等媒体形式为主的发展平台,同时也为其发展形式进行了进一步的创新。

三、新媒体背景下新闻摄影发展优势

在新媒体这个概念中,“新”只是一个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的定义,但实际上媒体行业仍然在飞速前进中,唯一不变的是信息传播内容、受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受众对于信息获取的要求[2]。新闻摄影因为其图文并茂的传播特点,在新媒体时代到来之际实现了自身的黄金发展。首先,在传统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中,只有电视或者是广播才能实现信息的同步传播,但是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新闻摄影图片借助手机等移动终端能够实现即时上传、随拍随传的快捷性,节省实践成本的同时,通过直观的图片报道等形式增强受众的新闻体验,满足受众对可视化信息的需要。其次,应用文字或者语言进行信息传递中,容易在不同国家之间造成一定的信息传播偏差和障碍,但新闻图片在视觉语言输出形式中,会避免信息不对等的传播问题,并且能够直观展现和流露人类所共通的情感焦点。在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的渠道增多,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利用新闻摄影图片进行信息的传递,能够引起心理共鸣。如人们在看到灾难照片的时候,会产生联想式场景演绎和感受,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复杂而悲伤的情绪。同时,新媒体时代信息大量传播,对于新闻传播业界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新闻摄影,在满足受众对于新闻信息的视觉需求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易读性与直观性,对比海量的文字报道其彰显出的视觉张力,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报道结构,符合新媒体环境下,读图时代的受众需求。目前,许多新媒体作品在进行内容输出时,越来越重视图片内容占比,形式上做了相关改变,通过醒目的新闻标题、增大了新闻图片版面,配合简短明了的文字报道,构成了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形式与输出格局,大大提高了传播的时效性。最后,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有图片参与的新闻信息往往更容易受到受众的欢迎。同时,将图片与声音、文字以及画面等进行结合,有助于受众对于新闻内容的理解,也加深了受众对于新闻本身的记忆[3]。新闻摄影图片与一般图片不同,其具有独特的新闻性特点,其中所包含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要素,能够更好地满足受众对新闻的直观了解,并起到很好的带入性,更好地感染受众,引发情感共鸣。

四、新媒体背景下新闻摄影教育现状

(一)新闻教育人才培养与现阶段社会发展要求不相符

我国新闻摄影教育最早出现在时期,最初是以图片印刷以及图片排版技术为主,并没有过多地涉及有关新闻摄影实践的内容。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在新闻学这一专业领域下设置了新闻摄影教育课程,其根本培养目标是为我国新闻媒体传播输送高素质的新闻摄影人才。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当这些专业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应聘活动中,其新闻摄影作品很难满足受众在读图时代对新闻内容视觉需求和心理预期。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据笔者对课设新闻摄影的11所传媒类专业的网络调研,开展新闻摄影课程时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任务往往安排32—54学时之间,开设年级基本为大二第一学年,由于学生对于新闻基础课程的摄入有限,在新闻的表现形式和专业常识方面欠缺,而新闻摄影学生们所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却比较繁杂,不仅需要能够在这紧张的课时时间内进行摄影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还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熟练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新闻摄影实践,这几乎很难达到,因此也很难实现社会所需要的媒体技术全面、新闻素养高以及新闻敏感度强的专业新闻摄影人才的培养[4]。

(二)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

从调研结果的得出,高校进行新闻摄影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主要培养目标是能够基本掌握采访、撰稿以及视觉素养、拍摄技巧等与新闻业务基本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将新闻摄影课程作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但是在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新闻专业却偏离了最主要的教育教学理念,将培养学生采访、撰稿、评论、新闻编辑以及新闻发展史和新闻传播学等作为基础性内容的理论科普,并没有体现出新闻摄影在视觉表现、技巧应用的重要性,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有着较好的文字功底,但是新闻摄影工作却存在一定摄影基本功缺失的问题。除此之外,除了上述教育理念的偏离外,现阶段新闻摄影教育还存在教育模式落后的现象,比起实践应用,大多数高校更重视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新闻摄影课程本身实用性较强,不通过大量的实践拍摄练习,很难培养学生的用光、构图、新闻抓取、视觉呈现等综合能力。没有经过相关实践拍摄练习的学生,很难实现将自己对拍摄事件本身所产生的真情实感,体现在摄影作品之中的。无法融入情感的拍摄,也无法用图片表达真正含义,是不具备视觉生命力的作品。

(三)没有结合新媒体时展趋势

在新媒体时代,最主要的发展趋势是媒介的融合,各种信息传播媒介在被经过有机结合以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也是未来媒体发展的主要方向。对于新闻摄影来说,其本身是最适合现阶段发展需要的形式之一,也是在媒介融合中最活跃的传媒角色。在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将工作人员的分工模糊化,要想更好地适应行业需要,那么就必须能够掌握多种能力,既可以采访撰稿,又能够做到图片拍摄和后期制作。但是我国对于新闻摄影教育来说,并没有对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调研中得知,除了极少数高校之外,大多数高校的新闻专业并没有真正组织开展媒介融合教育。

五、新媒体背景下新闻摄影教育发展策略

(一)以时展为基础,创新教学理念

首先,在新媒体背景下发展新闻摄影教育,最基础的是要认识到新闻摄影在如今新闻行业发展过程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只有认清这一现实才能够重视新闻摄影教育工作。其次,对目前社会发展形式进行分析,了解受众对于信息的要求,适应媒介融合的发展方向,进行高素质全面型的人才培养[5]。同时,对传统教学理念进行创新,比如说改变课时分配,丰富课程内涵,加强对于学生摄影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优化课程形式,深化教材内容

在传统新闻摄影教学的基础上,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新闻摄影的真实意义,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首先,重视“新闻”这一特性,引导学生能够区分好照片以及好新闻照片的区别,强化新闻摄影中新闻性这一首要原则。其次,按照新闻的分类有针对性地开展新闻摄影指导,与理论学习不同,新闻摄影技术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真正实现技术的提升,在不断工作中积累相关新闻摄影经验,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

(三)强化理论应用实践能力培养

新闻摄影本身技术性较强,在开展新闻摄影实践技术训练的过程中,要对教学中所涉及的硬件或者软件设施进行升级革新,为学生配套最先进的专业摄影器材,建设包含计算机网络、数字媒体系统以及排版系统在内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有条件的将传统的摄影实验室进行升级,建立媒介融合系统。除此之外,学校可以与当地媒体摄影部门进行联合办学,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平台能够进行教学实践应用。同时,邀请著名新闻摄影专家或者是图片编辑为学生进行专项主题培训,为学生进行实践经验的传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6]。

(四)提升新闻摄影职业道德教育

新闻摄影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并且揭示社会中善与恶的责任,因此不能单纯地为了满足受众的要求而进行相应改革创新。新媒体时代促使信息传播渠道增加,信息的真实度受到了较大的威胁,同时也分散了话语权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新闻媒体所具有的公信力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这也对媒体行业从业人员本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说在进行新闻摄影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提升职业道德教育所占比重,不断向学生进行道德伦理观念的灌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明确虚假新闻对整个新闻行业乃至社会发展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同时,进行新闻拍摄的时候,虽然要重视形式美,但是要以尊重客观事实为主要前提,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新闻的真实性。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媒体时展过程中,新闻摄影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受众对于新闻信息传播发展的满意程度,这对新闻摄影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摄影教育质量的高低影响着新闻摄影行业的未来发展,只有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创新新闻摄影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重视对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人才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才能够培养出理论储备丰富并且又能够熟练掌握新闻摄影实践技术的高素质全面型人才,推进我国新闻传媒行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晓亮.新媒体时代新闻摄影的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18,009(016):59-60.

[2]薛方圆,张晋.浅析新媒体时代新闻摄影的发展策略[J].传播力研究,2019(004):72.

[3]陈栋.论新媒体时代下新闻摄影记者的生存与发展[J].传播力研究,2018,030(18):113.

[4]徐佳伟.全媒体时代新闻摄影记者价值与发展——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摄影探索[J].传播力研究,2018,029(17):122.

[5]韩胜利.新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摄影记者如何实现角色转变[J].传播力研究,2018(010):97.

摄影教育范文7

在1998年第三次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调整前,测绘学科本科有4个专业: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大地测量、地图制图,虽然都要学习摄影测量学,但是各个专业间差异较大,如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武测)对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学生有关摄影测量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基础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数字摄影测量、摄影技术、航空与航天摄影技术、非地形摄影测量;实践环节包括:航测实验、航测外业实习、航测内业实习。而原解放军测绘学院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有关摄影测量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摄影与空中摄影、航空摄影测量、航天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航测自动化、像片判绘(包括实习)、像片转绘,实践环节还包括航测外业实习。由于当时摄影测量教学中实验或实习内容涉及很多价格昂贵的专业摄影测量仪器,一些院校受限于办学条件,当时只开设有工程测量专业。原武测工程测量专业在摄影测量学方面主要的课程有:摄影技术(一学期)、摄影测量学(一学期),但没有相关实习;而同济大学工程测量专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设的摄影测量学相关课程有:摄影测量与遥感(上、下两个学期)、工程摄影测量,实践环节包括:摄影测量实验、遥感实习;相较一些院校的工程测量专业,其摄影测量方面的学时数已经偏多。1998年第三次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后,以一级学科设置本科教学专业,现在本科阶段只有测绘工程专业,摄影测量学作为测绘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及方向之一,与原来工程测量专业比,摄影测量学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增加,但是该比重远低于在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中的比重,并且由于总课时呈压缩态势,因此实际授课时间实际是在减少。随着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近20年来摄影测量学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经历模拟、解析、数字3个阶段发展后,摄影测量快速进入了航空摄影测量与航天摄影测量并存的发展阶段;航空摄影发展到了模拟航空摄影和数码航空成像并存阶段,航天摄影(测绘卫星)完全实现了数字成像;摄影测量数据处理则实现了全数字化。为了适应摄影测量快速发展的情况,同济大学测量系在2005—2006学年开设了摄影测量学的双语教学,其他院校也对摄影测量学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改革与尝试。摄影测量的快速发展使得一方面涌现大量新知识点,现在本科教学中摄影测量方面涉及的很多内容实际上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的研究结果,因此需要教授的内容大量增加;另一方面,以一级学科设置本科专业,测绘学科的各个二级学科的内容都要涉及,而通识教育本身又需要挪出相当的学时进行通识类课程学习,造成的结果是在摄影测量方面,现在同济本科教学中相关的课程只有:摄影测量基础、数字摄影测量及实践环节———摄影测量实习,并且其中作为专业主干课的“摄影测量基础”课时缩减为一周4课时(将来还将缩减为3课时),在这种背景下,摄影测量方面的教学应如何开展,特别是主干课摄影测量基础教学如何开展,教学中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过去的模拟摄影测量内容是否要涉及?怎样涉及?这些都须考虑。

二、通识教育下同济大学测绘专业“摄影测量基础”教学探索

作为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摄影测量学在数学上具有完整的理论基础,与其他测绘基础课程如测量学、大地测量学有较大的差异,也是一门非大众化的学科课程;但作为测绘技术中的一个分支,其具有广泛的应用,是后续学习数字摄影测量、近景摄影测量及遥感等专业课程的基础。随着近、现代摄影测量理论研究和技术的发展,相关内容更新非常快,而且与计算机视觉的结合日趋紧密,因此现阶段摄影测量学的教学内容也有较大的变化,一是内容增多,二是内容改变多特别是涉及应用方面。而通识教育背景下,造成课时数紧缩,因此在摄影测量基础教学中须兼顾两者,在教学内容安排中尤其要注意基础部分、拓展部分的比例安排,统筹考虑一般学生的需求和感兴趣且学有余力同学进一步深入的要求。结合摄影测量方面课程的教学经验,确定了“摄影测量基础”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

1.“摄影测量基础”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

摄影测量学基础作为一门基础性专业课程,在现在学时大大压缩的情况下,整个教学内容应强调基础性,为学生将来可能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将来会从事各种不同的行业应用,同济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单纯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研究与实际工作的并不多,比较多的从事工程测量,但现在工程测量这方面的仪器不少涉及近景摄影测量原理的应用,如工业场景监测等;另一方面还有不少学生从事GIS数据处理的工作,其中会涉及不少航空、航天影像的处理。针对这些不同的学生,项目组成员认为“摄影测量基础”课教学的目的是在有限的学时下,传授摄影测量最基本的概念方法,建立摄影测量学基本框架;为将来进一步学习相关后续课程及将来工作中有关知识学习作准备。考虑到同济大学测绘工程专业摄影测量学方面课程分为摄影测量基础和数字摄影测量学两部分,而卫星影像几何处理集中在后续的遥感课程中讲授,且课时数有限,因此现在“摄影测量学基础”课的教学,其指导思想应是:对摄影测量学的讲授内容侧重于摄影测量基本原理、基本过程,使学生建立起摄影测量的基本思想,保证学生对摄影测量整体过程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适当加强摄影测量实际应用部分的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双语教学实践来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2.构建科学的“摄影测量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体系

从上述“摄影测量基础”教学指导思想出发,构建了通识教育下“摄影测量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体系。总体上,“摄影测量基础”教学目的是为满足宽口径人才的培养,满足不同部门对于摄影测量和影像空间信息获取人才的要求,为学生将来的对摄影测量学相关内容的进一步学习、自主学习打好基础,为这一目标,将教学中涉及的内容分成4类:需熟练掌握的、需掌握的、需了解的及兴趣拓展部分。有关数字影像匹配方法的基本计算过程,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数字微分纠正的原理及正射影像图的制作;全部放到数字摄影测量课中讲授,不在摄影测量基础课上做要求。这样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摄影测量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着重使学生掌握摄影测量学的基本知识(包括空间解析定位和图像解译)及利用摄影测量方法获取空间几何位置信息的基本操作过程;了解摄影测量学与遥感、GIS的密切关系,空间定位技术(GPS)的关系,在摄影测量影像信息处理中的应用及摄影测量学的最新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主要应用。一些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拓展了解其历史发展知识及与计算机视觉的关系。

3.优化教学内容,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合理选择、组织的教学内容是满足在课时较少情况下学生仍能够较好掌握摄影测量基本知识的重要保证。摄影测量学教学中既包括有大量的摄影几何原理,又涉及很多数据处理的方法及相关应用方面的知识,在现有的教学中各门相关课程的讲授内容各有侧重。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沿着摄影测量的发展脉络,从模拟—解析—数字来介绍,其最大的好处是:对摄影测量的发展历史、相关概念演变的关系学生能比较清晰的掌握,但这是建立在过去专业细分的基础上的、需要大量课时,并且最好有一定模拟仪器的支持,这在现有情况下无法满足,而且其中部分知识内容已属于比较陈旧过时的内容,也没有必要讲授,而其中历史部分,虽应涉及,但不同学生对各部分内容的兴趣并不一样。由于将“摄影测量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成了4部分,因此,摄影测量历史部分知识属于学生只需了解的内容,而模拟摄影测量部分的绝大多数内容则属于兴趣拓展部分的内容。在教学中重点放在学生需要掌握或熟练掌握的内容;同时考虑到计算机视觉研究对摄影测量的冲击与促进,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相关内容的介绍,其中部分如计算机视觉方向如何表示像点、物点的关系,它与摄影测量表示方法的关系,是学生应了解或兴趣拓展的内容。目前对摄影测量基础的教学内容及教学顺序作了较大调整:①考虑到学生在先前阶段并没有课程专门讲授摄影测量中的影像获取及其要求,在内容中增加影像获取部分,介绍过去胶面影像的获取(简要介绍)和数字影像的获取,并对相机检校简要介绍;②由于将数字摄影测量部分内容独立在专门的课程介绍,在摄影测量基础部分重点介绍像片解析基础、强化解析空中三角测量部分内容,特别是光束法平差、增加直接线性变换内容;③讲授内容去掉了模拟测图部分内容的介绍,这些内容只作为学生兴趣阅读的材料;④考虑到整个航测成图的整体性,在内容中增加了航测外业部分介绍,包括坐标框架选取、像控点获取,以及影像的调绘。现有的一些摄影测量教材中模拟摄影测量的内容已经完全去掉,只在绪论的历史回顾中出现。由于现在摄影测量中一些名词、概念、处理方法中还留有模拟测图的痕迹,将模拟部分完全去掉是否会影响学生对这些问题理解?一些摄影测量还留有不少模拟的痕迹,完全去掉对学生理解是否有利?从这一角度出发,在讲授过程中仍然将模拟测图内容作适当介绍,作为学生拓展了解的内容。而对于影像解析及解析空三的内容,因其是摄影测量的基础,对进一步学习很重要,因此在授课中强化了这方面的内容。

4.加强与创新项目的结合、与实践的结合

摄影测量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一些摄影测量知识应用的小实验。如利用规则格网板进行控制,利用普通相机(如手机自带相机)进行面状物体的摄影和基于影像的面状物体形状测量;结合网上大量的影像信息(特别是卫星影像信息,如百度地图、GoogleEarth上的影像信息),与实地相对照,引导学生理解影像调绘、外业控制、像片控制点的概念,并结合学生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绘。现在大学本科教育中,非常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各种学校和国家的创新项目。有些学生提出的一些项目申请想法就涉及影像的几何处理、摄影测量的相关知识,因为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想法,所以学生的兴趣高、学习主动性强,并且很多想法更为新颖、有趣,为此在摄影测量基础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和创新项目的结合。现在测绘工程三、四年级学生正在进行的创新项目中,有2~3个项目是与摄影测量学相关的。通过加强课程教学与实践和创新项目的结合,原本抽象的概念内容变得具体、实在,与日常生活中应用相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完成这些项目和实践活动,还会涉及一些教学中未授内容,这样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深入、主动地学习,能激发学生去思考该学科的更广泛应用,而不是仅局限于测图方面,这也与现在通识教育背景下进行通才培养的理念相一致。

三、结束语

摄影教育范文8

(一)虚拟实验在摄影课中的应用

现代多多媒体技术和动画技术的发展,有许多的三维的立体的仪器设备已能够完全做到仿真操作,一克服设备不足、环境危险和效率低下的实体实验操作,摄影课就是比较适合利用虚拟实验的一门课程。设计摄影课程的虚拟实验时,要充分考虑的摄影课的特点,做到直观、简单。

例如在设计摄影照明中的三点式照明的实验中,摄影试验中的仪器和场景要使用三维的软件设计,实验者可以任意调整观看的角度,不但能从相机的机位处观看整个场景,也可以从主光灯角度、轮廓光的角度来看整个的效果,使实验者能感到像真正在一个摄影棚中的感觉;对各种灯光的位置要全面可调,包括灯具与主体的距离;灯具的垂直角度、水平角度都要连续可调;对各种灯光的光照强度、灯光的色温(800k-10000k)、灯具的种类(聚光灯、柔光灯、散光灯等)等也要能调整。另外,被摄的主体也要有多种选择,比如:人的全身像、半身像、头部像、不同颜色的标准几何体、不同颜色的植物、不同的材质等。在摄影课程教学中使用虚拟实验,可以解决设备不足的问题,比如上个例子中的光照实验,在实体试验中,不但包括昂贵的照明设备、摄影器材,更重要的是还要实验场地,建造一个一百平米灯光实验室,设备加上房产价格,一个实验室可能需要几百万,因此,一般的普通学校,不可能建设很多灯光实验室,只能分时分组来做实验,如果一每个小组8个人,去掉准备时间和老师的讲解时间,每个课时真正提供给每个同学具体操作的时间一次可能只有大约五分钟。

摄影课程教学中,实验大约安排十几课时,其中照明实验的课时也就最多四课时,这样整个课程下来,照明实验每个同学真正能够实际操作的时间也就大约有二十分钟,这样短的时间,不要说掌握照明技术,即便是能熟悉灯具的基本使用都不够。而在虚拟实验中,就不存在上述的问题,因为在虚拟试验中,只要有一台电脑,就可以提供每个人一套实验设备,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去做实验,有了时间的保证,学生就可以充分地对灯光实验进行练习。并且在虚拟实验中,设备的种类也远比实体的实验室齐全,所以实验效果要比实体实验室效果更好。

虚拟试验比实体实验更安全,因为在实体试验中,电视照明设备大都是大功率的设备,一盏灯一般是几十瓦到几千瓦的功率,使用不当很容易造成用电事故,造成失火等危险;虚拟实验比实体实验更节约,在实体试验中,灯光设备都是耗电大户,一个实验下来,可能几十度点就消耗完了;同时,摄影照明中的发光器件都是易耗品,并且价格比较高,在使用中消耗也是比较多的,因此实体实验成本是比较高的,与实体实验相比虚拟实验则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二)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摄影教学中除了讲述理论和实验之外,对学生作业的讲评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法,在传统的学生作业讲评中,一般是利用讲述理论的空余,拿出一小部分的时间来讲评学生的作业,由于时间短,所以效果也就有限。而在现代的网络技术下,对学生作业的讲评完全可以放到网络平台上。现在的网络平台比较常用的有互联网上的论坛和慕课平台。在论坛上,学生可以上传自己的作品,老师和同学都可以对他的作品进行评价,这样不但能看到自己的作品的优缺点,同时可以看到同学的作业,学习他们的优点和长处,相互取长补短,教学效果自然会好。当然论坛平台在管理上并不是太方便,如学生的参入度、作业的统计、评价的统计,这些都不是很方便,所以如果有条件的学校,把摄影课的放到慕课平台上,效果会更好,在慕课平台上,对学生的考评、数据的统计、学业考试、学生管理都有着比论坛平台更大的优势,慕课平台可以把老师的讲课视频、PPT课件、各种学习资源都整合在一起,为同学学习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