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心得体会范例

摄影心得体会

摄影心得体会范文1

社会管理强调政府行政管理,社会治理则强调居民自治和社会共治。是由多元主体共同进行的以法律为依据的综合治理。对社会体育而言,应该进行如下管理模式的革新。一是居民体育自治模式的建立。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行政主导的工作模式,忽略群众的自主、自治能力,有时甚至害怕群众自发开展活动,怕给政府带来麻烦。建立居民体育自治模式就是要充分发挥居民自主开展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为居民的自发性体育活动保驾护航。同时,通过制度性安排,使居民体育逐步形成自律和互助的活动形态,达到居民体育自治的理想状态。二是要在社区及以上层面实现政府与社会体育组织共治的新型管理模式。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政府职能转移,也就是说,政府应该将社会体育管理改为与社会体育组织共治的管理模式。由于社区体育已经出现部分自治管理形式,有一定的共治基础,因此,可率先在社区层面推行体育共治模式,由社区体育组织走到前台,协助政府实施社区体育治理。然后再县、地、省层面实施共治管理模式。在社会体育组织参与共治的过程中,要解决好政府部门与社会体育组织的关系,发挥社会体育组织的治理积极性。

2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主要是转变社会治理方式,社会体育也需要转变体育治理方式

2.1坚持系统治理,把社会管理从政府单向管理向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转变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是要把社会管理从政府单向管理向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转变,因此,如何共同治理将成为今后社会治理的新课题。在由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构成的治理体系中,政府部门应该建立与其他主体的合作伙伴关系,分工负责,共同实施社会治理。政府在整个社会治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不是领导作用,政府作为治理主体之一与其他主体是平等关系,而不是其他主体的主管领导。从社会体育系统治理看,首先要建立多元主体共同治理体系。这里的多元主体是指包括政府主管部门在内的相关利益群体。如社区体育治理应该由社区行政与社区体育服务组织共同进行治理;老年人体育治理就应该由政府主管部门与老年人体育协会共同进行治理;区域社会体育应该由地方政府与地区体育服务组织共同进行治理。其次,系统治理要有明确分工,政府与多元主体各司其责,互相配合,实施共治。政府部门尽可能退到后台,发挥调控和协调作用。比如,不同利益群体间产生矛盾时,政府部门可以进行调解,但要避免政府部门过多干预的情况再现。再次,系统治理过程中,要体现民主协商的运作机制特征。即在多元主体的共同协商下确定治理方式,产生分歧时通过民主的方式做出决定。要避免行政决定、其他组织执行的传统管理模式再现。

2.2坚持依法治理,把社会管理从行政管理向法治保障转变

坚持依法治理,就是要加强法律规制在社会活动中的作用,用法律来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用法律来监督管理者的治理行为。依法治理还要把社会管理从行政管控向服务保障转变,鼓励人们依法开展各种社会活动。过去,政府用行政管理手段进行社会管理,管了很多不该管的事,也引起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社会体育的依法治理就是要改行政管理为法制管理;改一方管一方为法律管双方;改行政管控为服务保障。由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首先,要求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法律法规体系,这是依法治理的基础。其次,要学会以法律为准绳,以法规为标准进行社会体育治理,要减少对社会体育活动的行政干预,实施法制化管理。要充分信任人民群众,在法律的框架内,放手由民众自主地开展体育健身活动,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发展。由一方管一方向法律管双方转变,就是要改变政府与民间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把双方都纳入依法治理的体系中去,又都在法制的监督之下。双方既是合作方,又是监督方,各自都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使自己的权利,又通过互相合作,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由行政管控向服务保障转变,是要改变以控制为手段的管理方式,减少对社会体育活动的限制。通过提供服务保障等方式,为社会体育活动保驾护航。过去,社会体育发展中存在“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其原因与简单管控方式有很大关系,即要么不许乱说乱动,要么放任不管。其根源还与行政思维模式有关,即管理就是控制。因此,由行政管控向服务保障转变,不仅是转变方式,更是转变思维。

2.3坚持综合治理,治理手段从单一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

坚持综合治理,就是要改变过去单一采用行政手段进行社会管理的简单管理模式,采用“多管齐下”和“多策并举”的综合治理手段进行社会管理,以期获得最佳治理效果。由于行政管理手段多为强制性手段,不适合用于作为生活方式的社会活动管理,而社会治理由于采用综合治理手段,效果和感觉会更好。从社会体育治理角度看,除了行政手段外,还有法制、道德、规范、文化、教育等多种管道可以规范体育行为。这样,不仅可以在制度上约束人们的行为,也可以在思想上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还可以在舆论环境、文化习俗以及教育培训等方面齐抓共管,使人们从内心认同社会治理模式,接受外部环境压力,达到自觉、自律的社会效果。社会体育治理还应该采用多策并举的方式进行管理。如调整社会体育政策,并通过优惠政策引导社会朝有利的方向发展。再如制定发展策略来推动社会体育的进步,像扶持体育创新、支持有组织体育活动等,一定会带动社会体育的发展。还有改变行政主导的活动开展方式,放手让相关体育协会自主开展活动,政府对符合法律规定的体育组织活动给予经费、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再有通过构建、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来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总之,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通过有效的方式方法完善社会体育治理。

2.4坚持源头治理,把治理关口从事后处置向事前和事中延伸转变

坚持源头治理,就是要把治理关口从事后处置向事前和事中延伸转变,因为“亡羊补牢”式的事后处置方式对已经造成的损失无能为力,采用前置治理和事中治理可以避免或减少损失。前置治理主要指决策前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经过充分论证和必要听证,确保决策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群众需求,符合国情、国力等。事中治理主要指均衡各种利益诉求,及时解决利益冲突与矛盾,增强社会和谐,激发社会的活力等。源头治理讲究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从社会体育的前置治理看,就是要把与群众联系的窗口设到老百姓身边去,方便群众反映情况,方便政府了解情况,方便各方的沟通和互动。具体讲,就是要在社区层面设置公共体育服务平台,倾听百姓的呼声与需求,有针对性地服务。源头治理还应该建立智库机构,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政府部门在决策前,要请科研机构开展决策咨询研究,提出可行性报告,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再去召开听证会,征求民众的意见。从社会体育的事中治理看,就是要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以民众利益为重,均衡各方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在社会体育活动中产生的冲突与矛盾,大都为人民内部矛盾,可以通过调解和深化服务得到解决。在调解群众体育矛盾时,可以通过群众体育组织进行劝解,也可以通过组织间的谈判获得和解。总之群众利益矛盾在自治组织的范畴内解决比较有利。坚持源头治理,还要做好激发社会体育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以及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工作,实现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

3创新社会体育治理体制的几点建议

3.1转变社会体育管理观念

从传统管理到社会治理,意味着治理主体、治理的目标、方法等方面都要发生转变。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及社会体育服务组织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一是要学习“社会治理”理论和方法,明确社会治理的目标、内容、方法及组织运作模式等,为创新社会体育治理奠定基础。二是要明确政府职能转变方向,建立多元共治及群众自治的社会治理理念,积极推行社会体育领域的治理。三是要建立综合治理的基本观念,改变单一行政和行政主导的管理方式,实现社会体育综合治理的新格局。

3.2改革社会体育体制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不仅是理念的更新,也是管理体制的创新。从社会体育共治的要求看,社会体育组织全面参与体育治理是社会体育体制改革的第一步。政府部门必须尽快做好职能转移的安排,在社区层面实现基本自治,即可以让群众自治的部分,交给群众进行自我管理,如健身团队、基层体育组织管理等,暂时有困难的,交给社区体育服务组织进行管理。在县及以上地区实现基本共治,即由政府主管部门与相关体育组织共同进行社会体育治理,并在治理过程中,逐步放手让社会体育组织独立承担体育活动的开展与维护,政府部门把精力更多地用于政策与规划的制定与体育发展的宏观调控方面,通过协作共治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促进社会体育的和谐发展。

3.3调整社会体育机制

要调整纵向等级管理机制,采用扁平化运作机制,使各个层级都有根据自身条件自主开展体育活动的权利,充分调动各个层级的积极性,实现群众体育自治的良好局面。要调整社会体育的信息沟通机制,建立包括自下而上渠道的双向型体育信息通道及信息处理机制。要调整按规定办事的固定程序管理机制,实行目标管理机制。要减少程序约束,改革评价方式。要调整行动激励机制,比如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体育创新等。推行调研活动,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完善绩效考核、群众评议和反馈等机制,促进社会体育的良性发展。3.4培育社会体育服务组织长期单一行政管理模式造成我国社会组织的弱化,对社会体育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形成一定的困难。要提高社会体育组织的社会治理能力,必须有一个培育过程。首先,可以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把公共体育服务项目交给社会体育服务组织,并通过建立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与监督制度,确保社会体育服务组织为群众提供优质体育服务。其次,可以采用委托管理的方式将若干社会体育治理项目交给社会体育服务组织,政府主管部门通过业务指导帮助社会体育服务组织提高社会体育治理能力,并逐步放手让其独立开展工作。再次,可以发挥社会体育服务组织的中介作用,即政府通过其传达政策法规及其他社会治理信息,群众通过其转达对社会体育治理的意见与建议,使其成为政府与群众联系的纽带。

4结论

4.1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对社会体育发展与改革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体育管理必须尽快向社会体育治理转变。社会体育治理须从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4.2社会体育转变治理方式要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依法治理、坚持综合治理、坚持源头治理。

摄影心得体会范文2

(一)生活化趋势

生活质量越高的家庭和社会,对体育的需求就越强烈。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不断加快,体育已逐渐呈现出它的多种功能和属性,生活化、时尚化的体育运动逐渐伴随人们走入家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二)娱乐化趋势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精神压力也在不断增加。传统的、单纯的高强度体育运动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忙碌的都市人。于是,体育休闲娱乐活动应运而生,它集运动性、娱乐性于一身,使人们在运动中摆脱重压,在娱乐中调节情绪,成为业余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终身化趋势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工作方式的逐渐转变,越来越多的工种从业者严重缺乏运动。长此以往,因机体缺乏运动导致的各类职业病,如颈椎病、腰椎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患病人群日趋年轻化。随着问题的出现,人们的疾病预防意识普遍开始增强,终身化的体育锻炼,防治文明病成为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二、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不够丰富,不利于与社会体育接轨

近年来,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武术、太极拳、健美操、游泳、滑冰等新增课程丰富了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但从目前整体状况来看这些新增课程所占比例仍然较低,传统的教学内容仍占主导地位,且新增课程主要以选修课形式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体育教学的发展,不利于体现体育课程的趣味性,更不利于社会体育的发展。

(二)教学方法不够先进,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体育课程因其独特的教学内容区别于文化类课程。故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有许多创新空间。但就我国目前教学改革进程来看,体育课程教学方法仍未摆脱传统的灌输式,课堂讲授法和演示法仍然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主导性没有改变,授课过程缺少师生互动,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社会体育终身化趋势来看,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严重抑制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考核方式不够科学,无法体现教学效果

考核是课程效果评价的主要途径,科学的考核过程是检验教学成果最为重要的环节。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在考核评价体系上没有明显进步,以规定任务的完成作为检验学生成绩的标准仍然是现代体育教学的主要方式。这样的考核方式严重忽视了学生的提高幅度和专项能力,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真正体现教学效果。

三、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建议

通过对社会体育的特征及发展趋势的研究,结合我国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笔者认为,高校体育课程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准确定位课程性质

高校体育课程开设的意义不在于课程本身,而在于其在学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的作用。因此,以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为基础来定位高校体育课程的性质才能使它发挥应有的作用。如前所述,社会体育的本质是娱乐身心、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因此,高校体育课程定位也应以此为主要目标,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完善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身体素质储备。具体来说,高校体育课程的任务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通过课内外的活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质、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为完善学生人格、提升应职应岗能力和今后生活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二)合理规划课程体系

体育课程设置应遵循体育教育规律,立足学生未来发展和社会需求,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发挥学校优势,建立有特色、有个性、多样化的体育课程模式。要丰富基础课程的内容,创新选修课的教学方式,增加保健类课程。体育课程是所有大、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在学生进入大学时大多已掌握了一定的传统体育项目知识,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基础内容的重复,从而增加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另外,应当通过充分的调研活动掌握学生对某类课程的兴趣度,从而不断调整基础课程。针对个别体能较弱或因患有疾病无法参与正常体育课程的学生要建立专门的保健课程班,整合教学资源,通过有针对性的组织康复、保健体育教学,教育学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达到增强体质、早日恢复健康的目的。

(三)大胆改革教学方法

社会体育更多的是以个人为主导的体育运动。由于目前家庭教育意识的提高,很多学生在进入高校前掌握了一定程度的体育专项运动技能,如街舞、武术、健美操、国标舞等等。而高校体育教学忽略学生的特长,以教师为主导进行灌输式的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兴趣激发与社会体育的衔接均不适应。因此,体育教学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体育锻炼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在教学内容上可增加学生充当教师的环节,使有某方面体育特长的学生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临时充当一定课时的体育教师,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加对体育课程的兴趣。

(四)不断完善考核体系

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此,要把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与体育课程最终考核结合起来,促使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进行体育锻炼,达到体育课程的真正目的。同时,要以鼓励学生专项特长的发展为目标,将专项特长作为加分项目,结合学生的出勤和课堂表现等最终确定总成绩。

四、总结

摄影心得体会范文3

一、新媒体

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得益于网络资源的交互和共享,而且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数字科技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信息交流和社会资源分析越来越密接,整个新媒体的特征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互动性与即时性。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中,信息和资源使用交流上是互动性质的,不仅是获取资源信息,而且可以将自己的反馈和意见提供给需要的人。及时性是指新媒体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使用手段比较简单,所以交流很方便,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短时间实现交流。第二,信息的海量性与共享性。在信息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纸质媒介,打破了单一的交流传播的方向,结合现代的超文本和数字化,实现海量信息的广泛交流,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一对多、多对多的方式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第三,形式上的多媒体与超文本。新媒体所带来的是多媒体的技术的不断使用,与传统媒体交流传播所不同的是新媒体能够运用先进的视频网络资源,将复杂的信息资源整合成简单有序的复合式资源信息网,用浓缩式的资源信息体系,实现对大众的舆论传播。第四,参与人群的个性化与群体化。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科技的不断进步,加深了人们对高科技的不断学习和使用,人群的高科技和信息化使得新媒体在传播的过程中受到中国民众的喜爱和拥护。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于核心地位,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的高度概括和反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要的概括为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主要是对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的概括,通过这些概括性的表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展现出来,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时代特色。比如说在电视新闻节目的不断更新过程中,《感动中国》《先进事迹人物评选》《最美教师》等一系列节目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通过这些社会中先进人物事迹的不断模范带头作用,为社会民众的社会精神文化建设指明前进的方向,展现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风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概括和总结,所以主要植根于社会生活也服务于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传播方式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媒介也就会发生变化。新媒体是跟随科技和网络的不断发展而衍生出来的现代媒体传播手段,而且在现代的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中,新媒体担任了重要的角色。主要使用新媒体的就是人民群众,其中以中青年人为主要的使用人群,所以在公众传播的过程中,只有借助于新媒体的广泛传播和资源共享的特征,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传播和影响。

三、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主要依靠的是先进的网络传播媒介进行扩大范围的影响,在传播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的分析,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进行分析研究,根据这三个方面的分析对于公众传播提出建议和意见。

(一)传播优势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的优势主要是两个方面:其一是新媒体的丰富资源和巨大的网络交互性。其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官方主流价值观的巨大影响,在传播的过程中,将这两方面的优势实现整合,可以发挥公共传播的最大影响和效果。新媒体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实现观念的交流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精神意义的体现,反映在新媒体中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观念传播,所以在网络信息平台的交流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对观念的深入理解,相关文章的阅读、相关数据的浏览、相关新闻的报道、相关视频的观看等进行交流和传播。比如说在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央视新闻在微信上有了央视新闻微信平台,人们可以利用手机或者电脑,随时随地地浏览新闻,关注国家大事和时政变化,将自己的生活与国家的命运发展相联系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的价值观念,为国家发展、社会发展、个人发展的价值层面指明了方向,也为现代人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指导。作为官方主流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一定的保护,不同于社会上的价值观念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于新媒体的资源信息的广泛传播性,同时也能够以官方媒体的身份在交流传播的过程中受到重视和认真对待。比如说《两会报道纪实》中各大电视台在今年的两会期间,花了大篇幅的新闻报道对两会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和分析,通过两会的报道不仅是电视屏幕上的重要“两点”,同时也成为网络信息平台上的重要标志,微博、微信、新闻报道对于两会的关注体现民众对于官方信息资源的关注,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注。两会关注民生民计,是社会主义发挥其第一位的教育和培养的角色作用,让出镜记者接受最规范的教育和培训,扎实好自己的业务基础功底。其次,加强出镜记者的实践能力,增加实践机会。在进行出镜播报的前期,必须对出镜记者进行大量的同等环境的模拟化训练,增强出镜记者的实践能力,也能够增强出镜记者的应变能力,从而达到较高的业务水平,进行高质量的新闻播报。最后,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出镜记者应该强化自我学习和训练的力度,多了解业界动态和多锻炼基础播报功底和语言学要求,扎实好专业素养的同时也加强自我实践能力。只有通过各个方面的不断努力,才能够最终达到强化专业素质培养,提高出镜记者业务能力的目标。

(二)正确处理语言规范化和个性化的关系

出镜记者的语言表达是有一定的规范化要求的,需要按照规范化标准进行标准化播报。但是,这个和个性化的播报是没有矛盾的。作为一种规范性极强的语言,出镜记者的播报语言也是一门艺术化的语言,它完全可以兼备规范化和个性化,规范化的语言是新闻播报语言应用的刚性前提,但是规范化并不意味着千篇一律,枯燥乏味,在语言的表达上,不违反规范性的要求的前提下,也要注意语言个性化的发展和应用。正确对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且灵活处理和应用,才能够达到最好的语言表达效果,规范性要求的前提下,增强了出镜记者播报的语言的趣味性,才能够更好地抓住群众的注意力和兴趣点,最终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新闻播报的最终目标。

(三)完善评价考核体系以及管理机制

良好的机制能够创造出令人惊讶的创造力。出镜记者的工作与传统意义上的文字记者或者播音员等有着较大的角色差别和较大的工作要求差异。因此,对于出镜记者的这种特殊性来讲,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够刺激出镜记者工作效能的评价考核体系和管理机制,这种工作绩效的评价考核体系和管理机制一定是要有其独立性和适应性的。当然,除了这些策略外,还有很多值得探索和研究的策略,我们需要在出镜记者工作的过程中,结合既有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摸索,不断思考,不断实践。

四、结束语

出镜记者是随着新闻播报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记者新群体,工作的高要求和群众的高需求,给出镜记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带来了一个巨大的考验。现阶段,我国出镜记者因为人员构成的非专业化、评价系统和管理机制不够科学化以及出镜记者的发展速度难以迎合新闻出镜播报的发展速度等原因,尚存在一些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只要我们不断在工作和实践中探索,结合既有的经验和教训,终将得到妥善解决。

作者:刘安戈 单位: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第二篇:手机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构建

一、手机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

(一)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现状

第一,手机过度使用毋庸置疑,手机已成为大学生最常使用的媒体。大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在使用手机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控制时间和场合,问题也由此而生:最严重的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关注老师,影响听课、影响学习、影响师生间关系。其次是在教室、寝室、图书馆等公共场域缺乏自律自控,“大声接打手机”已经上升为公认的校园不文明行为,休息时间接打手机,更是寝室里同学冲突的主要导火索。第三是虚荣心做崇,产生手机攀比心理和行为,消费增加。第四是长时间过度使用手机而造成累积性身体健康问题如视力下降,手指关节疼痛、颈椎病等,以及因走路看手机出现的偶发性问题如崴脚、车祸等。第二,手机媒介知识匮乏和教师、家长相比,大学生对手机的使用有着明显的“技术优势”,手机的各种功能他们驾轻就熟,印证了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后喻时代”的到来。由于我国教育界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大学生媒介知识匮乏,媒介素养水平良莠不齐。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对“媒介素养”这一概念感到陌生,对各种媒介信息产生的流程不了解,对手机里的信息真伪辨别力低,更谈不上形成自己的观点。第三,对手机媒体的认可度低大学生在使用手机和对待手机的问题上存在着“二律背反”:大学生消费时间最多的媒介是手机,但手机不是他们最信任的信息渠道。大学生更信任从人际交流、电视、书报刊、网络上获取信息。大学生更倾向“玩”手机,很少通过手机媒体发声,更缺乏创造和制作媒介讯息的能力。在“沟通无限”的年代,大学生很少利用手机和老师进行交流,很少主动索记教师的电话号码,更谈不上通过手机向老师请教问题、寻求帮助。

(二)手机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

“媒介素养”是舶来品。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发展:最初是对大众传媒的抵制、免疫教育,原因是大众媒介被视为“文化病毒”,因而被片面地排斥否定。第二阶段是分析教育阶段,对大众传媒的“全面批判”转变为“了解媒介”、“判断媒介”和“欣赏媒介”;第三阶段是对媒介的“解构”和“建构”阶段,更加理性地对待媒介,培养公众对媒介“解构现实”功能的破译教育和利用媒介“建构现实”的能力培养。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手机媒介素养教育,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避免走弯路。决不能把问题简单化,通过“排斥”、“抵制”、“不使用手机”来解决问题非万全之策、长久之计,要将重点放在大学生手机媒介能力结构的提高和调整上。应针对大学生在使用手机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灵活的方式:对于手机过度使用、手机消费、手机危害等问题,可通过学生讨论、辩论方式,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自主解决;对于媒体如何“解构现实”这一专业技术课题,可通过参观媒介组织、邀请媒介从业人员开展讲座、举行交流活动等方式;提升大学生利用手机“建构现实的能力”是关键,高校要搭建让大学生爱“玩手机”的平台,如开通校内各级(和学生关联度高)官方微博,创建校园手机报,手机作品大赛(如图片、微电影)等,全面提升对大学生的手机媒介素养。

二、手机新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新阵地

(一)作为意识形态的手机新媒体

长期以来,我们过分重视突出报纸、电视、杂志等媒介的社会属性,而忽略他们的商品属性。现在,我们又过分重视网络、手机等媒介的商品属性,而忽略他们的社会属性。作为高科技产品,手机媒体的意识形态功能毋庸置疑。当前中国媒介的特点是媒介的破碎化,即时间的破碎化、空间的破碎化和心灵的破碎化。手机媒体从“第五媒体”到“第一媒体”,在商业价值上拉动了无聊经济加促销经济,其思想文化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如何充分发挥手机媒体的阵地功能,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问题。手机媒体在其信息传播中,同时包含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三种途径。手机媒体的“全球性”,扩展了政治社会化的传播空间;“交互性”,改变了过去政治社会化的被动教育方式;信息丰富性及形式多样性,丰富了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形式。

(二)积极占领手机新媒体阵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党和政府应充分认识到手机的巨大影响力以及手机媒体阵地的重要地位,积极协调各方,通过多种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面旗帜能通过手机媒体高高飘扬。第一,转变观念,主动占领手机媒体阵地。思想阵地的争夺战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党和政府要有决心,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能放弃手机这一重要媒体阵地;要有信心,只有通过多元文化的竞争、碰撞,受众才会做出自己的判断、取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才会确立;要有耐心,任何国家的政治社会化都是漫长不间断的过程,应充分考虑手机媒体传播意识形态的复杂性、艰巨性,不可盲目进行铺天盖地式的直接宣传。第二,打造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主阵地。党和政府要将重点门户理论网站做强做大,充分展现“三个自信”,使其成为大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平台;要重视策略,应加强与商业网站合作,开辟隐性阵地。我国传统政治社会化方式往往重明示轻暗示,事实上商业网站中一些看似“非政治性”的板块,同样也能起到暗示政治社会化的效果,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和作用。要大力推动媒介大融合,加大对各种媒介的掌控力,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手机媒体传播中的主导性地位。第三,加强人才队伍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手机网络有效传播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一方面党和政府要全面加强和监管手机媒体从业者队伍的政治理论素养;另一方面,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手机媒体素养,教师不能落后于学生,要具备利用手机解构和建构现实的能力,创新思想教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三、手机新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新载体

(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手机新媒体

手机媒体能够凭借多样的形式承载丰富的教育信息,足以传播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巨大信息;操作简单、便携方便能为教育主体所掌控;强大的交互功能能够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使政治社会化由被动式变为互动式;细致的分众特点能够使分层教育、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成为可能;及时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的传递不受时空的限制。手机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完全可以成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高效载体。

(二)利用手机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能否在全社会范围宣传与普及,不仅仅与其内涵魅力有关系,传播手段的强弱、内容与手段能否有机结合也是决定其宣传普及效果的外在条件和重要保障。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同样如此。第一,丰富发展原有的教育手段。电脑网络时代,高校通过网站、博客、微博、QQ群、电子邮件等途径加强与大学生的联系与沟通。现在手机飞信、手机QQ、手机微博客、手机微信等方式更加便利、及时,可以更好地突破思想教育工作的时空限制,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全面性。在利用手机媒体呈现时,要注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大内容采用不同的演绎陈述方法,结合大学生的理解和践行情况,有针对性地在术语、意义和言说方式等方面着力研究。第二,利用手机媒体优势创新教育手段。鼓励大学生发挥主体能动性,群策群力设计制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的手机报、手机广播或手机电视等,打造属于大学生自己的“校园手机教育平台”。第三,加强教育载体设计。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力、渗透力、影响力和传播力,载体设计是途径之一。高校必须注意手机媒体的局限性,注重手机新载体与其他载体间的优势互补,形成全方位的教育态势。

作者:马文萍 马晓明 单位:大连交通大学思政部

第三篇:新闻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应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形成的背景

毋庸置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意义重大,深刻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性质和特征,是社会主义内涵与实践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每个公民需要严格践行的实践标准。不管从国际形势还是国内形势来看,大力弘扬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都是目前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文化建设的重点,关乎整个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与其国际影响力。

1.国际背景

当今世界,国际上已掀起一场大规模全方位的思想文化交流与交融风潮,在这场全新的价值观引导的较量中,思想文化的传播展现出了新的态势。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多元化的文化意识形态也正在快速发展,踊跃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流影响力和国际地位、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民族向心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有着较为深远的历史意义。

2.国内形势

从国内形势来看,目前我国正处在稳步上升阶段,同时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危机重重的阶段。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多元化的意识形态逐步成为新的热门,踊跃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提高马克思主义的主流影响力和国际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有着较为深远的历史意义。

3.政府工作

从国家层面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体要求来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和引领主流社会意识,是国家政治体制和行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全面深化社会主义体制改革,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制度,实现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只有在全社会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民大众中加强引领,才能更好地提高社会价值观的作用,引领全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否正确有效地引领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从某个角度深刻体现了政府工作力度和效益,也是检验政府工作质量的标准和准则。

4.民族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精神息息相关,与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是引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的强大精神支柱,是关乎社会和谐、国家稳定、民族团结、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利器,是全民族不可或缺的行为准则,是凝聚中国力量、汇聚中国精神、展现民族气节的强大精神支撑。

二、新闻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播中的工作重点

新闻媒体以其特有时效性、普及性等特性在当今社会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价值的传播过程中,新闻媒体工作人员应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勇于承担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思想的历史责任。新闻媒体的传播方式应坚持人民群众在新闻传播中的主体地位,将大众的价值愿望与关注点放在第一位,并坚持有效地传播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积极引导以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新闻媒体应以一种更平民化的方式,更通俗易懂的语言,更感同身受的方式与人民群众进行思想的交流、文化的碰撞。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抓住群众的关注点,以一种平民化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

1.宣传教育

社会文化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价值观这一方向标的指导。新闻媒体应大力开展宣传教育,不断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在群众生活中的指导作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坚定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动力和决心。

2.主流引导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主流文化的平台作用也是目前新闻媒体传播核心价值的主流方式。新闻媒体工作者应注重宣传引领,掌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正面的、激励的、深刻的宣传形势,完善主流引导与舆论监督,加强理论引导与情感抒发相结合,坚持群众眼光。各种新闻媒体以不同的视角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增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历史责任感,提高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核心价值的业务能力,以提高工作人员的道德修养为切入点,切实引领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3.人文功能

新闻媒体应充分发挥精神文化产品特有的人文功能,以提高公民文化修养为目标。一切新闻媒体产品都应该深刻体现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让大家永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勇于实践的吃苦耐劳精神,并且以提升新闻产品的思想价值品位为目标。新闻媒体还应该勇于创新,提供新的方式,传播新的思想,不同类型的新闻媒体都应该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有效载体。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为大众提供最优秀的文化产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潜移默化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新闻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具体途径

新闻媒体特有的普遍性、广泛性、传播性等特点使其在传播过程中增强了有效性。当今社会,为了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带动人民大众积极奋斗,努力劳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我们也要明白,发展新闻媒体的传播应用是一件有力武器。新闻媒体以其特有的平台为依托,大力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宣传法律文化知识,宣传道德实践活动,以发扬民族精神。大力传播道德实践,加强对社会公德、个人品德、社会风气的培养和引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成为主流。努力研究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价值体系,引领最主流的正义的健康的社会风气。

1.不断提高媒体传播水平

当下各类新闻媒体的发展良莠不齐,存在一系列不和谐的现象,影响了整个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一方面存在某些新闻媒体业务能力不强,无法掌握新闻风向标以正确引领人民群众,新闻媒体说服力不强无法使群众感同身受,达不到宣传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一部分新闻媒体在利益的驱动下播出虚假新闻,影响了新闻媒体在大众眼中的权威性,降低了公信力。新闻媒体人不从大众本身作为切入点很难使大众信服,会影响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不管是哪种错误都最终会导致舆论的错误走向,从而误导人民大众,因此新闻媒体人应从实际出发,注重道德,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2.创新媒体传播方式

目前,新闻媒体行业已经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一个行业的发展每上一个台阶必然面临着新一轮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一阶段,中国新闻媒体行业主要面临着商业化挑战、新模式挑战、改革与互联网发展的挑战。近些年来,新闻行业已不断完善和发展,从群众的角度出发,以群众的视角看待问题,以一种更“接地气”、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宣传,提高了感染力,使人民群众更容易接受。

3.提高媒体传播公信力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新闻媒体的真实性与规范性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这是新闻媒体人最不愿看到的结果,也是必须改善的现状。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公众信服与权威性是立身之本,缺失了公信力和权威性的新闻媒体宣传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新闻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应用还需要不断加强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使新闻媒体更有说服性。此外,增强新闻媒体在大众生活中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度也是实现有效传播应用的重要保障。

四、总结

摄影心得体会范文4

1.1摄影的特点

摄影课程的学习不仅需要学生们掌握基础知识,同时也需要学生了解摄影的特点。摄影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纪实性、瞬间性、图像性和物质性这四个方面。摄影就好像一种复制一样,将那些实实在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事物用小小的镜头拍摄下来,让那些事物在镜头中真实地再现出来。然后经过处理,那些被收入相机中的事物就会被刻录在一张张图片上。这样就好像把实际的物体缩小一般,体现了摄影的纪实性。摄影再现事物是需要借助于相机的快门和光圈的作用的,利用它们可以记录生活中稍纵即逝的片段,抓住那些美好的事物,可是却不能将其完整的表现出来。同时摄影还利用二维、三维平面感光材料去展现某一瞬间的空间布局,利用那一瞬间去记录生活中美好的、有意义的片段。图像性和物质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可以同一而论的。因为只有物质的存在才可以有图像的呈现,只有物质的存在才可以实现摄影艺术的审美和创造。而图像就是摄影艺术物质形象存在的一种形式,摄影图像在拍摄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变形和失真等现象,但是无论怎样都是一种图像,都不能否定摄影的图像性给摄影带来的不同,那些是关于人们的审美和对美的追求,以及精神上获得的一种满足感。

1.2对题材的选择

摄影是一门比较随意却又透露出严谨的课程,它需要对摄影对象进行一定的挑选,在进行摄影的时候要根据具体的要求选取对象。一般摄影主要的对象就是人物和风景,表达的意义不同所要表现出来的效果自然也是不同的。要注重拍摄的主题还有景物的构图形式和色彩的对比应用。

2现代数码技术在摄影教学中的运用

2.1主要运用在摄影教学中的数码设备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经济日益进步,科技发展也出现日新月异的变化,高科技产品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摄影教学中使用的数码设备就是相机,一般是采用单反来进行取景,这就需要学生在进行摄影教学课程学习的时候掌握对单反相机的使用。

2.2数码相机在摄影教学中的运用

数码相机在摄影教学中不仅只是用来取景,还可以将拍摄的图片处理成幻灯片,用数码相机将需要讲解的部分制作成幻灯片,这样在老师讲解摄影的时候就会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了。在摄影基础理论中,有一点就是关于数码相机的电子测光原理,这是一个比较难掌握的理论知识,因为电子测光是很准确的,对光的感知不同就会对曝光度的需求产生不同的要求。摄影教学中还有一部分关于数码技术的运用就是对深景原理的理解,很多数码相机并没有相应的装置,在镜头焦距和物距相同的时候,采用大光圈和小光圈拍摄不同的图片,并进行比较。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深景原理。同时还要考虑在镜头的焦距和物距不同情况的情形,但是都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来进行学习。数码相机在摄影教学中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初次进行拍摄取景的同学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可能会出现对拍摄主体的采光、角度和构图等方面的困难,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投影仪设备将学生拍摄的图片制作成幻灯片,逐一地为学生讲解出现的错误,并告诉他们如何在以后的摄影中避免那些错误。

3网络资源在摄影教学中的运用

3.1图片资源和网站资源在摄影教学中的运用

网络资源在现代社会是非常丰富的,很多老师在讲解知识的时候一般都会利用网络资源,去获得更多的关于要讲解的那个方面的知识,这样就可以扩充学生的视野了,摄影教学也是如此。摄影教学其实更是一种美的享受,老师利用网络资源去获取那些别人拍摄的美丽的图片,并根据那些图片来给学生讲解拍摄的原理和运用的方法。例如,镜头的实物样品、光学的原理和拍摄的效果图等等。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还得到一次欣赏美丽图片的机会。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的便利之处来搜集很多关于摄影教学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源来学习课程,这样比枯燥的讲解更容易达到效果。网站平台为摄影教学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学习的地方,这是摄影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大资源。网络资源中有很多关于摄影的网站,学生可以利用这些网站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更为深刻的学习,观看别人的摄影作品和心得体会还有那些好的技巧。网站不仅可以给摄影教学带来便利,还可以给学生一个交流和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可以利用网站的优势条件,将自己拍摄的作品上传到网络中,和其他的学生一起进行探讨,提出不同的关于摄影课程学习的好方法,给学生更多的实践和沟通的机会,这样的方式对摄影教学来说是非常好的。

3.2数码相机与笔记本电脑在摄影教学中的共同运用

数码相机和笔记本电脑在摄影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为老师经常将它们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摄影教学。学生先用数码相机拍摄图片,然后利用网络资源做成幻灯片,或者以其他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样老师就可以了解学生的不足之处,在摄影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了。

4小结

摄影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

一直以来,我校都非常注重感恩教育建设,因工作扎实有效、作风优良、成绩显著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具体而言,感恩教育的发展实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托主题活动,让感恩教育活动在特色中成长

(一)主题教育活动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内心感知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感悟、切身经历的实践过程,让学生真正体会恩情的本质。我校本着“启发学生、携手教师”的融合性原则,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整合学校教育资源,以各年级学生的实际感恩教育情况,定期举办各式各样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三•八”节系列活动、教师节活动、《开学第一课》、“寻找和发现身边的幸福”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作文、摄影、小报等形式寓教于乐、寓情于景,不断开阔学生的认识视野,灌输道德理念,让感恩情感在活动过程中自然流露。

(二)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是一种有效的感恩教育形式,可以让教师将感恩知识充分应用于班队会活动过程中,实现师生的和谐发展。定期组织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他人,逐渐在班级中形成一种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围。

(三)狠抓宣传主阵地

合理利用学校宣传栏开展感恩教育。第一,设置“感恩荣誉榜”栏目,展示获得荣誉的学生照片感染学生。第二,开设“感恩情感故事”栏目,将优秀学生作文重要心得体会以及教师、家长的鼓励寄语张贴出来。第三,张贴感恩手抄报、贺卡、手工、绘画作品等。第四,设置留言栏,让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学校广播是引导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另一重要途径。利用学校广播播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播放关于“国恩、师恩、母恩、友恩”等恩情故事、恩情歌曲,营造“人人知恩、懂得感恩”的成长氛围。

二、立足校本培训,让教师感恩意识在教育实践中提升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场所,我校创新性的提出了感恩教育与各学科结合的教育举措,鼓励广大教师将感恩教育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我校课题研究结合“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课题研究活动与思品、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相结合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着力探讨易于小学生接受的感恩教育形式、感恩话主题和感恩教育模式,找出闪光点;并对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之处提出系统的优化建议;切实建立起将感恩融入学习、让学习带动感恩的循环发展模式。通过教师切身实践和有效评价,提高教师了的教育专业化水平,提升了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充分体现了打造“趣味感恩课堂”、创建“有效教学模式”的教育教学理念。

三、树立家庭教育观,让感恩教育回归家庭

孩子与父母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孩子天生会对父母产生一种依赖和感恩情怀。父母要利用好孩子的这一成长天性,在生活中指导孩子进行感恩行动。例如,父母协助学校开展“帮妈妈扎辫子”、“为父母洗次脚”、“帮爸爸刮胡子”等感恩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懂得反思、学会思考、加强自律,体会父母的辛苦和不易。家长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阳光心态,培养孩子的“施恩图报”意识,让孩子理解父母的不易并能衷心感激父母的努力与付出。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感恩行动也要及时说“谢谢”“辛苦了”等礼貌话语,给孩子树立正面的榜样形象。懂得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孩子,自然也懂得感恩他人、感恩社会,自认也具有较强的感恩意识。

四、营造良好氛围,让感恩之花在孩子们心中绽放

社会公益是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会促进社会形成“互帮互助、积善行德”的良好发展氛围。鼓励小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当中,让他们感受社会的温暖、社会的关爱,从而在他们心中形成良好的社会印象。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让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投入社会,多去了解一些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例如:与小学生自身发展阶段相同的小学留守儿童,残疾同伴,体会他们不易的成长经历,体会国家、社会、好心人士对弱势群体所做的种种善举,亲身感悟一份责任和一份恩情。鼓励学生向偏远山区同龄儿童捐赠衣物、文具等,拟写慰问卡片,送去温暖祝福,让小学生的感恩之心流于细微之处,从点滴小事做起,慢慢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情怀。学校携手“美肤宝阳光计划”举行大型公益捐助活动,我校182名贫困学生受助。此次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体会感恩、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我校惠国强同学检查出患有白血病,突如其来的噩耗让这个贫困家庭雪上加霜。学校举行了为“跟爱一起走”大型公益捐助活动,惠国强同学共接受全校师生资助89319.50元。感恩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只有心存感恩之人,才能懂得生活、理解幸福。小学生感恩教育是一项意义非凡的发展任务,也是一种更加饱满的德育教育形式。我们应该将感恩教育的“功利性”与“育人功能”剥离开来,使教育成为育人的有力保证,切实落实学校德育教育,将感恩教育寓于德育教育之中,以感恩促进德育发展,以德育推动感恩教育建设。

参考文献:

摄影心得体会范文6

关键词:期刊;版式设计;问题;对策

《读者欣赏》是由《读者》杂志社创办的一本系列刊,也是众多阅读爱好者的主要选择之一。近年来,随着电子图书、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快速发展,传统的纸质图书受到了影响,一方面面对着来自电子书籍的市场冲击,销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另一方面市场的冲击对期刊提出了新的要求,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新的时代背景下,《读者欣赏》需要在期刊内容及版面设计形式方面与时俱进,大胆对内容与版面设计进行创新,凸显出期刊的亮点,吸引更多读者去选择[1]。期刊版式设计作为期刊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其存在问题的分析,有利于优化创新,促进期刊的销量。本文结合笔者工作经验,对期刊版式设计中常见问题以及对策论述如下。

一、期刊版式设计内涵

期刊,指的是定期出版的刊物,期刊版式设计指的是在固定的期刊页面中,合理的对图书文字、图片等进行编辑与设计组合,结合期刊特点以及不同期刊内容,实现图文一致、相得益彰,进而吸引读者眼球。读者在阅读中不仅能够感受到文字之美,同时可根据版式设计中穿插的图片等加深对主题的了解。期刊版式设计是将技术与艺术有效结合为一体,其在期刊促销、凸显图书亮点、缓解视疲劳、强化记忆、追求艺术美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2]。

二、期刊版式设计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期刊版式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内容较多,不同人员在实际设计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经济性原则。期刊版式设计中需要遵循经济性原则,期刊版式设计是为了提升期刊的整体质量与水平,促进其销售,使其成为畅销书。如果版式设计投入过多,引起期刊成本增加,则读者会因为期刊费用过高而放弃阅读,因而期刊版式设计中需要重视经济性原则,通过合理的布局,保证编排紧凑,减少空白区域,提高页面使用率,如合理确定文字大小、页面风格、字体等。

(二)宣读性原则。期刊版式设计是为了提高阅读者的兴趣,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提高阅读者对不同文章的理解,明确其核心思想,因而期刊版式设计中需要重视宣读性原则,版式设计中所使用的表格、插图、标题等都应符合大众的阅读习惯,避免阅读者在看到版式设计后产生不适感。适当的空白可作为阅读者记录心得体会,如果整个页面密密麻麻都是文字,则容易给人一种压抑感。

(三)相容性原则。期刊版式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设计内容的相容性,版式设计风格需要同图书内容相容,保持一致性。根据不同期刊特点合理的选择版式设计风格类型。如《读者欣赏》期刊,其内容侧重于概念以及人性,阅读群体以中青年人群为主,因而在形式以及色彩方面都应沉稳,避免过分艳丽或者活泼可爱。期刊版式设计中还需要重视不同素材的相容性,如果图片选择与内容毫无关联或者图片放置位置不当,则整个版面会失去平衡或美感,影响到阅读者的兴趣[3]。

(四)美观性原则。期刊版式设计美观性决定了读者是否有阅读下去的欲望,比如图书版面中不同比例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标准比例为1:1.5,如果采取1:1.3的比较,则版面给人可靠、扎实的感觉;如果是1:2的比例,则版面则会给人大方的感觉。版面设计中页码颜色也会对美观产生影响,如散文类的期刊,可将正文书页底色设计为淡粉色,给读者以淡雅、温馨的感觉。

三、期刊版式设计存在问题分析

(一)忽视受众资料对期刊版式设计的影响。期刊出版是为了销售,增加销售量是期刊版式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当前市场上同一类型的图书较多。如与《读者欣赏》同一类型的艺术类期刊较多,想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就需要在期刊版式设计方面有所创新,让读者能够发现期刊的亮点。目前实际期刊版式设计中容易忽视对期刊内容、排版、插图、封面、购买人群等有关资料的调查与总结,影响到实际期刊版式设计效果。

(二)图书编辑与版式设计人员缺乏沟通。期刊书籍中文字编辑主要负责文字编辑与校正等问题,期刊版式设计人员则负责版面设计,两者之间沟通较少。从专业性角度分析,编辑对版面设计知识了解不足,版面设计人员对编辑知识了解较少,实际期刊出版工作成为一种流水作业,可能造成版面设计与文字内容所要表达的东西出现偏差,影响到实际版面设计效果,可能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问题[4]。

(三)版面设计人员审美意识不强。期刊版面设计中虽然涉及美,但是因为设计人员审美意识不强,显得版面设计美感不足,尤其是在艺术形式等方面,无法给阅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不利于版面记忆性、生动性以及阅读性等功能实现。无法有效兼顾审美与信息传递,造成总体设计平淡无奇,毫无新意,版面视觉冲力不强,不具有吸引力。

四、期刊版式设计对策分析

(一)强化对阅读者以及对阅读体验的调查分析。期刊版式设计中应定期进行调查,如了)解期刊阅读爱好者的年龄段、文化层次、兴趣爱好以及喜欢某一期刊的原因。了解阅读者对期刊版式设计的看法,如封面是否精美、内容是否充实、页码插图是否具有吸引力、期刊价格费用等,这些都有利于更好地进行期刊版面设计。《读者欣赏》版面设计中,插图可选择一些与内容相关的高水准艺术图片,如在有关达·芬奇的内容中可插入达·芬奇的自画像、蒙娜丽莎、基督受洗、达·芬奇手稿等图片,这些可促进读者对达·芬奇个人以及其艺术作品的理解,容易引起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以绝大多数阅读爱好者能够接受的版式完成版式设计,充分发挥阅读爱好者在期刊版式设计方面的引导作用,使其符合时代潮流发展,与时俱进。

(二)加强编辑与版面设计人员的有效沟通。版面设计人员在设计中对较多东西的理解较深刻,但是可能自身无法有效的用文字表达,版式设计人员通过与编辑的沟通,编辑可根据其意思用文字加以叙述。编辑可根据不同页面的内容,将不同页面文字所表达的内容、中心思想、读后感等叙述给版面设计人员,通过文字编辑同版面设计人员的积极沟通,能够充分发挥两个不同专业人员的专业优势,实现文字内容与版面设计的一致性,真正实现图文并茂,依靠图片等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增加阅读兴趣。编辑与版面设计人员沟通期间,文字内容会影响版面设计形式,通过版面设计为文字性内容增添色彩。

(三)持续性提高版面设计人员审美思维与能力。针对期刊版面设计人员审美思维与能力不足问题,需要强化审美思维与审美能力,并掌握审美的运用技巧。如果版面中没有文字,必然显得空洞,如果全部是文字,则版面视觉冲击效果较差。版面设计中应合理处理图片与文字的比例关系,掌握好最大标题、最大图片与最小文字、最小图片之间的比例关系。如大号字体标题同小号正文文字可形成对比。针对不同文章层次,设计中可选择不同文字字号,辅助读者理解文章结构层次,版式设计中应重视不同设计要素的灵活使用,如图文大小、色彩、形状、底部颜色、图文方位。审美设计中应重视各项对比技巧的使用,如明暗对比、黑白对比、虚实对比等。审美能力培养中还应大胆创新,比如装饰性线条的使用、色彩的合理使用等,实现整个版面中文字、线条、图片、点、面等灵活组合与使用。写实的以及抽象的图片都可选择,但是还应结合具体文字内容,提高整体设计美观。依靠上述措施提升整个版面的视觉效果,展现出版面中特殊的艺术之美,帮助设计人员不断提高对美的鉴赏与设计能力。

摄影心得体会范文7

(一)档案袋(portfolio)评价起源

最初使用档案袋管理形式的是欧美的画家和摄影师,他们有选择地收集自己的作品向委托人展示。档案袋的提供者同时也是档案袋所收集作品的创作者。在学习效果管理中引入这种评价方法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学生通过计划和反思学习过程而构建起来的有关学习过程信息的系统收集,旨在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故此,这种档案袋可以称为“学习过程档案袋”。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档案袋中应当选择收集哪些信息资料,并无统一的标准。它可以包括各种资料,比如学习管理档案袋中可以包括学期初的学习计划、阶段性学结、课外自学资料、课堂互动过程记录、期末成果以及就学习问题与教师沟通的信件等。而且,档案袋不仅是学习材料的一个归集,同时也应该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学生与他人分享自己学习方法的一个过程。

(二)档案袋评价的基本思路

档案袋评价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管理方式,在为教师提供了一种创新性的教学评价手段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更加有效的语言学习方法,评价的重点由重“量”转向了重“质”;既重视学生学习成果也重视学习过程。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专业英语教学注重的是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就业之后能干什么,因此,每个学生档案袋的构建都是围绕这一思路展开,由每位学生自行构建自己的学习管理档案袋,期末交由任课教师评价成绩。档案袋在英语教学中的引入,使教学活动突破了课堂的限制,自主学习有了更新的意义。同时,在档案袋评价法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从档案袋的创建,到内容资料的充实,以及最后的成绩评定,教师的指导示、范和建议不可或缺。

二、档案袋评价法的具体实施

(一)档案袋的类型

过程型档案袋主要突出表现的是创作者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或学习成果,从而达到了解该创作者在这段时期内的具体发展情况。作品型档案袋就是要集中表现出创作者为满足外界需求而开发的特定信息资料的汇集,目的在于表明该创作者达到了一定的实际水平,可用以获得资格证书或某种奖项;而展示型档案袋则是创作者个人最佳作品的归集,据此可以给予创作者一定时期内发展情况的一个总结性评价。这三种档案袋的构建原则都是在计划和总结的基础上收集过程中的不同信息资料,不同之处在于档案袋的目的、所收集资料的类型以及收集这些资料的具体方法等。需要强调的是,大部分档案袋的归类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通常是几种类型的相互结合。从上述关于档案袋类型的阐述中可以发现构建档案袋的过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不同的使用目的、不同的提交对象以及创作者不同的具体情况都会使档案袋的构建过程有所差异。但万变不离其宗,档案袋的构建都服务于一定的目的,构建之前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由于我们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强调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因此主要可以按过程型档案袋来进行具体的构建。

(二)档案袋评定法的设计与实施

在学期初开始构建档案袋,向学生解释档案袋评价方法,将档案袋的构建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要求教师与学生同步构建教学档案袋,整个构建过程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在学期初告知学生本学期的教学规划和学习内容。

教学规划由教师撰写,并放入教师教学档案袋中。根据以下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能力水平撰写出本学期学习计划,将学习计划放入自己的学习评价档案袋中。工商管理专业英语的学习内容包括(1)书面教材和课外阅读资料(雷涯邻,JohnAParnell.工商管理英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8月第2版;傅伟良.英文经济报刊精读.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教材的学习主要通过课堂讲解完成,课外阅读资料的学习由教师每周指定阅读文章学生课后完成。(2)课外听力练习,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听力水平自行选择听力材料,推荐CCTV-2的经济新闻和CCTV-9英语新闻。(3)课堂演讲(Oralpractice),按照学号轮流进行,每次课两位同学进行演讲,演讲内容不做限定,其余同学要求认真聆听,并提出问题。

2.要求学生将每周的学习活动资料放入档案袋。

具体包括:对书面教材每周一个教学单元的学结(summary)(此学结教师也要自行撰写并放入教学档案袋);每周所选听力资料或听力练习记录一次;每周轮流做演讲(oralpractice)的同学所用的演讲材料。

3.撰写期末总结,放入档案袋。

学习期末,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学期初所制定的学习计划,结合一学期的学习情况进行撰写期末总结,内容应包括本学期学到的主要知识和取得的进步,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欠缺和不足。此总结要求教师与学生同步撰写,并放入各自档案袋中。

4.根据所构建档案内容的完整性和学习目标实现程度来评。

期末由教师制定档案袋评价标准,并进行成绩评定。由于对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的评定具有一定主观性,因此最终成绩的评价以档案袋内容的完整性为主。在档案袋的构建过程中,学生除了放入教师所要求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成果之外,也可将学习过程与教师和同学互动的学习心得体会加入,以备日后的查阅和学习,同时也可体现出档案袋的个体创新之处。需要强调的是,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计划不尽相同,有些学生的学习目的是继续深造,有些学生的学习目的是毕业就业;同时,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尽相同;因此,在学期初进行学习计划的撰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制定出其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教师也应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计划为其布置恰当的书面作业(在指定阅读材料时可以有针对性的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阅读文章),并在考核时一并考虑学习目标的实现情况给予成绩评定。

三、结束语

摄影心得体会范文8

【关键词】老龄化趋势;养老建筑设计;实践

1国内的老龄化现状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问题,我国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养老便也成了一个巨大的课题。按联合国人口老龄化标准规定,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于7%,那么这个国家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截至2015年底,我国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0.5%,已经超过国际老龄化标准。由于中国长达数十年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我国的出生率持续下降,由1952年的37‰降至2014年的12.37‰,已经低于美国、法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平均预期寿命由1960年的43岁提升至2012年的75岁。在未来的5~20年内,中国老龄化进程将会进一步加速,催生对养老产业的巨大需求,推动养老等多个产业迅速扩张发展。

2国内的养老产业现状及政策导向

2.1目前国内的养老方式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养老模式分为三种,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在我国,这三种养老模式分布占比为96%,1%和3%。目前居家养老是绝对主流,约96%的老年人使用这种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是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中,由社会提供商业化的养老服务。老年人居住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既可以得到适当的照顾,也随时欢迎子女的探望,目前在欧美发达国家比较普遍。机构养老是老年人集中居住在特别的养老机构中,养老机构提供专业的医疗及养老服务。但是一般探望不便,容易造成老年人和子女的隔阂。

2.2政府的养老政策

近些年,国家连续出台了有关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说明国家已经将老龄化提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这为今后一段时期全国老龄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里明确提出医养结合,需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里提出医养结合两大发展目标:到2017年,初步建立医养结合的政策体系、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逐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的能力;到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80%以上的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绿色通道,50%以上的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的需求。

2.3目前国内的养老产业状况

目前来看,我国养老地产尚处于初级阶段,从政策引导、人口结构、消费能力和商业模式等各方面来说,养老地产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社会资本纷纷进军养老地产,基本形成了房地产公司、保险公司、社会养老服务机构三足鼎立的局面。当前进入该领域的房地产企业,包括绿城、融创、万科、保利、远洋、绿地正荣等。这些企业虽然不乏较为成熟的养老业态,但尚未找到能够可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但国内鲜有成功案例。养老产业的核心在于养老服务,而国内大多数资本对养老产业的理解还停留在以养老概念卖房,更关注怎么从房地产开发挣钱,而忽略了养老服务本身。单纯养老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下养老事业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我国养老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必由之路。医养与房地产结合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借助互联网+医疗,智能医疗等高科技手段、加强社区医疗、养老院等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以及医院延伸服务等,有助于我国医养结合健康发展和水平的提升。

3青岛路乐•国宾台设计

下面介绍一下笔者近期设计完成的一个养老项目———青岛路乐•国宾台医养中心。

3.1项目概况和设计理念

青岛路乐•国宾台是新加坡AJA集团在青岛打造的首席新加坡国际医疗养老生活区,选址于大珠山国家风景区内,项目坐落于景观优美的风水宝地———大珠山脚下,临山观海,周边环境宜人无污染,是天然的大型氧吧。紧邻公共交通枢纽,交通便捷,更传承了琅琊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是历史知名的寻仙问道、长生不老之地。与喧嚣保持距离,而又未超出重点医疗机构急救范围。占地69亩,总建筑面积达107,374m2,涵盖养老公寓、康复医院、人才公寓以及科研办公四大主力产品,包含医疗、康复、养老三大板块。路乐•国宾台提出医疗养老社区四大特色,医疗养老服务、居家康复护理养老、朋友圈式共同生活、退而不休的全新生活。(1)居家养老:感应开关灯、洗手间扶手等适老化配套,精装修家居风格,居家养老,消除对传统“圈住式”养老院的恐惧(2)完善的医疗体系:新加坡医疗康复护理体系,康复医院和医疗中心确保紧急救护功能;享受医生、护士、生活管家的三重服务。(3)携友为邻老有所乐:和好朋友一起来疗养和生活,为您的朋友圈提供各种便利,办摄影展,乘游艇钓鱼,房车旅行等,彻底解决老年孤独问题(4)退而不休office理念老有所为:配有会议室和办公室及秘书团队,为您提供商务空间和服务,提倡退而不休;设有艺术学院,佛堂和教堂,琴房和KTV,健身房,游泳池等服务设施,全方位的丰富退休生活。

3.2总平面设计

项目由一个康复医院、科研办公楼、人才公寓和3栋康复楼组成。地块中部已建1万m2两层钢筋混凝土厂房,将改为康复医院使用。地块西部布置一栋17层的康复楼A和7层的康复楼B,地块右部比邻大学园西路,布置有11层的科研办公楼和10层的人才公寓,康复医院南面,布置有7层的康复楼C。建筑群中部,围合成宽阔的中央绿地花园和活动空间。中央公共园林绿地-花园台阶观景平台-半公共的庭院绿化等分级绿化,形成多层次的主体景观效果。附以石材挡墙与草坪放坡,并强调建筑的垂直绿化。中央花园,布置有景观水池和喷泉,小桥连廊,以及篮球、羽毛球等健身活动场地,为小区内提供休闲散步、娱乐健身的活动。项目设置了3个车行出入口,沿北侧道路布置有小区主入口和次入口,东南侧沿大学园西路也设置有一次入口,科研办公楼和人才公寓之间也设置有人行入口,也作为紧急时的消防车通道。沿用地红线内侧设置有6m宽的环形车道,作为小区内各建筑物的交通后勤运输和消防车通道,道路边尽量布置室外生态停车位。

3.3平面设计

本建筑群体充分体现康复医疗、高新技术健康产业所反应的建筑布局和形象特征,以康复单元和细胞概念为支撑,创造出优美流畅的建筑平面系统及空间环境,并充分尊重用地环境和周边景观。建筑群体以折线围合为建筑主要的布局脉络,既分且合,交相辉映。康复医院为1万m2两层厂房改建,长方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屋顶局部加以三层,作为画廊展览活动用房,中间设置天井,以利于内部采光通风。一层设置门诊和康复病房,配置了康复医疗所需门诊科室和体检诊疗,以及各种理疗治疗室和厨房餐厅等。二楼为病房和办公室,以及护士站等配套用房。设有4部楼梯、6部电梯,(其中2部是担架梯,一部污物电梯,一部观光梯;设有主入口和4个辅助出入口,交通流线清楚简洁,洁污分流。各功能用房分区明确,减少干扰,便于管理。室内注重整体大空间的完整性与纯粹性,天井除利于内部采光通风外,并为这个大尺度建筑内部提供一个生态景观花园,和休闲散心的医疗康复环境。科研办公楼位于地块的东北角,为一个11层建筑,折线形建筑平面,为科研、办公、研发实验之用,在一、二楼还有设备展示、餐厅、会议室、多功能厅及健身房等配套用房。东南角的人才公寓是公司为高科技人才及专家打造的筑巢引凤的公寓。首层为医疗设备展示大厅,二层为老年大学的各种教室和活动室,3~10层为标准公寓套间。人才公寓与科研办公楼在二层处从空中连接,使空间连续,造型连贯紧凑。康复楼有A、B、C三栋,其中A栋为17层的高层建筑,B、C栋为7层楼房。皆为折线型内廊式平面,各栋皆以内走道组织交通,走道两侧布置康复病房。康复单元皆布置于良好的朝向,满足大寒日2h的日照。康复公寓以套间式为主,功能齐备,面向高端客户。各栋各层皆设有1~2个护士站,以及配套的值班、药品、准备室、洗衣、开水、污物间等,还设有空中花园,活动交互空间。在首层皆设有入口大堂,和接待服务中心,以及餐厅,架空活动场地等,在B栋首层,设计有大型厨房和餐厅,为康复病人提供健康营养的饮食。各栋楼皆设有担架电梯,楼梯的设置满足疏散及袋形走道的要求。空中花园的设置,营造出立体绿化空间。各个部分的内部庭院也均可环绕贯通,使总体的空间绵延不绝,以体现其张驰有致之独特空间感受。

3.4立面设计

建筑造型设计思路源于对甲方的企业性质与企业文化的理解,以及对城市风貌,城市形象的总体协调。形象设计以现代、高效、简洁为原则。医院立面采用对称构图,在长方形的体量上进行块面、片状表皮墙面的几何划分,通过凹凸对比,虚实对比,独特、简洁,有力,创造出富有时代感又不失亲切的医疗建筑形象。建筑高层与低层相结合,在整体的折线构图上形成高低错落的视觉效果,沉稳大气,形象饱满,色彩以米色为主,外墙材质为涂料、玻璃幕墙、局部石材,等通过大气的建筑体量布置、立体的构成、考究的细部线角,打造出既精致又大方,既高雅又温馨的医疗康复大楼。该项目设计,既有现代简约特色,又具有震撼的群体建筑风貌。将为当地的人文景观添加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又营造出舒适温馨的康复养老的建筑形象。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