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助理心得体会范例6篇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范文1

物质生活的不断提升,使审美水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艺术的追求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少数人。摄影艺术作为一种比较普遍的审美艺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表现形式,同时在表达人的情感以及传递美感等方面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进行摄影艺术的表达过程中,形式美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形式,在表现摄影作品的美感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一般情况下,摄影能够借助于形式美实现与观众内心情感的一种共鸣,让人在不经意之间引发思考以及情感起伏。

1 形式美在摄影艺术中的表现手法

1.1 摄影艺术中的空间感

在进行摄影艺术作品的创作时,众多的艺术家一般都会通过各种规律来表达作品的空间感。摄影艺术作品空间感的表现一般是通过线条和影调来实现的,常见的表现途径为形式透视和空气透视两种,他们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在进行摄影作品的拍摄时,需要对光线以及拍摄角度进行严格的控制。摄影艺术空间感表现中的线条透视,主要是利用线条之间交织时产生的远近及大小关系来体现其空间感,而影调透视则是依靠影调的浓淡明暗等的对比来体现空间层次。比如摄影作品上的影调比较淡,那么其所描绘的就是比较远的景物;而影调比较暗,则表现描绘比较近的景物。另外,摄影作家在进行摄影作品的拍摄时,还会借助于丰富的影调逐渐将人们的视线进行扩展和延伸,让人在不经意间进入更加深远的空间。

1.2 摄影艺术中的立体感

摄影艺术中的立体感又可以称之为“体积感”,立体感的存在能够进一步加深摄影作品的真实感以及生动性。大多数人都知道,雕塑在真实感以及生动性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是与雕塑作品不同的是,摄影作品在进行立体感的表达时,主要借助占有两度空间的画面进行塑造。摄影家主要借助于相应的造型语言,在两度空间的基础上进行三度空间的表达,这样能够打破平面造型对立体感的限制,最大程度地体现其立体感。同空间感一样,摄影艺术中的立体感在表现时同样借助于光线和影调,逆光、侧光以及影调的变化等,都对摄影艺术的空间感表达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对风景进行拍摄时,所拍摄的风景图案之所以具有立体感,是由于拍摄时光线以及影调不断变化引起的。

1.3 摄影艺术作品的动感

摄影艺术作品的动感作为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摄影艺术语言。摄影艺术中,动感的存在加大了摄影艺术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进行摄影艺术作品动感的表现时,主要借助于相关的技术技法以及艺术语言,通过技术技巧以及艺术语言的结合使用,创造出不同形式的动感画面。

2 形式美对摄影艺术创作的重要作用

2.1 形式美的存在增强了摄影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摄影艺术创作过程中,形式美的提升主要依靠形式表现方式的选择,想要最大程度地强化摄影艺术作品的形式美,就必须保证形式美与摄影内容的和谐统一,并借助形式美与神韵美的融合,实现摄影作品的情理交融。摄影作品中的内容是摄影艺术作品中最为直观的表现,但摄影艺术家在进行摄影作品的拍摄时,除了加强对摄影内容的重视程度之外,还要保证摄影内容与形式的融合。形式美对摄影艺术作品的最大作用,在于支持和补充摄影艺术的表现能力,在传达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内涵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形式美对摄影作品艺术表现力的提升,实现了摄影艺术作品的升华,使摄影作用立足于现实又超脱现实,在通过摄影作品体会现实的同时,又实现了情感的表达和心理的共鸣。与摄影内容不同的是,摄影艺术作品的内容是灵魂所在,是传达作者思想以及挖掘生活内在美的主要途径。而摄影作品的形式,则是摄影作品的光彩所在,借助于摄影作品的形式,最大程度地增加摄影作品内容的生动性,对整个摄影艺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及审美价值有着重要的强化作用。

2.2 形式美对摄影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有着较大的强化作用

在进行摄影艺术作品的拍摄时,对摄影艺术家要求最高的,就是要学会在繁杂的自然界中获得最独特也是最优秀的摄影元素。抓拍最具审美价值摄影元素,然后将与拍摄无关的元素进行有效的过滤,将整个摄影艺术作品的侧重点进行完美的把控和体现。一般而言,一个好的摄影作品需要具备独特的形式美,然后通过独特的形式美充分体现所要表达的内容,让人对摄影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情感等,进行充分的感知以及理解。摄影艺术作用的形式美,具有目的性以及创造性等特点。其中,形式美的目的性,是指摄影艺术家借助于形式美将摄影作品中的众多摄影元素进行提炼以及加工,以此来升华和凸显摄影艺术作品的内涵,并充分地体现摄影作品的张力。摄影艺术作品的创造性需要形式美的支持,即摄影艺术作品缺少形式美就缺少了创造性,因为形式美的缺乏会影响作品艺术性的表现力度。

2.3 形式美实现了对摄影作品情感和内涵的深刻传达

在艺术领域中,摄影作品是对摄影艺术家内心情感体现的一个重要形式,而摄影艺术作品中形式美的存在,又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推动力量。摄影艺术家借助于形式美在摄影艺术作品中的应用,对自身的情感和作品的内涵进行表达,但在创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创新思维的应用,以保证摄影艺术作品紧跟时展的步伐。通常情况下,如果摄影艺术作品仅仅是用来实现对现实生活的复制粘贴,那么就完全失去了摄影艺术作品的意义,一个高水平的摄影艺术作品必须完整地体现摄影艺术家的内心情感,因为作品就是作者情感及思绪的寄托。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范文2

2004年8月28日至9月12日,笔者随中国摄影家协会代表团赴法亲历了这个著名摄影节。

佩皮尼昂印象

8月31日,我们在当地时间上午八点多到达佩皮尼昂,坐了一夜的火车,虽然身体非常疲倦,但是,刚下火车,精神就为之一振:清新而湿润的空气,干净而安静的小城让我们一下子体会到了从前总是在地理课上提及的“地中海气候”(佩皮尼昂紧邻地中海,坐车只需几十分钟就可以到达海边)。

小城佩皮尼昂因为摄影节的举办,稍微有了一些“节日”的气氛,有很多重要路口都有重要摄影展览的海报,偶尔还能看到个别古老的建筑物上插着VISA摄影节的旗帜(后来我才知道,这些非常有特色的古建筑就是这次主要摄影展览的展览场地,组织者将这些VISA摄影节的旗帜挂在那里就是要引起人们的注意,告诉大家:这里有展览。)有些小店铺,为了迎合摄影节的氛围,还重新设计了橱窗,让商品和摄影有所联系。

我们很快就找到了通过网络预定好的旅馆――阿拉贡饭店,尽管我们只在这里住两个晚上,但是已经很不容易了,因为摄影节期间,城里大大小小的旅馆都住满了世界各地前来参加摄影节的人。阿拉贡饭店是一家家庭式旅馆,主人阿兰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已经帮我们找好了另一家城外的旅馆,供我们两天后的住宿。

大本营――帕玛斯(Pams)饭店

摄影节的总部设在一个叫――帕玛斯的古老的建筑里面,在这所建筑物的外面,迎风招展着数面旗帜,这些旗帜除了标有VISA的摄影节旗帜外,都是带有各大赞助商LOGO的旗子。摄影节的商业气息从这些旗子上已经飘荡出来。

帕玛斯饭店原是一座富人的私宅,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一进门的大厅便是摄影节注册的地方。 注册的手续很简单,每人60欧元的注册费,即可获得一张胸牌,这个胸牌上标有注册人的姓名和身份。在接下来的几天中,胸牌派上了很多用场:免费在休息区凭胸卡可以免费获得水、咖啡、橙汁等;凭胸卡可以进入幻灯放映的主会场;在很多需要同声翻译的地方,胸卡又成了抵押物品;此外,胸卡最重要的作用是身份的识别,图片社、摄影师、杂志编辑,通过胸卡,找到你要找到的人很方便。因为在这个以交易交流为主要目的的摄影节上,摄影师与图片社之间都是一种互相寻找的关系,一些年轻的摄影师更是抓住每一个交流的机会来推销自己的作品。比如一个着意推销自己的摄影师见到我的胸卡上标有“杂志”字样,就会主动上来搭话,而且往往第一句话就是:你的杂志需要图片故事么?所以在佩期间,我们一直都把这个胸卡挂在胸前。

注册后,即可得到一些关于摄影节的资料,包括地图,日程和注册登记册。在我们注册时,登记册上已经有2000多人了,最后注册的人数超过了3000人。这个数字,比去年多一些,但与摄影节最辉煌时比,还是少了很多。

帕而玛饭店的二楼即是摄影节组织工作的枢纽,在这里近十名工作人员忙碌着。二楼办公区之外是一个不大的平台,平台的四周开满了硕大的花,由赞助商富士公司提供的大遮阳伞下坐着三三两两的摄影师、杂志社和图片社的图片编辑。这里是自由交流的场所,这样的场所在一些重要的展览场地也存在,不同的是在这里提供免费的饮品和早餐。

VISA 摄影节的灵魂人物――勒胡瓦(Jean-Francois Leroy)

今年年初,有消息说本届VISA摄影节遇到了资金方面的困难,有可能停办。但是看到如此红火的摄影节,我们自然对它的组织者很感兴趣,拜访勒胡瓦(Jean-Francois Lero)也是我们此行的目的之一。

展览开幕之后,作为摄影节的灵魂人物的勒胡瓦就会成为满场飞的大忙人,所以,要提前预约才有可能安排上访问的时间。果然,勒胡瓦的助手帮我们联系了很久,才约定访问时间。

勒胡瓦看到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媒体代表来参加摄影节很兴奋,立刻给我们讲了很多摄影节的情况。

勒胡瓦说,整个摄影节的组织、策展在平时只有他和他的一个助手两个人来完成,只是在摄影节期间才会招聘一些临时的工作人员。每年从11月到次年的4月间他们都在组织9月的展览。拿今年来说,本次摄影节共有50个展览,这50个展览是从300多个展览中选择出来的。另外,摄影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世界各大图片社的交易平台,与各图片社的交流在平日里,几乎每个星期,都要与各图片社通一次电话。他们的交流不仅仅限于摄影节期间,为图片社推荐好的摄影作品和摄影师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还有就是摄影节期间的重头戏――幻灯演示会。勒胡瓦说你们非常幸运,今年是最后一次使用传统幻灯机来播放幻灯作品。明年肯定也要作成电脑投影了。勒胡瓦要对摄影节期间所有播放的幻灯进行全盘的编辑、配乐甚至配音。他非常得意自己的幻灯编排,并告诉我们说今晚幻灯的内容是中国,可谓是中国之夜,让我们一定去看看。

当我们问及摄影遇到的资金困难问题时,他说摄影节就像一个公司,它的确是遇到了资金问题, 2004年初,作为摄影节一直以来的赞助商之一的柯达公司,就宣布它的赞助额将会比过去有所减少,因此勒胡瓦没有立即与柯达签订合同,他希望能找到其他赞助商来解决资金不足的现状, “我想找一家新的赞助商,解决目前的困境,不是特别难。我坚信自己为了摄影节,不分昼夜的工作近四个月,我的心血是不会白费的,摄影节一定会成功举办的。”最终勒胡瓦放弃了柯达公司而重新选择了富士公司作为本届摄影节的主要赞助商。为了解决摄影节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这次注册费也将以前的30欧元涨至60欧元。

参观展览―视觉的新奇旅程

佩皮尼昂的展览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古老的建筑里面,在看展同时也就将这个城市游览了一遍。展览主要集中在两个重要的展区,其余的分布在各个小展区内。

佩皮尼昂摄影节历来都是以纪实报道为主题,所以,所有的展览的内容也都是一个一个的图片故事、世界各地的重要新闻事件,自然,对当下世界上的战争的记录在这里成为主角。此外自然灾害、疾病、内乱等也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看起这些展览,不仅在视觉上时时刻刻在受到刺激,心理上也很沉重。看到最后,几乎都有一种视觉与心理上的麻木,而对摄影本身的表现手法、摄影语言的欣赏都已经退却了。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暴力、凶杀场面过多、过于血腥的展览之前,组委会都有一个很人性化的提示,大概的内容是:本展览可能会给观看者视觉或心理上带来不舒服的感觉,要有心理准备。

虽然展览多设置在一些古建内,但是所有的展览展示方式都很专业,无论是照片的制作、悬挂的方式、以及灯光的运用都非常到位,相比较而言,国内一些展览在很多细节上都做得很不到位,这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在重要的展区内,同样设置摄影师交流的场所,这里,既是休息区又是消费区。很多图片社和个人或摄影小组也会在这些地方搞一些小型酒会,自己制作好请柬随手发放或贴在重要的出入口。总之,来到这里,你会感到交流是人们最渴望做的一件事情。

由于展览繁多,大展区内的展览相对精彩一些、重要一些,所以,两个大展区花费了我们两天的时间。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在这个小城里拿着标有展览图标的地图四下游走,观看一个又一个的展览。

幻灯演示会――不能错过的盛会

从8月30日晚开始,至9月4日晚,连续6天的幻灯演示会是摄影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参加了5天的幻灯会,每晚9点30分开始,大约12点左右结束。每天,2500个座位的露天会场座无虚席,甚至在过道上还有很多人在观看。

幻灯演示会也分主会场和分会场,主会场必须佩带注册的胸牌才能进入,每晚有工作人员和警察帮助维持秩序,分会场则免费为市民开放,主会场与分会场演示的内容相同,不同的是每晚在主会场上会有一系列的颁奖活动,摄影节所设5个重要奖项:金Visa杂志摄影奖、金Visa新闻摄影奖;富士年轻摄影师奖、佳能女摄影师奖和Visa日常新闻奖陆续揭晓。在每天的幻灯演示之前有一个简短的颁奖仪式,颁奖仪式同样邀请一些嘉宾来讲话,未到场领奖的获奖作者通过电话在现场也有在线的即兴采访。每天演示会和颁奖仪式都是勒胡瓦亲自主持,他非常洒脱放松的态度和机智幽默的语言经常引起观众席上的一阵阵掌声和欢呼声,足见他是个具有人格魅力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颁奖仪式轻松而热烈,舞台的音效灯光设计得简单而有效。

幻灯演示会的主会场2500余个座位都是临时搭建的,与我们工人体育场看台很类似,钢架组合拆装都很方便,一看就知道是训练有素的专业公司所为。主会场8×25米的巨幅屏幕在幻灯开始之前总在播放赞助商的广告、赞助商的LOGO。大屏幕前的平台也就是每天颁奖的领奖台。所有的灯光、音效都布置得非常专业。

6天的幻灯演示几乎包括所有摄影节期间所有的展览,同时还有展览中没有的组成部分。看展览与看幻灯有着很大的不同,白天看过的展览,晚上在屏幕上再次出现,是一个回味,同时,由于幻灯的播放顺序是策展人精心编排过的,所以,看起来又非常不一样。18台幻灯机轮番播放的幻灯在1:3的屏幕上出现的位置、停留的时间、以及与之相应的音乐、解说结合在一起,对图像的观看、理解到达了最大程度的阐释。

无论是幻灯演示现场还是注册地还是主要展览场地都不是摄影节的主会场,摄影节的主会场是在佩城的城市展览中心――一个设在公园尽头的现代化建筑物内。这个七层的展览中心有着功能齐全的展示厅、会议室、报告厅。

一层是主要赞助商设立的展示空间,左侧是佳能右侧是富士。二层是一个摄影小团体的展示空间,这些摄影小团体的主要特征是:有自己的组织,有自己的拍摄风格、还没有什么名气,作品还不错,这些在这里设摊位的年轻人也是经过策展人的选择才得以进入的。他们将自己小组的作品以悬挂、制册、印刷宣传单页、笔记本电脑演示等方式积极地带给观众,以达到推销自己的目的。

最主要的展示会场在三层,在这里有40多家国际上知名的图片社的摊位,每个摊位的面积都不大,但是,这些摊位的租金每个要3000多美元,这里应该说是摄影节最主要的交易场所。我们熟悉的法新、路透、GAMA等等都在这里设有摊位。每一家图片社都精心布置了自己的摊位并印刷了大量的宣传册页或电子光盘。在这里,虽然现场交易很少,但是,与摄影师面对面的交流,和签约摄影师沟通、物色有前途的摄影师、发现好的图片故事、好的作品是最主要的任务。很多人都说现在网络越来越发达了,象这样以最传统的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会被网络冲淡甚至取代,但是,在我们看来,这里的商业氛围还是非常浓重而有效的。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范文3

【关键词】摄影;纪实性;艺术性

一、前言

摄影是了解、认识、反映社会现实的形象化手段,是陶冶情操、蕴含审美理想,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是与科学技术连在一起的文化艺术。它所展现的对象是自然、社会和人,运用各种传统与现代的摄影手段,来表现出摄影者对聚焦镜头下所有事物的认知。摄影自诞生至今已经有近170年历史,在这一过程中斗转星移、时光变迁,摄影各个流派不断形成,其中关于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相互关系问题的讨论大概要比摄影领域的其他问题讨论的更多,纪实性乃摄影的根本属性,确切真实地记录现实乃是摄影的根本长处,而摄影纪实同样具有艺术形象的性质,认识这一点同样重要。事实上维护和反对摄影这两方面问题,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争论都属于这个问题的范畴。

二、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

摄影的艺术性定位(或者叫纯艺术性)不像绘画、诗歌那么确定。由于摄影在目前的社会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数码技术的发展更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现阶段条件下,摄影不可能取得纯艺术地位,其艺术性还将饱受争议。艺术是要塑造形象的,摄影也不例外。文学是用语言来塑造形象,音乐是用旋律与节奏塑造形象。摄影塑造形象是通过构图、用光、影调、色彩等因素而完成,这些就是摄影艺术的造型因素。

摄影构图是摄影画面的总体布局安排。构图是要把多个摄影对象有机地安排在一幅画面中,构成一定的造型形式。构图的成与败主要看它是否有利于主题思想的表现。突出主要的东西,保留次要的东西,剔除无用的东西。表达作品主题思想和情感的主要对象是主体,它是构图的中心。陪体是画面中衬托主体,与主体构成一定情节,帮助表达主体的内涵和特征的对象。对主体的处理要使之“突出”。突出主体的方法有很多,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将主体置于“黄金分割点”上:如果将一个长方形的画框九等分,这里四个交叉点大约就是黄金分割点。这四条线就是黄金分割线,处于这四个点或四条线上的对象,不仅显得均衡和美观,而且特别吸引观者的视线。对于陪体的处理,只有一句话:要有效地衬托主体而又不至于喧宾夺主。此外摄影中的“用光”不仅是指把光作为照明的方式,而更是指用“光”这种造型因素,更完美地表现主体,表达主题。不同的色彩给人以不同的感受,摄影家为表达主题的需要,往往为自己的作品确定一个整体统一的色调,即色彩的基调。色彩的基调有冷、暖和中间色之分。

摄影艺术与绘画虽然都是瞬间艺术,但它们的创作方法不同。绘画是事后关门作画,它的画面瞬间是组合出来的,是想象的瞬间;而摄影必须在生活的时空现场进行取舍,这种取舍的瞬间是与生活同步的,是真正的生活的一刹那。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艺术同样是人学,聚焦于人的社会活动,表现人的本质力量,着力描写人的命运和精神世界。摄影作品要想成为艺术,也应以表现人的性格命运、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为重心。摄影艺术的审美特性的探讨似清似浑,因此,还有待于我们在摄影艺术实践中去不断地探索和总结,以提高对摄影艺术的审美特性的认识,使之在理论上日趋完善,将有助于指导我们的摄影创作,使摄影这朵艺术之花在艺术的百花园中,开放得更加艳丽多姿。

摄影的纪实性

摄影自其诞生之日就具有纪实的特性,其技术特点就是用光学的特性逼真的再现现实事物的影像,因而,可以说纪实性是摄影的天性[3]。纪实摄影的常见表现内容有重大事件、百姓生活、社会风景。纪实摄影的形式有两种,单一型和专题性。

新闻摄影概念的两个层次含义:广义上它泛指一切用摄影手段报道新闻的活动,包括用照相机拍摄照片,用摄影机拍摄新闻纪录电影,以及用摄像机拍摄新闻电视来报道新闻这三大类。狭义新闻摄影则专指以相机为工具,以摄影图片为手段,以印刷品为媒介的新闻摄影报道活动。因此,新闻摄影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传递新闻信息的媒介,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摄影本身或者事件本身的真实性与时效性,因此它又有别于纪实摄影。

纪实摄影中的艺术

纪实摄影的构成因素以往认为是广角,抓拍,决定性瞬间等。在我看来最关键的莫过于正在发生的事实。没有什么因素比这个正在发生的事件重要,如何将其真实性再现出来确实是一个问题。以往借助摄影器材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现在却不得接受很多怀疑了。广角和抓拍,前面我已经举例说明其确有不真实的可能性出现。那么决定性瞬间呢?我觉得决定性瞬间可以简单的解释为,让照片看起来更真实按下快门的瞬间。或许这一刻事件发展到了高潮、人物情绪更为突出、更能表现人物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等等。事实上,这一切都是以拍摄者为中心,而不是事件或者被摄对象。按快门那一下始终是你觉得这是最好的瞬间,最能表达事件和体现人物的最好瞬间,而不是绝对的客观,失去了真实。似乎,在这儿我们可以断言:纪实摄影绝对的真实是不存在的,纪实摄影只是再现事实的一种艺术手法,如同写文章的修辞手法一样。

三、结论

纪实摄影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中,为我们留下了不可计数的动人故事,为我们保存了弥足珍贵的文献资料,这是属于全人类的不可估量的宝贵财富。在纪实摄影历史上也涌现了许许多多令人肃然起敬的摄影大师,从尤金・阿杰到路易斯・海因,再到埃里克・沙洛蒙),以及我们熟悉的沃克・伊文思、多萝西娅・兰格、尤金・史密斯、玛格丽特・伯克-怀特、艾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亨利・卡蒂尔-布列松、罗伯特・卡帕、戴维・西摩等等,他们为这一事业抛弃了安逸与享乐,却奉献了毕生的精力甚至生命,也为后人竖立了一座座丰碑,后来的摄影人们在景仰的同时也请扪心自问,自己配不配拿起手中的相机。

参考文献:

[1] 伍素心:《中国摄影史话》,辽宁美术出版社,2004 年。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范文4

古人说:人过五十不学艺。贾老却在70岁的高龄疯狂地迷上了摄影。为了尽快掌握摄影知识技能。贾老不问年龄。一律是毕恭毕敬地称摄友为老师。他的这种态度常常让年轻者不好意思。不过也换来了大家的热情帮助。贾老还阅读大量的摄影书籍。并不断实践。每次外出拍摄。他总要认真思考构图。用光。谁要是让贾老粘上。那就会被他问个不停。

不仅如此。贾老还在71岁时开始学习电脑。以便更好地为照片做后期处理。学习电脑对贾老来说简直困难重重。电脑里的符号像小蚂蚁一样到处乱跑。而且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思忘得比记住的还快。在深夜。当眼睛发疼。头脑发涨的时候,贾老也常想:何必呢!我都七十多岁的人了。歇歇算了。但贾老可不是肯服输的人。第二天。他就仿佛忘了所有的困难。又精神百倍地投入到学习中。因此。贾老的摄影技艺提高很快。这完全是因为他个人的努力。

摄影是个花钱的活。贾老投入了五十多万。先后购买了多台最顶级的数码单反相机。初学摄影时,家人常埋怨:“怎么会有这样的爱好?花这么多冤枉钱!”贾老辩解:“我一辈子不吸烟,不喝酒。省下了多少钱,现在花的就算烟酒钱吧。再说了。学摄影是为了锻炼身体。忘忧解烦。既健身又健心。总比花钱买药吃强吧?”家人觉得话有道理。又亲眼看到摄影带给他的快乐。也就不再反对“这些花钱的业余爱好”了。

如今。贾老也陆续有作品发表,获奖。儿女们回家时。老伴儿会骄傲地对孩子们说:“看,你爸又得奖了!你们得学学你爸。不管干什么都要尽力做好!”可老伴儿担心他的身体。怕他背几十斤器材跟着年轻人跑会累病了,所以就干脆跟着他一块外出摄影。很快。这老两口成了摄影圈一道亮丽的风景。常常是老伴儿背着三脚架,贾老举着长枪大炮往前冲。大家在羡慕这老两口之余。也善意的对贾老开玩笑:贾老,您这档次不低啊。出来摄影还带助理呢。贾老只是幸福地大笑。

许多人奇怪贾老为什么在70岁的高龄会对摄影这么痴迷。他自己解释说:“摄影艺术充满了学问和魅力。通过摄影。我重新认识了大自然,认识了这个社会。在不同的光影环境下。景物竟有那么多不可思议的变化。许多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场景,通过摄影师的再创造。使呆滞焕发了生机。使平庸变得神奇起来。比如风光摄影。它展现出了祖国山河的壮美;社会纪实摄影能反映深刻的社会问题。不论什么题材的照片,那些表现美与善的照片,都能净化洗涤人们心灵的蒙尘;那些蕴含道理的照片,都能激发智慧和启迪人们的创新精神。爱祖国、爱家乡、爱生活。都可以从摄影中表现出来。因此,我爱上了摄影,并会长久地爱下去!”

在学习摄影的过程中,贾老运用中医理论悟出了摄影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好处

贾老理论1:投身摄影。可以使人精神愉悦。心胸开阔。进而促进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贾老理论2:摄影需要手脚协调。思维敏捷。反应迅速。所以摄影可以益智健脑。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范文5

影海量的信息以图像的方式将我们的生活包围,今日的我们正身处于影像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膨胀时期。可视性成为我们认知信息、理解信息的要求,“世界被把握成图像”的视觉时代应运而生。当下的人们更习惯于接触图像信息,以图像来理解世界,与世界进行互动。哲学家柏格森把眼睛在瞬间摄入未加中介的全部光线和空气中的震颤现象称为“纯粹感知”,感知是人与世界交互的重要方式,也是人实现自我认知的路径。拍照手机的登场提供了新的认知世界的窗口。拇指按动触屏,“咔嚓”即可记录所看景观的时代升华了纯粹感知的获取方式。当下手机摄影成为了构筑视觉化社会的重要工具。拍照手机的出现丰富了图像生产的方式,人人皆可拍,全民摄影师的时代到来了。借助于技术的助力,手机摄影消除了传统摄影的严肃性与仪式性。影像制造与传播的便捷路径彻底消散了摄影技术垄断时代的阴霾,大众影像狂欢节随即到来。打开微博、微信等社会化交往工具,随处可见海量手机图像。手机摄影让影像成为语言文字之后最为普遍直观的交流互动方式。借助手机摄影呈现出的视觉奇观正是我们的生活本身。摄影批评家约翰•萨考夫斯基说过,“摄影最适合自由自在地、非公式化地探索千变万化的生活中有意义的方方面面”。笔者认为,手机摄影的出现和盛行更加深刻地印证了这句话。手机摄影打破了传统摄影对器材的高度依赖,未必人人都能拍出大师级的影像,但恰恰手机摄影的出现证明了摄影是“民主的艺术”之论断。

手机摄影的影像特点表现在:

(1)真实基础上的“超现实”。手机摄影的影像来源于日常生活本身,是对生活的镜像呈现。观看手机影像能发现其中的影像要素具有超现实的效果,亦如有鉴赏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美学理念下创作出的作品时的审美体验。大量的手机影像展现出了“客观真实”的同时,也表达出了摄影者自身的“主观真实”。个人化的日常生活成为了目前摄影艺术表达的主旋律。

(2)随性拍摄,即时分享。手机摄影拍摄的心态是随意的,影像的获得依赖于拍摄者在日常生活中凭借细致观看和独到的眼力,利用轻巧的手机“妙手偶得之”。有了互联网和社会化的网络分享平台,影像可以即拍即传,更多人能第一时间观看,参与到评论中。互联网正在改变着摄影的表达形态和叙述方式,此点在手机摄影的传播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3)大量App工具丰富了影像的表现力和趣味性。趣味性是我们解读摄影图片的路径之一,有趣味的影像往往能引起受众的注意力和思考,扩展影像表达效果。手机是一个集成了“拍摄+摄影App处理+社交网络”的终端,海量的应用软件可以对影像即时美化修饰渲染,让照片看起来更加具有趣味性和美感。

二、手机摄影与摄影艺术创作的关系

有学者提出,文化的多元发展,消弥了经典艺术的崇高性和通俗文化的媚俗性界限,传统的摄影“决定性瞬间”理论逐渐在多元现状和通俗化过程中被随时、随机获取的“机缘性瞬间”所取代。这体现了在新的文化语境之下,摄影作为艺术表达的媒介本身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当下的摄影已经不只是一张照片,而是一种体验。现代摄影艺术已经出现了日常化转向,摄影正逐渐脱去高雅的外衣,艺术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已成为当下的潮流观念和不争的共识。摄影艺术创作在当下的文化中也已成为日常化表达的一部分。部分严肃摄影家批评手机摄影带来了摄影艺术的终结,笔者认为手机摄影恰恰为摄影艺术的创新与重塑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甘泉。依托影像技术的进步,作为创作者的摄影师选择小巧轻便的手机为创作工具,将自身的气质与工具的特性结合起来,找寻到最适合自己的影像表述方式。手机影像中包含着作者个体化的情感与思维,实现了非常个性化的影像呈现。手机作为影像生产的新媒介,自身所拥有的特质将融入艺术创作中,成为未来影像艺术创作的重要武器。手机摄影创作能让摄影者放松心态,拿着轻便的手机和沉重的单反、大画幅机器创作时的感受也是完全不同的。摄影是观看的艺术,相机不过是我们收集观看经验的工具。摄影艺术创作本身不该是繁琐的。轻松的装备加上轻松的心态更有利于创作者全力以赴投入到创作活动中。随拍随发现、随心所欲记录生活,能让创作者更加注重瞬间感和影像最能打动人心的部分。手机摄影创作者把社交网络平台作为作品呈现的窗口,他们深谙接受美学的主张,即摄影作品最终被受众所接受才算真正实现了影像创作的全过程。因此,他们在拍摄时能寻找到自己的视觉体验表达与受众接受心理的平衡点,竭尽所能地期望自身的个体经验表达能引起更多受众的参与和共鸣。这也是手机摄影创作独特的创作心理。这种创作心理或许是对以往严肃摄影创作心态的拓展与解放。

三、手机摄影之于摄影艺术创作的可能性

手机摄影的普及发展极大促进了影像生产与传播,人人都可以记录影像、表达自我。摄影术从诞生之日起就有着鲜明的技术标签,影像的产生必须借助特定的设备即照相机。小巧的手机虽然在部分技术指标上达不到专业单反相机的要求,但是凭借其本身的特性亦可成为摄影艺术创作的利器,手机摄影可以给摄影艺术创作开辟出一片新“蓝海”。首先,手机摄影可以更为真实地呈现现实,与摄影艺术特质相契合。纪实性是摄影的本质属性,摄影艺术是对现实呈现的最佳方式,通过对摄影作品的观看与解读,受众形成对社会想象的感知和判断。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源泉来自于社会生活,摄影艺术的创作亦离不开现实社会生活。摄影者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十分重要。手机作为随身携带的轻便拍摄工具在影像艺术创作中的优势得以体现,手机已经融入了拍摄者的生活,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摄影者拿着手机随时记录自身对生活的感悟与体验。这种记录方式更具有下意识,更贴近现实生活的本源。手机影像反映的恰恰就是拍摄者最真实的、未经修饰的世界。手机小巧的个头也使之成为隐蔽拍摄的最佳工具。用单反相机、大画幅相机拍摄时难免会给被摄对象一种压迫感。正如在《论摄影》中苏珊•桑塔格指出的“拍照的行为有某种捕食意味。一如相机是枪支的升华,拍摄某人也是一种升华式的谋杀。”这是视像霸权的突出体现,拍摄者与被摄者处于严重的不对等地位。手机媒介更富有“亲和力”,可以消除被摄主体的戒备,弱化和消解拍摄行为中的不对等,使得拍摄创作在相对融洽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其次,手机摄影创作心态随性,生产的影像艺术传达效果好。摄影艺术创作恰恰是在某个瞬间,摄影者运用工具将自己在艺术构思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生产出摄影作品的过程。目前较为出色的摄影师诸如《都市快报》的荷赛获奖者付拥军、getty图片社记者李锋、《南方周末》摄影记者王轶庶等都在利用手机摄影进行创作,诞生了一大批极具艺术价值的摄影作品。虽然媒材是摄影创作的重要基础,但是创作者不会因为媒材的变化而改变对事物本身的态度和价值判断。他们会根据所使用的器材特性因地制宜地展开拍摄创作。手机媒介消除了传统大相机的仪式感,可以有更多地探索与发现。手机是身体的延伸,眼睛和大脑的延伸。当外界事物激发创作灵感之时,快捷便利的手机就是最佳的记录工具。受众或许不会关心作品是出自于什么样的终端,而会花更多精力去观看、凝视影像本身的内容。再次,手机摄影可以对摄影语言进行新探索。纵观世界摄影史,私摄影这种用视觉化的方式去记录个人生活的摄影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正如罗兰•巴特所说,“摄影的时代恰恰与私生活扩展到公众面前的时代,甚或是创造一个将私密公众化的新社会价值的时代相一致,私密性被公开地消费。”目前很多手机摄影创作类似于私摄影,摄影者对待摄影创作的态度由以往的客观呈现事物转向为自我表达、私人体验、个性语言,甚至是隐私的、自闭的、窥视的影像。伴随着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趋向,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被抹平,审美、文艺活动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被消解了。手机摄影的创作更多是摄影者自身对内心生活的影像化呈现,更多的作品是指向人物内心世界。因为对摄影视觉规律的过度追求,专业的摄影艺术家可能失去表现生活的优势,各种条条框框反而成为摄影表达的自我束缚。手机摄影对摄影语言的探索是一种实验性的表达,类似于纯摄影,更强调回归艺术生活的原点,通过重新编码的方式打破各种视觉规则的束缚,回归原始状态,进而获得影像表达的最大张力。

四、总结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范文6

关键词:古代画论;摄影艺术;启示

摄影与绘画一样,都是超越语言、超越文化、超越时代、超越民族国家的艺术门类。两者在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技巧等方面都有很多互融互通的地方。作为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曾涌现出许多杰出的画家,遗留下大量传世的画作,并出现了很多高深的画论。作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重要理论思考和经验总结,对于同为视觉艺术形式的摄影艺术来说,有着非常大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拍摄者对客体世界的艺术创造

主题是摄影作品的灵魂,而主题的确立不是摄影者凭空设想出来的,它必须源自生活,又是形而之上思想性的东西。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要想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就需要拍摄者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用心去感受,去思索,去领悟。如何从生活中发现美,去确定绘画主题,中国古代画论有着许多精辟的论述。如唐代画家张璪就提出绘画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画家要先对客观现象有细心的观察和深刻的体认,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艺术加工,上自己的主观情思,这样才能绘就出形神兼备的作品。元代大画家赵孟頫也有诗曰:“久知图画非儿戏,到处云山是我师。”拍摄者要确定作品的主题,也大可以此为径,重视起生活,以自然为师,以生活为师。只有内心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就会有不尽的美可供自己选择,就会有无边的主题可供自己拍摄。在确定主题之后,还需要正确处理好主体和陪体的关系。在一幅摄影作品中,主体是表现主题的主要组成部分,通常也是画面的结构中心。而陪体则要始终围绕主体配置,且与它形成统一整体。主体和陪体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起构建画面,对强化主题的表达,深化作品的内容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于主体和陪体的关系,中国古代画家曾进行过相应的艺术探索。南宋画家马远擅长截景式构图,他常对画面中一些复杂的自然景象进行大胆剪裁,高度概括。为表现出山之一角或水之一涯,他常对其他的自然景物省略不画,恰到好处地说明了空白的存在可以更好地突出他所要表达的主体。宋代画家郭熙曾说过,“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提到了中国古代画论非常重要的“远观”和“近取”。当我们面对雄浑磅礴的大自然时,要用心去感受山川的俯仰开合,把握其整体的气势。而在近看客体时,则要精准把握对象的内涵本质,细微之处。同样,在拍摄创作时,拍摄距离影响着主体与环境的表现。如果从离被摄对象远处拍摄,它所包括的景物范围大,因此就需要“远取其势”,从大处着眼,注意整体气势,处理好景物本身的线条。而在近景拍摄时,则要“近看其质”,突出人物的神情或者物体细腻的质感,迫使读者的视觉转回到主体自身,这对于强调画面的信息构成,突出主题非常有效。

二、“变古则今,皆创新意”———摄影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任何艺术形式也在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而变迁,围绕传承与创新———这一艺术创作永恒的主题,中国古代画论在这方面的探讨也极为精湛,其中不乏可供现今摄影艺术学习参照的地方。众所周知,优秀的艺术作品无不是艺术家们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开拓创新的结果。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曾说过,时间是最好的艺术鉴赏家,“经过它的法眼以后,未经它淘汰底,都是好底作品。”今天的艺术创作自然需要以前人优秀作品为鉴,进行积极主动的艺术创新。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顾骏之》中写道,绘画要“变古则今,赋彩制形,皆创新意。”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一书中也写道“:人之学画,无异于学书……必兼收并览,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后为得”。总体来看,中国古代画论关于传承与创新的轮式是辩证的,一方面重视广泛吸收和深入学习前人的宝贵创作经验,融合各家之所长;另一方面又否定不知创新,陈陈相因的做法,而重视发挥艺术创造中的主体作用,这样才推动中国画艺术不断发生由内而外的深刻的,持久的变革。同样摄影创作也要如此。虽然相较于具有漫长历史的绘画来说,摄影艺术的诞生不过近两百年。但是在这段看似很短时间里,摄影艺术仍然涌现出了诸如(法)J.N.尼埃普斯、(瑞典)雷兰德等许多杰出的摄影家,产生了数量庞大的经典摄影作品。对于现今拍摄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

三、“六籍同功,四时并运”———摄影艺术的社会功用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摄影的社会功能其主要含有两种功能,一是教育功能,一是审美功能。摄影作品的教育功能是要观者在审视作品的过程中受到教育,主要侧重内容来体现。摄影作品的审美功能则是在观赏过程中,使观者获得美感,给人以审美体验,主要侧重形式来体现。两种功能相互依存,辩证统一。关于视觉艺术的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中国古代画论的认识十分深刻。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的一开头就写道:“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通幽微,与六籍同功,与四时并用”。其中,“成教化,助人伦”强调的就是绘画的教育功能,它能准确地反映客观现实生活,同时也能使观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画家倾向和态度的影响和教育。而“穷神变,通幽微”则强调的是绘画的审美功能,即通过对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使观者欣赏美,热爱美,进而生发出对宇宙人生,对世间百态更深的体认和觉解,引起人们精神上的共鸣,情感上的共振,从而达到净化心灵,匡正时弊的目的。总之,中国古代画论所倡导的绘画功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美与善的统一,是精神实质与外在表现的统一,注重道德教化和认知,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和谐。拍摄者在进行摄影时,也一定要注重作品的教育和审美功能,注重作品的社会价值和效应。这就要求广大拍摄者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充分汲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增强艺术修养,提升精神境界,努力制作出更多符合真善美合一的艺术精品,进而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

结语

中国古代画论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以上所述,不过是中国古代画论中的几个方面。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面的论述,可供现今摄影艺术进行参考和借鉴。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画论的考察,来从中寻找到一些有启发性的思想经验来助益现今摄影艺术的创造。真诚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和拍摄者能对中国古代画论这个艺术思想宝库进行研究和探索,去发其幽奥,去探其精微,从而推动摄影艺术再上一个新台阶。参考文献:

[1]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1.

[2]宋•郭熙.林泉高致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86.

[3]南齐•谢赫.古画品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9.

[4]清•方薰.山静居画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

[5]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M].长沙:岳麓书社,2004: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