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范例

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范文1

[关键词]社区教育;社区文化;建设

党的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社区作为构成社会最活跃的细胞,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是推动社会文化繁荣发展、增强社区居民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社区教育作为传承和发展社区文化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社区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区教育与社区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一)社区教育的内涵与功能

教育是通过知识的传授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作为文化存在的形式之一,它的内涵是培养人,其实质是将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果向受教育者主体内化,促使其身心发展,并实现自身的社会化〔1〕。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促进人的个体发展;二是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培养和提高人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三是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四是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为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社区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具有教育内涵和功能的共性之外,还有其具体的内涵和功能。从其内涵来看,社区教育是依托社区教育、文化资源,面向本社区全体公民,以促进社区和人的发展为目标的各类教育活动。它具有全民、全程和全面的特点:一是面向社区所有有学习需求的居民提供教育的服务;二是为社区所有人的一生提供终身教育的服务;三是面向社区所有居民提供各级各类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教育服务。社区教育的功能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展公民教育。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区在公民道德教育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这也充分证明了社区教育在公民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社区教育在提高社区居民的政治、道德与法律等方面的素质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二是凝聚社区力量。社区教育面向社区内的全体居民培育和打造社区共同的文化、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通过对话、理解和沟通等方式,在形成社区居民积极的价值观、态度和道德品质方面具有强大的凝聚功能。三是促进社区发展。通过整合社区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行为,为居民的教育需求提供便捷有力的支持,形成个人、社区和政府共同促进社区发展的和谐氛围。四是推进文化建设。社区教育通过向社区居民提供各级各类教育服务的同时,一方面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挖掘本土文化的责任,另一方面也承担着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要求、推进文化发展和创新的责任〔2〕。

(二)社区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文化的概念是十分宽泛的,通俗地说,文化就是由人所创造并为人所特有、信奉和传承的东西。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来理解,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历史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活动形式,它所展现的是人的能力、本领、智力、趣味、爱好和需要,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3〕。社区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步积累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步积累和形成的具有一定地域特征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但无论是从广义的角度,还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看,社区文化直接影响到社区居民的价值观念、道德操守、行为范式以及人格的形成。从社区文化的内涵来分析,社区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一是促进沟通与交流。通过社区文化活动构建交流的平台,可以增进社区居民彼此了解,密切彼此的关系,共同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二是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依托社区形成特定的文化氛围,一方面,可以使社区居民更好地认识和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可以促使社区居民自觉将自己的价值理念与社区的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达到增强社区凝聚力的目的。三是引导价值取向。社区文化特有的主导性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对社区居民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渗透力,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通过持续不断的引导社区居民的价值取向以顺应社会发展和进步要求。四是规范社区居民的行为。社区文化不仅影响社区居民价值理念的形成,而且对规范社区居民的行为也具有积极的作用。一方面,通过规章制度、公约守则等硬性要求规范社区居民的行为;更重要的是通过社区文化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范式等的作用,使社区居民自觉形成一种自律约束自己的言行。五是传承和弘扬文化。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生产生活中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智慧和精神。一方面,通过言传身教等形式将社区中居民创造的智慧和精神固化并代代相传;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传承传统社区文化的同时与时俱进地吸收、融合社会主流文化精华,推进社区文化的创新发展〔4〕。

二、社区教育对社区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择优弃劣的作用

文化选择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社区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对社区文化进行择优弃劣的选择功能。这是因为,一方面,社区教育在传承社区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能够有效地吸取外来文化的精髓,推进社区文化的创新发展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选择性地吸收破解文化日益加速的增长积累和人类认知有限性的矛盾有效手段。社区教育通过对主流社会文化、外来文化等有目的、有计划、多方式、多层次的选择,从而推动社区文化的繁荣发展。社区教育对文化的择优选择,一方面要以满足和促进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需求为前提。因为任何历史时期的社区教育都是满足当时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及科学技术发展需要为宗旨和目标的,它集中反映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在不同时期社区教育对于文化的选择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也就是说社区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必须是与时俱进的。另一方面又必须符合社区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面对复杂、多元的社会文化,只有把握其主流和方向,并与社区文化有机结合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选择和消化吸收,才容易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同并主动内化于心,才能体现社区教育的价值。

(二)普及传播的作用

社区教育的文化普及传播作用,是建立在社区文化具有为社区所共享这一特性的基础上的,开展社区教育的过程也就是普及传播文化的过程。尽管文化广泛传播的途径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且手段也日趋多样,但以社区教育的形式推进文化普及传播具有诸如针对性强等特点,更加有利于社区文化共享的有效实现。因此,社区教育己成为文化普及传播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社区教育对社区文化的普及传播具有系统性的特征:一方面是表现在普及传播的过程方面,社区教育的主体和受体之间是一种相对稳定和持续关系,这就为社区文化的系统性普及传播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是体现在文化评价传播的内容上。与其它文化传播途径零散性相比,社区教育所传播文化内容具有全面、系统的特色。因此,社区教育所传播的文化才容易被人们所接纳,也就更容易被人们所吸收,取得有效融合的效果。

(三)批判继承的作用

一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客观发展是教育对于文化批判继承的价值追求的终极目标。另一方面,社区教育不是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中,而是产生并深深植根于文化这片沃土中,社区文化是社区教育立足之本。社区文化和社区居民是构成社区教育的两个基本要素,其中的“社区文化”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并经过择优弃劣后形成的、深层次的更高理想和目标的文化,而不是社区现实文化的全部。其中的“社区居民”是懂得思考、善于学习、具有创新意识和崇高文化精神的人,而不是愚昧懵懂的人。社区教育构建了社区居民与社区文化之间双向建构桥梁,在利用社区文化培养和发展社区居民的同时,使他们逐渐认同和领悟社区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社区文化批判的继承,促进社区文化的创新发展和健康发展。

(四)与时俱进的作用

社区文化只有适应社会和社区发展的需要,不断吸取新思维和新元素来丰富和创新自身,才不会被时代所抛弃。社区教育在对社区文化择优弃劣、普及传播和批判继承的过程中,推动社区文化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不断迭代更新。可以说,社区教育在弘扬传统文化、吸纳新鲜文化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三、社区教育助推社区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以社区教育助推社区优秀文化的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给国家带来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的同时,多元化外来文化的渗入,也使得我国社会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多元化价值观念并存,造成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范式的动荡,也带来了文化的危机和困惑。一是表现在文化的选择方面:第一,外来文化受到推崇,而本土文化则被淡化和抛弃;第二,把现代视为先进的代表,而把传统看作落后的象征,过分渲染和夸大强调传统文化中负面的东西;第三,强调文化的多元化而轻视和弱化主流文化,抑或反之排斥多元文化而主张文化一元化。二是表现在文化异化方面:文化本体被扭曲和异化。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现实利益和物质欲望的追求膨胀,导致人们精神文化内涵的弱化和社会文化氛围淡漠,本以彰显的是生命富足和个体完善的文化成为以物质和功利压制人的工具,导致人们对精神家园和人文价值的认知越来越淡漠。面对文化的危机与困惑,社区教育可以发挥草根教育特色和优势,从培养社区居民的文化自觉意识入手,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特别是本土的社区文化教育资源,通过提升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同感,让社区居民领悟社区文化的独特魅力,唤醒和培养社区居民的文化自觉意识,增强社区居民的文化批判、鉴别和选择能力,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社区文化进行筛选和提炼,让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社区文化得到保留、强化和吸收,同时也对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糟粕文化予以淡化和唾弃,助推社区优秀文化的发展。

(二)以社区教育强化社区主流文化建设

主流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6〕。主流文化是代表历史发展趋势,具有时代进步精神的文化。中华民族主流文化则是我国主流文化的核心。在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以说,中华民族主流文化是促进国家发展、增进民族凝聚力和改善社会道德的灵魂〔7〕。教育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主要载体,教育对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是应有之义和应尽之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中国所特有的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流文化〔8〕。以社区教育强化社区主流文化建设,关键要加强中华民族主流文化传承与传播,核心是要大力弘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的主流文化。具体而言,一是要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社区优秀文化为根基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活动。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与时展相适应的部分的基础上,又要紧跟时展的步伐,用新时代的观念去阐释传统文化,给传统文化赋予新时代的内涵和新时代的烙印,使得社区主流文化不断赋予新的时代特征,把社区居民的个人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机统一起来。二是要根据社区居民不断变化的需求,准确把握新时代社区居民思想活动的新特点,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一方面要注重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教育形式上的开拓创新;另一方面,又要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贴近社区居民生活,用身边人、身边事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区教育活动,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增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主流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以社区教育引领社区文化的创新发展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面向社区、服务社区居民的教育具有独有的、在更广泛层面引领文化发展的功能和作用。促进社区文化的创新发展是时代赋予社区教育的要求。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文化是能够充分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利益和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文化。以社区教育引领社区文化的创新发展,一要提高对优秀社区文化的科学认知,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优秀社区文化的本质和内涵,在做到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的同时,积极推进优秀社区文化与社会先进文化的融合,实现社会先进文化的本土化发展;二是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贴近社区居民生活的教育活动,一方面,让广大社区居民都充分了解中华民族特别是社区的历史与文化,使他们知道自己从何而来、身在何处;另一方面,要让社区居民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内涵和历史使命,使他们明白自己要朝何去。三是要加强教育引导注重实践养成。依托社区教育阵地打造社区文化体验平台,通过开展经典阅读、体验学习、社区沙龙等活动,让优秀社区文化走入平常百姓的生活之中。四是要优化社区文化创新发展的环境。要依托社区教育这一平台营造社区文化创新发展的氛围,多管齐下、久久为功,为社区文化建设注入新动力、展现新景象。

【参考文献】

〔1〕徐波.试述教育与文化的关系〔J〕.上海高教研究,1994,(1).

〔2〕刘尧.社区教育的内涵、特点与功能探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戴溥之,吕洁.论城乡社区文化的均衡发展〔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4.

〔4〕刘豪兴.社会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谢延龙.教育与文化强国:藕合逻辑与实现机制〔J〕.湖北社会科学,2013,(8).

〔7〕宋金玲,张迪.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策略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

社区文化范文2

关键词:茶文化;茶话会;社区建设

1 茶文化概述

1.1 茶文化内涵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茶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从我国远古时期开始饮用的一种饮品,其清香沁人、提神益体、安全性高,因而广受民众喜爱。新时期的背景下人们对于茶叶的喜爱越来越盛行,并在此风气下形成了较为独特的茶文化。茶文化的主要精华思想是以茶会友、以茶养性,这符合中国传统的儒家哲学思想。茶文化内容丰富,其核心和精神内涵称之为“茶道”,是茶文化的灵魂。在开展茶道活动时融入文化因素,比如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通过茶道活动的开展来达到陶冶情操、培养心性等目的,茶文化不仅仅只茶道活动本身,也代表者以此形成的关于情操、心性、品格等情感的培养,使群众受到人格的锻炼和升华。

1.2 茶文化的作用

以茶为题的茶话会、采茶舞等的广泛使用,代表了茶文化的活动得到人们的喜爱和认可,也传达了茶对中国人民的重要影响。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人民群众可以通过茶道活动和茶文化的熏陶来调节和培养人们的情操和品质,利用茶文化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情感,同时我国也积极的宣扬和推广我国特色的茶文化,利用茶文化来促进各个国家和民族地区的沟通交流,着力提升全世界人们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

2 茶话会的形式特点

饮茶谈话之会称为茶话会,人们用清茶或茶点作为招待,进行聚会谈心、表达情谊、交流感情。目前,茶话会在中国十分盛行,形式多样。广泛使用于庆典、会议、朋友聚会等场景场合,茶话会这种沟通交流形式既简单又高洁,在人们的聚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茶话会的形式多种多样,可因主题、内容、人员的不同有所区别。在布置方面,可根据参与人员数量不同设圆桌与方桌。也可以根据内容与季节的不同,在席间或室内布置一些绿植与鲜花;在氛围营造方面,可结合主题配以轻音乐或小型的文艺节目如小品、相声等曲艺节目。在饮品的种类方面,除必备香茶外可根据条件增加鲜果、糕点及各色糖果等。因而茶话会举办范围广,深受喜爱。

3 社区组织建设与文化建设的问题不足

3.1 社区组织建设制度化不足的问题

随着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并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的组织建设日益完善,但是当前的社区组织建设体系不健全的现象明显,社区组织建设的制度尚未完善,普遍存在着被动、形式化、挂牌化等严重问题。有些社区虽逐步推进社区营造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着完全依赖党员,群众力量表现空白、机制性不足的现象。

3.2 居民社区参与认知较低的困境

首先,社区居民主动参与性较差。伴随着我过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多样化,社区居民逐渐意识到要参与到社区建设过程中,但是由于社区居民整体主人翁意思较差,参与社区的建设感不强,在社区的建设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往往依靠于政府和机构的介入来开展建设。伴随着多项政策的出台,近几年我国社区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各地社区服务中心功能趋于完善、各种社会组织涌现,政府购买服务、成立乡镇街道社工站等举措印证着我国城乡社区建设力量遍地开花。各类回应居民需求、提升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活动纷纷登场。但是,这种单一的依靠社区服务中心、社会组织外部输送的社区“建设”,在居民心目中已经形成固有思维。社区居民往往依靠与外部组织和机构来参与社区建设,外部组织和机构既包括政府性组织,也包括非政府性组织,这是外部组织和机构的参与使得社区建设的内杯驱动力不足、根基不牢。这种现象在农村社区表现得尤为严峻。其次,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建设的认知不深。通过实地调研发展,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建设的认知较浅,仅仅停留在如漂亮的住房,宽敞的道路,整洁的环境等。尤其是在文化建设方面,较多居民认为社区的文化建设就是“多一些健身器材,多几间活动室就行了”。由此,绝大多数的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解仍仅仅停留最为低端层面。较多居民认为,只要文化娱乐基础设施齐全,能够满足最基本的需要就可以了,而对于相对较高的文化活动则完全没有意识。

4 茶文化、茶话会与社区建设的融合分析

4.1 茶文化与社区建设工作的融合与助推

茶文化的价值内涵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可以有机结合,因而可以达到互相融合,更能相互助推。首先,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这一内在需求,促进了茶文化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融入。在社会转型与多元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下,在面临复杂多变的局势时,社会大众在多元文化和现象的冲击下易产生思想的动摇和价值观念的偏离。而这些状况将会对个体造成身心的压力,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在规范的制度被完善前,以茶道活动、茶话会为代表的茶文化可以积极地反作用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引领社区开展和谐文化活动,可使社会个体提升道德修养、避免价值迷失和促进价值稳定,同时对于整体社会价值观的构建意义重大。其次,茶文化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融合可以丰富社区文化价值来源。精神文化生活是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在建设时必须坚持社区物质生活与社区精神文化建设相结合的观点,注重社区公共文化的建设的水平和层次。当居民文化生活单一匮乏时,其精神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精神风貌就会显现出低迷、消沉的状态,也会导致落后思想和文化挤占更多的空间。所以在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中社区志愿者要注重社区居民对于社区文化的建设需求,明确潜在需求和现实需求,积极地完善社区公共文化供给结构和供给类型。茶文化可作为社区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可作为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据,社区志愿者可依据茶文化的价值内涵来开展以茶话会为形式的多种多种的活动,推动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呈现出丰富、接地气的形态,进而实现社区文化供给与社区文化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最后,茶文化的融入有利于推动社区和谐、稳定发展的大局。茶文化经过时代的选择和历史的沉淀成为我国优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规范、凝聚等丰富的社会功能,不仅有较大的社会倡导价值,而且也具有广泛的政治稳定价值。在这之中茶文化所代表的价值内涵会对社区居民的情操、品行产生细小入微的导向作用,并且社区居民在一定程度也积极接受茶文化所代表的价值内涵和价值导向,这也彰显了它的凝聚作用。在一定层面上,茶文化能促使社会大众通过茶文化的认同产生归属感并且得到强化。所以在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时注重茶文化对于文化建设的引领和引导,重视茶话会这种形式的活动类型,这样在一个侧面也会有助于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稳定发展。

4.2 “茶话会”与社区文化的建构与强化

茶话会比起礼仪规则严格的正规的茶宴来说更轻松灵活,更易于民众接受和参与。当前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离不开民众参与,如何激发民众对于社区建设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是社区建设的重要问题。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社区服务的参与主体较为单一,政府职责任务过重,社会组织活力疲软,激发民众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能更好地体现“大家得事情大家办”这一服务目标,也才能更好实现社区自治。茶话会有利于社区文化建设的的建构与强化。其作用有三:首先,是民众自由表达需求、自由发声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了解民情民意民愿,发掘社区领袖的重要途径。其次,是民众社区参与的开端。居民可以通过茶话会这一自由轻松的活动对社区建设建言献策,以及参与到社区建设的实际行动中。再次,是催生民众凝聚力的重要阵地。“社区议事堂”等公共场所可以培养居民一定的场所认同。由场所认同上升到社区认同,再逐步催生社区归属感与凝聚力。最后,是素养培育、思想引导的重要场所。茶话会虽然氛围轻松形式多样,但也是社区引导教育的重要场所,可以利用茶话会的形式宣扬传统文化和技艺,可以给每场茶话会设定一个主题,大家围绕主题交流经验与想法,而这也是培养居民素养、进行社区教育的重要方式。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话会对饮茶习惯进行发展,丰富其形式,保留其沟通功能,逐渐成为社区建设中助推居民交流与社区凝聚的有力条件,因此我们应细化对其认知,重视其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明确茶话会不仅是一种参与方式,更是当前我们创新社区组织建设与文化建设工作的关键。形成和完善社区茶话会机制,在整个社区建设过程中有效的利用茶话会形式,优化社区服务活动,助推社区发展。

参考文献:

[1]卢炜.砥砺奋进,多措并举——论运用茶话会活动强化基层党建服务工作[J].福建茶叶,2018(10):235.

[2]沈佐民.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及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J].池州师专报,2007(2):18-21

[3]范艳香.茶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J]福建叶,2017(3):356-357

[4]谢新松.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研究[D].云南大学,2013.

社区文化范文3

关键词:茶文化;茶话会;社区建设

1茶文化概述

1.1茶文化内涵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茶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从我国远古时期开始饮用的一种饮品,其清香沁人、提神益体、安全性高,因而广受民众喜爱。新时期的背景下人们对于茶叶的喜爱越来越盛行,并在此风气下形成了较为独特的茶文化。茶文化的主要精华思想是以茶会友、以茶养性,这符合中国传统的儒家哲学思想。茶文化内容丰富,其核心和精神内涵称之为“茶道”,是茶文化的灵魂。在开展茶道活动时融入文化因素,比如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通过茶道活动的开展来达到陶冶情操、培养心性等目的,茶文化不仅仅只茶道活动本身,也代表者以此形成的关于情操、心性、品格等情感的培养,使群众受到人格的锻炼和升华。

1.2茶文化的作用

以茶为题的茶话会、采茶舞等的广泛使用,代表了茶文化的活动得到人们的喜爱和认可,也传达了茶对中国人民的重要影响。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人民群众可以通过茶道活动和茶文化的熏陶来调节和培养人们的情操和品质,利用茶文化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情感,同时我国也积极的宣扬和推广我国特色的茶文化,利用茶文化来促进各个国家和民族地区的沟通交流,着力提升全世界人们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

2茶话会的形式特点

饮茶谈话之会称为茶话会,人们用清茶或茶点作为招待,进行聚会谈心、表达情谊、交流感情。目前,茶话会在中国十分盛行,形式多样。广泛使用于庆典、会议、朋友聚会等场景场合,茶话会这种沟通交流形式既简单又高洁,在人们的聚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茶话会的形式多种多样,可因主题、内容、人员的不同有所区别。在布置方面,可根据参与人员数量不同设圆桌与方桌。也可以根据内容与季节的不同,在席间或室内布置一些绿植与鲜花;在氛围营造方面,可结合主题配以轻音乐或小型的文艺节目如小品、相声等曲艺节目。在饮品的种类方面,除必备香茶外可根据条件增加鲜果、糕点及各色糖果等。因而茶话会举办范围广,深受喜爱。

3社区组织建设与文化建设的问题不足

3.1社区组织建设制度化不足的问题

随着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并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的组织建设日益完善,但是当前的社区组织建设体系不健全的现象明显,社区组织建设的制度尚未完善,普遍存在着被动、形式化、挂牌化等严重问题。有些社区虽逐步推进社区营造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着完全依赖党员,群众力量表现空白、机制性不足的现象。

3.2居民社区参与认知较低的困境

首先,社区居民主动参与性较差。伴随着我过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多样化,社区居民逐渐意识到要参与到社区建设过程中,但是由于社区居民整体主人翁意思较差,参与社区的建设感不强,在社区的建设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往往依靠于政府和机构的介入来开展建设。伴随着多项政策的出台,近几年我国社区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各地社区服务中心功能趋于完善、各种社会组织涌现,政府购买服务、成立乡镇街道社工站等举措印证着我国城乡社区建设力量遍地开花。各类回应居民需求、提升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活动纷纷登场。但是,这种单一的依靠社区服务中心、社会组织外部输送的社区“建设”,在居民心目中已经形成固有思维。社区居民往往依靠与外部组织和机构来参与社区建设,外部组织和机构既包括政府性组织,也包括非政府性组织,这是外部组织和机构的参与使得社区建设的内杯驱动力不足、根基不牢。这种现象在农村社区表现得尤为严峻。其次,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建设的认知不深。通过实地调研发展,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建设的认知较浅,仅仅停留在如漂亮的住房,宽敞的道路,整洁的环境等。尤其是在文化建设方面,较多居民认为社区的文化建设就是“多一些健身器材,多几间活动室就行了”。由此,绝大多数的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解仍仅仅停留最为低端层面。较多居民认为,只要文化娱乐基础设施齐全,能够满足最基本的需要就可以了,而对于相对较高的文化活动则完全没有意识。

4茶文化、茶话会与社区建设的融合分析

4.1茶文化与社区建设工作的融合与助推

茶文化的价值内涵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可以有机结合,因而可以达到互相融合,更能相互助推。首先,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这一内在需求,促进了茶文化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融入。在社会转型与多元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下,在面临复杂多变的局势时,社会大众在多元文化和现象的冲击下易产生思想的动摇和价值观念的偏离。而这些状况将会对个体造成身心的压力,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在规范的制度被完善前,以茶道活动、茶话会为代表的茶文化可以积极地反作用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引领社区开展和谐文化活动,可使社会个体提升道德修养、避免价值迷失和促进价值稳定,同时对于整体社会价值观的构建意义重大。其次,茶文化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融合可以丰富社区文化价值来源。精神文化生活是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在建设时必须坚持社区物质生活与社区精神文化建设相结合的观点,注重社区公共文化的建设的水平和层次。当居民文化生活单一匮乏时,其精神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精神风貌就会显现出低迷、消沉的状态,也会导致落后思想和文化挤占更多的空间。所以在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中社区志愿者要注重社区居民对于社区文化的建设需求,明确潜在需求和现实需求,积极地完善社区公共文化供给结构和供给类型。茶文化可作为社区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可作为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据,社区志愿者可依据茶文化的价值内涵来开展以茶话会为形式的多种多种的活动,推动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呈现出丰富、接地气的形态,进而实现社区文化供给与社区文化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最后,茶文化的融入有利于推动社区和谐、稳定发展的大局。茶文化经过时代的选择和历史的沉淀成为我国优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规范、凝聚等丰富的社会功能,不仅有较大的社会倡导价值,而且也具有广泛的政治稳定价值。在这之中茶文化所代表的价值内涵会对社区居民的情操、品行产生细小入微的导向作用,并且社区居民在一定程度也积极接受茶文化所代表的价值内涵和价值导向,这也彰显了它的凝聚作用。在一定层面上,茶文化能促使社会大众通过茶文化的认同产生归属感并且得到强化。所以在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时注重茶文化对于文化建设的引领和引导,重视茶话会这种形式的活动类型,这样在一个侧面也会有助于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稳定发展。

4.2“茶话会”与社区文化的建构与强化

茶话会比起礼仪规则严格的正规的茶宴来说更轻松灵活,更易于民众接受和参与。当前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离不开民众参与,如何激发民众对于社区建设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是社区建设的重要问题。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社区服务的参与主体较为单一,政府职责任务过重,社会组织活力疲软,激发民众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能更好地体现“大家得事情大家办”这一服务目标,也才能更好实现社区自治。茶话会有利于社区文化建设的的建构与强化。其作用有三:首先,是民众自由表达需求、自由发声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了解民情民意民愿,发掘社区领袖的重要途径。其次,是民众社区参与的开端。居民可以通过茶话会这一自由轻松的活动对社区建设建言献策,以及参与到社区建设的实际行动中。再次,是催生民众凝聚力的重要阵地。“社区议事堂”等公共场所可以培养居民一定的场所认同。由场所认同上升到社区认同,再逐步催生社区归属感与凝聚力。最后,是素养培育、思想引导的重要场所。茶话会虽然氛围轻松形式多样,但也是社区引导教育的重要场所,可以利用茶话会的形式宣扬传统文化和技艺,可以给每场茶话会设定一个主题,大家围绕主题交流经验与想法,而这也是培养居民素养、进行社区教育的重要方式。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话会对饮茶习惯进行发展,丰富其形式,保留其沟通功能,逐渐成为社区建设中助推居民交流与社区凝聚的有力条件,因此我们应细化对其认知,重视其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明确茶话会不仅是一种参与方式,更是当前我们创新社区组织建设与文化建设工作的关键。形成和完善社区茶话会机制,在整个社区建设过程中有效的利用茶话会形式,优化社区服务活动,助推社区发展。

参考文献:

[1]卢炜.砥砺奋进,多措并举——论运用茶话会活动强化基层党建服务工作[J].福建茶叶,2018(10):235.

[2]沈佐民.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及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J].池州师专报,2007(2):18-21

[3]范艳香.茶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J]福建叶,2017(3):356-357

[4]谢新松.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研究[D].云南大学,2013.

社区文化范文4

关键词:社区体育文化;社会体育;发展

社区体育文化的生产气息较为浓厚,在体育活动中,群体表现风格比较鲜明,而且体育活动的文化也是社会审美观的一个主要表现方式,有利于人们提升其自身的文化观念。同时,社区体育来源于社会底层,在群众建流传较广,而且其有自身的发展机制与过程,不同的人群对体育活动的需要不同,地域与人文环境的差异也会使孕育的文化不同,并且,社区体育文化隶属社会体育范畴,随着现代社会的人们愈发积极地参加社会体育文化,其不仅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还有利于社会体育建设。所以,不断发展社区体育文化是一种时展的趋势,是人类体育文明发展的具体体现。总之,社区体育文化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体育文化形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系统性与综合性,只有加强对于其具体内涵与要求的分析,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社区体育文化独有的优势。

1.社区体育文化的内涵

我国社区体育发展不断完善,社区体育文化形式也随之初现,产生了一些体育文化现象。天津在20世纪80年代末组建了街道联合体协并于同年进行经验交流,这种模式被推广后逐渐被人们熟知,最终形成了现在所说的社区体育,从此,社区体育翻开了新的发展篇章。之后,我国组织部分城市开展了体育工作研讨会,统一了社区体育形式的定义,让人民群众有了对于社区体育的统一认识,社区体育也因此逐渐为全国人民接受。社区活动一般选择在较为开放的区域,如距离社区不远的公园或是社区内部的广场,方便社区群众在早晨和晚上等进行锻炼,形成了城镇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促进了我国社会体育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社区体育文化是社区体育的一部分,而社区体育又包含于社会体育之中。文化是我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社区体育文化形式的决定因素。只有坚持为基层服务,让社区体育文化走入基层群众的日常生活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体育文化素养和精神文化水平,才能让社区体育建设更加完善和优秀。

2.社区体育文化的形成是社会体育发展的必然

当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完善,传统的物质需求已不能满足现阶段人们生活的要求,因此,追求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成为人们当下的主要目标。社区作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除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物质保障外,还担负着人们精神文化追求,如现阶段多数人常常利用空闲时间,在社区体育场地进行健身或做其他体育运动,以此满足自身健康需求,所以,社区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体育的一部分,不仅是人们日益完善的精神追求基础,还是社会体育发展的必要条件。针对社区体育文化的形成是社会体育发展的必然其可分为三个方面。首先,面对我国时代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社区不仅体现了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现状,还体现了我国时代经济实时状况,如社区体育在构建体育场所或建设基础体育设备时,需结合我国社会体育发展情况,例如引进社会常见的体育器材,构建人们常进行的体育运动场所,从而满足不同人们精神追求,充分保障人们体育自主性,为社会大众提供充足体育空间。社会体育包含社区体育,而社区体育文化作为社区体育的一部分,其不仅能进一步提升人们认同感和集体感,还能进一步提升人们精神文明素质,就社会体育发展而言,社区体育文化的进一步提升可加快社区形成和完善,促进社区进入现代化,为社会体育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其次,在社会主义发展背景下,面对人们生活水平和精神标准的不断提高,社区文化的进一步提升更能体现社会体育发展,特别是在社会经济日益完善的情况下,更符合社会体育发展需求,如社区文化能扩大社会体育范围,提升社会大众体育文化素质,可为社会体育发展铺垫基础,进一步满足社会体育发展要求。最后,社会体育发展急需社区体育文化推动。随着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进一步完善,社区体育文化不仅可推动社会体育快速发展,满足社会体育发展需求,还可进一步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并且,社区体育文化是社区体育的一部分,而社区体育又包含于社会体育之中。文化是我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社区体育文化形式的决定因素。因此,面对社会体育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我国对社区体育文化提出了全新要求。第一,社区体育顾名思义是一种集体运动,所以社区体育文化与人们精神文明的联系更加紧密,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入侵,以及人们思想文化的不断提升,急需社区体育文化对社会大众精神文化进行进一步加深和升华。第二,相比以前我国人社会大众更注重物质生活,解决温饱,但现阶段由于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使得人们原有物质追求更倾向了精神文化追求,这就无形之中加大了社区体育文化标准,增加了体育文化,所以我国需在社会发展基础上,加大社区体育文化投入,使社会体育发展符合时代要求,满足人们生活需求。

3.社区体育文化研究现状

针对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我国专业人员在1970年就进行了相关研究,并依据社区体育文化理论对我国一些地区进行了实地研究,如基于社区体育范围,在社区体育形成条件下,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日益稳定,社区体系日益完善,部分相关专家对社区体育文化不断加深,如结合社会体育发展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对社区体育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研究可知,当下社区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部分,能充分减轻社会发展压力,促进社会进入现代化,稳定发展,特别是相关体育活动的开展,能提高社会大众体育意识,文化素养,降低社会问题现象出现,有效维护社会秩序。在社会体育和社会整体发展过程中,社区体育文化作用不可忽视,如现阶段随着体育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提升,以及人们生活水平、体育消费等不断提升,社区体育更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和符合人们精神追求,并逐步被他国重视。同时,区别于其他体系落实和发展,社区体育文化的落实以及形成,更需基于社区体育管理制度或相关体系下进行有效实施。例如西方国家在进行社区体育文化落实时,是将社区体育文化与人们社会文化文化体系相融合,通过大众文化体系或文化管理体系促进社区体育文化实施,保证社区体育文化科学合理运行,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因此,面对社区体育文化发展,我国提出多种优惠政策和法律支持,如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文明构建成立相关社区机构等等,并主要是基于社会体育发展现状,以集体形式进行开展,好比俱乐部模式,从而有效发挥社区体育文化作用,增加人们社区以及社会认同感,进一步推进社会体育发展。综上所述,通过对社区体育文化现状研究,从国家建设而言,社区体育文化可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加快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如对于体育经济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加大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可有效提升体育经济增长,促进体育消费,保证国家经济稳步发展。并且,一个社区要建设优秀的体育文化,可以促进社区形象的全面提升,若体育文化的重要作用能够被全社会重视,那么我国社会体育事业发展也会愈发顺利。所以,面对当下全球经济发展现状,我国应加大体育经济投入,特别是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从而保证社会体育发展进步。

4.社区体育文化在社会体育发展中的作用

目前,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越来越丰富,花样繁多的街舞,深受欢迎的广场舞,而以往流传普遍的大秧歌被渐渐遗忘。晨练的人们有的练着气功太极拳这种古老的武功,也有人跳着曾经引起争议的迪斯科和健美操,有的健身方式结合了中西方特点,丰富了社区体育的形式,人们可选择的范围更多了。在体育活动中,人们渐渐摆脱了懒惰的束缚,开始重视生活方式的健康化,这对于推广与发展社会体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社区体育贴近公众的日常生活,能够培养其体育意识和价值观。作为一个公共场所,社区也是个人开展社会生活实践的首选地点,大家能够在社区里交流互动,进行自己的社会实践。社区体育文化提倡人们要形成健康的社会生活和体育运动方式,让公众在参加社区体育活动中逐渐树立起健康的体育价值观和意识,参与到丰富的体育文化实践之中,促进体育文化体系的不断完善,推动着社区体育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另外,社区体育文化灵活多变,有助于公众精神境界的提高,符合其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可以更快地满足群众对于体育精神与文化方面的需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新时代已经来临,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带来了更多的生活压力,而通过社区体育,人们可以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较快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同时,社区体育文化有利于帮助社区内部群众加强沟通,营造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优秀的社区体育文化不仅能够加强群众之间的交流,还能够增加其归属感,使其树立起集体意识,促进群众加强交流沟通,参与体育运动的成员逐渐熟悉,了解对方在生活、工作或精神上的压力,避免发生摩擦,增强其生活责任感,互相帮助,加强对彼此的关爱,和睦友好相处。通过对社区体育文化作用研究,从国家建设而言,社区体育文化可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加快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如对于体育经济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加大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可有效提升体育经济增长,促进体育消费,保证国家经济稳步发展。所以,面对当下全球经济发展现状,我国应加大体育经济投入,特别是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从而保证社会体育发展进步,国家建设提升。

5.结束语

总之,社区体育文化对于社会体育的进步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文化发展必须受到高度重视,有了文化的熏陶,社区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形象才能实现统一,文化和生活才能够水乳交融。一个社区要建设优秀的体育文化,可以促进社区形象的全面提升,若体育文化的重要作用能够被全社会重视,那么我国社会体育事业发展也会愈发顺利。因此,希望在未来的生活里,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积极参加社区体育活动,推动我国体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强,蔡莉.社区体育文化与社会体育发展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9(30)

[2]邓佩君.社会体育指导员融入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体育研究与教育,2020(01)

[3]杜邵辉.新时期综合型社区体育俱乐部的组建模式探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9(03)

社区文化范文5

关键词:社区文化品牌“两邻”理念一社一品思政工作品牌

1建设沈阳社区文化品牌的重要性

1.1建设特色社区文化品牌有利于践行“两邻”理念

2013年8月30日,来到沈河区多福社区看望居民时指出,“社区建设光靠钱不行,要与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两邻”理念。积极培育“一社(村)一品”、一区(县、市)一特色的邻里文化,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注重以优秀文化涵养人、感召人、教育人、引导社区居民崇德向善、乐善好施、推动形成倡导真、善、美的良好社区风尚,是沈阳市积极以党建为引领,构建新型邻里关系的重要任务。

1.2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有利于提高居民思想和文化素质

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给社区居民的生活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为了陶冶人、提升人、塑造人。丰富的社区文化是对于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社区居民的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打造特色文化社区品牌的创建活动,把特色文化的思想贯彻到社区工作中,能够使居民更加清晰自身的文化特色,强化创建特色文化型社区意识,提高居民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

1.3打造社区文化品牌有利于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社区文化品牌作为城市文化品牌的一个子部分,是城市文化在基层社会的集中体现,凝聚着城市文化的内涵与特质。社区文化品牌建设既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基础性措施,又是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先导性举措。在当前新时展背景下,城市想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需要加强城市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打造属于特色的社区文化品牌。

1.4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有利于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

通过社区文化品牌的打造,形成一个带有社区特色要素的文化理念、文化符号,通过社区文化品牌创建过程的潜移默化影响,有助于居民深入在了解其所在的社区文化内涵基础上,加深对品牌的认知和理解,深入影响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居民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

2有关社区文化品牌及其建设概念的界定

2.1社区文化品牌含义的界定

社区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区成员在社区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1]。社区文化包括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品牌则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品牌是一种识别标志、一种精神象征、一种价值理念,是品质优异的核心体现。当前有关社区文化品牌及其建设概念的研究还很少见,陈春莲、李呈新(2016)提出社区文化品牌是指基于社区区位要素特征、经济社会特征、历史传统特点形成的具有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的文化品牌[2]。聂晶磊(2008)社区文化品牌是社区文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具有外在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3]。我们结合社区文化和品牌的内涵,将社区文化品牌界定为是社区成员在社区文化建设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识别标志、价值观念等深刻文化内涵和外在识别形态。社区文化品牌是社区文化的一种识别标志,而不等同于社区名称,是具有文化内涵的社区品牌。

2.2社区文化品牌建设的界定

品牌建设包括品牌定位、品牌规划、品牌形象、品牌主张和品牌价值观等等过程。论文将社区文化品牌建设定义为品牌建设者通过挖掘、提炼、开发、整合等逐步形成社区文化品牌的过程。社区文化品牌建设既有社区文化内容建设,又包括社区文化品牌过程建设。

3沈阳社区文化品牌建设的主要成就

为提高社区文化品质,实现社区文化个性化发展,沈阳市市委、市政府出台了《社区文化建设“五个一工程”》以指导全市的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其中“五个一”即“出台一批文化支撑政策;建设一批社区文化设施;打造一批文化惠民活动;创建一批特色文化基地;培育一批基层骨干队伍”[4]。几年来,沈阳市在城市社区文化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1注重社区“党建+文化”特色品牌建设

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与社区文化建设之间是相互交叉、互为依存的关系。沈阳社区注重创建党建特色社区,积极打造思想政治工作品牌活动。如,以红巾社区为代表的志愿服务型,以回民社区为代表的民族促进型,以双路社区为代表的在职党员凝聚型,以凯旋社区为代表的区域共建型,以溪林社区为代表的党建文化融合型[5]等社区党建+文化品牌建设,带动社区文化建设,沈阳社区在“党建+文化”品牌创建方面的成果较为突出。

3.2打造了一批具有文化内涵和影响力的社区文化品牌

沈阳市通过充分挖掘社区文化资源,从自己的地域环境、历史渊源、人文特色、成员价值取向等实际情况出发,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社区一品”活动,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社区文化品牌。(1)形成了一批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社区文化品牌沈河区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区,沈河区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牵动,打造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社区文化品牌,如多福社区的“福文化”、溪林社区的“孝文化”、三八南社区的“中国节”(或道德文化)、福陵社区的“满族文化”、山东堡社区的“家文化”等特色社区文化品牌已经小有知名度。(2)注重打造人文特色的现代社区文化品牌沈阳和平区注重打造现代社区文化品牌,突出“家”文化、“和”文化品牌形象,在注重“家”文化品牌的同时,开展“品质社区”建设,通过建设以“和文化”为内涵的“家庭和睦、邻里和善、小区和美、社会和谐”品质社区,践行时代文明建设,打造现代社区文化品牌。

3.3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活动品牌

近几年来,沈阳市先后推出“沈阳首届社区文化节”活动,“沈阳市社区文化艺术节”、“沈阳首届邻里·家文化节”等社区文化品牌活动,打造了一批常年化、常态化品牌文化活动如“文化四进社区”、“欢乐进农家”、“全民读书活动”、“千团百场群众合唱”等多项市级品牌活动。和平区南市场八卦街街区,打造神秘文化品牌,浑河之夏文化艺术季、铁西区的工人文化周、大东区的企业文体联合会、辽中的近海文化节、法库东湖文化节、沈河区文化社区创新活动等都各具特色,活动品牌多样化。总体来看,沈阳的社区文化品牌创建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社区文化品牌的文化内涵还有待挖掘,知名社区文化品牌的数量、社区文化品牌的影响力还有待加强和提升,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社区文化品牌建设力度,以提升社区文化建设整体水平。

4打造沈阳社区文化品牌的对策

4.1以打造特色社区文化品牌为契机,提高社区文化建设质量

文化品牌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坚持走品牌化建设之路,能在彰显社区文化品牌个性的进程中,丰富和完善社区文化,进而提高社区文化建设效果。当前沈阳社区文化品牌影响力有待提高等问题与对社区文化品牌建设重视不够有关,因此,基于沈阳大多社区已经有了社区名称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增强品牌认知,以打造社区文化品牌为抓手,通过文化挖掘、品牌定位、品牌培育、品牌沟通等努力,丰富社区文化品牌内涵,培养社区文化品牌,打造独具特色的社区文化品牌,实现“一社一品”发展战略。

4.2让社区文化成品牌,创建沈阳社区文化名牌

品牌不等于牌子,品牌的底蕴是文化,如果社区仅仅是有了一个牌子,这个牌子没有让所辖居民认可或者没能唤起社区居民感情的共鸣,那么,这只社区品牌建设的“商标”阶段。只有通过对与社区居民关系的有效管理,使其拥有品牌的内涵,并持续坚持品牌价值、个性和文化,才能成为品牌、名牌。沈阳社区需要进一步做好社区文化品牌内涵建设、做好社区文化品牌价值、个性化的培育、传播,打造更多的沈阳社区文化品牌、名牌。

4.3多主体建设社区文化建设品牌

社区文化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区工作者、所辖单位、政府部门、物业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坚持以社区居民为中心,脱离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而盲目发展社区文化的品牌是没有生命力的。通过实际调查发现,沈阳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还较为单一,因此,需要通过经常性的调查研究,实际倾听和了解社区居民需求和意见,探讨建立社区文化建设激励机制,让更多的人参与社区文化品牌创建活动中,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4.4全方位建设社区文化品牌

(1)营造社区文化品牌建设氛围,打造沈阳社区文化名牌通过社区文化品牌的学术交流活动,加深对社区文化品牌创建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品牌创建氛围。积极总结和推广社区文化品牌建设经验,发挥群体力量,共同打造独具特色的社区文化知名品牌。(2)打造一批精品社区文化活动品牌社区文化品牌是基层群众文化的归纳与升华,其符号特征必然反映和引领某一社区群众的文化素质特征和文化诉求特点。沈阳社区已经在社区活动文化品牌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还需要,整合社区文化资源、精心打造一批彰显社区特色,市民喜欢的、具有良好社会影响和较大发展前景的社区文化活动品牌。(3)整合资源,做强社区广场文化品牌广场文化以其最活跃、最生动、最易于为人们接受的活动方式满足广大社区群众的精神需求。尤其是在北方人喜欢凑热闹的文化心理背景下,通过整合社区人文、主体资源优势,共同打造独具特色的社区广场文化品牌,让广场文化品牌成为名牌,是丰富社区成员精神和情感体验,增进社区文化品牌影响力,提高沈阳城市文化品牌知名度的有效途径。(4)多方位做好社区文化品牌传播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介及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传播社区文化品牌建设的特色社区和个人,及时发现鲜活典型、总结提炼成功经验,提升社区文化品牌建设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参考文献

[1]姬璇.浅论打造社区文化建设特色品牌[J],品牌(下半月),2013(12):91

[2]陈春莲;李呈新.时期城市社区文化品牌的价值维度和构建路径[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6(06):106

[3]聂晶磊;王秋艳.区域文化品牌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商场现代化,2008(12):232

[4]李庆禹.辽宁沈阳实施“五个一工程”推进社区文化建设[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7-04-12

社区文化范文6

关键词:城市品牌;草原文化;社区文化

城市文化,不仅包括城市的历史文化、文化产品、文化设施、人文特质、精神风貌,而且还应包括市民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准贝」、消费心理、饮食习质等。城市文化品牌,是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形象的综合,是城市的整体风貌和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显著特征,城市文化品牌不仅体现了城市文化价值,还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档次和风度,没有文化品牌的城市缺乏魅力,没有文化品牌的城市就缺乏竞争力。城市文化品牌,尤其是一个有号召力的优质城市文化品牌,不仅是城市历史文化和特色资源的产物,还是城市的无形资产和宝贵的财富,它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给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机遇和后劲,还可以增强这座城市的影响力,提高城市居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进而增强这座城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深厚的草原文化底蕴

(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呼和浩特市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大窑文化”就拉开了呼和浩特市古老文明的序幕,成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草原文明的历史舞台。2000年前,赵武灵王向北开拓疆土,在阴山之下修筑长城,至今仍保留着赵长城遗址。秦汉时期,这里设云中城,云中城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历代王朝必争之地,自建城以来,经秦汉、魏晋、隋唐沿用长达1000余年,西汉时期与匈奴和亲,大批的匈奴人居住于此,东汉以后,拓跋部在此征服救勒部,在呼和浩特的盛乐城建都,被沿用长达1500余年。6世纪中叶,突厥族兴起于大漠,驻牧于本地区,五代十国时,契丹族占领此地,在10世纪初,建立辽国,在呼和浩特地区建立了“丰州城”,被辽、金、元沿用了450年。明朝嘉靖年间,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率部驻牧于阴山南麓丰洲滩(今呼和浩特地区),从公元1572年(明隆庆六年)开始,阿拉坦汗带领手下的工匠历时四年,在今呼和浩特旧城位置上建起了一座“游牧都市”,蒙古语称之为“库库和屯”(后译作“呼和浩特”),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了。

(二)独特的宗教文化

呼和浩特的宗教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在一个城市中共同存在,在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和平相处,友好往来,体现了呼和浩特和谐、包容的城市文化品位。在众多的宗教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藏传佛教”,它是喇嘛教在传入呼和浩特地区后又融入了本土宗教“萨满教”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宗教形式。1571年格鲁派大活佛索南嘉措到土默特部讲经说法,阿拉坦汗率部众饭依喇嘛教格鲁派,藏传佛教中的格鲁派在蒙古部落中的影响日益扩大,1579年,阿拉坦汗主持建造了呼和浩特的第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大昭寺,明廷赐名“弘慈寺”,此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呼和浩特地区兴建了大量的召庙,对此,民间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免名召”之说,呼和浩特也因此得到“召城”的美誉。呼和浩特市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的有大召、席力图召、乌素图召、喇嘛洞等等,其他的宗教建筑有清真寺、太清宫、观音寺和基督教堂。

(三)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呼和浩特草原文化的重要内容,蒙古族是呼和浩特市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在历史进程中,蒙古族文化以其较强的吸纳性和开放性,大量吸收汉、畏兀儿、突厥、女真、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所以蒙古族文化是草原文化中创新最多、影响最大、文化基因保留最全的民族文化。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辽阔的草原是他们生活的背景,草原记录着蒙古族崛起的历史,也造就了蒙古族逐草而居的生产生活方式,蒙古族的生活习俗与草原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草原天堂,铸就了内涵深刻草原文明,并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一道成为中华文明中的瑰宝。

(四)意义深远的昭君文化

召君出塞”是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早在西汉时期,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主动请愿,远嫁匈奴,为汉匈两族的和平友好做出了重大贡献。昭君的这次出塞不仅缓和了汉与匈奴之间的矛盾,使百姓摆脱了战乱之苦,更是促进了汉匈两族之间文化的融合。她入乡随俗,架起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桥梁,在圣城之地纺织了自己的爱与梦的一生,和谐与大爱之美光芒万丈。‘旧召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凝结、升华而形成的昭君文化,是一种民族的、大众的、代表事物发展方向、推动社会进步的文化,昭君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昭君文化不仅蕴涵着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更体现了“和合、和谐、和平”的丰富文化内涵,“和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根本所在。昭君文化出自和亲,其本质精神价值就在于“和”,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经济时代,昭君文化的精髓主要体现在“以和为贵”的和谐精神,经济高速发展,国家繁荣强盛,百姓安宁富足,其根本在于一个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一个和谐平等的自由社会,而这种和谐,正是昭君文化绵延了几千年重要特征,是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永久不衰的宣传主题,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二、产业文化

城市文化品牌要确保其生命力和竞争力,必须发挥文化与经济的相互带动效应。对于任何一个城市,打造文化品牌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发挥城市文化品牌的辐射效应,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和全面进步。草原文化是呼和浩特的文化底蕴,要将草原文化与城市的经济联系起来,既可以将草原文化发扬光大,又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一)乳业文化

“天然无污”是呼和浩特市乳业发展的精准足位,这一足位与草原的生态环境相呼应。2005年,呼和浩特被中国轻工业协会和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乳都”,并先后培育出伊利、蒙牛中国两大乳业龙头企业,因此可以说呼和浩特的乳业产业化是成功典范。目前,伊利集团拥有全国最大的优质奶源基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大草原、黑龙江杜尔伯特大草原,保证了伊利产品的天然无污的品质。2009年5月25日,伊利成功牵手2010年世博会,成为唯一一家符合世博标准、为上海世博会提供乳制品的企业,通过2010年的世博会,伊利将再次完美演绎“中国制造”,提高了品牌实力,巩固了其在乳品行业的绝对领导地位。

(二)旅游业文化

“魅力倾城,天堂草原”是呼和浩特的城市旅游形象,呼和浩特的旅游业也是围绕着这一形象足位展开的。呼和浩特是一座拥有400多年历史的草原城市,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呼和浩特城留下了很多文化古迹,有旧石器时代大窑文化遗址,北魏时期盛乐古城遗址;有民族团结友好象征的昭君博物院,雕刻着世界上唯一蒙又石刻大又图的五塔寺;还有辽代万部华严经塔;藏传佛教寺庙的代表大召、席力图召、乌素图召;还有伊利和蒙牛工业旅游区、哈达门高山牧场、乌素图国家森林公园等等。呼和浩特是内蒙古中西部旅游的中心,周边有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区、格根塔拉草原旅游区、辉腾锡勒草原旅游区、五当召、响沙湾旅游区、成吉思汗陵园旅游区等旅游景观,截至2013年,呼和浩特有各类景区42家,其中国家A级景区21家,包括4家4A级景区。1986年呼和浩特被国务院确足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2003年12月又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业已成为呼和浩特市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城市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

(三)文化产业

对于呼和浩特的文化产业来讲,用“百花盛开”来形容最为贴切。目前,呼和浩特市已初步形成了以文化旅游、文艺演出、文化娱乐、新闻出版、厂播影视、文博会展、音像图书等产业为重点门类和主导产业,以厂告、文化信息服务、文化艺术培训、文化工艺品生产销售为新兴行业的文化产业体系,以及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呼和浩特文化事业繁荣活跃,从1999年到2014年,共成功举办了十五届昭君文化节和十一届草原文化节,展示了呼和浩特文明开放新形象。2005年,昭君文化节被国际节庆协会(工「EA)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节庆活动”之一。

三、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文化包括视觉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具体体现在社区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历史传统、风俗习质,生活方式、地方语言等方面。社区又化是一种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具有娱乐休闲功能和宣传教化功能,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仅可以愉悦身心,还可以使社区居民受到效果显著的教育,而且对促进社区成员的社会交往、强化他们的社区意识、加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及对社区的归属感,促进社会稳足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呼和浩特的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文化宣传、科普活动和体育健身项目走进社区,一些社区建立了社区游泳馆、棋盘室、体育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图书馆等休闲娱乐场所。职能部门走进社区,举办养生、医疗保健、教育、安全等一些和社区居民息息相关的生活讲座。一些社区居民还自发组织活动,例如音乐、舞蹈、戏曲、时装表演、书画、健美操等又化娱乐活动。总之,在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的时代背景下,草原文化是呼和浩特城市文化建设的根脉、灵魂、精髓和品牌,是彰显城市特色和魅力的雄厚资本,城市文化与经济的相互渗透,体现了城市文化品牌的扩张力,城币居民的社区文化为城市的品牌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屈红.提升内蒙古城市文化品牌的对策研究田.实践,3m斗(1)

【2】刘战伟.谈我国城市品牌竞争力提升策略叶商业时代,3009(3-1)

社区文化范文7

高校社区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虽然不可避免的要受到社会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它总是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对学校校风建设、学风建设产生重要影响。社区文化通过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相互影响,为新生适应校园生活创造良好氛围;通过学生自治组织建立与运行,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提升主人翁意识;通过社区心理咨询室的专业咨询,促进学生自我意识与自我认知能力的提升,改善人际交往关系;通过学生活动平台的设立,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大学生知识结构与创新思维的形成。总之,高校社区文化,在育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推动了大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思想品德及精神风貌的形成,对每一名大学生具有内在推动和外在塑造的作用。

高校社区文化具有凝聚、激励、导向、教育、传承、服务、规范、媒介等几大功能,是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体现与升华。高校社区是集工作、学习、生活于一体的青年学生集聚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更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宣传阵地。如前所述,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前提是外延式建设,就高校社区文化建设而言,这一点更多地体现在物质层面,即学生公寓楼栋建设、社区绿化等配套设施。在外延式完全发展的情况下,高校发展逐渐向内涵式发展阶段转变,就高校社区文化而言,更注重社区规章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社区良好精神风貌的形成。在内涵式发展阶段,高校社区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将外延式建设的成果进一步巩固,形成社区文化活动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内涵式发展视阈下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1.一个中心:坚持“以人为本”为中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校社区文化建设思想,要求以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由传统的以管理为本向以育人为本转变,就是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重视学生需要,突出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进行充分肯定,信任学生的潜能、智慧,最广泛地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通过学校教育、管理资源的有效整合,建立起帮助学生成长,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便利学生办事,维护学生群体利益的服务与管理体系。坚持高校社区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理念为中心,就必须做到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在公寓管理中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始终把工作重心放在为学生排忧解难上,为学生办好事、办实事,营造温馨、和谐,充满生活气息的社区氛围;另一方面,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出发,让学生切实参与到社区管理中。在社区内建立学生自治委员会,并让学生参与社区管理委员会,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能,将宿舍卫生检评、道德文化建设、社区维权等工作及监督、批评等职能赋予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

2.两条主线:以提高专业素质与人文素养为主线,强化特色

现代高等教育既要承担培养“专才”的专业教育的使命,又要承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人文教育”使命,以使人成为“现代人”。现代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特别注重其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高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主要载体,必须牢牢抓住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这两条主线,创造条件帮助学生成才。就高校社区而言,必须努力建设富有特色的现代大学社区文化,推进高校社区内涵式发展。以社区文化系列活动为平台,构建人文社区,开展文明宿舍评比、社区维权日等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积极地人生观、价值观;构建创新型社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加强思维整合能力培养,促进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背景的相互融合,突出学科交叉与专业特色,强化多角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打好本专业基础的同时,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构建和谐社区,进行心理团辅,培养沟通协调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素养与能力。

3.三大平台:创设就业、读书、活动三大平台,培养创新型大学生

提高质量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首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社区作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必然不断创新,构筑平台,以有益于培养有质量的创新型大学生。一是构筑创新创业平台,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依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计划,在社区内建设大学生实践基地,划拨专项基金,帮扶大学生自主经营、自主管理。同时注重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创业”,谋求在现有资源环境下做得更好;二是构筑学习平台,促进社区文化建设与学风建设的互动。通过建设社区阅览室、自习室,组建社区学风督导与帮扶小组,开展经典诵读、读书节、科技节等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社区学习风气,促进校风建设;三是构筑精品活动平台,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能力。通过对社区文化活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合理配置,以弘扬主旋律,培育优良社区文化为主题,抓好品牌性社区精品活动建设,重点组织学雷锋公益活动、我爱我家社区装扮活动、国庆游园活动及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等,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与信念,传承传统文化,陶冶学生道德情操。

4.四进公寓:推进道德文化、党团工作、自我管理机制、心理健康进公寓,深化文明社区建设

公寓是学生课余生活最集聚的地方,在高校社区文化建设中,推进“四进公寓”制度,是内涵式发展下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选择。一是道德文化进公寓。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通过多种渠道开展道德教育活动,利用公寓区宣传栏、网络等宣传阵地,向师生宣传《公民基本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介绍先进人物事迹,弘扬模范高尚精神;广泛开展“文明宿舍”评选活动,崇尚节水、节电绿色生活方式;推行“光盘行动”,倡导“爱粮节粮”;开展“文明修身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制作、粘贴“讲文明树新风”系列公益宣传画及道德守礼、学风名言警句,营造浓厚道德文化氛围。二是党团工作进公寓。打造公寓区思想政治宣传阵地,划定固定区域建设成为学生党团宣传活动阵地,并制定《学生党团活动室管理办法》;设立“党建之窗”、“团学信息”等宣传板块,实时更新信息,关心学生思想动态;建立党员“包干责任区制度”、“学生干部服务岗”,开展“一帮一”互助活动,提升党员服务意识,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实行党员宿舍挂牌监督制度,促进党员自省与进步。三是自我管理机制进公寓。实行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辅导员监督、引导为辅的管理模式,完善《学生宿舍卫生检评标准》及晚间零报告等各项制度,组建学生卫生检评、学生公寓督查、文明礼仪督导等专项服务组,严格保障宿舍区安全、稳定。四是心理健康教育进公寓。采取积极举措,优化公寓区心理环境,在公寓区全面渗透心理素质培育。依托公寓区心理咨询室,开展面对面咨询,帮助来访学生改善不良情绪和行为;依托心理团辅室,为学生进行团体辅导,促进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模式,增强集体凝聚力。

三、总结

社区文化范文8

(一)关于高校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类型问题

高校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不能使用一种模式、一种方法,应从高校所在的不同的社区类型角度出发进行活动。从我们在北京、武汉、上海、南京等城市社区的调查表明,城市社区有不同的类型,包括工业社区、商业社区、文化社区、政治社区、居民社区等,不同社区类型在文化建设方面应该有不同的建设途径与文化特色,有不同的发展创新思路。高校的领导和文化工作者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其所在社区的文化建设现状和文化发展需求来参与规划项目和建设内容。同时,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问题上,除了高校积极参与外,高校还应当联合社区的企业和其他事业单位共同参与建设。这样一来,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就更多了,力量就更大了,城市区文化建设的步伐就会更快了。

(二)关于高校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态度问题

我们高校的领导、文化工作者,首先要形成一个区域文化建设的理念,即做到关心高校文化建设与关心所在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整体的建设工程,积极热情地与社区的领导和文化部门的同志共同研究、共同规划。同时要从加强社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责任制出发,采取积极的态度。高校应以社区一员的主人翁的态度,把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当成高校的一部分重要的社会工作去关心、去支持,积极主动地参与城市社区的文化建设,真正做到急社区文化建设之所急,解社区文化发展之所难,满腔热忱地投入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之中,才能真正把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好、发展好。

(三)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很多人并不充分了解社区文化建设的本质内涵,更没有认识到社区文化建设对于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有些社区工作者把社区文化建设简单地等同于社区居民的休闲和健身娱乐,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街道也没有详细的文化建设发展规划,简单的把社区文化建设定位在娱乐和文体活动。二是社区文化设施相对薄弱,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场所达标率低。调查发现,不少社区的文化中心建设未能达到标准,功能很不完善;三是社区文化设施的建设不平衡,社区与社区之间由于条件环境差异,社区的文化设施也不均衡;四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和分配机制不够完善,社区文化建设资金仅仅依靠政府投入的方式严重制约了社区自身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分配不尽合理导致部分地区社区文化建设中过分追求形式而忽视了文化软实力的提高。”

(四)高校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责任和任务

高校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责任范畴,对高校来说有两层含义:一是高校作为城市社区的一部分,应当首先建设好高校自身的大学文化,这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二是高校作为所在社区的一个成员,还要与其他成员共同建设城市社区的公共文化。一方面,高校要加强自身的大学文化建设。《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高校文化建设应以关心师生员工的健康生活保障为宗旨,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应以提升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为尺度,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应以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为追求,加强行为文化建设;应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实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目标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从而形成社会主义意识为主体的大学文化,使高校成为传承和创新民族优秀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强阵地。同时,高校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洞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大环境的变化,随时会影响大学成员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他们所参与的各种社会活动。因此,要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文明建设氛围,创建大学周边良好的文化环境,成为大学进行文化建设的共同任务。另一方面,高校要处理好高校小环境文化建设与社区大环境文化建设的关系,积极促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高校要促进高等教育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高校文化将以自身的人才优势、文化资源优势、科学技术优势和特色,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活动,推进城市社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上层次、上水平。

二、高校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活动方式

(一)建立联合建设社区文化的工作机制,不断创新社区文化活动的内容

高校参与和引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大学的一种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坚持“校地合作是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等部门间的合作,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发展模式。在高教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高校积极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构建产学研合作载体和共建平台,深化校地合作,其实质是教育资源社会化和社会资源教育化,就是大学对文化在区域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区域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区域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客观地讲,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应当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区内的高校、企业、党政机关积极参与的联合建设运行机制。社区文化建设由政府制定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由社区文化机构制定建设行动方案,对文化团队的组建以及日常活动、日常管理、以及参加文艺演出方式予以明确规定,实现对业余文化活动的规范化管理。高校在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中要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积极选派有较高水平的师生加入社区文化团队,充当社区文化活动的主力军。调查表明,从各地开展的城市社区文化活动形式来看,确实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但参加活动的人员大多是社区的老年人,由于一些项目缺乏现代文化的内涵,对社区青年群体相对缺乏吸引力。为此,高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联合社区内企业事业单位的合作力量,在文化组织建设、项目构建、形式设计、内容创作、活动队伍培训排练等方面精心规划,并联手开展各类文化活动,通过创新的内容和变换的形式促进其发展。既坚持发展社区传统的、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项目,又要坚持以满足城市社区全体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加强城市文化推陈出新,创作一批既有时代气息、内容健康的,又有社区地方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项目,真正做到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社区成员喜爱并广泛参与,增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二)加快发展城市社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发展城市社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促进社区文化发展繁荣,必须要有经费保证。政府要加大文化专项资金投入,逐步建设社区的图书室、报刊阅览室、演出场地的舞台灯光、音响设备等。还要通过多种途径筹集资金加强社区文化建设。高校在参与发展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应当直接投入一定数额的资助资金,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高校的科技人才与文化资产独立创办文化产业,也可以与社区或街道联合创办文化产业,引入市场经济运行规则,既可以为市民文化需求进行有偿服务,以繁荣城市文化,又可以利用其经济收入投入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社区开展文化活动经费不足的困难,切实为社区人民群众文化事业贡献力量。

(三)运用大学的人才资源积极参加社区文化活动

其一,高校的共青团组织、学生会要积极指导社区中小学生的读书活动。在开展读书活动的基础上,可以组织高校的大学生社团利用业余时间到社区内的中学和小学校去,组织中小学生开展以“中华美德颂”为主题的读书活动或讲演比赛,引导青少年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和中华民族精神。其二,组织“五老报告团”进行专题报告。由社区统一领导,组织社区内高校、企业、机关的热心社会工作的老领导、老干部、老专家、老模范、老教师成立“五老报告团”,根据社区理论宣传、形势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列出专题,分头到社区机关、学校、企业和街道做报告,效果很好。其三,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服务社区文化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体现了当代青年一代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反映了高校文明进步的良好形象,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更是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生动实践。建立大学生文化志愿服务长效机制,高校鼓励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开展服务社区文化活动,如帮助老人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帮助弱势儿童学习文化,帮助社区筹办与开展业余文化活动,帮助社区举办宣传专栏、黑板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这有利于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在城市社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共同进步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以汇集正能量,营造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

(四)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加快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