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论文范例

社区工作论文

社区工作论文范文1

选树典型带动整体工作的提升

华瑞党支部将选树典型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抓,积极为职工成长成才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在上下共同努力下,共产党员孟先辉由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成长为山东省劳模和工人技师,她坚守环卫岗位一干就是14年。刚刚拿起扫把和簸箕的时候,她感到很失落,看到同学、朋友大都奋战在生产前线,她变得不知所措,逃避成为她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方式,每天捂得严严实实,生怕别人认出她来。党支部及时发现了她不稳定的情绪,帮她打开心结。给她讲时传祥的故事,掏粪工人时传祥通过努力工作成为全国劳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群众的爱戴,由此证明,任何人只要勤奋、努力工作,都会取得成功。经过耐心开导,细心呵护,使她转变了观念,增强了自信。楼道干净了,地面干净了,她的心结也打开了,心里也亮堂起来了。工作中她勤于思考、身先士卒、勇于创新,推出了“先辉服务法”。她的执着、认真、细致、热情感染和带动了职工,受到了居民的广泛称赞。2008年她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作为环卫班班长,她带领环卫班的姐妹们先后获得“三星级巾帼文明岗”“红旗班组”等荣誉称号,由环卫班主演的电视情景剧《先辉的故事》在油城家喻户晓。她本人也接受了山东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的专访,为环卫工人树立了榜样,使党员群众感受到了平凡的工作同样可以作出不平凡的业绩。

提炼文化形成站队建设的引领

华瑞党支部根据自身的工作特点和服务理念提出了“一个党员、一片洁净”的责任文化。作为华瑞党支部的党员就要在工作中将自己的工作标准定的比普通职工更高,要求更加严格,在工作生活中注意言行举止为职工群众带来心理上的“洁净”。为了凝聚队伍,华瑞党支部集体总结了雁阵文化。大雁飞得远不远,领头雁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站党支部成员和党员干部、骨干发挥领头雁的作用,带领大家学习党的知识和上级政策、文件、讲话等精神,落实“”制度,时时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和上级党组织保持一致,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冲在前。在树木刷白、清理化粪池等赃累的工作面前冲在前干在先。党支部发挥雁群的团结作用,工作中实施互助,生活中建立关爱,力求雁群不散不乱整齐有序,飞得更高、更远。党支部和全体党员争做增进小区邻里互助、职工间互相关爱的“和谐雁”。党支部树立“心系居民,尽善尽美”的服务理念,在做好日常管理服务的同时,按照区域特点和居民需求,经常开展特需和增值超值服务。一次听居民说华瑞小区27号楼一楼的一个住户,家里的炉子在燃烧,油烟机嗡嗡响,地下有洒落的面条,邻居呼唤里面传来微弱的声音,支部书记马上带领站上的值班人员赶到现场,当翻墙进入住户家中的时候,发现一位老人俯卧在卫生间旁边。面对危急情况,他们一边实施必要的救治,一边拨打120,并从老人衣服中找出手机联系其子女,直到送入医院子女到来才离开。这样的事情在华瑞小区发生了不止一件,居民们相信党支部、相信党员、相信物业站职工,遇到此类事件首先求助的往往也都是物业站。党支部的16名党员虽然各自的岗位不同,但在群众中的威望很高,原因就是他们大公无私,率先垂范。正因为有了这些“和谐雁”的带动,雁群里每只雁才都为集体考虑,你飞我跟共同努力形成一个和谐的队伍,没有一只因为自作聪明而离开雁群。每年站党支部都有多人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文明建设先进职工”等荣誉称号。

创新模式形成特色优质服务

华瑞小区建于1991年,位置较为偏僻,属于相对边缘的小区,小区共有居民1355户2239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047人,小区内设施设备相对陈旧,除设有卫生所、幼儿园、老年站、物业站外,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配套设施不完善,给老年居民特别是高龄老人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便。经过调查老人家庭中一方不能自理的达30户,独居的305户,其中遗属169人,他们大都是空巢老人,针对这种情况,站党支部主动提纲起公司“居家助老”服务的试点工作。经过反复论证,确立了“完善服务体系,让服务更便捷”“创新服务方式,让服务更周全”“增强保障能力,让服务更持久”的工作思路。既要利用物业服务占社区服务中的主导地位优势,调动社区内外为老年人服务的力量,整合小区房屋资源,搭建服务平台,又要在小区内倡导“孝”文化,内外兼修地打造小区和谐温馨的“老年人生活圈”。考虑到老人高龄、不能自理、独居等现实情况,在瑞康物业公司的支持、协助下定制了一键通服务电话。这种话机设有醒目的红色SOS紧急救助键和绿色的快捷服务键。首批为97户急需的老人发放了一键通话机,党员们贴心教他们正确的使用方法,老人们认真学习使用要领并对话机的便捷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老人如遇紧急突发事件拨打SOS,系统确认后马上给老人的紧急联系人发提示短信,如有需求协助报警,同时440人员立即联系小区物业值班人员赶往居民家中,实施三方联动。党支部班子成员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引进、建立了胜大超市、阳光理发、阳光餐厅、阳光干洗、阳光书屋等较为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阳光餐厅旨在为老年人提供一个洁净、温馨、便捷的进餐环境,餐厅注重营养搭配,以流食、软食、鲜食为主。

社区工作论文范文2

简单地说,社区教育工作者,就是指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人员,它主要由三种群体构成: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社区教育兼职工作者及志愿者。其中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是这支队伍的核心和骨干,它与兼职工作者及志愿者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他是专门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人员,社区教育工作是其固定的专门的职业。从其活动属性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有其专门的、不同于其他职业的职业属性。因而这一职业对其从业者有着不同于其他职业的特定的专业要求。从这一层面来说,既然有着特定职业的专业要求,其专业化发展就是其本身应有之义。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兼具社会工作者和教师这两种职业的双重属性,而社会工作者和教师是被公认的专业性的职业,由此,社区教育工作者也理应成为一个专业性的职业,而这种专业要求更高和更为广泛。

二、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研究现状综述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有关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研究还较为薄弱。经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检索和甄别,以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为研究对象的文章仅有10余篇。虽然数量不多,但也产出了一批有价值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刘雪莲是较早研究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问题的学者,她从实践层面探讨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问题和需求,并针对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提出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马定计、应一也以2007年上海市组织的一次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现状,论述了社区教育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和必要性,并从政策制度支持和加强教育培训两个维度,探讨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路径。南红伟以专业化对社区教育工作者素养的要求为切入点,分析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构成,指出了专业化现状与理想之间差距的具体表现,提出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应注重政府、社区、个人和理论研究四个方面的结合。黄健借鉴社会学领域的成果,对“专业”和“专业化”的内涵作出了界定,探讨了影响一个职业专业化的各种主要力量,深入分析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现实起点,认为应从政府、学术共同体、专业人员自我及其所在机构四个方面,来促进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熊菲以比较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探讨了中美城市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现状和差异。基于比较分析的结果,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我国社区教育工作专业化发展的相关建议。乔维德以无锡市为例,通过调查访谈,分析了社区教育工作者在思想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上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社区和工作者自身三个方面论述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提升策略。赵彦斌、花月阐述了美国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特色,分析了其在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方面的经验,并从专业保障制度、专业组织、专业培训、专业资格和专业道德方面探讨了对我国的启示。黄静芝撰文指出,当前的社区教育队伍存在着专业知识体系缺乏、学历层次偏低、高龄化现象严重、道德观念淡薄、自制力不足和专业发展意识欠缺等问题,分析了社区教育队伍专业化建设在经费、管理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提出了社区教育队伍专业化程度的提升策略。王秋芳探讨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从“职业”到“专业”转型的发展策略,从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个方面论述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目标,构建了社区教育工作者职前和职后一体化的培养培训模式。以上这些研究成果,分别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回答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为什么要专业化、什么是专业化、专业化的现状以及怎样专业化等基本问题,在理论上指明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方向。然而,从实践层面上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现实却不容乐观,实然于应然之间差距还较为明显。为此,分析探讨影响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现实症结,就十分必要和迫切,这也正是本文成文的原因。

三、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现实症结

1.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

和紧迫性还未得到相关部门充分地认识我国的社区教育,一直以来主要是靠教育部门在推动。实际上,教育部门对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早有认识,这从其颁布的一系列文件中就可以看出来。早在2000年,《教育部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2000〕14号)就指出,要健全管理队伍,加强师资建设,注重对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培训。2004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6号),进一步对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各地要加强社区教育队伍的建设,制定岗位规范,开发培训课程,建立培训中心。2013年3月,教育部职成教司又印发了《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基本要求》(教职成司函〔2013〕35号),明确了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分类及岗位职责和岗位要求。根据教育部这一系列文件的要求,全国各地也纷纷出台了相应的细则,加强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这些文件的出台,为社区教育工作者的配备、教育培训和进修等提供了依据,奠定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基础。然而,社区教育毕竟是个大教育的观念,它超出了教育部门的范畴,涉及劳动、民政等多个部门,仅靠教育部门孤军奋战,必然陷入难以推动的困境。教育部门制定的政策由于缺乏其他相关部门的配合,而未能在实践层面有效地展开,使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陷入困境。

2.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缺少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保障

国外实践经验证明,加强立法和建立政策制度保障,是社区教育取得发展成功的经验之一。以美国为例,美国有着相对完备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发展保障制度,主要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法规保障和鼓励社区教育工作者进行专业提升。这些政策和法律对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要求、从业资格和专业培训等内容作出了规定,为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再比如韩国,韩国于1999年制定了《终身教育法》,并专章对终身教育士的资格获取、工作任务、教育培训、工作分配等作了明确的规定,极大地促进了韩国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反观我国,社区教育的实践已经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发展过程中的政策体制障碍早已暴露出来且日益加剧,而有关终身教育方面的立法工作虽经多次提起,却迟迟没有得到解决,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社区教育深入发展的瓶颈,并殃及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的专业化进程。《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是我国大陆第一部关于终身教育的成文立法,开创了地方终身教育立法的先河。该法的颁布对推动地方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由于该法内容与原则方面的不够完善,不少与终身教育密切相关的事项,如对作为终身教育的主要实施者———社区教育工作者等,没有做出具体规定,从而导致在实践层面困难重重。在现行法律法规缺失的情况下,由于缺乏强制措施和相关部门认识不足,我国有关促进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政策制度缺位严重。只有教育部门在唱独角戏,难以统筹协调其他各相关部门,形成合力,来共同推动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的发展。笔者在与社区教育工作者日常工作交流中发现,大部分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对于在更高层面出台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认定、专业职务晋升等方面的政策制度表现出强烈的关注和需求。社区教育机构的领导也对此表示出强烈的关注,希望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制度,作为社区教育工作者聘任、考核、晋升等方面的重要依据。然而,现实层面政策制度的缺失却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严重阻碍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3.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队伍基础十分薄弱

当前的这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队伍基础十分薄弱,这也是制约其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从数量上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的配备在总数上明显不足,但其由于工作职责广、服务对象众、工作任务繁杂,每天都要疲于应对各种工作事务,无暇参与各种专业化的培训和研究社区教育的规律,不利于其专业发展;其次,从来源上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主要是从其他部门转行而来,绝大部分人员缺乏与工作相关的学科基础和专业背景,加大了其专业化发展的难度;第三,从年龄上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的年龄结构趋于老化,年龄的老化,导致这支队伍总体自我专业发展的意愿不强烈;第四,从学历上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队伍的学历水平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教师队伍明显偏低,导致了这支队伍自我专业化发展的能力欠缺;第五,从流动性上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队伍流动率较高,从业年限较短,队伍的稳定性不足,不利于专业化队伍的形成。总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队伍基础之薄弱,对其专业化发展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四、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从以上论述来看,整体而言,阻碍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现实症结,既有外部的因素,也有内部的因素。因此,针对这些症结,须内外结合、双管齐下。

1.制定法律法规,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前提

制定法律法规,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并对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的职业身份和社会地位予以确认,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前提。否则,在各部门职责不明、社区教育工作者职业身份模糊的情况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必然会遭遇合法性危机。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几乎所有研究者都提出应建立法律保障体系。可见,关于立法工作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国外的实践经验也证明,立法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因此,我国应尽快出台社区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在其中明确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的职业身份、入职要求、职责权利等内容,使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获得合法性的角色定位。在法律法规出台的过程中,各级各类社区教育的研究机构、业务指导机构、办学机构应强化自身的政策咨询职能,积极主动配合政府部门做好立法的各项筹备工作,促成社区教育法律法规的早日出台。国家层面出台法律法规,由于涉及面较广,须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因此酝酿周期难免较长。为了应对社区教育实践的迫切需求,各省可以根据本省社区教育的实际,先行制定省级层面的法律法规。一来可以解燃眉之急,二来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方面,可以学习上海的经验。《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于2011年5月正式实施,条例对从事终身教育的专职教师的入职资格、职务评聘、业务进修、专业技术考核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该条例的出台,解决了专职人员的岗位晋升、专业发展与公平待遇问题,为专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建立健全政策制度,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关键

建立健全政策制度,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关键。法律法规由于其普适性和高度凝练性,它只能从宏观上作出概括性的规定。因而,实践层面,还需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形成可操作的规范性文件,明确社区教育工作者在数量配备、岗位要求、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培养培训等方面的问题。政策制度的出台要站在更高的层面,超越教育部门的范畴,方具有实践上的执行力。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市县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办法,在省级层面成立由省领导挂帅,教育部门、劳动部门、文化部门等相关部门参与的终身(社区)教育委员会,明确各部门职责和任务,整合协调各部门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出台促进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方针政策。具体说来,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政策制度应主要涵盖:(1)岗位资格制度。建立岗位资格制度,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从职业走向专业的重要标志。(2)职业准入制度。聘用专业对口或相近的人员从事社区教育工作。(3)专业职务晋升制度。明确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的职称评审系列,提供明晰畅通的渠道,是稳定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队伍的关键。(4)进修培训制度。强化队伍的培训,明确培训的时长和要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系统性、常规性和实效性。

3.加强培养和培训,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重点

由于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大部分是从民政、中小学和职业学校等部门转行而来,因而普遍缺乏学科知识和专业背景,学历层次也普遍偏低,知识和能力素养远不能适应岗位的需求。因此,必须加大队伍的培养力度,提升培养的层次。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国外各发达国家普遍实现了依托大学开设学科专业来培养社区教育工作者。而我国大学尚未开设社区教育方面的专业,仅少数大学在其他学科门类下设立了社区教育的研究方向。我们应该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广泛依托有条件的高校,设立终身教育或社区教育方面的本科专业,同时在研究生的培养上也设立该方向,并科学地设置相关学科课程,寻求积极的培养方案,从源头上解决社区教育工作者学科知识缺乏、专业素养薄弱的问题。在高校开设专业培养社区教育工作者,虽然解决了源头上的问题,但毕竟周期较长、见效较慢。眼下,加强对当前在职人员的专业培训是首要选择。从目前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现状来看,虽然各地都不同程度地组织了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理论和业务培训,但由于专业伦理和专业标准同一性的缺失,和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培训往往流于表面,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因此,加强队伍的培训,首先是要建立同一性的专业标准,明确专业知能要求,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其次,培训要有系统性,根据培训需求,制定完整的培训计划,开展系统完整的培训;第三,培训工作要常态化,要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开展,明确培训的时长和频率;第四,培训形式要多样化,可采用交流研讨、学术报告、实地考察等灵活多样的形式;第五,培训要有层次性,针对不同年龄阶层、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岗位性质,开展分类分层培训;第六,注重培训的实效性,建立培训评价考核机制,提升培训实效。

4.加强自我学习,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基础

社区工作论文范文3

关键词:社区文化品牌“两邻”理念一社一品思政工作品牌

1建设沈阳社区文化品牌的重要性

1.1建设特色社区文化品牌有利于践行“两邻”理念

2013年8月30日,来到沈河区多福社区看望居民时指出,“社区建设光靠钱不行,要与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两邻”理念。积极培育“一社(村)一品”、一区(县、市)一特色的邻里文化,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注重以优秀文化涵养人、感召人、教育人、引导社区居民崇德向善、乐善好施、推动形成倡导真、善、美的良好社区风尚,是沈阳市积极以党建为引领,构建新型邻里关系的重要任务。

1.2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有利于提高居民思想和文化素质

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给社区居民的生活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为了陶冶人、提升人、塑造人。丰富的社区文化是对于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社区居民的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打造特色文化社区品牌的创建活动,把特色文化的思想贯彻到社区工作中,能够使居民更加清晰自身的文化特色,强化创建特色文化型社区意识,提高居民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

1.3打造社区文化品牌有利于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社区文化品牌作为城市文化品牌的一个子部分,是城市文化在基层社会的集中体现,凝聚着城市文化的内涵与特质。社区文化品牌建设既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基础性措施,又是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先导性举措。在当前新时展背景下,城市想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需要加强城市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打造属于特色的社区文化品牌。

1.4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有利于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

通过社区文化品牌的打造,形成一个带有社区特色要素的文化理念、文化符号,通过社区文化品牌创建过程的潜移默化影响,有助于居民深入在了解其所在的社区文化内涵基础上,加深对品牌的认知和理解,深入影响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居民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

2有关社区文化品牌及其建设概念的界定

2.1社区文化品牌含义的界定

社区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区成员在社区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1]。社区文化包括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品牌则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品牌是一种识别标志、一种精神象征、一种价值理念,是品质优异的核心体现。当前有关社区文化品牌及其建设概念的研究还很少见,陈春莲、李呈新(2016)提出社区文化品牌是指基于社区区位要素特征、经济社会特征、历史传统特点形成的具有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的文化品牌[2]。聂晶磊(2008)社区文化品牌是社区文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具有外在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3]。我们结合社区文化和品牌的内涵,将社区文化品牌界定为是社区成员在社区文化建设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识别标志、价值观念等深刻文化内涵和外在识别形态。社区文化品牌是社区文化的一种识别标志,而不等同于社区名称,是具有文化内涵的社区品牌。

2.2社区文化品牌建设的界定

品牌建设包括品牌定位、品牌规划、品牌形象、品牌主张和品牌价值观等等过程。论文将社区文化品牌建设定义为品牌建设者通过挖掘、提炼、开发、整合等逐步形成社区文化品牌的过程。社区文化品牌建设既有社区文化内容建设,又包括社区文化品牌过程建设。

3沈阳社区文化品牌建设的主要成就

为提高社区文化品质,实现社区文化个性化发展,沈阳市市委、市政府出台了《社区文化建设“五个一工程”》以指导全市的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其中“五个一”即“出台一批文化支撑政策;建设一批社区文化设施;打造一批文化惠民活动;创建一批特色文化基地;培育一批基层骨干队伍”[4]。几年来,沈阳市在城市社区文化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1注重社区“党建+文化”特色品牌建设

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与社区文化建设之间是相互交叉、互为依存的关系。沈阳社区注重创建党建特色社区,积极打造思想政治工作品牌活动。如,以红巾社区为代表的志愿服务型,以回民社区为代表的民族促进型,以双路社区为代表的在职党员凝聚型,以凯旋社区为代表的区域共建型,以溪林社区为代表的党建文化融合型[5]等社区党建+文化品牌建设,带动社区文化建设,沈阳社区在“党建+文化”品牌创建方面的成果较为突出。

3.2打造了一批具有文化内涵和影响力的社区文化品牌

沈阳市通过充分挖掘社区文化资源,从自己的地域环境、历史渊源、人文特色、成员价值取向等实际情况出发,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社区一品”活动,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社区文化品牌。(1)形成了一批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社区文化品牌沈河区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区,沈河区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牵动,打造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社区文化品牌,如多福社区的“福文化”、溪林社区的“孝文化”、三八南社区的“中国节”(或道德文化)、福陵社区的“满族文化”、山东堡社区的“家文化”等特色社区文化品牌已经小有知名度。(2)注重打造人文特色的现代社区文化品牌沈阳和平区注重打造现代社区文化品牌,突出“家”文化、“和”文化品牌形象,在注重“家”文化品牌的同时,开展“品质社区”建设,通过建设以“和文化”为内涵的“家庭和睦、邻里和善、小区和美、社会和谐”品质社区,践行时代文明建设,打造现代社区文化品牌。

3.3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活动品牌

近几年来,沈阳市先后推出“沈阳首届社区文化节”活动,“沈阳市社区文化艺术节”、“沈阳首届邻里·家文化节”等社区文化品牌活动,打造了一批常年化、常态化品牌文化活动如“文化四进社区”、“欢乐进农家”、“全民读书活动”、“千团百场群众合唱”等多项市级品牌活动。和平区南市场八卦街街区,打造神秘文化品牌,浑河之夏文化艺术季、铁西区的工人文化周、大东区的企业文体联合会、辽中的近海文化节、法库东湖文化节、沈河区文化社区创新活动等都各具特色,活动品牌多样化。总体来看,沈阳的社区文化品牌创建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社区文化品牌的文化内涵还有待挖掘,知名社区文化品牌的数量、社区文化品牌的影响力还有待加强和提升,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社区文化品牌建设力度,以提升社区文化建设整体水平。

4打造沈阳社区文化品牌的对策

4.1以打造特色社区文化品牌为契机,提高社区文化建设质量

文化品牌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坚持走品牌化建设之路,能在彰显社区文化品牌个性的进程中,丰富和完善社区文化,进而提高社区文化建设效果。当前沈阳社区文化品牌影响力有待提高等问题与对社区文化品牌建设重视不够有关,因此,基于沈阳大多社区已经有了社区名称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增强品牌认知,以打造社区文化品牌为抓手,通过文化挖掘、品牌定位、品牌培育、品牌沟通等努力,丰富社区文化品牌内涵,培养社区文化品牌,打造独具特色的社区文化品牌,实现“一社一品”发展战略。

4.2让社区文化成品牌,创建沈阳社区文化名牌

品牌不等于牌子,品牌的底蕴是文化,如果社区仅仅是有了一个牌子,这个牌子没有让所辖居民认可或者没能唤起社区居民感情的共鸣,那么,这只社区品牌建设的“商标”阶段。只有通过对与社区居民关系的有效管理,使其拥有品牌的内涵,并持续坚持品牌价值、个性和文化,才能成为品牌、名牌。沈阳社区需要进一步做好社区文化品牌内涵建设、做好社区文化品牌价值、个性化的培育、传播,打造更多的沈阳社区文化品牌、名牌。

4.3多主体建设社区文化建设品牌

社区文化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区工作者、所辖单位、政府部门、物业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坚持以社区居民为中心,脱离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而盲目发展社区文化的品牌是没有生命力的。通过实际调查发现,沈阳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还较为单一,因此,需要通过经常性的调查研究,实际倾听和了解社区居民需求和意见,探讨建立社区文化建设激励机制,让更多的人参与社区文化品牌创建活动中,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4.4全方位建设社区文化品牌

(1)营造社区文化品牌建设氛围,打造沈阳社区文化名牌通过社区文化品牌的学术交流活动,加深对社区文化品牌创建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品牌创建氛围。积极总结和推广社区文化品牌建设经验,发挥群体力量,共同打造独具特色的社区文化知名品牌。(2)打造一批精品社区文化活动品牌社区文化品牌是基层群众文化的归纳与升华,其符号特征必然反映和引领某一社区群众的文化素质特征和文化诉求特点。沈阳社区已经在社区活动文化品牌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还需要,整合社区文化资源、精心打造一批彰显社区特色,市民喜欢的、具有良好社会影响和较大发展前景的社区文化活动品牌。(3)整合资源,做强社区广场文化品牌广场文化以其最活跃、最生动、最易于为人们接受的活动方式满足广大社区群众的精神需求。尤其是在北方人喜欢凑热闹的文化心理背景下,通过整合社区人文、主体资源优势,共同打造独具特色的社区广场文化品牌,让广场文化品牌成为名牌,是丰富社区成员精神和情感体验,增进社区文化品牌影响力,提高沈阳城市文化品牌知名度的有效途径。(4)多方位做好社区文化品牌传播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介及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传播社区文化品牌建设的特色社区和个人,及时发现鲜活典型、总结提炼成功经验,提升社区文化品牌建设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参考文献

[1]姬璇.浅论打造社区文化建设特色品牌[J],品牌(下半月),2013(12):91

[2]陈春莲;李呈新.时期城市社区文化品牌的价值维度和构建路径[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6(06):106

[3]聂晶磊;王秋艳.区域文化品牌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商场现代化,2008(12):232

[4]李庆禹.辽宁沈阳实施“五个一工程”推进社区文化建设[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7-04-12

社区工作论文范文4

关键词: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社区教育工作者

定义社区教育工作者的概念,查询相关文献,归纳整理出有三种观点。从狭义上来看,有学者认为社区教学工作者指的是在各个社区工作的专职人员,负责社区中各项教育工作和活动的专职教师;从广义上来看,有学者把社区教育和在社区中开展的各种活动划上等号,认为社区工作者就是社区教学工作者;第三种观点则介于两者之间,认为社区教学工作者包括在社区中从事各类教育管理培训的社区工作人员、专职教师和志愿者。目前最广泛采用的是第三种观点。

(二)专业化理论

专业化理论主要指的是达到专业化程度的过程理论,就如美国社会学家威林斯基(HaroldWilensky)认为的那样,研究专业化理论,就是在寻找达到通常所能形成职业的专业化过程。一般而言需要经历以下几个过程:要达到专业化程度,首先必须是全职工作;其次需要制定进行培训和实践的相关要求和标准,并进一步设立专业的培训学校;再次还需要去推动并建立更加有效的社区教育组织,比如专业协会等;最后针对垄断技术的与之相遏制的法律保护,并且按需要制定正规的准则和标准。依据专业化理论,社区教学工作者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实际上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专业化的动态过程理论为社区教学工作者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专业化过程理论指导和设想。社区教学工作者的专业化发展过程,可以分为,确立专职工作,掌握专业技术,获得专业能力,最后达到专业化标准,社区教学工作者的专业化发展过程可经过上述四个发展过程。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探究和分析我国社区教学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主要围绕“社区教育”、“社区教育学校”、“社区教育工作者”、“社区教育教师”以及“社区教育专业化”进行搜罗。通过多次变换关键词,分析整理归类了知网上查找到的相关文献资料,得到相关性比较大的文章共26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占7篇。由此可见,国内对社区教学工作者专业化的研究在数量上还不是很多,有关社区教学工作者的专业成长的研究却几乎为零。对于社区教育专业化发展的研究,纵观国内外已有的文献资料,梳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国内外对于社区教学工作者的专业化文化素养、专业化的建设队伍研究比较集中。西方发达国家详细规定了社区教学工作者需要拥有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资历,成长考核及进修培训,人才管理的专业化体系已经发展并进一步完善。而我国更侧重于研究社区教学工作者的保障激励机制,侧重于研究各社区中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专业化,尚未建立统一社区教学工作者的专业成长理论体系。

三影响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因素

根据对台州市社区教学工作者的调查,分析影响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因素。能够促进专业化发展的积极因素有社区教育信念果断,社区教育环境优良,社区教学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而妨碍社区教学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消极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意识薄弱

社区的教育工作,贯穿着终身教育的理念,要不断的充实知识和锻炼技能以满足学员受教育的需要。可是从实际调查的情况来分析,目前台州市的部分社区教学工作者安于现状,学习意识不足,自我发展的意识比较微弱,终身教育理念不强,缺乏必要的有效的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只能原地踏步,停滞不前,妨碍了社区教学工作者专业化的发展进程。

(二)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资金缺乏

根据调查分析,政府部门用在社区教育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极其不足,来源渠道极其有限,目前只能依赖政府有关部门的少量拨款,而社会上其它组织部门、社会企业和个人对社区教育的投入基本上没有。对于社区教育投入如此少的现状,更谈不上对于社区教学工作者培训和指导的专项资金,而运用社区教学工作者专业技能培训和素养发展的投入资金几乎为零。这是目前的难题,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培训有待加强

有效地提高社区教学工作者专业化水平离不开健全的教育培训机构和体制。调查中分析显示,就目前对于台州市社区教学工作者的专业培训很少,培训机构更是没有,具有相关专业技能和学位的社区教学工作者极其有限。大部分已经从事社区教育的工作者都表示工作后很少有再培训和再教育的机会,特别是有助于开展社区教育的专业技能培训和专业理论培训基本上处于缺失状态,如此的现状极大阻碍社区教育专业化的发展进程。

四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推行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专业制度保障体系

现阶段,我国的社区教育制度中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保证,更没有配套的社区教学工作者资历认证制度,社区教学工作者的聘用制度,社区教学工作者的薪酬制度以及相对应监督评价制度。社区教学工作者还没有成为一种职业,因此,国家政府部门应该积极推进社区教学工作者的相关立法进程,完善相关专业化进程的制度保障体系,考虑他们的群体界定及权益,建立健全社区教学工作者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二)加强国家财政的投放,推行我国社区教育专业化建设

用于社区教学工作者教育培训以及课题研究的专项经费匮乏,这是制约社区教育工作专业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和难题。目前,台州市社区教育工作的资金在极大程度上主要依赖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所以我们的社区教学工作者的专业化发展特别离不开政府部门的主观指导和支持,这就要求相关的政府部门应该大力增加财政资金的专项专款进入,促使社区教育专业化的建设和发展,促使社区教学工作者的专业化程度。社区教学工作者的专业化程度很大层面上取决于社区教育这个体系发展的大环境,社区教育事业属于公共事业体系中的一部分,具有公益性质,更加需要政府部门对社区教育的积极支持。

(三)完善和改进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体系

社区工作论文范文5

关键词:民族地区;社区管理系统;大数据

一、云南地区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发展理念落后。云南边疆地区在社区建设中没有明确的发展思路,很多地区管理制度建设落后,相应政策不能满足社区发展。落后的社区管理观念使得政府部分将社区管理作为其行政职能延伸的载体,无法对基层社区管理组织放权,受到制约和限制的居委会、社区自治组织无法发挥其自身的效能,难以达到一种良好的自治效果,严重的行政化倾向干扰了社区管理系统的构建[1]。

(二)社区建设资金匮乏。在云南,社区的数量众多,但由于缺少资金支持,具有办公场所的社区占比不高,且社区办公经费没有上级财政来支持,剩余无办公场所的社区要进行租房办公,经费不足极大地制约了社区价值实现。此外,由于缺乏一定的资金支持,社区工作的人员待遇普遍偏低。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管理和社会自治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不足,工作人员的收入与付出不相一致,造成了社区工作人员在工作上没有充足的热情,降低了工作效率。

(三)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在云南的社区之中由于民族种类繁多,一般会建成民族社区来适应当地的发展,但是在民族社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在社区内工作和提供服务的人员自身的素质不高,不具备社区服务的专业能力和水平。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是满足社区内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必要的社会服务活动,但目前云南很多社区管理机构重视对社区内事务的管理而忽略了其居民的生活需求,服务质量难以达到民众的基本要求,除此以外在民族社区内的居民对社区的治理方式和提供的服务缺乏了解,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2]。

(四)社区工作繁重复杂。云南地区的国境线长达4060公里,接壤的国家有越南、老挝和缅甸,与之接壤的边境线分别长达1353公里、710公里和1997公里,靠近边境线的县市达到25个,乡镇多达1000个,该地区还具备多种口岸和边民互市通道。在民族构成上,云南的民族种类多达26个,以西双版纳地区为例,在傣族自治州的民族多达13个,并且该州的边境线长达9663公里,边境县有勐海县、勐腊县和景洪市等等,这些都为实际的社区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3]。

二、基于“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构建边疆民族地区社区管理系统

(一)新型社区管理系统运行模式

1.感知系统。在社区管理系统中需要对社区的生活进行充分的感知,良好的感知功能有利于将海量的信息进行识别和采集,在这一环节中涉及的设备和工具包括传感器、计算机终端、监控设备、RFID、数据挖掘和分析工具等,对社区内居住的各民族居民进行指纹、人脸信息的搜集和识别工作,通过RFID技术将进出社区的车辆信息进行记录和上传,利用烟雾传感器探测是否存在突发火灾事故等,这些都是利用基础数据和传感设备进行实时信息价值挖掘。2.网络互通层。在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数据感知系统之后,需要建立一个网络互通层来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传输和共享,通常利用到宽带,无线或者移动通信网络构建起一个大数据环境下的网络互通层,将网络应用到大数据之中并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互联网实现远程数据获知、建立数据库存储数据以及数据的二次利用和查询等等,这种创新社区管理系统在网络的基础上对网络宽带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在整个社区中建立广泛应用,克服地理空间的障碍,帮助社区相关数据信息达到一种融合和共享的状态,在整个社区之中构建光纤有线网络和无线宽带网络并将两者结合,从而满足社区管理系统对网络的较高的质量要求[4]。3.智能应用系统。一般来说,大数据技术会为社区管理系统的各个方面提供技术支持,无论是社区服务、生活物业还是医疗,都需要基本数据作为支撑点,良好的基础数据进行融合和使用是社区管理系统高效运转的前提条件。在智能应用系统中需要涵盖中间件和应用软件,中间件为上层应用开发提供一种基本的框架,尽可能地避免异构网络与硬件之间存在的冲突和差异,确保应用和服务能够在社区管理系统的不同平台之间实现实时的联系和通信,将应用软件作为社区管理系统和居民的连接点,各种应用平台是基于社区内用户生活需求,从而实现一种良好地社区管理的功能。

(二)社区管理系统主要功能

 1.社区安防。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少数民族种类繁多,在社区管理之中较为复杂,居民对于安全的需求较高,所以社区管理系统首先要具备社区安防的功能,确保社区内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社区管理系统除了传统的高清摄像机作为监控设备以外,还要不断应用智能化监控设施,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对视频监控的二次处理和深度分析。将 “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应用到社区管理系统中,能够充分实现各种数据的综合利用,例如与城市人口信息对接、建立嫌疑人档案库、实现对道路的实时监控等,结合人脸识别技术对社区内进出人口进行分析,一旦发现危险分子或者犯罪分子要及时追踪并启动安防系统,避免犯罪事件的发生或者将损害降到最低[5]。2.养老医疗。大数据技术能够建立社区内居民的健康档案,对于符合养老条件的,利用远程健康监护系统,例如手腕式血压仪、红外体温探测仪等传感设备,对老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实时检测并定期生成健康报告,利用系统内相关数据来提供医疗的咨询和保健建议,帮助社区内老人维持健康的状态。通过传感仪,一旦发现数据出现了异常可以及时将患者送到社区医院进行医治。3.生活物业。传统的社区管理只包括两方面:一是维持社区秩序,人口定期普查;二是打扫社区卫生,维持一个相对干净整洁的环境,但是在目前的发展状况下,仅仅这两方面对于社区管理来说是不全面的,需要满足社区内居民的衣食住行的需求,使利用新兴技术将社区内的物业管理服务由被动向着主动转变。以社区服务平台APP作为案例,手机APP登陆平台可以实现家政服务的预约等,利用大数据在社区管理系统中能够发挥更多的效应,对于居民家中人口具体情况和兴趣爱好等数据能够进行二次开发,实现对居民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推送,大大提高了物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三、创新社区管理系统的途径与措施

(一)创新管理模式,实现网格化治理。在应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构建社区管理系统时,需要改变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创新使用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应用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台能够将社区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不稳定因素进行及时的获知、反馈、分析和处理,在社区管理系统中能够将信息资源及时有效地进行整合并与管理资源进行协调、联通和互动,一旦出现紧急事件能够从全面进行有效把控,实现一种多层次、全方位的管理模式,促进管理系统、管理组织与群众之间的信息沟通、信息交流、资源整合、动态追踪,大大提高了社区管理系统的精确性。应用大数据技术将传统中较为分散和被动的管理模式转变为新型社区网格化管理并搭建有效平台,实现社区服务与社区居民之间的“零距离”,及时响应群众的诉求[6]。

(二)推动建设信息化社区,提供多样化服务。在进行社区管理系统的建设时,要重视互联网发挥实际作用,利用互联网进行网格化社区管理,推动社区系统管理朝着信息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社区人口会逐步增加,传统公共服务将不能很好地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需要将社区管理系统中的社区服务功能拓展。利用社区服务平台,工作人员掌握了较为准确且全面的数据信息,将推动社区治理工作更加透明化、阳光化,提高社区居民对管理工作的信任度;通过社区管理平台政务办理流程的相关信息,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满足居民更多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实现社会组织资源整合目的[7]。

(三)推动社区管理系统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服务。应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构建社区管理系统应该涵盖多种多样的便民服务,例如收集相关数据为居民建立健康数据库和立档;设置生活体验中心为居民讲解社区提供的服务类型以及相关工作信息;通过微信等手机APP来为不同需求的人群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比如家政、理发送菜上门等等,使得社区服务更加贴近居民的日常生活,更加便利丰富,以往社区的公告通常以纸张的形式张贴到布告栏里,应用社区管理系统来完善相关信息的推送服务,促进广大居民转变传统生活方式,融入到时展的潮流中去[8]。

四、结语

在大数据蓬勃发展的时代,应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能够构建起高效优质的社区管理系统。云南地区作为我国边疆多民族地区,使用创新型社区管理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未来的发展中要逐步构建并落实新型社区管理系统,为云南人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舒适和智能的社区服务,进一步维护当地的社会稳定和谐,为经济的繁荣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李解生.互联网+时代下社区管理创新模式[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5(19):69-71.

[2]高大洪,郭海亮,周联贵.边疆民族地区城市社区管理模式选择研究——以拉萨市社区管理个案为例[J].西藏大学学报,2010,25(1):26-30.

[3]张志远,龚识俨,吴咏梅.云南边疆多民族地区社区治理创新研究——以西双版纳州为例[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69(1):68-75.

[4]李逦.“互联网+社区”:智慧社区功能与技术的实现[J].信息与电脑,2017(11):55-57.

[5]李阳,马娜.大数据驱动下智慧社区管理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4):211-212.

[6]刘娣.基于大数据的居民社区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的发展研究[J].信息与电脑,2017(3):170-171.

[7]高满良.云南省农村社区管理的实践与问题刍议[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6):96-98.

社区工作论文范文6

(一)文件夹评价法的定义及起源

文件夹评价法,又称卷宗评价法或档案袋评价法,是指通过对学习文件夹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估计学习目标实际达到的程度,由此修正学习方向的一种评价方法,其关注点是学习活动过程。评价活动由追究、修正和回顾等环节构成,评价的对象除知识、态度外,尤其注重技能、倾向性、创造性等需要长期努力才能形成的综合能力。其基本原理是:评价是为了促进学习,所以必须根植于学习过程之中。文件夹评价法起源于1967年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哲学教授哥德曼开展的艺术教育工程“零点项目”,而“零点项目”的最初构思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是他在对英国教育实践的长期考察中受到“成就记录”的启发而提出来的,最终由圣地亚哥大学英语教师约翰斯于1995年从可操作性上完善了这一评估方法,即在教学活动开始时,教师采用建立学生文件夹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三位一体”的评估。所谓“三位一体”就是从学生本人、作为观察者的教师和其他人员(同学、教学督导等)这三个角度对学生在某个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

(二)高职课程评估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1.高职院校的性质决定了高职课程评估方法需要改革

目前,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专业,发展空间也很大。在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授课计划中,把培养学生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及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将社区、小组、个案等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运用到社区发展工作中,注重提高学生的知识素质、专业技能和道德品质作为重点和目标,作为一种注重过程评价的专业如何联系市场、面向就业,在教学授课中探索出一条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新路,探索该专业教学评估的逻辑起点。以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核心课程个案工作课程为例。从个案工作对象来看,是以个人为工作对象,建立一对一的专业助人关系;从个案工作过程来看,是与案主建立一种长期性、持续性的关系;从个案工作方法来看,具有不唯一性,比如,面对同一位有网瘾的青少年,二十多岁的刚从高校毕业的男性社工与四十多岁已为人母的女性社工会根据自身情况及经验采取不同的方法处理该个案;从个案工作的评估来看,具有复杂性,个案工作的评估不同于数学、外语等专业有明确的对错之分,也不同于营销专业以销售量、销售额来衡量,甚至没有医学上明确的手术成功、身体康复的指标来说明。仍以具有网瘾的青少年案主为例,社工通过几次接触,发现案主的网瘾已经接近或构成心理疾病,超出了社工专业的能力范围,此时,社工征得案主同意后可以将此个案转交给心理医生,以此完结该个案。按通常意义的标准来看,社工没有解决案主的问题,是不合格或不成功的个案,但从社工的标准来考量,社工发现了案主问题的严重程度需要更为专业的人员给以帮助,以对案主负责的态度在征求案主的意见后对案例进行转交,这是合格甚至成功的个案。综合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看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个案工作课程的专业特性决定了需要一种更为人性化的、全面的、多角度的、持续性的评估方式进行个案工作课程的教学评估。

2.相关部门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要求决定了个案工作课程评估方法需要改革

2011年11月8日,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18个部门联合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第一个关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专门文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性纲领,在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意见》指出,要深化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改革,完善社会工作专业培训体系,初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实践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比重,健全实习督导制度,加强实践教学和实习基地建设,深化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改革,完善社会工作专业培训体系。

3.社会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决定了个案工作课程评估方法需要改革

一直以来,我国在教育产业化导向下,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甚至大中专院校、成人教育院校,采取统一的教材、同质的考核内容,向社会输出的人才也与生产流水线上的机械零部件一样标准化。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互联网普及、科技迅猛发展、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中,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工作频率越来越快,标准化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实用型人才备受青睐。实用型人才不仅要具备标准化的知识,更要具备自主持续学习知识的能力,能够根据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不断更新知识系统,学习新的技能,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个案工作课程评估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更要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估,要强化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的考核。

(三)文件夹评价法应用于个案工作课程评估的适用性

1.文件夹评价法评估结果更客观

首先,对学生的评估,不只是一次测验成绩、一篇论文、一次实习,而是基于学习过程中的所有收获,如直观的论文、实习报告、课程小结等,从所有资料中间接体现学生对个案工作的认识深度、比较擅长的个案工作方法、比较擅长的个案对象、在处理个案中的不足之处等。其次,运用文件夹评价法对学生做出评价的不仅是授课教师及实习机构督导,还包括学生本人、所服务的案主以及同学之间的互评。再次,采取文件夹评价法,学生获得的不只是一个分数,还有整个课程的文件夹,本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均可以提取文件夹查看,每个专业人士都可以对学生给出一个专业评价,虽然这些打分评价不记录在档案中,但可以据此看出学生的专业水准。以往用人单位招募人才时只看分数,只能对学生有个上、中、下的粗线条定位,而文件夹评价法则提供了更为翔实充分的资料,据此分析学生的性格、特性及学习能力,可使用人单位对学生有更加客观清晰的认识。

2.文件夹评价法的评价具有连续性

首先,从单一个案工作课程来看,评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个案工作课程授课之初,对每个学生都建立学习文件夹,日常课程笔记、逻辑知识单元小结、机构参观实习、课堂模拟个案、专业论文、独立实习、最终的课程总结等,各个学习环节的学习资料均纳入文件夹,可作为学生评估的材料。其次,从学生的整个专业学习过程来看,评估贯穿于专业能力培养的始终,从低年级学生的入门理论课程“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学”,到高年级学生操作性实习课程“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每门课程均可建立学习文件夹,每个阶段都有评估,最终汇总成一个社工专业文件夹。通过4年时间的学习,使学生从一个社工新生逐渐成长为专业社工人员。

二、文件夹评价法应用于个案工作教学评估的设计实施

(一)文件夹评价法的设计

将文件夹评价法应用于高校的个案工作课程,评估对象是高校学生。作为有自我学习意识和自我评估能力的高校学生,教师只需列出文件夹中必须包含的材料,学生在个案学习期间,可自行添加材料。

(二)文件夹评价法的实施

采用学生自评、教师评价、机构督导评价、案主反馈(案主反馈统一放到个案实习报告中,不单独列在评价表中)、学生小组互评的方式,根据个案工作课程的重点,对每个部分材料设置不同的分值比重,最终形成学生的个案工作课程分数。

(三)文件夹评价法实施要点

首先,最基础的工作是各类学习文件的收集存档。包括但不限于学习笔记、逻辑知识单元小结、课程论文、课堂模拟个案、个案实习报告、课程总结等。凡是学生个人认为对自己课程学习评价有参考价值、有意义的资料,均可以归入文件夹。尤其在课程学习之初,可能学生还不能分辨哪些资料对课程评估有价值,建议将所有的资料都保留到文件夹,随着学习深入、对个案课程认识的提升,可以再次检查文件夹内资料,将无价值的资料删除。其次,应时刻牢记案主保密原则。案主保密原则是社工首要的专业伦理原则。在记录案主信息的过程中,务必忠实记录案主的情况。但是在将其作为分享案例进行学习讨论时,应务必对案主的基本信息加以处理,如姓名、家庭住址、联络方式等。再次,对关键信息务必忠实记录并保存。比如,学生对教师授课过程中有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在个案实习过程中对原定方案调整的原因不理解;当学生在个案中遇到伦理困境时难以自决,案主本身有触犯法律的行为,而社工价值观又有为案主保密原则,等等。当面临这种关键信息时,务必忠实记录并保存。

三、文件夹评价法应用于个案工作课程教学评估的意义

(一)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科发展的意义

文件夹评价法有助于我们深入探讨更适用于社会工作专业的、更具有参考价值的学科评估模式。社会工作专业(包括个案工作、团体工作和社区工作)是我国高校的新兴专业,作为实际应用性、操作性非常强的专业,在教学模式及教学评估方面,从专业发展之初就非常重视教学实习,实习分数在学科总评中的比例较高。但是,整体教学评估模式仍然是建立在传统的标准化测验考核方式之上的。文件夹评价法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标准化测验评估方式的多角度、长时期、全方面、持续性的评估模式,这种评估模式最终得到的不仅仅是学生成绩单上一个分数的反馈,更是对学生专业学习方法的一种反馈,是对专业教学模式如何改进的一种反馈。举例来说,拿着传统的个案工作成绩单,大家看到的只是一个分数。而拿着学生的个案工作文件夹,学生会看到专业学习的薄弱环节,自己更适于处理哪类个案。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文件夹回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哪些方面理解比较难,应在今后的教学中加重这些方面的教学课时;在处理个案过程中学生容易在哪个环节产生问题,应在今后的实习中注重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总之,文件夹评价法可使我们更加关注分数背后专业教学的改进方向和发展空间。文件夹评价法可以为专业发展积累原始素材案例。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是新兴专业,职业化发展道路不过几年而已,尚处在学科初步发展阶段,因此,可供教学分享探讨的本土个案案例较少。文件夹评价法可以忠实地记录学生处理的每一个个案,保留所有的原始资料。在对案主资料加以保密处理后,可以把所有的文件夹存档,作为专业案例库,用于教学探讨分享,使学生在实际处理个案之前就能接触到更多的个案案例,在处理个案时可以有更多的实际个案案例参考,借鉴处理方法。文件夹评价法在试用一段时间后,可以在全国高校社工专业推广实施,彼时可以考虑建立全国高校社工专业个案案例数据平台,让各高校上传本专业学生的文件夹,实现社工专业案例的共享,为专业发展尽可能多地积累原始素材案例,为专业社工成长搭建更为宽广的案例信息平台。

(二)对学生成长的意义

文件夹评价法对学生最直接的一个意义就是可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社工处理个案,无论是个案还是团体案例、社区案例,对社工的要求就是要给每个案件单独建立档案,记录案件跟进情况,最后归档。用文件夹评价法评估考量学生专业学习情况,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将与专业学科相关的各种资料记录、保存、放入文件夹内,可使学生在专业学习期间逐渐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即使毕业后没有机会从事社工工作,这种良好的整理文档归类的习惯,也会使雇主对初入职场的新人形成做事有条理的第一印象。另外,文件夹评价法对学生个人发展所具有的更深远的意义是可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持续的逻辑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在制作文件夹的最初阶段,可能由于不知道哪些资料是有价值的、重要的,学生会将所有的与专业学习相关的资料都放入文件夹。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对专业学科的认识、对个案的处理把控能力的提高,一些关联度不强、对评估无参考价值的资料,就可以不再放入文件夹存档。在处理个案的过程中,可能会根据案主的进展情况调整最初的方案,对为何需要更改方案这类重要信息,必须记录在文件夹中。在个案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随时调取自己的学习文件夹查看,尤其在具备一定的专业经验后,再来回顾自己最初接触的案件,可以更好地反思哪些环节可以改进、哪种方法更适合哪类个案,可以回顾自己的专业成长历程,可以随时翻看过去处理过的案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三)对社会用人单位的意义

社区工作论文范文7

美国服务性学习与我国高校社会实践基本产生于同一时期,就其目的而言,两者都为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培养自己的综合素养。美国服务性学习和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都以社会、社区为载体,活动的主题都能体现时代特征,学校调研社会真实需求,活动前,都能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包括与社区的联系,活动人员的分配,教师对学生活动技能的指导等。

活动中,虽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社区工作都给予充分地指导和帮助。活动后,两者都重视对活动的总结,分析实践中的得与失。美国服务性学习和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都不是自发的,都以国家支持、学校指导为前提,目前都已正式列入课程体系。

二、美国服务性学习对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借鉴意义

美国服务性学习已经超越了以往的一些教育观念和教育策略,现已形成“政府重视,社会参与,学校组织,家庭支持,个人实践”的全社会网络化运作模式。美国服务性学习在其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比我国的社会实践影响的要深要广。当前,我国高校的社会实践也在不断推广,但出现的问题也愈加明显,例如,很多高校社会实践只重视形式,而不注重其对学生的实践意义。由此借鉴美国服务性学习,适当学习和吸收美国服务性学习的教育观念和策略,对充实我国高校社会实践理论内涵及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服务”与“学习”并重理念的借鉴。我国社会实践主要是以实践促进理论学习的方式展开的,而在服务社区、解决社区真实需求方面就有所欠缺。虽然在某些方面能给社区带来某种帮助,但那都是微乎其微的。而美国服务性学习强调“服务”与“学习”并重,并把公民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教育融入其中,将知识目标和德育目标结合起来,意在通过服务,达到学生成长和社区优化双赢的目标。两者相比较,服务性学习目标就更为明确和全面,那么,在我国高校的社会实践课程也就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制定出适合我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课程。

例如,在活动中,把解决社区真实需求作为一项目标,让大学生们树立新的实践观念和学习观念,通过将社会实践和个人能力的发展结合起来,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服务,强调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探究,促进自身理论知识深化和综合素质提升。

第二,加强社区、家庭的密切协作。开展服务性学习,在依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作用的同时,还需要社区和家庭的支持和帮助。社区是开展服务性学习的主要基地,是学校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和发展。当前,在我国高校的基础教育中,社区并未能充分发挥其优势。我国很多学校在开展实践课程时,与社区的合作仅体现在暂时的为开展实践课程而合作,并未建立长期的合作教育关系,这种丰富的资源就没能在教育中得以充分利用。

对于家校联合培养模式,在我国确实受到重视,但学生家长固有的教育观念表明,学生在学校最重要的就是学习专业课程知识,对学生的实践课程也不重视,所以我国高校应加大宣传创新教育理念的力度,重视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同等的重要性,并让家长同样支持学生的实践课程教学。从而达到加强学校、社区和家庭三者的联系,强化社区和家庭教育功能,同时能够利用社区多方面的资源,灵活地在实践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第三,重视我国社会实践课程的反思。美国高校服务性学习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与其服务学习课程实施中包含反思系统和评价体系这两个关键环节是分不开的。相对于服务性学习而言,我国的社会实践课程更注重学生的实践结果。

社区工作论文范文8

关键词:茶文化;茶话会;社区建设

1茶文化概述

1.1茶文化内涵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茶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从我国远古时期开始饮用的一种饮品,其清香沁人、提神益体、安全性高,因而广受民众喜爱。新时期的背景下人们对于茶叶的喜爱越来越盛行,并在此风气下形成了较为独特的茶文化。茶文化的主要精华思想是以茶会友、以茶养性,这符合中国传统的儒家哲学思想。茶文化内容丰富,其核心和精神内涵称之为“茶道”,是茶文化的灵魂。在开展茶道活动时融入文化因素,比如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通过茶道活动的开展来达到陶冶情操、培养心性等目的,茶文化不仅仅只茶道活动本身,也代表者以此形成的关于情操、心性、品格等情感的培养,使群众受到人格的锻炼和升华。

1.2茶文化的作用

以茶为题的茶话会、采茶舞等的广泛使用,代表了茶文化的活动得到人们的喜爱和认可,也传达了茶对中国人民的重要影响。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人民群众可以通过茶道活动和茶文化的熏陶来调节和培养人们的情操和品质,利用茶文化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情感,同时我国也积极的宣扬和推广我国特色的茶文化,利用茶文化来促进各个国家和民族地区的沟通交流,着力提升全世界人们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

2茶话会的形式特点

饮茶谈话之会称为茶话会,人们用清茶或茶点作为招待,进行聚会谈心、表达情谊、交流感情。目前,茶话会在中国十分盛行,形式多样。广泛使用于庆典、会议、朋友聚会等场景场合,茶话会这种沟通交流形式既简单又高洁,在人们的聚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茶话会的形式多种多样,可因主题、内容、人员的不同有所区别。在布置方面,可根据参与人员数量不同设圆桌与方桌。也可以根据内容与季节的不同,在席间或室内布置一些绿植与鲜花;在氛围营造方面,可结合主题配以轻音乐或小型的文艺节目如小品、相声等曲艺节目。在饮品的种类方面,除必备香茶外可根据条件增加鲜果、糕点及各色糖果等。因而茶话会举办范围广,深受喜爱。

3社区组织建设与文化建设的问题不足

3.1社区组织建设制度化不足的问题

随着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并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的组织建设日益完善,但是当前的社区组织建设体系不健全的现象明显,社区组织建设的制度尚未完善,普遍存在着被动、形式化、挂牌化等严重问题。有些社区虽逐步推进社区营造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着完全依赖党员,群众力量表现空白、机制性不足的现象。

3.2居民社区参与认知较低的困境

首先,社区居民主动参与性较差。伴随着我过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多样化,社区居民逐渐意识到要参与到社区建设过程中,但是由于社区居民整体主人翁意思较差,参与社区的建设感不强,在社区的建设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往往依靠于政府和机构的介入来开展建设。伴随着多项政策的出台,近几年我国社区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各地社区服务中心功能趋于完善、各种社会组织涌现,政府购买服务、成立乡镇街道社工站等举措印证着我国城乡社区建设力量遍地开花。各类回应居民需求、提升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活动纷纷登场。但是,这种单一的依靠社区服务中心、社会组织外部输送的社区“建设”,在居民心目中已经形成固有思维。社区居民往往依靠与外部组织和机构来参与社区建设,外部组织和机构既包括政府性组织,也包括非政府性组织,这是外部组织和机构的参与使得社区建设的内杯驱动力不足、根基不牢。这种现象在农村社区表现得尤为严峻。其次,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建设的认知不深。通过实地调研发展,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建设的认知较浅,仅仅停留在如漂亮的住房,宽敞的道路,整洁的环境等。尤其是在文化建设方面,较多居民认为社区的文化建设就是“多一些健身器材,多几间活动室就行了”。由此,绝大多数的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解仍仅仅停留最为低端层面。较多居民认为,只要文化娱乐基础设施齐全,能够满足最基本的需要就可以了,而对于相对较高的文化活动则完全没有意识。

4茶文化、茶话会与社区建设的融合分析

4.1茶文化与社区建设工作的融合与助推

茶文化的价值内涵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可以有机结合,因而可以达到互相融合,更能相互助推。首先,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这一内在需求,促进了茶文化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融入。在社会转型与多元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下,在面临复杂多变的局势时,社会大众在多元文化和现象的冲击下易产生思想的动摇和价值观念的偏离。而这些状况将会对个体造成身心的压力,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在规范的制度被完善前,以茶道活动、茶话会为代表的茶文化可以积极地反作用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引领社区开展和谐文化活动,可使社会个体提升道德修养、避免价值迷失和促进价值稳定,同时对于整体社会价值观的构建意义重大。其次,茶文化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融合可以丰富社区文化价值来源。精神文化生活是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在建设时必须坚持社区物质生活与社区精神文化建设相结合的观点,注重社区公共文化的建设的水平和层次。当居民文化生活单一匮乏时,其精神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精神风貌就会显现出低迷、消沉的状态,也会导致落后思想和文化挤占更多的空间。所以在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中社区志愿者要注重社区居民对于社区文化的建设需求,明确潜在需求和现实需求,积极地完善社区公共文化供给结构和供给类型。茶文化可作为社区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可作为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据,社区志愿者可依据茶文化的价值内涵来开展以茶话会为形式的多种多种的活动,推动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呈现出丰富、接地气的形态,进而实现社区文化供给与社区文化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最后,茶文化的融入有利于推动社区和谐、稳定发展的大局。茶文化经过时代的选择和历史的沉淀成为我国优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规范、凝聚等丰富的社会功能,不仅有较大的社会倡导价值,而且也具有广泛的政治稳定价值。在这之中茶文化所代表的价值内涵会对社区居民的情操、品行产生细小入微的导向作用,并且社区居民在一定程度也积极接受茶文化所代表的价值内涵和价值导向,这也彰显了它的凝聚作用。在一定层面上,茶文化能促使社会大众通过茶文化的认同产生归属感并且得到强化。所以在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时注重茶文化对于文化建设的引领和引导,重视茶话会这种形式的活动类型,这样在一个侧面也会有助于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稳定发展。

4.2“茶话会”与社区文化的建构与强化

茶话会比起礼仪规则严格的正规的茶宴来说更轻松灵活,更易于民众接受和参与。当前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离不开民众参与,如何激发民众对于社区建设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是社区建设的重要问题。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社区服务的参与主体较为单一,政府职责任务过重,社会组织活力疲软,激发民众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能更好地体现“大家得事情大家办”这一服务目标,也才能更好实现社区自治。茶话会有利于社区文化建设的的建构与强化。其作用有三:首先,是民众自由表达需求、自由发声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了解民情民意民愿,发掘社区领袖的重要途径。其次,是民众社区参与的开端。居民可以通过茶话会这一自由轻松的活动对社区建设建言献策,以及参与到社区建设的实际行动中。再次,是催生民众凝聚力的重要阵地。“社区议事堂”等公共场所可以培养居民一定的场所认同。由场所认同上升到社区认同,再逐步催生社区归属感与凝聚力。最后,是素养培育、思想引导的重要场所。茶话会虽然氛围轻松形式多样,但也是社区引导教育的重要场所,可以利用茶话会的形式宣扬传统文化和技艺,可以给每场茶话会设定一个主题,大家围绕主题交流经验与想法,而这也是培养居民素养、进行社区教育的重要方式。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话会对饮茶习惯进行发展,丰富其形式,保留其沟通功能,逐渐成为社区建设中助推居民交流与社区凝聚的有力条件,因此我们应细化对其认知,重视其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明确茶话会不仅是一种参与方式,更是当前我们创新社区组织建设与文化建设工作的关键。形成和完善社区茶话会机制,在整个社区建设过程中有效的利用茶话会形式,优化社区服务活动,助推社区发展。

参考文献:

[1]卢炜.砥砺奋进,多措并举——论运用茶话会活动强化基层党建服务工作[J].福建茶叶,2018(10):235.

[2]沈佐民.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及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J].池州师专报,2007(2):18-21

[3]范艳香.茶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J]福建叶,2017(3):356-357

[4]谢新松.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研究[D].云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