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与会计相关知识范例6篇

审计与会计相关知识

审计与会计相关知识范文1

[作者简介]李婉丽(1963― ),女,陕西西安人,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上市公司财务与会计研究;仪明金(1977― ),男,山东诸城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公司财务行为研究。

[摘 要]任务时间限制和团队知识异质性是审计团队作出专业判断的重要约束条件。解释时间压力下知识异质性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机制以及通过设计情景模拟实验对这一机制进行验证后发现,知识异质性和时间压力都能够显著影响审计判断绩效,时间压力与知识异质性对审计判断绩效存在交互效应,不同程度的时间压力能够改变知识异质性进而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正负方向,而不同程度的知识异质性则能够显著影响时间压力进而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强弱程度。

[关键词]时间压力;知识异质性;审计判断绩效;审计团队;注册会计师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833(2012)01002406

一、 引言

审计判断是审计人员根据专业知识和经验对审计事项和自身行为所做的估计、断定或选择[1]。鉴于当前审计任务面临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我们可以对审计判断的内涵进行更精确的界定:审计判断是审计团队在内因驱动和外部环境的刺激下,按照审计目标的要求以及审计准则对某种标准的遵循性进行判断和评价的实践活动。专业判断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日益受到重视,而审计判断绩效则取决于能力、知识、环境和激励等外部情境以及主体特征因素,因此,不同的审计情境和审计主体特征都会导致审计团队做出不同的审计判断,从而使现实中的审计判断呈现出诸多认知偏差和非理性表现[2]。

由于审计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和审计任务的复杂化,外部时间情境的限制性以及审计团队的内部异质性已经成为会计师事务所安排任务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为应对日趋激烈的审计市场竞争,会计师事务所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要求审计人员压缩审计时间的现象日益普遍,时间压力由此成为影响审计判断的重要因素之一[3]。同时,会计师事务所在调用不同专业背景的审计人员组建审计团队时,审计主体间由于知识背景差异而存在的知识异质性,也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审计主体对审计信息的不同选择、解读与运用,从而产生不同的审计判断。

尽管Spilker在1995年就已经指出时间压力下被试者的判断绩效取决于其拥有的知识类型,但综合考虑时间压力和主体间知识背景差异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研究仍非常有限,并且现有研究都没有针对该问题构建解释机制[4]。因此,在时间压力视角下探讨审计团队知识异质性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不但有助于我们更明晰地描述和解释时间情境约束下审计判断绩效的知识异质性影响机制,从而深化审计判断的理论研究层面,而且更重要的是,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时间进程管理和专业知识匹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 文献回顾

为应对客户或监管机构提出的期限要求,时间预算成为会计师事务所经常使用的成本控制和进度控制工具[5]。注册会计师为获得良好的绩效评价,不得不面对巨大的时间压力。时间压力会引发审计师变更、审计程序改变、审计时间虚报等行为结果,审计判断绩效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时间压力作为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情境因素,其重要性日益受到关注[3]。

早期关于时间压力影响审计判断的研究大多认为,时间压力对审计判断绩效会产生负面影响,即时间压力会降低审计质量。Pierce等的研究表明,时间压力会导致审计师做出降低审计质量的行为[6]。在时间预算约束条件下,注册会计师会利用低报审计时间、提前终止应该执行的程序、肤浅的复核、通过不正当方法来加快测试进程以及其他降低审计质量的行为来满足时间限期约束。与上述观点相反,一些研究则认为时间压力与判断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4]。Glover在1997年的研究中也发现了时间压力的积极影响,他认为时间压力能够降低稀释效应,即能够减少但不能完全消除不相关信息的影响[7]。近期更多的研究则认为时间压力与审计判断绩效间存在倒U型关系,Choo在1995年首次证实了这一倒 U 型关系,即时间压力较小有助于提高审计判断绩效,当时间压力超过某个极值时审计判断绩效会由最高值逐渐下降[8]。

审计研究中针对异质性的探讨首先起始于基于信息论的观点。该观点认为主体间的认识可以区分为信息的共识与非共识,非共识又可区分为可通达和不可通达。可通达的非共识是指虽有歧义但可沟通理解的信息,而无法通达的非共识则指彼此完全无法沟通、绝对私人化的信息[9]。由于达成专业判断的“共识”是审计业务可验的前提,因此审计业务准则中对可通达的非共识通常采用专家意见或者团队讨论的方式来解决,而对于不可通达的非共识则依赖于个体的职业判断能力[10]。

基于经验论的观点进一步将异质性从信息认识差异深化至审计经验差异的范畴,即判断者从实践工作中获取的用于解决问题的技能差异。心理学中的“模版学说”理论与行为决策理论认为,经验会影响判断者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判断者对经历过的状况会形成一个特殊的记忆结构储存在长时记忆中,当再次解决类似判断问题时,这一记忆结构会无意识地指导判断者完成判断任务,这一具有指导作用的记忆机构被称为“反应模版”。经历的判断越多,长时记忆中的反应模版数量就越多而且结构也就越完善 [11]。很多研究结果都表明,审计经验对审计判断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低经验水平审计人员比高经验水平审计人员更容易出现审计判断偏误。

知识经济时代团队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差异是知识差异[12]。Rodan等在2004年虽然明确提出了“知识异质性”概念,但没有详细界定其内涵及影响[13]。Dahlin等在2005年以教育差异程度为切入点探讨了信息使用程度对知识差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呈倒U型关系,差异程度较低时团队信息使用的广度和深度都较低,随着差异程度的增加,信息使用的深度和广度也增加,到达一个最高点后随着教育差异程度的增加,信息使用的深度和广度开始下降[14]。张钢和倪旭东在2007年对知识差异影响团队绩效的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也证实知识差异对团队绩效存在显著影响[12]。经济活动的复杂化导致更加复杂的审计任务,进而对审计团队的专业知识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知识异质性研究必然会进入审计研究者的视野。

Harrison等在1998年把时间维度引进差异研究,他们发现,差异并不是始终同等程度地影响绩效,而是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15]。Spilker的研究更进一步地指出,时间压力下受试者的判断绩效取决于受试者拥有的知识类型,无时间压力时书面性知识组和程序性知识组的绩效均优于新手组,但在时间压力下却只有程序性知识组的绩效较好[4]。研究时间压力和审计判断绩效的关系对提高审计判断质量和丰富审计理论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16]。尽管时间压力下审计主体的知识特征已经引起研究者的兴趣,但没有涉及审计团队知识异质性这一更接近审计实践的视角。因此,在时间压力视角下探讨审计团队的知识异质性问题,对拓展审计判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 研究假设

审计主体本身是具有有限理性的行为人,其有限理性根源于情境的约束及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盲点。并且,审计客体也并非客观存在的实体,而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产物[10]。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对审计客体做出职业判断时,审计团队由于知识异质性程度而导致的整体团队的理性程度,无疑也会受到包括时间压力在内的外部情境的影响。

Ancona和Coldwell指出,差异可以创造更广泛的认知资源,也会导致信息交流的鸿沟[16]。Harrison等则认为,时间的延长会减弱表层差异的作用,因为有时间进行彼此沟通和了解时,行为主体就不会简单地以外在特征差异来区别彼此;而随着时间的增加,彼此间深层次的了解会加深,于是就越能发现彼此间的深层差异,所以深层差异对团队的影响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强[15]。

对于复杂审计任务而言,以教育背景、专业训练和行业知识理解等为主要内容的知识异质性,无疑是审计团队内部的一种深层差异。面对时间压力,知识异质性低的审计团队具有较强的知识一致性而较少产生交流障碍,从而在相互协作方面具有较高效率,因而比知识异质性较高的审计团队在判断绩效方面具有优势。在无时间压力的情况下,高知识异质性审计团队能够在充足的时间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异质性的知识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融合,而低知识异质性审计团队则具有类似的知识背景,尽管充分的交流与沟通也能提升协作效果,但缺乏异质性知识之间的碰撞与升华,因此知识异质性高的审计团队会在判断绩效方面具有优势。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时间压力对知识异质性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有时间压力时,知识异质性低的审计团队比知识异质性高的审计团队具有更高的审计判断绩效;无时间压力时,知识异质性高的审计团队比知识异质性低的审计团队具有更高的审计判断绩效。

同理,当审计团队的知识异质性较低时,如果不存在时间压力,团队沟通和协作会比存在时间压力的情况下更加顺畅有效,因此无时间压力的审计团队比有时间压力的审计团队表现出更高的审计判断绩效。而当审计团队的知识异质性较高时,如果不存在时间压力,团队中不但会有更加顺畅的沟通和交流,还会存在更充分的相互学习,从而出现异质性知识资源的相互碰撞与激发,最终审计活动也就更加全面和深刻。

无论知识异质性高还是低,审计团队在无时间压力时都会比有时间压力表现出更高的审计判断绩效,但是在无时间压力时知识异质性低的审计团队的沟通和协作优势会减弱,同时知识异质性高的审计团队比知识异质性低的团队存在更多的讨论、交流和学习。因此我们可以推断,知识异质性高的审计团队与知识异质性低的审计团队之间在无时间压力时会呈现出更大的审计判断绩效差异。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2。

假设2:知识异质性对时间压力和审计判断绩效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无时间压力的审计团队比有时间压力的审计团队的审计判断绩效更强,知识异质性高的审计团队与知识异质性低的审计团队之间在无时间压力时表现出更大的审计判断绩效差异。

四、 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2×2因素被试间设计,自变量是时间压力和知识异质性,前者分为有时间压力和无时间压力两个水平,后者分为知识异质性高和知识异质性低两个水平;因变量为审计团队判断绩效。实验构成四种处理:有时间压力、知识异质性高的审计团队,无时间压力、知识异质性高的审计团队,有时间压力、知识异质性低的审计团队,无时间压力、知识异质性低的审计团队。

我们选择某大学的118名学习过审计学并修完一学期课程的MPACC学生进行实验。我们将每个学生按照所学专业划分为财务相关专业和非财务相关专业,由财务相关专业的三名被试者组建的团队定义为低知识异质性团队,由财务相关专业和非财务专业混合的三名被试者组建的团队则定义为高知识异质性团队。该118名被试者最终被分为40个团队,其中,高知识异质性团队24个,低知识异质性团队16个。除两个低知识异质性团队的人数为两人外,所有团队的人数均为三人。

我们将某行业一上市公司的年报和相关内部财务资料作为实验材料,实验任务要求每个团队根据所提供的背景材料,尽可能挖掘公司的不合规行为,形成初步的审计报告。实验任务结合教学实践在两个教室同时进行,每个教室配备一至两名实验辅助人员,每个教室均有12个高知识异质性团队和8个低知识异质性团队。一个教室限时30分钟完成实验任务,另一个教室不限时完成实验任务。实验完成后,我们采用专家评分法测量审计团队判断绩效,并事先告知被试评分结果按一定比例计入课程成绩。三位财务专业的博士生作为评审专家,对每份审计报告进行评分,打分采用10分制,取三位专家的总分为每组最终得分。

五、 实验结果

表1是四种实验处理下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表2是时间压力和知识异质性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根据表1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在有时间压力组中,高知识异质性组的均值(M=15.2500)明显低于低知识异质性组(M=21.8750),表2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25.775,P=0.000);在无时间压力组中,表1的数据表明高知识异质性组的均值(M=25.5833)高于低知识异质性组(M=22.6250),表2的方差分析显示两者有显著差异(F=9.359,P=0.007)。数据结果表明,存在时间压力时,知识异质性低的审计团队具有更高的审计判断绩效;无时间压力时,知识异质性高的审计团队具有更高的审计判断绩效。由此可见,时间压力从无到有,知识异质性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关系由正向变为反向,假设1得到验证。

同理,根据表1的数据,在高知识异质性组中,有时间压力组的均值(M=15.2500)低于无时间压力组的均值(M=25.5833),且表2的方差分析也表明两者有显著差异(F=83.318,P=0.000);而在低知识异质性组中,表1的数据显示有时间压力组的均值(M=21.8750)与无时间压力组的均值(M=22.6250)无明显差异,无时间压力组的均值略高,表2的方差分析也显示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F=0.536 ,P=0.476)。数据结果表明,高知识异质性的审计团队无时间压力时比有时间压力时的审计判断绩效更强。知识异质性由低到高,时间压力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由不显著变为显著,改变了时间压力影响审计判断绩效关系的程度,知识异质性对时间压力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在知识异质性高的审计团队中时间压力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显著,这与假设2的表述部分一致。并且,知识异质性高的审计团队与知识异质性低的审计团队之间在有时间压力时表现出更大的审计判断绩效差异(表1),这与假设2的表述恰好相反。尽管知识异质性对时间压力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但调节作用的程度与假设2的预测不一致,因此假设2得到部分验证。

下页表3的数据可以进一步佐证假设1和假设2。由表3可知,时间压力和知识异质性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时间压力和知识异质性都可以调节另一方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关系。时间压力对审计判断绩效的主效应很明显(F=46.567,P=0.000),这与假设2中“无时间压力的审计团队比有时间压力的审计团队的审计判断绩效更强”的内容相符,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判断:假设2中除“知识异质性高的审计团队与知识异质性低的审计团队之间在无时间压力时表现出更大的审计判断绩效差异”外,其余部分均得到实验结果的支持。

四种实验处理下变量间的关系可用图1和图2表示。图1显示,在低知识异质性的情况下,有无时间压力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区分度并不明显,只有在高知识异质性的情况下,有时间压力才表现出明显低于无时间压力时的审计判断绩效。知识异质性的高低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区分度,无论在有时间压力时还是在无时间压力时都明显。图2显示,有无时间压力仅对高知识异质性团队产生影响,而对低知识异质性团队的影响不显著。同时,知识异质性高的审计团队与知识异质性低的审计团队之间在有时间压力时表现出更大的审计判断绩效差异。

六、 结论

本文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背景设计情景模拟实验,检验时间压力和知识异质性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时间压力和知识异质性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具有交互效应。时间压力能够调节知识异质性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方向。无时间压力时,知识异质性对审计判断绩效具有正面影响,有时间压力时,知识异质性对审计判断绩效具有负面影响。知识异质性能够调节时间压力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程度。知识异质性高时,时间压力对审计判断绩效的负面影响更大。

在全部被试中时间压力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显著,但实验结果表明知识异质性高的审计团队的审计判断绩效受时间压力的影响,而知识异质性低的审计团队的审计判断绩效则不受时间压力的影响。研究结果同时还表明,知识异质性高的审计团队与知识异质性低的审计团队之间在有时间压力时表现出更大的审计判断绩效差异。知识异质性低的审计团队受时间压力影响很小,这很可能是因为知识异质性高的审计团队在有时间压力时审计判断绩效的下降程度大于在无时间压力时其审计判断绩效的上升程度。

总之,在时间压力视角下探讨审计团队的知识异质性问题,为有效提高审计判断绩效和审计质量提供了参考。囿于实验条件,我们无法对时间压力和知识异质性变量的操作进行更精确的设定,也没有将一些重要的中间变量,如沟通与交流,纳入检验范围,因此实验结果有可能存在偏误,这有待于设计更精细的实验进行验证。

参考文献:

[1]张继勋.审计判断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彭桃英,胡文平.经验、激励因素对审计判断中肯定性倾向的影响[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1(5): 3038.

[3]Trotman K T. Audit judgment research-overview and opportunities for research in China[J]. China Accounting and Finance Review, 1999, 1(1): 3764.

[4]Spilker B C. The effects of time pressure and knowledge on key word selection behavior in tax research[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5, 70 (1):4970.

[5]Pierce B,Sweeney B. Auditor responses to cost controls[J].Irish Accounting Review, 2003, 10(1): 4568.

[6]Pierece,Sweeney B.Cost-quality conflict in audit firm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 2004, 13(3): 412441.

[7]Glover S M. The influence of time pressure and accountability on auditor processing of nondiagnostic information[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7, 35(2): 213226.

[8]Choo F. Auditorsjudgment performance under stress: a test of the predicted relationship by three theoretical model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Finance, 1995, 10(3): 611641.

[9]吴彤.两种认识主体考量下的文本意义复杂性解读[J].系统辨证学学报,2003(1):2629.

[10]王淅勤,陈瑶.信息特性和审计信息风险[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5):2024.

[11]Gibbins M. Propositions about the psychology of professional judgment in public accounting[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84, 22(1): 103125.

[12]张钢,倪旭东. 知识差异和知识冲突对团队创新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7(5):2633.

[13]Rodan S, Galunic C. More than network structure: how knowledge heterogeneity influences managerial performance and innovativenes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4, 25 (3): 541562.

[14]Dahlin K B, Weingart L R, Hinds P J. Team diversity and information us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5, 48(6): 11071123.

[15]Harrison D A, Price K H, Bell M P. Beyond relational demography: time and the effects of surface and deeplevel diversity on work group cohes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8, 41 (2): 96107.

[16]Ancona D G, Caldwell D F. Demography and design: predictors of new product team performance[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2,23(3): 321341.

Time Pressure ,Knowledge Heterogeneity and Judgment Performanceof Audit Team

LI Wanli1,2, YI Mingjin1

(1. School of Management,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2. School of Accounting, Shanghai Institute of Foreign Trade, Shanghai 200336, China)

审计与会计相关知识范文2

关健词: 审计学特点 审计实践教学 目标 问题 改革

审计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有着自己完善的理论基础和独特的方法体系。而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扩展和深化,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审计学的学科特点及审计实践教学的目标

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审计学知识的运用要与社会直接接触,其应用的结果同样也要受许多外部因素影响。从渊源上看,审计学产生于会计学,会计学的理论、方法的运用与发展都会影响审计学的发展。现代审计学的专业性很强,与许多相关学科的理论相互渗透,具有边缘性和综合性特点。综上所述,审计学是一门具有应用性、综合性、边缘性和经验特征的学科。掌握并应用审计学知识,仅仅依靠传统的、侧重理论传授的授课方式是行不通的。

十七大报告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为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办学的永恒话题,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兼顾的培养模式始终是衡量高校人才质量的依据和标准。实践教学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最能体现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从被动地获得知识和一般技能转为积极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激发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审计实践教学改革对于完善审计学科的建设,更好地实现审计课堂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结合,提高审计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目前影响审计实践教学的关键问题

1.实践课程的设置不能满足应用型学科的特点

经验型、应用型学科开设的相关课程应体现出其实践应用的特点。审计教学实践中我们的致命弱点就是授课时间太多,练习时间太少;理论课时太多,而实践性教学环节太少。学校教育只是一种理想化的教育环境,它脱离了真实的社会生活,限制了人的社会化,如果再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训练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就会导致学生缺乏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难以适应复杂的现实社会。

2.缺乏可以参考和借鉴的经验

审计学体系是以财务会计为基础,覆盖业务、人事等方面的监督和促进体系,其实验项目设计需要相关人员精通组织的财务会计和业务事项,把握组织整体的运作脉络。既涵盖会计、审计业务范畴,又要把握审计实务的关键环节,突出审计技能和专业培养;既具备系统的相关专业知识储备,又具有相关的实践操作经验;既体现业务训练,又注重思维培养和逻辑推理。而目前国内各高校开设此专业的院校尚不多,能够推广和借鉴的有关经验更少。

3.实验教材研发滞后

审计模拟实验知识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技术性强等特点对审计模拟实验教学资料的准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到目前为止,审计模拟实验教材仍然很少,教学内容简单陈旧,难以适应审计实务发展的需要。一些学校现有的审计模拟实验教材大多是一些实验指导教师根据一些会计师事务所的现成审计工作底稿,然后加上自己的理解编制而成的。这些模拟材料纯粹是素材,未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它们往往“过于真实”、“过于虚拟”或“过于简单”。而“过于真实”或“过于虚拟”的材料会影响审计模拟实验教学的可操作性;“过于简单”的材料又达不到审计模拟实验教学的效果。

三、进行审计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

审计学虽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它跟其他学科一样,仍然有一个理论结合实际、理论转化实际的问题。将审计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审计实践,这不仅是审计教学改革中的重点,而且是高校审计学教学工作者致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1.转变思维模式

受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审计学的实践教学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成为理论教学的附属。要提高审计实践教学的效果,就必须摒弃这一错误观念,以培养审计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目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素质教育与大学教学的有效融合。其次,要结合审计学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需要,理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以审计学理论为基础,将审计学理论融于实践教学之中,强化实验、实训和实习等实践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不断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再次,要有开放的、兼容的眼光,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将校内课程模拟实验与校外基地实践相结合,将直接操作与间接训练相结合,将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相结合,在教育实践中开拓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途径。

2.构建与优化审计学课程体系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整合、重组课程无疑是构建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审计学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和实验课程体系两部分。对于审计学课程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审计学理论知识和审计学技能,还要掌握会计学、成本管理、税法、财务管理、经济法、数理统计等多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从审计学的角度将相关知识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各方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强化审计实践教学的课程建设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是人才质量提高的前提和基础。强化审计实践教学的课程建设,在强调理论教学的同时,对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教学进行规划,确定实践教学在专业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将实践教学穿插其中(或者进行课堂案例分析,或者进行专业模拟实验教学等)。

(1)案例教学

审计学案例是对审计学理论的支持和具体应用。案例教学法是将源于实践的具有典型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案例作为桥梁,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的教学方法。在审计学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取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好的案例应该既能融会相关知识,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代审计学实务已经涉及经济管理和经济监督的领域,这就决定了审计学的全过程必须是错综复杂和千变万化的。在审计学教学中,通过给学生提供有案情、有场景的“审计实务”,将有利于深化理论教学,巩固学生所学的审计学理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2)审计专业模拟实验

由于审计学的应用性特点,审计专业课程中应渗透实践教学,每门课程都应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审计工作的直接载体是各种票据和账表,涉及商业秘密,审计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往往阻力更大。相比之下,审计模拟实验通过创造一个模拟的审计系统,使学生在模拟的审计实务环境中,根据实验内容的要求,从头到尾自己动手操作。通过这样的模拟实验,学生对审计工作的全貌会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对审计工作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这种实践效果,是审计社会实践所不具备的。由于审计学的基础是会计学,因此,现代审计实验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有赖于学生会计课程实验基础和计算机操作水平。做好审计专业模拟实验教学,重在构建和规划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信息技术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通过强化审计实践教学的课程建设,将本学科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和其他专业相关知识进行科学梳理,确定会计学与审计学的关系,确定审计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的关系,为审计专业实验课时安排、内容组合及人员配备等进行有机融合,能为学生积极参与审计实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好知识储备工作。

4.加强审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审计学是一门强调应用性的学科,审计专业师资的培养取决于两方面。

从教师的角度看,审计学的授业者应该主动地、经常地加强自我修炼,使自身具有培养学生获得真正创造力的能力;应该主动参加实际的审计实践,利用实践的经验提升自己掌握和驾驭知识的能力;应该努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懂得如何获取和运用信息,具有帮助学生释疑解惑、领悟真意的能力;应该能够洞察审计实践的细微变化,捕捉将有可能导致审计学概念、理论和方法体系变化的迹象,能够提出自己的创新性的观点。

从学校的角度看,高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强对审计专业教师的培养:

(1)在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制定相应政策,在现代化教学、实验、科研条件上为教师充分发挥才能创造广阔空间,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投身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加强与国内外审计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创造机会使审计教师能够参加地方或全国甚至国际的会计、审计社会团体活动,增加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交流的机会。(3)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进行讲学、指导工作,以从中获取知识和经验。

5.开发优秀的实验教材

从审计教学的实践来看,审计专业模拟实验教材在审计专业模拟实验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较为完善的实验教材应该能体现审计学相关课程的系统性和审计教学的逻辑性。因此,实验教材应囊括会计学的主要课程,不仅应涉及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内容,还应包括和涉及税收、财务管理、审计等相关内容。高校审计专业教师应主动加入到审计专业模拟实验教材的研究与编写中,按照规定程序收集、整理审计专业模拟实验教学所需资料,力求所选资料有代表性、全面性和合理性,并促进教材的共享。

参考文献:

[1]刘海燕.实践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综述.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4.11.

审计与会计相关知识范文3

审计人员的审计判断最终要表现为一定的成果。这一成果的具体形式就是审计判断绩效。良好的审计判断绩效不仅是高质量审计工作的基础和源泉,还是审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积极追求的目标。同时,审计判断绩效也是衡量审计判断质量和审计工作效率、确定审计人员责任的基础。因此,研究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因素以及审计判断绩效的评价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一、审计判断绩效及绩效函数

(一)审计判断绩效的涵义

什么是审计判断绩效(Audit Judgment Performance)?最为典型的当属Libby(1995)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定义,他认为: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判断与一定的判断标准相符。显然,此定义是对一个好的判断绩效的定义,并不是对审计判断绩效的一般定义,因为审计判断绩效可能好,也可能差。笔者认为,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判断结果与一定的标准的相符程度。这里所说的标准包括效果性和效率性两个方面,一个绩效好的审计判断要同时满足审计效果和审计效率两方面的要求,既要有质量上的保证成本,又不能过高。修正后的审计判断绩效的定义是符合一般的业绩定义的精神的,是以审计判断的效果性或效率性作为指标或标准来界定审计判断绩效的。然而,在审计实践中,审计判断的效果性和效率性是比较难于确定的,从而也就导致了审计判断绩效的计量是比较困难的。

(二)审计判断绩效函数

在以往的研究中,涉及最多的是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因素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是Einhorn和Hogarth(1981a)以及Libby(1983)提出的等式(1)表示的审计判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函数:

绩效=f(能力,知识,激励,环境) (1)

从等式(1)可以看出,他们认为审计判断绩效受审计人员的能力、知识、激励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此后,一些学者进一步研究了知识与绩效及其它影响因素的关系。Bonner(1990)研究了经验和审计判断绩效之间的关系,Frederick(1991)研究了经验和知识之间的关系,Bonner和Lewis(1990)研究了知识和能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Libby(1995)指出,由于知识被其他三个因素及经验决定,因而绩效与四个影响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知识与其他影响因素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知识=g(能力,经验,激励,环境) (2)

以此公式为基础,Libby(1995)构建了知识与绩效及其它影响因素的模型,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这一模型被认为是比较完善的模型。大量的研究都是以此模型和审计判断绩效函数为基础的。在上述两个公式中的环境因素都包括了任务的因素。

笔者认为,等式(1)和知识的前因和后果模型基本上勾勒出了审计判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框架,也与Campbell(1990,1993,1996)提出的绩效行为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我们也认为Einhorn和Hogarth(1981)、Libby(1983)的绩效函数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绩效的影响因素缺乏系统性和脉络,比较零散;二是有些绩效影响因素不恰当;三是对环境因素理解得太窄。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大部分集中在第一个因素,对后三个因素,尤其是环境因素研究比较少。

二、审计判断绩效的主体因素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审计判断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心理过程,因此,审计人员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最为直接的因素。任何一个审计判断的都是针对一定的任务(客体)的判断,因此,审计判断任务就构成了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又一个因素。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我们可以把审计人员判断看作一个由审计人员和审计判断任务系统构成的系统。由于系统与其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审计判断环境同样会影响审计判断绩效。根据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人员、审计任务和审计环境的函数。审计人员因素也称为审计主体因素,是指由审计人员拥有的并带到工作中去的因素;审计任务因素是指需要审计人员作出审计判断的项目;审计环境因素也称系统因素,是指与审计判断绩效有关的所有的审计判断主体、审计判断项目之外的因素,它们不受审计判断主体的影响。据此,审计判断绩效函数可以表示如图。(图见11期杂志)

根据以上我们对主体因素的界定,影响审计判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Einhorn与Hogarth(1981)、Libby(1983)的绩效函数中的前两个因素知识和能力属于主体因素。但用这两个因素概括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主体因素是不全面的,需要进一步研究。我们认为,审计判断主体因素应包括:性格、陈述性知识、智力技能或经验、努力程度。

(一)性格

性格是个人在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人格心理特征,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由于客观事物对人的影响以及人对影响的反应而形成的一定的态度体系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性格最能表征一个人的个性差异。因此,它同样能够表征个体判断绩效方面的差异。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性格进行了分类。如A·培因和T·查理按照理智、意志和情绪哪一种在性格结构中占优势来把性格分为理智型、意志型和情绪型三种。H·A·威特金按照两种对立的信息加工方式把人分为依从型和独立型。

在经济学中,根据人们对风险的态度把人分为风险偏好型、风险中立型和风险厌恶型三种。审计人员在做出审计判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承担判断错误的风险,但承担的风险的大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对待风险的态度。如果一个风险偏好者进行审计判断,其判断结果往往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从而进一步把其本身、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置于高风险的境地。风险厌恶者在进行审计判断过程中往往会设法使审计风险降到最低,从而导致审计成本上升、效率下降。应该说以上两者的审计判断绩效都不好,但就两者比较而言,后者的审计判断绩效强于前者。因此,我们认为风险中立者,或者考虑审计效率的风险厌恶者,具有取得良好审计判断绩效的基本素质。

(二)知识、技能、经验、记忆

一般来说,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但对个体来说,知识是指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显然,这里所说的知识是指个体已经获得的知识。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由人们所知道的事实组成,这些知识一般可以用语言进行交流,它可以采取抽象和意象的形式;程序性知识是指人们所知道的如何去作的技能,此类知识很难用语言表达。比如,许多人都会骑自行车,但却讲不清这种知识;许多人能流利地说本族的语言,但却说不清语法规则。在审计判断过程也是如此,有经验的审计人员虽然做出了正确的判断,但却说不清审计判断是如何做出的。因此,程序性知识也就是智力技能,即完成各种智力程序的能力。显然,程序性知识是长期实践逐步积累形成的。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判断,这两方面的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审计判断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审计人

员从事此项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无论在哪个国家,要成为胜任的审计人员,就必须首先通过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因此,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既是对要成为从事审计业务的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是否具备从事此项业务的基本知识的检验。同时,审计人员做出正确的审计判断还需要具有程序性知识,也正是这些程序性知识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审计人员的个体的判断绩效的差异。因此,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都影响审计判断绩效,但后者影响更大。

在Einhorn与Hogarth以及Libby绩效函数中,把能力(Ability)作为审计判断绩效的变量。这里所说的能力不是指普通心理学中所说的能力,而是指完成信息编码、检索和分析任务的能力。这一定义是从信息加上角度出发的。从普通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认为,这里所说的能力相当于技能。技能是人在活动中运用有关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稳定的、复杂的动作方式系统,这里的动作是广义的既包括外显的实际操作,也包括了内隐的智力动作。技能按其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类,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动作的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但以抽象思维为其主要成分。因此,Einhorn,Hogarth和Libby绩效函数中的能力应属于智力技能范畴,而智力技能就是程序性知识。

一些研究审计判断的西方学者(比如,Libby,1995等)把经验作了更加广泛的定义,认为经验是包括第一手和第二手与任务相关的能够提供在审计环境中学习的机会的广泛的境况。根据此定义,经验不仅包括亲自参与完成实际审计的境况,也包括复核其他人的工作、收到上级人员的复核评论、收到结果的反馈、与同事讨论其他审计、阅读审计指南和培训。此定义存在以下两个不足之处:一是把经验界定为可提供学习机会的境况是不恰当的,各种提供学习机会的境况只能是为增加经验提供了条件,或者说是积累经验的过程,但不等于是经验本身,经验应该是这一过程形成的结果;二是过于宽泛,包括了学习间接知识和获取直接经验的境况,很难划清知识和经验的界限,也不能体现经验的实践性的特征。因此,我们认为审计人员的经验应界定为:直接通过实践形成的技能,或者说是技能经验的具体表现形式。它通过技能的形式影响审计判断绩效。Marchant(1990)也指出,间接经验形成一般知识,直接经验形成具体知识。依此就可以比较好的解释为什么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能够作出正确的审计判断,因为它们具有比较高的技能,而这些知识又需要长期的审计实践的积累。

被认为与审计判断绩效有关的另一个因素就是记忆。记忆是过去经历事物的反映。记忆与审计判断绩效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心理学家Hogarth(1985)指出,一个好的记忆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好的判断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一些研究人员(Pumlee,1985;Moeckel和Plumlee,1989; Frederick,1991)研究了记忆与审计判断绩效的关系并指出:在完成一个具体任务期间,在收集审计证据的过程中,记忆对决策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记忆与经验、技能等要素是什么关系?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它们是把记忆作为导致不同经验差别的原因来看待的。大量有关记忆的研究是在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和新手之间进行对比。有的研究(Frederick,1991)表明,经验的审计人员存在着一个图表式的记忆结构,对内部控制优先回应,而新手只能根据线索回应;也有的研究(Choo和Trotman,1991)表明,有经验的审计人员能回忆起更多的与持续经营假设不一致的信息。我们认为,记忆既是形成经验的手段,也是经验的内在形式。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审计人员的陈述性知识、智力技能或程序性知识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直接因素;智力技能是经验的具体表现形式;记忆既是经验的形成手段也是经验的内容。当然,陈述性知识和智力技能也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雇员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是个体内部因素(能力和性格等)、个体的外部因素(所受的教育、培训、经历等)的函数。上述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与判断绩效之间的关系如图。(图见11期杂志)

(三)动机和努力程度

动机是激发个体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因此,审计人员的判断绩效不可避免地要受其动机的影响。正因如此,一些绩效评价的研究者(Campbelletal,1993)把动机作为影响绩效的直接原因。我们并不否认动机在绩效中的作用,但把它作为影响绩效的直接因素是值得商榷的。

在影响审计判断的绩效的诸多主观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审计人员的主观努力程度,努力程度是一个主观性最强的因素。在一项审计判断中,审计人员努力和不努力、努力程度大小都会导致审计判断绩效的不同。努力应该是审计判断绩效的直接影响因素。而审计人员的努力程度来自于审计人员的动机,动机越强努力程度也就越高。一个特别重视个人声誉的审计人员比一个不太重视个人声誉的审计人员的审计判断绩效要好。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努力程度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直接因素,动机通过影响努力程度来影响审计判断绩效。审计人员的动机受需要和激励两个因素的影响。努力程度除直接影响审计判断绩效以外,还影响陈述性知识和智力技能,审计人员的努力程度与其陈述性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成正向关系。努力程度、动机、需要与审计判断绩效的关系如图。(图见11期杂志)

三、审计判断绩效的任务因素和环境因素

(一)任务因素

我们认为,任务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主要因素之一。任务的特点不同,对审计判断绩效影响是不一样的。Hogarth(1985)指出,审计判断的正确性是个体特点和任务环境结构的函数。任务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任务的复杂性、任务的重复性、任务的规范化程度、任务的类型和任务质量等,其中前两项受到了广泛关注。任务的复杂程度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如表。(表见11期杂志)

从上表可以看出,任务越复杂,其不确定性程度越高,需要的审计人员的判断能力也就越强。因此,比较而言,复杂程度越低,或者说任务的结构化程度越高,越容易取得好的判断绩效。审计人员不断重复的参与同类审计项目有利于积累丰富的审计经验。

(二)环境因素

Libby和Lufut(1993)指出,审计判断的环境因素包括:判断指南和技术辅助工具、多层组织的背景、责任关系、连续的多期的判断任务以及为了得到一个好的绩效的相当程度的货币激励、时间压力等。无疑上述环境因素都会对审计判断绩效产生影响,但这些因素基本上局限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范围比较窄。事实上,审计人员做出审计判断不仅要受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事务所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行业状况和社会环境等。因此,我们认为,环境因素应包括影响审计判断主体和客体的各种环境因素,既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环境因素,也包括会计师事务所之外的环境因素。内部环境因素包括多层组织背景、责任关系、激励和时间压力、组织文化等;外部环境因素一般包括被审计单位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由于有关环境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多,这里不再具体展开分析。

审计与会计相关知识范文4

一、肯定意见:认为损害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美国国会委员会、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共监察委员会、注册会计师职责委员会等在不同场合公开宣称,会计师事务所向同一委托人同时提供审计和非审计服务,会损害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支持这一意见的理由如下:

1.知识溢出效应(knowledgs spillovers)。地对“知识溢出效应”,Simunic(1984)的解释是:“管理咨询服务和审计服务的成本函数具有显著的相互依存性,……如果审计产品中产生对管理咨询服务产品有用的知识,和/或,管理咨询服务产品中所获的知识用于减少审计服务的边际成本,这一被观察到的关系就会出现。”这一观点表明,会计师事务所可能为非审计服务(审计服务)的购买者提供更有效率(如较少的努力)的审计服务(非审计服务),因而获得经济租金。

Beck等(1988)也指出:同时提供审计和非审计服务导致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人之间日益增加的经济连结。他们认为,由于预期“知识溢出效应”可能降低成本,会计师事务所有可能向委托人提供费用折扣,这样在竞争性市场上,审计委托人就有可能倾向于向同一会计师事务所购买非审计服务。会计师事务所的费用折扣显然具有利益动机,因为:一方面可以长期为委托人提供非审计服务;另一方面,限制竞争对手获得审计成本函数的信息,以免增加其在将来竞争中的报价能力,从而可以长期为委托人提供审计服务。日益增加的经济连结可能损害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归纳起来,“知识溢出效应”是指:提供非审计服务所获得的知识,可能向审计产品“溢出”,从而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产品的效率。若审计产品效率的改善所降低的成本,全部或部分被会计师事务所获得,则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委托人之间有了经济连结(economic bond-iug),经济租金就自然产生了,这一利益动机会使注册会计师按照委托人的意愿解决某些争议,从而就损害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2.审计费与非审计服务费相互依赖(interdependen-cies)。“审计费与非审计服务费相互依赖”是指:审计费与非审计服务费呈正相关关系,委托人向同一会计师事务所同时购买审计和非审计服务时支付的审计费,要显著高于只购买审计服务的委托人所支付的审计费。

这是一个有违常理的现象,既然“知识溢出效应”可以带来审计(非审计)服务效率的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可以据此提供价格折扣,为什么委托人愿意支付更高的审计费呢?原因可能是:(1)审计服务中所获得的知识向非审计服务“溢出”,可以使会计师事务所更好地为委托人提供非审计服务,委托人愿意支付较高的审计费。(2)同时购买两种服务使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委托人试图继续维系这一关系。(3)委托人试图通过支付较高的审计费来购买会计原则;由于与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相联系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往往是无法直接观察和测试的,在利益动机驱使下,注册会计师有可能做出不适当的让步。

总之,“知识溢出效应”和较高的审计费都可能损害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二、反对意见:认为不损害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也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同时提供审计与非审计服务不影响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归纳起来,持反对意见的理由如下:

1.实证研究并不完全支持“知识溢出效应”对独立性的损害。虽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分别于1978年、1981年、1982年连续在《会计公告》第250号、第296号、第304号上讨论了非审计服务与注册会计师独立性之间不同方面的关系,但所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受到损害。Glezen andMilliar(1985)通过考察委托人购买非审计服务之前和之后,股东对注册会计师支持率的变化情况后得出:“对所研究的公司而言,股东没有发现非审计服务的水平影响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2.委托人有限制地同时购买审计和非审计服务的内在动机。根据委托理论,审计委托人对独立审计的需要是因为它希望注册会计师证明其财务报表表述的正确性和其行为的正当性。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注册会计师的作用是提供审计监督,减少委托成本。所以审计委托人对可察觉的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的损害是相当敏感的。如果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受到损害,那么就会减少期望的审计监督价值,审计委托人的成本就会增加。鉴于此,审计委托人有限制向同一会计师事务所同时购买两种服务的内在要求。其做法一般是:(1)通过控制同时购买的比例,来限制注册会计师与审计委托人之间的经济连结。(2)定期和不定期地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保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当然,对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公司而言,委托人要求外部审计完全是为了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损害独立性的问题不会出现,委托人也不会因此而限制对非审计服务的购买。

Parkash和Venable(1993)采用多重回归分析方法,测试是否委托人按照可能出现的潜在的成本来改变对非审计服务的购买。他们的测试结果表明,与预期的成本相关的变量,显著地解释了不同部门向同一会计师事务所重复购买非审计服务的不同;这些相关变量包括:管理层所有权(management ownership),外部投资集中程度(outside investment concentration),财务杠杆(leverage)等。他们认为,在非重复购买的情况下(即定期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知识溢出和经济连结是相当有限的,对独立性和可信度的损害也是有限的。

3. 较高的审计费与注册会计师的努力程度相联系。Palmrose(1986)在发现委托人向同一会计师事务所同时购买两种服务,支付较高的审计费的同时,还发现委托人向不同会计师事务所购买两种服务时也支付较高的审计费。她的这一发现弱化了“知识溢出效应”的观点,因为对不同时提供审计和非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而言,不可能有知识在审计服务中的溢出,也不可能因此而产生经济连结。她推测,较高的审计费可能是因为非审计服务能提供审计线索,从而使注册会计师对同时购买两种服务的委托人的审计需要更多的努力。Davis等(1993)的研究进一步表明,虽然同时购买非审计服务的委托人支付较高的审计费,但它是与注册会计师额外的审计努力相联系的,在他的这一研究中,衡量审计努力的指标是加权和不加权的审计时间。其研究并不支持“知识溢出效应”提高审计产品效率,从而导致注册会计师在客观公正性上做出让步,影响其独立性的观点。

综上所述,美国会计理论界对会计师事务所向同一委托人同时提供审计与非审计服务,是否会损害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的问题上,并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

三、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提供非审计服务的若干建议

近年来,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使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界日益关注非审计服务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影响。李维安等(2001)甚至建议,禁止提供非审计服务,以保证审计质量,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对此。笔者拟结合美国会计理论界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几点建议。

1.不宜禁止会计师事务所提供非审计服务。会计师事务所提供非审计服务本身就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我国不宜禁止会计师事务所提供非审计服务,理由如下:(1)对会计师事务所提供非审计服务是否会影响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我国会计理论界对此仅限于规范研究,而少有实证研究,无法判定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是否受到损害;从美国会计理论界对此问题的实证研究来看,其结论也并没有一致地证明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受到了损害。因此,当前比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持现状,继续进行理论研究,尤其需要的是加强实证研究。(2)目前,我国经济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且我国现已加入WTO,注册会计师利用其专门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委托人提供非审计服务正当其时。(3)随着会计师事务所改制的完成,全国性规范的审计市场将会逐步形成,审计市场的竞争将会日趋激烈,禁止会计师事务所提供非审计服务,将会使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在经济压力下,采取某些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招揽业务,这样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损害可能更大。

2、采取相关措施规范会计师事务所提供非审计服务。全面禁止不足取,放任自流也不足取。我国证监会、财政部、注册会计师协会以及其他管理部门,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会计师事务所提供非审计服务进行规范,确保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不因此而受到损害。

(1)成立专门委员会或专门调查小组展开调查研究。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和证券市场的繁荣,都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加强对注册会计师业务的监管,而增加或减少向会计师事务所购买非审计服务又是委托人据以诱惑或胁迫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主要方式之一,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可能因此而受到损害。因此,我国相关管理部门应对此展开调查,推动理论研究,为其发表指导性意见和制订相关的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2)限制委托人向同一会计师事务所同时购买两种服务,定期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为确保我国注册会计师在实质上和在第三者面前呈现应有的独立性,我国相关管理部门应该限制委托人向同一会计师事务所同时购买审计和非审计服务,强制性地要求委托人定期更换会计师事务所。至于隔多久更换一次,要视监管力度的强弱、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声望而定,还要考虑委托人的更换成本(包括搜索成本、菜单成本和摩擦成本等)。

审计与会计相关知识范文5

关键词:医院;内部审计;复合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072-02

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审计工作的领域与职能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多领域知识开始渗透于现代医院的审计领域,所以,新形势下,我们需要综合素质更高的内部审计复合型人才。复合型审计人才既要具有丰富的审计相关专业知识,能够准确,全面的整合审计资料,完成基本审计工作,又对其他多领域知识有所研究,综合知识水平较高。另外还能对宏观经济形势做出较好的综合判定,以及较好的沟通、学习等能力。

一、专业复合型审计人才应当具有的素质能力

1.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多领域知识。复合型的审计人才不但要熟悉审计相关法律、法规、税法等法律知识,还应该具备管理、金融、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综合对财务、管理等多个领域作出全面整体的把握,为医院的管理层提供精确、完整的多方面详细分析,评估医院的财务状况和发展趋势,对重要项目之间的相关程度作出结论及报告。目前,许多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都局限于单纯的财务收支或医院相关收费等方面,没有科学系统的审计流程,所以,就需要我们的审计人员利用从专业的角度进行改革、控制和审计。

2.持续学习能力。社会不断发展,现实情况日新月异,形势错综复杂,审计相关法律法规也都处于不断的更新完善之中。作为一名复合型的审计人才,必须具备持续的学习能力,不能止步不前,要顺应医院的发展和时代要求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热情,不断进行学习,充实自身,丰富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以适应新形势下复合型审计人才的业务需要。

3.计算机应用能力。审计工作信息化数字化是未来审计工作的趋势,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将会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内部审计流程,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现代医院内部审计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相关审计人员要积极学习各种计算机技术和知识,了解医院网络安全控制情况,理解医院对网络环境的安全保密计划。

4.沟通能力,创新意识。有效的沟通可以取得组织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促进协调,减少冲突,改善与组组织各成员之间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内部审计成员之间信息共享,互相学习,可以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内部审计工作力量。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情况又要求审计人员应该有不断创新的意识,时刻紧跟时展与医院的各项发展。要勇于接受新挑战,学习新技能,研究新成果。

5.服务意识与自律能力。审计人员是为广大人民和整个社会服务的群体,医院的内部审计人员更是立足工作,服务大众的,所以,所有医院审计工作者都应该时刻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始终以服务者、协助者、帮助者的姿态进行各种审计工作。同时,要有清醒的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严格自律。

二、有效进行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办法

1.注重理论和实务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医院领导要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养,督促他们在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的基础上,一定不能忽视并拓展专业知识领域,而且要努力加强实践活动和电算化训练。医院要尽可能多地组织相应的培训和讲座,并结合考核制度,考核与鼓励并举,使审计人员不断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增强实战能力和综合素质,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

2.注重多学科多专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培养模式。审计人员在学好本专业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多地学习金融、法律、管理等多方面知识,多领域交融吸收渗透,有机结合,努力成为多能力、多技巧的复合型人才。要注重实际审计需求,积极吸收多领域专业人才,这样既可以减少审计培养成本,又可实现审计所需目标。

3.知识和素质并重的培养模式。除了专业知识,努力进行道德修养,创新意识,交际能力,思维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培训对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同样十分重要。审计人员除了过硬的专业能力,还要积极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等,具备较好的保密法律意识和素养,做到自觉遵守保密制度,自觉规范保密行为。同时,医院还要努力培养广大年轻审计工作者的责任心和学习积极性等,努力培养肯钻研、有上进心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审计人员。

三、总结

随着国家财政部、卫生部的不断重视,内部审计制度的日益完善,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医院的内审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专业的复合型审计人才较为紧缺,需要加大培养力度。所以,医院的领导、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都要进行不懈的努力,加强和完善各种控制及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为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的更好发展提供生力军。

参考文献:

[1] 程晓燕,翁文基.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审计&理财,2008,(10):11-12.

[2] 陈佳俊,贺颖奇.当代国际内部审计的变化与中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机会[J].审计研究,2010,(2).

[3] 胡可为.浅析知识经济时代医院内部审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8):15-23.

审计与会计相关知识范文6

【关键词】 创新型; 审计人才; 高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企业的形式、规模、交易内容显得日趋复杂,审计工作在维系经济发展秩序中的监督作用愈显重要,社会对创新型审计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提高。我国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的重要阵地,应及时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其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存在的问题,转变创新型审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创新型审计人才的供给上关注创新型审计人才的培养数量、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为社会输送一专多能、具有创新能力的审计人才。

一、创新型审计人才

创新是一种能力和精神,是一个人素质的内在体现。创新型人才可以凭借其创新能力,在其所在领域打开局面,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创新型审计人才也是如此。成为创新型人才需要一些与生俱来的能力和品质,但是后天的培养环境和方法对于开发人的潜能也是非常关键的。创新型审计人才的培养应当注重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两个方面。

(一)创新型审计人才的知识结构

从知识结构来看,包括所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首先,创新型审计人才在熟悉审计业务的基础上,应了解和掌握计算机、法律、经济管理、工程技术等相关知识。工业、农业、商业、金融业、服务业、行政事业单位等行业之间的具体行为标准和记账差异使得仅仅熟练掌握审计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审计工作的需要。应用相关软件并掌握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达到传统审计方法和技术难以取得的效果;掌握相关法律、准则、规章制度和行业规范政策等有利于在开展不同的审计业务时区别对待,做到依法审计,维护审计工作的权威性;熟悉经济管理知识有助于深刻理解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方向和任务,在相关审计工作中发现问题和漏洞;工程技术要求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科学理论和技术解决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掌握以上多类相关知识应符合“一专多能”的要求,创新型审计人员在审计知识以外的某一个或多个领域应当具有较深的专业修养和经验积累,在处理此类审计工作时具备一定优势并能解决一些困难。具有广博而深远的知识文化内涵有助于增强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开展创新审计工作和实践的必要条件。

(二)创新型审计人才的能力素质

创新型审计人才的创新特点应主要体现在能力素质方面。

1.具有创新精神。创新型审计人才凸显的创新精神一方面来源于其知识结构所给予的能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可归结为永不言弃、敢于克服难题的拼搏精神。其实不论是自信心,还是拼搏精神,都是创新型审计人才追求出色完成工作、取得开创性成绩、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动力,是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个性体现。

2.具有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审计环境、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和技术都发生了比较深刻的变化,审计工作本身不再局限于监督一些会计处理上的错误,更为重要的是在维系国家经济与安全、规范整顿经济秩序的过程中发现一些较为复杂、更为隐蔽的经济问题,而创新型审计人才应体现其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要求能够发现问题,并及时发现问题。创新型审计人才应能够凭借其创新眼光和独特视角及时发现一般审计人才难以察觉的问题。

3.具有超强的敏感性和丰富的想象力。具有超强的敏感性才能引起对在特定的审计环境下从事审计工作中发现问题的思考,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质疑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和问题之间的内在关系。敏感性和想象力有助于创新型审计人才创造性地运用其复合型的知识结构,综合全面、动态有效地分析和解决各种复杂的审计问题。

4.具有勇于突破常规的品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规范性、保密性、准确性等都体现了其遵循科学规律和政策制度的要求。审计工作应建立在遵循科学和遵守政策的基础上,但是当遵循科学规律的条件或是政策制度的实施主体发生变化时,创新型审计人才要善于突破思维定式,发扬挑战常规、勇于创新的精神。

5.具有敢于挑战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对审计人才的创新性要求本身就是为了解决一些困难,承担一定的风险。挑战精神是创新型审计人才开展审计工作的动力,坚持不懈是其能够克服苦难、完成工作的品质保证。

二、创新型审计人才高校培养模式

高校作为培养审计人才的重要阵地,创新型审计人才的输出对高校培养模式提出了特定的质量要求,主要应兼顾创新型审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两个方面。

安徽省作为中部大省,肩负着中部崛起的历史使命。随着皖江城市带的建立以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正式批复,安徽省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根据安徽省工商管理局最新数据,截至2010年3月底,全省实有外商投资企业5 611户,其中投资总额在1 000万美元至5 000万美元的外商投资企业488户,投资总额在5 000万美元以上的87户,外商投资总额280.09亿美元,注册资本161.08亿美元,外方认缴出资117.34亿美元。据海关统计数据,2010年前三季度,安徽省外贸进出口总值173.1亿美元,与2009年同期相比增长54.9%。其中,进口84.4亿美元,增长76.9%;出口88.7亿美元,增长38.5%。全省外贸进出口、进口、出口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平均增幅17、34.5和4.5个百分点。投资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越发展,审计工作的“信息验证中心”和“管理监控中心”的地位则越突出。在安徽省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研究安徽省高校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安徽省高校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的知识结构

学校在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的过程中,审计及其相关学科的课程设置情况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体现创新型审计人才的知识结构水平。表1列举了安徽省6所高校审计专业设置和主要课程安排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安徽省高校在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的知识水平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培养审计人才的意识

从表1可以看出,在六所高校中,有四所高校以培养会计和财务管理人才为主,只有安徽工业大学和安徽财经大学设置了审计学专业,安徽财经大学同时设置了注册会计师专业。由于审计人才与会计和财务管理人才在本质上存在差异性,单一地培养会计和财务管理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创新型审计人才的需求。在安徽省经济腾飞的关键性阶段,省内高校应在培养会计和财务管理人才的基础上,重视审计人才的培养,为输出合格审计人才腾出一定的空间。

2.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的针对性不强

由于审计主体的需求差异和行业差别等原因,安徽省高校在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的过程中难以清晰“一专多能”本质内涵。在这里,“一专多能”应要求培养的创新型审计人才在深入了解审计学基础课程的前提下,专门地、有针对性地熟悉审计领域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知识内容。

高校培养审计人才应在总体结构上满足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大审计主体的需要,同时也应体现各个行业对审计人才的要求。安徽工业大学和安徽财经大学在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的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在审计课程设置上缺乏体现政府审计的财政审计、金融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行政事业审计、外资审计、农业资金审计等内容;在内部审计方面只有《内部控制学》、《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经济效益审计》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培养内部审计人才的要求,但是内部控制只是内部审计的一个方面,至于内部审计学所阐述的其他内容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得到体现;在社会审计课程设置上缺乏体现社会审计知识的整体课程框架,虽然相应地在《财务审计》、《管理审计》等课程中能体现社会审计的内容,但是在注册会计师和会计事务所等社会审计知识的主要内容上还没能明确相关课程设置的重要性。除了安徽财经大学设置的《投资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金融业的需要,上述高校在审计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上同样难以体现行业差异性对审计工作的要求。

3.知识结构体系不能全面体现其他相关学科的重要性

创新型审计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熟悉审计和会计专业知识,了解并掌握计算机、法律、经济管理、工程技术等相关知识。根据表1,在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所设置的课程中,《电算化会计与审计》、《管理信息系统》等体现了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的计算机水平要求;《经济法》等体现了法律知识要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等体现了经济管理知识的要求。考虑到学校所偏重的专业类型,在工程技术知识培养方面缺乏一定的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上述六所高校在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的工程技术知识上有所欠缺。

假设上述六所高校在安徽省高校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代表性,综上所述,安徽省高校在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的知识结构方面应加强以下方面:首先,加强审计专业学科建设,明确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在审计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上应注重培养区别行业和审计主体的专门的创新型审计人才;再次,应加强特别包括工程技术知识在内的其他相关知识的课程设置;最后,可以尝试引进相关行业、领域人才或畅通高校内外部交流途径,逐步完善创新型审计人才课程设置对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的要求。

(二)安徽省高校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的能力素质

前面归纳了创新型审计人才的能力素质包括创新精神、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超强的敏感性和丰富的想象力、勇于突破常规的品质、敢于挑战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五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所积累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息息相关,但是更重要的应体现在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综合分析能力和从事审计工作的专业眼光建立在完善的知识结构基础上,由于前文对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已作陈述,这里主要针对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的能力素质采用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进行相关论述。

1.贯彻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思想。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以用为主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审计知识、学到审计知识、用到审计知识的兴趣。多媒体教学有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取向,在学习兴趣的方面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在感官上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互动式教学在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对观察事物的敏感性也有所帮助;案例教学的直观性对学以致用的要求在创新精神、发现问题的能力、勇于突破常规的品质等能力素质的培养上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开设审计实验室、安排实务界专业人士兼职教学任务、沟通政府、企业和事务所实际审计工作教学渠道等有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超强的敏感性和丰富的想象力等素质。

3.完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创新能力的培养应鼓励学生自身从事对实现其个人价值的追求行为,完善学生获得相应研究和社会实践成果、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培养学生包含五个方面能力素质的创新能力。

4.制定合理的创新能力测评标准。在课堂问答、社会实践、实验设计、课题研究、参与社团组织和文体活动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敢于挑战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等创新能力进行综合测评,有助于学生在基础课程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上合理分配时间,凸显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赵珊.创新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审计月刊,2006(16):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