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原理范例

生物科学原理

生物科学原理范文1

物理学科是从八年级开始的课程,初学物理的学生感觉物理很抽象、很难懂。为了让学生学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理知识,将物理知识生活化、直观化,变得更具有可操作性,让每个学生都喜欢上物理,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理课程资源进行物理学的认知教学。上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家庭里的课程资源进行认知教学,拉近物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热爱物理学知识,提高自主认知的兴趣,并能有效引导幼儿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进行“认识物理学”的教学时,这是初中物理的开篇课程,也就是物理的第一堂课,这是学生对物理的概念、物理知识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进行的教学。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按照教材的内容照本宣科,学生对物理的理解效果很差,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尽可能利用生活课程资源,让学生感觉物理就在身边,这样教学,学生才能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教师从家里带来收音机、电话、电灯、热水器、手电筒、剪刀等生活用品,通过视频短片简短说明他们是什么时候发明出来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它们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等等。学生看得很认真,听得很仔细,感觉物理很亲切,物理就在身边。又如,教师用手指沾上水在黑板上写字,过一会儿水不见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极大地激起了学生对物理的好奇心,使学生树立了学好物理的自信心。在进行这一演示的过程中,教师教给了学生学好物理的科学方法,即学会观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分析讨论等,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二、巧用生活课程资源引入新课,通过物理现象刺激学生求知欲,提高教学实效性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实验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实效性。我们知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物理教学时,生动趣味的导入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实验室有很多器材可供我们选用,作为教学导入用具。但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进行新课导入,更能使物理教学贴近人心,贴近生活实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觉到物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高教学实效性。比如,在进行“电现象”的教学时,教师和学生都从家里带来了梳子,上课伊始,大家用梳子梳理头发时,发现头发会被梳子带走,头发会很蓬松。师生发现同样的问题,那是什么原因能让梳子带走头发呢?为什么用梳子梳理过的头发会很蓬松呢?基本所有学生都没有往“电现象”上考虑,教师一语道破这是“电现象”的原因。学生很好奇,电现象竟然有如此威力,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很快就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收到很好的教学实效。

三、巧用生活课程资源进行实验探究,通过亲身体验感悟物理知识的本质,综合提高物理实验技能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实验也是物理教学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新课程理念倡导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进行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体验物理实验过程,从中感知物理知识,提高实践技能。这也是体现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原则。通常我们说的“坛坛罐罐做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利用生活课程资源进行自主探究,既方便了取材和操作,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比如,在进行“乐音的三个特征”的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自制学具进行本节课的学习。材料是多条橡皮筋,有长短相同但粗细不同的,有粗细相同但长度不同的,固定支架一个,将橡皮筋固定在支架上,使橡皮筋的两端和支架的高度相同。上课时让学生自己探究相同长度、拨力,不同粗细的橡皮筋发声特点,探究相同粗细、拨力,不同长度的橡皮筋的发声特点,探究相同长度和粗细的橡皮筋在不同拨力的作用下的发声特点。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学具进行研究性学习,边探究边讨论,探究得特别火热,很快得出科学结论。这种教学方式,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掌握了科学的物理学习方法———控制变量法,大大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四、结语

生物科学原理范文2

生物教学提问策略要注重层次性,由“表”及“里”.通过教师设计的问题组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深处,同时,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前后关联,层层深入,所以教师设置的问题要循循善诱,这些问题能帮助学生拾阶而上.例如,在讲“质膜的结构模型”时,教师可提出一系列“层递式”的问题:(1)溶于脂质的物质容易通过质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能通过质膜,这一事实可以推测质膜的组成成分中含有什么物质?(2)将红细胞膜上的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展开,这片磷脂层的面积是原来红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据此得出什么结论?为什么?(3)质膜易被蛋白酶水解,说明质膜的组成成分中有什么物质?(4)质膜中只有蛋白质和脂质这两种物质吗?(5)组成质膜的三种物质是如何排布的?(6)质膜会流动吗?通过以上问题组的设计,学生就能充分理解质膜的成分及流动性,并且帮助学生建立一种质膜的动态模型,犹如在观看质膜结构模型的动画,栩栩如生.

2生物教学提问要有科学性

(1)联系生活实际提问

生物科学来自于实践,应用于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时一定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解生物学理论时有思考的落脚点.

(2)利用生物科学史提问

生物科学的发展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历史过程,生物科学史记载的是科学家们不畏艰难困苦、奋力攀登科学高峰的历史.在这些科学史中,蕴涵了很多令人欣喜的成功,也有很多令人遗憾的失败.利用生物科学史作为课堂教学提问的背景材料,不仅能让学生获得新知识,还可以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另外,可让学生学习科学家不怕困难、不畏艰辛、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从而促进他们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根据知识点和概念提问

对于生物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等基础知识,在课堂教学提问中,教师可以通过归纳和总结,用知识点和概念的形式直接进行提问.例如,在讲“分离定律”时,教师可利用课程中的知识点和概念,直接提问:什么是性状?什么是相对性状?什么是显性性状?什么是隐性性状?什么是性状分离?什么是等位基因?什么是表现型?什么是基因型?让学生直接理解提问中的知识点和概念.这样,既落实了和遗传定律相关的很多基本原理和概念,又帮助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比较,更好地理解分离定律的实质和内容.

(4)借助知识的逻辑性提问

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教一个人某门科学,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要教如何他参与到建立知识的过程中来.根据布鲁纳的认知理论,就要求教师在讲授生物科学知识时,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生物科学知识体系,而不是仅仅给学生一个结果.例如,在讲“无籽西瓜的形成”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组提问:培育无籽西瓜的方法是怎样的?正常雌花未授粉为什么不能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来源和作用,然后提出矛盾.无籽西瓜没有种子,为什么能形成果实?这组问题逐个深入,步步提高,逻辑性较强,教师可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作为启发点,借助前后提问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处发展.实践证明,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助知识的逻辑性提问,对于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原理和概念,形成生物科学知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5)利用对比进行提问

对于生物学中一些相近或相似的原理和概念,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中可以通过建立图形、表格、概念图等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的认识.例如,在讲“细胞呼吸”时,教师可从两种呼吸方式的反应条件、产物、分解程度、能量释放及对生物体生命活动的意义进行列表比较,从而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异同点,认同两种细胞呼吸方式是相辅相成,共同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

3生物教学提问要难易适度,因材施问

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以及理解、接受生物学知识的能力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提问的难易程度,做到因材施问.例如,在讲授基因重组的时候,如果直接问“基因重组发生在什么时期?”对于有些学生可能一下子反应不过来,他们不知道该从哪个方向去思考和回答,很迷茫.如果换成以下问题:“哪些行为会导致基因重组?他们发生在什么时期?”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快回答出来.

4生物教学提问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物教学提问也应如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的过程中,要善于从蕴藏着无穷奥秘的生命现象中,从生活实践过程中,从生物科学理论和技术迅猛发展过程中,寻找、挖掘、提炼、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调动学习主动性,带领他们走进充满乐趣的生物科学世界.例如,在讲“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时,可以提问:自然界的生物为何有些有雌雄之分,有些没有?生男生女是由谁决定的?对全国色盲患者的统计结果表明,男性当中色盲的发病概率为7%,而女性色盲的发病概率只有0.49%,为什么男性发病概率比女性高这么多?这些与学生距离非常近的问题往往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此时,学生的兴趣马上就会被调动起来,从而帮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5总结

生物科学原理范文3

【关键词】生物科学史;高中生物教学;教育价值

前言

生物科学史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它具体反映了生命科学的产生、形成、发展以及相应的变化过程,在深入探讨生物科学史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蕴含其中的科学精神、科学规律以及科学方法等,这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那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价值应如何彰显和体现呢?笔者以高中生物人教版教材为例,就此问题作以下探究。

一、借助生物史导入课题,有效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

高中生物的知识点比较多,其学习难度相对比较大,为了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课题导入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地导入课题呢?具体而言,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为学生设计合理的课堂导入情境,从而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更多的学生充分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比如当学生学习到必修2“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一节时,在课本内容讲解之前,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谚语所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否正确,它折射了什么样的生物学道理?”通过这样的课题情境导入,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后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本内容阅读和思考,学生在讨论学习中逐渐认识到基因与遗传的关系。为了更好地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遗传因子”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遗传之父孟德尔的故事,让学生一起回顾探究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循着科学家的研究足迹进行生物知识探讨,学生在探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发现遗传的奥秘。很显然,通过借助生物史导入课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加深知识记忆。

二、利用史料讲解生物知识点,帮助学生清晰地把握生物概念

在高中生物课堂讲解中,对于某些较为抽象、枯燥的公式原理以及概念,教师可以利用史料进行生物知识点讲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原理的来龙去脉,最终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生物概念和意义。比如当学生学习到必修2“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节时,教师可以从自然进化论观念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史料了解到生物进化论的提出到被大众普遍接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历史上最早提出进化学说的学者是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他通过观察分析动植物得出结论,提出生物是不断进化和演变的。达尔文在漫长的航海旅行中通过分析研究不同地域的动植物与化石,并经过长期的总结思考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而后,随着生物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渐渐地认识到变异与遗传的本质,最终奠定了现代进化理论基础。

三、借助生物科学史进行实验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高中生物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课本讲解,还需要通过实验操作进行深入探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生物学科知识。借助生物科学史进行实验教学,能够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综合技能水平。比如当学生学习到课题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相关内容时,该课题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果酒、果醋制作的原理,并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养成严谨的思维能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果酒制作的原理,教师可以借助生物科学史为学生设计实验环节,首先可利用教学视频或多媒体设备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将果酒酿制历史以视频、动画等形式播放给学生观看,从而让学生深刻感受和体验劳动人民的智慧。学生在生物必修1中已经深入学习了细胞呼吸的有关知识内容,也对酵母菌无氧(有氧)呼吸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和把握,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分组进行果醋、果酒制作实验,在实践操作中,教师应告知学生相关的注意事项,继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意识。

四、结语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科学、有效地将生物科学史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是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借助生物史导入课题及实验教学,并利用史料讲解生物知识点,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高度重视生物科学史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生物科学原理范文4

在介绍贝利斯和斯他林的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所蕴涵的科学原理,并通过对比沃泰默的实验原理,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设计原理的正确把握对探究实验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另辟蹊径”中所包含的勇于质疑、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探究真理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这样的生物科学发展史的内容体验,不仅使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理论的创立过程,锻炼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生物科学探究过程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而且能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发现是不断探究、继承、创新和发展的过程。这对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教材中设置多个栏目直接体现着STS教育思想

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必修模块中创设学习情境的“问题探讨”,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模块的正文中设有“与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的联系”、“科学•技术•社会”等专栏,将生物学原理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些内容的设置贴近学生的生活环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体现了STS教育思想。

1“.与生活的联系”专栏

教材正文中设置“与生活的联系”专栏,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运用生物学原理思考和理解生活现象。例如在学习“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中的“与生活的联系”专栏的内容:胆固醇在许多动物性食物中含量丰富。饮食中如果过多地摄入胆固醇,会在血管壁上形成沉淀,造成血管堵塞,危及生命。因此,膳食中要注意限制高胆固醇类食物的过量摄入。通过本节与生活联系的实例,学生既掌握了“胆固醇是细胞中的重要脂质,它有多种生理功能,因此人体必须从食物中获取胆固醇”这一知识点,同时认识到即使是对人体有用的物质,过量摄入也会造成机体内环境的失衡,对身体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危及生命。当然,在课堂中还可引申讲解,如中老年人的新陈代谢变慢,更容易导致胆固醇堆积,所以需要定期检查血液中胆固醇水平,饮食上应注意限制胆固醇的摄入等。

学生在学习这节课内容后,可以体验到生物学知识不是空乏无聊的内容,它存在于生活中的很多方面,与人的健康生活息息相关。教师不仅可以利用教材中“与生活的联系”专栏的内容,还可以结合教材以外的生活现象,例如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这节教学时,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老年人在生理上的特征,比如说有白发、老人斑,行动迟钝、思维缓慢等等。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老年人的细胞大部分处于衰老状态,细胞的新陈代谢慢,细胞内的酶活性降低,细胞的物质运输功能降低。又如,老年人在冬天睡觉需要电热毯、穿得比年轻人多、容易感冒生病等是因为老年人的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免疫能力下降,细胞供能不足,需要注意保暖维持体温。这些身边的生活实例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的生物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关爱老人,关注健康的高尚品质。

2“.与社会的联系”专栏

必修模块中的许多生物学知识与农业、林业、食品、医药、卫生等生产技术、科学技术领域密不可分。例如,植株培育的新方法应用了教材中的组织培养原理,生产胰岛素、抗生素等药剂应用了基因工程的原理,还有市面上的太空蔬菜等运用了诱变育种的原理等。教师通过列举以上事例,说明生物技术的发展在促进社会生产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我们身边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生物技术的发展,与生物科学知识密切相关。必修模块中环境污染、人口问题、资源、能源、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知识都是很直观的社会问题STS教育素材。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中的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等生物学原理可以使学生明白生态系统的稳定是有条件的,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将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形成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此外,在这部分内容教学中还可以结合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原理,介绍生态农业不仅可以利用畜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排泄废物进行农业、渔业生产,以实现生态系统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增加经济效益,还能减少排泄污物的排放,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环境。如果结合课程教学,再组织参观生态农场等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农场生产所应用的生物学知识,尝试提出更优化的生态养殖思路等等,不仅能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认识到生物学知识和原理在现实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质。

3“.科学•技术•社会”专栏

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必修教材中还设置了与生物学知识和原理相关的“科学•技术•社会”专栏,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必修3第2章中的“科学•技术•社会”专栏设置了“拒绝,慎用心理药物”专题,介绍、心理药物的种类及其对人体的影响。通过这个专栏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或心理药物危害的原理是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内环境后会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麻醉及兴奋等作用,极易产生药物依赖性,且长期服用将导致机体细胞和器官功能异常、损伤免疫力。

另外通过注射方式吸入易引发各种传染性疾病。教师在组织这节课的内容时,可以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收集相关的危害人类的图片、故事等信息,通过作品展示或汇报,配合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的巨大危害,形成珍爱生命,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除了教材中的STS内容外,教师还可例举当前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内容时以北京空气PM2.5超标的现象作为一个学习情境,提供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并提出可行的解决策略,不仅贴近时事热点问题,贴近生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问题,提升社会决策的意识。

三、重视实验教学及科技活动中的STS教育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要丰富学生的经验和知识,离不开生物学实验。中学阶段的生物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人教版必修教材中设置多个探究实验平台,教师可以运用这些实验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探究的乐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STS教育思想。例如在“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这节的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中,教师可以通过这一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综合能力训练,在“提出问题”环节,教师可例举如腌制的萝卜体积变小;采摘的蔬菜需要喷洒清水保持蔬菜的新鲜等植物吸水或失水的生活实例引出探究的问题—水分如何通过细胞膜进出植物细胞?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通过复习渗透装置的原理、渗透发生的条件以及动物细胞吸水失水的现象,引导学生提出“水分跨成熟植物细胞的运输是通过渗透作用完成的吗?”根据所提出的问题分析蕴涵的生物学原理和植物细胞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作出的假设并进行实验设计。在实验设计中应正确选取实验材料,教师可以提供多个生活中常见的植物材料,依据本实验的设计选取合适的实验材料。

再根据实验原理设计详细的实验步骤,设计实验结果记录表,观察实验现象。通过交流和讨论分析实验各个环节设计是否合理、科学。最后各小组交流实验过程的心得和体会。整个实验设计充分体现了一个贴近生活的探究式的开放性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原理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而且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增强对渗透原理的理性认识和科学研究方法的相关技能的掌握,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实验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均得到了发展,充分体现了STS教育中强调参与意识的教育思想。

教材中还设置有以生物学为主体的综合科学活动专栏,如:制作酸牛奶、自制葡萄酒、建立细胞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或某遗传性状、调查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设计并制作生态缸、撰写有关生物专题的小论文等。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设置的这些活动专栏,通过“教、学、做”合一的活动,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过程中不仅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还学会交流和合作,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STS教育理念。

四、总结

生物科学原理范文5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所处的社会已然步入了一个知识信息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也已经由过去单一的知识性逐步转向了能力型人才。生物学是一门自然学科,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开始,逐渐的发展壮大。在现代教学中,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也加入了一个新的元素,那就是生物实验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本文着重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即合作探究实验教学。

关键词:

合作探究;实验;生物教学;应用

科学在飞速的发展,国际上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这种竞争说到底,也是人才的竞争。作为21世纪的新型人才,要具备很多各方面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动手能力。生物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现代的发展当中,已经逐渐的与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各门学科相互交融、渗透。因此,我们在学习生物科学当中,不仅仅要掌握生物学科的知识要点,还要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以便更好的提高我们的生物科学素养,适应时代的发展。

一、国内外研究趋势

1、合作学习国内外研究趋势

合作,顾名思义,是需要两个人或者多个人一起完成一项任务。合作学习,在教学上来讲,既是一种学习的策略,也是一种教学的方法。合作学习的核心思想就在于用合作小组的方式来进行各种学习活动,并且最终要以合作小组得出的总成绩为最后成绩。宗旨在于利用每个人的不同之处,来共同促成一件事情,促进自己,也促进他人的学习,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式。

2、探究学习国内外研究趋势

探究学习,是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来获取知识以及经验,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自主探究的能力以及对未知学科的好奇,属于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方式。

3、合作探究学习国内外研究趋势

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两者相结合的产物,在合作中不断的探究所要掌握的知识,同时在探究未知知识的同时,要保持合作的态度,来进行学习。此种方法在国外的研究当中,并没有很好的被提倡,国外的学者认为需要但须分开来教学,两者相结合则不利于学生很好的学习;而在国内,仅仅是提出了理论部分,在实践运用方面,还没有很好的深入,没有被广泛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

二、合作探究实验教学的核心理念

合作探究实验教学,可以称之为一种教学策略,基本组织形式就是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并且每个小组制定出不同的任务,小组之间的成员来共同探究,很好的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思维,也会不断加强学生自身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互相之间的取长补短。在提高学生总体成绩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为社会培养多功能的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三、合作探究实验的生物教学策略

1、合作研究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的发挥其主导地位,学生则是整个过程的主体,在探究中,教育工作者要摈弃传统的授课方式,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究答案,并且通过各个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得出最终的结论。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很好的融入到生物科学的情境当中去,从而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这一学科的激情。不仅如此,还要保持学生的高度热情。在整个生物实验进行当中,使探究合作实验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2、合作探究实验教学的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此种教学方法,学生要充分掌握生物科学中的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原理、模型等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只有基础知识扎实,才能进行后续的学习。同时,也要了解并掌握生物科学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比如在农业、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广泛应用,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

(2)过程与方法;可以正确的使用一些生物实验器材,来进行生物实验的测量以及操作;并且要学会进行分析,利用所采集来的各种生物数据,来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充分发挥其对生物学科的探究能力。

(3)情感观与世界观;通过此种方法,培养合作无间的情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并且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使之在探究生物学科的道路上孜孜不倦的学习,还要将所学习到的生物科学运用到社会中去,为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四、合作探究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

1、从生物教材中的实验项目进行改进创新;

主要以课本中的生物实验为基础,进行改进和创新,比如“如何对绿叶中的绿色素进行提取”这个生物实验,在进行实验之前,要写好具体的实验方案、实验准备工作、实验中所产生的现象等等,在实验结束之后,再进行对比,对比原先自己所设计的方案,有无出入,对在实验中突发的特殊情况等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便是自己探究实验的结果。

2、从课外活动中发掘生物实验;

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运用到生物学科,我们可以对生活中的生物进行合作探究实验,自主的去发现问题,寻找问题,并且制定出生物实验的方案,而后进行详细的实验,最后得出实验的结论,并作出分析,比如“蚂蚁的宜居环”这个实验,就可以由小组成员互相帮助,进行实验探究,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掌握了生物学科中的基本知识,而且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有效的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结语

合作探究实验教学在生物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是有很大的作用的,无论是作为教育工作者,还是学生主体,都要很好的运用此种教学方法,不断去激发探索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作者:花尔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陆晓梅.合作探究学习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3.

生物科学原理范文6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外活动;科学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与实施,素质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为了更好地践行中学素质教育工作理念,初中课堂教学工作也在与时俱进地进行着革新与转变。以初中生物教学为例,为了提升生物学科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及科学素养,在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强化教材知识点内容的讲解与授课之外,教师还应该积极开展各种生物教学课外活动,以提升学生参与生物学科的积极性。通过课外教学活动及课内教材知识讲授的相互辅助教学,确保学生生物课程学习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提供基础与条件[1]。

一、初中生物课外活动的类型

(一)实验类型

1.充分利用每周校本课的拓展时间。在生物课程的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每周的生物校本课时间,组织学生在实验室开展各项教材内外的实验内容。例如,教材内各项预实验的实施,课后实验内容的拓展等都可以安排在校本课时间内完成。积极引导学生对各种实验进行探究拓展,例如,在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中可以积极引导学生改进实验教学,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验证。2.定期开放生物实验室,培养学生生物科学思维。在课余时间,定期开放生物实验室,方便学生在课后时间积极参与动手实验。在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参与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提升学生生物学习的思维与生物学习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甜米酒的试验之后,学生可以拓展思维进行其他发酵食品的制作实验,根据发酵原理在积极搜寻资料之后可以实验制作酸奶、果酒等其他食物。整个过程中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认知能力,同时还可以在实验中提高对生物科学的认识与理解。3.建立家庭小实验室,拓展课外活动空间。在学生周末或假期中,学生可以购买一些简单的生物试验器械,在家庭组建一个小型的实验室。通过在家庭小实验室中研究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生物话题或实验,既能增加学生参与动手的乐趣,同时又可以获得实验成功的喜悦感。

(二)调查类型

在初中生物学习过程中,调查类型的生物课外活动是锻炼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及生物语言组织能力的重要方式。从确定生物调查主题到实施调查的人员组织都由参与学生自由安排分配,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生物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促使更多的学生主动投入生物探究学习,在各种类型的生物调查活动中学生的观察能力、调查能力、分析实践能力等都可以得到充分地锻炼和提高[2]。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周末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所在地区红绿色盲的概率情况等,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既锻炼了生物学科的探究能力,同时又在无形中影响了自身科学素养的培养。

(三)制作类型

在生物课外活动中,实践制作类型的课外活动是学生参与程度最高的,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成果,参与成就感比较强。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制作树叶叶脉书签、动植物标本等活动。

二、在初中生物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途径

(一)借助生物课外活动丰富生物教材知识内容

生物科学知识在生物学科科学素养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通过生物课外活动的开展,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教材内容,加深文化知识的理解记忆程度。例如,在各种动植物和食用菌的培养发育过程中就包含许多学生可以观察学习的内容,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动植物及食用菌的生长、生活习惯及外在形态结构,从而加深对生物教材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科学调查、参观实践等课外活动,即可以丰富生物教材的知识内容同时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生物学习热情。在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时,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与指点,由学生自主完成活动项目,在准备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做好基础准备工作。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经过教师的指导与点拨,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同时又可以加深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理解,对相关生物知识内容的原理及定义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二)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观点

生物学科科学素养的核心就是科学精神,它是在长期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精神气质,同时,更是一种对生命科学的探索精神。生物学科科学精神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的养成。因此,在生物学科教学环节,教师应该积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活动方式。例如,在开展生命科学探究实验和日常生物学科实践活动环节,教师组织学生查阅资料搜集生物科学家的事迹,了解学习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从科学实践过程中充分了解生物生命学科的重要性,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精神。通过课外活动,在学生的思想中萌发生命科学创新的意识,帮助学生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探索精神,将课内教材知识内容与课外时间活动进行有机结合,提高生物学科实践应用,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在课外活动实践中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据有关教育学家研究发现,我国初中生接受文化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来接受吸收科学文化知识,很少通过实验活动及探讨实践活动来形成完整的科学概念,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的科学素养普遍较低。因此,为了顺应新课改教育工作要求,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在初中生物教学环节必须加强生物课外活动内容,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组织学生开展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注意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边观察边思考、边观察变研讨,在观察分析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

(四)在课外活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

一方面,生物科学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通过日常实践活动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从事生物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生物科学能力。在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工作中生物科学能力是课外活动开始的必要条件。生物课外活动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性和科学严谨性,在进行科学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熟练应用各种实验工具,掌握科学的实践方法步骤,提高学生生物课外活动的操作技巧和专业程度,为学生生物学科探究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认真的探究与实践,通过调查、验证、记录、分析等环节,最后完成课题并总结形成报告,在教师的组织下在课内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探讨,从而提高学生生物学习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科学能力的提高,带动科学素养的养成[3]。

三、结语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及生命科学探究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拓展教材内部知识,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的视野,丰富生物学习的知识内容。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提高了对生物学科的认识,加深了课本文化知识的内化程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理论,在提高生物知识内容学习效果的同时了带动了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范丽娜,付建红.初中生物课外活动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影响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32(1):56-58.

[2]洪长驰.提高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探讨[J].读写算(教师版),2016(32):101.

生物科学原理范文7

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生物实验考查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考查,以对教材内容的回归为主。除了对教材实验进行直接考查外,也要对教材实验涉及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挖掘,通过创设新的实验情境,考查考生对教材实验的理解是否到位,以及获取题目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型以选择题、图型题、综合题为主;另一类考查内容是实验设计,重点是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考查,有对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查,也有对既定事实、概念和原理的考查。高考生物实验试题考查的内容多数还是由教材中的经典实验衍生而来,因为在这些经典实验中包含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和科学智慧的设计思路。同时,这几年的高考也加强了选修教材基础内容的考查。选修教材涉及到的知识是生物科学发展的前沿,所以高考命题往往直接考查选修教材中的知识。

选修教材作为高考必考内容,不仅题量在逐年增加,而且考试形式也逐渐由相对简单的选择题向简答题和实验设计题转变。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扎实掌握书本知识,还要懂得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具备一定的综合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很多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掌握的生物知识丰富而杂乱,由于不注重理解,往往感觉思路比较混乱、不够清晰,在解题过程中无法灵活运用。因此,教师要关注历年高考实验题的高频考点,把握高考命题的重点和方向,引导学生回归教材,梳理各章节零散的知识并与相关的生物实验建立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切实掌握教材中相关实验的过程、原理及应用。

二、延伸教材,重视生物实验的课堂复习

从高考实验考查的题型设计来看,有逐渐从验证性实验考查为主向探究性实验考查为主转变的趋势,说明高考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除了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考查,高考中还有很多与教材实验相关的延伸实验,由于涉及的原理和方法学生已掌握,因此,在高考中常对这些实验进行挖掘,形成考题。教师在生物实验的课堂复习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生物实验的具体操作和基本技能,还要引导学生掌握生物实验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典型的实验(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学生观看整个实验的操作流程,让学生对实验的操作流程了然于心。然后,对实验进行调整,设计新的实验情境,让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再对所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讨论和辨析,来加深学生对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理解。

三、关注热点,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现代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使得生物实验命题的素材有所增多,这就要求老师关注生物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要善于利用这些热点问题为背景创设新颖的实验情境,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加工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利用教材知识进行迁移、提升、科学辩证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每一个专题的复习中,教师都要特别强调相关的热点问题,并且教授将这些情境与教材知识联系起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给学生。

四、总结

生物科学原理范文8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践活动;素质教育

在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生物学的重要性正在与日俱增,利用生物实践课堂培养学生素养是教师的责任与义务。众所周知,高中生物学科是一门以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学科,在教学中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与生动性,同时在高中生物课程中,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的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在生物学科素养中培养学生科学观念是主要人物之一,这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目标之一。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优化自身教学方法,从教材中提炼科学的观点、方法和思想。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生物实验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只有学生对生物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入的了解生物知识,从而更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观念。生物教师在实践活动中要有计划地为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教育和培养,并利用实践活动为学生树立科学的观念。例如,在“观察DNA和RNA的分布”的这一实验中,在教学中我们可先将实验目的告诉学生,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进一步理解DNA与RNA的染色原理和方法以及DNA和RNA在细胞内的分布。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我们还要讲注意事项告知学生,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能够高效地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井然有序的开展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深入理解。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有成功就会有失败,实验失败不要紧,教师要通过实验失败来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观念,让学生知道所有的生物知识与原理都是经过生物学家无数次或失败或成功的实验积累得出来的。实验最后我们再为学生讲解实验原理,如,真核细胞在DNA中的分布、RNA分布在细胞质中、盐酸的作用、实验用染色剂对DNA与RNA的亲和力有所不同等。教学中采用这样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学生生物学科素养。

二、为学生培养科学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为学生讲述一些基础性知识外,还要对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学习兴趣进行有效的培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学生的探究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具有探究性的实验问题,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例如,在学习“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时,主要是探究我们所用食物中包含的脂肪、糖类等物质,糖类和脂质都是细胞内重要的化合物,广泛分布在动植物中。所以,为了让学生们对这些物质形成深刻的记忆,教师可以将课堂搬到了实验室,并为学生们准备一些牛奶,然后让学生们用实验来探究牛奶中是否含有课本中所说的糖、脂肪、蛋白质等三类成分。在实验中,学生们依据斐林试剂与还原糖生成砖红色沉淀的原理,来判断牛奶中是否存在还原糖;依据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发生紫色反应,来判断牛奶中是否存在蛋白质。这样一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通过开展实验探究课,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意识,增强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三、为学生培养理性的思维方式

在生物学科研究中高中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后备力量,对未来生物科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因如此,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必要加强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在实际的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思维情景,引导学生理性的思考,最终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例如,在学习《酶的特性》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实验中要选用新鲜的肝脏?为什么要把肝脏研磨碎?实验中是否要设对照试验?要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你想设定哪几个温度?根据你的假设,你预期会看到怎样的实验结果?让学生边实验边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使学生对酶的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实验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能够将实验中所用到的知识进行有逻辑的梳理,从而提高实验效率。这样,教师在生物探究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提问,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并确保实验的科学性与正确性,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素养。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确立生物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并在教学中贯彻落实,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范玮,汪丽娟.高中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J].科教导刊(下旬),2018(08):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