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概论论文范例

生物概论论文

生物概论论文范文1

构建模型的方式有很多,可以用于生物课堂的模型类型也多种多样.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模型的种类以及模型的构建方式,这样才能够让模型构建对课堂教学发挥辅助效用.生物课程中有着许多需要学生理解与体会的概念,很多概念对于初次接触的学生而言,理解上会存在一定的障碍.对于这一类教学知识点,教师可以尝试概念模型构建的方式来化解这些核心概念理解上的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与体会这些教学内容.在借助概念模型的构建来进行概念教学时,教师要让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地展开,模型的构建不能过于复杂,这样学生不仅接受起来障碍较大,也容易将相关联的概念混淆.合理地利用概念模型,才能够增进学生对于概念的体会,进而为知识教学提供辅助.例如,在讲“血糖调节”时,笔者介绍胰岛、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及分泌的激素、作用后,和学生一起通过模型建构理解“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调节血糖平衡的过程”.首先我请一组学生利用事先做好的“糖卡、胰岛素卡、胰高血糖素卡”示范,接着全班学生分组活动,依次探究饭后半小时及运动时机体是怎样恢复正常血糖水平的,并用卡片进行演示.通过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学生根据活动中的体验,构建出了图解式概念模型,并且通过各组代表间的相互交流,最后将这几个核心概念归纳成图.对于很多关联概念以及理论性较强的概念而言,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透过概念模型的构建来化解知识点理解上的难度.这种教学方法,更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透过灵活应用这些概念模型后,学生对于概念的记忆会更加牢固,对于这部分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也会更加深刻.

二、数学模型的构建

数学模型看似和生物课程间没有任何联系,学生也很难想象数学模型的构建对于生物教学的辅助效果.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对于课本知识的挖掘不够深入,对于数学模型的应用缺乏灵活性.对于生物课本中的有些知识点,数学模型的构建能够发挥积极的教学辅助功效,能够增进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体会.高中生物课程中涉及一些并不复杂的运算,对于这类知识点数学计算并不是难点,然而,找到正确的数学模型却是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因此,在知识讲解以及日常训练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数学模型构建能力,要让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更透彻的体会,并且能够熟练地应用数学模型来解答实际问题.高中生物课程中的很多难点知识都可通过数学模型来化解,如酵母菌呼吸作用过程中随氧浓度变化所释放的CO2与吸收的O2之间的变化特点、恒定温度条件下测某植物随光照强度变化所释放或吸收的CO2、种群的“J”型增长与“S”型增长、单因子因素与多因子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构建数学模型,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也使学生认识到在生物学中有许多现象和规律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示,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借助具体问题的讲解来培养学生的模型构建能力,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这也是让学生更好地应对各种难点问题的一种能力训练.

三、物理模型的构建

物理模型的构建是生物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模型构建形式.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就是以图画或者图表的形式来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让学生意识到相关知识点间的联系,并且让学生形成更为完善的知识架构.物理模型的构建适用于较为复杂、知识点密集的教学内容.这样的内容通常是教学中的难点,而物理模型的构建则能够很大程度帮助教师突破这些教学难点,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知识点间的关联.以图画形式构建物理模型相当普遍,如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转录与翻译、噬菌体侵染细菌等过程模型,各种细胞器结构的静态模型,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等.通过多次模型的构建,学生养成了一种思维习惯,凡遇抽象的结构或过程,都会尝试用简易的图画帮助理解、思考.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识图能力极为重要.图表是生物科学研究成果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所以在生物高考中经常会看到考查学生读图、识图、析图和绘图能力的各种试题.正是因为如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深化对于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这不仅能够为知识教学提供辅助,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四、结语

生物概论论文范文2

在生物教学中注重概念教学情景的创设,简捷地导入教学内容。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概念,使生物概念、原理的学习水到渠成。教学实例:冀教版“细胞的分裂与生长”一节中的核心概念是生物体通过细胞的不断分裂,细胞的数目增多,通过细胞的生长,细胞的体积增大,经过一系列的变化,生物体由小长大。这个核心概念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过于抽象,如何把生物体是如何由小长大的这个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设计概念教学情境播放动、植物细胞分裂的动画,学生通过观看细胞分裂过程的动画,观察细胞分裂的特点,可以自己总结出细胞分裂的概念,并能总结出细胞分裂最终的结果是细胞数目的增多。实验教学情境引出核心概念,例如,学生分组制作不同部位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课件展示不同部位的细胞,学生观察找出这些细胞有什么不同。通过学生的观察可以总结出细胞生长的概念、细胞在生长的过程中体积由小长大。

二、画概念图分析概念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概念的迁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讲授的概念内容在黑板上绘制成概念图。概念图的绘制,改变了学生的认知方式,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体系一目了然,建构了知识的整体框架。概念图的绘制使学生更能清晰地分析出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及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样有利于新旧知识的整合,促进有意义学习,最终达到知识的有效迁移。例如,冀教版七年级下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这节课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组成、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本节的重要概念。通过概念图的讲解,学生对本节的重要概念形成了系统的知识网络,不再是死记硬背,机械的记忆,概念图还总结了前面章节中学过的神经系统的组成,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又学习了新的知识,达到知识的迁移,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

三、动手制作生物模型加强感性认识,使知识经验化、直观化,有助于概念的形成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实物能最直观、最有效地表述生物的特征,能够让学生充分地理解事物;一种好的记忆方法、好的讲解方法都能够让学生根深蒂固地记住事物。教学实例: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细胞的结构”一节,在讲细胞的结构时,我课前先准备好琼脂、培养皿、花生、绿豆、芸豆、小麦、塑料膜等实验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细胞模型,制作完成后,再由代表讲解所制作的细胞模型是哪种生物的细胞,其中所选的实验材料代表细胞的哪些结构。学生在亲自动手制作细胞模型的过程中,建构了细胞结构的组成这个核心概念,加深了对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这个知识的理解。

四、在生物概念教学中利用“归纳”教学模式,注重重要概念的建构

生物概论论文范文3

有些教师在进行第一节生物课时却忽略了前言部分的作用,认为这部分没有多大意义,只是简单地读一读前言,甚至是不学前言部分,直接学习第一章节的内容。殊不知,学生是否有兴趣学习生物学科,与前言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教师通过对前言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对生物课有个大致的了解,告诉学生生物课可以解决他们不知道的许多问题和秘密,这样学生对生物学科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吸引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探究。

二、树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师讲生听、师写生记、师问生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整个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教师的每一句话,学生都必须言听计从,教师的命令必须无条件执行。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非常不利。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甘当配角,在教学中起指导作用。鉴于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进行角色转变,即由“主导作用”向“指导作用”转变。如在进行生物实验时,在确保实验安全的情况下,教师要让学生独立操作,并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完成实验报告,自己只需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进行指导即可,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进行互动式教学,通过师生间自由、直接、和谐的沟通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会学、善学、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学习“肘关节”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看模型或图片,并结合学生的胳膊认识肘关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部位的名称和具体位置,然后再用自己的胳膊与图片或模型进行对比,对各个结构的作用进行详细的示范和讲解,并让学生亲自感受屈肘和伸肘的完成过程。通过师生间的互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课堂形式也比较开放灵活,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加强和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实际需求和内心发展,在学习和生活中关心学生、呵护学生,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这样,学生便会对教师的课程产生好感和较大的兴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四、注重发挥生物实验课的作用

初中生物中许多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到的,但有的教师因为图省事并不进行实际操作,而是单纯地对实验进行讲解,致使学生对生物知识缺乏兴趣,认为其过于抽象和难以理解。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必须要对实验课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实验前详细讲解实验过程、目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写实验报告,同时指导学生对初中生物实验进行实际操作,及时纠正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理解、掌握并深化生物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让学生在学到生物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

五、加强课后练习

进行课后练习是每个学科不可缺少的环节,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并将其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在布置课后练习时,教师要让学生多做一些有代表性的习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同时,教师还要对课后习题进行讲解,及时纠正学生在练习时发生的错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精讲精练让学生真正理解和吸收所学知识,感受到生物科学的规律和学习带来的乐趣。

六、总结

生物概论论文范文4

课堂中的对话应该是师生双方的一种有效的探讨与共同的建构,良好的沟通能够让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良好的沟通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质疑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对概念的理解有一个质的提升,达到一个更高的思维层次。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一些错误的认识,也能够在师生的对话中得到及时的澄清与解决。要想开展良好的对话,需要教师对相关话题加以引导,在教学中,精心地设置一些真正有思维含金量的问题,让学生调动自己的思维,对概念的本质特征进行必要的讨论和交流。  比如,在学习生物知识的时候,很多学生对“呼吸作用”与“呼吸运动”这两个概念比较容易混淆,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把双方间的想法交流出来,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沟通,让学生从本质上真正地去理解两者间的不同。这样也有利于学生以后对该知识的有效使用。

二、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教学,巧妙地引出重要的概念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学生的思维也才能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求知状态。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每节课的内容,寻找一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些知识的材料,用新颖的教学方式、生动的语言等提出来,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夏天的时候食物为什么容易腐败呢?但是如果把食物放在冰箱里的话,则不容易腐败,这是为什么呢?有些酒为什么是越陈越香呢?这些问题的提出层层递进、相互印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探究其中的道理,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够水到渠成地生成了“细菌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这个重要的概念来,这样也能激发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积极性也随之得到提高,他们还会带着好奇的心理不断地去收集、查找一些资料,在求知中去探索问题的答案,这也能促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有效地推动了他们学习的发展。

三、充分利用生物学概念的对比教学策略来教学生物知识

初中阶段的生物学教材中,有一部分概念在字面的表述和变化的过程等方面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如果不加以分析的话,很容易将这些相似的概念混淆,这样的学习效率也是非常低效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概念间的相似性,结合两者之间的异同点,进行对比教学,强化两者之间的差别,加深学生的记忆。对比教学主要包括列表对比、图像对比以及概念图对比等方式。其中,列表对比是最为直观形象的,在教学相似概念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列表对比,将更知识点间的特征写出来,利于学生进行概念相似性的归纳、不同性的区别等。比如,学习“动植物细胞的基本机构、细胞分化与分裂”等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结合生物学概念对比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掌握这些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适宜的对比教学方式,让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生物学概念也逐渐地变得清晰明起来,这样也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学概念的本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时,就可以通过类比教学法,让学生一目了然地去学习、掌握这些生物概念。

四、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直观核心概念

生物概论论文范文5

1.注重核心概念教学

核心概念既是概念中的重点,又是生物学中的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时要比一般概念的讲解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细心,在教学方式上注意要适时改变,使核心概念的讲解稍显生动、形象,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只是简单粗略地讲解核心概念,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透彻,只是硬性背诵,并没有掌握概念中的知识要点,那么在实际应用中,很可能出现答案在心却不自知的情况.随着课改的逐步实施,核心概念的讲解方式也进行了更新.传统教育中,虽然概念的讲解较为单调、乏味、令人提不起兴趣,但是传统的核心概念中藏有丰富的内涵,就连概括介绍的都非常齐全.教师在传统教育中通过相关的背诵、课堂查验等方式检验学生掌握程度来保证学生基础知识的牢固性;对于新的核心概念体而言,沿用传统核心概念体中的优点,改变其缺点,再注入新元素,教学新手法等,可以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但美中不足,新体系里少了一点知识的课外拓展、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以及让学生领悟的教学方式,所以,现在学生的生物学习水平的提升还是比较缓慢的.例如在初中生物中,应激性是生物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的反应,在新课标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先给同学们举例讲述应激性,“当我们不小心伸手被扎到的时候,手一下子就会缩回来,在大脑反应之前身体已经做出了反应,这就是应激性.”然后教师讲述应激性的概念定义,最后再次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加强同学们对应激性的认识,“在发生应激反应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就会发生变化,同学们能够想象一下我们的身体如何发生应激反应吗?应激性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2.融合探索精神培养

课堂授课中的主体是学生,而引导学生学习首先要激发其学习欲望、领悟、实际应用三个过程,一堂富有激情的课是经过教师精心策划安排的.其主要表现在教学高效、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学到的知识并逐渐的将学到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知识,最后再应用到实际中.所以教师在授课时,不应只是单纯的讲解课本内容,更应该明白各个历代生物学家不断努力探索的那种精神,从而将这种精神传达给学生.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同学生的交谈中、提问解答中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与其反复重复重点倒不如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都知道能力是学生在平时不断积累经验、反复思索才逐渐掌握的,并非是教师教会的.例如在进行种子的萌芽实验的时候,教师首先讲述种子萌发的条件,“种子的萌发需要有一定的水分,这是植物营养运输的需要,然后胚根突破种皮形成了根,根再生长逐渐长成了茎和叶.”然后教师让同学们亲自动手探究种子萌芽的过程,每位同学可以自由选择种子,然后进行萌芽培育,观察种子萌发的状态.同学们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可以改变萌发的变量,例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时候改变供水的用量,观察不同水分条件下种子的萌芽状态.这样同学们进行探究操作,就会加强对生物知识的认识程度,将概念教学和动手能力有机地联系起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能力.

3.优化课堂学习流程

其实概念就是教课中便于沟通的一个工具性语言,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时效而诞生的,所以,我大胆的设定了学习流程来加快学生的学习速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第一、课上检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检查.一方面加强学生对概念的重视,另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对概念的背诵和理解.我建议在上课前五分钟进行检查,使学生在上课铃声响了之后能立即进入学习状态.之所以把它安排到课前,一方面是对旧知识的巩固,对学生的督促,另一方面又是新课程的铺垫,进而顺利的进行新课程的学习.第二、在一节课的结束前,教师还应来个总结,把本节课学到的所有再重新规整一下,如果时间还有富余,还可以将本节课的开头和上节课的结束衔接起来,让学生的每一节课都能连到一起,而不是学哪是哪,出现狗熊掰棒子的现象.

4.反复讲练深化理解

核心概念是化学概念中的关键所在,要求学生务必把这些知识掌握牢固,熟记于心.所以教师在讲解时,一定不要担心用时过多,可以通过反复讲练来让学生彻底明白这些概念所蕴含的知识点,再引导学生将这些概念和其他知识联系到一起,在学生的学习中让这些知识在其脑海形成一棵知识树.以这种新的模式替代固有的死记硬背的模式,让学习不再枯燥乏味.一段时间后学生既提升了学习能力、理解力,又在学习中找到了轻松学习的好方法.例如在进行基因知识学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同学们回顾染色体、基因、DNA之间的关系,将这些概念统一起来,然后进行知识的联系,有助于提高生物知识能力.

二、结语

生物概论论文范文6

在绘制概念图时,需要考虑到几个问题,即在每一副概念图之中,每个概念只能够在其中出现一次,联系概念的词必须要准确,直线能够交错,但是向两侧与向上连接时,需要添加好箭头,对于各类概念名词,需要使用圆圈或者方框进行标注。

2将概念图应用在教学活动中的优势分析

高中生物这门学科的知识点多、分散,很多知识点缺乏系统性,据统计,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较难的名词概念已经超过300个,很多学生对于这些概念的学习和记忆痛苦不堪,为了提升学习记忆的准确性,让学生乐于学习,可以恰到好处的将概念图应用在生物教学中。概念图的形成过程就是一种头脑风暴过程,应用概念图开展生物教学可以避免学生进行单纯记忆,调动起学生的手脑并用能力,这与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的要求是一致的。综合而言,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2.1概念图的教学优势

将概念图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将各个单元的概念联系起来,让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产生深入的理解,把握好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教师做到这一点,才能够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此外,教师还能够应用概念图将各个知识点贯穿起来,帮助学生了解各个知识点的关系,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出完善的知识脉络。

2.2概念图的学习优势

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科学、系统的指导,让学生掌握知识的获取方式,应用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这一目的。高中生物中有大量的知识点,应用概念图可以将各个知识连接起来,让学生理解知识点的作用与相互联系,此外,每一个学生对于概念图的理解都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来共享学习成果,提升学生的合作交流水平,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水平与逻辑思维能力。

2.3概念图的复习优势

应用概念图来记忆知识,让各类知识形成完善、系统的网络,既能够促进学生的记忆,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相关知识。例如,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应用概念图体现出知识网络,让学生的迷惑变得清晰,灵活的进行记忆,将零散的知识糅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提升他们的迁移能力,这对于提高生物复习效果是大有裨益的。

3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3.1概念图在生物授课中的使用

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学生常常会遇到很多生涩的概念,此时,教师即可应用概念图来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体系,让学生了解这些生涩的概念处在哪个章节中,是何种地位,让学生通过概念图来掌握更多的知识,防止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知识与文字的有机结合能够让学生对生物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3.2概念图在课后复习中的使用

由于高中生物中知识点众多,需要及时的进行复习才能够深化学生的记忆,在复习活动中,很多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原理与内容,此时,可以合理应用概念图唤醒学生的意识,升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熟练程度。例如,在光合作用复习活动中,可以应用概念图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每一个环节,与传统机械式记忆方法相比而言,这种复习模式无疑有用的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很好的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

3.3利用概念图进行正确定位

概念图能够对教师、学生进行正确定位,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学生中的不足,这对于提升高中生物教学活动非常有益。除此之外,学生还能够利用概念图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利用主线将各类知识贯穿起来,在头脑中回忆,在纸上书写,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在构建概念图时,学生能够不断完善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对生物知识产生更深刻的体会。

4结语

生物概论论文范文7

一、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概述

教师应围绕生物思维活动进行教学,一般情况下包括以下几种模式:第一种,生物概念的外延,从小的方面延伸到大的方面,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第二种,通过定位概念对一些生物体的概念识别活动进行简单的归纳;第三种,原有概念与相关概念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各种模式相互融合,使教学过程通俗易懂。生物概念教学过程具有研究对象和活动过程的双重性,教师需要联系现实背景。

二、构建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1.利用概念冲突,合作学习,引起共鸣

概念教学本身是一种难度较大的教学,单靠教师一人的力量难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此需要学会借力,学会借用学生的力量来辅助教学。学生原有的概念意识会阻碍科学概念的学习,不妨通过小组讨论问题的方式,在学生互相交流和激烈的讨论中得到正确的答案。例如,在教学叶绿体色素的分离时,实验需剪取叶片、准备滤纸等,很多步骤都需要在正确认识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分小组讨论。成员间相互配合,在小的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彻底掌握叶绿素色素的分离与提取过程,在合作中引发共鸣,生物概念自然而然地在探讨中熟练掌握。

2.“学”基础上的“教”

无论是哪门学科的教学,教师都应该用充满趣味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学习,学会用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来设计学生的学习计划。在此过程中,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做到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依据学生的能力进行教学,对待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在概念教学中引入现实背景和概念形成的背景故事,理论联系实际,用直观的方式教学。其次,要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认识生物概念。比如,在教学光合作用的相关内容时,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植物来进行实验,将一盆花放在阳光强的位置,另一盆放在阳光弱的位置,形成对照实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叶片能不能用遮光纸板进行覆盖呢?阳光对植物光合作用有什么样的直接影响?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

3.故意制造“陷阱”,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教师要学会适时利用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模糊性,来引出新的话题;相对于平时好理解的生物概念来说,知识盲点更难讲解。错误的认知会影响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延伸学习,学会故意制造陷阱或盲点,可以防止学生在以后的生物学习过程中出现类似错误。例如,关于教材中“基因的分离定律”一章中,首先引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听说的“龙生龙,凤生凤。”之后问学生这种说法对吗?它揭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现象?这个问题的引出,是教师故意设置的陷阱,聪明的父辈一定会生出聪明的后代吗?各个物种之间是否会发生变异呢?然后教师再通过遗传方面的相对性状实验,以及孟德尔通过豌豆进行的杂交实验,将“性状A的豌豆与性状B的豌豆进行杂交是否会出现与AB性状都不同的豌豆呢”来说明知识点,从而让学生对生物概念有正确的认识。

4.区分易混淆的概念

学生的潜在概念表现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对事物表象的非本质认识,具有矛盾性、广泛性和难以改变的特点。为了提高生物概念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对相近的概念能清楚地认知,做好关键属性层面的分析和对比,从而使他们能够明确概念之间的异同点,能够准确区分彼此之间的区别,应当区分易混淆的概念。以生长素、生长激素为例,在进行该组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可从二者的产生部位、本质和生理功能等层面着手。通过该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相似概念之间的区别。事实上,生物学中有很多概念都是非常相似的,如果不准确定义或者掌握不准确,很容易出现混淆。比如,反射与应激性,原生质层、原生层以及原生质体等,同时还包括性激素、性外激素以及DNA连接酶和聚合酶等,均可采用比较法教学,这样可以通过对比找到其中的差异,从而使学生能够掌握得更好。

三、总结

众所周知,新的生物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经过反复推敲得出,在高中生物概念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借助生物概念图等方法来反映难懂的生物概念,使正确科学的概念完整地建立在学生的脑海中,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高中生物概念的学习。

作者:朱建中 单位: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

第二篇: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技巧分析

1.巧用生活谚语,引出概念教学

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到的很多知识都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不借助有利条件直接讲授生物概念,则会使得概念教学显得枯燥抽象,很多学生页会产生厌恶感。根据教学实践所得,如果能够巧借活中的谚语将所要讲述的概念引出来,既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学“遗传”这一概念时,我就很巧妙地选择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谚语,直观的谚语教学,也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遗传的概念与内容,了解物种通过把自己的遗传物质(DNA)准确地复制出两份传给后代,然后再繁衍出与亲代相似的性状。在讲解“变异”这一概念时,也可以结合学生平时挂在嘴边的生活谚语“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引出新知识,既能言简意赅地让学生领悟到了变异的特质,又能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巧用更生动地揭示出生物圈中的食物链概念。在实际教学中,生物教师如果能够深研教材,在讲述概念时,将需要讲解的概念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则能实现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与实践性的结合。

2.以概念图为载体,构建知识网络

概念图主要指的是由节点与连线组成的一系列概念的结构化表征,其中,图中的节点则表示某一主题或者领域内的各概念,而连线表示的则是节点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借助各种连线把有关的概念进行有效连接,进而再形成该主题的概念网络,有助于知识更加系统化。因此,在记忆概念时,要掌握构建生物学概念图的技巧。几乎每一章末复习题中都有一个和概念图相关的习题。主要类型有:第一,给出不完整的概念图,要求学生填空;第二,给出要求,让学生自己去构建概念图;第三,给出几个重要的概念,让学生将概念之间的联系找出来,然后再连线成概念图。而概念图则是关于概念知识、思维过程或者是思维结果、系统结构、计划流程等的图形化表征方式,能有效呈现出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而且还能明确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因此,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教学策略。例如,在教学“生态系统成分”中,教学目标为这两个:一是要让学生学会绘制概念图,此外,学生要能系统掌握与之相关的生态系统知识。教师要先对几个关键词如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进行传统概念教学加以处理,再借助概念图绘制,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感悟,然后再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概念图知识体系,这样可使知识真正习得。既符合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又便于学生正确使用概念图。这样的教学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系统、清晰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感知、记忆。另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既方便他们记忆知识,且记忆牢固。

3.相近的、易混淆的概念———对比法

对比法指的是把一些相近或者是关系密切的基本概念,从多个方面进行逐项对比,然后再找出异同点,通过比较,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其本质特点。通过有效对比能将一些易混淆的基本概念区分开来,便于学生记忆。通过有效对比,能够使学生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又能对之前学习的基本概念及时复习巩固,而且还能达到温故知新之目的。例如,同样是在讲“光合作用”的概念,但是,我们却可以从反应场所、反应条件、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四个方面将已经学习的呼吸作用进行比较。通过对比,既能让学生准确掌握并且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还能知晓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然后再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合成糖类等有机物,并释储存能量的过程;而且还便于学生加深对呼吸作用概念的掌握和理解,明确两者间的关系。通过对比教学,也利于将分散的知识进行有效归类,将类似的知识系统化,这也是形成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比方说,植物育种的知识分布在必修和选修教材中,复习时就可以把它们有机整合在一起,进行学习、探究,效果也是很理想的。

4.总结

总而言之,概念是获得生物知识的必要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把握好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基于此,概念教学对于构建高效率的生物课堂教学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教学中,概念教学也逐渐形成比较系统的步骤,而且在实际教学中还取得不错的成效,这也给概念教学带来了更多的启示与机遇,为深究概念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朱峰 单位:河北武邑中学

第三篇: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研究

1.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生物学概念的原因

1.1生活生物学概念影响。

由于生活空间的限制,缺乏对复杂生物学现象的观察与思考,没有受到正确的引导,因此,学生对生物学形成了片面的、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及概念。例如糖的理解,有很多学生潜意识中认为都是甜的,同时认为甜的物质都是糖;菌类(平菇、蘑菇)是植物等。这样的错误概念对现在生物学概念的教学产生很大影响。

1.2日常概念和生物学概念性混淆。

日常概念是我们生活中对一些生物学现象习惯性的概括,这些概念是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例如物种的概念,生活中我们习惯把鸟称为一种生物,蛇也是一个物种,鱼也是一个物种。这些日常概念对生物学概念的影响不容忽视。

2.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全面分析概念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特征。生物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本质特征;外延是指内涵所适应的范围和条件,是生物概念反映的总和。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建立概念体系,是掌握概念的先决条件。例如:基因的概念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段。首先基因在DNA上,而不是在RNA上,其次是要具有遗传效应,即具有复制、转录、翻译、重组、突变及调控等功能,如果不具有这些功能,那么没有遗传效应则不是基因。

3.针对不同的概念,精心选择教学方法

3.1比喻法。

比喻法是指对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讲授时采用恰当的比喻加以说明。比如在讲“DNA结构”时,把双螺旋结构的DNA分子比喻成旋转楼梯,基本骨架是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互排列形成,好像梯的扶手;基本骨架中间的横档由碱基对组成,像楼梯的阶梯。这样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掌握,有事半功倍之效。

3.2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找出概念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比较中加以辨别、理解和记忆。如: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如时间、场所、模板、碱基配对原则、原料、产物等。在生物学中,还有很多概念都属于这种情况,如反射和应激性;原生质、原生质层与原生质体;赤道板和细胞板;先天性疾病和遗传病;性激素和性外激素;DNA连接酶和DNA聚合酶;启动子和起始密码子;终止子和终止密码子,等等,均可用比较法进行学习、巩固,在此不再多举例。

3.3练习法。

当学生形成某一生物概念后,不应停留在下定义或做注解的水平上,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概念,将已学概念推广或引申到同类事物或相关事物中,解决新问题,力求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建立概念体系,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如考查“单倍体”与“二倍体”及“多倍体”的概念可设计习题:由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受精卵直接发育的植株称为(),由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受精卵发育的植株幼苗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的植株称为(),由此植株的配子经过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又称为():A.单倍体;B.二倍体;C.三倍体;D.四倍体。这方面的事例其实还有很多,这种方法是老师们运用得最多的。

3.4利用概念图,构建知识网络。

我国学者裴新宁提出:“概念图作为学与教的工具,其强大的功能正日益显现出来。”编制概念图,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构建成一个知识网络,对知识进行全面巩固。教师运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能更好地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更有效地监控自己的教学过程和自身概念的发展,从而增强教学效果。通过构建以内环境组成为中心的概念图,可以清晰地反映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成分间的相互关系,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以及内环境稳态的理化特性,等等。读图分析、自我构建有利于学生加强感性认识,使知识概念经验化、直观化,有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还可以反馈学生对内环境概念的认识。

4.结语

生物概论论文范文8

观察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实物、影像、实验等直观事物,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探究学习方式.在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安排两个观察:观察1:动画展示细胞分裂的大致过程:一个细胞(受精卵)→两个细胞→四个细胞→……多个细胞.复习上节内容导入,运用动画展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他们往往只关注细胞是怎么分裂的,而忽视了其中包含的概念,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的方向:重点观察和说出细胞分裂的细胞形态———圆形(教师要说明细胞是立体的,而在教学中只观察它的平面图形).观察2:课件展示人体内各种各样的细胞图片(本节以学生最熟悉的人体为例教学).看到这些图片之后,学生很好奇:原来人体内细胞的形态是这么丰富多彩的.学生往往沉浸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漂亮图片,忽略真正的观察目标.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观察的方向:细胞形态,如椭圆形的红细胞、梭形的肌肉细胞(平滑肌)、树枝状的神经细胞、像石头一样的不规则形的骨髓细胞等.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感知活动.教师应及时、准确地向学生呈现观察对象,明确观察方向,为提出问题作铺垫.

二、提出问题

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是未来创造型人才的特点之一.观察对象越具体,学生感知就越丰富,学生就越容易自主提出问题.经过上述观察后,学生已经发现了下列问题:分裂前后的细胞形态与构成人体的各种细胞形态为什么不同?为什么分裂后的圆形细胞会“变成”各种形状的细胞?细胞形态是怎么改变的?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提出问题,而且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细胞形态变化了,功能会改变吗?这就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问题为主动提出问题,发展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时学生的质疑、关注点较偏,不足以体现教学重点,教师可通过补充提问引导学生的思路回到教学正轨.因此,教师的提问,可以弥补学生提问的不足.

三、摆出事实

概念基于事实,反映事物的一般本质特征.“事实胜于雄辩”.有了方向正确的问题后,应以事实来解决问题.摆出事实时应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中的感性材料,这有利于建构核心概念.事实1:细胞分裂时的形态与构成人体的各种细胞的形态不一样.事实2:合作小组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比较四种基本组织,课堂完成表格.这样,学生自主发现了“不同组织的细胞形态、排列特点、功能不同,同一组织的细胞形态、排列特点、功能是相同的”这一事实.

四、推理

概念是在观察事实的基础上,提炼出本质的东西,运用语言或者文字表述出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寻找规律性的东西,从而理解概念的含义、理解概念产生的原因、理解规律.有效的逻辑推理的过程就是寻找规律、理解概念及其产生原因的过程.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观察自主提出了一个个具体的问题,紧跟着面对事实解决了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规律,进一步明白了细胞在分化后,不但形态改变,结构改变,功能也改变了.这样,学生一环紧扣一环进行推理,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细胞分化”的概念和“组织”的概念已经呼之欲出.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