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合同管理范例

前期合同管理

前期合同管理范文1

合同管理离不开财务监管,有效的财务监管可以在企业合同风险防范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首先阐述了企业合同管理中财务监管的重要性,然后指出要防范企业合同管理中财务监管的缺位现象,并深入讨论了企业合同管理中财务监管的关键职能,包括合同订立前的风险防范、合同签署阶段的财务监管、合同履行过程中的财务监管和合同履行后管理阶段的财务监管等,最后指出健全涵盖财务监管的企业合同管理体系,不仅要完善企业合同管理的组织架构,还要建设一支合同管理的专业队伍,为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提出一些有价值参考。

【关键词】

合同;企业;财务监管;管理

一、绪论

当前经济社会全面高度发展的形势下,企业经济往来大多通过经济合同来实现,经济合同的种类和数量也越来越多,企业必须加强对经济合同的管理。合同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高水平高质量的合同管理势在必行。但在企业合同管理实际过程中,财务监管力度不够,财务人员主动参与意识不强,财务报表与真实经济业务脱节,合同管理效率低下,风险防范不足。为做好合同管理工作,企业必须高度重视财务监管在合同管理中的重要性,加强财务部门在监管合同签订到执行等各环节的职能作用,从而把合同风险降低或进行有效规避,以便能有效提高合同管理的效率。加强对经济合同中财务监管职能,是财务部门必须履行的职能之一,有利于提高合同管理水平,有利于维护企业经济利益,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经济利益。本文主要关注财务监管在合同管理中的重要性,通过对合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分析,提出完善合同管理方面的一些建议。

二、从财务监管角度强化企业的合同管理

企业的经济业务和往来事项大部分都是通过不同的合同来实现的,可见合同在公司开展的对外经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公司必须将“合同管理”作为公司最基本的管理制度之一,并围绕合同的一系列具体环节,展开对合同的风险预防和实时控制活动[1]。企业合同管理是指企业对以自身为当事人的合同依法进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以及审查、监督、控制等一系列行为的总称。其中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是合同管理的内容;审查、监督、控制是合同管理的手段。合同管理必须是全过程的、系统性的、动态性的。合同管理一般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合同准备阶段,包括合同策划、调查、初步确定准合同对象、谈判、拟订合同文本、审核等程序;合同签署阶段,包括正式签署、将合同分送相关部门等程序;合同履行阶段,包括合同履行、变更或转让、终止、纠纷处理等程序;合同履行后管理阶段,包括合同归档保管、执行情况评价等程序[2]。加强财务部门对合同的监管非常重要,不容忽视。一方面,财务部门进行业务核算和编制财务报表需要以企业签订的经济合同为依据,属于企业会计原始资料之一,加强合同的有效管理,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监管作用,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可以实现财务部门对合同涉及的经济事项的前、中、后不同阶段的管理。此外,合同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有效手段减少企业合同风险,提高合同管理过程中的效率,明确合同的管理责任,有效控制合同发生的费用,降低各项成本,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可见,合同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加强对合同的管理也是财务部门要履行的重要职能之一,有利于企业严格遵守内部控制规范,完成预期的经济效益目标。

三、防范企业合同管理中财务监管的缺位现象

在企业管理事务中,大部分企业都会专门设立相应的管理部门进行合同管理,但财务管理部门与合同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无法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使得财务部门的合同监管作用受到抑制和约束,合同管理的效率不高。财务部门出具的财务报表与企业实际发生的业务脱节,导致财务部门提供的各项数据难以为企业管理者和各级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在整个合同管理过程中,财务部门的管理人员主动合同管理的积极性不高。在一系列的合同管理过程中,从合同前期谈判、到合同中期签订、合同过程履行,以及合同后期结算和合同保管等环节,财务人员往往没有主动对合同进行监管的意识,只是在合同履行后收到业务部门随时传来的结算单据,依据财务人员对合同结算单据的基本理解进行财务核算,简单发挥报销、结算、统计的作用,而不进行合同相关业务的学习和及时沟通。这种经济信息的传递过程是不准确的,也不及时,加上财务人员对有些经济业务性质不了解、对合同的具体执行情况不清楚,导致财务核算滞后、财务数据也不够真实,财务报表反应的情况与企业真实的经济业务缺乏关联性[3]。这种情况下,财务部分出具的数据不能给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提供有用的支持,也不能为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为了改变上文描述的现状,财务部门的管理人员要积极寻求各种方式方法,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合同管理中来,确保财务管理部门在企业经济正常运行过程中的知情权,发挥财务部门的监管职能。财务管理人员要凭借自身对合同风险敏感的专业判断力,准确而又及时的发现和评估潜在的合同风险,还要熟练运用各项会计制度和准则,利用相应的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把企业合同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因此企业的合同管理需要财务管理人员对合同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监管,将财务监管从企业合同协商、合同起草的初始环节就开始渗透进去,在合同的起草环节做好财务控制,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补救,还要求财务人员全面更新经营管理观念,努力改变财务工作环境,同时提升财务人员的自身综合素质。

四、加强企业合同管理中财务监管的关键职能

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合同管理,并且合同管理也是财务管理的一部分内容,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包括下面三项,一是优化合同管理的流程、二是降低合同管理的风险、三是提高合同管理的效率。财务部门如何才能够在企业经济合同的管理中发挥监管的重要作用值得深入剖析探讨,本文就从合同管理的四个阶段进行分析探讨。

(一)合同订立前重点做好风险防范

风险预测和风险辨析工作要在合同签订前完成,其要由财务部门配合相关部门来完成。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要认真分析即将进行的合同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保持积极沟通[4]。在风险分析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要认真严谨,仔细调查合同签订关联方的资信情况、财务情况、业务水平和履约能力,把可能涉及到的风险进行逐一的分析研判,确定可能发生风险的类型,制定有效的风险防范对策。合同本身就是合同风险一个重要的来源,财务部门需要注重相应细节,对合同中涉及财务的条款给予适当的意见。财务人员要重点关注合同标的是否符合企业业务范围;合同中提及的经济事项和相关数据是否符合企业的预算和利益;合同的格式和合同类型是否规范;合同内容和条款是否合理齐备。如合同价款的确定和支付结算方式、金额大小写、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或技术标准、履约期限和地点、违约责任的归属、争议的解决等。

(二)合同签署阶段重点监管合同签署权限及备案程序

强化财务管理部门对合同签定阶段的监管,包括两部分,一是合同正式签署环节的管控,二是分送合同到相关部门环节的管控。财务人员应重点关注签署的合同是否属于经过审核管理程序同意签订的合同;是否超越合同签署权限,严格执行企业的授权审批制度,做到重大事项审批签字有效,严禁未经授权擅自签订;签署加盖的合同印章是否与财务备案表中的印章一致。如存在授权委托的情况,财务部门还应该审查是否存在委托备案书,合同受托签字人是否与委托备案书中受托人一致,是否超出委托事项范围以及委托期限等细节。完整合同需要专门编号并加盖公章或合同专用章,合同管理部门应当第一时间将一份完整合同的原件或副本送财务管理部门备案。财务部门应履行同签收制度,并指定专人负责合同的管理,对合同的管理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合同发生任何变更或达成解除协议的时候应该重新走审批流程并及时报送财务部门签收登记备案。

(三)合同履行过程中及时结算并设定索赔工作流程

企业财务部门对合同签订部门送存备案的合同应关注履行过程的各种情况,依据合同中的各项条款审核执行结算业务,按照合同内容的要求,严格清理债权债务,做好合同款项的催收,对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及时评估。凡是没有按照合同条款履约的,或者验收未能通过的业务,财务部门有权拒绝拨款。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密切关注对合同生效后涉及的税收政策、收入情况、费用情况、资金使用情况以及合同执行情况,执行严格的合同管理及审核流程。二是,在资金管理方面要遵循集中管理、统筹安排、综合平衡和优化投向的原则。资金管理需要由财务部负责和具体实施。对照合同履约的实际情况,把握好资金的使用和费用的结算等方面。对于合同款项的支付,要做到各项合同支出都必须履行计划申报程序,并严格以批准的付款计划为依据。在企业合同有任何形式的变更或任何金额的索赔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应发挥监督检查的重要职能。重点的监督包括:第一,合同变更必须符合相应的程序,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第二,变更应通过协商达成书面协议,作为原始合同的补充,做好原始记录、原始资料的保管;最后,严格按照变更后的合同内容和条款对相关费用进行审查,及时进行财务核算。需要强调的是,财务管理人员要提高合同变更后的索赔意识,明确合同变更和合同索赔职责,把合同监管工作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财务监管还要制定合同变更以及索赔的操作流程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尤其是合同中重要条款的变更,要按照内控要求,履行企业内部的领导会签和各级审批程序,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

(四)建立合同管理在履行后的保密及评价制度

送存财务部门备案的经济合同要指定专人保管,并定期对合同进行编号、统计、分类和归档登记,以实现重要文档的管理,同时还要注意财务人员职业道德,严禁以任何形式泄露合同涉及的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此外,财务部门要制定合同执行情况的评价制度,按照兼顾全面和突出重点的原则,定期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并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做好合同履行后管理阶段的财务管控。

五、健全涵盖财务监管的企业合同管理体系

经济合同的管理需要有内控和政策的支持,才能减少风险,达到合同管理的目的。同时一个健全的合同管理体系也离不开专业人才队伍的参与。

(一)完善企业合同管理的组织架构

企业管理本身就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工程,各部门应保证充分沟通,密切配合,单纯强调某一方面往往使管理失衡,进而影响全盘。企业应建立起由企业高层管理者主管、合同归口管理部门统管、业务部门分管、合同管理人员专管、财务部门监管的企业经济合同管理风险评估和预防体系,并建立囊括企业合同审查制度、企业合同文档管理制度、合同变更事项管理制度等在内的全面的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从结构和制度层面进行规范,每个环节相互协调,如果企业签订合同的部门、执行合同的部门、审批合同的人员,对合同的管理的流程没有调整好,那么财务的监管就会孤立无援,也就失去了财务监管的基础和存在的必要性。只有在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和严密的合同管理内控体系的支撑下,对经济合同进行动态化管理,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财务部门对合同管理的监管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建设合同管理的专业化队伍

企业合同管理部门中人员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管理效率和质量。所以财务部门要做好合同管理工作,企业必须要高度重视包括财务人员在内的合同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可以采取的途径有讲座、培训、技术交流会等。培训内容涉及很多方面,例如,可以是强化与经济合同有关的法律知识的培训,如《合同法》等,通过培训强化经济合同管理人员的法律观念和意识;也可以是加强对合同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知识面的培养,提高其处理经济合同中各种事务的能力,让其进一步掌握专业知识,熟悉合同处理手段,以此强化其专业能力。总之,采取多项举措加强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切实保障企业合同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和高效执行。

六、小结

合同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加强合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合同管理离不开财务监管,加强财务管理部门对合同的监管是财务部门的职能之一,这就需要企业的财务部门主动参与到合同管理中来,充分发挥财务的监管职能作用,降低或规避合同风险,维护企业利益。在合同订立前,财务部门要做好风险预测、风险辨析工作;在合同签署阶段,财务部门应对签订合同权限、合同印章使用管理、分送合同给相关部门等方面进行监管;在合同履行阶段,财务部门应严密关注合同实际履行情况,及时结算并清理债权债务,制定合同变更索赔工作流程和相关注意事项;在合同履行后管理阶段,财务应做好合同的归档保管工作,建立合同管理及保密制度。加强财务在合同管理中的职能,除了在合同管理的四个阶段进行监管外,还需要企业依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企业合同的管理体系,做好包括财务人员在内的合同管理人员的培训。相信有了财务部门的监管,企业会更好的实现合同风险管理,避免企业合同执行的潜在风险,并提高合同执行水平,从而更好的维护企业的利益。

作者:吴丽群 单位:北京美滋乐源食品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杨林萍.关于会计人员对经济合同的审计监督之我见[J].财税纵横,2012,27:448-449.

[2]张桂祖.企业经济合同内部控制管理初探[J].现代经济信息,2014,(1):67-69.

前期合同管理范文2

关键词:民营企业;合同管理;内部管理

通过合同管理,对民营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同时使用合同,可以使民营企业很好地规避风险,对民营企业未来发展具有良好的意义。同时民营企业在进行合同管理的过程中,不断规范市场和约束市场上的交易行为,可以预防和降低经营管理的风险。

1民营企业合同管理的需求

1.1企业运营的需求。由于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通过与合作方签订合同,从而使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得到有效的保障,良好的合同管理措施,给民营企业提供了足够的安全性,使民营企业在更大程度上经过运行发展,实现经营规划。

1.2使企业合法合规。民营企业在合同管理中,必须建立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只有依据法律法规,才能确保合同管理的有效监督性,避免民营企业与合作方之间发生违法违规的情况。

1.3企业财务的需求。民营企业通过合同管理,可以极大地降低民营企业资产出现意外的风险。因此,民营企业通过合同管理,能够确保企业资金实现最大化效益,对促进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民营企业合同的风险问题

2.1运营商的风险问题。部分民营企业在合同管理中,因为对合同管理环节不了解,所以,会导致民营企业最终的经济效益与实际的目标有所差距,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民营企业与合作方签订合同的过程中,没有对合同的相关条款进行仔细阅读。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如果合同上没有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责任,那么,双方就容易出现合同纠纷,在这种情况下,会给民营企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2给民营企业财务上带来的风险。在民营企业与合作方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因为合同条款和商业信用的原因,很有可能会导致最终的结果和实际预期的目标有所差距,从而给民营企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合同而造成的民营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是由于预算制定得不合理导致的,使企业的成本没有得到控制,企业在合同上规定的支付条件和付款的进度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最终使企业的资金遭受损失。

3民营企业合同管理出现的问题

3.1处理合同纠纷机制的问题。民营企业在和合作方签订合同的过程中,由于合同上没有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与义务,那么,就很容易导致双方产生合同纠纷,同时大部分民营企业在内控管理中,缺乏对合同的规范、保存,这也使得民营企业在合同签订后发生合同纠纷时难以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通常采用的是双方协商的方式处理合同纠纷问题,因此,民营企业在合同签订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双方权利、义务以及责任的划分。

3.2缺乏对合同的跟踪执行能力。在民营企业与合作方签订合同后,需要民营企业做好对合同的跟踪工作,避免合作方在执行合同内容的过程中出现其他意外而影响民营企业的生产,但大部分民营企业没有专门的合同执行监督部门,所以在合同的执行过程中,缺乏对合同的执行跟踪能力。一部分企业还缺乏对合同管理的监督工作,没有台账记录,会导致民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很难给企业领导提供充足的数据信息。3.3在合同签订中存在的问题通常在民营企业与合作方签订合同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对合同的审核,因为只有通过双方对合同进行审核,才能避免在合作中出现纠纷,但大部分民营企业对于合同评审环节容易忽视,这也使得双方在签订合同过程中难以将权责划分清楚。大部分民营企业由于在实际的工作中主要以生产为主,对于合同的评审、管理等都不重视,最终很容易导致企业之间产生经济纠纷。

3.4合同签订后合同保管存在的问题。民营企业在合同签订后需要对合同进行保管,同时还需要经过论证、审核等一系列的措施,因此在合同保管过程中,就需要不断地完善合同内容,避免一些合同原件丢失。因此在进行合同审计的过程中,可以及时实现对合同的调取和查阅,为后续合同的跟踪管理带来便利。

4民营企业在合同管理和内部管理中的建设

4.1建立合同管理与内部管理机构。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在落实合同管理上,需要配备合同管理负责人,并且对他们进行培训,使合同的建立和归档更加完善,在对合同的逐步规范中,实现企业合同的制度化发展。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在明确企业合同业务部门和承办人、合同审查部门和承办人以及合同批准机构和人员等的职责权限后,就可以使民营企业在合同管理上实施完善的管理制度。例如,在合同管理中,采取“三级管理制度”,民营企业中合同的批准可以由老板负责,合同的审查由质量部或者技术部负责,合同的承办由相关业务部业务人员负责,在这种“三级管理制度”下,不仅能够实现对民营企业合同的执行监督,同时又能确保民营企业合同的层级之间的职责和权限。

4.2合同签订前的准备控制。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在合同签订的时候,为了确保合同与民营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相适应,在没有批准的情况下是不能直接签订合同的。同时为了确保合同中的内容与民营企业自身相适应,在合同签订前,就需要企业对市场的行情进行调研,从而有利于企业了解合同上的要求。以电气企业为例,电气企业在与客户签订合同的前期,通过对市场调研,了解到当今市场上HRA(H)超小型继电器属于供不应求的情况,而HRB1(H)在市场上的供应量属于供大于求的情况。那么,在与客户签订合同的时候,如果客户需求HRA(H)的量较大,就可以根据公司的产量而争取较高的价格利润,但如果客户需求的HRB1(H)量比较大的时候,电气公司则可以适当地降低该产品的利润,实现与客户长期合作的目的,所以只有通过对市场的调查,才能实现企业在签订合同过程中的利益最大化。

4.3对于合同谈判的内部管理。企业在进行合同的谈判中,需要遵循自愿、公平公正的原则,合同中要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职责。在对企业合同的控制措施中,首先,要了解谈判对手的情况,对谈判进行预案设计,尽可能地对谈判中的条件考虑全面,制定出相应的最高谈判条件和最低谈判条件限度,明确哪些条款可以让步,哪些条款不能让步,以及让步到什么程度等;其次,是关注合同的内容以及相关条款和关键细节,在合同中明确相关的内容和范围,对于技术要求、技术规范和技术方案等阐述清楚,同时包括对合同的付款日期、工期、付款方式进行说明,避免因为合同条款的问题造成合同纠纷;最后,是对谈判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和参与谈判人员的主要意见形成对应的书面文件,经过企业双方的签字盖章后,可以作为避免合同舞弊的另外一个重要手段和责任追究的依据。

4.4对于合同签订的构建。在合同谈判结束后,根据企业双方的谈判结果,可以拟定出合同文本,在这个管控措施中,通过对合同文本经业务承办部门起草,并根据法律部门进行审核,对于重大合同或者具有复杂程序的合同,需要由法律部门参与相关的合同文件起草,对合同中涉及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认真的审查,并进行适当的修改。此外,构建统一归口的管理和授权审批,严格制定合同管理,为了防止出现违法和越权的行为,企业内部应该对合同管理的工作进行权限分工,属于上级部门权限的合同,只能允许上级部门领导签署,如果合同中有涉及下级单位签署的条款,在经得上级部门同意审批后,方可进行签署。

4.5对于合同审核的内部管理。在合同拟定完成后,双方企业应该对拟定的合同样本进行严格的审核,在审核的过程中,需要确保合同的合法性、经济性以及可行性等,并且关注合同的主体、内容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对双方当事人是否具有履约能力以及对合同的权利、义务、违约等进行明确说明。同时还要建立会审制度,对于影响重大或者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文本,则需要组织财务部门以及法律部门等进行认真履职。例如,企业在进行合同审核的过程中,在涉及的产量和金额都比较大的情况下,由业务员洽谈完毕,可以邀约企业的老板再次进行洽谈合作,通过洽谈合作,最终签订合同,这是因为在大部分民营企业中,民营企业的老板具有绝对的话语权,而业务员并没有太多的决定权,因此对于民营企业的合同审核如果遇到涉及较大产量和较大金额的,就需要由民营企业老板出面具体洽谈,因为民营企业老板才拥有合同的最终签订权。

4.6对于合同履行的内部管理。企业在签订合同后,需要遵循合同的要求执行合同内容,确保产品的生产质量、交货期,因此在对合同履行的内部管理构建中,首先,要对合同履行采取有效的监控措施,对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和分析,从而确保合同履行情况的有效性;其次,当合同生效后,企业对于合同中没有明确产品质量、价格等内容的,可以采取协议补充对合同内容进行补充,如果无法达成协议的,可以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最后,在合同履行中如果发现有失公平的条款或者有欺诈行为的情况,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调整,并且经过双方的协商,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办理合同等事宜。

5结语

前期合同管理范文3

关键词:企业合同管理;依法合规运行机制;问题;策略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将会面临复杂多样的经济环境,而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最讲究的是公平、公正,而合同管理的依法合规运行机制正好维护了市场经济发展秩序,因此企业合同管理依法合规运行机制成为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部分。就目前而言,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开展经营活动时主要是通过合同的签订进行,合同中体现了企业之间既是合作关系,也是竞争关系,买卖双方都有各自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合同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企业在进行合同管理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中起到更好的规范作用,如何更好的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等问题成为企业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企业合同管理依法合规运行的必要性分析

(一)合同管理依法合规运行是规范。企业正常经营的重要保证在市场经济进一步参与配置的前提下,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因此合同管理成为企业运行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合同管理全过程,即自项目论证决策至最终的审批、签订并履行合同的过程,所有的内容均需保证依法合规。让企业依法管理,按合同条款办事,一同遵守信用,按照约定经营,这便是企业保持自身信誉、持续参与市场竞争的良好办法。由此,企业方面才可以以更加稳健的姿态参与竞争,进而抓住市场经济的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合同管理依法合规运行有利于维护企业合法权益。首先,借助合规运行,企业能够于合同签订的时候即确保自身的权益不受损,同时获取十分有利的证据;除此之外,针对合同具体执行状况展开监督,一旦其中一方出现违约导致另一方的权益受损,则被违约方是能够按照合同相应条款维护自身权益的,由此便会大大的降低被违约方的经济损失。

(三)合同管理合法合规运行时减少。企业经济纠纷的重要保证对于企业竞争者来讲,其具有管理层级多,管理方面鱼龙混杂的状态,因此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风险也比较大,企业面临的如此局面很容易让企业产生经济纠纷而导致相应的经济损失,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而企业很容易因为合同内容不完善或者是违约责任处理不明确等原因造成更大的风险。因此为了使企业得到更好的管理,合同依法合规运行机制能够更好的维护企业经营秩序,成为企业减少经济纠纷的重要保证。

二、企业合同管理依法合规运行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人员依法合规意识不强和违规处罚力度不大。从合同管理来讲,一般出现问题的原因多是由于相关人员不按规则行事,未依据相应条款的内容开展活动。虽然我国的法治基础在不断的壮大,企业依法办事的观念不断深入,但是还是存在个别人员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仍然实行经验主义,按照原有的方式办事,认为合同只是为了结算走的一道形式而已,没有明确的规定合同双方的责任。部分企业的合同管理极其混乱,没有制定明确的合同管理条例,有的企业虽然制定了合同管理条例,但是合同在签订之后没有按照合同办事,实际操作与相关的制度办法严重脱节,合同管理制度形同虚设。这种落后的意识很容易给企业招来不必要的纠纷,部分状况下还可能引发十分严重的后果。企业执行合同过程当中若出现违规性的内容,如果未对相关人员予以惩处,便可能导致类似状况的再次出现,对于企业权益来讲是很大的损害。

(二)合同管理基础薄弱。合同管理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无合同管理方面的专业性人才。合同管理工作对于知识掌握度、专业程度的要求是很高的,所以对相应人才的需求标准也较高,要求其不仅要有很强的行政能力和管理能力,还应该具备相应的法律常识,对公司的各项运营都要有所了解。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企业中缺乏专业的合同管理人员,合同管理基础比较的薄弱,同时在企业内部也没有对合同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合同管理一直浮于表面。其次,企业的合同文本还不够完善,合同示范文本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企业规避风险,但是在内容上还不是非常完善,而部分企业在签订合同时没有按照合同示范文本制定合同,导致合同内容不够完善,大大的提升了企业的风险。

(三)合同签约不及时。合同签订不及时是企业经常出现的问题。其中主要是因为:首先,企业的合同审批流程十分繁杂,且整体效率较低。企业的最初目的是进行全面化管理,但是这样的方式却导致了审批流程的繁多、工作效率的低下。其次,合同经办人办事效率低,没有对签订的合同及时的履行审批的流程,最后,由于企业管理模式比较的复杂,特别是招标的业务,往往会因为财务预算的问题延迟合同履行的进度,还存在一些企业因为生产的原因,需要先下计划才能签合同导致部分事项已经执行而在合同中没有反应出来,给公司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引发更多的风险。

(四)合同风险意识防范意识和履约监控不佳。当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开始接触到更多的债权债务经济纠纷,这反映了企业合同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一部分是因为未就合作队形予以资质审查,所签合同的整体规范度也较低,未进行严格化的办事,这样便会造成违规的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

三、强化企业合同管理依法合规运行的若干意见

(一)提高领导及管理人员依法合规意识和健全合同管理相关制度。首先要在整个企业范围内提升员工责任观念,优化合同管理方面的制度标准。按照合同法与企业真实状况执行合同。在这当中涉及到的内容很多,有培训制度、文本管理制度、考惩制度、法人授权委托书的管理、合同专用章的管理、经济纠纷处理的条例等。需要着重强调的是相关的制度应该科学合理,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实际相结合,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依法合规教育,如展开“依法治企,依法合规”的活动,将合同管理依法合规的精神传达到每一个员工,主要领导要做好带头作用,各部门负责履行各部门职责,落实好自身的责任,在所有人员一同的奋斗下,实现合同审查防范风险的目标。

(二)抓好合同管理基础工作。第一,构建合同管理网络信息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为了全面的了解合同的具体执行状况,便会将合同管理依法合规与信息技术关联起来。借助资金、技术的支持,实现合同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这样能大大提高合同执行的效率,也使得合同执行更加的公平公正。其次是完善合同示范文本内容。对于企业来讲,其需按照自身的发展状况修订合同示范文本,这样才能够优化其科学性与合理性,让合同示范文本包含更多、更科学化的内容。同时还要加大力度对合同示范文本的推广,对不适用的合同示范文本的状况予以考核。最后,便是关于合同的签订问题。企业方面必须完善相关审批流程,保证整个审批流程的流畅性,除此之外,效率也是需关注的重点,只有通过严格化的执行,才可确保合同的正常签订。除此之外,在企业发展中,审核与监管同样是需关注的内容,尤其是针对整体合同签订比例较低的部门、人员,更需开展考核,了解低下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方式。

(三)加强合同管理法律意识。首先,需提升法律专业应届毕业生的招聘数量。在招聘的过程中充分的考虑他们的专业知识,把优秀的人才放置在合同管理岗位,以“人岗合一”的方式,推动合同管理人员参与相关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让企业拥有源源不断的专门性人才,这样才能够让法律知识更好的融入到企业日常管理和运营中。其次,要加大对合同管理员的培训,企业通过内部组织相关的培训、或是借助网络课程等各类方式,增强合同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法律事务管理水平。最后,要充分的发挥法律人员的作用,企业内部可以成立法律事务部门,配备专门的法务管理人员,企业要充分的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这些法务管理人员来参与到项目的谈判、投标、合同文本的起草中,特别是一些优秀的法学大学生或是公司律师等,为企业的合同管理依法合规运行出一份力,帮助企业进行更加深入化的改革发展。

(四)设立科学的考核指标和加大合同依法合规管理的考核力度。企业方面需参照实际情况,就当下的合同管理条例进行改进,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完善合同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内容与方式。该考核制度不仅针对于企业得领导班子,还包括合同经办人、管理人员、合同审核人员、商务谈判人员等。对领导班子重点考核合同签订及时率以及合同完成情况,并增加其在年度经营承包考核中的权重,对合同审批和经办人主要考核合同的审批效率和审查质量。同时针对于那些签订合同相对推迟的人员,根据具体情况追究领导责任,针对拖延审查审批、审查把关不严的违规人员要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处罚,情节严重者要对其进行经济处罚或者行政处罚。

(五)加快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创新。按照依法治企以及企业的相关的法律依据,根据系统法律体系的建设,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律风险评估机制和预警机制,该法律风险评估机制应该从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法律风险出现的原因,通过各类方法尝试识别法律风险,进行预防,减少各类风险的出现。按照风险的状况,由内部管理制度出发,把企业内部所有的管理机制都纳入法律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把每个岗位的责任都视为自己的责任。在对风险进行评估时,要企业内部全员参加,不断的完善法律风险控制体系流程,在多样的法律环境中,开展动态化的考核与评估。同时对法律风险和控制的重点进行实时调整和更新,不断的调整和完善防控措施,并做到持续的、全面的、动态的法律风险防控,使企业内部的法律风险防控向内部管理风险防空转化,由此促进内部法律风险体系的整体优化,切实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合同管理是一项广泛的、系统的、复杂的工作,同时也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只有将合同高效的管理起来,确保合同依法合规的运行,才能够保证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因此合同依法合规的运行制度对于企业开展经营活动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笔者从企业合同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若干建议。企业首先要提高领导班子的合同依法合规观念,同时相应的构建合同管理制度,除此之外,还需关注合同管理方面的基础性工作内容,再次是进一步加强国有企员工的合同管理法律意识,并设立科学的考核制度,提升合同管理水平。最后一点即提升法律风险管理水平,完善内部风险机制,在优化理论、机制、标准的基础上提升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邰跃春.合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研究———基于大型企业合同信息化管理系统[J].经济师,2018(01):293-294.

[2]冯兴龙,龚华伟,胡勇,祁斌,刘冬来,张云,蔡得全,李钊,殷玉萍.重组国企发展之系统法则[J].国企管理,2018(05):38-41.

前期合同管理范文4

一、媒体集团企业合同管理的重要性

1.合同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所有环节。合同管理内容涉及交易比价、谈判、审批审核、变更解除、业务评估、档案管理等各个环节。任一环节不规范都会产生相应的风险。强化媒体集团企业合同管理,有助于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业务工作及日常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开展,促使企业内部责权利分明,降低企业经营和管理成本,确保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合同管理是媒体集团企业做好全面预算管理,实现预算目标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媒体集团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大部分的收入来源、成本支出、资金融通无不以合同来实现。另一方面,媒体集团企业利用预算手段对各部门和各分支机构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考核评价及控制,最终均以对合同的管理和控制实现。根据财政部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一收入》,更是采用全新的以合同为基础的五步法确认收入原则,包括识别与客户签订的合同,识别合同中的履约义务。

3.高效的合同管理是媒体集团企业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的核心要求。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必须在遵循市场规则的前提下参与竞争、规范管理和经营。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部门一方面可以通过合同管理过程的参与,做好风险的事前判断、事中控制,有效降低风险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合同管理制度中参与部门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及参与程度分析,明辨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改进内部控制制度及流程,不断提升管理效率。

二、媒体集团企业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合同管理重视不够。长期事业体制使得媒体集团的合同管理意识不强,历史惯性使得改制后的媒体集团企业亦不重视合同管理,其一表现为依法订立和履行合同的意识不强,有合同无收款,有收款无合同,以J,.告置换冲抵当年收入,跨合同年度进款等现象突出。如为完成媒体集团总部的社会效益签订的未约定收款条款的合同,导致合同违约概率高,履约风险加大。其二为不擅于使用合同相关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不善于使用预期违约制度,不善于利用抗辩权、巧妙使用代位权和撤销权等维护企业权益。

2.未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财政部、审计署等五部委已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在《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号-一合同管理》中明确规定,企业合同管理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未订立合同、未经授权对外订立合同、合同对方主体资格未达要求、合同内容存在重大疏漏和欺诈,可能导致企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企业应当加强合同管理,确定合同归日管理部门,明确合同拟定、审批、执行等环节的程序和要求,定期检查和评价合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相应控制措施,促进合同有效履行,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从近几年梳理的情况来看,媒体集团企业缺乏有效的同管理制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合同主体缺乏统一的内部标识,合同数据归集困难,财务管理低效,如同一家媒体用户,签订合同用“**日报社”,开具发票用“**日报”,收款又用“**报社”,又如非媒体用户,签订合同时用“**市委”,开具发票时用“**市委宣传部”,收款时用“**市委宣传部”。合同、发票及收款不能一一对应,间接导致财务管理混乱。②合同有效期不明确,如有些合同订立时了合同有效期的同时又在条款中写明每年都要支付相关费用,造成合同履行困难,有客户将当年应支付的款项推迟到下年支付时,财务账面显示为一个年度内客户支付的款项超过合同约定。③合同订立中书写不规范。有些涉及合同金额的只有小写金额,无大写金额。④合同传递不规范,内部合同传递与备案缺乏统一规定。合同是财务收支审核的主要依据之一,业务合同签订后在业务部门滞留,导致财务审核缺乏依据,流于形式。

3合同管理信息化程度低。媒体集团企业随着业务的扩大,合同的种类与数量也越来越多,传统的纸质合同在管理成本、数据利用上的弊端凸显。媒体集团企业在合同管理方面仍以手工管理或简单的电子表格的管理方式为主,并未将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用到合同管理中。合同信息与业务系统、财务系统、共享平台系统无法连接,集团企业无法实现合同的全程跟踪、动态监控,给合同履约、监管过程带来潜在的经济风险。此外,纸质合同合同管理经办人员工作岗位变动或离职后合同资料无处查询,合同遗失现象频发,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又一风险点。

4.合同管理专业人才遗乏。合同管理工作贯穿企业管理全过程,要求合同管理者除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外,还需要了解熟悉公司业务,不同的合同类型甚至需要合同管理者具备财务、税务、工程、政府采购、劳务用工等相关专业知识。而企业复合型人才短缺是目前媒体集团企业无法回避的短板之一,其分支机构更甚。同时,面对强烈的市场竞争机制,媒体集团企业还需在管理规范和管理效益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从另一层面增加了引进合同管理人才的难度。

三、媒体集团企业合同管理的对策

1.以合同主体名称标准化实现媒体集团企业内部信息互通。主体名称标准化对集团媒体企业合同管理的意义不亚于工业企业的零部件标准化,媒体集团企业必须在集团内部建立统一的合同主体标准化库,集团内部所有单位的客户及供应商均由集团归日管理部门统一编码,统一标识后入库。统一标识后的客户机供应商库标准无差别地应用到媒体集团企业的业务系统、财务系统、合同管理系统,这是媒体集团企业实现各个系统之间信息共享的前提。只有作为媒体集团企业核心管理信息的财务数据、业务数据、合同数据通过统一的供应商或者客户实现互通。合同管理的全过程才能得以体现,风险才有可能提前识别,业务风险及财务风险才有可能通过合同管理得以避免。理想情况下,业务是对合同的具体履行,财务是对业务执行收支层面的数据反应。

2.以分层授权思想为核心建设媒体集团企业的合同管理制度。①媒体集团企业实现全面预算管理后,集团内部所有工作均围绕预算指标而展开,这种大背景下,建立分层授权的合同管理制度是保持集团内部单位经营活力,降低管理成本,提升整体效率的有力保证。而分层授权的合同管理制度集中体现在合同审批层面,首先,应区分不同的合同类型区别建立审批制度,预算范围内的一般收支合同,审批流程在下属预算单位完成,即谁负责预算指标,谁负责一般相关的一般收支合同审批,集团对此类合同只进行事后评估。预算范围内的重大融资,固定资产购置,建设工程等,由集团审批。其次,应区分不同的合同金额区别建立审批制度,媒体集团企业应以集团整体的风险承担能力并结合各下属单位本身的风险承担能力区设定合同是否为重大合同的金额标准,并以此区别建立审批制度,非重大合同预算单位审批,重大合同集团审批。②责权利明确是分层授权成本高效的保证,媒体集团企业以部门经理负责制为核心,建立合同审批各节点上各依权限行使审批职责,承担审批责任的串行合同审批制度,部门经理及经办人为合同审批的第一责任人,主管领导为第二责任人,共同为合同的经济后果负责,法务和印章管理人仅依据职责对合同审批承担过错责任。

3.以标准化台账和业财对账打造合同管理的容错纠错机制。合同管理成果要应用到企业决策中去,提升决策水平,就不得不提升合同管理的容错纠错机制。笔者认为,媒体集团企业可从以下方面打造合同管理的容错纠错机制,提升合同管理的成果应用水平。①建立标准化合同管理台帐。在经营单位内部,合同台账能及时准确反应每一份合同的签订情况,履约情况,收支情况,开票情况等,在媒体集团企业层面,标准的合同台账又能合并成集团整体的合同管理台账,整体反应集团一定时期内的合同签订情况,业务开展情况,财务收支、预算完成情况等。②建立业财对账制度,预算单位内部应建立定期的业财对账制度,通过对合同收支的财务业务对账差异的纠正完善,使合同台账与财务数据之间可以互相验证,互相支撑,打造合同管理的容错纠错机制,确保媒体集团企业业务信息的准确度,为集团重大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4.重视人才培养,提升合同管理信息化运用水平。媒体集团企业的合同管理链条长,参与者众,只有通过不断加强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提升员工法制意识,建立多元化的法务部门才能兼顾成本效益的同时,提升合同管理水平。因此,媒体集团企业必须加强各级管理人员、营销业务人员合同法规的宣传教育和分级培训,促进各级管理人员的合同法律认识,增强法制观念和风险意识。培养一支懂法律、懂合同的营销及管理队伍,为媒体集团企业健康经营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与保障。此外,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媒体集团企业在合同管理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媒体集团企业在重视人才培养的同时,还应积极提升合同管理信息化水平,一是建设合同管理信息化平台。利用信息化平台发挥媒体集团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分支机构(分公司)以及各责任人协同管理合同的优势,将合同管理涉及的文本起草、合同编码、内容分类、责任部门、法务审核、部门会签、合同收付款、合同变更、数据统计等实现远程及异地审查审批、移动审批,提高审批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二是利用管理软件的即使共享功能,实现合同信息在媒体集团内部各相关部门、各分支机构(分公司)、各相关负责人员范围内的共享,提高合同的履约率,高效管理媒体集团企业生产经营与日常管理合同,提升媒体集团企业内部控制监管水平和合同管理的实效性。

四、结语

前期合同管理范文5

关键词:内部控制;合同管理;智慧系统;精细化管理

一、引言

2021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了《关于印发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卫财务发〔2020〕31号)文件,要求公立医院将合同管理作为十二大业务之一进行风险评估、内部控制、内控报告和内控评价与监督,明确了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关键点,要求公立医院应优化合同前期准备、合同订立、合同执行、合同后续管理的工作流程、业务规范。[1]2021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了《关于印发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年)的通知》(国卫医发〔2021〕27号)文件,要求医院将信息化作为医院基本建设的优先领域,建设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信息系统,同时要求提升运营管理水平,规范开展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评价,确保医院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2]随着公立医院经济业务的不断发展,经济合同涉及的种类和金额也不断增大,签订合同的业务范围已涵盖了耗材采购、设备购入、信息化建设、后勤服务、科研教学、人员招聘、工程建设、外包服务等各个方面。自2012年财政部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以来,医院持续开展了相关内部控制工作,目前各医院已基本按照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的原则,在职责分工、业务流程和关键岗位等方面建立了合同管理相关流程和制度,但鉴于医院经济业务合同种类繁多、情况复杂,因此较难形成统一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根据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要想进一步规范公立医院各项经济行为,全面有效控制医院经济合同风险,就应当逐条梳理合同前期准备、合同订立、合同执行和合同后续管理中各项风险点和关键点,针对风险点和关键点加强防控措施,建立闭环的内部控制管理。因此,如何运用智慧信息化的手段,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经济合同管理体系,辅助医院在合同阶段“事前预防”各项经济活动风险,是医院现代化精细管理的重要研究方向。

二、医院合同管理现状及现实问题

目前,部分公立医院在内部控制管理和智慧医院建设的双重引领下,逐渐探索出了医院现代化智慧管理系统的雏形和架构,通过“一枢纽三平台”(系统数据中枢、业财共享平台、核心财务平台、战略管理平台)的系统体系建设,实现了涵盖医院所有经济业务活动的一体化管理,开创了内部控制模块与经济业务管理、财务管理高度结合形成的业财融合管理平台[3],有效弥补了HERP系统在智慧管理中的信息共享短板,为医院规范化的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对现有文献整理,结合部分医院调研现状,笔者认为应当遵循内部控制管理的一般化流程,将智慧合同管理作为核心贯穿于各项经济业务活动控制,但就目前实现方式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现实问题仍未得到完美解决。

(一)风险评估的主观判断差异难以消除

在医院明确了各项经济活动的控制重点和控制目标后,风险识别、风险应对和风险追踪就成了医院内部控制的核心要素。目前,公立医院主要借助风险识别矩阵和风险坐标图来识别和分析各项经济业务活动风险[4],调查问卷的主观判断是风险评估的主要实现路径。在这种情况下,风险评估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调研人员的业务熟悉程度成了影响风险评估质量的不确定因素,可能会因工作人员个体差异对风险识别和分析的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了内部控制风险应对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风险点的实时监督难以实现

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实施是一个持续优化改进的过程,针对现有风险点应当持续关注防控效果和质量,针对新增风险点应当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业务流程和制度,最终合理保证医院经济业务活动控制目标的实现。然而,目前医院风险评价和监督的工作主要是由内审部门牵头完成,不仅在时间上存在滞后性,而且也无法针对医院各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全流程追踪,进而无法实时查看业务部门风险应对执行情况,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质量难以直观反映。

(三)合同内容多样难以把控

大多公立医院没有清晰的合同归口管理模式,一般仍按管理部门的职能分工,沿用“谁签订、谁负责”的管理思路,由合同签订部门进行分类管理。由于医院的经济业务合同类型复杂多样,再加之合同签订部门的专业领域和服务侧重点不同,致使同一类型合同的服务内容、付款方式、双方权利义务、交验方式和纠纷处理原则等重要合同内容千差万别,不仅增加了合同签订的法律风险,更不利于医院经济业务合同的标准化订立,浪费了时间和效率。

(四)合同订立难以实现事前事中全流程管控

公立医院合同管理内部控制包含了合同前期准备、合同订立、合同执行和合同后续管理四个方面的内容,目前大多医院实现了合同签订后合同执行和合同后续管理的信息化管控,但是合同前期准备和合同订立的工作量和复杂程度根据合同类型和金额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再加上不同医院具体的情况不同,这就造成了医院对经济业务合同事前事中的管控范围和力度参差不齐,难以完全实现全流程管控。

(五)合同管理与其他业务活动的相互制约程度不高

目前,由于各公立医院智慧财务信息化进程不同,合同管理系统与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收入对账系统、财务报销系统、物资管理系统、采购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的一体化整合程度就有所不同。[5]在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相关规定中,十二大业务层面的经济活动基本都是以合同作为业务开展的书面载体,因此,为了建立各业务系统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的整体管控,应当进一步加强合同管理系统与其他联动程度,完整追踪各项经济业务活动。

(六)合同质量受限于经办人员的综合知识水平

合同的基本要素包含了标的、数量、质量、结算条款、履约方式、违约责任等,如果是医疗设备购入的合同更是涉及了医疗、设备、物流、财务、法律等跨专业领域的综合知识。就多数公立医院而言,没有形成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从事合同订立工作,因此在医院订立各种经纪业务合同时,各职能部门的相关经办人员对于合同内容和合同质量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然而,在医院中既懂医疗业务又会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却又十分稀缺[6],因此医院合同的整体质量往往会因经办人员的综合知识水平而受到制约,甚至潜藏了合同订立风险。

三、智慧合同管理优化路径探析

(一)主要功能体系设计

按照医院合同管理的一般流程,主要包含合同前期准备、合同订立、合同执行和合同后续管理四个基本环节。构建智慧合同管理系统的基本思路也应当迎合合同管理的基本环节,通过各系统的联动功能控制关键流程节点,通过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构建管理系统的辅助功能,分别对应控制合同前期准备、合同订立、合同执行和合同后续管理四个基本环节(如图1所示),形成合同控制的闭环管理。

1.起于合同统筹管理控制

目前医院经济业务活动种类繁多,情况复杂,经济合同的种类形式、内容要素、订立流程、控制关键点也各有差异。这种差异,往往会使经办人员在咨询流程和合同内容上浪费大量时间,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鉴于这种情况,医院在建立合同管理信息化之前,应当将主要的经济业务合同进行分类:按管理形式可以分为日常运维类合同和项目管理类合同;按结算方式可以分为单价合同和总价合同;按合同内容可以分为医疗业务合同、设备购入合同、物资购入合同、工程项目合同、科研项目合同和一般服务类合同;按照采购方式又可以进一步将合同划分公开招标类合同、邀请招标类合同、竞争性谈判类合同、单一来源类合同等。在梳理完医院合同类别之后,应当按照标准化、合规化的流程,利用智慧合同管理系统将医院主要经济合同的签订流程和内容框架固化,形成各种类型的合同模板库。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立合同项目时自动判断合同类型,监控订立合同的前置业务流程,并从关联系统中自动导入合同内容信息,从而形成全智能化的合同管理模式,既能提高经济合同公立效率,又能控制关键环节。

2.针对关键流程的联动功能

当利用智慧合同管理信息系统判断合同类别,固化了合同的闭环业务流程之后,就应当利用其他信息系统的数据和流程,对合同管理加以补充完善,同时与其他系统形成关键流程节点相互制约监督的功能。可实现的跨系统智能信息化制约内容有以下几点:在合同前期准备阶段,该经纪业务是否已纳入预算系统管理,是否外联互联网对供应商进行调查,是否符合物资系统、资产系统的标的数量和质量;在合同订立阶段,合同内容是否符合该类型的标准合同样式,财务部门、内审部门、法律部门的审批流程是否已执行完,审批意见是否与权限对等;在合同执行阶段,是否已在物资系统中验收入库达到了支付条件,开具的发票是否进行了自动识别查验;在合同的后续管理阶段,是否已将所有信息数据生成,形成了电子档案备查等。

3.基于COSO框架的辅助功能

基于COSO框架,智慧合同管理的基本功能应当聚焦控制环境、信息与沟通、控制活动、风险评估、监督这五大要素展开。[7]控制环境是合同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应当借助信息量化的先进手段收集整合合同管理各阶段的内部数据,再结合大数据新技术形成对比分析,自动识别潜在风险点。信息与沟通层是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应当借助信息数据高效传输的特性,利用协同办公的工作原理迅速沟通协调,消除信息的滞后性和不对称性,同时保留协调沟通记录用于后期管理。控制活动则是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实现与多系统间的联动和制衡,构建经济业务活动一体化管理的信息平台,实现经济业务合同的全周期管理。风险评估是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应当既包含主观判断和客观数据结合性分析,又包含外部宏观环境分析和内部数据库的微观现状分析,对合同管理的风险进行识别和分类,再按照风险坐标图原理全面分析风险发生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建立合同管理的内部数据留存风险库,从而判断下一步合同管理控制的重点和策略。监督环节是内部控制的重要保障,应当借助信息系统对整个合同管理流程进行留痕记录,实时追踪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全流程全环节。

(二)具体关键功能构思

1.关联控制功能

统筹管理控制功能:是智慧合同管理的起点,主要功能为判断新增合同类型,若符合合同模板库中的类型,则自动生成后续关键业务控制流程和合同基本要素内容,为后续分门别类的合同管理提供基本支撑;若不符合合同模板库中的类型,则记录合同履行次数,为后期考虑是否将合同类型加入模板库提供依据。预算管理控制功能:是智慧合同管理资金来源的起点,主要功能为调取预算系统中的数据,判断是否有足够的预算余额支撑该合同的履行。若预算余额充足,则在完成合同订立流程后自动冲减相应预算余额;若预算余额不足,则提示在预算系统中进行预算追加流程。采购管理控制功能:是合同前期准备工作的重心,借助外部数据集合库进行大数据分析,包括供应商背景分析、合同标的参考价格分析等。合同标的参考价格的分析主要可用于药品、一般卫生材料、通用办公设备、办公耗材、家具等。订立审批控制功能:是合同订立的重要环节,主要功能为调取合同要素数据库中的历史模板,自动标注现拟定合同和模板合同的内容差异,方便审核人迅速定位审核重点。同时,还应兼具协同化办公功能,实时通知合同各方确认变更内容。在各级审批人员按照职责权力审批确认后,形成审批电子留存单据。分类验收管理功能:主要实现其他系统的联动入库功能,对于固定资产、药品、耗材等购入合同,在物资系统入库后自动完成验收进入下一步结算功能;对于服务类、建设类合同,则另需确认才能进行结算。财务结算管理功能:联通内部记账系统和外部税务局发票查验系统,以及银行付款系统,主要功能为:对于符合结算条件的合同,在利用OCR影像技术提取发票信息之后[8],联通税务局发票真伪验证系统进行自动查验,查验通过且自动识别该发票为未报销状态,经财务再次审核后自动传输付款信息到银行付款系统实现自动支付,付款完成后再传输数据至内部财务记账系统生成财务凭证。对于分次付款的合同,在后续支付中要返回验收功能再次确认。归档保管功能:主要衔接电子存储设备,保留合同管理的各项基本流程数据。

2.辅助数据库功能

外部数据集合库:为合同前期准备工作提供辅助,主要为互联网相关大数据的集合,包括供应商信息和商品信息等。合同档案数据库:是合同管理的全数据存储库,作为存档数据。内部留存风险库:自动记录历史合同管理流程中已存在的风险点,同时记录风险发生的频率和影响的合同金额,辅助风险评估和评价工作,对整体的系统控制提供实时的监督追踪。若某个流程出现了重要风险,则应当重新调整控制功能加以控制。

四、结束语

前期合同管理范文6

关键词:内部控制;合同管理;生命周期管控

一、内控视角下合同管控的相关概述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经营目标,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确保企业制订的经营方针能够很好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高效性和有序性,从而在企业内部采取一系列的自我规划、约束、控制、调整及评价的手段与措施。合同管理是当事人双方或多方确定各自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一旦签订,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合同管理是指项目管理人员根据已签订的合同内容对项目进行监督和管理,其对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开展和经济利益的取得,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合同生命周期管理是指产生订立合同的意向开始至合同有效期届满且其纠纷均已解决后的全过程。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以下几个阶段:供应商筛选、合同模板检索或合同起草、合同审核、内部审批、用印归档、合同履行、纠纷解决与协同管理等。

二、内控视角下合同管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健全的合同管理制度

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单独制定企业合同管理制度,有些企业制定了合同管理制度,但也只是做了对“合同审核、合同签订”阶段的管理,对合同前期的立项、定价及合同后期的履行、分析等具体工作及职责权限未作明确的规定。现有的合同管理制度中只明确规定了合同的起草部门、审核部门在合同签订过程中的工作内容、职责权限和工作流程,以达到合同签订后的合法性、合规性、效益性。通常忽略对合同的立项、定价、履行、分析等环节的工作内容、职责权限、工作流程、管理方法的规定,也未设定专门的合同管理部门来对合同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管控。在合同的全生命周期中形成了重视“合同审核”、轻视“合同前期”与“合同后期”的情况。轻视合同前期的管理,对合同的起草部门在立项、定价、资信审查过程中缺乏调查和监督,容易造成立项的合同项目与公司实际生产经营情况不符、定价过程不公开透明、签约方资质不足等问题。而在合同的审核环节,合同审核人员又不了解合同的立项情况和定价的项目构成,无法对合同内容进行全面的审核。法务在审核时,只审核法务风险;财务在审核时,只审核财务风险;在合同管理履行过程中,合同的异常才全面暴露出来,但此时再对合同的签订进行弥补,耗时费力,有的合同异常甚至有可能没法再继续履行,因合同管理没有对各个环节有相关完善的制度约定,在发生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等情况时,大家相互推卸责任,很难实现合同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在合同的管理过程中,因没有相对完整的合同管理流程,有的项目已经履行实施了,还未签订合同,导致财务部门没法及时地确认收入和归集成本。有的企业没有专门的人员管理合同,没有对合同进行统一的合同编号,没有记录相关的合同信息,致使财务部门后期进行做相关的账务处理时,时常出错。

(二)合同管控的各参与部门未实现协同配合

合同全生命周期管控强调合同在前期、中期、后期管理的相互衔接、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约。部分企业在合同的管控中,管理环节不衔接、不配合,合同的业务部门、合同的审核部门和合同的履行部门之间各自独立、各自为政,缺少有效的沟通和合同业务的配合,致使合同管理的各种风险长期存在。在合同的前期管理过程中,各合同管理部门缺乏信息的沟通和工作的配合,合同起草部门跟签约方谈判、定价到后面的合同起草,未让法务部门、财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和相关实施部门参与进来,而是独自跟合同签约方确定好合同内容,等签约方盖好章后,业务部门才发起合同的审批流程,到法务部、财务部及内审部审批时才发现合同条款出现重大遗漏、付款条款把控不严、无法完成的合同执行内容等,再通知合同起草部门进行合同的修订,合同起草部门常以合同对方已盖好章,不能修订为由,拒绝修订合同;其他审核部门为了规避合同的风险,往往不同意通过合同的审批流程,导致双方都只站自己立场,互不相让,这不仅使合同缺乏合法合规性,也拖慢了项目的实行进度,影响了公司的利益。合同在审批的过程中,法务部门从自身的法律专业角度提出法律方面的相关专业审核意见,但不向其他合同管理部门沟通反馈其意见,导致其他合同管理部门还是原合同的信息内容;或在审核合同的其他专业性条款时,不与专业部门沟通了解情况,就会降低其审核能力,不能审出其中的法律风险。企业在项目合同的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同一个项目名称下有多份合同的情况,且各合同是独立执行的,这对财务的核算就提出了要求,因各个合同的周期不相同,财务只能按合同进行核算,所以需区分合同号,但在合同起草部门来看,都是同一个项目名称,可以统一合同号,致使后期合同查看和合同核算信息数据混乱。在合同后期,合同在履行过程中若出现异常情况,各部门之间缺乏及时沟通,履行部门私自改变合同内容履行合同,但其他合同管理部门未收到通知信息,还是按原合同内容管理合同,从而给企业带来较高的法律风险和经济风险。

(三)缺乏专职的合同管理专业人才

合同管理工作具有复杂性和专业性,在管理合同的过程中,需要有相关专业的人员对合同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和跟踪,除此之外还要求合同管理人员必须全面地熟悉项目的运作、法律条款、财务相关知识及内部控制相关制度等方面的内容,还要求相关专业人员有很好的沟通协调能力,通过合理的方式方法,快速有效地解决合同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当前具备这种能力的合同管理专业人才比较稀少,加之合同管理工作的参与部门较多,一般都是各个部门自行进行管理,没有一个专门的人员进行整体跟进,阻碍了企业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没有信息化系统的支撑

企业没有推行合同信息化管理,从合同的立项到合同的完成就不能形成一个清晰流畅的全过程。没有进行信息化系统的合同管理,就不能达到信息共享,也不能形成系统的审批流程,且相关的合同管理制度不能达到动态的监督,整个合同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也达不到很好的控制,合同整个周期的各项情况不能及时得到反馈;没有信息化系统从合同开始到合同结束的信息保留,事后要查询合同信息,则需要各个部门进行收集,若一些部门没有进行记录,则会存在信息的缺失。总之,没有信息化系统支撑合同管理,不仅数据得不到很好的保存,合同信息达不到共享,人力成本支出也较高。

三、合同管控问题的主要成因

(一)外部原因

首先,根据外部大环境来看,我国企业受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在整个经济活动中不重视合同的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项目合同的不断增多,企业才意识到合同管理的重要性,但因为根深蒂固的观念,很多企业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及时地进行改进创新,或因企业自身的技术条件所限,管理合同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也不完善。其次,从合同管理的法律层面来看,我国目前的合同管理体系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缺乏法律的严谨性,当合同出现纠纷时,合同就很难执行下去。最后,由于我国对于合同管理的不重视,对于全生命周期合同管理的专业性人才培养人员少、起步晚、难以满足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不能满足我国企业对于合同管理的需求。

(二)内部原因

从内部角度来看,大多数企业只注重利益或业绩,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往往只关注合同的价格,而忽略合同的内容,导致有些合同内容在后期履行过程中发现不能执行,只能中止合同;还有些在合同签订时,进入合同履约阶段就开始争取下一份合同的签订,把太多的精力放置在了签订合同上,却没有对已经签订的合同进行中后期的有效管理。这种只注重签约合同的管理方式会导致企业形成利益至上,内部管理松散的经营模式,容易忽略合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最终影响企业健康发展。

四、内控视角下合同生命周期管控的具体策略

(一)制定健全的合同管理制度

1.加强对合同管理的重视

首先,公司管理层对合同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要加强重视,从上而下来探讨合同管理的长远性、重要性,企业既要注重合同机会的开拓,也要关注合同在履行执行期的情况、企业在项目合同中投入的成本以及整个合同全生命周期的跟踪配合。其次,加强企业多层次合同管理建设,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分别对合同进行管理,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监督配合,让参与合同管理的全部人员,对合同的各个时期都重视起来。

2.建立合同生命周期管控机制

企业可以通过使用标准的合同模板、制定合理的审批流程,并且加强各合同审批及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进一步加强合同在履行阶段的动态监督和调整,在合同的后期对合同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合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利用标准化的合同管理系统建立一套完整的合同管理模式,增强合同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控制。

3.优化企业内部的合同管理制度

企业根据自身经济业务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符合本企业的合同标准模板文本,保证制定的合同模板文本可以涵盖本企业的所有经济业务活动,防止在使用对方合同文本或临时合同文本而忽略掉一些合同的漏洞。合同的审批和审核工作复杂且分散,需要合同的各管理部门共同参与,为了提高合同管理的效率,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内部控制不受影响,要研究讨论并制定符合本企业的合同审批和审核流程,提高企业内项目运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为了保证合同管理更加的规范和流畅,还需制定和企业相匹配的合同审核体系。在日常审批合同的过程中,为了防止合同预算出现超支的情况,财务部门必须参与合同的审批且了解整个合同的实际情况。另外,为了降低合同管理的经济风险,应该将合同的信用管理制度、应收账款管理等作为重点工作,保障合同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按制度有序进行,实现合同的规范性管理,保证全生命周期合同管理的各项工作都能更好的实施和实现。

(二)加强合同管理过程中各部门之前的协同配合

企业对合同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控,不仅需要有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而且需要在合同执行的过程中,根据项目发生的各种突发情况对已制定好的制度进行完善修改,让各合同管理部门的工作能更好地协调和配合。在起草合同时,业务部门、法务部门、财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和合同履行部门都要参与合同内容的讨论,并发表各自的专业性意见,形成专门的讨论小组对合同进行沟通讨论,确定订立合同的目的、达到的效果、收付款情况、财务票据的要求等。在合同中期,业务部门要加强与相关审核部门的沟通,确定合同签订的内容与合同起草时的差异变化是否能接受,确定合同的实施内容能否正常实施,若在合同审核过程中发现未按合同内容履行出现异常时,相关审核部门提出专业的审核意见反馈给合同履行部门并通知其他相关审核部门,合同履行部门则需尽快将情况反馈给上级领导,并联合其他合同管理部门配合商讨解决方案。

(三)培训专门的合同管理专业人才

合同管理工作的主要特征在于复杂性,该项工作的开展对管理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必须对合同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了解清晰,从合同谈判到后期的合同保管整个流程的具有较好的把控。因此在合同管理中需要专业人才,需要建设合同管理人才队伍。从企业内部环境来看,需要聘请合同管理的专业讲师,对内部合同管理的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从企业内部培养并挑选专业的人才,组建专门的合同监管部门,对合同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四)加强合同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及所处的行业特点,对企业配置适合自己的合同管理系统或ERP管理系统,结合企业制定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及审批流程,让合同管理的各个审批环节有效衔接,实现数据信息的共通共享,加快合同的快速审批、执行,使得数据和信息之间能快速得到处理和反馈,达到快速的信息化合同管理。在合同全生命周期管控的关键点上,通过信息系统个性化地设定各种业务类型的信息上传和合同审查审批流程,使合同的相关数据信息在制度约束范围内正常运行,达到合同管理的目标。还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快速查找合同及合同的相关信息、审批过程、审批意见等,而且还能及时地对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动态的监管,利用信息化系统对合同情况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不仅能减少人力成本,而且能多方面地进行各种数据统计,使数据既精准又清晰,在审查审批过程中,如果发生异常,能及时地反馈给相关部门,且能快速和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及时处理异常合同,提高了合同在整个生命周期管理过程的高效性、透明性、准确性、及时性,尽可能地降低人为因素对合同管理工作造成的不利影响。另外,合同的信息管理系统为合同的管控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同时也为合同的全执行过程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最大程度地优化了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

五、结语

前期合同管理范文7

目前医院的合同管理仍采用传统模式下的简化管理程序。在这种模式下对合同实行分级授权和审批制度,对不同金额和种类的合同,领导授权级别不同。明确合同管理的职责分工。合同拟定与审核,审核与执行岗位分离,形成制约监督机制。各环节确认前一环节签字即可使合同流程运转下去。在合同量比较少的情况下这种模式虽然投入少,成本低,仍可以有效的管理,而且方式灵活,比较节约人力成本。但是当合同数量多,类型繁复的时候各环节之间脱节的现象就显现出来。整个合同管理流程长,沟通不到位,影响合同履行质量。当相关岗位人员流动的时候,容易出现交接不清的现象。同时,这种程序最大的缺点是缺少考核,也就是合同管理只能让业务运转下去,对医院经营的帮助不大,对今后订立合同的借鉴意义不大,使合同管理流于形式,也是对各种有用信息的浪费。

二、如何完善合同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日常合同管理工作动态性非常强,可是在如此大量且金额巨大的情况下,传统方式对其进行管理已经非常吃力。因此需要完善合同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达到合同管理流程顺畅、合同履行到位、合同信息归档科学合理、同时做好对相关信息的评估和再利用。

1.要实现合同管理的标准化。

实现从申购到履行以及合同履行后的评估都确定负责人、环节固定、流程明确,使合同管理形成一个闭合的环。标准化可以降低合同管理的沟通成本。在合同签订过程中经常发生倒签现象,因事先履行合同,需要付款时才补签合同使合同管理失去防范和监督做用,造成即使合同履行有瑕疵,项目负责人也容易忽略。标准化的程序可以防止合同倒签。通过标准化可以降低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的成本,保证所有环节上的人都能参与到合同中去。比起让领导了解合同、在合同上签字,更加重要的是让合同执行人对合同透彻理解,特别是在合同流程都以手工签字完成的情况下,实际上每个环节的签字人不一定完全理解所签的内容。这就造成前期调研以及进行商务谈判时,相关人员非常尽责,为了一个细节甚至微小的利益甲乙双方多次谈判,但在履行过程中,由于项目负责人没有注意到合同文本,凭借提出申购时的需求描述以及主观经验,造成与合同真正标的的质量、数量、质保期、履行方式等之间形成差异,影响了合同履行质量。所以只有将合同管理标准化,项目负责人重视合同,对合同不折不扣的完成,才能彻底杜绝合同倒签、履行不到位等现象。通过标准化的程序使合同相关人可以在任何一个环节通过反馈的方式了解进度、细节等,有利于合同履行。

2.将前期论证与预算结合起来。

做预算只能是纵向的经济或经营商的预期和控制,但横向与类似单位类似情况或市场行情的比较才是核心。杜绝申购只是从部门需要出发,论证过于简单,对行情不够了解的情况。根据建立供应商库以及主要设备信息库,搜集同类地区同类设备等的招标结果信息,掌握市场行情,使预算更加科学。力求每一份合同不但满足每一次业务需求,同时也能对今后医院的经营有参考作用。

3.完善的信息系统是合同管理的必要条件。

前期合同管理范文8

1.1合同执行管控能力不强

合同生效后,履约行为通常由经办部门来执行。银货两讫型的合同,履约行为较简单;而分段执行的合同甚或是跨年执行的合同,履约行为就相对复杂一些。合同的实际履约状况一般由经办部门掌握,如果部门规模大、专业分类细、经办合同多、涉及人员多,经办部门的领导也未必能掌握合同的实际履约状况,必须找到具体经办人才能真正了解相关信息。如此,企业内部监督部门对于合同实际履约状况的监督也是比较繁琐的,往往要到经办部门实地了解,还要到财务部门去核实资金记录,费时费力。

1.2合同信息查询分析不便

合同管理工作中还经常需要追溯相关信息或进行统计和分析,例如:在接受外审的过程中,外审人员经常会根据财务付款记录调阅关联的合同,核查付款是否符合合同约定。若合同管理的基础工作较扎实,合同编号有明确规定、具有唯一性,财务付款凭证上标有合同编号,合同管理部门也设有标注合同编号的管理台账。当外审人员报出某个合同编号时,合同管理人员能够利用合同编号的唯一性,追溯查询到相关信息。再如:企业需统计年度合同的总体发生情,若要快速统计,必须在平时建立数据较翔实的基础台账。企业若是合同管理基础薄弱的,上述两例几乎无实现的可能,即使合同管理基础较好,实现上述两例也属不易。

2合同管理信息化的实践

目前,很多企业的基础管理都在大量地运用信息化手段,大力推行并运用企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ERP)。通过ERP的推行和运用,企业很多生产经营管理流程已实现信息化,一些与合同相关的信息和数据在ERP内也留有记录并积累。笔者长期从事企业的合同管理工作,近年来,在企业ERP构建较为成熟的基础之上,运用信息化手段,将合同管理作为ERP中的一个子模块,纳入了整个ERP的运行,利用ERP中企业生产经营信息数据的联通和共享,对进一步提升合同管理水平做了一些尝试。

2.1做好合同管理ERP模块开发的前期调研

在前期调研中,首先对企业发生的合同进行梳理,如以资金流向来分类,可分为资金流入型和资金流出型;以业务方式来分类,可分为物资采购类、工程采购类、服务采购类和销售类等;其次,确定以资金流向和数量作为重点关注对象来开发合同管理ERP模块。由合同管理部门牵头,会同信息化开发人员分别到采购、销售和设备等合同发生频次较高的部门进行调研,针对现行流程实现信息化所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多次研讨,合同管理部门主要关注合法合规性,业务部门主要关注实际可操作性,信息化开发人员主要关注术上的可实现性。调研发现,合同管理信息化实现的前提是较为完善和有效的合同管理基础工作,大致包括:合同管理工作中有串联所有相关信息的有效索引,即合同编号,合同编号有明确规则,具有唯一性和可追溯性。合同编号由合同管理部门统一确定;合同生效前,需经流转审核,由财务和法务等部门参与;合同履约由经办部门负责,实际收付款时在财务凭证上标注合同编号;内部监督部门着重从资金角度监督合同的实际履约状况;合同管理部门建立合同管理基础台账,以满足企业对于查询、统计和分析方面的需求。

2.2做好合同管理ERP模块首期上线后的调试

ERP模块的开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经过充分的前期调研,将合同管理ERP模块首期上线的目标定为:将现有合同管理流程全部推上信息化,实现无纸化办公。首期上线后,以企业合同信息化审核流程举例,大致流程为:由合同具体经办人在合同管理ERP模块中发起审核——流转至部门领导审核——流转至财务部门审核——流转至法务部门审核——经办部门在完成审核后办理签字盖章手续。在各审核环节均可以打回至原始经办人。

2.3满足相关部门的个性化差异管理

合同管理ERP模块首期上线之后,在实际运行中,还根据销售部门的工作特性,实行差异化管理。通过差异化管理,既加强了对销售合同的管控力度,又满足销售部门对合同管理的个性化需求。

2.4做好系统首期上线之后的持续优化

系统首期上线运行一段时间后,业务部门对于操作界面和一些细节提出不少优化建议,将这些建议汇总,进行甄别和梳理,既考虑业务部门需求,又兼顾合法合规性,持续开展优化工作。

2.4.1 实现海量数据和信息的共享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一大令人瞩目的特点,就是实现海量数据和信息的共享。如果不能实现这一点,将是对信息化管理系统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合同管理ERP模块作为企业ERP的组成部分之一,如何与企业ERP中已有的功能模块实现数据和信息的有效共享,是持续优化的关键。

2.4.2 合理减少重复劳动的工作量

为实现合同管理的某些要求,合同管理ERP模块在开发初期可能会要求操作人就某一内容在企业ERP的多个模块中进行录入,有重复操作之嫌。信息化本应是提高效率的一种手段,如果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实质上增加了重复劳动的工作量,这就有违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初衷。因此,如何利用好企业ERP中现有模块的数据和信息,提高效率,也是持续优化的目标之一。

2.4.3 加强对合同的实际管控力度

在合同管理ERP模块首期上线之后,逐步将过程监督的要求融入其中,加强对合同的实际管控力度。前文已述及,该模块首期目标主要是原合同管理流程的无纸化,在这个阶段性目标完成之后,需要逐步过渡到合同管理的理想目标。因此,以加强合同管控力度为目标,结合该模块的实际运行状况,适时地增加一些补丁。举两个这方面持续优化工作的实例。第一,通过优化,将销售合同与生产定单建立关联,要求业务员在开具生产定单时必须输入合同编号,以合同编号为索引,可以调取企业ERP其他模块中的数据和信息,如生产管理模块中关于生产定单运行的相关数据。这样做既没有太多地增加业务员的工作量,也为加强过程监管提供了便利。第二,通过优化,增加了合同履约信息的录入功能。主要是针对资采购合同,在合同正式生效后,由合同经办人根据合同履约的实际情况,在该模块中录入资金支付的信息,以反映合同的实际履约状况,且与财务部门的实际资金结算节奏保持一致,在通过财务部门的审核之后生效。如果该合同的资金支付记录在企业ERP其他模块中已存在,则直接调取。这样做能够使合同的实际履约状况通过资金支付这一关键信息在该模块中予以体现,便于过程监管。通过上述四方面工作,合同管理ERP模块基本实现了三个目标:合同审核无纸化、合同履约信息化、数据使用快捷化。

3合同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在合同管理信息化的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为合同管理信息化的意义主要有三点。

3.1提高流转审核效率

合同管理信息化可以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减轻经办人的工作强度,缩短相关材料流转以及相关人员的审核和签字的等待时间,经办人还能够随时查询合同审核进度,缩减审核周期、提高审核效率。

3.2加强过程管控能力

合同管理信息化可以将资金流向、数量和时间为具体内容反映合同的实际履约状况,为企业内部监督部门开展过程监管、同步监管提供了有利条件。

3.3提升合同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