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设计制造数字化技术应用

汽车设计制造数字化技术应用

摘要:汽车是现代城市建设与科技发展的产物,也是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截止到目前,我国汽车数量不断攀增,汽车设计制造已经成为当前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推动现代化高新技术与汽车设计制造的融合是目前我国汽车设计制造的重要发展方向。文章即以数字化技术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数字化技术在汽车设计制造领域中的应用意义,然后分别从汽车设计与汽车制造两个层面探讨了数字化技术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汽车设计;汽车制造;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迎来了经济高速发展与多项基础设施全面建设的关键时期,国民经济总额不断攀增,道路交通系统愈加完善,这也给我国汽车行业和汽车销售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是,由此而引发的汽车行业竞争亦日趋激烈。汽车生产方必须积极引进先进的设计技术、制造技术以及管理方式,优化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科技属性,方能获得市场份额与推动自身长期发展。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以计算机技术、互联网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技术开始受到汽车设计制造企业的广泛关注,并逐步应用于汽车设计、生产与加工的各个环节。数字化技术有益于精进汽车品质、强化汽车性能,提高汽车的信息化水平。

1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意义

1.1数字化技术的基本内涵

数字化技术是当前国际社会中的高新科技之一,其主要是指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大数据等,对多种设计数据、生产信息等进行综合分析、整理与计算,以为某工程设计制造提供真实而可靠的依据,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工程品质或产品品质。与传统的数据信息处理技术相比,数字化技术具有更高的精准度和分析效率,不能能够同时综合处理多种数据,还可在最大程度上确保信息处理结果的准确性。

1.2数字化技术在汽车设计制造中的应用意义

通常情况下,汽车设计与汽车制造都隶属于汽车生产过程,二者相互联系,关系紧密,但二者也具有一定的彼此独立性,是两个汽车生产环节。因此,有必要分开进行针对性的探讨。首先,对于汽车设计环节来说,数字化技术中的计算机仿真技术与模拟技术能够直接设计出三维立体的汽车产品模型,从而为汽车整体设计提高极大的便利,减少人力与物力的耗费,显著提高汽车产品设计的工作效率。同时,可针对模拟的汽车产品进行虚拟测试,从而及早发现不足或可能存在的设计缺陷,在正式投入生产之前即完成修改。其次,对于汽车制造而言,数字化技术能够按照相同的大小对汽车各个部件进行精准测算,为汽车产品的各个性能指标评估提供数据支撑,包含振动指标、压力指标以及动力数据等。

2数字化技术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

2.1逆向工程技术的应用

截止到目前,逆向工程技术已经在我国汽车设计环节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尤其是对于新型汽车产品的研发与创新之中。与其他设计方法相比,逆向工程技术更具有真实性和精准性,其能够严格根据具体的设计实际和设计需求,针对数据资料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继而在此基础上设计形成能够满足上述多种实际要求的自由曲面,随后把这一自由曲面输入到相关反求程序内,即可完成汽车设计中的反求工序。逆向工程技术的引入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显著提高汽车设计效率,充分检测设计方案以确保其合理性。

2.2非接触式三坐标测量技术的应用

三坐标测量是当前我国汽车设计环节中所必须存在的操作,对于汽车设计品质以及汽车性能高低都具有重要作用。通常情况下,汽车设计人员在开展具体工作过程中均会依据自身的设计理念与产品的设计目的,该过程多采用以往时候汽车领域多使用的油泥塑造形式。三坐标测量发生在上述步骤之后,其核心目标主要是准确获取坐标信息。然而,传统的测量方法并不能保证所获取坐标数据的精准性和真实性。而非接触式三坐标测量技术则能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可在较大程度上减弱音噪点,特别是尖角或边角处。另一方面,该技术内部所存在的软件系统可以及时分析整理相关信息。

3数字化技术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

为了保证数字化技术在汽车制造环节中的科学高效应用,需将汽车设计环节中所确立的各种汽车部件模具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保存,并将其输入到想应对的数字化软件之中。根据有关计算数据,对汽车部件中的工件毛坯、加工原材料以及原点进行加工。根据软件系统中的各类选项,对工件类型进行科学设置,尤其对工件毛坯的实际尺寸、外形和三坐标进行加工,确认刀具的型号、操作过程中的刀具下刀量以及冷却量。汽车制造中的走刀模式是多样化的。为了保证刀具的运动轨迹满足实际要求,需根据汽车模具,立足于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刀具轨迹。多数情况会选择平行切法,其能够提升汽车加工制造质量,且由于没有长代码输入,使得操作难度相对较低,能缩短汽车加工周期,降低汽车制造的成本投入。

参考文献

[1]祝伟骏.汽车钢制车轮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的研究应用[J].四川兵工学报,3014(7):56-59.

[2]刘润雪,薛娅坤.汽车质量管理中数字化制造技术的运用分析[J].经营管理者,3015(13):48-49.

作者:张龙 马仪 单位:邵阳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