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浮床在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生态浮床在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该文阐述生态浮床的研究与应用现状,探讨生态浮床的应用原则与审美理念,认为生态浮床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以展现特定的地域美。由于水生植物组合搭配是生态浮床的核心构成部分,因此,该文作者从形态和色彩方面,对水生植物造景设计提出建议。

关键词:生态浮床;滨水景观设计;水生植物造景

一、生态浮床研究与应用现状

生态浮床是从20世纪初兴起并投入使用的一种针对水环境污染问题的实用产品,起初用于为鸟类、鱼类提供栖息场所,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专门用于治理城市水污染,并被引入我国。生态浮床技术以现代农业中的无土栽培技术为基础,主要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水质。水生植物生长速度快、分布广、繁殖快、病害少、用途大、观赏价值高,能够有针对性地吸收富营养水质中的营养元素和重金属元素。我国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工农业的发展给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包括地表水、饮用水在内的水体生态系统安全受到威胁。我国约有75%的湖泊水体面临着富营养危机。目前的生态浮床由框体、床体、植物栽种基质和所选用的水体植物构成,但要进行标准化的推广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不同水体遭受的污染程度和种类不同,因此,生态浮床的研发应根据具体的水环境选取水体植物,从而确定生态浮床的框体结构和植物栽培基质种类。在考虑生态浮床对水体净化效果的同时,设计师要考虑生态浮床上水生植物的搭配组合,避免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并且要具有一定的观赏效果。在经过设计完善后,将生态浮床应用于滨水景观,能够呈现良好的视觉效果,提供一定的景观价值,在整个景观系统中可以充当集功能与观赏为一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生态浮床在滨水生态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原则与审美理念

目前,人工生态浮床已被广泛应用于湿地公园、城市滨水景观、农村污水处理系统中。在现代景观语境下,生态浮床不仅延续了以往供游人观赏和休闲的功能,而且承担了现代生态文明教育功能,水净化处理的过程本身也能给人一种愉悦的观感。

1.生态浮床在滨水景观中的应用原则

生态浮床的应用要以符合其所处水域的水土特点为原则。在河道滨水景观中,生态浮床在放置时应采用固定措施,置于河道两岸靠边位置,从而不影响河道的通航功能;置于湖面、池塘等平静水面时,则应关注水域水质的组成部分,选择相应的净水植物,并且在形状上要贴合水面形状,不破坏整体水面的景观效果。此外,要充分考虑驳岸与水体之间的过渡是否自然、合理。在硬质驳岸边的生态浮床可设置多个空间层级,实现硬质与软质景观的柔和过渡。同时,生态浮床的面积不宜过大,要谨慎控制浮床与原本水面的面积比例。

2.生态浮床设计的审美理念

生态浮床被应用于不同地域的水面时,要符合该城市景观的整体特点。不同城市之间的景观千差万别、各具特色,无论是古色古香还是现代气息十足,都应将这些审美元素融入生态浮床的设计。如河北迁安市的三里河绿道景观设计,设计师想要恢复此地水草丰茂、野花烂漫的自然之景,在河流两岸栽植了郁郁葱葱、色彩朴素的水生植物,外轮廓线模糊而又有随意的乡土感(图1);漳州碧湖市民生态公园则是一个现代化的市民休闲场所,水生植物搭配较为规整,轮廓线分明,被填充于形状规则的人造硬质景观线条中(图2),城市的现代感鲜明。生态浮床景观能够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它本身传递着一种生态文明的美感,能够以富有寓意的形状、植物种类等展现人文精神,在水面上与城市建筑相呼应,从而展示出别样而丰富的城市美。

三、适用于生态浮床的植物造景设计

水生植物是生态浮床净水工作的核心组成材料,设计师不仅要充分考虑其栽培的可操作性,而且要重视植物搭配形成的景观效果。通常情况下,水生植物可分为四类: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漂浮植物。生态浮床的植物造景就是利用这四类植物的线条、色彩进行科学搭配。

1.各类水生植物的景观效果

挺水植物植株高大,大多具有完全分化的茎叶,形态多样,花色鲜艳。其色泽和形态较为稳定,是水生植物色彩搭配的主要植物材料,可营造一定的形式美效果。尤其在冬季,通常要依靠挺水植物维持植物景观。浮水植物无地上茎或地上茎柔软无法直立,主要以浮于水面上的叶片形成景观效果,开花种类繁多,因此,浮水植物的观赏性以色彩为主。漂浮植物外在形态类似浮水植物,但位置不定,随处漂流。一些漂浮植物繁殖能力很强,为了保证景观的稳定性,生态浮床在应用时需要框定范围。沉水植物则整株沉于水面之下,只有花期时的花朵才浮出水面,在景观中运用很少,生态浮床应用难度也较大,文章中不予考虑。

2.适用生态浮床的水生植物造景建议

生态浮床结构稳定、范围有限,对水生植物的选取要求较普通的植物景观更为严格。通常生态浮床装置有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漂浮植物的种植框,根据不同的组合搭配可呈现出不同类型的审美效果。在城市化大背景下,人们倾向于回归乡土,有返璞归真之感。因此,在生态浮床中的植物选取上,仿原生的植物景观颇受欢迎,如湿地公园中可见的芦苇丛、芒草景观等(图3、4)。芦苇植株高大,生态浮床范围有限,可应用纸莎草、香蒲等营造自然气息,配合水葵、旱伞草、水葱等较为低矮的常绿挺水植物构成主要景观。若需要较艳丽的色彩,则可利用美人蕉、黄菖蒲、再力花等进行点缀。浮水植物高矮程度相当,主要是叶形、花形的搭配,可用芡实、荇菜、水罂粟、田字苹等植物搭配组合。漂浮植物则主要考虑两栖蓼、凤眼莲,但规模不宜过大,需注意避免其繁衍过快,应在浮床种植框的限制基础上适时打捞。

四、结语

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是水体氮、磷过多,即富营养化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体污染问题难以依靠一朝一夕的道德约束、环保意识解决。人工生态浮床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目前,生态浮床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景观建设、农村农业和生活污水的处理中。但由于意识或技术的落后,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制作工艺或结构复杂、植物搭配不合理、水生植物受光和自然生长影响、管理难度大等。生态浮床设计应是一种生态友好、外形美观的实用设计,这种装置既要考虑净水效果,又要考虑后期维护管理的便利性;其外在效果即要美化自然景观,又要在适当条件下展现城市文化特色。植物种类的搭配是生态浮床净水成败的关键因素,为了使生态浮床技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我国关于适用生态浮床的植物种类研究仍需要加强。另外,关于植物对微生物和氮、磷元素的吸收分解作用研究也应更加深入。随着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生态浮床技术也将达到更高的水平,逐渐成为净化水质领域更加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是决定性的部分。因此,对适应不同环境的水生植物和其吸附分解微生物能力的研究将大大推进生态浮床技术的提升。在解决了技术难题后,在未来的城市公园建设中,生态浮床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升水域审美效用,丰富城市精神文化。

参考文献:

[1]王凌骅.生态浮床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绿色科技,2017(8).

[2]王俭,吴阳,王晶彤,陈哲.生态浮床技术研究进展.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

[3]王晓平,王玉兵,杨桂军,秦伯强,杨宏伟.不同鱼类对凤眼莲生长以及水质的影响.环境工程学报,2017(4).

[4]徐新洲.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研究.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敖子强,张杰,彭桂群,付嘉琦,江成,吴九九.生态浮床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植物功能及筛选.北方园艺,2017(11).

[6]陈进树.国内生态浮床研究进展.安徽农学通报,2017(1).

[7]祝遵凌.设计与自然生态.设计,2018(21).

[8]时潇潇,李雪艳.生态设计文献综述.大众文艺,2018(24).

作者:孙威 单位:南京珍珠泉园林建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