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村进展模式

生态农村进展模式

 

豫南丘陵山区地处我国北亚热带边缘,大别山北麓,河南省南部。行政上包括河南省信阳市、驻马店市和南阳市的14个县区,总土地面积26077km2,占河南土地总面积的15.6%[1]。豫南丘陵山区具有多个部级和省市级生态示范区,农村生态环境相对较好。但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和地理位置等诸多条件的制约,这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农村发展功能定位不明确,农村建设缺乏合理规范,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当前,豫南丘陵山区农村应该依据自身地理环境特点,按照《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和《河南省“十二五”发展规划》对这一地区功能区划进行定位,选择合理的生态农村发展模式,走出一条极具特色的豫南丘陵山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1豫南丘陵山区生态农村建设的主要优势   1.1生态环境保持较为完好由于豫南丘陵山区开发较晚,工业化和城市化影响程度较轻,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这里生态环境保存较为完好。区域内山体植被基本上没有遭到破坏,乡村房屋建设的地域性风格特征保存较好,人口疏密相宜,极具个性的豫南农村传统生活方式和传统民俗文化得以保存。同时,这一地区的大别山区和桐柏山区都是著名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保留有大量红色文化遗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保存完好的红色文化遗存,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农村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并举,为生态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和建设保障,也为生态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2生态农村建设得到高度重视在生态农村的建设中,科学合理的行政措施引导与提升文化素养是生态农村建设成功的基本要素。近年来,豫南丘陵山区在国家农村发展政策的支持下大力开展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面貌发生了极大改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在积极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上,在有利于生态环保的新技术推广与使用上,进行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广大农村地区,政府倡导的发展有机农业、建设生态家园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农村群众已逐步认识到了保护与自身生存休戚相关的生活环境的重要性。近年来,各级政府通过观念推动、鼓励民众参与、建立各种经营建设计划以及实行各种生态补偿措施,推动了区域内生态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豫南丘陵山区生态农村建设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   1.3生态农村建设有了新的重大契机近年来,国家开始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并将河南省确定为首批试点省。河南省也制定了全省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2],并将强力实施,这对生态农村建设是一个难得的重大契机。为了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国家和河南省都从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十二五”期间,国家和河南省都将计划加大财政投入,重点实施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农村饮用水源地污染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等一系列示范工程。同时,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背景下,河南省将豫南丘陵山区确立为重点保护和建设的生态功能区。这对整个豫南丘陵山区生态农村建设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必将推动该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2豫南丘陵山区生态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   豫南丘陵山区农村经过30多年的发展,尽管也建设了一些生态村,但在规模数量、建设水平、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生态文化建设、组织管理等方面明显滞后于时展的要求。   2.1村庄建设缺乏规划,人居环境有待改善   目前,豫南丘陵山区农村经济虽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在村庄建设、公共设施、人居环境等方面却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大多数农村地区缺乏科学合理的村庄建设规划,农民自建房屋随心所欲,中心村的各项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既不配套也不协调。有些地方在新农村建设和旧村改造中规划模式陈旧,缺乏特色,有的甚至模仿套用城市社区规划模式,可以想象,这样的农村村庄既缩小了农业生产空间,也失去了各种自然特征,失去了乡村社区的地方文化特征,生态循环链条也被打破。同时,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的提速,农村生活污水和各种垃圾的总量在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污染及乡镇企业污染的程度在不断加深,目前许多地方还缺乏处理污染的有效措施和合理规划,因而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不容乐观,严重影响了生态农村建设进程。   2.2农村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破坏长期存在   豫南丘陵山区生态环境总体良好,但也有其脆弱的一面。受经济发展条件及落后观念的影响,多数农民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乱采滥挖等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大量存在。茶产业、食用菌产业和木材加工业是区域内农民脱贫与生存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这些产业不仅要砍伐消耗大量的木材资源,还会毁坏占用大量林地,这些都会造成一定区域内的林木蓄积量下降,林地拥有量锐减,林木品种越发单一,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水土保持能力减弱。并且,许多地方各种项目建设并没有进行规划论证和环境评估,无序和不规范开发导致区域内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由此引发的各种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   2.3管理上缺乏统筹规划,许多生态村徒有虚名   经过多年的建设,豫南丘陵山区各级各类生态村建设已初具规模,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调查发现,有些生态村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些生态村大多是在上级不同主管部门的扶持下建设的,比如旅游生态村、水土保持生态村、林业建设生态村、民俗村等,并不能称为真正的生态村,大多是上级某一政府部门所建的“政绩工程”,许多生态村徒有虚名,其作用就可想而知了。当前的生态村建设缺乏科学的管理,政府对生态村建设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监督,造成个别地方利用生态村建设名义骗取政府补贴和优惠政策,打着生态的旗号搞产业开发,不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有些生态村反而成为新的环境污染源。#p#分页标题#e#   2.4生态农业产业化规模小、水平低、品牌少   豫南丘陵山区内有桐柏县、商城县、新县和泌阳县等多个国家及省级生态示范区、生态林业示范县和生态农业试点县。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农业县的建设带动了区域的生态农业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是,总体来说,豫南地区农村生态农业起步较晚,政府缺乏配套政策,因而生态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还较低,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有机农产品的比例还不高,同时区域内还缺少高层次的非农企业参与生态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因而区域内农村还缺少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农产品知名品牌。   2.5生态宣传教育不足,生态文化建设层次较低   受人力、资金条件限制,环保宣传教育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村。可持续发展、生态消费、节约习惯、循环经济等思想观念还没有纳入宣传教育体系,生态价值观、生态文明观教育在农村更是空白。一些基层干部环境法制观念薄弱,重发展轻环保。群众的环保意识不强,依法维权意识弱,日常生产、生活行为缺乏必要的环境知识指导。在生态文化建设上,由于缺少资金投入以及缺乏统一规划,各地乡村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都不尽如人意。由于缺乏协调与创新,各地区农村生态文化的发展都是各自为政,乡村生态文化缺乏深入的挖掘和精细开发,民俗文化表现形式单一陈旧,区域内缺少特色鲜明的农村生态文化主打品牌。   3豫南丘陵山区生态农村发展的功能定位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和《河南省“十二五”发展规划》都对豫南丘陵山区农村发展的区位功能进行了规划。据此,豫南丘陵山区生态农村发展功能主要定位于以下几个方面。   3.1为城市提供鲜活农产品和绿色休闲场所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提出,“打造伏牛山为中心、南太行山和大别山为两翼的山地休闲度假游目的地,建设一批旅游景区和精品线路”[3]。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豫南丘陵山区农村和农业的发展不仅不应该削弱,反而应该加强,但需要将传统农业和农村转型到为大城市服务的休闲型生态农业和生态农村。豫南丘陵山区农村地处中原,离武汉、郑州和合肥等城市的交通距离都在2h车程之内,同时处在京广、京港和西宁十字交通要道,农产品运输和旅游交通十分便利。因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为大城市居民提供鲜活农产品,大力发展农业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业,应该是该地区生态农村发展的主要方向。   3.2资源保育功能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提出,“加强水源地保护,开展豫西、桐柏山区、大别山区、伏牛山区和太行山区等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鼓励合理开发利用农村水能资源”[3]。这一地区地处淮河中上游和国家“南水北调”中线的起始点。提高植被覆盖率,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村,涵养水源保护水质是重中之重。在实际操作中,主要通过在水源保护地推行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无公害农业和有机农业,涵养水源和保护水质。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进行生态化改造,或者实施转产乃至关闭,防止农村生态环境遭到进一步破坏。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和生态观光农业,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量,防止和减轻农业污染。   3.3园区示范和带动功能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提出:“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果蔬花卉园艺业、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打造全国优质安全农产品核心产区。积极发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努力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3]这是豫南农村地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未来,区域内应该更多地引进非农企业,应用现代高新农业技术,把生态农村建设成为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高新农业示范园。通过园区产业发展,促进豫南丘陵山区农村生产的企业化、标准化。近年来,区域内茶产业示范园区、食用菌种植示范园区、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区和各种畜牧水产养殖示范园区等逐步得到发展并取得了可观的效益。通过园区生态农村的示范、带动引导周边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为豫南地区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贸易提供更大的原料基地。   4豫南丘陵山区生态农村发展的模式   生态农村发展模式选择应该具体考虑到生态人居、生态产业、生态环境与生态文化4个基本要素,而这4个要素内部又分别包含多个方面,但具体到不同类型的区域,结合当地的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条件,每个要素又表现出不同的内容与形式,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态农村模式类型[4]。综合各种因素分析,豫南丘陵山区生态农村发展可以设定为生态农业型、旅游观光型和生态保育型3种主要模式。   4.1生态农业型生态农村   农业是豫南丘陵山区农村主要的经济、生产活动。这一地区多是浅山丘陵区,农用土地资源比较丰富,气候条件对农业发展有利。所以,生态农业型是当前阶段豫南丘陵山区生态农村发展模式的主要选择。生态农业型生态农村主要以现代生态农业建设为中心,全面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同时,住宅建筑及村庄建设要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生态化特点相结合,形成地方特色鲜明的生态居住模式,人居环境大为改善。在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促进生态文化发展,形成和谐的生态社会[5]。豫南丘陵山区农村生态农业发展基础较好,已经先后建成部级和省级生态农业县、生态示范区多个,其中就有成功的生态农业型生态农村发展模式。例如,信阳市的华英鸭养殖专业村模式和茶叶种植加工专业村模式、南阳市的中药材种植专业村模式和黄牛养殖专业村模式等。今后,要抓住国家启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机遇,大力发展有机蔬菜种植,建设有机农业生产示范村。豫南丘陵山区农村选择生态农业型生态农村发展模式,未来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首先,实现传统农业和农村的转型,由资源耗竭型、环境污染型向资源养育、环境培育型转变,发展节水农业,防止农村和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其次,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特色优势,进行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带动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最后,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生态文化方面的建设,使生态农村发展模式的各要素相互促进。总之,生态农业型生态农村发展模式就是通过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和水土保持型农业等,实现清洁生产和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p#分页标题#e#   4.2旅游观光型生态农村   旅游观光型生态农村就是要依托该区域内的自然风光(山川、草原、森林、河湖等)、农业旅游资源(农业风光、高新农业技术、农作体验、瓜果采摘等)或民俗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形成以生态旅游为特色的农村发展模式[5]。豫南丘陵山区地处中原腹地,经过多年的发展,交通相对便利,区域内有多条横贯南北、东西的铁路、国道和高速公路,并建有多条旅游专道,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最主要的是区域内有山有水,原始生态、生物多样性资源和传统民居文化保存较好。同时区域内还有多个红色文化遗存,是国家红色旅游专线的主要节点。这些都为豫南地区选择旅游观光型生态农村发展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要求鼓励农民调整优化农业种养结构,发展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兴业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在选择实施旅游观光型生态农村发展模式时,要利用地域特色优势,引入非农企业,进行产业整合,发展休闲农业,加强产品营销和农产品文化内涵的挖掘,寓有机农业、现代园艺和生态文化于一体,实现“农旅一体”。同时,在发展过程中还要注意培育和保护地方旅游品牌,对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与管理,加强沟通与协调,避免造成恶性竞争。   4.3生态保育型生态农村   豫南丘陵山区农村是中原经济区建设规划以及河南省发展规划的重要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功能区。该区域的大别山和桐柏山区有大量的林区、库区和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和动植物保护区。建设保育型生态农村发展模式是必要的选择。保育型生态农村发展模式以当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生态恢复为中心,加强生态意识、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深入人心,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居民的自觉行动[5]。   在实施生态保育型生态农村发展模式时要增加政府投入,建立生态补偿的有效机制,使生态保护与当地居民的生产、生计相结合,通过多种途径发展经济,减轻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豫南丘陵山区农村要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保护和修复大别山以及河流、湖泊等功能区的生态功能,建设“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加强水土保持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控制、综合治理、强化监管,严格防范环境风险。同时,在区域内对土地、森林、草原、水面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以生态承载力为前提,通过优化系统结构,增强系统自生能力,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继续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在不适宜人居住的地区进行生态移民。我们相信,通过生态恢复,豫南丘陵山区农村过去的生态劣势将逐步转变为生态优势,豫南地区最终将会真正成为中原地区的宜居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