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史教学参与度成因及策略

工业设计史教学参与度成因及策略

摘要:参与是现代教学活动的核心,对《工业设计史》课程特性及目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呆板的教学模式、片面的认知学习态度和单一的评价考核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工业设计史的课程特性,从教材提炼、授课方式、重点回顾、学以致用、课后网络平台、评价体系考核六个不同维度对《工业设计史》进行分析和挖掘,可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参与度,使课程更具互动性,更有实效性。并提出融合现代教育技术、整合课堂教学内容和重建课堂文化是未来《工业设计史》教学参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工业设计史;参与度;应对策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学生参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1]。学生参与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核心知识和关键问题为抓手,以“先学后导”为基本特征,以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进行有效学习为主要追求,以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为根本宗旨,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形成实践创新能力。学生通过自主、互助、探究等积极参与的途径主动建构知识,逐步内化成能力[2]。参与是现代教学活动的核心,美国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谚语:“讲给我听,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参与,我会懂得”[3]。在《工业设计史》教学中,由于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提升《工业设计史》教学参与度已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同行的关注。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笔者试对影响《工业设计史》教学参与度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一、影响工业设计史教学参与度的成因分析

(一)学生对课程特性及目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不能从长计议

《工业设计史》作为工业设计专业必修的理论课程,对学生的专业认知及眼界培养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其教学内容主要是系统的人类设计历史,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的设计发展演变脉络,包括各种设计流派、风格、设计大事件和著名设计师作品的特色以及设计发展的新方向。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工业设计发展的基础上,积累设计经验,理清设计思路,培养设计兴趣[4]。同时,作为重要的专业理论课,通过对其学习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进一步了解工业设计来源和内在的发展动力,深刻理解设计与时代的关系,准确把握工业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为设计实践奠定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对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教学模式呆板,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

传统的理论课程教学模式主要是老师讲授为主,教师缺乏热情,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再加上教材本身理论性较强,对设计师、设计风格、设计流派的点状知识介绍篇幅较多,对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及设计作品所发生的地域特点、时代背景的内容介绍较少,造成学生对于整个工业设计理论体系核心脉络的线性把握不足,学生对知识点理解会有障碍,导致学生不能认识到《工业设计史》课程的实际意义,不了解如何与实际结合,对理论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

(三)考核模式单一,不利于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课程的评分体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多数学生都比较注重自己的学习成绩,而现行的工业设计史考核方法多以笔试考试成绩为主,这种闭卷考核模式容易导致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突击应付,平时放松怠慢,对于知识的掌握只是考前的短期记忆,没有真正理解工业设计史的知识点和脉络核心。这种过于简单的考核评价模式,学生临时抱佛脚也能拿到一个好的分数,而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专业素养的提升没有实际意义。

(四)学习认知态度片面,思想上重视不够

许多学生在《工业设计史》等设计理论课上,容易出现课堂上低头玩手机、睡觉等消极抵触情绪。相对于手绘、软件等专业实践课程,在思想认识上就对史论课不够重视,片面地认为工业设计史课程没有具体用处,都是历史类的过去式设计对将来没有多大帮助,而手绘、CAD等实践课程是直接表达思维,可以直观看到图形呈现,形成了“重技轻道”的思想,殊不知没有好的设计思维,缺乏正确判断,对专业发展没有宏观认识,将导致学生成为设计的工具,只会做图而缺乏设计思维。

二、提升《工业设计史》教学参与度的策略

(一)提炼教材———让教材学习转变为专题研究

《工业设计史》传统课程的授课内容主要以教材的编制内容来展开。大多教材出于编写的逻辑性,通常以时间顺序和事件发展的组织形式进行,这样容易导致教材内容的结构化、线性化,缺少趣味性和关联性。从学生的角度看,作为初学者,他们并不会主动探索案例中的关系,从点到线,再从线到面地去理解课本内容,只是简单记住几个人名、作品。这种零碎、枯燥的记忆对其长远的专业发展不能起到应有的帮助[5]。因此,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从线性的教材模式向发散性的专题研究模式转变,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策略。在进行专题学习的初期可通过一个以时间为轴的工业设计历史阶段介绍,让学生大概了解工业设计发展所经历的阶段,每个阶段的时间有多久,其中不同历史阶段有哪些代表的历史事件与人物,每个阶段是怎样转折和互相影响的,在课程早期就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一个大的历史轮廓关系图,以“点”的扩展形式开展专题性的课程内容,这是将传统课程内容打散重组,形成的独立并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小单元专题,专题的内容与历史事件的时间发展轴形成对应关系,在划分专题时可以从多个维度出发,比如从设计风格出发可以有古典主义、巴洛克风格、高技术风格、后现代主义等专题;从设计大师来看有罗维、贝伦斯、雅各布森等专题;从设计品牌及公司来划分有苹果、青蛙、宜家、无印良品等专题;从设计大事件看有包豪斯专题;从设计趋势来看有绿色设计等专题。通过这样的专题划分利于学生自学和研究,其组织方式比传统教材的平铺直叙更直观,可以达到师生共同参与课堂的教学效果。另外,这也是一种“纲举目张”的组织形式,“纲”是以时间为主线的工业设计发展脉络,这是前期就要让学生了解的大框架,有了大框架的支撑后,再进行每一层的搭建,“目”是工业设计史中有代表性的设计风格、设计人物、典型案例等。通过分析、归纳、筛选和整理,学生通过完成研究报告并制作演示文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自学能力。

(二)授课方式———学生汇报与教师讲授结合

与传统的教师讲授相比,以“学生报告为主,教师教学为辅”的形式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在课程开始前通过提前预习学习内容,可以让老师从“讲”授中解脱出来,从而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了倾听学生的观点与理解。首先,在专题式教材的基础上,课堂摆脱了传统的陈述众所周知的事实和结论的方式,学生已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关注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框架,成为知识的主动创建者。实践证明,这种学生汇报结合教师讲授的方式能丰富课题内容呈现,充分表达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有效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其次,课堂上教师将上节课程内容简单回顾后,需提出本节课程的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汇报,汇报完成后再进行关键问题的提问,和学生一同进行交流总结,并进行内容的补充和深化。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人后,迫使学生产生无形的压力去积极探索专题知识点,思考对于抽象概念或人物的合理充分表达,并将这些获得的知识整合成ppt汇报展示,变成别人能够理解的可视化图片或文字。这种通过“收集资料—理解转换—再次表达”的过程比传统课堂的单一教师授课形式,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要收集学习资料、判断资料的真实性和贴合度,要学习透、理解透并流利地表达出来,更能促使学生关注课堂。另外,教师还要根据班级的人数,决定是分组和还是单独展示,确保每个同学都能参与进来。学生展示后教师要有总结和点评环节,让学生了解自己完成的汇报有何优点和不足。第三,教师在内容的补充和深化环节,应该重视图片、影像在教学中的作用,理论课程本来就相对比较枯燥,书本文字的表达不足以满足设计案例和人物的展现,尤其是设计类理论基础课程区别于其他理工学科,可以有大量的形象化素材用来借鉴展示,通过素材的直观展示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历史发展中人与物的关系在不同社会背景下是如何演变的,以提高知识传递效率。如在教授包豪斯内容时,包豪斯在《工业设计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教育的诞生,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很多同学只通过包豪斯校舍的图片去了解表面建筑特征,对于其成立的前因后果、当时德国的社会背景、学校的具体情况都不能做到亲眼所见,而纪录片《工业设计的发源地———包豪斯》就很好的弥补了这个缺憾,使其整个历史过程和校舍环境都具体、客观的展现。

(三)重点回顾———重要知识点的小组辩论

经过一段时间专题性学习后,学生已大体掌握了《工业设计史》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将各个专题学习的案例放置到整体历史脉络中,此时可以在小组中设立辩论赛作为一个重点内容的回顾环节[6]。可以在分组后各小组选择不同主题进行,如“绿色设计是人类发展的必然”、对于“商品废止制”的看法和“现代主义设计风格是主流表现形态”等主题进行辩论。辩论的过程其实是对自己既有知识和论点的反复锤炼和修正,辩论双方选出学生代表,由任课教师或其他课外专家作为评委。辩论结束后,评委就双方的表现发表意见和看法。评价时要尽量避免对学生观点的直接批判,应注重辩论过程和逻辑思维的表达。评价结果要避免以具体分数的形式来体现,应采用“优、良、中、差”等模糊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新思路。课堂中辩论双方通过思维的碰撞,能够激发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并将已掌握的知识立体化、延续化,以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和记忆。在辩论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合作者和组织者的作用,营造公正、开放的环境,鼓励学生追寻问题本质。同时,通过这种辩论的教学方式,传统的师生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变得更加亲密、和谐,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

(四)学以致用———自主式参与设计与展示

工业设计史课程不应被视为一个独立的理论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分离,《工业设计史》的综合改革应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设计需求相结合;在学习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学生应根据教师提出的设计要求进行理论实践练习,以达到服务实践的学习目标。如在进行风格派专题研究时,可以要求学生围绕代表人物蒙德里安的色彩构成和线条表达来设计一款家具产品,并运用到三原色和不同比例直线构成。这种学以致用的方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专题的理解,还可以启发学生的设计思维,达到双赢的效果。对于传统的认为理论课没有实际用处的错误想法,就会不攻自破,也有助于学生掌握的《工业设计史》知识的运用。在整个课程后半段可以专门抽出课程时间进行学生设计方案的展示,展示方案要求有完整版面设计。此举旨在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相互结合,提高学生对设计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学生最终生成自己的设计理念与体会。

(五)课后网络平台———利用手机终端和数字媒介

理论课每次课时较短,但延续的周期较长,为了便于课后的及时沟通,除了课堂上的指导外,教师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课程微信群或使用针对课堂教学开发的APP“学习通”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存在的问题反馈;将课件在网络平台针对所在班级同学开放,既方便学生课下巩固,又可及时了解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这样除了课堂时间,课下也可以随时交流,增强了教学的监控过程,改善课程教学中因授课间隔过长而产生的学习断点,有效杜绝了学生在学期末才突击复习的不良习惯。

(六)评价体系———利用多元化评价机制

对于理论课程而言,重要信息的记忆是考核的主要内容,很多学校都是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这种传统单一的考试形式,容易导致学生产生临时抱佛脚的不良学习习惯,通过考前突击一样可以取得较好的考试分数,因此综合评价更加合理、客观[7]。对此,笔者认为考试的方式应该更加灵活,如可通过半开卷、开卷等形式,尽可能减轻学生学习这门课的负担,让学生更加注重实践。教师可结合学生专题研究的质量、课件成果制作、汇报表达、辩论展示和相关设计产品五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并设置不同分值比例。在不同环节进行中,及时公布成绩,让学生清楚知道自己的成果水平,便于进一步改进和调整,这样学生也可以在平时查缺补漏,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考核结束后将这一系列的考核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再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成果给予评分,通过这种评价体系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中,并积极展示自己,课堂也会更加活跃。

三、结语———《工业设计史》教学参与的发展

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交流、体验来习得知识,获得技能[8]。学生以积极参与、主动参与的方式主动建构知识将是《工业设计史》教学参与的新使命和新走向。教学过程中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融合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参与的教学方式,建造功能分区更加清晰的未来课堂,甚至借助APP终端,深化移动学习,延展学习时空,用大数据优化《工业设计史》的教与学,真正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坚持完善课堂教学改革的系统性,兼顾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整体变革,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牢固树立问题立场,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彻底打破课时的束缚,以适应未来教育的新趋势。将传统秩序导向型课堂进一步让位于文化导向型课堂,倾听、对话、欣赏、合作、表达、思辨等关键词将会成为未来《工业设计史》课堂的主旋律和主色调。

[参考文献]

[1]顾明远,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5.

[2]毛齐明.教学即参与———兼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0(4):29-34.

[3]胡展航.参与式教学的实践意蕴[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8(4):36-38.

[4]袁翔、何人可.基于反思学习的《工业设计史》教学研究[J].装饰,2013(5):75-77.

[5]孔祥富.《工业设计史》课程的深度教学[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12):179-181.

[6]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54.

[7]林莉莎,陈红.关于大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几点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4):89-90.

[8]姚建光.参与式教学:理论建构与实证样本[J].中国教育学刊,2012(1):54-56.

作者:黄孟卉 戴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