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设计教学模式实践分析

包装设计教学模式实践分析

摘要:该文针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大三学生在设计课程中突出的问题,以包装设计课程为例,借由校企合作引入真实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改革,探讨通过知识点系统构建、团队合作、三方评价的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市场与行业规范进行设计实践,培养学生系统思维的设计能力。

关键词:校企合作;包装设计;系统思维;教学实践

一、概述

信息化时代的学习手段不再单一,学生可通过自学掌握部分技能。教师更多的是需要在意识和观念上寻求突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减少趋同化的学习手段和内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提倡“产、学、研”一体化,利用教学、科研转化学生的成果,将教学与市场需求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摆脱禁锢,能够与社会、行业产生联系,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设计要求和方向。对于部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大一、大二的学生来说,其专业基础较为薄弱,还难以很好地完成校外项目;而对于大三的学生来说,将真实项目引入课程教学中十分必要。真实的企业项目案例不仅能强化学生的系统设计思维,帮助其以系统化的方式解决设计项目中遇到的问题,而且能串联各门专业基础课程、跨学科课程的知识点,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能为学生顺利开展大四毕业设计以及进行社会实践提供经验。这对高年级学生认知专业价值和培养自我价值具有双重意义。

二、包装设计教学的理念和目标

包装设计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高年级的必修课程。该课程涉及包装的外观、技术、材料,以及商品包装营销、包装展示互动等多项内容;课程要求从单一媒介跨越到多媒介,从单纯的包装技能传授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过渡,从割裂式的学习转向主动融入市场经济的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在进行包装设计时有明确的品牌概念,能结合市场营销环节,整体、系统地构思与设计制作。包装设计课程的目的是将包装要素与视觉艺术、商业意识相结合,培养能够胜任从包装的整体策划到包装视觉设计再到包装的防护技术等综合性设计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有以下三点。

1.重视市场需求与自我个性的融入

设计与艺术常常联系在一起,但两者也存在着很大差异。设计可帮助市场解决问题,而艺术通常是人们用来欣赏与美化生活的。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低年级阶段的设计课题主要调动他们的艺术细胞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个性风格。但同时带来的问题是,部分学生容易偏离市场与客户的实际需求,过于强调自我喜好的表现或是完全以自己擅长的艺术风格进行设计。笔者常常在课堂中听到学生表达“我觉得很好”“我很喜欢”,但对市场规范要求关注较少。因此,在高年级的包装设计课程中,学生要有明确的市场需求概念,使设计作品能满足目标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个人的艺术特色,形成符合艺术、设计、市场的成果。

2.培养系统性的设计思维

包装设计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设计课,涵盖了多门基础设计课程的知识点,包括部分跨专业学科。该课程课题的实施包括包装前期调研、商品资料收集、目标人群信息整合以及包装设计和修改、执行媒介推广的多个环节,在过程中涉及多门专业课以及跨学科知识点的交叉。一些学生在从大一到大三的学习中,容易以点盖面地思考和设计,系统性的思维能力不足。在长期的包装设计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发现有的学生善于视觉形式的表达,而对于前期枯燥的数据资料分析与整理转换总是避而远之,造成形式与内容衔接不上;有的学生软件运用能力强,善于沟通与表达,但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缺少创意和设计个性,设计的作品生硬、缺乏感染力;有的学生习惯围绕课程内容进行资料收集和后期设计,但难以将前期课程的多个知识点进行系统串联,导致设计方法错误。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该在包装设计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导入系统性的思维设计方法串联知识点,从而梳理和解决问题。

3.强化包装的市场规范化设计

包装设计涉及功能性、美观性、环保性、安全性等诸多实用性问题,因此,教师要在设计教学中加强设计规范化的训练。对于包装中的品牌标志、产品说明、立面展示、材料结构的功能与环保性、新科技的运用等方面,要在课题开始就有系统的规划。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在设计后期才考虑材料工艺与包装图形结合的问题,有的学生则完全不考虑产品说明信息的可读性与行业设计规范的要求。规范化的设计制作、包装后期的印刷工艺是这门课程的重点,也是包装设计是否经得起市场检验的标准。

三、校企合作教学实践

笔者以武汉汉口二厂汽水“城市纪念系列”汽水瓶贴设计项目导入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为例,尝试在包装设计课程中联合企业合作教学,建立系统化设计的教学模式。该项目要求为20多个一、二线城市进行专属性的橙汁汽水包装设计,设计期限为1个月,最终获选的设计作品会送到上海国际食品饮料设备展览会展出。针对项目需求,笔者对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新的尝试。

1.系统思维构建,团队化合作

包装设计课程的周期为四周,以往教学安排往往是“理论+实践”,课程前两周是教师讲解知识点,后两周进行教学课题的练习。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学生主动性较低;而在后两周的实践中只针对课程知识点进行练习,难以用串联的学习方法打通专业的多个知识点。因此,在这次教学实践中,笔者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安排导入项目要求,邀请企业负责人与学生座谈。在初期交流中,客户带来需要设计的橙汁汽水,让学生了解饮料的口感、成分以及品牌背景,并明确客户的项目整体要求、市场定位与希望获得的设计效果。这打破了以往按教材内容授课的方式。而以包装设计项目要求为授课内容,教师在解决该项目各个环节问题的过程中讲解和梳理章节的知识点,并在各个环节融入相关的前期课程理论知识点,按照明确包装项目目标、资料背景调研、包装信息提取、设计实施的流程构建教学内容。在与企业负责人共同制定整体的任务进度周期后,教师根据所要针对设计的地域城市进行团队划分,如,选择江浙一带城市的学生为一组,选择旅游城市的学生为一组,等等。团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就分工来说,教师要求每位学生对感兴趣的城市做出说明,并收集该城市在历史、建筑、特色文化等方面的文本信息,转译为不同构图角度的设计草图,为中后期的包装图形与文案作好准备;就合作来说,教师成为团队中的一员,各团队成员间能够取长补短,帮助队友完善设计创意与细节。团队互动能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更有效地沟通设计方案并做到信息共享,个人的闪光点会在团队中被捕捉,整个过程增强了课堂学习的氛围。在对信息收集和转译的过程中,学生能将前期的多门课程如设计思维、图形创意设计、版式设计、容器设计、市场学与包装设计等进行串联,明确所学知识点最终在系统化的包装设计中的作用与意义。

2.企业、教师、学生三方互动评价

包装设计课程以往的评价体系包括对学生的考勤、平时作业、期末作业三部分。在这次实验教学中,转换为企业、教师、学生三方评价,即教师与各团队成员记录考勤;将企业与教师、学生对设计作品进行的两次中期比稿评定作为平时成绩;将学生的成稿效果与市场实际反馈结果作为作品的最终评价。首先在考勤方面,加入了团队学生的评价。考勤的目的不是强制学生留在教室,而是确保学生在课程学习的时间段内能有效学习实践,因此,除了点名外还加入了成员课程表现评价。有没有为团队提出好的建议、为团队成员提供帮助等都被纳入出勤的考核,这样可以避免部分学生在团队里混时间,人到教室心却不在课题上。其次在作业比稿评价环节,避免教师“一言堂”,以各团队展示设计成果,以及客户现场点评、教师点评、团队间互评的方式判定作品的成绩。这一过程不仅是评价过程,而且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客户会针对市场具体要求提出作品存在的问题,教师会对作品的审美性、实用性、创新性提出要求,学生在表达自己设计思想的同时,可以通过点评发现自己作品的问题和思考的局限性,同时发现他人的好想法与技巧。三方互评会在课程中开展两次,第一次的互评安排在第二周,可以让企业、教师和学生发现前期沟通中的漏洞,以及学生创意实施的可行性,明确课程中的知识点与项目设计方向;第二次的互评安排在第三周末期,这个阶段学生的作品大体轮廓已经出来,问题也会更突出。互评可以让学生快速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集体讨论交流可以快速解决如构图、色彩搭配、软件表现等实操问题,学生可以在课后有针对性地修改完善,从而保证在第四周结束上交作业时作品是相对完善的。

3.对标市场评价体系

第四周结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对标市场规范打印、输出以及装裱作品,在课程结束时展示成品。这个环节是课程总结、展示、回顾的过程,学生通过前期PPT演示的内容、陈列的成品可以清晰地看到整个项目从无到有的过程,发现做项目的方法和关键点。在新的教学方法实践中,除了学生的自我展示外,教师还利用媒体进行课程作品的线上展示,通过微信公众号。作品的公开展示一方面增强了学生投入的热情,作品好坏再不是教师一人可见,而是众人可见;另一方面也让低年级的学生有了学习的标杆,课程作业的考核更加公平化、透明化。

四、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在这次的校企合作课程实践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很多学生在自我总结中表示,企业参与课程互动教学与评价让他们对市场需求的认识更加清晰,明确了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和区别;团队互助能够帮助他们快速学习,并且利用自己的特长在团队中获得更多的自信;分阶段沟通评价让他们在课程初期、中期、末期都做到查漏补缺,及时修改自己在设计方向上的问题,涉及课题与项目时能够更全面、更系统地思考各个环节的要求和大众需求。将企业项目引入课程教学,能够以系统的方式解决专业课程中的知识点与问题,细化整个包装设计的流程,以接地气的方式组织和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不仅如此,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掌握了有效设计的方法,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很大的收获。

五、结语

“90后”“00后”在思维和学习方式上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以往的设计教学方式面临信息化网络教学的冲击。教师授课必须打破以往灌输设计专业知识与技术的教育模式,注重“教”与“引导”的转换,引导学生进行设计观察、设计思考,以“授之以渔”的方式,从培养学生的设计技巧转变到培养学生的设计系统思维。

参考文献:

[1]吴勇.吴勇:系统思维下的视觉善意.设计,2019(12).

[2]陈莹燕.唤起求知欲、激活自律性的教学方法改革——以包装设计(II)课程为例.美术教育研究,2013(13).

作者:员勃 单位:武汉轻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