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职教育论文范例

任职教育论文

任职教育论文范文1

1.高职语文教学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

语文的教学并不仅仅是高职院校中的一项基础性的文化课,同时也是人文精神以及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媒介。从一定的意义上来看,高职的语文教学具有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而课程本身的内容也体现出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人文教育内容的不断丰富。与其他的学科相比,语文的基础性以及内容的综合性更强,同时其具有非常浓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人文的内涵,而其课程的实际性质和目的等也决定了高职的语文教育中需要不断的加强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从目前的高职教育来看,由于学生专业性以及技术性能力的培养,进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没有重视人文学科的教育,这就使得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受到了非常大的阻碍。高职教育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通过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培养,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施对策

2.1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实现人文性的教育教学

从目前的教育发展理念来看,职业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就业率的提高,这就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更加的注重学生技能上的培养。这样的教育观念就使得高职语文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受到了非常大的挑战。在现实的教学中却出现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存在问题,这就需要职业教育工作者对其工作进行反思。再高职的教育过程中,语文是一门必须存在的课程,其对于学生的练习以及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所涵盖的内容是其他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并不仅仅是一门学习的工具,其对于人文主义的传递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在高职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转变传统的认知观念,在人文主义的角度上来对其进行理解和分析,最终实现学生对于基础性语文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做人的道理以及职业道德能力,让学生不断的理解社会生存中所应该掌握的智慧,最终培养出更加符合时展要求的人才,实现人文情感方面的不断丰富,能够体验到生命中所蕴含的无限美好。

2.2借助教材的内容来实现学生人文情操的陶冶

高职语文的教材内容设计内容来看,其涉及的范围非常的广泛、起点非常的高并且形式多种多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实际阅读兴趣。高职的语文教师需要充分的认识到高职语文的独特性,充分的利用这些特点,进而对教材之中所蕴含的人文意识和因素等来进行充分的发掘与展示,进而对其中的内容、思想以及语言的风格方面进行充分的领悟,在此基础之上实现人文素养的不断丰富。高职的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是在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内容涉及的基础上,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对于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背景进行详细的介绍以及内容的不断渗透和扩种,最终实现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以及知识范围扩大,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达到文化熏陶的作用。例如,对于课文《傅雷家书》讲解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的认识到课文中所蕴含的人文教育的目标,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父母对儿女进行教育中所体现出来的真挚情感,最终达到学生对于父母情感上的充分认识,拉近其余父母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精读,进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来实现情感上的共鸣,之后再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进而实现文章内容的引申,与教材中的人文教育目标相契合,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实现人文情操的陶冶。

2.3通过与其他专业的关联来实现其实用性的发挥

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语文是人们进行学习和工作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学生学好专业性额课程的重要基础。从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来看,高职的语文教学具有非常强的功能,但是实际上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高职语文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来形成独特的教育张力,进而不断的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从过去的技术指向型转变为现今的综合发展的全能型人才。总而言之,在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以及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够实现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过程中实现个人优势的充分发挥。

3.结语

作为我国教育体系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教学体系,高职教育对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教学育人的功能实现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高职教育需要认识到其对于人文素养的提高的重要作用,通过其人文教育的职能发挥来实现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最终实现高职学校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作者:常妮 单位: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体育教学人文教育研究

1研究背景

新世纪的教育提出应当重视教育的伦理内涵和文化内涵,要求学生在教育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同时要将终身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各领域的教育中去。高职体育教学也应当顺应改革潮流,将人文教育渗透到体育教育中去。

2高职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内涵

高职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就是要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创造具有人文特点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高职体育教学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理论,将学生看作是教学实践的主体,通过体育教育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应当以“以人为本”为指导目标,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选择适当的课程,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突出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就需要将学生活动作为教学的中心,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技能基础选择适当的课程讲授方式,为学生营造具有人文特点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人本主义价值观。

3高职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3.1顺应社会对人文教育的需求

高职体育教育中的人文教育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社会生活的能力,能够对社会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学会怎样将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相衔接,树立起终身体育的意识,坚持进行体育锻炼,最终达到终身体育培养的目的。高职体育教育中的人文教育能够加强学生的体育情感,提高自身的体质,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高职院校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备先进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能力的人才。高职体育教学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改革发展的需要,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高职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也应当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人文体育的观念。

3.2顺应学科对人文教育的需求

高职体育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学习,将学生培养成体魄健康、心理健康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不仅需要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充分吸收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递和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内化成为人格健全、气质非凡的优秀青年,使学生兼具内在气质和外在体魄。因此,高职体育教育需要将人文教育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3.3顺应学生对人文教育的需求

传统高职体育教育中一般采取常规模式进行体育教程布置,但是这种课程内容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忽视了学生兴趣对教育的影响作用,根据常规模式和功利性的体育训练目标设置的教学内容背离了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现代体育课程学科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需求作为课程设置的基础,体育课程的重点就是满足学生需求,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学生在课程选择中享有自主权,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能够设置满足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课程内容,实现学生体育健身、健美娱乐的需求。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要想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优秀的品质,同时还应当具备完善的人格和极强的创造力。学生的这些需求依靠人文教育辅助体育教育,两者共同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

4高职体育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措施

4.1重视人文教育

目前较多的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中忽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只注重对体育基础知识的传播,忽视了教学内容的人文性,在体育课程中,往往以教师引导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注重完成教学课时,没有根据教学内容及时变更教学方式,不注重灵活变通,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往往以任务的形式督促学生进行训练,以严厉的教学态度要求学生完成训练目标从而忽视情感教学的作用,也不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种教学方式只会培养出一个个训练机器,而无法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体育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充分重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发挥体育学科的优势特色,利用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将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与个性差异和性格特色结合起来,明确人文教育的目的,加强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人文环境塑造,将课堂变为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使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4.2增加人文教育的教学内容

传统教育中队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认识都存在一种误解,认为人文教育与体育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教育体系,体育教育只是对学生体能的训练,人文教育只是人文学科的学习。但实际上人文学科教育只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其精神内涵能够与体育教育相融合,两者相互作用,相得益彰。长期以来,体育教育都缺乏人文教育的滋养,体育学生被公众当作野蛮粗暴的象征。因此,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增加人文教育的内容,挖掘体育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格魅力。现代的高职院校体育教材已经很好地反映了体育教学的时代性和实用性,但是却缺乏了相应的人文因素,要充分挖掘体育学科中的人文因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注重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相应的艺术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另外也可以在体育竞赛中宣传人文精神,增设人文教学选修课,充分挖掘体育教学中的人文因素。

4.3强化人文教学环境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往往采用强制性的教学方式进行体育知识的灌输和体能训练,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生形成不良的性格特点,不利于培养完善的人格。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人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怎样更好的做事、做人,使其更好的与人相处,更好的进行社会生活。高职院校教学的目标不仅仅要服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需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础,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当进行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理性和情感的融合,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为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文学习氛围。在体育教学中既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同时又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抽象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意志,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4.4增加人文教育实践

如果只依靠简单的知识传授,学生往往难以对人文教育形成深刻的认识和感悟。因此,需要将人文教育实施与体育教学实践中,如进行体育动作示范时,不仅教会学生怎样做出正确的动作,还需要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也可以通过回放优秀运动员的竞技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文素质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到祖国给予的自豪和民族责任感的重要性。高职体育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认知体育基础知识,对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进行集体意识、合作意识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制力,使学生有意识的进行人文素质锻炼。

4.5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一般都从专门的体育院校毕业,对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十分擅长,但是其对文化、精神等领域往往捉襟见肘。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极大的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高职院校应当首先加强对体育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开展培训活动,加强教师素质评价,通过多种活动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5结语

高职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新时期教育改革目标的重要人物。因此,高职院校要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深化人文教育的理念,在体育教学的实践中,挖掘体育学科的人文因素,根据体育的特点和学生的性格特征,制订适当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

作者:任晓燕 单位: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第三篇: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现状反思与探讨

一、“人文”与人文素养

“人文”一词源于拉丁文,意指人性、教育。公元前11世纪,《易经•贲经》有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人文”在我国文献中的首次记载。显然,此处的“人文”与“天文”相对,“意在‘人文教化’”。而后,儒家学派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念,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责任,提倡人文教育。今日,“人文”一词的内涵进一步扩大,《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释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足见涵义之广。与“人文”相应,“人文素养”强调“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周丽在《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调查及语文对策研究》一文中认为可将其分为三个层面———人文知识、人文态度、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境界,格外值得追求和珍惜。

二、高职院校与高职学生的人文现状

事实上,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早已被全球共识,并渗透到人才尤其是高等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国内,早在1978年,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就倡议,通过在全国各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理念、提高人文素养;国外,1989年,美国发表《必须恢复文化遗产应有地位———关于高等学校人文学科的报告》,规定要“以历史、哲学、语言和文学的学习为基础”“人文学科和西方文化的学习必须在高等学校的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以此规范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国际方面,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的人才观———“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强调除了拥有丰富的知识外,做人的素养乃是新世纪人才所不可或缺的,进一步提高了世人对人文素养的关注。然而如前文所言,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深层次性教育,弹性大、实施效果短时间内难以体现,表面来看似乎与强调职业性、应用性和市场紧密结合性的高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再加上随着竞争的加剧,高职教育在发展中开始“带有明显的应急性和社会功利性”,这些均使得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中打开“市场”举步维艰。放眼国内可见,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现状令人堪忧。笔者试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重视度不够,形式主义色彩浓厚。尽管在国内外大教育环境的影响下,在认识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基础上,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了人文课程,如语文、历史、心理健康等等,然而,在“实用主义”和“能力主义”价值观的主导下,人文素质教育仍在高职教育中扮演配角一色,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具体来看:其一,在课时上,整体来看,人文课程的设置比例严重失衡,往往仅占总课时的4%-8%,尚不足专业课的一半,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同类学校(25%-30%),有的工科类院校甚至至今仍未开设;其二,对此类课程的学习存在要求过低、态度过于随意的现象。如部分学校将其规定为“选修”而非“必修”,弹性过大,且与专业课程的学习相对独立,考核缺乏硬性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学生对学习此类课程的轻视。其次,校内人文建设偏废,人文感召力不强。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在图书、网络、人文景观等方面的建设明显薄弱,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查看图书馆馆藏书目,大多仅收藏最基本的阅读刊物,鲜有国内外的大家名作,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校内人文元素缺失,感召力不强,且缺乏职业特色,间或出现的海报、倡议书、宣传语等则又彰显着与本科院校的人文差距。最后,对人文课程发展的重视和推动力度不够,忽视对教师的培养。与对专业课程改革、发展的大力推动相比,对人文素质教育形式、方法、规律性等方面的探讨研究鲜有人问津,且较难获得资金支持。同时,授课老师也并非全部“科班”出身,有的对人文课程的教学了解并不多,再加上工作量大、学习提高的机会甚少,导致教学理论落后、教学方法陈旧,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大力发展高职人文教育,推动教育回归本体意识

尽管在传统观念和社会现实的影响下,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仍存在着“重专业,轻人文”“重职业选择,轻素质教育”的现象,然而,“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人文素养的“社会人”,是一种“T”型的复合人才,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因此,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更是从“教育工具意识向本体意识的回归”。大力发展高职人文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重视人文课程教学,强化课堂“硬建设”

在转变教育理念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增设文学、历史、伦理、传统文化等“必修”课程,帮助掌握最基本的人文常识,为陶冶人文情操、提高人文素养奠定基础;同时,通过“选修”途径开设与专业相关的文化课,如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等,引导学生转变对人文课程的固有观念———与专业相互独立,促使自觉提高关注度。另一方面,改变因循守旧的教学模式,采用如讲座、座谈会、专题报告等多样化的课堂呈现形式,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认同感和参与度。人文主义内涵的重心是“人”,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质在于精神性与智慧性的引导。因此,应多采用讨论、演示、启发、引导等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内心感悟将传授的知识内化为人文修养与人文情操,进而在实现情感教学和愉快教学的过程中,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二)丰厚校园人文积淀,关注文化“软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渗透力和震撼力,因此,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高人文素养打造过硬的精神平台。针对大部分院校存在着文化积淀单薄、底蕴不足这一弊病,可从图书、网络、社团活动、人文氛围等方面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如大力扩充馆藏图书,开拓学生人文视野,利用网络、文化墙等宣扬身边典型的先进事迹,提高文化渗透感,定期举办主题征文比赛、国学大赛,检验学生人文实践能力,等等。这样,在通过引入更多人文元素重拾失落的人文精神,解除学校演变为“职业培训基地”这一危险的同时,利用校园文化的无形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敏感度与文化认同感。需要指出的是,不同于本科教育,高职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学校的一切活动必须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专业性和职业性色彩较为浓厚,而这亦可融入到校园的人文建设中去,如举办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能力大赛、简历制作大赛、就创业知识竞赛等等,从而实现巩固、检验专业知识和丰富人文涵养的双重目标。

(三)充实人文师资力量,强化人才支撑

人文授课教师是向学生传授、渗透人文精神的直接资源,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提高具有关键作用。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人文师资力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处境尴尬等系列问题,笔者认为应尽快改变各校人文教师备受忽视的现状,加快充实师资力量的步伐,创造更多的研修机会,并对相关的课题研究提供应有的资金支持,以此推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人文教师是高校人文课程的直接承担者,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唯一责任人;相反,这一任务更多地落在校园内其他工作者身上,其中当以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尤为重要。由于与学生接触机会较多、时间较长,二者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中坚力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应倍加重视此二者自身的人文涵养,鼓励在工作之余扩大阅读,充实人文知识储备,主动学习交流,培养如语言表达、组织协调等多方面能力。与此同时,关注日常言行举止,通过自觉与不自觉的言传身教达到引导学生、帮助提高人文素养的最终目的。

四、总结

在强调全面、和谐发展的当下,关注人文素质教育、重拾失落的人文精神这一任务早已融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中。为此,应提高对人文素质课程的关注,丰富校园文化积淀,抓好学校软、硬两方面建设,同时重视提高人文授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老师等高校工作人员的人文素养,通过全方位合作育人这一途径推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工作的步伐。这是新时代背景下对人文精神复归的呼唤,亦是高职教育对教育本体意识的回归。

作者:陆敏 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思考探析

一、人文知识竞赛带动人文教育

(一)行动起来,将比赛作为学习人文知识的助力器

引导大学生“精神成人”是高等教育的天职。大学不仅是教授专业知识、培训职业技能的基地,更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重要场所。“精神成人”中很重要的一项是人文素质教育,上海交通大学的夏中义教授对此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提出大学生的“精神成人”教育须从人文素养教育开始,并编撰了《大学人文读本》。我院在引导学生精神成人的过程中,把人文知识竞赛作为一项重要抓手,通过参与人文知识竞赛,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带动学校人文教育,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创新精神。自2009年起,我院每年定期举办全院学生人文知识大赛。学院通过数百名学生的海选报名,经过初赛,选拔出一批基础较好的学生,再进行复赛选出10名选手参加全市比赛。5年来,全院共有1千余人参加了人文知识竞赛。学院为增加学生的人文知识,开设了相应的人文课程,增加了学习辅导,配备了相应的书籍等,有利促进了学校人文教育。可以说,组织和参加人文知识竞赛已成为我院学生广泛学习人文知识的助力器。

(二)深入研究,为做好人文教育奠定基础

为全面提高学生自身人文素质,学院基础部专门成立了《人文知识读本》课题组,系统分析研究,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精选出一套适合我院学生提高人文素质的参考书。包括《开心学国学》《大学语文》《唐宋诗词鉴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中国传统文化》《先秦文化典籍》《西方文学十五讲》《西方文化概论》《名画百幅赏析》《名曲百首赏析》《山水中国》《新编北京导游基础》《职业人文读本》等书籍。这些书籍汇集了历史、文学、哲学、军事、宗教、艺术、科技、经济、教育、风俗等各方面的入门知识。学生们可以通过这些书籍的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了解学习中西方文学知识,并通过对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哲学、科技等学识的认知,强化中国优秀的社会价值观;通过对西方文学知识的学习,了解近现代西方社会的各种重要思潮和文化运动的发展,西方文学生生不息的运动历程;通过了解美术史的发展过程,从绘画发展的规律中领会“名画”的艺术魅力与精神内涵,提高审美趣味,并在审美过程中进行道德价值判断;通过领略音乐艺术世界、音乐家的心路历程,读懂音乐语言。特别是其中一些书籍,结合北京的建筑、胡同、王府、京剧、曲艺、老字号等人文历史地理,帮助学生了解北京、认识北京、欣赏北京,解读博大精深的北京。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我院选编《人文知识读本》中还专门选取了《职业人文读本》,帮助学生在编织职业与尊严、文化、生命、自由、信仰、美感、幸福的梦想中,热爱生命,积极生活,自豪自尊,自律自强。从全院学生积极学习、积极参与人文知识竞赛,以及在北京市的人文知识竞赛中取得良好成绩中可以看出,这些书籍的选取,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为组织好我院人文知识竞赛工作,课题组还结合上述人文知识读本系列丛书,编撰了近2500道自主测试题,希望从巩固知识的角度,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全面掌握人文知识。

二、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现状

(一)学生入学时人文知识现状

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将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揭示了高等教育发展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在这一演变过程中,我国高校扩招,使数百万人享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1999年是高考扩招的第一个年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增幅达到42%,高校扩招成为1999年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教育政策之一。从1999年开始的这次高校扩招一直持续到现在,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扩招规模最大的一次[1]。北京市近十年的高考录取率逐年递增,2010年后,随着考生人数减少,高考录取率进一步提升,2010年超过70%,之后一直稳定在80%以上,2013年,“高考升学率继续稳定在80%以上”。北京市的录取率反映出北京市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迈入高等学校的学生已不再是精英群体,按照分数从高原则,高职院校属于专科教育,进入高职院校学生为进入高等学校学生群体中的低分段考生。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从过去几十年中一直以高考成绩为依据,逐渐转向分类考试。作为入学限制条件的高考成绩虽然仍为人们所普遍接受,但更加强调教育机会均等,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通过补偿性计划来减少丧失了接受良好教育权利的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入学机会的“不平等”。2011年以来,包括北京在内,先后有4个省市试行高等职业教育注册入学制度,高等教育对所有希望入学并有资格入学的人开放。可以说高职院校学生入学变得越来越容易,学生人文知识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参差不齐,已成为当下现状。

(二)对人文教育的认知差异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的重要性已成为校内、校外共同的认知,无论是教育决策者、教育实施者,还是社会公众、家长和学生本人,都是方向相同、目标一致、努力并行:通过专业的学习,掌握一技之长,以此安身立命,实现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学生在接受各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之后,可以凭借所学知识与技能,找到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通过工作,实现个人价值,通过工作,完成对社会的贡献;使个人与社会形成良好互动,完成由学生向社会成员的转变。但是,专业技能与素质仅是作为社会成员自身素质的一个维度,要想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对社会有益的人,还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基本的人文素质、合格的身体素质等等。相对而言,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在认识上和实践上都存在较大差异。认识上,从教育者到学生家长,乃至学生本人,有重视的,也有不重视的。重视的,认为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必须有人文教育这个内容;不重视的,认为开展人文教育当然好,不开展人文教育也没有什么大碍,不影响学生正常毕业,学校是否开展人文教育对学生的未来也不一定起决定作用。实践上,教师与学生在进行人文教育过程中有主动型的,有被动型的。主动型的教师,除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还会注重教学效果,采取多种方式方法;主动型的学生则会在教师引导下,延伸学习。被动型的教师仅仅完成教学计划,没有对学生进行进一步关注和引导;被动型学生则是任凭教师洋洋洒洒,我自“岿然不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张开一只耳朵闭上一只耳朵,考完试之后就将教师传授的东西如数奉还。可以说,在学生精神成人的道路上,主动与被动并存,需要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共同努力,不断迈过沟沟坎坎,才能完成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实现学生的“成人”教育。

三、对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思考

如果说技术教育能够教人成为某种专业人,人文教育则能够全面培植人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大教育观念的确立,人们已认识到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具有时代特点并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文教育,必将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高尚人格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自1999年高校扩招,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加,高等学校由精英时期以文化知识教育为主的文化教育模式逐渐转向以就业为目的的职业教育模式。高职院校更是如此,职业训练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在文理分科背景下,特别针对理科生开设大学语文等人文知识课程,逐步在高校中发展出相关的人文教育课程。

(一)养成自我教育,进行自我塑造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在我国高校开展了20年。南开大学自1995年以来,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并重”,逐渐形成了包含人本、专业和发展3个层面的多层次素质教育观,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不同类别的课程和不同层次的教育活动来承载。一般高校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是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些还为学生提供了专门的引导人,营造良好的引导环境。但无论是拓展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覆盖面、扩展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内涵,还是提升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质量、增加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数量,乃至将文化素质的精神与价值灌注到各种专业课程之中,这一切都是教育者所做的努力,实施的都是教育者的教育,或者说是灌输式的教育。教育从来都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的活动,受教育者如果一直处于被动,且不与教育者产生互动,一方的努力是不能实现教育目的、达成教育目标的。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更要强化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使受教育者养成自我教育,通过受教育者的主动行为,努力学习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逐步掌握人文思想,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在今后的人生中始终遵循人文精神。高校人文教育如能形成学生自我教育为主,外在“灌输”为辅的互动格局,就能够使学生在人生的成长中不断进行自我塑造,精神成人。

(二)培养阅读习惯,延展课堂教学

如前所述,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我院课题组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精选出快速提高人文知识水平的读本。同时,课题组结合选取的书目,编制了近2500道测试题,用以帮助学生牢记所学知识。但是,仅仅靠课题组选取的十几本书籍解决学生人文知识的匮乏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积极发展课堂外的教学,引导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在阅读中增加人文知识的积累,并经过学生自身的吸收、思考,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涵养文化品质,真正成人。具体来说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深化人文教育。一是延伸课堂教学。从课题组的课题研究可以看出,人文知识涉及历史、文学、哲学、军事、宗教、艺术、科技、经济、教育、风俗等方面,可以说,学生学习的任何知识都是人文素质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就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每一门课程都包含着他们应该拥有的人文知识,都应当赋予内在的人文内涵。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将所教授的知识背景做简单介绍,并给出相关的阅读书目,引导学生在学习各种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同时,对这些知识的来源、产生的背景、带来的作用、给后世的影响等进行深入了解,引导学生从根本上了解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了解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这些阅读会起到非常好的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图书馆作用。图书馆拥有极其丰富的图书、期刊、报纸以及数据库、影视库、网上报告厅等馆藏,包含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各种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图书馆的教育不受时空和内容限制,是教室之外的“第二课堂”。图书馆可以组织一些专题讲座、图书介绍等,引导学生阅读;可以打破常规,将不同门类的图书、杂志、报纸以及数字电子资源摆放在一起,提供舒适的阅读空间,吸引学生阅读;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手机、ipad、电脑、校园网、QQ群、微信群等,随时传递图书信息,提供专业的新书推荐,带领学生阅读,让阅读形成习惯,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三是开展沙龙、知识竞赛等各种活动。无论是课堂外的延伸阅读,还是利用图书馆的阅读,基本上都是学生个人阅读,自我学习的一种方式,是个人不断积累的过程。要想使个人的人文素质不断提高,还需强化课外阅读,发展阅读带来的效果。开展沙龙、知识竞赛、生活体验等多元丰富的文化活动,在与其他人相互交流的同时,不但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充分理解人文思想,而且在交流互动中,相互之间产生思想的碰撞,产生新的认识。将上述活动中的所思所得带到现实生活中,学会尊重理解平凡人的朴实与伟大,真正理解自己的生活样式,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学会做人。

四、总结

任职教育论文范文2

英语词汇的掌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中国学生学习词汇主要是依靠课堂学习,他们通过死记硬背,机械的学习词汇的方法,结果学生反映记得没有忘记快;所以,在词汇教学中,利用极少的课时,充分发挥学生对词汇的课外自主学习,课内积极主动内化,课后通过实践来巩固,达到词汇的学以致用,牢固掌握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认知学徒制理论强调把获取知识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中,将教学中的抽象学习内容置于有意义的交际情景之中,主张学习与实际的环境关联起来,让学习者在应用中学到要学的知识,使学生逐渐独立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新的问题情景中;允许学习者通过完成老师设计的任务,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不同的认知活动,通过讨论、实践、自我修正等活动来掌握目标语。

2.英语词汇的习得过程

英语词汇的习得过程是一个复杂而特殊的过程。学习者学习外语是在完成了基本认知发展过程后才开始学习的,这种学习是受个人差异、环境因素、感情因素等影响的;要学会一个单词,学习者要经过几个阶段,1.语音阶段。学习者要掌握一个单词,首先要会发这个单词的音,然后经过反复练读,才能熟悉它。由于母语和外语运用的语音符合及组合方式不同,同一个概念的外语表达会形成记忆上的困难。2.拼写阶段。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是为了能顺利地使用它,也就是说要学会拼写,但是英语单词与汉语不一样,是属于表音文字,是属于不同类型的书写系统,在拼写单词时不能靠死记硬背,而是要寻找读音规则,做到发出这个单词的音,就能拼写出它是由哪几个字母组成的。3.运用阶段。学习者能熟练地读出这个单词,也能拼出它,然后最关键是能在句子中运用和表达,经过背诵这个单词的一些句子,然后掌握词法和句法知识,达到运用自如,然后再转换为表达,直到完全内化,这个单词才算真正掌握。学习者在学习另外一门语言的时候,必须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母语的交际能力必然会对新的外语交际能力获得产生影响。一个英语词汇的掌握与学习者的动机,目的,态度和个人性格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当然学习语言的环境也是很重要的,除了利用有限的课堂进行输入和输出的实践,还需要课外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模仿和操练,才能达到接近母语习得的语言环境。

3.词汇教学的方法与步骤

根据英语词汇习得的过程,我们的英语课堂如何遵循这些规律,达到最佳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法值得大家的探讨,作者根据目前学生的特点,尝试着利用认知学徒制理论进行词汇教学,采用词汇教学顺序的翻转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增加学习交流互动,在师生互动中完成词汇的学习和运用,实现课内知识内化。(以上外全新版综合版Unit4为例)

3.1课前(老师布置任务,学生课外学习)

任务1:布置学习本单元词汇,包括词的中英文意思、词在句中的使用、词的拼写等。任务2:列出目标词,并在课文中找出这些词。任务3:用目标词编写故事和句子。任务4:制作出目标词使用的教学视频,上交给老师。

3.2课中

根据认知学徒制理论,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思考,老师只是如何把学生领进课堂,指导着学生的实践。通过课外的任务布置和学生的学习,教师课堂重点一方面是把学生学习的效果进行验证,另一方面把学生课外学的词汇进行知识的内化。具体操作步骤一:在课件上呈现课外布置给学生学习的目标词逐一抽查,如:What'stheEnglishandChinesemeaningof"increasingly"?步骤二:对目标词进行听写练习,可以利用课文后面的LanguageSenseEnhance-ment和Text-related中的Cloze联系或者补充听力材料进行听后填词练习。如:AlthoughBrowderandMandldefinetheirnationalitydifferently,seetheiridentityasamatterofpersonalchoice,…步骤三:让学生呈现用目标词编写的故事、句子或者短文,可以抽学生阅读,也可以让学生用PPT呈现,再让其他同学发表评论。步骤四:老师把准备好的课件呈现出来,课件的主要内容是对课文中难词难句提出任务,让学生完成任务。如:Whatevertheirconsiderablediffer-ences中的considerable是什么意思?Tellmethedifferencesof"considerable"and"considerate"?

3.3课后

课后主要内容是巩固与宽展。巩固与宽展环节主要是经过学生自编一些练习来完成,要求用课文中学过的目标词,练习可以多种多样,如:翻译、用目标词造句、课文改编、选词填空、听写句子等。只要不偏离目标词,放开让学生去创新。经过课前对目标词的任务完成和预习,课中针对目标词的复习和运用加上课后的操练,掌握的词汇就不易忘记。并且一切活动都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结果不仅创新了词汇教学的新方式,而且也改变了传统以老师讲解单词和举例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建立了比较彻底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4.反思

这种新的词汇教学方式创新了课堂,增加了学生活动机会,但是采用这种词汇教学方法时也要考虑几个问题。

4.1评价方法也要随之改变。

能否全面、客观、科学、准确地评估体系对实现教学目标至关重要,认知学徒制理论指导下的词汇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如何让学生能够配合课堂完成任务,这需要有较完善合理的课堂评价体系来配合和激励,必须增加学生的形成性评估的比重,对学生平时课外、课内和课后完成的任务要有一个详细的记录,在评估中充分体现,采用多元的灵活多变的评价体系。

4.2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求高。

要让学生在课外深入学习、课内积极参与和课后完成作业并不容易,因为不只是预习复习和做练习那么简单,除了教师要花大量时间来设置任务、寻找相关资料外,要让学生配合完成,这要求学生有相当高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较好的知识素养。

4.3师生之间的交流和配合程度取决于成功与否。

课堂对词汇教学的各项活动是否成功,与学生课前的任务完成和课内主动配合交流是分不开的,如果完成任务好,那么课堂的活动开展就会顺利,当然,整个课堂的互动都必须是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完成;学生词汇知识内化,除了老师的指导,很关键的还是学生本人的配合。

4.4学生的基础要求高。

任职教育论文范文3

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中国的教育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三皇五帝一直到清朝末年,可以称为人文阶段,这一时期很重视人文教育,以传统文化为主,简称以文为主的时代。到了19世纪末,中国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显露无疑。第二阶段,自科举废除至新中国成立初期(1905———1950年左右),是古今中外文理大融合的时代,简称文理融合时代。这是一个大师辈出、成群而来的时代。以西南联大为代表,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至今没有被超越。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基础可以说是西南联大那一代人打下的。第三阶段,自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末(1953———1990年左右),中国的教育模式是以理为主的时代,这是一个大发展但没有大创新的时代。第二、三阶段我们引进了西方的教育,特别是科学技术教育体系,引进、移植得非常成功,对改变中国的面貌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也留下了重理轻文的遗憾。第四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1990—),这是一个回归文理融合时代,就是把前三阶段教育的缺失加以整合,把优点集中起来,形成一个科学和人文整合的新的教育阶段。纵观5000年的教育史,中国的教育模式走出了一个巨大的“之”字形,即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哲学过程。在科学史上,凡是做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没有一个不是文理兼通的人物,比如笛卡尔、牛顿、高斯、爱因斯坦、希尔伯特等,这些人都非常爱好文学,有的对诗歌、音乐都有极深的造诣,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具有极高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他们的创造性成果也都闪烁着美的光辉。所以,没有深厚的文化素质、人文底蕴是很难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爱因斯坦于1952年10月5日发表于《纽约时报》的文章阐述了他的教育观点:“只教授一门专业知识是不够得的。因为如此学者只会变成一台有用的机器,而非具备完整的人格。学者必须德才兼备,与美善为邻。徒有专业知识,只不过像一头训练有素的狗,而非仁人君子。学者必须了解人类的渴望、理想以及痛苦,这样才能在群体与社会当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这些宝贵经验,只能在与老师日夕亲炙时学到,并且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文理兼通的数学大师丘成桐教授在总结自己的《研学之乐》中说:“西方文艺复兴的一个重要反思就是复古,重新接受希腊文化真与美不可分割的观点。中国古代文学的美和感情是极为充沛的,古人的人文情怀厚如高山、深如大海。若今人能够回复古人的境界,在科学上创新当非难事。”

二、文理融合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在笔者教授的专业课中有人文训练的任务,包括二项内容:一是从专业课中体悟自然科学的真与美,二是从专业课中体悟人生宇宙的道理。每一章上完之后,在学生的课后作业中都有这样的训练。科学与人文本是一体两面,没有天然的分界。以物观物是科学,即人站在局外观察物质世界的组成、结构、特征和运动规律就是科学;以人观物就是人文,即人在局内观察物质世界对人的利害关系,或者人以超然的诗意欣赏、学习、效法物质世界的道就是人文。《老子》一书的全部智慧可以概括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说:“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圣贤智慧都是从自然世界中悟出来的,此乃人文训练的哲学依据。美国高等教育家弗莱克斯纳认为:“所谓人文学科,不仅是指传统的人文学科,还包括深奥的科学知识本身所固有的人文价值。”苏州科技学院宣传部部长宫向阳认为:“教师能够并善于将专业学科知识中蕴藏的价值理念、科学思维和人文精神通过教学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感同身受,构建其人生信念的科学理性的基石。”杨叔子院士在《素质教育: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思想一大硕果》一文中全面深刻地阐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内涵、意义和路径,路径之一就是“结合专业课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笔者的人文训练模式正是践行杨院士的素质教育理念———“在自然科学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融合人文教育、德育教育和通识教育。”所以,在理工课程中培养人文素质不仅有理论依据,而且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人文训练的原则、方法和意义

以笔者主讲的生物化学和免疫学为例,人文训练的总原则是:要求学生从生物化学或者免疫学中提炼出一种概念、逻辑或规律,可以上升运用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进入人的心灵、思想、伦理道德、精神境界、社会生活的层次。从生物化学或者免疫学中体悟自然科学的真与美,体悟人生宇宙的道理,净化心灵、提高精神境界,并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教学生做人的道理,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王德峰教授认为:“应当充分理解任何专业教育,只要是教育,其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活动。一切知识最深刻的基础总是思想和智慧。在这里,我们无疑可以看到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一致性。”笔者总结了自己从教十余年来对教育的思考,特别是近四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建立了“知识、思维、人文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探索出一条在自然科学课程中、在理工课堂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哲学来源于各门具体科学又高于具体科学,有高屋建瓴的指导作用。笔者认为,哲学就是关于思维拐弯的智慧之学,思维能拐弯就没有接受不了的新知识。中国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开始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在大学里继续学习,有良好的哲学基础,因此,用哲学辅助教学在实践上也是可行的。以讲授专业知识为主,辅以文史哲知识,文理结合、以文解理、以哲释理,把哲学的普遍性原理与具体知识相结合,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普遍性原理中加进具体丰富的个性知识材料,让学生形成有机的知识结构。总之,“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利用一切可用的手段和方法使教学过程丰富多彩、生动有趣,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从知识层面上升到思维层面,进入到人文哲学层次,使学生感觉专业知识是如此的具体形象,知识就是生活,知识离自己如此之近,和自己关系如此密切,学习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一种快乐和享受。从自然科学的某个具体专业知识点出发,切入到人文学科、价值领域,体悟自然科学的真与美,体悟宇宙的奥秘,体悟人生的智慧和道理。人文科学是理工课程的味精和维生素,不能缺少。专家认为,一个好老师还应该是一个调味大师,营养丰富的菜肴如果不是色香味俱全,也难以引诱食欲;同样的,有用的知识如果不能以生动、活泼、有趣形式传授,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因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者范黎波认为:“中国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仍然是考试和学分导向,而非能力与素质导向。一言以蔽之,学业、就业、立业是严重脱节的。学业起步时,学生找不到合适的以兴趣和能力为导向的启蒙老师;结业后,从事与自己大学专业不相符的行业,干非所学;从高等教育过程看,现在大学没有建立起学者、学生、企业家共享的知识平台,理论和实践是两张皮,有的理论甚至就是‘简单的实践问题复杂化’。更严重的是大学没有营造一个科学工程和人文艺术交流的平台,导致科学家、艺术家和文学家等各用自己的学术语言解释问题,科学家缺乏想象力、艺术家缺乏创造力,学生感受不到科学的魅力,得不到艺术的熏陶。”本教学模式摒弃闭卷考试、放弃学分导向,选择兴趣、能力、素质导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得到艺术的熏陶。

四、学生人文训练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不少有关人文训练的实例,限于篇幅,选择两例。

(一)从人体的物质循环看“天人合一”

人体是一个小宇宙,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根据系统论原理,开放的系统总是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这就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人之初,受精卵”,人的生命从受精卵开始就一刻不停地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从受精卵开始到胎儿的生命发育过程是与母体之间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出生之后,直接与自然环境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从这个意义上讲,大自然是人类的衣食父母千真万确,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观点。生物体通过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以维持其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据估算,一个人(以60岁计算)在一生中与环境进行的物质交换,相当于60000kg水、10000kg糖、600kg蛋白质、1000kg脂类。“酒肉穿肠过,佛主心中留”。这是生命的自然法则,不是佛教戒律所能禁止的。人只要活着,终其一生,每天都要摄取,向大自然借贷一部分物质,同时通过排泄每天向大自然返还一部分物质。假定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75岁,平均体重为60公斤,那么大自然就有如此多的物质在如此长的时间以你的生命形式存在。只有死后才彻底返还大自然,偿清这笔债务。死后尸体火葬,C、H、O、N等轻元素化为二氧化碳、水蒸汽、二氧化氮等气体返回大气,P、S、Na、K、Ca、Mg等重元素化为骨灰返回土壤。死后土葬、天葬,尸体腐化,组成人体的元素同样以上述两种方式回归大自然,只是过程漫长一些而已。这就是中国人的人生观:入土为安、叶落归根、与天地同在、和宇宙一体。这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从科学的角度、从人体物质循环的角度看到的“天人合一”。

(二)核酸的人文启示

核酸是四大物质(糖、脂、蛋白、核酸)中唯一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的生物大分子,核酸在自我复制过程中,若发现有错误会自行校正修复。修复完毕之后再进入下一个阶段。我们在这里把DNA比作党中央,若DNA的复制过程出了差错,也就是党中央的方针出了差错,若中央的错误方针到了地方,地方政府会错误地执行;倘若中央有自我监督的意识,发现自己执政过程中的错误,并予以纠正,然后再施行正确的方针,这对人民群众来说就是福祉。如果DNA能纠正复制过程中的差错,就能使后面的转录与翻译正常进行,减少了细胞受到伤害的几率。这个道理不论对细胞或者分子来说,还是对于一个领导集体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宜从中汲取训诫和思考。核酸是生命遗传物质携带者,掌握着生命体中各种重要的信息。经过亿万年的自然选择,生物体形成了以核酸为中心的遗传规律,即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有的物种都是在继承上一代基础上再通过自身的不断改变,经过漫长的进化演变而来。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所有的生物有一个共同的祖先。这看似偶然的推论其实是必然的结果。从人类几千年的文明中可以看出,当一个朝代处于崩溃边缘的时候,势必有新的力量来终结它,制定新规则,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所以,生活中不要抱怨种种不平,抓住偶然的机遇就会获得必然的成功。遗传是必然的,变异是偶然的。一个物种总是继承上一代的遗传信息,学会生存的本领。同时,在自己的这一代,如果遇到自然环境的变化,会突变以适应环境而求得生存。社会历史的运动规律是在遗传和变异中演绎展开的。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总是反复强调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社会不能凭空发展,是在现有的自然空间、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基础上发展的,这就是继承、遗传、稳定。但是,当社会某些利益集团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阻碍社会的公平公正与和谐发展时,就需要改革。每个人、每个组织、每个团体机构总是追求自己的利益,所以马克思才说:“每一个人,每一代人都是在其上一代人为我们创造的社会物质基础上生存的,同时又为下一代人的生存创造物质基础。”所以,马克思又说:“历史不过是人们追求自己利益的活动过程而已”。

五、学生的收获与体会

学生方小明说:“在‘知识、思维、人文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中,三项训练是一个有机整体,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知识训练是基础,思维训练、人文训练是延伸;基本知识理论不弄懂吃透,后两项训练无法顺利展开。反过来,当理解知识遇到困难时,借用思维训练和人文训练可以轻易突破学习障碍。思维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学生苏寒剑说:“人文训练是加强版的知识训练和思维训练,是本次教改的升华”。让学生在更高的层次看待免疫学知识理论,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通过此项训练,学生从免疫学中体悟自然科学的真与美,体悟人生宇宙的道理,体悟老子的绝世智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训练中,学生反思自己、班级、院系、学校、社会、国家、民族、世界、天地,真是天马行空,“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经过此项训练,学生净化心灵,升华精神,将会成为有理想、有责任、脚踏实地的人。学生余鑫辉说:“我们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为了适应社会的竞争,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可以在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拥有一席之地。知识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人文思想应该始终贯彻于教学的每一环节。人文训练的灵魂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存在价值的思考。将知识与哲学等社会科学联系在一起,从自然科学的学习中领悟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内涵和精华。人文训练的过程就是对历史、对人生的思考,在不断的思考中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拓宽我们的视野,增进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学生张进说:”应该在所有科目上采用这种新的教育方法,最终能改变中国的教育现状。知识训练让我把知识记得更牢、理解更深。思维训练让我把知识学活了,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学而不思则罔’,思考对于一个人的学习和成长是至关重要的,这个环节能教会人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生活。人文训练让我悟出了许多平时不能明白的人生道理,也看透了人生的本质,老师的评语更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让我透彻地领悟人生哲理。通过这学期的课改体验,我体会到全新的教学方式所散发的巨大魅力,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所以,我希望学校能推广和实施这种先进的教学方式,融入到各个院系、各门学科,让更多的人受益。“

六、结语

任职教育论文范文4

高职学生的主业是学习,应当尊重知识、热爱学习。作为成人教育的大学生,一定要珍惜宝贵的在校学习时间,钻研本专业以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拓展知识面增加知识积累,勤于思考敢于质疑。此外,学生还应响应科学发展观的号召,树立创新意识,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自己成为创新型人才。

二、尊师重道

尊师重道是指尊重教师的人格,重视老师的教导,尊重老师的劳动。古语有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等等。这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老师的“尊敬”与“爱戴”。当代成人教育的大学生应该秉承这一优良传统,尊重老师的人格、学识和劳动,准确把握“独立思考”的度,并正确对待老师的过失。大学生还应做到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经常与老师沟通,形成良好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三、换位思考

高职学生要换位思考。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反思自己,去发现教师的优点,支持理解教师工作,拉近师生间彼此距离。师生之间应该要处于一种平等的交往关系,在这种交往关系中,教师与学生作为平等地位的人,相互尊重彼此独特的个性,自由而持久地交换意见,共享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西方建构主义学习观也认为,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之前,对于个体来说毫无权威可言,不能把知识当作预先决定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能用权威来压服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有赖于双方的共同努力。

任职教育论文范文5

明确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的办学宗旨为“立足地方社会经济,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从宏观界定高职院校成人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一部分,肩负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使命,对构建学习型和谐社会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从微观界定高职院校成人教育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直接窗口,是高职院校专业辐射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活力的重要手段。所以,高职院校要明确成人教育的定位,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自上而下的共识,高职院校决策层和各职能部门也要重视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摒弃成人教育是创收手段的做法,将成人教育发展纳入到高职院校发展规划中,正视成人教育工作,制定具体的年度成人教育工作计划,并合理配置成人教育资源。在高职院校成人教育中,从管理制度和教育资源层面保证成人教育质量,充分发挥成人教育资源优势,实行具有特色的成人教育管理,形成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办学特色。

2融合时代需求搭建多样平台

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应融合时展需求,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突破传统成人教育地域性限制,搭建多样化、灵活性的“线上+线下”教育平台。在线下高职院校成人教育中,仍旧延续高职院校中丰富的教学资源,明确定位办学特色,发挥成人教育教学特色就可以。在线上高职院校成人教育中,应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整合传统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和远程教育资源,最大化发挥成人教育资源办学优势,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整合优势的教学资源武装成人教育,增强成人教育教学实力。融合时代需求搭建“线上+线下”的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平台,具有个性化定制服务的特色,实现传统面授和在线学习的整合优势,大大节约了成人教育资源,也便于成人教育师生之间的交互。在这种平台上,成人教育教师利用教学模块设计,可以要求学生自我测试、自我学习、自我管理,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学习实况,选择相应的学习资源,及时反馈学习状况,教师也可以及时动态了解学生状况,双方形成实时的互动机制,大大提高了成人教育质量,实现多样化、高质量的教学模式。

3延伸教育链助推拓展市场

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应明确办学定位,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创新教学模式,还需要延伸成人教育链条,从上而下的打造成人教育品牌优势,做大做强高职院校成人教育。从上而下的打造成人教育品牌优势,延伸成人教育链是指“上游延伸”成人教育,应积极开展与本科院校之间的教育战略合作关系,借助本科院校教育品牌优势,打造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品牌;“下游延伸”成人教育,应积极开展与中职学校之间的衔接合作办学机制,抢占中职学校生源市场。具体而言,高职院校成人教育上游延伸关键在寻求与区域政府的合作办学,积极引进社会化合作办学模式,将职业资格考试和成人教育学历考试结合办学,以市场为导向,实行高职院校“双证”成人教育,为区域政府、企业发展输送“订单制”应用技能人才;下游延伸关键在寻求与中职学校的合作办学,中职学校可以将生源直接输送至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利用中职学校的衔接教育需求,做好招生宣传工作,扩大在中职学校的招生生源,创建成人教育品牌。

4总结

任职教育论文范文6

(二)会计业务素质偏低

一个企业的会计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受制于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个别的会计人员判断能力较弱,在运用相关政策和业务的处理上,不能够做到准确,到位,使得在业务处理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导致会计信息失去了有效性、真实性;对会计工作的敷衍了事,不钻研会计知识,不履行相关职责,使得企业的实物资产与账务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个别会计人员没有经过常规学习,往往满足于现状,不注重水平和技能的业务知识的提高,学习意识淡薄。

(三)思想道德素质偏低

会计工作的前提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来决定的。而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低下主要是事业心不够强,工作积极性不高,不够敬业,没有负责的科学态度,导致会计工作一直处于一种消极的状态当中。思想道德素质不高,平时的工作实事求是以及公正方面存在一定的违反行为,使得大量信息失去真实性。

(四)法制观念淡薄

会计人员具有强烈的法制观念是会计行业的一大特点。但是,目前多数会计人员对国家提出的会计相关的法律都没有严格要求自己学习。在企业中,存在着负责人以强迫、指使或者授意等要求下,编造财务假账;有的会计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不但不制止,甚至还为造假者出谋划策;还有些会计人员,因其身处会计一职,视法律知识为无物,擅自挪用公款。

二、会计人员素质得到提高的对策

(一)对会计人员文化素质教育有待加强

1、会计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必须达到一定标准。在其知识的学习上,要保持与时代的步伐同步,随着步伐及时的更新。将理论联系实际,不断的提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行会计人员的培养,再教育。

3、在信息化、电脑化的时代,会计人员还需要苏联的掌握计算机知识。

4、掌握一门外语,在数字化的时代,才能更好的与国际接轨。

(二)加强教育培训

1、在职培训

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必须的,而且还要具有对新形势下的问题有一定的预见、处理能力。通过一段时间内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业务培训来了解国家财经法规、统计、税务等相关方面的基础知识,在一个能够掌握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会计业务素质。

2、加强自学和继续教育工作

在信息知识的时代,会计人员的自学不仅能够增强业务素质,能够增加自身的一种自主性的学习知识的欲望。学习已经不是一个时间段学好,就能够一劳永逸的事情,作好继续教育,才是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企业的领导,需要对继续教育提出规定,让其制度化、经常化。

(三)加强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随着近几年拜金、享受主义的日趋严重,在会计人员的思想上筑起一道道德防线是必要措施。应然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会计人员的整个会计生涯。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能够让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是非观,能让会计人员自觉提高道德修养,将不良风气拒之于城墙之外。

(四)增强法制教育

在法治教育上,必须采取强而有力的措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经方针以及政策等相关的法律知识都应当做到全面了解与掌握。会计人员要以相关法律、法规严格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做到知法、懂法、守法,让不真实、不合法、不准确的会计信息不再出现在企业的财务之中;坚持原则,坚决抵制违法行为,敢于斗争,保护国家和企业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

任职教育论文范文7

通常以为,高职法律教育以培养有一定法律理论基础,具有一定法律技能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基层法律工作的实用型法律人才为目标,强调对于专业知识的职业定位性、岗位针对性和实践应用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一些政法学院及综合性大学的法律系开始恢复招生,但当时我国有关法律的人才稀少且素质不佳,国家急需在短期内召集并培养大批法律人员来充实司法队伍。因此,自改革开放以来,除了大力发展普通高等法律教育,教育部、司法部也重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办学”,要求“除了继续巩固大学本科外,应大力发展大专、中专这两个层次”。这些方针给法律教育带来了新契机,各种类型、层次的院校竞相设立法律院系,开设法律专业,形成了多种形式交融,多个层次发展的法律教育景象。从表面上来看,高职法律教育呈现出“空前兴旺、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但在其看似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困境。2010年、2011年和2012年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都显示,高职的法律文秘、法律事务专业属于就业“红牌专业。就业形势的严峻也直接影响到了高职法律专业的招生,学生开始对法律专业产生了怀疑,不再选择高职法律专业,甚至不少高职院校取消了法律专业,高职法律教育渐渐有了“没落”的苗头。而这些问题从本质上与学生在校教育的素质缺失,相关方面知识不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法律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打破困境

通过以上对于高职法律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困境,可以看出,想要提高高职院校法律专业的人才的质量,就要加强法律职业人才的知识性和素质性综合教育。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要有准确的定位目标、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还要不断提高对学生人文素质的长期培养。塑造人文素养,除了对法律以外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的学习,还有公平、公正,正义等崇高理念的教育。而在这个人人为了名利而奔波的社会中,培养一个正直而有责任感的社会人才有时比单纯的教授技能更加重要,国家一直强调社会主义精神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体现了人文教育的重要。

1.法律专业教学对职业人文教育的影响和作用。

高职法律的专业教学,除了教授了法律专业相关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法律职业技能。在法律教学中除了一些法律方面框架条例的学习,还有一些案例分析也作为其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的内容,现实而又直观地展现了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和人性道德的败坏与沉沦,而这种情况恰恰给了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培养一个很好的契机,为职业人文教育提供广泛、新鲜且生动的内容,通过进行道德、价值的评判,将人文素养的建设融合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使学生更易接受和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并渐渐养成符合职业特性的人文素养。而高职法律专业作为职业理想是学生对未来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作用的追求和期望。职业理想的特性及其与高职人文教育本质上的价值契合,决定了它在高职人文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并成为高职人文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2.人文素养对法律教学的影响和作用。

将人文素养的培育融进法律课的教学当中,有意识地在教学当中影射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内容,同时提升法律与人文教学的教学效果。在法律课中,突出育人的主题,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道德观、价值观,建立健康的法律职业素养。对比传统的法律教学只注重培养相关的职业法律技能相比,更为科学,全面,与现今创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更加相符。在法律课的教学中结合人文教育,使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分析法律案例、解决法律问题的同时,能得到更多的精神素养上的收获,即通过一些直观的案例、反面的教训,让学生明白在社会上缺乏人文素养而误入歧途的可怕,同时从中感悟出作为法律职业者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更好的遵守基本的法律职业道德,让学生从自我内心出发进行自律和自我修养。这样,高职院校才能更好地将学生培养成为有道德、有担当的法律职业者,从而负责任地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法律职业人才,以此逐步改善法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三、结语

任职教育论文范文8

人文教育可以加强人文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加强人的精神思想教育,两者的结合让大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通过进行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素质教育中人文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最新的思想规范,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观念,让大学生接触到从思想教育中认识社会,促进大学生思想的解放。思想政治教育以人文教育为基础,人文教育,以人文精神教育为基础,人文精神教育将人文知识作为基础,同时人文知识,让大学生关注生命,尊重人的生存价值,清楚地认识社会和世界,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促进自我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人文教育的组成部分,在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向大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是相互融合,互不分离的关系,均是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影响,属于高校教育中的德育。但是两者的性质和体制存在着实质性的区别,人文教育是为大学生提供文学、艺术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全方面、多视角的人文知识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向大学生提供马克思哲学、理论学等相关的理论知识,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为基础构建的一门学科,具有明确的思想政治目的。虽然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实质性的区别,但是两者是相互关联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实现素质教育和品德教育。

二、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结合

首先,将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是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发展的要求。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是以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为主要教学目的,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品德教育,进而导致大学生进入社会或者在学校中出现一些不良的道德行为。随着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个性发展、品德教育等受到了关注,国家进行的教育改革,将素质教育、学生的个性发展、品德教育等加入到教学目的中,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坚持以人文本的理念,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可以对当前大学生的知识教育现状进行改善,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个性、品德、素质、修养等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点的产物。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意识方面的教育,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同时也适应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大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部分领域,所以语文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结合,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思想意识,从教学育人的角度出发,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最后,在大学生教育中将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有助于高校教育教学发挥更好的时效性。对当前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人文教育增加色彩,为专业知识教育增加色彩,使其不再教条化和书面化,让大学生更加容易地接受学校的教育活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人文教育,在我国古代具有影响力的儒家思想,就是人文思想的重要体现,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文教育的出发点,重点对人的品格、人性、道德、修养进行培养,当代的人文教育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将我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和人文精神进行弘扬。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等思想精神的教育,将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是当前大学生教育下的产物,促进高校教育时效性的发挥,推动大学生个性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有效进行,因此需要将语文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

三、人文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体现

教学目标的统一性,教学内容的融合性,教学方法的互补性以及教学功能的相通性,是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虽然如此,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在教学内容侧重点和价值取向强弱上还是有不同之处,但是人文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的启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有着相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功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侧重点和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人文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很多的启示。在当前高校大学生教育中人文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进行的主要体现有:

(一)人文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责任感、使命感、道德感教育的基础

人文教育可以促进责任感、道德感和使命感的提高,这种促进作用主要是依靠人文教育长时间积累的人文知识、人文文化以及人文精神,在社会道德和情感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其责任感、使命感以及道德感。不管是学习何种专业的大学生,都要认真学习自己祖国的文化和历史,通过学习了解和体会祖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博大精深,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将道德主义精神植入大学生的内心,使其将个人融入到祖国的发展中。

(二)人文教育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操、人格等的形成和锻炼

人是世界上情感最复杂的动物,在其情感中有个性也有共性,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是年轻一代,他们的情感非常充沛,有旺盛的精力,但是大学生的阅历少,他们的情感过于稚嫩,对其进行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健康的情感,将大学生的情感调节能力进行提高,在人文知识人体系的前提下,形成一个健康的价值体系,追求人生的真善美。

(三)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一样,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大学生是即将进入社会的一个群体,在其进入社会之前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世界观等的教育,让大学生在面对一件事情时,可以理性对待,避免进入社会出现一个极端的行为和情感。让大学生学习国家发展的历史,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