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卫生论文范例

心理卫生论文

心理卫生论文范文1

①焦虑心理:糖尿病患者在早期的时候症状并不明显,乡镇群众大多是在无意间的体检中才得知自己患上了该病,因此,多数患者没有心理上的准备,甚至患者的家属很难一时间接受。导致患者心理压力大,逐渐消沉,心理焦虑。②急躁心理:由于疾病普及力度不足,农村群众对各种疾病不甚了解,群众在得知患病后会不自主的产生一种想法:病情是否会恶化?是否有生命危险?致使心理情绪急躁不安,甚至对医护人员态度也较为粗暴、生硬。③恐惧心理:当患者对治疗的方法不了解时,就会产生一种恐惧和排斥的心理。加之为了要调整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的剂量,几乎每小时会给患者量一次血糖,这会给患者到来疼痛。而糖尿病护理周期长,在多次治疗后,病情见效慢,患者易产生不安心理,变得信心不足,对病情感到恐惧。④忧虑心理:糖尿病属于终生性的疾病,因此治疗的时间较长,加之医疗的改革,医药费用的改变,所以又一些患者时常会担心医药费的问题,以及以后的工作生活等问题,从而产生各种忧虑心理。

2乡镇卫生人员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2.1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能力

患者在进行疗后护理中,因对自身的糖尿病不甚了解,产生恐惧感和悲观心理。这一切都是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不足导致的。所以卫生院医护人员要帮助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能力,讲解有关糖尿病患者病情的相关医学知识,让患者真确科学的了解糖尿病,客观看待自己的病情,调整自己的心态以适应客观要求,以积极健康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2.2让患者及时了解病情,稳定患者情绪

患者一旦被确诊为糖尿病,就要住院,此时的护理人员就因该让患者接受现实,并且让患者及其家属及时的了解糖尿病的发病原因、特点、过程等,鼓励患者讲出自己承受疾病的感受;针对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护理人员要及时的解答,并且注意言行举止。因为此时的患者最需要关心和尊重,和蔼的态度、热情服务,能使患者的心理得到安慰。

2.3加强与患者沟通

由于农村群众主要依靠农作收入及打工作为家庭经济来源,糖尿病患者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就耽误了劳作,家庭收入下降,患者心理压力增大,日久就会表现出孤独感、忧郁,无所作为。所以此时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就显得尤为总要。

2.4纠正错误思想,灌输正确心理思想

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非常的注重自己病情的变化程度,当对现有的病症以及有关检查项目不理想时,就会过分的担心的病情是否会恶化,从而加重了心理负担,情绪变得不稳定。同时由于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差、迷信等因素,有的患者因受到疾病的折磨,到处求医寻药,听信偏方,加之受到市场上所谓能治“百病”的补药,的影响,一些患者滥服补药、贵药,不仅不遵循对症治疗的原则,而且还耽误了病情。此时,卫生院护士应该及时的向患者耐心的解释科学用药的作用效果。

2.6患者在出院之前,护理人员做好出院之后的指导

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方法是饮食的调整、控制,以及适当的锻炼[1]。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应做好出院之后的指导引导患者接受正确的血糖测量,尿糖和血糖仪的使用;指导患者掌握胰岛素的使用剂量和注意事项,以便正确的注射胰岛素;引导患者保持皮肤、指甲的情节卫生等;注意避免其他疾病的感染;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对低血糖的预防,了解掌握低血糖症发生的前驱症状,如大汗、头痛、烦躁、不安等;若患者出现语言不清时立即口服果汗、糖尿以及食物,若不见好转,立马送往医院;叮嘱患者定期到院复诊、检查,因为糖尿病患者的抵抗力较低,并发症较多并且不好控制,所以预防和治疗是非常的重要。

2.7告诫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

现代的医学证明,焦虑、易怒会导致交感神经的兴奋,使大量的儿茶酚胺和去甲肾上腺素释放[2];从而导致全身的小动脉血管收缩,使血压得到升高,也增加了胰高血糖素的释放;若血糖增高,这会促使病情的加重。

心理卫生论文范文2

1.1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法律依据

在《精神卫生法》正式颁布实施之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开展多年,但一直是靠政策性的文件进行驱动和指引,缺乏国家层面的正式立法支撑,该法的出台实质性地改善了这一困境。《精神卫生法》第16条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教育,配备或者聘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人员,并可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条款实质性地赋予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该工作相关从业人员相应的法律地位。同时,该条款将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提升到法律义务层面,督促各高校切实加强对相关工作的重视,积极配备相应的场所、设备和经费,招聘和培养专业师资以及开设相关的公共必修课程。

1.2有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业队伍专业化建设

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进行学生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开展心理卫生知识宣传、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以及培养学生朋辈辅导队伍等,其中大部分对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有极高的要求。20世纪末在各高校刚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初,由于心理学和精神医学学科背景师资的缺乏,曾广泛采取的方法是由思政课老师教授心理健康课程、由政治辅导员兼任心理咨询老师等,这种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专业知识往往会使工作效果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心理学专业的普及,再加上相关从业资格准入制度的规范化,近年来这一现象出现明显的转变,但仍然有高校因为重视不够而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专业化建设与时俱进。《精神卫生法》中第67条第2款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进行岗前和在岗培训,应当有精神卫生的内容,并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第23条第1款明确规定“心理咨询人员应当提高业务素质,遵守执业规范,为社会公众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服务”。这两款条目在法律层面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业人员的准入和自身成长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将督促各高校聘请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专职老师,并为他们的专业技能成长提供相应的保障,如鼓励和资助考取专业资格进阶证书、参加各类心理咨询技术学习班等,这无疑会促进这支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1.3为高校心理干预情境中各方权责划分提供了基本的指导框架

在高校心理干预情境中,经常需要和学生个案的家长(监护人)进行沟通,取得他们的配合与支持。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偏见等原因,精神和心理障碍个体及其家属在强烈病耻感的驱动下往往不愿意正视问题。具体到高校心理干预情境中,由于担心子女的精神/心理问题会给他们贴上“标签”,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就业、婚娶等人生发展轨迹,有很大一部分家长对子女已经确诊的精神或心理障碍采取隐瞒的应对方式,对子女在校发生的疑似精神/心理障碍发作采取回避、否认甚至责难的应对方式,这样不但不利于个案(疑似个案)学生自身问题的及时妥善干预,也会给校园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之前面对这样的家长,校方往往只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尽量让家长理解支持。《精神卫生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此类工作的被动和尴尬。该法第16条第4款“学校和教师应当与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近亲属沟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表明了在发现学生出现精神/心理障碍(疑似障碍)时校方所需承担的告知义务,也赋予了校方就个案学生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的相关权力。而该法第28条第2款“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发生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其近亲属、所在单位、当地公安机关应当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既强调了监护人对于个案学生需承担的送治义务,也赋予了校方在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时采取相关措施的权力。第49条“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应妥善看护未住院治疗的患者,按照医嘱督促其按时服药,接受随访或者治疗”则明确规定了已确诊个案学生的家长在其子女在校期间所需承担的看护义务,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个案学生在校期间因精神/心理障碍导致的各类意外发生后校方所需承担的损失风险。

2《精神卫生法》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的挑战

2.1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工作权限界定模糊

《精神卫生法》第23条第2款规定“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第51条规定“心理治疗活动应当在医疗机构内开展”。这些条目明确限制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范围。一般而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中心配备的专职心理教师大多都具备国家(二级或三级)心理咨询师(员)从业资格认证,仅极少数具备心理治疗师从业资格认证。加上法律对心理治疗的场所有明确的规定(应当在医疗机构内开展),因此在学校情境下的心理干预只能为心理咨询,不能涉及心理治疗。而在大多数心理干预的实践中,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界限并不明晰,这将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在进行心理干预时需要更加谨慎地规避可能发生的法律风险,不但不利于学校情境下的心理干预的开展,更会将原本可以在学校情境下进行的干预全部转介到医疗机构。这样既增加了社会不必要的医疗负担,也会使那些原本问题轻微的学生因为病耻感而不去医疗机构,反而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时机。

2.2对学生个案问题的判断和处理受限制

《精神卫生法》第29条规定“精神障碍的诊断应当由精神科执业医师作出”;第三十条规定“精神障碍的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这两条法律条款主要是致力于减少“被精神病”这一社会不公现象的,体现的是对人最基本权利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关怀。但在某些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情境下,这两条法律会在一定程度下限制问题的处理,即在权衡如何保障问题个案正当权益和确保其人身安全以及校园环境安全时面临一定困惑。当有学生出现疑似精神障碍时,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不能对其作出诊断,只能运用相关心理和精神卫生知识做预判,然后建议学生自己或者家长陪同学生去医疗机构进行诊断。这时很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学生因为病情的影响失去自知力(或部分自知力)从而不愿意就医,家长因为担心子女被贴上“标签”也不配合学校的建议,这往往导致学生个案的问题被拖延,不利于其及时得到妥善诊治并导致问题恶化,也给校园的安定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3《精神卫生法》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调整策略

《精神卫生法》的颁布实施,在社会层面迎合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构建法治社会的大背景,是符合时展进步规律的;对于社会个体而言,该法也充分体现了对于公民的人权尊重以及人文关怀。反映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务中,《精神卫生法》对相关的工作即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应当积极地调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着力方向,抓住机遇和规避风险,以求适应形势的发展。

3.1进一步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规章制度

当前高校情境下的心理健康服务基本是按照各高校自己所定的规章制度来开展的。《精神卫生法》使得各高校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的时候,不但要考虑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还要遵循国家法律的相关规定。这些规章制度的改进落实到实际中表现为:在心理普测、心理危机干预、个体咨询等环节上,需引入知情同意环节,并形成正式书面材料;在辅导个案材料的保存和呈报等环节上,需强化保密观念和措施;在涉及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处理中,要明确规定学校心理中心的功能只能是告知监护人并建议转介,而非直接干预/治疗。

3.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转移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主要是对心理障碍学生提供专业辅导。随着《精神卫生法》对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从业人员的工作权限作出了明确的限定,以前那种关注问题解决的工作模式将发生改变。高校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心转移至心理卫生教育、心理科普知识宣传、心理问题学生的前期预警等,而把对专业素质要求更高的严重心理障碍干预等工作移交至其他对应的社会机构,如医院等。此外,在大学生心理辅导这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工作业务范畴内,更多地推进针对普通大学生的成长辅导,如职业生涯辅导、人际交往辅导以及积极心理品质养成等,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这种工作重心的转移同时也迎合了当下心理学界从关注人们心理问题到关注人类积极品质的转变的大趋势。

3.3重新思考学生主体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定位

心理卫生论文范文3

1.1自然环境改变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海上自然环境主要包括高温、高湿、高盐雾的海洋大气环境。高温、高湿、高盐雾的大气环境直接导致了舰艇微小气候的改变,舰艇内空间相对密集,通风较差,居住条件拥挤,容易使人心理压抑、烦躁。(2)海流、海潮、风向等引起振动、冲击、倾斜、摇摆,其产生的效应作用于人体,使人产生头晕、恶心、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不良体验。(3)舰艇上设备运转产生的电磁、噪声等舰艇特有环境易引起人听力下降、疲劳和烦躁等。卫生人员不同于专业海员,当诸多因素叠加和累积之后,久而久之易导致心理极度疲劳。

1.2生活环境改变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陆地医院往往处于信息丰富的城市地区,由于医院性质和特点,卫生人员与外界有广泛联系,获得信息的渠道也非常多,生活内容较为丰富。而在海上航行中,卫生人员处于封闭的环境中,无法通过因特网、手机等获取信息,不仅不能与家人、朋友在一起,而且与他们的联系也会中断,从而使卫生人员对现实生活产生了一种隔绝感,表现出茫然和无所适从。此外,船上的物质资源相对比较贫乏,业务工作也不如陆地上繁忙,卫生人员经常会无聊、烦躁和情绪低落。再加上空间狭小、居住密集、值夜班制度等影响卫生人员的作息,且由于交往的人员是固定的,活动的空间是有限的,常常使部分卫生人员人际关系紧张等。

1.3躯体不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高温、高湿和高盐雾的海洋气候影响长期航行人员的健康,例如某部710名护航官兵体检时检出不合格者186人(26.2%),位居前10位的疾病或症状分别为:关节炎、肠易激综合征、肌肉劳损、慢性鼻炎、慢性胃炎、智齿冠周炎、失眠、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浅表真菌感染,这些疾病多与海上生活有关。某海上医院船人员报道,船上生活空间狭小、舱内噪声不断、照明习惯改变、船内相对密闭、通风较差、人员居住密集(每舱住4~10人)、值班轮转制度、人员之间的互相影响等导致了卫生人员睡眠质量差、体质下降、免疫力降低等,所以上呼吸道感染较多。亚非热带炎热潮湿气候既容易引起腰、关节酸痛,又易于真菌繁殖,加上舰艇上人多,淡水相对短缺,卫生清洁工作难以面面俱到,因此脚癣、股癣、皮肤过敏等疾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舰艇在航行中受浪和大风的干扰产生振动、冲击、倾斜、摇摆等运动,这些运动或它们之间的综合运动对人体前庭器官均可造成刺激,当这些刺激超过前庭器官的生理阈值且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可发生晕船病,常表现为嗜睡、咽部不适、唾液增多、眩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等不同程度的症状。据报道,一般人未经适应性训练,晕船发生率为50%~90%。

2长远航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2.1建立心理小组,了解卫生人员心理状态

在长远航准备工作期间,组织方设立专门的心理小组,从心理选拔开始全程介入医疗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立以医疗队负责人为首的心理防护小组,根据医疗队成员的专业特点,吸收心理专业人员、政工干部、高年资医生加入,各业务组室设心理联络员,明确彼此之间的职责,分工合作。掌握每名卫生人员的性格特点、家庭状况,建立家庭和单位联系卡,以便定时联络;委托单位重点关心家庭困难多的同志。

2.2心理动员与心理选拔

“和谐使命”是海上医院船承担的一项重大任务,有着较高的社会关注度,参加者的动机和心理预期可能是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动机也会影响卫生人员的心理状况。许多卫生人员最初考虑的多是远航期间能到达多个国家,领略各地风土人情,初期兴奋感往往会掩盖其他顾虑。所以,在航行途中遇到不适时,心理预期不足,易产生较大的冲击感,个别人甚至有“休克”的体验。因而,远航前应认真做好心理动员工作,一方面使卫生人员从国家战略层面、自身所处的地位等了解任务意义,增加自豪感;另一方面,充分预计航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危险,从心理上做好准备,认清所面临的困难。此外,对人员进行心理选拔,剔除心理症状明显、个性问题突出的确实不宜出海的人员。

2.3鼓励建立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在群体中有着正式组织不能替代的作用,它可以较近距离、较为深入地观察到卫生人员的动态,并及时给予卫生人员心理支持。非正式组织常以兴趣、爱好、习惯类似而自发成立。在安排舱室时有针对性地把兴趣类似的卫生人员安排在同一舱室,把情绪易于起伏的人员与心理稳定的人员安排在一起,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在业余时间可以开展唱歌、下棋、看电影、练乐器等活动,以此增加群体凝聚力,加强卫生人员之间的沟通,调节卫生人员的心理。

2.4利用时机进行心理鼓舞

医院船出海往往长达3~4个月,在漫长的航程中,卫生人员最初的兴奋感过了之后,便进入心理烦躁、厌倦、疲劳反复交替的阶段。心理小组应利用一些特殊时机进行宣传鼓舞,以提升士气。例如,在重大节日如国庆节举行升国旗仪式,让卫生人员重温军人誓词,增强民族自豪感;中秋节举办中秋晚会,表达卫生人员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在一些特殊的日子,如成员的生日、纪念日等,组织一些小型晚会等,让成员感受到归属感和被需要感。

2.5合理宣泄不良情绪

按心理学相关理论,不良情绪的合理宣泄有助于心理正能量的恢复。对于在航行过程中情绪反应明显的成员,应深入了解原因,并针对原因有的放矢地解决其困扰,如家庭出现困难者可寻求组织帮助。卫生人员正处于心理压抑期则可组织卡拉OK、朗诵比赛等活动,以释放其压力。心理医生、各室长组长等应主动关心卫生人员,以聊天、谈心的形式鼓励其说出自身的困扰并加以引导。

3启示与思考

3.1管理部门制订预案,细化不同环节,做好心理保障

随着我国和谐海洋理念在全世界的传播,医院船等卫生舰艇也多次远航执行医疗任务。长远航舰艇受高温、高湿、高盐雾等海洋大气环境影响,受海流、海潮、风向等引起的振动、摇摆的影响以及电磁、噪声等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对卫生人员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了一定影响。卫生人员不同于受过良好训练的海员,有较好的海上工作适应性。因而,在远航前,管理部门应认真做好保障预案,针对各个环节,细化各个方面的保障,重点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使卫生人员对海上生活有良好的适应性。

3.2加强前期适应性训练,打下远航中良好心理躯体状态的基础

远航前,应组织一系列的训练,以提高卫生人员的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首先,安排专家进行海上伤员救治程序、组织与工作的培训,使卫生人员熟悉医院船救治程序、医疗信息系统的操作、常用卫生装备的使用。其次,利用夏季组织卫生人员在我国近海不同海区进行渡海适应性训练和平衡功能训练,训练方式采用阶梯式和递进式,如加强抗缺氧、抗噪音、抗异味、抗晃动等为一体的综合训练,提高卫生人员应激反应的阈值,可通过开展翻梯、瑜伽、荡秋千等活动进行抗晕训练。通过训练,减轻卫生人员航海过程中的晕船反应,躯体反应的减轻和训练过程中的意志训练也能减轻心理反应。

3.3心理鼓舞和心理疏导同时进行,发挥良好的群体效应

心理卫生论文范文4

1资料来源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以《中国学校卫生》2015年1月~2019年6月所刊发的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术研究为研究资料,涉及的栏目主要有学生营养、健康教育、心理卫生、疾病控制、生长发育、重要论著和专题文章。

1.2方法

通过查阅《中国学校卫生》2015年1月~2019年6月所刊发纸质期刊,仔细查看以人为研究对象的文章的“对象与方法”中有无“知情同意”或“获得伦理学审查”等相关信息。本文中知情同意包括本人知情同意、家长知情同意、本人和家长均知情同意。

1.3统计分析

采用Excel表格,统计《中国学校卫生》2015年1月~2019年6月发表的以人为研究对象的文章的获得伦理委员会审批、本人知情同意或家长知情同意的篇数,心理卫生栏目及干预性研究的伦理学审查或知情同意篇数,采用χ2检验进行率的比较,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总体情况

《中国学校卫生》2015年1月~2019年6月共刊发2697篇研究论文,除去述评、专题笔谈、综述及Meta分析等不需要通过伦理学审查和知情同意的研究论文504篇,共对2193篇研究论文进行伦理学审查或知情同意情况分析。获得伦理学审查或知情同意的论文共884篇,占40.31%,其中获得伦理学审查的研究330篇,占15.05%,以2019年占比最高,为57.97%;经知情同意的研究67篇,占32.37%,以2018年占比最高,为37.27%。不同年份获得伦理学审查、知情同意的文章及总体检出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66.29,43.58,219.83,P值均<0.01)。见表1。在884篇经过知情同意或伦理学审查的研究中,仅有4篇说明了研究是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并获得作者所在单位的伦理委员会批准。

2.2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学审查及知情同意情况

《中国学校卫生》近5年共刊发654篇心理学研究,去除Meta分析等不需要通过伦理学审查和知情同意的研究34篇,共对620篇心理学研究进行伦理学审查或知情同意情况调查,其中获得伦理学审查的研究92篇,占14.84%,以2019年最高,为63.64%;获得知情同意的研究187篇,占30.16%,以2018年最高,为44.60%,2015年~2019年获得伦理学审查、知情同意的心理学研究及总体检出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7.55,16.80,58.66,P值均<0.01)。

2.3干预性研究的伦理学审查和知情同意情况

《中国学校卫生》近5年共刊发干预性研究235篇,其中获得伦理学审查的研究43篇,占18.30%,以2019年最高,为62.96%;获得知情同意的研究73篇,占31.06%,以2017年最高,为44.23%,总体检出情况以2019年最高,为96.30%,2015年~2019年获得伦理学审查的干预性研究及总体检出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4.40,18.46,P值均<0.01)。

2.4采集生物样本研究的伦理学审查和知情同意情况

《中国学校卫生》近5年共刊发采集生物样本的研究148篇,其中获得伦理学审查的研究22篇,占14.86%,以2019年最高,为66.67%;获得知情同意的研究33篇,占22.30%,以2019年最高,为33.33%,总体检出情况以2019年最高,为100.00%,2015年~2019年获得伦理学审查的涉及生物样本研究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7,P<0.01)。

2.5获得伦理学审查及知情同意研究的作者单位及地区分布

通过查阅第一作者单位及所在地,统计发现,884篇获得伦理学审查或知情同意的研究中,排在前10位的分别为北京(147篇,16.63%)、广东(73篇,8.26%)、安徽(63篇,7.13%)、上海(58篇,6.56%)、江苏(52篇,5.88%)、河南(44篇,4.98%)、四川(38篇,4.30%)、浙江(36篇,4.07%)、黑龙江(36篇,4.07%)、山东(34篇,3.85%);且各年份排在第一位的均为北京地区,分别为18篇、18篇、26篇、50篇、35篇。第一作者单位排名前10位的分别为北京大学(68篇,7.69%)、安徽医科大学(35篇,3.96%)、哈尔滨医科大学(23篇,2.60%)、宁夏医科大学(19篇,2.15%)、复旦大学(19篇,2.15%)、重庆医科大学(17篇,1.92%)、中山大学(13篇,1.47%)、广东药科大学(12篇,1.36%)、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篇,1.24%)、贵州医科大学(11篇,1.24%);各年份排在第一位的作者单位均为北京大学,分别为11篇、8篇、9篇、19篇、21篇。

心理卫生论文范文5

关键词:音乐教育创建文明策略研究

自古以来,音乐教育被中西方史学家认为是文明思想的泉源。《史记·乐书》记载:“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显示出音乐是追求道德文明衍生出的体裁,中国又有金石之声及周公制礼作乐等古文明史料,可从钟、磬等代表性乐器,察觉出精准的音律计算,已运用先进的科学度量衡法则与精巧的制作工艺技术。另外,中国音乐文化中,宫廷礼制和社会礼法的象征意义,呈现出儒家雅乐以“仁、义、礼、智”和道德自觉做为音乐的核心思想。以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及柏拉图等人提出的西方思想体系理论认为,音乐是宇宙天体运行规律下衍生出的系统化频率,蕴藏数学和天文学的根本奥秘。综观中西方的学术论著可见,音乐是文明的先声,是音乐文化的呈现,能够反映出一个城市在文明整体综合水平上的发展潜质。目前,国内在建立城市发展时,已制定许多奖惩规范与评鉴制度,但是每个新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大多需要历经各种优化改革,管理制度有限,短期内施政效果难以立竿见影,繁琐的改革程序使国民投入创文活动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因此,为达到长期落实创造文明进步的效果,更需要建立能够对国民素质造成潜移默化功能的教育体系,而音乐教育体系在人格教育当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我国的音乐教育重视技能训练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近年来在国际乐坛上孕育出许多表演型及研究型专业人才,相比之下,音乐教育对国民普罗大众的教化性和影响性易受忽视,值得多数音乐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音乐教育的本质和理想。从中国哲学及历史宏观的格局来看,音乐不论在孔子儒家、荀子法家的理念主张中,皆有不可或缺的教化意义。中国古代有虞舜太平和谐的韶乐,倡导安泰祥和的礼仪风尚,也有武王伐纣述功正名的武乐,用以鼓舞士气、振奋人心。由此可见,音乐艺术对于人民的教化及疏导必须自然而然地融合法制,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创作功能,能够辅助应用于推广实践文化发展,使艺术生活与文明精神相辅相成。观察我国现如今的音乐活动,已有许多将歌曲创作、音乐展演内容配合国家政策倡导的实例,例如爱国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卫教歌曲《洗手歌》、防疫励志歌曲《你有多美》等,其中的歌词陈列出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应对举措及民生改善议题。除此之外,另有军歌比赛、奥运及市运庆祝演出、文旅宣传纪念音乐会、城市主题歌曲征集等活动,将音乐与城市文明形象以及锻练身体心智的精神融合,丰富了音乐演出的形制和特色。从这些实例当中,可以了解音乐产生的过程,除了社会功能,也兼具审美需求,不同情境的歌词内容运用的音乐素材和韵律节奏也有所差异,结合多元音乐并将其实践于文化推展,使音乐活动和创文精神相得益彰,是音乐教育长效的实践目标与理想。

一、音乐教育于创树新风之相关应用

音乐教育与城市发展有什么相通之处?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加关注对精神生活的追求。除了学校的音乐教育外,音乐节和大师班开始盛行,这种学习与演出相结合的形式,为音乐文化的传承滋养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促进了音乐教育与城市文化的和谐发展,带动了音乐文化产业的繁荣。这种教育与文化产业有机互动的发展模式,将会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就音乐教育对创建文明城市的主要推动力,分别在下述几项层面中发挥作用:

(一)音乐传播倡导。音乐结合政策标语口号,不仅能将制式化的文字叙述以更平易近人的方式表达给群众,也由于音乐的表现及风格更贴近生活,结合大众网络平台宣传优势后,能够形成具有创新性的传播载体,更容易朗朗上口。将音乐辅佐搭配口号宣传,优化教条式的文宣系统,有助于建立创文环境中的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和管理。

(二)心理卫生辅导。中国古籍纪载,五声调式“宫、商、角、征、羽”的音律特性可与五行五脏相对应,具有“五音疗疾的概念”,将音乐与人之间的密切性叙述至相当深厚的程度。音乐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抒发情感、抚慰心灵,同时提供给人们一种健康的管道宣泄情绪。现有的研究显示,音乐及艺术治疗已在临床实验中证明对心理疾病患者产生效应与作用,而具有娱乐性的音乐种类也有助于放松并减轻生活压力,促进人类身心健康。音乐能够激发大脑想象力,活化思维,让精神生活更充实美好。学习乐器的过程也必须养成良好的生活模式和纪律训练,因此,将音乐教育引进创建文明的实践方式中,更能够培养国民内省自律的好习惯。

(三)审美观念建立。举办音乐活动必须学习许多文明时尚礼仪,音乐会表演者的演出穿着必须合乎时宜,聆听者的言行举止也需要经过教育指导。整体而言,举凡邀请宾客、迎宾入座、表演进退场、观赏鼓掌、谢幕送客等音乐会的各种环节,皆突显出每位参与活动成员的文明素质,不同类别的音乐演出性质也会有差异性的观赏文化,音乐审美的观念和观赏行为,需要经过日积月累的训练和学习,才能完整体现。美学的概念是建立在文明思想过程中的密切一环,良好的审美观能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基于国家经济发展政策视野下的音乐教育目标

教育的目标除了端正人民视听,建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观念,也必须辅导学生培养一技之长,增进学生未来就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因此,音乐课程的受众者应从学校体制里的学生延伸至全体国民,藉由推广音乐活动建立良好家庭和社会风气,在音乐教育普及化的前提下,针对提高教育功效提出策略如下:

(一)增进课程创新性。我国创文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起逐渐在公共政策执行之下日益发挥功效,音乐教育除了教导弃恶扬善、道德伦理和净化心灵等概念之外,音乐教育体制下的音乐实践行为模式应与时俱进,帮助振兴地方文化及经济发展。依据我国现有以大型音乐活动项目为研究对象的文献统计,音乐活动从策划、包装、宣传至演出,涵盖许多市场运行模式和艺术营销策略,进而造成广泛的经济影响。善用地方民俗音乐环境资源,能提升民众旅游观光的兴致和意愿,连带促进了当地城市经济的发展,并且藉由音乐融合文旅发展的基础建设,强化周边市场运作,塑造品牌项目及盈利模式。基于国家经济发展政策视野下的音乐教育目标,除了以音乐理论知识和演出实践课程培育专业音乐表演人才之外,也需要研发出具有创新性的营销管理课程,结合主体设计、营销创意、统筹规划以及延伸产业链,增进音乐文化的观赏价值与商业价值。不仅如此,在新时代人工智能、通讯信息科技、大数据及云端技术蓬勃发展的潮流之下,表演艺术的型态也需要顺应国家现展的时势需求,重塑音乐教育模式。人工智能的应用有益提升传统艺术的创新性和趣味性,通讯信息技术建立艺文工作者与同好之间的合作式艺文网络,大数据及云端技术则可以统计数字汇流发展趋势,观察并解读国民生活文化中的消费倾向和兴趣侧重点,帮助文化产业的销售和研发能力。另外,将多媒体及智能科技设备应用在音乐教育模式中,增进教学的多元性,也拓展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

(二)强化音乐公益活动组织。音乐及表演艺术的其中一项训练目标是追求表现,然而,除了自我表现,自我价值的实现才能追求国家与社会的整体共同利益,音乐教育除了训练表演人才,也应该与实践社会公益、创建善良风俗的社会主义核心思想相结合。艺术文明与公益慈善相互结合,可促进音乐活动宣传的普及性,优化活动的宗旨和意义,让民众在观赏艺文活动培养气质时,同时增进对社会弱势族群的关怀和同理心,发挥实现音乐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基于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重要节日或是契机,如,元旦节、建党、建军节、重阳节、国庆节等,以音乐活动为载体,稳步推进一系列的“音乐加计划”音乐公益活动,用音乐滋养流动人群、社区老人、学生以及社会弱势群体,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与此同时,还可以让其他媒体人、公益人关注到“音乐公益”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通过多元化渠道,联合社会各个部门,发起“音乐公益”活动项目,号召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到这项公益事业中,为社会弱势族群提供高质量的音乐服务,用歌声表达他们的心声,抒发其情感。

(三)改善偏乡音乐环境资源。音乐人才的培育过程,需要投入极大的经济和时间成本,教育课程的师资和设备质量要求也很高。目前农村学校的音乐授课形式,在城乡发展的差距上资源分配尚未均衡,农村人口外流及经济发展较迟缓等因素,使多所学校乐器和多媒体设备普遍不足,导致学生对许多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力不够,音乐课程难以发挥实践基本文明素养的功效。因此,创建文明城市需要强化农村音乐课程的资源及设备,积极培养支教人才,鼓励农村学子挖掘当地传统的音乐文化特色,增加城乡居民间的文化交流,并将这些重要的议题融入创文精神中。一个真正文明的社会,除了形式上的文明表现作为,更重要的是培养国民体察在不文明行为和风气背后真正导致社会问题的原因和需要帮助的弱势族群。笔者认为,正确的音乐教育对人类行为和品行的影响,在导正陋习恶俗的实践上,比起法规更能推动长期文明建设。

三、结语

心理卫生论文范文6

关键字:地方性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工作模式

随着社会环境的多元化发展,生活环境的复杂化进程,信息技术的革新变异,高校的异军突起,受到了诸多因素的限制,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学生的心理健康筑起一道防护墙,近些年来,各高校都建立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肩负起了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重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与此同时,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也存在一些不足,许多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举步艰难,心理咨询中心的发展受到较大的限制,人力不足、硬件缺乏和财力支持有限是主要限制因素。因此,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作为地方性院校的心理咨询工作者们,我们必须实事求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创新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模式。

一结合地方性院校心理健康中心的特点,应对其进行合理的定位

从现有的心理健康中心设置与发展情况来看,各高校的心理工作各有特色,发展情况各有不一。高校的心理健康中心肩负着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为学生免费开放个案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或团体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受地理环境和信息交流局限,地方性院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工作起步较晚,中心的硬件配备不齐,课堂教学、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这类的教育资源匮乏,教学主体良莠不齐,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此外,因各高校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地区差异的影响,学校生源和地方经济的不平衡,很多高校的学生大部分生源来自于农村地区,更有部分学生为留守学生,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这些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干涸状态,迫切需要得到专业的心理辅导。他们与其他学生相比,这类学生容易出现缺乏自信、人际关系敏感、社会适应等问题。日益剧烈的就业压力,也是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因此,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地方性院校心理咨询中心在高校育人中的地位以及职责所在,它同众多部门一样,肩负着服务育人,培养优秀人才,构建和谐校园的使命。可以说,地方性院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是融教学、培训、咨询辅导、服务以及研究等多方面职能于一体的机构。

二争取校领导的高度支持与关注

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文件精神,包括地方性院校在内的各地高校都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课程体系,这说明心理健康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国家层面多次下文要求地方高校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近些年来,各大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提高了一个更高的高度。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工作组织机构,有专人进行领导和管理。各项心理健康活动和心理工作有条不紊的组织和开展。但是,这仍然还是不够的,特别是基于地方性院校的诸多特殊性,更要求地方院校的心理咨询中心部门领导应在认真分析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的基础上,不仅要形成思想上高度重视,还要积极改变观念,争取到更多上级部门以及校领导的高度支持与关注,使得组织上更加完备完善,制度上更加健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力度更大,工作措施上更加切实有力,以保障心理咨询一整套完整的系统性工作的长效发展。

三整合师资,重视培训,加强研究,教学与科研两相长

地方性院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工作起步较晚,中心专职人员人数配备较少,兼职人员的专业知识背景与资质尚浅,一些兼职的心理工作者是由其他专业老师通过进修或是自学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论知识,然后转行成为心理工作者,他们的专业素质有待加强,专业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日常工作中除了要完成一些常规的日常工作以外,还得承担一定的教学和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身兼数职还要完成自身所在部门的工作,这样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教学和咨询质量。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心理健康工作师资团队显得尤为重要。要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就得加大培养和引进力度,通过对现有教师进行分类分岗培训等方式提升其专业水平。地方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兼职教师的专业知识背景、年龄、与职称结构相对应相对合理,对专、兼职教师实行按能设岗,可分别设为团体辅导与训练岗等。对专职教师的教学技能通过老带新等方式进行培养,让其除了承担一定的专业课程教学以外,还得完成一定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任务,并不定期送他们外派学习,提升其工作效能。

四结合当前形势,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与辅导的途径

地方本科高校承担着服务地方社会与经济重任。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下,各高校的心理健康中心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渐向正规、有序发展。各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也正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一般而言,心理咨询的途径有门诊咨询、现场咨询、信函咨询、电话咨询、专栏咨询、网络咨询。[5]结合地方性院校的硬件环境和学生的特点,基本上可以针对进行现场咨询、电话咨询、信函咨询和网络咨询。学生可以通过咨询室老师的联系方式来预约或直接来咨询室咨询;心理热线是一种很好的咨询方式,避免了学生与咨询师当面咨询的一些尴尬和麻烦。学生也可以将难言之隐以信件的形式投放在中心邮箱里;而当今应运而生的网络凭借其高强的保密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性的方便快捷的优势也必将成为学生热衷的咨询方式。此外,各高校心理健康中心还应该承担其学生的个案预约咨询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此外,学校的图书馆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空间,并提供相关的专业书籍。

五积极宣传,让宣传成为心理咨询中心工作的又一增效工具

宣传是心理咨询的又一辅助手段。为了有效提高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增加心理工作的普及与知晓率,宣传工作也是心理健康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的重要手段。在高校中,心理咨询中心可以借助中心网站、校园广播、心理协会刊物以及橱窗等等,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培训、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或者开展团体辅导、心理训练等进行生命教育、挫折教育、情感教育等。各高校的教学部门或院系都开设了心理学专业,这样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更为专业的技术指导。因此,要想提高心理工作的实效性,还应该增大心理工作的宣传和普及力度。开设相应的心理学及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咨询与辅导工作的提高。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或时下热门信息交流平台,开设心理咨询中心公众微信平台,开设心理咨询专用电子邮箱,设立网上心理咨询呼叫热线,开设网上预约咨询,在中心网站开辟交流驿站,切实整合资源,积极宣传,让宣传成为心理咨询中心工作的又一增效工具,进一步增强服务的时效性。

六构建防御体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在预防,预防为主,但应重点做好危机干预工作,使心理危机干预和排查工作放在首位,做好心理工作的第一道防护措施。学校应该建立三级防御体系,学校--学院---班级的三级防御组织,各级防御组织各司其职,及其发现与排查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在日常工作中,设立心理工作信息员,有信息员在班级中搜集相关信息,对可疑的疑似的学生进行预警提示,这样就能及时排除工作中的危险情况,有效降低了出事的概率。危机干预的工作思路,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出现危机事件时及早发现,及时处理。构建联络空间,高校应该积极利用有关支持力量,建立家庭、老师、学生联络网,形成以知识教育为主体,学校工作为主导,家庭联系为依托,校园风气为辅导力量的心理支持系统。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心理防御体系,构建了预警系统,才有有效的抵御和防范各项风险。才能真正让心理工作者能无顾虑的全心投入到工作中。

七结语

地方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极为复杂,完善教育保障机制和科学而扎实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础。地方性院校的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模式有待优化,这对于有效开展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至关重要,是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以上只是本人粗浅的探讨,因此,建立较为完善的地方心理工作体系,完善各项考核指标,对心理健康工作具有较大的可操作性。为地方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张玉坤.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管理模式的探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2007:3.

[2]金吉山,陈建龙.地方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机制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7(01):119-121.

[3]谭萍.构建地方性高校“知行合一,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10):39-41.

[4]孙长虹.心理咨询——高校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职能的拓展[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03):177-178.

[5]陈龙国,蒋年韬.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现状及其运作模式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158-160.

心理卫生论文范文7

[关键词]军队医学期刊;《人民军医》杂志;军事医学;专题专栏

彰显期刊特色的途径之一就是栏目策划[1-2],一本好的期刊必须有特色栏目来支撑,特色栏目构成了期刊品牌的骨架,展示着期刊的核心指向与价值追求,是期刊用以吸引读者、扩大影响的磁石[3-4]。专题专栏策划是栏目策划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期刊的质量和品牌建设[5-6]。专题专栏是根据期刊办刊宗旨,按照文章内容、类型或体裁形式所开辟的专门登载某类稿件的篇幅版面,是期刊的基本单位,可以反映期刊的主要思想。对于军队医学期刊来讲,军事医学专题专栏是根据办刊宗旨和办刊方针,为军队卫生技术人员和卫勤领导开设的栏目,是办刊特色的外在表现[7-9],是军事医学某一重点领域、某一研究方向科研成果的集中展示。策划军事医学专题专栏,既是军队医学期刊的优势特色,也是《人民军医》杂志本质特征的体现。

1基本情况

随着军事政策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特别是军队期刊管理体制改革的“落地”,军队医学期刊的职能定位和任务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军队医学期刊的战斗属性必须更加明显,职能定位必须更加准确,战场味道必须更加浓烈,出版力就是战斗力的思想必须更加鲜明。我们体会,面向部队、服务战备,为“能打仗,打胜仗”提供医药卫生学术资源,已经成为军队医学期刊的核心目标;而紧扣杂志办刊宗旨、任务性质和地位作用,适时策划军事医学专题专栏,集中研讨交流部队卫勤保障热点难点问题,恰恰是一个有力的切入点。多年以来,不少军队医学期刊利用自身优势,采取多种方式策划军事医学专题专栏,积极助力部队卫生学术建设。《人民军医》杂志是我军创刊最早、总司令题写刊名的医学期刊,其前身是1933年军委总卫生部在瑞金创办的《红色卫生》。创刊以来,《人民军医》杂志始终按照“面向部队,服务基层,突出实用”的办刊宗旨,?力奋斗,扎实工作。特别是2006年以来,不断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谋划新办法,针对基层部队系统了解、掌握和运用军事医学研究成果的现实需求,先后策划了“地雷伤救治研究”“官兵高原病防治研究”等80个专题专栏(见表1),推出了一系列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有内涵的精品力作。从表1可见,专题专栏覆盖面广,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多维,学术层次高低适当,研究程度深浅适中。比如,从研究方向看,涵盖了军队卫生方针政策、基层卫生能力建设、战伤救治、医疗后送、药材装备、军人医疗保健和心理卫生服务等各个方面。这些专题专栏,对于助力我军军事演习、野外驻训、反恐维稳、国际维和、人道主义医学救援等非战争军事行动,特别是对于助推健康维护、疾病防治、应急处置、远程医学、心理服务、伴随保障等部队卫生能力生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0-15]。

2主要做法

2.1确定方向和内容。选题策划是期刊出版的首要环节和先决条件,也是彰显杂志质量品牌的重要前提[16-17]。《人民军医》杂志办刊宗旨和职能定位,指明了杂志的根基在基层、精髓在基层、发展前途在基层,聚焦备战打仗和服务部队是其根本任务。基于这一考量,我们在前期策划时,努力把专题专栏的设计与推进部队学术建设、解决部队平战时卫勤保障难点热点问题、提升基层卫生干部队伍素质和助推部队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水平结合起来,旨在为基层部队卫生平台的搭建提供强有力的栏目支撑[18-19]。比如,在战时卫勤领域,策划了“燃烧武器与成批烧伤救治研究专题”“坑道卫生防护研究专题”;在平时卫勤领域,策划了“野战方舱医院抗震救灾研究专题”“国际维和卫勤保障研究专题”;在外军卫勤领域,策划了“外军卫勤保障研究专题”“外军核化生武器防护研究专题”。每个专题专栏一般由4~7篇文章构成,既有研究背景综述,又有实践经验报道,还有研究成果转化应用。这些专题专栏,不但展示时代特征要求,彰显备战打仗、服务部队的主题主线,而且对于提升基层部队卫生人员的学术素养也很有帮助,他们普遍感到很“解渴”、很有针对性。不少读者表示,与传统单篇文章零散发表模式相比,专题专栏文章的指导性、参考性更强,授业和解惑作用更加明显。

2.2充分发挥专家作用。通过资料信息挖掘策划专题专栏,最终还是要凝聚专家力量,依靠专家撰写和质量审核;专家的学识和智慧,在医学期刊的内容质量、品牌建设和学术影响力提升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0-22]。因此,在专题专栏的全程策划中,我们十分注意发挥专家的论文原创和质量把关作用。(1)组稿约稿:先后邀请原总后卫生部、原军事医学科学院、原后勤指挥学院、各军医大学的相关领导和著名专家教授,分别从军队卫勤顶层设计、前瞻理论、高端技术、前沿方法等方面对专题专栏给予“科研成果”信息支持,邀请他们将军事医学研究成果在专题专栏刊发。此外,编辑人员还通过网络、电话、微信、短信、视频等多种渠道,向其他专家、一线医务人员和基层卫生管理人员等组稿约稿。此前,针对专家专业领域、学术层次、研究方向,分别为他们提供了选题意向,有的提供了主题思路,有的提供了总体框架,有的提供了体裁模板。在此期间,编辑人员与专家一直保持密切联系,提请专家按时提交原创性稿件,促成稿件的高质量撰写及快速投达;提请专家协助其他拟录用稿件的审核把关。(2)稿件审查:专家审稿的重点一般在于审查论文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可重复性、伦理性、可读性和学术水平等。编辑人员根据专家的“可发表”“修改后可发表”“修改后再审”“不宜发表”等不同意见进行相应处理。原则上,重要的纯学术性论文均送达2名专家审稿,意见相悖的,再送达第3名专家。审稿意见返回后,编辑人员要认真研究审稿意见,并对论文的逻辑性、结构性、层次性、系统性,以及文字表达、图表设计与安排、法定计量单位等进行全面评价和修改。(3)稿件发排:对于专家审稿通过的稿件,主编和编辑部主任再综合考虑杂志历年发表的类似论文情况、本学科发展情况、论文学术水平、写作质量等因素定夺,交由相关编辑人员进行稿件发排。

2.3不断提高栏目质量。质量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质量建设是期刊建设的核心。一直以来,《人民军医》杂志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精品化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了一套科学管用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和运行机制,注意严格执行有关标准和《军队医学期刊编排规范》,推敲名词术语,核算重要数据,勘校参考文献,查对计量单位,润色文字语句,做到每篇文章都精耕细作、精编精校。比如,在策划疫情专题专栏时,正值抗击疫情最为“吃劲”的时候,而编辑人员没有因交通受阻、社区管控、客观条件受限,以及时间要求紧、稿件受理多、编校工作量大等负面影响而自行简化出版流程,降低出版标准。除严格执行平时的“三校一读”制度外,还对录用稿件的编辑加工流程进行了调整优化。这样做,不但保证了文章的主题突出、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层次清楚、结构严谨、文字精练、文理通顺、技术路线清晰、核心指向明确;而且,还将稿件的标点符号、数字使用等文字差错降至最低程度。

2.4做好保密审查工作。策划的专题专栏稿件都属于军事医学稿件。针对军事医学稿件越多、保密安全压力越大,以及军事稿件容易涉密的实际,编辑部专门建立了“保密三审”运行机制,并基本做到逢会必讲、常抓不懈、警钟长鸣;编辑人员更加注意落实相关法规制度,落实保密、版权、专利和国界的有关规定,确保期刊安全出版。(1)保密一审:对于投稿,要求作者单位进行保密安全自查,开具保密安全审查证明信,加盖保密委员会公章。(2)保密二审:有些可能涉密的专题专栏稿件,尽管投稿作者开具了保密安全证明信,但由于基层单位保密委员会掌握涉密的标准不一,还是可能存在涉密隐患。因此,编辑部专门进行保密二审工作。比如,对于文章题目的敏感字眼,像坑道屯兵数量、二炮、导弹、核潜艇、雷达兵等的稿件,有的要求作者进行脱密处理,有的编辑人员自行处理;对于作者的通信地址,若涉及部队番号或含有其他敏感字眼,编辑人员一律协调相应作者进行脱密处理;对于文章内容,若是涉及某次军事演习的地域、参演兵力、演习背景和内容要素,以及电视台和解放军报未公开报道的演习代号等,一律删除。(3)保密三审:由于保密审查工作十分复杂,“涉密标准”掌握起来往往因人而异。因此,经过以上工作后,仍会有少数稿件涉密与否把握不准。编辑部由专人将这些稿件集中起来,适时呈请杂志主管单位原总后卫生部保密委员会定夺。此举,堵住了涉密的渠道,杜绝了涉密现象,为专家和作者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靠的学术交流阵地。

3体会

突出信息捕捉挖掘、启迪军人读者智慧、推动部队学术发展、提升专业技术水平,是军队期刊的鲜明特征,也是其区别于地方期刊的显著标志。而聚焦主题主线、表达系统学术思想和提高杂志影响力,是我们策划军事医学专题专栏的逻辑起点。

3.1有利于凸显备战打仗和服务部队主线。毋庸置疑,面对实战化要求和未来战争态势,我军卫勤保障工作确有很多经验和教训需要总结,有很多新的理论需要探讨,有很多新的技术装备需要研发。新时代,军队医学期刊特别是《人民军医》杂志,应当牢固树立期刊出版力也是战斗力的理念,紧紧围绕强军目标要求,开拓创新,努力工作,不断提高其对练兵备战和部队战斗力建设的贡献率。鉴于此,在策划专题专栏时,我们特别注意按照“选题从部队中来,成果到部队中去”的原则,注重热点问题引导,以卫勤保障中的困难、矛盾和问题为牵引;注意把战场需求、部队需要和官兵期待作为专题专栏策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部队基层卫生建设的短板弱项,主动创新,精准施策,集中发力。比如,近年来,卫生连和军队医院抽组的野战医疗队已经成为部队一线卫勤保障的生力军,其地位作用、职能定位、任务性质都有了质的变化,实现了卫勤分队保障力与部队战斗力相融合的深度转型。我们紧盯这一转型,迅速靠上去“做工作”,及时策划了“新体制下野战医疗队建设研究专题”和“部队基层卫勤力量卫生连建设研究专题”。前者由《某军队医院野战医疗队模块化编组加强旅救护所的学术探讨》《军队医院野战医疗队卫勤能力建设应关注的几个问题》等4篇文章构成;后者由加强《卫生连建设的做法和体会》《卫生连伴随部队成建制野外训练卫勤保障实践与思考》等6篇文章构成。这两个专题专栏,系统、全面地阐述和分析了部队卫生机构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的可操作的对策建议,实用价值较大。再比如,根据环境和形势发展需要,注意展示专题专栏策划的实时性和实效性。2012年度策划“军人心理健康研究专题”6个,2015年度策划“军人心理健康研究专题”4个,2020年度策划“部队肺炎防治研究专题”4个,契合环境形势非常紧密,时间节点掌握十分恰当,深受部队欢迎。

心理卫生论文范文8

随着医学科学的微观化、综合化、多元化发展,人们对于医学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医学人才应当医德高尚、知识基础扎实、医术精湛、服务优良、适应性强、富有竞争力和创新性。因此,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至少包括3个方面: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冲击下,一部分医务人员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见利忘义的现象,尤其是当前国内医疗费用上涨、医患关系恶化、医患纠纷增多、医护人员不负责任等问题的出现,使得医学生很难对医疗行业的问题形成正确的理解,难免会对自身的职业价值感到困惑与迷茫。因此,培养医学生高尚的医德、严谨的医风,帮助其树立坚定的职业道德观念,担负起救死扶伤、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重大职责就显得特别迫切和重要。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渊博的学识是作为一名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基本条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大胆地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创新素质的直接体现,也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开展科研活动等方法来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素质,这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心理素质是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中心,由积极的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所导向的,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健康、和谐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现代人的重要标志。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医学生学习、生活及社会交往的基础,也是医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承担医疗行业风险,经受失败的考验,与痛苦和疾病作斗争的必要准备。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高等医学院校应加强对医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他们成为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及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及心理素质,以实现培养适应社会的新型高级医学人才的目标。

2、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

2.1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2.1.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行递进式五年“不断线”的教育模式,研究与民族医学院校学生的思想实际、基础知识、专业特点及学校地域特色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途径,把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

2.1.2对大学新生进行医学伦理学的教学

通过加强医学伦理学课程建设,选择有效、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把考核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形成系统的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

2.1.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具有无形、潜移默化地培养人才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最具有渗透力、最具有特色、最具不可逆性。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校园内无处不在的文化熏陶。良好的校园文化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着催人奋进的激励作用和潜移默化地教育人、培养人的功能。坚持以“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及“大医精诚”校训激励和教育学生,要求全校医学生努力成为精于医术、诚于品德,德才兼备、德艺双馨,把做人与做事完美结合的“人间大医”。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和班风,像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感染、塑造、鼓舞着医学生,激励着他们奋发向上,这种人文影响会逐渐根植于医学生心中,内化为他们的价值、理想和信念,使其能牢记“精于医术,诚于品德”,向“人间大医”的奋斗目标迈进。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使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2.1.4以医院为平台的医德医风实践教育

医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校教育,还需要医院和社会的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促进医学生良好医德的形成和发展。当今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得医疗过程中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矛盾日益增加,不断挑战着传统的医德教育理念。组织学生到附属医院进行医德医风实践教育,请医德高尚的医务人员现身说法,组织观看有关医德医风建设的宣传图片和医德教育专题影片,开展医德医风学习交流,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深刻启发,亲身感受医生肩上的重大责任,塑造他们“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满腔热情、开拓进取、精益求精、乐于献身、文明行医”的良好职业道德品质。

2.2医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等手段以加强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运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BL)、探索性实验教学等手段,将教师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从以前的被动接受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学习、思考。这种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学,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及有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对于参与意识强烈、科研素质较高的学生,我们将其吸收到导师科研组。导师科研组的学习和工作均在双休日或假期进行,同时制订一套完整的教学和时间安排表。学习内容主要有:科研思路与科研方法、医学科研资料的查阅和收集、医学实验设计、科研项目申请和填报、科研立项开题报告、科研结果数据的处理、统计软件包在医学统计中的应用、医学科研论文写作等。学习方法采用讲座及自学的形式,使学生在导师制的学习中获得医学科研知识和科研技能。在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后,学生自己上网查阅资料,根据查阅资料获得的信息,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按科研要求填写《右江民族医学院普高生科研立项申请书》,并做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答辩通过后上报,学院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科研立项经学院审批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着手开展科研工作。科研工作结束后,学生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和统计学处理,最后按格式要求书写论文。经导师审核、学生反复修改后,由导师推荐,向公开刊物投稿。通过查阅文献、科研设计、开题报告、现场调查、数据处理及论文写作等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了科研的基本方法,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独立思考、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性思维,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科研基础。同时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下,学生亲身体会到了科研工作的严肃性、科学性,树立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最终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效,有多篇学生论文公开发表。

2.3医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困扰学校思想政治部门的一个难题,要提高医学生的心理素质,就要维护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通过以下两种方法维护医学生的心理健康:

(1)团体心理健康的维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和咨询;各班级选出心理委员以起到先期预警的作用;将每年的5月25日之后的一周设为心理健康活动周,开展各种与心理维护相关的活动,开通“心理热线”,努力使心理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建立由学校心理咨询服务中心、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学生心理委员组成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维护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危机,提高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