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技术专业职业素质教育体制的构建

工程技术专业职业素质教育体制的构建

一、系统化建设的界定

(一)职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完整的课程体系

以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为核心,设计一个科学的、完善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根据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要求,以及行业、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明确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结构,将行动导向理论引入职业素质教育中,以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素质,建设“职业素质导向”的课程体系。根据核心职业素质确定相关课程与教学内容,同时还要加强与相关企业的联系,积极创设行业背景,加强信息交流和反馈,适时地调整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学校的职业素质教育与行业、企业的需求相吻合,确保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建设一支优秀素质教育师资队伍

首先,定期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通过让教师走出去、到企业锻炼等形式,提高专业课教师对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通过院系举办各种集体活动增进专业课教师与职业素质教育教师交流沟通,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素质,从而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贴近学生的优势,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其次,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辅导员、班主任管理队伍。依托辅导员(班主任)教育引导、心理咨询、文体活动、网络运用等优势,更便于开展素质教育。适时对辅导员进行专业教育,了解专业知识。最后,完善校外兼职素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聘请优秀企业家、技术能手担任创业就业指导兼职教师;利用杰出校友、劳动模范、杰出青年现身说法、企业文化进校园、专业讲座等形式开展职业素质教育。

(三)教学组织模式系统化,教学方法要先进为实现

“培养具备初步职业素质的大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预备职业人———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职业人”三个阶段的人才培养过程。教学组织模式要遵循认知———学习———能力形成的规律,根据不同年级层次、不同专业特点,结合职业能力培养来组织教学,按照为学生量身定制的“分阶段、分类别、分层次”的阶梯递进素质教育课程来组织教学。即第一学年进行基本素质教育学习,第二学年组织职业素质教育训练,第三学年开展职业素质拓展课程,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互进行,学习场所从学校到企业交替进行,实现“工学交替”。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育思想引进课堂教学,摈弃内容空洞、就教育论教育、讲大道理的简单教学方法,积极推行讨论式、案例式、情境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方法;利用多项活动为载体,这些活动最好将教育活动和学生的求职就业、个人发展、社会需要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智力因素的发展与非智力因素(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的发展相结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相处、学会创造,成为有个性特征和特长、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

(四)建立规范公信的职业素质评价体系与保障体系

(1)建立科学合理又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并进行制度化设计和安排。设立专门机构或其他部门兼管,谁牵头组织,谁实施,谁评价,将以上内容通过制度加以约定,最好能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一体化进行,通过制度保障其可行。(2)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手段多样、评价指标合理、评价结论客观。如,我院成立由学院、企业(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毕业生等组成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在学校学习期间,主要通过参与素质教育活动获学分、参与技能大赛获取资格证书,以素质教育教师、专业教师、实践兼职教师通过“评分”“评能”来保证素质教育可行;实习实践期间,通过企业(用人单位)评价、填写素质评价等级证书促其素质教育养成;最后将上述内容汇总形成“职业素质教育档案”,毕业时将其放入学生个人档案转交用人单位,充分发挥素质评价的激励与约束作用。毕业后通过网络信息法、问卷调查法“、答疑周”工作平台与第三方中介机构评价等方式保证后续跟踪评价。

(五)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始终

从人才培养方案到课程体系构建,从课堂教学到实践教学,从专业技能训练到人文素质培养,从专业思想教育到职业道德教育,多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全过程强化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即将上述五个方面具体落到实处,职业素质教育显然也就贯穿始终。

二、示例分析

由于篇幅有限,仅将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部分重点课程、评价大纲示例如下:

1.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双教育、多学期”的人才培养模式

“双教育”是指职业能力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多学期”是将教学时间设计为“三学年,八个学期”分阶段实施教育。职业能力分为基础能力、技能能力与拓展能力;职业素质分为基本素质、职业素质、职业拓展素质。遵循认知———学习———能力形成的规律,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互进行,学习场所从学校到企业交替进行,实现“工学交替”。第一学年:基础能力与基本素质培养。第一、二学期以基础知识学习为主,主要集中在校内进行构造方面的教学,增强专业感性认识;利用当地有利资源,适当在校外进行认知实训,并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基本素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第二学年:技能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养成。在本学年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力和养成职业素质。按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结合实际工程项目,第三学期开展专业技能课程学习,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学生在做中学,老师在做中教,实现“学训结合”,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发展的潜能;同时开展桥梁模型制作、工程制图、企业文化宣传周等活动,促使学生养成一定职业素质。第四学期,通过在校(内)外的综合生产实训,将技能能力与职业素质融为一体,实现从学生角色到职业人的顺利转换;同时要求学生考取中、高级测量工、筑路工、材料员等单向技能职业资格证书,推行“双证书”制度。第三学年: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即职业拓展能力与职业拓展素质。第五学期开展项目顶岗实训,将学习场所从校内搬到校外、搬进企业,学生带岗学习,服务企业的同时增强专业技能;第五学期返校后带着问题进行第六学期专业技能的深化与综合拓展学习;第七学期综合强化实训,模拟施工现场从单一学习到综合强化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第八学期就业岗位实习,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创新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毕业时达到职业资格标准,并至少取得一项职业资格证书。

2.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教育相并重的课程体系

依托工作过程,结合工作岗位,分析工作任务需要具备的能力,即岗位能力。岗位能力不仅具备一定职业能力,更需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见表1)从而得到相对应的课程,构建课程体系。职业能力课程略。

3.课程特色

(1)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克服“重能力,轻素质”的倾向。专业教师要牢固树立职业素质培养的观念,从教学内容中将可以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及训练的内容提炼出来,贯穿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反复点拨,强化一种意识,营造一种氛围,从多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2)职业素质教育活动课程化将职业素质教育活动课程化,即对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加以课程化改造,进行“活动→课程化”,突出活动的素质教育目标、内容与要求,促进素质教育质量的提高。邀请行业、企业、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者,共同制订市政工程系《人才职业素质教育大纲》和《人才职业素质教育指导书》,切实将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相互融合,将文化传承与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根据市政工程系《人才职业素质教育大纲》和《人才职业素质教育指导书》,将第二课堂的活动任务、内容汇编成册,增加专业技能竞赛活动任务书、指导书,形成《职业素质提高实施案例》教材,应用于职业素质教育活动的课程。如道路与桥梁技术专业举办的“桥梁模型制作大赛”“工程制图竞赛”“工程测量技能大赛”等多项技能大赛,专业教师制订任务书、指导书、评分标准,系团委、辅导员、系学生会成员组织、策划竞赛。通过这种形式,不仅学生们在活动中要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完成任务,提高专业知识同时培养职业素质,同样专业教师与职业素质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管理人员)在活动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论文仅是结合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职业特点开展的素质教育,可能具有片面性、局部性。素质教育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家庭背景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仅通过在高职院校三年学习时间使其得到大幅提高,显得困难重重。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是一个学习、渗透、体验、内化的过程,见效慢,不可急于求成。所以要充分利用学校、企业、教师等资源,做出规划,明确工作目标要求,形成体系和机制,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

作者:李永琴 单位: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