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思想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人文思想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人文思想

人文思想范文1

一部高尚的广告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利益,同时也可以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品格、培养高尚的情感及塑造正确的文化观、人生观,在创造物质文化的同时带动着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在现代影视广告中,是否将人文思想体现在广告创意理念中,已成为衡量一部影视广告成功与否的关键。影视广告中人文思想的渗入对社会产生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文化价值分析

1.人文思想的体现提高了影视广告文化理念中国影视广告发展之迅速让世界广告人惊叹,但是我们应该冷静地看到,中国的广告业毕竟是个年轻的行业,与发达国家的广告业现状相比,仍显得相对滞后,发展过程中的不均衡,导致了一些比较明显的缺陷和许多有待填补的空白。我国的影视广告正处于重新探索阶段,学术界也对传统的影视广告设计进行着反思,通过对影视广告相关材料的研究,我国影视广告在技术方面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创作出的作品整体质量不高,追根究底是缺乏创意和文化内涵。广告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但体现为单一的商业文化。影视广告从开始出现,就带有浓厚的商业气息,它们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作为广告的最终目的。从我国影视广告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我国最早的影视广告是一种“产品信息+图像”的告知型广告模式,仅仅是为了销售商品而进行的广告宣传,这样的广告没有任何创意和文化内涵。随着人们日益提高的文化和审美情趣要求,这种广告已经逐渐淡出了广告界而发展为一种“说服型的广告”。这种广告旨在通过大众媒体宣传,促进消费者对特定商品产生积极的态度和购买的欲望。这种广告形式已经开始研究消费者的心理,用消费者的心理来研究产品的诉求点,但是这种广告仅仅是把消费者放在简单的消费层面加以对待。人文思想的表现是影视广告永恒的主题,也应该是广告创作的核心思想。这种广告不只是把受众者放在消费层面加以理解,它在广告创作中更能体现出对人的存在价值的基本尊重,以及对人的自我实现价值的倡导和鼓励精神。这种思想的提出和应用把广告从单一的商业文化提升到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之中。“爱立信”企业文化宣传片广告中就有:“沟通就是理解”、“沟通就是关怀”、“沟通就是爱”,这种广告让人看了由然产生一种亲切感。正是这种情感沟通着企业和消费者的心,广告完全站在一个社会群体中人的角度来诠释企业的文化品牌,充分体现出企业对人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尊重和关爱,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诚信的、道德的和关爱的社会,因此广告的文化理念得到了升华。

2.人文思想的表达倡导了健康、积极的社会文化影视广告在众多精彩的广告之中,无论是科技方面和艺术方面都是最多元、最前沿和最综合刺激的,影视广告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为我们带来商业信息、文化信息的同时,也在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众多的影视广告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有意识或者是无意识中,许多广告都表达、折射着某种思想观念,体现着某种价值评判和价值追求,人们接受广告的过程就是一个被诉求、被感染和被影响的过程。经过日积月累的接受,这种思想可以直接影响受众的文化心理,改变受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尤其是对于尚未成年的少年儿童,这种影响更加严重。新加坡百帝广告(中国)有限公司主席兼执行创意总监MikeFromowitz说:“我想强调的是一些基本的社会价值观,这些社会价值观不仅对中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是迫在眉睫的。”“我希望这些广告不仅能感动人们的心,而且能够让人们去思考,去反思他们的生活,他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以及他们所拥有的社会价值观。”在现代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广告也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大量虚假浮夸、品味低下的广告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这些广告将误导受众、污染视听,给人们带来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一些广告打着物质至上、享乐至上的口号:穿上某种衣服就拥有了贵族的气质,喝上什么样的酒就拥有帝王的风范,住上什么样的房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开着什么样的车就是一种品味的体现……这种广告在现代广告市场中屡见不鲜。这种广告虽然也是从人的角度去阐释企业品牌文化,但是它歪曲了社会所提倡的公共道德和美德,这样的广告也就失去了广告自身的文化内涵。人文思想在影视广告中的渗入要求广告要以人为本,尊重人;杜绝虚假浮夸广告和误导型广告的出现,从根本上营造一个良好的影视广告文化,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创造一种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如美国一部关爱白血病人的广告:一个小男孩因为白血病化疗而没有了头发,这让他走在校园里成为了大家的注视焦点。当他进入教室的时候,看到同学们都戴着帽子看着他,然后他们一齐摘下帽子,露出了一个个的光头。这则广告是从孩子们纯真的爱心来体现社会的关怀,同时也呼吁更多的人来关爱白血病患者的。这种对人的生命的关爱,使我们也深深地被这种爱心文化所感染所打动。所以,无论是商业广告还是公益广告,一部高尚的广告不仅可以为企业自身带来利益,同时也可以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品格、培养高尚的情感和塑造正确的文化观、人生观,在创造丰富物质文化的同时也能带动人文思想的发展。

二、社会功能价值分析

人文思想范文2

唐君毅的思想深受黑格尔影响,因而对中国人文思想发掘得似乎不够通透,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唯心论色彩。他认为,一方面,现实环境是精神实现价值的场所,现实环境能够规定心灵创发活动的形态,甚至可以成为人文活动的桎梏或束缚;另一方面,心灵自我能够超越自我以外的现实环境。他说:“至于所谓吾人之文化活动,随吾人所在之现实环境而异,唯是吾人之精神受现实环境之规定,而表现为不同之文化活动。……吾人之主张是:一切谓现实环境决定吾人之精神或文化活动者,皆实只是规定而非决定。而决定吾人之精神或文化活动者,唯是吾人之精神自我,或超越自我之自身。此依佛教之名词说,即凡精神自我超越自我以外者,对精神与文化活动之自身,皆为一外缘,而非真因。”[3]7无论是心灵的自我超越还是现实环境的外缘作用,心灵与现实环境的二元关系终归难以调和,立足于心灵的文化活动,难以逃脱唯心论的指责。同时,以环境与心灵的二元结构阐述心灵自我也遮蔽了中国人文思想的特点。张祥浩批评唐君毅的唯心论倾向说:“因为主观唯心论直截了当地把物质身体或客观现实存在,看成是心的作用或心的派生物,而他则把客观的现实环境看成是人类文化活动的外缘或第二因,把身体看成是托显精神的消极存在,这是有区别的。但在事实上并没有本质的不同。”[2]178-179这依然是西方哲学的视角,只不过是西方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的批判。这种视角同样遮蔽了中国人文思想中“心”之作用。心物关系如加以分割对立,立足于一方就会遮蔽另一方。唐君毅的人文思想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富有哲理性的现代转型,儒家思想在富有哲学素养的唐君毅手里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重视人、重视人文之化感通变是儒家思想最具现代意义的内容,唐君毅以此为契机论述人文关系,无疑找对了论述人文关系的“中心观念”。唐君毅总结人文关系说:“一切学问亦皆人之为人之学之一章。此之谓一切学问之摄末归本。”[5]87将学问各科理解为“为人”之学,并以成就人作为学问之“本”,唐君毅摄末归本的人文思路有力地冲击了科技理性的西方思维,为人文学的研讨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人文序列:经由西方进入中国的群科排序

人文序列是人文学者对人文群科的排序与定位。唐君毅非常重视人文群科之间的序列问题,一方面,他从人的存在高度重新定位人文群科之次第,另一方面,他论述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分际,这两方面的排序思路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不在于“顺”着西方讲,而在于以传统思想为资源“逆”着西方讲,体现出唐君毅既接受西学又试图超越西学的中西学会通特点。唐君毅从人之存在高度重新定位人文学术的序列。唐君毅认为人文学术即是为人之学术,他说:“一切学术思想,都是人的思想,一切文化,都是人创造的。因而一切文化之精神,都是人文精神。讨论任何种之学术思想,都是讨论一种人文中之思想。”[6]1从人的角度论述人文学术,学术既是“人为”的学术,也是“为人”的学术,学术是人在世界中的缘构,也是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如果人缺乏道德精神,学术建构亦不可能。唐君毅说:“故人之道德精神,如果建立不起,缘之而使当然理想、客观价值意识、历史精神,皆不能向上提挈,而向下降落崩坏,则无一人生之活动或社会文化之建设,能真实成就。”[5]70唐君毅批评了西方重视抽象概念的学术传统,他认为西方学术观念“是以为愈抽象而愈概括性的学问,愈在学问世界中,居更根本而更高的地位。故逻辑、数学、几何学或第一原理的哲学,被认为一切学问之本。”[5]71西方学术重学(真理)重术(技术)而忽视了学术与人之间的亲缘关系,唐君毅反其道而行之,强调学术与人存在在世的紧密联系,并以此为依据重订了各种人文学术之高下次序:“一、为人之学,二、历史,三、文学艺术之学,四、哲学,五、社会科学,六、自然科学,七、形数之学与逻辑”[5]72。唐君毅认为,人成为人是人成就一切事之本,一切人皆须为人,一切学问皆是成人之学问,因此,为人之学居人文学术之首位。人为本,学为末,为人之学摄末归本;人为道,学为器,为人之学道器合一;人为体,学为用,为人之学体用不二。唐君毅的人文序列凸显了学问世界与人的亲缘关系,批判了西方人文序列将人抽象化、概念化的倾向,从而将人文学术重新奠基在“人”的大地上。

唐君毅还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术的序列做了新的阐发。唐君毅论述三大学科群的出发点依然以人为中心,他认为三大学科群的分际是人看事物的不同观点和态度。在这三种态度与观点中,人文学术能够自觉回顾和反省自己的反应、感通、行为,并能摄入人所面对的自然社会之事物,因此,人文学术是人之心灵与精神的学术,是人对自己行为之表现的学术,她与人之关系最为密切,应当居于人文序列之首位。反之,自然科学将对象作为离开或外在于人之主观行为与精神来认识,是一抽象的普遍者,因此,自然科学只是人看事物的一种态度或观点,并不能取代社会科学和人文学术而独居首位。三大学科群中,自然科学的地位还在社会科学之下。通过对三大学科群的重新定位,唐君毅提出在人文学术中重建人的主体意识的构想。唐君毅认为,此时代的学术思想过分崇拜抽象普遍者,忽略了人生之具体存在。以人之存在为中心的人文学术恢复了人在学科群中地位,重新提出了学术对人心人情的感通要求,彰显了学术活动所蕴含的人之价值。以人之存在为中心的人文序列具有融通性和开放性,这体现在唐君毅对非人文、超人文、次人文和反人文思想的认识上。唐君毅认为:“人文思想之发展,一方由人对于人文本身,逐渐加深加广的思想,同时亦即由人文思想与非人文、超人文、反人文等思想,互相发生关系,而相依相涵或相反相成以发展。在此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见非人文的思想之扩大人文思想的领域,超人文的思想之提升人文的思想,次人文的思想之融会于人文的思想,即人文的思想之不断以新形态出现,以反反人文之思想。此相续不断的人文思想发展历程中,便显出一种人类之精神的向往。此种精神,我们称之为人文精神。”[6]3可见,唐君毅认为人文精神是通过反反人文思想而不断前进,这是黑格尔式的进化论。我们认为,人文只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成果之一,人文能够澄澈、净化非人文思想,但不能取代非人文、反人文思想,人文与反人文思想之关系走在相互涵摄的路上,而不一定是进化论式的“前进”。栾栋曾对人文学科、自然学科与社会科学三大学科群的关系做了论述:“从本质上来讲,人文只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而不是唯一动力,人文有赖于自然力、科技力量的协调作用才能演奏出美妙的乐章。反之亦然,自然力和科学力量也只有在人文力量的导引下才不至于走入歧途。与之相对应,强调人文学科的重要性不等于忽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学科。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学科群的通力合作和相互涵摄是文教与科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7]33以涵摄化感论人文学科,突出了学科群之间的根脉勾连,强化了学科群之间的内在互化,有利于促进三大学科群之间的良性循环。唐君毅对人文群科的重新排序凸显了中国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也为儒家思想的现代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儒家思想与西方哲学原属平行发展的文化系统,在西学东渐的语境下,儒家传统思想受到了西学的冲击,曾经被视为应该打倒的对象。唐君毅以西学反观中学,力图从中学中挖掘出西方传统曾经关注过的“问题”,并立足中学彰显出中国文化迥异于西方文化的“视域”,这种经由西方进入中国的工作思路开发出了儒家思想的现代特征。

二、人文平视:会通中西学的方略

以道德理性开发儒家思想和以儒家“立人极”重新排序人文群科体现了唐君毅人文平视的中西学会通方略。唐君毅认为,当前世界各种文化正处于冲突融合之中,人类文化发展到了现在,应当是把整个人类文化当作一体看的时候了。平视是对“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模式的反拨。平视的前提是中西文化各有特色,而其最终目的是促进中西文化的融合,从而为世界文化的未来发展勾画理想蓝图。人文平视是唐君毅针对中西文化的差异与融通而提出来的文化交流举措。当今世界文化之间的交流错综复杂,人类文化正在走向“由分到合”的之路。据此,唐君毅深入剖析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对中西文化之间的融合提出了“平视”的设想。唐君毅认为,西方文化之特殊精神有四目:一为向上而向外之超越精神;二为充量客观化吾人之求知的理性活动之精神;三为尊重个体自由意志之精神;四为学术文化上之分途的多端发展之精神。[5]71此四目特殊精神重在文化之超越性,其“光辉乃为向外照耀、向外探求”,因此西方文化精神贵在学问的超越性与抽象性。唐君毅说:“照由西方传来而流行于现代中国之一学问观念,是以为愈抽象而愈概括性的学问,愈在学问世界中,居更高根本而更高的地位。故逻辑、数学、几何学或第一原理的哲学,被认为一切学问之本。”[5]71这种文化传统贯注于西方文化的发展历程,臻于近代而成型,唐君毅在分析形成西方文化精神的外缘条件后,对近代西方文化作了总结评述:“近代西方文化,由无数民族之战争与商业关系而生之文化接触以形成,故亦特富一向上向外之超越精神,与尊重个体性之自由意志之精神,重概念之分解之理性活动之精神也。”[6]6这些精神内涵正是中国文化所缺失的。中国文化是以农业为主导的反本复始型文化,反本复始与向上向前向外“不能不谓之两种精神”。至此,唐君毅概括了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与根本性差异,这两种文化类型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从而为文化之间的平视奠定了基础。

平视即平等互观,承认异“我”之他种文化存在的价值及其对“我”之反观意义。唐君毅认为,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存在着两种不健康的心态,一为自上视下,二为自下视上,此两种心态皆有所蔽。他说:“在过去的中国,直到清末,曾以自上而下的卑视的眼光,看近邻夷狄,与近代洋夷之文化。在中古时期,回教与蒙古民族之铁蹄,皆曾横扫欧亚。而近代的西方人,则又凭藉其武力经济力,科学技术,以征服世界为殖民地。现代不少西方学者,以西方文化系统以外之文化,皆属于落后之一阶段。而近百年来的中国人,亦在吃了军事上经济上的败仗之后,乃改而以自下而上的高攀的态度,去接受西方文化。并自视为落后地区,落后文化。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自上视下者不见,自下视上者不明”[8]369。平视是对这两种心态的反拨,平视的前提是对待异类文化的平等平和心态。文化是族群社会化生活的人化成果,承认异族文化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就是承认一个族群生存的权利。平视在尊重他人生存的基础上学会欣赏异族文化,学会吸纳异族文化。人类文化发展到了全球化时代,必须从过去“灭绝他”的野蛮愚昧走向“吸纳他”的开明豁达。唐君毅的人文平视方略尽管不容易实现,但是能够纠偏返正,不啻为地球上的一缕祥和的清香。平视也蕴含着人文的融通,人文平视的归宿是为世界文化的未来发展勾画理想蓝图。唐君毅对未来世界的人文图景有清楚的勾画。他认为,西方人文精神注重超人文、非人文的宗教和科学精神,忽视了人文的道德理性,因此,西方人文精神需要中国道德理性的补益。中国人文精神过于反本复始,偏于回归母位,忽视了人文的超越,需要吸纳西方的科学、宗教等超越性的精神。中西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文化之间的融通即是吸长补短,多种文化共同营造出人类文化的美好未来。在文化融合的世界图景中,唐君毅偏重道德理性色彩浓厚的中国文化。唐君毅一贯主张,道德理性是人类文化活动的根本,中国文化是道德理性的人文文化,因此世界文化的主流在中国而不在西方,中西文化融合应该是:“斯则吾人之藉西方之国家精神,以充实吾人之文化精神,而可转以吾人之文化精神,裁抑西方国家精神,以充达吾人之仁心仁性于天下,而所想望于人类世界之社会文化组织者也。”[9]29中国文化注重人伦、人情、人性,是以人之存在为本位的人本文化,中国文化尽管在近现代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但如能吸取西方文化科学、宗教的超越性精神,中国文化必能在新时代获得新生。唐君毅对中国文化的推崇,反映出新儒家在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与厚爱,也反映了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融合进程中吸纳他者的开新与变通。

人文思想范文3

[关键词]高职;人文教育;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策略

在倡导全民阅读的新时期,将传统文化融入到高职人文教育中去,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学生可以从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增强学生对我国文化精神的认同感,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文化阅读中去,以达到文化建设的目的,从而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实用型技能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建设奠定人才基础。

1高职人文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上,旨在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民族的根和魂,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有效凝聚民族力量,提高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旨在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实用性人才,在高等职业教育中重视人文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对于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和形成具有突出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教育思想为依托,非常注重教化育人,着重关注个人的人格修养,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促使人们更好地承担起身上地责任,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稳固人际关系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人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人文教学中,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人文教育可以有效契合起来,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民族传统节日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深入挖掘传统节日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高职人文教育中的发展现状探讨

2.1学生阅读基础比较薄弱,人文教育重视力度不足。我国高职教育走过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历程,基本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管理体系和制度。高职学生相对来说阅读基础比较薄弱,还有很多学生存在偏科、文化基础课程比较弱的问题。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倾向于培养实用性的人才,高职课程多是倾向于就业方面,这就导致很多院校管理人员不重视人文教育,而是将教学的重心过多地放置在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层面。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开设力度不足,关于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也不够深入,不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人文素质。相对而言,高职人文教育收效不足,还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和改善空间。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旨在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相应地人文思想教育的重视力度不足,人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高等职业人文思想教育教学中,其主要的教学方式多是借助于思想教育理论课程来实现,全员全方位的育人的教育局面还没有形成。从教学进度来看,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不深,他们更多地是集中于掌握一门扎实的专业技术,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文化思想教育和思想道德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2融合教育教学方式有待革新。高职院校人文思想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人文思想教育中更多地是进行独白式的讲解,学生的参与力度不够,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力度不够,学生的自主性没有被有效的调动起来。高职院校阅读教学中,阅读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很多学生进行阅读工作的功利性较强,很多学生过于注重其实用性,而且学生更多地是倾向于进行计算机阅读、英语阅读、职业资格考试等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关于我国古今中外传统文化书籍的阅读较少,从而造成了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着文化阅读程度不够,文化素养相对较低的局面。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仁爱共济、立己达人、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等文化思想都是人格修养的展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人文思想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功能和教学内容层面是非常契合的,以传承传统文化为载体,有效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就要注重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教师应当有效革新教育教学方式。高职院校在人文教育过程中应当明确教育教学目标,积极和学生进行互动,有效利用图片、视频以及各种新兴的技术软件,让学生进行体会和领悟,从而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念。

3高职人文教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策略

3.1有效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高职人文教育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促使学生能够以博爱、正义、忠贞、勇气、奉献等优良精神去面对生活。高职院校在开展人文教育中,可以充分挖掘和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内容层面的优势,为学生创造优良的阅读条件,有效引导学生感悟经典,陶冶情操,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为了切实提高高职人文教育教学的质量,有效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必须要重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具体来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设定优良的教学目标,注重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提高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其次,教师还应当重视教学内容的开发,将人文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有效结合,充分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价值,有效增强课堂学习内容的吸引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

3.2切实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并且以无形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人文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从生活中发现教学素材,以更加丰富多样的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到人文教育教学汇总,有效激发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学生践行优良传统文化的使命感。比如,人文教育课堂中,在关于理想信念、爱国情怀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有发掘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的名人典故,让学生们观看这些模范人物的英勇事迹,体会他们的思想观念,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还可以举办多彩多样的文化活动,比如诗词朗诵大会、节日庆祝仪式、辩论会等,学生可以在这些活动中积极进行交流和探讨,更加深入地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以科学的方式去面对生活,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此外,教师也可积极开展宣传活动,打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比如,积极利用校园的长廊、图书馆、自习室等场地,积极进行传统文化宣传,从而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

4结语

人文思想范文4

关键词:高中语文;多维解读;人文精神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将文本多维解读和人文精神的渗透相结合,逐步成为当代教师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立足文本背景,渗透人文精神

高中阶段,文本解读不应延续单一化的维度趋势,而应追求多维度的审视与分析。所谓“多维度”,指的是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为的是让学生读出文本的不同意味、不同内涵、不同深意。尤其在人文教育渗透方面,多维度的文本解读,才能使人文精神更好地传递给学生。所以教师要首先试着从文本背景切入,渗透人文教育。教材中收录的课文往往涉及不同的背景,通过还原文本背景,既能实现高效的文本解读,还能实现人文精神的渗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深入品鉴文章的前提是还原文本的创作背景。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一课时,笔者采用这样的方式导入:“同学们,想必你们对刚刚结束的军训依然印象深刻吧?”学生纷纷点头表示同意,并向教师诉说了军训期间吃的各种“苦头”。笔者继续引导学生:“刚刚很多学生向老师大吐苦水,因为军训实在太苦了。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你们现在所吃的苦,比起老一辈的革命先烈为中华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其实是微不足道的。”接下来笔者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自鸦片战争到北洋政府时期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他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深深地忧虑着中华民族未来的命运。笔者适时引入气势磅礴的《沁园春•长沙》,让学生感受工农运动在全国各地燃起的熊熊革命烈火,让学生体会青年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迈气概。通过还原词作背后的史实,实现了人文精神的传递。

二、利用文本诵读,体会人文情感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学作品值得反复诵读、深入品味,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并不会给学生预留太多的诵读时间。而情感的领悟需要以文本诵读为前提,通过文本诵读,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应当设置文本诵读环节,让学生体会文本中的人文情感。如在教学《我与地坛》一文时,多数教师会将教学重心放在对文本语言、结构的梳理上,并通过课后习题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事实上,《我与地坛》蕴含着饱满而丰富的情感,同时表达了对人生、对生命、对亲情的思考。这些深层次的内容,只有通过反复诵读与体会,学生才能有所领悟。笔者在讲授这一课时,以“读”字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初读课文,体会地坛在作者眼中具有怎样的特点,同时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让学生再次诵读文本,深入思考: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都能体会到地坛中植物的蓬勃生机。由此可见,地坛虽然荒芜但并不衰败,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那你认为,“地坛”在作者心中具有怎样的特殊地位?一向热衷于逃避现实的作者,又从地坛中体会到了什么呢?笔者引导学生回归文本,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中描述的母子亲情。通过反复、多次的诵读,学生对作者表达的情感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人文教育顺利实现。

三、借助文本语言,体会人文思想

作者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往往渗透在字里行间,教师如果不曾品读过文本的语言,又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包含的人文思想?为了实现人文精神的有效渗透,也为了提高文本解读的成果,教师不妨从语言着手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文本的语言,既能增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能提升学生的人文内涵。课文《老人与海(节选)》讲述了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由于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捕着一条鱼,只能孤身一人出门远航。后来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了一条重达1500磅的大马林鱼。然而却在返回的途中遇到了大量的鲨鱼围攻,尽管老人不断地反抗,仍然未能抵挡住鲨鱼的攻势。等他回到海岸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一副骨架。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作者对渔夫和鲨鱼之间的搏斗过程作了深入细致的描绘。笔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将文本语言作为解读的突破口,帮助学生体会文章中蕴含的人文思想。笔者首先让学生试着从文章的情节入手概括圣地亚哥的形象特点,同时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笔者将学生进行了分组,让他们共同来探讨这一问题。在讨论结束以后,笔者和学生进行了课堂互动,学生认为作者从语言、动作、心理三个方面刻画了圣地亚哥这一形象。接下来,笔者和学生围绕文本语言展开深入分析和品读。如课文第9自然段,作者主要描绘了圣地亚哥深夜和大马林鱼的搏斗过程。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段描绘为什么精彩?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反复诵读这一段文字,突然发现这一段文字之所以好,是因为作者写出了大马林鱼蓬勃顽强的生命力。虽然它被老渔夫的鱼钩钩住了身子,却仍然在“猛地一跳,掀起巨大的浪花”、“又一次次地跳起”,并未真正放弃生命。在品读语言的过程中,学生也体会到了作者想要传递的人文思想:不论处在怎样糟糕的境遇里,都应当积极地拼搏、奋斗,不服输、不放弃,这样才能迎来新的希望。

四、分析文本细节,体会人文真谛

小说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体裁。在学习小说这类文本时,分析人物形象是领悟作品内涵的重要途径。因为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在某种程度上即是其内心世界的投射,更是对社会百态的真实呈现。想要帮助学生准确分析人物形象,一定要从细节着手。因为每一位作家在创作人物形象时,为了让人物形象力透纸背,活跃于读者面前,一定会补充大量真实的细节,以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作为读者,想要分析人物形象,也需要依赖于细节。教师通过对文本细节的梳理和分析,能帮助学生领悟人文真谛,体会人文精神。如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提供的书目是《红楼梦》,在这一章里,编者为学生提供了《红楼梦》一书的阅读指导,并为学生指明了阅读的角度。为了帮助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此处以小说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说明。鉴于文本篇幅较长,笔者从“细节感知”的角度为学生设计了一些问题:(1)在宝黛初会以前,作者是如何从侧面描写贾宝玉的?(2)作者又用了怎样的笔墨描写王熙凤这个人物?她和贾府“三春”以及两个夫人间,存在怎样的行为反差?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来?笔者引导学生就这些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经过讨论,学生对问题的答案已经了然于心:作者在描写贾宝玉这个人物时,并不是开门见山地描绘,而是逐层渲染,从不同人的眼中看见贾宝玉,让你心中虽有贾宝玉的影子,却未见其人、未闻其声。如在王夫人眼里,贾宝玉是整个家的“混世魔王”;而林黛玉也曾听母亲说过,贾宝玉“顽劣异常,极恶读书”。从这些侧面描写中,学生意识到贾宝玉并非传统文化定义中的谦谦君子,而是一个典型的叛逆者。在描写王熙凤时,作者更是花了一番心思——不仅从林黛玉的眼中对王熙凤的行止进行判断,也将王熙凤的泼辣、爽利和周围人的严谨恭肃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对这些细节描写的揣摩和把握,激发起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在学生头脑中厚植了人文思想内涵。

五、透析文本主旨,提升思想层次

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从文章的主旨切入教学。因为一篇文章的创作往往源于一个或多个主旨,如果没有主旨,文章也将荡然无存。然而在早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很少引导学生提炼文章主旨,因为主旨和思想以及情感挂钩,其表达的内容相对抽象。尽管如此,剖析主旨对文本解读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通过剖析文本的主旨,我们将看到一篇作品是如何诞生的,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和情感……在这一过程中,既能实现教学目的,还能实现人文精神的渗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层次。如在教学《拿来主义》一文时,学生大多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什么是拿来主义?”通过阅读,学生明白了“拿来主义”的抽象概念。在作者笔下,“拿来主义”是一种坚定的姿态,一种向强权说不的勇气,还表达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政治主张。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拿来主义’意味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部分学生认为,拿来主义确有可取之处。笔者继续向学生提问:“既然写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内容没有一以贯之,而是先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并借助三个‘学艺’的例子论证‘送去主义’的危害。这部分内容能删去吗?为什么?”这个问题触及文章的主旨,能够帮助学生准确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内涵。笔者让学生分组讨论。又从生活实践出发,为学生引入了更多相关的事例,从生活化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通过这样处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更加深刻,对作者阐述的人文思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领悟。主旨就是作者创作一篇文章的初衷,即作者为了什么而写作。当学生搞清楚这个问题,就能准确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通过剖析文本的主旨,既能增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可谓一举两得。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分析文本、解读文本,更需要从人文精神的培养角度重塑语文课堂,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

参考文献:

[1]黄超建.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6).

人文思想范文5

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能对学生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果教师没有深厚的人文素养,缺乏应有的人文情怀,就无法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人文意识和人文思想,也得不到学生的敬重,更不能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因此,教师需要以身作则,坚持读书、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精神境界,更新教学理念,在工作与学习中丰富自身的人文素养,给学生做好榜样,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强化学生的人文意识。

二、教师要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

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基本知识理论,培养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要深度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已有的人文因素,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强化学生的人文意识,丰富学生的人文思想。文学都是人学,它对人的影响极为深远,文学作品不仅描绘了社会现象、人类生活,更是通过具体环境展现了人的精神、价值、尊严及生命的终极意义。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有助于教师实施人文教育。学前儿童文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深受学生喜爱。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不能只停留在情节上,还应引导学生了解和感知作品中特有的稚拙、本真与快乐,才能更好地塑造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文情怀,充分发挥教材的审美、认知和教化功能。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蕴藏在作品中的优秀形象和美好情感,搭建起文学作品与学生心灵间的桥梁,让学生在充满童真、梦幻及真、善、美的文学艺术世界里感知至纯、至美、至真,净化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热爱、关心幼儿,为他们未来从事幼儿教育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儿童文学作品充满情趣,尤其是经典的儿童文学更有着丰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阅读和赏鉴儿童文学,能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思想,塑造出和谐、平静、健康的人格,引领他们在向善的空间里不断提升自己。

四、教师要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

人文思想范文6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创新意识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关乎大学生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大学教育内容。首先,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高校应做到启蒙学生创业精神与创新意识,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了解当代社会对创新性、实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其次,在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方面,高校应从学生个人特点着手,培养其优越的观察力、判断力、协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最后,在整体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过程中,应积极融入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全方位、全角度的综合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水平。

1人文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概念

1.1人文素质的基本概念

人文素质指的是人类在人文层面所具备的综合性品质或已经达到的发展程度。现代科学衍生下发展出来的人文主义,在较大的程度上与科学主义和拜金主义相对立,不仅差异于科学主义对事物的客观理解,将人的实际价值、生命和意义加以强调和体现。也区别于实用主义的实际性、真实性和可操作性,更加强调人的精神追求,是新时期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体现。与此同时,人文又和科学、实用相辅相成,成为人类发展与生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种价值趋向。

1.2人文素质的四个层面

经过学者对人文素质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将人文素质大致分为四个层面进行合理解释。第一,人文素质的体现在于具备良好的人文知识,即关于人类自然活动精神领域所产生的认知。如,人类文明历史知识、社会法律知识、思想哲学知识、宗教活动知识、道德素养知识、文学艺术知识等。第二,人文素质要求理解人文思想,即支撑人文知识内在逻辑与基本理论的思想内容。与现代科学思维比较,人文思想客观性相对较低,具有更多的民族情感、个性情感等意识形态特点。第三,熟练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式是在人文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实践性与认识性的具体方式,表现了人文思想是怎样形成与衍生的过程,人文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用人文方法考虑、解决问题是人文素养培养中的基本要求。其特点与科学教育中的精准与普遍性不同,人文方法的具体认识和实践具有特定性,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内容联系性较高。第四,以人文精神为发展原则。人文精神指的是在人文思想、人文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也是人类社会文明、文化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民族灵魂、民族精神等的具体体现。

1.3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

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文素质的衍生产物,顾名思义指的是人文学科的教育教学。其中人文素质教育分为三个教育层次,一方面,包括人类历史教育、文学教育、思想哲学教育、社会政治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等。另一方面是人文素质中的文化教育,尤其是民族文化教育。其中包括文化基本理念和精神的教育、文化传统教育、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民族认同感教育等,其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提升学生对本民族的认可程度,提高学生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匹配程度。第三方面是相对于前两个层面更具有大局观的人类意识教育。例如,人类共同三观教育、人类文明成果教育等。其最终目的是使全世界每一个国家、民族、家庭和个人学会与外界的和平共处,使全人类在平等互助的环境下良好发展,是促进人类和平、生产力稳定提高的基础性保障。

2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

2.1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知识是现代我国大学生不断完善自我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的关键内容和有效手段,长期以来的科学知识积累是保障大学生与时俱进科学意识的重要渠道。然而,仅依靠充分的理论知识掌握是难以实质性提高高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高校学生良好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需要以科学理论知识为基础,更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自身多元化知识体系,需要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一体化知识系统。此时,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得以体现,高校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实际效应,保障高校学生优质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通过对上述内容的有效掌握,让大学生具备丰富的思想哲学知识、法律法规知识以及顽强的民族精神和国家精神,拓展高校学生视野使其逐渐成为综合型素质人才,进而大幅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

2.2人文素质教育为大学生提供科技创新精神支柱

科技是人类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人类生产力提升的唯一途径。大学生在漫长的科技创新道路上历经坎坷险阻、重重困难,在各种难题的困扰下,对大学生心态造成严重打击,致使其极难把控自身方向,阻碍大学生坚持到底的信念。此时,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得以凸显,人文素质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学校通过开展人文素质教育,逐渐养成高校学生健全、正确的科学人格。一方面,人文素质教育从思想上不断渗透中华民族精神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理念,使大学生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去向,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品格情操和道德修养的形成。另一方面,人文素质教育将优秀的人类哲学思想灌输于学生头脑中,使学生正确分析判断科学创新的可行性,避免学生出现不切实际的科学研究和过早放弃科学创新项目的现象。

2.3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

高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前提是具备良好的科技创新思维,只有将自身掌握的科学理论知识逻辑性、现实性地转化为相应的科技创新方法,其创新能力才得以体现。反之,不切合实际、无法将理论应用于现实的科技创新都是空谈。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对哲学知识的学习,长期以来形成较为优秀的发散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进而大幅提升自身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对人类文明历史的学习,了解人类各个时期的主要科技成果,从上万年前人类对石器的使用,到三星堆文化青铜器的诞生,从陶瓷的发明,到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每一次新的发现均是人类对自然界探索创新的产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备受历史事件启发,进而实现提高自身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目标。

2.4人文素质教育激发大学生创新热情,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发展

科技创新方法是科技创新能力中的关键部分,其主要包含熟练的试验技能和熟练的操作能力。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教育体系中,部分985、211类重点大学普遍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重视度较高,然而大部分综合实力较差的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视度明显不足,尤其是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教育模式过于单一,严重阻碍了学生全方位提高自身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此时,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力度,虽然无法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起到直接性影响,但是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基础支持,使大学生在校园学习难以获得先进试验技能和操作方法时,积极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创新有方的品质。反之,学校在难以有效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科技创新培养的同时,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也不够重视,将造成大学生创新热情较低,由于基础技能的限制,不愿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等现象。因此,人文素质教育是将大学生创新勇气、创新意识、创新水平激发的有效方式。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人文教育课堂,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3结语

综上所述,人文素质教育对新时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并从不同层面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发展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影响。高校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等,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和创新热情,是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综合型科技人才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唐月.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及实施策略——基于对陕西省五所理工类院校的调查[J].高等理科教育,2016(06).

[2]曹丽萍.发挥大学语文的育人功能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大学语文教学与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研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

人文思想范文7

初三思想品德课堂包含的领域比较广,它对学生的成长引导起着重要作用。人文精神是思想品德教材隐性的教学内容,教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堂巧妙渗透,从而有效实现课堂增值?本文从结合生活实际渗透人文精神;结合时事政治渗透人文精神;结合课堂讨论渗透人文思想三个方面阐述。

【关键词】

人文精神;人文思想;巧妙渗透;课堂增值

思想品德课程在培养学生坚强意志,促进人格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人文精神作为课程的隐性内容对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如何巧妙在课堂渗透人文精神,引领学生深入教材,从而实现课堂的增值?

一、结合生活实际渗透人文精神,让课程学习更感性

初三学生的学习生活压力是大的,学生的叛逆期会随着升学压力而逐渐走向理性。升入初三后,学校会在开学初通过各种教育渠道让学生产生竞争意识,这为教材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和机会,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思想状态巧妙融入学科教育,使学生对学习目标、教材理解有更多的感性认知,进而产生积极的学习心理。如苏教版“理想伴我成长”一课,理想是什么?怎样实现理想?这对初三学生并非陌生的课题,而是伴随着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学生的理想会随着时间和生活阅历的变化而变化,而理想实现的渠道却是同样的,就是奋斗。思想品德课程既是引导学生成长的重要载体,又是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它既有双重属性。初三阶段的学生在家长和教师的双重影响下,紧迫感会无形中而产生,这些真实的生活状态将是学生学习教材重要感性材料,在教师的刻意引导下,学生对理想的认知逐渐理性,他们会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分析,并找准自己的目标定位,制定有效的学习策略,这些行为其实就是学生内化教材知识的过程。当学生对理想有了较强的理性认识后,教材接下来安排的“艰苦奋斗走向成功”就会在前期的铺垫下更好的得以探究,抽象的理念会因此而变得感性,成为学生成长的催化剂。

二、结合时事政治渗透人文精神,让课程学习更灵性

关注时事政治是初三思想品德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成长中必须具备的政治素养。但我们在研究初三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时,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加上教学内容比较多,学生的时事政治获取能力并不是很强。因此,教师必须结合教材与当前时事政治的联系,巧妙为学生了解时事政治打开一个绿色窗口,使学生感受到关注时事的趣味性,进而以积极心态去了解时事,讨论时事,并将自己置于时展的浪潮中,感受新生代中国人必备的人文素养对促进中国发展的重要性。如“走向世界的中国”,当前背景下,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趋重要,不少学生对经济话题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此时,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领学生去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向,特别是学生熟悉的民族企业将会是学生课后喜欢关注的话题,教师可以由此打开时事政治的窗口,使学生对时事政治产生兴趣。如在智能手机领域,学生会想到苹果、三星等国际名牌,而近年来,中国华为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华为的专利、研发能力也是走在世界的前沿,这些都中国走向世界的最好例证。当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被引进课堂时,教师再趁机引导学生课后去了解时事政治就非难事,因为学生会主动去搜集时事政治,了解国际发生的大事,从而对走向世界的中国有一个更理性的认知。在政治课堂,教师还可以开展比赛,让学生在课后搜集相关的时事话题,然后在课堂上设计讨论比赛,通过比赛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时事政治思维,促使学生更好的关注时事,并与时俱进,形成较好的政治学习能力。可以说,时事政治为学生了解中国、了解世界打开了窗口,而作为未来的主人公,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这其实就是人文精神渗透的重要策略。

三、结合课堂讨论渗透人文思想,让课程学习更人性

教育更深层次的意义是潜移默化的渗透与影响,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用自身人格魅力和人格力量影响学生,而这种力量则来自人文关怀底蕴。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接触的范围比较广,有政治、经济和哲学等领域,而人文精神则是教材重要的内容,特别是升入初三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叛逆逐渐走向了理性的阶段。教师要紧扣时展的步伐,积极在思想品德课堂渗透人文精神,从而有效向学生渗透人文思想。如在学习苏教版《成长在社会》一课时,教师引用了新华网的一段话,即“他们是一群活泼的轻松人,在父辈的庇护下快乐成长,集全家几代人关爱于一身,喜欢在虚拟网络游戏中快意恩仇……”教师以此为话题让学生讨论80后和90后是否为垮掉的一代?学生在讨论时教师又播放2008汶川地震中坚强成长的80后和90后,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也会油然而生。

总之,初三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对象是处于人生发展关键期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生活阅历的提升而不断变化。在思想品德课堂渗透人文精神能让学生感受到教材感性的一面,感受到教师浓浓的人文关怀,它会引领学生更好地深入教材,更好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达到借人文精神实现课堂的增值。

作者:倪健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长春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人文思想范文8

关键词:茶文化思想;体育教学;文化传承;精神传递;学生习惯

从本质上看,茶文化思想的立体化和多样化,其与体育教学活动之间,有着一致性,因此,筛选和应用茶文化的过程,也为体育教学活动的文化传承奠定重要支撑。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其缺乏必要更新和文化传递,因此,在体育教学的文化传承过程中,可以将多种学习信息和文化内容融入其中,从而指导学生健康、科学的学习文化资源。

1体育教学活动的文化传承背景分析

结合当前体育教学活动的创新诉求及本质内涵看,其需要对整个教学机制进行全面优化,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相关教学内容,都需要结合时代特征,不断丰富与创新,尤其是全面融入合适的文化思想及理念内涵,从而提升其价值影响力。通过对当前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实施状况进行分析,我们看到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多数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锻炼和行为意识,从而使得多数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并且未能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识。与此同时,在当前整个体育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其更多关注的是体育技能的教育,忽略了文化理念和心理素质的有效引导。因此从人文属性角度出发,应用文化元素也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学习活动的积极性。结合我国茶文化体系的思想价值内涵,我们看到茶文化思想元素融入到体育教学内容中,其可以在展现茶文化的生动多样性的同时,丰富体育教学活动的品质和文化内涵。当然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需要结合体育课程内容、课下实践等多种教学元素的结合,从而为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活动提供良好条件和基础。对于学生参与体育学习活动来说,其中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了解和运动技能的学习,更需要学生对相关文化内涵的发展和形成的背景,进行深度了解。因此对于体育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来说,其在阐述茶文化思想时,不仅需要有良好的文化内涵诉求,同时也需要注重教学形式的创新。在体育教学的文化传承过程中,借助茶文化的综合应用,从而实现了课堂形式与内涵的系统化、全面化创新。这也为当前我们探索全新教学机制的具体创新思维,提供了有效借鉴。

2茶文化思想的价值内涵理解

当然,茶文化体系的发展传承,其背后还诠释了丰富、立体化的包容属性,可以说,在该文化体系中,我们能够品读到诸多与茶相关的元素内容。茶文化体系内,各种元素的融入与表达,正是茶文化融合精神的诠释。不仅如此,茶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和思维理念,更是当前我们感知和理解该文化的关键所在。对于我国茶文化来说,其基础和关键是丰富系统化的茶叶产业,所以浓厚的物质属性,正是推动茶文化体系不断发展的核心基础和关键前提。通过对茶文化体系进行综合分析,我们看到其中所诠释的思想理念极为丰富多样,可以从人文思想、创新精神和实践理念三个视角来全面认知。从人文思想角度看,茶文化从形成到发展,都是由社会大众创造的,浓厚的人文属性是在长期发展历史中所形成的,因此人文思想是茶文化的基础底蕴和价值内涵。人文思想理念不仅是茶文化的“内在基因”,更重要的是这也让我们认识到茶文化发展的关键,就是大众认知与整体参与。其次,茶文化思想的核心在于创新精神,这一创新精神的基础是包容理念,从唐朝开始,茶文化体系就已经出现,直到今天,茶文化已经形成了世界性文化体系,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其本质上都是包容了不同元素的文化体系传承结果,正是其不断包容,从而实现了茶文化的创新发展与全面提升。最后,茶文化体系中,任何价值理念的出现与形成,无论是茶文化的发展与传递,还是其内涵展现,都是基于系统化的实践活动所形成的文化机制。当然,正是其实践特色,才使得茶文化思维在今天依旧充满应用价值和动态发展。

3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茶文化传承及应用机制

3.1立足人文启迪———构建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茶文化传承新思维

茶文化是基于一种生活习惯前提下所形成的文化机制,理解茶文化,要立足茶文化的生态内涵和思想理念,只有深化价值体验和认知,才能真正实现对茶文化思想的认知与应用。尤其是在茶文化体系中,有很多丰富的元素内容能够应用于体育教学素材和学习资料,教师可以有目的选择茶文化元素内容,进行体育教学机制的引入创新,构建最佳教学体系。茶文化思想内涵是极具人文属性和实践特征的文化机制,因此在当前整个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如果能够合理应用茶文化思维,其必然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化的人文内涵感知和思想启迪,从而实现茶文化思想在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最佳应用。立足体育诉求,融入文化内涵,从而构建体育教学体系中,茶文化传承的最佳机制。

3.2探究文化融合———构建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茶文化传承新平台

体验和品读茶文化的内涵时,就不能忽略其中所凸显的文化色彩与精神价值。体育教育活动中,学生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文化认知也是极其重要的组成内容,如果想要从本质上推动教学创新,完善教学力量,就不能忽略体育教育的实践性和文化内涵。在体育教育中,如果能够将具体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融入其中,其势必将提升教育的生动性和互动特色,我们始终认为体育教育实施中,不仅需要关注技能教学,更重要的是将体育精神和文化融入其中,通过构建完善的体育教学机制,从而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品质,实现整个教学活动的生动、立体化实施。将茶文化思想融入到体育文化教育之中,其也从根本上为茶文化传承提供了平台与空间。对于体育教学活动实施来说,融入和应用茶文化元素的过程,将构建“实践+理论”、“文化+专业”的特色体育文化教学新体系。

3.3凸显实践色彩———构建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茶文化传承新机制

茶文化的内涵是深厚的,是实践思维的综合表现。所以,对于整个体育教育的文化传承来说,如果我们想要有效利用茶文化的价值内涵理解和人文感知,就需要从茶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出发,通过探寻能够被应用于体育教育的精神理念和人文思维,从而实现体育教育的本质创新,并且通过赋予整个教育活动相应的实践气息,从而提升学生的参与效果和积极性。体育文化传承,实际上正是当前体育教育创新与完善的基础所在。我们理解茶文化时,总是能够从中体会和感知到其中所蕴含的人文思维,当然其中也有很多艺术化的内容,最为典型的就是“采茶戏”,其作为一项综合性运动,无论是具体的艺术色彩,还是成熟的人文认知,都是在当前体育文化传承过程中,可以应用的内容。比如,我们如果能够将采茶戏进行系统化改造,特别是赋予其中相应的教学气息,将使得整个传承活有趣且更容易被学生所具体接受。正是对茶文化体系的价值内涵理解不足,加上未能从文化应用角度理解体育文化传承。因此,茶文化传承与应用缺乏足够后劲和“可持续”。以文化思想角度为基础融合点,其所能够实现的不仅是教学内容的丰富展现,更是文化体系的生动表达。

4结语

相对于传统的学生学习兴趣来说,如今多数学生对体育文化和精神都有着极高的关注度和参与热情,这一学习习惯的新变化,就使得我们需要探究合适的文化思维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之中。就文化传承的定义和内涵看,其需要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形成认同感和价值观,通过将文化思想与自身实践活动相融合,从而实现其整体创新。

参考文献

[1]张梦倩.《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行与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兼谈体育教育专业新课程方案的实施策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1):135-136.

[2]王晓刚,李金龙.高校体育教学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基于体育教学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