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分析范例

全球经济分析

全球经济分析范文1

一、经济数学概述

作为高等数学的重要类型之一,经济数学主要以微积分、概率及线性代数等内容为主作为高等数学中的新型专业内容,经济数学培养的是兼具经济理论基础与扎实的数学理论的高端金融人才,其在金融、投资、证券、保险等多种重要经济部门及领域均能够发挥重要价值。可以说作为高等职业计数学院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经济数学是对学生数学能力及思维逻辑能力进行有效培养的重要途径。在经济数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下,其包含的微积分、统计学等内容在现代金融经济中也获得了十分理想的成果。尤其在现阶段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与推动下,金融经济中的数学模型应用也更加广泛,其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其一,现代经济中涉及的数学分析。在数学分析下,能够有助于推动金融经济更加完整、成熟,同时也更有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平稳发展,针对金融经济中的现象与问题也能够做出有效剖析,从而规避判断误差的出现。可以说数学分析具备的逻辑性与严密性是其他经济学分析难以取代与实现的,其一方面可以脱离并超越传统分析模式,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补充以往分析中存在的不足,有助于帮助人们更好地借助数学知识分析项目决策。其二则为假性数学的应用。在借助数学理论对金融经济活动进行分析中,数学方程已成为首选应用。数学方程不仅具有完成的规律及多变的样式,且具有清晰的层次,能够有助于更精准地对金融经济中的趋势波动加以洞察,从而使人们更加客观真实地了解经济规律。如在某公司产品推广中,针对产品制定的生产、销售计划往往会受到消费者及未来市场变化等多方面的影响,而借助数学模型构建则能够合理进行假性预测,从而有助于生产者更加客观地对不同市场阶段的产品生产和销售趋势进行把控,合理评估产品产销。

二、经济数学对金融经济分析的作用

在21世纪到来之际,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因而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也为现代金融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助推。伴随现阶段社会经济体制的持续更新与完善,金融经济领域新诞生的数学运算法则——经济数学也逐步得到了广大经济研究学者的关注与钻研。在经济数学中包含了函数理论、微积分、极限理论以及导数理论等多种理论;而将相关理论运用于社会经济活动中,则为金融经济问题及多种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解决途径。目前经济数学与多种经济活动结合已经成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就经济数学领域而言,统计及微积分已经成为了多种经济分析中数学理论应用的重要基础。在面对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时,将其结合到经济数学当中,一方面能够促使经济数学相关知识更易理解与运用,提升人们对经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更加深入理解经济数学,而确保未来各种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都能够通过经济数学知识的应用加以解决,推动金融经济的稳定、高效发展。在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数学的地位尤为重要。可以说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下,能够全面掌握这个时代的数据信息,就能够同时把握住全球经济数据,并确保相关数据的有效性、科学性及完整性。而且在经济活动中,若能够熟练自如地运用经济数学,也能够在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更好地分析市场经济,掌握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进而确保社会经济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有效促进金融经济市场的建立及完善。

三、金融经济分析中经济数学的应用现状

数学凭借其自身独特的应用及实践价值,使其在我国多个领域均获得了重要的应用成果及价值。尤其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经济数学中统计学、导数理论及微积分等内容在现代金融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也愈发明显,并逐步发展成为了金融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标签及手段,为人们科学分析金融数据提供了有利途径。但当下在经济数学的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数据问题基于某种角度而言,金融经济中经济数学的应用多侧重分析的准确性,但其往往会受到经济活动限制,导致金融经济分析多局限于区域时间内的片段化分析,难以精确到具体数据;同时,由于分析结果伴随经济活动的变化会出现一定转变,这也导致借助经济数学得到的最终验算结果并不符合实际或某一阶段后的经济发展现状,数据严谨性及可靠性有所不足,对具体计算的科学性也有一定影响。

(二)经济活动中综合考量问题经济市场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其瞬息万变,且众多社会因素也会对经济走向产生一定影响,更导致经济活动自身难以实现综合性考量。大量实践显示,单一从经济数学的数据层面对金融经济进行考虑,往往导致最终得到的整体经济运行规律过度主观,缺乏客观性。如在单一数据流程模式对市场变化规律进行测量过程中,多会引发数据预测失败,再加上对自变量、因变量综合性考虑的缺乏也会导致金融经济判断效果出现误差。

四、金融经济分析中经济数学的应用类型

(一)函数

函数模型是金融经济分析中应用最为普遍的经济数学类型之一,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常情况下,在借助数学对经济问题分析中,函数关系可发挥充分作用,通过对函数图像律动变化,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某一时期内的某种经济关系。因而在金融经济分析中,可考虑着眼于函数关系,结合相应数学领域知识对金融市场发展中的突发问题进行解决;如在商品供求问题中,在“供求”时则会促使产品价格出现一定降低趋势,而此过程中,消费者经济能力、购买欲望、替代品干扰等即成为了干扰商品市场情况的因素,但在这之中,商品价格则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对此,在函数关系构建中,就需要立足于商品价值波动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建立其相应的需求函数与供给函数,从而解决市场供求问题。借助函数模型的构建,我们能够发现,在商品价值上涨的情况下,则会导致商品市场需求量出现下降,而需求量函数为减函数的一种,在实际运算中则可通过关联商品获取收益与生产者得到的最终收益进行关联。此外,还能够借助函数模型的构建,更深入地探寻产品增/减量问题,以及是否需要节约成本、扩大生产模式等问题。因而在金融经济分析中,便可借助经济数学中函数知识的运用,通过简单的案例进行多方面串联,以促进金融经济问题的有效解决。

(二)极限理论

在经济数学中,极限理论也是重要组成之一,其在我国兴起较早。早在春秋时期,极限理论在数学研究中便发挥了重要价值,时至今日,极限理论更是在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在经济管理、金融经济等领域,事物发展多遵循递增/递减规律,这便为极限理论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以资金储蓄连续复利为例来说,在某人将一笔存款存入银行后,当年利率固定不变,从利率的当天开始计算。假设年利润为x,一年可分n期利息,那么一年本金与利息总计即为A(1+x/n),t年后就可将(本金+利息)计算为一年下来(本金+利息)的t次方。因而借助极限理论可知,在n不断增加,直到无限大的情况下,(本金+利息)即为p=en。由此可见,在熟悉极限理论的情况下便能够快速解决该类问题。

(三)微分方程

微分方程中一般还包含含有导数的关系式及明确的未知数,其解题目的即为了找到未知函数。微分方程一般需要结合微积分共同应用,同时还需以极限理论为基础,尽管现阶段函数在数学中应用较为广泛,但其单一运用于金融经济问题分析中,还需借助微分方程,从而避免遇到抽象、复杂的函数关系,有助于更加直观地显示量与变量间的关系。可以说金融经济中引入微积分方程,一方面可以弥补函数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则能够有助于更好地对变量的复杂性问题进行阐述。在实际应用中只需将一个变量作为基础常量,进而将整个问题依据单一变量模式进行客观解决,得出近似值即可。

(四)导数

导数具有部分函数性质,其在金融经济分析中应用能够更加细致地对金融经济中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数学领域,导数为重要的微积分概念之一;其在经济学中应用还具备一定的边际概念,能够使在金融经济学分析中得到充分体现。具体而言,在经济学中分析某一研究对象时,多需经常量转入变量,此过程对推动经济学的成熟、发展十分关键。此外,还可以进一步细化编辑函数为边际成本函数、边际收益函数等多个部分。而导数在其中应用的目的即为借助极限概念对函数进行局部线性逼近求导,即为求极限的过程。在既往金融经济相关案例正,有专家学者发现,在函数分析中,发生自变量变化的情况下,相应的因变量也会出现变化。对此,借助这一趋势即可对某一区域人口变化或种群数量变化进行分析。同时,借助函数成本还能够在厂家某产品生产中,对产量保持一定单位带来的边际成本及获得的边际成本进行计算,从而为后续产品生产及加工数量范围起到一定指向性作用。同时,在金融分析中,导数还具有较高的函数弹性特点,以确保经济效益最优化的实现。如在某企业运行某一经济项目时,就存在多方面选择,此时通过借助导数的弹性特点,则能够游有助于帮助企业选择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方案。不仅如此,导数在最优化理论也是关于系统的最佳设计、管理及控制方案,其在面对完善经济决策中可发挥重要价值,可有助于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加科学、客观地对经济活动进行判断、决策等,减少经济风险。而最优化则为系统方法基本目的,其在金融经济中应用主要体现在资源优化配置中,能够有助于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促进收入分配合理性的提升;但其在实际应用中也需要一定条件加以约束才能实现。而且在函数自变量受限的情况下,求得的机制则属于条件极值。通常情况下,此时就需要借助导致性质构建符合实际情况的拉格朗日函数,进而求出驻点,同时还需考虑现实情况,避免将驻点误认为极值点。

五、金融经济分析中经济数学的应用优化

经济数学是现阶段金融经济分析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内容,其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应用是当下经济飞速发展下的市场新要求。因而合理优化改造经济分析活动中应用的经济数学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而在经济数学优化中需要我们注意如下两方面:

(一)教育方面

教师在培养经济型相关人才过程中需注意合理纳入数学思想及数学模型,从而确保经济活动能够有机结合学到的数学知识,以确保学生能够更加清晰明了地对数学知识及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掌握,以培养更加适用于当代社会发展的高综合素质经济型数学人才。

(二)经济数学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的适用性发展

在金融经济的高速发展下,确保经济数学在实际应用的适用性十分关键,对此就需要我们通过数学经济模型模拟相应经济活动,进而借助实验对未来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相应经济变量及结果进行预测;此后依据预测结果及相关变量制定适合金融经济发展的政策,以减少不当政策为金融经济发展带来阻碍。

结语

全球经济分析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大数据;经济学;应用

计算机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将充分挖掘数据信息的价值,相比较来说,经济学领域更重视数据信息,通过科学的数据信息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够保证经济学研究方向的正确性。因此,计算机大数据技术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计算机大数据技术概述

所谓计算机大数据技术,主要是指以互联网数据信息为依托,通过对数据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以发现数据信息规律,从而为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参考。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持,人们习惯于通过互联网共享数据信息,因此,随着计算机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互联网数据信息爆发式增长,计算机大数据技术在此情况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计算机大数据技术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是市场经济数据信息,通过互联网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够为经济学研究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具体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辅助构建经济学模型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水平都有着不同的影响。准确预测社会经济发展的走向,则需要经济学家通过构建经济学模型的方式,以市场经济数据为依托,观察不同影响因素下经济学模型的变化,从而通过调整相关政策,以实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引导。以共享经济发展为例,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市场需求分析、政策制度引导等,从而制约了共享经济的发展。为此,经济学家可以利用计算机大数据技术构建特定区域的共享经济发展模型,从区域市场需求、政策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多个方面出发,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数据,从而预测共享经济的发展,并通过调整相关影响因素的结果为区域共享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

2.2对外经济贸易的风险预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开展,我国在对外经济贸易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减缓。为此,应当利用计算机大数据技术对全球市场经济数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从而预测全球经济的不同领域的风险,以保证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安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对计算机大数据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利用计算机大数据技术,能够对贸易国家的市场需求进行统计、分析,进而为我国对外贸易活动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持,并规避对外贸易风险。不仅如此,基于计算机大数据技术的对外经济贸易风险预测还包括全球市场经济数据信息的分析。例如,我国在中东地区投资建设了大量的工厂,承担了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进行项目投资之前,则需要对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进行综合性分析,尤其是近年来中东地区局势不稳,这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开展。

2.3优化传统经济学理论

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关于经济数据信息的获取与分析依然需要人工进行,这导致传统经济学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效率问题,从而限制了经济学理论的创新与优化。但是,随着计算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依托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分析技术、数据建模技术等,不仅能够使人们快速、准确地获取经济数据,其还能够对庞大的数据信息进行动态分析,为经济学研究提供及时、可靠的数据,并以此优化了传统经济学理论。然而,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其中不仅存在着数据信息误差,还容易受到黑客、病毒、木马的威胁。因此,在计算机大数据技术中,除了在数据获取过程中提高真实性验证以外,还需要提高系统的软、硬件安全性,从而实现对数据信息的全面保护。

3总结

计算机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注入了新的动力。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学已经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内容更加复杂,与之有关的数据信息量不断增加。如此一来,在计算机大数据技术的帮助下,经济学的发展将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参考文献

[1]申红艳,吴晨生,扆铁梅,滕飞.大数据时代宏观经济分析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经济研究参考,2014(63).

[2]童端,吕捷,许宏.大数据经济学研究现状与发展展望[J].江苏商论,2018(01).

全球经济分析范文3

关键词:科学技术;哲学角度;低碳经济;概念现状;发展认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迅猛发展,低碳经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实现低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充分的认识低碳经济工作,并且能够在科学技术的哲学角度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才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能源的消耗,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更加低碳环保,促进我国绿色理念的践行,实现我国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分析

低碳经济是在2003年英国提出来的,主要是指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一定要转变发展方式,降低二氧化碳等的排放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强调新能源的开发、产业的转型升级、更加注重创新的力量以及创新的技术等。通过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能够保护我国的环境,最终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有其存在的大背景,主要是由于全球气候的变暖,影响到了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面临这种现状,必须要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缩小二氧化碳的浓度。才能够真正的改变全球气候,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会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后果,比如说自然灾害的出现,生态系统的进一步退化以及冰川融化。结合全球变暖所存在的一系列恶果,必须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倡导生态能源以及水资源的和谐,避免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造成环境的破坏以及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威胁,在这种大背景之下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

二、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分析

低碳经济的发展符合我国绿色发展的理念,也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但是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低碳经济的目标并不够明确

不可否认全球经济正在稳步发展,但是很多地区对于低碳经济的概念认识依然较为模糊,不能够真正的明确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虽然低碳经济的学术概念存在着很大的研究价值,但是在长期推广的过程当中,发展低碳经济的效果并不明显,比如说对各种能源依然是过度消耗,森林资源的过度砍伐造成了植被的破坏,不能够更好地吸收二氧化碳。尤其是将低碳经济错误的与循环经济等相混淆,不能够真正的了解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自身的特点,也就不能够解决当下的存在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二)存在着舆论欺骗以及文化利己主义

低碳经济由于起源于西方的发达国家,因此,其发展模式并不是可以全盘复制的,应该根据国情的差异来进行不同的考量和理解,但是当下我国推进低碳经济的过程当中,由于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不能够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一致,造成了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舆论欺骗性。比如西方国家已经进一步完善了产业结构,并且将一些污染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另外西方国家的节能减排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且进行了推广,那么相比较而言,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消耗的大部分能源都提供给了西方发达国家,这样就会造成一种不平衡性,也就是文化利己主义。

(三)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着问题

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低碳经济发展也应该符合时代的行情,同时与地方实际相符合,但是由于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对于一些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而言,过度的强调低碳经济会阻碍到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会造成传统经济的增长受到影响,同时也会限制住社会的进步。

(四)消费上过于奢侈

在哲学文化角度来讲,奢侈消费是指在消费时代当中存在着部分少数群体具有高档奢侈消费的习惯和行为,比如说超前消费,虽然获取了相关的情感需求,满足了自身的欲望,但是却会造成很大的负担。在中国部分消费者也追求一些奢侈品,导致了我国的消费行为正在逐年的提升,总之由于错误的消费理念以及消费习惯,也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或者是低碳经济的进一步落实。

三、科学技术哲学角度下低碳经济分析

鉴于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当下我国开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必要在科学技术哲学的角度之下加强对低碳经济的分析和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充分的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人类无时无刻不与自然发生着关系,人类的一切的生产生活活动都是依靠自然的给予的。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之下,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必须要综合考虑到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所造成的一系列环境损坏现象,但是环境问题的类型相对较为复杂,因此要区别对待。比如说土地荒漠化、生物的多样化以及淡水资源相对较为缺乏等,需要针对不同的环境问题,来采取有效的发展手段和方法,才能够解决问题,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另外需要考虑的是在进行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难免会对环境造成一系列影响,为了达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和谐共处,必须要从源头上解决环境问题的出现。由于人、自然和社会本身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发展,人类在进行自然资源运用时不能够过度的进行资源的挖掘,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而是要寻找一种平衡。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该保护资源,促进生态平衡,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要充分的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制约关系,在创造经济财富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避免对自然过度的掠夺和消耗,以免引发环境问题。其次,要了解现阶段的全球环境问题。人类从产生一开始,就与自然界发生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性。因此,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活动的基础,是正确处理人员自然关系的前提。科技哲学中强调主观能动性,因此面临着自然的破坏,必须要发挥人类的重要作用,才能推动低碳经济。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就必须要了解到全球的环境问题及现状,比如说过度的进行农业的开垦,势必会造成一些灾害,比如说洪涝灾害、水土流失等,比如说英国伦敦出现了延误时间,这就是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所造成的,因此必须要充分的认识到人类在进行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必然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的损害,但是一系列恶果都是由于人为原因所造成的,一定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避免对自然的恶化,避免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排放过多的废弃物,造成全球的环境污染,尤其是发展国家也要避免走“以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道路,而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握好经济发展的度,更好的对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科技哲学认为: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有其规律性的,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并且这种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要注重保护环境,改变传统的发展错误观念,采取绿色的发展理念,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减少对资源的消耗,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最后,要充分的认识到双刃剑的问题。在科技哲学的指导下,一方面要接受哲学理念,另一方面要采取科技的手段,通过科技的力量来改变当下人类的行为,但是也要承认凡事的两面性。由于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而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两面性,因此在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必然会对环境产生一系列影响,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在进行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要充分的认识自然、改善自然,只有把握好度,才能够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友好相处,因此要掌握住自然规律的同时也能够利用规律,去挖掘相关的资源,有效的改善环境,促进低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开发的过程当中要避免出现人类私欲的膨胀,而要通过正确的认识,合理的利用规律、把握规律,对资源进行使用。

四、总结

低碳经济的提出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也能够缓解,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所造成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尤其是能够改变全球气候变暖的现状,更好的保护我们的环境。但是当下低碳经济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目标不够明确,在进行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依然存在着一些舆论欺骗以及文化利己主义,同时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也不够优化,依然存在着一些奢侈浪费现象,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低碳经济的科学技术哲学思考,需要结合全球问题去充分的考虑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然后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才能够真正的解决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力尉.科学技术哲学角度下的低碳经济研究[J].智库时代,2018(19):122-123.

[2]刘宇.科学技术哲学角度下的低碳经济分析[J].科技风,2018(13):252.

[3]李志强,姚逊,温建芳.低碳经济背景下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动态推进模型研究[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7,27(6):88-92.

[4]张明国.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以化工反应过程强化技术研究为中心[C]//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2017,27(6):88-92

[5]姚逊.新时期低碳经济的内涵与发展趋势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4(4):140-144.

全球经济分析范文4

20世纪末,新技术革命和全球化运动改变了全球经济格局,东亚经济迅速崛起,而欧、美等强国则相对衰落。然而,针对这一现实,西方主流国际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并没有改变,只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不断做出有利于发达国家的政策框架调整,这就意味着现实世界新的突破因素仍在旧的理论框架内循环。对于不断崛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旧的理论范式和倾斜的政策使其很难在全球分工中获取“真实利益”。重构国际经济学体系,使其能够解释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和金融的快速发展,并使之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服务就成为当务之急。不同于旧有的国际经济理论体系,新的体系绝不只对强国或强势集团有利,它旨在构筑“多赢”的经济格局。所以,新旧体系的思维论战从来不基于某种意识形态,也不突出某种国家民族主义,它旨在从多赢的视角来解释和指导国际经济现象,从而在现实中构筑有利于全人类的贸易、金融和国际协调机制,进而提高全人类的福利。加快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学体系,对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科学地认识当代经贸关系的现状与本质,理性审视当代经贸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从而有效处理各种关系、积极促进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健康发展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同时,用马克思基本理论指导中国对外经贸实践,也为中国制定和实施对外开放战略提供了更科学的理论依据,为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指明了方向。

二、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学体系的内涵

(一)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学体系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和基础地位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所以,社会主义本质应作为构建系统、科学并具有话语权的有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出发点,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这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学必须以马克思理论为基础和起点,以国际经济新格局为前提,把中国社会主义对外经贸作为实践基础,兼具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最终实现中国特色国际经济学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张宇(2012)概括比较了各种理论学派,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优势。可以概括为:坚持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全心全意为全世界无产者和劳苦大众服务,把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相互作用作为主线的分析框架,在整个理论体系中贯穿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始终坚持历史和逻辑统一、现象和本质统一、具体和抽象统一、整体与个体统一的分析方法,旨在实现共产主义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可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为我们透彻剖析当今国际经济的本质和未来走向,科学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学体系和争取国际学术话语权提供了可能。

(二)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学的内涵要充分体现历史观

“经济人”的理性假设将现实的要素,如历史、文化、制度等全部隐含,这一直是西方主流国际经济学的分析假设前提,这种方法势必弱化了上述因素对经济的影响,使得用现有的经济学体系分析国际经济问题时避开了历史分析的方法。然而事实上,在研究世界经济的主体对象时,无论是哪个流派都会把两国的经济差异作为基础,包括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资源禀赋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分析如果忽略了历史、文化和制度的影响,无疑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济学理论也将失去其历史的内核。因此,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学体系要以马克思历史唯物观为指导,要正视不同国家和区域主体走过的历史道路,正视中国的具体国情,深刻反映各国历史对国际经济分析方法和理论体系的影响。

(三)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学理论应该具有鲜明的民族观

西方国家和中国客观上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和理论上的分歧,要消除这些差异是不现实的,关键是要从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出发,以中国的实际为基础,警惕西方国际经济学打着经济理性人、公平贸易、市场经济的旗号,在中国推行其自认为普适的价值体系,并把他们制定的市场游戏规则强加于我国。西方国家的这些理念不过是为了诉求自身的利益,西方世界的价值体系和利益不等同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价值体系和利益。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崛起,呼唤新型的适应全球化的民族经济利益观,它是一种既全面开放又独立自主,既兼顾世界经济利益又有利于中华民族经济利益,既符合中华民族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又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规律,它是建立在平等共赢、公正合理原则基础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利益民族观。

(四)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学理论应该具有包容性

具有中国特色的贯穿着人文关怀的国际经济学理论体系要求中国学者保持自信和平和的心态,站在人类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视角,坚持理性的科学研究精神和开拓创新勇气,以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观为取向,从国际经济的事实出发,根据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借鉴包括现代西方国际经济学在内的一切人类文明的成果。新的体系不仅要证明中国道路的合理性,还要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同时应在国际学术界具备一定的影响力和说服力。在这一前提下,应努力做好以下三项工作:第一,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对当前世界经济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做出合理的、符合现实的、令人信服的解释;第二,要努力完成马克思当年《资本论》尚未完成的六册写作计划中的世界经济学部分;第三,要在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的指导下构建以中国对外经贸活动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中国经济学。

三、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学体系的特点

(一)理论体系应注重宏观和微观的平衡

以前对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理论的继承和推动,大都是由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担当和进行的。与纯粹的学者和理论家不同,这些人大多是出于社会现实和历史责任来研究国际经济问题的,其研究对象大多是关于世界和国家的全局性问题或现实热点问题,导致宏观和微观内容严重不平衡,微观内容少之又少。这就要求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学体系的内容构建应注重微观和宏观的平衡,既要阐述全局性问题,又要对具体的贸易、金融、要素流动、区域合作等领域的内容做科学微观的分析。

(二)研究方法要比西方主流国际经济学更加科学

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学体系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史观,始终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具体与抽象的统一、分析与综合的统一、归纳与演绎的统一。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因此,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学体系应更加科学地研究国际经济的发展规律。西方主流国际经济学把资本主义市场范式作为既定的前提,割裂了历史与逻辑的内在统一,采用静止的、孤立的和违背历史的方法进行研究。在几乎所有的西方国际经济学教材中,开篇对分工和贸易问题的研究都只是从贸易利得和劳动生产率的角度着手,只专注于贸易和分工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了历史的存在,没有指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积累的历史,也没有指出由于早期对世界其他不发达国家的剥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的绝对优势要远远超过其他国家。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学体系首先强调的是贸易和分工现象的历史性,揭示贸易和分工的历史规律,更加严密地论证了国际分工和贸易的范畴,为落后国家争取公平待遇提供了宝贵意见,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内在联系。

(三)应加强从制度角度解释国际经济现象

单纯从技术因素范畴解释贸易或金融政策的效应已显得不够充分,还应当从制度的角度做进一步探讨。比如,西方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单纯依靠货币政策就能很容易地推进结构调整。于是,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影响下,2008年上半年,我国同时提高利率、汇率和最低工资水平,而政策的实施只不过是加速了中国沿海制造企业的破产潮,并没有使中国免于金融危机的影响。鉴于这种情形,中国政府果断地调整了2008年下半年的政策,着重用财政政策刺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更新,从而比西方国家更好地抵御了金融海啸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冲击。可见,如果没有公共部门的社会支撑,私有部门的技术或市场优势就不可持续。况且,危机爆发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并没有坚持自己一贯主张的自由贸易政策,反而采取了更严厉的政府采购等贸易保护措施。

(四)要研究中国的经验,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逻辑

中国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成就令人瞩目,研究其成功路径和经验对发展中国家乃至世界各国的对外经贸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其研究价值显而易见,因此具有中国话语权的国际经济学体系,必定应该把中国外贸快速增长的典型化事实作为经验研究对象。国外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都开始关注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中国经济学家更应捷足先登,根据在国内感受到的最深刻的东西,利用更全面的数据资料,提出有中国特色的原理和理论。

(五)新体系应注重发展中国家或经济体真实利益的获得

依据发达国家的利益得失而改变语调,是主流经济学的一贯做法。高柏(2008)认为,全球化的运行规律近乎钟摆运动,于是,为之服务的主流国际经济学范式也总在主张构建社会公平和主张自由市场机制之间摇摆。当全球经济高涨时,发达国家便四处宣扬自由市场机制的好处,要求世界各国的大门为其优势商品和投资敞开;当全球经济衰退时,为了保护其国内利益集团,这些国家也会非常迅速地实施贸易保护和投资政策。进入21世纪以来,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通过顺应全球化潮流,积极参与全球分工体系,承接了国际产业转移,国内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得以升级。但是,随着产业的持续向外转移,发达国家制造业的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制造业部门的失业率持续上升,自由贸易和投资给发达国家带来的似乎更多的是国民的反对和政治压力。因此在理论和政策上,政府干预和贸易保护主义将取代自由主义。然而,这种钟摆运动必然造成发展中国家不能持续地从全球化中获取真实利益。传统的国际经济学教材主要侧重于个体研究和纯粹的经济技术研究,把资本主义制度看作是静止不变的,从而撇去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直接联系。此外,西方学者以均衡和平等思想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资源配置等自然属性问题,也掩盖了发展中国家受到剥削的本质。面对这种状况,新的国际贸易体制要着重于高效和开放,要更加注重公平。这种贸易体制要摆脱过去被少数强国控制的局面,其治理全球的目的是使参与全球分工的国家和地区都获得比较均衡的利益,而不是使利益只流向某几个国家。当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中国和印度等国家,在获得全球化红利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付出环境、人口、政策等代价,为世界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发达国家有责任给予一定的包容和补偿,而这需要在新的国际贸易体制下实现。

(六)在新的体系中应该建立新的国际贸易评价体系

当前全球化加速进程中的分工与贸易现状,使全球贸易的评估体系严重滞后。众多学者指出,国际贸易的性质和形态已被产品分工所造成的紧密的生产链条所改变,投资对象国和母国之间的不平衡投资状况势必引起贸易的严重失衡,而这种不平衡并没有直接反映到经常项目核算中,原产地规则等评价方法成为上述错漏的根源。因此,为了避免很多国家在失真的评估结果上做出被误导的政治经济决策,并因此带来全球经济运行风险,修正和调整旧的国际贸易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七)互利共赢原则是国际经贸关系健康发展的根基

无论是古典还是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其核心思想都是,通过国际贸易可以使贸易双方都获利,无论其分工基础是基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要素禀赋的区别,还是规模经济的不同,这就模糊了贸易双方的利益分配格局,显然在现有的国际分工格局中,贸易双方的利益分配很不平衡。目前普遍的现象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的利益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这是因为,我们所处的世界为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所支配,是一个不平等的世界。它的基本特征是,中心地区从周边榨取利益用于自身的发展,正是这种不平等的支配和剥削关系,造成了世界各国之间以及中国各区域和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同任何事物的发展进程一样,在两国经贸发展过程中,利益和谐与利益冲突并存,合作与斗争并存,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利益冲突和摩擦面前,要采取友好协商的态度,从互利共赢的战略高度,摒弃零和博弈的重商主义思想。一国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兼顾本国利益和对象国的利益,而且也要考虑到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要防止制裁、报复等两败俱伤的局面发生,以实现构建和谐世界的目标。所以,各国应牢固树立利益共同体意识,寻找更多的利益契合点,深化经济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全球经济分析范文5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课程,由于特殊的教育功能,使其在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中有着极为特殊的学科发展地位。当前,伴随全球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化,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本人就理论和教学当中如何凸显时代性的问题提出几点思考,希望对该门课程的教学实践能有所帮助。

一、丰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内容,凸显时代性

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对一门学科的研究范围、主要任务和研究方向的高度概括,它是学科间相互区别的重要基础。一门学科只有确立科学的研究对象,才能建立它合乎逻辑的学科体系。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序言中明确写到:“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1]即马克思明确把生产方式作为《资本论》的首要研究对象。但长期以来,在我国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几乎都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归结为生产关系,出现了不重视对生产方式的研究或撇开生产方式抽象地谈生产关系的现象。而当前的时代背景,决定了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把财富增长和经济增长问题作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理论研究的重点也集中在如何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上。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其分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已达到该制度所能容忍的最大公平。因此,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已从以往主要研究生产关系转向生产力,主要研究市场中资源配置如何达到效率最大化的问题。这一社会现实,让以往主要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政治经济学陷入了困境,甚至让人们错误地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观点已经过时。固然,在财富对一国及个人的影响日益重要的今天,如何让资源配置合理、高效以实现国家富强和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每一个人也包括当代大学生应该关注的。但弄清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背后的本质关系,弄清转型时期社会生产关系的实质,不仅是理论研究的需要,更是指导社会实践的必需。生产关系研究的弱化或缺失将不利于学生对当前我国经济关系的把握,削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代性、发展性和科学性。因此。政治经济学必须把研究对象坚实地树立在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在把握研究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把握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挥理论的强大生命力。

二、理论体系的构建应增强现实说服力

作为一门历史科学,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构建应该及时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其理论必须具有现实实效性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二战以来,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蓝本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和政治都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如果教材理论不能根据实践变化而丰富和发展的话,必然削弱理论的权威性和信服力。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入,一些经济理论和经济范畴其含义和所指向的内容、范围出现了新的变化和拓展,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对这些经济范畴及经济理论作出符合社会现实的解释和说明,使理论能有效地指导实践。如关于资本的概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范畴。而当前,资本与我国经济建设互为促进的功能已日益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我们对资本的界定还停留在传统的概念上,把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运动所具有的特殊形态上升为一般的话,显然不利于我国建设一个成熟、健康的资本市场。只有正确界定资本的内涵,才能对资本的功能地位做明确的评价,而地位的清晰将有利于资本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再比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它承认信息、科学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和价值创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认为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劳动者,使劳动者的复杂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比重不断增长,劳动仍然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2]这样的认识与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现代化企业生产当中。一些学者因此对劳动价值论产生质疑,甚至否定理论的现实功能。要解决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唯有创新,依据实践去丰富和发展理论,这才是实现理论生命力的有效途径。此外,目前我们教材所使用的一些数据明显陈旧,如教材126页表8-1“美国制造业的剩余价值率”,引用的是1929-1985年的数据;在说明当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的新形式时,教材165页引用的仍然是20世纪80年代的一些垄断组织。[3]数据、实例等如果不能及时反映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整个理论大厦的信服力无疑是受到很大的影响,课程教学的目的性和作用力也会大打折扣。

三、借鉴其它经济理论的内容和分析方法,夯实和发展理论体系

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如上述所言,除自身理论应该随时展需要拓展和丰富外,还应引入、借鉴其他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及现代经济分析方法,以此增强理论对现实的论证能力。

第一,与其他经济学课程内容的融会贯通。20世纪中后期以来,区域经济、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包括汇率等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成为各国研究的重点之一。按理说,这些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是应用经济学、部门经济学等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具有特殊性和个别性,与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经济规律的普遍性、一般性好象联系不大。但实际上,一般的基本的经济关系与这些个别的具体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有着无法割裂的内在关联性;一般需要通过个别体现,个别通过归纳上升到一般。因而,给予这些具体的经济问题、经济现象正确的解释和深入地分析是政治经济课程的时代任务。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时展,恰如其分地借用和引入其它分支经济学的理论和知识,有机地融合进政治经济学的课程教学之中,增加理论的新颖性、多样性,丰富和拓展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第二,借鉴其他经济学的现代分析方法。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这种开创性的分析方法,对于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基本矛盾,合理预测社会的发展方向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实践也证明了这种逻辑分析的科学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以研究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类无限欲望之间矛盾的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如边际分析、经济模型和定量分析等主要分析方法,不仅在理论上,在实际的经济决策和管理中也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实际上,西方一些经济学家曾运用微积分、线性代数等方法解读《资本论》,从数量经济的角度证明了《资本论》的正确性,这种分析方法无疑让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国家得到承认和传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可以说,借用这种现代分析方法不会影响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地位,只会让它更加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性。[4]#p#分页标题#e#

全球经济分析范文6

跨国公司法人人格变异的法律冲突,能否像对待母子公司那样,适用揭开公司法人面纱的制度呢?这是一个关涉国家私法管辖权的问题,亦是一个亟待研究的深层次课题。有关揭开公司法人面纱理论或称之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大家并不陌生,这一做法在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实施已逾百年,我国法院近几年来也有一些尝试。但对于跨国公司来说,揭开公司面纱或否认跨国公司的法人人格,是否可行?如何操作?这是理论和实践中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如果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会产生怎样的国际影响?或者可能会引发哪些法律冲突?对于诸如此类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正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二、跨国公司两个层面人格状态的冲突

如前所述,跨国公司多样化的关联交易,不仅可以通过实体间的相互控股、参股等构造跨国公司的主体,而且各资产关联公司还可以通过在外国成立子公司、分公司,或通过跨国并购或跨国投资以获取对外国公司的支配权。而在其内部,跨国公司则可以通过合同关联、约定商业利益、财务融通、技术转让等,通过这些控制权来构建利润分割及风险承担的协调机制。正是由于这些事实关联、共享商号、共用广告用语或其他在外部人看来共享责任的外部包装等,使得跨国公司各关联实体成员之间有连续而稳定的联系。这些相互交易的部门内部利益高度协调,交易方式互动,使得部门内贸易不仅交易数额十分巨大,而且交易成本十分低廉。这一系列的优势,使得跨国公司的边界不断扩大,同时也使得跨国公司两个层面的人格状态——子公司的人格屈从状态和母公司的超人格状态——出现了尖锐的对立,成为国际法律关系二重化的重要冲突源。因此,无论是积极意义的债权人还是消极意义的债权人,经过跨国公司的包装,各种交易都变得扑朔迷离。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大国经济体,由于引进外资心情迫切,加之防范欺诈的公司立法制度不健全,跨国公司能顺利地通过设立子公司从事空壳经营,从事各种欺诈性非法活动。这种滥用国际关系的属性和侵害债权人合法权益的做法,使得跨国公司与子公司的法人人格完全扭曲和错位,跨国公司与子公司的债权人利益存在着对抗性的矛盾。

(一)子公司的人格屈从状态所谓子公司的人格屈从状态,是指跨国公司的子公司行动不以自己的独立利益为宗旨,而是以实现控制公司或跨国公司的整体利益为目标。通过转移定价、资产混同、转移公司机会、财产返还和集团金融资助等手段,侵害债权人的利益。同时,跨国公司通常或利用资本不足的子公司和控制公司作为与债权人竞争的手段,或通过对债权人的抵押贷款和租赁进行“精心设计”,或利用各国公司立法在资本充足制度上的差异等,实现对子公司股权和债权的同时持有,使得子公司破产还债前先得清偿控股公司的债务。结果,这种附抵押的贷款设计,自然就成为了跨国公司借助子公司在东道国从事非法活动的保护屏障。为了降低交易风险,跨国公司还往往设计一种租赁关系,从而不直接贷款,而是通过租赁方式,保留财产所有权,最终享有别除权①。跨国公司正是凭借其特殊的控制权手段,通过牺牲子公司债权人的利益,以图保护自身的“正当”利益。根据经济一体化理论的解读,跨国公司正是通过构造内部成员纵向一体化或横向一体化的国际关联,通过模糊各自的独立人格,避免了连带责任的经营风险。这种借助设立子公司滥用经济一体化的行为,导致相关债权人合法权益难以维护,子公司处于严重的人格屈从状态。

(二)跨国公司的超人格状态从跨国公司母公司自身来看,通过让其各成员子公司使用核心公司的统一商标、品牌、交易标识、一体化广告和集团用语等,以跨国公司的共同文化特质进行宣传,使得交易相对人将跨国公司视为一个共同的法人人格统一体。这种整体“表象”,给交易相对人造成了重大的假象,给债权人带来了巨大的潜在风险。此时,交易相对人要确定是否存在控制公司,或其他成员公司是否恶意利用跨国公司的共同整体人格,需要花费巨额的交易成本,甚至根本不可能实现。因为各成员公司分处不同的国家,并依据不同国家的法律所设。因此,在跨国公司国际交易中,母公司往往处于超人格状态。即便法院考虑是否需要否认各成员的独立人格,也要视各国立法和司法的不同情况而定,这无疑提高了各国的司法成本,增加了法院审查工作的难度,从而保护了母公司的超人格地位。由于各国传统的公司实体法旨在保护公司独立的人格,单凭这一极,已经难以适应跨国公司及公司集团盛行的挑战。既然跨国公司及国内外关联子公司,或集团母公司,或控股公司直接干预或间接影响了子公司或从属公司的经营活动,为了保护少数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以及社会的公共利益,各国传统的公司法中的人格独立和股东有限责任的两大基石,在跨国公司的超人格高压下终于动摇了根基。因此,跨国公司的这种超人格状态,不仅是跨国公司内部利润转移的手段,也是造成各种国际法律冲突的始作俑者。

(三)两个层面人格冲突状态的超越跨国公司正是由于滥用了其国际关系的属性,TheAmocoCadiz判例就得到了经济学家的肯定性评价。可见,美国法院根据理论并根据“工具”、“另一个自我”或“一致性”学说等理论,无视跨国公司各成员公司的独立人格,并视其实质考虑是否揭开公司面纱,成功地开启了扩张国际私法管辖权的先例。

三、国际私法管辖权扩张的冲动与压力

虽然有关国家对跨国公司从属子公司的少数股东进行了保护,但从性质上讲仍然是将其视为国内的集团公司。而对跨国公司人格问题的关注,应当尽可能地将国内公司立法与跨国公司所关涉的多国法律关系进行协调。由于当前在国际经济权力角逐中最有话语权的是那些已经建立了自己权力层次和控制网络的巨型跨国公司或具有国家垄断资本属性的企业,通过这些层次和网络它们往往做出主要是政治上的而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决策。随着全球融资、全球融智、全球融心、全球研发、全球制造、全球销售、全球服务的发展,任何产品都已变成“万国产品”、“全球产品”,任何企业都在走向“国际企业”、“全球企业”。因此,就一国经济的地缘而言,民族企业、民族经济等成为了一个不断演进的概念。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一国经济的纯民族性正在消失,代之而起的则是本土企业和本土经济。作为公司法三大支柱之一的公司法人人格制度,尚且无法预见跨国公司发展而带来的新问题,面对国内公司集团的大量涌现,有关国内公司立法已经明显地暴露出了其自身的局限性。在国际跨国公司的强势冲击下,传统的公司法更是束手无策。由于跨国公司把各国的公司法联系了起来,使得原本独立的各国公司法随时都有可能存在法律上的联系与冲突,也使得相对独立的各成员公司的利益关联日益复杂化。由于跨国公司能够充分地利用其“表面上的分离”和“实质上的一体”相对独立的特征,不仅发挥了跨国公司自身制度上的优势,又实现了跨国公司自身目标利润的最大化。这种整体的跨国公司利益与分离的子公司的实体利益共存于跨国公司的利益系统,使得传统公司仅仅立足于实体人格独立就可以享受到既有相对独立的法人人格,又在一定程度上享有“整体”人格的“二重性”特质。既然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子公司的“分离人格”实现跨国公司的整体利益目标,就极有可能导致相关国家的社会利益目标受到蔑视,甚至会使得国家主权遭受严重的侵蚀。目前,这样的事例已经是屡见不鲜。这种利益上的冲突、欺诈或法律上的规避,必然与传统的公司法人制度不能相容,甚至会出现对抗。既然在国际生产体系中,这种法律制度安排难以容纳跨国公司的庞大网络系统,很难说是“帕累托最优”。传统的公司法人人格不仅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异,而且要求国际私法的理论与实践在有关跨国公司问题上,需要采取更为开明甚至纵容的态度,要求管辖权与法律适用在更多的时候应当分离开来对待,国际私法管辖权存在着扩张的冲动和条件。事实上国际社会对跨国公司影响下国际法律冲突新问题的日益关注,已成为冲击立足于国内传统公司立法的首要冲突源。跨国公司正是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实力,不仅打破了民族国家对国内政治行为的严密控制,而且对国际政治经济的渗透与抗衡正深刻地改变着国际社会的面貌。

由于跨国公司的经营领域涉及资源、生态、环保等,伴随的副产品有文化渗透、债务危机、贸易壁垒、武器扩散、极地和外空竞赛等等,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家对外贸易和投资等战略,需要重新进行定位,主要是转向于经济发展和依赖经济实力。面对巨量的外汇储备和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压力,中国迫切需要培育一些与国际跨国公司巨头相抗衡的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正如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所指出的,国家的经济实力主要体现在以跨国公司为轴心的竞争规则上。这些规则的体现和实施平台就是公司法,而公司法的灵魂就在于公司的法人人格制度。由于跨国公司复杂多样的关联机制使得国内公司法本来很少规制的公司关联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我国公司法人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必须面对跨国公司法人人格异化的事实,要求对此类问题能迅速地给予回答和解决。例如,传统公司法中有关对少数股东和债权人的特殊保护、董事责任、职员代表制、信息披露、公司国籍与管辖权、法律适用、公司的社会责任等都必须在面对跨国公司国际私法管辖权问题上重新进行定位和调整。因为这项法律制度在国际实务中涉及的问题是多视角的,也是相当复杂的,甚至可能会引发围绕国际私法管辖权的国际法律冲突问题。类似的事件,在围绕海洋渔业资源和石油资源开发、开采等诸方面已经不胜枚举。实际操作中,根本的难题在于,跨国公司凭借其超越市场的潜在协调能力,通过其内部组织对市场交换的替代所产生的内部化,引发了法律冲突的内部化。而法律冲突的内部化,又导致了法律冲突的公法化,进而导致法律冲突的多层次化和立法管辖权冲突与裁判管辖权冲突的结合化等,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未来还将长期继续传递下去。可见,由于跨国公司的人格异化和跨国公司两个层面的人格冲突,不仅造成了国际私法管辖权扩张的冲动,也成为抑制国际私法管辖权扩张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在两种深沉的张力作用下,国际私法管辖权扩张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境地。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发展。虽然传统的公司法中公司人格独立和股东有限责任的结合是增进资本市场运作效率的重要机制,但公司人格独立和有限责任出现了与现代经济活动明显的不相适应。新的环境因素不断改变,制度变迁作为对既有制度的替代,转移并交易了存在着种种技术和社会的约束条件。跨国公司这种新型组织,具有技术上的先进性、边际交易成本上的递减性和交易效率上的增进性等优点,迫切要求作为帕累托状态改进的制度变迁既能保留传统公司法的合理内核,又能为适应跨国公司人格问题立法的新制度预留必要的空间。制度构建的策略,就是要将新规则与传统公司人格相结合,弥合原有制度的缺陷,寻求帕累托改进的理想路径。在制度创新中,首先要为公司法人人格独立原则确认一些较明确的标准。其次是要为国际私法管辖权确立明确的边界,要充分考虑利益的动机、关联性控制的结果,以及一国的法律传统及国际协调等。而要做到这一切,首先必须要考虑到更多的国家经济命脉和产业安全因素,要放宽国际私法管辖权的约束范围,保障国际私法管辖权有一定的扩张空间。

当跨国公司的挑战把传统公司法的局限性提升到国际社会层面之后,公司法人人格标准究竟是停留在国内层面还是立足于国际协调?这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在关涉跨国公司人格否认方面的做法是,立足于对国内利益的维护,极力主张域外管辖权的拓展,不尊重相关国家法律的实际,导致诸多的冲突和对抗,也使美国法院的判决和域外调查得不到相应的司法协助或执行。与美国的做法相反,国际法院更多的则是拒绝揭开公司法人面纱,强调对相关利益分析时的可预见性和确定性因素。从这点来讲,国际法院的做法相当谨慎,也相当理性,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国际私法管辖权的扩张存在着现实的压力。不过,这些差异虽然阻碍了揭开跨国公司面纱的进程,却为各国加紧研究跨国公司法律冲突赢得了更多的时间。事实上,近年来国际上大量冲突性判决表明,有关跨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问题,应纳入国际私法管辖权框架进行研究。因此,国际私法理论与实践,在有关跨国公司的公司法问题上,确实需要有更加开明的态度,管辖权与法律适用在更多的时候应当分离开来对待,最终要为解决跨国公司的法人人格冲突问题寻求出路。

四、突破国际私法管辖权的深层次问题

以上分析,道出了问题的本质。就是说,为开出根治跨国公司法律冲突的良方,需要超出单纯法律分析的视野,要利用经济分析的手段。因为跨国公司的内部化导致了跨国的关联交易,包括减少成本、转移定价、减少税负、维持产品的品质和标准、获取纵向一体化利益等等。跨国公司拼命追求这些利益的手段,无非是想方设法制造对自己有利的法律适用,刻意制造法律联结的因素,以达到法律规避的目的。这些联结机制有助于他们安排法律选择,使不同的法律之间的差异成为他们内部利益最大化的媒介,而这一系列活动背后的动机,无一例外的是利益驱逐。因此,当前跨国公司所制造的大量的内部控制、受控制或相互影响的国际关联机制,正塑造着国际法律冲突的客观条件,增大了法律规避和欺诈发生的频度,增强了法律规避或欺诈的隐蔽性和多样性。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些手法无论多么的复杂和隐蔽,仍然没有超脱经济学意义上的常规手段,除了转移定价、转让公司机会等等之外,还有资产混同、基金或其他财产的再返还、资产耗尽、集团的金融资助、子公司的无利润经营、空壳子公司等。可见,透过跨国公司规避法律冲突的各种手段可以看出,要扼制这些法律规避行为,利用经济分析方法何其重要。

长期以来,不少地方想尽招数引进外资,甚至很多官员将引进外资数量的多少作为炫耀其政绩的资本。但在引进外资过程中,已经存在跨国公司投机经营的大量案例。因此,在市场经济体系不甚完善、公司立法不甚完备的经济体一味梦想着多引进外资而不注意防范国际资本的投机性,这是十分危险的。因为跨国公司可能会以各种技术授权、经营特许、管理合约、合约制造、分包、技术援助协议、服务合约、合作生产协议、R&D合作协议等内部协议侵蚀东道国的经济利益,甚至冲击东道国的重大公共利益。在法律冲突极端化的场合,一些国家可能还通过一些非法律的途径,如政治交涉、外交干预甚至国家之间的对抗来为其投机资本开道。凡此种种情形,在税法、环境保护法、反垄断法、食品和药品安全卫生法、反倾销法等领域,都可以找到大量鲜活的案例。需要澄清的是,本文不是说不要引进外资,抑制跨国公司的进入。相反,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跨国公司会不断进入我国并进一步占领我国更大的市场份额。但必须清楚的是,跨国公司的本性是追逐利润的,我们不是不要FDI(ForeignDirectInvestiment,国外直接投资),但我们不能再重复那种通过牺牲能源和环境来换取FDI的引资模式。

全球经济分析范文7

分析了当前社会大背景下现行经济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论述了创新教育理念下的《经济数学》数学教学观转变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转变的三个主要要点;最后,提出了课程改革的构想,并给出了四点建议。

关键词:

创新教育;经济数学;课程改革;教学观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结合财经管理类专业经济数学课程的特点,在经济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改革与实践,突出经济数学课程内容的实用性,突出“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下经济数学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

1《经济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经济数学是用数学思维和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并对经济学中出现的数学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的一门学科[1],主要内容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是经济、金融、管理类专业必修的重要基础性课程。传统的经济数学课程的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在奠定学生经济数学基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及为相关经济类课程学习提供解决问题思维方法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数学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需要解决的问题愈加繁杂,传统的经济数学教学的局限性逐渐明显。结合目前国家发展战略及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应包括:广阔而又有专精的知识、较强的探究能力与自我钻研能力、批判精神与自由发展的个性;这对经济数学课程在通识与专业、探究与实践、共性与个性等方面的改革提出了新要求[2]。

2《经济数学》数学教学观转变

所谓数学教学观,就是对数学教学的看法及观点。理想中的数学教学应当是学生和教师同步思考,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会数学,更应该是教学生会学数学。这其中隐含了对数学教学的两种理解:一种是关于数学知识的教学,另一种是关于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两种不同的理解,反映了传统数学教学与现代数学教学在知识与能力、结果与过程等认知方面的不同。经济数学作为财经专业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其实际价值和学习的必要性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正因如此,对经济数学教学观的转变也迫在眉睫,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教学方式由“教师主导下的教学”转向“教师指导下的教学”,进而实现师生合作。二是教学模式由“传统的封闭式”转向“创新理念下的开放式”,优化学生的经济数学思维。三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注重结果型”转向“注重过程型”,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合理有机渗透。经济数学课程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掌握数学的精髓和灵魂,实际上就是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形成灵活数学技能技巧、优化数学的思维方式,只有达到这些要求,才能与强调变动、弹性、创新与竞争的当前社会环境相适应,与企业对具有灵活性、知识丰富和较高数学素养的综合性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相符。

3《经济数学》课程改革构想与路径

3.1增强《经济数学》的经济应用性

《经济数学》作为为经济现象的研究提供定量分析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实用性基础课程。利用经济数学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过程或经济本身,运用经济数学模型加工经济信息,用数学手段进行市场调研、预测、风险分析,并用数学语言对宏微观经济进行表达、描述、求解、分析和设计可行性方案,指导金融投资,这些均是《经济数学》可以实现的功能。对于实际经济问题的选择标准基本可以概括为:学生能用所学的基本知识解决、无须对其中蕴含的经济理论作太多讲解学生便可理解、贴近现实生活、增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的条件。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增强经济数学课程解决实际经济现象的应用性。

3.2优化《经济数学》课程体系设置

经济数学课程体系设置优化主要包括:第一,处理好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经济数学课程之间的关系,还要兼顾其与相邻学科、课内与课外等方面课程之间的关系;第二,处理好经济数学模型理论和相关专业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第三,处理好经济数学课程与全局课程体系的关系,构建多角度、多方位、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实践课程体系,增强实践教学的创新性,主动吸收相关行业、产业及用人部门的意见,从而培养出适应全球数学化分析形势的创新型人才。

3.3强化《经济数学》教学内容的延展性

第一,让学生从认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开始,逐渐积累汇总成明确的数学模型。以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数学方法为主线,广泛搜集资料,努力挖掘数学在经济问题中的应用实例,编撰与教材内容配套的数学-经济小模型,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第二,让学生体会“用数学”的思维模式,了解“建模”的思维方式和过程构建,了解经济函数关系的确定、经济问题的建模求解的整个分析和说明的过程,提高学生学数学和用数学的主动热情,通过用定量的方法解决经济、金融和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建模能力。第三,有意识地培养、鼓励学生使用Mathematics、Matlab等相关计算机软件,辅助解决数学中碰到的计算问题。

3.4提倡《经济数学》课程评价的多元性

经济数学课程的评价体系应建立在对知识整体性评价的基础上,不应局限于刻板、单一的测量方式。整体性评价的主要特性有:合作性、动态性、灵活性和情境化。就经济数学课程而言,应增加平时作业、报告、练习、实验、开放性课题研究等考核环节,扩展考核内容,丰富考核方式,强调对学生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创新精神的考查,从而达到使知识、能力、素养并重的最终目的。教育的供给与社会的需求相匹配,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因此,《经济数学》的教育目标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全球经济分析数学化的发展趋势下,注重基本经济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当今创新型社会背景下,经济数学课程教学需要把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数学能力素养的培养,并在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活动中融入探究、发现、创新等教育价值理念,为社会输送既懂金融、经济规律,又掌握用数学思维方法去分析、研究经济规律的复合型金融人才。

作者:谢秀桔 单位:仰恩大学

参考文献:

全球经济分析范文8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也越来越大,因此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我国目前的占地面积在全球占地面积排名第二,目前经济建筑带来的问题也成了我国需要解决的一大主要方向,所以我国目前的主要引导方针就是可持续性发展。建筑业目前作为我国主要的经济发展手段,更是需要保持可持续发展性。本文将建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和可持续性发展进行有机融合并对其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建筑经济管理;主要问题;可持续性发展

一、建筑经济的重要性

所谓的建筑经济指的是在进行建筑工程时所进行的一切和经济有关系的活动,例如在进行建筑活动前进行的经济预测、工程计划、经济分析、价格估计等等。一个可靠的高效的建筑经济管理直接决定一个建筑工程的成功与否,对于建筑经济来说,使用不同的经济管理体制会使其想不通的方向发展。从另一方面分析来看,建筑经济管理也可以改善现有的企业经济链,并且能够防止行业间的恶性竞争的发生。建筑经济的重要性主要包括两点:第一点为建筑经济在公有制中的体现,第二点为建筑经济在私有制中的体现。公有制中的建筑经济可以将建筑项目中各项任务进行优化,进一步为企业提供更大的经济收益,并且还可以促进我国的经济水平的得到有效的提高。私有制中的而建筑经济作为建筑业飞速发展的结晶,在我国经济发展方面是一项主要的来源,可以大大的增加我国经济的收入水平,也可以改善目前偏远地区人员就业压力大的现状,为这些地区的多与劳动人员提供了很多的而工作岗位。

二、建筑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1.相关部门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因为现在我国建筑项目进行过程中的相关制度并不完善,所以对于建筑工程中的各个方面的准备也不充分,甚至一些法律方面的制度也很不完善,大大的减少了在同行业间竞争时的胜算,最后造成了企业在发展中越来越没有优势。因为在建筑项目中涉及到的东西比较复杂、且方面较多,一旦我国有关部门的监督力度和管理力度不足或者政府的监督效率低下时,就会使很多建筑承包商在进行施工时只关注工程的利润,项目施工过程中的人员安全和公共财产没有引起承包商的重视,所以经常会发生很多安全事故,安全事故对每个建筑企业来说的影响都是很大的,从另一方面来看,安全事故也会是政府在人民中的信任度极大地降低,同时我国目前重视国有企业远远超过私有企业,这对私有企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2.国有企业在进行建筑经济方面的不足。

首先,很多国有企业打着经济改革的口号,将国有企业中的资金和资产重新分配,组建新型的建筑企业,然后领导人将控股权放在自己手中,或者交托给跟自己关系较近的人。这样企业在进行建筑工程中遇到的资金活动时就会有很多“黑洞”,随后再讲工程交给改革后的企业,这样一来就会有很多资金去向不明或者有公共财产变为个人资产。其次,现在我国很多国有企业借着进行工程项目的理由,以企业的名义经营其他领域的生意,以此来获取更多的利益,就是因为这种情况,造成了现在很多企业的利润很大但是企业员工收入却迟迟不见增长的现象。

3.私有企业在进行建筑经济方面的不足。

在私有企业在进行改进时,经济市场和企业理念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旦某一个方面出现了某些问题,就会严重的影响到企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首先,如果没有及时的认清在建筑行业的动态发展或者对且有发展的方向没有充分的规划,就会认为其他私有企业是阻碍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甚至发生恶性竞争,私有企业在进行建筑工程时,对国有企业的经济发展也有很大影响,这就可能会发生工程效率和质量下降的现象。其次,很多私有制企业在进行建筑项目时的形式过于死板,一般私有企业在进行建筑经济管理是,还是会出现家族企业的现象,这种模式对于企业目前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毫无作用,虽然在企业成立初期。家族企业可能会加快企业的发展速度,加快利润的收入,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规模持续扩大,如果还是进行家族企业模式的管理,将大大打击其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成为了阻碍企业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三、加强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1.政府应该加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建筑经济中的可持续性发展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一种调控工具,我国政府的相关部门对此应该有绝对的管理权力和责任,只有国家政府中的相关部门给与了高度的重视同时加强相应的规划和发展规定等,才能够使建筑经济在正式进行时各项管理制度施行。换句话说,让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建筑经济的重视并不只是形式的的重视,而是需要给出具有可靠性的行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点,我国政府的相关部门应根据建筑经济中的可持续性发展颁布可靠的法律制度和发展规划,这同样也可以让建筑项目承包企业在进行建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时有一个发展方向和监督制度。第二点,政府的相关部门应该在企业进行可持续性建筑经济时给与一定的经济支持,目前对于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来看,如果一个企业想要进行建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那毫无疑问的就要减低企业发展的进程,所以企业在进行可持续性建筑经济管理时就会使企业的资金减少。以上是很多企业面临的问题,所以政府对进行建筑经济的了持续性发展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也是不可缺少的。

2.企业应该对自身的技术进行改革创新。

在进行建筑项目的过程中,最主要的资源耗费就是在进行建筑施工时使用的大量的材料,同时很多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因为使用操作不当而发生污染,产生很多的环境问题,这一点在传统的建筑技术中最为常见,所以,想要现有的建筑项目进行时实施建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那就要从建筑技术方面进行改革,对于那些会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或者材料严重浪费的传统技术进行适当创新,或者换用其他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材料或者能源,这样就能大大的减少能源和材料的浪费,这就是进行建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不接缺少的环节。

3.及时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在进行建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时,需要很多高能力的管理人员,比起行业内的普通管理人员,优秀的管理人员应该具备更高的能力,因此对于这些工作人员应及时的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使这些管理人员在进行建筑经济管理和施工技术上掌握较强的管理能力。相关的建筑管理人员应该主动地进行建筑经济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掌握,并且可以通过各种建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培训后增强自己的管理能力,这样在进行培训后将实际和理论知识合理结合,将知识运用在建筑工程的实际操作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因为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在飞速的发展并且形式多变,而在目前我国的建筑业大大的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脚步,所以国家应对我国建筑经济给与高度的重视,尤其是建筑经济中的可持续性发展更是现在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最佳形式,只有改善建筑经济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且贯彻落实它的可持续性发展是我国政府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

作者:廖斌 单位:重庆公用事业建设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袁铭泽.建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解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6):4655-4656.

[2]邹艳,张志立.关于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探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8):2196-2196.

[3]万迎春.民营建筑经济发展问题及解决措施[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16):1315-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