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奖励制度范例

企业奖励制度

企业奖励制度范文1

(一)经济法中奖励制度不完善

一方面是因为经济法奖励制度未能够涉及经济中的各个领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或个人积极履行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义务,维护社会经济的整体利益,就应当受到经济法对其的奖励。虽然国家与社会也开始重视经济法中奖励制度的重要性,有关奖励制度的法律也更加细致,然而,在经济方面的立法却仍然具有自发性,没有成为自觉性的活动。导致了在经济发展中,一些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却没有受到应有的奖励。除了一部分有关奖励制度的经济法之外,真正能够对企业或个人的行为应当受奖励的法律法规依旧不完善,在实施的过程中明显力度不足。对于企业或个人是否满足被奖励条件、奖励的程度、如何奖励,这些规定还都没有具体到一个点。这就进一步导致了经济法奖励制度的具体实施更加困难。奖励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作用。

(二)经济法中奖励制度的实施困难

经济法中奖励制度存在,然而,这些已经存在的法律条文也不一定都得以实施。比如,某些企业单位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设立奖励制度,但是它的规定与经济法中有不符甚至是相悖的地方。甚至有些政法部门滥用职权,为了维护某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无视法律的规定。经济法中的奖励制度非常复杂,一些企业或单位对奖励制度的执行不公开、不透明,导致了对不同的人所给予的奖励不同,这其中难免会有不公平的事情发生,使得一些人的贡献并不多大却受到了名誉与利益的双重巨大奖励,而那些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所受到的奖励与其付出的劳动相比微不足道。这与经济法中奖励制度的原本执行的目的相违背。

(三)经济法奖励的救济制度缺乏

我国的经济法中,奖励制度虽然已在不断地努力改进,然而,有关救济方面的制度却几乎没有。其中对于经济法奖励相关的救济途径、救济方式几乎不存在。这就导致了那些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应当受到奖励的人不但没有受到奖励,也没有奖励制度救济的帮助,严重地打击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对经济法的信任也逐渐失去。

二、如何完善经济法中的奖励制度

经济法中奖励制度的设立不但可以使得对社会贡献比较大的人得到奖励,鼓舞他们继续为社会经济做贡献的积极性,体现法律的公正与公平,同时还可以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大的推动力,此外,还能够让人们对我国的法律制度充满信心与信任,自觉地遵纪守法,有利于现代化事业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进步。然而,上文中我们也仔细地分析了现有的经济法中奖励制度的一些问题。其中,经济法中奖励制度的设定比较笼统,缺乏比较细致的相关规定,而且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律条款,只是其他法律中附带的一些规定。在施行的过程中也存在滥用职权,执法不严的情况,导致了经济法中奖励制度对于人们的实施显得不公平、不公正。另外,由于救济制度的极度缺乏,使得那些被奖励权利受到侵害的人得不到及时的补助,他们的权利被剥夺,使得经济法中奖励制度的问题更加严重。为了能够使我国的经济法更加健全,奖励制度能够切实维护人们的利益,就应当改善经济法中奖励制度的规定,让经济法从法律的角度,让那些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得到尊重与鼓励,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的前进脚步。

(一)明确完善经济法奖励制度的宗旨和原则

经济法奖励制度的目的为何?其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如何完善经济法中的奖励制度?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明确经济法奖励制度的宗旨和原则。经济法奖励制度的宗旨就是具体地指导经济法应该规定什么是奖励,那些行为符合被奖励的条件,奖励该如何具体地进行。从而让经济法奖励制度形成一个系统的,具有强大执行力的法律法规,才能依靠法律的力量,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而经济法奖励制度的原则要做到实事求是、依法奖励,奖励与受奖要合理,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并重,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奖励要及时、稳定等。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经济法奖励制度的立法更加健全,在实施方面也能更加有力,实现法律的公平公正的原则,更好地发挥经济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对于现有的经济法奖励制度,要再次确认是否符合这样的宗旨和原则,而对于还不够完善的法律法规,其建立要以该宗旨和原则为基础。

(二)完善经济法中奖励制度的主体

经济法奖励制度涉及到的人员及部门众多,这些人员与部门就是奖励制度的主体,奖励制度主体的具体规定,关系到奖励制度是否能够切实实施。第一,授奖主体并不是某一个特定的人或者某一固定的部门,在不同的经济活动中,授奖主体也会不同,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可以作为某一项奖励的授奖主体。对于那些难以明确授奖主体的单位来说,可以设定一个机构,根据经济法的规定获得某项权利,与其他部门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关系。第二,获奖主体可以是任何一个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的个人或单位,只要他的行为维护了法律的施行,对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到了人们的认可与好评,就可以作为获奖主体,对获奖主体的认定,要从客观事实出发,不能对其偏袒或抱有私心,让经济法的奖励制度体现公平。第三,参评主体则是那些具有获得奖励的可能性的个人或单位,他们也做出了某些贡献,但是,并不一定会获得当时所评定的那一个奖项。另外,在某些经济法奖励制度中,也许不存在参评主体,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要保障每一位参评主体的合法权益。第四,评审主体则是指那些对于有可能获得奖励的个人或单位进行进一步的审核与考察,从而评断其是否有资格接受奖励,接受何等程度的奖励。评审主体的评断必须要具有客观公平性,切实保障每一位参评主体的权利与权益。另外,评审主体应当有更多方面的人员参与,从而体现民主性与公平性。另外,奖励制度的主体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地增加、完善,比如,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设立监督主体,以保障奖励制度的合法实施,保障所有参与人员的权利。让经济法的奖励制度成为一个切实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法律。

(三)完善经济法中奖励制度的形式

奖励制度中的奖励形式多种多样,若是根据奖励方式来划分,不仅有物质方面的奖励,还可以有精神方面的奖励。物质奖励包括减免税收、购物优惠、信贷优惠等。精神方面的奖励包括授予某项荣誉称号、给予嘉奖等。另外,也可以根据奖励的主体来划分,可以分为国家奖励、单位奖励及受害人奖励。这些奖励形式的不同,使得奖励的实施变得更为可能,然而,这些奖励方式依旧比较笼统,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细分与完善,提高奖励制度的可行性。

(四)加强对经济法奖励制度实施的监督

经济法奖励制度往往会涉及到名誉与经济利益方面的事务,难免会有人受到利益的诱惑,从而借助职位之便,为自己谋取利益,破坏经济法奖励制度的公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为了防止这种事件的发生,必须要有一个有力的监督机制,来制约其他部门,保障奖励制度的依法实施,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监督机关应当首先从立法的角度确保每个单位设立的奖励符合经济法的规定。审核奖励制度的各个主体是否具有资格。监督奖励制度的实施是否公开、透明,是否有作弊行为。保证每一个部门履行了自己的责任,使得奖励制度的施行更为顺利。

(五)完善经济法奖励制度的救济制度

企业奖励制度范文2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型科研;科研管理;制度创新

曾指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指1999年以来通过“专升本”途径被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公办和民办本科高校,截至2019年6月,该类本科高校共计有448所,占我国本科高校总数的三分之一。该类本科高校目前的科研水平相对较低,既不利于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也不利于提高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而造成该类本科高校科研水平较低的重要原因,就是科研管理制度相对比较落后。因此,创新科研管理制度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水平较低的原因是综合性的,宏观而言,科研观念落后、科研定位不准、科研管理制度陈旧、科研队伍水平整体较低、重点科研项目较少、科研经费较少、科研条件较差、科研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制约着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的快速发展。就科研管理制度而言,最为突出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科研成果奖励制度有待改进

在诸多科研管理制度中,校级层面的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居于统领地位,直接关系着整个高校科研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关系着二级院系或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制度的创新发展。如果二级院系或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制度创新与学校层面“科研成果奖励制度”相抵触,那么二级院系或科研院所在科研管理制度的任何创新就无法施行。由于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校级层面的“科研成果奖励制度”主要模仿研究型大学的奖励制度,与学校的转型发展和产教融合发展极不适应,一方面,重视纵向科研成果(包括纵向项目、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科研成果奖)而轻视应用型科研成果(包括横向技术研发与推广项目、智库研究报告等);另一方面,成果奖励额度偏低,如文科发表一篇普通CSSCI期刊论文,奖励额度3000元左右,严重挫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1.2横向科研管理制度有待丰富

应用型高校最大的科研特色就是“应用型科研”,而反观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目前所制定的《横向科研管理办法》或《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大都是近年来为应付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而临时拼凑的管理制度。仔细研究数十家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横向科研管理制度不难发现两个共同的问题:一是只有奖励措施而没有惩罚措施。严格意义上讲,“有奖无罚”的制度不能称之为制度。二是内容空洞。多是一些“鼓励”“提倡”之类的表述语,定性内容多而定量内容少,诸如多大金额的横向科研项目视为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多大金额的横向项目视为市厅级科研项目?省部级采用的智库研究报告奖励多少?市厅级采用智库研究报告奖励多少?诸多具体内容都没有定量规定,严重挫伤广大科研工作者参与地方行业企业技术研发与推广项目的积极性。

1.3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有待规范

“科研经费报销难”是广大科研工作者极为头疼的大问题。目前的高校科研经费报销管理制度太过苛刻,诸如电脑、打印机等大件科研设备必须通过政府采购,诸如公文包、茶杯等小件东西又不能报销,甚至节假日出外调研的车旅费也不能报销(原因是节假日是法定假期,都应该休息),高校教师平时主要忙于教学和工作,周末及节假日是科研人员难得的出外调研、学术交流时间。科研人员希望把主要精力应放在教学与科研上,而不是放在科研经费报销上,“科研经费报销难”问题直接导致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的一线教师不愿再申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甚至放弃副教授、教授等高级职称晋升的打算。

1.4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制度有待创新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新时代的使命和责任担当,而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机构大都是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颁布之后成立的,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管理制度,要么缺失,要么不完善。如科技成果转化所产生的成果收入,学校应得多少?科研人员应得多少?科技成果转化应奖励多少?诸多问题都没有明确规定。这也是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1.5科研机构管理制度有待改革

为适应“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改革需要,应用型本科高校近年来兴办了众多直接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研发中心”“研究基地”“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这些科研机构与传统的科研机构不一样,直接面向地方(区域)行业企业提供科技服务或决策咨询服务,其管理制度也应该与传统科研机构管理制度不一样。遗憾地是,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对“服务地方型”科研机构的管理制度大多沿袭传统的科研机构管理办法,如车旅费报销只能是火车票、飞机票,自驾车及其费用则不能报销。科研人员到县乡镇企业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哪来火车票或飞机票?有些科研机构从实际出发,研制一些应用型科研管理制度,但因与学校层面的科研机构管理制度不符,大多是中途流产。其他诸如科研绩效评估办法、学术讲座管理办法、学术交流管理办法、项目经费配套资助办法、间接科研经费使用办法等,科研管理制度都有需要改进与创新。

2国外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管理经验及借鉴

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管理应该借鉴国外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管理制度,因为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国外应用技术大学属于同一办学层次。国外应用技术大学特别是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定位非常明确:服务所在市域或周边区域的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教师就职前必须有一定时间段的行业企业技术研发或管理经历,每隔3-5年必须再经历一次行业企业技术研发或管理活动;教师每隔3年左右时间要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签订科研绩效协议,完成则奖,完不成则罚;高校成立直接服务市域产业经济的应用技术研发中心,专职教师必须从属于某一个跨行业、跨企业的协同创新团队,以密切与产业界的联系。科研项目主要是“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应用型科研项目或调研课题,科研成果与职务晋升、职称晋级直接挂钩。科研项目管理主要采用合同制,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报销手续,按照双方签订的科研合同准时拨款,完成良好或提前完成则予以奖励,完成不好或逾期结项则按照事先合同规定予以惩罚。学校成立有科技成果转移公司(或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聘请行业企业有经验的人员担任“经理”,帮助教师争取应用型科研项目并管理科技成果转化事宜;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研人员不少于51%;如果科技成果产业化,科研人员可以依法离校参与产业化活动;高校普遍实行“科研活动折合教学工作量”制度和科研人员“定期休假”制度,保证科研人员的科研时间和身体健康。

3完善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管理制度的策略

科研是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之一,应用型科研“一头担着应用型专业教学,一头担着社会服务[1]”。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欲实现转型发展和产教融合教育教学改革目标,应着力完善与创新各种科研管理制度。

3.1创新科研成果奖励制度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多属于新建本科高校,为提高学校整体科研水平,一是从实际出发,增加学校科研经费总量投入,提高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科研项目、专利发明、科研成果奖的奖励额度,如一篇CSSCI期刊论文可以提高到8000元至一万元左右为宜;其他科研成果奖励额度都应适当提高。二是加大横向科研项目及成果的奖励额度,如10万元的产学研横向科研项目可提供5万元的配套经费,突出应用型科研导向。

3.2创新横向科研管理制度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从转型发展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并创新地方高校应用型科研管理制度。一是完善奖罚约束机制。对于那些常年不参与应用型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教师制定针对性的惩罚措施,直接与年度绩效工资挂钩,直接与职称职务晋级挂钩。二是明确横向科研成果与纵向科研成果的合理比值。如给对方(区域)行业企业带来3000万元经济效益者可视为“省部级”科研项目,带来500万元经济效益者可视为“市厅级”科研项目,文科横向项目“级别”由学校教授委员会根据“社会影响力”具体鉴定。三是实行横向科研项目经费“折半”配套制度。纵向科研项目一般是1:1科研配套经费,横向产学研项目可实行1:0.5科研配套经费制度。四是横向科研成果与纵向科研科研成果一样可作为职称评审的基本条件。

3.3创新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

一是推进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改革,《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指出,“提高间接费用比重……间接费用核定比例可以提高到不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的一定比例:500万元以下的部分为20%,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为15%,1000万元以上的部分为13%”[2]。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尽快落实该项管理制度,部分解决“科研经费报销难”问题。二是实行相对宽松的科研经费报销制度。财务处所制定的任何科研经费报销改革措施必须有法律依据,对于那些既不合理又不合法的科研经费报销财务规定必须废除。

3.4创新其他科研管理制度

一是创新“四跨”(跨学科、跨专业、跨企业、垮大学)科研团队管理制度改革。明确行业企业专家、大学专家参与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的报酬数额与比率,加快“四跨”协同创新团队建设速度。二是创新应用型科研机构管理制度。建议应用型高校实行权力下放,以服务地方为主的技术研发中心、研究基地、研究所,可以从实际出发自主制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和科研成果奖励制度。三是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制度。建议试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合同制度”“职业经理管理制度”和“高校教师直接参与科技成果产业化制度”,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四是创新科研评价制度。关键是建立健全应用性科研管理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赏罚机制,奖优罚劣,逐渐杜绝高校教师在应用型科研方面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多做少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

参考文献:

[1]刘海峰等.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与科研工作的转型[J].中国高教研究,2015(7):72.

企业奖励制度范文3

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对于企业而言,人力资源是其发展的重要资源,人力资源在推动企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要认真研究如何进行岗位匹配,如何在岗位匹配背景下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

岗位匹配;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基于岗位匹配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保障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与效率,传统的人与岗位匹配着重于为某一特定工作的岗位挑选恰当的人选,这种岗位匹配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缺陷。人与组织的有效匹配,需要研究运动特点与组织特点,研究其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这种匹配才能增强员工的工作忠诚度和岗位工作热情,才能提高组织的效能。企业要积极创新传统人与岗位匹配的模式,实现人与组织的合理有效匹配,从而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发展。

一、根据岗位特点进行人员配置,根据人才特点进行岗位选择

企业在招聘人才,应用人才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无论是对外招人,还是对内选拔人才,都要研究岗位特点,根据岗位特点进行人力资源管理配置,这样,才能实现岗位与人员的合理配置,才能有效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的积极性,企业才能真正发现或者是培养出具有高质量的岗位人才。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必须研究岗位特点,根据岗位特点进行人才的合理配置,这样才能保障人尽其才,才能有效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另外,企业在对人才安排工作时,也要研究人才特点,选择最适合他们的岗位,做到任人唯才,在安排人力资源时,要根据人才特点,为其选择合适的岗位,这样才能保障人才应用的合适,才能通过有效的岗位匹配,发挥人才的优势和长处,才能扬长避短,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高效的配置,才能充分发挥个体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有效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

二、完善薪资奖励制度

为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企业会通过评比方式,对员工的工作成效进行衡量,根据工作成效为员工发放工资,并会通过年终奖励的方式对部分员工进行奖励,以薪资奖励方式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但对于一些具有探索性的创造工作岗位而言,员工的工作量是很难衡量的,企业的薪资奖励方式必须根据岗位特点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岗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企业要将岗位员工的薪资奖励与团队绩效进行挂钩,与个体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挂钩,并通过目标激励、荣誉激励和榜样激励及情感激励等多种方式对员工进行激励,只有针对员工的岗位特点,有针对性地、建立完善薪资奖励制度,通过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对员工有效激励,才能有效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依据员工岗位情况创新薪资奖励制度,基于岗位匹配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不能简单地将薪资奖励机制定义为工作做得越好,报酬奖励就越高,这会增加企业员工的工作压力,不利于企业岗位的稳定发展,企业只有创新薪资奖励制度,积极提升岗位工作的吸引力,才能实现岗位匹配的高效性,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

三、企业要保证人才与岗位的合理匹配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中,要认真考虑人力资源与岗位需求问题,保障人才与岗位的合理匹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人员,要对人力资源情况与岗位需求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做好相关规划工作,争取人岗能够做到合理的匹配,把人岗匹配融入到企业的每一个岗位中,以保障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在企业中,会因为某项特殊的事情设置一些特殊的岗位,企业在设置岗位的时候,要对岗位工作的特点,进行研究,并研究员工的工作能力和个性特点,为合适的岗位配置合适的人才。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匹配岗位时,要充分考虑员工的工作态度,职业态度,工作经验,个人兴趣和工作能力等相关因素,综合对人才情况进行分析,通过调查评价,对员工能够胜任某些岗位进行准确的判断,这样才能有效保障因人设岗,才能保障在岗位中,员工的工作潜能能够得到有效挖掘。企业要根据人才特点,将不同的人才合理安排到不同的岗位上,以充分挖掘员工的创造力,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的针对性和效率。

四、企业要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活动

加强员工培训是保障和促进人—岗匹配的重要方式,通过员工培训可以有效提升岗位的匹配度,能够提升员工工作技能,使员工能够更好地胜任工作岗位,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企业有效发展。基于岗位匹配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要重视员工培训工作。每年,企业都需要为员工提供培训的机会,并积极鼓励员工进行相应工作岗位的培训工作,以提升员工工作的胜任能力,为员工有效发展提供保障。对员工的培训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企业通过组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活动,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使员工能够更好地适应自己的本职工作。

五、结语

新形势下,企业要积极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基于岗位匹配进行人力资源的创新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有岗位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要能够根据岗位特点根据人员情况实现人—岗有效匹配,要通过岗位匹配以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

作者:张纪元 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企业奖励制度范文4

水利单位作为传统企业,其人事管理已经不适应新的经济要求,需要转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保证水利单位的健康发展。水利单位应合理地设置组织岗位,科学地制定绩效制度、奖金制度等,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积极进行基础管理,从而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为水利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水利;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单位面临的竞争愈加激烈。人才是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提高人才管理水平,才能保证企业的良好发展。在水利单位中,其传统的人事管理体制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人事管理方面存在较多的矛盾和问题,而传统的人事管理理念和方法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存在明显的差别。那么,水利单位如何由人事管理转向人力资源管理?对此,本文主要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上围绕该问题进行探讨,为我国水利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设提供参考建议。

1提高管理地位,转移管理中心

人事管理转向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表明了水利单位加深了对人的管理的认识。传统人事管理从事的事务较简单,且人事管理者并不参与单位高层的战略决策。而人力资源与人事管理有着本质的不同,人力资源是单位经营战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单位的战略反映着对本单位在当前市场环境中面临的挑战,而人力资源管理可为单位提供优化员工配置、工资计划等提供重要信息,有利于单位可根据本单位的经营现状、未来经营规划来设置相当的岗位、培训计划、工资待遇等计划,帮助本单位逐渐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提高本单位的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管理突破了传统人事管理重视物不重视人的思想,而是着力于发挥人自身的价值,可从生产率的技术要素中将人脱离出来,发挥人的内在潜力。人力资源管理不再通过严格的监督和控制制度管理人,而是积极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力,以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为单位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样,东港市友谊灌区管理处作为基层水利单位,首先应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地位,转移管理中心,结合现代化管理手段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

2水利单位由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具体措施

2.1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改革措施

水利单位人事管理中存在较多的不足,如单位的管理层次较多,设置的机构以及各个机构的员工数量较大,但是真正的核心技术人员并不多,与外部环境接触的部门较少,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馈渠道。对此,水利管理单位可根据单位的实际问题,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其改革措施可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水利管理单位先成立人力资源改革专项小组,专项小组成员调研水利单位组织结构的实际情况,并根据水利单位的情况提出人力资源规划方案、岗位设置分析报告、职工管理方案、绩效考核方案、人才招聘方案等,由水利管理单位管理层级根据各个调研结果和分析报告决定组织结构的规划,确定岗位、绩效考核制度、职位工资待遇和招聘方式等,形成初步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2.2规划设置组织结构

水利单位岗位职能不清、层次较多。针对该问题,人力资源改革专项小组可对单位的实际组织结构情况进行调研,结合各个管理层级的和部门的建议,确定各个部门和岗位的具体职责,避免各个部门和岗位职责、职能交叉重复,减少工作推诿情况的发生,提高各个部门的执行力。在此基础上,水利管理部门设置各个部门的工作目标,促使各个部门明确本部门、岗位的工作职能,并积极围绕该项工作目标开展各项工作,以优化工作效率。水利单位机构数量较多,针对此问题,水利管理部门可在实际调研结果和各方意见的基础上,设置直线制的管理结构,精简结构,设置财务、工程、人力资源等总管理部,以简化水利单位结构,提高管理效率。

2.3推进改革岗位设置

水利单位人员多、岗位多、核心技术人员少,对此,人力资源改革专项小组对单位的工作效率进行调研和分析,并归纳总结各个科室、部门的意见,提出岗位设置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详细分析,而水利管理部门可据此应用更合理的管理方式,以加强对人员的管理。相关部门开展岗位改革时,可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推进改革措施,以保证人事管理顺利过渡到人力资源管理。例如,在绩效考核的应用中,可根据工作绩效、岗位职责为参考依据,弱化体制的差别待遇,让水利单位均按照统一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在奖金制度上,可尽量减小岗位、职称以及体制的影响力,实施统一奖励标准。

2.4确定人才招聘方式

人才是单位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的人才可为单位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较多的优秀人才可促使单位形成积极进取、力争上游的工作氛围,有利于单位的发展。根据现代管理理念和水利单位的发展需求,水利管理单位开展副总经济师、财务科副科长、人力资源科副科长等职位的招聘,并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选拔优秀人才。所有选拔过程均公开进行,采用笔试、面试、工作能力测评三个环节对竞争人员进行评价,按照排名由高到低的顺序选拔人才。竞争上岗的方式可有效提高本单位员工的综合素质,有助于本单位工作执行力的提高。

2.5实施系统绩效考核

单位组织利用量化绩效考核的方式进行人员考核是提高人员管理效率的重要方式。水利管理单位可实施系统性的绩效考核模式,对被考核人员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并根据综合评分进行名次排序。绩效考核过程中,严格根据分数对应的考核等级进行考核,以确定本单位的优秀员工、优秀集体,并结合奖励制度,为优秀员工和集体予以一定的奖励。水利管理部门实施绩效考核制度时,应总结考核制度的实施经验,分析绩效考核制度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并积极改善,以完善绩效考核制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励员工,使各项工作均达到预期标准。

2.6明确奖励分配制度

水利单位以往采用基本工作制度,工资待遇与工作绩效的无关联,只能为职工的基本生活提供保障,无法有效激励员工。而随着水利管理单位不断加深对人的管理的认识,相关管理部门设置了奖励制度,如节余奖、特殊贡献奖、供水目标奖等,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员工。其中,供水目标奖具有绩效奖励和效益奖励的特性,该奖项将员工的工作与其所在单位的效益联系在一起,有助于提高水利单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促使员工积极完成供水目标,从而为其单位带来经济效益。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的实施体现按劳分配的精神,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面。水利单位所有的部门和职工均有资格参与特殊贡献奖的评选,以鼓励单位所有员工积极地为本单位作出贡献,促进单位的发展。水利管理单位实施奖励制度可有效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单位整体工作效率和良好文化的建设。但是,相关部门应注意审核奖励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奖励制度的激励作用。

2.7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水利单位人事管理员工工作的时间较长,思想较保守,不利于人力资源的改革。对此,水利管理部门加强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以加强培训的方式打造优秀员工,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利管理部门制定职工培训计划和管理措施,并制定对应的管理制度,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水利管理单位开展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培训,转变企业管理层级的思想观念,引进先进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减小人力资源管理改革阻力。水利管理部门开展培训工作时,可通过开展集体学习、实际操作、视听教育的方式进行,并采用考试、讨论、写论文的方式对水利单位职工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需重新学习,从而保证培训效果。

2.8加强基础管理

水利管理单位可通过加强基础管理来提高水利事业管理的工作效率,例如,东港市友谊灌区管理处引进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建立人力资源数据库,定时更新各项人力资源的变化情况,从而为单位决策提供有力支持,提高了管理水平。

3结语

水利单位的工作效率较低,且未完全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对此,水利管理单位需积极开展人事管理转向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提高单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单位人事和谐,营造良好的、积极进取的氛围,从而促进水利单位健康发展。

作者:李丹丹 单位:辽宁省东港市友谊灌区管理处

主要参考文献

[1]孔令志.基于胜任力的水利建设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0.

[2]张伟.水利科研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现[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2.

[3]李杰.我国水利业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现代化的意义与对策[J].中国商界,2010(8):178-179.

企业奖励制度范文5

1.完善草原牧区的补贴补偿和奖励制度

补贴补偿和奖励制度的不完善导致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无法顺利进行,出现诸多问题。对此,政府必须看到该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多方位分析制度,从牧民的角度思考问题,完善草原牧区的补贴补偿和奖励制度,研究制定一套完善的生态、经济、技术标准,对草场进行分类,然后明确每个草场的休牧标准、草原生态恢复标准、草原生态环境治理方法等。如:对于生存环境极度恶劣、草场严重退化的草原,实行禁牧封育,严禁盲目扩大放牧面积现象,并通过承包草场、奖励、补贴补偿等保障牧民的基本收入,加大补贴力度,建立休牧补贴制度,实行现金补偿或饲料补偿,给予禁牧、休牧模范户一定的奖励,激发牧民的积极性,促进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顺利进行。在内蒙古草原上,矿产资源丰富,分布着诸多矿井,而矿山企业在享受矿产资源带来丰富经济利润的同时造成严重的草原环境破坏,要当地的牧民承受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不良环境后果,为此,必须坚持“谁破坏、谁保护”,完善补偿渠道、方式、标准和体系,让矿山企业给予牧民一定的补偿,将补偿费用与矿山企业的收益挂钩,完善生态补偿制度。

2.加快草原承包经营权私法化进程

《草原法》明确规定,个人对草原的使用是通过承包实现的,而这一权利可以实现流转,但个体的承包经营权流转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实行草原承包经营权的私法化有利于发挥草原的经济和生态价值,承包者对自己承包的草原精打细算,既不造成承包草原的荒芜,也不会造成超载放牧,其在获取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主动保护该草场,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有利于草原生态保护。同时,草原承包经营权的私法化使草原的生态价值与转包人的利益统一起来,有利于增强转包人的草原生态保护主动性,承包人没有按照合同履行权利和义务时,转包人可以随时收回草原使用权。

3.防止不合理围栏建设

为保护草场,实行围栏封育、自然修复是合理的,但不是任何草场都能实行围栏封育措施的,也不是任何草场都需要实行造林种草措施。比如说,在干旱、土质沙化的草场中,进行不合理的造林种草很可能带来更严重的草原生态环境破坏。应根据草场退化程度、草场资源利用方式、草场类型确定围栏的数量,不是所有牧民都实现围栏封育就是最好的,应严禁围栏的滥建、乱建,实行适当的围栏封育,设立专门的草场管理员,专门负责围栏封育和人工封育管理。

4.建立健全的草原监督管理体系

加大草原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的同时加大监督队伍、经费、设施建设,加大监督力度,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监督队伍,建立一支业务强、专业知识丰富的专业执法队伍,强化部门之间的协作,明确各个监督部门的职责、权限,集合他们的优势,提高草场监督的透明度和实效性。

二、结束语

企业奖励制度范文6

在中国现阶段各大企业构建薪酬管理过程当中,主要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在实施薪酬管理的设计过程中,缺乏制度性与系统性,而薪酬管理各项制度和措施通常只强调分散导向,使得薪酬管理的各项机制与体系的建设总额作用无法充分的发挥出来。在对薪酬管理的内部结构进行设计时,缺乏一定合理性,通常体现在无法拉开高比例固定的工资与收入之间的差距,长期浮动的薪酬比例较少变动,并且水平相对较低。在薪酬形式设计的过程当中,更多关注的是外在薪酬,而忽视了内在薪酬的管理;在薪酬制度的管理过程当中,透明度不够高,缺乏互动沟通机制。

二、战略性薪酬管理构建对策

1.完善薪酬结构管理。

要想有效的完善企业薪酬结构,必须合理的调整在薪酬结构当中浮动与固定的薪酬要素构成比例,从员工与行业所从事工作内容差异与职务差异来调整在薪酬结构当中浮动与固定的薪酬要素比例。此外,还要设定高竞争力与高公平性兼备的管理结构。对于不同岗位中的难易程度与复杂程度,立足于员工承担工作责任与知识技能,对不同岗位所具有的价值进行量化评估,合理拉开薪酬之间的差距。同时还要从企业外部着手,对同一行业与同一区域薪酬整体实际情况科学考核,制定出与符合企业自身发展与生存的薪酬管理对策,利用完善的薪酬水平来招募更多符合企业需求的工作人员,合理化人才投入成本,留住更多管理人才。

2.完善企业薪酬激励制度。

要想保证企业预期价值持续增长,必须在企业管理者、工作人员与企业受益之间穿凿出一套完整的激励制度,这个制度必须适应企业中长期发展,促进企业价值合理分配,利用奖励机制来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通过股份激励,促进企业经营管理者通过自身的股东身份来参与到企业的各个发展决策当中,并主动的承担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分享企业经营利润,让经营管理者更加有动力去为企业今后的发展而奋斗。股权激励同样可以在工作人员身上实现,通过这个制度让企业的工作人员将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有效的联系起来,通过激励制度,鼓励员工为了奖励努力,从而带动员工积极性,加强员工竞争力,并通过竞争,进一步提高员工工作能力与工作水平,促进企业高速发展。

3.完善企业对员工援助机制。

企业除对员工采取物质激励手段之外,还要给予员工一定的精神激励,主要有授权于员工、评审工作绩效及公开公平的晋升制度,还要给员工提高更深层次的学习与发展机会,根据员工的不同特征为其规划合理的职业道路,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除此之外,还要关注员工的岗位调动与裁员所造成的压力,这些会造成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降低,出现工作怠倦,对企业发展与员工士气有极大影响。而采取员工援助机制,能有效缓解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设施保护员工的隐私系统与保持长期免费的福利支持等保障员工的权益,并安排专业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些诊断评估与专业指导培训机会,免费接受员工的咨询,包括引导压力、规划职业、理财管理、心理健康及法律法规等问题,从而全方位的帮助员工解决问题。通过实施援助计划,能够让工作人员充分的投入工作当中,提高员工的业绩绩效,改善工作的气氛,加强员工的士气,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与促进和谐发展。

4.完善企业的奖励制度。

在设置薪酬的结构时可以添加一些团队合作的奖励,有效地缩小员工上级与下级的工资差距,过大的工资差距使得底层员工产生不平衡的心理。团队合作奖励能够培养企业员工的团队精神,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要明确各团队的职责,以完善奖励和分配的制度,可用评选精英骨干的称号等。在奖励的过程中,实行公开管理,及时与各团队沟通。在发薪酬时,不同团队采用不同奖励手段。当然,企业不仅要结合运用薪酬的现金与非现金薪酬制度,还要把奖励时间的间隔进一步缩短,这样才能及时、有效的保障奖励制度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三、结语

企业奖励制度范文7

笔者认为,这次通报传递了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的积极信号,也让全社会感受到生态环境部门对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的坚强决心。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职能部门责无旁贷,必须全力以赴、恪尽职守、尽职尽责。然而,生态环境监管面广量大,污染问题具有分散性、隐蔽性、复杂性等特点,发现难、取证难、追究难。因此,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把群众举报投诉作为发现环境违法行为的“金矿”,尤为重要。

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工作进展情况和典型案例进行通报,不但是对正义之举的肯定,也为社会公众带来了良好示范,有利于扶正压邪,弘扬社会正气。这次通报的10起典型案例中,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对群众举报非法处置废铅酸蓄电池案件实施奖励,给举报人的奖励金额高达20万元。目前,根据群众举报,公安机关已抓获嫌疑人44人,案件正在侦办中。

举报人为惩治环境污染违法犯罪作出了贡献,生态环境部门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核实情况并对举报人给予奖励,如此“一来一往”,能够激发群众的举报热情,调动更多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让违法犯罪行为无所遁形,并对其他企业产生强大的震慑力。

曾有专家指出,导致公众不愿意举报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举报渠道不通畅,操作不方便等问题;二是担心受到打击报复。对此,各地在加强举报奖励制度建设的同时,有必要建立健全举报人保护机制,制定关于举报人保护的实施细则,推出更详细、操作性更强的举报人权利保护程序。同时,完善举报保密工作制度,最大限度缩小举报知晓范围,提高预防泄密工作的前瞻性和科学性,确保举报人没有后顾之忧。

企业奖励制度范文8

首先,有些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古板守旧,不能与时俱进的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企业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工作习惯和工作理念,长期采用一套固有的模式去进行工作,就会导致企业不能及时跟上时代的脚步,逐渐与不断发展的市场脱节,落后于其他企业,这种问题在国有企业中出现的频率极大。其次,有许多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在面对重要问题的时候,由于其业务能力较弱,无法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决策,或是决策犹豫、不果断,就会产生决策错误,致使企业发展方向不明确,最终导致企业经营失败。再次,在物质欲望被无限放大的今天,许多管理人员由于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工作理念,在工作中不满足于已有的福利,而是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去满足自己的私利,长此以往,不但企业本身的资产会逐渐的流失,也会严重的阻碍企业的健康发展。最后,由于企业管理人员的培养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企业的管理人员素质不是良莠不齐,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相对不足,导致各大企业争抢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现象严重。并且,由于大多数企业并没有一套完整而科学的人才激励制度,从人才的选拔到人才的使用都没有一个良好的制度规范标准,不仅影响到企业管理人才的发掘,还影响着人才在日常工作中的态度与积极性,从而影响着企业的综合发展与进步。

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模式缺陷存在的成因

1.任人唯亲现象严重。

在我国传统的煤炭企业之中,由于观念老旧,没能将经营理念融合进时代之中,导致人们一提起“人才”二字,想到的并不是业务精良,技术纯熟,工作态度良好,为企业经营出谋划策的人,而是身居要位,坐在企业管理层的所谓“公司高层”。这样的思想观念造就了企业管理层的盲目性,在选择人才的时候并不以其技术能力与业务水平作为选拔的第一要义,而是以其对企业领导的忠诚程度为标准,选择更加有利于巩固自己权利的人员,在企业管理层内部出现小团体现象,甚至在招聘的时候,也不按照科学的标准选拔人才,而是将一些“有关系”的人招入企业,全然不顾其能力如何。

2.没有完善的内部考核制度。

内部考核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成因,其一,没有对考核工作产生足够的重视,仅仅只是一带而过的走一遍流程,为了考核而进行考核,没有将考核的实质意义发挥出来。其二,没有对基层员工产生足够的重视,在进行考核的时候着重考核了企业的管理人员,而忽视了对最基层员工的考核。其三,没有对考核结果足够重视,每次考核结束后没有及时根据考核中出现的问题调整工作思路或方法,找出问题的根源并加以改进。这些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人员对考核的重视程度和工作态度,使考核者和被考核都会对考核工作产生应付的工作态度,考核目的无法达到,只是白白耗费精力,进而影响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正常运转。

3.没有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煤炭企业之所以能够正常运转、获取利润,离不开广大员工的辛勤工作。员工工作态度是否认真,是否能够根据市场和时代的需求不断的完善自己,为企业贡献出更大的力量,是影响着企业发展的命脉所在,而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便是这一切成功的根本。现如今,企业在对于人才的奖励制度上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基本上都是采用物质手段,在年终的时候给予一定的年终奖,或者是每个月跟随着月薪进行奖金的发放,这种激励手段不能说没有效果,但仅仅只是利用最基本的奖金来激励员工还是远远不够的,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企业对于经营管理者的奖励机制也要进行一些多样性的变化以适应不同群体的需求,这样才能调动起良好的工作积极性,使企业发展更加稳固。

三、如何更好地建构企业经营人才管理新模式

1.严格选拔企业成员。

在对当今企业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和弊病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对这些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反思和总结之后,对于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构建企业经营人才管理新模式的问题,似乎也就有了相应的答案。首先,应该从源头把关,将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化的选用机制灵活的运用到企业人才的选拔过程之中,尽可能的将最优秀的人才带进公司,为公司配置好业务能力最强的人力资源。其次,根据企业中各个工作环节的特点,配备最专业、最合适的经营管理工作人员。最后,要将选拔人才的整个制度进行具体的完善和细化,将每一个选拔环节进行合理的改变,不再以上层领导的意见为作为最终对于人才选用判断标准,而是真正的以岗位需求为基准,将最合适的人才留在相应的岗位之中。

2.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要想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就要分三个方面来进行建构和完善。第一,管理者要加强对于绩效考核的重视,认识到一个良好的考核机制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的重要性,不断加强价值观里的理念,使绩效考核能够根据企业中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作用,更加的完整、规范。第二,要在绩效考核结束之后进行好收尾工作,不能抱着考核完就万事大吉的态度,而是应该将历年来的考核数据进行统计对比,根据其中的变化总结经验,把握企业发展规律,使考核工作最大限度的发挥价值。第三,管理者应该将考核中出现的不足以及考核结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个系统的分析,抓住重点,进行改进,提升管理水平。

3.建立科学奖励制度。

要想全面的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单纯的年终奖、月薪奖是不够的,更加多样而科学的奖励制度,才是激励员工最好的手段。对此,企业可以进行对于薪酬制度的改革,以最能够让员工满意,并且燃发熊熊斗志的薪酬组合制度来激励员工。除了物质上的奖励,企业在精神上对于员工的激励也是不可或缺的,要不断的肯定员工的个人价值,鼓励员工,信任员工,并且尽力为员工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相关领域的专业学习和培训,使员工能够享受到来自于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关怀。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