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学专业范例

企业管理学专业

企业管理学专业范文1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岗位能力

当前高职院校使用的主流教学手段依旧是现代学徒制作,对现代学徒制展开深入研究。因此,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采用现代学徒制作为主要教育手段,该教育手段能够为缺少人才的企业提供人才渠道。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方式,加强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关联性。

一、我国现代学徒制内涵

国内的传统学徒制最早可追溯到公元13世纪,但对于现代学徒制的研究并不完善,因此依旧处于试点阶段,通过对部分地区和部分高职院校的试点探测现代学徒制是否具备可操作性,对现代学徒制内部的细节部分记录并研究,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现代学徒制。因国内尚且处于研究初期和试点阶段,因此对于现代学徒制缺乏明确的定义和内涵,但根据我国政府颁发的政策和试点的丰富经验可将现代学徒制的特征总结为四个方面:第一,双主体。高职院校和企业是现代学徒制的创办主体,负责校企联合招生、携手培训学生。第二,双身份。学生入学后拥有双重身份,是院校学生和企业学徒的双重身份。第三,双导师。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和企业下派的‘师傅’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工作,在满足学生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提升学生的实践经验。第四,工学交替。根据工作岗位的需求制定新的教学方案,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完成对学生的实训任务,全方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基础。

二、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

建立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我国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确保建立长久有效的培养机制和人才培训体系,同时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和特征,充分借鉴国外经验丰富的学徒制理论知识,将学生、高职院校、用人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紧密关联起来,充分发挥三者的有效作用,确保现代学徒制能够有效应用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事业当中。在教育过程中,老师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主体,而学生是现代学徒制模式中的主体,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作为该现代学徒制教育体系的重要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由高职院校负责教育学生并且招收学生,然后采取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工厂中完成实际操作的相关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采取工厂教学、流水线实习作为主要教学手段。实习还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完成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完成教育的最终目标。另外,高职学校还需要完成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充分利用到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完成教学内容。按教学期间需要,充分考虑到企业,其中企业在这三者间的关系以盈利为主要目标,因此需要有效提升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优化我国现有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

三、现代学徒制的影响因素

为了更好地践行现代学徒制,我国高等院校需要提高对现代学徒制度的分析,对其中存在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深入了解,正视学生、企业、学校、政府这四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政府属于保证现代学徒制度能够正常推行的根本保障,在岗位技能培训和劳动力市场流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受到当代学徒制度的影响,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工作时,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工人,所以学生在工作过程中付出的劳动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应有的报酬。所以,我国政府出台了对应的法律和法规,用以更好地保证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合法权益,这属于当代学生实现公平制的基础内容。其次,学校属于当代学徒制度的一种有效实施途径,学校制定出的各项决策都能够对学生产生直接的作用,可以构建出更加适合学生生存发展大的环境,保证学徒制能够继续推行下去。再次,现代企业和高等职业院校之间存在着一种合作的商业关系,其中带有明确的营利性质,大部分企业即使会主动地参与校企合作的活动中,但企业派遣到学校的“师傅”却并不是行业中的佼佼者,同时又会强调“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思维,使在校学生的实训效果较差。基于此,就需要提高对于学徒岗位以及报酬福利建设。最后,因为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需要制定更加科学的学习制度吸引学生,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针对上述内容,学校需要在物质方面加强建设,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和职业教育进行关注,保证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学徒制度,能够主动地学习、丰富自己。

四、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现代学徒运行机制构建的重要性

1.有利于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根据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目前的就业情况反馈来看,在该专业人才的培养上最大的问题在于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相脱节,导致“企业招人难”“学生就业难”的尴尬局面产生。而现代学徒制运行机制的构建可以有效化解这一难题,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在现代学徒运行机制下,学生既是在校学生又是学徒、是企业员工,这种情况下对企业而言,学校招生等同于企业招工,那么学校培养学生,也就是为企业培养员工,这样有利于激发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与此同时,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而言,现代学徒机制的构建与运行,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招生工作当中,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一起展开专业课程开发与专业建设、协商制定教学方案等,这样既能够帮助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同时确保了企业可以招收到符合自己预期的员工,那么在这一过程中便深化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2.有利于更好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最大困境在于,如何提高人才培养的技术技能,而现代学徒运行机制的构建与实施,可以使学生在“学生”与“学徒”两个身份之间进行交替,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方面的优势。具体来说,当现代学徒运行机制实施后,势必传统教学课堂要向着实训转变,人才培养目标转向企业需求,而企业负责提供实训基地的教学任务,为学生的实践教学创造有利环境,促进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实现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最终构建完善的以企业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体系。此外,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市场调研进一步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在企业指导下,制定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根据人才培养计划与目标,敲定教学课程体系,更好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3.为社会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输送优秀人才

现代学徒运行机制的构建与运行不仅需要学校与企业的通力合作,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的引导,首先政府基于经济转型发展的需求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的实际情况,提出人才培养的新目标,为现代学徒运行机制的实施提供政策与资金方面的保障。企业可以在政府部门的宏观引导下,根据自身企业特点与岗位工作任务,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现代学徒运行机制的实施加强引导。之后,便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体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现代学徒运行机制的构建与实施,最终都是为社会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输送高质量人才。

五、现代学徒制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1.师资力量不足

专业课教师作为工商企业管理学徒制当中的主导地位,能影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效率。根据相关调查结果分析得出,当前本科院校的师资规模相对较为充足,本科院校的教师通常为硕士及以上的高等学历,拥有极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能够培养出很多的优秀学生,从学徒制来看,“师傅”的作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较为不足,同时承担的教学压力也相对较高。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年龄较大,虽然有着较高的教龄和教学经验,但难以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知识,对于学徒制的相关理论知识并不了解,因此无法有效利用学徒制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无法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企业管理人才。

2.教学资源不足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分析得出,高职院校虽然建立了实训基地,但因学校资金有限,规模相对较小,无法满足高职院校教学需求。同时,高职院校相关的企业岗位较少,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在企业中完成实训环节,提升自身企业管理方面的实训经验。因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学资源不足,很多学生无法参与实训过程中,无法提升自身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水平。大多数学生采用采访的方式到企业内部体验工作环境,但这种体验并不给带给学生更加直观的实训意义。另外,教师因自身原因无法定期进行讲座,这种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的现象是影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学生培养的重要原因。

3.企业参与度低

现代学徒体系需要学生能够在培养专业技能水平的基础上,加大与企业之间的关联,通过手把手、一对一的学徒制培养模式培养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让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有效融合在一起。但根据相关调查结果分析得出,当前企业在高职院校学徒制当中参与度较低,如高职院校制定的课程就和企业要求并不符合,这就会导致学生认为实践训练并不重要,反而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因此就会导致校内培训效率相对较低,培养出的高职学生不具备足够工商企业管理能力,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4.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不相符

大部分民办职业院校在其课程设置方面均存有主观性和盲目性,学校的领导更加希望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内容,所以定制了数量巨大的教学课本,各种教材中的内容都非常宽泛。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但非常容易让学生找不到学习重点,发生主次颠倒的情况。在此之外,还有一部分职业院校教育体系中掺杂了数量巨大的工商管理和工商企业管理内容,这就使学生需要面对的学习内容更多更深,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本科学生接近,不能有效突出职业学生的优势。但因为学生学习掌握的内容和社会市场上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焦虑甚至厌学的情况。

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

1.提升师资力量

根据调查分析得出,私营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学经费紧张、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但为了提升学徒制人才培养效率,校方应当提升师资力量,提升高职工商企业管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具体如下。首先,校方应当与社会企业和个体机构联手合作,从中获取更多的赞助资金,解决自身教学经费紧张的主要问题。其次,将建设师资力量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克服一切困难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师的薪水酬劳,提升教师的生活质量,这样能够有效改变教师的工作态度。同时,大量征聘年轻教师作为高职院校的主要师资力量,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学徒制培养。最后,为教师提供企业实训机会,让教师能够充分体验到具体的实践细节,在教学期间才能了解如何培养学生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水平,将自身的实践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完成“师傅”的教育任务。另外,需要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将教师个人技能水平、培养效率、工作效率等作为绩效考核指标,充分激发教师的内在潜力,加大高职院校的学徒制培养效率。

2.丰富教学资源

随着党的召开,国家领导人认为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化教学资源,提升国内教育业的教学效率。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教学资源,丰富自身的教学资源。例如,校方应创建三级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能够满足人才培训的基本需求,培养高职学生多元化能力,能够适应更多的岗位,提升高职学生自身的能力,在三级实训基地建立期间需要引进企业管理制度,营造出相对较为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校方应整合学校内部的教学资源,依靠企业和政府的帮助完成实训基地的创建。另外,还需要增设实训设备,如ERP电子沙盘设备能够有效进行财务方面的管理操作,进行模拟化的财务管理,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的财务管理能力。为了节省教学资源,可以将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安排在一个实训室进行实践,有效完成自身的操作。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培训理念,大力引进学生培训设备,提升学生的工商企业管理能力,利用更多先进的设备仪器辅助教师一对一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3.提高企业的参与度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的政策,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的背景,建立与国际企业的合作关系。为了有效提升学生和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应明确学生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意识到自身准员工的身份,使企业认识到自身的主导地位,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导地位,让企业参与高职学生的培训当中。因此,高职校方负责人和企业负责人之间需要达成友好的谢意,增加校企合作力度,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好的实训体验,在实训期间,企业应当为每个高职生分派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带领,手把手教导高职学生有关工商企业管理的相关内容。

4.重构课程体系

学校在进行教学实践时,需要注意到学徒制度中的主要要求就是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企业氛围和工作环境。职业院校需要对现有的课程教学方式和体系结构做出对应的调整,构建起职业基础教育、通识教育、职业拓展教育为一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和企业的共同目标作为前景方向,培养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在工作实践中的应变能力。校企合作,即企业为在校学生传授更多的社会上需要应用的技能,学校为企业输送更多的专业型人才。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学生能够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重考核,那么这样的学生在社会上就有了更高的价值,学生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也能够发挥出更加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汪海燕,杨永杰,张红,王绍飞.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探讨[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9

[2]刘娜,宋丹.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运行机制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9

[3]李文娇.构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浅谈[J].中外企业家,2018

[4]方维.构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J].高教学刊,2018

[5]徐露,田青,唐国祥.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途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7

[6]李静,程镔.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5

企业管理学专业范文2

[关键词]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0引言

企业管理专业课程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着师资不足、校企之间合作问题等一些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为教学改革策略提出建议,为企业专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

1.1“双师型”教师不足

在企业管理专业教学中,双师型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很多教师缺少对企业的了解,没有管理企业的经验,只是对学生进行理论上的教学,使教学效果不佳。又由于国家对双师型教师的工作能力和工作年限有具体的限制和要求,使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没有办法提升,导致教学过于注重理论。

1.2校、企合作不紧密

学校和企业之间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合作的紧密度不高,存在着学校或者企业“一头热”的现象。而且有的企业和学校只是表面的合作,签署校企合作协议,挂上实训基地的牌子,没有实质性的合作,使学生无法充分认识企业,不能适应岗位,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提升。

1.3培养目标不明确

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对于如何培养人才和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没有明确的定位。另外,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体系,学生接受不到专业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培养简单化、课程形式化,学生的专业水平得不到提升。

1.4教学改革浮于表面

在企业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耗费大量的时间对课程进行设计,并收集大量的资料,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以书本为主,其他为辅,导致课程教学的设计和执行脱轨,对于学生专业水平的提升和对知识的学习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1.5课程资源少,考评方式单一

在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和课程改革配套的教材资源较少,而且专业课程的实践训练条件不能满足要求。部分学校的配套设施不完善,无法满足实践需求。在考评方式方面,仍然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虽然使用传统方式进行考评对于基础理论的记忆有帮助,但是忽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受到限制。

2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2.1优化师资结构

师资结构和知识结构对于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师资结构的优化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管理专业按照学科进行阶梯式队伍建设,确定学术带头人,然后确定相对应梯队的人选。梯队在建立初期就要设定目标,并且按照时间段进行短期目标的划分,在短时期实现计划的目标。每个教师都要对自己的岗位责任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且在此基础上,学习其他的知识和掌握新的技能,争取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教师资源要能够得到合理的分配,促进教师能力的发挥。此外,还要注重培养青年教师,使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二是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教师知识结构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除了要具有企业管理学科知识外还要补充其他方面的知识,拓宽知识面,例如,掌握市场经济理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计算机理论和操作等多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储备能够极大地促进师资水平的提升,保证企业管理专业知识的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2.2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

校企之间应建立融合专业基础学习、实战训练及订单培养的协同创新教学合作模式,学生在第一学年就要完成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第二学年将学校企业管理专业和企业合作设置的实战训练课程修完,第三个学年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按照岗位需求,提高职业能力。学生在校、企协同创新教学合作模式中学习企业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并且通过在企业中的学习对企业管理的模式获得清晰的认识。教师在企业中进行观摩学习,深刻了解企业的管理,才能在企业管理专业知识教学工作中,清晰阐述知识点,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这样的校企合作模式能够促进校企之间紧密合作,并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2.3对于人才培养有清晰的定位

学校对于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进行定位,根据学生的意愿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有明确的定位后,就要对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进行重新规划,突出教学的重点,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从三个方面进行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是强化计算机教学。计算机教学是企业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增加学生的计算机上机实践时间,将计算机在企业中的应用和专业课教学的中知识相结合,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知识,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以便能在企业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二是加强学科基础知识教学。学科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因此,要加强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和教师要加强学风建设,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学习学科基础知识,使学科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三是明确专业方向。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要确定专业的方向,专业方向的明确能够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知识。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更深层次的专业课程,再配合其他的学科知识,保证学生符合企业管理的要求。人才培养和人才定位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4加强教学实践的改革

大部分的毕业生在毕业后要经过两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够适应岗位。为了让毕业生尽快地适应岗位,学校要加强教学实践的改革,这样才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加强教学实践的改革要从三方面进行。一是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强化案例教学。对于企业管理专业课程进行全面规划,然后对课节进行详细划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计划。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有目的地选择设计具有一定目的描述企业中发生的客观事件并含有一个或几个解决方案的案例。通过教师对案例的分析和讲解,使学生对企业发生的事件和解决方法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于企业管理专业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毕业之后能够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有一定的企业管理事件的处理经验。二是聘请具有专业知识的专家或者当地优秀的企业家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这些讲座要注重对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对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管理中的情况有着清晰的认知,为学生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问题提供参考。三是教学课程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学校中的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等,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另一部分是在课外进行企业调查等,组织学生在假期中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使他们在企业中切身体验企业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5整合教学课程内容,改革考评形式

整合教学课程内容是指对企业管理专业涉及的课程进行全面的整合,去掉一些不重要的课程或压缩一些课程的课时,增加另一些课程的课时,例如:高等数学这门课程,是大学的基础教育课程,对于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高数的知识在就业以后很少用到或者基本用不到,可以进行课程的缩减,同时增加经济数学课程,使企业管理专业知识能够更加合理。在教学中,使用新的教学体系,或者教师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构建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整合理论性相对较强的课程,增加学生实际操作模块,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外,在保证理论知识能够全部教给学生的基础上,对理论课时进行压缩,减少理论课程占用的时间,按照学生自身的定位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增加操作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例如:增加商品采购管理实践操作,对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拓宽,加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考评的改革要在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的基础上增加其他的考核项目,例如实践成绩考核、平时作业考核等,使用综合测评的方式进行考核,把理论考试的成绩、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按照比例进行结合,这样的考评能够使教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更深的了解,制订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方案,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而这些可以作为企业人才选择的依据,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结语

企业管理专业课程的改革要根据学生在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对课程进行全面的整合,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学校和企业的协同教育合作模式能够使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着提升,为企业和社会培养符合要求的企业管理专业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郭婕.企业管理专业课程的有效教学改革策略探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7(2).

[2]安景文,刘颖.高校企业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才智,2014(31).

企业管理学专业范文3

大型案例,即哈佛式的综合案例的教学方法,首先:在上课之前老师把案例分发给学生,学生仔细研读,将问题确定。其次:分析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比较不同的方案。根据案例中公司的目标,提出行动的建议。综合案例便于学生透彻理解战略管理工作中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巩固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建立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案例教学能否使学生获益,除了教师的引导外,更大程度是依赖于学生本身的素质。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有针对性地使用教学案例。

对于MBA学员,在入学之前已经有很好的理论和实践功底,教学的内容和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学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在继续深入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侧重采用大型案例教学。本科生没有管理理论知识和管理实践经验,对案例的理解分析是肤浅的。因此教师应将主流的战略管理理论体系传授给学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战略管理实践,形成正确的战略观,以及进一步的学习深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理论,可以侧重采用课堂引导案例和课堂讨论案例。

使学生透彻理解战略管理工作中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巩固对本课程知识点的深入理解与逻辑联系,在整个课程结束时,引入两到三次大案例教学。对于专科生,根据他们的特点,教学目标更应适当降低,着重是基本概念、理论的掌握,而不是深入地理解及创造性运用。案例式教学侧重采用课堂引导案例和课堂讨论案例。案例教学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元因素生动的表现出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

二、模拟教学

通过模拟企业的整体经营过程,让学员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制定战略决策、市场及产品决策、生产决策、营销决策、财务决策,体验企业的经营决策过程,从而掌握制定决策的方法,远离决策陷阱和误区,达到提高学员决策能力的目的。因此,模拟教学方法能训练学生全面、灵活地运用企业管理的知识和方法,在复杂的经营环境中,面对竞争对手,正确制定决策来达到自己的战略目标。可以根据教学条件,适时引进一些教学软件作为辅助教学。例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在吸收了IBM公司的“企业竞争模拟”设计思想、功能特点的基础上设计的创新模拟软件。

三、实地参观与调研

因为模拟教学所使用的模拟软件有着非常严格的假设条件,与真实的市场环境还有较大的差距。所以应该加强实践体验。第一,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企业或安排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不断开拓学生的眼界。学生在调查前,先明确调查问题,调查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边访问调查、边写调查报告。回来后组织课堂讨论,分享实践成果,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增强学习热情。第二,把企业管理人员请进课堂,定期给学生举办专题讲座,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生活实践经验给学生讲《企业战略管理》中的有关问题,提高了学生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

四、总结

企业管理学专业范文4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其一,高职院校现有教师多数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他们的理论知识功底都较强,但缺少相应的实践工作经验,与企业单位的联系也较少,缺乏对行业、职业一定的了解,现场教学的指导能力和教育能力不强,距“双师型”教师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其二,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的职教体系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中尚未形成,产教结合的教育模式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部分单位不愿意接收教师参加顶岗实践。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基地大多名存实亡,培养工作困难重重。其三,一部分教师认为,创业教育仅是就业指导部门和学生工作范围的事情,与自己上课没有太多的联系,而且开展创业教育需要太大的精力投入且风险大,因此影响创业教育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任课教师开展创业教育的素质不高,能力不强。   二、校企合作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渠道是多元的,为了促进职教事业发展,许多高职院校探索并实施了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多种模式,主要有四种:第一种,以教师为发展基点的“自我反思”模式。这种模式,在当前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教学工作量超负荷以及当前职称评定、津贴分配等制度的情况下,这种模式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的问题;第二种,以学校为发展舞台的“校本培训”模式。由于高职院校自身资源十分有限,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实践能力欠缺的现状,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双师型”教师存在着与企业实际相脱节的问题;第三种,以高校为发展平台的“基地培训”模式。这种“基地培训”模式,学校短期封闭式的培训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效果还有待观察;第四种,以企业为发展载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学校通过与企业联姻,校企双方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综合来看,第四种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向企业提供智力和人力的支持,在专业技术人才使用方面建立共享机制;专业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科研、营销、服务等活动,及时掌握企业最新技术,增强了生产实践和科研能力,同时又能把生产实践紧密嵌入教学过程中。因此,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多元培养渠道中,校企合作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   三、加强“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专业教师脱产到合作企业学习或挂职。创业教育教师的能力同样需要在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中逐渐培养起来,离开了实践,创业教师的能力难以养成和保持。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安排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的生产服务一线学习或挂职,使专业教师寻求创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加强创业学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真实性与实用性。创业教育不仅包括企业的开创,更重要的是相继而来的生存、成长、扩张与成熟。了解掌握与之相对应的系统知识与实践经验,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创业成功的信心。同时,专业教师通过在合作企业的学习或挂职,可以全面掌握企业发展的新观念、新知识、新信息,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弥补课本知识与校内专业技能训练的相对滞后性,有助于专业教师真正锻炼技术实践能力,有效提高“双师素质”。   (二)专业教师业余时间到合作企业进行观摩或实践。专业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和带领学生到合作企业实习的机会到企业进行观摩或实践。通过观摩实践,专业教师可以了解企业所需人才在专业技能水平、知识结构上的要求,从而可以对所在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实验室和教学改革提出建议,使学生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教师也可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请教工程技术人员,积累教学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还可以作为今后教学的案例、课程设计或在校内实训基地实训时的题目、毕业设计时的课题,这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创立了有效的培养平台。   (三)专业教师参与合作企业的科研课题及项目。就高职教育自身的发展而言,建立与企业的合作关系非常重要,因此,产学研结合成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高职院校可以组织专业教师与企业进行课题研究、项目开发等方面的合作,教师可以在学与用的结合中取得横向的科研成果,学校用自己的科研力量和技术设备为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通过科研课题研究、技术项目应用推广的形式,使专业教师始终处于行业实用技术的前沿,提高了专业教师科研水平和技术能力,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   (四)学校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考核与评价制度作为教学活动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调节、控制、导向、决策的功能。学校需要为创业教师的创业教育实践提供良好的舆论导向和氛围,尽力让每一个创业教师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善于创新。同时,建立督导制度,形成创业教育教学工作责任机制,比如通过建立不定期的听课制度和抽查教案制度,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通过学生评教、学院评教、专家评教的形式,全面、公正地评价创业教育教师的创业教学工作,对优秀的“双师型”创业教育教师给予适当奖励,与职务晋升、工资与福利待遇等方面挂钩。   四、结语   正如教育家斯滕豪斯所说“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堂的发展”,要实施工商管理专业高职学生的创业教育,就应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把选拔与培养创业教育的“双师型”师资提到重要日程上来,不仅从战略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而且从实践层面把此项工作做扎实。只有这样,教师素质的提高才能开创出又一新天地,现有的创业教育才能产生更大的效果。 #p#分页标题#e#

企业管理学专业范文5

“洛桑模式”是洛桑管理学院在长期的酒店专业教学培养体系中形成的教学模式,是国际酒店管理教育培养模式的优秀代表,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国际性酒店高等教育院校。相较于传统的教学培养模式,“洛桑模式”在酒店管理教学方面更加注重“产学结合”,即所学理论与所用技能完全融合。教学过程紧密关注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市场更新,真正做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脱轨,使教学体系完全适应学生特点和酒店需要,把洛桑模式的教育理念融入实际教学过程中去。在课程体系方面,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会在学生入学之后安排一个为期18周的酒店基本功训练。每周学习一个课题内容,从清洁技能培训到直接面对客人进行服务,每个环节都紧密连接,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理论知识,熟练技能操作。通过这些训练,让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能够更加理解酒店工作的核心和灵魂,这也是身为酒店职业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在理论知识、教材选择以及实训课程上都有着极其严格的标准和培养体系,尤其是课程内容与师资力量力求与国际接轨,不管是理论教师还是实训教师都需要适时回到酒店中去及时补充自己的行业知识。学院的教师均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行业经验,只要是教授课程的教师,都需要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酒店实践能力,发现酒店市场和日常运营中出现的新问题,将行业信息和市场需要及时更新到师生课堂,满足师生课堂和行业需要。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来说,教师进入教室,再从教室进入酒店学习调研,最后将行业信息带回师生课堂,使课堂的专业教学始终与行业接轨,教师的教学不会脱离行业经验的实践,学生不是只会所谓的理论说教,也保持了“洛桑模式”的长久生命力。

二、洛桑模式的培养特点

洛桑模式在酒店管理教育教学上具有严格标准,要求学生将课堂理论实际运用到顶岗实习中去,每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都要外出到酒店岗位进行实践操作,以便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理论。洛桑管理学院建校以来,在培育优秀酒店管理人才方面卓越成效。学校在招生方面要求极为严格,秉承严进严出的原则,十分注重学生的学术素质。学校的招生简章明确要求:申请入学者一要有中学毕业证书;二要有在酒店或旅馆连续工作1年的证明(在申请人亲属开办的酒或旅馆实习的证明无效)。洛桑模式的教学特色重点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是理论知识课堂与实操技能培训相结合。无论是本科学位学习,还是酒店从业人员的短期进修学习,学校都严格按照课程培养体系来安排课堂学时和理论内容。此外,教育教学由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学校来共同运作,教育模式完整,形成有利于教学发展的社会支撑体系。洛桑模式重视理论教育和实践培训,是洛桑模式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上最突出的特点,也正是因为洛桑模式课程体系对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重视,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养成职业责任感,使学生在实习和参加工作时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

三、洛桑模式对我国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启示

随着我国酒店业的迅速发展,高星级酒店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快速发展的酒店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与酒店专业教学的滞后性日趋显著,在这种情况下,酒店运作需要专业院校借鉴优秀的教学模式来培养更为优秀的管理人才。国际上较为著名的酒店管理教学模式以瑞士的洛桑模式和美国的康奈尔模式为典型代表,这两所学校在专业设置、师资培养和使用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方面与我国国内很多高校酒店管理专业非常相似,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致力于通过规模化的本科教育培养出高水平运作能力的酒店高级管理人才,教学目标和教育方式对我国酒店管理的专业教育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一)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培养模式需要与酒店行业对接,借鉴洛桑模式改进我国酒店专业教学的培养模式是当前教学的重中之重。高校的酒店专业人才培养应紧密围绕酒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办学,在吸收世界各国知名酒店管理应用型大学先进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以学生自身特点为基础,结合市场和社会实际情况,在学生培养、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及学生职业意识等方面进行改革,不断探索高校专业培养模式。如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注重突出实践教学的内容,通过构建“1+2+X”培养模式(所谓“1+2+X”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4年本科理论教学在3年内完成,用1年左右(X)的时间完成学生实习,实现由理论到实践再到就业平滑过渡的一种独立学院培养方式),实行独立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三三”策略,即以“强化专业技能、突出外语能力、提升人文素养”为重要内容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和工学结合突出学院办学与行业需要、学院资源和行业资源、学院培养与企业培养“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注重实践课堂应用

中瑞酒店管理学院坚持培养学生的职业热情,将理论知识培养、实践技能完善等方面高度结合。经过10年的建设与发展,中瑞酒店管理学院已经成为国内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典范,在符合实际课程设置、自主编写教材、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以及师资队伍和独特的校园文化等方面形成了国内酒店管理专业突出代表模式——“中瑞模式”。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在构建课程体系方面,理论课堂和实践学习都不能忽略。理论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在实践课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形成基础知识、理论教育和实训课堂完全结合的全方位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可以邀请行业专家进入课堂,课程设置中引入参观式教学,客房、餐饮、酒水、茶艺、前厅系统等课程注重实际操作能力训练,强化学生了解产业动态和学术前沿。

(三)建立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基于市场和社会需求为目标导向的院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基本要义是强调学校与企业充分利用对方的优势资源进行多方位合作,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此外,建立校企合作能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及时见习理论知识。在校企合作方面,国内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校企合作机制比较完善的院校以中瑞酒店管理学院和桂林旅游学院为代表。中瑞酒店管理学院和桂林旅游学院校企合作方面积极探索,建立校外实习和就业基地,积极与国内外高星级酒店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签订实习就业协议。

(四)培养职业意识

洛桑人才培养模式告诉我们,为学生开拓眼界,寻找高价值的资源是培养“职业自豪感”的重要方式。这样既能使学生对本专业的课程和自身未来的职业生涯更有信心,也可以实现学校企业双赢的局面。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将职业意识培养放入专业教学课程体系构成中,使学生在进入酒店工作岗位后能正确认识职业本身,而不是因为对职业认知的偏差,对酒店业失去信心。职业意识长期缺失会使酒店人员流动性增加,高质量服务难以维持。桂林旅游学院在培养学生职业意识方面,借鉴洛桑管理学院的办学培养理念,系统完整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意识,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树立起酒店人应有的职业意识。

(五)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酒店行业的高速发展不仅要求学生具有高素质从业水平,更要求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能够有所提高。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需要熟知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服务行业的教师更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成熟的技能操作。学生对职业认知来自两方面,一是日常的耳闻,二是师生之间的课堂学习,甚至来说,师生课堂对同学的认知来说会更加重要,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平对学生职业认知的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教师要完善自己的理论素养,也要深入行业提升自己的酒店从业经验,教师通过提高酒店专业理论素养和行业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来增加师生课堂讲授的权威性,促使学生正确认知酒店行业,正确认识酒店管理,真正做好一个酒店人。中瑞酒店管理学院在教师培养方面学习国内外高校的教学模式,积极与优秀的教师和从业人员交流学习,提升教师水平和学校教学质量,不断充实和完善自身的专业结构和能力结构。师资队伍要紧跟社会和市场发展需要,加强教师的实践技能训练,学生初期的所有专业课程知识完全有赖于教师的课堂讲解,教师的专业认知会直接影响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况下,教师教学水平是否有所提高和长进以及教师专业水平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工作之后的职业生涯。完善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于高校的专业教学和学生的技能素质至关重要,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实践实训水平,改变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长期以来在实践教学方面的问题。此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形式、多渠道地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将教学内容科学地、创造性地传授给学生,要注重课堂学生的积极参与,启迪学生思维,推动他们进步。

四、结语

企业管理学专业范文6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重要性;保障机制

当前物流行业的发展势头强劲,但时常见到物流企业的招工困境,同时高职毕业生却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难题,表面上来说是物流专业的学生经验或能力不足,不能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但本质上来说,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存在着许多问题,所以,妥善地解决此类问题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整个物流行业长远健康发展的前提。

一、物流管理专业推进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一)可以完善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案

从当前国内高校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现状来看,许多高校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设置缺乏必要的市场研究,制定的培养目标与教学质量也难以在将来满足物流企业的用人需求。所以高校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必须以物流企业的用人需求为目标,甚至可以邀请企业来一同探讨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这样才可以为物流企业培养技能对口的人才,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二)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学生可以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也增强自身的知识应用能力,同时学生也可以更早地去了解物流行业岗位对员工的要求,提前在学校培养自己的技能,提升自身适应企业岗位的能力。并且,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也可以给学生提前树立一个正确的择业观,加深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评估,避免就业时出来眼高手低的情况。对于那些施行顶岗学习的院校,可以将学生的实习与就业进行一体化连接。

(三)可以提升企业的生命力

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人才的贡献,能够招募优秀的人才是每家企业的目标。当前对于许多企业来说,校园招聘已成为了企业充实自身人力资源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校园招聘是否真的可以为企业招募年轻的人才还要取决企业的选拔体制,当前短时间的面试并不能保证一定可以筛选出最适合企业的人才,无形之中就给企业招聘带来了潜在的风险。然而,通过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可以为学生了解企业搭建一个平台,企业也可以更加全面地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增强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势。

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设计

(一)确定教学方针和目标

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应当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高等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提供教育服务,它面对的对象是学生,应当以满足学生为中心的相关方的要求作为重点,这里的相关方含义广泛,包括学生、家长或企业等。因此高校与企业的合作首先必须对学生或相关方的需求进行清晰的界定,随后的教学规划或是培养方案的制定才可有的放矢。教学方针反映的是教学实践的宗旨与方向,它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学校的教学理念和企业的经营策略,它需要满足学生和相关方的教育需要,并且不断改善自身的教学体系。校企结合的目标是旨在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性,应当紧紧围绕学生的基本技能与核心竞争力来制定,并最终达成一个行之有效的目标体系。

(二)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的方式和方法直接决定着校企合作的教学质量,根据教学场所的不同,教学手段的不同应用可以将教学方法分为课堂、现场教学和顶岗实践三个模式。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老师可以将物流企业的管理资料作为讲解的素材,并且可以邀请有实践管理经理的企业员工来到课堂,为他们讲解企业的管理流程与理念,这样就可以将高校老师擅长的理论与企业的实践经验进行有效的结合。在进行现场教学时,可以应用学徒制的方式来每位学生指定一名老师或是企业员工来在学习物流企业的管理相关知识,同时加以应用制度,便于学生全面熟实悉企业的管理流程,加深他们对于理论的理解。在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并且具有一定的践能力后,再进行顶岗实践,增强教学效果。

(三)科学建设实训基地

对于校企在合作教学过程中,实践基地建设是一个非常核心的任务点。在仓储、运输、配送等管理岗位中,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以及核心能力,因此,在物流管理实践过程中更可以得出就业岗位与管理职能的密切关系。在实践过程中,合作企业的选择并不是唯一的,首要满足的应该是学生的实践教学需求。单单从行业市场来定论,制造业、零售业、第三方物流业都应该在企业的考虑范围之类。在此前提下,校企所合作的企业应该与高校的实践教学达到一定标准的相关度,也就是具有典型性。就投资的主体,实践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投资方式,首先是学校投资,其次是企业投入,最后是校企共同投资。但是在现实情况下,高校自身的资源具有局限性,所以更可能的会选择企业投资以及共同投资这两种投资方式。企业生产经营系统中若包含了基地(企业的物流系统),则就要全面考虑在保证了企业本身运营基础上,还要完成合作教学的任务,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怎样去协调教学与运营关系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了。但是有一个大致的解决方案就是以合作教学的具体手段和方法为切入点。

三、完善保障机制

(一)完善法律保障机制

根据当前的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到,现在我国针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这方面所建立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而且从立场考虑,企业为了自身利益会缺乏积极主动性。这样的情况出现,就需要要将这方面的法律体系完善,并且通过法律规定的条款来对校企合作进行制约,如有违反将会受到法律审判。除此之外,还需要在法律中明确企业与学校或者学生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其在实施过程中受到法律保障。

(二)完善合作管理机制

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其顺利开展工作,需要不断建立相关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出现的问题对管理方法进行改善。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这其中包括在校企合作当中教育工作的管理以及专业委员会的管理、在进行校企合作后相关合同协议的管理、在校外进行教育培训的基地以及方法的管理、学生校外实习章程以及教师在企业进行实践活动章程等等一系列制度。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可以味校企合作提供更好的保障,并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和实施。

(三)完善沟通反馈机制

在进行合作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时常保持交流沟通,所以需要建立专门的沟通机制,在沟通机构中需要安排专门的负责人,这样可以更好地保证双方都可以快速掌握所有信息。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合作教学进行评价,这也是为了可以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所提出的一项措施。这项工作在实施时需要建立专门的评价小组,根据教学的内容、形式和目的等等建立评价指标,并定期进行教学评价,这也是为了保证校企合作的教学质量。与此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关的反馈机构,实时对教学评价进行反映。

(四)寻找利益共赢点

校企合作之后效果逐渐显露出来,不过该计划虽然给高校的学生提供了实践学习环境和实习机会,但是它给企业并没有带来太大的利益。我们根据调查数据对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要想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效益需要从两点进行考虑:首先可以让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也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服务咨询,或者是对企业的员工进行专业的培训;第二点就是高效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可以直接到企业上班,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水平。通常情况下,物流企业比较倾向于第二点,而高校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就可以对其进行相关规划,比如说让学生在企业完成短期见习等实践活动,并提供实习机会,这样就可以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到目前为止学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很大的漏洞,那就是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只学习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操作。而校企合作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还使得双方都互利共赢。不过校企合作还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并且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定制度,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双方的沟通交流,使校企合作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英.物流管理专业深度校企合作的路径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4):170,171,31.

[2]杨洪,郝燕.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物流技术.2015(4):211-213.

[3]刘利猛.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研究:以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物流技术.2015(17):309-311.

[4]李瑾.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3(1):54,55,66.

[5]李庆满,吕赞.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市场.2011(10):6-8,11.

企业管理学专业范文7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FCM)有时候也叫做“颠倒课堂”或“反转课堂”,人们对其定义有多种描述,并不完全是统一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含义是指将传统的教学和学习过程进行颠倒。在上课前,学生按照自己的作息时间在家里或学校观看教师的教学视频,如果双方都有时间,并且都有技术条件,学生可以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在线交流,从而引导学生完成对理论概念和各个知识点的自主学习。在这种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过程就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探讨和互动的环节,而教室则成为了师生间互动的场所。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为课堂教学节省很多时间,利用这个时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参与实践和解决问题,同时可以和更多的学生直接进行沟通,帮助他们解答疑惑。学生之间通过相互讨论,可以帮助彼此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的运用

(一)缓解学生的挫败感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遇到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当这些难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给学生造成困扰的时候,此时学生最容易产生挫败感,产生挫败感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学生在课堂上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进度等。受挫败感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变低,学习没有激情,长期这样会导致学生成绩下滑,不利于学生学习。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有效的缓解了学生的挫败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的方式,使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及时得到解答,实现二次学习的效果。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帮助学生在课堂上绷紧的神经得到放松,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学生的挫败感。

(二)教学视频内容精确,重点突出

教学视频是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视频的时间不长,一般限定在15分钟以内,但视频的内容非常精确简练,突出重点,而且由于视频时间不长,学生很容易抽出时间去观看和进行多次的回放,并且在这短短的几分钟内学生能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显著提高,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

(三)课堂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

翻转课堂采用微视频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变得多元化,学生不但可以通过线上交流的方式向老师请教问题,而且由于课堂教师与学生互动时间的增加,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将自己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帮助他们答疑解惑。课堂及时反馈的特点,实现了综合式的学习,以及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这也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优势

(一)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中职院校一直都非常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希望他们能学得一技之长,能满足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所以要加强中职学生对企业管理的学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企业管理的效率,提高他们对企业管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具有丰富的、良好的企业管理知识水平。通过对企业管理的学习和对企业的实习实践,让学生提前体验就业的感受,对社会就业形势提前有所了解,以及将来自身的就业方向大概有个目标,从而帮助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能在就业市场上拥有一片发展自己的天地,能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企业创造利益,展现自己的价值,提高中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

(二)提高学生对企业的管理能力

企业管理学专业范文8

关键词:经济转型;经济建设;企业管理

1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中的管理工作也需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做出相应的改善。就企业的生产经营而言,企业的管理工作对其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企业在正确的管理方式下,可以实现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使得企业在进一步扩大生产方面有有效保证,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企业,需要将自身的管理工作不断进行强化,适应好经营转型,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在经济转型下企业管理意义

在经济转型这个大背景下,企业想要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就需要将自身的管理水平进行提高,把经济建设的相关工作和管理工作有效结合,完善企业的管理模式。企业想要完成经济建设这个发展目标,就需要将管理吗,模式进行创新,并不断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从而使得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在经济转型之前,企业采用的管理模式,大多是将国内经济建设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自身的发展。而就目前而言,这种管理模式已满足不了当代企业的需求,这就需要企业将管理模式和企业管理目标进行改善,加强管理模式和全球经济建设相联系。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对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时,不仅需要将发展模式向开放类型转换,还要向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方向转换,确保企业的长足发展。

3经济转型背景下央企管理经济建设的思路与对策分析

3.1发展思路讨论

面临经济转型的市场大背景,央企日常管理的重点内容就是对现有的资源配置状况实施不断创新与合理优化,从而为企业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立足于这一背景,对企业现有资源配置进行创新,等同于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具体来看:①应当转变自身的发展观念,将思想理念与企业日常运营内容当作是主要前提,确保两者可以切实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②应当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适当调整;企业应当结合社会市场实际情况,迎合市场需求,生产符合自身深层次发展的铲平,并在落实日常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改进与完善与之相关的服务与技术,从而实现统筹全局发展的重大目标,进而为企业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稳步提升企业日常运营的效益。③央企如果想要完成创新管理,就应当加强非金属性内容的日常管理工作,其中涉及企业组织结构、文化、流程以及众多管理体系等。同时,企业应当立足于日常经营管理的各方面流程,结合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实际情况落实全方位的管理工作,积极引入先进管理理念,以为企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思想指导。④认真落实各项管理工作,应当结合现有制度具备的指导性与规范性作业实施进一步强化,全面落实制度化创新工作,不断提高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质量与效率。不仅如此,作为央企日常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组织建设机构的整体水平也应当引起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需要结合不同职能部门实施科学规划,为企业日常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2有效对策

面对经济转型大背景,为切实提高企业管理经济建设的质量,各大央企应当加大科技投入,转变管理思想,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并不断创新与强化管理方式、方法,加快经济建设。具体来看,主要可采取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2.1转变经营理念,创新指导思想

企业管理经济建设工作,应当将创新思想理念当作是首要任务来抓;在思想理念不断创新与提升的基础上,企业自身管理与经济建设水平、质量才可以得到进一步增强与提升,才能够为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详细来看:①企业应当加大先进管理理念的引入,为企业日常经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获取提供可靠的理论思想指导;以央企为例来看,应当将科学发展观作为主要思想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加快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与转变,并以此为基础,稳步提高企业管理经济建设落实的质量。②企业应当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强化自身的风险意识与安全防控意识,确保能够更加从容面对企业日常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问题。③企业应当以创新指导思想为基础,依托企业现有管理与经济建设存在的机遇进行针对性的选择,确保企业可以在第一时间抢占市场先进,占据主导地位,赢得更大发展空间。④创新管理理念是各项管理工作顺利落实的基础,因此,作为央企日常管理工作的主体,管理人员在落实各项管理工作的时候应当始终坚持“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强化日常经营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从而在社会市场中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

3.2.2创新企业现有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是央企各项管理工作顺利落实的基础。央企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依托于企业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央企资源分配最大化的先决性条件及其合理性,取决于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构。而对于企业组织结构而言,具备如生产工艺、管理条件等不同类型的硬性因素,能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经营工作以及组织结构变化等。因此,如果想要实现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企业需要坚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迎合市场发展需求,对组织机构建设进行优化。不仅如此,还需要对企业现有经营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推行责任体系,建立健全完善的、合理的、科学的组织机构。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当不断引入先进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进一步推动管理技术的创新,推行业务外包、网络企业以及虚拟企业等多种类型的经营管理模式;一方面降低日常经营管理成本投入,另一方面也实现了经济效益最大化。

3.2.3健全管理制度

若是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或者规范,则企业极易面对资源大量浪费、财产损失、经营管理效率低等问题,从而阻碍企业的正常发展。因此,做好企业的制度规范工作,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管理工作。企业想要进行经济建设,就需要完善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制度包括企业重组、法人责任制等,可以有效将企业的元的主动性提高。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企业的管理制度需要企业具备创新的理念和创新的组织机构,从而使得企业的组织机构得到有效运行,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

3.2.4加强企业的检查监督

企业在将其管理制度健全之后,还需要对其执行情况认真进行检查监督,对违反制度的人员需要严格处理,对违章不改人员需要极力处理。只有企业内部的监督管理体制能够相互制衡,有效运转,企业的发展也可更加稳定。

3.2.5创新人才发展环境

作为企业创新的主体,人才还可以将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转变。由于企业发展的无形资产中就包括知识,且知识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和谐的发展环境。这就需要企业创新人才发展环境,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想要在经济转型这个大背景下实现企业的经济建设,就需要加强在组织机构、人才、监管方面的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邱京敏.基于网络经济背景下企业管理模式转型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1):282+284.

[2]李波,王林丽.转型时期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特征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8,26(09):72-76.

[3]左莉萍.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企业管理会计转型研究[J].纳税,2018,12(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