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意见和建议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培训意见和建议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培训意见和建议

培训意见和建议范文1

1研究对象与方法

在既往研究[3-7]的基础上,结合审稿实践中存在的热点问题,针对审稿行为相关因素设计问卷,内容涉及审稿人一般信息、审稿时间、审稿意见公开意向、稿件评估指标和对审稿利益冲突、学术不端的认知等。采用问卷星平台问卷,通过邮件向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参与《中华皮肤科杂志》审稿的257位专家发送调查通知,调查对象通过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填写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收集问卷,汇总结果。采用Excel和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计量资料(审稿时间数据)进行的正态性检验显示其呈非正态分布,因此,用Friedman检验分析不同类型稿件审理时间的差异,采用Mann-Whitney检验分析不同性别审稿人之间稿件审理时间的差异,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不同职称、学历、年龄组审稿人之间稿件审阅时间的差异。对于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两组间(不同性别)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多组间(不同职称、学历、年龄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人口学特征

共回收有效问卷215份,应答率为83.6%。除2位审稿人来自美国外,其他应答者分别来自全国26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男125人,女90人;以41~50岁者居多,占44.2%,其次是51~60岁(35.3%)、30~40岁(13.5%)、>60岁(7.0%),无<30岁者;70.7%的应答者具有正高级职称,27.0%具有副高级职称,中级职称者占2.3%;84.6%的应答者具有博士学历,9.3%具有硕士学历,6.0%具有本科学历。215位应答者中,62.3%为3种或以上的期刊审稿,30.2%为2~3种期刊审稿。

2.2审稿时效相关因素

(1)不同类型文章的审理时间。单篇研究性论文(183份有效答案)的审理用时为15min~30.5d(中位时间为3d);病例报告(194份)用时为5min~20d(中位时间为1.5d);综述论文(174份)用时为3min~30d(中位时间为3d)。综述和研究性论文的审理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P>0.05),但均显著高于病例报告的审理时间(χ2值分别为-1.04、1.30,均P<0.001)。不同性别(Z=-1.28,P>0.05)、年龄组(χ2=2.57,P>0.05)、学历(χ2=2.91,P>0.05)的审稿人审理1篇研究性论文的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不同职称审稿人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0,P<0.05),副高级职称审稿人所需时间多于正高级职称审稿人(Z=-2.70,P<0.01)。(2)审稿篇数。每月可以审阅1、2、3、≥4篇的审稿人比例分别为44.6%(96位)、32.6%(70位)、12.1%(26位)、10.7%(23位)。(3)审稿周期。91.6%(197位)的审稿人认为2周合适,8.4%(18位)认为不合适,部分审稿人提出3~4周可能更合适,原因主要是工作繁忙、常规工作与审稿有冲突,最好有弹性或缓冲时间。18位认为不合适的审稿人中,17位是正高级职称,17位为3种或以上期刊审稿。

2.3审稿质量相关因素

(1)审稿意见公开倾向。215位审稿人中,40.0%接受在纸刊上公开审稿意见,45.1%不接受,14.9%不确定;44.6%接受在期刊微信或网站上公开审稿意见,41.9%不接受,13.5%不确定。男性审稿人接受在纸刊和微信/网站上公开审稿意见的比例分别为51.2%和53.6%,均高于女性(24.4%和32.2%,χ2值分别为15.61、9.92,相应的P值分别<0.001、=0.007);但不同学历(χ2值分别为1.22、4.16)、职称(χ2值分别为2.83、3.15)或年龄组(χ2值分别为3.62、1.24)的审稿者对在纸刊、微信/网站上公开审稿意见的接受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具体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2)统计学审稿。仅有17.7%(38位)的审稿人胜任统计学审稿,82.3%(177位)的审稿人不能胜任。胜任统计学审稿的审稿人比例在不同性别(χ2=0.48,P>0.05)、年龄组(χ2=1.42,P>0.05)、职称(χ2=1.49,P>0.05)或学历(χ2=0.23,P>0.05)的审稿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审稿利益冲突。215位审稿人中,80.9%认为有必要签署利益冲突声明。潜在的利益冲突按照187位审稿人的认同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审稿人与作者之间有利益来往(81.3%)、审稿人曾接受过稿件中被研究药物的生产企业给予的资助(80.2%)、审稿人与稿件的作者在学术上是竞争关系(75.4%)、审稿人正在从事的研究与被审稿件涉及的研究类似(65.8%)、审稿人的文章在被审稿件中被引用(48.1%)。19.3%(36/187)的审稿人曾遇到潜在的审稿利益冲突;当遇到冲突时,86.0%(185/215)会选择回避审稿。(4)学术不端。7种学术不端行为中,按照215位审稿人的认同率由高到低依次是伪造数据(100.0%)、抄袭/剽窃数据(100.0%)、篡改数据(99.5%)、抄袭(98.6%)、重复发表(96.3%)、一稿多投(90.7%)、不当署名(84.6%)。可见,约10%的审稿人不认为一稿多投、不当署名是学术不端行为。在防范学术不端方面,审稿人普遍认同软件(96.3%)和检索文献(89.8%)两种途径;同时,还有审稿人提出以下方法:建立撤稿体系、公开撤稿稿件,建立黑名单和惩罚机制(5年内不接收黑名单作者稿件),要求作者单位监督(证明或承诺),出版后审查,审稿人仔细审核原始数据和图表,作者提供原始无法修改的数据证据,实验验证,坚持基本科学素养和学术操守底线,检查文章数据是否矛盾、过程是否支持收集的数据、文章与工作是否一致等。(5)审稿指标。关于需要审阅的指标,按照215位审稿人认同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99.1%,213位)、创新程度(97.7%,210位)、结论的证据是否充足(95.8%,206位)、是否存在学术不端(90.2%,194位)、文字表达(87.0%,187位)、图表质量(86.0%,185位)、医学伦理问题(82.3%,178位)、参考文献格式(52.6%,113位)。(6)审稿培训。215位审稿人中,69.8%希望接受审稿培训,其中女性审稿者较男性(77.8%比64.0%,χ2=4.69,P<0.05)、中级职称审稿者较副高级职称者和正高级职称者(100%vs.81.0%vs.64.5%,χ2=7.24,P<0.01)更希望接受培训,但不同学历(χ2=0.006,P>0.05)、年龄组(χ2=1.42,P>0.05)的审稿者之间审稿培训接受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在培训方式方面,选择邮件发送审稿规范/模板的人数最多,为56位(37.3%),其次是现场专家培训(32.0%,48位),然后是微信上传(17.3%,26位)、网站上传(10.0%,15位)审稿规范/模板,其他占3.3%(5位),包括专家现场培训+审稿模板。

3讨论

3.1审稿时间不是决定审稿周期的唯一因素,建议加强与审稿人的有效沟通,提高审稿时效

国内外大部分杂志包括《美国医学会杂志》(TheJournalofthe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JAMA)等的审稿周期在1个月以内[7-8],但有调查[3,9]显示,审阅1篇稿件的实际需要时间是2~4h;本次调查也显示,审阅1篇研究性论文和综述论文需要的中位时间均为3d,审阅1篇病例报告的中位时间仅为1.5d;而且不同性别、学历和年龄组的审稿人审阅1篇研究性论文所需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副高级职称审稿人的审稿时间显著多于正高级职称者。当问及审稿周期时,91.6%的审稿人认为2周(《中华皮肤科杂志》审稿系统中设定的周期)合适,仅有8.4%认为不合适。可见,2周对于审阅一般的稿件应该是足够的。但笔者对《中华皮肤科杂志》2018年实际的审稿周期进行统计发现,24.9%(64/257)的审稿人平均审稿周期>2周,11.7%的审稿人平均审稿周期>30天,最长为3个月。可见,审稿人报告的审稿时间与其实际审稿周期存在偏差。罗伟清[1]调查171篇稿件的同行评议时间,发现其中约30%的审理时间在两个月以上,最长近4个月。可见,审稿时间不是决定审稿周期的唯一因素,审稿周期远远超过审稿时间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大部分审稿人为多种杂志审稿[3],本调查中62.3%的审稿人为3种或以上的期刊审稿;认为审稿周期为2周不合适的18位审稿人中,17位为3种或以上的杂志审稿,当多种杂志的审稿任务重叠时,稿件的审回周期就无法保障;此外,多数审稿人身兼数职,审稿时间有限,导致审稿周期延长。编辑如何缓解上述的矛盾,提高稿件的审理时效?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加强与审稿者的有效沟通来实现,以下具体建议可供编辑同行参考。(1)保证审稿邀请有效,增加有效的审稿提醒。在审稿邀请函中,务必写明“如预计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审回,请及时告知或拒绝审稿”,一旦审稿人回信告知编辑可能无法按时审回,编辑可以及时更换审稿人,从而在源头上减少审稿延误的概率。尽管改进审稿邀请函会避免部分稿件的审稿延误,但还可能存在审稿流程开始后,审稿人因故无法及时审回稿件的情况。因此,编辑在发出审稿邀请后,仍应密切关注审稿进展,当接近审稿截止日期时,及时发送审稿提醒,务必请审稿人及时回复,在不能按时审回的情况下及时告知,当3日内没有收到回复时,可以电话通知,这样做是为了保证提醒有效,促使审稿人能在有限的审稿周期内审回稿件。实践中,《中华皮肤科杂志》经常收到审稿人“没有收到审稿邀请”的解释,而有效的审稿提醒可以避免这一技术性问题。同时,本次调查中多位审稿人提出在审稿中期增设审稿提醒,能防止某些审稿人因为繁忙忘记审稿。另外,只是收到回复是不够的,因为有的审稿人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继续拖延,要求其明确能否及时审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约束作用,使其尽快审稿,而且一旦其提出无法及时审回,编辑可以及时更换审稿人,避免审稿周期的无限延长。(2)主动了解审稿延误的原因,慎重“撤回审稿”。本次调查显示,不同审稿人之间的审稿时间差异较大,如研究性论文从15min至30d不等,病例报告与研究性论文或综述论文相比,所需的审稿时间有显著差异,副高级职称与正高级职称审稿者之间的审稿时间亦存在显著差异。可见,审稿时间随稿件类型和审稿人情况而不同,对于审稿周期,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根据文章类型以及审稿人的具体情况来分别约定[10]。但是,现实中编辑部难以动态了解审稿人的具体情况,所以,只能采用统一的审稿周期,当审稿人无法及时审回时,再考虑调整。当编辑发现审稿人超过约定的审稿周期仍然没有审回时,应该主动向审稿人了解情况,根据情况决定是否更换审稿人,而不是直接撤换审稿人。因为审稿延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是因为稿件本身难以审阅,那更换审稿人并不能缩短审稿周期,可能还会更长,而且还会浪费审稿人前期的努力,合理的做法应该是适当延长审稿周期,这样不但会提高审稿时效,编辑还会积累经验,对有类似情况的稿件适当调整审稿周期。(3)加强与潜在审稿人的沟通,扩充审稿人队伍。据报道,国外的医学期刊普遍拥有数量庞大的审稿队伍,如JAMA有约3000位审稿人,《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NEJM)有约2000位审稿人,一般每位审稿人每年平均审稿2~3篇[9]。既往调查和本次调查均显示国内医学期刊的审稿人数量远未及上述期刊[3-4,7],审稿人往往超负荷工作。编辑虽然有时知道审稿人已经有稿件在审,但是因为可选的审稿人有限,只能硬着头皮送审,增加了审稿延误的概率。因此,编辑应该把扩充审稿人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加强与潜在审稿人的沟通,尽可能使每个领域都有足够的审稿人备选。

3.2对争议较多的文章,建议尝试匿名公开审稿意见,提高审稿透明度

一般认为,公开审稿意见有助于提高审稿过程的透明度和评价稿件的标准,还可以帮助读者学习撰写高质量的文章和回复审稿意见,有益于其他专家学习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审稿人[11]。国外已有一些期刊尝试将审稿意见和作者回复等与稿件一并刊出,以此提高审稿的透明度和公开性[11-12]。国内一些学术期刊在否定性审稿意见难以决断的情况下,也尝试将审稿意见和作者的申辩同时刊登在正文前,亦有一些期刊采取在网络上公开评审过程或将论文和评审报告同时发表的做法,希望能够提高刊出后评价的准确性[1]。但事实上,目前国内相当一部分审稿人不接受公开个人信息。丁云秋等[3]的调查显示,同意将审稿人姓名与所审论文一并刊出者仅占17.8%(13位)。徐静等[5]发现59%的审稿人介意将自己的信息透露给作者。本次调查显示,分别有40.0%和44.6%的审稿人接受在纸刊和微信/网站上公开审稿意见,男性较女性接受公开意见的比例更高,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约14%的审稿人不确定是否公开意见,其理由包括担心作者的感受、影响公正性、无法权衡利弊、需要视具体意见的类型,公开对审稿意见的要求较高等,部分不确定者提出在匿名的情况下可以公开审稿意见。可见,部分审稿人介意将个人信息公开,但接受匿名公开审稿意见,尤其接受在微信/网站上公开。因此,对于争议较大的刊用稿件,建议在征得审稿人和作者同意后,尝试在期刊微信/网站上以匿名的方式随文公开审稿意见和作者回复,让读者了解稿件被接收的过程,从而全面、客观地评价稿件,提高审稿的透明度和公正性,还可以鼓励读者进一步对稿件进行刊出后评价,弥补前期审稿可能存在的偏差。

3.3明确审稿要求,重视统计学内容和学术不端行为的评审

有学者做过调查,在审稿人没有收到详细的审稿要求时,其审稿意见多不能表述对稿件的全面评价[13]。本次调查发现,分别有17.7%、13.0%和14.0%的审稿人认为不需要审阅稿件的医学伦理问题、文字表达和图表质量。但是,这3项内容在决定稿件质量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有的稿件最终可能因为不符合医学伦理原则而被退稿,文字表达质量过低会导致稿件表意不明,多次返修后可能仍然因达不到刊出要求而被退稿;图表质量差同样会严重影响稿件的质量,尤其对病例报告类文章而言,图片可能会影响诊断的正确性。朱大明[14]曾提出结构式审稿的概念,即针对研究性论文的结构组成要素,按照“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分析)—研究结论”的内在逻辑结构关系对论文进行评审。马英[15]调查发现国外医学期刊要求审稿人对稿件的题名、结构布局、图片、表格、参考文献、表达准确性等内容进行评价。可见,相当一部分审稿人对需要审阅的内容了解并不全面。因此,建议编辑明确告知审稿人审稿要求,最好在审稿单中列出需要审核的全部内容,让审稿人分项给出评审结果,从而使审稿视角更全面。关于统计学审稿,徐静等[5]调查发现多数审稿人会注意统计学方法的应用,其中表示非常注意、注意和不注意的审稿人分别占41.0%、54.1%、4.9%。但本次调查显示,仅有17.7%的审稿者可以胜任统计学审稿。既往也有研究显示最终给出统计学修改意见的审稿人仅占4%[16],而刊出的稿件仍存在诸多统计学方面的问题[17]。可见,普通审稿人,不论学历、职称如何,往往没有足够的能力对文章的统计学内容进行评审,但统计学方法和结果的对错常常对一篇文章的结论起决定性作用,在决定是否录用一篇研究性论文之前,期刊应该对其统计学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查。马英[15]调查发现国外医学期刊常采用两级审稿制,通过内容评审后可以接受的稿件再进入方法学评审阶段,在方法学评审中,由负责方法学和生物统计学的副编辑或顾问审稿人审理稿件的方法学与统计学内容,评审重点是研究设计、分析方法、结果的表达和解释。可见,国外期刊将方法学和统计学内容进行独立评审。国内既往调查和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部分审稿人也可以胜任统计学内容的审阅,因此笔者建议在审稿单中单独列出对统计学内容的评价,如果审稿者对统计内容给出了明确的优劣评价,编辑则不必因此另行送审,否则,请负责生物统计的编辑或审稿者对稿件的统计内容进行专门审阅,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审稿者资源,缩短审稿周期,同时,还可以避免在稿件中遗漏统计学问题。对于学术不端,陈钢等[4]调查发现审稿人对伪造、篡改数据的认知率为100%,一稿多投是82.67%,重复发表是86.67%,抄袭是97.33%,不当署名是41.33%。本调查显示,除了对伪造数据的认知率是100.0%,篡改数据下降为99.5%外,审稿人对其他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如抄袭/剽窃数据为100.0%,重复发表为96.3%,一稿多投为90.7%,对不当署名的认知率提高最多,由原来不到50%提高到84.6%。但是,还应该认识到,仍有部分审稿人不能全面认识学术不端,因此,建议在审稿单中单独列出对学术不端的评价项,同时把学术不端的几种具体形式全部列出,请审稿人分别评价是否存在这些不端行为,从而最大限度地防范学术不端。

3.4披露审稿利益冲突,减少审稿偏倚

出版过程中的利益冲突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因为其会影响文章的出版结果以及报告的质量,后者继而会影响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同行评议过程中的利益冲突主要分为经济性和非经济性(学术性)两种,如与受试药物公司之间有经济利益来往、自身正在从事的研究与所审稿件内容类似、与稿件作者存在学术竞争或合作关系等[18-19]。李晓[7]对《广东医学院学报》的89位专家进行调查发现,59.5%的专家在处理稿件过程中会带有人情因素。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审稿利益冲突的形式是多样的,近20%的审稿人曾遇到过潜在的审稿利益冲突,当遇到这种冲突时,14%的审稿人会选择继续审稿,但这种情况下的审稿结果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偏倚。为了防止审稿偏倚,世界医学编辑协会(WorldAssociationofMedicalEditors,WAME)和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nternationalCommitteeofMedicalJournalEditors,ICMJE)均提出了明确的建议,即要求审稿者向编辑披露利益冲突,当利益冲突可能影响对稿件的客观评判时回避审稿[18,20]。200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91种生物医学期刊中46%的期刊要求审稿人披露利益冲突[21];2009年对眼科杂志的调查则显示,60%的期刊要求审稿人披露利益冲突[22]。可见,相当一部分国外期刊已意识到审稿者披露利益冲突的重要性,并采取了必要的行动。但2018年徐思云等[23]对国内医学期刊的研究显示,20种中文期刊均没有要求审稿人披露利益冲突,20种英文期刊中仅有2种要求审稿人披露利益冲突。本研究对审稿者签署审稿利益冲突声明的倾向进行调查,发现80.9%的审稿者认为有必要签署。可见,多数审稿人也已意识到利益冲突对审稿的影响,认可披露利益冲突的必要性。因此,建议国内医学期刊尽快制定明确的政策,要求审稿者披露利益冲突,且当可能影响稿件客观评判的利益冲突存在时要求审稿者回避审稿,或者由编辑决定是否撤换审稿者。

3.5开展多形式的审稿培训,提高审稿者认知水平

本次调查显示,部分审稿者在审稿行为中存在多方面认知上的盲区,除了对评审指标、学术不端等认识不全面外,甚至对一些基本的审稿要求也不完全了解,如14.4%的被调查者不会根据研究方向改变而及时更新在审稿系统中的相关信息,20.5%的被调查者不会因为稿件与自身研究领域不符而拒审,0.9%的审稿者不会对所审稿件内容保密等。可见,部分审稿者对审稿规范的认知亟待提高,而审稿培训是提高审稿者认知水平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已有学者提出应当定期对审稿专家进行现场培训或在线培训[4],且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在审稿培训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收到良好的效果[24]。本次调查显示,近70%的审稿者希望接受审稿培训,且女性和低级职称的审稿者更希望接受培训;在培训形式方面,倾向于邮件发送审稿规范/模板者最多,其次是现场培训。建议编辑部定期开展多形式的审稿培训,如对每一位新纳入的审稿人通过邮件发送审稿规范/模板;每一年或半年对审稿过程进行总结,并向所有审稿人发送邮件告知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通过定稿会或编委会现场向审稿人宣传审稿规范等。

培训意见和建议范文2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政策分析

教师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的主体,是学校的支持与未来。教师团队的素质与学校人才的产出成正比。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巨大任务,就是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本文为了促进中职教师专业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与发展,专门梳理了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的政策,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1中职教师培训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教育发展,教师为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中职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技能的专业化与否以及教学质量的水平高低,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出口社会一线人才的素质。要想提高教师的能力水平以及中等职业教育水平,就要从教师的培训入手,通过对教师进行职业教育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认识,达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得以促进两种目的。

1.1注重教师的师德培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是为师之本,要先立德再树人。2018年,教育部和其他五部门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教师〔2018〕2号),提出了要以师德为先,将师德教育贯彻教师教育的整个过程,要把德育设置为教师培训课程的必修课。2015年,教育部了《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的通知,提出中职学校校长应树立以道德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为人师表,关爱教师与学生并尊重其人格。

1.2开展骨干教师的培训

骨干教师主导和辐射着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关于下达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3年度项目任务的通知》以及《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倡导加强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的建设,建议相关部门和学校能够重视对学校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同时,各地教育部门为打造一支具备高尚师德和精湛业务的教师队伍,纷纷在实施“名师工程”这一项目。

1.3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

为了提高社会对中职班主任工作的认识和社会地位,提高教师们对班班主任的职责地进一步了解。2010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0〕14号),提出:“要保障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的待遇,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的培训和班主任工作的科学研究,把班主任培训的经费列支在教师培训专项经费中。”

1.4加强教师入企、校企合作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应符合“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与企业行业合作,深入企业,获取相关专业的生产一线工作经验。为了不断更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2010年,教育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0〕14号)以及2011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11〕16号),文件提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必须建立健全教师定期实施企业实践的制度,必须认真履行教师对企业实践制度的职责。2013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提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据文件要求,重视教师的社会和专业实践,深化学校与企业的合作。201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10年)》(教师〔2016〕10号)、教育部和其他七个部门了《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的规定》的通知,指出有必要推进教师和企业人员双向交流合作,建立实现企业实践和企业人才兼职教学的规范机制,建议专业教师5年内不得在企业或生产服务的一线实践中执业不超过6个月;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师需要定期进行研究和调查。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指出学校和企业要协同对学生进行教育,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身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推荐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1.5加大校长专题研修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学校校长引导着学校和教师的发展。2015年的《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的通知提出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要积极参加校长培训和自主研修,以通知中的标准将自己打造成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管家和教育教学的专家。为加强中职学校校长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201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10年)》(教师〔2016〕10号)提出,要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新任的校长、知名校长、骨干校长进行两周以上的专题研修,培养其成为拥有专业且精湛的现代管理能力的教育家般的名校长。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身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实施校长国培计划,开展骨干校长培训和名校长研修。同时,为了使中等职业学校校长队伍的建设愈来愈强大,部分地区专门开展相关活动,比如2017年6月25日,2017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联席会议会在上海召开,会议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校长提供了沟通交流的平台。同年,广西启动了中等职业学校名校长培训计划,即校长领航工程。

1.6加大继续教育

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教育部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改进和实施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对中职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的监督管理。为提升教师的高素质专业化水平,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健全和落实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关于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通知》(教职成〔2000〕5号)于2000年颁布,它鼓励中等职业教师利用寒暑假期间进行硕士学位的攻读。2004年国务院七部委出台了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加强的相关意见,鼓励教师进行继续教育,鼓励中职教师攻读非全日制研究生,提高学业水平。2011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11〕16号)建议教师按国家要求完成所需教学学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岗位培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每年要累计360学时以上的培训时间。

2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政策的反思与建议

通过一系列政策的颁布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通过培训之后,其整体专业化素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在中职学校教师的培训上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培训的内容比较单一且不全面;第二,教师培训机会缺乏,且培训机会的分配不均匀;第三,部分教师对于培训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第四,县级及其以下的中职学校收到的关注度低,受训教师城乡差异大,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第五,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参与度不高,校企合作难以全方面实现。本文试图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重新思考这些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

2.1完善培训内容,健全培训机制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政策及其施行的过程表明,培训内容相对简单,主要是强调在师德和专业能力上,另外的比如安全教育和法律教育这块有些缺失。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中,要注意培训内容的全面性以及新颖性,使教师能够更加全面的发展。同时,要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坚持以教师为主体,了解教师的能力水平与需求,真正做到按需培训。培训结束后要做好回访工作,通过追踪工作,了解培训的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调整和优化培训内容。

2.2教师培训机会缺乏,且分配不均

目前很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未能得到参加职业教育的相关培训,很多教师想通过参加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养,但都没有机会,说明培训的机会很少。在我国现有的准入标准下,中职学校在扩大办学规模和大量引进人才的同时,存在有的教师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是存在专业能力是比较弱。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学校从企业聘请了一些技术人员为学生进行实操课的传授,这些技术人员专业能力高超,但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较为薄弱。因此,教师能力的不均衡性,是阻碍中职学校教师培训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教师能力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培训目标,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参训机会,切实地提高其自身的能力。

2.3建立奖励机制,提高培训参与度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仍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只要把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做好了则可,对于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以及政府和教育部门开展的活动未能予以关注。同时,由于中职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繁杂性以及招生工作竞争的激烈性,使得很多教师无暇顾及培训,因此对于培训的参与度不高。针对这一问题,应当把培训纳入考核中,建立奖励制度。通过建立制度,对积极参与培训的教师进行奖励,鼓励教师参加培训,提高培训参与度的。

2.4关注县级及其以下学校教师培训,减小城乡培训差距

由于地域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等因素,一些县级及其县级以下的中职学校教学设施较为落后,我国城乡中职教师的培训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很多时候地方教育部门较少关注其发展,一般来说,有一些培训名额都分配给重点学校的教师,县级以下的中职学校教师很缺乏培训机会,同时受训教师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在予以重视的同时,要建立城市引领、带动农村中职教育的发展的相关机制,促进和完善农村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相关部门要为其积极创造条件,打造一群农村职业教育的骨干教师和专业领头人,给予其到企业、高校、研究所,甚至国外学习的机会,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2.5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

培训意见和建议范文3

1护理品管圈实施的方法与步骤

为了进一步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提升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我院于2014年将品管圈管理引入了科室护理管理体系建设之中。为了做好此项工作,科室成立了护理品管圈管理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技术骨干组成,其职责与任务: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品管圈管理知识普及与宣传,开展品管圈专题培训;对科室护理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梳理,研究确立预防患者坠床、跌倒和呼吸机脱管护理的品管圈活动主题;组织座谈、交流,对圈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汇总;将文献报道与圈员意见、建议相结合,探讨确立意见、建议的落实;对护理品管圈工作质量与进展进行监督、考评。

2护理品管圈实施成果

2个护理品管圈经过半年运行,共提出护理改进意见197条,经品管圈管理领导小组研究、论证,采纳了其中的105条,包括改进管理的意见30条,改进护理工作方法和程序的意见75条。这些意见与建议被应用于管理与护理操作中后,经实践证明83条切实可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科室共计27名护理人员,实施前其对护理工作的职业认同感为85.19%,实施后为96.30%,实施品管圈管理后护理人员的职业认同感明显提升,实施品管圈管理后每一位参加品管圈活动的人员均提出了1条以上的意见、建议,部分护理人员在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建议实现了零突破,实施半年来护理人员对科室护理工作提出的意见、建议是近5年来的总合;科室将防跌倒、坠床和防呼吸机脱管等几项品管圈活动主题取得的成功经验积极并列入科研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品管圈管理实施前123例患者对护理工作质量满意率为86.99%,实施后128例患者对护理工作质量满意率为97.66%,有显著提高。

3护理品管圈实施中的经验体会

3.1护理品管圈实践经验

科室在将品管圈引入护理实践的同时,在组织上加强了对品管圈工作的全程监管,科室将加入品管圈活动和提供合理化建议作为个人年度考核的量化评分内容,此举措进一步激发了护理人员参加此项活动的积极性,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发挥,大家积极进言献策,创下了科室进言献策的最高记录。品管圈活动使护理管理实现了由以物为中心的传统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转变[4],量化考核调动起了护理人员参与的积极主动性。护理人员的合理化建议得到了科室认可,并被应用到科室护理管理与护理实践操作中,个人价值得到了体现和肯定,职业荣誉感得到了增强,护理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大幅提升。护理品管圈管理实践活动使得既往影响护理质量提升的一些瓶颈问题得到了解决,护理质量在许多方面出现了质的飞跃,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也在服务方式、方法的改进中不断提高,护理品管圈实施后患者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满意度较实施前大幅提升。护理品管圈的实施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促进了科室护理科研的开展。

3.2护理品管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3.2.1由于护理人员长期受按部就班工作模式的影响,在护理实践中缺乏质疑精神,对一些明知不对或不妥的问题不想改、不愿改、也不敢改,总以为以前多少年都这样干,大家都干顺手了,内心缺乏开拓创新的动力。因此,对于新方法的引入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在思想上尚缺乏革新意识。

3.2.2由于护理人员工作量大,平时忙于应付具体而繁杂的工作,学习时间相对不足,对新知识、新技术的了解与掌握相对较少,信息量掌握不够,导致其在品管圈实践中找不出问题,找不准问题,对发现的问题提不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3.2.3活动组织不够严密。品管圈作为一种以自觉、自愿为原则的活动方式,圈长主要由圈里的所有成员共同商讨决定,圈长管理经验不足,具体表现为:对活动主题的实施缺乏一个严密、完整的计划,导致资料收集不够完整详细;活动缺乏严密规划,常常发生活动与工作冲突的现象,影响活动正常开展。

3.2.4人员结构不合理。品管圈活动要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圈员在实施中需要进行选题设计、查阅文献及收集整理数据资料,实施相关的干预措施,并运用简单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措施的可靠性进行论证,其对人员的素质有着一定的要求[5]。由于品管圈的人员组成形式以自愿报名、自行组合为主的组圈形式,因此,人员的年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搭配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合理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品管圈工作效能的发挥。

3.2.5主题活动内容的选择缺乏创新性。护理人员平时忙于应付具体工作,平时靠着惯性工作,对工作中的问题缺乏深入思考。因此,在品管圈活动主题的选择方面常常显得无从下手,选出的主题对科室工作缺乏指导意义或者缺乏新意。

3.3对提高护理品管圈活动质量的几点体会

护理品管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兴趣活动小组,其活动主题主要围绕护理工作而展开,其提出对护理问题的改进意见将会涉及到科室护理工作的整体运行,因此,科室必须对其进行宏观管理,做好组织与协调工作。①做好品管圈活动的宣传与培训工作,要让科室护理人员熟悉和了解护理品管圈在护理实践活动中的意义、实施方法与步骤,提高护理人员对品管圈的认知。加大对护理人员科研意识和敬业精神的培养,使其以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去审视和思考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培养独立自主的判断、思考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提高护理人员选题能力。②将品管圈主题与科室科研立项相结合,将品管圈活动主题作为科室科研立项的储备库,经过品管圈活动论证与实践验证的主题可优先进入科室科研立项,以此来激发护理人员参与品管圈的积极性。开展课题设计与实施方面的专题培训,提高品管圈工作效能。③科室应对品管圈活动的主题进行审核,对品管圈主题活动中提出关于护理操作与管理方面的改进意见,在经过科室审核后方可实施,以确保护理质量安全。④科室要将品管圈活动纳入个人量化考核,实行加分制,即按照参加、提建议条数及采纳条数,列入科室科研立项等情况进行加分,在激发护理人员参与积极行动的同时,使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发挥。⑤在尊重个人选择的前提下,积极优化品管圈人员结构,实现人员能力、经验及知识层次等方面的合理组合,提高品管圈的活力、创造力与效率。⑥科室要为品管圈提供好支持与保障工作,提供活动场所,合理进行人员工作调整,以确保活动有序开展。

4总结

护理品管圈活动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将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汇聚成了一股革新的强大力量,不仅解决许多影响护理工作质量的瓶颈问题[6],更重要的是随着品管圈活动的开展,一种具有医护特色、与社会同步发展的群体文化正在医疗机构中萌生,这种内生性的意识激发起广大医护人员的聪明才智和管理热情[7]。护理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强化,实现了护士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对护理质量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国内医疗机构而言,品管圈活动尚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需要完善和解决的问题[3],只有在实践中对其进行不断完善,才能使品管圈真正成为促进医疗质量提升的有力手段。

作者:赵颖 巩建丽 单位:宝鸡市高新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袁琦,黄燕.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低年资护士的护理理论水平[J].护理研究,2010,24(19):1761-1762.

[2]牟宝华,祝志梅,葛孟华.品管圈活动在本院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4):286-288.

[3]卢芳燕,江南,赵锐?.推行护理品管圈活动的困难因素调查及对策[J].护理与康复,2011,10(8):664-666.

[4]许晨耘,柯雅娟,陈茹妹,等.品管圈活动在手术病理标本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20-23.

[5]林郁清,史定妹.护理品管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院管理论坛,2014,31(10):51-52.

培训意见和建议范文4

关键词: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

为进一步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国家领导人提出“对易发生重特大事故的行业领域采取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推动安全生产关口前移”,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16年10月,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着力解决安全生产领域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安委办[2016]11号),为双重预防机制工作的开展提出工作思路、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2017年3月,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和《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协调小组印发了《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基本方法》(征求意见稿),指导双重预防机制工作的开展。构建“双重预防机制”这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1双重预防机制的定义

双重预防机制是指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种手段相结合的生产安全事故预防工作机制,是企业能够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前提条件。风险分级管控:是对所有的危险源(风险点)结合潜在的危害因素、可能造成的后果和现有的管控措施、安全设施设备、装备,采用安全评价法对危险源进行评价分级,按照分级情况分别进行管控;隐患排查治理是对隐患进行排查、消除或控制,将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分级管控相融合,形成闭环管理。

2供热企业建立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的目的

(1)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是落实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思想的重要体现。(2)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是有效防范遏制生产安全事故的关键途径。(3)构建风险分级管控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是要从源头斩断危险的传递链条,形成风险辨识管控在前、隐患排查治理在后的“两道防线”。(4)构建风险分级管控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是供热企业发展的需要。3供热企业双重预防机制体系建设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的相关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及时排查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在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基本方法(征求意见稿)》以后,国家及省、市相继出台一系列相关文件及政策,如:《工贸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南(试用版)》《工贸企业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实施指南(试用版)》等,为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4供热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主要内容(1)建立危险源清单,确定危险源。(2)根据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导致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现有的安全措施、设施设备、装备等,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辨识、风险评价,并进行分级。(3)根据风险分级情况,绘制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和安全风险警示牌。(4)根据分级情况分别制定管控制度,明确管控措施;对较大以上风险的危险源必须制定针对性的管控措施,明确管控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并定期进行风险辨识和评估,确保风险处于可控状态。(5)根据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价过程,对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进行补充和完善。(6)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和设施设备点检制度和要求,细化完善各类隐患排查治理台账表格。(7)制定隐患排查治理清单、设施设备点检标准。(8)制作岗位风险岗位告知卡、手册等,方便职工学习和使用。5供热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过程的几点建议(1)建立危险源清单,在确定危险源时要全方位、全过程地辨识生产作业过程、设施设备、作业环境、作业活动和管理体系中存在的安全风险。供热企业要结合公司的工作实际情况,主要从设施设备和作业活动方面进行确定,其他因素暂不作考虑。对于办公场所、食堂、以及车辆等危险源建议不列入清单内。(2)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辨识+风险评价,建议供热企业首先要确定前提条件(设施设备能正常运行;人员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能正确进行各项操作),同时采取加强安全教育培训,设施设备点检等措施确保前提条件成立后,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辨识+风险评价。(3)进行风险分级管控时,要明确管控制度,管控措施,明确具体管控责任人,将安全责任层层落实;针对二级以上风险点需要从技术、管理、培训教育、个体防护、应急处置、消防等方面重新制定管控措施,同时明确管控措施和管控责任人。建议每隔一段时间对二级以上的风险重新进行风险辨识和评价,确保风险始终处于可控范围内,若处于不可控状态,表明管控措施存在缺陷,需重新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4)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建议根据危险源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价的过程,对所有涉及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进一步细化完善,确保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价后,能对危险源准确地进行分级。(5)建议细化完善隐患排查表和设施设备点检表,方便日常检查使用,提高检查效率,以保证设施设备能正常运行。(6)建议结合各岗位操作规程,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应注意的安全事项以及应急处置措施、应急救急措施等制作安全知识手册、卡片,方便职工携带、学习和操作使用。(7)建议在各重点部位、重点场所等醒目位置制作并悬挂安全风险公告栏和告知牌,明确风险点名称、位置,风险等级,风险管控部门和责任人,危险因素,事故诱因,安全防范措施,应急处置措施,安全警示标志和应急电话,以时刻提醒作业人员,同时方便处置紧急突发情况。(8)建议通过自动化手段,加强对重点部位、重点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9)建议通过对生产车间进行颜色管理、区域标示、设施设备及运行状态标示、风险标示、安全标志标识标示等,进行标准化区域划分,规范生产,实现厂区可视化管理。(10)建议供热企业要结合供热工作季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对安全风险进行动态管理,采用科学方法进行评估与分级,建立安全风险与事故隐患信息管理系统,重点关注较大以上风险和隐患,采取工程、技术、管理等措施有效管控风险和治理隐患。构建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持续改进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推进事故预防工作科学化、智能化,切实提高防范和遏制事故的能力和水平。供热企业要建立适合企业的双重预防体系,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引领,以岗位安全风险及防控措施、应急处置方法等为重点,加强班组建设,让基层作业人员能熟知岗位操作规程、工作流程、岗位风险、管控措施及应急处置措施,全面提高班组作业人员应急处置能力和抢险抢修能力,做到安全风险有效管控;同时实行全员参与,让每位员工都清楚自己工作岗位存在的风险、风险管控方法和隐患排查治理方法,通过持续长效地运行双重预防机制,切实提高供热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参考文献[1]李兵,姚明林.仿流水PID算法在供热站循环泵控制中的应用[J].应用能源技术,2016(5):28-32.摘要:供热企业建立适合企业的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从源头上管控风险,将防范关口前移,是防范遏制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的有效手段。本文重点针对供热企业如何合理地开展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提出几点意见。关键词: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为进一步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国家领导人提出“对易发生重特大事故的行业领域采取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推动安全生产关口前移”,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16年10月,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着力解决安全生产领域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安委办[2016]11号),为双重预防机制工作的开展提出工作思路、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2017年3月,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和《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协调小组印发了《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基本方法》(征求意见稿),指导双重预防机制工作的开展。构建“双重预防机制”这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1双重预防机制的定义双重预防机制是指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种手段相结合的生产安全事故预防工作机制,是企业能够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前提条件。风险分级管控:是对所有的危险源(风险点)结合潜在的危害因素、可能造成的后果和现有的管控措施、安全设施设备、装备,采用安全评价法对危险源进行评价分级,按照分级情况分别进行管控;隐患排查治理是对隐患进行排查、消除或控制,将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分级管控相融合,形成闭环管理。2供热企业建立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的目的(1)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是落实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思想的重要体现。(2)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是有效防范遏制生产安全事故的关键途径。(3)构建风险分级管控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是要从源头斩断危险的传递链条,形成风险辨识管控在前、隐患排查治理在后的“两道防线”。(4)构建风险分级管控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是供热企业发展的需要。

3供热企业双重预防机制体系建设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的相关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及时排查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在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基本方法(征求意见稿)》以后,国家及省、市相继出台一系列相关文件及政策,如:《工贸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南(试用版)》《工贸企业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实施指南(试用版)》等,为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4供热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主要内容

(1)建立危险源清单,确定危险源。(2)根据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导致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现有的安全措施、设施设备、装备等,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辨识、风险评价,并进行分级。(3)根据风险分级情况,绘制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和安全风险警示牌。(4)根据分级情况分别制定管控制度,明确管控措施;对较大以上风险的危险源必须制定针对性的管控措施,明确管控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并定期进行风险辨识和评估,确保风险处于可控状态。(5)根据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价过程,对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进行补充和完善。(6)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和设施设备点检制度和要求,细化完善各类隐患排查治理台账表格。(7)制定隐患排查治理清单、设施设备点检标准。(8)制作岗位风险岗位告知卡、手册等,方便职工学习和使用。

5供热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过程的几点建议

(1)建立危险源清单,在确定危险源时要全方位、全过程地辨识生产作业过程、设施设备、作业环境、作业活动和管理体系中存在的安全风险。供热企业要结合公司的工作实际情况,主要从设施设备和作业活动方面进行确定,其他因素暂不作考虑。对于办公场所、食堂、以及车辆等危险源建议不列入清单内。(2)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辨识+风险评价,建议供热企业首先要确定前提条件(设施设备能正常运行;人员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能正确进行各项操作),同时采取加强安全教育培训,设施设备点检等措施确保前提条件成立后,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辨识+风险评价。(3)进行风险分级管控时,要明确管控制度,管控措施,明确具体管控责任人,将安全责任层层落实;针对二级以上风险点需要从技术、管理、培训教育、个体防护、应急处置、消防等方面重新制定管控措施,同时明确管控措施和管控责任人。建议每隔一段时间对二级以上的风险重新进行风险辨识和评价,确保风险始终处于可控范围内,若处于不可控状态,表明管控措施存在缺陷,需重新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4)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建议根据危险源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价的过程,对所有涉及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进一步细化完善,确保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价后,能对危险源准确地进行分级。(5)建议细化完善隐患排查表和设施设备点检表,方便日常检查使用,提高检查效率,以保证设施设备能正常运行。(6)建议结合各岗位操作规程,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应注意的安全事项以及应急处置措施、应急救急措施等制作安全知识手册、卡片,方便职工携带、学习和操作使用。(7)建议在各重点部位、重点场所等醒目位置制作并悬挂安全风险公告栏和告知牌,明确风险点名称、位置,风险等级,风险管控部门和责任人,危险因素,事故诱因,安全防范措施,应急处置措施,安全警示标志和应急电话,以时刻提醒作业人员,同时方便处置紧急突发情况。(8)建议通过自动化手段,加强对重点部位、重点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9)建议通过对生产车间进行颜色管理、区域标示、设施设备及运行状态标示、风险标示、安全标志标识标示等,进行标准化区域划分,规范生产,实现厂区可视化管理。(10)建议供热企业要结合供热工作季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对安全风险进行动态管理,采用科学方法进行评估与分级,建立安全风险与事故隐患信息管理系统,重点关注较大以上风险和隐患,采取工程、技术、管理等措施有效管控风险和治理隐患。构建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持续改进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推进事故预防工作科学化、智能化,切实提高防范和遏制事故的能力和水平。供热企业要建立适合企业的双重预防体系,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引领,以岗位安全风险及防控措施、应急处置方法等为重点,加强班组建设,让基层作业人员能熟知岗位操作规程、工作流程、岗位风险、管控措施及应急处置措施,全面提高班组作业人员应急处置能力和抢险抢修能力,做到安全风险有效管控;同时实行全员参与,让每位员工都清楚自己工作岗位存在的风险、风险管控方法和隐患排查治理方法,通过持续长效地运行双重预防机制,切实提高供热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培训意见和建议范文5

世博安保给我们留下的一条宝贵经验就是坚持“问题管理”,在不断探索和具体实践中查找不足,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现在,世博安保虽然已经结束,但交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各种各样新的问题会不断出现。为了保障道路交通的有序、安全、畅通,满足市民群众对交通越来越高的要求,上海公安交警总队组织全市交警开展“我站岗、我发现、我建议”活动,紧紧围绕排堵保畅、顽症治理、降压事故、道路交通设施排摸梳理等重点工作,立足一线执勤岗位,就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献计谏言活动,强化了全市交警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畅通了反馈问题的渠道,不断提升公安交通管理和服务水平。在推进“三我”活动中,交警总队重点抓了六个方面工作:

一、建立五项机制强力推进

围绕“三我”活动主题,在市公安局党委的指导关心下,交警总队精心组织,建立五大保障推进机制,构筑问题管理长效平台。

一是组织领导机制。这次活动,市公安局党委给予了有力的指导和极大的支撑:副市长、公安局长张学兵亲自关心,数次作出批示,全程指导活动推进,同时召开全局性大会强力推进;朱伟明副局长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深入一线调研,指导活动扎实推进。交警总队成立以总队长为组长,其他总队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为组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负责本次活动的组织、实施、督导和评奖工作,并制定了《上海交警系统开展“我站岗、我发现、我建议”主题活动实施意见》,做到部门、人员、要求、责任“四明确”。

二是滚动推进机制。在活动的重要时间节点,及时召开阶段性推进会,确保活动始终保持着有力的推进态势:2011年1月召开“2011年上海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会议”,动员部署“三我”活动;3月召开“我站岗、我发现、我建议”主题活动阶段推进会,部署持续深入推进“三我”活动;7月召开“我为城市安全献一计——‘我站岗、我发现、我建议’主题活动经验交流会”,回顾小结交警系统“三我”活动,表彰第一批提出优秀建议的民警,并将“三我”活动向全局进行推广。总队层面,坚持每两周召开一次推进会,及时通报活动开展情况,点评得失、交流经验、分析不足,并部署下阶段活动重点要求,确保活动始终强力推进。

三是定期通报机制。结合市局对各分(县)局目标管理考核的要求,总队定期汇总各单位建议上报、采纳、信息上报、录用以及推进措施、领导干部参与等情况,通过量化的方式每月通报,帮助各单位了解自身活动推进情况。同时,依托改版后的“上海交警队伍建设网”,总队开设了“三我”活动专栏网页,在政工简报和《交警画刊》上开设“我站岗、我发现、我建议”专辑,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及时各单位好的推进措施和活动中涌现的好做法,加强各单位、民警间的经验交流。活动开展以来,专栏网页共刊载基层活动信息1326条,总队编发活动专辑简报20余篇。

四是回复反馈机制。为了切实保护民警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总队建立了完备的回复反馈机制,明确对民警提出的建议,无论采纳与否,均要求做到“件件有回复”。为此,总队落实专人负责制,建立上报、流转、反馈流程,并明确各个环节的办结时间,确保民警的建议能够及时得到研究、落实和反馈。

五是培训练兵机制。为了尽快提高民警发现问题、研究对策的能力,帮助民警更准确地查找工作中的不足,提出合理化建议,总队大力开展了针对性岗位练兵培训。总队在交警警衔晋升培训班、警长培训班的培训科目中增加“路政设施管理”、“事故防控要点”、“勤务管理模式”等“三我”活动相关业务知识,帮助一线民警尽快提高专业技能;组织各单位开展“三我”活动优秀建议、典型案例收集工作,并由总队职能部门从操作性、优势特点、参考价值等方面进行专业点评,以汇编成册的形式发放给基层交警学习借鉴;组织支(大)队领导、中队干部、基层一线等各个层面的民警举行座谈会,相互交流活动体会;举行优秀建议现场介绍会,以ppt形式进行现场讲解,相互沟通,启发思路。

二、运用三种手段激发士气

为充分激发全市交警各单位和全体交警参与“三我”活动的热情,在队伍中积极营造主动查问题、找原因、提建议的氛围,总队灵活运用考核、评优、宣传等手段,有效引导活动扎实开展。

一是考核手段。为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三我”活动被纳入了市局对各分(县)局目标管理考核项目中。总队制定了详细的“三我”考核方案:考核方案以百分制计算,实行加分制与扣分制相结合;为了防止前松后紧情况,考核以累计方式进行,即根据活动开展以来相关项目数据累计值,赋予相应分值,最终考核结果以考核周期最后一个月得分为准;具体项目上,兼顾基础分和排名分,即完成一定量,得到一定分值,同时对19个支(大)队完成情况进行排名,分别给予一定的排名分。

二是评优手段。为有效推进“三我”活动,总队配套开展了“优秀建议”评选活动,分别设立“采纳奖”、“季度优秀建议奖”、“年度优秀建议奖”和“组织奖”等奖项。“采纳奖”对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被总队职能部门论证和采纳实施的,实行即事即奖;“季度优秀建议奖”每季度评出若干,由市局政治部或总队予以表彰通报;“年度优秀建议奖”年度评出若干,由市局政治部予以表彰通报。为了进一步扩大评选活动的影响力,“三我”活动还在2011年度全局性评比表彰活动中予以立项。此外,结合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市公安局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争创“平安卫士”主题实践活动,总队推荐了一批“三我”建议能手作为交警系统“平安先锋”,使他们能够在更高的平台、更大的舞台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宣传手段。在日常工作中,总队充分运用内部宣传平台和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社会宣传载体,加大对优秀建议和建议能手的宣传力度。例如,通过《政工简报》在队伍中先后推出了勤思巧变的闸北支队王登海、“3×3”工作法的闵行支队王磊、“勤观察、勤思考、勤论证”的长宁支队徐为等数名建议能手、达人。同时,依托社会媒体,总队对“三我”活动开展了全方位的宣传报道,2011年以来各类媒体共对“三我”活动开展报道50余次。如上视新闻综合频道《新闻夜线》以“交警站岗想点子,排堵保畅出创意”为标题,详细介绍了交警部门通过“三我”活动进一步完善交通管理、方便市民出行的情况;《新闻晚报》刊登了“停车后退40米,行车效率快3倍”一文,介绍了综合待行区排堵方法等,均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p#分页标题#e#

三、采取三条措施持续深化

在抓好“三我”活动常规推进的同时,总队主动自我加压,大力加强警种间联动和警民间互动,并在巩固“路政管理、事故防控、勤务管理”三方面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活动范围,努力实现对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和公安交警队伍建设的全覆盖。

一是开展警种联动。出于惯性思维,一线交警有时对交通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见惯不怪”。为此,总队在组织交警立足岗位查找问题的同时,主动跨前一步,充分借助外脑,积极开展警种间的联动,相互“找茬”。交警总队上门与治安总队进行沟通,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警种联动深化“我站岗、我发现、我建议”主题活动的通知》,发动派出所民警与交警互为对方献计谏言。派出所民警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以“道路交通组织和路政设施、道路交通管理、道路交通安全隐患”三方面为重点,注意发现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交警在路面执勤执法管理工作中,注意发现道路中拍车门乞讨、兜售物品、发放小广告、拉客招嫖、兜售淫秽物品、设摊赌博、流浪乞讨、发放小广告等问题。据统计,活动中,全市交通、治安民警互提公安管理合理化建议2000余条,同时针对顽症问题组织开展多警种集中专项整治行动100余次。

二是强化内外互动。“三我”活动是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是否搭准群众的脉搏,是否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为深入了解社情民意,结合2011年开展的“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全市交警坚持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一方面,通过警营开放活动,“面对面”与警风监督员、媒体记者代表、专业运输单位代表进行座谈交流,虚心接受各方意见和建议。其间,召开各类形式的座谈交流会365场次,收到群众提出的建议705条,采纳347条。另一方面,积极拓展网络阵地,通过2011年开通的“奔奔交警”林祁斌等十四名人民群众喜爱的“烈日交警”及2011年开通的“平安先锋”个人微博,“键对键”地通过微博了解和及时回应老百姓关注的交通热点问题,争取市民对交通管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去年以来,“烈日交警”及“平安卫士”共发帖5869条,拥有“粉丝”10121名,收到各类回复评论2万多条,在有效拉近交警与网民距离的同时,也真正了解到了群众的所思所想。

三是不断拓展深化。要保持交警“三我”活动在全局的领先地位,必须在进一步拓展深化上下功夫,要将“三我”活动从单纯涉及路面管理引向公安交警所有的业务管理和队伍建设工作。为此,总队提出了“三我”活动的“三个延伸”,即“参与对象由执勤民警向全体民警延伸,发现内容由一线道路向各个管理环节延伸,研究对策由传统方法向创新手段延伸”。全市交警系统各单位以回顾分析前阶段活动经验得失为基础,进一步开展教育引导,最大限度地发动全体民警参与活动,打牢队伍思想基础;完善“三我”活动各项激励保障机制,确保全市交警始终保持旺盛的激情和活力。全体交警抓住“发现、研究、解决”三个重点环节,不断拓宽发现问题的视角,持续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

四、主要工作成效

据统计,截至2011年10月,全市交警共提出交通管理类意见建议7021条,其中被总队职能部门论证后采纳1456条,各交警支(大)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行解决落实2603条。通过“三我”活动,既强化了民警“问题”管理的意识,也提升了交通管理的水平,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2011年以来,媒体上关于交警的正面宣传报道数量同比增加了10%以上,而交通类负面舆情较少。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队伍中问题管理的意识已经初步形成,“我要管”的氛围浓烈。无论是在岗中,还是在岗前、岗后,全市交警都能够以审视的眼光、找问题的态度,找不足、查原因、想对策,全市近7千名交警平均每人提出建议1条以上,基本做到了人人参与,这在以往的活动中是不多见的。通过活动,民警深刻地认识到,“问题管理”并不是对以往工作的否定,而是促进工作再上台阶的助推力。通过“三我”活动,创造性地开展管理工作在队伍中蔚然成风。如闸北交警支队的朱斌在路口指挥时,运用独创的指挥手势和执法语言,向过往的群众展现了交警人性化管理的艺术,被各大媒体广泛报道;宝山交警支队采用热门主题曲、“咆哮体”网络文体等流行元素,利用微博这种网友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抵制酒后驾车宣传,被众多网友赞“有创意”。

二是基层与机关、一线交警与业务部门之间相互沟通反馈的渠道已经打通。“三我”活动设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负责民警建议的收集、初审、传递、反馈,并对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在这项机制的保障下,一方面,一线民警的建议被逐层传递到上级部门后,业务部门能够及时、详尽地了解一线道路交通和基层队伍实际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上级专业部门将经过研究论证的意见反馈至民警后,能够有效地帮助民警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如2011年3月,由于气温逐渐转暖,很多民警提出绿化遮挡标志牌、信号灯问题,针对此类共性问题,总队路设处立即组织开展了全市性的排摸,并主动联系绿化部门及时开展治理;又如,在新配发的PDA使用过程中,民警遇到了一些使用方法、技巧上的问题,于是通过“三我”活动将意见、建议报了上来,对此,总队科技处在回复的过程中进行了详细讲解,使基层民警快速掌握了正确的使用方法,有力地推动了PDA的使用普及。

三是通过不断捉漏补缺,及时弥补了交通管理工作中的不足。活动中,全市交警立足管理人性化、科学化的原则,对标志标线、信号灯等路政设施开展全面的梳理排摸,及时排除影响交通有序、安全、畅通的隐患。据统计,活动以来,全市交警共排除交通安全隐患780余处,修复调整损坏和设置不合理的交通标志、标线1040余处。例如,金山交警支队在护校工作中发现辖区学校周边标线和交通设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在分局的支持下,争取了70万元的资金投入,对金山区118所学校周边的人行横道线、停车线等标志标线进行集中修复、增设和完善,受到了学校师生和家长们的欢迎;又如,宝山交警支队针对吴淞大桥南侧逸仙高架上口处车辆撞击隔离墩单车事故频发的情况,采取设置提前缓冲区域并增设反光柱的措施,有效遏制了此类事故的发生,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p#分页标题#e#

四是开拓进取,采取了很多创新性交通管理和队伍管理手段。全市交警从实际出发,在排堵保畅、降压事故和治理顽症等交通管理工作中,着眼于非工程性手段,提出并实施了很多好方法、好措施;在队伍管理中,勇于创新方法手段,着力于优化警力配置、规范程序和服务民警,提升队伍战斗力和凝聚力。例如,闸北交警支队支队长王登海针对共和新/临汾路通拥堵的情况,创造性地提出“综合待行区”排堵方法,通过“以时间换空间”,大大提高了路口通行能力,得到了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领导和外省市同行的充分肯定,总队在全市进行了试点推广;又如,虹警支队支队长杨叶盛,针对警力不足、“工学矛盾”、“战训脱节”等问题,积极探索战训合一的岗位练兵新机制,组建了一支排堵疏导、重点整治、应急处突的专门力量,并将岗位练兵、在职培训和专业技能普及等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挖掘了警力潜能,还平衡了战训关系,实现了“警力无增长改善”。

五、“三我”活动的有益启示

通过“三我”活动,全市交警有三点有益启示:启示一:民警队伍中蕴藏着无穷智慧和无限活力,需要充分激发和细心保护。在这次“三我”活动中,80%以上的建议是由普通民警提出的,其中很多具有针对性和合理性。有些建议虽然暂时不具备实施的条件,但对于改进和优化今后的工作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这说明,在民警队伍中不乏能手,只要尊重和保护民警的主创性,民警队伍就一定能迸发出无穷智慧和无限活力。启示二: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和问题管理,才能推动管理方法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全市交警按照“从交通出行者的角度查找发现问题,从精细化的角度论证分析问题,从人性化的角度落实改进措施”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增强了主动管理和为民服务意识,赢得了社会各界群众的认可和赞誉。因此,只要坚持“问题管理”,有想干事的激情,就能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工作,实现精细化的目标。启示三:“三我”活动引入多方合作机制,是警社合作、警种联动的一次绝佳实践。“三我”活动,涉及群众关注的实际问题,必须善于借用外力,为我所用。“三我”活动的成功,除了全市交警的积极参与外,警社合作、警种联动也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但使交警开拓了眼界和思路,也提高了管理效能。所以,“三我”活动既是提高管理能力的推动力,也是密切警民关系、加强警种联动的一次具体实践。

六、主要不足

一是将考核引入“三我”活动,在有效发挥激励导向作用的同时,出现了“唯考核”的负面倾向。“三我”活动纳入市局对各分(县)局目标管理考核项目后,各支(大)队建议被采纳情况直接关系到相关分(县)局的年底考核分值。因此,活动中出现了个别单位将一条建议拆分后上报,或者重复上报,甚至刻意弄虚作假的情况,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与“三我”活动的初衷背道而驰。二是民警对拾遗补缺等面上问题观察研究得多,在优化管理手段等方面前瞻性考虑仍显不足。从民警提出的建议来看,其中大部分属于路政设施方面,涉及队伍建设、“窗口”服务等内容的高质量建议很少;在涉及路政设施的建议中,大部分又属于涉及缺、漏、损坏或多余等情况,改进交通组织的建议较少。活动中虽然涌现了类似“综合待行区”等创新管理方法,但总体上看,民警的建议还停留在表面问题,缺乏深层次的思考。三是对道路上标志、标牌、信号灯等路政设施的常态性监管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和加强。虽然民警在活动中发现并解决了一批问题和不足,但媒体上还是出现了诸如信号灯转向、交通秩序混乱等涉及交通的负面报道。究其原因,交通是动态的,新的问题会不断出现,关键在于如何及时发现。增强民警个体的责任心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健全日常监管机制来确保新问题在第一时间里被发现和解决。

七、几点思考

一年来的“三我”活动取得了显而易见的实际成效,但道路交通环境是动态和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的问题将会不断地产生和出现,我们决不能固步自封,沾沾自喜。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张学兵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安部门降案发、保安全、保畅通、保民生的难度不会减小,只会更大;服务群众、服务经济、服务社会的任务不会减轻,只会更重;人民群众对安全、稳定社会环境的需求不会降低,只会更高。”通过“三我”的催化和助力,上海城市公安交通管理和公安交警队伍建设水平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如何实现新的自我突破与超越,将成为各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重点思考的问题。在此,笔者就持续保持良好工作态势,传承、固化宝贵经验,建立、完善“问题管理”长效常态工作机制,谈几点个人看法:

1.着力培养民警的工作责任心和“问题管理”的意识。“三我”活动之所以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警的工作责任心得到了强化,在岗位上始终带着找问题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工作。没有责任心,就会对眼前的问题视而不见、见而不查、查而不究。为此,必须把解决民警的意识问题和态度问题放在首要的位置。今后,在日常队伍管理工作中,要通过不间断、不定期、形式多样的教育,不断增强民警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民警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理想信念,积极倡导“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做”的精神。同时,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加强与民警的思想和工作交流,在思想上影响民警、在行动中带领民警,将责任感和使命感牢牢地根植在民警心中,落实在实际工作中。

2.建立常态化的内部上下沟通反馈机制。“三我”活动的一大成效是畅通了内部的沟通反馈渠道,民警的建议能够及时传递到专业部门,专业部门的意见也能够详尽地反馈至基层,两者相得益彰。活动虽然结束,但是基层与机关之间问题反映—研究—反馈的渠道必须坚持下去。参考现有的路政设施报修平台,依托公安内网,总队可以牵头建立“公安交警问题管理综合处理系统”,内容涵盖公安交通管理和交警队伍建设各个方面。全市民警可以在这个平台上,随时直接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总队应当建立由总队领导牵头、各个业务部门参加的专门工作小组,负责处理民警的意见建议,同时建立处理结果跟踪督导保障机制,确保民警意见能够及时得到研究和落实。#p#分页标题#e#

3.主动加强与社会各界、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和横向联动。通过“三我”活动我们认识到: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不能只依靠交警部门一家单打独斗,而要善于听取各方意见,利用多方力量。一方面,要找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了解广大交通参与者的需求。可以依托原有的公安“微博”、“五进”宣传、交通安全联席会议、警营开放等形式,定期向社会各界通报当前交通管理的重点工作,深入倾听市民群众的呼声和诉求,多方面拓宽问题收集的渠道,努力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研究和制定源头性、实质性的改革措施。另一方面,要解决实际问题,必须善于运用多方合力。特别是针对涉及多个部门、单靠交警一家难以解决的问题,交警应当主动寻求区委区府、公安分(县)局的支持,有效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加强与市政建设、道路养护、城管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强化多警种联动,打造多部门携手应急联动机制,在第一时间里消除交通顽症。

4.健全对路政设施、交通组织的常态化监管机制。在全警找问题的“三我”活动中,仍有个别路政设施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发生,说明现有的日常监管机制还有漏洞和不足。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况的不断变化,道路上的标志、标线、信号灯等路政设施以及交通组织或多或少总会出现一些缺损、不符合实际情况等问题,必须及时发现和调整补充,将隐患解决在初始阶段。因此,在研究交通管理优化措施、创新举措的同时,全市交警必须加强日常巡查的力度。要建立和完善支队(路政科)、中队二级巡查机制,明确责任人、巡查频率、巡查内容等具体要求,滚动式地对道路上的路政设施进行检查,并将检查情况登记在册备查,确保道路上出现的面上交通管理问题能够在第一时间内被发现和解决,各项交通设施始终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培训意见和建议范文6

1.1应编制上报工程项目分项预算方案

在编制工程项目分项预算方案前,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部门应当认真组织对预算项目的前期论证,合理确定各项经费需求。具体来讲,就是各级预算机构应会同事业部门及财务部门,根据批准的规划、计划,提出预算项目并逐项进行可行性论证,进而再根据相应的测算依据和测算办法计算出所需经费。分项预算建议方案在上报时还应附上以下文件资料:一是批准的项目立项文件复印件;二是装备、物资采购计划批准文件复印件;三是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任务和项目经费概算。

1.2下达工程项目预算控制指标

上级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部门收到工程项目分项预算建议方案后,应根据批准的分项预算控制指标,将控制指标连同对分项预算建议方案的审核意见,通知相关财务部门以及下达工程项目预算规划的预算管理委员会。

1.3编报工程项目预算方案

各工程项目单位和部门收到上一级预算部门下达的工程项目经费分项预算控制指标和对分项预算建议方案的审核意见后,在限定的工作日内,对分项预算建议方案进行调整,拟制经费分项预算方案,经本部门领导批准后,并报上级管理部门审批。

2实行严格的工程项目预算咨询制度

在工程项目预算管理过程中,需要许多与工程项目预算有关的专家、学者的参与,他们是工程项目预算管理成功与否的智力保证。因此,为提高工程项目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准确性,也应鼓励专家和优秀技术人员积极参与,集思广益。具体办法是:建立工程项目预算咨询机构,实行工程项目预算管理咨询制度,给工程项目预算管理制定提供必要的参谋与咨询。可将工程项目预算管理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知识的人组成咨询班子如咨询委员会,采取下任务、定课题的方式,促进工程项目咨询人员深入调查研究,收集信息,为加强工程项目预算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服务。一方面在制度上明确工程项目预算管理咨询机构的责任,要求其定期向有关职能部门提交工程项目预算管理的研究报告,并对如何加强工程项目预算管理提出建议,供职能部门和决策机构参考;另一方面,在制度上确立工程项目预算管理咨询机构在管理体系中的地位,规定无论是工程项目预算管理目标的确定、管理制度的确定,还是各项工程项目预算经费的审批和执行中的调整,职能部门和决策机构都必须主动征求咨询机构的意见。

3结语

培训意见和建议范文7

结合我镇实际,召开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第三次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审议人大政府工作报告、财政预决算报告、人大主席团工作报告以及镇民政工作报告,审议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事项,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等议案。为确保会议依法依规顺利举行,必须做好会前准备工作:

(一)规范会前的调查研究工作;

(二)规范人代会议程;

(三)规范会议程序。

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夯实监督工作

(一)研究和部署人大工作。按时召开主席团成员会议,全年召开主席团会议不得低于4次。同时还要确保每次主席团会议均有合理的会议议题及丰富的会议内容。

(二)坚持党委领导,加强人大监督力度。紧紧围绕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重大事项,发挥人大代表的监督作用,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大工作服从服务于党委中心工作,积极参与并集中审议决议当年各项经济工作的具体目标任务,有重点地听取镇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工作报告。就影响全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点工作加大监督力度。围绕全镇中心工作开展代表视察、调研活动,积极开展执法检查,配合上级人大视察、调研等有关活动。

(三)认真办理代表意见建议。以提高建议办理质量为重点,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围绕“满意率”“办成率”为中心,对代表提出的议案和建议进行整理分类,转政府相关部门按法定期限内给予答复及办理,对按时序进度还没有办到位的予以督办,确保人大代表在会议及评议中提出的建议有答复,有着落。

(四)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制度,热情接待人民群众来信来访,落实专兼职信访人员,职责明确,做好信访登记。加强信访分析,加大对重要信访件的调研、交办和督办力度,坚持公开、公正、效益原则,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三、开展联系代表活动,发挥代表作用

(一)强化代表工作,发挥代表作用。人大主席团加大对代表履职能力及法律法规的培训,不断改进和加强代表工作,强化代表的服务意识、带头意识,积极参与政府中心工作,在工作中发挥广大代表的积极作用,在年终组织代表对履职情况进行述职。

(二)为进一步发挥代表在闭会期间的积极作用,制定联系代表制度和代表小组活动方案。要求各代表小组分季度召开小组活动。

(三)规范“人大代表之家”阵地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代表活动。

1、高度重视与代表的联系,注重发挥人大代表的参政、议政能力。组织代表到人大代表之家接访群众,收集民意,对收集到的意见建议整理、分类、交办、并认真督察督办,全镇开展一次覆盖面广的人大代表“大走访活动”。

2、开展代表培训会。对镇、村两级人大代表进行学习培训,通过培训,明确工作职责,发挥代表作用,提高代表素质,增强代表们在人代会中及闭会期间理论水平和履职能力。

3、开展调研、视察活动。配合上级人大开展相关调研、视察活动;同时结合我镇实际,围绕我镇水厂、重点贫困村松林村等重点项目建设和广大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视察、人大代表慰问活动。

四、强化人大宣传工作

加强对人大宣传工作的重视,围绕人大工作开展调研,积极撰写人大制度理论研讨和调研文章,做好人大工作宣传,信息报送,做好“人大代表之家”阵地建设;积极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工作,以及代表先进事迹活动典型。

五、加强自身建设

注重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水平,推动人大工作不断创新发展。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质二是完善制度抓落实。对照县人大常委会的总体工作要求,紧密结合实际,完善落实各项制度。三是加强人大主席团成员联系代表,县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制度等,确认人大代表履行职责。四是加强人大队伍的勤政、廉政建设,切实增强党性观念、大局意识、服务理念,责任意识、民本意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工作热情,树立良好的代表形象,起好表率作用。

培训意见和建议范文8

1.1会员服务项目不丰富,会员优惠执行效果较差。

会员是超市的忠诚顾客,会员对超市的印象直接影响到超市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作为会员,顾客更希望从超市中得到更多的优惠商品,调查发现,扬州A超市卖场有高达82%持有会员卡的顾客认为他们作为会员并没有得到许多的优惠,可见扬州A超市卖场在会员优惠服务上并没有做到很完善,顾客并没有感觉到作为会员得到更多的优惠,这将直接影响到顾客对超市的满意度。

1.2卖场布局不合理,选购商品难度大,服务效率较低。

在“顾客意见调查反馈”问题调查中,发现顾客对扬州A超市卖场的意见集中体现为:卖场商品摆放无规则、商品主题不明显、价格牌标注混乱以及卖场整体氛围感觉压抑。首先,凌乱的商品摆放导致顾客在选购商品时很难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浪费了顾客宝贵的时间;其次,商品价格牌标注不对位致使顾客在选购商品时很难获得商品的准确信息,增加了顾客选购商品的难度,降低了超市销售作业效率;再者,压抑的卖场氛围破坏了顾客愉悦的购物心情,降低了顾客的购买欲望,也降低了顾客对超市良好的印象。

1.3售后服务范围窄,信息反馈不充分。

良好的信息反馈体系是零售卖场与顾客建立长久关系的有效机制,可以帮助超市了解到顾客对超市经营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在对扬州A超市卖场信息反馈问题的调查中发现,超市与顾客之间的互动很少。这就使得顾客对超市的意见与建议不能及时有效地反馈给超市,这明显是超市在售后信息收集和反馈制度上出现了问题,若此问题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势必会拉远超市与顾客之间的距离,降低顾客对超市的忠诚度,直接影响超市日后的发展。

1.4客户信息得不到充分利用,客户细分过于简单。

扬州A超市卖场简单地将客户划分为会员客户和普通客户,没有充分利用顾客的购买信息进行更深入的客户细分。对客户细分不深入,公司就无法根据不同的顾客需求或顾客等级提供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的服务。

2改进扬州A超市卖场客户关系管理现状的对策和建议

对策来源于问题,下面我们就针对扬州A超市卖场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2.1增加服务项目,完善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2.1.1会员服务改进措施。

针对会员并没感觉到获得太多优惠的问题:①多增加会员商品,让顾客可以经常看到和买到会员商品,这样会增加顾客作为会员的优越感,提升会员对超市的忠诚度与认同感。②超市可自定一个“会员日”,所有会员在会员日这一天都可以获得超市的更多优惠,给会员一种非常优惠的感觉。③利用会员卡信息在会员生日当天发送生日短信祝福,从而让会员感受到超市服务很周详。针对顾客享受会员价的海报商品与实际销售商品不相符的问题:①加强对DM海报商品真实度的内部监管与检查。②为顾客建立DM海报商品纠错平台,并有一定奖励。这样可以让顾客感觉到超市是值得信任的,同时也是超市对自身的一种考评。针对特价商品在特价期间出现空架现象的问题:①企业货品应准备充足,加强对仓储的监管,在发现相关产品不足时,及时组织订货,防止因商品缺货给顾客带来的困扰。②留下顾客联系方式,事后及时联系。这样会让顾客感觉到自己是被超市重视的,能大大提高会员顾客对超市的满意度。

2.1.2方便顾客选购改进措施。

针对超市导购人员不足且导购员服务态度差的问题:①增加优秀导购员数量,防止出现顾客在购物过程中碰到问题却找不到人员解决的情况。②对导购员进行岗前培训,岗中监督,岗后绩效考评。对导购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提高导购人员的服务水平;对导购人员进行岗中监督及时纠正他们不正确的地方,使他们更好地服务顾客;量化考评标准,实行有效的考评机制,可以让员工更加积极主动地解决顾客在购物过程中碰到的问题。针对购物环境不理想的问题:①对超市商品的陈列与摆放进行设计,调整超市商品摆放不合理的地方,尽可能地将关联商品摆放在一起,让顾客可以更加方便地找到自己想买的商品,节省顾客的时间。②更新完善硬件设施,做好对卖场音乐播放的选择。购物本身应该是一种快乐的消费,超市更应该为顾客营造快乐购物的氛围,卖场轻松愉快的购物环境会带给顾客好心情,同样也会提升卖场在顾客心中的印象。针对为顾客结账服务效率低的问题:①对收银员进行培训并定期进行考评。②设置快速结账口(针对超市高峰段提出的快速结账口)。让购物比较少的顾客可以快速结账,节省了顾客时间,也为超市提供了有序的结账环境,从而提高超市收银作业的效率。

2.1.3售后服务改进措施。

针对售后服务信息收集反馈制度不完善的问题:①定期选派调查员对卖场商品进行售后问卷调查,收集售后信息,可以让超市了解到什么样的产品更让顾客满意,及时收集到顾客对超市服务的建议,便于超市迅速调整卖场商品结构及服务水平。②定期随机抽选顾客开展茶话会,并赠送小礼品,以进行感情沟通。③建立与顾客交流的平台。超市可以购买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软件,建立网上信息互动平台,及时地与顾客进行互动,拉近超市与顾客的距离。

2.2全面收集客户信息,采用ABC分类法对客户进行分类,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生活中很多经济现象都符合“20/80”规律,超市的客户群体也符合“20/80”规律,即“关键的是少数,次要的是多数”。一般情况下,年购物总额占60%-70%的客户数量只占10%-20%,这类客户称为超市的重点客户,即A类客户;相反,年购物总额占10%-20%、客户数量却占60%-70%的这类客户称为超市的次要客户,即C类客户;年购物总额与客户数量比重都在20%左右的这类客户称为一般客户,即B类客户。对于A类重点客户,给予其足够重视并投入资金和资源,让他们享有最佳的客户待遇,如向其提供最周到完整的服务项目和最快的服务效率,针对各个客户的特点,建立客户服务档案,制定一对一的服务方案,满足其个性化需求;而对于数量最多,价值贡献额居中的B类客户,对他们进行及时的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和网上沟通等方式了解他们的消费动向,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改进,培养该类客户的部分向A类客户发展,成为超市的重点顾客,从而提高更大的利润贡献率;在超市客户群中数量较少、贡献价值最低的C类客户,对他们进行区分服务,对有潜力发展为B类客户的,超市可投入一定的资源并对他们进行开发,若没有发展潜力,超市可顺其自然,不必投入过多资源。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