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结业总结范例

培训结业总结

培训结业总结范文1

一、项目管理的主要特点

项目管理就是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以系统管理的方法,通过临时性、专门性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的计划、组织、协调和评估,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优化。项目管理的主要特点有:一是项目管理基于项目需要,把原组织中不同部门分管的工作整合,建立项目组织,依据责、权、利相结合原则,采取项目负责制。二是项目组织是一种临时性的柔性组织。它打破了传统的固定建制的组织形式,根据项目需要配备人员、划分职责范围、整合组织资源,项目结束,组织随之解体。三是项目管理本质上是一种目标管理,通过将组织总体目标或大的任务目标层层分解到具体的项目目标,使组织总体目标或高层次的战略目标具备可行性、操作性。四是项目管理是基于绩效评估的活动,重视对项目实施过程和结果的评估,按照权责利统一的原则,对项目承担主体进行奖惩。

二、项目管理在培训党校干部培训中的应用

兰州局集团公司党校近几年在干部培训中引入项目管理,强调人性化、标准化、精细化的管理和服务,及时回应学员诉求,调整培训安排,实现教、学、研、管有机结合,切实做到了按需培训、因需施教,提高了培训质量,并有效降低了培训成本。

(一)培训项目的启动

1.培训项目的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是整个培训活动的第一环节。培训的成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培训需求分析,它决定了培训能否瞄准正确的目标,能否设计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需求调研与分析就是广泛收集培训对象的需求信息并进行系统分析。近年来,我校大幅改进以前的培训需求模式,不仅细化了培训需求的内容,而且拓展了需求调研的层次,分别对学员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三个阶段进行调研,既包括学员学前综合需求情况或学员单项需求情况的调研,又包括学员综合培训效果、对组织的绩效及培训成本的调研,极大地提高了需求调研分析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培训项目的开发设计。进行培训项目的开发设计实际上就是确定培训的目标和策略,为培训的实施和评估提供依据。由于项目团队参与了培训需求的调研和分析,所以我校培训项目在开发设计过程中就能够更好的把学员需求结合起来。如针对干部培训需求规律及学员参与学习的特点,我校把拓展训练引进“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团干部培训班”和“青年人才骨干培训班”的培训中,提高了学员参与的热情和团队凝聚力的营造。3.培训项目的质量控制。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对培训的运行实时跟踪监督,严格执行培训计划,排除影响培训目标的不利因素,保障培训项目顺利实施。我校在实施培训项目管理过程中,项目负责人(教务科长)不断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控和校正,有力的保障了项目的有序进行;项目执行人(班主任)按照项目负责人的意见,化解项目风险,并及时收集学员意见建议,积极反馈,快速反应,保障每个学员的需求都能尽量满足、每个影响培训的因素都能尽量化解;另外就是项目进行过程中,项目组成员及时沟通学习,分析项目实施情况,分享经验,营造团队文化,保障培训质量和效果,保障培训项目的有序进行。

(二)培训项目的规划

1.培训项目组织的建立。建立培训项目组是培训项目规划的第一步。一个培训项目组至少包括项目负责人、班主任、教务工作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所有人员应分工明确,相互协作,这样才能确保组织运行顺畅有效。2.培训组织策略的设计。培训组织策略指有关培训内容应按何种形式组织、次序应如何排列以及具体培训活动应如何安排的策略。设计过程重点要围绕培训目标,确定培训内容的范围、知识深浅的程度及培训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培训内容的设计并非是简单地罗列几门课程,而要采用整体性思维科学安排培训各环节,尤其重视课外碎片时间的设计安排。一是重视开班、结业典礼。培训班开班与结业典礼活动是干部培训教学与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培训开班典礼又被称为“黄金半小时”,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战前总动员,直接关系到培训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培训的效果。开班典礼议程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阶段主办方领导讲话。该阶段主要是要体现主办方领导对培训班的重视程度,帮助学员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转变角色。第二阶段由班主任主持,着重介绍培训的目标,系统介绍培训班具体事宜,强调与学风建设相关的制度等,让学员尽可能全面了解培训班,做到心中有数。培训结业典礼不仅是培训的尾声,更是教学过程的延续。成功的结业典礼,会给整个培训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二是重视课前10分钟。统筹规划好每堂课前的10分钟,围绕某一主题,设计一系列活动,如诵读、表演、歌曲欣赏等,并由班主任负责组织实施。我校近两年在“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团干部培训班”和“青年人才骨干培训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培训过程中,把课前活动的主题安排“中国传统文化赏析”“经典诵读”“唱红色经典歌曲”等活动,创设了一种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员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注意力提高,以饱满的精神迎接接下来的正式学习。三是重视课前导言。课堂教学的导言如同戏剧的“引子”,影视的“序幕”。课前导言可由有经验的班主任完成,运用不同的方式引出授课主题。课前导言要凸显出授课教师的独特性,让学员对授课教师的话题高度关注,以达到先声夺人的教学氛围。四是重视课余活动。丰富的课余文化活动,可激发学员的创新意识、团结意识、团队意识。一方面可杜绝培训期间学员相互宴请的陋习,加强干部培训的学风建设,另一方面为学员搭建起更多的交流渠道,进一步增进学员间的友谊。3.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成人学习是探索和解决工作、生活难题,同时获得新的知识,掌握相关技能,转变思想观念的过程。近年来,我校尝试“2+1模式”即讲授式教学与体验式教学相结合,2小时由教师采用讲授式的方式授课,1小时由班主任围绕教师的授课主题组织开展体验式学习。体验式教学过程包括体验、研讨和点评三环节。体验环节是学员参与体验式教学并得到体验和感悟的重要环节。研讨环节是学员将参与体验式教学得到的体验和感悟梳理、总结、提升,并与所有参与者分享的重要环节。点评环节是体验式教学“画龙点睛”的重要环节。点评可先由学员互评,再由班主任点评。班主任在点评过程中深挖主题,引导学员同自己的工作实际相结合。4.学员管理的设计。学员管理是整个培训组织与实施的关键。如何做好学员管理工作,可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主办方主要领导要重视培训项目。领导在观念上的重视与支持,在执行中的参与和指导,对激发学员的行为表现非常重要。二是加强学员管理的制度建设。贯彻中组部印发《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进一步加强学员管理的规定》《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精神,结合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际,提出具体的要求,使学员管理做到有规可依。三是加强学员自我管理。学员管理中要合理运用考核激励措施。通过团队文化建设、设置奖惩机制等方式,由组织者管理学员转变为学员自己管理,将严格的学员管理规定真正“落地”。我校在主体培训班中,采用“学员分组、个人争优”的方式,将团队建设贯穿整个班级建设中,在培训结束时评选“优秀学员”。实践证明,培训中设置适度的内部竞争,可充分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

(三)培训项目的实施

1.建立积极有效的沟通机制。培训项目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人员较多,且实施阶段中难免出现无法预知的问题,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建立起积极有效的沟通机制,保证项目信息及时、正确的提取、收集、传播、存储以及最终进行处置,保证项目组内部的信息畅通。2.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任何一项培训计划都是经过深入调研、精心设计制定出来的。因此,项目参与者都必须坚持培训计划的严肃性,以确保培训效果,决不能因个别人的主观意见就随意更改培训计划。3.跟踪监控,及时调整。培训实施过程中,项目负责人要跟踪检查项目的执行情况,培训中期组织团队成员召开碰头会,互相反馈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以便及时发现与既定计划之间的偏差。一旦发生偏差,及时调整,使事态发展步入正常轨道。

(四)培训项目的总结

培训结业总结范文2

随着我校教学三项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模式逐步确立,传统的考试内容、方式、方法已难以适应新的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本课题通过对临床医学专科《内科学》课程考试模式进行改革,更好地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水平,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客观完整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避免一张考试卷定成绩的现状,减轻学生最终一次性考试的压力。进一步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引导教师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授课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授课方法,多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边学习,边复习,对重点内容强化掌握,加深记忆,提高学习成绩,降低不及格率,让学生真正听得懂、学得会、考得过。

二、研究意义和价值

通过加强学习过程的考核,客观完整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避免一张考试卷定成绩的现状,减轻学生最终考试的负担,把期末的考试压力转化为平时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努力学习和积累,相应降低学生作弊动机,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通过增加实践技能考核成绩,一是弥补《内科学》成绩无实训考核的缺陷,总成绩中实践技能强化培训成绩占一部分;二是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实习前实践技能强化培训,改变以往学生不重视培训过程,培训成绩用不上的状况,使学生认真对待整个实习前实践技能强化培训过程,促进学习实践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在整个实践技能强化培训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严谨、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为第三年的实习和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研究对象

以2011级临床医学专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该专业的《内科学》课程考试模式进行改革。将课堂提问、出勤、作业批改、期末考试、病历书写、实践技能考核等按一定比例纳入总成绩,变总结式考核为过程考核,改变原有一纸定成绩的考核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全面体现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水平。

四、研究内容

(一)编写《内科学习题集》

1.组织召开《内科学》任课教师座谈会,传达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征集建议、分配任务。

2.依据教学三项改革新修订教学大纲要求,依照教材《内科学》(第6版,主编雷寒,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相对应的《内科学习题集》,将《内科学》授课内容按照任课老师分段授课章节进行分配,每人负责所讲章节的习题编写工作,题型包括名次解释、判断题、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病例分析题,其中选择题分A1型题、A2型题、A3型题、A4型题、B1型题、X型题。学期初发给学生,学生边学习,边复习,内容重点与校内内科学考试及专升本考试相吻合,着重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内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内科学》多形式考核

采用多种形式考核,用综合成绩对学生进行评定。新的考试模式包括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10%),第三学期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病历书写(占总成绩的10%),实践技能考核(占总成绩的20%),第四学期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

1.平时考核: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进行,主要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课堂表现、作业批改等方面,百分制打分,优秀为90~100分,良好为70~80分,一般为40~60分,极差为≤30分。此项占总成绩的10%。

2.分阶段考试:《内科学》为两学期的课程,按教学计划在第三、第四学期各进行一次期末考试,统一时间安排,进行闭卷考试,学什么就考什么,不重复考,每学期考试成绩各占总成绩的30%。

3.病历书写:在第四学期开卷进行,讲完部分系统疾病后,规定时间,让学生写一份完整的大病历。此项占总成绩的10%。

4.实践技能考核:为将实践技能与专业课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了专业课后再体会一下实践操作,并为下一步的临床实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第四学期,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前实践技能强化培训,内容包括一般检查、头颈部检查、肺脏检查、心脏检查、腹部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心电图、心肺复苏八个项目,培训结束后,将考核成绩计入《内科学》总成绩。此项占总成绩的20%。

(三)流水式阅卷

改变传统的分班级阅卷方式,期末组织教师,按照题型分配,流水式阅卷,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成绩确定后及时上报。这样就能较好地避免个别教师在阅卷过程中徇私情和个别学生在阅卷环节中存在的侥幸心理。

五、结果分析

1.问卷调查结果分析。随机抽取2011级临床医学专科6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00份,收回问卷600份,通过对问卷调查内容进行分析,97.5%的同学认为目前的考试模式不能体现出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水平,需要进行改革;98.3%的同学认为现代教学应该是综合考试模式,包括平时考核、理论考试、实践考核等,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96.8%的同学认为目前的考试制度存在以下缺陷:一是考试单一,一次考试就决定成绩不合理,二是考试内容多是死记硬背书上的知识,不利于综合能力的发展,三是考试形式多为闭卷考试,不利于多方面能力的培养。97.6%的同学希望考试改革对他们的影响是能提高上课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改变一次考试定成绩的方式、注重平时能力的发展。

2.通过加强学习过程的考核,把期末的考试压力转化为平时的学习动力,增强了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变的有方向感,知道学什么了,并且边学习边复习,加深记忆,提高了学习成绩,降低了不及格率。据统计,2009级学生《内科学》结业考试的及格率是81.3%;2010级学生《内科学》结业考试的及格率是83.6%;2011级学生《内科学》结业考试的及格率是87.4%。

3.通过增加实践技能考核成绩,促使学生更加重视整个实践训练过程,练习双方扮演的就是医生和患者的角色,实践训练过程中,紧密联系理论知识,认真思考、认真练习、认真对待每一个操作项目,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据统计,2009级学生实践技能强化培训考核合格率为93.8%;2010级学生实践技能强化培训考核合格率为94.4%;2011级学生实践技能强化培训考核合格率为98.5%。

六、结论与展望

培训结业总结范文3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模式;互联网+

一、开展现代教育技术专题培训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

中国现在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尤其是高校教育更是重中之重,而高校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的更新与提高,培养高层次人才需要有适应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技术手段作为支撑。信息技术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改变着教育的形态[1],现代教育技术是顺应信息时代的需要,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2],新形势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课堂教学与课后学习中都积极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包括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多种教育教学手段。高校教师能否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专题培训对每个学校都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办好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如何提高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能力是当前各个高校必须加以重视和重点研究的问题。

二、中国学校的一些具体培训模式

当前,中国高校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都在积极开展相关培训和辅导工作,为教师创造更好的学习和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途径[3]。大部分高校在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方面是以工作坊、讲座、论坛、培训班等形式,以某个单一的技术内容为纲为教师进行培训,培训的组织形式多以教师自主报名参加为主、集中要求参加为辅开展工作。通过比较和分析,中国主要高校在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方面的做法,发现其培训内容都紧贴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方向,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极大地开拓了教师视野,为广大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培训的系统性、持续性和制定完善的培训体系方面还需加强,对教师的持续跟进还存在不足。

三、学校组织现代教育技术专题培训模式

西南科技大学自2016年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以来,积极探索适应中青年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模式,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为抓手,以青年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突破口,系统规划、逐步实施,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全方位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初步摸索出了一条既结合学校实际又能引导和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服务本科教学需求的“技术引领、实践指向、整体提升”新模式。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已经形成常态化,每学期开展2期培训班,以校内培训和外出学习提高相结合的形式,培训内容模块化,组织形式分为校内集中培训、特邀专家专题讲座与校外提高培训三个阶段。校内培训分为5次讲座进行,参训教师从信息化教学发展动态及概况、网络化学习平台资源利用、课堂演示文稿的设计制作与优化、数字化教学媒体材料加工等方面深入学习和了解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和发展方向;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做1-2次专题讲座,涉及当前高校最前沿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内容;优选和推荐在校内培训中成绩突出的中青年教师赴国内重点高校进行微课设计与制作专题学习,学习内容涵盖:(1)认识微课,微课如何影响“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活动[4];案例展示;(2)基于学生及课程特点如何有效设计微课,如何构建个人自主制作微课软硬件环境,设计制作微课演示,(3)参训教师自主设计、制作编辑微课等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针对学习时间碎片化、学习环境泛在化的优势,将教育学研究成果、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理论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探索形成深化理论学习和应用实践的“技术引领、实践指向、整体提升”三阶段LDP培训模式,一是引领(Lead),采用面对面培训,专家引导学习相关理论与技能学习;二是指向(Direc-tional),针对实际教学需求为指向,采用结构化控制学习流程,按周设计学习内容及实践操作,主要包括教学实践、同行探讨、专家点评、在线学习和教学反思;三是提升(Pro-mote),采用展示教学、专家诊断和教学沙龙相结合方式,主要任务是解决参训教师在理论学习、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持续改进和全面提升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四、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效果分析

近三年的培训工作以来,校内培训参训教师共计408人,其中307人达到结业条件,准予结业,校外培训参训教师共计112人,全部达到结业条件,准予结业。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参训教师系统、深入地学习了信息化教学的发展趋势,掌握了常用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以及结合各自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演练了演示文稿制作和微课课件的制作,为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培训完成之后,通过发放纸质问卷,调查反馈对培训各方面情况,问卷设置了对授课教师满意度调查、培训中的优劣调查、需要改进内容的调查、再培训的调查等内容。通过调查,授课教师方面普遍反映出授课内容还有需要提高的地方,可以适当增加新技术手段、实践环节等内容的讲解,引导学员更快掌握实际操作,适当减少理论知识的讲授时间。培训内容方面普遍反映,可以加强师生交流、加强培训者参与度,增加实际操作,可以请一些年轻获奖教师讲授实际经验,多以案例为线索讲授内容。对今后培训工作的期望中,教师普遍反映可以协调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关系,增设翻转课堂的内容,就如何提高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更高层次、更加深入的培训内容学习,多方面内容扩展的学习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演讲与口才、数据挖掘、摄影摄像、动画制作等)。

五、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经验和教训

首先,培训的形式和规模可以根据参训人员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在校内、校外培训的时间、方式、授课教师的选取等方面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其次,加强培训过程管理,严格培训的组织纪律,建立培训档案,跟踪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的各阶段效果;再次,根据学习效果,可在校外培训、参观学习、实践操作环节增加安排,集中引导学习、有持续性地深入研究;最后,可以在学校重点学科、优质课程中有选择性地资助1-2门课程进行微课设计制作,推出学校的优质微课资源,进行共享使用。通过系统的组织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在广度和深度上做到了面向全校教师,力争达到对中青年任课教师培训全覆盖,在培训内容上力求做到适应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需要,为参培教师开设了实用性的培训辅导内容,同时,又兼顾国内本科高校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上的新发展、新方向。

六、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展望

力争把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办成优质、高效、特色鲜明的系列培训。每学期开展1-2期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在校内开展不低于10学时的常规培训,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开设专题系列讲座,与国内外重点高校开展长期战略合作,推出特色鲜明的集中培训与研修学习,构建学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素材库、资源库以及“互联网+教师发展”的网络平台。

七、结语

通过校内培训让教师明白教学发展新动态以及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激发改进问题与不足的需求,并对改进问题与不足进行思考,形成初步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专家培训在问题解决与改进方面给予理念、方法、策略等方面的专业指导。通过校外集中培训形成并完善问题解决方案,并应用于实践。对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现状及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分析和总结,初步形成了“技术引领、实践指向、整体提升”的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新模式,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引领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培训直接指向教学实践,通过培养使教师教学能力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何聚厚.陕师大:创建教师发展新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7-12-13.

[2]周孔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重要性[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16):187-188.

[3]田萍.混合理论视角下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7,(18):154-156.

培训结业总结范文4

目前,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鉴定并没有被紧密连接起来。我们应该从职业鉴定机构和职业教育机构两方面来找原因。从职业鉴定机构的角度来讲,他们为了更多地获取利益,很多机构都在办理职业资格证书,并且互不承认甚至互相牵制,鉴定方向和内容也不能完全符合社会需求。从职业教育机构的角度来讲,教学内容陈旧的现象非常严重,并且与职业技能鉴定完全脱节,受训人结束学习时,往往只能得到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却要考另外的内容,完全失去了职业培训的意义。纵观世界上其他国家,如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职业教育比较发达。职业教育机构往往与行业协会合作,紧密联系现实,大大加强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另外,职业教育机构受到相应行业协会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联合管理,由教育主管部门发放毕业证书,行业协会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并对合格的学生发放职业资格证书。行业协会组织还会根据社会现实和经济发展需要,及时对职业教育机构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保证受培训者的培训质量。

二、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紧密衔接的途径

1.积极推行“双证”制

在过去的职业教育中,从专业建设、课堂教学到教材选择、结业考试,都与实际工作严重脱节,属于“象牙塔”内的职业教育,并没有将企业的现实需要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结合到教学内容中,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也很难顺利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教育机构在对被培训人进行培养时,应积极根据行业发展和社会现实调整教学内容、学科建设,尽量使课堂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与工作时间接轨。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积极与行业协会和企业联系,及时对教学及考核内容进行调整。并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联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平日的教学及考核中紧扣职业技能鉴定内容。在被培训者通过结业考试时发放毕业证,证明学生所有培训课程合格;并组织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若学生职业技能合格,则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只有同时取得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才能顺利毕业。

2.积极推行“双证”互通

职业教育的发展,应向积极推行“双证”互通的方向进行,也就是说教学质量比较高、社会声誉较好的职业教育机构,在经过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认证之后,其毕业生在通过所有学科考试之后,可等同于相关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样将大大降低被培训人的时间投入,提高教学效率,被培训人的职业素质也将大大提高。

3.采用“全直通”考试取证法

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要,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能够胜任岗位工作的优秀专业人才,我国的职业教育机构在这些年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对教学内容、方法、考核方式、实习内容、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了改革,近些年,在将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衔接起来的实践过程中,先后尝试了各种考试考查方法,实践证明,“全直通”考试取证法较能适应现实需要。“全直通”考试取证法是指将中级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用学校的相关专业课考试代替,避免了重复考核,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力物力。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为将职业技能鉴定与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实行职业技能鉴定学分制

在职业教育机构的教学活动中,将国家对相应职业的专业技能规范、要求、技术标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并配以相应的学分。教学机构要求学生接受规定的课时学习和实践活动,并参加考试,成绩合格即可获得学分。当累积到一定数量的学分时,即由相关行政机构颁发给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是将职业技能鉴定与职业教育紧密衔接起来的新尝试,也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是对职业教育机构的一次新的发展,新的提高,有利于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三、总结

培训结业总结范文5

关键词:教师;培训;档案管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而“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1]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作用,教师培训档案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培训档案完整真实地记录了培训工作的过程、培训的方式方法,展现了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成效。系统完整的教师培训档案是教师培训工作的全面概括和客观反映,它反映了整个培训过程的全貌,能为培训管理工作提供有力凭证和依据,对于总结培训经验,提高教师培训质量,以及进行教师教育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培训档案是教师培训模式改革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新的培训管理思路产生的依据和条件,它对于研发新的培训项目,尤其是具有创新性的培训项目,具有极高的研究和利用价值。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就教师培训档案管理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培训档案的特点

(一)教师培训档案的多样性

教师培训从培训层次上可以分为部级、省级、市级、校级等教师培训,从培训群体上可以分为,高端的省、市名师培训、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辐射全员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以及托底扶贫的中小学乡村教师培训,从教师专业成长阶段上还可以分为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干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五个阶段,[2]从培训方式上可以分为集中培训、学校考察、跟岗观摩、顶岗实践、交流答辩、网络培训等,从培训时间上可以分为,长期班和短期班。由于教师培训的层次、方式、时间上的分类多样化,导致了教师培训档案的多样性。

(二)教师培训档案的分散性

随着国培计划的深度实施,各类教师培训很多,教师培训任务较重,不可能一个人负责所有的培训项目,往往存在每期培训班负责的人员不同,每期培训参与成员也不同,同一期培训往往涉及较多的环节和方面,比如培训前调查问卷设计、方案研制、通知起草发放、培训期间生成的教学资料、简报制作、摄影、新闻及总结材料撰写等,有可能是不同的人承担不同的任务,并且每期培训班的培训时间、培训地点都不固定,这就形成了培训档案的分散性。

(三)教师培训档案的复杂性

根据培训对象和培训层次的不同,设计的培训方案也就不同,包括指导思想、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培训组织管理、培训要求、培训评估考核等都不相同,而且,由于培训对象和培训层次的不同,不仅培训时间长短也不一样,培训起止时间更具灵活性,尤其是不同的培训项目,会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为了达到好的培训效果,往往是几种培训方式结合使用,一个培训项目就教学过程这一环节就会分为几部分,档案的广泛和多样,更增加了教师培训档案的复杂性,给档案收集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教师培训档案管理的内容

(一)上级下达的关于培训工作的精神、规划和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及培训前期筹备过程中形成的材料。包括调研资料、培训方案、培训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培训通知、培训管理制度、学员考核办法、学员报名登记表(包括学员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职务、职称、学历、专业、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电子信箱、照片、主要工作经历、此次培训最希望探讨的问题)、培训手册等资料。

(二)在培训过程中形成的教学资料、学员研讨、交流、总结材料及各种管理记录等。如专家讲课及论题答辩过程中的视频和课件,学员提交的考察报告、交流研讨材料、课题研究材料、学员学习日志、学员报到登记表、学员通讯录、学员考勤情况、培训单位鉴定意见、结业情况、学员结业证存根、优秀学员表彰、培训照片(包括专家上课、研讨交流、考察观摩、开班典礼、结业照片)等。

(三)培训活动结束后,对培训效果跟踪调查并形成的分析评估报告及培训生成的有关资料等。如培训后调查问卷及分析报告、培训评估总结报告、培训工作总结、培训工作简报(包括领导讲话、培训新闻等)、聘任专家信息登记表(包括专家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务、职称、有何荣誉、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电子信箱、身份证号、研究方向和领域、授课专题名称、授课班次、授课时间、授课满意度)、教材、参考书目等。

(四)其他资料。对我们的工作具有指导性内容的兄弟省(市)院校教师培训资料等。

三、教师培训档案管理的要求和方法

鉴于教师培训档案的多样性、分散性和复杂性,所以要求档案人员在每一期培训结束后,及时抓紧收集过程档案,否则时间一长,很容易丢失信息和遗漏数据,并了解各类型培训的特点和教学环节,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组卷。每期培训从开始到结束都要经过上级指令、前期调研、根据需求研制培训方案、通知撰写发放,培训活动的组织安排、培训的过程管理,培训结束时的各项工作等,在档案归档时要围绕这些过程,广泛收集各个环节中相应的相关资料,经过分门别类的整理、组卷、编目,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与项目对应的教师培训档案。

(一)教师培训档案管理要求

1.教师培训档案内容要齐全、完整。要使教师培训档案保持齐全、完整,首先,档案资料要避免残缺或丢失;其次,教师培训档案资料卷与卷之间、册与册之间都要保持有机联系,不能随意零乱堆砌、分散割裂。[3]2.教师培训档案要准确教师培训档案的收集要准确地将有价值的材料全部收存。档案要避免涂改,以使档案失真;从每份材料的页码的顺序,到材料的分类,再到材料目录及案卷标题都要准确无误。3.教师培训档案要美观教师培训档案不仅要在内容上要准确、完整,还应该在形式上保持美观。案卷盒要干净,案卷内材料要整齐有序,标题目录的书写字号字体要得体,装订线要规范统一等。[3]

(二)教师培训档案管理方法

按照材料形成规律对材料进行排列和组卷,制作卷内目录,目录名称必须与材料标题名称完全一致。案卷标题要简明确切,能够准确反映案卷的内容。如xxxx年xxxx学科高研班档案材料,xxxx年乡村教师薄弱学科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项目档案材料,档案按纸质和电子两种形式保存。

1.纸质文件材料

需要长期保存的电子公文,方便纸质保存的,都需制成纸质文件。如培训项目实施意见、项目配需计划、项目培训方案、培训通知、会议安排、学员报到登记表、领导讲话、项目总结、评估、评优材料等。归档纸质文件要求是定稿,字迹清楚、无勾划痕迹、有需要手写的内容,要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利于保存),一份文件有多页,必须要加上页码。如存在对应的电子文件或其他形式的文件时,需与纸质文件保持一致。按照材料形成规律,将文件整理成卷,一个项目或班次为一卷,要附上目录。

2.电子文件材料

专用软件产生的电子文件,存档时最好转换成通用型电子文件(pdf),如不能转换,收集存档时应说明文字处理工具或连同专用软件一并收集归档,以保证归档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有效。如存在对应的纸质文件或其他形式的文件时,需与电子文件保持一致。电子文件归档参照纸质文件材料的归档方法,一个项目或班次为一个文件夹,文件夹要清楚写明项目的名称、责任人、提交日期。文件夹里包括:目录、文件(一)名称、文件(二)名称依次和纸质文件顺序排列一致。

3.音像材料

音像档案材料应用文字标出照片、摄像或录音的中心内容、责任者、录制时间及照片中人物的名字和身份等信息,参照电子文件归档方法,填写好文件夹内目录,编写号码。如视频(一)内容:xxxx年初中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讲课专家:xxx,时间:xxxx年xx月xx日,使声像档案能正确反映工作实际,便于查找利用。

四、教师培训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对教师培训档案工作重视还不够

大部分教师培训单位没有设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档案人员都是兼职,本来自己的工作任务就很重,额外还要承担档案管理任务,时间和精力都跟不上。另外,这些人员从思想上也没有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为教师培训档案不是自己的本职工作,缺乏对档案材料的留存、整理意识。培训项目管理人员由于平日工作繁忙,对档案材料归整不及时,时间久了造成档案收集困难,材料丢失或存放混乱等现象,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教师培训档案不齐全、不完整。

(二)教师培训档案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

随着办公自动化的发展,使档案的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和利用与纸质档案截然不同,传统的工作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培训单位往往将人力和财力向教学及其他管理工作倾斜,存在对档案管理条件的完善、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等投入不够的问题和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薄弱的问题。目前大多的教师培训档案还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重复劳动、整理速度慢、出错率高等问题,影响了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制约了档案的编研开发与灵活运用。[3]虽然有的教师培训单位使用了一些现代化技术手段,但由于缺乏系统全面的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对档案工作效率的提高帮助不大。

(三)教师培训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还够不充分

教师培训档案作为反映教师培训总体情况的重要信息资源,通过开发利用,能够发挥档案的研究作用,并同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进行信息传递。但是,由于目前培训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仍有限,无法实现培训档案的资源共享。一方面是因为档案管理不完善,给开发利用带来困难;另一方面,大多数培训档案管理仍然以传统模式为主,网络化信息化程度比较低,档案的开发能力也相应的就比较低,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教师培训档案没有有效的得到开发利用,自然也就不能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和价值。

五、改进教师培训档案管理的方法

(一)加强档案管理意识,形成重视档案归整的工作氛围

鉴于档案的重要性,做好教师培训档案管理工作不仅是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而且要靠教师培训管理人员的通力协作,尤其是教师培训档案的多样性、分散和复杂性,更需要全体工作人员重视档案、懂得档案管理,在培训工作中注意整理档案。因此,通过多样的档案知识宣传活动,提高全体培训管理人员的及时整理档案的意识,调动他们做好档案收集、留存、提交等工作的积极性,形成全体培训人员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

做好档案工作,离不开一支强有力的档案管理队伍,要加强档案工作的知识技能培训,包括档案分类、整理、排序、编号、编目、移交、借阅等一系列档案工作的步骤和程序,学习档案管理现代化知识,以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三)加强教师培训档案管理的制度建设

一是要建立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补充、定期移交的归档制度。明确规定归档材料的内容、时间、归档标准,确保培训档案材料的统一、准确、全面、系统;二是要建立严格的教师培训档案登记、借阅制度。严格按照登记、借阅的程序管理档案,以防档案丢失。

(四)加强教师培训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教师培训档案管理要主动使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改变以往的传统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新技术、新设备,特别是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管理技术,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传递的网络化,使教师培训档案信息能够网络共享,更好地为工作、为社会服务。要加快教师培训档案管理信息化步伐,需要加大对教师培训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只有将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和加强,更好的推进教师信息化建设工作,才能够通过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将传统的教师培训档案管理转变为信息化管理。在教师培训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和落实的过程中,应分阶段、按步骤进行,在不同阶段所碰到的问题给予及时针对性的解决。加强全体人员尤其是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方面的学习,及时掌握和了解最新的档案信息化情况,并做到很好的使用信息化平台,以更好顺利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五)加强教师培训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随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推进,教师培训档案需要改变其原来管理为主、利用为辅的被动服务的状态,通过网络技术建立的检索体系,通过各个维度准确无误的将教师培训档案提供给需求者使用,要不断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教师培训档案的开发程度,最大程度的提高利用率,只有通过有效的档案信息开发,才能从大量的教师培训档案信息中提炼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性的数据,为教师培训教学、管理和教师教育研究工作服务,为培训决策服务。使教师培训档案能够更好的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从而真正的、最大程度发挥教师培训档案应有的价值,从而达到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的目的。总之,加强教师培训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提高教师培训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工作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了解目前教师培训单位档案管理现状,增强档案管理的责任意识,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教师培训档案管理工作,使档案资源更好的为教师培训、教师教育研究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EB/OL].

[2]晏璟.农村中小学教师分层培训实践探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培训结业总结范文6

骨干教师在成果提炼时存在着成果的理论基础薄弱且以经验型成果多、理论型成果少等具体问题与困境。为此,培训者设计了“教师论坛”“自选导师”和“主编面对面”三个工具,针对教师成果提炼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干预,帮助他们进行凝结式的成果提炼。凝结式成果提炼应遵循自下而上的教师成果生成规律以及以教师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研究者自主性的原则。

关键词:

骨干教师;教研成果;凝结式提炼

根据钟祖荣教授对教师发展阶段的划分,市级骨干教师处在“发展期”和“创造前期”,其在教学上的特点是经验丰富,有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色,但还不够系统深入;其发展诉求是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和思想,开展教育研究或实验,全面提高教改和教科研能力。针对这一诉求,笔者在2015年语文市级骨干培训班特别应用了凝结式成果提炼策略,即在培训过程中以成果提炼为目标,在为教师提供专时专用的写作时间保障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教师论坛”“自选导师”“主编面对面”等契合骨干教师教研成果提炼内在规律的干预手段,帮助他们将成功的教学经验、散在于日常教学中的教学实践智慧凝结为可视化的成果。实践表明,凝结式成果提炼策略在帮助骨干教师教研成果提炼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骨干教师教研成果提炼的困境

“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个理念看起来很美,但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在对100名北京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关于教研成果提炼所遇困难的问卷调查中,笔者发现,教学任务繁重、工作琐事太多、没有时间和精力坐下来提炼成果等是骨干教师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理论基础薄弱、缺少发表渠道也相对比较突出;而书面表达对语文骨干教师来说并不是突出困难(认为有困难的人占39%,没有困难的占61%)。骨干教师已有的成果现状是怎样的呢?笔者对2015年北京市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中23位学员的原有教研成果进行整理分类后发现,骨干教师已有教研成果呈现出“一多一少”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教学经验描述类、教学设计类成果多,分别占全部成果的43.5%%和30.4%。二是有理论支撑的教研成果少,如借助一些理论观点解释教学案例,或对语文教学有比较系统的阐释和思考的案例分析与教学论文,则仅分别占21.7%和4.3%。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成果的提升是骨干教师教学成果提炼所面临的更深层的困境。基于此,笔者在语文市级骨干培训班特别应用了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为骨干教师提供专时专用的写作时间保障,通过设计具体的干预工具,帮助骨干教师突破成果提炼困境,促进经验型成果向理论型成果的提升与转化。

二、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在骨干教师培训中的应用

(一)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的理论依据

骨干教师的成果提炼有怎样的自身规律?吴欣歆在《“金字塔”模型:破译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密码”》一文中指出,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自下而上的过程,即从最原始的经验积累出发,逐渐从沿着现象探寻理论,走向依据理论分析现象;逐渐从感性的判断发展为理性的分析,进而在经验、现象、理论之间建立联系,建构教学理论,形成教学信念。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正是遵循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下而上的内在机制,尊重教师自身教学经验、教有所长的兴趣点,促进其教学成果凝结固化与外化。本次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目标定位就是针对上述教师成果的原有发展阶段,设计相应的干预工具,帮助教师成果升级。

(二)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的具体干预工具的设计

为了达到成果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升级的目标,本次培训专门设计了“教师论坛”“自选导师”和“主编面对面”三个干预工具,针对教师教研成果提炼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渠道的干预。“教师论坛”组织骨干教师通过讲座以自己擅长的口语表达方式向同行介绍自己成功的教学经验,对教学经验进行初步的梳理与提炼,形成讲座提纲、幻灯片等成果。“自选导师”针对理论补给的个性化需求,让教师自主选择论文指导教师,在导师帮助下形成有理论支撑的总结与案例。“主编面对面”则邀请杂志编辑介绍杂志的特点,鼓励教师根据杂志的具体定位发表自己的成果,帮助教师祛除杂志的神秘感和距离感。

(三)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干预工具的运用

1.“教师论坛”———先讲后写

“教师论坛”遵循的是“先讲出来,再写出来”凝结机制。骨干教师将自己在某方面的成功教学经验、教学设计、课例进行梳理,制作成讲稿或幻灯片,向全体学员做微讲座。通过论坛交流,教师们一方面对自己已有的成功经验与做法进行了梳理,另一方面通过与同行切磋碰撞提升写作动机,拓展写作思路。论坛的直接成果是讲座的讲稿或幻灯片,拓展成果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相应的教研论文。“教师论坛”推动了骨干教师成果凝结过程,A老师在做了“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的讲座后一个月就将同题论文初稿交给了指导教师。B老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方面经验独到,其讲座“考据、揣摩、文化浸濡———中学文言文学习”得到同行们的高度认可。B老师在讲座基础上撰写了论文《词语考据与专题研习———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探究》,论文获得项目优秀成果奖。在23个微讲座中(每人一个),直接从讲座中提炼或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形成的论文共有16篇。

2.“自选导师”———理论补给

“自选导师”是骨干教师通过聆听专家教授讲座,选择与自己教学领域相关的讲座教师为论文导师,在导师帮助下从理论上对自己成功课例或某一领域的成功经验进行解释,进而凝结成果。专家讲座在本次研修中被赋予双重功能:一是作为拓展理论视野的手段;二是为成功的教学案例或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撑的手段。通过聆听讲座,自主选择论文指导教师,迈出成果凝结的第一步;成果凝结的下一步即在指导教师的陪伴下撰写及修改论文。C老师曾经让学生以一名战国时代的新闻记者身份,选择站在秦国、燕国、齐国等某一诸侯国的立场上,写一则有关荆轲行刺秦王的新闻。学生们的热情高涨,作品别具意趣。这是一次成功的读写练习。听了“叙事学理论浅析与应用”讲座后,C老师很受启发,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依据叙事学理论提供的叙述者立场、叙述视角转换等概念框架总结出该练习背后蕴含的读写知识能力训练点,并在后续成果中阐明了这类读写训练对学生领悟读写知识,提升读写能力的意义。Z老师是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手头积累了一批成功的教学设计与案例。此次研修,Z老师希望自己在成果凝结中有所突破:我想把自己那些比较满意的案例总结概括一下,提炼出符合教育学规律的特色。指导教师认真归纳、提炼Z老师发过来的教学设计,发现其对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设计很有心得,可以作为提炼成果的一个线索。经过反复打磨,多次修改,最终完成了论文《从学生的疑点走向教学重点》。Z老师说:“通过这次论文撰写,我突破了自己的瓶颈,懂得如何提炼自己的教学设计的路径了。”

3.“主编面对面”———动机唤醒

许多语文教学期刊是一线教师的良师益友,但在这些期刊上发表文章却常令教师望而却步。因此,设计与杂志主编的面对面活动,邀请语文期刊编辑介绍杂志的定位、专栏的特点,帮助教师祛除杂志的神秘感和距离感,也就成了笔者帮助市级骨干教师凝炼教研成果的一个重要工具。从编辑角度给予的具体写作指导建议则能有效帮助教师突破写作瓶颈,唤起骨干教师凝结成果的主动意识及发表欲望。H老师由于担任行政管理工作,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一直作为原始积累沉默着,“主编面对面”活动有效地撬动其专业思维,唤醒了他的发表动机。H老师的《鲁迅〈忆韦素园君〉三则注释的补注》这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就这样在尘封中被唤醒,并顺利发表,成为H老师的显性成果。Z老师在教学中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并随时做了记录,但是要使自己的文章达到期刊发表的水平,Z老师感到有差距,但又说不清问题出在哪里。通过编辑老师用具体案例说明,Z老师理清了自己文章需要改进的问题,诸如标题含混、表义不清楚,需要换成醒目的具体的标题;文章思路缺乏内在逻辑性,行文需要以现象陈述———问题分析———理论提升———问题解决这种符合认知规律的逻辑展开等。有了上述具体指导,Z老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很快就变成显性成果。培训结束后,S老师利用寒假,结合自己给高三学生改议论文的经验撰写了《议论文论述跑题现象例析》并投了稿,送完这届高三毕业生,利用暑假,S老师又开始思考上述问题,打算进一步修改文章。培训虽然结束,但是很多老师像S老师一样开始走在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路上。

三、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的成效

(一)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有效解决了骨干教师教研成果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的困境

在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工具的干预下,培训结束时23名骨干教师每人形成一份教研成果。将结业成果与原有成果对比分析,我们看到,结业成果中经验型成果比例和理论型教学成果比例发生了巨大转变,由原来的经验型成果占主导转变为理论型成果占主导。其中,有理论支撑的案例分析在结业成果中所占比重升幅最大,由原来的21.7%上升至65%;理论建构方面的教学论文成果也由原来的4.3%提升到9%。而以经验描述、教学设计为主的教研成果则由原来的约74%下降至26%,经验描述型成果全部升级为上一层级成果类型。可见,本次培训中运用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有效解决了骨干教师教研成果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成果转化的困境,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工具对处在“发展期”阶段的骨干教师效果显著

数据显示,经过干预,骨干教师教研成果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成果转化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有理论支撑的案例分析”,而对语文教学进行理论建构方面的“教学论文”虽然有提升,但不够显著。这一现象引起培训者的思考。一方面教师原有成果中“经验描述”类成果数量比较大,在下一级没有发展成熟的情况下很难跳跃到更高一层级的成果类型。这也从侧面证明教师成果提炼路径是遵循自下而上的规律。另外,本次培训班中,新晋级为市级骨干的学员占总数的80%,这些市级骨干教师主要还处在钟祖荣教授所定义的“发展期教师”,其在教学上的特点是经验丰富,有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色,但还不够系统深入,其在教研成果提炼方面,需要经历由经验向理论发展的过程。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凝结式成果提炼工具对处在“发展期”阶段的市骨教师提炼成果的效果显著。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凝结式教研成果之所以能取得比较好的成效,主要原因,一是由匡正转向陪伴———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扭转原来的论文指导方式。以往的成果指导是基于结果的修改,指导教师主要是在文字、结构、论文规范上做指导。这种指导是匡正式的,不能深入了解文字背后教师的想法。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的方式是培训者在论文指导中基于对教师教学经验的理解,通过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凝结为讲座,来了解教师的教学经验,提供建议,进行碰撞,是基于陪伴的过程式指导。二是由经验总结转向观点提炼———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破解骨干教师成果提炼中的难点。骨干教师提炼成果难点在于如何将经验凝结成观点,原有的成果或者仅停留在经验描述上,或者观点与经验之间脱节。指导教师帮助骨干教师在经验与观点之间搭建恰当的桥梁。一方面通过帮助骨干教师梳理成功教学案例,提炼成功经验,并提炼出符合教育规律的原理。另一方面通过新理论、新知识的介绍,丰富教师原有的教学经验,使教师的做法有了理论或原理的依据。

四、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应遵循的原则

(一)凝结式成果提炼应遵循自下而上的教研成果生成的规律

“自下而上”是指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论生成的路径,“教师论坛”“自选导师”“主编面对面”三个成果提炼工具设计与实施的背后遵循的是由经验到理论的路径。“教师论坛”尊重教师自身教学经验、教有所长的兴趣点,发挥教师善于表达的优势,将教师的教学经验凝结为讲座,帮助教师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此基础上,经由“自选导师”,挖掘成功经验背后的理论依据,在经验与观念之间搭建恰当的桥梁;最后再经由“主编面对面”,促进其教学成果凝结固化与外化。这是一条由经验向理论提升的自下而上的路径,也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专业化发展路径。

(二)凝结式成果提炼应以教师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自主性

首先培训成果目标定位并没有统一硬性规定一定要写哪一类,而是以教师为本,基于教师原有的成果基础,促进其向上一级成果类型发展。其次,“教师论坛”的选题及最终成果撰写的选题都依据教师自身教学经验及教有所长的兴趣点。再次,本次培训改变了以往培训中随机分配指导教师的做法,采用“自选导师”的方式,而“自选导师”的前提是教师通过聆听讲座,主动思考自己成功的教学实践经验与讲座者理论之间的契合点,这是促进教师成果凝结的关键一步。

作者:卢杨 单位:北京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培训结业总结范文7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当下基层林业企业安全教育管理也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基层林业企业必须要研究当下企业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然后结合新的形势,分析当前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最后提出一些可行性措施,形成企业安全教育管理的新局面。

关键词:

基层林业;安全教育;管理机制;有效途径

1当前基层林业企业安全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安全教育管理的认识程度严重不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基层对于林业的管理不断增强,部分林业企业重生产轻管理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使得基层的林业企业责任逐渐旁落。基层的林业企业对于安全教育的管理认识越来越不足,尤其是从业人员基本为临时聘用的当地农民,学历低、文化素质低,有的甚至不识字,导致安全意识相对淡薄,对于企业来讲也只是表面应付,根本不开展安全生产培训,导致整个行业人员素质较差。

1.2缺乏安全教育的培训,管理机制不健全

林业企业的安全教育管理人员多数是由一些林业人员兼职担任,其管理素质严重落后,在对安全教育管理上缺乏专业知识,不知道如何开展和实施培训,也缺乏经验积累,导致培训就像是“蜻蜓点水”,尤其是缺乏相关的管理机制,导致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浮于形式。

1.3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不重视教育培训

由于基层林业企业安全的人员多为临时聘用或者是劳务派遣,这都使得这些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专业技能严重不足,即使是企业经常组织安全技能培训,由于水平有限,对于培训的知识不能够正真的消化吸收,再加之缺乏约束机制,使得施工人员思想麻痹大意,对安全事故的危害性不能够有深刻的意识,最后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造成了林业的损失和人员的伤害。

2新形势下加强基层林业企业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举措

2.1严把用人关,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鉴于当下基层林业工作人员素质低的现状,必须要通过正规的招聘,聘用素质高、学历高、综合素质高的人员从事基层林业工作,这样一方面便于管理,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职业技能,从而维护基层林业的安全。为了适应新形势,基层林业企业必须要重视人才,聘用高素质人才,不能单纯为了节省开支,聘用学历低、素质低的农民滥竽充数。同时,要防止就近照顾、领导子女随意安排工作的现象出现。

2.2提高安全教育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建立安全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

只有提高了安全教育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够更有效地对人员进行管理,并且结合实际需要开展各种安全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职业技能,不断丰富安全技能新知识,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为了把管理工作做好,必须要有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机制,才能够让安全管理工作的展开有据可循,因此,必须建立安全管理机制。

2.3严格培训,加强考核的重视程度,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

要想使得培训起到应有的作用,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机制,尤其是考核技能,不能严进宽出,对培训产生懈怠,要把培训的实际效果作为工作的主要任务来抓,这就需要严格实施考核制度。通过培训后,组织培训结业考试,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不合格者继续培训或者辞退,提高培训人员的学习意识,真正掌握培训所学的知识,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从而使得基层林业企业改变当下人员素质低,培训又难以取得实效的尴尬局面。另外,为了取得培训的实际效果,应改变传统的说教培训形式,通过多媒体的放映,提高工作人员的培训积极性或是通过实践教学,提高技能的演练,提升培训的实效。

2.4建立创新的企业文化,优化员工的工作态度

企业文化具有凝集人心、激发工作积极性的重要作用,基层林业企业也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创建与创新,让基层林业工作人员能够尽心工作,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只有加强工作人员本身的工作积极性,才会在事故毫不发生的情况下,依然能兢兢业业、毫不松懈。因此,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十分有必要,能够改变当下工作懈怠、人人悠闲侥幸的工作心态,形成“领导重视、员工努力”的良好局面。

3总结

在新的形势下,基层林业企业要想适应新形势,建立新的安全教育管理机制,必须改变传统的用人和管理观念,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开展多样化培训,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与此同时,严格管理工作,提高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建立各项完整的机制,确保基层林业企业安全教学管理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另外,适应新的形式,建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环境,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桂云.新形势下基层林业统计工作开展的相关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5(4)

培训结业总结范文8

关键词:档案管理;档案分类;双重保存;档案库

引言

档案管理(Archivesmanagement)亦称档案工作。是档案馆(室)直接对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进行管理、提供利用服务的各项业务工作总称,也是医院等机关档案事业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新形势下,医院住院医师的数目越来越多,工作范围也越来越广,其结业后学历提升、职称变更、进修等等信息需要实时进行更新,尤其是规范化培训下的档案管理,更需保证有效性。本文就该项工作的问题和对策进行分析。

1新形势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档案管理的问题

1.1档案分类不明确

规范化培训视角下,住院医师的档案必然会出现更新变化,如经过考核后住院医生晋升为临床医师,档案需要予以变更,工作、培训经历等也要做出调整,如果管理部门和人员未能做好档案分类,在进行档案更新和查找时,都会出现困扰。此前有学者研究发现我国医院的档案管理并非全无问题,丢失率、缺损率分别达到0.07%和0.13%的水平,这与分类管理不到位直接相关[1]。新形势下,人才流动和经历变化渐趋多样化,更要求给予明确的档案分类管理。

1.2档案保存方式单一

现代社会也被称为信息社会,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推行了档案的全数字化管理,我国部分地区也在尝试进行信息化档案建设。但部分医院管理方式依然较为滞后,或受限于资金条件,或受制于管理理念,档案管理依然以纸质文档为主,且档案室环境也不够理想,容易导致档案损坏、查找困难等实际弊端。此外,纸质档案也面临搬运、转移困难的问题,当医院完成培训后,需要更新人员档案,不当的保存方式也会增加工作难度,需予以重视和解决[2]。

2相关问题的管理实施对策

2.1推行双重保存制度

双重保存制度也即纸质保存和信息保存并举的制度。新形势下,我国住院医师的数目越来越多,人才流动率较高,持续的规范化培训也会导致人员经历和职称变化。这要求在传统纸质档案的基础上,利用数字化设备建立信息档案,当纸质档案损坏后,可以根据信息档案重建;信息档案丢失后,也能根据纸质档案及时补充。与此同时,信息化的资料便于人员进行档案寻找和查看,管理效率高,大型医院还可以借此建立物联网,消除不同院区或职能部门等资料不能互通的“信息孤岛”问题,提升总体的档案管理效率和水平。如果医院资金和技术条件不理想,可以计算所需开支和人才需要,进行上报申请上级部门拨款和帮助,上级部门结合当地物价等信息进行核对,确认无误后可准予拨款、调配人员,帮助医院早日推行档案双重保存制度,完善档案管理工作。

2.2做好档案库的分类建设

档案库的分类建设,在新形势下住院医师的档案管理中十分必要,规范化的培训往往需要进行人才分类,包括内科医师、外科医师、肿瘤科医师等等,不同的培训进度、考核情况,也要求能够以明确的档案进行体现。建议各地医院在档案管理中采取基本的层次保存法,将所有住院医师的档案以统一标准进行分类,如以专业差异进行分类,将住院医师分为内科、外科两大类,再分为血液科、呼吸科、消化科等小类,分别进行建档。大型医院中住院医师数目多,二级分类下,查看依然困难,则可以建立快捷的检索制度。在档案库的首页设置搜索栏,当人员键入“某某医师”后,系统可以根据关键词给出该医师档案信息,借以提升档案库检索和使用的便捷性,弥补分类建设的不足。

2.3周期检查更新

所有住院医生经过规范化培训后,信息会出现变更,这要求对档案管理进行加强,实时完成信息的更新。结合一般性工作态势,建议以每个培训周期为档案的更新周期,包括纸质档案和信息化档案两个方面。如出现住院医师退出培训、结业、辞职等情况,则要求对应人员提前至少一周提出申请,以便于档案管理人员做好档案调取和迁移、更新准备。所有档案更新工作应选取至少两名人员负责,一名进行信息更新,另一名进行协助和核对,以避免出现信息更新错误、档案管理不当的问题。此外,因信息化档案依托计算机和网络进行作业,还应强调做好安全管理,以固定周期为间隔,进行木马检查和清扫,避免档案丢失、损坏甚至档案库崩溃的问题。建议管理人员构建立体管理机制,以安全软件进行计算机和档案库的实时防护,同时,每日进行一次木马扫描秒和检查,清除可能存在的风险,保证档案管理的效果和档案库信息安全。

3总结

综上,新形势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档案管理应谋求更多优化,以适应新时期的基本要求。目前来看,该项工作并不完善,存在档案分类不明确、档案保存方式单一等问题,不利于后续工作的开展。为求予以应对,后续工作中应推行双重保存制度,做好档案库的分类建设,同时周期进行检查更新,以求最大限度保证档案的管理和存储工作有效性,为后续资料的调取和查看等工作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许剑,魏周阳,陈兴无,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培训档案管理初步探索实践[J].继续医学教育,2018,32(07):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