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探究

多元化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探究

传统的农业推广都是以政府推广为核心,对于后续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制约。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农业生产面向了国内和国际的双重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传统的农业推广不符合市场规律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农业科技推广的服务对象也出现变化,由单一的小规模向着专业化、大规模的方向转变,实际的农业推广装备也体现出科技特征。随着技术革新和发展,政府垄断局面被主体多元化打破,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大学、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参与到农业推广工作之中,进而形成了多元化格局。实际上,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是必然趋势。政府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正在减小,商业化及私营化力量不断增强,多元化农业推广服务于多样化的农户需求,也是当前新形势农业推广的重要特征[1]。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政府需要积极适应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格局。针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内容、方式、配套政策等层面进行调整,各个机构之间要形成更加有效的管理机制,积极推动农业增收,为国内农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农业推广多元化的影响因素

农业推广是一个体系,同时也代表了工作职能。农业推广是通过多种技术的传输,对于科技成果和产品进行营销,进而实现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过程;利用管理来激发农业生产者和农村社区的工作积极性,对于后续工作开展打下坚实基础;积极教育和强化人力资源,合理的配置和应用人力资源。探究农业推广的需求和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更加客观的管理体系[2]。

1.1从历史阶段分析多元化价值。探究我国农业推广的历史,可以发现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和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环境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改革开放四十年间,农业推广体系走过了艰难的改革路程。通过发展多种有偿技术和兴办技农工贸一体化的经济实体,逐步的扩大资金来源,基层农技推广单位商业化改革,对于农业技术推广发展体系造成了巨大冲击[3];随着基层农技站的人、财、物的管理权限下放,农业推广呈现出乡镇工作为主的新模式,推广服务的覆盖度和服务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1.2农民对科技知识需求的多元化。根据农民对科技和知识需求的情况,详细对比分析了不同社会、经济、环境条件造成的农民需求的差异性。建国初期,技术至上是国内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思路,其目的是促进农业实现高产;随着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化肥、农药的严重影响使得环境治理和资源持续利用进入到技术推广范畴之中[4]。为了保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从无公害、绿色、有机等多个层面进行工作,积极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水平的提升。

1.3农业推广服务对象的多元化。随着国内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国内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主体向着多元主体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就是有力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属于生产逐步组织化的新兴模式,当前已经占据农业生产主体的15%左右,其不仅是农业推广服务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提升服务质量的重要动力。随着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涉农企业针对农村的生产活动快速增加[5],也成为农业推广服务的对象,农业推广服务对象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1.4农业推广服务呈现物品供应多元化。充分地发挥出农业推广公共物品应用优势,结合不同物品的主体供给模式和制度进行更加细致的安排。依据各种不同特征创设多元化的推广模式,对于后续工作提供创设条件。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业推广主体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政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个人。针对不同性质的农机推广项目,就会出现不同的投资比例,多元化投入比例决定了农业推广的公益性、营利性的区别[6]。另外,良种是属于私人物品,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的提升,从狭义层面分析都属于个人收益。因此农业推广经济具有公益、私益的属性,国外的学术层面已经获得了共识。信息和技术混合属性决定了投资渠道和服务路径是多元的,推广主体和服务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2农业推广多元化和农业传播

2.1多元化传播源。传播模式需要具备各种基本要素,充分地发挥出农业传播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优势。同时,传播基本要素也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层次的特点,进而促进多元化传播的农业科技推广格局的逐步完善。传播源代表的是传播行为发起者,可以视作整个传播系统的核心。另外,科技传播者指的是科技信息源、传播机构人员,包括了科技信息生产者、教育者以及科技信息采集、制作、编辑的人员。传播机构包括科技单位、教育单位、出版社、电视台等。当前农民接触最多的就是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农资销售部分、电视广播。

2.2多样化传播内容。针对科学技术知识和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进行探究,其中科学技术知识是主要内容。农业科技传播内容受到农村形势的影响,可以有限展现出农业发展现状和农民生活需求[7]。

2.3多类型的传播媒介。传播媒介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传播渠道,主要指的是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的连接方式。科技传播渠道呈现出信息传播媒体,包括了声音、文字、图片等。信息传播渠道受到传播的时空条件和设备手段的限制,但是互联网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农业层面的传播媒介相对较少,广播电视的频道都非常的少。国内农业节目不能满足农民需求,播出时间不断边缘化。

2.4多层次的信息接收者。接收者主要指读者、听众、观众群体,在现代传播系统中会呈现出双向互动特点。接收者和传播者的角色可能发生转换,特别是在互联网环境中每一个人都可以称为参与者和传播者。农业推广追求互动式发展,核心内容及时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角色出现转化[8]。这是提升推广效果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发挥技能的重要体现。

3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的构建

3.1国内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构建原则。在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农业推广服务机构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产业发展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特征,每一个环节都相互连接,不需要强调每一个推广组织机构能够单独胜任所有技术要求,更多的是要发挥出他们的组合优势和协同优势。构建多元化的体系,逐步突出个别层面的内容。明确基层政府在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中组织和协调的明显优势,保证基层政府影响力的充分发挥。效率就是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能够依据实际情况构建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积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确保农民可以及时地接触到信息和建议,从而被合理采用。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要强调信息的流动,实现科研和实践的有效对接。多元推广体系提升了农业推广服务的效率,促进协同合作也是实现政策导向和制度创新的有效措施。

3.2多元化农业推广的基本思路。国内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构建理论和实践的过程,不仅要考虑实践的需求,还要积极的学习理论成果。国内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构建最核心依据是,积极促进现状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不断融合。保证人员对于多元化农业推广理论基础和思想有更加全面的了解,积极学习国外农业推广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凸显出政府主导的推广体系优势,促进其他部门、机构、组织的相互协调,进而形成合力体系。针对国内普遍存在的生产农业户规模小和分散的现状,应该强调在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中政府所承担的公益性推广服务的主导责任。从国家粮食安全层面进行分析,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应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更好地适应国内农村发展格局,积极推动推广服务范畴的适当延伸,将技术、知识、信息、政策等推广服务内容逐步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的整体覆盖。不断优化和革新农业创新模式,结合实际情况建设科研、教育、推广相互适应的机制。逐步强化信息源和技术源的科学对接,编制形成良性的农业知识信息体系。由于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对于政策法规非常的敏感,所以需要从法律和政策层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对于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各主体提供法律上的支持和政策上的鼓励,并逐渐形成制度化的行为。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需要不断完善政府农业推广体系,强化基层体系建设。同时,还需要紧密联系高校和科研单位,实现科技推广和技术源头的有效对接。除了政府的推广体系,还要重视其他农业推广组织的发展壮大,进而形成相互协同、相辅相成的多元化农业推广格局。

3.3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构建策略。完善政府主导的公益性农业推广体系,充分地发挥出公益性农业推广的优势。覆盖面积比较大,将会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生活方式,比如优良品种的改良和推广,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可以有效打破某些机构造成的技术垄断,可以凭借法律和政策来保证农业技术的公益性和共用性。强化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投入,保证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发挥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的依托价值,保证各种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制定详细的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及时农业技术服务信息。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督,为专业化、多元化的组织创建打下坚实基础。充分发挥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引导作用,采用公共推广服务、宣传培训等方式引导多层面信息服务。促进公益性推广结构和政府、推广组织的纽带作用,协助农业部门实现多元化农技推广项目。围绕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实现一体化的推广服务。积极推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持证上岗机制,将经营性服务逐渐的进行剥离。当前基层农技推广站的编制饱和,但是可以开展推广活动的科技人员却非常的有限。利用持证上岗的方式,保证真正懂技术的人员可以留在推广队伍中,并预留出更多的编制位置,吸引更多专业的技术人才。培训教育是提升人员技能的有效措施,要保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具备良好的素质和技能,就要搭建常态化的技能培训制度,进一步的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素养。

4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多元化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结合农业推广多元化的影响因素进行讨论,明确农业推广多元化和农业传播的关系,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严格遵循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构建原则,形成多元化农业推广的基本思路,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多元化农业体系构建策略。

作者:罗红岩 单位:吉水县文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综合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