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现状与转型困境

农业发展现状与转型困境

摘要:河西走廊依托于祁连山脉冰川融水以及丰富的光照资源,为其发展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动力。近年来河西走廊地区由传统灌溉农业向特色农业发展迅速,但由于长期以来的自然灾害频发,水资源总量不足、人类环境保护意识差、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增加,加之政策引导与利益驱动机制不健全、农产品竞争机制尚不完善,使得河西走廊地区农业发展转型困难重重。

关键词:河西走廊;农业;转型

河西走廊地处黄河西边,在甘肃省西北部,涵括酒泉、嘉峪关、金昌、张掖\武威五个市,下辖19个市、县。南部是达一千多公里的祁连山地,海拔约三千米至五千五百米,山上常年白雪覆盖,广布冰川,是河西走廊三条内陆河(疏勒河、黑河、石羊河)的发源之地,同时也是农业灌溉所需水资源的发源地,该地区气温较低,气候偏寒且降水量较多,较有利于林草植物的生长;北部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地貌主要为低山和残丘,海拔一千五百米至两千五百米,由于北边就是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气候较为干燥,降雨量低于100mm,且蒸发量在2500~3500mm以上,是降水量的20~50倍,风沙较多,多为荒漠植被,生态环境抗压能力不强,较为脆弱,不适宜发展农业;祁连山与北山之间就是中部走廊平原,被大黄山及大黑山割裂为三大内陆板块,形成数量繁多的大小各异的绿洲,该区域降水量由东向西呈递减趋势,大部分区域额降水量在100mm左右,范围在40~250mm波动。中部平原地区地质肥沃,水资源充沛,植被多样化,是河西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区域,其农作物主要有瓜、果、粮、菜等,整片区域基本通公路,四通八达,种植生产的技术水平也较高,路、渠、田配套,农作物有一定的增产潜力。

一、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现状

河西走廊面积为27.6万平方公里,是甘肃省总面积的60.3%,人口418万,约占甘肃总人口的六分之一;耕地面积67.53万公顷,约占甘肃省耕地面积的18.02%,其中有效灌溉面积53.3万公顷,占甘肃省的三分之二。河西走廊地区光热资源丰富,绿洲灌溉农业历史源远流长,农业基础雄厚,以甘肃省18%的耕地,生产出甘肃省17%的粮食、26%的水果、81%的甜菜、95%的棉花、30%的油料,是甘肃省综合性商品农产品基地。目前河西地区不同的县区基于各自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和条件来种植适宜自身的农作物,并以此形成了各有特色且具一定规模的农业区块,如种子繁育产业、高原夏菜产业、葡萄酒产业“三朵金花”;其中河西走廊作为中国制种基地,年创造经济效益可达近八亿元,其啤酒花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啤酒原料产业在中国独占鳌头。

二、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约束及转型困境分析

(一)资源配置粗放,未经优化

1.水资源总量不足,利用率低

众所周知,水资源对农业生产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因素之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资源总量。前文提及的贯穿于河西走廊的三条内陆河(疏勒河、黑河、石羊河)的水源来自于祁连山冰川融化,由于最近几年祁连山冰雪融化已有减少的趋势,三条内陆河的流量已经开始减少,进而已经开始影响流域的农业灌溉。水资源的另外一个来源是自然降水,但是河西走廊年平均降水量偏少,约100mm,气候偏干燥,经统计,河西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0%,仅为1570.8m3,且低于国际上公认的人均水资源警戒线1700m3。每公顷土地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5%左右。此外,河西地区还存在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分配不均的问题。由于历史原因,这一地区大多还是采用传统的农业灌溉方式,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水利工程铺设的网点稀疏,农田改造缓慢,水资源浪费较为严重。同时还存在水利基础工程年久失修,灌溉效益严重减退。蓄水协调计划不完备,用水与供水不协调,使得用水矛盾进一步凸显。综上,水资源是制约河西走廊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因子之一。

2.土地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光热资源利用不合理

河西走廊地区气候干燥,水分蒸发强烈,有些地方如果只是种植单一种作物,收割后就容易造成土壤直接裸露,有机质含量降低,盐渍化加速,进一步导致土壤贫瘠。同时河西走廊地区未能合理轮换种植换季植物,或者种植业与畜牧业相互配套,未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力度不够。此外,传统的一年熟农作物对光热的利用可以概括为种植一季有余,二季不足,这样就导致了太阳光热资源未能利用充分。

(二)早期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

在人们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前的几十年,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淡薄,还是始终处于一种对大自然予取予求,索要无度的思想。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人们滥砍乱伐、超载放牧,使河西走廊地区的土地土壤质地下降严重,盐渍化程度加深,地表积盐厚度可达5~30mm,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沙尘暴愈加肆虐。同时祁连山冰川融化的水源涵养林在不断减少,祁连山区原有涵养林133万公顷,至今面积减少至58万公顷,更是让植被受损情况雪上加霜,水土流失荒漠化愈加严重,自1990年以来,河西走廊地区荒漠化面积增加速度是每年24万公顷。同时,地表水污染严重,严重威胁着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在中部农牧交错绿洲区由于对水资源毫无节制、不合理的开采,已经造成下游水量逐年减少,草场退化,植被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三)自然灾害频繁,危害严重

除了前述早期人们乱砍乱伐、超载放牧,水资源过度开采等原因,自然灾害对河西走廊农业发展转型的约束也不可忽视。由于河西走廊南靠青藏高原,湿润温暖的气流很难到达河西中原绿洲地区,同时河西地区长期受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少有降水,气候干燥;北邻沙漠,地处沙漠边缘,少雨干旱,植被稀少。这些地貌特征决定了河西走廊地区自然灾害不仅严重而且多样化,主要有干旱、干热风、沙尘暴、霜冻等。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得河西走廊地区的自然灾害愈演愈烈,走廊北部由于水源减少,荒漠化严重,几十年来风沙线南移了近300公里,导致农田弃耕面积近14万公顷。而且河西走廊地区,风沙流活跃,沙尘暴突发时侵袭农业作物,也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此外霜冻也是农作物生长的灾害之一,每年都有未到收成时就被霜冻侵害的作物,而一年中完全的无霜日只有约150天。每年6月和7月发生的干热风亦可导致粮食减产约15%

(四)农产品竞争力不强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如今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互联网+”盛行,电子商务潮流涌动,品牌IP意识觉醒。在此背景下,虽然河西走廊地区的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依旧有着不少的薄弱环节。如农副产品还是直接销售或者初加工就销售,没有进行加工赋值,导致利润率不高。农业产业没有集团化、规模化,大多单打独斗或小规模联合,缺乏市场竞争实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设备更新慢,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网点稀疏,后勤服务保障能力差,难以满足大规模生产发展的需要。深加工精加工企业偏小偏弱偏散,未形成龙头大型企业,对加工和经营行业起到带头引领作用。农业生产标准化起步较迟,缺乏品牌意识,对绿色无公害及有机农业产品的重视不够,地域特色品牌打造意识不强,产品推销力度不够。

(五)化肥、农药施用量增加

河西走廊是国家开发大西北的纽带,是我国著名的种子基地和粮食生产基地,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素有“西北粮仓”的称谓。在二十一世纪初期,为了农作物的增产,施加化肥和农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虽然近几年化肥使用量有所减少,但河西地区的化肥使用总量仍保持着较高的趋势,如张掖市在2013~2017年间,使用化肥实物量年均达到33.68万吨。化肥和农药的肆意使用导致土壤中氮磷钾等元素比例失衡,影响农作物生长,且会使土质变差、肥力降低、土壤结构破坏及保水能力降低。除此之外,化肥的过度使用会污染地下水,破坏生态环境。化肥和农药的无节制使用,已经使得化肥农药污染成为河西走廊地区主要污染源之一,严重制约着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的转型发展。

(六)农业转型发展缺乏利益驱动机制和指导政策体系不健全

政府对农业转型的投入往往是用于基础建设或者大型工程,如干旱地区的集雨工程、沙化地区的退耕还林或退耕还草,这些工程注重的都是长期的、久远的经济效益回报,很少会直接产生短期的经济效益,农民往往看重的是短期的经济效益,如要求他进行农业转型,改变农作物保护土壤,如果没有立即产生效益,农民就会觉得做了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农业转型也就缺少了利益驱动机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农业转型是一项大工程,需要有较为成熟完备的政策进行指导,然而目前完整的政策体系并未成型,即使在某些方面出台的政策,比如河西走廊地区农业水资源土壤资源综合利用方面,有的也多为控制和命令型政策,缺少优惠政策,政策的出台应该基于实际情况,多深入市场调研,政策不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不尊重市场规律就会不实用且效率低下,不能很好的起到对农业转型发展的激励作用。

(七)农产品进出口的不利因素

前文提及的约束河西走廊农业发展因素之一:农业生产标准化起步较迟,缺乏品牌意识,对绿色无公害及有机农业产品的重视不够,地域特色品牌打造意识不强,产品推销力度不够,在中国入世以后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又衍生出新的问题。一些发达国家建立起“技术壁垒”或者说是“绿色壁垒”,将绿色农产品作为一种武器或者手段来阻碍农业非绿色产品进入本国,以达到维护本国农业经济利益。河西走廊地区的瓜、果、粮、蔬的绿色程度不高,在农产品出口方面受到很大的制约。而发达国家的某些质量高、成本低的农产品则乘势侵入河西走廊地区对应农产品的国内市场,进一步制约了本就规模小、技术落后的企业的发展。

三、结语

河西走廊地区农业发展现状及转型存在的约束和困境,主要有7个方面的问题:水资源总量不足,利用率低;早期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危害严重;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化肥、农药施用量增加;农业转型发展缺乏利益驱动机制和指导政策体系不健全;农产品进出口的不利因素。

参考文献:

[1]王丁宏,党婕,祁宁,曹瑾,朱甄子,贾伶,陈丹丹.河西走廊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选择[J].生产力研究,2017(01).

[2]段强华,周耀治,师庆东,于法稳,吴得意.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以新疆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01).

[3]金蓉,王雪平.河西走廊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

[4]王旺多.关于河西走廊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J].科学·经济·社会,2009(03).

[5]常兆丰,刘世增,王祺,王飞,孙涛,刘淑娟,王芳琳.沙漠、戈壁光伏产业防沙治沙的生态功能———以甘肃河西走廊为例[J].生态经济,2018(08).

[6]王生林,王文略,马丁丑.甘肃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区发展SWOT分析[J].分析湖南农业科学,2009(04).

[7]康玲.河西走廊荒漠化防治及生态农业建设的对策[J].中国沙漠,1999(02).

作者: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