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乡村振兴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

谈乡村振兴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

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背景下,革新发展的不仅是农村的产业经济、基础设施等物质条件,同时也体现在农民思想政治意识、道德品质素养和文化修养的提升上。只有作为乡村的主体———农民的思想政治意识和道德品质更加完善,才能适应产业经济更加多元化、现代化的趋势,乡村社会人文风貌才能更加纯净、质朴。从发展驱动力来看,农民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是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保证。因此,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模式的探讨就显得尤为关键。高效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全面、快速培养农民思想政治素养、信息文化素养、道德品质素养,使农民思想理论素养与乡村振兴实践相适应,从内在激发各项革新措施的发展驱动力。探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著作文献不算多,由龙平先生撰写、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和谐村镇视阈下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是相对系统、全面,观点精辟的一本,该书立足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的背景,探讨了乡村产业经济建设、村容村貌建设与村民和谐关系建设的协调性与内在统一性,从必要性与可行性两方面论述了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根据各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有益建议。总体来看,该书对推动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具有如下几点启发意义。

一、结合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从教育对象、教育主体和教育方式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显然与以学生为主要教学对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明显不同,本书在论述之初就确认了这一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本书认为乡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还在于“因地制宜”,即不能按照统一的模板去照抄照搬其他区域的实践经验,而要在深入考察分析本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状况、乡风民俗建设状况的基础上,制定出与前述动因相匹配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案。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理念等方面,都要积极考虑教育方案与当地经济建设实践和村民思想文化水平的适应性,保证教育实践的有效性。与此同时,本书认为这种“因地制宜”的教育理念需要着重体现在教学形式的创新上。因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都与学校教育有很大不同,其内容也是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形成的具体性经验,偏重直接教化而不是理论熏染。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农民思想文化水平和年龄层次的差异性,因而教学形式要讲究生动性、具体性和通俗性,以让农民听得懂、能理解、学得会为最终目标。

二、强调教育资源创新利用,构建独具特色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广大农村地区是我国建国之本,全国范围内分布了许许多多的红色文化资源,包括革命战争时期的遗址遗迹,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时期的工农业旧址,漫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流传下来许多动人心魄的革命故事等。到如今,人们将这些红色革命精神进行整合归类,凝练成以“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为代表的革命精神文化,和以“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精神文化。这些广泛分布于农村地区的物质性红色文化和非物质性精神文化是开展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的素材,也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根基。本书提出,对于丰硕的红色文化资源,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政教育价值,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形式多元、意蕴深厚、通俗易懂、感染力强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读本,使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紧紧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展开,呈现崭新面貌。

三、认真分析国家政策,紧跟国家对农村社会经济建设步伐

我国历来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致力于平衡城乡经济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与此对应,农村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要与国家在农村地区的大政方针相适应,与现有的经济文化政策、社会发展驱动策略协调一致,以期实现农村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整体进步。因此,本书在研究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与策略之前,先认真分析了近年来国家在农村地区颁布实施的政策方针,研究其内在动因和外在驱动力,以及其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系,并就当前政策推行现状,如何有效推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出了合宜建议。

作者:张玉阁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