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教育体会分析

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教育体会分析

摘要:文章研究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教育。概述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教育的背景、内涵及进展;分析培训教育现存问题,如农技人员学习速度慢、培训模式落后、管理机制不健全等;从农技人员工作环境、培训教育模式、培训教材、培训资源库、培训人员管理机制、农技人员信息库、分区域分类分级培训模式等角度出发,列举强化培训教育的策略,介绍几种培训方法,如集中办班、现场实训、异地研修、远程教育等。

关键词:农业技术;培训;教育

通渭县隶属于甘肃省定西市,历来重视农业生产,在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后,为当地农户带来了大量的农业技术,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做出了瞩目的贡献。但目前,基层农技推广还面临着农技人员专业素质不足、培训教育模式单一等多种问题,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效果。为解决如上问题,相关工作者应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教育的创新,结合农技人员的实际需求,为其提供高质量的培训课程,促进其业务能力的不断发展。

1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教育概述

农业是基础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规定基层农技推广者应定期接受技术培训,以提升业务水平,顺应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高度强调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对农技推广工作做出了重点部署,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为这一工作的持续推进指明了方向、给予了战略机遇;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应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增强农民技术水平与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适应性[1]。基于上述背景,近年来,通渭县高度重视农技推广工作、重视对农技人员的培训教育,采取了一系列的培训及管理措施,现如今看来,这些措施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农业供给侧改革越发推进,消费者需求与农业产量之间的矛盾,已逐渐转变为消费者需求与农产品结构与质量之间的矛盾,这启示我们亟需加强农技推广创新。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有新型农业技术、农作物品种、农业机械应运而生,被快速引入田间地头,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技术基础,促进了对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顺应这一时代趋势,现阶段,相关工作者应进一步落实对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教育,督促其尽快革新知识储备、提高业务水平,加大农技推广力度,将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真正转变为标准化、产业化、机械化、信息化、集约化现代农业模式,帮助农户更好地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的目标。

2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教育现存问题

2.1农技人员学习速度缓慢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日益推进,乡村中多数中青年都选择进城打工,导致基层农技推广站出现了人手不足、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等多种问题,农技推广团队多由年龄较大的农技人员构成,这些农技人员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较为缓慢,影响了培训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培训人员的专业素质与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培训模式较落后

现行的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落后性。具体表现为:首先,重视“行政命令式”培训与“知识灌输型”培训,对启发式教育法及“互联网+”培训教育法的应用稍显不足,难以唤起基层农技人员的学习热情,不符合其知识技能更新需求;其次,实地考察环节少,基层农业技术人员难以将理论与实践全面结合在一起,影响了其对各种农业技术的应用[2];最后,外聘授课专家为基层农技人员传授的知识内容与地区实际的农业生产条件不符,不能够因地制宜。

2.3管理机制不健全,长效性不足

对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教育,显然不会在一朝一夕间完成。强化对培训管理机制的建设,能够为培训教育工作的持续推进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但当前相关工作者对这一制度的设计还存在诸多值得改进的问题。如培训项目与农业培训整体规划、实施计划的适配性很差,重复培训、盲目培训的现象并不罕见,影响了对培训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再如,培训教育的内容与技术人员的学习需求不符,与其知识结构的成长情况不符,阻碍了培训教育水平的持续提升。

3强化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教育的策略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为解决“三农”问题,相关工作者亟需加强对农技培训教育的创新,认真贯彻落实培训文件的要求,在明确培训主题、培训目的的基础上,按照地区实际的农业生产条件、农技人员的学习需求,切实组织基层工作者,大力开展对农技人员的培训教育,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具体应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3.1完善基层技术人员工作环境

目前基层技术人员的工作环境相对艰苦,影响了先进人才扎根基层一线、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意愿,不利于对农技推广团队专业素质水平的提升。因此相关工作者在健全培训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应重视对技术人员工作环境的改良与完善,为培训教育的顺利实行营造更为良好的环境。具体应做好如下几点。首先,按照技术人员的工作需要,为其统一配备高质量的办公用品,定期升级、更换老旧办公设备,为农技推广及培训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物质基础[3]。可为技术人员提供足够的科技示范经费,督促其积极参与各种技术培训。其次,重视对基层工作氛围的营造,合理应用多种优惠政策,为技术人员提供更为优厚的福利待遇,督促其不断参与培训教育,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中营造出“全员参与培训教育”的氛围,助力对这项工作的良好落实。最后,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利用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等手段,增强技术人员参与培训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坚定其扎根于基层、奉献于基层的信心,提升培训教育工作质量,切实推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3.2完善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模式

有必要结合农技推广人员的行业、专业与知识结构,创新农技培训教育模式,将多种先进的培训教育模式结合在一起,调动参训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改善传统培训教育模式存在的诸多不足。列举以下几种值得采用的培训教育模式。

3.2.1集中办班

在实施集中办班时,培训人员会依照农技人员知识结构的成长情况,及其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服务需求,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一些分期分批的教育培训课程。负责此项工作的培训人员,大多都毕业于高等农业院校,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与丰富的培训教育经验、农业实操经验,对当地农民的生产需求、生产习惯也有充足的认识。课程中,培训人员会通过现场教学、专题讲座等形式,引导基层技术人员掌握新型农业技术、技能,以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为技术人员答疑解惑,增强其对各种农业新技术的认识,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3.2.2现场实训

为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在进行集中办班教学的过程中,培训工作者还应重视对现场实训课程的建设,包括实地考察、技术实践等多种不同的课程形式。鉴于农业技术培训教育涉及的内容相对繁多,部分年龄较大的农技人员,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学习效果难以得到保障,建议培训人员采取现场演习手段,以手把手的农技操作,帮助技术人员掌握农技应用要求,保证学员学习质量,从而为农技推广工作的持续进行打下扎实的基础。

3.2.3异地研修

异地研修是指将基层技术骨干组织到一起,送至农技专业化机构中进行研修的培训教育模式。在科研院所中,基层农技人员会接触到许多位于时代前沿的农业新技术,在技术体系综合实验站、科研院所优秀环境的熏陶下,获得农技推广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3.2.4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极为盛行的一种培训教育模式,具有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经济适用性强、培训沟通手段丰富等多种优势。将此种模式应用于对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可取得不错的培训效果,为农技人员带来更为灵活、更为自由、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例如,相关工作者可开设与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教育有关的网络平台,在平台上定期基层农技网课,督促农技人员利用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观看网课,学习农技新知识,满足其学习需求[4],保证学习有效性与适用性,保障培训质量;在培训结束后,专家可通过网络沟通渠道,与农技人员深入沟通,了解其在学习新农技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其答疑解惑,并持续跟进新农技推广情况,以不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农技培训教育成效,助力对这一工作的长效化实行。

3.3完善培训教材及培训资源库建设

加强对培训教材、培训资源库的建设,可为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教育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教育素材,保证此项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因此在强化培训教育的过程中,部门领导应重视组织相关人员,大力落实对培训资源库的建设及对教材的优化。资源库建设方面,建议依托互联网渠道,大力搜集与基层农技推广有关的新信息、新案例,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条件,丰富信息资源储量。可将网络上的专家名师教育视频引入到资源库中,为培训教育提供资源支持。此外还应加强对培训教师资源库的建设,如可邀请在当地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的实践能手,加入到培训教师团队中,带动师资水平的持续提升;教材建设方面,建议相关工作者联同当地农业专家,着力分析现行教材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对于各种位于时代前沿的新知识内容,在将其引入教材时,应重点考察教材语言是否通俗易懂,以免为农技人员的学习带来负担。可与当地的农业企业合作,共同探讨教材中涉及的知识内容是否符合当地农业的生产情况,尽可能为农技人员提供精准、完善又因地制宜的教材,实现对其的系统化、规范化培训。

3.4完善培训人员管理机制

基层农技培训教育中,培训人员是一切培训教育课程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引导者。因此相关工作者也应加强对培训人员的管理,优化对培训人才的配置,保障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应做好如下几点:首先,应优化对目标考核奖惩机制的建设,将培训人员的技术职务能力与绩效工资挂钩,增强其参与培训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其次,完善对乡县村三级农技培训机构的建设,增强管理服务机构完善力度,构建一体化的基层农技培训教育网络,保证每一名培训人员的才干都能够得到最大化发挥;再次,加强对培训人员的思想教育,引导其树立为农技推广服务的意识与思想,坚定其信仰,保证其能够真正扎根于基层,利用自己的才干,不断提升农技推广人员的业务水平[5];最后,实行职称评聘分离机制,将职称聘约与工资挂钩,实行竞争上岗机制,鞭策培训人员不断强化自身业务水平,助力各项培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3.5加强农技人员信息库建设建设

农技人员信息库,可帮助相关工作者更好地明确农技人员的实际情况,结合其知识结构的更新需求及农技推广需求,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课程,实现精准化培训。例如,可依托信息化手段,将与农业技术人员有关的各种数据信息,集中到项目库中,对各项数据信息实施整合,以实现对技术人员的管理及培训分配;在开办培训课程的过程中,培训人员可从这一信息库中,了解与技术人员专业结构、年龄、学历等有关的信息,做好培训需求分析,为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更为可靠的数据参考,切实保障培训教育的有效性以及科学性。

3.6推进分区域、分类、分级培训模式

现阶段,对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管理还相对粗放,培训效果与预期目标较不一致,因此相关工作者有必要大力推进对培训模式的改革,加强对分区域、分类、分级培训模式的推广应用,提升培训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满足不同农技人员的学习需求;农技培训机构应与地方政府形成有效配合,以实际调研等手段,了解基层农技人员的学习需求,掌握其实际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调整培训内容及培训方式,实现分层化培训;但需注意的是,对培训内容的设计需高度关注各知识内容的实用性,相关工作者应提前做好对培训内容的规划,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将一些特色性内容,加入到培训内容中,因地制宜地进行培训,以便将培训工作真正深入到基层农业生产中,取得更为良好的培训效益。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技人员是农技推广工作的执行主体,加强对其专业素质水平的培训教育、增强其业务能力,对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相关工作者应加强对现行培训教育模式的研究,着力分析其存在的不足,从培训模式、培训制度、培训资源等多角度入手,提升培训教育实效,助力当地农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作者:牛芳 单位:甘肃省通渭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