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农业推广问题研究

基层农业推广问题研究

本文作者:叶翠萍 单位:兴港镇农业服务中心

一、领导层面

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不足迁延至对农业推广的重视不够,导致农业推广地位下降、投入不足,进而在手段装备、福利待遇等方面不尽人意。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对农业的基础地位以及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认识,认为农业抓与不抓。农民自己都会生产粮、棉、油:简单地将农民推向市场,过分依赖市场对技术资源的配置作用,表现在工作上就是放松了对农技站的建设与管理,夸大“物技结合、有偿服务”的市场成分。

二、体系内部

对农业推广面临的新形势反应不够灵敏,导致工作的实效性难以提高,进而导致在运用新知识、新办法、新信息、新领域解决新问题、完成新任务等方面不尽人意。队伍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不适应新要求的情况比较突出。2002年,某市17个镇农技站原在编114人中,有73人为二类生和省招聘农技干部,他们基本上都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进站的农技人员,占原在编人员的64.0%。这部分人文化水平较低、知识陈旧、知识更新的压力较大,而且在机构改革中,还可能被要求提前离岗。而新进人员中,专业不对口、学历层次低,更谈不上满足日新月异的农业发展形势。

三、机制创新

对农业公益性的定位不准,影响了社会资源的高效整合,进而导致在多元化、市场化改革进程上不尽人意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在农业推广过程中,由于对哪些项目、哪些工作应该划入公益性范畴,往往很难界定,这还需要多方面讨论和实践。在现实实际中,一些乡镇为了减轻财政负担,要求镇级农业推广部门自谋出路,自己创收解决工资、福利等,这对病虫害测报等基本的公益性事业十分不利,“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难以落到实处。

四、农业政策

对农业比较利益的回报不公,挫伤了农民群众的求知欲望,进而导致在需求拉动,促进农技推广向纵深发展上不尽人意种田不赚钱,这是越来越多的农民的共同看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种田热情。尽管农民的致富需求近年来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但对有门路的农民来说,致富的首选仍是务工经商,而选择农业项目的农户,由于受经营规模集约化程度低的限制,主动花钱购买信息,聘请技术人员的并不多。相当部分农民对那些高科技附加值农业项目缺乏信心,从而影响了农业推广的缴深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通过体制创新、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等措施的综合运用,合理配置各种资源,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服务为主导,以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为依托,以集体和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多种经济成分、多渠道、多层次的新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发展高效、优质、高产、生态、安全农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

1.强化“基础”认识,树立“统筹”观念,营造重视农业推广的良好氛围基层农业推广队伍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兴农和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的重要力量。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农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稳定和加强基层农业推广队伍对于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全面小康,具有重要意义。

2.强化组织领导,增加资金投入,为农业推广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物质保障应该在增加财政投入比重的同时,明确各级财政的投入比例和用途。中央财政投入主要用于重大技术的推广,重要推广方式的创新,农技推广机构的设施建设及设备更新,部分农技推广骨干的培训农技推广信息网络的建设,以及贫困地区农技推广人员的经费补贴等,同时投入力度还应该进一步加大,接近发达国家的比例。地方财政投入主要用于人员经费、业务费、培训费和对中央财政投入的配套费。

3.推进体制创新,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探索农业推广新途径根据本地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要求,选择适宜形式设置农业推广机构。积极探索垂直管理的新形式,县以下的基层农技推广站,按农区设置并作为上一级农技推广单位的派出机构,实行垂直管理。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农技人员调动、考核、晋升等都要充分听取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意见。实践证明,垂直管理和地方管理相比较.对农业的发展是利大于弊的。同时建立多方合作机制,发挥各种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的作用,探索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科研、教育、涉农企业及农民专业协会等技术推广组织的合作推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