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全要素增长效率管窥

农业经济全要素增长效率管窥

一、指标选择与效率测度模型

(一)模型构建

土地、水资源、劳动力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据此首先建立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为:LnYit=β0+β1LnOit+β2LnLit+β3LnWit+vit-uit(1)(1)式中Yit为i年度t省份的农业总产值;Oit表示i年度t省份的有效灌溉土地;Lit表示i年度t省份农林牧渔业劳动力数量;Wit表示农业用水量;β1、β2、β3是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系数;vit是观测误差和随机因素,它独立于投入和技术水平,是不能控制的影响因素;uit是技术损失误差项,是可以控制的影响因素,用来计算技术非效率。农业经济增长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进一步考察农业机械、化肥、人均耕地面积、农用地数量和家庭固定资产等对效率的影响,建立如下技术无效率函数:Uit=δ0+δ1Tit+δ2Fit+δ3LMit+δ4LFit+δ5Kit(2)(2)式中Tit代表i年度t省份各类农用拖拉机和排灌柴油机折算后的机械总动力;Fit、LMit、LFit分别表示i年度t省份化肥施用量、人均经营耕地面积、农用地面积;Kit指户均固定资产值;δ0为常数项,δi是估计系数向量,若系数为正值说明对应要素对效率有负影响,如系数为负值表明对效率有正影响。为判断上述模型的合理性,计算随机误差中技术非效率的比重,设定方差参数γ=δ2u/(δ2v+δ2u),γ处于[0,1]之间。如γ接近1,表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误差主要来源于随机变量uit,采用随机前沿技术对生产函数的估计是合适的;如果γ=0,表明实际产出与最大产出之间的差距来自于不可控的纯随机因素的影响。

(二)描述性统计

鉴于2002年以前数据不完整的缺陷,本研究时间截取2003~2010年,原始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统计年鉴》中2009年、2010年耕地面积指标采用了2008年的数据,与实际情况有一定误差。根据随机前沿分析的要求,对数据进行了必要的整理和对数化处理。

二、农业经济增长效率分析结果

根据2003~2010年我国农业经济的投入和产出数据,运用Frontier4.1软件估计多个因素对农业经济生产效率改善的影响及31个省份农业经济增长效率。

(一)农业生产要素对增长效率的影响

从随机前沿模型中投入变量的弹性系数看,劳动力、水资源、土地三个投入要素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061、0.213和0.548,合计0.7。(见表2)可见,有效灌溉土地对农业经济的拉动作用最高,在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条件下,有效灌溉土地面积每增加1个百分点,产出增加0.548%,说明应提高农田的灌溉比例,从而实现农业产出效率的提升。水资源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农业产出增加0.213%,通过了显著性1%的检验,表明水资源投入处于不足状态,增加水资源供应量将使产出提高。鉴于我国农业用水量已占全部用水量的60%,继续提高农业用水比例将使工业用水难以保证,所以,应尽快改进农业用水方式。劳动力每增加1个百分点,产出下降0.061%,估计结果通过了显著性水平10%的检验。生产函数中投入要素的弹性系数通常是正值,劳动力弹性系数为负值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劳动力资源投入过度,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农业产出不会随剩余劳动力增加而提高,过剩的劳动力应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二是劳动力与水资源、土地等投入要素配置不合理,劳动力作用没有得到最大发挥。因此,必须优化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的配置关系。

1.农业机械总动力的估计系数为正值,仅通过显著性水平为20%的检验,说明农业机械总动力对经济增长效率具有不显著的负向影响。农业机械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规模化种植才能提高机械的利用率,获得较好的固定资产投资回报。农村分散经营模式使农户重复性购置的机械使用率低,大型农机推广应用更困难,造成农机装备购置越多浪费越大的现象。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向规模化转变是发挥农业机械作用的基础,加快农业生产方式创新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化肥使用量估计系数为负值,且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的检验,说明对农业经济增长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化肥的合理施用对改善土壤质量有积极作用,对农作物产出增长具有明显的正效应,推动了农业产量和农民收入增长。但由于我国的农业生产过度依赖于不断增加的化肥投入,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化肥施用量越大,结果造成土地质量下降和地下水污染。所以,应加大对农民化肥施用技术的培训和指导,组织开展耕地土壤化学性质调查,根据土壤特性确定合理的化肥用量标准,引导农民合理控制化肥使用量,并要求生产企业为每件化肥配备产品使用说明书,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

3.人均耕地面积估计系数为负值,且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的检验,表明对农业经济增长效率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因为农业经济发展不再局限于粮食种植,而是向农产品加工、禽畜养殖、温室大棚、农产品运输等多种形式发展,农业经济增长对耕地面积的依赖下降。另外,许多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差,耕地中很大比例是山坡地、旱地和碱地,人均耕地面积多并不意味着农业收入会相应提高。再有农业低效益导致很多农民外出打工,农村留守人员耕种能力和农机操作能力不足,大量土地撂荒,也使得农业收入与耕地变化呈负相关关系。

4.农用地面积估计系数为正值,通过显著性水平1%的检验,说明对农业经济增长效率存在显著负向影响。一是适合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呈下降趋势,新整理增加的农用土地质量较差,边际产出效益下降。二是各区域农用地的构成差异极大,土地的非均质化导致产出效益负相关。

(二)农业经济增长效率的区域差异

各省(市、区)农业经济增长效率变化看,总体表现为逐步增长趋势,2003年全国效率均值为0.565,2010年上升到0.753,增长幅度超过33%。个别年份出现小幅回调,如2008年北京、宁夏、山东、广东、西藏和青海农业增长效率出现小幅下降,其他省份均保持持续上升态势。省际间农业经济增长效率差异很大。为比较区域农业经济增长效率差异,使用SPSS18.0软件对表3数据进行分层聚类分析,划分出5类效率水平。

一类地区:农业经济增长效率保持较高水平。江苏、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和四川6省,2003年平均效率为0.877,2010年增长为0.947。这些省份农业经济增长效率高的原因在于:一是对农业科技投入较多,技术扩散所需的市场环境和基础设施良好,农业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充足,新技术、新种子、新农药等能够快速普及到生产环节。二是这些区域人口密度大,人多地少的特征明显,农业精耕细作水平普遍较高。三是农业产业化企业较多,龙头企业的规模化经营带动了农业产出增加。

二类地区:期初效率中等,期末增长到较高水平。河北、辽宁、吉林、安徽、福建、湖南、广西、海南、重庆、云南和陕西11省(市),2003年效率均值为0.644,2010年增长到0.878,表明这些省份要素资源配置逐步优化,农业产出水平大幅提升。

三类地区:期初效率较低,期末效率损失接近30%。黑龙江、浙江、江西和贵州4省,2003年效率均值为0.517,2010年增长到0.722,存在很大的效率提升空间。浙江省农村乡镇企业发达,大量劳动力从事商业活动,低回报的农业得不到重视,农业资源投入与需求存在差距使得产出效率较低。随着城镇的发展,农村劳动力从大中城市回流,农业生产条件逐渐改善,浙江省农业产出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江西和贵州两省具有山多地少的地貌特点,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在相同数量的土地和水资源投入条件下,农业产出低于耕作条件良好的地区。因此,自然条件是影响效率的主要因素。

四类地区:期初效率很低,期末效率损失接近40%。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上海、甘肃和新疆7省(市、区),2003年效率均值为0.374,2010年为0.632。北京市和上海市的农业在其国民经济结构中占比较低,农业产值仅占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0.9%和1.7%。在城市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土地大量流失,农业生产始终受到城市扩张的威胁,农民缺乏专心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山西、内蒙古、甘肃和新疆处于沙漠、盐碱或高原地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农业技术吸收和传播速度缓慢,农业产出提升空间较小。

五类地区:持续处于深度无效率状态。西藏、青海和宁夏3省(区),2003年效率均值为0.155,2010年均值为0.27。原因为:一是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较恶劣且交通不便,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信息及服务在区域间流动不便。二是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农作物耕种技术、现代农机具使用方法和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吸收和扩散过程缓慢。

三、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效率提升的对策

通过对农业经济全要素增长效率的分析发现,各省份效率总体呈现增长态势,但省际差异较大。效率持续较高的省份集中在华北和华中地区,其他效率类型的省份较为分散。研究发现,有效灌溉土地、水资源、化肥施用量对农业经济增长效率具有正向影响,劳动力、农业机械总动力、人均耕地面积、农用地面积对农业经济增长效率存在负向影响。因此,应合理发挥农业生产要素的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一)增加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用水方式,通过推广节水技术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增长。在水资源匮乏的西北和华北地区率先实施节水灌溉技术,积极发展喷灌、微灌和水肥一体化。应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农田水利建设,重点投向节水灌溉技术研发和节水设施建设项目。

(二)优化农用地结构,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效益优化农用地结构,改良农用地生产条件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调整旱地与灌溉土地的结构,大力提高灌溉土地的比例,压缩旱地数量。二是创造条件改变部分牧草地性质,从效益较低的牧业转变为效益更高的生产模式,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水平,尤其是要大力提高西部欠发达地区农用地产出水平。三是引导农民合理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积极开展农作物的深加工。

(三)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培育农业机械服务市场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既能提高农业产出水平,又能把更多劳动力从农业中释放出来,进入第二、三产业。同时,培育农业机械服务市场,为农户提供耕种、喷洒农药、灌溉、收获等服务,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减少农户重复性购置农机造成的浪费。

作者:陈关聚 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