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发展史为鉴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农业经济发展史为鉴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回顾广西农业经济发展史,可以全面把握农业农村发展规律,从中汲取智慧力量,更富成效地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崭新图景。广西农业经济发展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古代传统农业发展阶段。远在新石器时代,广西农业种植以根茎类作物、果树、水生植物及竹类、谷类为主,谷类有水稻。汉代以后,种植业内部结构呈现多元化,畜牧业也有一定程度发展。在宋代,广西的容州(今北流市)等地成为南方诸路产牛最多的地方,粮食除自给外还有不少供应广东。明清时期广西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但总的来看,还没有摆脱以粮食生产为主的格局。二是近代商品农业兴起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涌入,农村商品经济有了新的发展,种桑养蚕逐步由桂东扩及桂西。20世纪30年代,新桂系统治广西,提出《广西建设纲领》,在经济上提倡办实业、办垦殖场、修公路、办邮电,取得一定进展。三是现代农业发展阶段。新中国的成立为广西现代农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1950年至1957年,广西分期分批完成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1958年至1976年,出现了“大跃进”等以粮为纲的现象,多种经营被砍掉,加上自然灾害影响,农业生产连续遭受重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推行以包产到户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了广西农业生产力状况以及山区土地分散、狭小的实际,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蓬勃生机。广西结合实际,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特别是2002年以来,一系列技术创新和推广有力地推动了广西农业农村经济走上稳定健康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2020年,广西粮食产量1370万吨,农业增加值3555.82亿元,分别比1958年增长1.85倍、192.9倍,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1.9%。广西成功打造了粮食、蔗糖等六大千亿元产业,蔗糖、水果、蚕桑、秋冬菜、茉莉花(茶)等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

广西农业经济兴衰蕴含的经验启示,对加快我区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是资源优势是基础。在古代传统农业发展阶段,农业生产属于典型的“靠天”吃饭,广西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及优越的地理条件,成为我国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但到了近代商品农业兴起和现代农业发展阶段,我区的资源优势并没有完全转化为发展优势,农业出现了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现象。

二是制度优越是根本。土地制度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制度。原始社会的共有制,适应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氏族社会特点。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实行私有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出现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太平天国采取的天朝田亩制度、辛亥革命的平均地权,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但并未真正触及地主阶级的核心利益。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农村土地实行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彻底改变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开启了农业生产发展新纪元,我区农业由此进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

三是改革创新是动力。北魏、北齐、隋、唐等时期采取了均田制,有利于恢复农业生产、巩固封建统治。新桂系统治广西期间,提出《广西建设纲领》,农业生产取得进展。19世纪末广西巡抚马丕瑶提倡桑蚕业改革,推动广西桑蚕业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等,促进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四是结构优化是活力。广西的地理、气候、生物资源等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宋代陈尧曳担任广西转运使期间,奏请因广西风土劝民广植麻苎,实行系列鼓励措施,宋真宗恩准。此项政策一直执行到南宋,广西麻布上供77万匹,居全国第二位。

五是产业化发展是关键。到了近代商品农业兴起阶段,广西的社会制度同全国其他省区相比,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拉大,主要原因是广西发展商品经济的环境条件不优,产业化发展程度低。1912年广西私人产业资本只有6.6万元,钱庄典当业资本却达到606.2万元,后者是前者的90多倍,全国平均比例为3倍左右。到了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广西农业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局面主要是农业产业聚集度不高、产业链条较短、发展效益总体不高等造成。

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作出了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2021年4月视察广西时强调现在“三农”工作重心已经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重要指示精神,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坚持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走出一条乡村美、产业旺、农民富、治理优的广西乡村振兴之路。持续做实项目、做强产业,打牢乡村振兴基础。用好用足政策,立足广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科学规划布局乡村产业,做好粮食生产功能区、糖料蔗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以及特色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田园综合体的规划,打造乡村产业发展集群;坚持产业优先发展战略,逐步提高产业发展项目投资比重。

建设南方现代特色农业现代化优势区,立足广西林果蔬畜糖等特色资源,按照区域集聚、经营集约、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以现代生产要素、技术装备、数字信息等驱动农业转型升级,加快特色农业规模化、优质化、品牌化发展,打造一批现代特色产业集群,在南方农业集群化、现代化发展上先行示范。强化县域产业发展,各县(区)重点布局发展2至3个主导优势产业,镇(乡)发展1至2个主导产业,着力打造一批工贸强镇(村)、旅游名镇(村)、文化名镇(村)等。开展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平台载体和示范样板,以点带面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注重做强龙头、优化结构,提升乡村发展效益。坚持用工业理念发展乡村产业,围绕家庭农场“增量”、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农业龙头企业“强体”、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做实”、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多元”,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重视发挥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作用,建立农业龙头企业梯次发展培育机制,整合生产要素,支持龙头企业参与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项目建设。推动国有涉农企业资产优化重组,培育国有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业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实行全产业链经营,聚焦主食等优势产业,打造集米、面、肉、蛋、菜等加工于一体的“中央厨房”。坚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激发乡村振兴活力。把综合改革作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开展农村“三变”改革示范县创建,大力扶持集体经济发展。深入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升级推广“田东模式”,形成财政统筹、金融支撑、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大力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实施种业创新和优质种业提升工程,加大甘蔗、桑蚕等优势特色产业良种攻关,培育一批“桂字号”品种,高标准建设广西南繁育种基地。加强科技兴农、智慧兴农,建立从生产到流通完整科技支撑体系。把技术服务与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加强农业用地宜机化改造,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加快“机器换人”步伐,加快研发适宜广西特点的水稻、甘蔗等农业机械设备,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走好可持续发展路子。坚持把绿色作为底色和价值,把生态作为责任和潜力,全面增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竞争力,将广西打造成为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导区。深入推进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统筹农村改厕、生活垃圾治理等重点工作,提升乡村建设规划水平,深化风貌提升工作,打造具有边疆民族特色和桂风壮韵的乡村新风貌。强化绿色低碳引领,全面推行农业绿色清洁生产计划,大力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支撑体系。标准化、品牌化是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严格执行标准,把住质量安全关,真正做到标准化生产经营。坚持走市场运营和政府推动相结合的品牌化培育道路,加大“广西好嘢”农业品牌总体形象标识宣传推介力度,讲好极具壮乡文化内涵的“桂字号”农业品牌故事,提升百色芒果、柳州螺蛳粉等老字号影响力,打造一批“桂字号”地理标识和品牌。把“绿色生态、长寿壮乡”作为底色,以“农业+”的方式培育一批融合农文旅的新业态,打造一批富有品质品位、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色的宜居宜业宜乐宜游壮美乡村,着力建成世界级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目的地。强化乡村治理、促进乡风文明,筑牢乡村振兴根基。突出文化铸魂,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巩固提升乡村思想文化阵地。持续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不断激发群众接续奋斗、推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持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行乡村振兴文明实践积分卡制度,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抵制歪风邪气,革除陈规陋习,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加快构建治理有效、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传承发展农耕民族文化,深入探索铜鼓、壮锦、风雨桥、干栏建筑、兴安灵渠、花山岩画、“壮族三月三”等文化瑰宝,建立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广西项目库,积极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打造一批非遗文化、民俗文化展示体验场馆,促进原生态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作者:李红光 单位:自治区党委政研室(改革办)农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