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下农村金融创新模式分析

农村发展下农村金融创新模式分析

摘要:近几年来,国家加快数字农业农村建设,提升数字化生产力。在这个背景下农村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与数字技术有效结合,有助于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广度和贫困农户使用深度,是农村普惠金融未来的创新方向。本文在理解国家数字农业农村相关政策的基础上,深刻分析当前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并总结出三种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模式,为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数字农业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模式

一、数字农业农村建设的提出

为加大数字农业农村建设,提升数字化生产力,利用数字农业农村切入点,让三农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数字农业农村建设主要是指利用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通过“数字技术+农业农村”的有效结合,推进农村地区生产经营的网络智能化,用互联网数据平台为农村地区实现全面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1]。通过互联网数字技术与三农经济相结合,预计到了2025年三农数字经济占全部农业产值的比重从2018年的7.3%增长到2025年的15%,实现三农领域数字经济增长翻番;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交易额的比重从2018年的9.8%增长到15%,整个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要达到70%。

二、数字普惠金融的内涵

2016年G20国会议首次将数字普惠金融界定为“一切通过使用数字金融服务以促进普惠金融的行动[2]。”数字普惠金融可理解为“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的结合,通过“数字技术”实现“普惠”的目标。这正是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倡导的以数字技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个改革方向。为加快数字农业农村的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应运而生。数字普惠金融的潜在优势是“成本低、速度快、覆盖广”。数字技术可以跨时间、跨空间地为人们提供金融服务,无须设立物理网点,大大节省了经营成本。而且,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广泛使用,使得对缺乏信用信息的群体进行风险评估与控制、降低服务成本、设计与提供相适应的金融产品成为可能。因此,不仅有利于解决各种排斥问题,还可以大幅度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和成本,增强普惠金融的可持续性,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从而为数字农业农村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数字普惠金融是将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相结合,可以减少普惠金融服务的成本,提高普惠金融服务质量和覆盖面,使农村地区能够获取价格合理、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从而为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其重要性和可行性在国内外已形成基本共识。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郭峰等,2016)编制了一套“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3],比较清晰地揭示了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和成效。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覆盖范围,二是使用深度,三是数字支持程度。数字普惠金融的全方位发展主要体现在其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能够广泛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所享有。这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相比于传统普惠金融,数字普惠金融能够达到更全面的可得性;第二,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地区差异能够逐渐缩小[4]。

三、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情况

(一)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升。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融合、广泛、安全绿色的宽带网络环境,基本实现“城市光纤到楼入户,农村宽带进乡入村”。截至2019年6月,我国光纤接入(FTTH/O用户规模已达3.96亿户,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的比例均超过98%。农村地区网民数量呈逐年递增态势。2018年1农村地区网民数量达2.22亿,占整体网民的26.7%,同期增加1291万人,增长率为6.2%;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38.4%,较2017年底提升3.0个百分点[5]。可以看出,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每年都在增加,从2008年年底的12.3%增加到2018年年底的38.4%,年均增加2.8个百分点(如图1)。但从总量上看,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依然不足,仅有城镇地区的一半,说明在农村地区还有巨大的互联网提升空间。

(二)农村数字支付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8年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农村地区电子支付发展迅速,在农村地区成年人使用电子支付的比例达到70%。农村移动支付数量持续增加,尤其是手机银行业务量迅猛增长。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8年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显示,2018年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使用数达到6.7亿户,同比增加29.64%,近年来呈上升态势。同年农村地区使用手机银行支付业务93.87亿笔,总金额达到52.21万亿元。2018年我国农村地区网上银行使用数量达到6.12亿户,同比增长15.29%;通过网上银行支付业务笔数102.08亿笔,总金额达到147.69万亿元,交易金额较上年略有下降[6]。

(三)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丰富。在服务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中,数字普惠金融泛指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在农村金融服务的交付中运用数字技术的业务模式。目前在服务“三农”上,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农村地区主要是从构建平台、服务模式以及产品这几个切入点着手,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中国建设银行以“裕农通”平台为依托,构建县域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中国农业银行搭建“平台+网络融资+支付结算”农村电商三大服务功能。围绕广大农民小额支付、便民缴费、投资理财等金融服务需求,以农银聚合扫码支付和农户版APP为重点,大力推广“惠农e付”;围绕做好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进一步优化农业银行“惠农e商”电商金融服务。中国银推出“科技+智慧+载体+资金”定点扶贫服务模式,建立“银行+政府+核心企业+农户”产业链金融扶贫模式,通过差异化信贷政策鼓励支持现代农业、旅游业等潜力行业。金融科技公司在农村市场比较活跃的业态主要有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这两种。在农村市场重点服务“三农”经营性融资需求,开发贴合需求特点的借款产品。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三农”群体通过样本个体网络借贷机构融资主要用于购置农业原材料与扩大经营,放款金额占比分别为46.87%和37.61%。截至2017年3月,支付宝“三农”用户已达到1.63亿。蚂蚁金服旗下的“网商银行”纯互联网运营,始终将服务小微企业、支持实体经济、实践普惠金融作为自己的使命。截至2018年6月末,浙江网商银行服务的小微商家已达到1042万家,累计为用户提供信贷资金1.8万亿元。网商银行借助“数据化产融模式”打通农村经济价值链,联合农业龙头企业,为其上游种养殖户提供产融信贷服务和销售渠道。

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发展模式

(一)基于电商平台的供应链数字普惠金融模式。基于电商平台开展供应链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业务,主要是依托大型电商平台经过多年经营,积累了海量客户交易数据,包括平台上买家的购买信息、卖家的销售信息和供应商的供货信息。基于买卖双方的交易过程互评,电商平台可以获取双方的真实信用状况,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征信体系。拥有大量用户数据的综合电商凭借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和信急服务,结合用户的平台信用数据进行信用评分,为平台用户提供支付结算小额信贷、投资理财、供应链金融、基金销售等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逐步发展成为高效的电商平台金融模式。电商平台借助互联网平等、开放、共享、服务无边界的特点,能够触及传统金融服务薄弱的农村地区,为“三农”发展提供低成本、快捷、高效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阿里巴巴、京东两个综合电商企业,它们都以农村电商为切入口开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活动。2016年初蚂蚁金服成立农村金融事业部,启动”千县万亿”计划,旨在整合内外部各资源,向农业农村用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随后,蚂蚁金服通过并购和参股“三农”相关金融机构,与之合作,通过其在大数据、云计算、风控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共同开拓农村地区市场。蚂蚁金融开发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主要包括数据化平台模式、线上+线下的熟人借贷模式与供应链及产业金融模式。其对应的是三农用户的不同普惠金融服务需求[7]。在农村产业链中,蚂蚁金服提供的链条有:销售线—村淘农资电商平台销售农资到种植养殖户、乡甜(天猫、淘宝等)平台销售农产菜鸟物流整合仓储及物流等资源,保障农资及农产品物品;物流线流成本更低;金融线—蚂蚁金服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以更低成本为种植养殖户及终端消费者提供金融支持;数据线—阿里云以强大的数据运算、分析能力为合作伙伴及种养殖户提供安全的数据支撑。

(二)基于农业产业链的数字金融普惠模式。基于农业产业链优势开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主要是一些传统三农服务商。这些企业处于农业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拥有众多客户资源。通常做法是,涉农龙头企业首先利用其在农业产业的市场势力,实施农业互联网战略,打造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农业综合服务生态圈,然后根据农业数字金融生态圈中各产业链的资金需求,为农业生产上下游提供融资、支付、资信、投资理财等金融服务,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开发农村数字金融产品。该模式的代表性企业有大北农集团,这家涉农公司为国内上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数字普惠金融模式,开拓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大北农集团通过子公司—农信互联,着力建设农业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初步建成了“数据+电商+金融”三大核心业务平台。数据业务以农信云平台为基础,电商业务以农信商城为核心平台,金融业务以农信金融为载体提供。在此基础上,通过“智慧大北农”建设,将智慧管理、智慧养猪和智慧金融融为一体,打造农业互联网生态圈和互联网金融的闭环,实现从农业原材料、饲料、种子、农资采购,到生产管理、产品销售、金融服务的全产业链条综合服务,逐步构建了线上、线下一体的农业互联网与金融生态圈。大北农集团通过“大数据+”建立农业农户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互联网操作实现平台构建,并通过“普惠金融+”实现产业化向金融化的转变,其优势是具有养殖户和经销商数据,依托平台交易数据以及经验的积累,进行大数据分析,并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8]。

(三)基于三农网络金融平台的数字普惠金融模式。三农网络金融平台主要是指P2P网贷平台。网贷平台通过互联网实现了资金端与资产端的有效对接借款人在互联网借贷平台上借款信息,出借人根据自己的资金情况、投资偏好和项目收益率进行投标。出借人与借款人双方直接达成借贷协议,网贷平台只充当信息中介,资金则委托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存管,并引入担保机构进行担保有的网贷平台专注农村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结合互联网技术和农业产业链条,与农业实体企业合作,为农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农户设计金融产品,有效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弥补了“三农”资金缺口。目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P2P借贷平台有宜农贷、开鑫贷、农发贷和翼龙贷等。其中,宜农贷是宜信公司在2009年推出的公益性助农平台。宜农贷通过网络平台农户借款信息,出借人以“爱心出借”的方式将资金借给农村贫困地区信用良好、需要资金的借款人。宜农贷的借款对象仅限于农村妇女,最低出借额为100元。出借人不以营利为目的,只象征性地收取预期2%年化收益率的爱心回报。宜农贷通过与属于中国小贷联盟的农村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M)合作,由M筛选和审核符合条件的借款人并提供相应担保,解决借款农户的信用风险防控问题,有效突破了传统公益扶贫的捐赠“输血式”方式,以出借而非捐赠的“造血式”扶贫方式创造了公益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可持续扶贫”新公益模式[9]。

作者:谢琳 单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