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中药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摘要:中药农业是中医药产业的基础,也是整个产业链的源头。本文简述了黑龙江省中药农业发展历史和现状,探讨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增加政策性支持,增设中药农业省级专项科研基金,成立中药农业研究院,加强生产基地、部级示范园区及原地加工体系建设,建设黑龙江中药材大数据服务平台和质检体系,成立中药种植技术委员会及开展“百家药企进龙江”活动的建议。

关键词:黑龙江省;中药农业;专项科研基金;生产基地;质检体系

中药农业是指利用药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中药材产品的生产活动,是整个中药产业链(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和中药服务业)的第一产业和基础[1-4]。根据中药材来源和生产流程,中药农业包括野生中药材资源采集、中药材野生抚育及种植养殖、中药材生物工程、中药材产地初加工[1]。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也是中药材主产区之一,中药农业发展对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加快种植结构调整、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义重大。本文针对黑龙江省重要农业现状情况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一些发展建议,旨在助推黑龙江省中医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1黑龙江省中药农业发展历史

根据《黑龙江省志》记载,黑龙江省的中药农业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渤海国,当时农民以采集野生人参、蜂蜜、麝香和白附子为主;中药人工种植主要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进行[5]。1956年种植中药材被例入国民经济计划,当年种植红花、莱菔子、荆芥等110hm2,总产量5.4t;1958年发展为8个品种,面积1420hm2,总产量171t。20世纪60年代,人工种植的药材发展到19个品种,面积上升至8300hm2,总产量510t。70年代初,全省先后建立595处药材生产基地,实行分品种专业栽培,并从加拿大引进西洋参等品种,促进了药材生产进一步发展;种植面积略有上升至8426.7hm2,但总产量达到了1500t。进入8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药材种植面积下降,1980年播种面积仅3306.7hm2,但80年代以后,药材生产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主,总产量达到了1770t;此时种植面积较大的有人参、平贝母、黄芪、防风等几个品种。20世纪90年代至今,黑龙江省中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栽培品种逐渐增多,野生可采收资源逐渐匮乏,人工种植、野生抚育成为必然选择,中药农业研究由以单面积增产为主逐步向产量和品质兼顾发展,如何科学化、规范化、规模化、机械化、绿色生态种植成为中药农业研究和发展的关键问题。

2黑龙江省中药农业现状

2.1野生资源情况

黑龙江地处祖国北疆,幅员辽阔,药用植物资源丰富,从目前中药材资源普查的数据来看,全省共有野生资源1120种,其中有一定的蕴藏量的378种。刺五加、五味子、防风、关黄柏、赤芍、苍术、白鲜皮、满山红、升麻均是黑龙江省热门的野生药材品种。

2.2人工种植情况

2017年,黑龙江中药材种植面积73100hm2,约占全国药材种植面积的1.6%左右;2018年,全省中药材面积在83100hm2左右,约占全国1.8%;目前全省种植面积已达93700hm2,同比增长12.8%。其中人参、板蓝根、刺五加、五味子、沙棘、紫苏的种植面积在6667hm2以上,平贝、月见草、黄芪、赤芍、柴胡、防风、万寿菊面积在2667hm2以上;全省道地中药材50多种,种植面积33.33hm2以上的品种40多个,全省13个地市和大部分县区均有中药材种植。其中,板蓝根主产区为大庆市大同区和泰来县,沙棘主产区为延寿县、孙吴县和牡丹江,刺五加主产区为伊春市、勃利县,五味子主产区为铁力市、海林市、尚志市和通河县,紫苏主产区在桦南县、鸡东、饶河,平贝主产区为伊春市红星区、铁力市和尚志市,防风主产区为大庆市、泰康县、富裕县,柴胡主产区为富裕县、加格达奇、大庆林甸(红柴胡),桔梗主产区为鸡东县和依兰县。

2.3产量和产值情况

2017年,黑龙江省药材总产量12.8万t,同比增长8.4%,在全国约排15位,产值20.50亿元,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北五味子、人参、刺五加、平贝母、板蓝根5个品种种植产量达到8.8万t,占全省中药材产量的68.59%;2018年,黑龙江省药材总产值22.9万t,同比增长78.91%,产值52.4亿元。药材种植年平均效益在600~20000元•667m-2。两年生平贝效益最高(2018年价格较高,干贝价格在120元•kg-1),平均产值60万元•hm-2,年效益30万元•hm-2,是种植玉米效益的百倍;一年生板蓝根效益最低,平均效益9000元•hm-2左右。但药材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效益上下浮动较大,农民种植不能光看效益,还要综合考虑自身情况、所在区域自然条件、种源、栽培技术及销售途径等,需慎重选择。

2.4销售情况

黑龙江省既是中药材的主要产区,也是销售大省,产销量占全国总量的15%左右,建有三棵树中药材批发市场,为国内较大药材市场之一。黑龙江省主要以原料销售为主,产品80%销往省外市场;黑龙江省药材市场野生药材较为受关注,苍术、赤芍、白鲜皮、升麻、金莲花、刺五加均以收购野生为主,人工种植药材人参、板蓝根、关防风、平贝母、五味子等调出量较大。全国市场上,黑龙江省板蓝根占有率为50%,刺五加80%,平贝母33%以上。另外,黑龙江省还有一些药材品种专做出口,如铁芪、关苍术、紫苏等,出口韩国、日本。

2.5产业情况

2017年统计黑龙江省中药材种植企业432家,到2018年已升至983家,同比增长127.55%。工信委数据显示,黑龙江省中药企业143家,年销售额200亿以上的规模中药企业55家,其中涉及初加工的饮片厂企业仅9家,占比较小。

3黑龙江省中药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中药农业顶层设计还有待加强

多年来,多源头、分散管理是制约中药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成立专管部门后,制度实施监管、科研立项验收、信息整合、宣传、引领、示范工作还有待加强。

3.2缺少政策性支持

黑龙江省中药农业发展缺乏政策性支持和资金投入,没有形成促进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的合力;对于中药材加工企业,缺少政策性倾向。

3.3中药农业研究缺少科研项目资金支持和专业人员

黑龙江省科研项目资金多支持中药下游产业,提取或加工,对源头的中药农业支持不足,鲜少有专项资金支持。而黑龙江省中药农业科研基础薄弱,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对产业科技支撑不够;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中药农业推广体系和技术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3.4中药育种研究比较落后

野生中药材资源日渐枯竭,人工种植缺少良种良苗,中药育种研究极度滞后。由于生态环境恶化,人工过度采挖,造成部分野生中药材资源流失、枯竭,优质中药材供应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但黑龙江省道地药材育种工作起步晚,良种覆盖率低,缺少长效稳定资金支持,新品种选育工作举步维艰;市场上流通的药材品种种源混杂,良种良苗的生产、经营和流通缺乏有效管理,缺少中药材种子登记体系和相关监管部门。

3.5缺乏科学种植模式及提质增效生产技术

生产过程中过分追求产量,滥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农膜、硫磺等的现象比较突出,缺少药材专业化肥、农药登记体系。3.6中药材生产基础条件差现代农业技术装备和设施缺乏,田间生产、采收和产地初加工环节的机械化严重滞后。

3.7基地建设有待增强

缺乏部级中药农业示范展示园区及产地加工体系。黑龙江省省的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绿色生产基地、稀缺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还有待加强,已有基地缺少复核及监管机制;黑龙江省中药农业发展缺乏宣传力度,缺少部级中药材农业示范展示园区;产地加工体系尚未建立,中药农业缺少关键一环。

3.8缺少规模化种植

药材种植规模小,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全省规模化种植的中药材品种少,没有形成规模数量优势,缺乏价格、销路等方面的竞争力;营销手段滞后,除少部分订单种植或者具备加工能力的种植户外,其余农户不同程度存在销售难的问题;种植户和企业对接较难,无法实现药材种植的利益最大化[6]。

4黑龙江省中药农业发展建议

4.1加强顶层设计

配备专业中药农业管理队伍,强化管理和监督职责,建议具体工作包括:一是评选黑龙江省优势道地中药材品种,加大扶持力度,对全省中药材种植、产地加工、产业深加工进行区域布局设计;二是对法规、条文、标准、政策进行制定、颁布、实施和监管;三是对相关数据(种植面积、品种、价格、产量、进出口数据以及企业数量、销售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行业发展现状,指导产业发展;四是设立中药材品种登记体系,制定化肥、农药施用标准,对药材生态种植、种子种苗和药材质量进行监管,减少种源混杂、农药化肥滥用现象;五是加大中药农业科研立项,设立专项资金;六是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

4.2增加政策性支持

中药种植受市场、天气、技术等问题影响,风险较大,建议设立药材种植保险,并给予农民良种补贴及农机补贴等政策性支持;对于黑龙江省的中药饮片加工厂应给予优先采购药材的政策性倾斜。

4.3增设省级专项资金,支持中药农业公益性基础研究

针对中药农业基础研究工作,建议增设省级重大攻关项目,支持中药材新品种选育、规范化栽培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全程机械化、野生驯化等中药农业相关研究,提高黑龙江省中药农业科技水平,促进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大学设立中药农业研究方向,培育专业人才,支撑产业发展[7-10]。

4.4成立中药农业研究院,凝聚力量加快科技创新应用

建议整合省内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推广部门、龙头企业等机构的技术力量,建立中药农业研究院,整合开展中药材基础研究、种植技术、优良品种、综合开发等领域,利用3~5年时间针对10种道地中药材进行协同攻关,加快先进科技成果的普及应用,提高中药材种植生产科技含量。同时,统筹区域内中药材资源禀赋,立足区域内环境承载能力和中药材发展基础,突出区域特色,共同凝练黑龙江省中药材产业科技创新重大攻关方向。建议设立几大攻关方向:一是黑龙江省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搜集、评价与利用;二是高产优质中药材良种繁育及优势品种选育;三是中药材高效高产栽培技术集成攻关和示范;四是中药材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的集成与示范;五是中药材质量形成机制的研究;六是中药资源合成生物学研究;七是中药材多用途开发利用研究。

4.5加强生产基地、部级示范园区及原地加工体系建设

结合全省种植结构重点任务和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黑土资源保护等工程,围绕良种繁育、优质中药材绿色种植、稀缺中药材保护等工作,强化适宜区域生产基地建设,提升中药材综合生产能力。

4.5.1建设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

选择生态优良、基础条件好的市、县(区)建设部级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开展10种道地且在全国应用的中药材种子种苗规模扩繁,保证黑龙江省中药材种植用种需要。

4.5.2建设中药材绿色生产基地

面向市场需求,根据生产特点和资源分布,全力打造优质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集成创新精准作业、生态种植、绿色防控、机械化采收等现代生产技术研究,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减少化肥施用量;开展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加快中药材安全生产模式和农业“三减”技术措施的示范推广。

4.5.3建设稀缺中药材生产基地

加强对资源紧缺濒危野生中药材品种的野生抚育和人工驯化工作,适度扩大人工种植面积。

4.5.4提高黑龙江省中药材种植科技水平

提高道地药材品种、标准化栽培技术、专用生产加工机械等,重点突出黑龙江省道地品种及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机械化种植特点;园区内建立教育培训基地,示范推广优势品种、新技术,培训全省农民。

4.5.5道地药材产地加工体系建设

建议制定道地药材产地技术规范,加强产地贮藏能力和综合利用能力建设,加快道地药材生产基地产地贮藏设施设备建设,对中药材非药用部位等进行资源化利用,延伸产业链,提高综合收益。

4.6建设黑龙江省中药材大数据服务平台和质检体系

建议建立黑龙江省中药材信息化服务中心,以药材产业大数据的关键、共性技术为主攻研发方向,以服务科研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为导向,以提高技术集成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及辐射扩散能力为目标,立足中药材产业发展需要,围绕中药材资源情况、种植情况、病虫草害发生、土壤质量、生态环境、产业加工、供需服务、技术咨询、全程可追溯等领域,建立大数据服务平台,持续开展观测监测、数据收集分析和信息服务,健全质量检验体系,为黑龙江省中药材产业科技创新和政策制定,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4.7成立中药种植技术委员会,科学指导全省产业发展

组建黑龙江省中药种植技术委员会,集药用植物分类、栽培育种、药材检验、农机、加工、流通等领域专家,针对不同药材特性、不同地区土质、气候条件,对山区、露地种植药材品种,大田种植、野生抚育品种加以区分,列出清单;对药材品种登记、种源鉴定给予技术支持;针对每年适宜种植的大品种给予信息和技术指导,科技支撑中药材大数据平台,科学指导中药农业发展。

4.8开展“百家药企进龙江”活动

建议开展“百家药企进龙江”活动,鼓励各类药材加工企业进驻黑龙江省,并给予优惠政策支持,拓宽黑龙江省药材原材料销售途径;鼓励进行高品质药材订单式种植销售模式,减少销售环节,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5结语

中药农业是中医药产业的基础,对中药工业、中药商业及中药服务业至关重要,中药农业出了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其他环节;解决好中药农业问题,才能解决好“有无中药材可供”“有无优质中药材可供”“中药材供应是否平稳”等问题[1]。正确认识、了解、关注中药农业发展历史、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发展建议,有助于黑龙江省中医药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陈晶 张树权 胡莹莹 李岑 沈铁恒 刘岩 陈思 吕志群 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站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遥感与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