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院校设置农业保险研究

高等农业院校设置农业保险研究

摘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人才的供给必须遵循人才需求的市场规律。目前,社会对保险及农业保险人才的需求量大,但在学科领域方面,农业保险还处于空白。本文以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对在高等农业院校设置农业保险专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农业保险专业;必要性;可行性

一、设置农业保险专业的必要性

1.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农业的平稳和持续发展关系着整个社会和国家经济的稳定。[1]在保障和促进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保险可作为分散农业风险、保障农业生产、补偿灾害损失的重要方式,与政府防灾救灾体系形成互补。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而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由于农业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同样面临着源于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随着人们保险知识的不断增强,很多经营者会考虑利用保险、规避风险、降低损失。但是由于对保险知识掌握的不够或是信息的不对称,致使他们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因此,为了能够事先对潜在的风险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从而适时投保,事后能够对损失进行正确的评估并获得合理的赔偿,这些经营主体迫切需要专业的保险人才为他们提供服务。(2)农业保险专业人才匮乏。保险业是我国21世纪朝阳产业中的朝阳行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随着市场主体大量增加,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大量内资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的增设,以及外资保险的不断进入,市场对专业保险人才的潜在需求急剧增长,预计至2020年,中国保险从业人员将递增至1200万人。西南财经大学的研究显示,2015年,我国保险高级管理人才需求超过5.8万名,高级保险精算人才需求超过700名,保险核保人才需求达到1.3万名。而在2015年,高等院校的专业保险人才供给不到1.3万名,保险人才的缺口达到4.5万。其中,农业保险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农业保险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需要大量具有农学、林学、畜牧、水产养殖、气象、经济及金融、保险、管理等多学科知识的专门人才。但现实是,有着丰富农业保险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寥寥无几,现有农业保险从业人员中,往往是懂保险的人不熟悉农业,而熟悉农业的人又不懂保险。目前农业保险人才的极度匮乏,尤其是懂核保、理赔、精算等技术型人才和管理、营销、培训等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3)农村、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主要有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以及各种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直接面向“三农”,可为“三农”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与保障。但是,由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风险比较大,导致农业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风险增加、向农业领域贷款的意愿降低。鉴于此,这些金融机构的发展也需要农业保险人才,尤其需要既懂管理又熟悉业务的复合型保险人才,来进行资信评估、风险管理、降低不良贷款率,从而增加收益,促进发展。鉴于社会对保险及农业保险人才的需求缺口,充分利用高等农业院校现有的办学资源,培养大量既懂农业又精通保险的农业保险人才迫在眉睫。

2.学校及学院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的需要。

山西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经、管、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农业部与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教学科研型大学。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开办农业保险专业符合“山西农业大学2014—2016年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的要求和指向,即:以现有的优势学科为依托,考虑学科专业之间相互依托和支撑,积极培植新的专业增长点。增设农业保险专业能够充分利用经济管理学院以及山西农业大学现有的办学资源,满足学科建设的需要,体现我校办学特色。目前,全国各类高校设置保险专业的学校仅有20余所,有农业保险专业的学校几乎为零,山西省还没有任何一所院校设置农业保险专业。因此在学科领域方面,农业保险还处于空白。[2]农业保险专业是多学科综合发展的产物,是农业院校的特色专业,该专业的增设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指向。基于农业保险专业学科发展现状、良好的发展前景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业保险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开办该专业。此举不仅可以填补农业保险专业教育的空白,可以为山西省以及全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培养人才,更可以避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弊端,使高等教育正真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经济建设。

二、增设农业保险专业的可行性

1.专业特色明显,人才需求巨大,就业稳定。

农业保险学科是在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学及经济学、金融学、保险学、管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交叉学科。本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培养具有农学、保险、管理等多学科知识的既懂农业技术又懂保险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其专业特色明显。我国目前农业保险人才缺乏,特别是核保、理赔、精算等技术型人才和管理、营销、培训等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国各地各级保险监管部门、保险学会、保险协会,各类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农业企业、风险评估机构、相关金融领域,高校及科研院所都需要大量农业保险人才从事保险经营管理、教学、科研及培训工作。但是据统计,全国每年需要增加的农业保险人才上万名,按我院拟定的每年50~60人的招生规模计算,平均到每省(市、自治区)不足3人,需求缺口巨大,就业前景良好。

2.相关学科、专业的有力支撑。

山西农业大学是以农科为优势,农、理、工、管、经、文、法、教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科研型综合农业大学,具有农学、工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人才培养的办学条件和优势。具备增设农业保险专业,培养从事农业保险及相关行业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的基础条件。农业保险专业将设置于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目前,经济管理学院有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一个(含农业经济管理和林业经济管理),有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科技组织和服务两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五个本科专业,分别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市场营销和物流管理,其中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山西省品牌专业,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全院开设与农业保险专业相关的课程有:《农学概论》、《畜牧学概论》、《林学概论》等;这些学科和专业优势为农业保险专业的设置奠定了基础。

3.具备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经管学院在35年的办学历程中,按照强化内涵、追求特色、提高质量的思路,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建立了一支老中青结合、教学经验丰富、知识结构合理、社会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教师队伍。全院教职工共60人,硕士以上学位的占90%以上,其士学位占10%;副教授以上占35%,其中教授占6%。现有的农林经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农村区域发展五个本科专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培养了多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组建了优秀的学术团队,中坚力量具备将农业保险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融会贯通的能力。这样一支学历层次高、数量、年龄、学科、专业技术职务结构科学合理,梯队完整的教师队伍能够保证所有专业基础课的正常讲授,特别是十几名具备扎实会计知识的教师更能保证全部专业课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学院一方面选派年轻教师进修学习,另一方面不断引进高层次农业保险专业人才来强化师资队伍。

4.良好的实验条件和实训基地。

已建仿真模拟综合实验室,能够满足农业保险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训任务,经管学院将在近期建设农业保险专业综合实验室,借助计算机网络和相关软件进行农业保险市场调查、保险精算、农业保险实务等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其次,学院建有榆次工业园区、泰康人寿、华融证券、百度山西站、顺丰物流等校外实习基地30多个,保证学生能够得到应有的实践技能训练和培养。再次,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创新思维,学院积极拓展与保监会等保险机构的合作。再次,学校已与中国保险学会、保监会、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初步达成合作培养意向,并与山西省保险学会已经签署了《联合办学战略协议书》。通过学界与业界的充分合作,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与能力。

5.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农业保险的应用性强,技术性高,涉及面广,用人单位也需要实务型人才。因此,农业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将采用“3+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三学年学生在校完成理论讲授和教学实践环节;最后一学年把学生送入合作单位实训,在合作单位进行“跟岗”、“顶岗”性质的业务操作学习,接受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训,目的是为了有效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资源优势。保证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工作。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人才的供给必须遵循人才需求的市场规律。基于当前我国农业保险专业空白的实际,以及社会对农业保险人才的迫切需求,应在有条件的高等农业院校单独设置农业保险专业,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的农业保险专业人才开辟一条新路。

作者:孟志兴 苏国贤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高丽娜.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1-2.

[2]郭永彬.中国农业保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武汉轻工大学,2013,(5):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