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尾气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与防治对策

汽车尾气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与防治对策

摘要:近年来汽车数量的剧烈增长,直接导致汽车的燃料消耗问题和排气污染物的增加,而其中汽车排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汽车排放量危害会造成环境以及对人体身体的危害,为进一步加强对排放污染物的了解控制能更多的去管控预防,想出更多的解决办法,并逐一实现它刻不容缓。

关键词:汽车尾气排放量;污染物成分;预防治理;改善技术

1汽车排气污染现状

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成分:氮氧化物、颗粒物、一氧化碳以及碳氢化合物四项污染物。城市排放PM2.5的主要来源是汽车,不仅直接排放PM2.5,就连经过处理排放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都能成PM2.5。据测算,北京当地的最主要污染来源为机动车排放对PM2.5的贡献率为22.2%,。氮氧化物(NOX)是四个污染物中成分排名最靠前的元凶,它极易产生酸雨成分,进而造成气候变暖产生烟雾。尾气排放的污染物颗粒大多直径在0.1~40μm的多孔性炭粒组成,能吸附苯芘或者SO2有毒物质粘附或使人感染,造成炎症严重则会致癌,不仅如此,一氧化碳成分和人体血红素结合危害人体的中枢神经严重会导致机体中毒而亡,当然除了影响自然界生物的健康状况,也会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产,还具有致癌的作用。甘肃省,大气污染已然十分严重也是导致肺癌产生且死亡率比全国平均死亡率高出56.02%的重要原因。其中肺癌发病率居全国之首。欧美国家在面临现代环境污染汽车排放的问题也无一脱逃厄运魔爪。如1952年的“英国伦敦烟雾事件”,主要的城市交通污染源集中在类似于火车飞机汽车这些数量庞大且污染无法制止的行驶状态下造成的大气污染。

2汽车排气污染行政管理措施

减少和消除汽车尾气对大气环境的污染来防治环境污染问题。(1)严格管控我国大排量新车的发售量,也制定国家新的汽车排放量标准,只要发现不符合标准标准的新车,一律采取不让出厂、销售、上牌。督促各大汽车企业开发绿色新能源,采取最严格的安全和环境检测手段,确保上路行驶的车辆达标排放,云南省人民政府2013年7月就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从加强新车排气污染控制、提高外来机动车转入环境准入门槛、严格执行机动车强制报废制度、加强油品管路、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开展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等5个方面提出治理汽车尾气污染环境的工作措施,此项工作得到了云南省社会各级的认同,开启了云南省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序幕。(2)增加绿色城市呼吸,有效去除一定量的污染物排放造成的伤害,同时人车不能混行,改变拥堵造成时间停留过长尾气排放量增大的混乱状态。(3)通过合理的政策来加速老旧车、黄标车的淘汰,一直是最难的工作也是最有效的治理汽车尾气污染环境的措施,如果政府的规定达不到合理的要求,强制性的直接淘汰让人觉着不公平。再说说危害,老旧车、黄标车随着时间的推移汽车排放量进一步恶化且使用时间延长会造成增多更多的车辆排放的污染。所以能够有正确的合理的人性化的出台政策会进一步加强减轻老车排气的污染。为了鼓励市民能够理解政府的政策,云南省人民政府2018年7月17日就出台了《云南省治理淘汰黄标车工作方案》,通过采取各级财政补贴的方式提前淘汰达不到国Ⅰ排放标准的柴油车和达不到国Ⅲ排放标准的汽油车,截止2018年12月31日云南省淘汰黄标车140585辆(其中包括2005年前注册运营的黄标车6708辆),今日在杭州的政府就出台了用一亿元帮助当地老百姓用补贴的形式加速了老车的淘汰。杭州可以做到,北京、上海、澳门甚至是全世界都可以在这个方法上优化设计变成更人性化的政策,也对污染控制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3提高净化处理汽车尾气技术

(1)汽车燃油技术加强汽车动力是降低汽车污染排放量的基础,油料会有一些污染物颗粒排放量由于油料在燃烧时不能完全反应,需要用无铅油代替有铅汽油,再加入一些微量阻燃剂或者表面活性剂即可。绿色燃料--“大豆柴油”等新的配方汽油;使用最新研究的生态燃料的蓄电池或者是电力、压缩天然气体、太阳能等,能够让CO和碳氢含量随之下降在尾气排放中,减轻了对大气环境的污染。(2)改善现有的燃油供给系统和汽车动力装置系统,减少尾气污染量。通过减少喷油提前角,增强喷油器的质量,精准确定进一步是喷油泵的供油量可降低发动机的功率;这些方法均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4结语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我国对于遏制汽车尾气排放污染量的控制也越来越严格。再进一步来讲,是越资源的短缺,以及绿色能源的使用关乎着未来几十年有没有足够的能源去生存也不仅仅是关于汽车,可是直接关乎到到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此我呼吁,预防汽车尾气带来的危害从我们自身做起,尽量减少排放量保护地球也是保护我们自己。

参考文献

[1]杨新兴;冯丽华;尉鹏.汽车尾气污染及其危害[J]前沿科学,2012(3):10-22.

[2]李顺姬.控制汽车尾气的危害,保护城市生态环境[J]科技资讯2013(3):146.

作者:李云双 普合栓 单位: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湖泊生态保护办公室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环境监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