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转型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转型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发展也迈入了新的台阶。阐述了在新型城镇化大背景下对城乡规划转型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详细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城镇化;城乡规划;转型

1城乡规划的转型背景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城镇化对与于我国这个人口大国的经济以及社会发展一直是一个历史现象。城镇化所造成的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在规模和复杂性方面是前所未有的。在经济增长迅速的沿海地区,许多农村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作为两个快速城市化的集群为例。据有关数据表明,市区内有两种类型的城市化空间混合[1]。一是城市国家管理的城市项目向外扩张;二是村集体发起并限制在内的农村工业化和非农业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实施经济改革以来,已建立工业和市场网络的地区附近城市的村庄逐渐多样化经济多为非农业经济,但较不发达地区和村庄仍主要从事农业耕作。因此,城镇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划不合理等促进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转型。自2012年提出“新型城镇化”概念以来,城镇化的发展就要以科学的、合理的方式发展,传统的导向式、片面式发展已经不能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城乡规划的转型是实际发展的需要。

2新型城镇化下城乡规划转型面临的挑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一些经济发展快速的沿海地区农村农业经济已经明显转变为城市工业经济。农村在快速变化同时,面对着新的挑战和机遇。由于人口密度高,人均耕地面积低,自给农业已成为农村生产的主要模式。由于无法带领农民走向繁荣,非农业经济一直致力于农村发展。在农村发展过程中争取生产力的乡村社区的过渡发生在集体合作与个人努力之间的紧张关系之中。后者通常必须优先于前者,因为生产力需要激励[2]。然而,如果村庄不再作为单元存在,许多贫困地区的村庄就会发生集体经济衰退和收入减少的情况。许多受过良好教育和有能力的年轻人就会离开,一些老人孩子,没有受过良好教育就会留下来,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如何在非农业发展的同时保留村庄作为一个可行的单元是可持续城市化的重要问题。同时,在集体农业被个体家庭农业取代之后,产生了一些集体农村工业化现象。然而,这种农村工业化形式在无情的市场竞争下只是昙花一现,并被效率更高的私营和全球企业所取代,最终不能实现协调发展。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转型策略

3.1促进城乡协调差异化发展

农村发展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向城市移民往往受到农村贫困的推动,农村贫困不可避免地导致城市贫困,城市也无法为移民涌入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实施的大背景下,要注重城乡和区域协调的规划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多余的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城乡规划转型更加科学,从而实现转型目标。

3.2注重新型规划理念的融入

传统的规划理念往往以牺牲环境以及人们生存条件为代价,新型城镇化的理念是在新的历史背景条件下提出的,以人为本是新型规划理念的核心部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城乡协调差异化发展,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做到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有共同的发展机会。因此,城乡规划要深入基层,聆听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打破传统城乡规划理念,充分理解新型城市化的内涵。

3.3将小城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节点

快速的城镇化和城市扩张在中国产生了大量的城市农村社区,其中两种典型的范例是城市边缘村(成边村)和城市村(城中村)。这个城市化的农村社区通常是一个非正式住区,住房质量低,缺乏与城市边界相邻或融合的规划监管。同时,成边村正在转变着传统的农村社会经济特征。在没有规划准则的情况下,成边村的演变在于积极拆迁,面对快速的社会经济转型。拆迁重建模式将不再是中国城市化农村社区的具有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但后生产主义倡导的文化驱动创造力下的替代反应将在新的城市化时代产生积极的再生战略。由于缺乏正式的规章和规划,成边村和城中村的建设和维护是在自我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举措缺乏改善其建筑社区的动力[3]。与城市社区相比,大多数成边村和城中村远离现代化的城市性质,伴随着相对低质量的建筑,严重的基础设施缺陷,城市环境恶化,未能有效地融入城市化进程,无法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且对城市的形象有严重的影响。综上所述,在新型城市化的背景下进行城乡规划要注重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注重成边村和城中村地带农民社会经济特征,做到城乡规划转型更加科学。同时要以人为核心,积极改善人民居住条件,关注城市功能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永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广东城乡规划改革探索[J].南方建筑,2015(4):4-8.

[2]王璐瑶.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规划转型思考[J].建筑设计管理,2015(7):58-59.

[3]赵佩佩,顾浩,孙加凤.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转型思考[J].规划师,2014(4):95-100.

作者:张勇 单位:池州学院资源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