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新型城镇化分析

县城新型城镇化分析

摘要:县城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是“十四五”规划的既定内容之一。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县城城镇化的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工作做出明确指导。

一、投资消费空间巨大

县城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县城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城在城镇体系中的位置从“重要一环”变为“重要组成部分”,在城乡融合中从“关键纽带”变为“关键支撑”,在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中后期,承担着极为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功能。县城具有巨大的投资消费空间。我国目前1472 个县的县城常住人口为 1.6 亿人左右,394个县级市的城区常住人口为 0.9 亿人左右,县城及县级市城区人口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 30%。县城建设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推进县城建设,有利于扩大当期有效投资和居民消费,开拓新的巨大投资消费空间。县城建设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完善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有利于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稳定扩大县城就业岗位。健全市政公用设施,有利于夯实县城运行基础支撑。健全公共服务设施,有利于增进县城民生福祉。完善环境基础设施,有利于提升县城人居环境质量。

二、实施差异化策略

当前中国城镇化已经进入到了“聚中有散”“又聚又散”的新发展阶段。在全国范围内,都市圈、城市群正在经历着“聚集”,这是“聚”,同时这些地区的中心城区、中心城市也存在向周边扩散的现象,这是“散”,即“聚中有散”。在这样的背景下,县城城镇化存在极度分化,一部分县城会迎来重大发展和繁荣的机遇,也有一些城镇面临着衰退的挑战,因此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一定要实施差异化的县城城镇化策略。《意见》提出,要尊重县城发展规律,顺应县城人口流动变化趋势,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功能定位,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合理确定不同类型县城的发展路径。一是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支持位于城市群和都市圈范围内的县城融入邻近大城市建设,发展成为与邻近大城市通勤便捷、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卫星县城。二是积极培育专业功能县城,支持具有资源、交通等优势的县城发挥专业特长,发展成为先进制造、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专业功能县城,支持边境县城完善基础设施。三是合理发展农产品主产区县城,为有效服务“三农”、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支撑。四是有序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为保护修复生态环境、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支撑。五是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促进人口和公共服务资源适度集中,加强民生保障和救助扶助。

三、生命健康产业是利器

如何培育生命健康产业的良性发展以带动县城城镇化已成为当今各级政府、商界、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县城城镇化过程中发展生命健康产业需要重点考虑以下方面的因素:积极培育具有生命健康专业功能的县城。支持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医药资源、制造产业等优势的县城发挥专业特长,培育发展特色生命健康经济和支柱产业,强化生命健康产业平台的支撑作用,提高就业吸纳能力,发展成为生物医药、中医中药、文化旅游、养生度假等专业功能县城。增强县城生命健康产业支撑能力。重点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生命健康产业,统筹培育本地产业和承接外部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同时根据文化生态资源禀赋,培育国学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健康服务业。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打造蓝绿生态空间,提升县城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生命健康产业的平台功能。依托各类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平台,引导县城生命健康产业集中集聚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城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为生命健康产业示范园区。根据需要配置公共配套设施,健全标准厂房、通用健康产业基础制造装备、共性技术研发仪器设备、质量基础设施、仓储集散回收设施等,不断完成产业平台的功能。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推进县级医院(含中医院)提标改造,提高传染病检测诊治和重症监护救治能力,依托县级医院建设县级急救中心。支持县域人口达到一定规模的县完善县级医院,推动达到三级医院设施条件和服务能力。推进县级疾控中心建设,配齐疾病监测预警、实验室检测、现场处置等设备。完善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设施设备。建立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级及以上城市三甲医院对薄弱县级医院的帮扶机制。发展养老托育服务。提升公办养老机构服务能力,完善公建民营管理机制,提供基本养老和长期照护服务。扩大普惠养老床位供给,扶持护理型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

作者:程芳 单位:元时代智库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