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医学技术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新型医学技术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新型医学技术

新型医学技术范文1

1、新型网络教育技术对医学遗传学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

新型网络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新型网络教育技术,通过教育中教学过程和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来实现教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新型网络教育技术主要通过一下几个方面发挥其积极作用。①培养拓展学生的研究精神与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主动性。学生通过新型网络教育技术,改变了以往教师作为教育中心、教学活动主题的传统模式,增强其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为学生提供更为现实的思考环境。②为教学资源的存在形式提供了全新的载体。教学资源与教学成果作为信息的表现形式之一,尤其在先进信息爆炸时代,其巨大的数据体现亟须全新的载体,用以支持其产生、传播、运用,储存等。③拓展了资源共享平台,新型网络教育技术所依托的互联网背后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掌握最新的信息、资源是学习和研究的关键。网络所提供的是一个完全透明的资源平台,超越实践空间的限制,信息共享从封闭走向开放,世界各地的学习者通过网络共享资源,各取所需。

2、新型网络教育技术的具体表现。

网络教育技术的体现主要通过对过程和资源的运用和设计,因此在针对医学遗传学的教学中运用新型网络教育技术的侧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提高医学遗传学教师的新型网络教育技术技能。②提高医学遗传学专业学生的新媒体运用能力。③加强网络教育技术的外部硬件条件,改善教育环境。

二、案例讨论法在促进医学遗传学教学目的的实现中的作用和表现形式

1、案例讨论法在促进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案例讨论法是指通过传授临床实践中的真实遗传病例及相关典型实验操作过程来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的教学方法。它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主观方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案例分析法本身需要学生通过主动了解病例,在了解过程中基于自身知识结构的欠缺势必对病例本身产生疑问,疑问的解决方式有课堂讲授及课后查找、阅读、理解、讨论等;②客观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式教学不同于演绎法,更多的是启发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来结合理论,这种反向式的学习方法,更利于学生记忆、迁移、运用,并且能够促进学生思考案例与理论之间的联系点,刺激学生形成自我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这对培养实践性人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③增强互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案例分析法的学习过程通过两个方面体现互动性,首先是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这种互动性主要是通过相互争辩、讨论、交流得以体现。互动性还通过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得以体现。老师通过关键点的引导,刺激学生思考,从而达到教学设计的目的。

2、案例讨论法在促进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表现。

医学遗传学教学过程中基于其本省的学科特点,需要从几个方面侧重进行案例讨论式教学,这几个部分通过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是是否能够成功教授本们课程的关键。这几个部分分别是:①遗传病传播方式的案例分析,学生需要针对具体的病例自主的绘制系谱图并讨论图表内容,并通过讨论归纳传播规律,在讨论规律之后分析计算再发风险,并学会查询资料了解例如如何提前判断遗传病等相关知识,提高各方面相关知识;②医学遗传学的技术方法传授,对于新的研究技术和方法,直白的讲授方法本身就与实践操作有着天壤之别,但实践操作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环境,因此,通过具体的病例进行讲授,便能够克服晦涩的理论概念,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治疗该病例的技术方法,从而最终与所要讲授的医学遗传学方法“不期而遇”来实现教学目的。③遗传规律的讲授,对于遗传规律的讲授也是坚持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讨论分析,并对问题进行解释,最终理解所授知识。

三、全新教育模式的设想与构造

以上是对新型网络教育技术和案例讨论法这两种不同教育工具在医学遗传学教学终的作用以及表现的概括。本文的设想是结合两种工具,设计出医学遗传学教学的一个整体构造。下面拟从两个方面入手进行阐述:

1、资源分享平台设计及运用。

依托医学遗传学自身新型发展特性,建立静态与动态医学遗传学理论知识平台。网络平台设计需要专业软件工程设计,软件设计形式包括教育网站,网站内资源平台。①静态医学遗传学理论知识平台:其内容包含专业课理论知识核心展示及思考题、专业图表制作方法索引及练习平台、主要经典案例索引资源库;②动态医学遗传学理论知识平台:其内容主要为交流讨论组、网络模拟实验室、实验成果展示分享平台。

2、课堂平台设计及运用。

新型医学技术范文2

“创新理论”一词源于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对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的解说。自20世纪初该理论提出以来,创新理论所表述的内容丰富而具体,涵盖技术、知识以及制度等诸多方面。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走过的发展历程来看,创新人才培养无一不是作为推动国家高速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我国的高等教育因为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培养的学生不能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而要造就一批具有杰出思想、具有真才实学的科技实用性人才,就必然要转变教育理念,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北京师范大学的钟秉林校长曾经把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博专结合的知识基础;二是以创新思维和能力为特征的智力和能力;三是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四是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五是国际视野和竞争意识;六是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创新型人才强调的是首创精神和超越能力。面对问题具有强烈的探索兴趣和欲望,并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不畏艰险和追求真理的勇气;敢于对已有知识、结论提出质疑、挑战,进行批判性思维;善于开展创造性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创造性成果。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赣西地区一所综合性高职院校,学院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路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学院的重点专业和江西省高职示范性专业,根据职院办学定位和专业岗位能力的基本要求,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专业适应性和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从2010年起,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3次修订与完善。按照“厚基础、知识面宽、更新内容、整体优化、加强能力、提高素质、减少课时”的思路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探讨。具体的做法是: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职业岗位能力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举措。强调以工作岗位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培养目标是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我院创立的“递进式144”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其基本思路就是通过校内课堂教学和校外顶岗实践,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递进式144”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岗位为中心,按“岗位素质”“岗位专业”“岗位技能”“岗位拓展”四个模块开展教学,按照“岗位认知→仿岗实训→岗位实践→定岗实习”递次推进能力提升的四条培养途径,培养既适应专业岗位,又有广阔领域发展前途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其独到之处就在于为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较广阔的空间。

(二)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为参照,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卫生服务需求,具有良好职业素质、敬业精神强和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以创新课程标准为基准。

淡化专业,推行能力和素质教育。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以往执行的课程体系设置更多地倾向于专业化标准,与培养技术技能型的医学检验创新型人才目的相距深远。为此,在做出市场调研、行业专家论证的基础上,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新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和设置进行整合,以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培养作为两条主线,维持教学总量基本不变,仅在所开课程门类进行调整。突出实践教学和人文教育环节,根据专业特点增加部分选修课程,将基础性、验证性的实践教学内容缩减整合,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课时的比例。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学编排上,突出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的结合,使能够反映医学模式、卫生服务模式转变所必需的各种新概念、新知识和新技能融入社科类课程。调整后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体现了地方性与应用型、综合性与复合型、适应性与多类型的特点,既能满足为赣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体现地方特色的需求,又在整体上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思想。

2.以创新实践教学为重点。

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手段在于实施有效实践教学。为此,新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课程的开设比例就显得意义非凡。具体的做法是将我院现有的基础、药学、医学检验各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营造大学生创新试验区,纳入行业标准,引导学生早期接触工作任务;率先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施教学模式改革,实行理论教学、实训操作和医院实践“教、学、做一体化”。下一步,将依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作为省级重点专业的契机,集中学校与校企合作方的优势资源,打造融医疗、卫生、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省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让教师、学生从课堂走出去,深入基层、接触社会实践,将教学、科研、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到课堂教学和社会服务中,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开辟一条崭新的途径。

3.以创新教学方法为手段。

教学方法的改革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大批创新型人才去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实施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创新型教学方法有很多种,比如问题探究式、案例分析式等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极为有用,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并有利于创造性和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理论教学就尝试过“PBL———问题式”学习法,采取“一堂课一个问题”的教育模式,课前教师向学生发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查询资料写出答案,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给予技术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相关知识内容。PBL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在遇到不可预知的问题时,通过团队的合作来寻求解决方案。既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4.以创新师资队伍为核心。

实施创新教学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了推进我院医学检验技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校制定了各项政策和制度来确保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一是发挥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从本地区引进专家学者、行业能手从事专业教学。鼓励青年教师深入医院或行业进行实践锻炼,使他们能及时地把握行业的新动向,将实践过程中掌握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术融入教学之中。二是优化教师的学历结构,采取内培外引的方式,增加高素质、高学历的优秀毕业生来我校从事医学检验技术教学工作,使本教学团队中不断注入新思维、新方法。三是完善教师的激励机制,相关奖励政策向一线教师倾斜,在职称晋升、学历提升等方面优先考虑,特别是要提倡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积极参与本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参与到相关行业进行实践锻炼。四是积极开展青年教师“双师素质”培养,打造一支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高职能教学团队。

5.以营造创新型大学文化为灵魂。

新型医学技术范文3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期,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创新,知识创新就必须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各国都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发展战略的主要方向[1]。因此,担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任务的高等院校,必须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高等教育必须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2],努力探索并建立具有大连大学特色的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为此,我们必须建立起一套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创新品格、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和造就大量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实现大连大学制定的“会做人、会学习、能做事、能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而实现“全员参与、全程跟踪、全方位育人”的目的。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得医学院校的教育模式、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等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在以知识为基础、创新为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教育已经成为现代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3]。现代医学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周期较长的系统工程,而且受教育方式和过程、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4]。为此,在医学创新教育中,大连大学医学院围绕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培养,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结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第二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创新师资队伍、创新环境等培养环节入手,在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将创新教育思想和行动渗透且贯穿于医学高等教育中,初步探索并构建了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新型的医学教育理念,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树立新型医学教育理念,首先是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这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长期以来医学高等教育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指导下,已经制约着医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影响了高等院校医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21世纪的医学高等教育,把医学高等教育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转变到既传授知识又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上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念、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价值观念,建立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把培养医学创新型人才作为医学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5]。在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人才培养目标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规格。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我们人类面临的许多共同问题,比如一些新型疾病的出现、人口老龄化、生态环保等问题,都对医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1]。所以,21世纪医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是培养具有医学知识结构、会看病的医生,而且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即①应具有合理的医学知识结构,既要有扎实的医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医学专业有关的科学知识和宽广的相关学科知识,同时又要掌握熟练的医学基本操作技能以及获取知识、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能力;②应具有创造思维,既遵循科学规律,又不为传统所束缚,善于想象,勤于思考,积极创新,对已知的领域有强烈的求知欲,对未知的领域有强烈的探求兴趣和创造欲望,并且能够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③应具备高尚的品质和坚忍不拔的毅力[6]。因此,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面向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厚、知识广、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医学生总体培养目标的原则下,充分体现出创新教育的理念,保障培养的医学创新型人才达到以下要求:博与专结合的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技能;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医学科学的精神;具有开拓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的医学创新型人才[1]。

2改革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突出创新教育现行医学本科教学在课程结构上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导致知识面窄;在课程内容上知识陈旧,结果是医学生在校所学的书本知识部分已过时、遭淘汰[4]。因此,医学院根据现代医学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为依据,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这条主线,对课程结构及其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构建了新的医学创新课程体系。①优化课程体系。构建由综合教育课(必修和选修)、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必修和选修)组成的四个课程平台。对培养的医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进行分别归类,将传统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划分为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增加综合教育课的门数,搭建专业方向课程(选修)平台,大规模增加跨专业选修课的设置[7]。②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在使实验课发挥强化理论教学的同时,培养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③在临床实践教学中,既注重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的能力,又注重培养医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精神和与病人沟通获取信息的能力。④增设一些能专门训练和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和方法的课程,如医学科研方法论、医学信息检索、科技论文写作、循证医学等提高创新能力的课程。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及各类学术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主动获取科技信息的能力,并且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培养学生从获取的各类信息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得到科学思维的训炼,为培养创新精神创造条件。新的课程体系压缩了原来狭窄的专业知识内容,大胆地增加了医学前沿方面的新知识、新进展。在教学内容上把最新的医学科学研究成果及时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体现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多元性的特点,进而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医学创新型人才。

3构建“四个三”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在实验教学方面,我们构建了“四个三”实验教学体系,即“三种实验层次”—宏观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避免内容重复,增强学生对各门课程内在联系的认识;“三种实验类型”—基本验证实验、专业综合实验、研究设计实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及综合专业知识的能力;“三种教学途径”—必修实验、开放实验、创新实验,创造宽松的实验空间,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种考核方式”—实验习惯养成和基本仪器使用(占10%)、实验报告(占50%)、实验操作考核(占40%),以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成绩,引导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实验教学的任务: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基本的验证实验,检验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并且通过实验操作,掌握必备的基本实验技能,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科研素质。为此,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针对自己在实验课或理论课中所遇到的问题或感兴趣的问题,根据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条件,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完成实验设计,到准备仪器和配置试剂,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最后根据获得的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让学生体会到整个实验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变被动模仿为主动参与和学习,训练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通过这种实验教学方式,使得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意识。#p#分页标题#e#

4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实施创新学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要发挥第二课堂教学环节的作用,将第二课堂纳入创新学分体系中[7]。一方面,鼓励学生参加开放实验室项目、大连大学大学生创新教育基金项目、学院教师科研项目、各类学科竞赛、暑期科技夏令营、各类学术讲座、社团活动等各项活动,获得创新教育学分,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8]。设立大学生创新教育基金,组织系列大学生科技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实践,有计划地将学生的科研选题与教师的研究课题相结合,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或由学生自拟题目,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教师参与指导,让学生接触科学研究的实际,增加科研训练环节。学院将创新项目管理纳入学生教育日常管理中去,逐步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目前,医学院每年都有近百名学生参加创新教育基金项目,占学校资助项目的10%。同时每年有30余名的学生参加暑期科技夏令营活动。通过系列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了医学生的创新兴趣、探索真理的精神,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思考,在探讨问题过程中开阔眼界、拓展思路、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让大学生在学术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具备将知识、技能转化为创业素质。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或省市举办的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如“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和“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等。同时把指导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基本能力,纳入学校就业指导的课程教育中。为了鼓励、倡导大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学校实行了本科生创新学分制,在学生毕业学分要求中,创新学分单列,培养方案要求每个学生至少修满4学分,方可毕业。本科毕业时未能完成4个创新学分者不能毕业。同时制定了《创新学分实施细则》,设置获得创新学分的条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奠定基础。对在国家级、省、市、校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优秀成绩,或取得专利、、优秀设计以及参加科学研究、课外科研活动、社会实践或其他方面成果,或积极参与学校各项学术报告会的学生,经学院审核认定,可以给予相应的创新学分[8]。

5充分运用现有网络资源和环境,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提供保障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过程。课堂不仅是传递知识的场所,更是探究知识的场所。因此,在创新教育过程中,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式从“传授型教学”向“创造型教学”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把教师的角色从以“教”为主逐渐转化为以“导”为主,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比较式和归纳式等教学方法,加强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特别是让教师科技创新的经历和思维方法进入课堂,从言传到身教。学院要求各学科课程教师将学科的科研方法、科研方向、最新科研进展等内容带进课堂,鼓励教师把个人的科技创新经历、创新体验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中。教师给学生上第一次课的时候,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自我介绍,主要介绍自己的学习和科学研究的工作经历、体会和经验。此外,教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图、文、声、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形象。同时,教师和学生要充分利用大连大学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它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具弹性,是一种开放式学习。目前学院已经建立了18门网络课程,其中辽宁省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7门,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保障。2005年以来,学校在校园网建设和硬件方面花费较大,营造了优质的上网环境。学生可以在宿舍、计算机中心、图书馆等处检索自己所需要的各种学习参考资料。

6实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现全方位培养医学创新型人才学生在进校后,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学生从进入本科学习阶段就跟随导师进行研究型学习,而且导师一直负责指导学生修完全部课程,通过毕业实习或毕业论文答辩,直到毕业。全程导师制的特点:在人员上全部保证,为每位学生配备导师;在时间上全程跟踪,从入学到毕业;在内容上全方位指导,以弥补课堂教学环节中大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的不足,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毕业论文指导、考研辅导、就业指导,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从内容和方法而言,努力做到“四个结合”,即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结合,严格管理与亲情感化结合,从而实现了“全员参与,全程跟踪,全方位育人”的目的。目前,医学院为每个专业的每个班级的学生都配备了专业导师,共有52个班级配备了52名专业导师。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和课题,有机会让学生较早地接触科学研究工作,了解学科前沿,强化和深化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并通过导师的探索精神、研究方法及创新思维的熏陶,能较早完成开展科学研究的思想准备,初步熟悉从事科研活动的基本方法[9]。这样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科学精神;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型医学技术范文4

[关键词]“双创”;医学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一、民办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现状

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在“双创”教育的指引下,蓬勃发展,各项医学专业都发展良好,生源充足,学院对于考研率以及对外交流也十分重视,医学专业的各项学习都离不开英语教学。作为一所成功的民办医学类院校,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极其严格,特别要加强学生医学英语专业的学习,以提高自身并且掌握阅读英文的学习技能,以便能够参加各种医学类的国际交流与学术交流。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积极进行各项教育教学的改革,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出现了各种问题:

(一)医学英语的教学地位有待改善

医学英语作为“科技英语”的存在导致了学院对课程设置的偏差,基础英语在大一大二一直起着主导的作用,一直为学生考全国英语四六级而服务,拥有合格的四六级英语证书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就业上为他们开启了一扇大门。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是为考研、考试和证书服务的,考过之后不再有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学院在大三开设的医学英语课程并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兴趣。

(二)医学英语教学方式难以适应学生的需求

由于三全学院处于发展阶段,医学英语教学的教研室师资力量薄弱,学生质量参差不齐,教师任务重,教学方式单一,内容单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差,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只会书本知识,而不能提高自身的医学英语交际能力。学院为了提高学生的质量,设立了导师制,每个专业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导师,实行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模式。在三全学院,由于医学英语不是一项专业,导师制确实无法实行,因此,医学英语教学的方式比较落后,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三)医学英语师资建设有待加强

三全学院作为一所普通的医学院校,起步晚,发展快,专业的医学英语教师并不多,其中大多数教师都是英语专业毕业的,少数教师是医学英语专业毕业的,专业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在教学过程中,医学英语专业的教师既能够对医学内容驾轻就熟也能够熟练地讲解英语,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会出现“偏车”现象,出现一些汉化的课程讲解,尽管教师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语法、读音、拼写、阅读等各种技巧,但是学生不具备运用医学英语进行交流沟通的技能,学习的是哑巴英语。因此,医学英语的教师在上岗前需要进行专业的培训,尽量做到专人专职,至少在上岗前要学习一年的医学英语课程,熟悉教材。

(四)医学英语教学理念与模式亟待更新

由于学院的制度正在完善之中,各项教学工作都处于摸索阶段,医学英语教学目前是以大班的形式进行授课,学生的层次水平各不相同,大多都是以满堂灌和教师讲解为主,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主动的学习者,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散思维和批判思维,也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与实践性的双重人才,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得不到保障。在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明确规定:“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从理论与实践当中得到检验的教学模式,值得医学英语专业的教师参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建构学习模式对于学生培养自主能动性非常重要。除了课堂教学以外,学院还购买了网上教学系统,学生可以通过网上资源与教师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

(五)医学英语课程教材的选择

教科书是教学的重要依据和工具,是知识的重要来源。由于医学英语的发展晚,体系不够成熟,医学英语方面的教材相对来说比较匮乏,市场的教材质量参差不齐、良莠混杂,挑选教材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我院的外语系为了挑选教材,组织了专业的人员对教材进行分析和甄选,注重教材的体系化与整体化,在教材的内容、编排和体例等方面加以斟酌,注重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听说能力的培养。

二、民办高校的医学英语发展构思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英语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当前高等院校的医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创新型的英语人才,创新型的人才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语言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创新型的医学英语教师要具有“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1]作为新建的民办高校,三全学院医学英语的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

(一)明确教学理念,确定教学目标

创新型的教学理念要以人为本,需要彻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型教学理念,改变学生应用能力弱、创新能力差、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的人才培养状况。创新型的课堂教学要将课堂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一切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都要以学生为本,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医学英语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提高个人的自身素质。教师要明确自身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指导,自身的创新意识和专业的理论知识都需要不断地提高和加强。

(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构建体系化课程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环境,和谐、民主、激励创新的校园氛围才能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能够积极参与教学。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现代复合型的人才模式,努力扫除或改变可能影响培养创新人才的因素,摸索一条符合医学生特点且能够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的培养模式。由于受到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影响,学院的教学重点放在公共英语,医学英语教学不能够适应创新型的人才需求。因此,学院首先要重视医学英语在医学类院校中的地位,建立合理的课程衔接与考核体系,课程要有专业特色,强调学生对医学英语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建立与实际相符合的课程体系。

(三)开拓创新的教学模式,开展本科导师制

实现创新的教学模式首先就是要改变传统守旧的教学模式。医学英语由于起步晚,体系发展不完善,缺少统一的全国教学大纲、课程目标,大多数的院校都采取传统的大班授课,教学方式仍然采取翻译教学与传统阅读教学,课堂无法展开师生互动,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医学英语的兴趣、应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参与其中,不断实现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建立一套适合学生发展的考评体系,以便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实施。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创新效率

医学英语的建设离不开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院校不论在教材还是师资方面都远远不能够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要从现有的教师队伍入手,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培训和教育,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尽快胜任教学任务。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医学英语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为培养出更多高精尖的创新型人才而努力。学院要不断地引进高水平的人才,引进医学英语类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为教师队伍补充新鲜血液,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推动教师队伍的发展。

(五)坚持教学监督制度,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的管理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师资源状况等多方面展开,而不是照搬规章制度。教学的管理要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2]师生共同参与制定。“督导”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指导青年教师,督导都是教学专家或者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在治学态度上十分严谨,作风良好,大公无私。督导可以给予教师充分的指导和意见,不定时地抽查教师上课和教学资料,对教师的各个环节进行考核,在医学英语的教学改革中,督导可以给予中肯的指导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吴春容,夏宏钟.谈创新型英语人才的培养[J].人民教育,2010(21):3-5.

新型医学技术范文5

在我国,临床医学教育历经百余年。但是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正面临着新的考验,主要表现为“三个不适应”,即医学教学不能适应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临床课程的建设不能适应现代学科的融合、交叉与拓展;培养的医学人才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新的挑战也带来新的机遇,世界医学高峰会议提出“为21世纪重新设计医生”的战略决策,不仅是对医生的重新定位,更是对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指导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方法手段的重新确立。为了主动适应科学创新体系构建的需要,教育部已将改革医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列为面向21世纪的重点改革计划项目之一。这些将对临床医学创新教育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1临床医学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临床医学教育要做到“五个面向”,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经济社会、面向市场,进而树立明确的科学发展观、人才培养质量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观,因此现行的教学将面临来自四个方面的挑战。

1.1“第三次医学革命”的挑战

人们将医学模式的转变,即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称为“第三次医学革命”。其意义在于改变根深蒂固的传统医学教育观念;改变经验医学的“习惯性”、老专家几十年一贯制的“权威性”和医学生的“附和性”;改变应试教育的被动性与对创新能力的压抑性。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医学生不能理解新模式的深远意义,专业课程教学中缺少“社会学”“伦理学”等人文科学内容,这些“隐性学科”急待增添。

1.2医学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挑战

随着医学科学发展,传统的实验结果、理论基础和医疗技术已被新的科学结论和新技术所取代;经验医学已被循证医学所取代;经典的立论已被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所取代;“一花独放”已被不同的学术观点和不同学派的“百家争鸣,推陈出新”所取代。随着社会的进步,“疾病谱的迁移”和“新疾病谱的发生”对医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近几年来,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成为当代人体健康的“三大杀手”;SARS、AIDS和禽流感对人类构成了新的威胁;基因工程、生物制药和克隆技术成为治疗和预防疾病新的手段。然而,在我们的传统课程体系中强调了“三基”,却缺少了“三新”,即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能。

1.3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中卫生需求的挑战

军队面对新时期军事斗争的准备,军事医学教育必须承担起全新的课题。例如:对现代条件下的军事卫勤保障;满足大联勤需求,实施特种作战部队的卫勤保障;围绕军事医学相关的高新理论与技术等。现代战况告诫我们,军事医学课程亟待作根本性的调整,不仅要有常规“阶梯治疗”的救护组织形式;更重要的是要增加针对“立体交叉作战新技术”的应变能力。

1.4知识经济的挑战

“知识是生产力”的观点提示了医学教学体系要打破与理工科学、人文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壁垒。为了应对社会需求,医学生不仅要学习医学科学知识,而且要学习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知识的交叉融合,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由于医学生在校时侧重于“符号性学习”(如听课),较少参与“活动性学习”(如实践课),接触社会的机会也比较少,因此了解社会和融入社会需要更多的引导。

2临床医学教学创新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动力

长期以来,医学教育以传播专业知识、培养高级医学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形成了各学科“以学科为中心”,追求自成体系的学科发展观。此种教学模式的实施造成了“二多三少”,即课堂理论讲授课时多、课程间交叉重复内容多、知识应用性实践课程少、自学选修课程少、创造性应用医学知识进行课外活动少。医学教育的创新就是要从继承和传播知识向运用、发展、创新知识的方向拓展,因此在认识上、实践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2.1创新是医学教育改革的灵魂

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有很多弊端,如过弱的人文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我们在贯彻落实学校“高等医药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造就适应21世纪高素质人才———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的过程中,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创新:一是教学内容的改革。针对上述四个挑战,实现“四个应对”:自觉实践医学模式的转变,应对“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医学新模式;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应对新形势、新技术的挑战;提高军事素质,抓住军事医学研究对象的相对局限性和卫勤保障的独特性,应对军事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新格局;融合医学教育与理工科学、人文科学、社会学等学科,实现医学人文教育的功能,发挥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应对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课程体系的改革。采用对于众多课程的“撤、并、改、建”相结合的办法,做到“三个结合”即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智力开发与非智力作用结合。三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是课程结构与教学体系的内容、方法、手段改革的具体体现,核心是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包括教育的功能观、素质观、学习观和效益观。

2.2创新是学习化社会的自我更新

“学会知识、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已被视为教育四大支柱的创新人才建设模式。它包括人才环境、专业教育、课程教育、实验实习等诸多方面。我院在教学中始终不懈地强调“三个教育”,即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医学职业道德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教育。以我校新时代大学生优秀代表张华和华山英雄抢险集体为榜样,在教书育人中突出“四个育人”,即教书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将培养硕士生、博士生的做法延伸到学士生培养阶段,实施了学校制订的“本科生指导教师制度”,使得本科生的课外科研和其它属于创新范畴的“第二课堂教学”有了制度保证。在院内建成了多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全军研究所、全军专科中心、全军医学重点实验室、国家专病中心以及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为促进国际交流,与国外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如与美国哈佛大学AIDS研究中心和Case大学神经研究所、英国牛津大学生殖医学中心和眼科研究中心、德国癌症研究中心以及日本京都大学肿瘤研究所等都有密切合作关系,为培养医学生打开了通向世界的窗户。#p#分页标题#e#

2.3创新是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保证

为造就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必须实行“三个转变”。一是废除“多而全”观念,树立宽口径、重素质的教学观。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学体制,促进学生从记忆型、模仿型向思考型、创新型转变。树立宽口径的教学观顺应了21世纪对于人才的需求,既有利于将来从事医科专业学生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又符合高质量医学人才成长的规律性。我院在教学全过程始终贯穿这种新型教育观,在开课前的动员会上院领导讲清现代教育指导思想;在教学的组织实施、管理和督导中,机关职能部门与督导组专家检查落实情况;在教学总结评比中讲评前阶段执行情况,提出阶段性目标与任务。二是废除“以教师为主体”的旧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模式,有利于学生发挥创新精神、主动获取知识、培养科学思维以及知识的融会贯通与综合。三是废除“单科独进”或“多科齐头并进”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树立学科间的渗透、交叉、融合的现代教学方法。我们在教改中精减了重复或不必需的课程,增加了《急诊医学》、《老年医学》和《临床免疫学》等7门必修课。新建学科不但引入了现代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和多学科间知识交叉渗透所形成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技能;而且体现了人性的关怀,表达了医学发展的最新进展,反映了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又如《急诊医学》中有关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急救是本院的特色项目,不但在平时的病人急救中积累了成功经验;而且对未来战争中可能发生的有机磷生物毒剂的预防及救治有很大裨益。

3临床医学教育创新要有自己的特色

由于临床医学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创新的特色,我们在临床教育实践中坚持实践“五年不间断”教育:即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军事科学技术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和心理素质训练、英语教学、计算机教学、以医学科学进展为重点的高科技知识教育、体育与军事体育训练、自学能力培养、社区医学知识教育等。其主要做法如下:

3.1重组与优化教育要素———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和评价体系

课程综合化是当代世界各国高等院校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根据医学科学进步和现代社会的需求,调整、提炼、浓缩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支持优势学科,开设新兴学科课程和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做到课程间内容衔接、交叉渗透,并能更好地体现学科的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通过优化教育要素,挖掘和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不断拓宽专业知识面,树立临床学习的适应意识、整体观念意识、超前意识和终身教育意识,使培养人才的社会价值、群体创新与自我价值得以实现。例如: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与神经生物研究所、神经解剖教研室综合成新型的神经学科,解决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分家,临床与基础脱节的问题。将放射科与介入放射科、核医学科、超声诊断科和放射治疗科等综合成为影像诊断学教研室,不但在临床上实现X线、PET、CT、核磁共振和B超等图像的互传与融合,有利于资源共享,而且在教学上可以进行影像技术的综合分析,有利于融会贯通和鉴别比较。还有不少课程进行了重组与优化,得到医学生的认可与赞同。由于进行了课程改革,考核教与学绩效的评价体系也需要不断完善。施行教学督导制是保证评价体系优化的重要条件。我院在教学实践中,充实教学督导组人员,制订督导组工作章程,改进督导办法。督导组较好地发挥了“三个作用”,即: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制订与完善教学评估体系,以评促建,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合格军事医学人才方面起到了参谋作用;在督促教师加强师德修养、爱岗敬业、提高业务水平;督促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提高教与学的质量方面起到了督察作用;在参与教学人员评比性活动以及教学全过程的业绩考核、推优罚劣等方面起到了评价作用。

3.2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

不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生都能成为创新型医学人才,只有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如对医学事业的强烈热爱和追求,对医学现象的细心观察和认真思考,具有较强的自学成才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对社会有较强的责任感和健全的人格的人,才能成为21世纪的创新型医学人才。所以完善学生的个性,发挥个人的潜力,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是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必要条件。我院为优化教学质量,牢固树立为军民服务的思想,近几年来,组织了28批267人次教员下部队医院进行帮教;在院学生参加了由学校组织下部队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全院承担了大量的部队官兵收治和查体任务;为部队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基金班学员、进修医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从而使得师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有明显提高,也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我院医教部还专门建立了创新绩效奖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教师与学生分别给予“金师奖”和“金钥匙奖”。以上措施对于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新型医学技术范文6

【关键词】医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生态

大学生创新创业已成为当下中国的热潮,随着大学生创新创业逐步走向深水区,不同层次的医学生创新创业亦是举步维艰。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创新发展理念,优化医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提高医学生创新创业成效,促进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须尽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医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生态系统。医学生创新创业配套政策服务体系的构建俨然成为政府、高校等有关部门亟需解决的课题。

一、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义

首先,医学生创新创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而医学生创新创业不仅能够带动就业,还必将促进医学理论、技术和观念的创新,有效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其次,医学生创新创业是医学学科的发展需要。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医学研究不断涌现出新兴的医疗技术和方法,但医学研究瓶颈的逐渐突显,促使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不断加速。医学生创新创业不仅可以培养挖掘创新型医学人才,而且有助于促进医学学科的不断进步。再次,医学生创新创业是拓展医学社会功能的时代需要。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对医学的期待从解除患者病痛拓展到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等大健康方向,这为医学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医学生创新创业也是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学生创新创业在本质上是其自身素质的非量化体现,是对自主学习和自由创造的检验与拓展。当大中型医院招聘岗位日趋饱和与医学毕业生逐年增多的矛盾日益凸显时,鼓励广大医学生转变思想和观念,支持他们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是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提高个体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医学生创新创业的特点

1.专业性强。作为一门高度综合的、复杂的应用科学,医学一直以来都是属于难度较大的学科[1]。恩格斯在其《自然辩证法》中提到“只有在这些关于统治着非生物界的运动形式的不同的知识部门达到高度的发展以后,才能有效地阐明各种显示生命过程的运动进程”[2]。由此可见,医学远非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知识的简单综合与叠加。医学创新与创业是建立在医学既有发展基础之上的、交错与诸多学科间的、复杂的技术创造或程序创新活动,专业性强、门槛高是其首要特征。

2.成本高。当前,医学生创新与创业大多分为两大门类:医学相关诊服流程与技术创新和医药器质类创新。在医药器质类创新活动中,各类有质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相关实验器材与资源价值昂贵,部分标本极具稀缺性,实验成本较高。因此,成本高成为制约医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客观因素之一。

3.周期长。在各类医学创新实践活动中,很多实验项目周期长,进展慢,短则几十天,长则几个月或者几年,甚至十几年,很多医学科学家终其一生都难以完成一项显著的科研创新项目。医学生由于自身经验和知识储备有限,创新的成功周期变得更长。医学生创业亦是如此,不仅涉及到医学类相关知识与技能,更离不开经济、管理、法律、金融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积累。

4.风险大。医学生创新创业涵盖知识面广,交错复杂,风险高。除了涉及到医学以及经济、管理、法律等社会科学外,还关乎伦理学、心理学等方面内容。尤其在后期临床实验阶段,将面临巨大的经济风险和安全隐患,稍有不慎,可能前功尽弃,甚至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和社会舆论压力。现在虽然有很多替代性实验,但终究无法回避人体检验这一终极考验。

三、医学生创新创业支持政策的现状

1.政策零碎,缺乏专业针对性。自政府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以来,各级政府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鼓励、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从宏观上的顶层设计到具体的人才、技术、资本、市场、信息、平台等方面支持政策层出不穷,其中与医学相关的重大决策首推“健康中国”战略。政府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树立“改革创新”理念,加强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和“医药技术创新”。随着涉及财税、金融、人才、知识产权等创新创业配套政策的不断出台,它们在促进创新创业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效显著[3]。但是,在现有的支持政策中,关于医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支持政策不多,大多是隐含于普遍性的创新创业支持政策之中,尚且政策本身存在条块化现象、难成体系[4]。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机构与机制尚未建成,资源难以充分利用。另外,很多政策缺乏医学专业针对性,有些政策门槛高、落实难度大,政策支持与促进效果不明显。

2.医学科研与创新成果转化体系不完善。医学生创新创业的最终着落点多为研究成果转化成实际应用,造福于人类,实现相应的经济与社会价值。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在激励机制、技术指导、实验设备与场所使用以及成果的转移与对接合作等方面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尽管许多医学类院校近年来大力推进转化医学的发展,但由于我国起步晚,多学科交叉理论研究与应用创新之间难以相互支撑,转化医学理念与意识在医学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过程中尚未充分体现与落实。同时,我国医学创新成果转化机制还不健全,达到国际一流标准的医学转化平台非常少,难以将各类医学科研成果进行科学地评估与转化对接,严重制约了医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科研技术的市场化进程,也使得很多社会资本对医学技术创新和产品市场化的投资多了很多顾忌[5]。

3.医学国际协作创新支持政策缺失。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医学的交流与合作,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俨然已成为全人类最大的“公约数”。由于各国开放程度不同以及出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等原因,当前国际医学合作深度不够、质量不高,限制了医学生创新创业朝国际领域拓展的空间。国与国之间难以实现健康数据与医疗信息的共享,严重浪费了地球资源,延缓了人类健康科学的前进脚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已有了包含医学生在内的各级各类学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相关政策,为部分高校与科研院所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自主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政策保障。但有关促进医学生开展国际交流、技术创新与创业合作的具体专项支持政策几乎空白,相关配套政策需尽快完善。

四、医学生创新创业支持政策生态系统构建

1.充分落实“放管服”,优化医学生创新创业软环境。“放管服”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简称。正如总理强调,“除烦苛之弊,施公平之策,开便利之门”[6]。医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体系的构建要从简化各类政务程序开始。政府要尊重医学发展规律,强化责任意识、大局意识,触发政府有关部门与创新创业主体之间互生调节功能。努力构建医学生创新创业动态跟踪与促进机制,定期组织医学院校召开医学生创新创业形势研判联席会,加强政府各部门横向联动,立足医学生就业创业实际,重点帮助解决初创期各类问题。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中后期监管机制,为开展高效便捷政务服务、营造便利环境做好制度保障。不搞地方保护、技术垄断以及限制性竞争,实行统一的医学生创新创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促使“非禁即入”原则在医学创新创业领域得到逐步推广,以激发广大医学生创新创业活力、增强其内生创新创业动力、释放医疗行业发展的潜力。对于医学院校而言,要联合附属教学医院以及相关医疗企业从理念传播、师资建设、课程改革、教学与学籍管理、实习考评、科研平台搭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构建等方面加强创新与改革。针对医学生创新创业,打破现有体制与部门壁垒,兼蓄并举,建立信息数据共享交流机制,尝试实施知识产权股份制,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医学生将自己的技术与成果作价转让、合作转化。分类培养医学技能型人才与创新型人才,区分考核机制,逐步建立以培养“卓越医师”和医学“双创型”人才的“双核”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生态圈,彻底扫清医学生创新创业的障碍,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激情[7]。同时,把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体系的完善,作为医学高校改革创新的重要支撑点,秉承包容、开放、合作的思想,集中统一领导,鼓励全员参与,努力打造出全社会关心支持的医学生创新创业优生态。

2.完善转化医学政策,推进“产、学、研、医”协调发展。转化医学作为建立在医学理论与医学运用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倡导从实验室到临床,再从临床到实验室的双向互动新型医学研究模式,它打破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等学科之间存在的壁垒,使得理论研究的成果能更快、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践,为患者提供新技术、新药物、新医疗流程等。与此同时,该模式又能将临床实践的诉求及时反馈至医学理论研究。期间,蕴含着大量的创新与创业机会,是医学生创新创业的绝佳“土壤”。因此,政府和高校以及参与创新创业的医学生要时刻把握“泛生命健康领域”的前沿发展与创新趋势,将医学生创新创业融入转化医学、整合医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全过程,搭乘人类医学技术创新与发展的“顺风车”,实现共享共赢[8]。医学生创新创业绝不是简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它涉及到政府、医疗机构、医学院校、科研院所、相关医疗企业等多方面。只有他们与创新创业的主体协同配合,促进“政、教、医、企”精准发力,才能取得实效。这就要求各医学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要转变思想,主动适应医学生创新创业的时代浪潮,从医学生的招生、教育、管理、考核、就业创业等方面入手,结合医学专业特点,剔除一切与医学发展规律不符的管理体制,尝试实施“订单式招生”,与企业联合招收、培养医学大学生。改变医学生学习期限、学习渠道和考核方式等具体内容,实施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多进教学医院见习、实习,适时让学生走进企业,了解市场需求,参与产品研发与创新。让医学生创新有原生动力,创业无后顾之忧,真正实现“产、学、研、医”协调发展。

3.拓宽思路,构建医学生创新创业国际合作新机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国人民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认同。在处理国际与地区重大医疗与健康问题方面,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的声音,看到中国的方案。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决策的不断推进,原国家卫生与计生委曾于2015年出台了《关于推进“一带一路”卫生交流合作三年实施方案(2015-2017)》,该方案对促进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卫生对外交流与合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18年5月26日,“一带一路”国际医学教育联盟在中国医科大学成立,并发表《沈阳宣言》,提倡联盟成员国共享资源、知识和经验,以跨学科的方式开展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等项目合作[9]。此举给我国健康产业转型与发展以及我国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和相关产品技术的不断创新开拓了广阔的国际空间。当前,各级医学生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医学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政府必须要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建立跨境医学健康合作机制,帮助医学生创新创业搭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将医学生创新创业纳入“一带一路”健康与卫生合作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创新创业与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要适时开展创新创业社会环境评估,随时做好相关政策的调整与完善工作,将良好的政策生态转化成医学生创新创业的助推剂。总而言之,医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生态的构建,需要政府、医学院校、社会多方面协同推进。将优化医学生创新创业软环境,与推进“产、学、研、医”协调发展以及构建医学生创新创业国际合作新机制等方面深度糅合,强化政策落实与跟进机制,实施多维度动态发力,确保配套的政策积极发挥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林荫亚.关于医学特点的初步探讨[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1987,(1):85-88.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3.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Z].2018-9-18.

[4]姜红仁.我国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

[5]王松灵.破解医学创新成果转化难[N].人民日报,2016-10-19(020).

[6].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J].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17,(2):234-249.

[7]周业波.论医学院校与政府创业创新合力的形成[J].南方医学教育,2016,27(2):5-7.

[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15):51-54.

新型医学技术范文7

关键词:新型医患关系;互联网媒体;医患沟通

医患关系在本质上是医生在满足患者医疗要求中自然形成的一种相互关系,核心内容就是服务。互联网媒体的不断兴起和发展,对医疗行业的各个方面都有影响,尤其对于其服务影响巨大,因此会产生一种新型医患关系。新型医患关系具有多元化的表现,比传统的医患关系角色更加多样,有更加开放的交流平台,逐渐缩小了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一、互联网媒体对于改善医患关系的优势

互联网媒体有利于提升患者地位,改变传统医患权利格局。在传统的医学模式下,在医患关系中医生由于懂得更多的医疗知识,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而患者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但是伴随着互联网媒体的发展,传统医患权利格局将会发生转变。一方面,医生角色会发生变化,地位相对下降。21世纪以来,临床医生需要每天掌握医学的最新进展,阅读大量科学文献,而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患者可以主动学习与自身疾病相关的知识。在加拿大,人们获得人体信息健康知识的主要来源是网络。在国内,2015年的一份调查问卷显示,76%的中国患者都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健康信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患者可以掌握更多的医学知识,进而有效改变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局面。另一方面,互联网媒体可以提升患者角色能力,改变医疗决策模式。伴随着互联网媒体的发展,患者可以获得的内容不仅仅是医学知识,也可以查询医院和医生的信息,在比较中选择就诊医生。在用户至上理念的影响下,患者的权利意识逐渐提高,参与决策的欲望逐渐增强,因此,有人提出要建立起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体系,未来的医患关系很可能是一种伙伴关系,医生与患者结为治疗联盟。互联网媒体可以提供更多平台,促进医患进行沟通。医患沟通是医患关系的重要内容,能否进行良好的沟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满意程度。互联网媒体可以为医患沟通提供更多渠道,也可以减轻医生工作负担,从而有更多的时间与患者沟通。一方面,互联网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医患沟通提供了更多平台。通过一些网站和应用软件,可以让医生与患者之间实现更好的沟通。近几年来,一些医疗领域的专业网站不断涌现,比如寻医问药、好大夫在线等,这些网站的出现可以使得医生与患者进行在线交流与沟通,节约了双方的时间成本,在线交流功能可以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有效信息。QQ、微信等应用软件可以帮助医患进行实时交流,医生可以将患有相同疾病的患者加入QQ群,在群里分享医疗知识,改善医疗关系。医生还可以通过个人微信公众号健康知识,并且与患者进行互动,引导患者正确就医。另一方面,互联网媒体可以增加医患之间的沟通时间,提高沟通效果。互联网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提高医生处理信息的速度,从而有时间与患者交流。如果患者已经提前在网络上查到疾病的一些基本知识,患者与医生就可以更好地交流。互联网媒体有利于提升医院医疗水平和管理质量。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为医疗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更好的环境。比如电子病历的出现,可以将各种临床信息整合到一个系统当中,并且使用统一的页面进行展示,方便为医生提供患者就诊过程中的各项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分析数据,进而有效降低误诊率。为应对住院患者突发情况,目前危机管理预警应用系统被开发出来,一旦有患者出现紧急状况,该应用系统就会第一时间将病人的相关信息传递到主管医生的移动终端,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治疗,如果主管医生没有及时响应,该应用会自动通知其上一级医生,直到有人响应。移动工作站的使用降低了护士的失误率,在移动车上配备好护士日常查房所需要的各种药物和材料,当护士向病人分发时,需要经过扫描确认,可以实现发药零误差。另一方面,互联网媒体有利于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医院管理水平影响患者的满意程度,排队等候时间、服务态度、医院环境等,都会影响患者对于医院的评价。调查显示,29%的患者从进入医院到挂号成功,就需要等候1-5小时,3.6%的患者的等待时间甚至超过5小时。等待时间过长,容易让患者丧失耐心,在和医生进行沟通时影响情绪,甚至会产生冲突。而互联网媒体的普及可以实现网上预约、网上挂号、查询就诊信息、手机支付等,这些手段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等待时间,缓解患者的焦躁情绪,进一步提高患者对于医院的满意程度。

二、通过互联网媒体建立起新型医患关系的建议

根据上文,我们可以体会到网络技术对于缓解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满意程度。但是我们也应知道,互联网媒体具有两面性,它虽然为建立新型医患关系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一些挑战。例如网络信息真假难辨,一些人可能在利益驱动下造谣生事,患者由于难辨真假,一旦受到错误信息的影响,甚至会怀疑医生正确的诊治。有的医生不但不借助网络平台宣传健康知识,反而打压这种行为。因此,本文在此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营造良好的互联网环境,建立起新型医患关系。依据时代要求,培养医学人才。想要建立起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体系,医生除了不断提升自身的医疗知识外,还应该时刻了解患者的需求,只有了解患者的心理感受与价值态度,才可以更好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建立起新型医患关系。目前,我国的医学专业教育模式未能很好地适应时代要求,医学院校普遍重视学生医疗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沟通能力和共情能力的训练远远不够。最近一项调查也显示,大部分医学院校其人文教育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普遍较少,缺乏整体规划。因此,医学院校想要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就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加强师资团队建设,提高医学人文类课程课时,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建立起良好的新型医患关系。加大监管力度,营造良好环境。信息质量对决策水平有直接影响,而目前网络上关于健康和医疗方面的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网上遍布的虚假医药广告,对患者有很大的误导作用。尤其是对于老年人,他们往往难以判断这些信息的真假,部分患者如果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容易产生对医生正确治疗的怀疑,进而患者会对医生产生不信任,容易引发医患矛盾。因此,政府需要加大监管力度,严重打击虚假医疗广告,对恶意传播虚假信息的网站进行整顿与惩罚。同时,可以邀请医疗行业各个学科专家规范医药类网站的建设,评估期内容质量,并将结果到官方网络上,一旦发现大肆传播的虚假信息,及时辟谣,让大众掌握正确的健康信息。转变传统观念,顺应时代潮流。互联网媒体的快速发展,给医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他们会面临很多掌握更多医学知识的患者。部分医生会出现排斥互联网媒体发展的观念,对于不断提出问题的患者进行压制,会恶化医患关系。有的医生不善与人沟通,虽然互联网媒体的出现可以大大节省医生的时间,但是他们并没有利用这些时间用来沟通,只是忙于操作各项设备,对患者态度冷淡。大量患者在看病过程中会通过网络进行疾病查询,并且与医生针对查询到的信息进行沟通,医生必须直面现实。患者提前从网络查询医学知识,并不是不信任医生,主要是为了补充医生提供的信息。因此,医生应该对于目前的变化积极应对,向患者推荐可靠的医疗网站,通过QQ、微信等方式与患者互动,而不是拒患者于千里之外,应该积极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医院与社会应该为医生提供一些人力与物力的支持,帮助他们克服面临的困难。医院与媒体加强沟通,主动提供信息。医院需要对为媒体提供的医疗新闻资料进行管理,医院与媒体之间的有效沟通可以建立双方相互信任的桥梁。医院主动在媒体上发声,可以有效减少负面新闻,使得相关医学报道更加真实可信。因此,医院应该提高工作人员的沟通能力,接受媒体采访时实事求是,不虚假隐瞒。另外,医院通过加强与媒体的合作,是自觉接受舆论监督、提升自我形象、服务人民健康的需要,加强与媒体的互动,可以让患者在报道中更加客观地了解医院的工作,获得社会对医院的理解和支持,对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曲雯,钟威,王宇:《新媒体对医患关系正面影响分析》,《社区医学杂志》,2018(15)。

2.杨重飞,于利峰,朱锦宇:《规避舆论风险教育在医学生培养中的作用及方法浅析》,《西北医学教育》,2016(1)。

3.王雯,邱会芬,鲍玉荣:《互联网医疗对构建新型医患关系的作用分析》,《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61)。

4.蔡博宇,徐志杰:《互联网医疗对构建新型医患关系的影响》,《中国卫生产业》,2016(10)。

新型医学技术范文8

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主要通过学习预防医学课程来了解和掌握疾病的预防知识,大体分为两种模式:(1)以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卫生和统计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大公共卫生”教学模式,教材采用全国高校统编规划教材《卫生学》,本质是预防医学专业课“三大卫生”的压缩版;(2)以“三大卫生”和流行病学、统计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教材为全国高校统编规划教材《预防医学》。综观国内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现状,无论选用上述哪种教学模式,其教材和课程设置都不能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1)教材内容很难体现临床医学专业的需要,学和用难以有机统一;(2)全科医学、社会医学、循证医学、康复医学、健康管理学等内容在教学中涉及较少或不涉及,不利于培养学生预防医学的群体观、诊断疾病的整体性思维、社区预防和慢性病防控的理念;(3)教学以大课理论讲授为主,案例教学、实验课与社区实践太少或缺乏,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知识的兴趣不大、主观能动性不强,多数为了完成学分而学习该课程。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仍普遍存在重临床、轻预防,重“治现病”,忽视“治未病”的现象,致使临床医学生难以从“以诊断和治愈疾病为中心”的理念中解放出来,更谈不上树立“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

2我国医疗机构中临床医生实施健康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预防医学理念难以融入临床诊疗的理论与实践之中,导致临床医学与健康教育、健康促进难以融会贯通,有机结合,以致在医疗机构的临床常规工作流程中缺乏或者很少涉及健康教育内容。大多数临床医生认为诊断和治疗疾病是自己的职责,而实施健康教育相关的预防措施与己关系不大,导致临床医生不能承担向社会提供整体卫生服务的责任,医疗机构也难以完成集预防、诊疗、康复和保健为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功能。这可能是导致我国在某些慢性病防控上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明显的重要原因之一。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80%的肿瘤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新发胃癌患者中,仅30%左右为早期胃癌(日韩为85%),5年生存率为65%(日韩为95%以上),提示我国胃癌防控水平明显落后日本与韩国。此外,我国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的知晓率、控制率均很低,严重影响了对这些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此现状的成因众多,但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以健康为中心”、“预防重于治疗、防治结合”理念长期缺位,导致涉及预防医学的课程设置不能与时俱进、预防医学实习基地建设滞后等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

3教学改革的初步设想

3.1强化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调整优化现有课程设置体系

在抗击SARS、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新型传染病过程中,所暴露出的我国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特别是医护人员预防意识欠缺、应急处理不当以及感染率高等问题,迫使我们不得不对我国医学院校现行的预防医学教育进行认真而全面的反思。临床医学专业主要培养与疾病作斗争的一线医务人员,他们除了诊治疾病外,还应具备及时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因此,临床医学专业应以培养防治结合的新型复合型医学人才为目标,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革现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将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使之相互渗透、交叉、有机整合;使临床医学生在校期间除疾病诊治外,还能系统了解个体预防、群体预防、三级预防、疾病监测以及疾病相关危险因素控制等预防医学相关知识,牢固树立以健康为中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观念,培养医学生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的能力,为毕业后能够胜任整体卫生服务工作奠定基础。

3.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创新型预防医学教师

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具体执行者,在创新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创新型教师是指那些善于吸收最新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基于时展对临床和预防医学教育的要求,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创新型教师必须是能够不断将预防、控制疾病,保护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最新科学技术成果,结合临床诊治经验运用于教学之中,并不断总结与完善教学方法的教师。可见,创新型预防医学教师队伍建设应该遵循预防与临床并举,防治结合的原则,逐步改变传统的纯预防医学背景的师资结构,建设一支具有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和社区卫生服务等专业交叉或职业背景的创新型教师团队。

3.3加强预防医学实习基地建设,增强医学生的疾病预防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