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基础学范例

农业基础学

农业基础学范文1

(一)国内研究现状

由于传统成人教育实践性教学存在课程作业缺乏实效性、课程实验有计划无落实和脱离学生工作实践等缺点,网络教育实践逐渐受到重视(马国刚,2008)。我国的远程教育实践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结合课堂”“结合工作”和“开放式远程”三种(段丽萍,2008)。1“.结合课堂”远程教育实践模式。该模式强调实践性与理论性,例如,“合作发现式”远程教育实践模式(潘美意、黄杰、周漪清,2007);根据西部远程教育特点的“两重四多”实践教学模式(郭富强,2011)和“多元组合”实践教学模式(郭富强,2012)。2“.结合工作”教育实践模式。该模式十分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结合。例如,根据成人学生在职的优势,确立的“双控双导”的随岗实践模式(万金湖,2009);提高职业岗位能力的“职岗能力提高型”实践教学模式(叶汉英、李德华、李洪斌,2007);以“一个中心、两个特点、三个平台、四项标准、五个环节”为核心内容的“职业拓展型”远程实践教学模式(李文斐、王学珍,2007)。3“.开放式远程”教育实践模式。该模式以远程为特点,通过网络等通讯技术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例如,多维度、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化的“开放式多维度”实践教学模式(郝智红,2013);基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科研———教学”实践教学模式(黎国玉,2007);将课程实践———案例演示———知识梳理等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三位一体”开放式远程教育实践模式(孙德美、梁勇,2012)。

(二)研究述评

由于国外专职等教育发展较早,其具有比较成熟的实践教育模式,其“企业主导型”实践教育模式对于国内的影响较大。但是,由于国内环境与国外环境的不同,国内学者主要认同“结合课堂“”结合工作”和“开放式”三种远程网络实践教育模式,这三种模式又各自针对高职、专职或在职的不同的特殊群体,这些模式都是针对所有专业适用的。要保证实践教育的顺利进行,除了适用性,还需要针对性。但是,这些实践教育模式都针对于全日制,并没有一种适合远程网络的经济管理类实践教育模式,目前,这块研究还处于空白之中。

二、网络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一)“结合课堂”

1.模式概况。“结合课堂”的教育实践模式要求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课堂上将实际工作经验与技能一同教授,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即具有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2.典型案例。在会计本科专业中,会计实验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实践环节,但是,会计实验往往费时费力,容易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焦躁情绪,不利于实验目的的实现,为了提高会计实验的效率,中央电大开设了“会计实验室”,这种实验室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将会计实验场景设置于网络世界中,让学生在与虚拟世界的交互中完成会计实验。这种“会计实验室”不但弥补了普通会计实验的不足,还能够完成实验评价与反馈等一系列的工作。

(二)“结合工作”

1.模式概况。“结合工作”的教育实践模式要求学生要将实践工作与理论知识充分的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当中。2.典型案例。从本校的学生组成来看,多数学生都从事着与在本校学习的专业相关的工作。这种情况下,我校将“结合工作”的教育实践模式应用于日常的教育实践当中,就非常合适,并能使学生更加自主地参与到这种教育实践中去。

(三)“开放式远程”

1.模式概况。“开放式远程”教育实践模式是借助于网络等通信媒介,教师远程对学生的工作或教育实践行为进行指导的一种教育实践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远程与便捷。2.典型案例。一般的教育实践活动都基于固定的场所,或者是公司企业,或者是学校,而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则采用“开放式远程”的教育实践,让学生能够在实践空间与时间上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通过开设网络平台,让学生能够直接访问并利用学校现有资源,通过在网络平台上的学习来指导现实生活中的实践行为,而教育的职责则由实际监督转向网上指导。

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网络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一)专业实践教学概况

1.专业概况。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归属于管理学,是管理学中重要的一个二级学科。农林经济管理结合了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相关内容,将经济与管理融入到农业经济的研究中,从经济与市场的角度来重新探究中国农业的发展,是对农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并对人员进行激励,以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2.专业实践教学目的。根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点,网络教育实践教学开放教育特点,其实践教学目的主要是包括(1)通过合理的实践内容安排,将网络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工作实际进行充分的结合;(2)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专业方面的典型问题;(3)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提升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3.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教育实践内容主要包括了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和综合能力训练模块三大模块。(1)基本技能训练模块。由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一个交叉学科,因此,它的教育实践中的基本技能就包含了较多环节,一般来讲,就有统计分析、计量分析与综合分析三个方面能力的训练。统计学教育实践要求学生利用各种统计软件,如EXCELL等,对已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与最终显示,这种基本技能的训练能让学生对数字有更直观与感性的认识。计量分析教育实践有8个小部分,主要是面向论文写作的模型处理方面。综合教育实践是将上述的教育实践内容进行有机的组合,充分调动学生全面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在专业技能训练模块中,教育实践内容是对实际工作内容再现,要让学生在最接近真实工作环境的条件下进行实训,例如,投资项目分析模拟、电子商务实务模拟等。(3)综合能力训练模块。综合能力训练模块结合了社会调查、技能训练、素质拓展提高等内容,另外,还能加入团队协作训练、学术与假期社会调查等环节。

(二)教学模式选择———“3321”模块式网络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结合现有网络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分析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际,探索出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3321”模块式网络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三)教学模式概况

“3321”模块式网络教育实践教学模式中,第一个“3”指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和综合能力训练模块三大模块,这3大模块包括了所有专业实践的训练内容;第二个“3”指三个阶段,即理论讲解阶段、实践工作阶段和反馈评价阶段。“2”指两个平台,针对学生多为在职人员这样的假设,这两个实践平台是指“网络平台”与“工作平台”,“网络平台”是老师与学生进行理论交流与实践反馈的平台,“工作平台”是学生进行实践的平台,“1”是指一个核心,这个核心是指“全面提升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四)教学模式运行方式

1.理论讲解阶段。这个阶段包括整个基本技能训练模式和专业技能训练模块的前半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实践教育的理论讲解,主要依托网络平台进行。2.实践工作阶段。这个阶段包括技能训练模块的后半段和整个综合能力训练,这个阶段以学生在岗位实践为主,在工作平台进行。3.反馈评价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学生的实践成果的反馈与教师对学生实践成果的评价,这个阶段均要涉及到网络平台,实践成果与评价结果均需要通过网络进行传达。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3321”模块式网络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工作实际,充分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内容为基础,通过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和综合能力训练模块三个模块的配合,能够有效地进行理论讲解、工作实践和反馈评价,具有与传统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相同的效果。由于该模式基于网络平台与工作平台,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工作、工作与学习三者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又具有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空间”与“时间”的双重灵活性,非常适合在职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但是,该模式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首先,与该模式相配套的实践教学硬件并不完善,例如,网络平台的搭建等;其次,与该模式相配套的实践教学软件也不完善,例如,实践内容的不匹配、网络教学师资队伍的不适应等;最后,该模式只是针对整个专业,具体到某一门课程还需进行修正。

(二)建议

1.完善网络教育硬件建设

整合学校现有网络教育硬件资源,通过结构优化、资源重组与全面建设,打破原有隶属关系,寻求多方支持,筹集建设资金,搭建与模式相配套的网络平台,包括计算机、网络与相关的教学软件,缓解硬件资源不足的问题,提升整体硬件设施水平来保证该模式的顺利实施;建立健全管理监督机制,加强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监督与管理,借鉴ISO质量管理原则与模式,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通过明确质量管理目标、完善监督与考核平台,规范实践教学运行,搭建实践教学的网上监督管理平台,通过这些措施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使其正规化和制度化,提高网络教学的现代化水平。

2.提升师资力量软件支持

改革课程体系设置。以适应网络教学模式为目标,大力推进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以适合现代农林经济管理网络教育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到成人网教的特殊之处,彻底改变传统实践模式中学生的从属地位,提高学生在教育实践中的参与积极性;培养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认知。进行教师培训,加深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对于网络教育实践教学的理解,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有授课老师对于网络教育实践的认知得到提高,才能有意识地切实加强相关的理论积累,积极探求符合课程要求的教学方法,才能有利于教师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可以通过聘请企业任职人员或者选派教师外出挂职等多种方式来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

3.加快教育模式推广应用

农业基础学范文2

【关键词】转型期;农业经济;科学发展;思考

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我国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第三产业的异军突起,俨然已经在逐步主宰着新的经济结构。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相对较小,面对工业经济飞速发展的巨大冲击,农业经济发展也在悄然发生经济转型的改变。针对农业经济发展转型的新趋势,结合转型期农业经济的社会需要,相关部门应当找到全新立足点针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变革,加速转型期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建设进程,实现城乡二元结构和产业结构经济转型的根本性转变,从而为农业经济科学管理和农业经济转型探寻新的发展方向。

1.当前我国农业转型期经济的新特点

1.1转型期农业城乡二元结构发生巨变。我国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城市经济明显优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城市与乡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贫富之间的差距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尽管城市在经济发展上拥有诸多优势,但农业和农村发展依然是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经济发展的平衡决定着一个国家整体发展的优劣,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着力于发展和落实城乡的二元结构一体化政策,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使得城乡差距逐渐缩小进而提高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在转型期这样的经济政策使的乡镇发展前景变得十分光明。

1.2转型期工业农产业性质在发生改变。现今我国工农产业结构的不平衡现象,使的农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有了明显差距。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经济的转型发展的潜力是是十分可观的,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全面转型发展的一个障碍,由于我国工业产业的飞速发展和进步已经获得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工业生产具备了支持农业转型发展的能力,在农业经济转型期,已经逐步实现工农产业结合以及相关产业链的结合来补充农业经济效益不足的短板。

2.转型期促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生的变化 

2.1城乡一体化对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新变化。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乡镇的经济发展明显的差距,就会影响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甚至会缓慢不前,只有做到城乡一体化建设才会稳步的推进整体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带动乡镇经济的发展政策的落实和发展方式的不断成型,城乡发展的一体化建设工作也逐步得以顺利进行,城乡一体化的重视程度越来高并通过实践被认可,城市二元结构也随之逐渐的解除,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也随之不断的加快。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推进,农业经济管理更加学科化,城乡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如更加关注认识到生产力的流动问题和城乡之间人口流量问题,统筹和调配好城乡生产要素的流动、生产、销售问题也必将会是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课题。

2.2工农产业结构性质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工业发展和农业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两条主线,当前我国的工农性质变化让我认识到农业经济的重心不应该还停留在简单的农业生产阶段,而要紧密的关注国家工农业政策和工农业发展之间的相互联系。打破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和传统的农业政策,让工业产业的发展能有效的反哺农业产业生产的发展,就要对农业经济重新定位,农业经济的管理就应加注重对农业经济生产全过程全局的探究。在绿色生态于农业、绿色产品的发展、精细化深加工、农副产品质量的安全、农产品物流的构建和“互联网+”与农业经济一体发展等农产品产销销售链的发展方面都将是农业经济学科发展所要研究的重点,也是今后农业经济研究的重要部分。

3.在转型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3.1对农业经济发展管理方法的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创新,使我们不得不打破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格局来对其进行重新审视和认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内涵是要实现具有能够可持续生态化发展的战略意义,这种战略性的发展对未来的经济和环境保护具有双重意义。也使得我们更加注重对这方面力量的投入和研究,在落实政策的同时也要对新的理论方法更加不断地完善,使我国农业经济能够得到良性的发展。科学的管理方法不仅可以保证农业生产力的合理流动分配,聘用专业的管理人才将新技术运用到产品加工和农业生产的指导,都是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重要体现。

3.2对大力发展科研人才培养的重视。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转型期专门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人才是转型期农业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重视人才就是重视劳动力,通过人才培养提升劳动力素质和能力,才能为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扶持来加强专门农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从政策方面实施人才战略和加资金大扶持的力度,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人才创新和更新研究农业知识技术的新方法,使其更具有针对性来配合转型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4.结语

农业经济要想改变传统发展模式进行农业经济转型发展,就要清楚认知到我国农业经济转型的特点。转型期农业经济发展更应立足于新的农业技术及信息化技术,重视科研人才的实际培养,最终实现时代性的农业经济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盼盼.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农业经济转型期的发展[J].南方农机,2017,48(24):142.

农业基础学范文3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与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相比,对畜牧学专业理论知识的要求相对不高,着重需要培养的是管理生产及协调工作人员的能力。结合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为了更好地适应本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有必要对畜牧学概论的课堂教学进行适当调整。

【关键词】

畜牧学概论 农业经济管理 教学改革

进入21世纪信息化时代以来,畜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加大。随着我国畜牧业生产向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转变,社会对畜牧业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在当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如何使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快速成长为满足现代化畜牧业生产管理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新世纪人才,是畜牧业领域乃至全社会都关注的问题。

1目前《畜牧学概论》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学生来源文理科兼有,教学难平衡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同时招收文科和理科类学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课程里有关动物遗传、育种、繁殖等内容需要学生有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储备,文科类学生却并不具备。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补充这些知识,同一个班的理科生就要进行二次学习,这极易引起理科生的厌学情绪。

1.2课程设置不合理,难以满足学生学的实际需求

课程常常要连续三节甚至四节,导致学生很难长时间保持对教师的注意力。同时,有关畜牧业发展的新的科研成果每天都在大量涌现,课本知识的更新速度无法及时,内容的脱节可能会影响学生的知识观、学习观,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此外,授课教师也容易过多地强调畜牧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实践动手能力,不能从本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弱化学生生产管理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本专业学生的最终要求。

1.3教师队伍的水平与实际要求有差距

教师的授课水平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近年来高校中研究型教师的比重逐年加大,这类教师缺乏专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授课的素养锻炼,很难在短时间内把握授课节奏。而且学术工作做的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倾向于把知识点讲得既全面又细腻,导致出现“唯知识至上”的授课模式,不给学生留知识点上的任何“困惑”之处。这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机会,不能培养学生对知识“质疑”和“批判”的意识。尤其是新进教师,由于没有常年教学工作的积累,无法形成自己成熟的教育理念与思想,也难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帮助。

2《畜牧学概论》教学完善的建议

教学是一项技艺,有一定的规律和章法可循。因此,高校首先要坚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岗位培训指导。虽然传统的教学方法现今正不断地受到新型信息技术的挑战,但传统的教学方式绝不是一无是处,千百年来形成的教学模式一定有其可取之处[1]。各专业必须实事求是,从其培养目标出发,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和改革。针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畜牧学概论》课程的课堂教学,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调整授课内容引入“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现代化的设备系统已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畜牧业生产中,且自动化程度还在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职业目标是“对农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并对人员进行激励,以达到预期目的”[2]。因此,课堂上教师除了教授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外,必需着重引入现代高效畜牧业生产管理中的新内容。以养猪生产为例,要更加重视饲料中的霉菌毒素问题、要提高对高产青年母猪重要性和分胎次饲养重要性的认识、强化现代员工管理、提高电脑控制设备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等等。“微课”作为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升级形式,已在中小学教育中被广泛提及,但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较少。但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在课堂上一样存在注意力得不到缓解的问题,“微课”同样可以大有作为[3]。对本课程而言,除了基本的理论知识点外,“微课”还能很好地展示生产的实际过程,更好地为达成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如将一畜牧业生产示范场运营中的饲料营养配比、育种架构设计、疾病防控、销售、环境保护、成本核算、员工培训等各个重要环节录制成“微课视频”,教师针对“微课”视频内容,站在“学”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随时与学生交流“微视频”中的内容,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更能加快学生毕业后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

2.2调整授课形式,引入“工作情景”教学模式

随着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每个人低头仿佛都身处于“一个独立的世界”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尤其是大学生。骤然从高中均一化的集体生活中走出来,跳出父母的视线,加上还没有养成良好的控制力,大学生非常容易孤立自己。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和提高。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需的一项重要技能恰恰就是“协调工作人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意识到本专业的特殊性,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学生“所说”,透过学生“所说”感知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所想”。为促进课堂上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以往的教学模式改革中提及最多的是讨论式教学[4-5],但这是针对单个学生个体的教学方式。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着重需要的是协调能力,需要他人的配合。因此,在课堂上还要锻炼他们彼此间合作的能力。如根据“微课”视频,在课堂上引入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情景”,设立小的项目论题,让学生以生产管理者的身份,采用分组讨论、课堂分享等方式对某一工作情境进行分析处理,不但可以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可以提高他们解决矛盾的能力;也可以设定大的宏观问题,以养猪生产为例,可以设定诸如“如何使猪的身生产性能和利润更高效,场区花钱的最佳方案如何制定,如何激励员工”等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统筹管理能力。

3结语

从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在《畜牧学概论》课堂上调整授课的内容和形式,综合引入“工作情景”和“微课视频”等多种教学模式,不但有利于学生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可以培养学生的管理协调能力,最终更好地为完成本专业的终极培养目标服务。

作者:乔瑞敏 任广志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文晶,王果胜.教学方法的历史发展及其改革趋势[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3(12):55~56.

[2]刘海波.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22):46~47.

[3]张肇丰,汪茂华,赵琴,陈彩虹,汪晓慧.微视频的兴起与迷思-第九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5(03):63~66.

农业基础学范文4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国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经济发展尤为重要,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其中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一项较为重要的伟大工程,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具有较大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农业经济发展需要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尤其是在新农村发展背景下,需要在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农业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的创新,并且在此基础上需要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同时采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这对发展农业经济意义重大,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新农村建设本义

1.1突破传统二元经济结构模式

我国经济发展以来,由于国家历史任务以及国情的影响,需要采取采用社会发展以及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式,此种模式能够较好的完成资本积累,并且在此基础上对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但是,此种经济结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城乡差距逐渐加大,致使城乡发展不协调。

1.2农业经济持续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动力

我国农村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较好发展,但是在发展期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比如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消耗大以及产品技术含量低等。此外,农村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对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这就应当改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并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还应在新农村的背景下,优化农业经济发展战略,以此对产业结构实施全面调整,以此走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

1.3推动农业产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我国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与世界接轨,这就需要在新农村建设期间,推动农业产业向国家化方向发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这是农业经济发展中较为重要的环节。

2.农业经济与新农村关系分析

2.1农业经济与新农村相互促进

农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与新农村建设有较大的关系,两者之间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并且两者建设目标相一致,互相促进。此外,农业经济的发展能够利用自然资源,这在较大程度上可全面缓解就业压力,以此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新农村建设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较快发展,以此能够使新农村与农业经济建设目标距离不断缩短,同时对教育学习环境实施全面创造,提升农民文化水平等,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2农业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农业生产是人类较为基础的产业,然而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是农业整体经济关键的部分。农业经济的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并且在此基础上符合我国资源不足以及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这在较大程度上对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具有较大促进作用就,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农业收入,这对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构建新农村具有较大促进作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以来,新农村建设应当以农业经济发展为目标,并且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政策,以此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3农业经济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途径

2.3.1是解决农业污染、保护农村环境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得到较快提高,但是因农业生产方式存在一些不合理情况,这在较大程度上会导致资源浪费,并且在此基础上致使环境无法得到较好的改善,环境差问题较为严重。为了改善环境质量,提升资源利用率,需要加快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农村环境保护的必然需求。

2.3.2农业经济发展是农村产业调整的重要途径

在进行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是对传统农业实施有效的改造,并且在此基础上应对农业生产力不断提升,以此改善环境、资源节约以及提升效益等,这对农业产业结构要求与目标相一致。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进行集约化管理,对相关资源实施综合开发与利用,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对传统产业实施全面改造,在此过程中会对农村产业结构有较好的调整与优化。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3.1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

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国民经济中重要的部分便是农业经济,这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促进作用。但是,因农业经济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并且在此基础上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这在较大程度上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导致农业经济效益很难得到较好提升,在此过程中对农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具有较大促进作用]。

3.2采取公开及民主管理程度低

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财务公开与民主管理程度要求比较高,并且采取公开要求定时定点公开采取情况,这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因监管体系不完善,导致财务信息具体明细相对较少,只包含一些基本情况,并且形式较为繁杂,致使较多农民对村级财政情况不了解。此外,在进行农村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对民主管理程度相对比较低,往往是事后管理,导致管理过度流于形式。

3.3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从农村经济管理人员角度进行分析,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在应用期间缺乏规范性的管理程序,这在较大程度上会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无法得到全面提高。此外,管理人员自身综合素质与农业经济的发展有较大关系,但是较多管理人员思想保守,并且综合素质相对比较低,导致工作积极性以及责任心无法得到有效提高,同时知识体系不完善以及知识储备较为单一,这在较大程度上无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3.4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不合理

首先,目前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以家庭承包种植模式,这对于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很难满足发展需求,并且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这在较大程度上使种植方式与培训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其次,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同,农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质量具有较大差异性,不但会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所不同,而且对不同地区农业经济水平的提高具有较大促进作用。

4.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4.1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

目前,在新农村背景下,需要构建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应当构建管理体系,该管理体系需要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以此形成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并且在实际工作中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其次,从思想方面对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实施有效的转变,在此基础上紧跟时代政策与潮流趋势对农业发展观念进行全面的更新,以此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从不同角度提高工业经济管理效益。

4.2加强财务公开与民主管理监管

在农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农村财务管理在其中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在此期间需要强化财务公开与民主管理监管,这就应当对信息公开平台与民主管理体系全面构建与完善,并且在此基础上把村级财务活动进行定期公布,以此执行民主监督委员会职责。此外,还行对财务公开与民主管理实施全面监督,了解财务知识,民主都会委员会成员进行监督。

4.3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在进行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自身综合素质尤为重要,是农业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工作,这就需要对不同基层领导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进行有效的建设,并且在此基础上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以此全面提高自身的管理技能与综合素质。此外,还需要举办多项竞赛活动,以此强化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从而提升管理人员主观能动性。

4.4建立土地流转制度

首先,构建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在确保土地归属权的基础上合理构建较为完善的流转体制。其次,政府部门还应构建完善的档案,对土地流转制度全面完善,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城乡建设土地进行有效规划,同时在信息化技术的基础上对农村不同性质土地数据进行全面的收集,这对提高土地流转效率具有较大促进作用。最后,在进行土地流转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应当尊重农民自身的意愿,以此提升土地流转期间的科学性。在对土地流转机制实施全面完善,这对的农村企业的发展也具有较大促进作用。

4.5.完善、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根据地区的差异性对农业经济结构实施有效的调整,在此期间应当对土地传统种植观念进行有效的改变,以此全面提升农村土地利用率,以此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此,应对农村经济结构实施全面调整,使农村经济更加多元化。此外,还应提高农村销售链,以此满足市场需求,这对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具有较大促进作用,以此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础。政府也需要对先进设备企业提供政策支持,以此提高产品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发展以来,国家对农村建设较为重要,构建了新农村发展战略,在新农村发展的基础上对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大促进作用。此外,我国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目前新农村经济发展期间的不同因素实施深入分析,并且对新农村体制进行全面建设与改革,同时对农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实施全面的完善,以此为农业经济创新环境奠定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还应对新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全面构建,以此确保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费文美.探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评《农业经济管理》[J].植物检疫,2019(05):84-85.

[2]郭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J].中国市场,2019(19):46-47.

[3]王文博,杜红杰.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中国房地产业,2019(20):75-76.

[4]王丽.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05):85-86.

[5]向烨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探析[J].山西农经,2019(20):61-62.

[6]聂孟阳,张树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方法分析[J].山西农经,2019(05):96.

农业基础学范文5

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表现为: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资金技术短缺3个方面;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从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加大农业发展的投资力度3个角度提出与之相对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新形势;农业经济;有效途径

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大背景下,已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摒弃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转型为现代农业已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农业转型过程中,既存在诸多的困难与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本文就如何发展我国的农业经济为切入点,浅谈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1农业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阻碍最大的原因之一,便是薄弱的农业经济基础。在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面临的第1个问题便是基础设施的落后。例如,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尚存在很多“木犁牛耕”现象。不要说使用大型的耕种、收割设备,即使小型的收割机、打谷机也没能得到全面普及;很多农村地区的水利设施陈旧、老化,甚至是没有。水利设施的不健全,导致许多农民依旧“靠天吃饭”。如果不改变农村农业的基础设施,形势下的农业经济又如何取得良好的发展?

1.2农业生产方式较为落后

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另一因素是较为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生产方式虽然基本绝迹,但不可否认“牛耕人种”的情况并不少见。沿用了上千年的耕作方式依然存在广大农村地区。这种农业生产模式规模小、效率低、收入少。一言以蔽之,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严重存在技术含量不足的情况。直接导致了农业生产与规模化的生产标准线不合等问题的出现,使得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受到严重的影响。此外,我国经济落后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现代农业的生产、销售、经营、管理意识。

1.3农业资金技术短缺

农业的生产离不开资金技术的投入,但在实际的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经济投入严重不足以及农业资金技术含量低下等原因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而使得农业经济的发展没有有效的保障。就当下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的形势来看,我国对稳定型农业投入的相关机制建立并不是很完善,各级相关部门在对农业经济基础的投入上并没有做到严谨,仍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并且资金投入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新形势下我国发展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2.1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

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是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手段。如何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乡镇领导需加强农村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因为只有农业经济取得长足的发展,城镇经济才能取得明显的发展。此外,乡镇领导应重视农业科技的推广使用,加大农业科研创新能力;乡镇农业经济想要发展还可以通过鼓励企业投资的方式,改变乡镇的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将良好的技术水平加以推广利用,我国的农业经济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微型农业企业。政府鼓励、引导农村建立微型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众所周知,加工后的农产品,市场价格约在“原产品”的3倍以上,利润高且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实属一举两得。

2.2全面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民经济利益的重要支撑。如何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多元化发展。就目前农业的发展方式而言,存在很大的弊端,朝着集约化方向发展。在农业经济改革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不可盲目的跟从,而是要始终将农业发展目标定位为多元化,有效的将农业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态发展做到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机械化生产。机械化生产速度快、时间短、投入少、产量高。政府应对农民加强力度宣传、推广、使用机械化生产方式。以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高效、快捷的生产方式取代传统的生产方式,积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3加大农业发展的投资力度

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全面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投资力度。现阶段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投资力度想要得到落实,需要政府有效的落实强农惠民的相关政策,做好角色定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要重视,采取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模式,对农业资金进行全方位的支持。此外,政府在对农业投资过程中,应遵循“密集化”原则。农业资金如果过于分散,必然导致各地区、各工程“捉襟见肘”,难以达到预期理想的效果。应该集中有限的资金,投入建造高质量、高性能的农业基础设施,工程量虽少,但是具有长远的使用性、高效性。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携手努力。需要加强农村地区的农业基础实施;需要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农业的经济投入。如此,我国的农业经济才能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作者:丁冉 张华民 单位:济宁市梁山县小路口镇农经站 济宁市梁山县大路口张农经站

参考文献

[1]卢健鸿.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农技服务,2015(1):7.

农业基础学范文6

农业生产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关系着千万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因此各个行业对农业经济的增长都十分关注。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也有所不同,因此必须加快转变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农业发展结构,从而保障我国农业粮食生产安全,提升国家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关键词

农业发展;经济增长;影响因素

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同时也反映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分析和调整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各项因素对政府今后的农业政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各国竞争越来越激烈,农业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战略作用,因此要提升农业的发展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就必须不断优化整合农业资源,改善当前农业的发展状况,提高科技现代化水平。

1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内部因素包括农业的物质和人力投入等,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和农业设备的建设水平等。对长期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显示,物质条件投入在农业生产起基础作用,一定条件下,物质投入越多,农业生产所得到的回报越多,农民的增收速度明显加快,最终农民的生活水平可得到根本改善[1]。而当前我国农业用地有限,农民依靠增加土地面积提升收入的方式对经济的发展影响很小,因此农业的收入基本依靠其他各项投入。

2影响农业经济增长问题的解决方法

2.1适当增加农业投入

物质条件是影响事物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升农业的经济增长率,就必须适当引导农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力度[2]。农民是整个农业经济生产的主体,因此农民的具体行为会影响到农业整体的发展趋势。在对农业进行调整时,应充分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尤其是目前农民的收入增长较为缓慢,必须采取措施合理地引导农民。首先,政府和有关部门可制定一些当地农产品的价格保护措施,通过政策上的鼓励平衡地区间的农业收入差异,增加对于农民投入的补偿力度,让农民从心理上愿意投入农业生产。其次,有关部门应完善农业的基础设施。农业的基础设施情况直接关系到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效率。政府对基础设施进行改善,能提升农业系统自身的抗压能力,同时减少农民的压力,增强农民对农业生产的信心,从而加大农民对于农业的投入力度。

2.2提升农业的科技水平

我国农业现代化已到了关键发展期,面临着农业经济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型,必须提升农业的科技水平,使其和传统农业区分开,最终提升农业经济总体的实力。针对目前一些地区的农业科技水平有限的情况,需尽快帮助地区建立相应的科技发展系统,鼓励当地企业和农民进行科技创新,对一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给予补贴。不仅如此,还可将一些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行推广宣传,让更多的农民掌握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的投入产出比。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技术,离不开高技术水平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因而要更加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有条件的地区可引导学生在毕业后深入广大农村进行实习,既可在基层中锻炼他们,也能为基层带来高技术的人才[3]。如当前政府实施的优秀大学生到基层中任职,就能有效地为基层留住高水平高技术人才,壮大农业科技人才的队伍。

2.3全面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

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农业改革的具体实施情况,因此应不断提升他们的水平,保证农业现代化的顺利开展。当前我国很多地区的农业教育水平较低,直接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素质水平,因而首先应该积极完善和落实当地的各项教育制度,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普及和开展,保证农民能接受到最基础的教育。在基础教育完成后,可对农业地区开设一些农业知识的培训课程,同时还可进行农业课程的实地训练,将讲座里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的生产相结合,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农业实际问题。一些地区农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受到遇到病虫害或极端天气的影响,当地政府可请农学专家提前对农业劳动者进行培训,积极学习病虫害等问题的防治措施,强化农民的实际操作水平,帮助当地的农业生产增产增收,降低不必要的投入和风险。

3结语

对农业经济增长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今后我国农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促进地区农业的和谐稳定发展。同时,对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分析,也有利于优化农业的经济增长模式,最终利用合理的人力和技术等条件,对农业发展进行现代化的改革,减少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作者:李平 单位: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农业

参考文献

[1]师帅,陈红,池佳.基于协整分析的黑龙江省低碳农业影响因素研究[J].软科学,2013(2):81-85.

农业基础学范文7

关键词:农业政策;农村;经济发展;作用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发展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党中央以及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结合农业发展现状以及长远发展目标出台了一系列农业政策,有效规范了农业生产行为以及农业发展方向,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奠定良好基础。当前,从落实和贯彻农业政策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农业政策不仅能够合理分配农村资源、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指明农业发展方向,还能够全面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由此可见,本文通过探究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政策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在经济发展方面出现滞后现象,受到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广泛关注,政府部门为了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与其他产业发展相适应,结合农业发展现状以及长远发展目标,出台了一些列确保农业发挥基础作用的政策,其中包括:减免农业税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政策以及城乡一体化建设政策等方面,为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保障。近年来,在农业政策的积极引导下,我国农村经济实现了稳定发展的状态,并且远远超过预期效果,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农民生活质量奠定良好基础。另外,农业政策的具体意义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从狭义方面分析,农村政策主要目的是政府部门介入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农产品边境保护、价格支持以及生产补贴,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第二,从广义方面分析。农业政策主要作用是提高农业市场、保证粮食生产安全方面,通过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带动社会经济发展。

二、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包括生产者、土地以及资金。农业政策的出台则是结合农业生产要素中的资金投入以及土地利用率来促进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农业土地利用率方面进行分析。自我国落实和贯彻农业税减免政策后,我国农业种植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不仅能够充分满足社会需求,还能够全面提高农业种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稳定发展。第二,从农业资金投入方面分析,自我国落实和贯彻农村现代化建设政策后,不仅政府部门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农民也逐渐提高农业方面投入力度,有效促进农业向现代化生产结构发展,同时全面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二)优化农民收入和消费结构。在农村政策的积极引导下,农民的收入和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自我国落实农业税减免政策后,农民的生产收入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提升,结合农业调查数据显示,农民收入在农业税减免后较之前相比提高了1%以上。由此可见,在农村政策的引导下农业收入得到了有效提升。然而,在提高农业生产要素价格的同时,也制约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减免农业税政策的效果。第二,影响农业消费结构,农业政策与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农民经济收入息息相关,也就是说,在农业政策引导下,农业经济会有效提高,同时农民经济收入会随之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增加会相应扩大消费范围,从以往的生活必须品消费转变为旅游、住房等其他消费,由此可见,在农业政策影响下,农业消费结构也会产生巨大影响。

(三)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我国建国初期农业发展受“以粮为纲”政策的影响,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为维持社会群众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和基础,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因此粮食成为当时我国的主要农产品。建国后20年之内,我国政府部门对提高农业产量增加投入力度,但是由于缺乏科学措施和政策的引导,导致农业资源出现配置不合理以及大量浪费等现象,并且林业和畜牧业等产业也没有得到重视和开发。为了转变农业发展单一化的现象,政府部门提出农业政策改革,制定了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多种发展政策,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向社会化和专业化趋势发展,优化了农业的生产结构。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逐渐稳定,农产品生产质量有效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优化农业产权结构。自我国落实农业政策改革后,政府部门制定了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多种责任制度,强调了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和主体作用。在农业政策的积极引导下,农民可以拥有30~50年的土地所有权,有利于农民自主规划生产模式,突出了农民的独立经营优势。使农民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农业生产活动中,不仅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能够使农民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在农业政策指引下,农民也逐渐提高了现代化生产意识,通过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保证生产资源合理分配。由此可见,在农业政策落实过程中,农民所有活动都具有自愿和自主意识,充分说明农业政策迎合了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使农业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充分发挥农业政策作用和价值的有效策略

(一)落实和贯彻以人为本发展理念。要充分发挥农业政策的作用和价值,需要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所谓“以人为本”,是在农业政策落实过程中,始终将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前提和基础。为了满足这一目标,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政府部门需要结合农村发展现状以及农业长远发展目标实施农业补贴。为了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保证农民的根本利益,政府部门需要结合市场价格对农产品采取最低限价和收购措施。另外,由于农产品种植周期较长,一方面受外界因素影响会导致农产品减产从而影响农民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农民短时间内不会取得经济效益,并且随着当前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使得农业发展进入瓶颈期。但是,随着农业补贴政策的落实,农民生产积极性逐渐提高,强化了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第二,政府部门需要创新补贴方式,当前农业生产要素价格呈逐级上升趋势,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压力,为了缓解这一压力,同时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政府部门需要创新农业补贴方式,通过农资补贴、农机补贴等多种政策,有效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经济效益。

(二)结合农业发展需求创新农业政策。农业政策需要结合农村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不断更新,充分保证农业政策在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达到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目标。这就需要农业政策全面了解农村的发展需求,通过不断调整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结合农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创新农业组织结构。实现集约化发展目标,将农业劳务市场、农业技术服务协会、农机合作社等农业相关组织进行整合和统一,从而保证农业经济发展集约化。第二,创新农业生产模式,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为农业生产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农业政策需要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创新农业发展理念,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调整农业的生产模式,树立农民创新理念,促进农业向现代化趋势发展,从而有效拓展农业的生产规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

(三)合理分配农业各项资源。农业政策不仅能够影响农业整体经济发展,还能够提高农民个体经济收入,带领农业走向繁荣。因此,在新时期农村经济环境下,农业政策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农业持续发展为目标,合理分配农业资源,从而全面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有效减少资源浪费现象。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落实和贯彻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将传统农业生产中土地面积越少,经济效益越小的发展现象向土地集中方向转变,只有保证土地集中,才能够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同时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保证农村土地制度具有规范性和法治性。第二,农村政策需要提高资金补贴的使用率。优化科技费用、基础建设费用、水利费用等农业支出结构,保证农业资金配置具有科学性。

四、结语

农业基础学范文8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农机管理

农业机械化是指利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设备,有效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实现农业产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作业方式。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支撑条件,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实现的基本路径。在现代农业发展体系运行中,必须要强化对农业机械化应用的认识,明确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优化具体应用形式,确保将农业机械化的应用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为农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  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价值

1.1农业机械化作业的优势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主要是以人力劳动为主。虽然也有使用部分手工工具,但是生产效率依然较为低下,尤其是在工业技术不断发展变革的背景下,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的农业与工业生产力水平的差异更加显著,使得农业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支撑作用无法充分体现出来。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强化农业机械化推广应用,一是能够有效改变传统农业生产作业模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在尽量减少农业劳动力投入的基础上,推动农业生产方式逐步变革,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二是能够有效缩短农业生产管理时间投入,降低农业生产经济成本,提升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水平,为农民增产增收奠定坚实基础[1-2];三是能够实现农业经济与工业和服务业运行体系的有效对接,实现农业经济的基础支撑和部分带动作用,实现农业与工业的耦合发展,为完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2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价值

基于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求,在现代农业发展体系中,农业机械化推广的应用价值可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为产业兴旺奠定坚实基础。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资本和人才聚集优势,强化科学规范管理,使生产成本得以有效控制,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当前农业机械技术已经广泛覆盖至农业生产耕作、播种、病虫害防治和农作物收获等各个环节,通过科学应用新型农业机械,能够有效提升农业产值水平,为农业产业综合效益提升奠定良好基础。二是为生态宜居提供条件支撑。传统农业管理模式中,农药残留现象对农产品安全和农田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利用农业机械深耕技术、精细化施药技术及水肥一体化技术,能够有效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有效提升农业污染治理水平。三是为乡风文明建设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在农业机械化推广应用过程中,能够培养一批农业生产领军人才、售后服务人才,能够通过安全生产知识和新型农业知识培训,引导农民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四是为治理有效提供实现路径。乡村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纳入农业机械化的有效推广、农业机械化售后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农机手的有效管理。这些管理体系的建设和融入,能够推动农业生产朝规模化、科学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为搭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并为开展基层治理工作提供依据[3]。五是为生活富裕提供有效保障。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能够逐步提升农业产业生产效益,确保农户获取更高收益,有效解决当前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等问题,为现代农业运行体系的构建奠定坚实基础。

2  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

虽然农业机械化推广应用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价值,但是整体而言,在我国农业生产体系中,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依然较为低下。首先,分散式的农业生产模式使得某些大型农业机械无法有效推广,只能够采用小型农业机械进行生产,限制了农业机械化效能的发挥。其次,我国农业机械研发生产技术水平依然较为低下,部分自动化设备只能在规模化作业的农业企业中生产应用。智能化农业设备更是处于起步阶段,推广应用水平与机械化效能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使得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无法充分体现出来。此外,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工作依然较为滞后,尤其是如西部等农业产业较为落后的地区,基层农业部门人才队伍建设、资金投入和推广体系构建都较为滞后,这对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创新发展产生明显的阻碍。

2.2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亟须规范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基于农业产业发展实际,结合地方农业机械化推广要求制定的政策体系,是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多数地区农机补贴政策体系构建较为完善,旨在为农户购置农业机械提供更好的资金支持。但是在实际执行中,部分地区农机管理部门对补贴政策的宣传推广重视不足,政策落实中存在多方面问题[4]。尤其是部分农机管理部门受到个人私利驱动,还存在降低补贴比例、扣发补贴资金、延缓发放补贴资金等问题。这不仅导致农业机械补贴政策无法有效落实,甚至对农户和农机生产企业的利益造成侵害,使得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受到影响,对现代农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3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业机械化推广应用水平的提升,需要以健全的服务体系为基本支撑,需要社会层面的广泛关注。但是在当前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工作中,整体工作水平还较为落后,这对农业机械化体系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在新型农业机械生产作业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机械设备故障或运行效率低下等方面问题,农户受自身素质的限制,无法在现场解决这些问题,无法进行正常作业。我国多数农机服务部门集中在县城一级,乡镇级别的农机维修服务网点建设不够完善,农机维修人员专业技能水平有限,无法有效解决新型农业机械运行中的问题。由此不仅使得农机维修成本增加,还对正常作业产生影响,造成经济损失。

2.4农业机械化发展外部成本增加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设备多是以柴油机为驱动的,在生产作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排放大量污染物。同时某些新型设备运行时,也会产生药品流失、重金属污染等问题。但是在农业生产管理体系中,对农业机械化运行外部成本控制重视不足,缺乏相应的监控和评价体系。尤其是在农业机械运行方式不断精细化背景下,部分农民出身的农机手对操作要求不够熟悉,没有进行规范化作业,由此造成农业机械在运行中能源消耗比例不断提升,环境污染和碳排放现象更加严重。由此导致在农业机械化推广应用过程中,部分地区农业环境逐渐恶化,治理工作开展投入成本不断增加[5]。

2.5农业机械化推广队伍建设滞后

农业机械化推广队伍建设是影响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关键性因素,同时对现代农业运行体系构建具有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政府层面在农业机械化推广队伍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取得良好成效。但是相对于农业现代化目标实现要求而言,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依然较为滞后。首先,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升,部分技术应用不够深入,使得机械化作用无法充分体现出来。其次,农机推广人才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工作创新水平有待提升。最后,农机推广工作条件相对艰苦,中青年工作队伍建设滞后,使得人才队伍建设出现断层现象。

3  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优化策略

3.1提升农业机械化研究和生产创新水平

基于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农业机械化效能发挥要求,要确保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充分体现出来,就必须强化机械设备的研究和生产创新。首先,政府层面应当以政策引领方式,构建农户、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协同运行的研究体系,准确把握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机械化实现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研发创新。其次,要强化生产体系的构建,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应肩负起机械化设备生产创新的重任,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研制生产更多适应当前农业生产要求的新型机械,切实将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体现出来[6]。再次,要强化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工作,依据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特征,选择合适的机械类型,加大基层推广工作力度,确保机械化运行实效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3.2完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体系

在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工作体系中,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体系,完善补贴资金管理办法,构建完善的直补工作体系,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补贴政策体系中,要坚持以区域农业生产特征为基本导向,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目标要求,将原有的农民差价购机模式转变为农民全价购机、补贴直补到户的形式。直补政策的实施,一方面能够改变原有政策运行模式中存在的寻租空间,减少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在农机补贴中的寻租现象;另一方面能够将补贴资金直接发放至农户,使农户直接感受到补贴政策的优惠。在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应借助媒体平台加大补贴政策宣传力度,使农户能够更加直接深入地了解补贴政策,提升政策运行透明度,确保补贴政策对农业机械化推广的促进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3.3健全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

结合不同地区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运行要求,准确分析服务体系运行现状,构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区域服务中心建设,是确保农业机械化运行水平有效提升的重要保障。首先,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与政府预算管理部门的对接,争取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确保服务工作能够有序开展。其次,要基于现代服务理念,明确农机管理部门在农机服务体系构建中的基本支撑作用,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完善的服务体系运行计划,确保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水平不断提升[7-8]。再次,要充分发挥部分具有技术基础的农户和农机维修企业的主体作用,优化区域范围内农业机械化服务网点布局,以更加优化的形式降低农机维修服务成本,实现农机服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3.4提升农业机械化绿色节能水平

现代农业发展是以绿色农业为主要实现形式的,绿色农业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绿色节能目标的实现。要强化对农业机械化生产绿色节能的监测,准确分析机械化生产作业对农业生态循环体系运行的影响,严格依照农业机械规范要求进行操作,定期做好机械设备的检修和维护工作,在确保机械设备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减少机械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条件具备的情形下,生产企业应加大在电力驱动、氢能源驱动等类型农机设备研发方面的投入力度,通过新能源的高效利用,尽量减少农机设备运行产生的污染,为农业机械化绿色节能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

3.5加强农业机械化推广队伍建设

加大农业机械化推广队伍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农业机械推广服务工作水平,是确保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体系中发挥效能的重要基础[9-10]。这方面工作开展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一是强化推广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培养,要求各个岗位工作人员能熟练掌握新型机械设备运行特性和操作规范要求,确保机械设备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二是强化推广工作人员职业素养培养,使其能够适应农机推广环境条件,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推广服务工作中来;三是构建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提升推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为现代农业发展起到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

4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