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教育专业范例

农业教育专业

农业教育专业范文1

关键词:农业专业;“互联网+”;创新教育

0引言

“互联网+”概念于2015年3月被首次提出,希望通过互联网信息模式结合国家各个产业行业发展战略,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发展高度,即“互联网+XX”行动计划。该模式的提出与开发也旨在推动当前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有机促进电子商务与社会金融、服务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全面的新业态转型。在农业信息化教育领域,“互联网+”也有所涉及,对传统农业职业教育的改革推进可谓大刀阔斧,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和新媒体互动等行业领域都有“互联网+”模式思路的存在,拓宽了我国当前农业教育的未来发展道路。

1创新教育结合“互联网+”发展的迫切性

“互联网+”是当前社会创新发展和互联网3.0新形态、新业态,对于知识创新的推动与演变快速且多元。如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到我国教育一定渗透融入“互联网+”新思路,积极拓展“互联网+教育”新内容、新模式,最终实现教育资源分享业态,促成国家教育的大数据新技术战略。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更要做到行业产业、教育事业与“互联网+”共存在、共进步,做到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努力迎合市场变革需求,培养国家新一代高水平农业信息化人才,以迎接未来农业发展新挑战[1]。

2创新教育思路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21世纪实现农业教育领域结合“互联网+”已经成为必然发展趋势,不但能够促进农业专业教育模式的推陈出新,也能为大学生营造更广阔的创新教育舞台,给予其更多的“互联网+”专业学习时间与空间。该文以西安外事学院创业学院为例探讨和思考在“互联网+”模式下,以学院教学活动安排背景的创新教育模式。西安外事学院创业学院拥有多个专业项目,由于陕西省茶叶产业快速发展,所以从21世纪初西安外事学院开始重视茶叶农业职业教育。希望结合“互联网+”新理念与当地社会发展及产业现实需求来全面实现传统茶叶产业向现代信息化茶叶产业发展的有效过渡,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校内茶叶农业教育创新改革,为大学生创新教育带来更多新思路。校内不仅是茶叶农业职业教育专业,其他农业专业学科也在积极渗透“互联网+”思维,希望寻求学科教育创新发展的更大突破,争取合理有效把握这一契机,从多个层面和角度来实现自身茶叶农业专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培养合格专业人才。

2.1存在的问题

创业学院在茶叶专业方面存在2点问题。(1)教育重视力度不足。在教育模式方面过于守旧,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55%的时间采用传统面授的教学模式,而教育扶助工具则多以实践教学、电视广播来展开,互联网的利用率仅为13%左右,整体教育发展思路落后。主要是因为学校没有效重视“互联网+茶叶专业”这一创新教育组合的重要性,对于茶文化的信息资源传播也不够重视,导致校内农业教育整体还始终浮于表面,缺乏互联网线上与线下理论实践三者之间的有机联动,整体教育质量不高。(2)欠缺对茶叶技术知识内容的有效更新。教育资源资本投入欠缺,专业知识革新缺乏与时俱进思维。虽然学校已经初步开展“互联网+茶叶农业教育”,但茶叶技术方面的知识优化依然还未能到位,从理论层面未能做好有效跟进,对“互联网+”背景下的专业创新教育模式提出和应用都带来了一定阻碍[2]。

2.2课程改革的思路

创业学院在茶叶课程方面进行改革,积极推广“互联网+”模式,希望加大技术支持力度,努力将茶叶专业与“互联网+”联系起来,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瓶颈。学校围绕专业课程改革明确了以下2点基本思路。

2.2.1对“互联网+”观念的更新思路

学校一直秉承传统教育模式,在茶叶职业教育方面相对守旧,毫无创新科研,许多教学理论也仅局限于纸上谈兵,没有实质进展。当前学校需要与时俱进,更新自身“互联网+”教育改革思路,不仅丰富师生结合“互联网+”对茶叶相关理论知识与技术的深入广泛了解,还致力于改变传统工业教育价值观,将茶叶相关知识教育推广,始终强调创新教育过程的实践实操性。学校也构思了“理实一体化”教育思路,希望基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来充分发挥茶叶技术知识有效价值,从增强茶叶农业职业教育的基本规范性着手,制定一系列相关条例。首先做到对校内茶叶农业职业教育知识体系的有效保护。另一方面,学校为进一步充实“互联网+茶叶”的教学模式投入大量资金,开设了远程MOOC课程,实现各个校区学生的千人大课堂共同授课,扩大教学覆盖面,推广多媒体设备的有效应用,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不断拓展教学内涵,优化分配教学时间。教师也希望通过“互联网+实践”、“互联网+企业”等模式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和校园,寻求如企业、农业实训基地的有效实践操作过程,进一步提升学科教学效果,开阔学生眼界。

2.2.2对高素质教师团队建设的创新思路

学校在“互联网+”背景下希望做到与其他农业专业院校与众不同,结合“互联网+”首先为专业教师开展一系列教育培训,面向教师全面贯彻和普及“互联网+”相关理念,保证教师团队能够深入理解“互联网+茶叶农业专业”基本概念与职业教育规范化内涵。学校聘请茶叶技术专业讲师与计算机信息教育高级教师为校内教师普及专业知识,传授茶叶关键技术。为优化教学内涵,校内采用“互联网+”配合体验式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希望满足专业技术全面贯彻条件,丰富茶叶农业职业教育内容,有效发挥“互联网+”的应有价值[3]。

3创新教育模式

创业学院结合“互联网+”理念,为学生拓展建设实训基地来满足教育创新过程。同时,希望解决传统中实训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实训基地教育资源过分匮乏等现实问题。学校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希望在以下3点内容做到教育创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互联网+”教育作用。结合“互联网+”思维首先培养学生的实训意识。当前该院校正在推行“互联网+茶叶专业”创新教育模式,希望合理利用“互联网+”信息化的蝴蝶效应,通过专业传统特点结合“互联网+”教育创新特点来首先转变师生教学观念及学习观念,在实训过程中可以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多种学习方法,通过设置各种多媒体教学模式、网络课程模式深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过程。如学校的实训基地与校区内网上教育信息平台实现联动,能够实时动态观察学生的实训状况并形成一系列的信息反馈。同时,学生在实训基地中能够学到各种茶叶知识技能,培训教师从专业角度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信息的敏感性,为掌握更多茶叶知识信息拓展来源渠道。目前创业学院的“互联网+茶叶农业知识技术”平台就已经正式上线,其中结合了涉农相关网站、政策、学校教育方针以及各种教学方法,通过这些信息化平台网站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茶叶市场行情,丰富技术实践理论。优化专业结构,为茶叶专业增加更多“互联网+”实际教学内容。同时充实各种专业化技术内容,结合传统教育思路实现教育创新,为培养农业技术型人才打好基础。在学校实训基地中,涵盖了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各种专业化技术,如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二者的融合为学生学习茶叶技术提供了资源丰富的技术数据平台,通过实时动态的技术分析做到对学生学习进程的有效监测,为学生提供茶叶技术学习指导。而在学习茶叶生产技术环节中,实训基地则提供了更为先进的互联网智能光照调节技术、温度传感器技术等。希望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够结合“互联网+”大数据与相关设备形成进一步的技术学习融合过程,满足智能化教育平台的有机形成过程,为普及以协同创新为主的信息化茶叶生产、管理、流通与经营知识内容。强化实训基地硬件水平。学校在“互联网+”背景下积极发展基地,丰富优化实训硬件内容及水平,以期达到实训基地中智能化控制生产和远程监控管理教育,指导学生精准应用这些智能化技术。学校开设了5门课程辅助学生学习茶叶农业相关技术,如虚拟实验室、互联网互动课堂等。校内茶叶专业教育希望通过这些硬件支持和调控技术加强学生对现代茶叶专业技术知识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认知[4]。创新创业教育是学校针对茶叶专业所设计的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创业学院主要利用“互联网+”在校内建设线上线下双模式创业园,全力打造“互联网+创业孵化基地”新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付诸学生学科学习与未来创业想法的实训基地,圆学生的创业梦想。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合理应用创业园平台,通过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学生参加以增强比拼技术能力,畅谈专业发展想法。学校的创业园也与校外相结合,通过与多家茶园企业合作形成“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发展双向利益。不仅可以让学生在企业中磨练自我,也通过“互联网+实践课堂”模式在校内与企业形成联动,结合项目教学思维为学生创设实训项目,给予学生更多实操锻炼自我的良好机会,以期将校内创业园专业项目转化为校外技术成果,为学生创新创业铺平道路的同时,为校企双方收获更多共同收益[5]。

4结束语

农业教育专业范文2

关键词:农学类专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我国是农业大国,目前正处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发展过渡期。总书记在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实施乡村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1]。2019年9月5日,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以及专家代表回信中指出,全国涉农高校牢记办学使命,精心培育英才,加强科研创新,为“三农”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涉农高校是培养我国农业人才的摇篮,加强农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涉农高校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

一、构建农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意义

(一)提升农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首次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3],涉农高校应积极完成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及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培养农业人才。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靠知农爱农的高科技人才,农学类专业大学生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需要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涉农高校农学类专业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全面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更系统地学习“双创”教育理论、教育内容及实践操作,能够提升农学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促进农学类各专业学科协同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本身的教育性质决定了其价值的基础性和未来性[4]。专业教育要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专业理论体系要与实践环节相结合。专业学习和创新创业教育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农学类专业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农业技术、农业科学,研究成果服务于农业生产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实践性,涵盖各个专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产生新的思路、新的想法、新的见解,创新创业成果会倒逼基础农学研究,凸显农学类各学科间亟需紧密联系的问题,要求学科间要相互交叉、渗透、融合。所以,“双创”教育会促进农学类各专业、各学科的协同发展。

(三)带动农学类本科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建设现代化农业离不开农业科学技术和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因此,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是摆在涉农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5]。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涉农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尤为严峻。一方面受工作地点偏远、薪资待遇较差及工作环境艰苦等因素影响,部分农学类专业毕业生不愿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另一方面农学类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接受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系统性培训较少,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对于自主创新能力和全球化视野的新型农学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构建农学类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管理理念,具备创新创业竞争力,让毕业生的就业目标紧跟农业现代化发展,激发其对农业创新创业的动力和热情,最终培养出国家真正需要的农业人才。

二、高校农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近些年,涉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深入开展,其中多数高校逐步开设了“双创”课程,配备专门授课教师,从团中央开展第一届“挑战杯”竞赛,以及教育部颁发的一系列文件开始,由高校指定部门统筹创新创业工作。“双创”教育从无到有,各类竞赛在高校开展得如火如荼,普及了“双创”理念,促进了以“双创”教育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涉农高校不断探索在“双创”教育过程中培养新型农业人才。但是,涉农高校受观念、条件的制约,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育方式等方面相对滞后,没有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

(一)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缺少

针对性实践教学是涉农高校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6]。农学类专业“双创”教育课程的设置,大多是照搬一些国内试点院校,并不符合农学类专业大学生要求和高校的实际情况。一是很多涉农高校由于资金紧张,场地受限,用理论课取代实践课,或者理论课程门数过多但通常学时较少,大部分高校的“双创”课程是选修课,导致大学生对“双创”课程重视程度不高;二是课程的内容和方法不能紧跟时展,“双创”课程缺少完善的课程体系,没有以农业、农村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只是僵硬地完成课程设置,缺少实用性和针对性;三是“双创”课程缺少与专业课程的呼应,缺乏与专业课程间有效的交叉衔接,导致大学生的知识面得不到拓展,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科研创新等能力难以提升,课程预期效果也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相对匮乏

近几年,各高校都在大批量引进年轻的博士作为专任教师,在年轻教师数量得到补充的前提下,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才刚刚起步[7]。首先,“双创”教师专、兼比相差悬殊,队伍构成单一,教师大部分是兼职,他们本身就有科研和教学任务,没有太多的精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导致大学生很难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融入到相关的生产实践中,这样的“双创”教育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其次,大多数“双创”教师的实践经验少,讲授过程更多是照本宣科,不够生动,缺乏引导大学生结合创新创业将专业带入实践的有效手段;最后,鉴于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的客观事实,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由学校部门行政人员或辅导员担任,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创新创业教育方式比较单一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最大特征,而农学类专业的特点是多学科交叉,应用性强,所以涉农高校“双创”教育教学方式更应灵活多样。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双创”教育划分成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主要是指开设理论课程;实践主要是通过参加“挑战杯”等竞赛和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来完成。一方面,科研立项或学科竞赛需要投入大量精力,能完成的是少部分大学生,取得成绩的更是凤毛麟角,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参与面窄,参与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高校在“双创”氛围的营造方面主要靠办比赛和开展活动,重数量轻质量,参与的大学生通常都是一个群体,有时甚至一个项目要参加几个比赛,这样的活动让大学生疲于应对,很难真正吸引大学生。大多数大学生对“双创”的认知只停留在认识层面,缺乏深入了解和实践。

(四)创新创业管理制度不健全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课堂教育、课外实践、校园文化氛围等多个要素共同作用,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目前,大部分涉农高校的创新创业管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整体“打包”给校团委或教务处负责,即便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也是挂靠在这两个部门下管理,所以,负责部门除履行本身职能外,增加的“双创”工作更多只是按部就班,这使得“双创”教育单纯成为了一个部门的工作,而非全校统筹的培养教育。另外一种是多部门交叉领导,管理口径错综复杂,部门各自为政,一个部门组织比赛,另一个部门举办讨论,这使得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相关的各项课外活动因组织领导机制不衔接而造成“看似谁都在管,而又无人可管”的局面[8]。

三、构建农学类专业“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将课程、教师和其他资源有机结合,形成相对稳定的基本结构,是人才培养实施过程的总结[9]。构建农学类专业“双创”教育模式,要融入学科专高校农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究业,符合现代农业农村发展要求,带动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让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升和锻炼。教育模式不是各要素的搭建,而是各要素间有机结合的整体。建议农学类专业构建一个由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育“三位一体”,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做保障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一)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双创”教育模式中的课程设置,要将专业课和“双创”课相结合、相渗透、相补充。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育人目标,制定培养方案,要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科研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实事求是的态度为主要目标,重点优化教学计划,建立实践课程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合理设置学分,文理兼顾;其次要合理安排课程结构,根据不同的年级设置不同的课程,把理论课和实践课搭配好,设置通识课程,既要能满足对创新创业非常有热情的大学生的需要,也要对兴趣不高的大学生有普及和带动的作用;最后要对大学生有明确的考核指标,当然,指标可以不唯一,考核标准的制定主要目的是调动师生对于“双创”教育的积极性。

(二)完备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双创”教育的重要保障。所以,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配齐专、兼职教师,培养一支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双重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综合实力;第二,要推进学研深度整合,要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建立以教师引导为前提、学生参与为主体、师生互动为手段的教学模式,依托“双创”教师雄厚的社会资源和高水平的科研项目,鼓励大学生尽早参与科研和实践,激发大学生热情,形成“一对多”导师制;第三,要做好“双创”教师的管理与奖惩制度,引入考核机制,对优秀教师的职级晋升、薪资待遇给予一定的倾斜,为“双创”教师争取进修学习、培训等机会,系统地提升教学能力和实践水平。

(三)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成长阶段最重要的人文环境。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双创”教育融入校园文化,能够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升校园文化层次,同时以校园文化作为“双创”教育的载体,能够潜移默化地为“双创”营造氛围,开辟途径。一方面要加强涉农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品牌建设,可以通过举办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专场讲座、学术沙龙、茶话会、科技创新动漫创作等形式的活动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校园文化,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奖励激励办法,加强宣传、选树科技创新成果优秀学生典型。另一方面,要优化“双创”在校园文化中的培育。一是构建“双创”校园文化理念,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二是将农学类专业教育与校园文化教育深度整合,专业领域为“双创”搭建平台,让“双创”校园文化氛围正面影响和带动学生的专业学习,为专业学习提供更多元的思路;三是支持“双创”平台建设,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校内校外资源整合,保证“双创”教育经费充足,保障开展“双创”教育有场所、有平台,满足大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需要。

(四)健全创新创业管理机制

农业教育专业范文3

关键词:“一带一路”,地方农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

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世界各国在农业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多,作为世界主要交际语言,英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对农业类高等院校来说,要实现和其它国家的交流,使中国农业走向世界,英语教学尤为重要。但是,由于地方农业院校的英语教学普遍比较薄弱,缺乏学科带头人,导致英语教学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未能形成农业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特色,而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提高地方农业院校英语教学的关键所在。目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但是,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针对全国范围内综合性或外语类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的发展,而对于农业类院校的此类研究却很少。

一、地方农业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1.地方农业院校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

农业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授课对象主要是各个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如农学、水利、食品、兽医等。随着高校英语教学的改革,要求学生在高年级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即用英语讲授专业课,要把英语和农业院校的优势学科结合起来,形成农业院校的特色。而且,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农业院校需要培养社会急需的英汉双语人才,使农业院校的优势特色学科和国际接轨,这就对英语教师提出挑战。然而,在我国的农业院校中,尽管英语教师在语言知识传授方面能力强,但却不具备讲授其它学科专业英语的能力。当前,农业院校英语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知识,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掌握和农业院校优势学科相关的基础知识,顺应国家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战略需求,适时优化自身知识结构,逐渐完成从通用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转变。

2.职业倦怠对地方农业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

教师职业倦怠是个体在长期工作压力下所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反应,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最严重的问题(连榕,2015)。当教师面对巨大压力,得不到外界支持,自身又无法调节时,就会产生挫败感、焦虑,直至出现情绪耗竭、身心抑郁症状,即教师职业倦怠。当前,地方农业院校英语教师由于课时量大,学生生源差,英语水平低,在学校被边缘化等原因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缺乏主动性。他们在教学及教学改革中更多的是被动的受管理者,不能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使得教师只会周而复始机械地完成教学工作,缺乏独立思维与决策过程,无法感受教师职业带来的成就感和尊严感,最终使得教师缺乏工作激情,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倦怠,进而影响到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3.地方农业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缺乏团队合作

目前,地方农业院校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同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持久的交流氛围。部分教师不想把自己经过长期积累获得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与其他老师分享,个体间的防范意识阻碍了团队间的交流合作和共同进步,从而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地方农业院校缺乏激励教师合作的有效措施,过于强调教师间的竞争,缺失引领合作的校园文化,即使在科研项目中申报了各种教学团队,即使有些教师有合作的意识和动机,合作往往是纸上谈兵,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

4.信息化教学手段快速革新带来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教学日新月异,从互联网+到慕课、微课,从QQ到微信,从雨课堂到云课堂,信息化教学手段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保障。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深度融合是满足新时代外语教学发展内在需求的一种新手段(王娜张敬源,2018)。然而,地方农业院校大多地处内地欠发达地区,接触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机会较少,当前快速更新的信息化教学手段给英语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英语教师缺乏使用现代技术的观念,缺少培训机会,不能及时了解到最前沿的科研动态,不能把现代技术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在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面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课堂的范围,这显然会对地方农业院校的英语教师带来挑战。

二、地方农业院校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培养多元化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目前,地方农业院校的英语教师基本上只具有英语语言文化、文学、翻译等背景知识。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中国农业和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作为中国农业走向世界的桥梁,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院校的英语教师需要加快专业发展的步伐,使自己单一的知识结构向多元化发展,成为英语复合型人才。第一,英语教师可以加强和农业院校优势学科教师的合作,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掌握专门用途英语,进而能够用英语为学生讲授农业科技方向的课程。第二,英语教师可以和农业院校的优势学课学科合作申请项目,在拓展自己知识结构的同时,也可以帮助这些优势学科走出去,走向世界,如某地方农业院校动物科学学院的“马文化”研究做的特别好,但是到目前为止,“马文化”的研究并没有在全国,乃至世界引起广泛关注。如果英语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把“马文化”传递到世界其它国家,这对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会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2.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实践教学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行为的一个重要构成。反思的一个重要结果体现为教学中的反思性实践,这种实践以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为出发点,具有针对性,是原有基础上的教学变革和创新(吴一安,2008)。科学合理的反思可以规范和改进教师教学行为,实现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契合,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持续性动态发展的动力源,最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然而,大多数地方农业院校的英语教师反思意识淡薄,反思缺乏合作性,反思淡化批判性。英语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繁重,为了职称的晋升还要做大量的科研工作,所以在完成教学科研工作外,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进一步反思在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此外,近年来农业院校学生的生源质量不高,学生学习动机不强,严重影响了教师上课的积极性。但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随着英语在农业院校优势学科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英语教师应转变观念,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为农业院校培养走向世界的复合型人才。

3.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

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绝不是教师的个人行为,教师应具备合作意识,开展合作学习,通过建立教师发展共同体,如组建教学和科研团队,培养梯级教研队伍,共同分享教学经验和心得,共同探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形成团队协作良好的教师发展机制。地方农业院校的英语教师基本上只具有英语语言文学的学历背景,因此教师队伍缺乏和农业院校优势学科相关的专业知识,英语教师缺乏用英语教授其它农业类学科基础知识的能力,无法很快适应英语专业培养创新复合型英语人才的要求。因此,英语教师可以和各优势学科建立教师发展共同体,通过团队协作,如英语教师进入其它优势学科的专业教师的课堂听课,学习专业知识,实现专业结构的多元化,逐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英语教师还可以和其它学科的教师组建教学科研团队,各学科取长补短,相互融合,以服务于地方农业院校本科建设及农林特色外语教学研究的科研梯队建设工作,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4.转变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理念,推进混合式教学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于英语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师应与时俱进,适时转变专业发展理念,尽快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改革的主力,只有他们真正转变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并且最终落实到符合现代要求和标准的教学行动上,改革才有希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夏纪梅,2007)。信息化教学日新月异,从互联网+到慕课、微课,从QQ到微信,从雨课堂到云课堂,英语教育信息化为实现培养创新型英语人才提供保障。信息化背景下,传统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混合式教学将课堂面授和在线学习结合起来,采取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进行知识构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且,推进混合式教学也能进一步提升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结语

总之,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农业院校具有天然的优势特色,应充分实现英语和其它优势学科的有机融合,为国家培养跨学科、多元化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而对于地方农业院校来说,培养既具有高水平的英语专业知识,又有一定的农业类学科背景知识的英语教师是当前教师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地方农业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连榕.专长发展与职业发展视域下的教师心理[J].理发展与教育,2015(1).

[2]王娜,张敬源.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深度融合之反思—基于技术融合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实践[J].外语电化教学,2018(10).

[3]文秋芳,任庆梅.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趋势、特点、问题与对策[J].中国外语,2010(7).

[4]吴一安,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探究[J].外语研究,2008(3).

农业教育专业范文4

关键词:农业机械专业;双语教学;必要性;现实意义;教学方法

0引言

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农业国际化进程也在大幅度推进,伴随着社会多元化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背景下的涉农专业教学进程也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目前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培养拥有国际先进知识的复合型农业人才为根本,从而使得双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双语教学鼓励学生利用母语与英语两种语言展开思维,可提高学生涉农专业的专业能力、对外交流沟通水平,对内涵深厚且丰富的农业机械专业教学而言非常适合。

1必要性与价值意义

1.1必要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农业机械化建设进程高速推进、农业国际化大幅度进步的时代,定期与国外农业企业及高校实施交流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就当前农业机械专业化相对较高的理论知识教育层面来看,应该基于农业机械化课程双语教学来开展基础教育,促进农业机械化课程双语教学进程的快速发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包括以下3点。其一,必须基于层次性来稳步实施双语教学过程。考虑到每一名学生的基础水平不同,所以教学过程的展开要根据学生专业水平、英语水平的高低,合理利用汉语结合英语的双语教学形式来推进英语课程讲解进程。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信息反馈,基于实际状况来优化英汉教学比例,引导学生快速适应双语教学过程。其二,必须基于主导作用来明确学生主体作用,并充分发挥双语教学的有效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为引导者的教师要围绕农业机械设备来引导作为合作者的学生将农业机械化知识与英语知识内容结合起来,同时注重对学生专业灵感与语言灵感的有效启发,保证教学过程起到决定性作用。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了解国外文化,通过列举教学实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解读问题,提出双语教学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对比实施意见,最后为学生给出客观公正评价。实际上,该教学过程不但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学生在涉农专业中双语学习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其三,有必要围绕双语教学展开创新实践过程,凸显双语教育过程的有效升华意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英汉比例的合理搭配,通过各种考核方式结合评价过程来提升学生所学习知识内容,解决现实教学问题,再配合农业机械化知识内容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1.2价值意义

上述3点的必要性凸显出了农业机械化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价值意义。(1)农业机械双语教学属于当前学科中的前沿科学技术内容,而且许多国际性期刊、文章都以英文形式来传播农业机械化科学知识,所以在高校开展双语教学非常有必要,并且对学生阅读、学习农业机械化双语内容是非常具有现实价值的。(2)在农业机械化专业中推广双语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掌握了大量的农业机械化知识,并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先进理论知识内容,解决实际生产中某些农业机械设备的相关问题。换言之,就是要通过涉农专业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国际化农业人才。(3)双语教学应该围绕全面促进农业机械化专业素质教育内涵展开,体现农业机械化专业教学与双语教学之间的有机内涵联系。就目前来看,我国农业机械化教学课程体系改革已经取得较大进步,许多高校涉农专业也与海外高校涉农专业形成联系。在该过程中,应该考虑多借鉴国外先进的农业机械化内容教育模式,结合正确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来开设双语教学内容,秉承文化技术输出与输入原则,利用双语教学将我国农业机械技术与国际农业机械技术相互衔接[1]。

2教学模式改革

农业机械专业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一定要丰富多样,从各个角度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双语能力,培养双语人才,实现教学过程优化。

2.1改革教材内容

首先要改革高校涉农专业教材内容,凸显专业教学特色。当前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农业机械相关科学知识的重要资源。教师应该结合农业类高校机械专业内容来创新教学形式,凸显农机类教学过程的有机特色。具体来讲,教师要围绕学生学习现实需求来改编教材,凸显教材特色,最好选择能够突出农业机械专业内容的通用教材,保证其教材内容贴近高校专业教学难度,并在该难度之上来丰富参考资料内容,拓展和健全课堂知识体系。具体来讲,教师可以选择自主编撰教材内容并实施授课,其教材内容要贴近农业机械专业技术内容特色,并在其中涵盖农业机械化发展动态内容。同时,为了提高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与知识丰富度,还要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国外的一些优秀英文原版文献,让学生在有机会阅读海外经典文献的同时,也了解当前农业机械领域发展业态,一举多得。如高校大学生在农业机械实习工程中,他们就有可能接触到各种进口数控机床的英文操作说明书,包括机械零件图、装配图、出口农业机械的产品维修手册等。教师要结合这些说明书手册来展开制作多媒体课件,开展多媒体教学过程,基于实际状况来实施知识填充与课件完善,为学生创建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并围绕课件内容来优化教学内容,将课件上传到网络或新媒体平台上,供学生反复下载学习。同时,基于MOOC的农业机械专业双语教学也能够通过远程辅导、网络线上线下交流答疑、全员评价等方式来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双语教学过程。

2.2创新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办法就是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改变传统教学的模式,基于教师英汉翻译与语法讲解来优化教学过程,满足学生需求,提出有机教学活动过程。一方面,教师需要把握各种教学资源内容,结合英语不断创新教法,如在讲解农业机械外部构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农业机械图片,并附上其中各个配件单元的英语名称,以加深学生在农业机械设备方面的学习记忆,进而间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当然,教师也会对农业机械的每一个构件进行翻译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传统课堂,带领他们走入金工实习工厂进行课堂外教学活动。如在金工实习工厂中,就专门围绕一台农业实验用车展开授课分析,教师使用英语为学生介绍这一台实验用汽车的相关英语知识,然后在授课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优化授课效果,保证自身与学生之间形成互动。教师可采取分组教学方法,它主要考虑到不同学生个体的英语水平良莠不齐,所以教师会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基本原则来分配小组任务,结合课程英语词汇、句型讲解来展开教学过程,注重教学过程的动态性,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及相关课外资料查阅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而完成任务相对圆满的小组将会得到教师的鼓励嘉奖,进而激发学生在双语学习过程中的竞争与学习能力。

2.3改革教学课程考核方式

高校涉农农业机械专业的双语教学要做到全面有别于传统专业英语教学方法,它应该主要围绕学习专业知识为目的,围绕双语教学的重难点内容来开展面向学生所掌握核心知识内容的考核。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围绕综合因素,可考虑采用独立报告与考试内容相结合的方式来考察评价学生,优化教学过程,凸显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也可以通过独立分组配合考核实验结果来全面评价学生,培养学生的理解与动手实践能力,进而增强他们对于农业机械设备的分析与理解,提高围绕农业机械专业所展开的双语教学质量[2]。

3农业机械专业双语教学的相关翻译方法

针对高校农业机械的专业双语教学翻译方面,一定要结合专业教法来展开分析,这里主要介绍两点翻译教法内容。

3.1对农业机械词汇的直译与意译翻译方法

农业机械双语教学中涉及直译与意译两点内容。首先,直译就是将原词原句原汁原味的翻译出来,最大程度保持词句的形象性、生动性与技术性。如“深加工”一词中“深”可以理解为对农业机械半成品的进一步完善化,所以在翻译“深”时可以采用“deep”,这一英语单词能够表示“深处的”,也可以表示“深入”的,所以“深加工”要直接翻译为“deepprocessing”。这种翻译一方面保留了原有词汇的结构与形象性,一方面也规避了理解方面的偏差问题[3]。在意译法中,则要基于农业机械词汇的形象性来展开相对写意的分析过程,如说“拨禾轮”这一词汇,它的翻译并不应该遵循字面意思“拨弄禾苗的齿轮”,而是应该基于它的科学功能性内容“一种装置于卧式割台上辅助农业收割的农机装置”来展开翻译,所以它就可以翻译为“reel”。“reel”一词具有卷筒、卷轴的意思,因拨禾轮本身就是一种滚筒形状的农业机械用具,所以这种象形翻译也能够满足对农业机械设备的精确性描述,是一种典型的“望文生义”翻译方法,但其妙在所处翻译的语境、所涉及的具体问题不同,因此在农业机械专业中实施双语教学应该避免滥用意译[4]。

3.2对农业机械句型的翻译方法

农业机械文本翻译的客观表达属性主要基于其功能特点的表达,主要突出论证说明对象的主语属性,确保文句翻译更加简练,因此要采用被动语态来优化语法结构。如在翻译“撒播机:主要用于撒播牧草种子”,该句在教学翻译中应采用被动语态,它相对客观准确的反映出了撒播机的功能特性与农业用途,符合阅读者的阅读习惯[5]。

4结束语

在涉农专业领域中,农业机械专业术语双语教学的推广任重道远,它应该基于对教育环境优化的背景下提出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需要大量英汉细枝末节的翻译。所以,应提高农业机械专业术语双语教学的质量,为社会培养优良的国际化农业英语人才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开飞,何玉静,李保谦.双语教学在农业机械人才培养方面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5,34(33):240-242.

[2]周建民.农业机械英语的特点与翻译[J].农业机械,2016(10):122-123.

[3]冯明佳.农业机械专业英语讲课技巧浅谈[J].科技风,2015(21):184.

[4]徐飞跃.涉农专业职业英语项目化设计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24):182-183.

农业教育专业范文5

关键词:农业高校;园林专业;英语教学;教学改革

0引言

在近几年我国风景园林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的社会背景下,社会对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实,我国风景园林相关企业开始探索走出去发展道路,对人才的专业英语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时期在组织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农业高校园林专业英语教师应该针对专业英语教学改革进行适当的研究和探索,增强英语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逐步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

1园林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和英语教学特点

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主要希望能够借助有效的教学指导将学生培养成为可以从事森林公园、城镇园林绿地规划、风景区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和施工的高素质人才,并且能够掌握园林植物的栽培、养护和管理工作。新时期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精神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能够借助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打造成为高素质专门人才,促进园林设计和规划工作的国际化发展,确保园林经济建设活动中可以创造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园林专业的英语教学活动主要是针对园林专业学生开展的英语教育教学组织活动,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专业素养,确保人才可以将所学英语知识应用到园林工作实践中。基于此,在实际组织开展园林专业英语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专业知识,还要加强对学生园林英语阅读能力和文献信息整合能力的培养,适当的对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加以强化,保证人才可以全面探索国内外园林领域的热点知识,在毕业后可以在园林相关工作岗位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2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现状

农业高校园林专业英语是园林专业中的基础性学科,具体指在学生完成对基础英语知识的学习后针对园林专业特色英语进行的学习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对园林专业英语知识的掌握,助力学生对园林领域国内外文献资料和先进研究成果的学习和交流。农业高校园林专业加强对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视,并且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对英语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现阶段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效,能够为园林专业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在提高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研究理论缺乏完善性,现阶段农业高校园林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科学性和规范性仍然有所不足,无法实现对学生园林专业英语综合素质的培养,甚至会制约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探索。因此,应该正确定位园林专业英语教学现状,结合农业高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为培养高素质园林专业人才提供有效的支持。

2.2存在的问题

对农业高校园林专业英语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合分析,主要问题如下。

2.2.1教学目标缺乏明确性

农业高校园林专业英语教学活动受到传统通用英语教学理念的影响,过于关注语法知识、词汇知识的教学,希望能够促进学生公共英语能力的强化,没有认识到专业英语知识对学生的重要性,英语教学与学生专业发展联系性不足,教学目标缺乏明确性,无法对教学组织活动作出正确的指引。

2.2.2教学内容综合性不足,无法与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相适应

农业高校园林专业教育教学活动中会涉及到植物学、建筑学、工程学和设计学、生态学等方面的内容,只有保证专业英语教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才能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要求相适应[2]。但是在实际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英语教师并未认识到综合性教学的重要性,英语教学和学生的专业发展发生偏离。

2.2.3授课教师专业英语水平偏低,难以支撑园林专业英语教学活动的改革创新

我国农业高校园林专业英语教师一般是普通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公共英语教学能力强,但是园林专业英语教学能力弱,无法将英语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会制约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

3教学改革措施

由于农业高校园林专业英语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为了突出人才培养效果,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稳步推进,在教学组织活动中还要制定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为学生深入学习专业英语知识创造良好的条件。

3.1选择和配置与园林专业英语相契合的英语教材

农业高校园林专业教研部门应该针对专业英语教学需求对英语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合理选择能够与专业英语教学相适应的英语教材,辅助学生对专业英语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探索。在对英语教材进行选择的过程中,要重点突出教材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并且对教材的难易度进行有效控制,保证教材中既涉及到理论知识,也与学生英语知识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存在紧密的联系,促进教材作用的发挥[3]。只有对专业英语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才能够增强教材的适应性,有效促进农业高校园林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培养国际化高素质园林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对专业英语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

传统英语教学方法在无法满足英语教学需求的情况下,对英语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保证可以激发学生对园林专业英语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一般情况下,根据园林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和人才培养需求,可以设置情境教学法、微课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教学法,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教学指导[4]。如要求学生分析我国古代园林特点的任务,其中就会涉及到一些园林专业英语知识。以此提高学生的园林专业英语学习效果,使学生在未来开展园林设计工作的过程中也能使用专业英语词汇,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辅助。

3.3加强对学生园林专业英语词汇的拓展

学生要想在园林专业英语方面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不仅要掌握简单的英语知识,还要对自身园林专业英语知识储备加以丰富,确保可以对园林专业形成更为全面的认识,为学生跨文化工作提供相应的支持。

4结束语

农业教育专业范文6

[关键词]农业机械;专业英语;教学方法

一、引言

随着中国与国外在相关技术领域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也逐渐增多,要求农机专业人员不断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和技术,以此来增强自己的科研开发能力,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发展。通过农业机械化专业英语学习,可以使学生阅读和理解专业英文资料的能力有所提高,这样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农机装备技术,更好地使所学知识与国际接轨。在工作中也能更好地掌握一些国外进口农机装备的使用、维修和保养技能。在学完本课程之后,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英语词汇及专业学术文章的写作方法与表达方式有较明显改善。

二、课程介绍

本课程是农业机械化专业选修课程体系中专业拓展类课程,通过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开设该课程目的是为了使本专业学生能够掌握农机类专业常用专业术语,掌握一些习惯英语表达,培养本专业学生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该课程属于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拓展模块的专业选修课,理论教学32学时,上课时间为大三下学期。所讲授内容主要节选自《农业工程英语》《机械制造专业英语》和《农业专业英语》。主要讲授专业类论文为主,论文都是与农业工程相关的内容。通过学习论文,了解本专业领域的相关基础和前沿发展,锻炼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三、农业机械化专业英语特点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英语与普通英语比较,具有自己的特点。专业人员在长期的运用中形成了独有的一些专业词汇如:backfurrow闭垄、deadfur-row墒沟、hydraulicpowersteering液压加力转向装置等。农机专业和其他专业英语一样在内容表达上也是要求客观性、准确性和精炼。常用句型较多,如Itisthat句型被动语态的使用也是一大特点。农业机械英语的翻译专业性较强,译者不仅要精通英语,还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在实际翻译中,只有将翻译技巧和方法合理、灵活地运用,才能准确、通顺地表达原文的思想。

四、农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索

(一)兴趣式教学

为了增强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利用科研或学术交流活动给学生提供从事农机专业英语活动的机会,会使他们认识到学习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并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富有专业性和趣味性的交流活动,在专业交流的过程中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专业英语表达和应用的重要性。如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词汇是假借普通词汇而来的,如die、spring、house等词汇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在专业表达上有新的含义,抛出这些词后,让同学们自己发挥想象力,在农业工程中这些词能用来表达什么意思,在机械工程中指“模具”,house住所,套子,那springhouse合在一起是“弹簧套”,学生对这些常用词语被赋予新的词义表现出比较大的兴趣。根据学科前沿及时调整优化,同时保留基础知识部分的教学内容。选取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以及学科热点内容增补进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围绕一个内容进行讨论。既增强了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又使学生成为知识传播者,增强了自豪感。

(二)翻转课堂+小组讨论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是被动式学习,学生很容易走神,往往造成学生在下面若无其事地从事自己的活动,这种教学方式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由3~4名同学组成,把每次课程要讲的内容提前布置给小组,由小组学生自己讨论授课形式,自己进行分工合作,分头查找资料,分工制作多媒体课件或录制微视频,上课时由学生向其他同学传授课堂内容,老师给予适时提醒和点评。每节课讲授结束后留10~20分钟进行讨论和提问,这种方法可以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增强学生和老师互相信任和理解。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知识传递是双向的,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负责监督和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可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在介绍科技论文的特点时,让4组同学分别准备口语题材的短文、文学题材的短文、新闻题材的短文和科技题材的短文,在课堂上分别进行论述各自题材语言表达、用词、语法特点等,然后大家一起讨论总结科技论文的特点,以后写作和翻译时要注意的问题。

(三)改进考核方式

原有的课程考核方式是课程结束后进行一次期末考试,成绩主要由期末试卷判定,没有过多的考虑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会使一些学生平时不上课不听讲,考试临时突击也能拿高分,影响了授课效果。根据该专业英语课程专业词汇多、实用性强的特点,围绕教学方法的改进在考核方式上也进行一些改进。平时成绩提高到占总成绩的50%,具体考核内容包括:课堂出勤,小组讨论发言情况,多媒体制作情况,课堂讲授表现,其他小组的评价等。上述内容每项占10%,每项都是百分制,而且每项都必须达到60分以上才算合格,才可以进行后续的期末考核。期末考试减少到占总成绩的50%,考核采用传统的试卷模式,考试内容由术语英汉互译部分、文献阅读理解、短文翻译。学期考试结果是90~100分段内的占20%、80~89分段的占29%、70~79分段的占20%、60~69分段的占31%,从成绩的分数段来看,基本符合正态分布。

五、结语

农机专业英语专业术语多,专业性强,所以在教学方法上要与其他课程有所区别。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培养他们学习农机专业英语的正确方法,是作者在教学活动中一直在探究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的兴趣式教学、反转课程+小组讨论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进入毕业设计做好了知识储备。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大大增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门课程的考核通过率大大提高,90分以上的成绩占到20%以上。本课程自开设以来已送走五届毕业生,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张凌云.“林业专业英语”课程兴趣教学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5):48-50.

农业教育专业范文7

关键词:继续教育;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

城镇化是我国结构调整的重大发展战略,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镇化,即实现人口最终由农村转移到城镇。而顺利解决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问题,对于推动城镇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一、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的背景和现状

(一)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的背景。以人为本是建设新型城镇的核心。所谓新型城镇化,即将大量来自农村地区的居民向城镇转移,从而实现将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目的。实现城镇化的过程不仅仅体现在居住位置的改变,也体现在人口属性和角色的更改,更重要的是通过农业转移人口的方式,能够帮助居民在城镇过上更优质的生活。但对于城镇新居民而言,从农业到其它行业的转岗与再就业培训成为重要发展方向。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大量长期从事传统农业工作的城镇新居民不能在短时间内转变工作类型,难以快速适应城镇生活。因此,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农业转移劳动力提升整体素养,实现再就业。要真正实现农民角色的转变,优质的教育不可或缺,良好的教育培训能够使农民适应现代城市文明,对转变为市民的角色重塑提供支持。所以,对于农业转移劳动力采取再就业培训、促使其转岗,特别是针对长期从事农业项目的劳动力而言,教育是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举措。

(二)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现状。农业转移劳动力具有群体庞大和文化素质不高的特点。国内农业转移劳动力大部分都是初中或初中以下学历,高中或高中以上学历占比较低,自身文化素质限制了其再就业的宽度和广度,基本上只能从基础、简单的体力劳动中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工种。但由于城镇和农村在产业结构上的巨大差异,这种完全缺乏技术含量的劳动类型岗位很少且薪资极低,很难满足农业人口的正常生活,并且也不利于实现新型城镇建设。因此,必须想方设法提升农业转移劳动力的职业层次,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城镇工作生活中。农业转移劳动力技能不足。农业社会的传统性导致农村的农业产业单一化,除养殖种植外,农民并没有延伸至其他产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实现农业人口劳动再就业,需要具备适合新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而农村分散经营使得农民应用和推广农业技术意识淡薄,从而导致农民没有吻合新产业所应具备的能力。考虑到多数的农村居民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在从事农业相关工作,过分依赖对土地的经营,以至于缺乏其他相关职业技能,对新形势下劳动市场的就业要求更是难以适应,他们无法从事具有较强技能性或高收入高层次的行业。这种薄弱的市场竞争力使得农业转移劳动力很难实现再就业,也阻碍了发展新型城镇的速度。

二、继续教育对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的功能

(一)提升农业转移劳动力文化素质。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农业转移劳动力很难接受新知识与新技术,因此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技能+能力”的模式提升原有村民文化结构和素质能力。继续教育的关键在于文化知识教育,继续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地为农业转移劳动力提供完善和系统的文化知识的教育体系,短时高效地使其文化素养得到提升。[1]文化知识教育主要包括自然科学、政治科学、法律常识、经济知识、养生知识等,其中法律常识有利于农业转移劳动力维护自己合法权益,也是其遵守法律法规的基础,对于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改善其思想观、择业观、价值观,促进农业转移劳动力摒弃小农思想中固有的闭关自守观念,使他们能够适应新型城镇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条件。

(二)提高农业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农业转移人口由传统农民的身份变为新型市民,其性质是再社会化。个体再社会化从社会角度来说是指一个人在生活急剧变化中放弃原有生活方式而对全新生活方式进行适应的过程。再社会化对于农业转移劳动力来说,本质就是再就业。教育学家认为,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是就业的基础,这也是实现顺利就业的举措之一。继续教育能够利用教育资源打造适合农业转移劳动力学习特点的课程,在教育与手段上也能够解决受教育者时间、空间、工学等矛盾的问题,实现对农业转移劳动力的最大限度开发与再利用,能够有效提升农业转移再就业人口的整体能力和职业素养等。通过有效的成人职业教育手段,可显著提升农业转移劳动者的各项技能与素质。我国的成人职业教育看重实用性,善于培养知识技术并重的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城镇职业人员。

(三)增强农业转移劳动力身体素质。受农村较低的经济水平及淡漠的保健意识影响,农业转移人口普遍身体素质达不到职业要求。大量农业转移劳动力原本从事的都是重体力劳动,长期的超负荷工作已经严重损耗了他们的身体。通过积极提升农业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水平的方式,可使其职业技能得到提升,使就业环境得到改善,并增加通过脑力劳动就可以工作的就业范围,减少不必要的体力劳动。从事所有劳动的基础都是身体素质,具备良好身体素质农业转移劳动力才能发挥在新型城镇建设过程中的主力军作用。

三、继续教育促进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的途径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调查研究显示,半数以上农业转移劳动人口认同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对再就业的影响作用,其中大部分认为很需要培训,但是他们普遍经济状况较差,培训费用增加了他们的负担。政府对农业转移劳动力就业培训的经费支持较少,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提升支持力度,减轻农业转移劳动力就业培训负担。另外,政府部门要监督农业转移劳动力就业培训落实情况,提高培训内容的科学性和实操性,促进农业转移劳动人口培训规范化。政府部门要推动对就业培训项目的分类管理,加强对培训机构进行定点认定审批,使培训质量与效果得到保障。农业转移劳动人口的专业培训方案需要政府出资建设,同时积极吸引相关行业专家学者参与其中。针对农业转移劳动人口的培训措施,政府部门也应联合相关机构和院校探讨创新机制,提高培训效率,培养真正有价值的专业人才。[2]

(二)扩大校企合作深度。农业转移劳动力消息闭塞、职业技能缺失、缺乏市场竞争力,同时企业也存在缺少熟练工的问题,因缺乏信息对称而造成矛盾的情况比较常见,但通过引进校企合作订单的方式,可以显著缓解此类矛盾。[3]在乡镇,企业可以根据工种、人数和技术的需要,向职业院校提出相应的培训要求,并告知薪资待遇情况,让再就业培训人员自行选择,学校根据企业要求调整或改进教学方案和内容,职校拥有专业师资力量、系统培训模式、独创培训理念、完整课程内容、相关实践基地等得天独厚优势,能短时高效地将理想技术人才培训出来。相较于传统培训方式,订单培训模式可以有针对性地培训农业转移劳动力,做到因材施教、学以致用。订单培训模式有明确的目标,不拘形式,可以采取科技资料结合影像资料、课堂培训结合实地指导、专家培训结合职工经验分享等模式,使得农业转移劳动力能够快速学到本领,掌握到技术要领,并在实践中运用到所学习的知识。

(三)创新教育培训模式。农业转移劳动力学历和技能水平差距很大,学习能力也有高低,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所以针对再就业人口的继续教育,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才能更好地适应再就业人口的职业要求。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农业人口的知识结构和适应能力,要根据就业方向和人员基础设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同时根据就业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活动,避免教学与实践脱节现象出现。教师要加强教学互动,深入了解学员学习情况,根据学员反馈,调整教学进度,确保教学质量。另外,要注重因材施教,采取更为多样、灵活、适合成人学习方式,为其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环境,采取“学历+技能”教育的方式,提高农业转移劳动力综合素质,提高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能力。

(四)拓展教育培训形式。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培训不同于其他的就业培训形式,一方面农业转移劳动力培训提高了农民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也转变农民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培训农业转移劳动力的目标定位应做到“低起点,高着眼”。“低起点”不是做大量无意培训,而是考虑农民综合素质、市民意识和较低的非农职业技能等困境,依托继续教育平台,打破“工学矛盾”壁垒,促进教育培训质量达到实效。[4]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开设课程要依据农业转移劳动力实际需求;二是培训方式要依据农民的认知水平进行调整;三是对农业转移劳动力学习的参与率和实效性进行实抓,确保其学有所得,并发挥到其再就业的实际运用中去。“高着眼”主要包含以下几点:第一,使农业转移劳动力市民意识得到强化;第二,使农业转移劳动力市民素养得到提升;第三,使农业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得到增强;第四,使农业转移劳动力具有职业发展能力和岗位竞争意识,能够用职业的转换带动市民角色的转换。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继续教育使农业转移劳动力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得到提高,身体素质得到增强。无论从农业转移劳动力的角度还是社会发展的角度都应该发展继续教育促进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可以采取政府出资培训农业转移劳动力、乡镇企业与职校等合作进行订单培训等方式,使农业转移劳动力培训方式得到创新。培训农业转移劳动力的目标定位应做到“低起点,高着眼”,促进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

参考文献:

[1]周丽敏,宋川.远程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0(18):85-86.

[2]姜浩天,陈明昆.试论农民工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创新发展[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1):11-14.

[3]韩立杰.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民远程培训对促进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的影响[J].河南农业,2019(35):51-52.

农业教育专业范文8

一、内容涉猎广泛,紧跟当前形势

农业相关英语书籍在我国不计其数,而《农业专业英语》是集农业、动物科学、食品、转基因技术、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渔业、园艺、林学、农业机械化、昆虫、农业经济为一体的专著。该书主要以农业基础知识为主体,在新时代背景下融入农业新元素,再利用英语介绍农业相关信息。全书分为12个单元,每单元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听力理解,第二部分为3篇课文(TextA、TextB、TextC),其中作者在听力理解部分配备了相应的录音资料,有利于进一步增强读者的听说交流能力。在第二部分中可看出3篇课文有着难易不一的特点,例如TextA课文适合初学者,可作为精读学习,配置了相应的练习题与答案;TextB课文适合具备一定英语水平的读者,以便于进行深度阅读;TextC课文与TextB课文相比,难度更深一层,且配备相应注释,继而扩充阅读范围,同样适用于学有余力的读者自学。通读全书可以发现,每章节课文的构成与大标题相结合,且内容丰富,紧跟当前农业发展趋势,加上作者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有关农业书籍,具有较强的前沿性。《农业专业英语》一书的编写充分体现了专业英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所以农业类院校也需紧跟时展需求,做好改革英语教学工作,继而为社会培养农业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该书内容丰富,以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写作手法为主,例如在第一章节中可看出作者先从“农业”定义写起,随后设立了英语的写作练习,有利于巩固及提高读者对农业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设立了课文参考译文与练习答案,以供读者在自学时能够进行校对。除此之外,作者考虑到每位读者阅读能力的不同,在书中设立了注释与练习这一栏目,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读者的写作能力,还能提升阅读能力,并且该书所选内容都是作者经过仔细斟酌及考虑而来,所以在针对性与实用性方面得到了肯定,十分适用于农业院校学生,也可作为从事农业科研人员的参考用书。就目前而言,农业专业英语的教学通常是采用语句翻译、语法讲解等传统教学方法,并且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无法与学生开展良性的互动,同时学生的积极性也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最终导致该学科的应用能力无法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专业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应做到以下3点:①教师需重视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农业专业大学生,先培养其对专业英语的兴趣,再养成稳定持久的英语学习习惯;②根据学生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及其方法,同时需要在课余时间给学生布置适当的家庭作业,有利于巩固课堂知识;③选取专业的农业英语教材,《农业专业英语》是一本高职高专专业英语系列教材,书中不仅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而且是运用英语表达农业知识,分析农业词汇,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当然教师同样也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及英语能力,这样与学生交流时能够实现课程教学的互动。

二、体系新颖,专业性强

《农业专业英语》是一本关于农业专业的英语著作,其体系具有新颖别致、别出心裁等亮点。作者编写时不仅加入了与其匹配的注释和练习题,还穿插了与课文内容相应的图片,能够让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作者所写内容,既让文章的描述更加直观,也能避免学习农业专业英语时发生枯燥、沉闷等现象。并且该书结合两方面,英语与农业两者相互关联,功能连贯,其目的是为了让涉农院校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农业知识,例如了解国外农业相关先进技术及提高对外业务交际能力等。除此之外,该书还具有用词严谨、准确等亮点,从第五章环境保护中可看出,作者在编写3篇课文时没有采用夸张修辞手法,而是本着科学的态度准确地运用英语表达农业相关词汇。同时为了读者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选择采用直译与意译的方式表达,且在所有章节后设立了“课文参考译文”这一栏目,能够让读者遇到难以理解内容时进行相应参阅,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对该课文的印象。农业专业英语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往选择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主要是对涉农高校学生进行单纯的专业词汇教学,但是该种模式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词汇当中的含义与价值,导致传统农业英语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突出,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让涉农高校大学生真正掌握农业专业英语,必须对教学模式及其方法进行大胆的改革,例如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环节,同时找出该课程的难点与重点,通过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方法让涉农高校大学生直观地面对专业知识,能够将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及形象,即增加了课堂趣味性,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让涉农高校大学生更深层地理解农业专业英语课程,对促进教学效果、达到理想目标具有积极作用。

三、结合新时代特征,开启农业专业英语教学创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