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培训范例

农业产业培训

农业产业培训范文1

一、指导思想

以“科技进村入户,助力增产增收”为主题,以实现贫困户转移就业、创业,增加贫困农民收入为目标。着力加强农业科技引导、推广与培训,紧密结合农时季节和需求,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强化实例分析和实践能力,利用各种形式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生产技能。重点加强贫困户及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员(农业科技示范户)培训,增强农业产业扶贫能力,提升贫困户及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员(农业科技示范户)创收致富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为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培训原则

(一)以人为本,注重开发。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主体,兼顾农村致富带头(农业科技示范户)人员。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为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乡镇经济发展培训所需劳动力和熟练掌握实用技术的新型农民。

(二)因地而宜,分类实施。结合各乡镇贫困人口规模,以乡镇或村为单位,确定培训班,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需求,统筹规划,突出重点,进行分类培训。

三、培训对象任务及内容

对全县贫困村中具有劳动能力、年龄在65岁以下的贫困人口实施精准农业科技培训,兼顾农村创业致富带头(农业科技示范户)人员,使参加培训的贫困人员和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文化素质整体上得到明显的提高。计划培训目标700人(次)以上。培训内容主要以绿色有机水稻、中药材、果业等种植技术和稻虾综合养殖等技术为主,兼顾各自业务特点,围绕农村迫切需要的种苗繁育,高产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进行培训。

四、培训方式

针对不同培训对象的特点和要求,采取集中培训、分散指导、送技下乡、实践观摩等灵活多样形式,在培训地点、培训时间上方便农民,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开展普及培训。以进村入户、送农业科技下乡活动等为载体,开展普及性知识培训、讲座,采取集中与分散、长期与短期、课堂讲授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形式,快捷有效地向广大农民提供科技知识培训和技术咨询服务。

(二)包村联户培训。采取面对面、手把手的方式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真正建立起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服务机制。

(三)依托项目培训。承担的项目有要求培训的单位要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实现项目建设与农民培训相互促进,推动全县农民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五、组织实施

每个乡镇落实2-3个责任单位。针对每个乡镇贫困村举办一期培训班,由机关业务单位牵头,负责做好制定培训计划,安排好培训老师、印制培训资料等。当地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组织好参训人员,联系培训场所,收集整理培训台账等相关事项,共同组织实施好培训工作。培训任务在2020年11月底前全部结束。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务必高度重视农业产业扶贫培训工作,将农民培训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将辖区内的贫困户、农村致富带头人(科技示范户)全部纳入培训范围,制定精准培训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推动培训工作有序开展,要加强与扶贫站等相关部门的工作协调,积极争取配合和支持,合力推进培训工作。单位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好落实,精心组织开展培训。

(二)做好培训规划。要结合农民培训需求,精准设计培训课程,采取互动式、直观形象的培训方式开展培训,要明确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目标,有计划、分类别、分批次的实施精准培训。机关单位要为开展培训提供师资和技术支持,要结合贫困村产业发展实际,精心组织技术人员选编培训教材,让农民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增强培训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农业产业培训范文2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关系

谈到农业我们很自然的就会联想到农业产业化。越高水平的农业产业化,农业才能够发展的越好[3]。而一个高水平的农业产业化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与推动。无论是在农业生产中的培育种子、先进的机械的使用、科学种植、高效管理;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大型加工设备的应用与加工过程中管理人才的培养[4];还有农产品销售过程中,销售人员的培训,现代科技的应用,其中尤为突出的就是“互联网+”的网络营销模式。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销售人员的培训都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农业科技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再反作用于农业科技。但是农业科技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1农业科技与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

农业科技和农业产业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农业科技在农业产业化过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再反作用于农业科技。但农业科技的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5]

1.1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基础较为薄弱。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如培育种子、先进的机械的使用、科学种植和高效管理等方面显得尤为突出。在育种的过程中农民由于对种子的选择大多是根据经验或者是大众的原则,很少会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到底要不要选择新培育的种子,因为选择新种子意味着要承担风险,而承担风险的后果是成功或者失败,失败的结果是一年的收入就没有了,对于这个失败很多农民是承担不起的,这也是为什么农民不言以尝试新培育的种子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先进机械的使用除了有农民自身的接受能力上,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新的农业机械的操作缺乏展业的培训,没有专业的培训,对于农民自身而言是很难进行操作的;在科学种植和高效管理上最大的障碍就是农民土地数量的影响,对于单个的农民,自己本身的土地很少就谈不上科学种植与管理,只要联合相应数量的农民才能更好的实现科学种植与高效管理。

1.2农业科技相关企业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主导作用相对较弱。其实在很多地区都会有不少的与农业科技相关的企业,这些企业一些是政府主张创办的;一些是各地区的龙头企业为了迎合不断发展的农业市场而组建的;还有一部分是有先进思想农民或者做出去的成功人士创建的。但是这些企业在创建之后都会出现后续力量不足,很容易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处在中游位置,无法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构成中起到一个很好的带动作用。

1.3农业科技人才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不足。农业产业化要想发展的好就必须有相关的农业科技人才来进行。这些人才主要包括农业科技的研究人员、农业科技的推广人员还有就是各级政府中的农业区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和能够接受新鲜事物的新型的职业的农民。而在现实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这些人员都很少,使得农业科技很难推广与应用。最为明显的是龙头企业员工和各级农业涉农部门的屠光人员还相对较少,虽然总数相对较多,但相对于中国的农业人口总数来说,比例还是很少的。

1.4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不够。政府本来应该是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的带头人,但由于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不够或者支持的方式和管理方式的不适应,造成国家很多很好的农业政策无法扎根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沃土上。还有就是地区政府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不断地细化产农业化的政策与落实能力,以便更好的发展各地区的农业产业化。

2对策

为了实现农业科技对农业产业化能有更好推动作用,第一点,一定要坚持以农业产业的需求和存在问题为方向,以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解决关键问题作为出发点,并应用到农业产业化的资源匹配与安排、农业科学技术的更新与换代等方面。加大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对全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贡献率。第二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必须与农业科技发展过程相匹配。农业科技的发展过程既要依赖自主创新,创造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也要遵循农业科技发展的公共性、社会性、长期性、系统性和区域性等特征,充分利用市场运营机制,推动农业产业化在农业科技创新路上又好又快又符合农民意愿的发展。

2.1巩固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基础。在农业生产过程最重要的就是农业从业人员,所以培养农民成为新型的职业农民就非常重要[6]。政府或者合作组织可以通过讲座,培训等方式对农民进行培养,市农民有机会接触新的育种选种、生产机械和科学种植与管理;再就是帮助农民选择符合本地区的种植的农作物,更具市场行情原则相应的农产品进行农业生产。

2.2强化企业对农业科技的认识与应用。加强企业对农业科技的认识与应用,特别是龙头企业对农业科技的认识与应用。因为龙头企业是一个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领头羊”,所有的农业企业与农产品加工工厂都在看着它的发展。所以要在龙头企业中做好农业科技的宣传与应用,使龙头企业本身更好地发展,成为农业科技应用的示范点,带动整个地区企业对农业科技的认同与应用。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3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现在许多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专业人才的弱化。很多学习了关于农业科技或者农业推广的高学历人才在离开校园之时都会放弃原来的本专业,而选择在相对较大的城市从事其他行业。这就表明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过长中,要保证好相关农业科技人才的物质需求,给专业的农业科技人才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与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就是要不断培养现有农业科技人员的在培训,这样就会使得他们不断掌握新知识,传播最新的农业科技信息;对于农民也要利用好现在的网络技术,进行网上培训与实际培训相结合,使农民能够更好更快了解新的农业科技,改变自身对新的农业科技的看法,应用最新的农业科技为自己创收。

2.4政府要在资金上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政府需要逐步扩大农业科研机构研发经费拨款试点范围,鼓励地方财政设立省、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不断完善农业科研院所的经费使用的管理制度,做到农业科研资金一定要用在农业科研的研究与推广的使用。防止农业科研资金使用不到位或者使用错位。只有这样才能让农业科技更好的服务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实现农业科技不断推动推动农业产业化健康稳定的发展。

3结论

农业产业化不仅仅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与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经的道路,而农业科技更是帮助农业产业化走向快捷高效、可持续运行的重要基础。本文阐述了农业科技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基础较为薄弱;农业科技为主的企业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主导性相对较弱;与农业科技相关的人才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不足和政策支持体系不够完善,农业科技投入不足[8]。合理、有效地将农业科技的发展朝着更有助于农业产业化的方向努力,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及时地、有效地传播到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中,可以提高农业的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的效力不断提高,增加农民的生活收入。提出了怎样以农业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建议:首先夯实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基础;其次加强企业对农业科技的认识与应用,特别是龙头企业对农业科技的认识与应用;最后就是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政府加大对农业科技经费的投入。

参考文献

[1]崔艳芳.新农村建设的哲学思考[D].太原:山西大学,2008(1).

[2]曹玉华.论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11).

[3]张永林,侯万军.对我国“三农”问题中空壳问题的实证分析与理论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4(4).

[4]张翠萍,郝景华.门头沟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9(6).

[5]张泰.沈阳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D].沈阳:东北大学,2011(1).

[6]张伟利,林雄,丁中文.试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构的构建[J].上海农村经济,2013(9).

[7]陶雪娟,杜辉,饶萍.关于上海推进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对策与建议[J].上海农业科技,2008[5].

农业产业培训范文3

本文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对在校大学生服务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在校大学生服务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可行性建议及保障措施。

关键词:

在校大学生;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查研究

农业产业化经营其实质就是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同时,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在校大学生服务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成为新的课题,得到大学生的积极响应,也受到当地农民的热烈欢迎。

1在校大学生服务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

1.1当地农民的需要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广大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有了新的提高。但由于农民农业科技知识的缺乏,不同程度限制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而当地在校大学生是所在区域的最好科技知识资源,是一个地方的科技知识和信息储藏库,其丰富的科技知识资源不仅能为当地农民提供很大的知识信息供给,同时与地方农民科技知识信息资源的匮乏之所需,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与脱节,故急需对在校大学生服务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路向进行认真探讨。

1.2大学生成长的需要

农村正是大学生成长锻炼的广阔天地,使大学生能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大学生所学专业也能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得到充分发挥,为大学生的成长及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平台。故如何有效发挥在校大学生科技知识信息资源优势,使之更好地为当地农民服务,实现高校与地方资源共享,使在校大学生更好服务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学生更好成长,能达到互促互进、相得益彰、双向提高的一个好的路向。

2在校大学生服务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调查分析

我们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河北工程大学两所高校20多个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在校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2.1调查方法

问卷共涉及3部分问题。第一部分为被调查大学生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了解程度;第二部分为大学生服务当地农业产业化经济兴趣程度;第三部分是大学生对服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看法和体会。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其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000份,河北工程大学1000份,发放问卷20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816份,有效合格率为90.8%。

2.2调查结果分析

从回收的有效问卷来看,关于在校大学生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了解程度,其中比较了解的约为77%,不太了解的约为23%。不同专业的同学,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了解程度也有所区别,比如农学、园艺等专业的同学了解的比较多。由此可见,在同一所大学不同学院宣传贯彻这方面政策的力度不同。大学生服务当地农业产业化经济兴趣程度也是参差不齐,其中有兴趣且又重视的约为81%,愿意参加这项服务。兴趣不大的约为19%,不情愿参加这项服务。这种情况与学生所学专业或多或少也有关系。大学生对服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看法和体会很多样化,但总体来看,70%以上的同学持积极态度,比较认可这种服务,认为很有收获,对自己的成长极其有帮助。约近30%的同学认为意义不大,持漠然态度。由此可见,学校、社会一定要加大力度宣传有关这方面政策,还要着力加强大学生服务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

3在校大学生服务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建议及保障措施

3.1大学生服务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建议

3.1.1加强大学生队伍建设。大学生一定要提高自身能力,加强有关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的知识培训。大学生专业队伍建设,是有效促进大学生服务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中之重,因此,必须加强这一队伍建设。当地高校具备实力较强的大学生专业人员队伍。高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培热爱农业事业的大学生,组建从事服务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团队,以有效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3.1.2高校多种举措促发展。①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其各种雄厚资源建立科普培训机制。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服务热情,根据服务需求,定期不定期开展相应的培训班,为大学生服务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坚实的基础。②高校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同时要求各个学院都要重视这项工作,把宣传工作做到位,这样才能更大程度上带动各个专业大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度。③校团委可以利用寒暑假让大学生多做一些这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一个长效机制,让大学生亲力亲为,使他们有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感。3.1.3当地政府政策支持搭平台。当地政府在政策上对来农村服务的大学生应该有一定的倾斜,多开绿灯。比如,在经济上给来村服务的大学生一些优惠政策;再如,当地政府也应该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使农村的环境变得更好一些,对大学生更具吸引力,这样甚至有的大学生会扎根农村。总之,政府有好的政策支持,搭建大的平台,才能更好的让大学生为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

3.2大学生服务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保障措施

建立以当地政府牵头、当地高校为指导、在校大学生互动的运行机制。形成各级互联互促、各村委会互带互动、各基层小对互学互帮的格局。并在人力、物资等资源上尽力向农村倾斜,真正形成以当地政府、高校为龙头,以在校大学生为枢纽,村与村为基础的上帮下带、下输上接、协调联动的有机运行体系。有这样的运行机制作为保障,在校大学生服务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前景应该是很光明的。

[参考文献]

[1]宋俊骥.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2004,(10).

[2]黄卫东.社会政策支持视角下的家庭农场发展研究[J].安徽大学,2015,(10).

[3]黄晋太,郭丽娟.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J].太原理工大学,2014,(2).

[4]郭新平,武卫晶.农业产业化背景下的农村交换方式与人际关系变迁[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1).

农业产业培训范文4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途径和方法

多年来,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农业发展,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而促进农业、农村、农民“三农”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当前在实际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仍然存在着一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研究分析,解决好我国“三农”问题,实现我们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增长。

1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为1949—1978年,这个时期的农业产业结构比较混乱,农业生产方式是集体制度。这种方式让农业产业长期停滞,制约了农业的发展。第二阶段是1978—1984年,这个时期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对农业产业结构做出了调整,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还发展了林业、牧业、渔业及副业,实现了农业产业的多样化。由于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及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业产量逐年增高,农民的温饱基本解决,并且实现了对城市的足量供给,缓解了我国粮食长期供不应求的局面。第三阶段为1985—1991年,这个时期农业产量逐渐上涨,农民收入逐渐增加,但农业增速缓慢且城乡收入差距十分悬殊。因此国家在粮棉的生产销售上加大了调控力度,鼓励农产品加工和渔业、牧业等共同发展,同时国家实施了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政策,促进了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第四阶段为1992—1997年,为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我国在实现农业高产、优质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在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将优质产品的生产作为农业的主要目标和发展方向。第五阶段为1998—2003年,这一阶段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我国农业的产业结构的主要目标由增加产量和解决温饱转变为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改善农业品质、提高产品质量。这一阶段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极大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第六阶段为2004—2014年,这一阶段是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取得突破性胜利的重要时期,农业产品质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产业结构等发展更加合理。农业产量在逐年快速上涨的同时,农产品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有了极大提升。第七阶段为2015年至今,我国农业的发展迈入下一个阶段,国家为了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推进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等措施。缓解了我国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的矛盾,促进了传统产业的优化和升级。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1结构调整资金受限。据调查显示,农业专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是融资渠道不畅通和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不够。全国范围内除少数省份外均设立了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但扶持力度还不够。此外,随着国内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为了不断增强其市场竞争力,获取利益最大化,许多国有商业银行都在对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撤并了许多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收回贷款权限,使得优势资源纷纷往城市以及经济发达的地区走,导致大多信贷资金走向非农化发展道路,最多导致农村资金外流。

2.2农业企业规模少,辐射范围小。各省、自治区内普遍存在龙头企业不足,多数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不高的现象。企业规模小,难以带动当地农业产品向产业化发展道路前行,这也是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2.3农民的整体素质有限,缺乏市场意识目前,全国各地留守农村种地的农民中,大多数都是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劳动力有限且文化水平不高,对于农业市场意识较少,使得我国农业新技术难以推广。还有的农户对于市场信息不通,使得农业种植结构跟着大众或是感觉走,最终导致新农业技术推广困难。

2.4结构调整不具科学性以及前瞻性。我国农业技术结构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中阶段,对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生产前、生产后的科研技术成果极少。农业科学技术的有效应用、推广和普及可以增加农业生产产量,有效提高农产品效益,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但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上的实用性价值并不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2.5农业产业化发展能力不强。现今我国农业与其他行业相比较,农业利益偏低,差异较大,使得许多农业资源得不到有效地利用而逐渐流失,导致农业的基础地位有所动摇,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使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威胁。目前,我国农业基础相对薄弱,产业化发展才刚刚起步,在实施和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时,一定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来开展。

2.6区域产业优势特色不明显。就当前而言,我国多数地方农业产业优势特色不明显,缺乏深入分析研究区域自身产业优势及特点,普遍存在产业发展规模小、集聚性不强,致使自身产业化道路发展不畅。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缺乏通盘规划设计,凌乱而分散的产业发展模式,无法形成支柱产业发展。

3浅析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途径和方法

3.1增强资金保障力度。增强资金保障力度,为农业产业发展配备相关基础设施设备,做好水利与土地、道路以及水电建设。农村道路建设是推动其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使其能与外界对接,因此首先需要做好通村道路建设。其次,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再者,需要有效协调土地流转工作,对田块进行科学规划,对土地租金进行规范,积极引进外来承包大户等,从而引导土地朝着种植大户流动。

3.2重点发展生态农业与特色农业。每个地区有着不同的特色及优势,需要因地制宜重点发展与自身相符的生态农业与特色农业。首先,通过挖掘地区优势项目产品,发展形成农业产品产业带;其次,各地区围绕自身地方特色及市场优势项目进行重点发展,实现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体系;再次,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向融合,构建现代农业标准化种植示范区,提高自身产品质量及优势;最后,注重自身农产品权益维护,推进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第标识工作,有效维护地方优势产业发展。

3.3增强重大农业科技应用推广工作。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思路及工作机制,增强重特大农业科技应用推广工作。农业科技助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及竞争力。明确制定农业科技发展重点,围绕重点进行科技攻关,同时就不同地区实施差异化农业科技发展思路,最后将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3.4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培育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有助于延伸产业,增强农特产品加工流通,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其次,着重培育与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当前,我国多数农特产品生产企业往往规模较小、技术较差,无法有效带动及辐射地方产业发展,不利于形成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为改变此现状,必须采取增强存量资金盘活工作,扶持引导优势企业采取控股、参股或合作等模式,增强企业经济实力,逐步发展成为优势龙头企业。再者,多渠道多方式开展农业发展招商引资工作,以优惠扶持政策引导各种资本农业领域,促进产业发展,形成支柱性龙头公司,辐射带动地方农业产业化发展。此外,还需增加技术以及资金的投入,促使农业产品附加值以及综合利用水准的提升,尽可能力求能够在农产品加工领域获得突破性发展。最后,还应当要加大结合产销力度,积极推进各种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重视对不同农产品流通专业联合体以及合作组织进行培育,推动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流通领域来参与农产品销售,并建立起一个多渠道、多方面的农副产品销售网络,建设销售农副产品的绿色通道,扩大其市场占有率。

3.5推进区域产业基地发展。实际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中,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时,应当结合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情况,及时转变产业结构及布局,科学合理规划发展区域农业产业商品基地建设工作,以支柱性龙头企业为根基,建设连片特色产业基地,形成龙头企业与产业基地密切关联发展,提升产业集聚性,树立产业发展大平台,有效结合农业商品基地建设、主导产业的形成与龙头企业的发展。

3.6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目的重点在于帮助农民提高收入,不过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农业对于整体国民经济而言其所占比例不断减少,当前越来越多的青年农民工选择外出务工,还有甚者,部分农民全家外出打工,导致土地撂荒的情况屡见不鲜。而归根究底,导致该问题的出现原因在于社会转型,而要想有效解决此问题,则需要有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并让其能够与社会结果转型的国家存在一致性。在设置农业社会制度时,应当要能能够对乡村居民有利,并且对农业社会乡村以及工业社会城市二者间坚持“公平的理念”。不仅如此,就目前来说,信息以及技术的缺乏是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阻碍。因此,还需创新相应制度,确保农业市场信息能够步入农户生活当中,并对农户所选择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切实影响。

3.7增强农民培训力度。增强农民培训力度,解决培训经费问题,通过以政府支出为主多渠道投入的方式,保障培训资金。以培训方式提高农民意识、转变思想,提高农业技术水平,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另外,还应当积极鼓励城市农业龙头企业、民营企业以及个人捐赠来参与农民培训工作,确保有充足的资金来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引导农民借助于互联网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再者,需要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打造一个优良的培训学习氛围。需要不断更新与教育农民进行思想解放以及观念革新,树立起不具备技术、不提升技能就无法实现就业稳定的观念,让其能够树立起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意识,促使其能够更为积极主动的参与,接受教育培训。

参考文献

[1]沈华.加强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J].中国集体经济,2016,(25):1-2.

农业产业培训范文5

关键词:贵州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对策

0引言

贵州地处我国的西部云贵高原,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山地地貌特征。该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所以人们对各类天然资源的有开发和利用不均衡也不够充分。同时,由于贵州贫困地区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农耕文化,以及脆弱的格斯特地貌生态环境使得贵州的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阻碍和限制。因此,正确认识贵州贫困山区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其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困难,对有效实现贵州贫困山区的农业产业化改革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1-2]。下面首先对贵州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所具有面临的困难进行了认识,然后进一步探讨了实现贵州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对策。

1贵州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面临的困难

虽然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的不断开展以及相应政策的不断实施,贵州等西部高原贫困地区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农民的收入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贵州贫困山区地理环境极其恶劣,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规模化和现代化水平仍不够高,使得这些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非常缓慢而且面临诸多困难,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1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不平衡,区域分布极不合理。由于贵州贫困山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其不仅交通不便利,而且像电力、通讯、水利、产业路等基础公共设施发展也还不够完善,所以就这大大限制了这些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的均衡发展。特别是对于农副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目前大都集中在贵阳、遵义等中心城市,而像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等贫困地区,几乎没有大规模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分布[3]。

1.2农业产业化的生产规模小,而且结构层次较低。目前,贵州贫困山区不仅人均耕地面积小,人均可耕作土地只有0.073hm2左右,而且这些耕地大多集中在山地丘陵地带,很难实现集中化、机械化作业。同时,绝大多数农副产品都是以小农耕作的方式进行,很难实现规范化经营和管理,这也就导致了农业产业化规模的扩大难以实现。

1.3农业产业化主体的文化素质较低。农民作为农业产业化生产的主体,其文化素质的高地直接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生产效能和产品质量。目前,这些地区农民的文化层次普遍偏低,而且还有很大一部分农民只有中小学文化,有的甚至还处于文盲状态,这就严重限制了他们对农业专业技术的学习和有效掌握。同时,在农副产品的加工生产过程中,很难让他们有效掌握相关知识和技术并难以实现规模化流水作业。

1.4农业产业化的科技创新力明显不足。虽然在这几年国家扶贫政策和农业、水利等有关技术部门的支持下,这些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整体创新水平仍然偏低,特别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率还只有20%左右。同时,由于这些地区复杂的自然环境和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等原因,这就严重限制了优势特色农副产品的开发和生产。

1.5农业产业化组织对农户的带动能力不强。由于这些地区的农业产业化还处于发展阶段,农业产业化生产的企业规模相对较小,这就严重限制了其对周边农户的带动能力,难以调动农户的创收热情。同时,由于农户在与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企业的劳作和购销关系过程中,未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合同”机制,所以他们之间经常会有不合法的现象产生,这也大大限制了农户的生产热情[4]。

2实现贵州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对策

2.1根据山区资源特色,建立优势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虽然贵州贫困山区的自然资源相对不足,但是其自身也有一些独特的山区特色产品可以有效开发,像贵州黑山羊、花奶牛、关山岭黄牛以及绥阳辣椒以及山地优质烤烟、都匀毛尖茶等都是值得深入开发的农产品项目。因此,要实现这些地区的农业产业发展,完全可以有效的结合当地的地理优势,进行针对行的生产和开发。首先,作为当地的基层村委干部,一定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通过给当地农户进行知识宣传和生产带动,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发展这些优势农副产品的巨大经济效益。其次,当地农户可以根据自身经济条件以及所居住的周边环境,选择行的进行农副产品生产。如果周边畜牧区较多,可以考虑规模化黑山羊、奶牛等牲口,而如果周边日照丰富,可以考虑大面积种植辣椒、花椒等农产品,在高海拔低纬度,常年多雾的地方,可多发展茶叶产业,例如都匀毛尖茶、雷山银球茶等。另外,作为当地农副产品加工的相关企业,可以与这些农户签订相关生产合同,然后组织他们进行烟草、柑橘等农产品的规模化种植,从而建立起一些具有明显山地地形优势的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基地[5]。

2.2根据农副产品特点,发展下游深加工龙头企业。根据贵州贫困山区农副产品的特点,组织和发展一批具有明显产品竞争优势的下游深加工龙头企业是促进这些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些企业的建立,不仅可以有效的调整当地的农副产品生产结构,而且可以有效促进广大农户的就近就业并有效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因此,作为当地的各级政府以及行业协会组织,通过对当地农副产品的特点的全面考察,同时用有力的数据来鼓励、引动和扶持相关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入驻,从而形成一批具有山区农副产品特色优势的下游深加工龙头企业。另外,在这些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入驻之后,当地政府一定要做好和他们的有效衔接服务工作。通过以召开各种工作会议的方式同这些企业有效沟通并准确获知他们的生产状况和生产需求,从而有效的把农副品的下游加工开发工作推进下去。

2.3改变观念,加大创新农业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贵州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发展的最大弱点就是对创新农业企业的重视度不够。不仅广大农民对创新性农业企业具有陌生的认识,很多基层单位的村干部及农业产业发展带头人都有一定的偏见,他们很多都认为这些企业存在一定的难度,很难运用到本地区的发展中去。因此,对于这些人员和村干部,政府农业发展工作职能部门,一定要给他们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并从思想上改变他们的观念,从而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创新农业企业的优势。同时,对于这些创新农业企业,当地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他们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采取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方式,引导和鼓励他们开展各类农业创新工作,从而坚定他们长期扎根农业产业的信念和决心。

2.4加大对农业生产及产品深加工作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农民作为整个农业产业化的生产主体,其生产效率的高低以及生产积极性的发挥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的成效。因此,要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困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大对这些农业生产者以及农副产品后续深加工作业人员的培训力度。首先,对于这些人员,当地村委工作干部或生产企业管理层一定会要定期的组织他们进行工作培训,从而有效的提高他们的生产效率和操作水平。特别是对于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机设备或农产品深加工设备的操作方法,一定要给予针对性的培训和强化考核,从而使他们熟练掌握这些设备的使用和操作技能。

2.5加强农业产业信息化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是与大量真实、准确而有效的市场信息资源所密切相关的。因此,要有效实现贵州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还应加强和重视农业产业的信息化建设。作为这些地区的农业工作者,他们要实现农副产品的快速经济转化,就必须寻找到规模较大且可信度较高的市场,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快途径就是掌握到较为全面的市场信息。所以,这些地区的农业管理工作者和村委干部,一定要想办法为他们建立较为及时、有效的信息获得渠道。例如,张贴海报、进村入户开坝坝会、自媒体和新媒体(QQ、微信、抖音)多渠道宣传,可有效的达到这一目的。

2.6完善农业产业化的社会服务体系。要实现贵州贫困山区农产业化发展,还必须建立起更为完善和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因此,负责这些地区农业发展的各级政府和村委会,一定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化的服务机构和农业服务中介组织。通过这些机构和组织的一体化生产、经营服务,从而实现对农副产品全过程链条的有效管理,并最终促进这些地位农副产品的有效市场流通和整个农业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3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当前贵州贫困山区自然资源特点和农业产业现状的正确认识,不仅可以有效的调整这些地区农业产业的发展结构,而且可以根据这些自然的特点,打造出一些具有特色优势的农副产品生产项目。同时,在国家政策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可以形成大量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生产企业,从而实现这些地区农业产品的特色化和规模化。另外,通过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可以有效实现农民就业和增收,最终促进整个贵州贫困山区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苏一青,傅建.贵州省山地特色农业发展思路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20,(14):238.

[2]黄毓骁.贵州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10):39-40,155.

[3]邓伦.贵州南盘江流域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的重要路径分析[J].农业与技术,2020,(20):168-169.

[4]李雷唐,登林.贵州品牌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J].现代经济信息,2020,(8):194-195.

农业产业培训范文6

关键词:江淮分水岭;农业产业化;现状;问题;对策

江淮分水岭地处秦岭、大别山向东的延伸部分,是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界线,也是皖江城市带和合肥经济圈与皖北“四化”同步发展试验区连接的纽带[1],地理范围包括合肥、六安、滁州、淮南4市,拥有1037万人口,1158.8万亩耕地,是全省粮、油、棉、肉、蛋、奶、菜的重要产区之一。江淮分水岭地区物产丰富,但水资源不足,土壤贫瘠,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落后,传统农业在分水岭上前景不容乐观,农业产业化是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路径。

一、江淮分水岭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国内外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研究层出不穷。国外一般将农业产业化称为农业一体化。DrabenstottM(1996)[2]、GrayA.W.(2007)[3]等提出自我发展、跨领域合作、规模化建设、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等是农业一体化经营的要点。我国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研究:龙方(1996)[4]、周洁红(1998)[5]、孙新章(2005)[6]、丁建中(2007)[7]、李豫新(2012)[8]、黄红球(2013)[9]分别从不同维度对农业产业化水平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各自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指标体系发现,农业产业化规模、产值与收入、市场化、集约化、技术和组织服务等因素都是衡量一个区域农业产业化水平的主要因素。安徽省政府为推进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于2017年4月27日颁发了《安徽省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实施方案(2017—2021年)》。结合已有文献和安徽省颁布的指导文件,本文拟从总体水平、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农业一体化和农产品品牌等5个维度选取9个指标对合肥、滁州、六安、淮南等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安徽其他城市进行对比分析。

(一)农业发展水平中等,带动农民增收能力较弱

据安徽省2015年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5年江淮分水岭地区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95.46亿元,占全省总数的31%,平均增加值171.41亿元,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0.57亿元,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总体发展处于中等水平。从个体来看,合肥、滁州处于全省领先水平,淮南农业发展水平较低。江淮分水岭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03元,不及全省平均水平10961元,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龙头企业数量较多,规模有待提高

2016年底,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工作指导委员会在全省范围内评选了915家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13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甲级队”,其中江淮分水岭地区共有省级龙头企业260家,省级龙头企业“甲级队”43家[10],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原因在于合肥是省会城市,省级龙头企业和龙头企业“甲级队”数量均远超过其他城市,滁州和六安龙头企业数量处于全省平均水平,淮南处于全省最低水平。龙头企业虽然数量较多,但是经营规模有待提高,营业额100亿元上的龙头企业没有,超50亿元的龙头企业也屈指可数。此外,从2017年省农委公布的安徽名优农产品数量来看,江淮分水岭地区内农产品品牌数量较少,规模小、品牌化程度低都会使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减弱。

(三)农业转型升级力度较小,规模化生产程度不高

安徽省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5年,安徽省平均土地流转率34%,江淮分水岭地区平均土地流转率32%,虽与全省水平基本持平,但总体土地流转率不高,阻碍了土地集中和规模化生产;从农业机械化应用程度来看,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机械总动力525万千瓦,高于全省411万千瓦的平均水平,为农业规模化生产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

(四)农产品基地建设力度较大,产业集群逐步形成

2008年以来,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先后认定了5批共213个安徽省产业集群镇,其中江淮分水岭包含66个,全省设立的30个产业集群专业镇示范点,江淮分水岭地区就有11个。由此说明,江淮分水岭的农产品基地建设力度较大,江淮分水岭地区已经逐步形成产业集群。

(五)一体化建设力度较小,集约化生产程度较低

构建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合作社为纽带”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江淮分水岭地区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数量普遍较少,与宿州、安庆等农业大市的差距较大,这说明江淮分水岭地区一体化建设力度不够,集约化生产程度较低。

二、江淮分水岭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业产业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随着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和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创新,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江淮分水岭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

江淮分水岭地区自然条件差,尤其是水资源缺乏、土地为丘陵地带且相对贫瘠,发展大规模种植农业先天性不足;此外,江淮分水岭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农业技术创新不足,一系列制约因素导致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

(二)分散种植明显、产业集聚程度低

2016年笔者对滁州南谯区、来安县和凤阳县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区域内大部分土地由普通农户承包,承包面积大多在10亩以下,承包面积在50亩以上的种养大户非常少,而且普通农户种植品类繁杂,几乎都在2种以上;分散种植导致生产效率和经营管理效率较低,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形成高质量的产业集群。究其原因,一方面,大型合作社、家庭农场及规模以上农业企业数量不足,在没有良好收益的前提条件下,各类农户参与上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地区农业产业资金投入不足、产业市场不够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内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

(三)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

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龙头企业,但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企业带动能力弱,江淮分水岭地区共有部级龙头企业15家,全安徽省共有41家,江苏省有55家,浙江省52家[11],农产业龙头企业竞争力明显不足。主要原因在于区内农产品加工企业大都以农产品初级加工为主,深加工型龙头企业匮乏,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弱。同时,许多龙头企业品牌意识不强,即使有了品牌也不注重产品创新和品牌工作宣传工作,难以树立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

(四)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

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特点之一即为集约化生产。从2012年开始,政府连续6年颁布了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中央一号文件,从内容来看,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其中技术扶持尤为突出。在对滁州市南谯区、来安县的走访调研中发现,政府相关部门及龙头企业均会对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业技术推广,但推广效果不明显,当前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生产技术仍较为落后。究其原因,表现为培训机构和农户的双双脱节。从技术推广方来看,单纯的思想灌输和讲解,很难让农户理解新技术新方法;而从农户角度来看,学历的限制使得其理解接受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大的难度。

(五)社会服务体系发展滞后

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服务体系的支持,而各种社会服务体系发展的滞后也是制约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政府在指导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招商引资、培育龙头企业等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相关政策落地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其次,各种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发展都离不开强大资金的支持,但金融机构处于对自身风险管理的考虑,对涉农贷款的供给、审批等均进行了改革,导致规模小、效益低、受季节制约明显的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十分困难。第三,科技服务平台、教育培训平台、宣传促销平台等还不够完善,企业、技术、人才等信息服务建设滞后,严重制约着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江淮分水岭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探析

基于以上对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要想有效解决问题、改善现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快土地流转,促进产业集聚

实现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产业化,必须将农户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形成规模生产和规模效益。农村土地流转便是一种合理的解决途径,即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出让经营权,鼓励农民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国家也颁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12],江淮分水岭地区各政府应加强宣传,加强农民出让土地经营权,并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从而促进土地的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集聚。

(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是龙头企业少,且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因此,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辐射能力,带动周边

产业的一体化发展,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化。一方面,现有龙头企业,应争取扩大自己规模,提升自身实力,政府应鼓励龙头企业自己做大做强,并主动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稳步推进本地企业发展壮大;另一方面,针对江淮分水岭地区龙头企业少的局面,政府应加大招商力度,争取引进更多实力和规模兼具的龙头企业,彻底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三)加强培训,促进农业科技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科技创新驱动下的知识化农业,这就决定了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关键在加强农业科技培训,让广大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学会使用现代技术装备,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两大群体,一个是散户群体,大多文化素质偏低,对新的科技知识接受能力较差,学习科技知识并不是很积极主动;另一个是适度规模型群体,大多是种养大户、新型职业农民等,这一群体对科技知识需求多元化,一般形式的科技培训难以满足要求。为此,必须兼顾不同群体的特征,不断创新培训的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培训效果。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因此,必须将农民培训制度化、长效化,始终保持农业生产的高科技水平,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完善服务,建立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

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各社会组织的支持,建立一套完善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首先,政府应理顺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制定各种切实政策时一定要适应市场经济变化和要求,尤其善于观察到新兴的市场需求和变化。其次,金融机构应适度放宽对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条件,保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要求。第三,政府应加大科技服务平台、教育培训平台、宣传促销平台的建设力度,以保证农业一体化经营。

四、结语

农业产业培训范文7

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工作和社会发展水平上,实质上就是文化科学技术的差距,是智力发展差距,是劳动者素质的差距。而作为农业产业化主体的农民,提高其素质更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如果农民科学文化知识,就不能掌握必需的科学技术,再好的项目也很难发展经营。加大农村文化科技教育的力度,提高农民掌握生产技术、加工技术水平,增强市场意识能力,努力造就和培养有文化知识、懂得科学技术的新一代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和帮助农户进入大市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随着农业发展的规模化、专业化提高,对农业主体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贵州农民教育整体水平偏低,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出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业产业化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龙头企业中,绝大部分企业从事的是农产品初级加工,很少有企业涉及精深加工。农业产业化主体农民没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没有相应的技术培训,是不可能生产出高质量有技术含量的农产品的,进而也达不到所预想的经济效益。

二是农民素质较低。作为农业产业化主体的农民,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产业化的发展水平。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劳动技能差,己经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瓶颈”。2011年中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6%,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4.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58.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3.2%。虽然每年各项入学率都有所提高,但是高中阶段以上的入学率都相当低,普及程度低。而在农村住户劳动力文化状况会更低,远远达不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水平。

三是专业技术人员太少,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目前贵州全省常住人口为3474.6万人,其中66.19%为农业人口,约为2300万人。这样一个农业大省,在近10年里,涉农专业严重萎缩,种植业专业几乎停办,涉农专业招生人数仅占全省招生总数的3%左右,涉农专业毕业生年均不足3000人,涉及农业教育的职校从13所减少到4所。遵义县该县镇(乡)农业服务中心在编在岗426人中,具有中级职称人数仅95人,占在岗人数的22.3%。

四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需要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科研水平。目前,贵州的农业科技发展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目前,贵州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上升到4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45%,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薄弱,存在优质品种不多,专用品种不全等问题。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有赖于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措施的适用度及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技术的转化。

2012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的新政策,其中就有关于教育部分,提出大力倡导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进一步加强农业职业技术院校建设,为农村培养实用技术人才,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民自主创业。对于贵州,农村教育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而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大力发展教育,促进农产业化的实现。

依靠政府,增加对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农民教育培训是一项长期工程。为适应农业产业化专业性,规模性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民科技培训投入体制,实行中央与地方财政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专项扶持经费。

做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劳动者素质得到提高,生产力就得到解放和发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是贵州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脱盲难,巩固更难,但对于农民这个群体不脱盲,农业产业化根本不可能实现。扫盲成功不仅可以防止新文盲的产生,而且使原有文盲脱盲。

农业产业培训范文8

【关键词】湘西州;农业产业化;建设路径

1进一步加速推进农产品商品化

湘西州应该通过利用特色农业基地、农业信息网络和流通协会三大平台,加速推进农产品商品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首先,依托“基地示范”推进农产品商品化,按照“X+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构建特色农业基地,进一步推广“龙头企业+农业公司+农业工人”、“公司+协会+大户”的新模式,规范推广“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发展模式,引导农民与龙头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其次,通过“网络通道”推进农产品商品化,通过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机构和配足配强农业信息员队伍,开通纵横贯通的互联农业信息网络,农产品生产、销售信息,畅通农产品供求关系沟通渠道,着力构建农产品“绿色通道”。最后,利用“协会带动”推进农产品商品化,农产品依托农业流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产品流通,可以降交易成本、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增加农民收入,成为推动湘西州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

2继续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湘西州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整体偏低制约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农民想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发展农业产业化比较困难,因此必须借助外部力量来推动。龙头企业拥有许多精英骨干和专业人才,集中了各种资源,能根据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所以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在技术服务、市场引导等方面的带动作用。同时可以引进国内外的大型龙头企业来湘西州投资、合作开发,提高湘西州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整体水平。引导湘西州龙头企业放眼长远,通过合同联结、服务联结等形式,在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实现龙头企业和农户双赢的局面。通过龙头企业利益联结机制的发展,努力打造一批产品品质优、市场份额大、企业信誉高,具有湘西特色的知名品牌和企业形象。

3奠定农业产业化资金支撑基础

首先,加大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支持,湘西州政府要确保各级财政对农业支出增幅的预算不能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和财政总支出的增长幅度。打好“西部牌”和“民族牌”,用好用活各种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上级对湘西州农业产业化更大的资金支持。其次,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湘西州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要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投资体制,从根本上改变湘西州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的状况,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最后,专项资金专项使用政府除了加大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之外,还要强化管理监督,专项资金专项使用,提高农业产业化资金的使用效益。

4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本质内涵

4.1突出组织建设,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

一是抓机制创新。优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主要是引进了组织元素。二是抓规范运作。湘西州是一个典型的静态社会,政府要对那些尚在起步阶段的不规范专业合作组织进行约束和监督,并且有计划的对其展开指导和帮助。三是抓典型带动。湘西州各县市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在本县市选出典型的专业合作组织进行学习推广,并与其余县市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规范,不断提高,不断前进。

4.2突出科技先导,着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动力。一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湘西州农业技术创新的研究。二是加快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活动,以农业示范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作为农业科技推广的载体,让农业生产者掌握这些农业科研成果并运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去,形成一个良好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才能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三是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化建设,依托湘西州实施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农业培训项目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造就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时代农民。

4.3突出品牌带动,着力提高市场开拓水平

湘西州要认清自己具有的生态优势,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时候打好“生态牌”、“绿色牌”。对目前已有的品牌特别是已经得到国家认可的农产品品牌和中国驰名商品等进行资源整合,加大宣传力度,搞好深度开发,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在湘西州积极发展农产品批发中心,争取把湘西建成四省边区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开办绿色特色农产品仓储和超市;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开展进出口业务,让湘西州的农产品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5积极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