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范例

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范文1

1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在社会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遇到了诸多挑战,其农业经济发展实力不断增强,规模不断扩大。但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1.1农村经济管理制度尚不完善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落实农村经济管理,结合农村实际,建立与市场发展需求协同一致的管理制度,有助于提高农村经济管理质量,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但实际而言,部分农村地区对经济管理制度的建立缺乏重视,其相匹配的管理体系也缺乏规范性,如资源分配体系、管理规范制度、奖惩机制等,同时受多方面因素限制,其管理制度较为滞后或不够完善,无法有效满足农业经济管理的实际需求,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率与质量。

1.2缺乏充足的人才

当今社会对农业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管理人才的专业性、管理工作的复杂性等,这对于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要求也愈渐增高。但目前而言在,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管理工作中仍缺乏充足的管理人才,并且部分当地管理人员受思想、年龄的限制,不乐于接受新型发展理念与先进技术,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管理的效果,不利于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另外,在人才考核管理中,缺乏建全机制,少数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不积极、缺乏较强的责任感,从而导致农村经济管理效果不佳。最后,国家出台的相关惠农政策也需要充足的人才力量,从而确保其快速推进、有效落实。

1.3信息化建设有待提升

现阶段,各行业领域已逐渐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相融合,有效提高自身的管理质量与效率,其在农村经济管理中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相对而言,在部分农村经济管理中,其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偏低,较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大数据信息技术无法得到有效发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管理实效,限制了发展进程。如部分农村地区受位置偏远、经济较为滞后、资金限制、基础设施缺乏等因素影响,其在农村经济管理方面的信息化建设相对不足。另外,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部分管理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不足,信息化素养相对偏低,无法有效发挥现代化信息管理的重要价值。

2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

2.1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体系

在农村经济管理中,健全的管理机制是确保相关管理工作有序开展、质量落实的重要保障,也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建立并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体系有助于管理人员正确指导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解决管理问题及发展困境,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结合农村实际情况与农业发展需求,科学制定符合当地农村发展的经济管理体系:第一,明确农村资源的合理分配制度。相关管理人员应结合实际,科学制定并规划农业资源的界限与利用,这有助于减少与当地农民的矛盾,有效规避农村的经济纠纷问题从而营造和谐的管理氛围。并在当地农民配合下,充分发挥农民力量确保管理体系的合理建设与有效落实。第二,合理规范经济行为。部分农村地区农民缺乏法律观念,在经济活动中或多或少会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严重影响农村信誉。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惠农政策等为依据,结合当地现状与人文要求,合理制定农业行为的相关规范,约束农民行为,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可信度与合法性,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第三,制定并完善农村经济发展机制。目前我国农村尚处于革新发展的状态,为确保农村经济的稳定、长远发展,相关管理部门及人员应以农村实际现状为基础,以市场发展需求为依据,从全方位出发,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农村经济发展机制,落实生态保护战略目标,确保其覆盖性与可行性,进一步保障农村经济的稳定运营。第四,政府适当出台扶持政策。政府相关部门可加大对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出台扶持政策或惠农政策等,从而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强管理人员的经济运作能力,显著提升农村经济管理质量,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第五,完善监督管理机制。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也逐渐增大,对农村资源的保护力度也逐步增强。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为确保其生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业市场经济及农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监测,并结合当地资源利用现状,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制定符合实际的监督管理体系,从而有效执行管理制度,并正确引导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2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养

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高素质、高质量的管理人才是确保管理工作有序开展、高质量进行的前提保障。因此,在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应着重专业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建立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为农村经济的有效管理与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首先,现阶段大学生村官政策已逐步落实农村建设中,高校大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但其农业管理经验严重缺乏,相关部门可开展相关培训教育,或采用老带新的形式,或借助经验丰富的农民作为指导,从而提高其实际经验与管理能力。其次,针对农村经济各层管理人员,还需有针对性地开展定期培训,如农业知识、信息技术、生产技术、管理方法等,全方位提高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与各项素质能力,确保其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合理运用更好、更先进的技术方法推动经济发展。再次,相关管理部门还应加强对人才引进的重视,拓展渠道有效吸引高素质且乐于发展农业的人才,扩大人才队伍。最后,还需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与奖惩机制,确保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积极态度与工作效果。通过多种手段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为农业经济管理质量、发展效果提供基础支持。

2.3加强信息化建设

在大数据技术时代,互联网信息已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中,各类型的电商平台、销售软件鱼贯而出,便捷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加快了生活节奏,提高了电商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部分农村地区受地域、交通等因素的限制,仍采用较传统方式开展农村经济贸易活动,其销售形式、管理方式、信息传递方法相对滞后,无法有效推广农作物产品及其他各类资源,大大限制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进程。因此,当地政府及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应加强现代化信息建设,加大投资逐步完善农村的通信设施,修建经济来往道路。同时合理运用互联网技术向外界普及当地的农村资源、合理拓展销售渠道,如运用淘宝网站、抖音、快手等软件向外界传递农产品信息,有效保障农村经济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与有效性。另外政府还可通过新闻、公众号、广告等形式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最后,农村经济管理人员也需加强信息化水平,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搜集并整合各类农业市场信息,了解市场波动与发展趋势,科学设计并优化调整农村发展计划,有针对性地指导农业生产与经济活动,有效推动农村经济的信息化管理效果,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长远稳定发展。

2.4革新产业发展模式

在以往农村经济发展中,农产品是主要经济资源。农村干部及相关管理人员应顺应时代的发展,革新产业发展理念,从集约化农村资源入手如旅游、农产品、土地、种植等,革新产业发展模式,扩大产业结构,合理调配资源,从而形成以产业链为基础的科学管理模式,并以当地特色为基础推动农村经济的特色化发展与高效发展。借助信息技术与政府扶持,有效拓展市场渠道,从而实现资源共享的经济结构与发展模式,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产业化发展。另外,农村经济管理人员还应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提高生产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3结论

农村经济范文2

一、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并于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随着我国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显现,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使经济增长奇迹背后的和谐与公平开始受到拷问,并可能最终影响我国未来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近年来,各级政府都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但整体看效果并不理想。近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大多聚焦“三农”问题,并且将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显然,我国正处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因此需要正确理解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清醒地认识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建设农村金融体系,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顺利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按照传统经济学逻辑,金融内生于经济发展战略,农村金融是为了有效地动员农业、农民和农村的经济资源和经济剩余(林毅夫等,1994)。因此,过去农村金融为了服从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成为向工业和城市输送农村经济资源与剩余的管道(温涛等,2005)。从这个意义来讲,我国的农村金融并非内生于农村经济,其发展也不可能沿着自身内在的逻辑展开和扩展,而是由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显然,这种由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体系不仅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反而极有可能会抑制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困境就在于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关系的失调(冉光和,2008)。因此,在新形势下的首要任务就是必须重新理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促使和保证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丁志国等,2011)。

关于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中,King和Levine(1993)指出发展我国家政府提供的低效率农业信贷投入对农业增长产生了制约效应,这一经验证据表明政府参与的农村金融活动实际上具有明显的负外部性。传统经济理论指出由于政府干预的存在市场很难达到有效,这对于农村金融市场同样成立。正如Burgess和Pande(2002)基于印度1961—2001年银行业政策调整阶段数据所得出的结论:印度农村银行业改变了农村的生产活动和雇佣行为,进而使贫困减少和产出增加。由此,撇开外部政策干预,农村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援农村发展,然而这仍然依赖于农村金融市场整体的活跃程度。针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何广文(2001)认为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不能适应农村金融需求,当前农村金融体制明显阻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张兵等(2002)和安翔(2005)分别对我国农村金融深化的绩效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但由于他们的研究都是在没有对数据平稳性进行检验的情况下直接进行的回归分析,因此所得出结论的可靠性值得推敲。朱喜和李子奈(2006)、杨栋和郭玉清(2007)分别实证研究了农村信贷效率和农业信贷效率,但研究的视角主要是基于传统农业内部,不涉及农村经济的其他方面。谢琼等(2009)研究了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结论认为农村金融制度在结构和功能上与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存在偏差。我国西部农村地区1978—2008年的数据表明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结构以及投资水平有助于农户收入的增加,而农村金融效率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抑制作用(贾立和王红明,2010)。事实上,之所以出现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效率显著负向影响农民收入增加源于该区域农村金融整体效率偏低。黎翠梅和曹建珍(2012)的研究就直接指出我国农村金融效率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的农村金融效率总体高于中西部地区。温涛等(2005)、余新平等(2010)实证研究了我国金融整体发展、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

张敬石和郭沛(2011)进一步基于VAR模型考察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金融规模不利于收入差距的缩小,而农村金融效率则有助于缓解农村收入不平等的局面。总体而言,关于我国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现有文献为这一问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尚缺少一致性结论,尤其缺少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影响路径和影响效果的深入研究。本文基于经典理论模型,选取1978—2010年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基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采用协整检验、Grange因果关系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等计量方法,实证研究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而科学甄别现行农村金融体系的效率,回答农村金融是否真的有效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为保证有的放矢地发挥农村金融在现代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以及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

二、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关系的基本判别

为了有效刻画和判别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基本现状,分析农村金融发展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验证农村金融是否真正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本文选取了农村实际人均增加值、农村投资比率、农村金融相关率、农村存款比率和农村存贷比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和计量回归,指标说明及其处理见表1。有效识别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并剖析两者发展态势的背后动因是分析相互影响机理的基础,因此本文首先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指标进行了对比描述和统计分析。图1描绘了我国农村人均实际增加值与金融信贷的基本状况。从图中可以看出,1978—2010年我国农村人均实际增加值与农村金融资产总量基本保持趋同的增长趋势,说明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确实随着农村产出的增长呈现同步提高,农村金融市场与农村经济发展保持双向协同。然而对比农村存款和贷款的变动趋势来看,虽然两者同样保持了较明显的增长态势,但农村存款和贷款之间的差额却逐步放大,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信贷供求不协调的基本现状,同时也暗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信贷结构为了进一步分析农村金融体系调整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本文在图2中给出了农村金融市场信贷和投资状况与人均实际增加值变动的趋势分析。由表1可知,农村金融相关率(fir)、农村存款比率(ck)、农村存贷比(cd)和农村投资比率(tz)都不同程度地剔除了农村产出增长所引起的结构变化,因此图2中对比给出的农村人均增加值与农村信贷投资结构变动趋势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我国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发展的基本关系。从图2中可以看出,相比农村人均实际增加值的稳步增长趋势,存款比率虽然较平缓,但仍表现出较明显的协同增长趋势,说明我国农村储蓄率处于较平稳的增长态势。投资比率所表现出的平行趋势表明我国投资产出效率在考察期间并未出现显著的调整,其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功效有限。图2结果进一步显示,金融相关率和存贷比具有明显的波动特征,且两者呈现此消彼增的特征。相对而言,金融相关率反映了我国农村整体金融市场规模,而存贷比则一方面反映了投资转化比率,另一方面反映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结构。不难发现,金融相关率虽波动较剧烈,但基本趋势随着人均实际产出而增长,说明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市场规模基本保持平行发展。而存贷比的变动趋势表明我国农村储蓄投资转化率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可能与政策调整和政府扶持力度相关。另外,1990—2010年存贷比处于增长趋势,说明我国农村信贷结构正朝着不协调方向转化,这可能影响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撑功能的实现。总体来看,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相关指标虽并未完全一致地与农村人均实际增加值变动趋同,但是总的趋势可以表明,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特征。#p#分页标题#e#

三、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相互影响关系分析

上述基本判别的结论表明,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金融确实对农村经济发展确实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需要借助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一)模型设计及数据选取

为了有效测度金融发展对产出的影响,Pagano(1993)引入了简化的内生增长模型———AK模型,以表示产出与投资存量之间的相关特征。由此,Pagano指出金融可通过影响储蓄率、储蓄投资转化率以及投资的产出效率影响经济体的产出模式以及结构。事实上Pagano所提出的结论已被大量学者的经验结论所验证,然而这里忽略了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体系之间内生的相关性。按照经济学理论,理性人对储蓄和消费的决策取决于其财富基础,其中收入是财富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而收入本身又受到经济产出和价格体系的影响。金融虽会显著影响经济体的增长模式,但其在本质上又依赖于经济增长,因此单纯考虑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忽视两者存在的内生相关性,其所得结论虽反映了经济系统的部分信息,但是信息的有效性和可信性值得推敲。为此本文基于Pagano(1993)所提出的结论选取了反映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相关指标,并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测度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内生相关关系,真实反映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系统和金融系统共生依赖的事实。本文数据选取区间为1978—2010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自于《新我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和历年《我国统计年鉴》、《我国农村统计年鉴》及《我国金融年鉴》,数据处理采用EViews6.0。数据指标的选取与处理参见表1。按照基本的操作步骤,本文首先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了检验,并基于平稳性结果实施了协整检验,以确定农村经济发展变量与金融发展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明显的稳定长期相关关系;而后则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等手段考察两者的相互影响机理。

(二)结果分析

表2给出了实证过程中的平稳性和协整检验结果。鉴于前文分析和引述中指出金融相关率与存款比率两者在反映的基本信息方面存在交叠,且两者在统计上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本文构建了两个不同的变量组以更好地刻画和检验变量之间的关系(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从“共同服从单位根过程”还是从“个体服从单位根过程”假设出发的验证结果均表明组别1和组别2中变量的原始序列都显著服从单位根过程。进一步对变量组内一阶差分后变量的平稳性检验显示,一阶差分后的变量组服从平稳过程,说明组别1和组别2内变量都服从一阶单位根过程,因此存在协整的可能性。在表2的下半部分结果中,对组别1和组别2存在协整关系个数的验证结果表明,组别1和组别2均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即组别1和组别2各自变量间存在长期相关关系,其对应协整方程为:rpgdp=-7.52tz+49.86fir-24.03cdLoglikelihood=154.9(3)rpgdp=19.16tz+74.06ck-16.24cdLoglikelihood=175.2(4)从公式(4)和公式(5)给出的协整方程可以看出,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即农村金融发展通过储蓄率、储蓄投资转化比率、投资产出比率等途径与农村经济发展相互影响。对比方程(4)和方程(5)可以发现,由于在两个方程中分别以fir和ck反映农村储蓄率,进而影响了投资比率影响农村产出的性质,这是因为fir中包含了贷款部分,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村贷款,因此投资比率在两个组别内的系数性质发生了改变。总体而言,农村储蓄率正向影响了农村经济增长,而存贷比这一反映农村储蓄投资转化比率的指标则负向影响农村产出增长,并说明了农村信贷结构的恶化将有碍于农村经济增长的事实。

通过平稳性和协整检验分析可知,本文所选取变量不能直接进行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估计,但可以运用Granger检验变量之间短期的因果相关性,并选择误差修正模型(ECM)测度变量之间长短期相互关系,通过脉冲响应函数来测度变量之间的相互冲击影响效应。鉴于篇幅和阐述的必要性,本文在此略去对误差修正模型回归结果的描述,仅以Granger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来反映回归分析对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判断结果。表3给出了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相关指标的短期因果检验。从表中可以看出,除了“农村人均实际增加值是投资比率和存贷比的Granger因”的假设在5%的置信水平下成立外,其他假设均在可接受的置信水平下拒绝了农村经济增长同金融发展的因果关系。然而从上文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农村金融发展同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长期稳定关系,只是短期内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彼此的相互影响关系存在一定的“惰性”,即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效应滞后,如表3中投资比率、金融相关率、存贷比以及存款比率对农村人均实际增加值的检验结果。不过表3中不显著的Granger因果关系也恰恰说明短期内部分金融发展指标外生于经济发展,这源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完善进度缓慢,整体发展速度相对滞后。显著成立的Granger因果关系进一步印证了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给出的结论,即农村经济发展在长期和短期内都与农村金融发展产生一定的相互影响,两者具有明显的内生交互效应。从图3所反映的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冲击路径可以看出:

(1)农村人均实际增加值对来自投资比率的单位冲击反应迟缓,且从总体效应上来看,投资比率对农村人均实际增加值的影响效应为零,这说明我国农村整体投资效率处于“瓶颈”阶段,其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程度有限,如何有效转变当前农村投资效率低下局面成为政府决策的问题之一;投资比率对农村人均实际增加值的单位冲击虽在初始表现出负向调整,但后续则保持持续增长趋势,这说明农村经济发展短期内虽会降低投资比率,不过有助于经济发展推动投资产出效率的提高。但是从长期来看,经济发展本身虽会持续推动农村投资的增加,也会变相降低农村投资的产出效率,进一步凸显农村投资效率“瓶颈”问题。

(2)存款比率的正向冲击显著提高了农村人均实际增加值,且这一趋势会由于农村居民储蓄余额放大的存在而持续,这表明农村可用信贷规模真实影响了农村经济增长,不过这一过程需要考虑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比率;农村人均实际增加值的正向冲击使存款比率下降,表明模型中未包含反映农村消费变动变量所造成的缺陷,即农村经济发展会适度地影响农村居民传统的消费观念,进而影响农户的储蓄倾向。#p#分页标题#e#

(3)存贷比的正向冲击降低了农村人均实际增加值,虽然实际增加值对这一冲击的反应具有2~3期的时滞,但是这种负向影响会持续存在,进而说明农村储蓄投资转化比会显著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储蓄投资转化比的提高会推动经济增长,而这也暗含了农村信贷结构合理配比会改善农村金融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信息;来自农村人均实际增加值的冲击会使存贷比在1~3期出现大幅度下降,即经济发展会改善农村储蓄投资转化比率,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其效应在第4期达到峰值,但该种效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趋近于零。这说明经济增长本身对信贷结构或投资转化比率的反馈效应具有时效性。总体而言,农村金融发展通过储蓄比率影响农村市场的信贷规模,并通过储蓄投资转化率影响实际投资规模,进而通过投资的产出效率影响农村经济增长,而农村经济发展本身则会对农村金融发展产生反馈效应。基于协整和Granger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的结果均验证了上述结论,而方差分解的结果也表明在20个年度的考察周期内,金融发展指标对经济增长指标波动的解释能力达35%,经济增长指标对金融发展指标波动的解释能力平均为20%。由此证明了农村金融发展同经济增长内生于农村经济系统的事实。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农村经济范文3

1、视野狭窄,缺乏创新手段。在农村重大惠农政策不断出台,各种重大涉农政策不断推出之后,审计工作面临新局面,部分同志视野狭窄,观念陈旧,对新形势、新特点,拿不出新办法,新手段,使审计工作严重滞后;

2、队伍老化,缺乏创新活力。由于多种客观原因,农经队伍特别审计队伍出现了人才断档、比例失调、队伍老化问题,农村审计队伍缺乏应有活力。

二、解决农村审计问题的几个途径

结合东丰县实际,就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我个人认为应重点抓住如下五个途径:

1、抓起点,常态工作不放松。县级农经工作必须始终把农村审计工作列为重点,纳入日程,周密规划,狠抓落实。东丰县资产局多年来始终针对东丰实际坚持严格的制度审计,规范流程,严把关口,坚持从源头抓起,把住收支关,堵死账外洞,管住“当家人”,健全责任制,乡镇财务全面纳入了法制化轨道。14个乡镇229个行政村,全面实现了“三资”崭新工作模式,为创新农村审计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2、抓重点,关键问题不放过。把农村现有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看住、管好,让农民群众满意放心,这是农村审计工作的出发点,更是落脚点,东丰县抓住这一核心问题不放松,凡是涉农工作一步不差,凡是涉农利益一步不让,凡是惠农大事一个不丢。对高速占地,涉农拆迁、征地补偿、惠农奖补等重点领域,即时展开重点审计、跟踪审计、全面审计。2012年先后对10个乡镇160个村进行了重点审计和专项审计,处理不合理支出,纠正违规项目,依法处理了责任人。

3、抓难点,坚守阵地不退缩。村级转移支付资金,“三资”各种惠农资金能否按时足额到位,一直是农村工作中广大干部群众高度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东丰县始终把审计锋芒定在这个热点难点上,多年来对全县14个乡镇229个村定期进行拉网式审计,落实政策,查处问题,保驾护航收到了良好效果,使审计工作模式取得了全新突破。

4、抓焦点,在创新中求实效。农村中干部换届选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普九”化债,农业种植业保险涉农问题是农民群众最关心关注的焦点问题,审计工作能否在观念上有新突破,手段上有新创新,模式上有新举措,把这些焦点问题查实理清,让群众放心,让村民满意,这是个焦点中的焦点问题。几年来,东丰县始终迎难而上,抓焦点、破难点、审重点,先后对全县进行专项审计、离任审计,使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全县得到及时、准确到位实施。

农村经济范文4

1.乡村旅游发展了农村经济,提高了农民收入

根据国家的统计,我国的农民收入远低于城市居民,且逐年拉大。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收入渠道单一,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另外,旅游也有很多优点,例如,投资较少,回报周期短,非常适合农民对风险的担心心理和较弱的投资能力。同时,乡村旅游节约能源,污染较少,也保证农村经济能够沿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除了直接旅游收入外,带来更多的人流、资金流,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乡村旅游能够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可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在带领农民共同富裕的同时,提高村民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农业也在乡村旅游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享受高雅文化,改变旧的生活习惯,培养更高的精神追求。所以说,乡村旅游能够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二、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构建

乡村旅游开发必须经过细致严密的调查和科学规划,避免出现无序和盲目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规划合理的旅游产品合理的旅游产品对发展乡村旅游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旅游产品的规划必须符合自然环境规律,尊重本地居民文化,尽可能保存环境原味性和民俗的原始性,防止出现向游客兜售低俗娱乐服务的活动。除此之外,应该从内容、形式和质量上等多个方面区别于其他旅游产品,构建特点鲜明的乡土气息和乡村意境,烘托淳朴的民俗文化和遗址,并以此为基础,尝试建立乡村专题系列等活动。

2.扩展投资渠道和投资力度

资金是发展旅游业的瓶颈,目前,国家对新农村的建设积极扶持,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对于正在发展中和全面改革的农村来说,其可用的乡村旅游资金很少。对于这种情况,必须以企业投资为主导,辅助以银行贷款的资金投入方式,并应用社会集资、吸引外资等多种投资手段,构建完善的资金机制。

3.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

对于旅游业来说,可持续发展是指目前和未来的基础和旅游设施建设都要以自然能够承载为前提,即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要满足可再生的要求,要对当地的民俗文化有充分的认识、理解,并充分意识到当地居民能够享受到的旅游利益。通过乡村旅游促进当地农村经济沿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保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三、结论

农村经济范文5

关键词:农村合作;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农村的社会管理水平,还能够为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加速农业的科学研究,并且还能够为农村的社会治安提供更好的保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正在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在农村地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宗旨是以友善、公正、诚实的原则为指导,努力推动社会的共同繁荣。因此,我们努力推广和弘扬这一理念,以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1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1.1推动生产技术进步

农业技术的进步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可以在保持相同投入的情况下获得更多收益。通过引入新的生产技术、吸收和创新技术通常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制度,但由于每户只有2000m2~2667m2土地,因此技术投资几乎不可能实现。通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们可以通过“免费”获取共有技术和正外部性强的技术,而不必花费高昂的价格购买。此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也可以通过集体采购的方式购买这些技术,让村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自我学习,从而更好地利用这些新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1.2增加村域经济的资本投入

农村经济资本投入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生产要素投入,通过资本的投入,能够增加村域经济发展的活力。但是,我国村域经济发展普遍存在资本短缺的现象,制约了村域经济发展。在农业经营中农民由于自身资本的不足,往往难以扩大生产规模,导致农业发展出现滞后现象,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通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能够使用各种办法增加农村资本供给能力,争取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支持,满足不同农户贷款需求,减少农村经济数额巨大的信贷缺口[1]。通过多种途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仅能够提高村域经济的资本投入,而且还能够利用内部融资和外部资本,有效地提升农业资本的使用率,从而使其成为农业合作组织的核心力量。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应该提供更加灵活的投资方式,包括使用土地作为抵押品,并鼓励农民通过现金的方式参与其中,这将有助于建立更大的农业发展基础,促进农业资金的有效分配和使用。

1.3提高村域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源配置的规模和范围对于提高效率至关重要。因此,如果能够打破传统的家庭经营模式,采用更加灵活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及更加完善的管理机制,就可以有效地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通过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大幅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解决传统分工方式带来的问题,解放农村家庭内部的剩余劳动力,拓宽农村经济的发展来源,特别是第三产业收入来源[2]。此外,还可以通过优化人才利用,有效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仅可以为农村社员提供更加全面的培训,从而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技术,降低劳动生产力度,还可以解决家庭多余劳动力的问题,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在这一进程中,农户拥有了更大的经营权,而合作社则主要承担起市场调研、信息传递、质量检测等重要职能,并且利用其独特的资源配置机制,从而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通过加强农村的人力资本配置,以及推行合作社的运用,可以有效改善土地资源的分布,并且可以实现更加高效的内部集约化经营。农民通过结社来共同发展,这样就可以扩大土地的规模,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这些结盟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土地,同时也可以促进土地的有序流转。霍山县的合作社为当地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不仅促进了土地的有序流转,而且还利用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搭建起一个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以指导合作社规模化种植优质农作物,并建立起一个农作物深加工厂,实施基地认定和农产品认证,从而促进当地的农业生产的产业化。

1.4规避市场风险,推进品牌建设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市场风险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自然风险,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挑战。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得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农产品的销售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3]。政府通过“企业+农户”和发展龙头企业等措施,建立农产品销售平台,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稳定发展。然而,由于大部分企业都以盈利为目标,导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不和谐,甚至出现了企业欺骗农民、损害农民利益的情况。为了解决“小农户+大市场”带来的冲突,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并且采取一些非盈利性的工作原则,如特有的交易返还机制,以此来有效地防止企业因追求利益而犯下的错误,从而保护和提高农户的利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经济效率,它们不仅可以收集市场供求信息,还可以提升产品质量,更能够把握政策信息,实现共同营销和采购,从而弥补单个农户和企业无法实现的功能。

2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1人才资源匮乏导致发展条件差异

为了取得成功,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必须拥有完善而充足的人力资源。这不仅可以确保其经济发展的稳定性,还能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通过利用优秀人才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可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并将其转化为更适应当地环境的模式,从而促进当地社会结构的发展。因此,人才是推动农村新型合作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当前,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异日益明显,其中一些落后地区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缺乏必要的人才[4]。此外,由于当地的发展环境较为落后,这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从而阻碍了新型经济体系的实施。

2.2神体系在农村体制中架构不完全

完善的精神体系对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农村文化的落后和传统思想的束缚,许多农民很难融入当今的社会,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将推动经济体制的发展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并且要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协调,以确保在合作社体制拓展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必要的基础,从而实现预期的目标,并最终取得成功。因此,构建一个健全的农村文化环境,是推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3现有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为了确保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顺利发展,必须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以防止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此外,还需要对全面的经济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机制,以便跟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步伐,并有效地执行农村经济政策,从而确保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5]。虽然一些地方政府缺乏有效的农村经济管理能力,但他们仍在不断尝试采用新的农村经济政策,希望获得更佳的经济成果。然而,这一举措也给当地的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不仅阻碍了农村新兴经济体系的发展,还使当地居民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营持有质疑态度,为未来的发展构成了潜在的风险。

2.4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宣传力度不足

农业作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基础,其改革与创新对于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至关重要。为此,必须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通过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但是,由于目前政府机构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支持,导致一些农村地区的居民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没有积极参与到农村经济合作中来,这不仅拖累了当地的农业发展,也削弱了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性。

3农村合作经济体制的发展对策

3.1大力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是促进村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力度,积极推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以期达到壮大村域经济的目的。为此,各级政府应当认识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村域经济的重要性,并将其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任务,严格禁止以基地、企业、股份等形式分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基金,以免造成不良影响[6]。为了更好地支持农村合作社,我们应该建立一支高效的管理团队,并且培养更多的人才和党员。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对农村合作组织服务村域经济的理论研究,以建立政府、企业、农户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利益联系,增强它们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2加大农村金融财政创新

为了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它们的优势,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吸引财政支持、优化资源配置等措施,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它们的资本集聚功能,并且积极开拓金融创新,扩大信用合作社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交流。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农村的金融贷款和财政补贴,以便让更多的外部资金流入到农村,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从而弥补农村的资本短板[7]。通过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治理,霍山县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中包括通过入股分红和村企联合的方式,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增加了土地规模经济,同时也发挥了人才配置的功能,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更加稳定、可持续。

3.3加强农业技术、市场品牌扶持力度

当前,政府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主要集中在财政和金融方面,例如提供补贴和贴息等。然而,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长远的影响力。例如,技术进步和建立市场品牌方面的支持力量还很弱。为了提高农业技术的效率和效果,我们应该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科技人员下乡,推动农村技术传播。同时,我们还应该想方设法帮助合作经济组织建立自己的市场品牌,增强市场规避能力,提高市场盈利能力。通过利用融媒体的传播优势,我们可以提高农村农产品的知名度,让更多人了解它们,从而拓宽产品销路,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3.4推进农村产业化发展

为了有效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拓宽其发展空间,产业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采取产业化措施,加强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将有助于提升村域经济的发展水平[8]。为了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采取更多的措施,包括提供就业机会、实施转移支付政策以及提供教育等。同时,我们也应该让农民感受到农村经济合作体制的优势,并认识到集体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性。这样,我们才能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能力,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3.5加强培育高素质农民

为了提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水平,我们应该加强对负责人和生产能人的培训,通过举办农业生产技术、经济管理等培训班、参观学习、网络课堂以及田间实践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使他们能够率先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4结束语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重塑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提升农业的竞争力,还能够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不断探索和创新,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其他资源,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改变传统的小农户生产方式,提高农业效率和规模,为实施农村经济战略和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机构应该加强协调与支持,让农民更加深入地理解新型农村经济合作体制,激发他们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发挥其社会责任感,从而让农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安帅领,高虹.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4(5):133-136.

[2]武爱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J].学习论坛,2007,23(5):50-52.

[3]李维.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7(15):88.

[4]来婷婷.浅析新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组织问题: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视角[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6):19.

[5]于水.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困境与对策:以江苏苏南地区为例[J].农村经济,2010(4):125-129.

[6]杜贤文,陈志清,李忠.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2006(6):124-126.

[7]周克全.西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09(5):181-185.

农村经济范文6

 

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历来是一个两难选择问题,特别是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需求旺盛的农村地区而言,更是如此。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国内外政界、学界关注的热点,农村环境及其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也日益活跃起来。目前,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理论研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大多针对城市、区域或工业,而专门针对农村经济与环境协同研究的相对较少。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该方面的研究现状,进一步梳理相关理论问题,为推进农村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的实践奠定基础。   一、国外研究进展   就农村经济和环境的协同研究而言,国外首先从关注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开始,继而深入到注重农村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   1.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   从农村环境保护问题来看,在全球范围内,农业面源污染正在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对其控制不但逐步成为水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也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发达国家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上主要通过源头控制,对农田面源、畜禽场面源进行分类控制。其核心特征为在扎实的试验研究基础上,发展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技术替代原有技术,在各主要水域和水源保护区制定限定性农业生产技术标准。通过技术层面与政策层面的结合,在全流域范围内广泛推行农田最佳养分管理,限制水源保护区农田作物类型、轮作类型、施肥量、施肥时期、肥料品种和施肥方式,实行全流域氮、磷总量控制,削减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1][2]。国际上,在农村环境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的综合研究上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农村环境问题的研究方面关注面比较广泛,在对农业和农村环境问题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关注农业荒废产生的环境问题和政策反映。有学者从具体的技术解决措施和农村环保方案展开研究,也有从农业环境政策出发,提出农村环境管理模式转变问题而进行研究的[3][4]。   2.农村经济与环境协同研究进展   关于农村经济与环境二者之间的协同研究,国外起步早,基础理论成熟,主要从以下几个视角进行研究:   (1)传统农业改造视角。以舒尔茨(TheodoreW.Schul-tz)为代表,他认为传统农业是一种生产方式长期没有发生变化,基本维持简单再生产的、长期停滞的小农经济。他提出的“高收益投入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要得到较快增长,不能靠现有资源配置,而要为农民提供新的更有生产性的高收益生产要素,这就需要改造传统农业,引进现代生产要素,建立利于农业转型的制度,增加现代农业要素投资和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5]。其核心思想是如何把弱小的传统农业改造成为一个高生产率的经济部门。   (2)可持续发展视角。雷切尔•卡逊(RachelCarson)的《寂静的春天》,指控了农业化学化的弊端[6];《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了“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登博斯宣言》(DenBosonDeclara-tion)明确指出将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有机结合,提出了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SARD)的概念;《21世纪议程》把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从可持续发展来看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其重点是强调一种发展理念和导向。   (3)生态经济视角。以罗伯特•科斯坦扎(RobertCost-anza)和赫尔曼•戴利(HermanDaly)为代表的西方生态经济学主流学派,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平台上研究了该问题[7][8]。就农业和农村地区发展而言,国外首先提出了“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概念。生态农业这个概念首先由美国土壤学家W.Albreche于1970年提出,1981年英国农业学家M.Worthington将生态农业明确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同时,由于化肥、农药等的过量使用,形成了典型的石油农业,并对环境产生了污染,在此背景下诞生了有机农业。有机农业的理论最初是由美国学者罗德尔(Rodale)提出的,他从土壤生物学的肥力概念出发,论证了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害处和有机肥在培养地力上的优越性能。   (4)循环经济视角。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思想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K.E.Bould-ing)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是其早期代表[9]。1990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珀斯和特纳(D.PearceandR.K.Turner)首次正式使用了循环经济的概念。结合农业和农村地区,循环经济主要涉及到循环农业。世界各国都曾经在这方面做过积极探索,并产生了一系列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如日本爱东町地区循环农业模式、日本菱镇的循环农业、德国的“绿色能源”农业、美国的精准农业以及英国的“永久农业”等[10]。   (5)平衡发展视角。主要以罗森斯坦•罗坦(Resenstein-Rodan)、罗格纳•纳克斯(RagnarNurkse)等人为代表,主张在区域间或区域内部均衡部署生产力,实现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与打破低水平恶性循环的平衡增长理论,实质是强调在一个强大的外力推动下,使区域内部各产业间能够形成相互需求的一种局面,让国民经济各部门都获得经济增长,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总之,从平衡视角来看,农村地域的经济发展目标就是要实现农村地域内部生产力的平衡布局以及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二、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对农村经济和环境二者协同关系也是首先从关注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开始的,然后才逐渐过渡到农村经济和环境协同的研究领域,近期主要是关于新农村建设中的协同问题。   1.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   国内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内容比较宽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有的学者把农村环境问题和“三农”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认为农村环境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要内涵[11];②也有的学者从农村能源利用和农村能源结构角度,研究我国农村环境的现状、问题及对策;③研究农村环境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发展;④研究农村生态系统管理的科学技术支持;⑤研究优化农村环境管理的环境公共政策;⑥研究生态补偿机制;⑦研究国外农村环境保护经验借鉴等。近几年,结合新农村建设的一些文献不断涌现:探讨新农村建设与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关系,一些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也不断拓展,如新农村量化评价、探讨生态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关系、农村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等[12]。#p#分页标题#e#   2.农村经济与环境协同研究现状   与国外相比,国内对农村经济与环境的协同研究起步较晚,尚处于探索阶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生态经济视角。石山(1986)在国内较早论述新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问题,根据对黄土高原种草种树的实践调研和经验总结,指出要用生态经济思想、生态农业思想的理论来指导新农村建设[13];马艺芳(2004)通过对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的案例分析,指出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的结合是新农村经济增长的亮点[14];乐其顺、雷海章(2007)对广西恭城县立足生态农业建设新农村的做法和经验作了具体分析[15];冯刚(2008)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上,根据新农村的具体类型,设计出工业型新农村、特色型新农村、畜牧养殖型新农村、休闲型新农村、商贸流通型新农村和旅游型新农村建设等六种与生态农业建设相协调的模式,然后提出了保障协调模式发展和实施的经济、环境、社会、资源和法律对策[16]。从国内生态经济的研究视角看,目前还停留在发展生态产业层面。   (2)循环经济视角。发展循环经济是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和环境协同的重要途径和纽带。邱爽(2007)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具体实践,其目的就是通过改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以打造出富裕、生态、和谐的新农村[17];方杰等(2009)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角度,重点探讨了基于农业循环经济的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路径[18];高慧荣(2009)认为,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现象较为严重,只有用循环经济的理论和相应的技术进行指导,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19]。陈诗波(2009)依据协同理论对循环农业各参与主体进行了重新界定,并针对农业循环经济活动中农户、涉农企业、政府、农村中介组织各自的职能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府引导、农户参与、企业主导、中介组织助力”“四位一体”的角色定位,并认为这是建立我国循环农业长效发展机制的关键所在[20]。   (3)生态文明视角。农村经济和环境协同是农村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也是未来新农村建设的方向。王朝全(1996)指出,从本质上看,农村建设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目标应该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良好统一[21];黄振中(2006)对生态文明进行了全面阐释,并认为良好生态是幸福指数的标志,生态是农村致富的最直接途径,生态文明将加速改变农村面貌[22];胡浩民、马步广(2009)提出,应该把生态文明作为建设新农村的新路径,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从职责异构和生态农业等方面层层递进地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23];宋祎、胡木春(2009)从海南省域视角出发,对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新农村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优化生态环境、构筑和谐新农村进行了有益探索[24];刘雪艳、孟祥德(2011)指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选择,也是能否实现全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5]。   (4)人居环境视角。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许景伟、胡丁猛等(2010)通过对山东农村绿化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归纳总结出了经济林木用于人居环境绿化的诸多优势,指出经济林木是农村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26];周鑫(2011)根据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镇庙耳岗村和长阳镇保合庄村的实际,从农村居民的角度出发设计了问卷调查并实地考察了农村居民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度,在此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归纳影响村民满意度评价的主要因子[27];周侃、蔺雪芹、申玉铭等(2011)通过对北京市首批市级新农村规划建设试点村的问卷调查,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探讨新农村建设以来京郊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要素特征、影响因素和发展水平[28],从人居环境的视角研究农村经济和环境协同,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三、研究述评和展望   国内对农村经济与环境协同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一般意义上的农村经济与环境关系研究不断深入。国内学术界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本土化的探索,从最初意识到农村发展与环保协调的重要性,到注意到二者的相互作用,再到有意识地引入循环经济、生态文明、生态产业等新的概念和模式,研究逐渐走向深入,实践也不断创新。   (2)一些新颖的研究视角不断涌现。近几年,探讨农村建设与农业、农村环保关系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对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可持续农业、循环农业研究的重视,对新农村量化评价、探讨生态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关系、农村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农业生态工程的实践和研究,对农村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指标体系构建的量化研究等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3)区域和行业层面上的经济与环境系统的协调研究取得积极进展。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度研究上,当前主要是通过衡量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相关方法,包括能值分析、生态足迹分析、物质流分析、指标体系评价等,研究区域主要为森林、流域、干旱区等单类型区和单个城市[29],针对农村区域,特别是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经济与环境系统的协调度研究颇显不足。   总体而言,目前学界从不同视角开展了农村经济与环境协同研究,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对农村经济与环境协同的系统研究和综合研究比较薄弱。因此,运用系统学、环境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深入分析经济与环境子系统之间协同的要素和关键技术因素,进行协调度的定量分析,并设计提出因地制宜的协同模式,就成为当前及未来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农村经济范文7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农村和谐发展

1农村经济管理的涉及领域

1.1扶持地方经济

在新形势下,相关工作者要通过合理的经济管理实现乡村间的振兴,工作者要和地方行政单位的工作人员一起开展方案审查和政策探讨,促进农村经济和谐发展[1]。地方政府要抽调内部的工作骨干,将农村经济振兴工作中的问题作为导向,有针对性地为管理人员在区域中的工作展开提供专业帮扶,将地方的具体发展情况,以往经济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难点和经验教训传递给干部们,从而实现地方经济的成长[2]。

1.2土地承包管理及流转问题

土地的产权结构包括所有权、承包权还有经营权这三个部分,由于我国在土地产权制度上存在的不足,这使得让农民没法长期投资和维持一片土地,而其带来的恶果就是农民的利益没办法保障,随时可能出现利益流失的问题,对农民造成经济损失。也是基于这一层社会问题的考虑,我们需要使用建立土地确权来使土地的使用面积、使用期限等作出一个清楚明晰的规定,减少土地纠纷发生的概率性[3]。

2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弊端

2.1经济管理结构落后

因为对农村经济的管理没有建设良好的体制,因此没法有效帮扶和管理农村经济,是地区经济长期无起色的原因之一,当前的管理团队依然秉承传统做法,让农村经济的发展无法跟上时代节奏,对农村经济的和谐发展相当不利[4]。

2.2法律体制的不完善

土地确权和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土地承包的合同管理、农村财务管理等问题上,相关的法律规定却并不明确,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少必要的法律法规,有些工作难以展开,比如土地确权,要保证土地确权的顺利实施,我们就需要对农民在土地流失之后的生计问题保持重视,在完成土地承包后如何让农民获得应有利益?如何让其能尽可能为地方经济的振兴带来良好的刺激作用?这些问题的完善是解决农村土地问题,同时让土地承包为地方经济增长提供帮助的关键。农村劳动力构成的一大问题在于,因为本地没有完善的产业链,经济收入不高,各家各户的青壮劳力往往选择去经济流通更快,收入更高的城市工作,这样一来农村剩下的人口都是劳动力薄弱的老年人或者孩子,他们缺乏过硬的生存技能,在缺少土地的情况下很难另谋生路,这也是农村难的原因之一。从法律的角度考虑,我们需要为农村住民提供良好的劳动保障,如果因为土地承包致使农民失去了经济来源,那么必须要通过法律为其提供另一种生活保障,比如强制性要求承包单位为失地农民购买五险,或者按照土地价格给予农民对应的补偿等等。法律一定要和农民的生活情况产生联系性,为其利益提供保障,这样地方经济发展才能顺利推进。

3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策略

3.1构建新经济形式

在地区农村振兴的过程之中,地区农民始终处于中间地位,而为了可以更好的发挥地区农民的主体作用,我们需要加强体制机制的创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实施的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制度一直以来得以很好的延续下来,始终坚持农民在农业中的主体地位,农村振兴事业不断发展,但是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我们还需要不断加强制度和机制创新,通过制度和机制的创新来进一步促进地区农村生产力发展,以便可以更好的促进地区农民富裕。多年以来,我国一直存在着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收入差距一直过大,城市居民的收入一直远远高于农村农民的收入。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农民没有其他的谋生手段,只能单纯的依靠种养殖来维持生计,这样获得的收入也是微薄的。另外,农业生产常常会受到自然天气的影响,农作物收成受天气影响较大,并且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农民需要购买化肥、种子等必备的生产资料,过低的粮食价格可能导致农民的收入缩水,对很多农民来说基本的生存都出现困难。对于很多地区农民而言,他们更愿意选择务工补贴家用,进而导致农村耕地大片荒芜的状况,容易引发粮食危机。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机制,将地区农民紧紧联合在一起,同时积极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充分调动地区农民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地区农民创造的积极性。

3.2完善的农村经济的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

农村经济管理部门是一项多职能、多义务、多社会责任的工作,工作人员必须在工作中解决如土地问题等农村发展中的首要难题,这样才能保证经济振兴计划顺利推进。针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遭遇的土地确权工作存在的各类问题,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要从保障农户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尽可能避免因为土地流转对农户的生活,地方的经济带来的诸多影响及问题,使地方产业及经济上升的同时,也让农民的生活情况得到保障。管理人员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地方农业发展进行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充实,有效的促使农村农业的相关硬件设施得到完善。农村经济的主体是农村的农户,随着农村青壮劳力的流失,这也给经济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首先要保障农村地区的农户能够享受到和发达地区平等的经济体系,学习到先进的经济和农业知识,提升经济质量,完善地方产业,让流失的青壮力能够愿意回流。农村经济管理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程,推动农村经济管理需要联系多个政府部门之间的共同协作。但是在实施具体的管理工作中,不同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缺少一定的协同思维,进而形成了各个独立的经济管理格局。因此,应该加强各个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系,并合理分配经济资源,缩小城乡经济资源的差距,有效的解决农村农户的萎缩结构性问题。我们要结合农村的实际发展形势,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前进方针,并积极的落实贯彻到实际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制定经济管理的规划和具体工作,依靠产业发展的优势来弥补农村经济中存在的不足,促使农村地区能够从多个方面大力提升。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需要各部门的高度重视,要加强工作人员队伍的建设,定期开展培训,同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而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牛春香.刍议农村土地确权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8(12)4-5.

[2]刘璐,彭妍,周丽.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8(5)22-22.

[3]姜伟先.农村土地确权与流转中的新动向及解决路径[J].农民致富之友,2018(7)32-33.

农村经济范文8

1、农村基层管理队伍素质欠缺。农村地区,基层管理队伍不大,其管理水平与素质也有待提升,多数为村中的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掌握现代化科技能力低,不能适应现代化经济的发展。从领导方面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难以带领农村经济走向繁荣发展。

2、经济发展中资金不足问题。村民经济来源少基础薄弱,日常开支庞大。除了用于子女教育上,家用电器,住房条件都有很大需求,而这也是不菲的支出。

3、农村地区人口的总体科学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事物比较慢,创新发展的意识不强。由于受地理条件、交通水平的限制,视野不开阔,缺乏冒险精神,顾忌比较大,难以全副身心对新事物投入。另外,接受高新科技能力差,不能充分利用先进科技生产力带来的方便,科技转化率比较低,致使先进科技与农业发展脱节,农业发展缓慢,基本上维持着原有水平和管理模式。

二、农村经济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首先应当明确如今经济发展形势下的指导思想以及目标任务

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贯穿经济发展始终,从而统揽“农村农业农民”三大问题的工作。把稳定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基本目标。把握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大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着眼于改革农村经济发展体制,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相适应的新型的农村经济发展体制,从而促使农村经济发展有一个稳定可依靠的体制。使农村经济发展体制更加完善健全,农村基层管理组织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经济社会建设事业保障制度更加完备,经济文化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性不断增强。其次,要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概念,不断推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结构的进一步转型,逐步改变农业方面对现代化资源利用的情况,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大农村所有可利用资源的利用程度,使所有资源功效得到最大化发挥,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改善及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管理体制。努力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村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建立和完善农村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拓宽农村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和支农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走新型农业经济发展的道路,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

提高科技贡献率,把科技的创新能力转化为农业经济发展的能力,从而不断地增强现代化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利用率,将产品增收从加大成本方面向加大现代化科技转变,推进经济发展方式从传统农业方式向现代化发展方式跨越。

2、不断加强农村经济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素质,让村民更多的了解相关知识,进行科学化的发展经济,永远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素质需要有一个提升。因此需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科技文化水平,从而可以逐步缩小与现代化的差距,带领村民找到经济发展方向。从而提高整个农村的科学文化素养,学会对现代化科技进行运用,增强科技转化率,了解发展的大方向和外界经济发展水平,横向纵向对比,找出优势与不足,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

3、对当前农村经济管理核心内容进行研究的意义

对当前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只有首先对当前时期下农村经济管理的内容进行研究,才有可能明确当前农村经济管理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真正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保证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2)研究当前形势下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可以从问题中找到解决的办法,从而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3)研究当前时期下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有利于农村经济从传统的发展模式向现代化模式转变,缩小收入差距,有利于稳定社会经济,推动社会的发展。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