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艺术论文范例

书画艺术论文

书画艺术论文范文1

(一)儿童对文字的认知。

文字不仅仅是儿童接受正规教育后,才具备的一种读写认知能力,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会在日常的生活中大量接触到文字内容,同时也会对文字的形态结构有初步的了解与认识。儿童对文字的认知过程主要分为模糊阶段、初步联系阶段、稳定联系阶段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对文字结构以及组成部分的认识是逐步提升的,最终建立起牢固稳定的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儿童对文字的认知是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的过程。抽象思维来自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已掌握的知识,并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因此,儿童系统的视觉化设计应合理把握儿童形象性、具体性的思维特点。

(二)儿童对图形的认知。

儿童随着父母的教育以及年龄的增长对图形的认知不断提高。很多学龄前儿童已经可以辨识如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一些基本的形状。儿童对图形的认识总是从其外形轮廓上开始观察与判断,是一种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方法,这种观察方法使得儿童对几何化的图像有很强的辨识性,这便产生了儿童书画艺术教育中关于图形认知水平提升的一个矛盾。过于简单的图形对儿童认知能力的提升有限,而过于复杂的图形又引不起儿童的兴趣与注意。

(三)儿童对色彩的认知。

色彩以其视觉吸引力对儿童有特别的吸引力,对儿童色彩认知的研究,有利于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儿童对色彩的认知比较简单,对色彩的色相、明度、饱和度等色彩知识没有明确的认识,会把色相相近的颜色统一化,而且对混合色的认知比较困难。但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对色彩的辨识能力会有很大提升,而且会对颜色产生偏爱,尤其是对纯度高又鲜艳明快的原色。而且儿童会慢慢的把色彩与情感融合到一起,尝试用某种色彩表达自己的心情与情感。在儿童书画艺术教育演练系统中必须要把握儿童对色彩认知的性别差别和个体差别,把握好整体的色彩节奏,是打开儿童心灵需要紧紧抓牢的一把钥匙。

二、儿童教育有非常丰富的教学实验和许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符合儿童的认知和审美能力。

儿童对事物的认知方式是以视觉为先导的,图形化设计利用文字的内涵、图形的设计以及色彩搭配等方式,将知识通过图形化的视觉印象深深地印在学龄前儿童的脑海里。为学龄前儿童接受新知识提供了方便,能够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符合儿童认知心理与审美能力的研究,具有创新的表达手段。

(二)迎合儿童兴趣,富有情趣性。

书画艺术论文范文2

西方油画历史悠久,经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等一系列时期。西方油画的底蕴深厚,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学习方式已经成型,这是基于前人的不断积累与后人的查遗补缺,并非朝夕之功。经过长久的发展,西方油画已经形成了具体的文化与艺术市场,西方鉴定家也对不同风格的油画具有鉴别能力,并且形成了鉴别系统,而且他们的教育当中也加入了这种鉴别的内容,这使西方油画艺术家在绘画创作的同时,对自己的作品具有良好的鉴别能力,充分发挥出油画的艺术魅力。我国的现代油画艺术发展较晚,刘海粟、徐悲鸿等一批人将西方油画带入中国,我国油画的发展还处在探索阶段。然而,一些油画艺术教育者将西方成型的标准套用在中国学生身上,使一些学生在眼前复杂的艺术环境中产生了迷茫,失去了方向。因此,我们应当摆正教育心态,从教育本身出发,从实际入手,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油画艺术市场

我国的油画艺术市场存在一些不足,人们对艺术形式的鉴赏能力有限,而中国现代油画起步较晚,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较弱。同时,艺术家生存质量堪忧,进一步影响了油画创作水平。

三、在改变中寻求发展

首先,我们应当尊重我国油画发展的国情,针对现今教学水平、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模式的改革。其次,做到不盲目跟风,从小学的油画基础教育抓起,培养真正具有天赋和扎实能力的学生,重点帮助学生了解艺术形式和艺术教育,摆脱框架教条的束缚,摆脱好高骛远的标准要求,着眼于当代油画艺术发展的实际,着眼于当代艺术的风格,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从而促进我国的油画教育更好地发展。从艺术领域出发,规范我国的油画艺术市场,为油画艺术打造新的发展动力,让喜欢油画艺术的人和学习油画艺术的人获得稳定的艺术创作环境,以超越自我的艺术水平为追求,丰富油画的创作形式,完善艺术领域中的不足。目前,国内还没有建立规范的艺术品市场,欣赏者也少,购买力不强,这些问题短时间内还解决不了。但这种困难是暂时的,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推动中国油画艺术作品日后尽快走入国际艺术交易市场,这将为中国油画艺术未来的繁荣带来希望,也会给油画家带来益处。油画艺术在西方早已成为传统,我们要发展中国现代油画艺术,要珍惜现在艺术多元化的良好局面。同时,也要解决好油画艺术的语言形式与画家内在精神的统一。推动中国现代油画艺术的发展,普及油画艺术教育,建立规范的艺术品交易市场,对今后中国现代油画艺术的发展影响重大。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些现存的问题会得到妥善解决,我们期盼在未来创建现代的、具有民族气派的中国油画艺术体系。

四、结语

书画艺术论文范文3

1.中学美术教学的状况

自从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策略以来,各教育机构都在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努力。现阶段,我国中学美术教学在国家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极力改进美术教学的总体质量。从其教学成果来看,在现代中学教育体系发展的带动下,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一些最基本的美术技能以及美术知识。我国中学美术教学的课堂中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那就是教师试图通过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方法来推进中学美术教学,将学生绘画技能的培养放在了首位,忽视了学生对美术艺术的审美以及兴趣的培养,这就给中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埋下了隐患。

2.中学美术教学的实效及其局限性

通过对我国过去一段时期以及当前中学美术教学状况的分析,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虽然中学美术教学的成绩较以往有所改善,但其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便是,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美术专业教师传承知识本身的同时缺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环节,这样就导致中学美术教学中艺术灵魂的缺失,换句话说,就是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模式不能吸引学生来投入地学习美术艺术,而仅仅是泛泛了解美术。这对于我国整个教学体系的完整构建极为不利,同时,也无益于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

二、中学美术教学需要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渲染

艺术素养并非人人都具备,同样,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强弱也因人而异,因此,对于中学美术教学而言,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一方,专业的美术教师要能够用自身的艺术素养来激发学生对美术艺术本身的兴趣,进而才能将美术技能以及专业知识等内容更顺畅地传承给中学生。同时,在兴趣的导向下,中学生对于美术这门学科的认知也会有所提升,比以往更能融入美术的学习氛围中。

1.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融入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

(1)中学专业教师美术艺术素养的提升

提升教师本身的美术艺术素养是培养具备创新意识的中学生的重要前提。在实践过程中,我国从事中学美术教学的专业美术教师在以往也做了诸多探索,深深意识到创新意识对于美术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与艺术理论的认知及其对美术艺术的鉴赏能力息息相关。有的美术教师尽管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美术专业的知识点与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但由于其自身艺术素养的缺失,往往就会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有一种枯燥、机械的印象,这对于日后教学十分不利。所以,作为美术学科的专业教师要首先从自身的教学能力、对美术艺术的鉴赏能力、分析能力等方面来提升本身的美术艺术素养,进而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也能够充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学生对美术学科有着强烈的兴趣

中学美术教师自身美术艺术素养的提升对于美术教学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与此同时,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也极为关键。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能够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科教学的有效性。这对于中学美术教学而言同样适用,教师要以兴趣导向式的教学模式来进行美术教学,并且将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创新意识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之中,与教学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感知到美术这门艺术的灵性。中学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形成对美术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为他们将来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生活中来看,艺术之美是无处不在的。生活当中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美,要想发掘并认知这种美,以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小就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环境和优越的学习条件,使学生对美术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融入,促使中学美术教学朝向素质化方向发展

在现代绘画艺术的领域中,很多中国画家在继承传统绘画艺术的同时,为了使得绘画创作更为完美,融入了很多国内外的新兴艺术风格,进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绘画艺术特性,令作品活灵活现。从中学美术教学的角度来看,将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中,实质上就是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美术创作激情,教育学生不拘泥于形式,仔细体察自身对美术艺术的独特感觉,尤其是对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而言,每个人的艺术感觉可能都会有所不同。

三、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对于中学美术教学而言,对学生进行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既不能忽视绘画艺术的创新性又不能过于强调美术艺术的创新,教师要能够把握其中的内涵价值所在。探究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创新意识对于学生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十分重要,如若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领悟到美术中的艺术内涵,那么现代中学美术教育的质量就会理所当然地提升上来了。

1.现代绘画艺术及其创新意识

(1)现代绘画艺术概述

现代绘画艺术,顾名思义,就是在现代艺术氛围中滋生出来的绘画作品,而且,相对于传统的绘画艺术而言,现代绘画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较为密切。通过对现代绘画艺术的观察可知,很多绘画艺术作品中都存在中西方美术艺术文化的影子,而且,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文化的渲染,以及社会变革的影响,使得现代绘画艺术本身有着较为独特的味道,其中不乏一些创新的内容。绘画艺术创新,是绘画艺术家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可以看到,即使是同一个艺术家,他在不同时期所创作的绘画艺术风格也都不尽相同。

(2)现代绘画艺术的特征

从总体情况来看,现代绘画艺术有着几个较为明显的特征,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特征便是现代绘画艺术中所潜藏的艺术精神以及创作理念几乎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美术艺术,这也是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艺术者对于珍视现代美术艺术的态度。从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绘画艺术的差别来看,后者忽略了对画面物体本身的形象性勾勒,转而表现绘画艺术所能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感受。绝大多数艺术形式都是较为抽象且充满美感的,只不过人们对艺术本身的认知与领悟能力存在差别,所以,对同一艺术作品的感受就有所不同。

(3)探究现代绘画艺术领域中的创新意识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研究现代绘画艺术时,难免要关注它背后独特的创新意识。从现代绘画艺术作品中,一个具备基本鉴赏能力的人,能够从作品中体会到创作者在绘画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创新意识。在现代绘画艺术的烘托下,将创作者的创新意识也传达出来了。事实上,现代绘画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又高于生活。一个致力于现代绘画艺术创作的文艺工作者往往会通过较为激烈的手段来强调艺术本身的独立性,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找寻艺术氛围中的片刻宁静。

2.中学美术教学与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融合

从教学实践过程来看,尽管了解到了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创新意识对于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但对中学生创新意识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从具体教学策略来看,中学美术教学与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融合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教育过程,教师通过对现代绘画作品内涵的解析,来启发学生创新意识。可能有的学生对现代绘画艺术创新的领悟能力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培养要循序渐进,不断地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学会欣赏现代绘画艺术作品的演变过程,以及艺术家们在创作作品时的细节变化。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这些内容,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这门艺术的内涵价值、学好美术这门课程,并以此来提升中学美术教学的质量。

(1)教师通过对现代绘画作品内涵的分析,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诸多现代绘画艺术作品中可以发现,绘画艺术大师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地进行艺术创新,从一幅幅绘画作品中,便可以窥见艺术大师创作理念的变化以及创作风格的转变。创新,是艺术大师区别于普通画家最明显的一个特征。现代绘画艺术创作的思路源于生活,但它又高于生活本身,而且,有很多艺术创新理念都是源自于中西方绘画艺术火花的碰撞,从而滋生出一个新的创意点,借助艺术大师之手,将创新的思维通过绘画艺术这一表达形式呈现给世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对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领悟,并要鼓励学生在创作个性化美术作品时,要能够将自己创新的内容融合在作品当中,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当然,教师要提示学生,独立美术创作风格的形成是在具备一定美术技能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的。

(2)对学生进行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培养要循序渐进,以此提升中学美术教学的质量

书画艺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双创”;双师型师资;人才优势

2015年由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从此,“双创”成为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新常态。毋庸置疑,人才是双创的硬核,是新常态的第一动力。为回应时代需求,各级各类高等院校都积极踊跃地探索实践,为双创人才提供各种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案。为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培养能够在各级各类文化艺术机构从事创意、经纪、管理、教育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将双创教育有机融入文化艺术管理专业教学体系,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取得实质性成果的重要保障之一。

一、文化艺术管理双创人才培养中双师型师资的优势和价值

2019年初,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界定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1]。因而,文化艺术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双师型师资,其意涵也应该是双能力型教师,既具有文化艺术管理相关理论的教学能力,也具有某种类型文化艺术机构管理或某种门类文化艺术项目管理的实践教学能力的人才,同时还应兼备思政教育意识和教书育人能力,能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高度融合。

(一)互动汇通——理论与实践有机互补

目前,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师资多来自于学校和各类文化机构。来自学校的师资,虽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教学培养,但缺乏文化艺术机构实践经历,知识和技能与行业的实际及最新发展存在脱节。而来自文化艺术机构的师资,虽实际工作经验丰富,对文化艺术管理现状了解,但在专业理论修养及教育教学上缺少系统的知识储备和技能训练,经验层面的动手能力较强,理论层面的系统归纳、研究能力弱。两者各执一端,都不能适应文化艺术管理双创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作为具有双能力结构的双师型师资,他们的学缘背景及行业实践经历能有效克服上述弊端。双师型师资的知识素质结构多维融合,理论思维与实践能力的互动汇通,给传统教学注入鲜活的生命力。双师型师资的优势还在于可以创新项目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使之更贴近行业实际,根据行业需求开发多个新的专业方向,为专业建设做出贡献,提高双创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此外,双师型师资由于具有行业机构工作经验,对行业有深度了解,与行业机构的对接更有效,融入得更迅速,也能更准确地判定合作目标与可能性。通过他们的引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能更好地有机融合。

(二)跨界融通——双创教育的新动能

目前,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双创教育还在起步阶段,要实现递进式发展,必须具有跨界与融合的新理念,“跨”与“融”是创新的动能。双师型师资在理论知识体系上实现融合,在行业门类架构中实现了跨界,这些素质与优势必赋能双创人才的培养。一是突破校内外各层面的固化界限,聚焦协同发展。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发展,既需要鲜明的个性特色,也需要各行各业协同创新。双师型师资的多重身份及丰富的社会阅历有利于突破各个层面固化的壁垒,实现大学及各个专业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也为推进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协同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更有利于拓展协同范围,深化交互程度,将视野融入世界知识生产的宏大体系中,实现与时俱进、互利共赢。二是促进学科融合、培养跨界能力。面对双创新常态的新问题、新情况,从单一学科视角审视,难免管中窥豹;要构建跨学科的文化视野,融合多学科的理论、工具和方法,才能实现前沿领域创新。因而,专业师资队伍必须具有跨学科的理论视野与实践架构能力,引领专业人才不断产生新技术、新创意、新方案。特别是人工智能时代、5G时代的来临,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紧密结合,对人类文化艺术乃至人类社会的改变,也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师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养提出了颠覆性的挑战。三是有利于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模式。AI、5G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迭代异常迅猛,双创人才既要具备复合知识背景与开放胸襟,又要有特定方向精深创新的能力。双创教育不能急功近利,也不可一蹴而就,其应与文化艺术管理专业教育体系有机融合,实现整合创新、结构优化、布局拓展、功能升级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因而,教师只有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储备与融合创新的能力,才能赋予学生更多启迪。

(三)产学研贯通——双创育人的合力平台

双创人才的本质特征是具有创新意识、思维、技能及创新性人格。其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给学生提供多元、全方位的学习体验,为学生建构富有创新价值的学习场域。产学研贯通模式打造了教学、科研及实践育人的合力平台,使学生具备敏锐发现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养。在这方面,双师型的理论积淀与实践能力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第一,针对传统高校产学脱节等弊端,双师型师资的行业与学校双重背景使他们能够敏锐地把握文化发展面向知识和人才的全新需求,有利于发挥研究与教学、与产业的协同融合作用。无论是师资理念,还是人才培养途径,双师型的功能与价值不断凸显。所以,面向产业培养和输出人才的应用型文化艺术管理类专业,必须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第二,当前最常见的双创教育模式有双创和“互联网+”大赛、双创园区或基地、双创学院、设置创业课程等。这些方式虽然反映了各类院校对双创教育的探索,但值得反思的是当下的双创教育主要聚焦于创新项目竞技和创业行为本身,有急功近利之嫌。本质上讲,双创教育依然普遍存在于专业教育教学之外,缺乏双创人才培养与专业教育结合、融合的理念与方法。双师型师资可以充分利用高校与文化艺术机构、科研院所等不同环境和资源,凸显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通过他们构建起产学研贯通平台,能够有效地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真正突破相关壁垒,融入文化艺术管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二、文化艺术管理类双师型专业师资素质与能力探析

(一)思维赋能

传统教育思维模式已不适应双创新常态对双创师资思维素养的现实需求。旧有的应试教育模式会严重影响教师思维的创新发展,更给双创人才培养造成桎梏。文化艺术管理需要的核心创意人才,不是传统意义的教育教学思维所能打造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应该从时展的角度探拓双师型师资的思维赋能。一是批判性思维。对于批判性思维,有人误以为是刻意反驳或批评的思维模式。其实批判性思维指的是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清晰严格推理的思维,即对事物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和价值进行严谨推理的判断。它提倡怀疑精神,不盲从权威和书本知识,是一种独立思考的智慧。双师型师资须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颠覆传统的教师主体观,改变教师作为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以及教育活动主宰者的地位,积极发挥学生个性,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分析思维过程和成果,明确思考内容、方式,在思维过程中进行思辨和控制;引导学生形成主动思考、善于决策的能力。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批判技能,也是一种批判品质。二是大数据思维。文化艺术管理双师型师资需要大数据思维。即用全样思维取代抽样思维、相关思维取代因果思维,用大数据的全维度,开启创新人才观察分析事物全新视角。全样思维的应用能更加全面、立体、系统地认识事物,通过相关关系,帮助双创人才寻找事物间的可能性,实现事物之间创新性与有效性连接,获得更多的认知与洞见;有助于培养学生捕捉现在并预测未来的能力;激发学生更深刻、纷繁的创意。可以说,大数据思维是双创的正确路径之一。三是用户思维。用户思维的核心是在价值链各个环节都以用户为中心,包含以下层次:沉浸式体验及与用户交互。双师型师资应具有用户思维,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及互联网技术,从基本的感官体验进入深层次认知体验,对双创人才进行感性与理性有机融合的全过程训练培养,增强文化艺术管理专业教育的参与感、体验感,实现人才培养的多维体验、多终端、多渠道、多元素的跨界式融合。

(二)实践能力结构体系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把专业理论原理向实践技能与能力进行深度转化。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除具备双师型普遍共性特征外,还需具有专业知识结构基础上的实践理性和实践智慧。1.颠覆观念定式的能力。当前AI、5G技术渗透带来了整个艺术体系结构变革。传统的艺术相关概念已被颠覆;画廊、美术馆、艺术院校等各种文化艺术机构的职能也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将会有许多机遇与赋能空间的延展。在新业态面前,双师型师资应勇于面对,并有能力迎接扑面而来的各种艺术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挑战。2.融合发展的引航能力。面对文化艺术领域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双师型师资必须紧抓机遇,利用自身优势探索跨行业、全方位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传统思维中的教育壁垒,创新“智能+”模式下的当代文化艺术产业管理的复合型教育教学模式。如运用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多种思维方式及智能平台,完善文化艺术管理双创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体系建设。3.凝固资源向动态资本转化的场景切换能力。AI技术向文化艺术管理领域深度渗透和沉浸式应用,使人类语言、图像、文字等转化为新的数字化资源。这种数字化资源提升了文化艺术的附加值,推进了产品数字化、智能化的实现,也促使凝固的文化艺术资源向动态的文化艺术资本转化。这一过程的实质是将一切时空界限打破,把散落的信息全样汇集、融合创新,形成新的产品和需求。通过信息的挖掘、传输、汇集和运用,原有文化资源的凝固场景转换成动态的数据场景。作为双创人才核心培养者,双师型师资应具备AI思维与创意转化能力,以引导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完成文化艺术资源数据化产业的场景切换,在资源向资本转化的实际项目过程中,完成双创人才核心能力的本质性飞跃。这种切换会产生前所未有的多维效能。

参考文献:

书画艺术论文范文5

通过黑白文化的轻重对比构成

黑与白两色从色相对比上讲,是无彩色系中的两种极端色彩,黑白色搭配的视觉表现力比任何有彩色的搭配表现得更为鲜明,更吸引人的目光。在色彩设计学中,由于黑色是最没有光泽和最深的色彩,也是最重的色彩,所以有着岩石般的坚硬感。相对而言,白色是最有光泽的色彩和最浅的色彩,也是最轻的色彩,有着棉花般的轻柔感。在陶艺灯具造型设计中,赋予了白色外衣的灯具外观,使灯具造型设计呈现光感十足的视觉效果,营造出明亮的视觉空间,并折射出周边的环境色彩,使陶艺灯具与周围环境色彩和谐相处、相融共生;而黑色的灯具造型设计则像沉稳的夜空,仿佛蕴涵着巨大的能量,赋予灯具造型设计以深刻韵味的肌理质感美,营造出深沉的视觉空间感,包容并吸收周围的环境色彩,黑色是透气、神秘的带有空气特质的色彩,与环境色彩自然而然的合为一体。

通过黑白文化的性格对比构成

黑与白两色从色彩学的性格特征对比上讲,有着积极与消极的两面性,在积极的性格特征中,黑色代表有个性,是智慧、成熟、稳健富有内涵的典型色彩;但从消极的性格特征上,也代表着黑暗、罪恶的负面信息。而白色既代表着纯洁,是最朴素、欢快、鲜明富有浪漫的典型色彩,同时也代表着苍白、软弱的消极信息。在陶艺灯具中,黑和白消极的一面被削弱和淡化了,视觉表现上主要是积极的一面,黑色是稳定视觉与成熟的色彩,白色是纯洁与干净的色彩,它们搭配在一起时积极的性格被极大发挥出来,在视觉表现上黑色表现出成熟感,白色视觉表现出童趣味道,成熟与活泼的性格特点完美融合到一起,形成复杂而生动的个性美来。

通过黑白文化的色彩文化对比构成

陶艺灯具上的黑白文化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等背景环境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形成不同的黑白文化,陶艺灯具是实用性与艺术性较强的产品,在开拓不同灯具市场时,将面临不同环境背景下截然不同的黑白文化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就将黑白色彩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的黑白文化。在中国人的色彩选择上,对于黑与白的偏爱,绝不是历史文化偶然的选择,而是对黑白的重视有着其厚重的文化滋养与自然的文化品味追求,包括历史悠久的书法、中国画等纸墨文化都蕴含着源远流长的黑白文化,在熟悉的文化环境里很自然的用广为大众接受的文化惯例来认识陶艺灯具的黑白文化。在欧洲,黑白是宗教信仰的色彩,复活的基督身穿明亮的白色衣服,虔诚的修道士们身着黑色教服。基督教的葬礼上,死者穿白色的衣服象征着复活,送葬者的丧服为黑色,象征为尘世间的死亡而感到悲伤。1800年,歌德在他的《色彩规则》描述中呈现出当时服饰上的黑白文化,书中提到女性几乎都穿着白色,男性则普遍穿黑色,体现当时古典主义时期服装盛行的时尚美标准。

通过黑白文化的阴阳对比构成

中国太极阴阳文化中,太极为虚中之像,是一个空白的圆形,明朝后期章潢作在《阴阳鱼太极图》中,用黑白色鱼图形象的表示出阴阳消长的思想哲理,图中的右边鱼形黑色表示属阴,寓意女性,黑色中的白色圆点表示阴中有阳,图形左方用白色鱼形表示属阳,寓意男性,白色中黑色圆点,表示阳中有阴。宇宙万物阴阳相长,男女交感而产生万物,邵雍提到凡物都有阴阳,太极、阴阳、万物为依次相生,物不能离开阴阳,太极在阴阳之中。虽然阴阳彼此截然不同,却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彼此生长的渊源,也成为彼此产生的思想,相互包含圆满共生的统一体。正是因为黑白色代表着太极、阴阳思想哲理,新型陶艺灯具设计对黑白色装饰的陶艺尤其偏爱,黑白色彩的陶瓷产品运用黑白相生的原理,计白当黑,图案、书法字体色彩等以黑白为色调,色彩情调游走于黑白之间,黑白的边界互补,装饰视觉语言极其简洁,却又意蕴深远,在有形和无形中,描绘着色彩装饰上最精彩的一笔。陶艺灯具上的黑白色彩通过这些传统的视觉装饰语言既表达历史悠久的太极的阴阳文化,又揉和了现代的装饰视觉造型语言。现代陶艺灯具设计中,抽象、洗练的图案与文字,模块化的形态造型与复合型材料等综合因素与太极中阴阳对比的哲学理念交织而成时尚的陶艺灯具设计,具备当代陶艺灯具的设计风格又沿承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底蕴。

书画艺术论文范文6

(1)自我意识强烈,追求自由。

学习艺术的学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被艺术具有的东西所感染,比如对自由和美的追求以及对社会阴暗面的唾弃。经常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学生就更加去跟随自己的意识行动,表现出和其他人的不同之处。除此外,很多的艺术作品都是体现自由精神的,这体现在学生的身上就是对别人的观点以及学校的某些规定的讨厌,他们不希望被生活所束缚,追求自由的生活。他们可能对某些事情或者事物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看法,而且他们自己会非常坚持自己的看法,这也是很多人把搞艺术的看做另类的原因之一。

(2)家庭教育的不足,缺乏与别人的交流。

学习艺术的学生家庭大多都是富裕的,舞蹈专业的学生更是这样。学习舞蹈的学生需要经常性地参加集训和参加演出,学生回家的机会比较少,所以与家长在一起的时间也是很少的。家长没有与孩子经常交流以掌握孩子的现状,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没有与家长讨论的习惯。这些遇到问题独自解决的经历就导致了舞蹈专业的学生一般不喜欢跟别人交流,给别人的感觉就是难以接近。而缺少交流对于他们本身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交流与合作是现在社会必须具备的能力,现在很多的研究和工作都是需要和别人合作来完成的。

二、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管理的方法

(1)坚持以人为本进行有效的教育。

艺术生的个性鲜明,很多学校都表示对他们的管理非常困难。而人性化的管理就需要学校去尊重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去寻找对他们有利的管理方法。比如,学校可以给学生某些方面的自由,但同时学生也要配合学校的工作。这样就表现了学校对学生的尊重,学生自然也会理解学校的用意,乐于与学校合作,遵从学习的管理。这个方法可以运用在很多方面,学校在对艺术生的宿舍管理方面往往存在很多的困难。学校可以尝试着跟学生进行沟通,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管理意见,觉得有道理的就改正。同时也要提出自己的条件,不能一味地纵容他们的想法。

(2)要通过交流来建立更加有效的管理制度。

人性化教育的关键就是人,要在管理的每一个方面表现出对人也就是对学生的关怀。与学生交流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通过交流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学生的状况,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于学生的管理方法。同时交流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是一个大的问题,学校也需要在平时的一些活动中去提高他们的交流水平。这也是人性化管理的表现。

(3)在管理中体现自由的氛围和人的情感。

自由的氛围对学生的创造力是很有帮助的,在管理的过程中同样可以营造自由的氛围。比如,成立学生管理会,让学生自己来管理自己,管理的同学同样由大家投票来决定。只有教师相信学生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学生才有可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4)营造人性化的校园氛围。

书画艺术论文范文7

伴随着人类生活水平和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专业化被越来越多的强调进入各个细分行业。注重实用技术的工匠逐渐地将艺术从生活产品中分离,在生活用品的实际生产中人们也逐渐将设计放到了核心地位,设计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中扮演着双重角色,而满足了生活需要的人类的心理需求往往体现在对艺术的创造上,甚至在生活中的各种情感也是通过艺术创造来表达的。他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设计是具有前瞻的,但是艺术却具备了回顾。这是两者特有的个性之一。也就是说,让生活更美好的设计使人们对满足生存需要追求的目的,不过艺术的目的是使人的生活达到最高境界。虽然两者的差异具有一定的意义,设计与艺术特征的目的存在着明显区别,但在设计或艺术的发展路径方面,设计与艺术始终是相辅相成关系。比如,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平面设计艺术就是通过图像和文字传达并产生强大的宣传功能和商业价值。等同于人的情感是通过两种意境的创造是注入,然后调动一切手段来达到艺术运动。

二、中国画与民族设计风格

中国的深化改革伴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影响,我们的设计也出现在一个新的模式。设计概念是逐步缩小与国际的距离。说明当代的设计趋势就是好的设计不仅具有科学技术的先进水平,而且更要具有独特的文化哲学。我们普遍的认为国家以及民族灵魂是由文化体现的,而文化差异是各个国家的根本区别。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被认为是这个民族的根基,民族性就是体现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全球文化交流。绘画意境中的民族传统艺术可以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我们的画家在绘画创作中追求的绘画语言不再是展现纯目的不是纯主观抽象的追求。我国传统绘画的永恒的创作原则是“中心得源、外师造化”。大多数的中国历代画家常以自然界中的借景抒情为主题来宽慰现实生活中的挫折,这是中国独有的逃避现实的方式。在绘画的过程中画家的情绪也得到了释怀,散发出水墨写意的精神,巧妙地将主观与客观的理解融为一体,利用象征手法将自然对象与个人情感结合。将这种方式利用到现在的艺术教育当中,将传统艺术设计教育的灵魂进行传承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线条与水墨能够使中国画的表现元素更加丰富,所以我国的绘画着重强调其重要性,线的曲直方圆,排列的紧迫性、刚柔的变化等,都可以达到自己情绪的表现和抒情的目的,使用不同的线给人不同的个性特征和情绪的表达。为了了解中国绘画中线的丰富的审美意蕴,必须掌握水墨的规律和方法,使我们能深刻理解内涵的中国绘画和设计中的应用,绘画语言的设计可以实现深远的视觉效果,能提高丰富的艺术内涵。“随类赋彩”这种技法是中国画的重要技法,心理学上认为的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性格在我国的绘画中早有体现。丰富的色彩通过勾金和重彩等技法表现,具有装饰特点。水墨的浓淡表现不同色彩是微妙的地方,颜色是简单而精致的。皴法不仅是凹凸表面纹理绘画表现,更形象的认识和再创造的“体面”和“肌理”。传承中国画的这些技术可以成为艺术设计教育中传统的艺术经验,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创造基础。日本是世界著名的设计之邦,其传统审美将他们的设计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便是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意义有深远的影响。部分人看来,这个时代的矛盾看似是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实际是他们的完全融合,相互渗透。要发扬传统,只有在现代社会,现代设计中从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提炼与学习,使其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较高的使设计的审美价值。

三、学生的艺术素养相对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

当代教育认为艺术素养是创新设计的基本思想,它决定了设计思想和设计语言的广度深度。成功者的经验告诉我们良好的艺术修养可以体现设计师的质量,它更是不容易获得的,需要长期的专业训练和对艺术的欣赏才可慢慢培养起来。自身的水平得到提高后,再不断的增加艺术知识的储备。这样一来对于艺术教育中学生的设计能力的欠缺就会有一定的补偿作用,加上不断地艺术基本功训练通过创意的结合便能设计出具有审美创造力的设计。跨专业的知识点也可以在设计中充分体现,设计才能不断地推陈出新。而学有所成的设计师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修养都能通过他们的作品得出结论,这些历经现代设计市场考研的经验对艺术设计学习中国画教育是提高艺术设计的培养至关重要。

四、中国画教学在艺术设计中的引用

由于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已经知道现代中国画的概念,那么中国将如何借鉴艺术设计教学也很值得讨论。艺术与设计的中国画教学,不仅仅是文字,学习和培训的技能,在中国画艺术设计教育应该有其特殊性不同于纯绘画类中国画教育,应根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共同设计和绘画中找到。画中国画课程只注重技能的训练,并在艺术设计教育与设计相关的中国画教学。笔者认为,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国画教学,主要从三个方面:

1.中国绘画与设计一体化的形式

中国画的形式和技术的教学内容是必要的。这部分主要是关于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和风格教学。例如:在作文课上,文本元素如点,线,面。广告海报,我们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中国画的元素进行创意设计的学生标志设计。

2.现代精神追求中的中国绘画和现代设计

中国绘画经常研究的是意象和表象的意义,类似于书写形式。中国画的主要思想包含的绘画活动的感受,人与自然之间,但天生的性格,也自然人格。因此在第二自然美的艺术美——人与自然。当今世界是和谐理念的追求,在人与自然的推广,这也与中国画的精神遥相呼应,同时还设计了围绕这一思路,并以此为主导。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国画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内涵是中国,并融入现代设计理念,成为我们自己的民族艺术风格。

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必须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训练到底在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发现和创造新的艺术风格。中国画的水墨语言和洗千变万化,中国画更耐人寻味,这本身就是创新,创新体现活动。中国画教学,我们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艺术形式,不同的纹理,使画面更具设计感。设计本身是由西方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原则,中国画独特的形式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语言符号,中西元素结合在一起,是设计形式的创新。中国画与设计可以作为一个起点,从新的角度,全面发展相结合的中国画和艺术设计学生潜在的艺术和审美人格,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五、结论

书画艺术论文范文8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始,到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原因就在于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正是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相结合,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焕发出灿烂的真理光芒。根据中国的民族特点,运用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和民族语言,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充分展示中华民族语言艺术的魅力,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到崭新阶段。

1.1睿智超群,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

语言作为思维的外壳,是对思想进行注解的载体。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用民族语言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完整且精辟的解读。马克思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对此进行了通俗化的阐释,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中论述到:“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经过深刻的思考,结合实际情况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进行诠释,形成了著名的《实践论》和《矛盾论》。用“《三国演义》上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头’”说明人脑的判断推理过程;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古语说明认识必须来源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引用孔子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以及唐朝魏征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说明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客观事物的矛盾运动,才能准确地把握规律,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还以地主和佃农、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和殖民半殖民地为例,说明矛盾着的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着事物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把生动形象的语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精髓同马克思主义深刻的辩证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人民群众不但喜欢读,还读得懂用得上。

1.2荟萃古今,吸纳中华民族语言的精髓

善于继承中华民族语言宝库中的精髓,运用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成语、诗词、对联、典故等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采用比喻、设问、排比、借代等修辞手段深入浅出地阐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和政策,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中国人民所认同并掌握,唤起人民群众内心深处的共鸣。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闭幕词《愚公移山》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如何获取胜利的思想,运用《列子•汤问》中的寓言故事引出党的路线,即发动和引导人民群众,挖去压在人民头上的两座大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号召全国人民“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种以古喻今的高明手法,把大道理溶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既便于人民群众理解记忆,又便于贯彻执行。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工农联盟思想的深刻理解,写就了经典篇章《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做出了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的准确判断。在文中大量运用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方言、俚语,如“杀猪出谷”、“牙床”、“打轿子”、“纸叶子”、“打零”、“游团”、“洋学堂”等,出神入化的语言有利于唤起农民群众参加革命运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将农民群众紧紧地凝聚在一起,汇合成夺取革命胜利的强大力量,从而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真正地发挥作用,更好地掌握人民群众。

1.3源于现实,提炼实践中的语言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书斋里制造出来的教条,而是在鲜活生动的实践中显示出巨大生命力的行动指南。提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工作者不应困囿于书本或课堂,而应“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的许多篇章、报告、演讲词都是经过实地考察、确凿取材凝练而成的,令人拍案叫绝。比如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深刻解读,通过对中国社会小资产阶级的深入考察,采用漫画式的笔调刻画道:“这种人发财观念极重,对赵公元帅礼拜最勤,虽不妄想发大财,却总想爬上中产阶级地位。他们看见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的涎水。”寥寥数笔便对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作了细致入微的描绘,尖锐泼辣的语言既来源于身体力行的实践调查又来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透彻领悟,使人们在会心一笑的同时看穿小资产阶级的真面目。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政党要夺取政权,“应当首先从城市跑到农村,应当成为农村中的力量。”根据中国社会实践的发展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思想进行了阐发,他提出:中国共产党内“一个十几年来争论的问题,就是从乡村到城市,还是从城市到乡村,争得一塌糊涂。正确路线是要先搞乡村,要研究农村情况。”口语化的表述使马克思主义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层面上的有机统一,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说,丰富的生产实践、生活实践赋予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推动着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走近群众、走近生活、走近实际。

2抱定主旨,甘为公仆———语言体现鲜明的群众性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体现鲜明的群众性,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又反映了作为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伟大信念,即抱定主旨,甘为公仆。通过演讲、报告、著作等形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目标在于让马克思主义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变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2.1明确对象,学习群众的语言

鲜明地提出认识对象、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前提,他指出:“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以反讽的手法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为什么不看对象乱弹一顿呢?何况这是党八股,简直是老鸦声调,却偏要向人民群众哇哇地叫。”由于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外来的思想文化,要想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和理解,必须同人民群众的生产实际、生活实际相结合。因此,主张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同群众的生活、学习、工作实践结合起来,提炼总结出人民群众的语言。“如果不但是口头上提倡提倡而且自己真想实行大众化的人,那就要实地跟老百姓去学,否则仍然‘化’不了的。”以其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幽默诙谐的表达方式、睿智超群的思辨才能,为我们树立了学习人民群众语言的典范。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用“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满足于一知半解等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讽刺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精神,从主观意愿出发,缺乏调查研究的风气;同时还使用“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等语句讽刺不注意联系实际,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这样群众性的语言既简明精炼又直切主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所在,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亲和力及说服力,彰显出群众语言强大吸引力和感染力。

2.2贴近群众,思想感情打成一片

在其生命历程中,始终肩负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这源于他内心深处对人民深深的爱。正是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使能够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大众化的语言,使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扎根于人民群众的思想中。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者们只有了解群众、心怀群众、贴近群众,才能更好地让群众信服。首先要了解群众的实际需要,在火热的群众生活中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者“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一定要在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地移过来,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其次要言为心声,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反映人民群众心底的声音,使“每一句话,每一个思想,都反映出千百万群众的思想和情绪。”马克思提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结合中国社会实际情况,撰文写道:“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以简洁明快又饱含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人民群众的无限关切,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为国为民的一片赤子之心。

2.3联系实际,为人民群众办事

自从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便积极投身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工作中,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应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注重实质,实实在在地让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武器。1920年,开办了湖南第一师范民众夜校和失学青年补习班,吸纳着众多的知识青年和工人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时,创造性地将“工人”二字连起来,组成“天”字,说明工人的力量大于天,号召无产者联合起来作斗争。1921年秋冬,先后两次深入到安源矿井,通过与工人的亲切交谈,启发着工人的觉悟,打下了扎实的组织基础。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将马克思主义散布到工人阶级中,使之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演化为强大的斗争力量。以敏锐的判断发现中国的农民蕴藏着巨大革命能量,1925年,回到韶山,在同农民打麻将、玩骨牌的过程中巧妙无痕地宣传着马克思主义,不断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1926年,担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期间,号召他的学员们“向党里要命令,跑到你那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乡村中间去,问他们痛苦些甚么,问他们要些甚么。从他们的痛苦与需要中,引导他们组织起来。”通过脚踏实地的实践活动走进了工农群众的心田,播下马克思主义的火种,点燃群众奋斗的热情,唤醒群众对新生活的希望,奋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化的进程。

3文脉流畅,浅显易懂———语言表现充分的通俗性

列宁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马克思主义从理论的抽象到理论的具体生动,从理论化的话语体系到具体化的行动指南,从被少数人掌握到成为大多数人民群众的锐利武器,这一过程的实现应当以通俗化为基本途径。用气势磅礴,风格壮美,富于想象的语言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性,无论语言内容还是语言形式,或者语言风格都带给人民群众以“真”的思考、“善”的启发、“美”的享受。

3.1语言内容深入浅出,宣传富有感染力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过程中,既注重从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化传统中汲取智慧营养,又注重从当前的革命工作建设实践里吸收养料,力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的深入浅出,形成适合人民群众需要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例如,为了阐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团结问题的重要性,引用了俗语“一个好汉也要三个帮,一个篱笆也要三个桩。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民主革命时期,为了纠正党内对革命形势的悲观判断,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作比,说明了新生的革命力量必然会不断发展壮大,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过的加工改造,原本枯燥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即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情绪。讲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联系中国实际情况,借用古语“有的放矢”和“实事求是”,并且对此加以创新解释;讲到写文章应当言之有物时,他以“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为例,不仅幽默,还给人以回味和思考;把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比作“纸老虎”,帮助人们认清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的真面目。总之,总是能够以形象生动的语言、贴合实际的例子,传递给人民群众以深刻的思想,使人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3.2语言形式生动活泼,传播具有亲和力

一贯主张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语言形式应当生动活泼,他指出:“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象个瘪三么?”善于灵活运用多种辞格,增强语言形式的多样性,在真善美相互统一的基础上构成对马克思主义引人入胜的智慧表达。比如在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的基础之上,把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论述道:“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巧妙地以设问的形式引出“人民群众是真正铜墙铁壁”这一伟大的真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的中国化,能够对广大人民群众产生强烈的震撼力和感召力。通过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强大的思想武器,预见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即将到来,撰文写道:“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阳,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段语言如诗如画,以气贯长虹的排比和比喻给人民群众以信心、勇气和力量,使革命必胜的信念深入人心,成为党和人民群众的行动指南和宏伟纲领。通过高超的语言艺术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不仅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良好的入耳入脑的效果,而且使马克思主义在大众化的过程中产生出强大的威力。

3.3语言风格短小精粹,表达富有吸引力